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数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推荐12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1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1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一)数与代数

1、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2、接近整十、整百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3、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4、整十数、整百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5、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验算。

6、分数的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的大小的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7、千克和克的认识,相关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8、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9、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0、间隔排列现象中的规律。

(二)图形与几何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有关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

(三)综合和实践

1、周长是多少

2、多彩的“分数条”

二、教学目标:

1、联系对四则运算的已有的认识及相关的计算经验,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估算和笔算。联系对四则运算意义及相关的数量关系的已有知识,理解并掌握与“倍”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和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增强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日常生活经验,认识千克和克,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学会解决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结合实例认识周长的含义,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了解生活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3、联系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千克和克的认识,以及“动手做”和综合实践,尝试从多少、长短、轻重等不同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逐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4、在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从已知条件出发并在条件和问题之间建立联系的思考方法,体会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本班学生,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2.、改进课堂教学,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注意落后生的辅导工作,力争使他们逐步赶上来。

5、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并注意他们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6、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7、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不断充实自己,开拓思路。

8、加强集体教研,掌握上下两个年级的知识衔接,深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教学。

9、用好教材,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加强引导。

附:教学课时安排

单元 内容 课时数

一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17

二 千克和克 3

三 长方形和正方形 5

四 周长是多少 1

五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5

六 解决问题的策略 4

七 间隔排列 1

八平移、旋转、轴对称 2

九 分数的初步认识 4

十 多彩的分数条 1

十一 期末复习5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2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实验教材仍然根据计算教学的基本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标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标(复杂性和熟练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减少了教学的课时数和例题数。笔算加减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23课时减少为9课时,例题也从5个减少为2个;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减少为13课时,例题也从9个减少为7个。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本册实验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拾级而上”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而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算法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计算法则”,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所以,应该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本册实验教材的计算教学部分,仍然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注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计算,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所以,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册实验教材中大多数计算教学的例题都展示了笔算和估算两种算法。这样的安排,既适时地教学了估算,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本册实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安排另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是加强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人们对一个量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根据《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因此,无论在“测量”一章还是在“四边形”一章,实验教材都安排了有关估测长度的内容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3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成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1、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会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乘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初步知道分数是平均分的含义,会读、写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些分数的加减法。

4、认识时、分、秒三个时间名词,能够很准确的说出三者之间的进制关系及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5、认识周长的含义,会计算四边形的周长,提醒学生注意漏写周长的单位名称。

6、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每小时是多少分钟、每分钟是多少秒组成的;并学会准确认识时间。

7、了解不同形式的可能性,知道哪些事情发生是一定的、可能的还是不可能的,进一步体会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按时、按质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成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本册开始引入分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分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分数及分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四、学困生辅导

1、对学困生教师要多倾注些关心和爱心,耐心辅导循循善诱,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鼓励他们。

2、经常家访,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把学生在校表现告诉家长。

3、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会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改措施

1、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课标要求。

2、积极开展学生互帮互学活动。

小学三年级数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2

每周一练:指教师根据每个星期的教学内容编制的一次课后书面综合练习。它是练习的一种形式, 是一种评价的工具, 是学生学习结果和学习内化结构的外现。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和高等动物的学习, 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的反应, 而是对整个情境作有组织的反应, 因为心理现象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显现结构性或整体性, 而整体又是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的。从整体上理解知觉的对象, 就可以促进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有效把握。

数学学习具有相当强的逻辑性, 每一节新授课都是以上节课的知识作为基础, 相互联系、环环相扣, 脱离了任何其中一环都会给下一阶段的学习带来困难, 因此教材上的每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通过教师对“每周一练”的精心设计, 把学生一周所学的知识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整体, 这个整体包含了本周每节课的知识点, 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内容, 把一周的知识点串成链, 使学生在梳理、巩固知识的同时提升其学习能力, 并通过评价给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反馈。

教师专业化技术发展理论认为:教师必须具有设计练习的基本技能, 由于数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将所学知识内化, 因此普遍认为提高数学成绩唯有靠“练”, 为了应付这样的状况, 教师疲于从各类参考书上拼凑练习, 就怕学生“吃不饱”。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用市面上现成的习题的话, 那么时间一长老师自己设计练习的武功就废掉了, 是显然不利于自己专业发展的。其实练习并非练得越多越好, 我们教师要在课改新形势下, 重新认识练习的功能, 使练习为教学服务, 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在深入分析教材之后, 精简练习 (如“每周一练”) 、科学订正, 更好地体现层次性、针对性、及时性, 提高自己设计练习的基本功。

每周一练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教师来说, 它是一种有效地检验学生每周知识掌握程度的方式, 是了解、评价学生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 它既是巩固自己一周所学的知识, 又是反馈自己数学学习情况的有效工具。

二、“每周一练”的功能

1. 每周一练是一种区别于其他形式的练习方式

每周一练的评价功能不同于其他, 它既不是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或课堂练习, 也不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如单元测验、期末考查) , 因此它的功能是介于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之间, 又吸收了两种评价的优点。“每周”一练以一个星期为单位对学生掌握的知识予以考查, 既能综合、整体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找出其不足和原因, 从而改进学习, 又能较为及时地给教师提供诊断, 为制订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了依据。

