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人物素材整理(精选6篇)
辜鸿铭翻译儒经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意译法,即采用“动态对等”的方法,使译文在表达思想方面起到与原文相同的作用,而不是原文与译文之间字栉句比的机械性转换。在《论语》译序中,他就明确指出他的翻译目的是“让普通英语读者能看懂这本给了中国人智力和道德风貌的中文小册子”,因此他努力“使孔子及其弟子的谈话方式,就像有教养的英国人在表达与这些中国俊杰同样的思想时一样。”在《中庸》译序中,他进一步阐明他的翻译观点:“彻底掌握其中之意义,不仅译出原作的文字,还要再现原作的风格。”辜鸿铭在具体的翻译工作中,确实努力实践着这一翻译宗旨。
辜鸿铭翻译儒家书籍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引用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这在儒经翻译史上还是第一次。辜鸿铭在《论语》译序中解释了其用意:“为了让读者彻底理解书中思想的含义,我们引用了欧洲一些非常著名作家的话,作为注释。通过唤起业已熟悉的思路,这些注释或许可以吸引那些了解这些作家的读者。”近代中国于西方的文化交流虽然是双向的,但“西学东渐”的势力始终要比“东学西渐”强大得多,且西方人在对东学进行选择时总是带着殖民者高高在上的蔑视态度,因此,与东方文化的隔膜甚深。在这种情况下,辜氏的儒经注释法对于帮助西方读者理解中国文化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除了引用欧洲名家作注之外,辜氏还在注释中将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作横向比较。如将颜回比作圣·约翰,子路比作圣·彼得,尧比作亚伯拉罕等。对于夏朝这样一个时间概念,辜鸿铭作了这样的比拟:夏朝之于孔子时代的人就如希腊历史之于现代欧洲人。这样的比较未必恰当,但却有助于那些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经典的内容。
辜鸿铭译经最大的缺点在于过分意译。其表现之一就是在把握大意的前提下,随意增添许多原文没有的内容。对于辜鸿铭英译儒经,曾存在过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一种是赞美推崇,一种是否定批评。持前一种观点的以林语堂为代表。林语堂在《从异教徒到基督教徒》一书中这样评价道:“他(辜鸿铭)了不起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部,不只是忠实的翻译,而且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古代经典的光透过一种深的了然的哲学的注入。他事实上扮演东方观念与西方观念的电镀匠。他的《孔子的言论》,饰以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有关儒家书籍的翻译,得力于他对原作的深切了解。”持否定态度的则以王国维为代表。王国维曾认真研读过辜氏翻译的《中庸》,并著书《辜汤生英译〈中庸〉后》一文指陈其中大小弊病若干条,认为辜鸿铭的翻译尝试乃一大失败。
不管人们对辜鸿铭译经活动的评价如何,但他对中华文化的阐释宣扬功不可没。他所译的《论语》,流传甚广;所译的《中庸》曾被收入在《东方智慧丛书》中。辜鸿铭也因此在西方声名大噪。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性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在中西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寅恪:兴亡遗恨尚如新
据黄萱回忆,“文化大革命”期间她若去看望陈寅恪,须先向历史系的掌权者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方能登门探问。但数年间她还是有一些机会与陈寅恪见面。有次,陈寅恪突然问她“反动”二字作何解,黄萱无言以对。“通识”如陈寅恪,竟有如此一问,其悲愤莫名的心境可以想见。又有一次,陈寅恪对前来探望他的黄萱说:“我的研究方法,你是最熟悉的。我死之后,你可为我写篇谈谈我是如何做科学研究的文章。”黄萱回答:“陈先生,真对不起,你的东西我实在没学到手。”陈寅恪说:“没有学到,那就好了,免得中了我的毒。”二十年后,回首往事,黄萱这样说:“我的回话陈先生自是感到失望。但我做不到的东西又怎忍欺骗先生?陈先生的学识恐怕没有什么人能学,我更不敢说懂得其中的一成。”陈寅恪这些话表明,“没有参加运动”的老人,对形势并不陌生,他的思维依然清晰与敏锐。
从一九六六年冬开始,陈寅恪多次被迫作书面检查交待,又因其所谓反对共产党,反对马列主义的罪行交代不彻底,屡屡被校方及“造反派”勒令重新补充交代。据个别看过这些书面交代的人回忆,这些交代材料也有“文革”期间人人都不能不写的套话,但真正最能显示陈寅恪心态与风骨的,还是陈寅恪数次递交的“我的声明”。一九六七年四月二日,陈寅恪便有这样的一纸“声明”:“一,我生平没有办过不利于人民的事。我教书四十年,只是专心教书和著作,从未实际办过事;
二、陈序经和我关系,只是一个校长对一个老病教授的关系,并无密切的往来。我双目失明已二十余年,断腿已六年,我从来不去探望人。
三、我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早已向中大的组交代。”
二十年间,晚年的陈寅恪为历史留下了多份“声明”及申述书函。从用词到行文风格,这份“声明”与陈寅恪以往的“声明”极为相似,当是陈寅恪发自内心情感的文字无疑。在最混乱的一九六七年,陈寅恪式的“尊严”,一有机会仍顽强地展示。
可惜,相似的展示在今天已迹近难寻。那么,支撑著这位早几年已平静地等待死亡降临的文化大师,度过一千多个恐怖与痛苦日子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呢?一份当年中山大学编写的“形势报告”,有一股充满了极“左”语言的叙述,为我们猜测陈寅恪在这三年的精神状态留下了极为重要的原始资料。在陈寅恪生命最后的一年,中大山大学对“反动学术权威”陈寅恪曾有如此描述:“陈寅恪对蒋家王朝的覆灭、对于亡国、共产党是不甘心的“(原文如此--引者)。他声称”不吃中国面粉“,”不为五斗米折腰”。他狂叫“兴亡遗恨尚如新”。他还说,“虽然年纪老到皮包骨了,但还不愿死,要看共产党怎样灭亡”,“死了以后,骨灰也要抛在大海里,不留在大陆。简直是反动透顶,恶毒至极。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革命群众对他也确实愤恨至极……他要至死不变,就让他带著花岗岩脑袋见上帝去吧!”
“文化大革命”的无限上纲上线、极尽断章取义之能事等等做法早为世人所厌恶。所以“文革”期间的材料可信程度应打上问号。但陈寅恪“一直态度十分恶劣”,引起群众愤恨至极,则完全有可能折射出历史的真实--陈寅恪纵死也“不甘心”。在中山大学当年的“总结”或“形势报告”一类的材料中,对“反动学术权威”一类的人用上“反动透顶,恶毒至极”等评语,并咒骂“就让他带著花岗岩脑袋见上帝去吧”,陈寅恪是唯一一人。需知,这样的语言还是来自比较“正规”的校方正式文件、学习材料之中。
校方痛斥陈寅恪“兴亡遗恨尚如新”一句诗,出自“论再生缘”中陈寅恪感叹与陈端生感同身受而吟咏的一首七绝。诗云:“红杏青松画已陈,兴亡遗恨尚如新。山河又送春归去,肠断看花旧日人”。“造反派”们只是凭直觉认为“兴亡遗恨”与新旧政权有关。中山大学前历史系教授何肇发二十多年后这样认为,幸亏当年“造反派”根本读不懂陈寅恪的诗,不然陈寅恪极有可能当场被打死。痛哉斯言。
另据知情者回忆,“文革”期间“造反派”曾令金应熙等人“注释”陈寅恪的诗作。故陈寅恪的“反动诗作”也成为陈寅恪的一条罪状。
“不甘心”的陈寅恪,微弱的生命之火竟忽明忽暗地残存了一千多个日子,直到耗尽了最后一缕不平之气。从一九五九年陈寅恪第一次用文字的形式公开表达死的意志开始,“死亡”的话题从此若隐若现地伴随著他的余生,但他一直顽强地活著。当无数人在“文化大革命”中以死来解脱生命所不能承受的屈辱与重压时,甚有条件自行了断此生的陈寅恪,却表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生存意志。
陈寅恪的“不甘心”,绝非如“造反派”所认为的为了“蒋家王朝”。在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年的官方档案中,明确地记载着这两个“备战”风云甚浓烈的年头。陈寅恪对形势有如此判断,“他对国民党是否有能力反攻大陆表示怀疑”。一九**年十月十六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他(陈寅恪)表示高兴,认为我国有了核力量将会更加强大。”这些记载表示,陈寅恪对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分析与评估,体现了一个历史学家的睿智。
汪国真:死就死呗 人要怀想
“死就死呗,你还记不记得一首诗啊?”
“什么诗?”
