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长总结的作文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成长总结的作文(共15篇)

关于成长总结的作文 篇1

人总会长大,长大之后总会怀念过去。不要过分地眷恋童时不妨,因为我们已经长大,已经拥有了成长的喜悦……

——题记

0年前……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跳啊跳啊一二一……

6年前……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

现在……

范晓萱大唱:“我好想谈恋爱,不管那个人是谁……”

成长的岁月,成长的喜悦,苦与乐……

小时候,几个男孩聚在一起说着各自的傻话:为什么天狗要吃掉月亮,婆婆还讲有狼外婆,叫我晚上不要出去玩,有天晚上不敢上厕所,所以尿了一床呢,但我还是不懂天狗要吃月亮,狼外婆要抓小孩,不懂,至今不懂……

长大了,我们渐渐有了第一次……

我第一次感到脸上的豆豆越来越多,早晨挤豆洗脸的时间越来越长,妈妈急促,唉,不好,豆豆破了……

我第一次碰到了女孩子的手(不是像幼儿园的女孩),心跳不已,面红耳赤;好像她比我更厉害。于是,我把这第一次的感觉,第一次地写进此一次属于自己的日记本,第一次藏了起来……

老师派给我演讲任务,我第一次感到老师对我的信任。当我走向演讲台时,我第一次如此自信,激动与兴奋,仿佛此时天地都是我的,我第一次陶醉了……

小时,当别人打我时,骂我时,我奋起拳头就打。现在,同遇此境,我第一次容让了他。原来这感觉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也是我第一次有了理性的选择,是第一次如此的冷静……

长大了,几个男孩再聚在一起,说着各自的傻话:

不是说无人售票公共汽车吗,当你上车时,投币箱后面的眼睛又是谁的……

天才不是很聪明么,生命如此宝贵,为什么只有天才自杀,没有白吃自杀……

宣传素质教育,推广素质教育,“素质”和“应试”接轨了,但怎么还是应试,哦,明白了,“素质”是“应试”的“形势”……

几个男孩笑了……

关于成长总结的作文 篇2

一、鼓励性评语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亲切动情的语言评价可以让学生改变对以往评语的态度, 并且能够引起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很多学生以往对教师的评语漠不关心, 甚至一眼不看或者只是粗略浏览。现在, 这种现象早已不见了, 学生特别喜欢老师的评语。最令人欣喜的是, 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被激发起来了。一个曾经遇到习作就苦恼的学生说:“现在老师很喜欢我的作文, 我也很喜欢写了, 不知怎么回事, 现在我觉得写作文时老有写不完的话。”利用鼓励性评语,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 这是我作文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成功之处、自豪之处。当前中学学生写作文很多都是刚刚起步, 学生的作文多半是半成品, 自然有很多缺点、毛病, 这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用过高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每次完成习作后, 都有想得到老师肯定和表扬的心理。因此, 教师在习作评语中要多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 即使是对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之处, 也要用一种商量式的评价, 如“这个词语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这个句子太长了, 用标点把它分开行吗?这里最好先写一写周围的环境, 好不好”等等;尽量避免一些裁判式的、缺乏感情的评语, 如语句欠通顺, 条理欠清楚, 中心不是很明确等等, 这样会挫伤孩子的写作积极性, 教师还要避免使用一些空洞的、含糊的语句, 如文章很生动、条理很清楚等等。

二、人文化评语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可以借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 学生习作既是学生习作能力的体现, 也是其对世界、对生活思考的集中表现, 因而, 教师的评语不应单单是对习作方面的指导, 也应该是对学生品德修养、使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指导。先学做人, 后学习作, 文如其人, 这些话都是对习作与做人关系的很好阐述。以往的习作教学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 忽视了习作的育人功能。其实, 不管文学作品, 还是中小学生的作文, 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是他们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的一种表露。所以, 对中学生的习作评语, 教师要拓宽评语的内容, 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 通过富有人文化的评语,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确实把习作与做人相互结合起来。在新学期开始时, 我要求学生写一篇《自我介绍》, 在一篇习作中我发现这个学生留露出了很强烈的自卑情绪。他说自己来自一个贫穷的山村, 看到这里的同学们身上的新书包, 想想自己上学时的学费还是爸爸妈妈借的时, 就不由自主地自惭形秽, 感觉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读完这篇习作, 我的感触很大。为了让他尽快地自强起来, 我写下了下面的话:“我们整个班级就像是一片大的森林, 有一只丑小鸭飞进了这片森林, 我们爱怜他的卑微, 他的恐惧。但我们更欣赏他的坦城和直率。我们知道这只丑小鸭很快就要变成一只白天鹅了, 你相信吗?”经过这样的鼓励, 这名同学很快就树立起了自信, 也是从那时起, 他对习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由此可以证明, 教师对学生的爱, 也是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源泉。人文化的评语让我的学生懂得了生活, 懂得了做人, 这对于他们走好以后的人生道路, 树立良好的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 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三、情感式评语可提高学生习作的真实性

一切生活感悟是习作的源泉, 只有真实才是习作的灵魂。学生在写作的时候, 经常把自己的内心情感流入到习作当中, 而习作又把学生的内心情感流入到教师的心中。最后教师的评语又将教师的一片真情注回学生的内心世界。由此看来, 习作的评语就是师生情感的一种交流、延续。

通过习作点评, 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写一些生活中的真事、趣事, 鼓励学生去观察, 不断积累写作的素材。例如, 有位学生在《我的老师》一文中流露出老师的误解给他带来的极度压抑, 说他没有得到其他同学那种公平的待遇, 没有得到过教育的温暖, 他渴望教育的公平, 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该同学的习作用词准确, 文笔顺畅, 真实感人。在评语中我这样写到:“你的痛苦我能够理解, 你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孩子, 是个懂事的孩子, 因为你写出了一篇令人感到真实的好文章。我为能读到你真实的文章而高兴, 只要把握住今天, 你的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这样我把学生当作了亲人, 通过师生能够交流的语句, 让受伤的孩子得到了安慰和鼓励, 这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做到的。

实践不断证明, 在写学生的评语时, 教师只有用一颗爱心去写评语, 才会使学生感到自尊, 增强自信, 学会自强, 从而激发他们饱满的写作热情, 促进学生写习作的真实性。情感式评语使孩子们找到了生活。教师情感式的评语也释放了孩子们的情感。

关于成长的那些事儿 篇3

场景

我出生的时候,谁抱我我都高兴,后来我慢慢发现,妈妈每天跟我说话,给我换尿片,唱好听的歌给我听,我越来越喜欢看妈妈的脸,喜欢听妈妈的声音,别人抱我我会大哭,妈妈走开我也会哭,看到妈妈,我才觉得安全和放心。大人们都很不解,奇怪我小时候还不挑人,现在怎么不让抱了,奶奶甚至有点伤心了,可是你们知道吗,那是因为我长大了呀!

