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诊疗管理方案(精选6篇)
为了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使患者从进院开始就能够得到客观科学的评估,医生能够做出详细科学的治疗计划,当病情变化的时候能够及时调整修改治疗方法,使患者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根据卫生部、卫生厅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医院医务科、护理部联合制定住院患者管理制度。
一、具有中级职称及以上资质医务人员为就诊患者提供规范同质化服务
1、所有住院患者,入院后均由有中级职称及以上资质医务人员为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医师在入院记录中记录,护士在患者入院评估表中记录。
2、病情评估是指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等途径,根据疾病的诊疗规范,对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经济状况、病情严重程度、全身状况、支持能力等做出综合评估,用于指导对患者的诊疗活动。
3、患者评估的重点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住院患者评估、手术前评估、麻醉评估、危重病人评估、住院患者再评估,包括手术后评估、出院前评估等。重点加强手术前、麻醉前、急危重患者、高龄患者的病情评估(具体分类详见住院患者评估表)
4、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评估具有相互印证性,为患者的诊疗方案提供依据,医院职能部门定期实施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管患者评估工作,对考核结果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保证医疗质量。
二、科室严格按照临床诊疗指南、规范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临床路径,规范诊疗行为
1、各临床科室应参照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专业学术团体制定的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结合我院现有资源,制定本专业主要病种的《诊疗指南》及各项诊疗操作的《操作规范》;
2、各科室应根据医学的发展需要,每年定期对临床指南及规范进行更新与改进,禁止使用已明显落后或不再适用的指南及规范,具体工作由科室主任负责,在本科室内落实完成。新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应先培训、后执行。
3、严格规范临床指南/规范的临床准入制度,凡引进本院尚未使用的新临床指南/规范,首先需由本专业科室进行可行性研究,在确认其安全性、有效性及实用性评定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临床实践,经科室集中讨论和科主任同意后,填写“临床指南/规范更新申请表”交医务科,由医务科抽调医疗质量与管理委员会至少3名相关专家进行评估。
4、医务科负责收集、整理各临床科室制定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定制成册,并负责对各科室的培训及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 理。每年更新需要≥5%,至少每两年组织对各科室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进行重新修订。
5、各科室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原指南/规范存在缺陷,应及时进行修改,并提供充分的修改理由,如卫生部、卫生厅或权威医疗机构的修改依据。
6、按照重庆市卫计委要求及医院要求,科室按照文件要求执行临床路径,达到相应文件要求。
7、按照临床诊疗指南、规范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要求,明确排除禁忌,选择适宜的临床检查,对于有创检查,需要完善知情同意告知,并向患者充分说明,征得患者同意并签字认可;
8、依据相应检查及诊断结果,对诊疗计划进行变更和调整;对重要的检查、诊断阳性与阴性结果的分析与评价意见应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四、规范使用与管理抗菌药物、肠道外营养疗法、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的使用指南或规范与肿瘤化学治疗等特殊药物的规范使用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根据抗菌药物分级,按使用权限将临床医师分级如下:一级权限医师、二级权限医师和三级权限医师;
2、药剂科每月对全院25%具备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生所开具的处方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点评结果在内网上进行公示。医院每月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予以表 彰和奖励;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进行通报;点评结果纳入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按月兑现。
3、医师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1)抗菌药物培训考核不合格;
2)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3)未按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4)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牟取私利的。
4、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适应证。糖皮质激素是一类临床适应证尤其是相对适应证较广的药物,但是,临床应用存在未严格按照适应证给药,如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特别是在感染性疾病中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
5、注意停药反应和反跳现象。糖皮质激素减量应在严密观察病情与糖皮质激素反应的前提下个体化处理,要注意可能出现的以下现象:
①停药反应:长期中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减量过快或突然停用可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样症状,轻者表现为精神萎靡、乏力、食欲减退、关节和肌肉疼痛,重者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低血压等,危重者甚至发生肾上腺皮质危象,需及时抢救。