“《怀想》。”
诗里说:“如果爱着为什么/会有那样一次分离……可恨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只有婆娑的夜晚一如从前/那样美丽。”
多年后,朱顺忠还能背出这首诗,汪国真说:“我还是很欣慰的。”
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4月26日凌晨两点十分,59岁的诗人汪国真因病去世。如果爱着为什么,会有那样一次分离
朱顺忠现任法制晚报深度部主编,十六七年前,当他还是毛头小伙时,在河南媒体工作期间初识汪国真。
那一年,他能背诵整部诗集《年轻的潮》。这和很多70后一样。
2014年10月底,汪国真来报社找朱顺忠小聚。
“那段时间他反复朗诵自己喜欢的诗歌,他比较喜欢的是《热爱生命》。”朱顺忠回忆,那天汪国真朗诵了这首著名的诗,“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诗里有一句是“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
“我总觉得他在暗示什么。”朱顺忠就问:“汪老师,您没什么问题吧?”
汪国真只回答,身体不舒服,肚子疼。没什么事,放心吧。
想起汪国真曾说过,最近身体不太好。朱顺忠又很正式地问了一遍,“他说得了点小病,别在意。我说什么小病,感冒发烧啊?他说,肝上,检查有点问题。”
朱顺忠就说:“这个得小心。”
“他说,嗨,怎么小心啊,肝癌,你说怎么办啊?”猝不及防,朱顺忠形容当时的感觉,“脑子嗡了一下。”
他觉得难以置信,“这还小病啊,会死人的。”
汪国真说:“那死就死呗,你还记不记得一首诗啊?”
汪国真提到的这首诗,就是《怀想》。这并不是一首像《热爱生命》一样出名的诗歌,朱顺忠当即完完整整朗诵了一遍。
这原本是一首写分手的诗,有着追忆似水年华的失落。那时却像是与生命分手。
就是这次见面,汪国真第一次告诉这个忘年好友自己的病情。
尽管朱顺忠感到难以接受,但汪国真的态度很从容,那么轻松地 说着“肝癌”两个字。
当天晚上,朱顺忠给汪国真发了一条短信,是汪国真自己的诗歌——《只要彼此爱过一次》。
诗里说:“死怎能不/从容不迫/爱又怎能/无动于衷/只要彼此爱过一次/就是无憾的人生。”
汪国真回复了一个省略号。
这首诗是为了鼓励他,给他信心。
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此前他们曾频繁往来。“据我所知,去世前,除了亲属和工作室的人,他没有再见任何朋友,可能是想给大家留个‘背影’吧。不是有那句诗吗——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温文尔雅的一句脏话:我操妈的
武云溥曾是新京报的文化记者,2007年第一次采访汪国真之后,多年来一直有往来。
“淡淡的忧伤,励志的、奋进的,积极向上,有点像现在的心灵鸡汤。”经过80年代带着毁灭气息的北岛、海子等带来的理想主义,汪国真成为了90年代的心灵导师。
“他从不批判现实,只告诉人们要向着远方。”有人质疑他的文学性,“但是对于最广大的老百姓来说,能说出来的诗人除了他还有几个?” 武云溥是个80后,他说自己的中学时代就是读着汪国真走过的,女同学们都迷恋着诗集上那张温和的面孔。
武云溥说,采访汪国真的契机,是报社当时做一个专题,叫做“远去的偶像”。
那一年,他见到汪国真精神焕发,很和气,笑呵呵的。“这和我中学时的想象,和诗集上的照片给人的印象完全一致。”
武云溥觉得,此后多年,汪国真都是这样。
早在1993年后,汪国真就淡出诗坛,少有新作发表。此后多是书法、画画和作曲。
2007年的时候,汪国真的一副四尺整张书法作品,标价是一万八千块钱。
和武云溥相识后,汪国真有新的作品发布,都会叫武云溥去捧捧场。“这么多年过来,他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直没变过————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写着关于青春的诗。”
这和朱顺忠印象中的形象一致。
唯有这对忘年交的最后一通电话不同。
朱顺忠说,最后一次见面后,他们一直保持着通话。2014年末至2015年年初,呼格吉勒图案的再审,成了汪国真特别关注的一件事。
“他知道我们在做这个报道,每次打电话都问呼格案有什么进展。”朱顺忠说,汪国真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小朱,呼格案件的那几个制造冤案的坏家伙抓了吗?他回答,还没有。很少说脏话的汪国真骂了一句:我操,妈的。我们怀念的不是诗,怀念的是青春
就像武云溥说的,汪国真是一代人的偶像。
朱顺忠回忆起一些轶事。汪国真有一段时间抽烟很厉害,后来几乎戒掉了。
一次他们在一间咖啡馆聊天,邻桌一位女士正要点烟。汪国真非常礼貌地走过去问她:“您能别抽烟吗?”那位女士说:“这里是吸烟区。”
汪国真说自己对烟过敏。
过了一会,这位女士又走过来,问他是不是汪国真,看着很眼熟。
见到了青春时的偶像,女士请他签名。汪国真不仅签了名字,还即兴写了一首诗送给这位女士。大意就是劝她不要抽烟,有害健康。
“现在想想,不知道当时戒烟是不是因为生病。”朱顺忠说。
他回忆,汪国真私下里给朋友写了很多诗,都是当场即兴的新诗,他的书法作品虽然很贵,却从来没根朋友提过钱。
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出席2013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时,还引用了汪国真的诗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向世界重申中国爬坡过坎、闯关夺隘的改革决心。
对此,汪国真对媒体说:“老实说,习主席能背下我的诗词,我觉得得挺欣慰的。”
不管是50后的习主席,还是70后的朱顺忠,亦或80后的武云溥,汪国真的诗都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了影子。
作为曾经资深的文化记者,武云溥同意一种说法——不是有人说么,我们怀念的不是汪国真的诗,也不是汪国真这个人,我们怀念每个人自己的青春。
村上春树:美式与和风相结合
村上春树本身是个很好的、中短篇好过长篇的小说家,而且态度颇为严肃——可惜贴给他的标签,大多很是偏颇。明明写过《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那样的结构佳作、《奇鸟行状录》那样的反战抨击政治小说、青春四部曲(《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舞舞舞》)那样的青春小说转型到反右翼和反思社会小说,以及一大堆精妙短篇,像1995年《奇鸟行状录》里,居然都涉及到诺门坎战役战后苏联战俘营日本右翼选举这些话题了,结果每每都挂上《挪威森林》和《1Q84》加上跑步书,好像这点东西就是他的代表作了似的。
村上春树的写作技巧,不算很日本。论到“和风”,则老一代的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长他一辈的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们,都比他风味浓郁,更有“这玩意一望而知是日本作品”的辨识度。相比于前辈日本作者,村上春树是个更美式的小说家。生活方式上,他读大学期间就筹谋爵士乐酒吧,29岁才出道写小说,又搞翻译,数十年如一日的跑步。他大学毕业晚到26岁,在短篇小说《出租车上的吸血鬼》里,他曾自嘲过“大学上了七年之久”。他和太太结了婚,贷款攒足了500万日元开酒吧,直到30岁关张。这段生活,在《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里都有描写。《国境以南太阳以西》里,男主角干脆就是开爵士酒吧的。
这样一段很美式的生活,令到村上春树,至少是早期,对美式品味和美国作家甚为推重。实际上,如果要讨论他早年风格,很难脱开斯科特-菲茨杰拉德、雷蒙德·钱德勒和雷蒙德·卡佛这三个人。村上春树在他作品里,不只一次提到菲茨杰拉德。《且听风吟》里,谈及他虚构的作家“哈特费尔德”时,就列了菲茨杰拉德与之比照。《挪威的森林》里,永泽和渡边这对男一号和男二号,就是通过菲茨杰拉德开始对话,言谈之间,直接把菲茨杰拉德封到了经典地位。村上春树《且听风吟》,许多部分都可以看作对菲茨杰拉德的致敬,尤其末尾离开爵士酒吧,上长途车看海岸灯灭,“一切一去杳然,无人可捕获”,时光抛掷,茫然若失,其风味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结尾处,尼克的海滩独白绝似。在《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前半段,村上春树总在呢喃着一个很菲茨杰拉德主题。菲茨杰拉德在告别他的少年时光,村上春树在告别他的海边故乡(《寻羊冒险记》里被填埋了的海、《1973年的弹子球》里的“宇宙飞船”号弹子球机)和“二十岁的年代”。
村上春树1979年写完《且听风吟》,1980年《1973年的弹子球》。如上所述,那时他风格清丽洗练,但已经隐约出现这些主题:“被过去时光吸噬进黑暗之中的往昔”。同时期的短篇,1981年《意大利面之年》、《四月一个晴朗的早晨,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他更喜欢摆弄“个人情怀+回忆”的路数。
到1982年,他完成《下午最后的草坪》时,已经露出了一些“彼侧的阴暗”。那个小说里,他为某中年妇女除草,受邀去观看她女儿的房间:在端详这个“主人不存在”的房间时,笔触间渗透着阴森味道。1983年的《烧仓房》,他点到了这个主题:“那些被黑暗暴力吞噬掉的、不被注意的人”。也就是这年,《寻羊冒险记》出版。
村上春树后来说他喜欢雷蒙德·钱德勒。他说他读了十几遍钱德勒的名作《漫长的告别》。2006年亲自把这书译成日文了。实际上,对照村上春树的《舞舞舞》和《漫长的告别》,有个显而易见的细节。《舞舞舞》里主角被“渔夫”和“文学”俩警察带去讯问的经典黑色幽默段落,可以类比《漫长的告别》里,特里·伦诺克斯刚失踪时,俩警察闯到马洛家来敲门的情节——根本就是致敬段落。
《舞舞舞》和《漫长的告别》里的两位男二号,同样身处富贵,但同样对之厌倦不堪,喜欢没事来找主角喝酒发牢骚的五反田和特里·伦诺克斯,嗅来也不无相似
村上春树自己也说过,《1973年的弹子球》写完后,他有过选择。然后就是《寻羊冒险记》里。在我看来,这个过程可以推演为:他从菲茨杰拉德转向钱德勒。《且听风吟》和《1973年的弹子球》风格类似,清新、悒郁,略微有他后来招牌的“彼侧之空虚”的意境了,但大多还是在和流逝的时间对抗。而在《寻羊冒险记》和《舞舞舞》,主角开始行动起来,开始有类侦探小说的味道,各类村上春树式的想像力、黑色幽默和比喻也出来了。《寻羊冒险记》和《舞舞舞》里的第一人称男主角,都不是个省油的灯:日常的冷硬幽默,到处溜达,与其他势力对抗,有碰撞,有斗智,类似细节,都像复制了一个钱德勒笔下的马洛侦探。村上春树喜欢卡佛的事尽人皆知。“极简主义”也早被说成烂话题了。换个角度想:卡佛的小说里,一个有趣的特色:《大教堂》和《真跑了那么多英里吗》这两篇,都试图从现实开始,逐渐过渡入一个近于虚空的情境。《大教堂》结尾尤其如此,主角就坐观他人慢慢把现实感抽离掉,反客为主,进入一种虚空领域。卡佛在其唯一一篇描写父亲的小说里,也用过此手法:结尾处,大家都开始念“雷蒙德”这个父子通用的名字,死者彷佛荡漾在生者之重。这种玄空的、与死亡连接的彼侧世界,恰好是村上春树所喜爱的。
