天净沙秋思的意思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 篇1

牵着那匹以伴我多时的老马,原本矫健的身姿此时已瘦骨嶙峋,摸了摸他的背,眼睛环视四周,原本生机勃勃的树木藤蔓早已枯死,只留下零丁的树叶挂在枝头任凭风吹雨打。秋季啊,似乎总带着他的独特味道牵起游子的思乡情。想到这儿,我又叹了口气,远方的亲人呐,你们是否还在等待未归的我?树梢的那只乌鸦早已离去,羽毛却久久飘在空中,远方的背影也只是徒增悲伤罢了。

耳边那“哗哗”的流水声,一下又一下的敲打着石头,你要去哪儿?是否会流过我的家乡,如若可以,我也希望自己能化作那一汪清泉,只求能远远的望一眼便好,不求家人们是否能认得出我,只那一下,也比在这无趣的度过寂寥半生来得好,这样想着,心中也就舒缓了一大半。眼光微微往后看了一眼,小桥后面会是什么呢?

“原来已是黄昏了啊。”也不知是说给谁听的。似是回应我的问题,桥那边炊烟袅袅,有人家在做饭吗?摸了摸饥肠辘辘的肚子,手不自觉的拍打着马背,悦耳的笑声传进耳朵,记忆的闸门缓缓打开——小时候,家境也不是富裕,但一家总是其乐融融的,围着饭桌吃饭。那时也许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了吧。鼻子发酸,眼眶也湿润了,当初为何要背井离乡呢?到底是要追求现在什么东西啊。才落得如今这个出入只能与老马相伴的下场。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 篇2

首先是景物相反而相成的效果之美。小令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 把“枯”、“老”、“昏”这三个形容词摆在一句里成为一组;第二句把“小桥”、“流水”、“人家”三个词摆在一句里成为一组;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 又把“古”、“西”、“瘦”这三个词摆在一句里成为一组。这种安排, 作者是很费了一番斟酌的。请看, “枯”、“老”、“昏”这三个形容词, 在字义性质上, 在情调上, 在色彩上, 是协调一致的, 都给人一种朦胧、渺茫、暗淡的感觉。同样, “古”、“西”、“瘦”这三个词儿, 在字义性质上, 在情调上, 在色彩上, 也是协调一致的, 都给人一种迟暮、凄凉、低沉的感觉。而第一句和第三句之间的情调、色彩又交相配合, 互相适应。可是第二句就不是这样, 这一句只有一个“小”字是形容词。不过我们却能体会到, “流水”从这座“小桥”下边经过, 在“小桥流水”旁边有一户或者几户“人家”, 虽然没有明确地写“流水”和“人家”是不是“小”, 可是那种小巧玲珑的感觉, 就跟第一、第三句的朦胧、迟暮的感觉不一样。这样写, 一方面既体现了在重叠的、相同的句法里边修辞的变化;另一方面, 第二句的景物形象和第一、第三句并列在一起, 更收到虽然相反而实际上却是相成的效果。

其次是景物描写点面结合之美。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 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 和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描绘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景物, 非常的具体, 但是只有这三句还不免有美中不足的感觉。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是一个个分散的“点”, 尽管很具体, 却缺少一个背景, 那就是“面”;第二, 如果把前三句当作一幅图画来看, 色彩不免太暗淡, 太单调, 缺乏光泽, 不够鲜明。于是在这三句以后又加上一句“夕阳西下”, 这就使得前面三句所描写的景象有了一个背景, 这个背景把画面上的若干“点”都连在一起了。再有, “西下”的“夕阳”是红色的, 这就使得画面增添了一层光泽, 因而, 整首曲文的色彩也就比较鲜明了。同时, 这一句更点明了时间, 而且给前三句的秋景加强了情调, 加浓了气氛。最末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更是画龙点睛, 使前面四句的具体描写都有了着落, 点明了作者的本意, 交代了曲子的主题。

第三是简约与深细相依之美。《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练, 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 28字, 既无夸张, 也不用典, 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 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 骑着一匹瘦马, 迎着一阵阵飕飕的西风, 在古道上踽踽独行。小令的前三句, 18个字, 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 一字一词, 一字一景, 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 凝练并不简陋, 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 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 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 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第四是静景与动景相映之美。《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 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 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 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 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 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 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层金红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 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 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 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元曲《天净沙·秋思》鉴赏 篇3

