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民风民俗作文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回族民风民俗作文(通用11篇)

回族民风民俗作文 篇1

回族的开斋节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我们回族最盛大的节日——开斋节。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天刚蒙蒙亮,家家户户就热闹起来了。首先开始打扫卫生,将屋里屋外收拾得一干二净,今年我家的这项工作由我和姐姐负责。对了,不仅要将家里收拾干净,还要收拾自己呢!

那就是洗大净——我们回族人特殊的洗藻方式。八点左右,穿戴一新的回族男人们便一齐向清真寺走去,女人们则留在家里炸油香、馓子、花花等。我也赶去凑热闹,清真寺大厅外已经人山人海,人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互相问好,好不热闹。我正在东张西望寻找我的伙伴们时,阿訇(伊斯兰教称主持清真寺教务和讲授经典的人)宣布会礼开始了。于是所有的人都脱下鞋子,有秩序地进入大厅,跪在随身带来的毡毯上,一起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叩拜。礼拜后,我们一起向阿訇道安,接着大家互说“色俩目”问候。会礼结束后,我们便在阿訇的带领下集体游坟扫墓,为逝者祈祷,像汉族在**时上坟祭祖一样。这一切结束后,人们便开始恭贺节日,串亲访友。家家户户都准备了丰盛的民族大餐。

如果有客人来,热情好客的主人首先会端上精心准备的干果盘:撒子、花花、水果……少则五、六盘,多达十来盘,然后是羊肉、牛肉、鸡肉、鱼肉等,在这些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中,有一道菜是少不了的,那就是“烩菜”,即用萝卜、粉条、牛肉烩成的一种菜,这也是最受我们回族人欢迎的一道菜。每逢回族的各种节日,这道菜都是不可缺少的。客人走时,主人还会奉送自家炸的各种民族食品,以示祝贺。我们从姥姥家回来时就拎了一大袋。在开斋节期间,有些家庭也会为成年子女举行婚礼,以图吉利,这就更为节日增添了几份喜气。开斋节,我忘不了的节日,我盼望着,急切地盼望着下一个开斋节的到来。

回族民风民俗作文 篇2

一、纳家户回族村落民俗文化档案资料整理

回族民俗是回族群众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当中创造的生活文化, 它通过漫长的历史进程, 形成了特有的内涵。回族村落民俗文化档案则是随着回族村落民俗的发展而传承下来的一种物态的文化, 反映着回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面的社会风俗, 是了解宁夏回族历史, 风土人情不可或缺的档案资料, 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价值。笔者以正处于旅游开发时期的宁夏永宁县纳家户村 (以下简称纳家户) 为例, 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 追溯了当地民俗文化变迁的轨迹。调研发现宁夏回族村落民俗档案资料整理工作迫在眉睫。

近十年来, 纳家户在“塞上回族文化旅游名城”开发理念的指导下, 将回族文化旅游视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构想了围绕“中华回乡文化园”, 打造“纳家户清真寺”、“国际穆斯林文化村”、“纳家户回族风情街”、“宁夏世界穆斯林文化城”等景点的宏伟蓝图。截止到2010年12月底, 由于现代旅游开发用地, 大集体时划分的11个生产队中有7个生产队为了配合旅游开发的建设纷纷离开了原居住地, 被安置到其他地方居住。目前只剩下4个生产队 (七队、八队、九队、十队) 的农田和居住地没有被征用。在纳家户设计开发的几个景点中, 除了拥有480多年历史的纳家户清真大寺是纳家户古建筑以外, 其余的景点都是为了实现“塞上回族文化旅游名城”的构想而虚构出来的, 从此以“进步”、“科学”、“理性”、“时尚”为格调的都市旅游文化迅速涌进了纳家户。十多年来, 纳家户在物质民俗、社会民俗、观念民俗和宗教民俗等方面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迁。旅游开发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珍贵的回族旧俗悄然地变异和消失, 那些传统的回族生产、生活用品、民间手工艺及民俗活动等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和资料也逐渐遗失。因此, 整理回族民俗文化档案, 抢救即将消亡的回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工作刻不容缓。笔者在田野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三个方面对纳家户现存的民俗文化进行了简要的梳理。