村上春树的小说里,真正参与到剧情中的人,基本都比他聪明。接话茬神神叨叨的姑娘个个都比他伶俐,不必再提。而他擅长描写“现实得令人恐惧的反派”,而且描写出他们的黑暗魅力。比如《寻羊冒险记》里的秘书,比如《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里的小个子,比如《舞舞舞》里的牧村拓,比如《奇鸟行状录》里的牛河。他们的作派,普遍有这种潜台词: “喂喂,大家都是混口饭吃的,都是成年人了,何必拐弯抹角呢。我也不想刻意伪善,但就这样直接把事情说清楚比较好吧!”
如是,村上春树早期和中期的大多数小说,其实都可以归纳为一个类似的故事:
一个“不合时宜”的,守旧的,怀念着早年故乡海滩风景和故友的,不喜欢大城市现实主义冷酷面貌的,性格独立的,爱耍冷幽默的主角。
一个黑暗的、现实的、狡猾的、庞大的、吞噬时光的、带有死亡阴影的、填海造陆把一切美好旧时代事物吃掉的、资本式的、暴力的,大家伙。
(《且听风吟》里的流逝时光和战争阴影,《1973年的弹子球》里的虚空时光和新别墅区,《寻羊冒险记》里的羊,《舞舞舞》里贯彻始终的死亡阴影,《奇鸟行状录》里的绵谷升及他身后剥皮鲍里斯的阴影,《海边的卡夫卡》里把中田强行变笨而且始终侵袭他身体的黑暗,都是这样的)
他擅长一两人之间的对话,很擅长气氛的描摹,所以他描写“正常世界过渡到彼侧世界的幽暗”时非常随心所欲。所以无论他的篇幅多么长,三人以上的对话其实很少。这也是后期他主角必须到处活动的原因:主角是书胆,得串起一切来。而且,他非常擅用比喻。他的比喻需要的不是精准,而是极强的画面感。所以他的小说有非常细碎亮丽的镜头感,“如空中所见西奈半岛般横无际涯的饥饿”,“静得像沉在湖底”,之类。
这个独善其身的、偶尔有小伤感但大体冷幽默的、怀旧美好抵制按部就班社会的、对政治和战争及庞大机器抱着反感的、偶尔卖萌玩象征的、想象力泛滥的家伙,在跟一个庞大呆滞黑暗的对手捉迷藏。在偏长的小说里,他经常被对手搞得很压抑;但短篇小说里,他就有机会得胜了。所以,他的短篇总是比长篇轻扬跳脱得多。
东野圭吾:打破单调
1958年2月,日本大阪生野区,东野圭吾出生。“我家里经营着一个生意萧条,卖钟表、眼镜、贵金属等饰物的小店。我是姐弟三人中最小的一个。我的户籍所在地写的是‘东区玉造’,那是父亲的出生地,我自己没有在那里住过。父亲以‘这个地方说起来比较好听’为理由,就把我的户籍地安到了这里……”这段出生经历在他出版的唯一一本自传体随笔《东野圭吾的最后致意》中有记述。
小时候的东野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会考虑去尝试和体验。比如看了本有趣的漫画,就会想着自己也来画一本。
东野圭吾有两个从小门门得五分的姐姐,他的父亲曾经是个军曹(日本独有的对中士级别士官的称呼)。
东野圭吾的两个姐姐后来一位做了空姐,另外一位成了老师,这两个身份在《杀人现场在云端》和《浪花少年侦探团》中有体现。
与读者脑海中幻想的畅销书作家生活不同,东野圭吾曾经租住在不足十平米的平房里,用他的话来说:“上厕所要跑去屋外,屋里会有蜈蚣光顾。”
1974年,东野从大阪市立小路小学和市立东生野中学毕业后,进入了同一座城市的府立阪南高等学校读高中。此前从未看过书的他才开始接触小说这一门类,于是他读到了一本以高中生为主角的推理小说,“觉得这样的小说实在有趣,……自己好象也可以写写看。”这成为他以后从事推理创作的最初契机。
之后,东野考入大阪府立大学工学系电气工程专业,一度停止的小说阅读又恢复了,而且开始构思一些东西,不过那主要是想确认自己究竟能不能写小说而已,尚未有当个小说家的念想。
1981年,大学毕业后东野圭吾成了日本电装公司的技术工程师,“在公司呆了两年左右,由于感觉上班族的日子过得十分单调,所以很想给这样千篇一律的生活,来些不一样的……该说是刺激吧,……因为其他目标的实现可能需要花钱,或是需要购买些道具之类的,而小说则不同,只要有铅笔和纸,到哪里都能写。所以我就每天利用下班之后的时间写小说,并且将把写好的作品寄去参加江户川乱步奖当作目标,希望在工作之外,能有个比较不一样的生活支柱……虽然收入稳定,但我觉得自己的薪水太少了。所以想如果能够靠奖金,或是稿费收入来赚点外块,应该也不错。”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1983年东野终于以《人偶们的家》(人形たちの家)应征第29届乱步奖,可惜只进入了第二轮预选。
在酝酿第二部征文作期间,与来自某女子高中的非专职教师结婚。1984年,东野以《魔球》应征第30届乱步奖,这一次最终入围决选,离拿下大奖仅一步之遥。翌年(1985),终于凭借校园青春推理小说《放学后》摘得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而正式出道。
东野以27岁的年轻年龄获得大奖,令其创作信心大增,加上获奖一事被所属公司知晓,边工作边写作的生活受到了一定影响,遂毅然于1986年3月辞职奔赴东京,开始了自己职业作家的道路。
但此后的十年,东野圭吾的作品一直备受冷落,直到1996年《名侦探的守则》出版畅销,东野圭吾才重新受到关注。
2011年11月21日,2011年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子榜单“外国作家富豪榜”发布,东野圭吾以48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外国作家富豪榜第5位,引发广泛关注。创作历程
东野圭吾是一位尝试型作家,出道至今一直不断探索独特的小说风格,在吸收国内优秀作品养分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写实本格派”风格。在东野看来,没有什么元素不能被运用到推理小说中,因而他的小说表现出多领域的融合性,他解释道:“因为每一种领域都有长处,我想攫取这些不同的优点。”融合是循序渐进而非一蹦而就,从他每一部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其风格一点一滴的变化,按照小说主题和艺术手法的不同,东野圭吾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以1990年创作的《宿命》和1997年创作的《名侦探的守则》和《名侦探的诅咒》为界。前期
1985年至1990年,东野圭吾以校园本格推理为主,偏重设迷解谜和逻辑推理。这一时期的作品内容以描写犯罪手法为主,涉及传统本格小说中的密室、童谣、密码等元素,在小说艺术手法上有较多模仿的痕迹,主要以弗里曼经典模式“提出问题一一展示数据一一了解真相一一验证结局”的单线结构为主。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放学后》、《毕业前杀人游戏》、《以眨眼干杯》、《十一字杀人游戏》等。《放学后》和《毕业前杀人游戏》将背景放置在校园中,刻画师生和同窗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以眨眼干杯》运用传统推理小说中的经典元素密室,并以拜金虚荣的陪酒女小田香子作为女主人公。《十一字杀人游戏》中共有十一人相继死去,他们的头颅均被重器所伤,且死前都会收到写着“来自无人岛的满满杀意”的纸条……这些情节常被用于传统推理小说中。同江户川乱步一样,东野这一时期的作品将“犯罪动机”归结为个人原因,或为了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或掩饰不为人知的过去。这一时期的作品偏重逻辑推理,内容单薄,将“意外性”固定在“凶手是谁”上,例如《放学后》全篇以师生矛盾为主,结局却以妻子为凶手,这样的布局给人刻意、突兀之感。作者在1986年出版的《白马山庄杀人事件》中说道:“我非常喜欢的设定就是密室和密码,这些所谓古典式的小道具让我着迷,纵使我会被一般读者认作落伍者,我将继续沉溺其中。”从重视本格元素到偏重逻辑推理再到个人宣言,东野圭吾的前期创作无疑是以本格推理为主。中期
1990年东野圭吾创作了《宿命》,这篇小说被推理界认为是东野创作风格的分水岭。在《宿命》中作者讲到:“犯人制造了怎样华丽精彩的诡计,这样的谜团设定固然不错,但我更希望创作出其他类型的意外性。”东野不再拘泥于凶手和手法,所谓“其他类型的意外性”是指为什么,即“犯罪动机”,作者“寓谜团于社会现实”。这一时期作者开始涉及社会问题,例如滥用权力和科学、虐童等。故事通常以凶杀案为起点意外牵引出另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代表作有《宿命》、《回廊亭杀人事件》、《过去我死去的家》、《平行世界的爱情故事》等。在叙述模式上,作者一改前期简单的经典模式,尝试运用较为复杂的结构方式,例如《宿命》拥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和仓勇作的成长之路,一条是须贝正清的谋杀案。通过谋杀案件引出战后日本政府为培育间谍在人脑中安置金属以进行脑科学研究的故事,这项研究的被害者日野早苗是勇作和晃彦的亲生母亲,须贝正清正是想重新开启这项研究而遭到谋杀,这样的情节安排着实给人意外感。政府高层为一己之私轻视生命,给三代人带了了无法平复的悲惨记忆。小说将悲剧根源归结为滥用权力的日本政府,起到了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目的。作者没有将重点放在案件上,而是深入剖析导致案件发生的原因,有时甚至不涉及凶杀,例如《平行世界的爱情故事》。它通过独特的叙事视角营造悬念,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叙事,以“记忆”模糊或丧失为基点,将重点放置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上,以“关系”体现“人性”。
那么,如何才能在考试时将这些素材信手拈来呢?我们要在平时有目的地对课本中的名篇名句、主要内容、典故事例等进行归纳整理。
以下就是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对教材进行的几点归纳与发展其创造想象力有积极意义。因此,我很注意让学生写幻想作文。如结合“崇尚科学,传播文明”征文读书活动,让学生写科幻类想象作文。
三、将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
过去的作文教学,在应试制度的影响下,多是由教师定框架定基调,限制太多,学生为了稳妥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作文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压抑了学生的写作激情,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致使写出的作文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新鲜感。因此,我们必须走出这一误区。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贯穿创新的思想,使学生放下包袱,另一方面教师要指点出创新的路子,让学生明确创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应将创新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其自由作文,发挥想象,大胆创新,宏扬个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调动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