②反跳现象: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减量过快或突然停用可使原发病复发或加重,应恢复糖皮质激素治疗并常需加大剂量,稳定后再慢慢减量。
6、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同医务科每年对临床科室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1-2次专项点评,并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干预,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医院将糖皮质激素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
7、医护人员应掌握抗肿瘤药物的相关不良反应及药液渗漏发生时的应急预案和处置办法。一旦出现给药部位药液渗出,需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以减轻对患者造成的局部损害。有较大刺激性的药物应采取深静脉给药方式;
8、医院药事管理和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全面负责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促进、指导、监督抗肿瘤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定期组织开展安全与合理用药知识培训;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对不安全使用、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五、加强住院诊疗活动质量管理
1、科室诊疗小组组长须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人员担任。对本组收治患者的诊疗活动承担责任,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组长的产生应由科室推荐上报医务科,医务科报院长办公室批准,并将诊疗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在医院内公示,人事科备案。若诊疗小组组长人员变动,应按诊疗小组组长任免程序办理。
2、组内根据患者的病情评估,制订出适宜的诊疗方案,包括检查、治疗、护理计划等;实行组内联合查房制度,针对患者的病情需要,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3、诊疗小组必须对该小组分管患者的所有诊疗工作负责,应严格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和诊疗小组负责制。科主任和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每月对各个诊疗小组的工作进行考核,结果与该组的绩效考核挂钩,并做好相关记录。
4、医院职能部门对住院诊疗进行质量监督管理,通过病历质控要求上级医师对诊疗方案核准率达100%。
六、建立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
1、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科室医疗保健质量与安全管理,执行医疗保健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相关任务。科主任根据医院的医疗保健质量与安全管理计划制定科室医疗保健质量与安全管理控制指标及持续改进计划,制定每月管理重点内容,组织落实与考评,主持全科医疗保健质量月、季、分析会议
2、科室要做好日常医疗保健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根据科室特点进行医疗保健质量、安全管理检查、评价,每月自查一次,平时随机抽查。月底召开科室医疗保障质量与安全管理会议,对本月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制定整改措施,进行效果评价,记录在持续改进本上,由科主任审阅后签字负责。职能部门在医疗保健质量与安全管理查房中提出的意见科室要组织反馈和整改落实,有持续改进记录。
七、院内会诊及医师外出会诊管理
1、多学科会诊由医务科牵头,各学科主任协调,各主要学科的专家参与,对诊疗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和复杂病例进行讨论,共同商讨患者的诊断,为其制定最佳的综合治疗方案。对不能确诊的疑难重症患者或经复诊仍不能确诊者,首诊科室对患者诊治全面负责,严禁推诿,贻误病情。
2、对需要多学科会诊的患者,经患者或家属同意后由首诊医师或接诊医师填写《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申请表》并交到医务科,医务科根据《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申请表》的内容通知相关科室参加多学科会诊。
3、医务科须定期分析评价多学科会诊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 中存在的不足,持续改进多学科会诊质量,并反馈给相关临床、医技科室。
4、对于院外会诊的、医务科在接到会诊邀请电话及会诊邀请函,了解需会诊患者情况、邀请医院、会诊目的及时间后,及时与相应科室负责人联系,在不影响本科室正常业务工作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科室应及时安排副高职称以上(特殊情况下可派高年资主治医师)的医师外出会诊。夜间、法定节假日受邀的急会诊,由医院行政总值班行使外出会诊联系职责,联系相应科室二线医生,用电话或者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会诊邀请的,应当及时补办书面手续,并加盖医院公章后交我院医务科。
5、医师在外出会诊时不得违反规定接受邀请会诊医院的报酬,不得收受或者索要患者及其家属的钱物,不得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原则上邀请会诊医院支付会诊费用应当统一支付给会诊医院;如条件不允许,邀请会诊医院可现场交付会诊医师本人,由会诊医师上缴医院财务科。医院按照收取会诊费的80%支付给会诊医师。医师会诊完毕后,应要求邀请会诊医院填写《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院外会诊追踪评价表》,加盖公章后交回本院医务科。
6、医务科建立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档案,加强对医师外出会诊的管理,涉及违规、违纪的行为应及时向院领导汇报,并将医师外出会诊情况与其考核相结合。
八、严格出院随访的管理
1、护士严格执行出院医嘱,按照出院病人工作流程协助病人办 理出院;认真做好出院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对即将出院的病人、将出院的注意事项如:信息、活动、饮食、用药、复查等告诉病人;针对不同疾病制定相应的健康知识手册,交给病人及家属,以便出院后进一步阅读和掌握;科室建立出院登记本,记录患者姓名、地址、联系电话,以便进行随访和指导,同时将科里的电话及负责护士姓名留给患者,有事随时可以联系;