给父母的话

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6个月左右,能区分熟悉的人和陌生人,开始认生,出现对妈妈的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只喜欢让妈妈或者最熟悉的看护者抱,陌生人抱会大哭,这是孩子成长的标志。

这个时候,可以多跟孩子玩躲猫猫游戏,这会让孩子意识到,看不见并不等于没有了,慢慢地,孩子会建立“客体永久性”,知道妈妈只是暂时离开,并不是没有了,分离焦虑就会减弱。

我有自己的想法了,对于别人的想法我会通通说“不”

场景

两岁的我,忽然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和别人不一样。于是我想证明给别人看,我想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画画,虽然在爸爸妈妈看来我会弄得一团糟,衣服可能会穿反,吃饭吃了一地,颜料也到处都是,但是能自己做事情真的让我很有成就感。更让爸爸妈妈头疼的是,为了表明我自己的想法,对于别人的想法我通通说“不”,睡觉吗?不!回家吗?不!洗手吗?不!要不他们怎么能知道我是一个独立的小孩了?爸爸妈妈有点受不了了,说我怎么不乖了,变成了另一个小孩,如此“逆反”?还有人给我们这样的小孩起了个名字叫“可怕的两岁儿”,这让我们觉得好冤枉,其实我们真的没有这么可怕,我们只是在向您表明:我们长大了!

给父母的话

两岁以后,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也就是进入了人生的“第一独立期”,特别想独立做事情,对于爸爸妈妈说的话喜欢说“不”,这都是孩子长大的标志,父母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为孩子的发展变化感到高兴。支持你的孩子,可以和孩子有不同意见,但要坚决捍卫孩子说话的权利。给孩子独立做事情的机会,虽然有时候他会弄糟,但是给他独立穿衣服、吃饭的机会,会让孩子越来越自信哦。

排排队,大家轮流玩——关于“机会”的分享

场景

妈妈经常带我去小区广场玩,那里有好多我的好朋友,西西、笑笑等都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是争起玩具来,我们就顾不得那么多了,你也想玩,我也想玩,谁抢到就是谁的,为此我们经常发生争执,得不到玩具的小朋友经常大哭,好朋友之间也会经常闹得不愉快。但是妈妈从来没有批评我们,妈妈知道我们在与小伙伴的相处中,慢慢学会处理问题。妈妈也经常教给我们一些好办法,比如荡秋千的时候,大家轮流玩,一个接一个,每人荡20下,就让给下一个小朋友,谁都不许耍赖,我们都长大了,耍赖那样的事情从来不做。不过有时候也会为谁先谁后发生矛盾,妈妈又教给我们一个新办法——石头剪刀布,我们一致认为,这个办法很公平。有时候妈妈不在身边,我们也自己尝试着用这些办法来解决,已经3岁的我们,真的很少吵架,像真正的好朋友一样和谐相处,这样的感觉太棒了!

给父母的话

孩子3岁以后,随着社会化的发展,需要逐渐懂得轮流、排队、借用这样一些概念。当然这些概念的形成需要一次次实践,父母刚开始可以帮助宝贝轮流玩秋千、滑梯等,玩别人的玩具要经过别人的同意,玩公共玩具要排队等,慢慢地,孩子会自己使用这些办法来处理与小伙伴之间的矛盾,这就说明:你的宝贝长大了!

我的东西愿意借给你——乐于分享

场景

在我两岁左右的时候,开始了解到我的东西是属于我自己的,我觉得应该努力捍卫我的权利,所以我不愿意把我的玩具、书等分享给任何人,因为我不确定别人会不会还给我或者会不会损坏。在外面别人经常会说我小气、抠门,可是我的妈妈不这么认为,妈妈每次都很认真地告诉我,我的玩具、图书都是属于我自己的,我有权利决定是否分享;妈妈每次都很尊重我,从不强迫我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慢慢地,我开始懂得,我的东西是真的属于我自己的,我有了充足的安全感。同时,我也不断分享到朋友的好吃的、好玩的,也越来越确信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分享会让我交到很多好朋友,所以现在已经4岁的我非常乐于分享。有时候在外面玩,很多小弟弟小妹妹会很眼馋我的自行车,我每次都很大方地告诉他们“去骑吧,但要注意安全”,大家都开始夸奖我大方、爱分享。当然了,我已经是大姐姐了,我也感受到,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相信我已经长大了!

给父母的话

孩子两岁以后会进入物权敏感期,不断地重复“这是我的”,需要确认物品的所有权,不愿意分享。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物权,不要强迫孩子分享,不替孩子做主把孩子的东西赠予他人。可以给孩子一个专门的抽屉,让孩子存放自己心爱的东西。如果家里有小朋友来做客,也提前跟孩子打好招呼,允许孩子把最心爱的东西收起来。父母也经常为孩子做出分享的榜样,慢慢地,孩子会建立起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安全感。4岁左右的孩子,就开始乐于分享了,这也是孩子成长的标志。

七年级关于成长的作文:成长路上 篇4

成长是一条长长的道路,一条多姿多彩的道路,蓦然回首,我已渐渐长大了,十几年的光阴荏苒,我已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成长为一个翩翩少年。

在成长的路上,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小时蹒跚学步,现在骑车上路;小时咿呀学语,现在能朗读很多;小时认为汉字太难学,现在连英语作文都写得出来……

我快过十三岁生日了,记得小时候我对生日是很重视的,每逢生日,我总要吃一顿大餐,然后对着生日蛋糕向爸爸妈妈提一个幼稚的小愿望。可现在,我觉得生日也不过是一个寻常的日子罢了;小时候,吃顿饺子都高兴得满屋乱跑的我,如今能如数家珍地说出许多吃过的美食佳肴。

恍惚还记得第一次考试是在小学一年级,那时,幼小的我怯生生地答完了试卷,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好成绩,可现在呢,任何考试的来临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新鲜的挑战;那个当初骑自行车战战兢兢需要帮扶的我,如今已经能轻松地穿过一个个街口,骑过一条条马路,在冬日清晨昏黄的路灯照耀下,向着前方悠然行驶。

第一次独自去超市购物,是在上个暑假,在超市自由地买一些家中需要的东西,那种自在感真是无与伦比的美妙啊,可这种“独立”在几年前是无法想象的,幼小的我会被拿着糖笑眯眯的叔叔拐走吗?我会被“邪恶”的售货员坑去钱财吗?我会在超市里迷路,找不到出口吗?