2. 每周一练是提高练习有效性一种手段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的有效性是指练习的必要性, 即通过有必要的练习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 熟练技能, 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 每周“一练”就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练习观, 确立效率意识, 从现状出发, 从“有效”入手, 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 哪些练习是没有必要的, 精心设计练习, 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轻负担、高质量”。

3. 每周一练是“学习设计”的一种课后形式

目前在静安区, 许多学校承担了“小学学科学习设计”的课题研究, “学习设计”是为实现“为学生的学而教”的理想, 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为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学习顺序、学习方式等, 并在实施中根据学生实际状况不断反馈调整教学活动。这一理念充分关注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性和学习成效的最优化。从表面上看, “学习设计”涉及到课堂教学, 其实这关系到教育的品质和教育的实效。通过一周的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课堂练习已经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心中有数, 在设计每周一练时便有的放矢, 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和掌握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使之更有针对性。

4. 每周一练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技术发展水平

教师的专业技术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我们越来越认识到, 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 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小学三年级数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二年级数学;体验式教学

一、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数学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景和机会,呈现、再现或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在一定意义上,体验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的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论和教学策略与方法。换而言之,体验教学实际上是“为了体验,在体验中,通过体验”的教学。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体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将课程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因此,“体验”自然也就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有鲜活个性的人,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学生被动学习、缺乏独立学习、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教师过多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习惯于传授现成的结论而不是向学生暴露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学生体验不到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从而对数学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

另外,学生自学能力不够,缺少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烈,往往造成教师唱独角戏,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没有吸引力,较枯燥呆板。

三、创设小学数学体验教学情境策略的体会与思考

(一)创设活动体验情境。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二)创设问题体验情境。在教学中教师用简单浅显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及问题的重要性,缺少探究的方向和动力,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只有在适宜的情景中,才能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之中。

如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时,老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感性的探索情境:让学生用牙签、火柴、硬纸条等量一量数学书的一条边。经过实践操作,学生在测量数学书同一条边长时,有的学生量出是5根半火柴的长(有的量出是3根牙签的长,有的量出是2张硬纸条的长。教师提问:“为什么同样的数学书的同一条边量得的结果所表示的数却不同呢?”学生根据测量的经验和通过讨论与观察发现:原来测量数学书边长的材料长短是不一样的。

要注意引入时提出的问题应处于多数学生智力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反思体验情境。有反思意识的学生,一旦意识到问题,内心便产生认知冲突,于是会自觉进入反思环节。但,使学生明确意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往往不是很容易的。因为,这是对他个人的能力、自信心的一种“威胁”。所以,作为学生反思活动的促进者——教师,在此时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帮助学生看到学习中的问题所在,使反思活动得以开展。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或实例以促进学生的反思。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设疑,并善于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从学生容易忽视的一些重要环节中提炼问题,然后通过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问题序列来引导学生反思。

(四)创设交流体验情境。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四、结论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 篇4

组织本组教师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学习课改的新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加强新课程改革与研究力度。以新课标理念和教学反思为先导,以课堂教改为重点,进一步学习新课标,解读新课标,实践新课标,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核心内容。《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组织本组老师积极参加市、学校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抓好教学常规工作,加强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研究,继续开展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的活动,让每位老师都有优秀的课堂教学方法。。坚持开展听、评课活动。且把这个活动做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重视听评课活动,做到听课前认真备课设计教案,互相切磋;听课后认真评课。

三、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关注学生的作业质量,教师批改作业的质量。

根据学生的实际分层布置作业,作业量适中、质量高,做到难易搭配,及时按要求批改、评讲学生的作业,指导学生修改有错的地方,作业检查重点检查师生评改后学生的更正情况。各教师自备一本“错题集”,综合学生的常见错误,以便复习时对症下药。

四、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注重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努力提高课堂质量。每堂课,以新理念为指导,要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意识,让数学展现理性魅力,体现整洁简练和逻辑之美感,使学生乐学、爱学。开展学生口算、笔算、算“24”点等数学基本能力大赛,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小学三年级数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5

面积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 ~7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构建起“面积”的概念,让学生经历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活动,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

2.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锻炼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动手感知、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来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学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卡、透明方格纸、小正方形、剪刀),纸板,各种形状的物体。

教学设想:本节课,学生对于面积概念的理解是一教学难点。我采用了分散难点,分段进行概念教学的方法。结合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进行观察、触摸、比较等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能够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即物体表面的面积。再由实物抽象出封闭的平面图形,建立对平面图形面积的理解。两段教学之后,面积概念的形成自然会水到渠成,学生的理解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其思维发展水平也会循序渐进。在理解面积概念的基础上,设计让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大小,意图使学生明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学会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然而在这些方法策略中,又能发现数方格、摆小正方形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统一的面积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一、理解面积概念

(一)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课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做了拍手游戏,我们拍过的这部分叫“手掌的面”。(边说边用手摸手掌的面。)

师:你能像老师这样,选择身边的一个物体,边摸边说说这个物体的一个面吗?