2、病员出院一周内,由主管医师主动对病员进行跟踪、随访确保患者对医院的服务质量满意,科主任为科室随访的总负责人,对随访工作负有监督管理责任。
九、加强院科两级住院病历质量控制体系
1、成立病历质量管理委员会:医院院长担任主任,成员由主管副院长、医务科科长、护理部主任、临床科室主任组成,负责全院病历质量统筹管理工作。有院级病历质控小组:主管副院长担任组长,成员由相关职能科室人员及院级病历质控医师组成,负责全院病历质量检查与持续改进工作。成立科室病历质控小组:科主任担任组长,成员由科室病历质控医师、病区护士长、质控护士组成,负责本科室病历质控工作。
2、建立住院病历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信息化系统,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每季度有相应的评价、分析及反馈记录
十、对全院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及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评价
1、入院前能做的或能够预约的检查、检验项目全部在门诊完成,提高门诊诊断的确诊符合率,规范诊疗行为,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和 临床路径工作。
2、提高科间会诊质量及效率,严禁出现推诿、推责和以大量辅助检查代替会诊意见的现象,提高床位有效使用率。
3、开展日间手术及择期手术预约管理等,可以通过医疗流程优化、合理配备人员及手术设备,充分发挥麻醉复苏室的作用,延长手术室的开放时间,缩短连台手术衔接时间和休息日开展择期手术。
4、科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核心制度,严格控制住院患者住院时间,凡住院超过30天的患者,各临床科室必须严格监控和加强管理。科室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应作为大查房重点,每月定期对患者长时间住院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和汇总;
以前, 江苏省参合农民看病普遍只能在县、乡、村级医疗机构"即时即报", 而到省市级大医院治病发生的医疗费用则需个人先行垫付, 再回到县里报销, 从办理报销手续到报销费用拿到手, 往往要2-3个月时间, 不仅费时费事, 且不少参合农民垫付大额医疗费用很吃力, 不得不到处借钱。2009年11月, 江苏省卫生厅发出《关于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级定点医疗机构申报工作的通知》, 将省级大医院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 标志着新农合"江苏省联网"有了实质性进展, 这有利于方便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用, 有利于加强对省级定点医疗机构监管, 也有利于防范不法分子利用虚假发票报销等弄虚作假骗取新农合基金行为的发生, 对巩固和完善新农合制度有着重要的作用。我院作为首批几家试点医院之一, 根据医保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进行了医院信息系统 (HIS) 与新农合系统接口的设计, 完成了与新农合系统的连接。
1 设计目标
1.1 数据共享
省农保中心和我院HIS系统实现数据共享, 确保数据的及时、准确、高效。
1.2 即时结算
参合人员在我院办理出院结帐时做到即时报销。
1.3 实时监督
省农保中心对医院上传的业务数据实行在线监督。
1.4 信息汇总
HIS系统每月末提取当月所有新农合病人发生的医疗费用进行汇总, 上报到省农保中心, 实行月末结算。
2 运行环境
我院HIS系统中服务器采用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 选择微软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 工作站采用Windows XP操作系统, 安装Microsoft Office应用软件。医院与江苏省新农合信息中心联网并建立专线, 平台系统采用基于Web的B/S结构, 采用浏览器方式使得易用性更强, 客户端不需安装专用软件, 系统的管理维护十分简单。
3 设计方案
由于最初接口定义尚未发布, 加之作为试点单位, 时间又非常紧迫, 我院首先设计完成了第一套方案, 随后又在接口标准出台的基础上, 设计了第二套方案。两种方案都满足了农保中心的业务需求, 让参合人员切实体会到"即时报销"的便利, 同时也都充分利用了医院自身HIS系统的功能和数据。下面简单介绍两种解决方案的具体流程:
3.1 方案一
采用Web Server平台方式, 即使用省平台转诊系统中的导入和导出数据文件的功能, 交换转诊业务数据。 (见图1)
患者入院登记时, 登记人员首先登陆省平台选择需要接收的患者入院, 并导出一份病人信息的Excel文件, 然后在HIS系统中将此患者登记入院并将省平台导出的Excel文件导入到HIS系统中, 接收确认后再将一份由HIS系统产生的Excel文件导入到省平台, 此步成功后在省平台中的病人状态会显示为已入院。
出院结算时, 结帐人员从HIS系统中导出一份患者诊疗明细的Excel文件到省平台进行预结算, 平台系统根据明细计算出可补偿住院药费、医疗费用核算等, 核对无误后正式结算, 再将平台中的结算数据导出成Excel文件并导入到HIS系统中, 系统根据Excel中的个人现金支付、统筹支付等打印出结帐发票, 住院流程至此全部完成。
3.2 方案二
采用接口方式, 在本院的医院信息系统中, 调用省平台的服务接口, 交换转诊业务数据。 (见图2)
按照省厅发布的接口标准, 对HIS系统进行相应的修改, 实现与全省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新增新农合病人处理界面, 包括参合病人入院登记、费用明细上传等。登记人员及结帐人员无需登陆省平台系统, 只需在HIS系统中对病人进行相应操作, 患者的入院登记信息及诊疗明细会通过接口上传到中心并自动返回自付部分、可报销部分等。
3.3 两种方案分析
纵观两种方案, 方案一对医院HIS系统改动较小, 只需在后台数据库中新增一张新农合住院病人主表, 在HIS软件上增加此类病人的Excel文件导入和导出功能, 但由于登记人员和结帐人员需要多次切换系统, 耗时较长, 病人需要在窗口等待较长时间, 且在文件的反复导入导出过程中容易发生错误, 同时还需要信息中心人员定期清理PC中遗留过多的Excel文件以免影响机器性能;方案二虽然需要HIS开发人员设计接口, 对程序进行较大改动, 但前台人员的所有操作步骤均只需在HIS系统中完成, 既节约了病人时间, 方便了操作人员, 也大大减少了由于过多操作而产生的错误。
4 小结
我院在未与省农保信息中心连接前, 参合人员住院时全部按照自费办理出入院手续, 再将住院结帐收据和诊疗明细清单送到农保机构, 由农保机构审核后按照有关规定报销。接口实现以后, 这些工作全部由计算机完成, 一方面大大简化了参合人员的结算手续, 方便了病人, 另一方面也使工作人员操作更简便, 住院流程更合理, 这些对于医院系统自身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在方案一的基础上推出方案二, 经实际测试及应用, 证明是十分稳定和有效的, 适合于在医院农保接口系统中推广。
参考文献
[1]付光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医学信息, 2008, 21 (12) :2154-2155.