1. 物质民俗方面。

旅游开发十几年来, 纳家户村落的生存、生产空间发生了改变, 其物质民俗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被拆迁的7个生产队的村民离开了自己的住所和农田, 一部分被安置在新建的纳家户新村, 还有一部分未被安置的农民, 在外租房子居住, 等待搬入新建的安居工程中。虽然传统的居住格局被打破, 但是村民依然保持着传统的饮食习惯和“围寺而居”的生活习俗。但是, 由于农田和居住用地被征用, 他们没有足够的空间继续保持回族传统生产习俗, 回族“坊”这种特色社区经济逐渐消失。很多从事“坊”社区经济二十余年的村民逐渐改行到城市打工, 或者待业在家。在纳家户村, 还有一部分物质民俗文化遗产经过商业包装以崭新的形象登上了高楼大厦、大型广场、艺术舞台等。例如:村民经常使用的汤瓶作为工艺品、纪念品被陈列在纳家户“中华回乡文化园”——中国最大的回族风情园。2008年有着“洁净的化身”之称的汤瓶在纳家户“中华回乡文化园”的舞台上变成妙龄姑娘们手中颜色各异的道具。但是有的物质民俗文化遗产因与现代性不相符, 丧失了生存空间, 濒临消失。

2. 社会民俗方面。

纳家户穆斯林仍然保持传统的婚姻、丧葬仪礼民俗。一旦家中有婚丧嫁娶, 村民们依然会到清真寺请阿訇和满拉主持各种仪式。虽然村里没有大型饭店, 但是在婚丧嫁娶的日子里, 村民们会事先购置各种宴席原料, 宴席当日请当地的厨师置办宴席。厨师们会变着花样在主人家中设计出一桌桌丰盛的菜肴, 宴席的场面非常热闹。近年来, 村民自己翻建的大四合院由于旅游开发占地均被拆迁。搬迁到楼房上的村民因没有足够的空间招待客人, 不再在家中请厨师置办宴席。现在纳家户的婚丧嫁娶一切从简, 虽然也请阿訇到家中诵经, 但是在婚丧嫁娶中曾经大面积宴请亲朋好友的社会民俗逐渐淡出村民的生活。如果需要置办宴席, 有条件的村民会在城里的大饭店招待个别关系很亲密的亲属。村民表示, 搬到楼房上居住后, 村民见面的机会很少, 村民的邻里关系明显疏远。

3. 宗教信仰方面。

自旅游开发以来, 大多数被拆迁的村民在附近生产队租房居住。平时规律地在家中或者去清真寺礼拜的拆迁户因搬迁无法保证洗浴、礼拜的次数。由于出租房没有上下水设施, 他们只能用桶从房东家提水, 然后到自己的出租屋简单洗漱, 没有精力礼拜。还有的村民离开了纳家户, 在永宁县城租房做买卖, 由于离清真寺较远, 就更谈不上一天五次做礼拜了。一时间做礼拜不再是当下纳家户人的普遍生活方式, 也不再成为村民普遍遵守的宗教习惯。

从以上变迁轨迹看出, 宁夏回族穆斯林村落拥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档案资源。然而, 任何民俗文化的丧失都是无法挽回的, 伴随着旅游开发步伐的不断加快, 抢救并保护即将失传的回族村落传统民俗文化, 征集并整理宁夏回族村落民俗档案资料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宁夏回族村落民俗文化档案的归类

笔者根据田野调查和文献查阅, 在宁夏回族村落搜集了大量民俗文化档案资料并进行整理。宁夏回族村落民俗文化档案资料搜集与整理可以以实物、文字资料、光盘、胶片、磁带等形式分为三大类。

1. 以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为主的物质民俗。

(1) 居住:大部分回族穆斯林村落还保持着“围寺而居”的居住风俗。如:宁夏清真寺在建筑风格上与东南沿海以及内地的清真寺有很大的差异, 这些清真寺既不侧重阿拉伯式的建筑风格也不固守汉式宫殿式、庙宇型建筑风格, 而是兼容并包, 将两者风格巧妙地结合起来, 形成了独特的回族建筑民俗文化的存在。但是居住在清真寺周围的穆斯林民居大多和汉式民居相同。 (2) 饮食:宁夏回族偏爱面食, 其中油香、馓子是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回族肉食以牛、羊肉为主, 当地百姓擅长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宁夏的民间特色食品还有酿皮、拉面、羊杂碎、臊子面等, 茶水有香甜可口的八宝茶。这种茶以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器皿作为茶具。泡茶的原料有茶叶、冰糖、红枣、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枸杞等, 俗称“八宝茶”。 (3) 服饰与生产:在宁夏回族聚居村落中, 回族群众依然保持着中亚人男子带小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的传统穿衣打扮。宁夏回族生产习俗“既继承了阿拉伯地区穆斯林的生产习俗, 又直接吸收学习了中国汉族等兄弟民族的生产习俗, 形成了以回族‘坊’这种‘社区经济’为主的不同的生产民俗风貌,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3]217。