四、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面对同一题目,有意识地用发散思维去指导和要求、引导学生多方向变换角度去认识和分析,以寻求不同的答案,这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如教学《雷雨》,可抓住周朴园复杂的性格,情感的多变性,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作文,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这种发散思维的训练,能激发学生创新探索的兴趣,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思维,变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必将带来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飞跃。
五、大胆引导学生用批判思维去质疑,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可见疑问的重要性。疑能启动创造的阀门,触发想象和思考。很多科学家、作家正是在“疑”中取得创造性成果的。可以说,只有敢于质疑,才能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发展创总结,以飨读者。
1. 表现坚守气节,特立独行的
如:《屈原列传》中屈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高唱“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宁赴常流”“葬身鱼腹”,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陶渊明无法忍受官场对人性的扭曲,“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事乡里小儿”而归园田居,那幸福与超脱,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李白自力士脱靴、玄宗醒酒、贵妃研墨后,便看透了所谓的官场与名利,放白鹿于青崖,游天姥于梦境,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言。
2. 表现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难免有过,不同的是新思维。而这种创新思维常常是以思维的批判性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辩证的批判性思维,就难以有独特创见的形成和发展。面对作家与现成观点,学生不要迷信,不要盲从,不要满足已有的答案,而要善于在有疑或无疑处质疑,有不同的见解,敢于否定现成的看法,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与名家探讨。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之处,并及时给予表扬,这对鼓励创新、激发创新热情具有重大意义。这样的教学引导,不受其原有观点的束缚,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经常如此,就可以培养学生不盲从,不惟书,不惟上,深入思考,勇于发表独到见解的良好心理品质,真正有助于学生作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六、开展课外作文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
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仅仅封闭在课堂上是难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有“大语文教育”观念,进行开放性的教学。教师要重视开展课外活动(第二课堂)和走进生活课堂(第三课堂)。借助课外作文活动,组织影评、阅读评论竞赛,开展辩论会,自编课本剧,自办文学刊物,等等。通过这些动手动脑的创新作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让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在一个更为自由、广阔的思维环境中体验生活,获取更为丰富的知识,发挥他们的个性潜能。
生活里充满了诗意,关键看你有没有心动的能力,一种感悟生活的能力。我们习惯的作文教学在很多时候、很多方面恰恰拒绝甚至扼杀了这种能力,强行命题,框死文体,规定写法,这样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花蕾的自由绽放。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刘锡庆先生认为:“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题潜在着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明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作文是一种“精神”的个性创造,学生的情感力、想象力其实很丰富,为了真正发掘出学生的写作潜力,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该有意唤醒和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篇好文章的产生,除了要借助写作技巧外,还要依靠思维活动。因为作文是人们综合、创造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智力操作技能,它的进行始终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因此,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尤其是创造能力的培育。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力吸引学生主动地感受、体会心灵的自由、思想的快乐和创造的渴望。
关于作文训练的实践与思考
赵淑艳
(卢龙县大李佃子中学,河北卢龙
一般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将讲读课与作文课完全分开来进行教学,认为两者联系并不十分密切,而且很难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于是在讲读课上只进行范文教学,不搞作文教学,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或存在的问题则放到作文课上去教授、解决。结果在无形中留给学生一个错觉,似乎讲读课文与写作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学生甚至片面地认为不上语文课照样能写好作文。
根据这些情况,多年来,我在讲读课上努力探索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大胆实践,除结合讲读课进行改写、缩写、扩写、补写(想象片段)、写作读后感等多种作文的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之外,还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王,一位很有魄力的君主,采纳邹忌的进谏,去除弊政,广开言路,内修法度,政治清明,最终“战胜于朝廷”;《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赵太后听取触龙的劝说,派出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齐兵乃出,救赵国于危急之中;唐太宗多次接受魏征的谏议,并把魏征当作自己得失的一面镜子,当魏征病卒后,太宗感慨:“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3. 表现不盲目听信,敢于怀疑的
如:关于石钟山命名有许多说法,而苏轼对这些说法表示怀疑,亲自考察,找到真相,所以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结论。王安石对褒禅山名字的由来也考证了一番,得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启示。
4. 表现治学要专心致志的
如:《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反面的则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奕秋》:“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 表示对理想执着的追求的
如:从我国古代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再到近代革命的先躯孙中山先生的“以天下为己任”,都告诉我们,成功背后都有理想的支撑。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王勃《滕王阁序》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都表现了坚持追求自己理想的豪迈气概。
6. 表现口才重要的
刘勰曾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郑国之“老”百姓也,其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合围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邹忌,齐国之美男子也,其“美”仅次于城北徐公,郑国被以己推人,说服齐王广纳群谏,名扬天下。触龙,老朽矣,迂回包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得赵太后将其爱子长安君“恣触龙之所使之”。
7. 表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
因为懂得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才有了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亦犹未悔”,才有了苏武“云天雁断胡天月,塞上烟草陇羊归”,才有了班超的投笔从戎,才有了岳飞的精
很好的效果。