生:我摸到药盒的这个面。

生:这是数学书的面。

生:我找到了文具盒上面的面。

生:这是咖啡盒的一个面。

师:好,同学们就像刚才摸面一样,我们一起来摸一摸桌子上的面。要仔细地摸,慢慢地摸。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平平的。

生:桌子的面很大。

师:对了!桌子上的这个面本身是有大小的。(板书:大小。)

师:那咱们再来摸一摸数学书的面,这回感觉怎么样?

生:数学书的这个面小。

师:数学书的这个面本身也是有大小的。

师:你能借助身边的物体,选择其中的一个面,感受一下它的大小吗?

(生摸不同物体的面,感受其自身的大小。)

师:桌子上的这个面和数学书的这个面相比较,谁大,谁小?

生:桌子上的面大,数学书的面小。

xiaoxue.xuekeedu.com

师:那屏布的这个面和文具盒上的面比呢?

生:文具盒上的面小,屏布的面大。

师:好!那你能找到一个比黑板擦的这个面更大的面吗?

生:桌子上的面。

生:数学书的面。

生:黑板的面。

师:那你能找到比信封的这个面更小的面吗?

生:咖啡盒的这个面。

生:橡皮的这个面。

师:我们刚才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有的是大一些的,有的是小一些的。(板书:物体表面。)

师:物体表面本身就是有大小的,对吗?物体表面的大小,我们就叫物体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谁来说说什么叫面积?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面积。

师:你能选择身边的一个物体举例子说明它一个面的面积吗?

生:数学书这个面的大小叫做数学书这个面的面积。

生:文具盒这个面的大小叫做文具盒这个面的面积。

生:光盘盒这个面的大小叫做光盘盒这个面的面积。

……

(二)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了。大家看,你能再说说纸板这个面的面积吗?

生:纸板这个面的大小就叫做纸板这个面的面积。

师:老师把它的轮廓画到黑板上,纸板的这个面呀,就这么大!

师: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有大小吗?请你指一指。

师:对了。这个长方形也是有大小的。

师:那同学们,这些图形有大小吗?(课件出示)选择两个比较它们的大小。

xiaoxue.xuekeedu.com

生:右下角的圆比左上角的圆大。

生:中间的大正方形比右下角的圆大。

生:三角形比那个小圆大。

师:你能在屏幕上找到比左下角的长方形更大的图形吗?

师:你能找到比中间的正方形更小的图形吗?

师: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不光物体表面有大小,封闭图形也有大小。我们把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封闭图形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你能结合图形说说什么是它的面积吗?

生:那个大正方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

生:那个小圆的大小就是这个小圆的面积。

生:那个三角形的大小就是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师:我们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封闭图形的面积,那你能完整地说一下什么是面积吗?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你能合起来说一说吗?我在中间加一个“或”字。(板书:或。)

生: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师补充“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它们。)

生: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比较面积大小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面积了,那咱们就来比一比,快速说出谁的面积大?(课件出示:数学书的面和1元硬币的面;一个小三角形和一个大正方形。)

师:你们怎么这么快就判断出来的?

生:我是看出来的。

师:你们使用的这种方法叫观察法。

师:再比较一下这两块纸板吧!(拿两个形状一样,颜色不同,大小差不多的纸板,先让学生猜一猜,然后再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

生:蓝色纸板的面积大。

师:怎么比较出来的?

生:我把两块纸板放在一起,蓝色的多一块,它的面积就大。

师:这种方法叫做重叠法。

师:同学们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真不错。

师:我们再来比较一下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学具的面积大小吧!

生: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我看一样大。

师:呀!意见不同了,看来这两个图形我们得来研究研究了。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了多种学具。有小剪刀,透明的小方格纸和小方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比较出两个图形的面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学具。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

生:我们先把两个图形的一部分重合,把多余的部分剪下来,然后再剪,最后比出来长方形的面积大。

xiaoxue.xuekeedu.com

师:他们在重叠比较不出来的情况下,用剪拼的方法进行比较,真是开动脑筋了。

生:我们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的。把方格板放在图形上面,长方形用了10个格,正方形用了9个格。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哦,他们小组用的这种方法你们觉得怎么样呀?

生:很方便。

师:那还有哪些小组用到了这种方法呢?

师:你们真是让老师大开眼界,原来比较面积还可以借助这种同样大小的方格纸,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你们的想法真了不起,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们是用小方块摆的。

师:那你们用的都是什么样的小方块呀?

生:大小相等的小方块。长方形用了10个小方块,正方形用了9个小方块。长方形比正方形多用了一个小方块,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这种方法真有创意。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长方形的面积大。老师发现,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你们真是了不起。

三、应用练习,课堂延伸

师:比较这些图形的面积。你能迅速地、准确地判断出来吗?

生:这样直接比较不好比,应该画上格。

师:画上什么样的格呀?

生:画一样大的正方形格子。

师:(相继把大小相等的格子覆盖图形上面。)快比较一下吧!

