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阅读题答案(共8篇)
《逍遥游》 (节选) 是必修五第二单元第三课, 是略读课文。它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 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 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 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对于这样一篇意蕴丰富的文本, 我本人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每一次讲授都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那么, 如何让这样一篇具有永恒魅力的作品打动学生?如何让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通过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 从而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如何让学生“走进去”再“走出来”, 将自己独特的体验外化为生动的文字?基于以上几点的思考, 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探究文本, “我心”飞翔
1.通过初读、再读和精读, 问题引导, 教师点拨等方法, 让学生感受、品味、领悟和体验文本内容, 理解“世间万物皆有所待”, 而庄子追求的真正的“逍遥游”应该是“乘天地之正, 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
2.探究思考:《逍遥游》给你什么启示? (“我”从《逍遥游》中读出了什么?) 用一句话来表达。
3.思维火花:
(1) 我们要像大鹏鸟一样树立远大的志向, 坚定不移、锲而不舍地追求梦想。
(2) 今天的社会, 没有绝对的自由, 我们要以法律、道德, 来约束自己。
(3) 心的自由只有自己决定, 由自己支配。所以不妨让脚步慢下来, 让内心回归宁静, 从而达到人生的逍遥。
(4) 万物皆有所待。我们达不到庄子所说的真正的逍遥游, 但可以学会独立自主, 不一味地、过度地依赖他人他物。
(5) 摈弃不必要的欲望, 便可以获得心灵最大的宁静。
(6) 乐观旷达、潇洒自在的人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天空, 而受心灵羁绊的人会迷失自我。
(7) 要无拘无束, 不受羁绊, 则必须让自己凭借的事物强大。我们可以通过知识让自己强大起来。
……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 学生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而阅读教学也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所以,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 应该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正是课堂上的这样一个探究、表达活动, 激活了学生的意识, 让他们对文本都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和解读, 让他们在多重对话中绽放出了思维的火花, 让心灵自由飞翔。
二、读写训练, 精彩实践
1.写作训练:请从 《逍遥游》所得的启示中确定立意, 用课文材料佐证观点, 写一段文字 (教师结合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和材料的多角度运用训练指导写作) 。
2.精彩文段呈现:
(1) 因为淡泊名利, 他才会拒绝仕途, 归隐于乡;因为淡泊名利, 他才会发出“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的慨叹;因为淡泊名利, 他才会在心中存有一个“大鹏展翅”翱翔的梦想。他就是庄周, 是一个豪放不羁, 不为红尘所牵绊的超脱高人。古今中外, 当所有的文人都踏上了一条“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时, 他却选择了悠游于世, 在他看来, 名与利就像是无形的枷锁, 会让他如同困兽, 只有拒绝、抛弃这些, 才能无拘无束, 活得自在。
———谢盼盼《淡泊名利》
(2) 洒脱如庄子, 他不被世间繁杂所牵绊, 远离尘世的喧闹, 远离官场的尔虞我诈, 遨游在他心中的那份广阔的天地中, 就像他所写的:“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
洒脱如陶渊明,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一路走得潇洒, 走得清明, 终成为那个“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隐士, 成为那个“但识琴中趣, 何劳弦上声”的雅人, 成为那个“带月荷锄归”的农夫, 成为那个远离尘世, 归隐田园, 看花开花落的悠闲之人。