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感恩:我感激自己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比电视上身陷战乱和饥荒中的非洲儿童要幸福;我感恩我的父母,他们深深地爱我,无微不至地关心我,还和我像朋友一样谈天说地;我感谢我的老师和同学,是他们的鼓励和陪伴让我在成长之路上拥有更多的乐趣。这种感恩之情未尝不是一种心灵上的成长。我真的长大啦,身高早已超过了娇小的妈妈,都可以让妈妈靠在我肩上休息了。

成长路上,我站在现在,回首过去,愿我的未来更加绚丽多彩!

关于成长总结的作文 篇5

成长,就好比我人生中的一艘小船,行驶在波面上。有时风平浪静,有时也会遇到汹涌澎湃的海浪。但我的成长之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经历着各种**。对我而言,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

记得我小时候无忧无虑,吃了玩,玩了吃。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学校,每天的作业越来越多,要背的书也越来越多。每天早上五点十五分就会被妈妈叫起来,跑步、背书。在学校里总是因为考试而烦恼,就怕自己考不好,被老师批评,被妈妈责罚。

记得有一次,我考了八十几分,发现都是自己不小心做错的,心里非常伤心。本以为回家之后,妈妈能给我一点安慰,可出呼我意料的是,妈妈不但没有给予我安慰,而且还打了我一顿说:“看,不是你不会做,都是你粗心大意造成的,像你这样的话,到中学怎么办呢?去,拿妈妈买的大考卷做几张,做完拿给我检查。”我心里很难过,但还是拖着疲倦的身驱走进书房,我看到卷子上密密麻麻的字,头发晕,心想,要是我能躺在床上睡个十天八天的那该多好呀!可那是不可能的。我知道妈妈是为我好,我告诉自己不能让妈妈失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的烦恼也逐渐增加。所以,烦恼仍像一个影子,时时刻刻都在跟随着我。唯一能解决这个烦恼的办法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关于成长总结的作文 篇6

徐浩凯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光如白驹过隙般流逝。现在已是初一的我,回首往事,成长道路上的酸甜苦辣历历在目。有些如浮萍般顺流而去;有些却像树根深深地扎根在脑海里。

如果我没记错,那是在五年级。我们母子还有我姐姐一起去日本玩。玩转了整个日本来到了此行最后一站---大阪。大家都应该知道,大阪是除东京外全日本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了。美食、美景、美装……吃喝玩乐应有尽有。而最出名的玩地儿,就莫过于大阪的环球影城了。别看它是个“影城,”可是个名副其实的游乐场。刚踱步到门口,就听见半空中的尖叫声不绝于耳。这声音就像一根根利剑扎入我的心脏,让我感到了几分寒意:姐姐到时定会拉着我玩!

果不其然,才进了场内不到一分钟,姐姐就像饿狼碰见了食物般两眼放光:“弟弟,我们去玩过山车吧!”

过山车?那就是“死亡之车”!我心里想。

姐姐还在不停的催促,我却依然纹丝不动!这玩儿了要出人命的!

那尖叫声也是顽皮,仿佛在针对我似的,不停地回荡在空中。

怎么办,可不能在女孩子面前丢脸呀!

我下定决心,把照相机给了妈妈,来着姐姐奔向了过山车。说来也怪,那时候玩过山车的人不多,才排了一趟就轮到我们了。

坐在过山车上,望着那高耸入云巨人般的轨道,我的心里就开始发怵了:这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听着“咔哒”一声,过山车缓慢爬坡。我的双腿抖得厉害,冒了一头冷汗。

过山车爬到最高点。

相信玩多了过山车的朋友都知道,过山车的最高点不害怕,由上往下冲的时候才加刺激。

又是“咔哒”一声,过山车开始整体下坠,速度快如闪电,又是翻滚,又是旋转的,弄得我五脏六肺都如翻江倒海般难受。我实在忍不住了,就失声叫了起来:“啊------!”

这难受的感觉一直到十分钟后才结束。下了车,我上吐下泻,并保证下次再也不玩儿过山车了。

事后,我的头又开始痛,发烧,咳嗽一齐涌来,折磨的我苦不堪言。

如今,我翻开记忆的胶卷,当播放这一段时,我还心有余悸,有些后怕。

关于中职名师成长若干问题的探讨 篇7

关键词:中职名师,成长,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和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 师资严重不足和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逐渐突显。因此, 尽快建立一支名师队伍, 发挥名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带动、引领、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中职名师成长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 什么是中职名师

中职名师,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在中职教育领域中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学者、教师。他们不仅学识渊博、技能突出, 还在指导学生做人处世方面具有非凡的影响力。他们应该是各学科的建设者和领军人物, 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楷模、教育专家和科研能手。

2 培养中职名师的必要性

2.1 社会呼吁名师, 中职需要名师

教育作为公共事业, 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国家对中职教育放宽了政策, 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 在改建学校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中职学校在迎来职业教育春天的同时, 也遇到了择校之风以及人们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日益提高, 上学要上名校, 入职校要读热门专业等问题。中职学校生源大大减少, 学生质量明显下降, 除与高校的扩招、国家人口结构的调整等诸多因素有关外, 还与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有关。因此, 中职学校要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不仅要宣传学生的就业优势、职教的人才特色, 还要提升学校品牌。要提升中职学校品牌, 除完善各类硬件设施、校园环境, 打造自己的特色和重点专业外, 还要改变职教风气, 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常言道:“名校出名师, 名师兴名校。”中职名师的稀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 制约了学校品牌的树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处长何锡光在广西区中职师资培养论坛上说:“师资队伍仍然是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 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可见, 建立一支名师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2.2 发展职业教育, 改变职业教育风气, 需要名师的感染和熏陶

目前, 国内中职学校不少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 对相关企业和单位了解少, 只会纸上谈兵, 理论和实践脱节, 跟不上科技的发展步伐。这种教育教学状况势必制约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要提升职教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及教学质量,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需要名师发挥传、帮、带作用, 以其独具特色的教育艺术和极具魅力的人格, 潜移默化地对中职生产生深远影响。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一流的学生不是教师在课堂里面教出来的, 而是一流大师所创造的学术氛围熏陶出来的。”可见, 中职教育需要名师, 需要名师的感染力和学术氛围的熏陶。因此, 培养一支精通理论、熟悉技能的“双师型”中职名师队伍, 让他们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以点带面, 引领和推进职业教育整体发展和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3 怎样才能成长为中职名师