生:第一个图形占12个格。

生:第二个图形占10个格。

生:第三个图形占8个格。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生:两个半格合在一起是一个格,这样一数正好是8个格。

生:(异口同声。)第一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数方格的时候方格越多,面积就越大!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猜猜看”。男女生分组,看谁猜得准。先请所有的男同学把眼睛闭上,扒在桌子上。

师:好,女同学往老师这里看,(拿出一个正方形的有16个格子的纸板。)告诉我你看到了一块什么形状的纸板?

生:正方形的。

师:还看到什么?

生:纸板上画了16个方格。

xiaoxue.xuekeedu.com

师:好,记住你看到的。

师:现在交换,请男同学把眼睛睁开,女同学闭上眼睛,扒下。

师:男同学,看看这是一块什么形状的纸板?

生:正方形的。

师:上面有什么呢?

生:9个小方格。

师:请你根据男女生观察到的不同情况,猜一猜,谁看到的纸板面积大?

生:女生!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女生看到的纸板上方格数量多。

师:都认为是女生看到的大吗?好,你们看,这是刚才女同学看到的纸板,这是刚才男同学看到的纸板,它们怎么样呀?

生:一样大!

师:咦?你们刚才不是说方格越多面积就越大吗?这是怎么回事呀?

生:女同学看到的方格比男同学看到的方格小。

师:那再玩这个游戏时,怎么做才更公平呢?

生:格子要画的一样大。

小学三年级数学个人课改总结 篇6

英才实验小学

李瑞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和日益深化,从一开始的无所适从到今天的步步推进、有条不紊。能自如地运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课堂的教学实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能够以较好地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新课改取得的成效 :优化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彻底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学生当作是和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尊重、信任和关心学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起了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想法为学生营造一份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无拘无束地学习,大胆思考,勇于创新,学会的敢说一说,不懂的敢问一问,有不同的意见敢争一争、议一议,真正体现出了主人的姿态。

二、高效课堂的实施

本学期我贯彻高效课堂的宗旨,努力使课堂达到高效,为此我在每个环节的实施中都仔细规划,力争达到高效。

第一环节: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自主预习完成导学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我在自学之前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

生活经验,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自主学习。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整节课都兴致勃勃的,想要把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激发出来,所以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劲头都足足的,学习效率特别的高。

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所以在授课的前一天我会安排下预习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在家预习。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要注重理解,可边看边划,划出重点,划出不懂的地方。告诉学生预习时要认真,把不懂、不明白的地方作为上课学习的重点,这样上课时有利于有针对性的把问题解决掉。

导学案的习题都是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出的,上课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出来之后,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试做导学案上的习题,然后想一想这样做行不行,还有什么不足。再与书本上的例题对照,想想怎样调整和改进,使预习做的更好。

课堂上的检查反馈表明:学生预习效果不错,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每课时前要给学生以“预习提示”,指导学生按预习提示,结合已学到的方法去进行预习,这样一路走下去,到了高年级,学生就可以独立进行预习了。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讨论

合作交流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的大脑和手都动起来,弥补教师无法应对众多存在差异的学生的不足,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合作交流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激发引导

学习小组的学生共同观察、操作、讨论、整理、总结、交流,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开展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掌握合作学习的实质

合作学习讲究合作学习集体中的所有成员对小组负责,小组中的所有成员应为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而献计献策,共同活动。这就大大地增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合理分配合作小组

根据课程的需要,我们班的合作讨论不只是小组全体成员合作,也包括两人合作、四人合作、一个大组的合作,只要是真正合作学习,走下座位也无妨。在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一般以同桌和前后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堂讨论等形式的小组活动,一般视任务难易安排人数,并在就近原则的基础上做适当调整。调整的原则就是每个组成员的基础力求平衡,以免出现学习上的两极分化和冷热不均现象。我努力做到多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小组人员,实现组内成员优势互补,互相促进。有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给以学生自己组合小组的权利,以利于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提高他们互动的兴趣,此外,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每个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任务,每个小组都要确定讨论过程中的协调员、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人等。经过一段时间后,组内成员角色要互换,要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度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而且对各学习互动小组实行动态管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现象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和重新调配小组成员。

而且每个小组都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核心人物,即组长。对于组长的人选一般由成绩较好的,平时积极发言的学生,并有

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

3、合作交流的程序

其基本程序是:自主探索—互动交流—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1)自主探索: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考虑该用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2)互动交流: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教师要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

(3)共同优化,形成结论: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小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结论。

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我都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作出适当的调整;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在倾听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为学生的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努力引导每一个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就成为了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我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结果时,我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现在,学生虽然不能每个问题都能

够解决出合适的方法,但是按照我制定的基本程序,学生基本能进行合理有效的讨论,不再是像以前只会聚在一起把答案对一遍,然后改错。而是根据不同的答案会说出自己的理由了,这一点相比二年级的时候还是有相当大的进步的。

第三环节:展示

我把展示分为小组内预展和抽签上台展示。

1、小组内预展:

在小组内讨论后,学生基本清楚了解题思路,但是也需要在小组内预先展示一下,不然没有合理分配好任务的话,到台上展示的时候会出现浪费时间的现象,就不能达到高效了。以前预展的时候学生只是象征性的把导学案上的答案读一遍,小组长分配的任务就是你读这一题,他读那一题,小组展示完后,不懂的同学还是照样不懂,压根没有起到展示的作用。所以为了使预展达到高效,我在预展环节给学生规定了相应的要求:(1)小组长要合理分配好任务。预展一开始小组长就根据平时我给他们开会时所提的要求先分配好任务,分配任务时做到根据题的难易选择不同的学生来讲解,一般都是把简单的一些问题留给3号和4号,要求他们在展示的时候说清楚自己这样做的理由。5号一般是学困生,没有特别的展示任务,只是在认真倾听的同时观察全班的倾听情况并给倾听打分。稍微复杂一点不容易解释的题目都留给1号也就是小组长来展示,小组长本身就是语言智能发达的孩子,比较擅长表达和交流,理解和组织语言的能力比较强,一般都讲解的还算到位。遇到更复杂一点小组长也不能合理的讲解的时候,我一般都会前一天放学时把他们留下来,给他们以适当的提示,然后要求

他们回家后给家长讲一下,吸取一下家长的意见后,再用自己的语言反复叙述几遍,做到口齿伶俐,表达清晰,这样就不会出现在课堂展示时卡壳的现象。2号的任务是在小组长展示完,听取全班同学的意见后,如果有错给导学案以适当的修改,然后带领全班同学用红笔对照批改一下,要求学生有错误随时纠正过来。(2)在小组内预展的时候要做到像在讲台上展示一样认真的对待,从2号喊口号开始,几号负责讲解哪一道题小组长都要分配好,在讲解的时候重点要说出理由,我平时要求孩子们展示的时候要做到手口一致,孩子们平时在预展的时候拿本子当黑板,练习自己能说到哪写到哪,平时练的多了等到在黑板上真正讲解的时候才能做到自己的手跟上自己的口,才能不浪费时间真正的做到高效。从讲解到批改,都要做到认真对待。我规定学生在预展的时候要把小组内的成员当成全班的同学来提问、提建议,要像在台上展示一样进行,一个环节也不能少。一个学期训练下来,学生现在能做到认真的预展,不敷衍了事,能在预展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的解决。而且能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把任务有序的讲解完,为展示能达到高效做到了好的铺垫。

2、抽签上台展示

在展示之前,学生是不知道哪一组会上台展示的,所以在下面预展的时候都很认真,预展完后我会当着孩子的面从纸盒里任意抽出一个小组上台展示,因为有了预展做铺垫,孩子们大都胸有成竹,把预展的内容更加完美在台上展示一番。但是我发现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出现:(1)三年级的孩子由于表达能力有限,虽然在下面已经说过一遍的话,还是会出现口齿不伶俐的现象,不能达到高效。对此,我提议孩子们前一天在家预习的时

候,把例题或者导学案上的任务自己在家把解题思路多说几遍,尽量做到不卡壳。对于做的不太好的同学,我也很少批评,更多的是鼓励,告诉他你把这道题解释的很到位,如果下次你能说的再流利点,声音再响亮点,就更棒了。对于小组长我有更加严厉的要求,如果上台展示的小组长中有说话不流利的现象,我就会让下课后把展示的过程,展示的内容从头到尾再给我说几遍,说的不好继续说,每节下课都必须到办公室找我说几遍,直到说流利为止。这样训练一学期下来,孩子们不说能很流利的讲解,基本也能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清楚完整的表达出来,很少出现在台上卡壳,想了又想的现象。(2)小组展示完后,其他同学没有足够的自信去给别人补充纠正,好像觉得就是展示完认真听完就行了,不敢去给别人纠错。对于这种现象,我用加分的方法刺激孩子们畅所欲言,我告诉孩子如果你听到别人讲解的跟你想的不一样,你就可以随时站起来说出“我建议”、“我补充”“我认为”“我纠错”来打断他,谁站起来的快谁就有权利说,那么你的小组就会加上一分。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有问题被随时的提出来并解决了,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四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产生策略,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其基本程序是:基本应用 —综合应用—诊断评价。

基本应用:是应用的最低目标,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在应用的过程中,我强调不能只注重寻找答案,要重视过程,强调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综合应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综合应用的过程成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过程;

诊断评价: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我会及时地给予鼓励和提升;同时也会暴露出学习的不足和疏漏,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

在本环节操作过程中,我的要点是:应用要有目的性,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应用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应用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应用要体现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应用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

小学三年级数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7

关键词:音乐教学,学生为本,重视兴趣,重视交流,重视参与

以学生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是新课改的重要教学原则。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 笔者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积极实践探索,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 发挥学习主动性, 让每个学生都轻松地学习。归纳起来,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三重视”, 即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交流和参与意识。

一、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一事物的倾向, 是学习的情感因素、是学习的基础。由于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差, 因此他们很难完成自己不感兴趣的、不愿意做的事, 如果教师再不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则会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疲劳、厌倦、反感的情绪, 甚至出现拒绝学习的行为, “强扭的瓜不甜”也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兴趣不是天生的, 它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主要在于教师采用充实、丰富的教学手段,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活泼新颖、充满感情的教学语言, 注意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上, 将知识性与趣味巧妙结合。并善于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情感和联想。这样, 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在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下, 得到强化和发展。