———兰萍《那一份洒脱》
(3) 聪以致远, 明以察微的庄周看穿了朝菌的浅薄, 看破了大鹏的扶摇而上九万里不过只是依托外力;列子以风作马, 飘然若仙, 却仍然要依托外力才能纵享泠然快意。庄子说,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他可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只因他能淡然面对自己的内心, 让灵魂飞翔而不受制于外物。
只有灵魂飞翔, 方可无拘无束, 纵情人世而无憾。
———刘瑾橙《让灵魂飞翔》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发挥课文的“例子”功能, 是课堂教学价值的根本所在。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去找素材, 其实那些我们身边的教材便是最大的素材宝库。语文教材, 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矿藏, 只要能合理利用, 往往会使作文内容丰富, 异彩纷呈。而且, 任何一则好的材料都是立体型的, 具有多元的属性。任何材料都具有多层次开发、多角度利用的可能性。 所以, 面对《逍遥游》这样一篇意境开阔、想象奇特、意蕴丰富的文本, 能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解读, 并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 对同一材料做一定的取舍, 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 也就不怕他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三、延伸阅读, 诗意书写
1.介绍与庄子有关的文章, 学生在课外阅读
(1) 庄子《惠子相梁》、《曳尾涂中》
(2) 朱以撒《庄子, 会飞翔的人》
(3) 鲍鹏山文化散文:《风流去》之 《永恒的乡愁》、《人在江湖》
2.“我手写我心”:用手中的笔, 将你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悟化为美丽的文字。
3.佳作展示:
桃李春风一杯酒
陆一丹
谋生与乐生, 这是一个对立又统一的奇妙命题。我们曾抱怨生活的艰辛磨粗了我们灵巧的手, 再也无法握起诗情画意的笔;我们曾埋怨生活的忙碌遮蔽了我们清澈的眼, 使我们无暇仰望苍穹之上浩瀚的星空。但谋生与乐生, 未尝不可鱼与熊掌兼得。
时间流转回两千七百年前, 彼时的老子须发皆白, 怀着无尽的苍凉走出他的藏书室, 满心悲愤出关而去;彼时的孔子驾着车, 带着弟子, 奔波在广阔的齐鲁平原上四处游说;彼时的天下四分五裂, 正是英雄建功立业时。无数的能人异士怀着纵横捭阖之心辗转于谋生之路上, 其中的佼佼者行色匆匆, 他们的褡裢里装着六国的相印, 他们的父母在城门外洒扫相迎。他们尊荣至极, 被各国诸侯上宾礼待;他们身怀屠龙之技, 一怒而天下皆惧。但这还是谋生, 是为名为利汲汲营营的谋生。这不叫乐生, 无乐可言。
与此同时, 商丘的郊外坐着一位奇异的智者。他破衣烂衫, 面黄肌瘦, 但他的心中装着广袤的天地。他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以编草鞋为生, 但当他坐在地上编鞋时, 他的目光却停驻在九万里外的冥海, 那里有背负青天, 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当他为了采摘芨草深入荒野时, 他看到池塘边肚皮溜圆的鼹鼠露出粉红的鼻尖。他的世界充斥着自然之灵, 他在神话的世界里谋生, 亦谋乐。谋生谋生, 谋的是生, 而不是财。在庄子的眼中, 乐生是主, 谋生, 那不过是为了乐生而付出的一些努力罢了。“当我的世界已是精彩纷呈, 那么钟鸣鼎食又于我何加焉”?我猜, 当那两位高冠华服的士大夫邀请他出山时, 他注视着抖动的渔竿, 心中一定觉得极有趣吧:看哪!这两个庸人!他们是宗庙中覆着丝绸的龟甲, 而我可是活生生的乌龟哩!还是让我在烂泥中打滚吧!于是他说:“往矣, 吾将曳尾于涂中!”在这等以谋生为乐生的豁达人面前, 高傲的士大夫们落荒而逃———他们谋生, 却忘了乐生。
无独有偶, 一千多年后的盛唐也出了这样一位妙人, 大名鼎鼎的李太白是也。 别把他想的那么清高出尘, 他与庄子不同, 他的谋生是在单纯求名。李白终生奔波在谋求官位的路上, 却一生仕途不顺。但他谋生, 亦在谋乐。他带着书童上京求职, 却也不忘登天姥山一览众山小, 也不忘临蜀道写下万丈豪情的诗句。他出蜀道, 游华夏, 金陵访古刹, 五陵除恶霸;信手拈来清风颜, 弹剑飞渡桃花源, 乘云沐彩霞, 杯酒窥天下。仕途顺时, 他写“云想衣裳花想容”, 赐金放还时, 他说“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纵然追名逐利, 却始终信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李白, 谁又能说他不是在谋乐呢?这, 才是真正的谋生亦乐生, 五花马, 千金裘, 不如呼儿将出换美酒, 沽酒蘸笔绘人间!