一、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在讲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如坠云里雾里。在学生的眼里,他们总觉得课文中的那些写作技巧是与自己的写作实际无缘的、用不上的“阳春白雪”,因此,学生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不大感兴趣。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忠报国,才有了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才有了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8. 表现百折不挠精神的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本人更是百折不挠精神的楷模。
9. 表现胸襟乐观、豁达的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
1 0. 表现美好爱情的
《孔雀东南飞》里“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只可惜在强大的阻力面前这种对爱情的表白最后化作一曲悲歌。秦观《鹊桥仙》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把凄凄婉婉的别情点化到神奇高尚的精神境界,成为千古绝句。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可见两人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足以证明双方爱之笃,情之深。
当然,课本里的素材并不限于以上归纳的这几类,这几类只不过是课本这个素材库的冰山一角。素材库里还有更丰富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开采,去利用。
要利用就要师出有源,这就要求学生能背诵一些经典片段。因为经典片段的思辨力量是我们苍白无力的语言所无法企及的,与其我们自己讲道理、论点解释的不伦不类,还不如让经典的力量来支撑我们的观点。当然,不一定非得引用原文,如果能用自己的话将经典的东西表述出来,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考试秘籍”之类的书籍,里面的“写作技法”,可谓是“眼花缭乱,花样百出”,我倒觉得中学生少去研究技法,作文关键在于平时勤于积累,善于积累,因为“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高中生活虽然紧张,但我仍会在紧张之余,抽出时间读报、读书,更喜欢挖掘看似与应试无关的材料。
比如高考前夕,我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则关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的报道,当时很惊讶也很气愤,就写了一篇《向“拆”说不》的评论性文章。后来,我在湖北高考作文中运用了这则材料,成为文中的一个亮点。其实,诸如此类材料,既是热点,又很大气;既可以丰富文化视野,又可以帮助积累材料。关键是大家平时要做“有心人”。实际上,大家平时都关注热点话题,不妨把它们与写作相联系,运用材料时就不会“捉襟见肘”了。
勤于积累,不善于运用,则如同一个农人耕地而不播种。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善于积累语言材料,还要善于运用语言材料。俗话说“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好文章一看题目,便有三分妙处。题目可以引用和化用流行歌词,也可以引用和化用广告词,更可以直接化用诗文等。比如我们当年高考高分作文的标题《谁解书中味》《人在风中》《特别的情给特别的你》等,还有历年经典的标题《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怎一个“情”字了得》《既“生”亮,何生“关张”》等。
其实,除了文题可以巧妙点化,行文也可以相机运用。比如往年,湖北省考生周海洋一篇名为《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作文,因用古体诗形式书写,因而被湖北阅卷老师评为当年高考语文“最牛满分作文”,周海洋也说自己平时很喜欢阅读中外名著,尤其是对中国近现代史颇感兴趣。写作时临场发挥,巧妙地运用革命历史,自然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了。
然而有些同学虽然知道积累素材,却不知道怎么运用,针对这一点,我的建议是语言不要求深、求难,要以我手写我心。生活化的语言是最重要的,如果能用平实的语言写出感人的场面,岂不很好?语言方面不宜逞才,但适当嵌入诗词也是一种选擇,亦不可牵强。关于方言入作文的问题,不能搞一刀切。特别是南方的同学,因为写作是用普通话,平日里充满生活气息的方言词无法写入作文,与真实的自己还有距离,确实遗憾。但若想做有心人,可以想想哪些方言的词富有灵性,且写成汉字可以让人看明白,如果适当使用,甚至作为题目(但在文章中一定要巧妙地解释清楚词义),可能会出奇制胜。
那么我们在今后的素材运用中要注意什么呢?当务之急就是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解决“无米”的问题,我建议除了多读报,还可以必备一个“素材本”,按照高考必考的热点话题,积累素材,每天一则,分类积累(诚信类、人性类、环保类、时尚类、教育类等),并注明材料的适用话题(成功自信、诚实守信、坚韧坚强、理想责任、谦逊豁达、感恩惜物、想象创造等)。积累后,经常翻阅,烂熟于心;以小组为单位,交换成果,一则变多则;交流看法,一材变多用。积累得越多,写作的视野就越开阔,写作时自然就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素材一郭敬明:少点敬畏之心
2012年,《咬文嚼字》杂志发动广大读者“围观名家博客”,专家和网友“咬”上了80后著名作家郭敬明。从他的博客中随机选取了10万字,发现了好几百个错别字。
有一些错误竟让人难以置信。如,把“令你们自豪”误写成“另你们自豪”,把“自我了结”误写成“自我了解”,把“顶着大雨”误写成“定着大雨”,把“挥了几下”误写成“辉了几下”,把“虚伪”误写成“虚位”,把“下班”误写成“下半”,等等。此外,他的《两小时后的生日》一文中的“蜉蝣撼树”也被挑出。唐代韩愈《调张籍》中有诗句说:“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后世用“蚍蜉撼树”,嘲笑力量很小而想动摇强大的东西,讽其自不量力。蜉蝣与蚍蜉都是虫子,但与“撼树”搭在一起,只能用“蚍蜉”而非“蜉蝣”。郭敬明是杂志《最小说》《最漫画》的主编,著有《爱与痛的边缘》《幻城》等作品,谁能料到,这样一位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作家,竟然是“错别字大王”。《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在微博中谈及这一现象时,引用了当年语文老师批改他作文时的一句批语:“遍地荆棘。”
【素材解读】
1.不够严谨。作为知名的青年作家,郭敬明不会糟糕到不会使用汉字的程度。只是他太随意,太不严肃了,竟将一些没有仔细校对的东西搬到了博客上。没有严谨的作风,如何成大器?
2.敬畏文字。错别字,看起来似乎是小事,但反映出的却是一种态度。尤其是对公众人物和作家而言,折射出的是底蕴与修养的缺失。
【适用方向】1.传统文化;2.过去与将来;3.习惯;4.小事;5.风格;6.敬畏汉字;7.珍惜。○素材二甘相伟:站着上北大
甘相伟的《站着上北大》一书出版了!很多人看到书名都很奇怪,何为站着上北大呢?原来,甘相伟本是北京大学的一名保安,“站着”只是他的一种工作状态。凭着自身的努力,他最终成了北大学子。
甘相伟来自大别山区的偏远山村,由于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他不得不放弃到县里高中读书的机会。2007年初,心中的读书梦再次燃起,他来到北京,和众多学子一起走进了梦寐以求的燕园。不同的是,甘相伟成为了北大西门的一名保安。生活在燕园,行走在未名湖畔,甘相伟贪婪地享受着北大的人文氛围。工作之余,他溜进课堂蹭课、听名师讲座、泡图书馆……2008年,他参加了成人高考,并以高出录取分数线60分的成绩成为北大成教院中文系的本科生。从此,甘相伟开始半工半读。站在岗亭里,他是北大保安;走进课堂,他是北大学生。在北大期间,甘相伟总是随身带着纸笔,有了灵感就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成文。几年里,他先后写了几百篇文章。2012年6月,他的第一本书《站着上北大》正式出版,北大校长周其凤为该书作序,并称赞说,这种努力进取的精神,令人钦佩。甘相伟的经历感动了无数人,他也被誉为“中国保安出书第一人”。
【素材解读】
1.坚守梦想。起点低并不代表终点低。对梦想的坚守和不懈的努力,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一名保安,能够成为北大学子,成为作家,都是梦想的力量。
2.相信自己。作为保安,甘相伟从未向现实屈服,反而找到了前行的方向,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并因此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功。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相信自己,我们一样美丽。
【适用方向】
1.追梦;2.信念;3.成长;4.一样的美丽;5.偶像;6.我能;7.精神。
○素材三张玉霞:不想让人同情的盲人歌手
在2012年7月13日“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最后一位来自宝岛台湾的选手张玉霞,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她是盲人,但她的声音好像是来自天堂,唱进了每个人的心里。今年35岁的张玉霞,目前在台北淡水做街头艺人。三个月大时,由于视神经萎缩导致失明,但她一直没有放弃歌唱事业,歌龄长达15年。张玉霞模仿邓丽君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现在她成了淡水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拥有大量的歌迷。
“中国好声音”导演邬稚晖,是亲自联系张玉霞登台的人。她说,最初张玉霞不愿意参加节目,“我亲自飞去淡水找到她后,发现她之前一直对自己唱歌获得大家赞赏心存疑虑:是不是因为同情我才喜欢我?我把节目的盲选规则告诉她,说在听到她的声音之前,导师是看不到她的样子的。这才打动了她。”邬稚晖表示,从最初跟张玉霞接触,到说服她站在“中国好声音”舞台上,花费了超过3个月时间。一曲《独上西楼》,把命运的孤寂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与那英合唱的《征服》,却又将不被命运征服的决心展示得气势磅礴。这就是张玉霞,不想被人同情的盲人歌手。舒淇更在微博中赞叹说:“唱出感人的心境,天生一副好歌喉!”
