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电影观后感

2025-03-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可可西里》电影观后感(共9篇)

《可可西里》电影观后感 篇1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夹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是长江的主要源区,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也是世界第三大的无人区。至今仍然保留着原始的状态。这里地势高峻,平均海拔达到5000米以上,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流沙、风雪„„哪一个都足够取人的性命。然而这里又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野牦牛、野驴、白唇鹿„„这些高原特有的野生动物令这位美丽的少女更加妩媚动人,特别是高原上的精灵——藏羚羊,更是充满着灵气与活力。然而,藏羚羊美丽的皮毛,被盗猎者所觊觎,在国际上被称为软黄金。巨大的利益吸引了盗猎者们,对可可西里,对藏羚羊无情的残害与践踏。

可可西里的巡山队是自发组成的,他们很多都是淳朴的藏民。巡山队的队长的原型,是索南达杰,为了保护藏羚羊,牺牲在了可可西里,至死都保持着射击的姿势。《可可西里》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成功的,她展示了可可西里的美,揭露了盗猎分子的冷酷与罪恶,彰显了巡山队员们的无畏与执着。同时也让我看到了深深地无力,深深地无助。片中很多跟随盗猎分子的,只是一些贫穷的农民,有些还很年轻,或许因为无知,或许因为对贫困的恐惧,他们是弱者,却伤害着比他们更加弱小而又纯洁的灵魂——藏羚羊。他们或许并不知道,他们手中拿到的几十元剥皮子的钱,而盗猎分子的财富却要成百万千万的来计算。他们并不是亡命之徒,并不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他们也曾是善良的人,贫穷,也许仅仅因为贫穷,他们走上了这样的道路。

同样贫穷的还有当地的政府,国家级的保护动物和国家级的贫困同样实实在在。巡山队尽管有县里的支持,但县里能给他们的大概只有区区的一点钱和物资。巡山队员苦,但他们有自己的执着,我很难揣摩他们的心境,我不知道是什么给了他们莫大的勇气和执着。我们同样能看到他们的窘迫,不得已出卖收缴来的毛皮,来维持艰难的现状。作为一个民间的组织,甚至很难界定是否违法,我们的法规同样存在着滞后。必然有人会质疑,会去讨论,会立法,会研究,只是等到那时,恐怕我们再也看不见那些高原的精灵们了。

我相信英雄的鲜血不会白流,正如同我看到如朝阳一般的希望,现在的可可西里已经成为了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甚至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自然遗产。我们也看到林业、公安等部门介入了可可西里的保护,再不会是民间的勇士们孤军奋战了。而英雄的英灵,将长久在那片天空飘荡,保佑着、善良的灵魂。

电影可可西里的观后感作文 篇2

莫名的原因,看完之后的一个小时,觉得自我像是被关在一座高不见顶的象牙塔里,说不出一句话。

“真是一部煽情的电影!”

他们叫可可西里“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姑娘。”是啊,除开那一片荒芜的沙漠、吃人的流沙、萧瑟的戈壁外,平静的冷湖、壮观的昆仑山脉、成群放牧藏羚羊、牦牛、马、骆驼的草原是美丽的。它们像生在一个洁白的地方,没有污染、喧嚣、争吵。

然而美丽的存在总是有黑暗势力与之对峙着,仿佛这是它们亘古不变的习惯。而那些美丽的背后又是怎样的黑暗呢?是盗猎分子贪婪凶暴的欲望眼神?无数对着藏羚羊们的蠢蠢欲动的枪支?我无力去回忆,因为那些镜头会使我的心再一次缩紧。可是那些残忍的镜头却是多么固执地盘踞在我脑海中。

对于马占林和他的同伙们的那一双双浑浊、病态的丑陋双眼,如果断章取义地将他们放在电影外,你绝对会同情他,同情他人生晚年的悲惨遭遇。回到电影里,你更是会可怜他们,可怜他们用自我的沾满藏羚羊血洗不净的手制造了他的命运。