如在《北京有个金太阳》这堂课中, 课的一开始就通过课件向同学们展示首都北京的名胜古迹, 并让学生置身于《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悦耳动听的歌曲中,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音乐欣赏《小青蛙》一课时,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乐谱, 我出示了一幅色彩鲜艳的大挂图, 并根据曲调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贴出各种形态的小青蛙, 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画面中体验青蛙的情绪。

再如教学认识休止符这一课时, 我用直观教具创设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将椅子排成十字路, 在路口用硬纸筒设红、绿两个交通灯, 请学生戴上红绿灯头饰, 手拿八分休止符、二分休止符卡片, 再请部分同学扮演司机, 当车行至十字路口, 由扮演红灯的小朋友出示休止符, 当出现不同时值的休止符时, 司机按出示的符号停止前进, 而持绿灯卡片的小朋友也要按灯放行, 这样学生不仅在形象的、有色有声的游戏中掌握了音乐知识, 而且在变化的音乐中得到了节奏训练。

二、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黑格尔说:“音乐是心情的艺术, 它直接针对心情。”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以自身情感拨动学生的情感, 使之产生共鸣, 激发情感动力。针对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经常接触的事情实施细致的教育。凡事抓小、抓细、抓身边, 切忌假、大、空, 导致学生感到迷茫、无从下手。与学生细心交流、谈心,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蹲下身来, 走进他们的世界, 贴近他们的心灵, 与他们真心交朋友。只有通过和学生的零距离交流, 把音乐形象中的崇高思想和情感揭示出来, 音乐对学生才有意义。

如教授《小乌鸦爱妈妈》一课时, 通过生动的讲述乌鸦反哺的故事, 感动了孩子们, 连小动物都知道长大以后要回报妈妈的一片爱, 而自己的妈妈已经老了, 自己应该照顾她, 小乌鸦成了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教授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时, 用自己对祖国、国旗的热爱感染学生, 然后引导学生联想天安门和奥林匹克赛场上升国旗的激动场面。不但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还帮助学生把情感融入音乐中, 从而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之中。

三、重视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还可以促进学生生动、主动地学习, 增强学生自觉参与的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修养。但是如果只是一遍一遍地唱、奏会很枯燥, 因此要不断变化方式,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验的兴趣。

我在课上开展了一次音乐游戏, 在放音乐之前我告诉孩子们这段音乐是讲两只小动物一起做游戏的故事, 请他们听了以后动脑筋用合适的动作表现出来。听完一遍接着放第二遍时, 孩子们马上根据音乐的变化做动作。一开始学小兔跳, 听见音乐变了马上改成熊走路……由于这音乐十分符合小动物的特征, A-B-A的段式十分明显, 孩子们在变换动作时卡得也很准, 因此几乎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自己理解了这首曲子, 并且用动作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我发现, 孩子们自己动脑筋理解表现的东西特别喜欢再听一遍、再来一遍。在孩子们要求我放第三遍时, 有学生提议女孩子演小兔, 男孩子演熊, 孩子们都同意, 高兴地开始分角色表演, 效果很好。

鉴于这次游戏收到的良好效果, 我在接下来的课中加入很多表演唱, 基本上都是孩子们自己主动创编的动作, 孩子们十分喜欢, 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 以上这些活动是低年级学生比较欣赏的组织形式, 而中高年级教学中经常用到的讨论和合作形式偶尔也可以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小学三年级数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8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119-01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人们对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随时间的推进,对教育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当着重针对在新课程的环境背景下,对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的研究,针对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进行分析。为此让整个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一、分析新课程

1、新课程的特点

将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相结合。通过分析各国的课程改革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内容与方式。开始在基础学科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之外,对强调的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教育,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以国际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充分借鉴其积极经验的基础上,新课程又特别重视本土化问题。

其次体现了课程的继承与创新。每次课程改革都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在课程管理政策上改变了国家过于集中管理的方式,开始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管理的方式;其次是开始推行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方针,初步推动了教材的多样化

最后开始注重营造一种新的课程文化。它把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并通过新课程,营造一种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

2、新课程的目标

新课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体现时代要求,让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的基础上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并且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能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以实现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要求。

二、教学作业设计

1、小学生特点

从总体看来,当代小学生具有长处与缺陷并存、具有鲜明的个人特斯,性格蓬勃向上等特点。 并且由于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接收的信息量大而且领域广泛,对所接触的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出现的事物接收能力强。并且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具有独立思想能力,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比喜欢简单接受现成的结论和老师家长的简单说教。而且大部分学生对成功的重视程度高。希望得到家长老师的肯定以及理解。喜欢交际,有较强的社会交往的能力。并且本文研究发现,小学生正处于培养幼儿语文阅读能力的关键期,所以对于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小学数学学科特点

小学数学学科是启蒙阶段数学知识最为系统的学段,既包括对数的简单的运输,使学生对运算的基本知识得以掌握;又从基本平面图形进行入手进行计算图像的基本运算;还有较复杂的统计知识的应用。总之,知识系统化,结构复杂化,思维具有拓展性,学习应注重思维的开发。