【素材解读】
1.执著追求。有位名人说过:一件事情如果你能坚持3年,必定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张玉霞为歌唱事业坚守了15年,她成功了。当我们聆听她那美如天籁的歌声时,请千万不要忘记她曾经的辛苦付出与执著追求。
2.尊重最美。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尊重能使人拥有无尽的力量。当初,张玉霞不愿站上舞台,担心的是自己的样子,后来,她高兴地走上荧屏,是因为邬稚晖导演对她的认可和尊重,使她战胜了自卑心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尊重,让生活变得无比美好。
【适用方向】1.身边的风景;2.有一种美;3.感动;4.尊重;5.追求。
○素材四曾文寂:用写作迎战死神
一手高举着稿子与眼睛平行,一手提笔吃力地在上面记录着代表发言。2010年9月25日,在湖北省作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重残作家曾文寂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因为患有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他不得不直着脖子记录,再加上腿脚有重疾,时常抽筋疼痛,他还要不时站起来手撑桌子稍事歇息。因患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一天中90%的时间,他只能僵硬地躺在床上,翻一下身都会疼痛难忍,所以他形容自己 “像一具化石”。
今年62岁的曾文寂,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现在他每天拄着双拐,站在电脑前写作,“身体好,一天能写1000多字,状况差,就只能写几十个字。”28年里,他和同样重残的妻子付宇一起,克服身体的病痛和生活中的困难,坚持不懈,发表了230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了4本书,并获得多项全国性大奖。著名作家史铁生曾为他们的书作序:“人生一世,最后发现名利财富都是空,人能够拥有的只有生命本身。但生命的流逝使得它难以实现超越时段的自我确认,唯有文字能够担当此任,宣告生命曾经在场。”去年夏天,曾文寂联系了武汉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中心。他说:“我的视力一向很好,身上最有价值的器官就是眼角膜,它会让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盲人朋友重见光明。”
【素材解读】
1.不甘平凡。曾文寂很平凡,平凡到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与史铁生的遭遇几乎相同,也与史铁一样,他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用文字让困境里的生命焕发了光彩。
2.精神最美。在坎坷的命运面前,曾文寂是坚强的。他用文字展示着自己的才华;他愿意捐献器官,照亮他人的生命。这种不怨天尤人,发愤图强,与命运作斗争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
【适用方向】1.精神;2.我们在一起;3.挫折;4.走出风雨;5.力量。
○素材五三十而立的青年意见领袖韩寒
2012年,整整30岁的韩寒已经顶天立地,成了“80后”中坚力量的代表人物。在互联网上,没有哪一个作家比韩寒更有号召力了,别的不说,单他那个著名的博客每天访问量就有2万以上,累计访问量已达5亿多。韩寒,作家、赛车手、知名博主,1982年9月生于上海。1999年以《杯中窥人》一文一举夺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韩寒,这位从出道开始就争议不断的“80后”作家,文学作品曾获得许多奖项,并受到许多文学专家的关注,但他也因为严重偏科和特立独行的作风遭众人非议。由韩寒引发的相关社会现象更是被媒体称为“韩寒现象”。而他的最新杂文集《青春》的火爆畅销和某品牌咖啡的千万代言费把韩寒再次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材多解】
1.率真。作为“80后”的一员,他活得真实而自由,展示了中国青年公民的能量和公民社会的希望。
2.叛逆与成功。从狂傲不羁的懵懂少年到“80后”文学的领军者,韩寒逐渐成长、成才、成名,为后来者树立了不可复制的标杆。
3.名人效应和坚守原则。千万代言费充分说明了韩寒的影响力,而他也并非一心向钱看向厚赚的主儿,始终坚持着内心的操守毫不动摇。
【适用方向】 本素材适用于“率真”、“叛逆与成功”、“名人效应和坚守原则”等话题。○素材六“文艺保安哥”陈红
2012年3月16日,成都元华一巷某小区的一位保安,独自坐在小区门口弹古筝的照片被网友“乖乖喵宝宝”上传至微博,引来数万网友围观,并被冠以“文艺保安哥”的头衔。一夜间,他在网络上迅速蹿红。有感觉时弹一曲《云水禅心》,不在状态时就一言不发,众网友不禁感叹:这才叫生活。记者来到元华一巷,找到了这位保安。原来他从小就喜欢传统文化,古筝学了两个多月,就连“多来咪”也是从零学起,为学习古筝,他特意和同事换班,连上了两个多月夜班。他说,弹古筝是为了修炼自己浮躁的心情,净化心灵。
【一材多解】1.兴趣。陈红说,他从小就对传统文化感兴趣,骨子里就是一文艺青年。
2.执著。他从小喜欢传统文化,古筝学了两个多月,就连“多来咪”也是从零学起。
3.勤奋。为学习古筝,他特意和同事换班,连上了两个多月夜班。
4.生活品位。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人身心的愉悦和享受,也在休闲中充分得到实现。【适用方向】本素材适用于“兴趣”、“执著”、“勤奋”、“生活品位”等话题。○素材七“鹰爸”与“裸跑弟”
2012年2月,一名来自南京的父亲要求4岁儿子在8英寸厚的暴雪中只穿小短裤裸跑的视频一被放到网上,立即引发了热烈的跟帖和转发,这名父亲随即获封“鹰爸”之称,4岁“裸跑弟”也爆红网络。何先生说,自己40岁才得到这么个宝贝儿子,可是多多是七个月的早产儿,出生时就伴有多种并发症。为了孩子的健康,他发明了“鹰式”教育。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就会狠心地把幼鹰赶下山崖。当幼鹰开始往谷底坠落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同时也掌握了基本的本领——飞翔。对这种极限教育方式,网民也是议论纷纷,褒贬不一。
【一材多解】1.适度。对小孩子严格一点是对的,可是要有度。
2.教育异化。当今社会都在追求一种别样的教育方式,是教育的异化。
3.天性。这样的做法不仅仅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也剥夺了他们选择的权利。
4.因材施教。家长要做的仅仅是呵护孩子成长,因材施教,而不是把自己的理想强加于下一代。
5.物极必反。让先天不足的多多锻炼身体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这种极端天气下锻炼却是不可取的。
【适用方向】本素材适用于“适度”、“教育异化”、“天性”、“因材施教”、“物极必反”等话题。○素材八幸福的“微笑哥”
2012年正月十五晚上,在郑州中央商务区,一名流浪汉从地上捡起半瓶冰红茶,喝了一口,仰望天空,一朵烟花绽放,他露出了微笑。男子的身后,是幻化为斑点的霓虹和隐约可见的红灯笼,几个市民同他一样,抬头望着天空,望着烟花绽放的地方。该流浪汉名叫王振德。图片上,他那简单的微笑,感动了无数人,网友亲切地称他为“微笑哥”,纷纷留言称“被戳中泪点”。据知情人说,去年农历十月以前,“微笑哥”一直住在桥下,但后来不知去向。“平时就在垃圾堆扒点东西,一天便将就过去了”。“微笑哥”身体比较健壮,智力也没有太大问题。他曾被骗到黑砖窑打工,也曾给一家医院扫了一个月的地,可一分钱也没有拿到。
【一材多解】1.感动。网友被如此简单的笑容感染,被如此乐观的人生打动。
2.乐观。他说看烟花时很高兴,之后走了两个小时到火车站找睡觉的地方都不觉得累。
3.幸福。他的幸福就是半瓶冰红茶以及看烟花时的微笑,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幸福。
4.关注。社会应给予像“微笑哥”一样的弱势群体以关注。【适用方向】本素材适用于“感动”、“乐观”、“幸福”、“关注”等话题。
○素材九张铁生:从“白卷英雄”到亿万富翁
