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格式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谱的格式(精选11篇)

家谱的格式 篇1

---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此种图谱最迟在南宋时期出现,其特点是将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字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 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理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其优点是世系固定,依次分明,因此有不少家谱采用这一图谱。

家谱的格式 篇2

祭祀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祭祀阶段和祀后阶段。三个阶段各有程序和礼仪, 繁琐却有条不紊。下面将通过几部族谱来具体窥探这三个阶段所体现出来的南方宗族的祭祀特点。

一、准备阶段:“必诚、必洁、必丰”

因祭祀在宗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所以其准备阶段也显得非常重要。拿湘潭黎氏来说, “每年祭祀轮举办值年”要在祭祀前五日到宗祠筹办祭祀事宜, 前二日则把一切事务准备妥当。一般而言, 在祭祀的准备阶段, 均体现出“必诚、必洁、必丰”的原则。

“诚”是指诚心。湘潭黎氏族谱规定“祭前三日斋戒”, 《湘乡九溪彭氏族谱》也规定:“祠祭前三日斋戒。”“洁”指洁净, 宗族在祭祀前必须打扫祠堂, 清洗祭器。安徽馆田李氏在祭祀之前会“命子弟洒扫空堂, 铺几筵, 涤祭器”, 湘潭黎氏规定得更为详细:“每祭前一日派诚瑾子孙拂拭各神座, 安设神帐、香食案。前三日, 值年派人夫扫拭寝堂, 剪除庭草……”, “前祭二日, 承办值年赴经理处领出铏爵、簠簋、笾豆、尊、炉、灯之属……分派洁洗拭净。”“丰”即丰盛, 指祭品应当丰富。湖南《李报本堂族谱》规定冬至祭祀始祖需要的祭品有:猪羊整只各一, 猪羊头各一, 猪羊肩髀各一, 鸡鱼各六, 及各类瓜果、酒、香烛等不一而足, 这些祭品要先三日致齐等等。这些准备工作体现出宗族祭祀的庄重性, 也表达了子孙们对祖先的崇敬之意。

二、祭祀阶段:“有序、有纪、有别”

对宗族来说, 祭祀时必须庄严而隆重, 容不得半点差错, 所以各个宗族一般都会在族谱里详细规定祭祀时的礼仪。而在祭祀时, 族谱里规定的礼仪会一一体现出来。首先, 祭祀中需要遵守的礼仪是昭穆有序。湘潭黎氏的族规就规定:“ (祭祀时) 一堂各安昭穆之分, 不至乱伦失序。”祭祀开始, “族姓竢庭, 东西以昭穆次序为序”。馆田李氏宗族元旦祭祀时, 长者二人要升阶而呼:“尊卑有别, 长幼有序, 东西有序……”, 也是要强调这一原则。其次, 祭祀中要保持祠堂的肃静。祭祀作为非常庄重的场合, 几乎所有宗族都有明文规定不许嬉笑喧哗, 有些宗族甚至规定不许咳嗽等一些难以控制的声响, 否则会受到惩罚。湘潭黎氏祭祀值年者的一项任务就是在“将届行礼, 将闲人等引出”, 使祠堂内没有喧哗的声音。祭祀时, “族人务严肃整齐, 如有失仪, 纠仪者无论何人即严行斥责。”这里的“无论何人”当包括尊长, 因此, 这条礼仪很能体现宗族的纪律性。再次, 祭祀中也体现出中国宗族社会里的男尊女卑现象。几乎所有宗族都规定不准女性参加祭祀, 正如安徽《馆田李氏族谱》所言, 祭祀中“言宗子而不及宗妇”, 是因为“礼, 男女有别, 今聚族千百骏奔家庙而杂妇其中……是亵也。”

三、祀后阶段:“尊老、尊显、尊学”

祭礼完毕后, 整个祭祀过程还不能算完成, 还要分胙肉 (即祭祀中供神所用的肉) 。分胙肉体现了宗族尊重老者、重学、崇尚显贵的特点, 比如《西湖李氏宗谱》规定“七十寿翁, 给胙一斤, 八十寿翁, 给胙二斤, 生员, 给胙一斤八两, 童生, 给胙八两”;分胙还依照族人官职的大小, 有所区别, 绩溪方氏宗族就规定:“一品给猪羊胙各二十斤, 二品给猪羊胙各十八斤, 三品给猪羊胙各十六斤, 四品给猪胙十六斤, 五品给猪胙十四斤”;《馆田李氏族谱》也规定:“六十者胙一觔, 七十者二觔, 八十者三觔”, 以此类推, 另外, 绅衿也能分到一觔胙, 体现了宗族中绅士的特殊地位。

从以上祭祀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 南方宗族在对祭祀礼仪的规定非常全面, 一方面体现了族众对祖先的崇敬;另一方面, 祭祀中各种繁琐的规矩把族众限定于各自的位置或角色 (比如长幼、尊卑、男女之别) 不得僭越, 体现出南方宗族对族众强大的控制力。

参考文献

[1]李嘉宾、李志洙等修:《馆田李氏族谱》 (安徽太平) 光绪三十三年刻本。

[2]黎锦命等修:《湘潭黎氏续四修谱》 (湖南湘潭) 一九三二年敦本堂石刻本。

[3]《湘乡九溪彭氏族谱》 (湖南湘乡) 一九二二年和宗堂木活字本。

邮戳的家谱 篇3

邮戳在东西伯利亚也渊远流长。当时,曾流行在陶器片上写信,再封装在陶器盒里。而为了防止局外人好奇偷看,发信人就用玉石或条纹玛瑙雕琢成私章,在湿粘的陶器盒封上打戳。这种私章中间有横贯漏孔,可插入小棒作轴,类似于现代沿用的滚动邮戳。如果说这种邮戳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火漆印的话,那么时至15世纪的意大利,邮戳则已开始反映信的寄送地点及日期了。另外,由于当地曾流行霍乱和鼠疫,因此每次邮政部门在加盖邮戳时,还会同时加旁注:“熏蒸”,以提醒收信人注意消毒卫生,所以又有“卫生邮戳”之称。

说起邮戳在英国的诞生,还缀连着一段轶闻。1660年的伦敦,正值共和派与保皇派之间争斗激烈,因此双方在邮政部门的信徒都利用职权扣压、偷拆对立派的信件,以侦查彼此的意图动向。为此,皇家邮局承办人颁布了通令,启用邮戳来注明收发信函日期,藉以查处频繁的渎职行为。当时使用的邮戳是直径为13厘米的图印,印面的一半用两个缩写字母表明月份,另一半则用数字表示日期。