虽然许多人认为只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基础教育教师, 但实际上还需要具备专业技能。要成为中职名师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应从以下几方面逐渐培养。

3.1 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 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崇高的敬业精神

职业教育的发展关系着国计民生, 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是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因此, 作为中职名师, 要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 自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依法执教, 爱岗敬业, 热爱学生, 严谨治学, 团结协作, 尊重家长, 廉洁从教, 为人师表”;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 热爱职教事业, 只有热爱职教事业, 才能激发教师强大的工作动力和无限潜能。

3.2 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良好的专业素养

中职名师应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 主动到相关企业和单位顶岗实践, 缩短教学和实践的距离, 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升教学和专业实践能力;要善于从他人身上借鉴和学习, 并根据自身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完善和总结,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最终提炼、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3.3 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能包容、接纳学生, 德育工作做得得心应手

德育是中职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和思维方式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 性格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如依赖性强、缺乏坚韧意志等。另外, 中职生学习基础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觉性, 学习目的不明确, 对自己缺乏信心, 学习懒散等。作为中职名师, 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教学魅力熏陶和感染学生,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对学生富于理性的爱, 包容、接纳学生, 走近、了解学生, 发现他们的个体差异, 深刻地剖析现象, 找到新颖又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树立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

3.4 主持或参与课程改革和课题研究工作, 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

中职教育的发展需要课程改革, 需要教师做“研究者”。以就业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的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正在全面展开。中职学校的教师尤其是名师更应积极参与此次课程改革, 构建以能力为主体、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促进以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 探索出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中职教学模式。教师积极参与科研, 掌握研究程序和方法, 对教学实践进行梳理、思考和研究, 提高研究能力, 养成研究习惯;学会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等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对调查和研究结果能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勤于笔耕, 从总结经验到撰写论文, 再到撰写研究报告和著作, 交流和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1]。在研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研究, 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 由“知识传授型”教师逐渐向“专家型、导师型”转变, 并在专业教学领域中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

3.5 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渊博的知识

中职名师要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就必须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渊博的知识。要用优秀的教学业绩、扎实的教学功底、过硬的教学素质、精湛的教学艺术感染和影响周边的人, 引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 中职名师要找准自己的立足点, 确定发展方向, 明确奋斗目标, 珍惜各种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 多与导师和培训学员交流、探讨教育教学经验, 在导师的引导下不断给自己“充电”, 勤于反思和实践,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总之, 中职名师的成长之路, 是对一个个台阶的自我跨越, 是充满艰辛和奋斗的道路。中职教师从初登讲台到成为合格的中职教师, 成长为中职骨干教师, 再升华为中职名师, 乃至职业教育专家, 决不是高不可攀的, 只要认准方向, 确定目标, 付出努力, 勤于钻研, 积累经验, 勇于实践和反思, 就有“破茧成蝶”的一天。

参考文献

关于成长档案的冷思考 篇8

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成长档案也有自己的烦恼和尴尬。

理想的成长档案像一份“病历卡”,记录了学生的“健康状况”,老师可以根据档案“对症下药”,引导或陪伴学生成长。成长档案,是学生向教师打开的一扇窗,它提供了最原始的“史料”,帮助我们处理问题找出最接近真相的答案。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当格外珍惜它。

只是好事未必好做,档案的建立是一桩十分费时费力且不讨好的活。班主任除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压力,还得应付各种各样的计划、总结、表格和应接不暇的活动;成长档案,说起来重要,忙起来却次要。分数,依然是学校和教师的命根,学生考得不好,档案再厚实,也会受到冷落。然而档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便受到冷遇我们也要做好。学生档案有真有假,最难的是要分辨出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档案,教师要有搜集真档案的火眼金睛。比如学生的考试分数,虽然数据最能说明问题,通过数据形成的线条,可以看出学生成绩变化的轨迹,但只有找到数据的源头,才可能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一张不够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试卷,一次不够合理的考试安排,教师教学的不妥当,学校教学管理理念和模式的不科学……都可能得出一个不全面的分数。

档案中的奖状、优秀作品等,要追溯它们的含金量和来源,不然,荣耀会遮蔽教师和家长的眼睛。日记是相当好的档案资料,有些教师是把日记当作习作,那就要辨别其“作”的成分有多少,留下真事、真话和真情,更能走近学生。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档案才是最有价值的,一切伪作品、伪奖状、伪分数都只能说明学生处于伪成长的环境中。

学校如何倡导建立成长档案,其做法决定了它的价值。有一所学校学生的成长档案包括平时的各科成绩、优秀作业评比结果、照片、任课老师每日每周每月评语、获奖证书、“八个好”评比记录等等。大家反映工作量大,校长解释:成长档案注重过程,通过建立成长档案促进德育管理;评比能激励学生。那么,教师在分析学生成长轨迹的时候,必须考虑那些档案是怎样评出来的。评的内容、评的方法,决定了档案的含金量。

虽然,学生的档案被冠以“成长”之名,但仍然有问题要澄清:怎么看待档案的“成长”?档案有私密性吗?学生的成长隐私能得到保护吗?学生是成长的,档案也是“成长”的。成长档案应该是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健康成长,它不是成长的“污点证人”,更不是成长的“犯罪记录”,也不必成为进步的“光荣榜”。成长档案,不是用来保留“证据”随时“恐吓”学生的。档案里的成绩也好、不足也罢,都属于学生个人的隐私,具有很强的私密性,不仅不能对其他同学开放,教师之间也不能互相传播。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有进步的权利和犯错的权利。

成长档案中的属于隐私的部分,如果老师处理不当,会让学生处于不安之中——仿佛有把柄捏在教师手里——而这种心灵的恐惧反而影响学生的成长。成长是需要自由的,任何人都不希望每时每刻、点点滴滴都被“监控”和记录在案。

比做成长档案更重要的是努力打造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走近学生理解学生,在学生成长的路上,我们一路相伴。还给学生内心的安宁和自由,让他们像花一样盛开,我们要做的是静听花开的声音。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关于成长总结的作文 篇9