2012年5月17日晚间,证监会网站预披露了辽宁禾丰牧业首次公开发行招股说明书。其股东名单中的第六大股东张铁生映入公众视野。因“白卷英雄”一称而家喻户晓的张铁生在入狱15年后,下海经商,成为禾丰牧业原始股东。张铁生,1950年生,辽宁兴城人。1968年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曾任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第四生产队队长。1973年参加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时,因解答不了试题而在空白试卷的背面写了一封“给领导的信”,被树为“反潮流”的“英雄”。1983年被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阴谋颠覆政府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1991年10月刑满获释。最初,张铁生在公司下属的一个工厂办公室当职员,做一些杂事。后来和另外三人创办了饲料公司,半年内,张铁生学会了使用电脑操作系统,也学会饲料配方。他的商途也充满坎坷,但终成正果,目前他所在的公司净资产过亿元,是拥有17家子公司的大集团。
【一材多解】
1.改变。张铁生在挫折、磨难中改变自己,才完成了从“白卷英雄”到亿万富翁的转变。
2.宽容。张铁生的故事告诉我们,社会和时代的开放、宽容是每个人的真正福音。
3.重塑自己。我们的社会有着坦然接受“有污点者”的胸怀,也有着让人“重新来过”的制度和价值进步。
4.重新出发。跌倒能再爬起来的人,我都佩服。张铁生是让人敬重的传奇人物。
【适用方向】 本素材适用于“改变”、“宽容”、“重塑自己”、“重新出发”等话题。○素材十“杀”进《福布斯》的黄恺
凭借一款风靡全国的桌游《三国杀》,26岁的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2008届毕业生黄恺一举成名。在2012年2月底出炉的《福布斯》中文版首度推出的“中美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名单
中,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Dropbox创始人豪斯顿等明星人物登上美国榜,《三国杀》游戏的创始人黄恺名列中国榜。从两三岁起就迷上游戏的男孩黄恺,与同龄人很不同:对他而言,看别人玩比自己玩更有趣。挑出游戏的毛病,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改造,让伙伴们玩他设计的游戏,这种经历让黄恺沉迷。他可以享受掌控的感觉,倾听玩家的心声,证明自己能够做得更好。“在游戏里,我就是上帝!”上了大学,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游戏设计专业,黄恺一头扎进了游戏的海洋。“有这么一个专业,在当时的我看来简直是万幸,觉得找到了归宿。”为了学有所成,他买了一本又一本的画集,潜心研究。如今,仅仅是这些画册中的一小部分,就已经把他办公室的大书柜填得满满当当。为了接触到更先进的游戏设计理念和方法,他想尽了办法。没有钱,没有购买途径,他就自己用卡纸把国外游戏打印出来。
【一材多解】1.积累。善于积累,善做准备,为黄恺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兴趣。痴迷于玩游戏,更热衷于设计游戏,这让黄恺比很多同龄人更早地发掘到自己的兴趣。
3.成才与立志。苦寒换得梅花香,千锤百炼终成才,黄恺的成功,有他偶然的一面,更有其必然的因素。
4.正确对待玩游戏。黄恺的例子告诉我们,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看待游戏,是多么的重要。
【适用方向】
本素材适用于“积累”、“兴趣”、“成才与立志”、“正确对待玩游戏”等话题。○素材十一副市长骑车送女儿上学
2012年6月3日,一张父亲骑车送女儿上学的照片在网上“疯传”。知情人称,骑车男子是安徽芜湖市副市长詹云超。很多网友表示深受感动。詹云超回应称,自己几乎每天都骑车送女儿上学,“这是父亲应该做的事”。据了解,詹云超2003年1月起任芜湖市副市长,分管教育、体育、地方志等方面工作。一位网友评论:“对孩子而言,骑车的是一个好爸爸!对市民而言,骑车的是一个好市长!”
【一材多解】1.亲情。詹云超利用上班之前的时间,选择骑自行车而不是别的交通工具,比坐车更能增进父女感情。
2.感受父爱。同样的,一位每天骑着自行车驮着自己穿梭于车水马龙中的爸爸更容易让女儿感受到父亲的劳苦和伟大。
3.幸福。骑车送女儿上学的父亲,后背贴着前胸,同样会有幸福感。
4.廉洁。作为副市长,骑着一辆用了8年的自行车,每天送女儿上学,这样的场景传递出廉洁的信号。
5.亲民。作为一位副市长,詹云超肯骑车送女儿上学是亲民的表现。
6.期待。尽管有网友怀疑这是在作秀,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权力回归平民化有着强烈的期待。
【适用方向】
本素材适用于“亲情”、“父爱”、“幸福”、“廉洁”、“亲民”、“期待”等话题。○素材十二湘乡“最美奶奶”两入火场救女童
2012年2月19日,湘潭湘乡,2岁的小婧婧被困火海,其母亲杨朝霞奔走呼救,一名30岁左右的男子淡然转身,现年59岁的吴谋纯却毫不犹豫地两入火场救出孩子。事后,有人问吴谋纯,为什么同时听闻杨朝霞的求救呼声,那个男子拔腿下楼,而她却毅然冲入火场。吴谋纯说:“我不能管别人怎么想,但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邻居眼中,吴谋纯的英雄之举并不让人意外,因为吴谋纯在小区内是出了名的“活雷锋”。
【一材多解】1.良知。吴谋纯和去年轰动全国的陈贤妹老人一样,用她们的实际行动唤醒了他人沉睡的良知。
2.向善。希望向善能成为一种习惯和风尚,能成为这个国家中无处不在的社会精神。
3.责任。承担了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就是最美,那么,人人都可以很美。
4.生死抉择。那一瞬间,一场关乎生命的抉择摆在了她的面前,她选择了“死也要救出孩子”。
5.见义勇为。当吴谋纯得知,市政府正在为她申报见义勇为奖时,她不好意思地说:“别给政府添乱了。”
【适用方向】
(1)颜宁简介
颜宁,1977年出生于山东。她先在清华大学攻读生物系,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细胞凋亡研究。获得了由《科学》杂志评选的“青年科学医保ū泵赖厍薄20博士后毕业,年仅三十岁的颜宁直接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成为当时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在清华大学的间,颜宁层带领科研团队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9篇。,颜宁被《自然》评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之一。,颜宁受聘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讲席教授。4月30日,41岁的颜宁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探索,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不明白
关于自己走上科研道路的原因,颜宁在电视节目中说是“好奇”。自从初中知道了细胞,她便产生好奇:细胞是什么样子?就像《西游记》里的美猴王,“美猴王能72变,我那个时候在看的时候就在想,他如果小到像一个分子大小,他如果进入我们的细胞,他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中学时期的“好奇”为颜宁的科研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就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不明白,所以我们很多很多的科学家,一直是试图张开人类观测这个分子世界的眼睛。”颜宁如是说。
而且不仅仅是好奇,颜宁也付出了心血和努力。据她曾经的学生殷平描述,在清华,颜宁没有限定工作时间,但是一点不夸张地说,她每天在实验室的时间起码有14到16小时。甚至除夕夜她还在办公室写论文,直到父母打电话叫她回家吃年夜饭。饭一吃完,她就又回办公室,把论文写得差不多了才肯回家过年。在攻关阶段,颜宁曾经连续工作48个小时,“别看我在微博上表现得很轻松,但熬夜工作、做不出来东西时的焦虑,这是别人没办法真正感知的。”
在大作纷纷发表之后,有记者开玩笑问:“那您会退休吗?”颜宁的问答则是:“不可能!”她说:“做科研就是一山望着一山高!”