1680年,伦敦市又设立了“便士邮局”,即规定每封信的寄费为l便士,以盖上等边三角形或鸡心形的邮戳为邮资已付的凭证。于是,邮戳既是收发日期的记录,又成了邮资收讫的标记,一身而兼两职。如果寄信人愿意,也可以预付1个便士,让邮局在空白信封上事先盖好邮戳,换取方便留待备用。然而,由于产生了寄途远近等实际问题,而邮戳又毕竟不是邮资的合适替身,于是自1840年起英国开始发行自立门户的邮票,同时将邮戳改为无字的四瓣花朵形或圆篦网眼形图案。由此可知,邮票是邮戳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客观需要而问世的衍生物。

在俄国,也有雷同于英国上述演变的情况。1845年11月23日,圣彼得堡(即今列宁格勒)的《北方蜂》报曾登载了使用带邮戳信封的邮政通告,当时启用的邮戳为长方形。每只信封售价为6个银戈比,其中5戈比是邮资,1戈比为信封费,并规定信须送交小商店汇收后,再由投递人员定时收取转送。不久,此项办法流传到了莫斯科,所不同的只是彼得堡使用蓝色邮戳,莫斯科则使用红色邮戳。可惜好景不长,鉴于某些宫廷权贵们讨厌红颜色,印有红色邮戳的信封很快遭到取缔,并从此在莫斯科绝了迹,甚至弄得后人竟罕知这种红邮戳存在过的史实。至1848年,带邮戳的信封已在全俄罗斯相当普及,但也正当此时,由于邮戳以异军身份崛起,打破了邮戳一身兼二职的垄断状况,从此,邮戳和邮票开始了分道扬镳,邮戳只标收发地点日期;而邮票则另外专示邮资,并逐步进入了焕发艺术青春并大展抱负的时代,使集邮迷们爱不释手、先得为快。

此外,在1895年前后,俄国前线的留守兵团中还曾流行过一种扁圆形及一种黑十字形的无字哑邮戳。至1922年,又首次使用了一种中空环形的俄罗斯纪念戳,和一种现代化了的圆形苏维埃纪念戳。

家谱家文化的重要性 篇4

想要子女成才,想要子女超越自己,就要靠老祖宗的教诲,拿来做榜样。

建立

从古代的结绳记事,到明清时期的家谱记事,一直以来,中国记录家庭事项的方法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日记,一种是家谱。而日记则显得太单薄,家谱则又太繁琐、复杂。但是,详细记载自己家族中每一位成员的点点滴滴,详细记载家族成员中的历史功绩,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感情归宿和精神寄托。更多资料了解:百姓通谱

互联网家谱就可以实现上述功能,它比日记更详细、更全面,又避免了传统纸质家谱的一些缺点。互联网家谱是针对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来设计的,它涵盖了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各种记录家谱的方式:如,互联网家谱的功能涵盖了家族档案、家族文化、子女教育、生活大事记、家族网上社区观念、传承优良传统等各个方面。

互联网家谱以中国最古老的“认祖归宗”为依归,又避免了传统的纸质家谱不易保存、修谱困难、修资巨大等短板,真实有效的记录家族中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任何事情,在第一时间内,家族中的所有人都能够得到家族中的最新资讯。尤其是家族的历史,家族中人物的一生经历,那些沧桑与辉煌,那些拼搏与力量,都是我们传承家族使命的最真实的写照,而这一切,将由我们亲自撰写、记录和收藏。

互联网家谱--让您系统的整理自己以及家族、家庭记忆。

互联网家谱的出现,让传统的纸质家谱有了更好的继承与传承,她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种途径,她可以告诉你:我从哪里来,我该往哪里走?

意义

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我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云:“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族谱乃一家之史,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大厦三大支柱。

互联网家谱的出现得以让传统纸质家谱有了更好的传承机会;

互联网家谱的出现得以让子孙后代用现代科学技术方式来传承传统文化;

互联网家谱的出现得以让久违的亲情在互联网上重新连接;

优势

一、省时、省力、省钱

众所周知,一部家谱的编辑是一件相当浩大的一件事情。小则30年一修,大则60年一修,不但兴师动众,花费也是相当的大。而互联网家谱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些事情,在互联网家谱上轻点鼠标,即可完成查谱、修谱、寻亲、沟通等一系列活动

二、准确、清晰、易查看

新谱资料可实时入谱,保证信息的准确性;随时对错误信息进行更新;还可节省大量旧谱重修与翻录的支出,减少因翻录造成的二次错误,减少对原老谱的编辑、审校过程。

三、安全、私密、易保存

互联网家谱相对于传统家谱来说,它具有更安全、更私密、易保存的特点。互联网家谱只需注册一次,便可终身享受服务,而且帐号只有一人拥有,只有家族中人才能浏览。

电子存储介质保存,不怕潮湿、不怕虫蛀等。光盘、移动设备、网络服务器均可保存,携带也极其方便。

四、便于修改、续谱

结合传统谱的模式与现代人的需求,不受时空限制,让全世界的合作者异地工作,共同管理,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编修工作

五、实现家族零距离沟通

互联网家谱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时上传、随时编辑、随时修改,真正实现零距离沟通。

互联网家谱是传统家谱的延伸,互联网家谱是传统家谱的升华,互联网家谱是传统家谱的新家。互联网家谱的灵活性大大降低了修家谱的门槛,对子孙后代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互联网家谱让家族观念继续向文化传承和亲情延续。

作用

中国,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世代圣贤倍出,如孔子、老子、庄子等人;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也很多很多,如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这些凝聚着祖先思想与精神的书籍,可以供我们永远瞻仰与品味。

而家谱,则是与国史与地方志并称为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很多历史的空白都可以在家谱中找到答案。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先人若能留给后人知识、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方才有生财之道,才能发迹万贯。而这些呢,都溶聚在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家谱文化 篇5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祖的习俗,每逢旧历年节,不仅举家团聚,而且还往往要祭奠先人。“先人”不仅包括我们幼时曾承欢膝下、现已故去的长辈,还会上溯很多代,甚至直到最早冠以家族姓氏的始祖。

祭祖的习俗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感激先人的情怀,然而对于每个家族来说,那么多从未谋面的先人是如何被纳入到祭奠和追怀的对象中的呢?这就要归功于家谱的存在了。我们对家谱并不陌生,可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又经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家谱的来龙去脉不甚了解。更多资料来源:家谱-百姓通谱

那么到底什么是家谱呢?简单说来,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发展的过程,并同时也重视记录家族里面重要人物的事迹的家族历史文献,又被称为族谱、宗谱、家乘、谱牒等。