[摘 要]:《天净沙•秋思》这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景物 语言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元代散曲《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元代戏曲作家马致远的一曲小令。

马致远(?-1321)元代戏曲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在元曲作家中颇负盛名,有文场“曲状元”的美称。虽然他的作品多限于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凉,宣扬消极遁世的情绪,格调不高,但他的散曲描绘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在艺术造诣方面有独到的风格。小曲《天静沙•秋思》就是很好的一篇佳作。

《天净沙•秋思》通过一幅秋郊晚景图的描绘,准确委婉地刻画出旅人漂泊的心境,表现的是漂泊天涯海角游子的愁思。文章选取了几种常见的景物构成暮秋季节的郊野。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

夕阳西下乌鸦归巢而游子不停,萧瑟凄凉的气氛使暮秋之景和人物内心同意协调在一起,增强了作品的感染效果。这种萧刹的氛围勾起了游子的乡思,“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胸臆,突出了主题。在描写景物,渲染气氛,突出主题的同时,作者寓情于景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愁达到了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选取景物典型

文章对景物精心选择,注重搭配。三句九种景物,从内在关系上把这九种景物分配成三组,一组一句。

藤、树、鸦三种景物紧密相关,动静结合,树属于静景,鸦属于动景,藤既属于静景,又属于动景。色调上,藤、树是深色,与乌鸦的颜色十分协调,是暗色调,容易渲染一种凄凉、衰败、凋零的情调。

桥、水、家三种景物彼此相连,因为有人家才在水上建桥。桥是静景,水是动景,家既是静景,又是动景,在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画面里,给人一种温暖如春的感觉。

道、风、马,道马相关,马走在道上,游子离家久远,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淋,马已经成了瘦马。而人呢?作品中没有写,留下无穷的空间任凭你去思考,任凭你去想象。这样一来,更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温暖如春的家与凄凉的古道、西风、瘦马对比,达到了倍其凄凉的艺术效果。

三种景物在中,第一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第二组景物(小桥、流水、人家)起烘托渲染作用,第三组景物(古道、西风、瘦马)突出思想感情。鸦,是游子路上所见的归巢的晚鸦,家,是温暖的代表,也是游子路上所见,但这是别人的家,不是游子的家。瘦马说明了游子的穷困潦倒、漂泊之久,离家之远,把乡思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说明了前面的景物是游子所见,是游子的亲身经历。

2.景物安排独具匠心

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描绘的是一种凄凉萧瑟的景象,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插入了一幅优美、宁静、温暖的图景。中间插入“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让人似乎见到了流水、听到了家人的欢声笑语,与游子眼前所见的景物(凄凉萧瑟的景象)重叠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桥流水人家——是乐景,游子的处境——是悲景,一乐一悲,更勾起了游子,甚至有过此中体验的读者的思乡情愁,达到了以乐景衬哀愁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

前面三句都是写地上的景物,接下来作者把笔锋一扬,画出“夕阳西下”的天空,为地上的景物绘就了一轮血红的西坠的夕阳作景幕。落日残照,本易引人惆帐、感伤,却又偏偏“西下”,就更增添了一层怆神寒骨的迷离之意。“夕阳西下”又与“昏鸦”“西风”一起点明时光紧迫,已到暮晚,季节上到了游子归家的季节,可这个时节、这种时辰却仍有“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怎不叫无家可归之人痛断愁肠?一个“断肠”,把“天涯沦落人”的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感受与苦楚传达得淋漓尽致。

3.语言运用独具特色

开头的“鼎足对”,三句九种景物都以名词为中心,组成了偏正词组,九个偏正词组连用,不加任何关联词语,构成一幅萧瑟苍凉的秋景。语言凝炼自然,明白如话,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又使所写之景突出,给人强烈的印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之:“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修饰词语的词意色彩很协调,枯、老、昏、古、西、瘦、小、流、人,看起来好象没有什么联系,不协调,但正是这种不协调突出了家庭的温暖,然而这种温暖是别人的,不属于游子,游子还在异乡漂泊,温暖何在?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和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是矛盾的,这种矛盾恰好把游子的情思进一步表现出来。