可怜的人也有其可恨之处。是其自甘堕落,自觉自愿地攀附黑暗,攀附可恨的盗猎者头目,像只狗般摇尾乞怜,盼着主人给它食物以苟活。

可是,人都是有尊严的。假如给他们富足的吃喝及优越的生活,想必必须不屑于这剥一张羊皮才赚区区五块钱的生意。是啊,他也不想如此般苟活于世。只是,他能奈何他的命运?他已经无力回天,可是贪婪本性还在,他为了赚钱,为了生存,即使成为全人类的敌人,还是一样会做着这早已良心麻木的事情。求生存是人类的本能。在生死的边缘,人类是倔强的,能够倔强得不择手段。

《可可西里》观后感 篇3

——浅谈如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评价

“可可西里”在藏语里意思为“美丽的青山”,蒙古语意为“美丽的少女”。无论是什么含义,它都令人向往。然而,这片美丽的土地却经历一次巨大的浩劫,也由此诞生了《可可西里》这部电影。

《可可西里》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片头寥寥几笔揭示了其发生的背景:1985年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100万只藏羚羊,但随着藏羚羊绒价格暴涨,可可西里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短短几年间,数百万藏羚羊被杀戮殆尽。

整部影片从藏羚羊保护站上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残杀的画面开始拍摄,讲述了秘密警察尕玉化身记者,来可可西里调查藏羚羊的故事。

影片主体讲诉的是以日泰为队长的巡山队抓捕盗猎者。他们连夜出发、赶路的过程中,他们抓捕到了以马占林为首的部分盗猎者,找回了部分藏羚羊皮毛,但狡猾的盗猎头目漏网了。于是巡山队员冒着风雪继续追赶盗猎分子,但此时,环境恶劣,车辆抛锚、汽油耗尽、食品短缺、大雪封山,巡山队员一个接一个牺牲。

影片高潮讲诉了尕玉和日泰队长追上了盗猎头目。但日泰拒绝盗猎头目的收买,最终倒在了盗猎者的枪下。尕玉死里逃生,带回了日泰队长的遗体。

片尾以可可西里的故事传遍世界,大多数的国家禁止买卖藏羚羊皮毛结束。

短短的85分钟,一部剧情极其简单的电影,不矫揉,不造作——《可可西里》用它真实的记录,震撼了我的心。

除了片头,整部影片我并没有看到存活的藏羚羊,而是大量藏羚羊尸骨和皮毛。可见,人类出是以一种多么粗暴的方式剥夺了藏羚羊生命。众所周知,这种做法,在现在看来是有多么地不可思议和残忍。然而,在藏羚羊绒风靡的那个年代,这种做法却是屡见不鲜。这很明显地揭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是因人而异的。然而,往往在一系列的价值评价中,总有一个价值评价的到了社会和发展的认可,这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正确的价值评价。然而,正确的价值评价往往建立在一次次的错误的价值评价上:就像我们在影片中所看到的,禁止捕杀、买卖藏羚羊的规定,是建立在以日泰为首的巡山队的牺牲之上。

我认为,树立相对正确的价值评价,无论是对个人,还是最整个国家,乃至社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如何树立相对正确的价值评价也就成了首要问题。

首先,要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评价,我们需要对人类自身(主体)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无论是史前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还是影片所描写的现代化社会,人类总是不断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我们总是以我们(人类)为中心,对其他的物种采取了“物种歧视主义”。这就像是影片中的藏羚羊,那些盗猎者并没有将他们平等地以生命的角度去看待,以至于藏羚羊从一个强大的种族成为了濒危动物。

于是近几年,尊重自然的声音越来越响。这源于我们对自身有了一个良好的定位——我们只是大自然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王国聘教授曾说过:人类和其他千百万物种都生活和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正是由于这些生命的存在,才使地球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因此,环境道德规范必须面对和解决好人与生物的关系,尊重生命就是环境伦理对处理人与生物关系提出的道德要求。它的主要原则是:敬畏生命,反对无故伤害生命;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拯救濒危野生动植物;取利除害要适度;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事业。影片结尾,也正是对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强烈呼吁。