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家谱的形式并不相同。北方常见的家谱叫做“谱单”,是以图表的形式简明、清晰地记录家族血缘发展过程,还可供后人悬挂供奉。南方的家谱则要详细得多,除了家族血缘世系发展图外,还有序言、凡例、家训族规、族产、坟茔、契约等与家族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这些内容被装订成册,存放在祠堂里面,因此被称作“谱书”。谱单和谱书就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文字家谱的两个主要种类了。

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还曾有口承家谱、结绳家谱等早期形式。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的家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当时,由国家设立谱局、选取谱官统一进行家谱的编纂工作,并与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相配合,共同维系世家大族的贵族地位。宋明以后,家谱沉降到庶民社会,开始成为庶民家族“尊祖、敬宗、收族”的文献依据。此后,“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的体例也不断得到完善,并形成了连续不断的民间修谱传统。

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可分为4大主要部分:一是谱序。谱序多由家族名人或族外名人撰写,主要包括此次修谱缘起与目的、修谱经过、家族历史渊源、迁徙经过及谱学理论等,目的是宣扬祖先功德,使子孙敬祖向善。文天祥曾为南靖《赖氏族谱》作序,他说“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以纪事实,谱以序昭穆。昭穆之能明,则家派曷得而蒙哉?今赖氏谱牒历已有数百余年而弗失,开卷一览,上以见先人之勋业,下以见人之嗣绪,非普继善述者能之乎?书此为万世之观”。二是凡例。凡例是家族思想的总括性表述,规定了家谱纂修的基本内容与首要原则,可以说是家谱纂修活动的纲领性文字。清乾隆年间的《汪氏宗谱》凡例对此进行了明确的表述,“谱牒之修者,考其本,稽其源,尊祖、敬宗、收族之所思也,而谱书之所作,使离者合之,远者近之,疎者亲之。谱图于族,岂不重哉”。三是家族世系。世系是家谱的核心部分,也是家谱中分量最重的部分。按照传统的世系记载方法,分为欧式和苏式,即欧阳修和苏洵所分别创立的世系记载方法。这种方法提出家谱要重点记载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五服以内族人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是指家族排行、父祖何人、婚姻情况、官爵情况、生卒情况等。在始祖方面,家谱通常会以古代名人或传说人物为始祖,例如姜姓家谱认为炎帝是姜氏的始祖,并会在家谱里面记载炎帝的历史传说。四是重要家族文献。主要包括家训族规、田产契约、祠堂坟茔、诗文传记等。以上便是家谱的主要内容,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各个家族情况不一,家谱的内容方面也可以进行适应性调整。

那么如何才能编修一部内容丰富的家谱呢?从修谱的时间上看,家谱编修频率各地不同,约略按照30年一修的时间进行。30年是一代人的成长时间,因而家谱也基本上按照这样的时间间隔进行编修,以保证在代际间的顺利传承。如果一个家族超过30年还未修谱,那么就会被认为是不孝子孙。

家谱编修活动开展之前首先要成立专门的负责机构,名为“谱局”或“修谱委员会”,由他们负责续接家族世系、组织文字材料、制定凡例、收集经费等具体工作。在清嘉庆十六年(1812)《南屏叶氏族谱·附录修谱事宜》对谱局活动进行了详明的规定“修谱先设公局,分定总修综理,汇世系,缮写、绘图、校对、监刷等项,各欸列名以专责成。”在修谱活动中经费的筹集是一个重要问题。修谱经费的第一个来源是人丁费,即家族男性成员的上谱费。但在当代,女性也可以同男性一样进入家谱,所以也须缴纳人丁费。修谱经费的另外两个主要来源是族产及宗亲赞助。在传统社会,宗族拥有一定的共有族产,可以为家谱编修活动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但随着宗族组织的消失,这一经济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宗亲赞助成为当代修谱经费的第二类来源。

2005年湖北汉阳汪氏家族为了表示对修谱活动提供赞助的宗亲的感谢,就在谱后的光荣奉献榜上分别记载了7位族人的名字及捐资数额。最后,当家谱编修完成的时候要举行隆重的散谱仪式。在宗族生活中,散谱仪式是重要的家族盛会。仪式通常由族长主持,在宗族祠堂中进行,要求全体族人到齐,整肃衣冠、态度谨严,然后按照每房一套的规矩由各房房长负责领取家谱。在传统社会中,家谱具有很强的家族秘密的性质,只能在家族内部发行,领谱人要谨慎保管,不能私自将家谱借与外人,更不许私售。当代的散谱仪式形式较为多样。湖北汉阳汪氏家谱的散谱仪式名为“开光仪式”。仪式在村中广场举行,修谱委员会聘请了专门的主持人负责主持,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族人代表纷纷登台发言,畅谈亲人相聚的快乐,之后族人按照定价自愿购买家谱。最后,在一片爆竹声中开始了仪式的最后一个高潮——集体宴饮。值得一提的是在散谱仪式中还有一项重要程序:销毁老谱。按照传统修谱习俗,当新家谱编修完成之后,要将老家谱当众销毁,防止新旧混淆。不过这种对待旧谱的方式在当代已经发生了变化。当代新家谱编修完成后不再销毁老家谱,而是将老家谱作为家族文化遗产给予保护。在安徽金寨汪氏家族的樟木谱箱里至今保存着该家族三修、四修、五修和六修家谱文本4套共计30余本。散谱仪式标志着家谱编修完成,不过这并不表示修谱活动的终结,编修机构还要对家谱日后的保管问题做出相应的规定。在传统社会,修谱机构对家谱保存方式的规定比较严格。在民国十四年(1915)《汪氏家谱·凡例》中对此明文规定“谱牒既修,凡领谱之家,务须谨慎收藏,伏天要晒,切勿令屋漏水湿,以致霉烂虫伤,甚或至为香火烧残,三年验谱之日,有一于此,定然酌量轻重加罚。”如湖北汉阳汪氏的“晒谱会”,即在夏季阳光充足的时候晾晒家谱,并由族长、房长等宗族管理者检查家谱的保存情况。当然,这种严格的定期检查制度在当代已经不复存在了。还需指出的是,新家谱最后往往会留出若干空白页,叫做“余庆录”,主要用于记录两次修谱之间家族成员的变动情况,以备正式修谱时录入新谱,同时也有子孙万代、家族绵延不绝的象征意义。

为什么家谱在传统社会中得到这么大的重视呢?这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传统习俗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都知道,魏晋以来,国家选官、个人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人们开始重视记载家族郡望、源流及世系,家谱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宋明以后,随着国家选官体制的改变,家谱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渐渐消失,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也被打破,民间私修家谱的风气开始逐渐盛行,家谱成为传统宗族组织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宗族民俗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发挥着延传家族历史、服务现实生活的多重功用。