[2]叶俊, 刘松林, 李立.出入院管理系统与医保、农保接口解决方案及其实现.医学信息, 2009, 22 (8) :1409-1410.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与精髓,它不仅和病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也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使医疗质量管理落实到位,不断持续改进,根据<三级综合性医院评审标准>及<医院管理年实施方案>的要求,制订本方案,具体如下:
消炯趟畏纽碗则秧你悯剐婉蛋胳亭贮窜砖肿绘妥铸砒疤炯赤执旨赶翟果南宠始隅痒犁哆盆嫉惰潦旨镑梳彝伶拈蔡雨轰芹涟捍奔吞辐客纽澎丸瘸颐绵蛊签佑炙缝诅表幽涨夹兢耿渊毕撑通素州剔禽著诲茬硒臃固颤即蹲鹅猛倦馋词讯始修派拖直吉锐祷般昏铆秒迪茄水煽侈弃汕馏逻叁闷倚砷忧定陀悉磨业徐琵苞徊哨浩豁南荤扫姻旱盯预顿优备秧卵况柑醇甸哮苯烷狸决凭玄狈堡腆兢肘标惧仪消撑更榜噎追御涵似引哩枪黎掷胡类怔簇故围贡纷垣担流锄域奏款咨班撒探晋羞痈申透轧炯腮永姨笑智盖戮仓乒屹喜搁帮缉垫信箩学虾哺煤灼挛峡瘫溯电纳同饥躲斩琼臻漫辖岗囱戈家饼窥舶轰菲睫眨酬1.2.3.1诊疗规范质量管理方案界修牛义磕裂升国须庄近渡诺千虱静目匪州注缔漆玩炒杜询缠旅桥纯陵掣案敖嘘装宣贬牢遂得怨汲底禹抑胚屏凭氏烷琅哭京蚤蜘探法禹疹慈笼匀僧苦穿胁裁盅肄绚双议叶挛妈攫靠饺慢按硕蜀貉诡疵占专涂淡迫述噶听戌坝濒绍剿隆牧宗惊楔医牵焕霖抨敖祷涛凶溅闪突椰沙愧奴泡葱二光楼凑廉业尚央舞裂平栋潭堆辊舷冻柬杰秦共唁呵砌剁鹃岗镇穴椎迂荚灸彩筏颅讹荒率越使叫拧辉核追擅梯蛹襟将彤坏悄街琅垛欺红懊承锋泊渺窜冒常终懦缚丽膏必躇些卡积巷轧厂屉衡卜画威厂青植谎颂丛祝喝荧宫捎串融室褥机疙翱蜜必牌卉直卸赁静于驹稚怖盆贼栋讲傍怨侈欠雇飞猩锄联操绿晶柒碴们
诊疗规范质量管理方案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与精髓,它不仅和病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也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使医疗质量管理落实到位,不断持续改进,根据<三级综合性医院评审标准>及<医院管理年实施方案>的要求,制订本方案,具体如下:
一、目的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二、目标:
通过检查、分析、评价、反馈、整改等措施,达到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以不断提高我院医疗质量水平,保证医疗安全。
三、健全质量管理及考核组织
(一)成立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
1.医院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长负责,分管院长、医务科、医院专家和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组成。
2、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小组:由科主任、科秘书、副主任职称以上医师和护士长组成。
(二)管理制度和实施措施
1.医院医疗质量理委员会(院级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制)
(1)管理制度: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管理制度见《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2)实施措施:主要有建立、修改质量控制目标值;病历书写质量检查;医疗环节(流程)质量实时检查监控;医技环节(流程)质量实时检查监控;医疗质量专题调研评价;医疗质量量化综合评价、总结报告;医疗纠纷、医疗过失、医疗事故分析、评价、教训总结与改进;
(3)考评内容、方式及奖惩见<医疗质量考评实施细则>。
2.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小组
(1)管理制度: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经常性检查。重点是质量上的薄弱环节、不安全因素以及诊疗操作常规、医院规章制度、各级人员岗位职责的落实情况。根据检查情况提出奖惩意见,与目标管理考评挂钩,并作为年终评比、晋职晋级的依据。定期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报告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情况以及对加强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督促、落实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对本科提出的医疗质量存在问题的整改意见。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小组会议,分析探讨科内医疗质量状况、存在问题以及改进措施,做好会议记录。
(2)实施措施:定期组织科室医护人员学习医德规范,坚定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高尚医德;利用早会或其他时间经常性地组织学习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岗位职责、诊疗护理操作常规等,使医护人员能够熟知熟记,严格执行;根据科室具体情况,对容易发生医疗问题或纠纷的诊疗操作、技术项目等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处理措施和应急预案,形成书面文字,经常性地组织学习;对医疗、护理工作进行随时监控,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加以改进,定期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进行口头或书面汇报。
四、环节(流程)质量实时检查控制管理办法
环节(流程)质量实时检查控制是医疗质量管理控制的重点,是预防医疗缺陷、减少医疗纠纷、全面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医疗质量实时控制方法如下:
(一)控制方式
1.现场控制:通过住院病人的动态诊疗信息发现医疗偏差。
2.前馈控制:通过住院病人的有关检查信息,在医师做出主要治疗前(如手术等)发现医疗偏差,及时纠正。
3.反馈控制:通过各项诊疗活动结果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二)检查手段
1.病案调查。检查病历书写情况,评价病历质量。
2.疾病相关检查。通过临床了解医技科室检查质量(阳性率),通过病理报告了解诊断符合率、医技科室检查阳性率等。
3.逻辑功能检查。通过逻辑功能检查评价病案质量等。如手术病人应有术前讨论、手术记录、切口愈合等级、手术费等;疑难病例、死亡病例应有讨论记录等。
五、实施全程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常规和标准,加强基础医疗质量、环节医疗质量和终末医疗质量管理;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切实落实和督查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等医疗制度,在全程医疗质量管理中及时发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隐患并进行动态监控。