其次,要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评价,我们需要对其他事物(客体)有长远的认识。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诚如影片中的盗猎者,他们看中了短暂的金钱利益,大量地捕杀了藏羚羊,这不但严重地影响了藏羚羊种群,对其他的物种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透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到处的流沙、稀少的生物、恶劣的生存环境,这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众多的巡山队员、盗猎者都死于这恶劣的环境。

因此,我们要以可持续的发展眼光看待事物、看待人与其他物种的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要承认生物的和一切自然物的价值,也要承认生物的乃至一切自然物的权利。作为唯一的有智慧的动物,我们在维护自然平衡,促进自然价值链的延生等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义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价值评价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费尔巴哈告诉我们,实践是面对疑难的首要解决办法;马克思也曾说过,“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彼岸性。”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日泰为首的巡山队,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自己的价值评价,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价值评价,在挚爱的土地上,日泰做出最后一次生存的挣扎,他找到了“战士的归宿”。此时的日泰,散发出了生存与价值评价和谐统一的强烈光辉。事实证明,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他们也由此永远活在人的心中,闪耀在藏羚羊的历史长河中。

因此,在形成价值评价或判断后,我们要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我,不断检验价值评价,不断改进,并最终让它合乎正确的价值评价。

可可西里观后感 篇4

若你不被这些照片刺痛,不对这些照片畏惧,若你不因而设法中止造成这些杀戮灾劫的远因近由──凡是欠缺这类反应的人,吴尔芙视之为无道德良心的禽兽。而她认为,我们并非禽兽,我们这些有教养的一群。我们的不足之处是想象力或情感上的无法投入,我们无法在心智上掌握这现实。

—Susan Sontag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可可西里》,看上去似乎粗糙甚至有些生冷,没有寻常电影里的曲折情感,没有寻常电影里的唯美镜头,不见精致,不见华丽,不见筹谋。但《可可西里》依旧是部很美的电影,以残酷而锋利的真实,以隐忍而坚硬的力量,展露不同于当代电影的无形之美。

电影以赤裸的捕杀镜头为始──藏羚羊被活生生打死,然后盗贼直接把藏羚羊的皮剥下来。一片荒凉的可可西里上,铺满了藏羚羊的皮,为的是满足外国人的需求,说到底,他们是为了生活。电影的开首清晰地表现在可可西里中矛盾的两帮人,一帮是盗贼,他们为了做外国人的生意,而大量捕杀藏羚羊;另一帮人是由当地居民自发组织的巡山队,日泰为巡山队的首领。他们以捉拿盗贼为己任,保护藏羚羊。而电影则以一个北京来的记者朵玉的视觉展开。

可可西里是一个美丽的名字,是指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姑娘。可可西里有壮阔的山川、云海、江河和星空,是远离尘世的。可是与此同时,可可西里的大风沙、大风雪、结冰的河流、高原缺乏氧气、流沙。因此,巡山队每次上山,离别,也就可能变成了死别。他们有了一种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每一次分别也痛哭拥抱。导演也着力刻划巡山队成员之间深厚的情谊,并以舞蹈、拥抱等原始自然的身体语言去表现巡山队之间情感的纯朴。而北京来的朵玉表面上并没有格格不入的感觉,好像瞬间便走到他们的生活当中,直接感受他们的苦与乐。生活在可可西里的人都爱这个地方,他们保护藏羚羊,实际上是保护可可西里纯朴的灵魂。即使,这可能需要以生命作为代价。收入呢?简单的衣着、短缺的粮食,华夏大地的悲情,都是在一个「活」字上上演。

电影以他者的目光──朵玉,凝视可可西里的苦痛,而荧幕外的我们则以旁观旁观者的姿态去看遥远异地的人们的苦痛。影像本身──别人的创伤,激起了我们的同情之心,可是经过多重的媒体翻译,别人的苦痛变成了什么呢?成为了吸引观众的元素,成为了珍惜美好富裕生活的励志格言。然而,显然易见地,我们在旁观他人苦痛的时候,就只是有纯粹的「旁观」,不论是我们的身体,还是心,也是无力的。

这不是一个善恶分明的故事,更加不是一个兵捉贼的故事──当来自北京的朵玉问当地小孩日泰在哪儿的时候,他们纷纷逃跑;当朵玉走到日泰的住处的时候,他看到阁楼上都是藏羚羊的皮。可可西里不是一个找寻道德的地方,在贫瘠的高原上,生活与大自然,才是他们的挑战,也是他们的生命。

可可西里巡逻队,他们保护的,不是国家的自然保护区,而是自己的家园。你能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吗?