有一次,我不小心把我最好的朋友杨明锐笔里的弹簧弄丢了。等我还他笔的时候,他发现弹簧不见了。他着急地问我:“杨鹏锦你拿了我的弹簧了吗?”我低着头说:“我不小心把弹簧弹飞了。”这时张沁雅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弹簧圈问:“是不是这个?”杨明锐不耐烦的说:“不知道。”张沁雅把弹簧交给了杨明锐。杨明锐看了一下就走了。我只好把它装了上去。结果,发现这并不是那支笔的弹簧,更糟糕的是等我想拿出来时弹簧已经取不出来了。

第二节课我继续用那支笔。一下课我无所谓的跟杨明锐说:“这支笔还可以用,只不过要用别的方法。”我把方法演示给杨明锐看。结果他连看也不看非叫我赔钱。我们俩就为赔偿金额开始吵了起来。吵着吵着杨明锐突然抱住我,很生气的说:“不给我钱我就把你扔下去!”说完就把我扯到栏杆旁想把我扔下去。我却把他拉回班级里。他越来越生气,眼睛里还含着一点儿泪水,我却不为所动。我抬头看了看钟,快上课了。然后我就甩开他一个人去上厕所了。等我回来时看见他在哭,没等着我去看一下就已经上课了。

上课时我看见他还在哭,我突然想到要是杨明锐借了我的笔,他却弄坏了,我让他赔,结果他就不赔,我会是什么感受,所以我决定下课去找他道歉,并告诉他要赔他笔。

下课了,我真诚地对杨明锐说:“对不起,杨明锐。我把你的笔弄坏了,我赔你笔!”

他笑了笑说:“杨鹏锦,没关系。其实我也忘记了这笔到底多少钱,所以你不用赔了。”

我笑了笑说“真的?那我们和好吧。”

他说:“好的”从此我们又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这件事情我久久都没有忘掉,这就是我成长中的一件事,我明白了弄坏别人的东西,应该赔偿。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理解,替对方考虑。

作者:张允程 四年级

关于成长的烦恼作文 篇10

唉,说到成长,我有权保持沉默,但是说到,成长的烦恼,我不由想到八个字:“滔滔不绝,连绵不断”。

虽然说到我已经13了,但我毕竟还是个孩子吧!玩儿是我们的天性,说白了玩儿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每天晚上刚把作业收起来,就听见一个声音在我的耳边回荡,“写完作业了吗?”“写完了”“检查了吗?”“检查了”“那就去复习复习今天学的东西”或“去预习预习明天要学的知识”像这样类似话我都能倒背如流。

“长大了,应该懂事了”“长大了,怎没越来越不听话了”.....这些话对我而言,我大概都也能够背下来了!我相信你应该也有同感吧!

成长的烦恼,可不只这些,如,明天的考试,晚上的两张试卷和明天晚上的一篇日记的困扰,还有四本练习册没有,和那些费功夫的手抄报。唉~

别看这莫多作业的为难,可是家长并不了解我们,父母封闭我们的与同学上网聊天的时间,而他们却在聊的津津有味。这些事例,让我逐渐变得闷闷不乐,让我少了欢乐,让我们少了嬉笑

虽然这麽多的烦恼,但是我们的生活中缺了这些东西做配角,仿佛生活就是简简单单的上学、放学。这样就显得有了一丝的单纯。

这些烦恼,像是一个调味罐,酸甜苦辣咸,样样齐全。

关于成长与逝去的《百鸟朝凤》 篇11

不懂电影的门道,却会因它有与我共同的记忆而珍藏。

关于成长

片中的两个小孩子,天真,纯粹,让人可怜,可爱,又可敬。跟着师傅当学生,吃住在一起,学也在一起,难免有竞争。可都又那么坦荡荡,那么动人。小小孩子的自尊心,敏感,倔强,敛然,大气。我们都曾经是聪明的小孩子,被老师夸,被亲人赞,在小伙伴们中间一枝独秀,骄傲又害羞。我们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直到遇到挫折。我们也曾经是不那么聪明的孩子,泯然于人群,看着别人发光,偷偷地羡慕。但也终于开始接受夸奖,承担责任,变得重要,有担当。

这也可以说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至少从中能窥出自己的成长路线。

关于逝去

“死亡”这个词太冷,用“逝去”让它变得有人情味一点。

电影里,不管是八台,十二台,还是百鸟朝凤,除过红事,便是在白事上吹。有白事,便有死者,有逝去的人。

人总是会死的,死亡是一个现实。每个人都要经历,没有办法错过。从经历第一场送别开始,我们便要送走身边的一个个人。爱的人,恨的人,无关的人,紧要的人。痛哭,撕心,怅惘,迷茫。这些逝去的人最后能留下些什么,我们能记住些什么。最后,我们送走自己,躺在地下,或化成一道青烟,与这个世界告别。留恋也罢,不舍也罢,再痛心也不能改变。死亡教会我们成长,但我们从不愿“被”接受这样的成长。

师傅给很多白事吹过唢呐,带着他的班子。最后,在自己的坟前,徒弟给他吹了一曲百鸟朝凤,为他送别。关于死亡,我们都从经历者变成亲历者,我们躺在地下,变成白骨,与这热闹的盛大人间再无分毫的关系。

独木不成林。唢呐得和别的乐器配在一起,才叫一个浑全班子,加上锣、鼓、铲、笙、笛、二胡等乐器,各行当的匠人坐在一起,成了气候了,打出名堂了,用我们那儿的话说,才能叫作“一班好吹手”。婚丧嫁娶,都需要这么一班好吹手。尤其丧事,这一班好的吹手是用来彰显逝者生前的德行的。

电影里,焦师傅喊着:“我们村里不能没有唢呐匠!”但是最后呢?请唢呐匠去演奏的人越来越少,把吹唢呐当主业的人也越来越少,直至连一个班子都凑不齐的地步。电影里一个特写镜头:古城里一个孤零零的老唢呐匠在吹奏,伴随着丢在他身前碗里的清脆的硬币声。

唢呐在逝去,一种老的艺术形式在逝去,或许更多的老的艺术或者传统的东西正在逝去的路上。面对这种逝去,我们的态度是什么?我们怎么应对逝去?逝去的原因又是什么?