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天净沙 秋思 篇4

日落西山,橘红绚烂的色彩爬到了山中淡淡的雾上,渲染成大片大片金色的云,让整个世界映在血一般的红中。

夕阳的余晖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只能依稀望见那被天空吞噬的云雾排列出一条条的彩带,虽然深浅不一,但过渡自然、流畅,天地一片金黄,凝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在光的映照下,整个空间都仿佛浮上了一层淡淡的薄雾,一切在暗红的色彩中显得是那么的落寞。

一阵微风吹过,枝头红透了的枫叶纷纷落下,飘飘洒洒,在空中飞舞。几株枯零的老树上仅存着几片干叶,已没有了往日的繁茂,如同一个年迈的老人,靠着仅有的力量挺立着。“嘎……嘎……”一只乌鸦飞来,停立在枯枝上,沙哑的声音在寂静的山谷里显得是那么的清晰。慢慢地,乌鸦不叫了,静了下来,蹲在老树上,眼里满是孤寂,似乎在眷恋这美丽而短暂的秋色,惋惜老树即将消逝的生命。

山脚下小村子的炊烟渐渐升起,又慢慢化成了淡棕色,飘散得无影无踪。村子静得出奇,喧嚣了一天,孩子们都回家吃饭了,只剩下几个垂暮的老者,独自坐在门前的小凳上,叼着烟斗,眯起眼睛欣赏这醉人的秋色。

几只大雁飞过,伴随着一阵雁鸣。山野的沉寂在这一瞬间被打破了 ,晚霞也随着着掠过的大雁暗淡了。远处的山坡上,金色在渐渐褪去,白草红叶黄花,秋的美丽随着南飞的大雁渐渐隐去了,只剩下余红的残霞停在天际,等待夜色的降临。

《天净沙·秋思》改写 篇5

那一树一数得花开,如今只剩下了残败的枯藤,乌鸦悲戚的呼唤划过天际。他骑着马来到一个小村庄,立在桥头,看那清澈的溪水蜿蜒至远方。然而更明亮的是远处的两个少年,坐在溪旁畅谈欢笑。这不禁让他想到了自己的过往……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样的美好时光他也经历过。

“小致!小致!快出来吧,我看到你了!”一个女孩独自站在空旷的土地上,望着四周生气地说道。过了一会,从草垛里跳出一个男孩,“哈哈,抓不到我了吧!哎呀!你别哭啊!”小男孩看到她眼泪汪汪,立马严肃了起来,急忙连滚带爬的从草垛上下来,跑到身边低头说道“我错了,你别生气了。要不我带你去我家门口摸个乌鸦蛋吧?别哭了啊!对了,昨天我在荒野里捡到一匹小马,我给你看,我们一起来养,好不好?”女孩停止了哭泣,点了点头,男孩儿牵起她的手,两人一蹦一跳的离去……。

曾经年少,没有负担,无需察颜观色的从容让人羡慕。

多少年后,那个曾经灿烂的少年却渐渐被淹没。他曾为了自己的满腔热血,抱负理想而离开她远去天涯。但蒙古统治者对汉人的排斥使他只担任了一个地方官吏,这无法令他完全施展他的抱负和理想,终成了这幅暗淡的模样。

如今,他已在外漂泊许久了,幼年时的回忆渐渐涌上心头,温柔怅然,好像花落于肩,香扑满怀。生活是由寻常小事连缀而成的,纵使他们不是才子佳人,但那份相敬相惜之心不输于任何一个人。

不知不觉,他已在这站立了许久,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乌鸦在黄昏中归巢。太阳都要回家了,乌鸦也有归宿,而他的家又在何方呢?他的前途又在何方呢?她还在吗?孩提时代滋生的盘根错节的情愫,如同时光,不可复制。

《天净沙·秋思》改写 篇6

此时我眼前的景色真是凄凉。藤是枯萎的藤,树是千年老树,道是荒凉古道,风是萧瑟秋风。有些刺骨的寒风在疯狂吹着,天近黄昏,一抹斜阳照在树顶,想把自己最后的几缕光亮送给大地。不一会儿,夕阳就从西方落下了,可我却还漂泊在外。远处隐约传来别人家的欢笑声,那是多么温馨啊!可它却使我心中的思乡之情更加愈发的浓了。