人世纷扰, 汲汲营营半生流离, 半世荒唐, 最终却发现谋生只是乐生的附庸罢了。到头来, 万贯家产, 不如家门前手种青豆一畦。当吾老矣, 坐于灯下回顾一生, 发现记得的, 最终还是一生所得之乐, 而非毕生所谋之财。正如:
“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 它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新亮点, 它增加了学生的文学、文化积淀, 它也点燃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最重要的是, 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于是, 内心的冲动外化成了精彩诗意的作文。从此, 庄子和他的“大鹏鸟”, 和他的“逍遥游”也如印记般烙刻在了学生的脑中。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语文教育大师的卓见明确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 阅读好像蜜蜂采花, 作文好像蜜蜂酿蜜, 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 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 让“落霞与孤鹜齐飞”, 才能让学生具有独特的阅读体验, 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意愿, 才能解决学生在写“大作文”时的畏难情绪和消极心理, 学生的作文能力也才会逐渐提高。
摘要:语文教学中, 阅读与写作从来都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为学生的写作服务, 而写作的素材又来源于阅读的独特体验。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例子”, 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活动, 对学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写作意愿而言, 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游雁荡记 清·方苞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人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①日:盍记之?余日: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②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③,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痞壁藿④然而人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⑤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
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⑦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注]: ①鲍甥孔巡:鲍孔巡,方苞外甥,方苞一妹嫁鲍氏,孔巡即其子。 ②荒陬(zou邹),荒凉偏远之地。陬:角落,引伸为偏远的地方。 ③幽寻句:深入探寻山水(寄情山水)以打发日子。 ④疳(wei戳伟):疮。壁(ju6掘)然:惊心。 ⑤鸠工:集聚工匠。鸠:聚集。标揭:标榜扬名。 ⑥冥:脆隐灭。 ⑦一:完全
22.(2分)癸亥仲秋,望前一日一句中的仲秋是指农历______月。金陵之摄山中的金陵是指现在的_______(地名)。
23.(2分)对兹山不可记也的理由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雁荡山实大且多应着眼于它整体的内在精神。 B.求其形似容易,绘其神似太难。
C.作者无心花费笔墨描景状物。 D.抓住特点将游山的乐趣引向哲理探索。
24.(2分)对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一句的理解最恰当一项是 ( )
A.雁荡山就这样才没有被愚僧俗士的剥落斧凿所污辱啊。
B.雁荡山因为这样才能没有被愚僧俗士的剥落斧凿所污辱啊。
C.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的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D.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拒绝愚僧俗士的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25.(4分)作者欣赏雁荡山的两点,一是雁荡山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二是这一特点符合作者_______________的心境。(用文中词句回答)
26.(3分)从文中看作者游雁荡山悟出的道理是:(用自己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2 八(月)或秋天的第二个(月) 南京 23 B 24 C 25 完其太古之容色 严恭静正 26 欲使自己不受侮辱,就要远离受侮辱的环境;与成就别人,首先要成就自己,使自己有很高的品德。
[参考译文]: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到:此山不可记啊。
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
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
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________ ,________ 。
(1)、这首诗是( )朝诗人( )所写。
(2)、诗中“缘”是( 因为 )的意思。
(3)、表示立足点和角度,所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可以用________ ,来表示。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________这样一个道理。
2、《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________ ,________ 。
(1)、这首诗是宋朝爱国诗人 ________所写。