今年春节的时候回了一趟家乡,空落落。我小时候长大的热热闹闹的村子,如今只寥落着几户人家。孩子们长大了,都向外走,向城里走,向大地方走,朝着“好的生活”奔,只留着老人守在家里,守在村里,守在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上。可是,最寂寞最孤独最绝望最无能为力的是,老人们,一个个地走了,带着他们的辛劳,带着他们的牵挂,带着他们的智慧,带着他们的一生。老人走了,村子的灵魂没了,终于成了荒村。

一场阔别已久的秧歌在村里的戏台,在唯一一所小学的操场上扑腾开了。终于又听到了唢呐声,锣鼓声,又亲耳听到了一班吹手。看的是热闹,听的是寂寥。人们在说这个鼓敲的好,那个唢呐吹的不好,这个腰扭得好,那个步子迈得一点儿都不灵动。十里八乡都有一个唢呐吹得好的,鼓打得好的,伞头跳得好的。都是老把式啦,人们说起都带着崇敬,就属他啦,没有他就不算得一般好吹手,不算得一场好事业。行当里的人渐渐老了,懂得些行道的人也都成老人了。年轻人不愿意学,谁愿意去学?都是老古董啦。于是,叹息着老了,老了,渐渐地,真的老了。再没有好的吹手了,也没了懂门道的人,于是稀里哗啦凑起一帮人,锣鼓喧天只为了热闹,上台啦。

这不成样子的怀念。

贾平凹《极花》后记里这样写道:“我关注的是城市在怎样地肥大了而农村在怎样地凋敝着”,一个陕西的作家,一个陕西的导演,这两个最近备受关注又有不少争议的艺术作品题材虽不同,背后注视的目光却有不少共同点:城市与农村的矛盾、传统的一些东西的消逝。这些问题艺术家解决不了,媒体的关注解决不了妇女被拐卖的问题,一个纠结于“正傅处长”称谓的官员提出的“非遗”措施恐怕也不能根本解决传统艺术形式没落的难题。这两个切实地在关心土地、关心在土地上人们生存的艺术家,把这样的难题与矛盾揭示在公众眼前,这是他们的诚意与真心。也是他们的良心。

《极花》可以看,《百鸟朝凤》也可以看。能从一个作品里看出点自己的东西,或者唤起自己的某些回忆,我便觉得这是好的。我们常疲惫于思考,疏懒于感动,能有些不同于寻常的经验,这已很难能可贵。

关于成长总结的作文 篇12

一、课题的着力点

经过前期充分调研和深入分析, 我们认为, 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有效集合青年员工群智, 引导创新思维

变电运维室35周岁以下青年员工55名, 占班组员工总数比例50%。这些青年员工的特点是受教育程度高、思想活跃、学习和创新能力强, 在工作中除了沿袭传统的习惯和方法, 常常有创造性的点子和想法;具有相似的知识背景和成长环境, 有共同语言, 相互之间交流工作经验、学习心得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且成效明显。把他们集合起来, 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充分发挥集聚效能, 应引起充分关注和有效引导。

2. 激发青年成长内生动力, 鼓励见贤思齐

近年来不断加大对青年员工的培养、使用力度, 其中一部分优秀青年已经成长为班组的业务骨干, 少数青年骨干已开始担任班组长、专业工程师, 从事班组管理工作。对这些表现突出的优秀青年骨干, 通过适当的形式为其创造更多展示业绩和才华的机会, 充分满足其自我展示的内在需要, 并进一步激发更多青年员工学习先进、奋发向上的内生动力, 引导他们努力创造优秀的岗位业绩, 是需要引起重点关注的环节。

3. 努力克服客观条件限制, 创新交流平台

目前变电站是无人值班的运行管理模式, 班组实行24小时连续值班和综合工时制, 员工四班倒的岗位特殊性, 加上各个班组分散建制、距离市区较远、班组工作环境较为封闭等客观原因, 班组员工尤其是青年员工, 在一起相互学习、交流以及组织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和次数相对较少。如何克服客观条件限制, 创造机会, 创新方式, 把青年员工有效组织起来, 增进相互了解、加深感情交流、凝聚团队力量, 也是管理者需要用心思考和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课题的具体实施

围绕以上几个着力点, 经过半年多精心策划与筹备, 变电运维室于2015年11月举办了“青年骨干业绩展示与分享”活动。

1. 活动由四个主要环节组成

第一部分是“我的成长大家听”, 由3位80后班组长讲述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心得体会;第二部分是“我的感悟大家谈”, 该环节汇集了5位精兵强将, 其中有技能竞赛状元, 有成长最快的班组专业工程师, 有优秀QC小组组长, 有团支部书记, 以及有过变电运行岗位经历的调控中心员工代表, 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分享了切身体会和深刻感悟, 对新员工提出相关建议;第三部分是“我的团队大家看”, 由延政运维班班长介绍班组QC团队的成功经验, 用生动的小故事分享了团队建设的心得;第四部分是“我的困惑大家提”, 由新员工提出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请青年骨干现场解答。

2. 贯穿活动主线的主题词:展示、分享、传承

一是展示业绩成果, 发挥示范效应, 促进岗位成才。让优秀青年骨干代表, 带着成长体验、业绩成果, 以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走上讲台, 展示在大家面前, 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他们, 并衷心地为他们鼓掌、喝彩。一方面对优秀骨干是认可和激励, 肯定他们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激励他们走得更好、更稳、更远;另一方面对新员工是引导和鼓励, 期望他们明确目标、准确定位, 循着榜样的足迹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留下稳健、踏实的脚印, 成长得更好、更快、更出色。二是分享成长感悟, 交流工作经验, 共享先进方法。青年骨干们将各自的成长经历、感悟, 以及在日常工作、学习过程中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许多宝贵的工作经验、方法, 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让所有参会人员都能有所领悟、有所收获并有所思考。青年骨干从自身的职业经历、成长过程中提炼出许多有益的学习方法、工作方式, 非常值得借鉴, 可以帮助新员工在职业起步阶段能够迅速定位,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 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走弯路、走岔路。三是传承优良作风, 发扬优秀品质, 激励争先奋进。变电运维人“严、细、实”的优良作风需要不断地传承下去, 巡视操作、事故处理、验收投运等等, 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这三个字。

三、课题实施以来的初步成效

围绕课题的具体实践, 变电运维室倡导以人为本, 努力为青年员工创建成长与发展平台, 青工员工队伍的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团队凝聚力进一步得到增强。目前, 在17名班组长和专业工程师中, 80后有6名, 所占比例为35%;在5个班组20名值班长中, 80后有9名, 所占比例为45%;80后的高级工、技师、工程师人数也显著增多, 仅2015年就有12人参加高级工鉴定、14人参加技师鉴定、7人申报中级职称评审;1名青年班组长荣获2015年省公司“班组大讲堂”生产专场二等奖;班组QC成果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2016年有两项成果获江苏省优秀QC小组成果一等奖、“海洋王”杯全国QC小组成果一等奖等等。