【适用主题】好奇心、探索、科研精神等,如北京卷《深入灵魂的热爱》,20全国卷二《谁更具风采》。
(3)“科学家本来就不是定型的”
虽然钻研的是非常“高冷”的生物科学,但颜宁本人却十分“活泼”,她在微博上说“纠结是要做科普博主还是娱乐博主”;日常生活中的她也会追星、看剧、吐槽、八卦、在评论区和网友们讨论热播剧和网络小说……这些在颜宁看来就相当于“换换脑子”,是她自我放松的方式。
但一转身她又是一身优雅的知识女性装束,在国际讲台上发表长篇演讲。她从来没有规定自己去成为某个形象,因为她就是她自己。
这样的颜宁,完全打破了以往人们心中不苟言笑、严肃庄重的科学家刻板形象。在“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结束后的采访中,有记者问颜宁“心目中的科学家是什么样子?”颜宁直接回答:“我心目中没有科学家的样子,科学家本来就不是定型的。我周围有很多‘不一样’的科学家,既有组乐队潇潇洒洒的,也有终日紧张兮兮的,既有不修边幅的,也有像模特一样时尚的,还有比艺术家还艺术家的科学家……科学家是多元化的,公众不应该对科学家有一个刻板的认识。”
【适用主题】打破刻板印象、发现与认识自我、包容等,如20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2015年上海卷《造就和谐自我》。
(4)不受桎梏,做自己的选择
外界的议论、看法总在无形中影响我们的思维判断和行为选择,让人深受桎梏、不得自由。而获誉颇多的颜宁,受到的外界关注自然也高,质疑、猜忌也随之而来。有些人认为颜宁无法真正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关系,也有人质疑她投身科研,牺牲了爱情和婚姻。面对外界的议论,颜宁从未动摇自己的选择。她在采访中坦言现实层面、文化层面存在许多阻碍,但这仍无碍于坚持做自己。她鼓励女孩子们,“要更自信,很多时候你们自己比想象的要更强大。做选择时,要尽量遵从内心,一定要自己做决定,并能为自己负责。”
作为一个独立女性,至今未婚的颜宁仍然过得自在如风,而且心态十分年轻。“颜老师想放多长时间在工作上就放多长时间,不受世俗的干扰。”她曾经的学生郝琦说。而且颜宁的父母也十分支持她的决定,“他们很尊重我是否真的开心,是否真的是舒服的状态。”可以说颜宁为当下青年展示了一条全新的人生之路:发挥自身的价值,而不受外界桎梏。
编写人:高三语文组
时间:2017.1.29 瑞典当地时间12月10日下午4点30分,2016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正式举行。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因事未能出席。此前,鲍勃·迪伦已提前知会诺奖评委会,他会缺席这次领奖。
在典礼上,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霍拉斯·恩格道尔发表了对鲍勃·迪伦的授奖词。以下为全文:
尊敬的陛下,女士们,先生们,是什么造成了文学世界的伟大转折?通常是某位文学家捕捉到了一个简单且被忽视的形式,这种形式在更高的意义上被贬斥为艺术,使之湮没无声。所以,在某一刻,从市井街头诞生了现代小说,街头杂耍发展为戏剧,拉丁诗歌诞生自方言歌谣,拉·封丹创造了动物讽喻寓言,安徒生将民间童谣带入了文学的殿堂。每当此时,我们的文学观念就发生了变化。
就此而言,一位歌手/歌曲创作者如今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在遥远的过去,所有的诗歌都是被吟唱的,诗人是行吟诗人,“歌词”一词来源于里拉琴(lyre)。但是鲍勃·迪伦所做的并不是回归希腊或普罗旺斯时代,他是将自己全身心地奉献给20世纪美国流行音乐,那些在电台、唱片上为普罗大众、白人抑或黑人而唱的歌:抗议歌曲、乡村、布鲁斯、早期摇滚、赞美诗和主流音乐。他日夜聆听,在他的乐器上反复试验,努力学习。但当他开始写作类似的音乐时,它们是完全不同的面貌。经他之手,这些素材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宝藏、平庸的旋律、快意的俏皮话、诅咒、虔诚的祈祷、甜蜜的虚无、粗俗的玩笑那里提炼萃取,从而使诗歌熠熠生辉,至于这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已不重要。所有的创造都始于模仿。
即使经过了五十年不断的聆听,我们还是需要领会传说《漂泊的荷兰人》在音乐中对应的是什么。一位批评家说,他创造了优美的韵律,这解释了他何以伟大。没错。他的韵律仿佛炼金术一般,将一切融化,创造出新的物质,很难为人脑所容纳。正当大众被乡村民谣麻醉时,出现了一个年轻人,他拿着一把吉他,将街头和圣经的语言融为一体,使世界尽头都像一场多余的复调。同时,他以世人都渴望的信仰的力量歌唱爱。突然间,我们世界里多数书卷气的诗篇都显得苍白,他的同行们写的那些乏味的歌词就像炸药发明前的火药那么过时。很快,人们不再把他与伍迪·格思里和汉克·威廉斯相提并论,而是将他与布莱克、兰波、惠特曼和莎士比亚比肩。在一个最不可能的时代——商业唱片——他重新赋予诗歌语言以升华的风格,这一风格自浪漫主义之后就已失落。他不歌唱永恒,而是叙说我们周遭发生的事物。如同德尔菲的神谕在播报晚间新闻。
我们意识到鲍勃·迪伦这一革命性的成就,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决定起初看似大胆,但如今已经被认为实至名归。然而他是因为搅乱了文学体系而得奖的吗?不尽然。尚福说,当一个像拉·封丹这样的大师横空出世时,文学的等级——何者为伟大,何者为渺小,何者为阳春,何者为白雪——就失效了。“当一件作品的美是最高级时,作品属于什么等级又有什么关系?”他写道。这就是为什么鲍勃迪伦的作品属于文学的一个直白的回答:因为他的歌曲的美就是最高的等级。鲍勃·迪伦的奖状
通过他的作品,鲍勃·迪伦改变了我们关于对于诗歌是什么,以及诗歌何为的观念。作为一个歌手,他足以和古希腊的歌者,和奥维德(古罗马诗人),和浪漫主义幻想派,和蓝调之王,和所有被遗忘的大师们比肩而立。如果文学世界里的人们在发牢骚,要提醒他们,众神不写作,他们跳舞,他们歌唱。瑞典学院的美好祝愿将伴随迪伦先生未来的音乐会。
鲍勃·迪伦获奖感言:我的歌是文学吗?
各位晚上好。我向瑞典学院的成员和今晚出席宴会的所有尊贵的客人致以最热烈的问候。
很抱歉,我没能与你们在一起,但请知道,在精神上,我绝对与你们同在,很荣幸获得了这么一个有声望的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是我从来不敢想象或预见到的事情。从小,我就熟悉、阅读并受益于那些被认为值得获得该项殊荣的人的作品:吉卜林、托马斯·曼、赛珍珠、加缪、海明威这些文学巨人总是给人深刻的印象,他们的作品在学校课堂上被教授,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被人们用虔诚的语调谈论着。现在我加入这样的名列,真的难以言说。
我不知道这些男人和女人们是否曾经想过自己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我想,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任何写过一本书、一首诗、或是一部戏剧的人,在内心深处都会拥有这么一个秘密的梦想。这个梦想被埋藏得太深,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它在那里。
有人曾告诉我,我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我也不得不认为这个几率与我站在月球上的几率相同。事实上,在我出生的那一年和随后的几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被认为优秀得可以赢得诺贝尔奖。所以,我认为,至少可以说,我现在属于这个非常少数的群体。
收到这个令人惊讶的消息时,我正在路上。我花了好几分钟才确定它没错。我开始回想起威廉·莎士比亚这位伟大的文学人物。我估计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剧作家。他正在写文学作品的这个想法不太可能进入他的脑子。他的文字是为舞台而写,是用来说的,而不是阅读的。当他在写《哈姆雷特》的时候,我确信他在思考很多不同的事情:“谁是这些角色的合适的演员?“这应该怎样演出来?”“我真的想把这场戏设置在丹麦吗?”他的创造性的想象与野心毫无疑问是他最需要思考的东西,但也有很多平庸的问题需要考虑和处理。“融资到位了吗?”“我的观众有足够的好座位吗?”“我在哪里可以弄到人类的头骨?”
我敢打赌,在莎士比亚的头脑中最不需要考虑的事情是:“这是文学吗?” 当我还是一个刚开始写歌的少年时,甚至当我开始因为我的能力而取得一定知名度时,我对这些歌曲的愿望也不过如此。我希望它们能够在咖啡馆或是酒吧听到,后来也许有像卡内基音乐厅,伦敦Palladium这样的地方。如果我的梦想再大一点,也许就是我希望能制作唱片,在收音机里听到我的歌。那是当时我心中的大奖。制作唱片、在收音机听到你的歌,因为你可以获得很多听众,这样你也许就可以继续做你已经开始做的事情。
当然,现在,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做我起初想要做的事情。在世界各地,我已经制作了几十张唱片,举行了几千场音乐会。不过,我的歌曲才几乎是我做的所有事情的中心。它们似乎在不同文化的许多人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个位置,我非常感谢。
但我必须说,作为一个表演者,我为50000人表演过,也为50人表扬过。我可以告诉你,为50人表演更难,因为5万人会形成一个单一人格,但50人不会。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有独立的身份,一个自己的世界,他们可以更清楚地感知事物。你的诚实,以及它如何与你的天赋的深度相关联会受到考验。诺贝尔委员会这么小,我没有忽略这个事实。
但就像莎士比亚,我也经常忙于努力追求创造性和处理生活所有方面的平庸事情。“谁是这些歌曲最好的音乐家?“我在合适的录音室录音吗?“这首歌的调子正确吗?”有些事情永远不会改变,即使在400年后。
我从来没有时间问自己一次:“我的歌是文学吗?”
【高考语文人物素材整理】推荐阅读:
高考语文作文现代素材10-20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与11-12
高中语文:高考作文素材经典10-11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哲理故事10-16
高考语文 名言 事实材料 气节作文素材11-06
高考议论文人物故事素材05-29
关于李白的高考作文人物素材07-05
高考议论文人物素材:李白07-14
高考倒计时人物作文素材12-20
高考语文 议论文作文典型素材 人生马拉松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