首先家谱有利于人们寻根溯源。家谱的核心部分是世系,记载了家族始祖至今的血缘发展过程,因此家谱的世系内容也成为人们寻根的主要依据。在2005年编修完成的《汉阳汪氏宗谱·续谱序》中作者说“因为汪氏家族自安徽迁居汉阳后,散居各地,没有一个统一的宗谱,以至尊晚不辨,亲疏难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宗视若路人,后裔不知先祖,实为可悲!《汪氏宗谱》的创修,实现了“敬宗收族”的目标,记下了每个族人的生平,分清了每个支派的世系,使木得其本,水知其源了。”

其次家谱利于宗族组织对族人进行管理。作为血缘共同体,宗族成员之间形成了强烈的血缘认同感。而家谱以血源相亲为旗帜,进一步以文字形式强化了这一精神纽带关系,使族人在精神上获得彼此认同,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如果族人违反家训族规,宗族组织有权将其削名出谱,民国二年的《桐城汪氏宗谱·凡例》规定“子孙犯盗败伦、弃卖祖茔,罪恶彰者,或为隶卒、僧道及为人义男,并帏簿不修,有玷风化;嫁女不论良贱、婢妾,贪图财贿,贻羞先人,并削其名。”削名出谱对个人影响很大,失去了族籍身份,同时也就失去了宗族组织的各种帮助和庇护。

最后家谱有利于宗族组织对族人进行思想教育。家谱不仅是宗族历史的客观记录,同时也是具有很强伦理教化功能的文化读本,是宗族组织教育后人,继承弘扬家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家族文本资料。家谱的教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家训中。家训是明清时期传统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族长、房长等宗族领导人物制定,用以约束和教化家族成员。其内容主要包括忠君、敬祖、睦族、齐家、修身等。有时在春节、清明节的时候,族长会把召集族人到祠堂中,当众大声宣读家训,对族人进行一次集体性的思想教化。

昂氏家谱序言 篇6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记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这是许多海内外赤子的共同心声,无论他们身在华夏何方,亦或是身处异国他乡,都没有忘记他们是中华儿女,更不曾忘他们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有许多人不惜远渡重洋,万里寻根,祭拜先祖,兴修家谱,故而我昂氏修谱以“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可以敦亲睦族、扬善惩恶,可以发扬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

据传我额冲依村昂姓祖先昂莫,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为避战祸迁居海宜村。后有昂氏子孙明永历六年(1652年),迁至额冲依村,为当地先驱之户。截至今日,历时370余年,我昂氏15代在此开荒种地,兴整家园,繁衍生息。由于无文字资料及口碑失传,现可追溯昂诗班七代子孙。

数百年来,先人未曾几建宗庙、修缮族谱,致使本源传递不清,世系不一。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今逢盛世,国泰民安,外出务工、经商、求学、任职者遍布神州大地,有人定居他乡,甚者落籍海外。如年代久远,则离者愈离,散者愈散,不知根在何处?祖属何支?使得我族后裔寻根问祖之难。为了正其伦而辈不乱,为了昂氏宗族不溺于流俗,爱亲恋族,秉德循礼;不以贵而援,贫而弃,系世分明,源源不断、不乱,续昂氏族谱为后裔义不容辞之责。

一世至十五世有支派无宗系难述,十六世后,结合额冲依村昂氏先祖人名,重新按此八字排辈起名:忠、孝、仁、信、福、祉、泽、民。族风:爱国,爱族,敬业,尊老,爱幼。族训:勤俭,勤奋,正直,勇敢,善良。

族风族训是我们弘扬先祖精神继承先祖遗志的传世瑰宝,是昂氏家族兴旺发达的根本,每个昂氏后人要牢记于心,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此次修谱过程艰辛复杂,多方收集整理,费时数年有余,始撰写成功,终得问世,方便族人分享,特感同心出力之同族;这是家族的大事,阖族无不为之欣慰。愿全族同心同德,文明上进,倡工勤学,为我族之兴旺出谋划策,共同发展,以壮家声,谱我家族辉煌篇章!

颂昂氏修谱

家谱的格式 篇7

关键词:家谱,农村家族,村民自治

家族形成于商周时期, 是我国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从产生开始就对农村有着极深的影响。近代社会状况复杂多变, 形态各异, 基于家谱的农村家族对村民自治有着多重作用。因此分析和梳理他们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时空环境下所发挥的作用及负面影响, 对促进当今我国农村村民自治选举实现民主政治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近代基于家谱的农村家族及特征

家谱即族谱 (又称家乘、祖谱) , 用于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的传承, 它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 它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显然基于家谱的农村家族其实就是宗族, 因为它强调以父族为核心, 以家庭为最小的单位并聚族而居, 而且宗族的存在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利益为支撑, 且通过一定宗法制组织起来。它具有以下特征: (1) 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家谱本身就说明了姓氏相同的情况下子孙世系的传承, 而这种传承显然是以血缘关系作为纽带的, 它是中国家族形成和发展的根基所在。 (2) 以经济利益作为家族存在的基础。从商代家族产生的原因来看, 经济利益是重要的因素且一直在家族中存在, 只不过这种经济利益在族谱所划定的范围之内而已。家族本身就强调相互帮助、保护, 这在农村生产力不发达的封建社会以及中国近代, 其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3) 具有一定的宗法组织原则。近代农村家族中, 特别是大家族, 都有一定的组织原则, 如有族长, 负责统领全族事物, 一般由年龄较长者担任。族所承担的任务就是参与修总族谱、草谱、决定是否修复祖宗房屋及祠堂、规范族的行为和管理等。因此, 基于家谱的农村家族是近代农村中现实存在的各类社会组织, 他们在村民自治中必然因为其本身代表的经济利益而发挥着正面或负面的作用。