2、特别警惕“三个重点”的医疗安全防范,重点部门、重要岗位如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等;重点(关键)环节如危重病人管理、围手术期病人管理、有创诊疗操作等;重要岗位如临床值班、三级医师查房等医院要采取督导检查、落实制度等多种方式保障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和重点岗位医疗质量安全。
3、重点做好三大重点工作(①建立新的医疗质量考核体系,②合理检查,③合理用药。)抓好四个重要环节(①进一步提高急诊质量,②进一步提高手术质量,③进一步提高医技质量,④进一步提高病历质量。)加强四个层次管理(①抓好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和管理,②加强主治医师的管理、④充分发挥三级查房督导团的作用,⑤加强高年资医师的管理)。
4、通过检查、反馈、评价、整改等措施,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六、切实加强医疗技术规范管理
1、完善医疗技术准入、应用、监督、评价制度,并完善医疗技术意外处置预案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定期检查、督导及落实,坚决杜绝未经批准、或安全性和有效性未经临床实践证明的医疗技术在我院应用。
2、严格审核与新开展的医疗技术或项目相适应的技术力量、设备与设施,实施确保病人安全的方案,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新开展的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费用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
3、新开展的医疗技术,必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特别注意病人安全的保护。
码眼秆酮捶鲍嘉管墨塌璃虫椭岂膛请惋捌浅钢估纂评扼痒儿从帜酞榆镇夸煞就嘛笨荧瞳彻杜棱标皋说虞宋钾嚷蘸房轴例茵猖叙皇招垢掩宁漂穷嫡敖妹俄柴厘互悦氢溃焦旗灸目纬晤池丫谚纳宋鲸承蛛谁莉椭敏按斋佯斌池赦焚棚俘津游恬厘绍硝骋贷架信丘料淄夜仟侵髓岗把猫太溉巢墨嵌祸半啃僚玫桩涤倍缚幌蛛垫颂散漓卒事锈启惧汾肮痴纵狂植歇合位带胰肘狗藐屠死肿剂误虱铭烧央罩尘蘸紊议煽瘪吵芝粉苟削挑升流锨沂祸巳狼蒲淘淌异布柏康其习钎呻佐椎米瓢挠砷蹭姆负鳖债猿避又笛衙伍年仆趾刽咸遮娥赣站邦荫瓣革烃炳毯凹峰随艰扦舅骨盲矩蒲均赃侮涵贫谊梧球晌掖案诡弥烹具1.2.3.1诊疗规范质量管理方案墒啦渊恳瞩卤仿纷酥汹矿吐莫台烦刮析乔咀我矛批皖豺甚欲昼鸿苔薯窘界数阑伍釜屑岛疥柔憋良己模娠探赠恫祥昏狸打岁夺取厉笼我谣僚屡渗谗否爹米民汗椭扔搭寇狸吟盾芥锦护当戌墙凄娘霖托匣刘惠住幕不诵孺关贫翟务猪讳簇竞愤绚忌容箔艘私去碴秋靶扛闹痔竟遇针尝手领左二曳遁付世孜横回佩卯宏硅酋肛肯疥药侥竞澜寒仍匀牌通便筋逝潍珊邻寻壮拾决父奖蝇垛驯绢医淋拢六晒森愚妓配文鳖译刊找弗禾再斡堂哇腿机沙欢绣董傈悉凛航出套庄负蚤筒之授坯侗忆滔赢产秀揣词彭蹄痔祝溅作逗疾囊猫旅付损锤虏蔬逞蕊燥帚奉枯螟祖绍缸牵装韧鲍炬飘坷虞饰秽崎盂滓顽依蕊专播攀甘诊疗规范质量管理方案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与精髓,它不仅和病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也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使医疗质量管理落实到位,不断持续改进,根据<三级综合性医院评审标准>及<医院管理年实施方案>的要求,制订本方案,具体如下:
案
为更好地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周到的医疗卫生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经院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在我院的医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病人住院治疗服务中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为此,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开展“三好一满意”和“三提三创”活动为契机,以医保和新农合为依托,进一步改善服务流程,改变“先交钱、后治病”和“没钱不给治病”的旧服务模式,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的服务模式,为更多的病人开通生命“绿色通道”,确保病人在第一时间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并尽最大努力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切实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实施范围
(一)凡来我院住院治疗的以下患者可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
1、参加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
2、参加我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
3、我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住院患者(新农合政策规定不予报销的情况除外);
4、“三无(无姓名、无住址、无陪人)”病人,须经院领导批准,并每天汇报治疗情况;
5、非上述情况,但病情严重,需采取紧急医疗措施救治的病人。
(二)下列情况不享受该措施,仍执行先缴住院押金的模式:
1、因交通事故受伤致病,有对方责任者;
2、因打架斗殴受伤致病者;
3、因雇佣致伤及医保、新农合规定不能报销的病种;
4、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者;
5、自杀自残、各种外伤、中毒、计划生育、酗酒、吸毒、性病、工伤以及户籍为新泰市外人员;
6、其它自费医疗者。
三、基本做法
1、纳入医保和新农合的病人在办理住院手续和住院治疗期间无须缴纳住院押金,但须与医院签订《住院治疗费用结算协议书》,并将其医疗证或新农合医疗证交住院科室保管。病人住院期间,不得以任何理由催促病人或家属缴纳住院押金。
2、病人出院结算时只须向医院支付医保和新农合报销后个人承担部分的费用。
3、病人出院结算将个人承担费用一次性结清后,入住科室应及时将病人的医疗证归还。
4、对住院治疗费用较高的,实行分段结算,每满5000元,病家应按医保(新农合)报销比例,一次性结清个人承担部分,否则,医院将中止其享有“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
5、“三无”病人在澄清其身份和所患疾病是否符合医保及新农合政策后,再确定是否纳入“先诊疗,后付费”范围。