(2)、这首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你觉得从哪两句诗可以感受到这份热情: ________,________ 。
(3)、“疑”在诗中的意思是 。
(4)、在 ________情况下,人们会经常使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
阅读题二
一、默写《题西林壁》并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题西林壁》
题:_
_____ ______
西林:
________________ 只缘:
__ __
不识:________________ 横看:
_____________
二、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四、把下面的词组织成句,句子要通顺。
1.来了 果子 野的 早已 秋天 满山 熟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 想到 心惊 有点 一 就 肉跳 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默写《游山西村》
, 。 , 。
, 。 , 。
二、填空
1.此诗选自《 》,作者 ,
字 ,号 。 (朝)著名诗人。现存诗作近万首,是我国诗歌历史上最“多产”的作家。有《 》《 》等传世。
2.“ , ”蕴含深刻哲理。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不幸犯东坡、半山之癖,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以故号霜天黑月,纷庞冗杂,意未尝一刻不在宾客山水。余既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其他如《史记》、杜诗、《水浒传》、元人杂剧畅心之书,又皆素所属厌,且病余之人,精神眼力几何,焉能兀兀长手一编?邻有朱叟者,善说书,与俗说绝异,听之令人脾健。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谴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问题】
22.“宾客山水”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3.下列语句,不能表现作者“性疏脱,不耐羁锁”的性格的一项是(2分)
A.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
B.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
C.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
D.流连阁中,信宿始去。
24.第一段的叙述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2分)
25.作者在本文中所寄寓的情志,与下列名篇最为相近的是(2分)
A.《与朱元思书》B.《岳阳楼记》C.《项脊轩志》D.《陋室铭》
26.请从思想内容或写作手法的角度,就本篇游记作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22、(2分)做山水的宾客而去拜访它他们(寻访名山大川,寄情山水之中)。
23、(2分)B
24、(2分)欲扬先抑(1分),先极写自己失落无聊的心态,为下文写游惠山之乐作铺垫(1分)。
25、(2分)A
26、(3分)
思想内容:文章先写不能游玩山水的百般无聊,再写通过游览惠山而将以前的.一切烦恼忘却,表现了作者喜爱山水的情怀(2分),突出了“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这一主旨(1分)。
跻①险入幽林,翠微②含竹殿。泉声无休歇,山色时隐见。
潮来杂风雨,梅落成霜霰③。一从方外④游,顿觉尘心变。
【注释】①跻:攀登。②翠微:翠绿的山色。③霜霰:霜雪。④一从:从一,跟一个人。
方外:世俗之外。
阅读题
10.对这首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展现了诗人寻幽揽胜、不避险阻的情态,“幽”字点写出了栖霞寺的环境特征。
B.颔联先写视觉感受,再写听觉感受,使画面中的山色与泉声相互映衬,富有生趣。
C.颈联采用对偶手法,“风雨”对“霜霰”,渲染了有别于俗世的清冷而幽静的氛围。
D.尾联交代了诗人跟随别人游玩栖霞寺后的感受,流露出远离尘俗、追求清净的愿望。
11.“翠微含竹殿”一句中的“含”字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0.(3分) B (听、视觉紊乱)
11.(3分)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树木(山林)以灵性,使画面有动态美,似有凝聚、包容的力量)(1分)。生动写出了栖霞寺被翠绿的山色所环绕的.幽深美丽的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所见景色的爱怜不舍(喜爱、陶醉等亦可)(1分)。
注释
跻(jī)险:登上高险处。翠微:指青翠的山色。含:包围。隐见(xiàn):时隐时现。霰(xiàn):小雪珠。
方外:世外,指仙境或僧道生活的环境。尘心:凡俗之心,名利之念。[1]
赏析
——读《逍遥游》有感
江华一中高1718班 何钰
小时候看过一部被称为仙侠剧巅峰之作的电视剧,名为《仙剑奇侠传》,这部剧我想大家一定不陌生。
此剧太经典了。一是因为它当年由胡歌、霍建华两大鲜肉领衔主演;二是因为剧中人物性格迥异鲜明,剧情跌宕起伏,足够对味。忆起自己小时候追剧的情景,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对男主的仰慕之情。他游走于三界之间斩妖除魔,一生恣意纵歌敢爱敢恨,当真符合他的名字——逍遥。
八年后的今天,我读到了另一个关于“逍遥”的故事——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庄周笔下。读完后合上书本喟叹:真正的思想果然不被世人所理解,当然,我也只是个凡人。
庄周笔下的《逍遥游》,阐述的是自己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所待,无论是上古神兽还是蜉蝣生物,都不能达到绝对自由的生命境界。但他自己却向往这种“逍遥”,无奈的是,这只能成为一场幻想。
说到追求自由,我脑海中最先浮现“文艺复兴”、“五四运动”等字眼。在人类普遍的认知观里,自由并不等同于《逍遥游》中的自由,它是指灵魂的独立,精神的无束缚。首先,我要指出的是,我所说的灵魂并不是指控制肉体的灵魂,而是指思想、涵养、尊严等一系列生命本质浇铸而成的“人”的模型。直至今日,我们所说的崇尚自由也是一个概念。
庄子的“逍遥”包括两个方面:思想的自由与行为的无束缚。思想家的伟大之处,大概就是在若干年之后他的想法还能被认可并延续。庄子做到了,至今还有无数人在为达到思想与人格的自由而不懈努力。但同时,我又深深地领会到,庄子的自由只是一种绝对的自由,他为何如此强调这种自由呢?