3、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现状

首先出现作业量过大的现象,教师以大量做题的方式追求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作业和试卷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但是存在由于体量过大,会让学生在数学学科方面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增加学习疲劳感,导致效果下降。

其次是不能因材施教,对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能在作业中得以体现。导致两极化严重,不利于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充分发展。降低学习较差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布置作业形式过于单调,大多以卷子,例题等维族,主要以计算类题型偏多。但是对表达和互动合作类偏少。不利于学生的综合性的发展。

4、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1)作业题要典型,量要适中。使用高质量和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业量应当适当,少量的作业是巩固知识是必要的,并且可以适当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在短时间内去完成,保证对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腾出了大量的时间对其他的知识进行扩展。

(2)作业题型要新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因为结合小学生教学特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对数学兴趣

(3)作业要分层次。应当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作用,因材施教,已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扎实的基础

(4)设计有效的家庭作业。为了发挥家庭作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通过老师与家长相互作用以实现学生的健康的成长。

三、结论

总之,教师在教授小学数学时对作业的布置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通过有效的布置作业,提高课堂效果,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围绕“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分析当前教学中所存在的教学问题,从日常教学中分析“作业设计”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自主探索,学习。给在职教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朱家庄. 新课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举隅[J].交流平台,2009-08-11.

[2] 刘 晓.分析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J].现代阅读,2013-01-12.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9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韦 华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2)班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期间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工作中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工作之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充实自己的头脑,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一学期将过,我付出过辛劳,也有收获的喜悦。为了下一学期更好地工作,现作如下总结: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作业练习。

2.上课。(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使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问题。(2)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根据学生练习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

3.作业。做到精讲多练,有针对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对学生的每一道错题进行纠错。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 1

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期末检测情况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全乡定于7月3日对非毕业班进行检测;本班经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这次参加检测的实际人数50人,总成绩为3689.5分,平均成绩为73.79分;及格率为94%,优分率为30%。这次检测成绩不够理想,还有三位同学不及格,王家庆:57.5分,陈建豪:53分,罗应闯:46.5分,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学习不够认真,太贪玩,在做题目时不认真审题而导致错误太多。这三位同学是下个学期重点辅导的对象。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中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多听课,多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加强转劣培优力度,加强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10

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在此,就本学期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作如下总结:

1、指导思想

半期过去了,开心忙碌同时也是收获多多。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认真钻研教材。

在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教法,根据教学学内容及学生实际,设计课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作了详细的记录,每一课做到“有备而来”,课后及时作出总结,写课后记,并认真收集各课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3、增强上课技能。

提高上课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条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交流,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尽量多,同时照顾各个层次的学习能力,让各层次的学生得到提高。

4、虚心请教其它教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上积极征求其它教师的建议,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们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5、批改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6、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7、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有关概念的归为一类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8、学情分析

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基础比较扎实,但个别同学存在学习态度及方法问题,有待指导与提高。另外,需加强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9、教学反思

(1)注重将知识积累与动手操作,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加强知识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与实践性;

(2)注重知识的全方位整合与综合运用,分析;

(3)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4)在学习过程中强调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培养学生积累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5)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能力的培养及习惯的养成;

(6)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点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不足之处:

个别同学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习习惯有待于培养,改进与提高;整体知识整合不够,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待培养提高;须加强全面培养与个别辅导。

小学三年级数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11

一、以爱教育,用心呵护

爱是师德的基本,是教育的前提,爱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是实施教育工作源源不断的能量。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做到时刻关爱学生,用心呵护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多为学生着想,理解尊重学生,这不仅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更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条件。

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班主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纪律卫生、学习情况,还应该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从多方面入手,给予学生细致的关爱,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缓解焦虑情绪。如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时期,在生理方面有较为显著的变化,应该及时提供学生适当的生理健康知识,排除学生的恐惧、焦虑心理,为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另外,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把对学生的关爱和呵护落实到班级管理的每个细节当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使每一个学生在班集体生活中都能处处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班级的关爱,在集体中健康成长,努力学习。同时,教师应该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于后进生,小学高年级的后进生往往有自卑心理较强,较为敏感脆弱等特点,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倾注更多的耐心和关爱,尊重理解他们,用爱促使他们进步。

二、善于赏识,合理批评

1.细心观察,善于赏识

教师的赏识是小学生的发展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对比小学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的表现欲望、进取心和自信心等都出现了退化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难度的加大,高年级学生比较好面子,害怕犯错误,班主任的责备和忽视让他们害怕表现,逆反心理加大。可见,班主任应该善于赏识每一个学生,细心观察,从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入手,激励学生,树立信心,敢于表现,全面发展。

班级有一位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但是他讲卫生,热爱劳动,我便抓住他这个优点,在班级里加以表扬,并为他安排一个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为同桌,鼓励他在学习上多下工夫。一个学期下来,他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性格也从内向变得开朗。