四、关于课题后续环节的延伸与实践

人才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青年员工的成长与培养更需要从体系化建设上进行强化和完善。2016年以来, 变电运维室对相关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进一步深化和延伸:以强化入职指引着手, 精心绘制适合本专业特点的青年员工职业发展导航图;优化业务技能培训模式, 提高培训效能和学习效果;继续拓展和优化青年骨干业绩成果展示平台, 实行周期制;提供岗位锻炼与交流机会, 尝试项目化团队和工作小组等形式, 着力培养管理骨干、技术专家;深入实践并逐步完善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以及骨干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等。

参考文献

关于成长的作文素材 篇13

思路提示

成长阶段要不断完善自我。

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我们要努力消除不良环境的影响。

圆滑、世故,这些看似成熟所要达到的目标,实则对人的成长是有害的。

要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成长就是不断改正错误、走向成熟的过程。

名言:

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朱自清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德]海涅

我遇见的每个人,或多或少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东西。——[美]爱默生

经典素材

诚实与成长(樱桃树的故事)

传说华盛顿小时候曾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父亲回来发现后,质问家人:“这

是谁干的好事?”华盛顿心里有点紧张,但想了之后,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带着羞惭的神色说:“爸爸,是我干的!”父亲反问道:“小鬼,把我心爱的樱桃树砍倒了,你不知道

我要揍你吗?”华盛顿见父亲怒气未消,便回答说:“可我告诉你的是一个事实呀!”父亲听

后,不但没有惩罚华盛顿,反而赞扬说:“承认错误是英雄行为,要比一千棵樱桃树还有价

值。”

成长要远离阴影(“永远走出监狱”)

法国诗人散文家让·热内,生于1910年,襁褓中被父母抛弃。15岁时,他因偷了一件

小东西而被作为盗窃犯送进儿童教养院,从此发誓要终生行窃,向社会报复。二次世界大战

前,他蹲遍欧洲的少儿教养院和拘留所。之后,他被带进上流社会。在一个名叫奥里沃尔的社会组织负责人鼓励和帮助下,1945年,35岁的让·热内开始发表小说和剧本。他曾在一

次电视采访中讲:他勤奋写作,是为着“永远走出监狱”。这个曾是窃儿的监狱常客,获得

了1983年度法国文学大奖。

成长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拉孟伊卡哈改过自新)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班牙的医学家桑迪雅哥·拉孟伊卡哈自小生在一个外科医生家里,由于好逸恶劳而不愿学习,在校各门功课都不及格,因偷钱被学校开除后,又结识了惯偷而游荡于外。待他回到家中,父亲被活活气死,邻居也无人理他。压力终于使他幡然悔悟,就此刻苦攻读,高中毕业已名列前茅,入大学后更加发愤,25岁成为母校的首席医学教授,后因学术上的创新和创立神经细胞学说于196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金,成为闻名于世的医学家。

成长也需要激励(一位姑娘的批评改变了格林尼亚)

法国的维克多·格林尼亚出身于有钱人家,自幼生活奢侈,不务正业,人称他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二流子”。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格林尼亚意外地受到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的羞辱。姑娘对格林尼亚说:“请站远一点,我最讨厌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了视线!”骄横的格林尼亚生平第一次遇到别人对他的蔑视和冷遇,他怒不可遏。可是这令人无地自容的耻辱并没有使格林尼亚失去理智,他像一个昏睡的人被猛击一掌后突然清醒过来一样,开始对自己的过去产生了悔恨之情,他留下一封家信,悄悄地离开家乡。信中写道:“请不要探询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努力地学习,我相信自己将来会创造出一些成绩来的。”此后,他潜心于学问,在导师巴比埃的指导下研究金属镁所引起的有机合成反应,创立了格林尼亚反应。这一成就,使他于1902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教导(塞曼迷途知返)

荷兰一次海坝决堤,人们从洪涛中救出一位拼命挣扎的临产的妇女,这人就是后来荣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彼得·塞曼的母亲。塞曼进大学后,被花花绿绿的城市生活迷惑了,追求穿着游乐,物理竟不及格。母亲看到他的成绩单,百感交集,泪流满面地说:“早知你是这样一个平庸之辈,我当年真不该在洪涛中拼命挣扎!”母亲一番话使塞曼暗暗下了急转向上的决心。毕业时,塞曼成绩优异。31岁时,他在老师的帮助下,在物理学上取得了重大成绩。1902年,他和老师同时获得诺贝尔奖金。

文学与成长(一本书挽救了一个小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每天都要秘书给他读来自各地的信件。一天,有一封特别的信引起了他的兴趣:“敬爱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您好!我是一个小偷,在火车上偷了一只皮箱,打开一看,见有一本书,书名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随手翻翻,没想到竟放不下手,以至一口气读完了。我深深被小说主人公所感动,决心向保尔。柯察金学习,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把有限的生命献给共产主义事业,临终时,绝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终身„„”

关于成长总结的作文 篇14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但遇到困难的同时,我们要学会担当。

所以,在以后的道路上,遇到小事和大事都要自己担当,不能推到别人的头上。一件事,只要自己做了,就要承担,而不是一味地推卸自己的责任,要勇敢地承担。

而我们现在应该要学习的是,现在怎么打好的基础,为以后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打好基础,我们现在的责任就是好好读书。读书自然可以为我们的将来奠基,但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而且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对书本知识要持怀疑精神,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政治上有一个内容和一个图片,就是一位青年在无驾驶证的时候,骑着一辆摩托,在撞了一位妇女的情况下,而推辞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因为那一位妇女硬要他赔医药费,因为社会上有一种叫”碰瓷"的行为,所以社会上有很多人都批评妇女的行为,但调查清楚后其实是这名男子推辞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所以,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从刚才那一件事看出,应承担的责任还是要承担的。诸如犯罪,只要满了16岁,就要学会承担该负的责任。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还是要杜绝的;每个人该负的责任,该承担的一定要承担。

所以,成长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样困难,都要学会承担。在责任面前,我们每个人都要勇敢,而不是推卸,更不是回避。

请记住:成长与担当同在!