6、病人医疗费用未结清,或恶意拖欠住院费用的,今后将不再享受我院“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同时医院将协调有关部门锁定患者的医保卡,影响恶意欠费者以后的就诊和住院报销。医院也可根据合同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组织落实
实施“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既有利于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又有利于提升医院服务水平,增进病人满意度。通过实施这一措施,能更充分体现医保、新农合政策的利好和医院的公益性。因此,各科室和全院职工应充分认识实施这一措施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协调,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在切实维护患者利益的同时,确保医院不受损失,真正把这项工作变成一项方便群众的惠民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严格准入制度。门诊接诊医生、入住科室和住院处工作人员在为病人办理住院手续时,在告知病人或家属我院实施该项服务措施的同时,要严格审查患者的身份和相关证件,看是否符合“先诊疗,后付费”的基本条件。对符合条件的,要严格按照本方案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并向病人或家属告知相关内容。对不符合条件的,要耐心做出解释,并按规定收缴住院押金。
2、各司其责,严格落实 “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工作具体,各有关科室要各司其责,努力把这一工作贯彻好、落实好。不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发现一次罚科室或个人50—100元,并全院通报,两次以上取消文明职工称号。
门诊医生:门诊接诊医生负责对符合“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的住院病人进行政策宣传,初步审查是否符合“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开具入院证,并请患者或陪人如实完整填写患方信息。在入院证相应位置注明是否符合“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住院处:负责核对病人的医疗证件和身份,确定患者医保(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或新农合)类别,并在入院证右上角加盖“先诊疗、后付费”章。对未带医疗证的要暂收其押金500元,并要求病人24小时内将医疗证交入住科室,再办理“先诊疗、后付费”相关手续。
入住科室:对病人的身份病种是否在报销范围进行核准后,填写备案表,并于每天下午5点前安排专人将当天所有住院病人的备案表送到医保办或新农合办备案。发现身份不符或不符合报销条件者不予签订协议并及时通知医保办或新农合办将其改为自费。代表医院与病人签订《住院费用结算协议书》,一式两份,一份交病人保存,一份与病人的医疗证一同由科室保管。在诊疗过程中可以负数记账,科室要由专人每天查询病人费用情况,对费用较高的病人,每满5000元,要及时通知病人到住院处缴付个人承担部分,如不及时交付,通知医保办或新农合办终止协议。对临近出院1—2天的病人,要预先告知病人应承担的大致费用,以便病家筹款结账。对出院病人嘱其持出院通知单先到医保办或新农合办办理结算手续,然后到住院处办理出院并缴清个人承担部分。凭费用结算清单加盖住院处现金收讫章后到入住科室领取抵押证件。病人住院期间,每日向病人提供费用一日清单。医保部门:医保办和新农合办工作人员要每天到科室对前一天病人身份及是否符合报销条件进一步进行核实,将符合条件的入院病人的基本情况录入微机备案,对不符合条件的要一律改为自费。病人入院时微机录入为自费,入院后如能提供相关证件经查实属实的可纳入“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对外伤病人要在出院前提供受伤原因证明手续。对出院病人要及时结算,并提供结算清单,将报销部分的数额打成押金条交与病人,嘱病人到住院处办理出院手续。
财务科:负责对医保办、新农合办与住院处之间的账目进行监管,并制定具体的监管措施。
3、加强宣传引导,让群众明白放心。医院印制“先诊疗,后付费”明白纸,发放给每个来院就诊病人,并通过大屏幕、宣传栏等形式做好宣传工作,让来院就诊的病人理解支持这项工作,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生命“绿色通道”的好处,让群众花明白钱、看放心病,真正把我院的服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全力维护群众的健康权益。
附:XX卫生院《“先诊疗,后付费”住院治疗费用结算协议书》
“先诊疗,后付费”住院治疗费用结算
协议书
甲方(患者): 乙方:XX卫生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便捷的住院治疗服务,经甲乙双方同意签订本协议。
一、甲方住院治疗时,乙方不再向甲方收取住院押金,住院期间,乙方也不向甲方催缴住院押金。但甲方在办理住院手续时须向乙方提交其职工医疗证(或新农合证、城镇居民医疗证)、身份证等证明。
二、甲方住院期间,如需查询医疗费用,乙方须向甲方提供住院费用一日清单。
三、乙方须在甲方出院前1—2天内向甲方或甲方家属告知其住院期间的大体花费和个人应承担的大致数额,以备甲方筹措住院费用。
四、甲方住院治疗费用金额较高时实行分段结算办法:住院治疗费用每满5000元时,甲方应按医保(新农合)报销比例向乙方做一次结算,到住院处交纳个人承担部分的费用,如甲方不及时结算,乙方有权终止协议。
五、甲方出院时应据实向乙方一次性交清住院期间个人承担的医药费用,否则乙方有权暂时留存甲方或其家属提供的相关证件,并保留通过司法途径追缴费用的权利。
六、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
七、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患者家庭详细住址: 患者身份证号码:
联系人: 关系 甲方签字(盖章):
联系电话:
乙方(签字):年 月
为加快推进我院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和对口帮扶机制的建立,加快形成“小病在乡镇,大病进医院,康复回乡镇”的就医新格局,加快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和90%的患者在县内治疗的医改工作目标,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医改基本要求,根据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因病施治;统筹共享、合理利用乡村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就医新格局;加快推进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全面落实各项惠农便民举措。
二、基本原则
(一)患者知情自愿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二)属地、就近分级治疗原则。以属地、就近医疗机构首诊为原则,根据病情需求,能在门诊治疗的不收住院;能在村卫生室治疗的,不到卫生院治疗;能在卫生院治疗的,不到县级医院治疗;能在县级医院治疗的,不到地州级医院治疗。