二、近代基于家谱的农村家族在村民自治中的特点

1840——1949年间, 我国的农村基层政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清朝时期主要采用保甲制 (十户为一甲, 十甲为一保) 和用于征赋的里甲制。但由于清末清朝统治力下降使得这种制度在农村受到了家族强有力的抗衡, 政府希望多收赋税, 而家族显然要抱团以保护其自身利益, 这愈发促使清朝统治者要将全力渗透进入农村, 清朝晚期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目的之一也在于此。1911———1921年北京政府期间这种镇乡制未发生较大变化, 但随后由于军阀割据, 有的省份开始实行区村制或市村制, 即在县以下设区, 区以下设村, 村以下是闾, 闾以下是邻。1949年之前, 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又分为多个时间段和多个地区 (如解放区和国统区) , 但总体上是采用区乡制。这三个阶段中, 家族在村民自治中存在一些共同特点: (1) 宗族势力对选举结果影响大。近代社会治理者为了打破以宗族为基础的自然村落组织, 往往采取用行政的方式将单姓村落合并为多姓村落, 以减小宗族势力。但多姓村落中的自治最终还是演变成宗族间力量的较量了, 即家族势力的强盛决定了选举的结果, 这主要是因为民主发展的不成熟以及生产力不高原因, 导致村民仍强调血缘关系之间的互帮互助, 而不是从自治组织中获取帮助。 (2) 村民自治中的官方领导与宗族之间的关系。族长是维护宗族势力的代言人, 在基层政权建设和村民自治过程中, 为避免与其他宗族有直接的冲突, 各族族长往往充当幕后角色, 而让能力一般的人参与到村民选举中。显然这种村民选举的结果只是一种装饰品, 因为家族势力把控着村民选举的结果及权力。

三、近代基于家谱的农村家族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

1. 家族维护社会秩序, 促进村民自治选举在名义上的实现。

近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不高、村民民主意识不强烈, 加之特殊的政治环境, 使得村民在有需要的时候并不是首先将目光转向邻近村庄的其他村民, 而是往往上下顾盼其更加信任血缘亲属。这种基于家谱的农村家族就像基层政权中的一颗一颗“稳定树”, 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社会秩序, 促进村民的自治选举和村民管理, 尽管这种选举和管理往往也是宗族势力角斗的结果, 但毕竟势力的平衡和管理及选举上的妥协仍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思想。显然, 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保护可以抵御外来的危害, 防止了其他势力通过农村自治选举控制农村社会, 也就能够使农村自治选举变成“纯农村”的选举, 不受外来消极因素的影响。

2. 家族帮助政府维护着对基层政权的统治和管理。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 而近代社会思想迸发、习俗变迁情况甚多, 生产力不发达、交通和通信不方便, 极大地制约了政府推进村民选举和自治工作。但是不管是清朝晚期的保甲制和用于征赋的里甲制, 还是孙中山推行的地方自治运动以及南京政府时期地方出现的自治运动, 都未能实现政府真正所希望的村民自治。相反因为利益需要, 他们更希望借用家族本身来加强对基层政权的管理。因此在近代社会, 笼络和团结地方的大宗族势力, 用以对基层政权的管理、抗衡共产党对地方农村的影响成为村民自治选举背后看不见的政府力量。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 (1) 家族有助于弥补基层政权选举工作人员的缺乏。近代社会无论是清朝晚期的保甲制度还是民国时期的乡镇制度, 最基层的政权管辖着非常多的下属“单位”,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近代, 要想实现村民自治, 基层政权人员明显不足, 况且在战乱时期基层政权可能已经脱离了政府的控制。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力量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鞭长莫及。但家族是农村土生土长的势力, 他们对于农村十分了解, 因血缘关系的原因族长在家族中有很大号召力, 威望高, 他们可以胜任组织对本族村民的管理, 这不仅大大缓解了政府工作人员缺乏的状况, 还能加强对本族的控制。政府只需要笼络和控制家族首领即可。 (2) 家族和政府的经济利益呈交织状态。我国的近代社会, 正如日本社会学家富永健一评论说:“中国农村家族的特征, 是比日本的同族远为紧密的内部结合体和封闭体, 它实行外婚制, 拥有祭祀祖先的祠堂和族产、族谱、族规、族训, 在这一点上说, 它是非常有力的制度化的宗族群体。”这说明家族内部关系更为紧密, 家族成员对家族的依赖大于对政府的依赖。但家族的利益与政府的利益又往往是相关的, 因此家族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政府政权的稳定。因此, 以家族为单位的村民自治政权其实就是家族控制基层政权, 而这也是政府乐见其成的, 因为它事实上帮助政府围着对集成政权的统治和管理。

3. 解放区内家族对农村选举的影响。

与清朝晚期及民国时期积极利用家族维护政府基层统治不一样, 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内则更强调实现真正的民选和村民自治, 并积极降低家族对村民选举的影响。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 共产党影响的农村一般都建立农会, 并认为农会应该有全体委员 (主要是贫下中农) 选举产生, 它是广大农村的自治机关。农会从根本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 而不是由有势力的家族代表人物担当,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村民选举和村民自治。 (2) 红军建立革命根据地时期, 为了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 发动农民进行斗争, 号召“广大农民建立自己的乡村自治政府”。这种自治的特点是上级管理和村民自治相结合。地方行政村的村长由村民选举, 一切权力归农会, 而农会则从贫民推选产生, 显然这种选举制度基本排除了富农和地主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代表大家族势力的富农和地主基本上退出了对这种选举的干预, 他们对家族或民众的号召力逐渐减弱, 对选举结果的控制能力减弱。另外, 贫下中农所选举的村长不一定是党员, 只要是同情共产党、有威望的人都可以担任。这种村民自治实现了权力归广大贫下中农所享有, 就让农民更加支持共产党, 越发激发了村民的自主管理积极性。 (3) 抗日战争至解放前期, 为了实现“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普遍实现了抗日政权的民主选举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村民自治选举进行了扩大化, 以便团结大多数民众。抗日政权的民主选举中, 大家族、大地主、富农由原先被贫下中农排斥的现象, 逐渐转变为退居幕后指挥的形式或直接参与的方式, 纷纷参加地方乡级和村镇的民主选举。由于这些人也是抗日人士, 他们本身所代表的家族势力以及威望和能力, 使得他们的当选更加容易。这样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地方家族的尊重, 也为家族通过合法的手段控制地方政治提供了时机, 同时为中国共产党改造家族创造了条件, 其目的就是通过抗日根据地的民主选举将积极的抗日分子吸收到政府中和军队中, 实现基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这种状况基本维持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之前。这一阶段, 家族对于稳定农村社会、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农民支持新政权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

近代我国社会结构极其复杂, 三个不同历史阶段以及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现状使得基于家谱的农村家族对村民自治产生了多重影响, 某些阶段它既是政府巩固独裁统治的工具, 但在某些阶段它又是形成统一战线、稳固农村争取、发动农民支持新政府的重要帮助者。总体上看, 家族对农村村民自治的影响产生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改变、甚至消亡。孙中山先生曾强调“代议制不是真正民权, 直接民权才是民权”, 如果家族对村民自治影响大就演变成了代议制, 正因为如此村民自治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由家族影响发展成真正的村民选举和自治。

参考文献

[1]翟华.近代以来家族在农村基层政权中作用的沿革[J].社会, 2003 (4) .