作者:姜婷

指导教师:蒋红霞

关于成长总结的作文 篇15

一、心理档案研究现状

2004年开始,教育部在直属院校进行试点,测试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这一政策制度的指引下,全国高校也在逐步推行该政策,为所有入学新生建立心理档案。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研究多集中在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原则、措施、管理、 存在问题等方面,这对于全面科学的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作者在阅读文献时也发现,只有极少数学者对于中小学心理档案的建设进行了论述,以往研究均未涉及幼儿阶段建立心理档案。而幼儿阶段是个体认知和社会性产生巨大飞跃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增强,这种思维能力是日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同时幼儿自我意识中的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也逐步从依存走向独立,而这时幼儿所接触的家庭教养环境、生活事件、成人评价均可能影响幼儿的心理成长,这也往往被家长和教育者忽视,认知和社会性形成初期不能很好地引导幼儿,至问题严重时才寻求心理帮助,就会给心理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从幼儿阶段建立心理成长档案的作用

1.解决问题的依据。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都可以回溯到幼儿或童年时期寻找原因,任何学龄阶段遇到心理问题,咨询师都可以在预约咨询后提前调取心理成长档案来了解学生的个人成长史,用最短时间来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这样就给个案咨询节约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同时,在一个学龄阶段不能完成的咨询,可以通过档案记录的方式,将咨询在下一个学龄段予以很好的延续。这样建立的心理成长档案能够对恶性危机事件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对整体和个别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掌握,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通过面询的形式予以跟踪治疗。另外,更早地接受心理咨询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咨询态度,以达到学生遇到问题主动寻求帮助的目的。

2.完善自我的依据。以往学生评价手册中记录的学生评语多倾向于简单机械的评价学生的学校表现,对于学生心理成长表现没有丝毫描述。学生们对自己自身有哪些优势、不足,以及在学校发生的自我意识的变化,没有清晰的认识,更谈不上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 在学生的心理档案中记录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并将结果定期以适当的方式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逐渐客观地认识自我。

3.因材施教的依据。教育教学的形式多样,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组织教学及课外活动,避免形式主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学习知识,增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在开展相应教学及课外活动时,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成长背景进行分别教育,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情绪表达和人际沟通的技术来正确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告诉对方自己的感受,不至于压抑情绪后出现突然爆发,引发极端事件。

4.科学管理的依据。学校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尤其以中学和大学最为严重,一旦出现危机事件,社会与学生家长就会给学校不断施加压力,导致学校处于被动地位,其实有很多学生的性格问题,并非单纯在学校发生畸变,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的学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精神分裂的症状,家长仍置之不理,对于学校专业心理教师给出的转介治疗的建议也置若罔闻,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如果在心理档案中对于学生的状况和治疗建议有明确记载,那么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学校便能够争取自己的主动。

5.任用选拔的依据。不同性格的人都有不同的职业倾向,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工作,能更好地发挥工作的效率,提高工作的兴趣。 有些工作岗位对心理素质的要求严格,例如,警察这个职业就要求就职人员能够适应随时出现的应激事件,有调查表明,中国一线警察的平均寿命为48岁左右,由于职业的风险性特点,使得警察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只有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调节能力,增强自身心理韧性,才能更好地胜任这个职业。

三、从幼儿阶段建立心理成长档案应把握的问题

1.制度明确化。早在2001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工作任务、方法途径进行了明确要求。2012年又公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为学生建立连续心理档案作为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应该得到学校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连续心理档案的建立和传递,并非凭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需要各部门相关人员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2.测量标准化。测量的标准化反映了一个测验的客观性问题, 这是所有测量的共同要求,测量时用的问卷、指导语、主测者的言语态度均应达到标准化的程度。第一,问卷的使用应该是客观的,不能随意改动。但由于从幼儿阶段建立心理成长档案年龄跨度较大,查阅资料并未发现有从幼儿阶段使用至大学阶段的心理健康量表,笔者认为应该分阶段、分形式进行施测。幼儿阶段可通过绘画心理分析,这种形式打破了传统语言和文字的交流模式,是一种适合幼儿的有趣的沟通媒介;小学低年级可以通过对学生作文、日记、自传、各种作业、个人创作作品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各种书面评定等的分析,避开直接的矛盾冲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小学四年级起至大学前可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该量表包含中国常模;大学阶段可使用SCL-90问卷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各阶段除应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外,还应掌握学生的人口学资料、家庭情况、生活状况、人格类型、 智力水平等方面的信息,以便于更全面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 第二,在施测过程中,所有施测人员应经过相应培训,对施测过程、指导语、言语态度均应进行标准化,这样才能尽可能地真实记录学生的实际表现。

3.管理规范。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各阶段均需有相应的保障机制,从幼儿阶段开始建立心理成长档案更需要各阶段、各部门的有效配合,才能发挥连续心理档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和成长的作用。心理档案应由专人管理,档案管理人员既要懂得档案知识,又要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遵循保密原则,对学生心理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及分装,存放在档案柜中, 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份完整的心理成长记录。对学生的个人信息、测量结果不可随意照搬解释。同时建立详细的审核查阅制度,并做好记录,学生本人查看心理档案,管理人员应满足学生要求,并对心理档案中涉及心理学术语、分数评价进行适当解释,他人查阅心理档案, 则需事先征得本人同意,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使用。

4.动态运行。从幼儿阶段开始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就是要通过连续的、及时的记录学生的成长经历和个性品质,这就要求心理档案要有纵向和横向的动态运行。第一,纵向动态运行是指对不同阶段学生建立的心理档案务必要定时、及时更新,如果只是在入学初期建立档案,那么心理档案便形同虚设。对于随后发生的成长经历、家庭变化、心理特征、生活事件,没有任何的记录,便不能动态的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受环境影响使遗传变为可能,人格也正是在这过程中形成的,学生的很多个性品质也就在幼儿阶段开始初见端倪,例如,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幼儿时期出现了分化,当这些孩子上小学时,就会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差异, 那些能为了目标而等待的孩子,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奉献精神,而且比较自信、独立,而那些在早年已经禁不起诱惑的孩子,则更容易成为孤僻、易受挫的少年,他们往往屈从于压力,逃避挑战。所以每个学生所建立的心理档案应跟随学籍变动而转移。第二,横向动态运行是指心理辅导教师与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保证信息的沟通, 对有精神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转介至精神卫生中心治疗,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跟踪访谈,个案咨询,对大部分正常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心理学指导,增强其自身的认知和防御系统的能力。

上一篇:论文中国近代史的问题下一篇:下塘小学防溺水安全教育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