我牵着马站在古道边,任凭秋风呼呼地抚摸着我的脸颊,风好像在说:“浪迹天涯的游子啊!你何时才能结束这种餐风露宿的日子,回到故乡的亲人身边?”面对此情此景,我怎能不断肠呢?我只好拿起了萧,轻轻地吹了起来,这时,夕阳已经落下,漂泊未归的我还远在天涯,流浪,流浪……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 篇7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 “天净沙”是曲牌名, “秋思”是题。将秋郊黄昏之景与羁旅之愁结合在一起写, 是负有盛名的情景交融的佳作。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书中将此曲称为“秋思之祖”,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赞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诗毕, 一幅古老的水墨画跃然纸上。孤枯的藤枝, 蔓延缠绕在饱经风霜的老树上, 时不交运的昏鸦, 催人心魄, 营造了秋日黄昏悲切凄凉的氛围。安静的小桥, 等待着凝成冰镜的流水, 炊烟飘飘的人家, 似喜似愁, 以静谧、安详、温馨的气息衬托旅人对家乡对亲人的牵挂与漂流异乡的孤苦与寂寥。残留的古道通向远方, 萧萧的西风吟唱着仕途失意之苦, 是何等难耐的悲凉!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 瘦弱的马驮着全部的家当, 载着疲倦的旅人, 孤独地前行。

“枯藤老树昏鸦”点明了季节是深秋, “枯藤”“老树”把人一下子推进秋天的悲凉之中, 紧扣主题悲秋。“枯”“老” 进一步突出深秋的肃杀, “昏鸦”是指黄昏归巢的乌鸦, “昏”字一出使其顿失活力,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动不动、毫无生气的暮鸦, 与秋的意境相吻合。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 风景幽静, 而人家安居其间, 是显得非常安逸悠闲, 比起自己的奔波不定来, 更引起羁旅之苦, 而别人的一家团聚也更引起自己的思家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在西风中冷落的古道上, 独自骑着一匹瘦马旅行, 在写景色的萧条、感情的凄楚的同时也暗示了这个旅人的生活状况和他为什么在这黄昏的秋郊还在奔走着的原因, 给人以悲凉之感。一个“古”字唤起了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 “西风”即秋风, 既点明了季节, 又增添悲凉气氛, 而旅途劳顿的“瘦马”, 使整个画面带有令人沮丧的感情色彩。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断肠人”指漂泊天涯, 极度忧伤的游子, “夕阳西下”点明具体的时间, 傍晚, 黑夜即将来临, 那个可怜的游子抬头望了望半空中的夕阳, 身影拖得很长很长, 眼看就要天黑, 自己还不知在哪里过夜, 惟有无奈地叹息了。不仅写景, 而且写人, 于暮色苍茫中, 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 远离家乡, 羁旅漂泊的人来。

这首小令寥寥二十八字, 既无藻词, 又无典故, 却能无比鲜明突出地反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形象, 没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是难以办到的。这首小令的艺术成就如下:

1、借景抒情, 以景达情。

全部思乡之情都通过一组组景物组成的画面来表达。作者把愁思融进画面, 把抒情主人公及其坐骑瘦马组成黄昏行旅的画面, 从而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孤寂的心境, 企望的目光, 并且可以使人透视到马背上主人公疲惫憔悴的身影。作品的主题就通过这样一幅秋郊日暮羁旅图展现出来了。

散曲的语言凝练自然, 明白如话, 而内涵丰富, 意境深远。特别是开头三个句子, 无一个动词, 仅仅排列了九个名词。这九个独立的名词, 实际上是九个独立的意象。本来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自然联系, 但诗人把它们有机地糅合在一起, 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呈现一幅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 给人深刻的印象。在诗歌意象的排列组合上, 这首小令是中国诗

歌史上成功的典范。

2.时空关系处理的巧妙。

就空间来说, 那充满人物感受的景不是“断肠人”故乡的景, 而是“天涯”的景。就时间来说, 那是夕阳西下, 游人思归的时候, 而不是早起出发的时候。正是这种时空关系的处理使整首曲子笼罩在一幅悲凉寂寞的气氛之中, 再加上与景物描写相结合, 便产生出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达到非一般作品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

3.构思精巧。

《天净沙·秋思》剖析之我见 篇8

从题目“秋思”来看,其意应为秋天的思绪,由此可以捕捉到一些信息,本文应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在学生们一致认可的前提下,我顺势让学生们从诗中寻找出写景与抒情的诗句。

我问道:“景物描写需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请同学们看看《天净沙·秋思》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为什么要突出这样的特点?”