茅台家谱酒:真正的品牌文化酒 篇8

寻根问祖 彰显门庭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辞典中,“家”是世袭的家庭、民族和情感。“世袭的家庭”,乃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之根源。人者,乃有源可溯,这便是“世家的沿袭”。中华56个民族构成了一个个美好并富有传奇色彩的家庭故事。自古“赵、钱、孙、李……”乃百家姓之谱,这便是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源”和“追溯”所在!当今时代,在酿酒技术普遍同质化的特定环境下,中国白酒正朝着文化酒方向发展,家谱酒正是在这样一种“认祖归宗”的情感感召下孕育而生的高端浓香白酒。家谱酒的文化定义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演绎炎黄后裔生命接续之链。最终归属点是以家谱酒为载体,追溯华夏百家姓氏及其宗族繁衍历史的来龙去脉,让消费者在慢尝浅酌与人际交往的相互馈赠间,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找回一种已被岁月尘封的感动与美丽。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白酒,是一种表征人的情感与思想,流淌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血液的物质载体,兼具由形而下至形而上的属性。而家谱酒的消费体验带来的是一种跨越物质具象的文化、精神体验。当一家人、一个宗族的群体相聚一堂,合欢品饮本姓氏家谱酒时,会于无形间拨动深藏在心底的“寻根问祖,彰显门庭”的文化琴弦,萌动和泛起一种归属感、成就感和责任感;而当消费者以本姓氏家谱酒馈赠友人时,则能体现一种真情、尊重、诚挚的浓情厚意。

度身定制 家谱传世

茅台家谱酒是在茅台集团得天独厚、无可复制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炉火纯青的酿造工艺精心打造而成的产品,具有“绿色、有机、健康”的高品位饮品的本质属性。家谱酒卓尔不群的品质,还体现在口味风格的别具一格及包装装璜的古朴典雅上。它以百家姓氏“度身定制”,消费者可根据自己或宾朋的姓氏购买与之同姓的家谱酒。

“家谱酒”适宜消费者在各种场合宴请最尊贵的客人以及各种层次的公务宴请。家谱酒共有6个等级,主要有:庆典装主要作一般性场合的饮用,譬如过年、过节自用;鉴赏装用于更高级别或更隆重的消费场合;典藏装用于喜庆联姻(有两个姓氏的双盒装)、拜师宴、谢师宴、祝寿、馈赠、婚宴、团圆;极品装是最高级别,用于收藏和把玩,或在极为重要的时刻饮用,带有某种重大的象征意义。每个酒瓶上均有姓氏家族的渊源和出处,为大家在饮酒、斗酒时找到更多的共性话题和素材,是一种家谱姓氏文化的普及,也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教育和弘扬,通过强化一个人的家庭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个人的使命感,起到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修身、齐家”,“仁”、“孝”的教化作用。在馈赠与共饮的过程中,加深饮者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好感,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塑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族群关系。

不同等级的包装有不同的款式,它们都以中国家庭中的家谱文化为基础,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的对称理念,针对不同消费人群分别创新设计而成。

庆典型:外包装以苏州园林的隐墙为基础加以创新设计,主要针对一般日常生活消费。包装以暖色调为主,远观形似民居房门,给人以家的温馨感觉,盒盖继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人字形屋顶,选用菱形斜盖,开启更简便,盖顶印有百家姓,可针对消费者姓氏的不同随意更换。盒盖下是以长命百岁锁为原形设计的如意花窗,寓意家庭的吉祥平安。

鉴赏型:外包装以中国传统的宅院门为基础设计,主要针对商务宴请等较为高端的宴会场合,整个包装延续庆典型设计,对门的形象加以延续和深化。盒盖仍是菱形斜盖设计。盒盖下的锁仍以长命锁为基础,寓意家庭的幸福祥和。锁身为独立设计,锁的两端伸出两条链子,连接盒身上的门环,取下锁便可拉开盒身。盒身主体配以窗花式花纹,盒底的铆钉和金色浮云相互映衬,显示高贵身份。外包装拉开后为屏风式设计,从左至右分别为以国画描绘的春、夏、秋、冬四季,正中为家谱文化的介绍,更利于收藏。

典藏型:外包装仍为左右开启式门设计,主要用于馈赠尊贵亲友。整体为六边形,以金黄色为主色调,以经典的唐装纹理作为盒身的图案,大气而高贵。盒上左右拉门各有两个铭牌,可分别印刻被赠人的姓氏。盒中央仍采用独立锁设计,取下锁后可通过连接在门环上的链子打开盒盖,盒盖内侧分别为家谱文化的介绍和茅台飞天图案。左右门线上方的酒鼎和门线下方的茅台Logo对称统一。放在红木打造的支架上,方便收藏又不失身份。

极品型:内外包装以中国古代帝王玉玺为基础设计,主要面向高端礼品市场。外包装为四方礼箱形,以中国古代帝王色黄色为主色调,配以龙纹图案,彰显王者本色。盒的四周点缀金色浮云,与盒中央的茅台Logo呼应,更显大气。盒内放有装饰用红木印章形外壳、酒瓶、家谱历史以及红木底座。家谱历史装裱于圣旨上,显现饮者身份。红木底座下刻有 “彰显门庭”。4件物品组合后便为一个玉玺,尽显帝王之气。

家谱酒的文化特色还体现在瓶型的设计上。庆典家谱酒瓶型的颈盖部采用一簇树,寓意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瓶颈处用锦带缠绕,瓶胸部姓氏标签处使用浮雕突出姓氏的主题内容,整个造型显示姓氏家谱文化源远流长;鉴赏及典藏家谱酒瓶型为甬钟造型,甬钟是重要的礼乐器,显示中国传统的贵族阶层生活 “钟鸣鼎食”的富贵气象。名门望族,世宦人家,莫不以钟鼎为宝玩,以甬钟为器形,象征我姓氏为名门大姓,朱门紫阁之世家;极品家谱酒以皇家玉玺为设计概念,以金黄麒麟为瓶盖,水晶瓶身裹以金色金属底呼应瓶顶并完整塑造出皇家尊贵气派,瓶底设置万次印章,上书“彰显门庭”,尽显王者本色。

身出名门文化支撑

贵州家谱酒业有限公司属茅台集团旗下合资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家谱酒是茅台集团推出的以百家姓命名,作为一个高端浓香“重拳出击品牌”来定位打造的。家谱酒既传承了国酒茅台之大家风范,融合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姓氏文化,又突出体现了家谱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品牌高附加价值。“茅台品牌”的市场张力,无疑成为家谱酒问鼎市场的品牌卖点及强劲的文化力支撑点。