铺满一地的藏羚羊皮,剥完皮后的累累白骨,那是让我们咬牙切齿的残忍。可是当我看到了盗猎者无助的眼神,我却无法简单地谴责他们的犯罪。

他们的罪恶,难道不是我们的罪恶?他们的苦难,难道不是我们自己的苦难?

被称为草原上第一剥皮手的马占山,原来是个牧民,放过马,放过羊,也放过骆驼。可是后来,草原变成了沙漠,牲畜没有吃的了,人也没有吃的了,只好去干播剥皮的活——剥一只藏羚羊皮挣五块钱!是谁破坏了他们的牧场?是谁把他们逼上了盗猎藏羚羊的不归路?

藏羚羊的命运,是可可西里的悲剧,但也绝不仅仅是可可西里的我记住了队员们在夜晚唱起的那首歌:

似流水似流水似流水...

阿妈,不管我走到天涯海角

我都会回来,我都会回来,我都会回来

天上晶晶的白云啊,请捎去一封信

我思念您思念您

我在心里为您祈祷...

这是吟唱在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声音啊,它也许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还能继续流传下去吗?现代化的盛世福音,淹没了遥远的神灵世界,也污染了人们的精神空间。我们能想象那个纯粹精神的世界吗?

可可西里观后感 篇5

一名北京的记者。得知西藏要保护稀少的藏羚羊后,决定去采访一下。他来到西藏后,认识了那里的队长日泰先生。记者提出要采访。起初日泰先生拒绝了他的采访。可他看了看这位疲倦的记者还是答应了。他把那位记者留了下来,让他去房间好好休息一下。他们当天晚上充足了精神。晚上他们就坐着车去了大公路上。拦那些运羚羊皮的人,不久他们拦住了一辆大卡车,车里装有大量的羚羊毛皮。日泰等人把羊皮没收了,把运羊皮的他们给放了。记者问他为什么?因为他们只是运货的一些下手。真正要捉的是他们的老板。第二天,他们把死去的羚羊骨全烧掉了。第三天他们开始了辛苦的捕捉。在一路上,他们吃了不少苦头,不是没有了粮食就是没有了水,最后在找到了老板的时候日泰和记者却离了队。日泰和记者找到了老板他们。日泰和老板讲清楚后。日泰叫老板收手不要干了,谁知那老板却不允诺。还杀死了日泰队长。为什么日泰队长为了一点羚羊皮就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呢?那是为了要保护家园。所以我们也要像日泰先生一样爱我们的家园。要保护家园,就人人都要行动起来。

当记者在采访日泰时,问他什么是可可西里,日泰说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就是可可西里。

环境是为我们而造的,所以我们要全力好好保护它。如果不保护环境,那我们未来的生活该怎么办。如果我们这里也变得像西藏一样是沙漠。没有草,没有树,也没有美丽而多姿多彩的鲜花。到时我们也应该会十分后悔。所以我们应该在5月6日环保日那天,一起来保护环境。有些话说得很好:保护环境从自我做起等等。

可可西里观后感 篇6

《可可西里》,这部影片约莫是我于几日前中午同好友一起观看的,自我感触颇多,所以兴起记录这段情节的性情。不过说来惭愧,未有及时刻画当初的念想,既因为自我较为闲散,也因为拼写器具的缺乏,也由于近来心情繁杂、任务沉重等而迟迟未如愿记录下这一段往日感触。

拂去云烟般的往事,淡去缠绕心头的苦楚,面对不以我愿为中心的尘世,面对需要超脱性灵才能获得本我的每一日,回归到与世无争,返回到物与我唯一的另一番境界,兴许于我是那么遥不可及,是犹如镜中花水中明月一般难以求取,但我心恒毅,执着将是我所坚持的.取向。