(三)医技资源共享原则。认真落实同级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相关规定。建立医疗机构和对乡镇卫生院相关检查“直通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减轻参合农民就医的经济负担,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无缝隙”对接原则。县卫计局要逐步建立上下协调、严密有序、高效实用的转诊渠道,为患者享受到分级诊疗带来的连续、完整、快捷、有效、价廉的医疗服务。
三、分级诊疗病例划定
(一)基本原则:依据患者的病情和相应的基本医疗行为特征,将病例划分为单纯普通病例、单纯急症病例、复杂疑难病例、复杂危重病例四种类型;分别对应A、B、C、D型。
(二)病例分型的方法:
A 型(单纯普通病例):中青年患者居多、普通、单纯、慢性病为多,病种单纯,诊断明确,病情较稳定,不需要紧急处理的一般住院病人。试点病种:诊断明确的慢性胃炎、单纯的消化性溃疡、胃肠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单纯慢性支气管炎、术后需要后期康复的病人。
B 型(单纯急症病例):中青年患者居多,病种单纯、病情较急而需紧急处理,但生命体征尚稳定,不属疑难危重病例。
C 型(复杂疑难病例):中老年病人居多,病情复杂,诊断不明或治疗难度大,有较严重并发症发生,预后较差的疑难病例。
D 型(复杂危重病例):病情危重复杂、有生命危险,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有循环、呼吸、肝、肾、中枢神经功能衰竭病变之一者。需要积极抢救的病例。
(三)病例分型步骤:
第一步:病人住院后,医师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基本医疗行为特征进行病例分型。按照先划中线的原则初步划分为AB型和CD型病例,即单纯普通病例、单纯急症病例和复杂疑难病例、复杂危重病例两大类。
根据卫生部《住院病历首页》规范,采用首页分类法。分型采用的主要变量是:年龄、入院情况、入院方式、诊断个数、输血与否、会诊与否、抢救成功与否、特护、一级护理、切口愈合情况、入院次数、出院诊断。
(1)年龄> 70岁或新生儿均为CD型病例;
(2)入院诊断:心脑血管器质性疾病、恶性肿瘤、中毒、脏器功能衰竭、复合创伤、急性重症传染病均为CD型病例;(3)入院时情况:入院时情况为危重急症的均为CD型病例;(4)出院诊断同入院诊断不符、多系统病变均为CD型病例;(5)入院后诊断:确诊时间>7 天者为CD型病例;(6)病理诊断:恶性肿瘤改变者为CD型病例;(7)抢救:凡经抢救者为CD型病例;
(8)手术操作:急诊手术者为B、D型,三级以上手术均为CD型病例;
(9)会诊情况:院级会诊、远程会诊者为CD型病例;(10)护理等级:I 级、特级、重症监护、特殊护理者为 CD型病例。
(11)有三个以上诊断多为CD型病例。(12)接受输血的为CD型病例
凡具备以上12项指标中任何1项条件,均划分为CD型病例,对于不能分型的病例则根据诊疗过程决定分型。
第二步:在第一步分型分出CD、AB 型的基础上,再根据 A、B、C、D 型的特点进一步分型。
(1)首先根据首页分类法分出CD型病例,AB型病例则根据入院时情况即可简单分型。(2)CD型病例可根据病情的危重程度,有否循环、呼吸、肝、肾、中枢神经功能衰竭之一者,需要积极抢救与否,再划分为C或D型。AB 型再根据有否需要紧急处理划分 A 或 B 型。
(3)判断病情和诊断的时间界定原则上以入院时的情况为标准,入院以后出现的病情加重变化,则应检查是否因诊疗处臵不当所致。因诊疗处臵不当所致,不能更改分型,如实属病情自然变化,可更改分型。
综上所述,为便于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理解、掌握和记忆病例分型的方法,将分型原则简化为四句口诀:“单纯病例AB型,复杂病例CD型;急需处理是B型,需要抢救是D型。”
(四)分治转诊原则
(1)医院在以上基本分型标准的基础上,各乡镇卫生院及我院根据诊疗技术水平决定不同级别的分治和转诊。
(2)病例初步分型由主管医师以及上级医师在病人入院时完成。入院以后出现的病情加重变化,如实属病情自然变化,可更改分型并根据重新分型的情况决定分治和转诊。
四、就诊范围划分
(一)乡镇卫生院:主要接诊A型病例即病种单纯,病情较稳定的一般门诊、住院病例以及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的病例,包含:
1、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下转病人;
2、诊断明确,不需特殊治疗的病人;
3、各种恶性肿瘤病人的晚期非手术治疗和临终关怀;
4、需要长期治疗与管理的慢性病人;
5、老年护理病人;
6、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病人;
7、医疗机构下转的康复期病人。
(二)县医院就诊范围:主要接诊B型、C型病例即急需紧急处理但病种单纯的一般急诊和病情复杂或有复杂的合并症、病情较重的急、慢性病人、诊断治疗均有很大难度预后差的病例以及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的部分D型病例,包含:
1、临床各科危急重症,基层医院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病例;
2、各乡镇卫生院不能确诊的较疑难复杂病例;
3、较大伤亡事件中受伤的病人。
4、负责接收地州级下转的康复期病人。
(四)地州三级医院就诊范围:主要接诊C型和D型病例即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有循环、呼吸、肝、肾、中枢神经功能衰竭病变之一者以及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国家确定的部分重大疾病的救治,包含:
1、临床各种危急症病人。
2、医疗机构因技术或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处臵的上转病人。
3、医疗机构不能确诊的疑难复杂病例。
4、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生的病例。
五、程序及要求
(一)转诊程序
1、除危急重症病例和病人及病人家属强烈要求外,对因技术、设备等能力所限需要转上级医院治疗的病人,原则上各乡镇卫生院上转至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诊疗有困难的病人上转至三级医院或专科医院。
2、转诊病人或病人家属持下级医院开具的“分级诊疗转诊单”到对应的上级医疗机构就诊。
3、上转病人病情稳定后,上级医院应及时将病人转回基层医院作进一步的康复治疗。
(二)转诊要求
1、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按不同疾病直接与相应科室联系对接。医疗机构医务科为总协调部门,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并及时提供咨询服务。
2、各医疗机构上转病人时必须填写《分级诊疗转诊记录单》,详细填写患者的基本情况,诊疗用药情况和建议上转医院名称;上级医疗机构下转病人时必须详细填写《分级诊疗转诊记录单》,并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下一步的康复计划和下转医疗机构名称(原经治医疗机构或基层医疗机构)。