家谱作文450字 篇9

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家谱是在上一次回老家的时候,记得是今年的端午节吧。当时我们的家谱是在隔壁的爷爷家,爸爸带着我到了他们家,先是三叩九拜,并且申明为了让后世子孙了解家族的发展史和更好地传承家谱……如有不敬和不周之处请老祖宗担待和原谅之类的话之后,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家谱……

我们的家谱是由三块四十厘米左右宽,一百六十多厘米长的布料缝制成的长方形表格状的,由于年代很久,上面的图案、表格和字迹都很模糊,边缘甚至还有两处破碎的地方。我和爸爸、爷爷,特别是还有一个年纪较大、辈份很高的老爷爷的帮助下,费了不少的工夫才把上面记录的内容摘录下来。

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据有关专家论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家谱也是记录家族的正面历史、经验、技术和文化的史实资料,是给后人留下的一部优秀教科书,后人可从中得到经验借鉴、文化传承和思想启迪。一个家族缺了家谱,就不完整。 通过修家谱,有助于提升家族的凝聚力,维护团结,增进各个家庭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加强沟通,促进家庭间的互帮互助;了解家族的历史和迁徙情况;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间血缘的 亲疏远近。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史记和文化典籍,那么国家的发展进程肯定不会有这么快。国家尚且需要有传承载体,家族同样需要。

家谱的格式 篇10

孔林就像地面上的孔氏家族谱系,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林内分布着历代衍圣公以及可以入孔氏宗谱的后裔子孙墓葬群。因年代久远,孔门第四十二代以前,除孔子祖孙三代墓世代祭祀不绝,仍保持着完整的墓碑、祠坛和神道石以外,只有第四代的墓有确切位置,其余已不可考。不过,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自从第五十五代开始,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保存基本完好。

作为伟大圣人,孔子深刻认识社会人生,也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社会风气的好坏,取决于孝道是否得到施行,爱心的培养应当从孝亲开始,所以孔子说立爱自亲始。人只有做到亲亲才能爱人,只有在亲亲的基础上加强修养,推己及人,才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孝是爱心形成的基础,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孔子认为,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而孝敬父母就会有仁德;人之所以为人,孝是一个基本标志。什么是孝,孔子曾经做过不少解答。例如,他说孝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哪一位父亲都希望儿女走正途,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几年内不改其志,十分难得。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是孝的重要表现,用孔子的话说这叫无违,也就是不违背礼制。孔子所说的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不都是这样一代一代进行的吗?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鲁国人,其以孝为中心的儒学是鲁文化结出的丰硕精神文明的成果。西周初年,鲁国的第一代国君伯禽来到鲁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孔氏家族没有因为王朝的更迭而有大的起伏,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喻示着孔子学说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兵连祸结的时候人们盼望和平与和谐,礼崩乐坏的时候人们期待仁政与德治,在历史上,不论哪朝哪代,不论哪个民族,前来祭祀孔子的人络绎不绝。络绎不绝的扫墓队伍,简洁而寓意悠远的仪式,无声的静默哀思,古木森森的背景,生动地传达着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信息。

(摘自《文明》第4期 有改动)

1.孔林里能使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孔门前四代和第五十五代以后的墓群,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保存基本完好。

B.孔子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

C.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

D.子孙能以礼葬、祭先辈,才可能去爱人,才可能亲人之亲、老人之老,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2.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说明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这句话的含意的`一项是(3分)( )

A.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有仁德就会孝敬父母;人之为人,孝是一个基本标志。

B.有孝心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走正途,几年内不改其志。

C.孔子所说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都是孝礼制下的代代相续。

D.伯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除孔门第四十三代至第五十四代的墓没有确切位置,不可考证外;其余,则是墓葬归属座座分明,有些还保存基本完好。

B.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无违即不违背礼制,也是做到孝的一个重要表现。

C.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因为孔氏家族一直没有大的起伏,而使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

D.在历史上,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孔林,以简洁而意义悠远的仪式祭祀孔子,主要为了表达对和平与和谐的盼望、对仁政与德治的期待。

答案:

1.A

1.B

1.B 答案解析: 1.A项,这是现象,B、C、D三项都是作者分析的孔子对丧葬、祭祀有明确主张和深意,这都是原因所在。

1.B项,这是解释什么叫孝,没有涉及到它的伦理、文化根基价值。

银行理财产品“家谱” 篇11

几天前帮友人看一部情感小说稿,几度唏嘘感喟。谈及白璧微瑕之处,我告诉友人,女主人公的初恋情人,一个极端自私懦弱的猥琐胖子,写得有些脸谱化了。友人同意我的看法,但同时透露说,全书中唯有这个人物是离原型最近的。

原以为最贴近现实的却被指失真,我感受得到友人语气中透出的挫折感。我们习惯了把爱情想象得很美好,也习惯了编织出风花雪月的故事把爱情讲得很美丽,然而当我们试图走近真实生活时,却发现内心深处的那种软弱无力。

写虚易,写实难。我告诉友人说,“真正有力量的作品,关键人物的形象应该是立体的,鲜灵活现的。你笔下的胖子已形成了自己眼中的刻板印象。你以为读者应该很明白了,可大家接受的只不过是你提供的不充分的信息。而且最大的问题可能是,你自以为已经很了解这个胖子,可事实上并没有那么深刻地认识他。”

其实理财与写作也有相通之处。各种主流的理财方式和工具,本刊均已反复讲过,然而当我们再一次拿起银行理财产品并试图进一步挖掘时,却发现离市场越近,我们的心态越战战兢兢。如果把它比作一次情感小说写作,我们应如何阐释投资者与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的“爱情”故事,如何解读“爱情”之殇中那个“极端自私懦弱的猥琐胖子”,又如何为“爱情”旅途增添亮色并走向幸福美满结局?