学生纷纷发言:“突出了悲凉凄苦的特点,为‘断肠人在天涯一句作铺垫,从而表现了一个长期飘零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好!”我脱口而出,并为之鼓掌。

话音未落,一位学生猛然站起。

“老师,‘小桥流水人家又怎会体现‘悲凉凄苦这一特点呢?”

顿时,全班鸦雀无声,情形急转直下。

“是呀,‘小桥流水人家确实没有给人一种‘悲凉凄苦之感,那么它又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我打破了僵局。

“温馨……温暖……”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

“那是否与另外两句所表现的感受矛盾,该作何理解?”

同学们陷入了沉思。

几分钟过后,一位同学缓缓地举起了手。

“在外漂泊的游子看到温暖的小家,更能引起思乡之情。”

“哗”,雷鸣般的掌声顿时响起,经久不息。

掌声中,我做了个总结:“作者为了表现游子的思乡之情,运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分三步走:首先,游子见到秋天中的荒凉之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然后,看到温暖的‘小桥流水人家,思乡之情进一步加深;最后,‘夕阳西下,再一次渲染了这种悲凉的气氛,让游子不得不产生浓厚的思乡情绪,可谓是欲罢不能。”

掌声再次响起,震耳欲聋!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 篇9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僳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10

一 ﹑导入 : 同学们好!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作一个小小的练习--造句。请从黑板上的词语中任选三个造句,要求造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现在开始练习,时间2分钟。流水 老树 人家 枯藤 小桥 昏鸦 例句:一只昏鸦趴在缠有枯藤的老树上。

二﹑ 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天静沙.秋思》,展开你们联想的翅膀欣赏课文,注意体会文中所描写的景物,要进入意境之中。请同学在欣赏课文的时候把刚才造的句子同课文的1.2句进行比较,感受他们之间的差别。

三﹑破题: [越调]是曲调,是给给全文定一个调。同宋词中的词牌名一样,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乐谱。“秋思”是题目,课文以秋思为题刚好揭示出文章的主旨:悲秋。通过一幅副秋郊夕阳图,准确而凄婉的刻画出游子漂泊﹑孤寂的心境。一个思道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题目紧扣主题,是对课文的高度概括。被推为秋思之祖,被誉为元代散曲中的绝唱。

四 ﹑作者概况: 本首小令是马致远小令中最著名的一支,作者马致远是何许人也?请听分解: 马致远 字千里 号东篱 元大都人,与关汉卿(窦娥冤)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合称“元曲四大家”。简称“关 白 马 郑” 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15种,仅存6种,以《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最为出名。马致远有尤擅长散曲,堪称散曲第一,有文场曲状元之称。今存小令115支。

五、感知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1)自由朗读.现(2)听诗朗颂.学生听范读时老师作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3)模仿齐读。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了解,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画面。③理解内容,想象画面.(一)分析课文: 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点名季节(时间)--深秋。枯藤老树把人一下子推进秋天的悲凉之中,紧扣主题--悲秋。枯老进一步突出深秋的肃杀,“昏鸦”是指黄昏归巢的乌鸦。但我我个人认为“昏”字用的最好,可堪称点睛之笔。乌鸦是有生命之物具有动感,昏字一出使其顿失活力,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动不动﹑毫无生气的昏鸦而已,与秋的意境想吻合。同时还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给同学们的第一感觉是什么?(请人回答)对,就是--美。潺潺的流水上横卧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小桥,还有一户人家,这些画面具有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这难道还不美吗?可是为什么作者第一句要写悲境而第二句要写美境?其实作者写美的目的在于以乐写悲,美--悲。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以乐写悲的请往下看。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突出了游子的唯一交通工具--马,而且是一匹瘦马。当一个游子出门在外,他和他的朋友兼交通工具的行走的古道上,在四周枯藤老树的环境下,看到第二句中的小桥流水人家他内心在想些什么?请同学们揣测一下他的内心活动!(然后叫人回答)。我想他会想他的故乡﹑他的家﹑家中的父母﹑妻儿。还有在思考他的前程,他对未来的渴望。在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为什么文中用瘦马而不用老马?请人回答。答案:老马并不一定瘦,但瘦马却一定能够显现出马的病态﹑老态,从侧面表现文中游的悲惨!第四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游子。夕阳西下点名具体的时间,傍晚﹑黑夜即将来临。哪个可怜的游子抬头望了望半空中的夕阳,身影拖的很长很长,眼看就要天黑,自己还不知在那里过夜,惟有无赖的叹息!看见小桥﹑流水﹑人家我想他的心里可能会升起嫉妒与希望,说不定还会到那户人家借宿一晚。