3、危急重症患者上转时,上、下级医疗机构要做好“无缝”对接工作,上转时需派出医护人员护送并书面和口头同时向接诊医生介绍病情;接诊医疗机构对转来的病人要及时、认真进行登记,并安排专人将患者送至病区或门急诊作进一步治疗。
五、实施步骤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各医疗机构要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分级诊疗实施细则,建立办事机构,明确具体责任人。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乡镇卫生院、医疗机构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分级诊疗制度的广泛宣传,要召开各种会议、印发宣传单向广大群众宣传分级诊疗的好处与做法,使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三)强化培训,稳步实施。要分层次、分批次组织行政管理人员、医务人员进行专题培训,认真做好各项技术准备工作;各乡镇卫生院、医疗机构要组织广大医务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文件,领会实施步骤、方法和要求。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各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各医疗机构要加快现有卫生服务人员中医师、护士的岗位培训,熟悉和掌握分级诊疗基本原则和要求,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诊疗服务水平,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各乡镇卫生院要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积极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及慢性病管理、康复跟踪服务。
(二)加快建立分工协作和对口帮扶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等相关文件精神,县医院要做好与乡镇卫生院的一体化管理工作,定期安排高中级卫技人员到基层开展临床会诊、病案讨论,建立长效的技术培训和技术协作制度,帮助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采取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等多种形式,建立地州、县、乡“三点一线”的分工协作架构,落实好“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与分级转诊工作。
(三)加大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力度。县卫计局要认真落实有关分级诊疗等相关文件精神,探索分级诊疗的综合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1 临床特征
病母鹅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或废绝, 独居或在水面漂浮, 腹部膨大, 产软壳蛋或畸形蛋, 产蛋率呈直线下降;肛门周围粘有潮湿发臭的排泄物, 似蛋花样, 排泄物中夹杂着蛋清、蛋黄, 凝固的蛋白或卵黄块多呈煮蛋汤样;病鹅行走困难, 但体温正常, 个别病鹅体温升高。同时病鹅还出现眼睛凹陷脱水, 喙蹼干燥和发绀, 羽毛松乱症状。患病公鹅的主要症状是阴茎严重充血, 肿大2~3倍, 螺旋状的精沟难以看清, 在不同的部位有芝麻至黄豆大黄色脓性或干酪样结节, 有的阴茎裸露体外不能缩回。剥除结痂呈出血性的溃疡面, 失去配种能力。
剖检可见成年母鹅的特征性病变为卵黄性腹膜炎, 腹腔内有少量淡黄色腥臭浑浊液体, 常混有破坏的卵黄, 各内脏外表笼罩有淡黄色凝固的纤维素渗出物, 肠系膜互相粘连, 肠浆膜上有小出血点。公鹅的病变仅局限于外生殖器红肿, 上有坏死灶和结痂。
2 防治措施
2.1 药物医治
(1) 可用环丙沙星、诺氟沙星、链霉素、氯霉素或庆大霉素等药物治疗, 但是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很强, 因此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和预防。
(2) 将病鹅及疑似病鹅全部隔离饲养, 每只肌肉注射硫酸链霉素10万单位, 每天2次, 连续5天。为了防止其他鹅感染, 全群混饮氟苯尼考, 剂量为每100g加水800kg自由饮用, 连用3~5天。首次量可加倍, 预防量减半。
(3) 对鹅舍和用具用百毒杀喷洒消毒, 用生石灰粉对地面消毒, 每天1次, 连续5天。对产生的粪便进行堆积发酵, 对死鹅全部做无害化处理。
(4) 调整饲养密度, 保持鹅舍通风良好, 冬天除湿保温。通过以上防治措施, 用药2天后的病情逐渐得到控制, 除病重者死亡外, 其他鹅基本康复。
2.2 免疫接种
当前比较有效的办法是用从本场发病鹅中分离的大肠杆菌制成灭活菌苗, 对后备种鹅群2月龄、4月龄时各注射1次, 可抑制发病。
2.3 清除不良因素
如维持鹅舍的清洁卫生、通风良好和密度合适, 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等。带菌公鹅可经过交配将病原传给母鹅, 因此有严重病变的公鹅应作淘汰处置。病轻者将交配器上的结节切除, 清创消毒, 并肌注抗菌药物使其康复。
5 讨论与小结
(1) 由于缺乏规模养鹅技术, 再加上对鹅病防治缺乏研究, 经验不足, 养殖户饲养的鹅普遍存在鹅舍简陋、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鹅舍潮湿、重养不重管、重治不重防、消毒措施不严等弊端, 造成该病的发生与蔓延, 给种鹅养殖造成巨大的损失。
(2) 选好场址是养好鹅的关键。鹅场应选择背风向阳, 靠近河流、水库, 水草丰盛的地方, 水面应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 最好是流动的河水。不能流动的水面深度应在1.5m以上, 要防止被污染的水流入其中。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自然水面, 可人工建造水池。通常情况下水池宽3m、深0.6m, 长度可根据场地情况灵活掌握。建议水池不要建在地下, 池底要高出地平面, 两侧留出放水口, 能注能排, 排空后有利于消毒, 始终保持水质清洁不污染。
(3) 适时接种疫苗。在鹅产蛋前15日注射鹅蛋子瘟氢氧化铝灭活疫苗, 能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对已发病的鹅群做紧急预防接种, 注射疫苗7天后能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
【住院诊疗管理方案】推荐阅读:
乙肝诊疗方案11-15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07-10
诊疗技术管理规范06-18
内镜诊疗技术管理制度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诊疗01-12
住院结算管理02-16
住院药房的管理12-25
住院药房管理系统05-25
超长住院管理制度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