《可可西里》,一部以保护濒临死亡、甚至是灭绝的羚羊为中心的记事影片,以一外来记者的叙述与行程的察觉为主线的日记式影视文学,围绕着日泰为代表的保护人员同通过一格尔木裂皮者为折射的盗猎分子之间的矛盾为穿插和联系的复杂式情节影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影片角色,一个个拥有者平凡故事却充满人生不一般经历的普通巡山队队员,面对易水惜别式的出发场景,面对一去不复返式的保卫行动,勇气在这似乎是无力的话语,夸赞似乎已难再形容与描述我对巡山队员的崇敬与肃然起敬之意。

想起那一夜巡山队员在无限的悲伤中逝去的情节,那对羚羊的爱超出了我往日对爱的诠释与理解,给予我灵魂上的震动与启迪;想起那一夜日泰为前去保卫羚羊而同队员离别家园时同亲爱的女儿告辞时的无言情节,那保卫羚羊的情谊超出了尘世中的人伦,是一份超越简单意义上的伟爱;想起那一夜巡山队员在为执行任务而同女友离别时的无奈心状,为了羚羊而顾不上培育爱情的情感,恐怕不是一份你我所能轻易领会的!想起那一次在追捕盗猎分子而毫不畏惧严寒的河水,那一次甚至缺氧的恶劣状况下仍不懈地追捕盗猎分子的画面,那一次为继续追捕行动而日以继夜地赶路的叙述……

所有的所有,是源自内心的责任,而不是外在的功利驱动;是源自自我的使命,而不是职责所在的使然。虽是地方政府的临时编制,却不为薪酬的稀少甚至是义务性职责而义无反顾地牺牲自我;虽是名为巡山队这一称号,却是不顾自我利益地自发组成、无偿奉献,却是不计回报地付出。付出艰辛,付出青春,尽管他们也清楚回报他们的是失去亲情,失去自我宝贵的生命。并为此默默的坚持着,坚持着!

关于《可可西里》观后感600字 篇7

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安睡在宁静中。突然,枪声打破宁静,保护站上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残杀,鲜血染红戈壁,又一批藏羚羊群惨遭屠戮。一定要抓到盗猎者!巡山队长日泰下了死命令,巡山队连夜紧急出发,闯进了正在流血的可可西里。但是盗猎者如同鬼影般忽然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剥去皮毛的藏羚羊尸骨……巡山队员在遍布危险的茫茫大戈壁上奋力追踪,终于,盗猎者出现在冰河对岸,队员们不顾一切地冲入湍急的冰河之中。一场生死搏斗之后,只捕获了一些盗猎分子,狡猾的盗猎头子再次漏网。风雪中,继续追赶盗猎分子的巡山队员已濒临绝境:车辆抛锚,汽油耗尽,食品短缺,大雪封山,巡山队员不断倒在冷枪之下……连最顽强的藏族汉子也哭喊道:我们走不出去了!打击盗猎,是巡山队义不容辞的责任;守护家园,是巡山队不可动摇的信仰。巡山队员顽强地在风雪戈壁中追捕盗猎者,枪声在可可西里的群山中长久地回响DD这不只是一次巡山,这是一次撼人心魄的生命历险。

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拍摄的电影,在看这部片子的过程中,我几次热泪盈眶,真的太受冲击了,面对着狡猾凶残的盗猎者,残酷无情的大自然和贫穷艰难的生活条件,这些自愿者们奉献出了他们的一切,为的正是他们热爱的这片土地和国家珍稀动物――藏羚羊。

记得我看过一部纪录片,也是讲述在可可西里保护区为了保护藏羚羊,警察和军人与盗猎者的战斗。那赤裸裸的枪战场面,血腥的尸体以及军警们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时刻存在的生命危险都强烈的震撼了我,这一次我又一次的感受到了这种震撼,让我无法忘怀。