(二)总结: 整首小令语言纯朴﹑清新﹑自然而有包含深情。运用了中国诗画相通原理进行作诗。前三句用九个并列实词,把九种不同的景物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三)独特的魅力: 同学们这首小令写的非常好,为什么好?好在那里?请看它的艺术特色:

1.秋景的描绘,语言音节和谐,具有自然柔和之美。前三句全由名词铺成,十八字九个词。列出了九种景物,集中展现了秋的特色,描画了 一幅简洁明快的秋景图。这种写法只有唐代诗人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才能与之媲美。2.用词淳朴,练字独到。如:枯老昏古西瘦断肠人等 3.诗中有画,画面色彩鲜明且动静结合。如:流水--枯藤老树 4.真情含蓄,情景交融,自然流露,憾人肺腑。作者不是孤立 呆板的写景,而是把人的感受 心情融入景色之中。作者所罗列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中枯老昏古西瘦所的修饰的都是文中断肠人眼中所见 心中所感,是断肠人的情绪移入景物之中的产物,使景语也是情语写景也就暗喻了情在其中,做到情景交融。结束语:

同学们,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作连绵的群山,那诗歌就是群山之峰。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我们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颂这之中一些优秀的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养修。虽然刚学的两首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现在我们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我国的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光彩夺目,我们可用此法去自学一些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11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5、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教学重难点:

游子思乡之情,羁旅之思。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由秋天的诗词导入(如刘禹锡的《秋词》等)。或由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导入。

(二)朗读这首词

可通过自由读、默读、赛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进行

(三)背诵这首词

(四)学习小组讨论、探究这首词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色?

2.作者在这首词中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如色彩的搭配等)

4.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5.品味文中的语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五)拓展:

1.可提起笔来补充内容,扩写《天净沙》,也可拿起画笔来画。

2.比较阅读:引刘禹锡《秋词》其一,与《天净沙

秋思》进行比较。

(六)作业:

天净沙秋思改写 篇12

一只黑不溜秋的乌鸦正在天空中凄凉地“咕咕”“咕咕”地叫着,显得已经饥肠辘辘,它无力的拍打着翅膀,一会儿又像要掉下来一样,一直在那奋力地坚持着,一会儿又飞了上去,好像精神百倍一样,它在那寻找枯藤或老树停下来,休息一会儿。

近看,有正依徬着泥石搭的小桥和潺潺流水伴居的人家,流水清澈见底,下面那可爱的鱼儿,在下面欢快地游来游去,刹那间,一条小鱼越出水面,又机灵地落入水中,溅起美丽的水花,那户人家的烟囱中冒出缕缕炊烟,那户人家满面笑容,开心地望着自己亲手煮的饭菜。

诗人骑着一匹骨瘦如柴的马,那匹瘦马连骨头都露出来了,好像几个星期都没吃东西了。一阵刺骨的.秋风迎面而来,诗人冷得把牙齿闭得死紧死紧,身子微微颤动。

天净沙秋思改写 篇13

漂泊在外,他的身上带着不多的盘缠,骑着瘦弱的马前进。客途的艰辛、疲惫以及那不可言喻的孤独,让他心力交瘁。这个秋天,落叶纷纷,偶尔碰上几场能安静了整个世界的秋雨,听,只有风应和这它的潇潇,于是又勾起了多少游子的乡愁。