2.合理批评,及时鼓励

批评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应该讲究批评的方式方法,不可一刀切,全面否定学生过错,伤害学生的自尊,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有一名学生在科学课上打瞌睡,被任课老师批评时,不服气,并和老师顶嘴。我本来打算严厉批评他,但是冷静下来后,仔细分析了一下,这名学生平时表现良好,怎么会有如此行为?于是,我课后找了这名学生谈话,但是并不急于提这件事,只是像平时谈心一样地询问了他最近家里的情况,关心他最近怎么气色不好,精神不佳。这时,这位学生才说道,由于最近母亲生病,晚上经常照顾母亲,以致睡眠不足,才导致上课分神打瞌睡。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及时进行家访,对这位学生孝顺父母的行为进行了表扬,也对他顶撞老师,过于冲动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和开导。合理批评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是很重要。

三、培养班干,科学管理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不仅依靠班主任的科学管理,还需要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因此,班主任应该在新学期初就合理组建班委会,在平时的班级事务中培养班干部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自律意识,引导学生积极竞争,提高学生班级主人翁意识,积极参加到班级活动中来。一方面,班主任要注意培养锻炼班干的管理能力,树立信心,要大胆放手让班干处理一些班级事务,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定期召开班委会,引导班干部之间互相沟通,不断进步;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班干部,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起到表率作用,同时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状态,给予工作上的指导、生活上的关心。

总之,要切实提高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工作,成为一个合格优秀的班主任,要求我们应当深入理解新课改精神,优化教学管理方式,实现教师角色转变,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爱护学生,教育学生,这样才能造就一个和谐友爱、勤奋上进的班集体,培养出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热爱学习的优秀学生。

小学三年级数学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12

新课程改革在许多方面对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创新的思路,比如学生本位的教学思想替代教材本位、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地探索知识等。课堂教学是小学学生学习的最基础的形式,课堂的创新直接地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学习经验,而创新并非盲目地,亦非将传统教学方式全盘否定的,探究合适的小学数学课堂创新之道,是当今的新课改背景下所有教师都应该深思的问题。

1 概述

1.1 新课程改革之于小学数学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小学数学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课程目标方面,从前的教学大纲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达到的目标多半是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新课程之下,则更注重学生独立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当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了教育目标对于教育过程的影响,一个人性化的、合适的教学目标能够引导教师设计同样人性化的、合适的教学过程,能够帮助教师组织有活力的、创新的数学课堂。在课程内容方面,新课改设计的教学内容相较之前更加贴近生活,比如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课,旧教材设计了在钉子板上用橡皮筋构建图形进而学习的形式,而新教材则更多地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出发,使学生能够有更直观的体验和感受。

1.2 课堂创新的意义

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人类发展、文明更新的必由之道。对于教育而言,创新亦是必争之地,这一方面在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显露出愈来愈不可忽视的弊端,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适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为了回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呼求。教育的改革之中,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改革当数课堂创新,所谓课堂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创新。课堂创新并非一味地否定传统教学的意义,而是在于承优摈弊,即继承传统教学中有益的、不过时的、经典的课堂教学,而将那些不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过时的课堂教学摈弃替代以有意义的课堂创新。对于学生来说,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创新更多地注重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和独立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他们的健康完整的成长无疑是有意义的。

2 课堂创新之原则

2.1 学生本位的教学思想

所谓学生本位,指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新课改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理念,这一理念的依据来自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课程观。学生本位的教学思想意味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个体独特的学习经验,认为学习知识并非靠外界灌输而成,而是一个学生自我内化并主动构建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本位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和与众不同,鼓励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鼓励不同的声音,可以说学生本位的教学思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成长的十分有意义的理念。

2.2 数学有用的教学思想

前段时间,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数学无用论仍然历历在目,许多人认为数学的学习与生活实际想脱离,并不实用,呼吁数学退出高考。作为教育工作者,这样的情景固然叫人痛心,然而痛定思痛,我们传统的教学中,数学确实多多少少与生活相脱离。譬如说学生即使学会了不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的方程解法,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并不能用上。原因在于数学课本过分注重习题练习,而习题练习都是通过理想化抽象出来的题目,与我们充满变数和偶然的生活相去甚远。因此,如何让数学有用是创新数学课堂的燃眉之急。

2.3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思想

传统的课程教学偏向于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冗杂而繁复的数学公式、一成不变的解题思路甚至是标准规范的答题语,事实上这些约定俗成的惯例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锻炼,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 :学习是学习者将知识与已有经验相联系而自我内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需要靠学生自主的探索,这也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应当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课堂转变为探究性的课堂。

3 课堂创新之具体策略

3.1 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一般为 :“定义——定理——例题——习题”,这就是上文所说的教师灌输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创新的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将讲授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子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环节 :“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情境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不难发现这样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知识的获得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将知识内化为自我体系之中。

3.2 优秀课堂第一步 :情境创设

优秀的课堂不一定都有情境创设,但是贴切的、合适的情景创设必然能够激发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课堂。譬如教师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从当时的天气入手,再引出这一周的天气变化折线图。这样的情景创设就是从学生可知可感的现实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尚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好的情景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3.3 创建有用的数学课堂

上一篇: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下一篇:镇林业站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