可可西里读后感 篇8

《愤怒的可可西里》这本书记载了作者与十位参与《可可西里一号行动》亲身经历的难忘事件,主要介绍了可可西里的野生动物——藏羚羊的悲惨命运。遭非法掠杀进行非法贸易。中央电视台的抓住这种现状进行现物实拍、报道这一事件,并呼吁拯救濒危动物,以保护自然环境。

读罢此书,心里一次次地涌出无法抑制的愤怒和悲伤。仿佛自己就是作者一样,也亲身经历了这次行动。

这是一个文明的时代,然而这就是“文明人”对那些“畜生”的文明事迹!真是悲哀!藏羚羊的悲剧,正是可可西里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而让它们走向悲剧的,只因人性的贪婪与残忍„„我想可可西里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她广袤浩瀚、奇丽壮观的景色之中,她,还蕴涵着生对死的抗争精神。可可西里,这是藏羚羊最后的栖息地。当那些被金钱利益诱惑的人,罪恶地抠动手枪时,我为他们的行为感到无耻和愤怒,同时,对倒在血泊中的藏羚羊感有深深的负罪感。当看到经过当地政府的努力藏羚羊的数目有所回升时,或许,我们能得到一丝安慰,但却决不是对人类的宽容。看罢本书,我总是想:“这些人死得值吗?”。但是,在这些保护藏羚羊的志愿者中,没有任何人比他们自己要更清楚进入可可西里意味着什么,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稀薄的空气,险恶的流沙,还有盗猎者罪恶的枪弹,这些都可能随时吞噬人的生命。的确,他们死得有些孤独,有些无助,但他们在一生当中所拥有的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捍卫是其他人所没有的。正是因为他们的故事,可能,回触动埋藏在人们心中的良知,把人类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界的友爱重新荡漾在青藏高原的上空。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观后感 篇9

有些中译名很会误导人,就像《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不过,我也承认,这个译名更广为国内观众所知。

这当然不是“传说”,只是讲述一个13岁少年对一个美丽少妇的“纯真之情”(结尾男主内心独白语),现实中的确会发生;更非“美丽”,看完影片,你会对小镇男女欺负一个军人遗孀(男人以食物换取女主的身体,而女人们更是在大街上对女主拳打脚踢、剪发)感到激愤,为女主的不幸遭遇感到伤心、怜惜,和“美丽”沾不上一点;我甚至对小男孩也很不满。女主最艰难时,他没有送过丁点食物。女主街头被暴打时,没冲上,搀扶一把,或为衣不蔽体的女主披上一件外套。这时,13岁的小男孩该长到十六七岁,正义感和勇气应该有了。他为女主所做,只不过是给女主丈夫写信说明了实情,并在海滩上为女主拣拾橙子。

当结尾,男主帮女主拣拾食物后说:祝你好运后,女主回头轻微点点头,背影远,男主身影淡出。此时,是98分54秒。我以为影片到此结束,正为男主怎么着也该来段内心独白而感到遗憾时,影片继续,男孩扶起倒地的骑车,然后独白:好像要逃避似的,逃避的是我对她的一段纯真之情。岁月匆匆,我爱上过很多女人。当她们紧紧拥抱我时,问我会不会想她们。我会说:是的,我会记着你。但惟一我从来没忘记的,是一个从来没问过我的人。她就是Malèna。

是的,那个每个少男在经历青春期都会朝思梦想的女人。

27岁,原是乡下姑娘,新婚一个月后,丈夫被征召入伍。丈夫阵亡(当然,事后证明这是假消息),为一口食物出卖肉体;更被嫉妒的女人暴打。下载的那个高分辨率资源,文字简介:“当我还只是十三岁时,我初次见到了她...那一天,墨索里尼向英法宣战,而我,得到了生命里的第一辆脚踏车。"她,撩著波浪状黑亮的秀发,穿著最时髦的短裙和丝袜,踏著充满情欲诱惑的高跟鞋,来到了西西里岛上宁静的阳光小镇。她的一举一动都引人瞩目、勾人遐想,她的一颦一笑都教男人心醉、女人羡妒。玛莲娜,像个女神一般,征服了这个海滨的天堂乐园。

上一篇:一年级数学认识整时下一篇:密度说课稿段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