从日出到日落,游子的生活是不同却又相近的,因为有那同样的客愁。像一朵朵小蒲公英花,只是看似自由却身不由己,风一吹,你便又只能听凭命运的安排。

他便是每天带着这样的愁苦以及些许的希望一直前进着。一个普通的黄昏,却让人悲凉得不普通,停留在一刻树下,看见枯老的藤树上栖息着一窝乌鸦。或许是年轻的乌鸦外出觅食了,只留老乌鸦停留在树枝上,望着远方,“嘎”的一声,心里无限凄悲。

长亭外,古道边,那小桥流水的风韵,在此时却是来不及欣赏了。在桥上,听那小溪流水潺潺,两边的人家炊烟袅袅,但此情此景更是让他触目伤怀。他拥有的只是那离家遥远的距离和深沉的思念。

秋高气爽,雁过留声。与其为伴的还有那一轮落日。它拖着沉重的身子,圆滚滚的,在遥远的天际一步步挪下山。它的余晖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水里倒映着落日的身影,不那么清晰,但明了的,意犹未尽。天空越来越红了,像火烧一般,发光发热,无限激情。黄昏并不等同于绝望,因为在此时,它或许能抛开一切拼劲全力地放手一搏,于是成就了这残缺中的唯美。整个天空为它感到骄傲,也努力呈现出最好的姿态,迎接它的是整个世界陪它从辉煌到黑暗。

人生亦是这样的。即使路途坎坷,即使一无所有,但却可以带着自己的信念、坚持,去放手一搏。在秋日里,在夕阳下,享受着余晖的沐浴,风沙沙,凄凉或许又可以有无限希望。

风中,桥上,他用那深邃的目光,凝望着远方,不知那秋风能否带走他的思念,带到故乡,带给那已年迈苍老的父母亲;或许能吹散多少忧愁,又或许增添了多少伤感。

思绪消散又凝结,于是一首《天净沙·秋思》便在秋日里,摇曳在这秋风中——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篇14

《天净沙·秋思》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曲。此曲中诗人通过描写10种具有哀愁色彩的景物,表达出诗人厌倦羁旅漂泊,极度思念家乡的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由景物分析展开画面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此曲深含的主题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难点:掌握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此曲画面意境。

四、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刚由小学步入中学,他们的心智正在逐渐成熟。但是初一的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普遍较差特别是对于具有极高意境的古诗词的欣赏上,大多的学生都不能深入的去体味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的意境美,以及古诗词中隐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于这一学情,对于具有极高意境的古诗词教学中主要采用渗透式教学法,即积极营造意境氛围,在意境氛围的影响下感受诗词意境美以及深刻领悟作者诗词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描绘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画面美,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画面意境,激发深长的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

七、课时:8分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引用。

1、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2、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讲解,古人写诗词,其中所写之景必定包含了作者心中之情,引出《天净沙。秋思》运用的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们找出本首曲中所写的景物。

(二)在之前朗读此曲的基础上感悟名家朗读,初步感知此曲的感情基调。

(三)引导学生们找出此曲中所包含的景物,并引导同学们找出“夕阳西下”这一大背景的景物,从而进行下面的教学。

(四)“夕阳西下”作为此曲9种景物的大背景景物,教师需要牢牢抓住“夕阳西下”这一意象,通过老师描述以及音乐营造与此曲感情吻合的意境,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知此曲画面,为深入理解情感打下基础。

(五)感知画面之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六)教师引入作者介绍,升华诗人情感。

九、教学反思。

因比赛时间只有短短8分钟,因此对于此曲每句曲的深入解读无法做到,但结合此曲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是掌握借景抒情艺术手法;

二是掌握此曲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把本次微课设计为在解决此曲的基础知识与反复朗读之上,第一,引导学生抓住“夕阳西下”这一具体意象就此展开画面描绘;第二、聆听此曲画面教学;第三在聆听中感悟诗人思想情感,并引导学生掌握此曲的思想感情。

十、创新点。

1、教师牢牢抓住“夕阳西下”这一具有哀愁的具体意象,据此展开此曲的意境画面教学。

2、由画面引领学生掌握此曲的思想感情,而画面则是由10种组成,整个微课围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这一艺术手法使达到对此曲的深刻理解。

十一、附录。

上一篇:三会一课制度情况总结下一篇:探春令,探春令沈端节,探春令的意思,探春令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