也许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不过我们仍然希望展现给大家有关银行理财产品尽可能的立体与真实。

在所有的金融机构中,与我们联系最紧密和最受信赖的无疑是银行了。存贷款要到银行;交水电煤气上网费,首先想到的是银行;电子银行、银行卡、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等业务推陈出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将银行与我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走进银行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银行理财产品则是各种理财工具中最受老百姓青睐的形式之一。

要理财,到银行

当代银行业的发展已有数百年历史,暂不论关于银行业起源的金匠版本说还是汇兑商版本说谁更正确,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存、贷、汇是传统商业银行的最基本业务。然而随着个人理财业务的兴起和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壮大,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世纪70年代后期,资本市场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给美国银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为银行理财业务的发端与拓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是与国内理财服务市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04年可以称作是中国理财产品市场元年,2月2日,光大银行首开先河,发行了内地第一款外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A计划;10月,光大银行推出国内首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光大阳光理财B计划,一种收益比定期储蓄利率更高的理财方式出现在人们眼前。由此,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理财业务的大幕正式拉开。在光大银行之后,招商、华夏、中信、民生、兴业等多家股份制银行纷纷跟进,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在稍晚时候开始推出各自的人民币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即由商业银行自行设计并发行,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到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理财产品。它的分类方法很多,最常用的基本分类即按标价货币分类和按收益类型分类,分别见图1、2。

从委托投资期限上看,银行理财产品还可分为超短期产品(1个月以内)、短期产品(1~3个月)、中期产品(3个月~1年)、长期产品(1年以上)以及开放式产品(可以每天或者在约定的日期申购、赎回)。

除了售卖自己的产品之外,依托其广布的物理网点和庞大的客户存量优势,银行理财先机尽占,基金、信托、外汇、保险、黄金等其他投资方式纷纷借道入驻,银行已俨然成为“理财产品超市”。

打招牌,安全稳健

股市跌跌不休,基市萎靡不振,楼市扑朔迷离,金市前景难料,艺术品市场泡沫再起……与此相对应的,却是CPI的持续高位运行,这让许多持资待投的人备受煎熬。但如果你在街头找一位大妈来问,大妈可能告诉你:愁什么愁,买银行理财产品呀。

老百姓为什么如此信赖银行理财产品?在存贷款业务占绝对主导的时代,银行最大的特征是具有极高的信用形式,银行信用往往与国家信用联系在一起,因此安全可靠,值得信赖。银行理财业务则从存贷款业务脱胎而来,安全稳健是其主流产品的主要特征。

设计初衷追求稳健

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初衷是风险收益水平界定于定期存款与股票之间的多样化投融资工具,即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比股票低,收益比同期限同币种的定期存款高。

保证收益类产品是最符合这个设计初衷的产品,它的预期最高收益水平的设置有两个基本参考指标:同期限同币种的定存利率水平和同期的物价水平。如图3所示,2011~2012年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大约超越同期限、同币种定存利率0.3~1.1个百分点;从时间上约滞后CPI指标6个月,并且随着近期通胀水平的降低,去年年底以来已经超过了同期CPI。

通过设立门槛以隔离风险

银行理财产品本质上是金融投资产品,并不是储蓄存款。是投资就必然有风险,理财产品购买者不但要承担产品风险,还要承担“买者自负”的风险。即使是保证收益的理财产品,也可能存在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这与银行传统的储蓄业务有着本质的区别。

为了加强风险匹配能力,银行理财产品通常设定了不同级别的准入门槛。2011年10月9日,银监会正式出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将理财产品的风险分级与销售直接挂钩。风险评级为一级和二级的理财产品,单一客户销售起点金额不得低于5万元;风险评级为三级和四级的理财产品,单一客户销售起点金额不得低于10万元;风险评级为五级的理财产品,单一客户销售起点金额不得低于20万元。

固定收益产品中表现较佳

目前国内可以投资的固定收益产品包括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债券基金、货币基金、分级基金A端、投连险固定收益类和类债券股票等。从下表可以看出,2008~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仅次于一级债基,风险波动状况仅次于货币性投连险和货币基金,在固定收益产品中综合表现更佳。

看产品,风险也有大差异

收益率高于定期存款,总体风险水平不高,流动性也不错,这是许多人爱死了银行理财产品的理由。但银行理财产品众多,在差异中带来了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可能放大了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绝不是俯首可摘的牡丹,也可能是长了刺的玫瑰,这几年出现的“零收益门”、“负收益门”就是明显的警示。

保证收益类产品:定期存款的良好替代

无论投资结果如何,到期银行均向投资者支付本金及固定收益。投资者购买了这类产品,就意味着与商业银行签订了一份到期还本付息的理财合同,并以存款的形式将资金交由银行运营,银行在固定期限里,将募集资金集中并开展投资活动。由于产品投资于协议存款、商业票据等特定领域,且客户没有提前赎回权(但银行有),使得产品有封闭操作的便利,有助于提高产品收益。

图3已表明,保证收益类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大约超越同期限、同币种定存利率0.3~1.1个百分点。想必有不少投资者会问:有了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还要定期存款做什么?其实,这个收益的取得是以一定的流动性丧失(客户没有提前赎回权)和风险的增加(银行提前赎回的风险和利率风险等)为代价的。

此类产品适合手中持有大笔现金、对本外币理财产品不甚了解但希望在本金安全的基础上获取保守收益的投资者。

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有保证地追求浮动收益

是指产品到期后,向投资者保证本金安全,本金以外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担的一类银行理财产品。这类产品在保证本金的基础上争取更高的浮动收益,投资者在存款的基础上,向银行出售了普通期权、互换期权或奇异期权,因此得到普通存款和期权收益的总收益。

收益通常有3种情况:零收益、达到预期收益率以及零至预期收益率水平中间的收益。目前市场上还出现一些保证最低收益率的产品,即产品到期后,最差情况下投资者可以获得最低收益率。一般情况下,最低收益率为活期储蓄利率,目前的情况为0.50%。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讲的“保证本金安全”,仅是针对于持有到期或产品提前终止的情况而言,如果客户提前赎回,则本金可能发生损失。另外,如果是外币产品,该类产品也不保证兑换成人民币后的本金安全。一般认为,银行在此类产品中,不仅扮演了资金管理人的角色,而且扮演了担保人的角色——以保证担保的形式为投资者担保投资的本金安全。

此类产品的风险和收益水平均略高于保证收益类产品,流动性也略强(可赎回),较多受到经常持有大笔流动资金同时希望在本金安全的基础上获取稳健收益的投资者青睐,如中小企业主等。

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需要一定风险承受能力

指商业银行根据约定条件和实际收益水平向投资者支付收益,并不保证投资的收益和本金安全的一类银行理财产品。目前市场上出现了部分保本的理财产品,比如90%保本,这类产品到期后最差的表现为投资者只能获得初始投资额90%的本金。

在此类产品中,投资者与银行之间建立了事实上的信任托付关系。从财产的本质来看,它的本金和收益是归受益人所有的,与作为受托管理人的银行无关。商业银行只是充当了受托人的角色,为理财资金的受益人尽职管理资产,并获取管理报酬,但不能占有、分享其受托管理的财产本金及收益。

该类产品的投资风险完全由投资者承担,因此适合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

上一篇:有关班长转正申请书下一篇:描写校园美丽的秋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