人的思想是一个人的核心,思想可以操控行为,有时行为服从了,思想却不会妥协。这样看来,思想应是凌驾于行为之上的更深刻的东西,这一点就与庄子的想法相悖。也就是说,如果思想足够“逍遥”,行为即使受限,也能有超脱世俗的感觉。数不清的古人为追逐精神自由而选择隐居山林,虽困于柴米油盐,但不也是逍遥自在的吗?只不过不是绝对的罢了。
绝对自由包括行为上的绝对自由,在现代社会中,由法律和伦理缔结的行为准绳下,这种“自由”更加不可能达到。我们不能随意纵火、杀人。因为这是违法行为,但我们能去热爱自己热爱的东西,踏遍自己向往的土壤,这是法律给予的安居乐业的生活。庄子生活在战火纷飞的春秋前期,自身性命难保,何谈生活自由?没有道德礼法的约束,社会处于大**中,生灵涂炭。而现代人生活在看似与自由最相悖的法律下,却能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虽然自由不是绝对的,因为“绝对”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是庄子思想深处向往的一部分。
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庄子也明白这个道理。两千多年过去了,或许只有他生在当今这个时代,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实现“天地任我行”吧!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兼治儒术,能诗。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宇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主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筵,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
已而,夕阳距西峰良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呜呼!人生聚散靡常,异时或相望千里之外。一展读此文,存没离合之感萁能已于中耶?
(选自《东里文集》,有删改)
22.第二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2分)
23.第三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道 士 不能 胜 降 跽 谢 过 众 皆 大 笑。
24.对 “存没离合之感其能已于中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心中涌起生死聚散的感慨,难道是能够抑制的吗?
B,心中是否存在分离和聚首的感慨,难道是能够控制的吗?
C.心中涌起生死聚散的感慨,我能够控制的了吗?
D.心中是否存在分离和聚首的感慨,我能够控制的了吗?
25.作者游山之乐与聚散之悲有什么关系?(2分)
26.有人评价此文笔调“极平稳不费力”,请就此文语言风格加以赏析。(3分)
参考答案:
22.(2分)勾勒出宁和幽远的山野之趣,烘托出游者平和愉悦的心情。
23.(2分)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
24.(2分)A
25.(2分)作者写此游记时,早已物是人非,隐溪先生辞世,作者又将离去,往日游东山的欢愉更加深了此刻的感伤,所以游山之乐与聚散之悲呈反衬之势,乐愈乐,悲愈悲,进一步突出了人生无常的感慨。
26.(3分)本文语言质朴纡徐。描写山景不加修饰,仅以白描出之,但宁和幽远的山野之趣盎然纸上;叙述饮酒赋诗、弹唱歌舞,融愉悦之情于长短句间杂的平实叙述之中,人物情态呼之欲出;文末离别之际,直抒生死聚散无常的感慨,令人心有戚戚焉。整篇游记娓娓道来,语言“极平稳不费力”,但回味无穷。
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给送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中考日记。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小题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 A.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
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小题4:.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2分)
小题2:D(2分)
小题3:①我当时被美丽的桃花所折服,竟舍不得离开湖上。(2分 “去”1分 )
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2分 问句句式1分)
小题4: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2分)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2分)
小题1:这里考查一词多义考点。其中A:好像/你 C:生长/使……生存D:从/如果,所以选B二者都是“上下或左右”
小题2:这里考查通假字现象。A中“转”为通假字B中“被”为通假字C中“具”为通假字,所以选D。
小题3: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这里应注意“竟”“道”等词语的理解。
【逍遥游阅读题答案】推荐阅读:
《逍遥游》读后感06-23
逍遥游优秀教案09-28
《逍遥游》三维目标教案10-27
逍遥游全文翻译及原文06-26
逍遥游复习学案习题07-08
《逍遥游》教学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1-13
逍遥游的文言文翻译12-31
游颐和园阅读答案05-31
游山西村 陆游阅读答案11-07
《游钓台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