2. 以婚姻、丧葬礼仪为主的社会民俗。

(1) 婚姻民俗:宁夏回族村落的婚姻形式主要有回回婚、教内婚、表亲婚、交换婚、招养婚、回汉婚等。通常情况下, 回族婚姻要求男女双方必须都是穆斯林, 尤其在宁夏偏远的回族穆斯林村落, 不与非穆斯林婚配的择偶条件至今仍在坚持。在回汉婚中, 无论是回男娶汉女, 还是回女嫁汉男, 一般都要通过“进教”表示对回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在结婚当天, 大都由阿訇主持婚礼, 带着满拉诵读《古兰经》, 祝福新人。 (2) 丧葬仪礼:宁夏回族穆斯林聚居区的丧葬仪礼具有浓厚的伊斯兰特色, 无论男女贵贱, 都不使用棺木, 实行土葬, 提倡速葬、薄葬。一般回族家庭都坚持晨亡午葬, 午亡次日晨葬, 葬礼简朴的传统丧葬习俗, 停尸最多不超过三天。

3. 精神民俗。

精神民俗指信仰民俗。《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源泉, 是穆斯林行为的最高规范。宁夏回族穆斯林村落的大多数村民都信仰伊斯兰教, 他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当地的清真寺。信仰伊斯兰教的宁夏回族群众, 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老年穆斯林群众一天要做五次礼拜, 每次礼拜前都要洗小净, 包括洗手、洗脸、洗肘、漱口、洗鼻孔、以湿手抹头、冲洗双脚等。在每周五的主麻日, 礼拜前需洗大净即洗浴全身, 但是洗大净前必须得完成洗小净的程序。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旅游开发推动了宁夏回族村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回族村落传统民俗文化的变迁。对宁夏回族村落传统民俗文化档案资料进行挖掘、整理, 可以抢救部分即将失传的物质、非物质回族文化遗产, 增强回族文化认同, 增加回族民俗文化研究的第一手档案资料, 加强回族共同体的凝聚力以及生命延续力, 保护回族民俗特色的存在, 为继承和弘扬回族传统文化, 适应社会转型期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摘要: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纳家户村为例, 通过树立旅游开发背景下回族村落民俗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 对回族民俗文化档案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 试图促进回族村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旅游开发,回族村落,民俗文化档案

参考文献

[1]夏夕云.永宁县着手打造回族文化旅游名城[J].共产党人, 2009 (14) .

[2]姜克银.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汤瓶”功能变迁[J].民族研究, 2010 (6) .

回族节日的作文 篇3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尔”的意思,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也有“肉孜节”的叫法

开斋节后70天,即伊斯兰教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朝见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口,将所有宰的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

圣纪节,是纪念先知诞生的日子,这一天是伊斯兰教教历3月12日,也是先知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买里会”宴请宾客,互相庆祝。

描写回族开斋节作文优秀 篇4

早晨,男人们去寺里,女人们在家里做油香、煮肉……只有小孩子们穿着新衣服,拿着食品袋,去每家每户说色俩目,并向他们说:“斋开得好吗?”大人们接了色俩目,然后说:“斋开得好!”最后他们给我们钱或糖。可是我们去了一个家里,给他们说色俩目,那个人并没有接受,他对着我们大声说:“去去去,我们今天不开斋。”我们并没有生气。我想:穆斯林也分老教和新教,他们和我们的教门不同吧!”

我们转了两个小时,第二次色俩已经念了,这项也该结束了,反正已经有很多糖了,我们回家了。我们回到家时,爸爸和爷爷们都回来了,还请了阿訇,我们把阿訇请进房间里,阿訇开始念《古兰经》,阿訇念完了《古兰经》,爷爷给阿訇们哈吉也,并把做的油香和煮的肉端上来,让阿訇们品尝,等结束了,我们开始吃糖了,享受着开斋节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最后一项是去给舅舅、外婆、外公说色俩目。

描写回族的开斋节优秀作文 篇5

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旧国馀千里,新年隔数更。

寒犹近北峭,风渐向东生。惟见长安陌,晨钟度火城。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

傩声方去病,酒色已迎春。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

钦州守岁 唐·张说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悉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

三年除夜 唐·白居易

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

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以我年最长,次第来称觞。

七十期渐近,万缘心已忘。不唯少欢乐,兼亦无悲伤。

民风民俗作文 篇6

传统的春节,无非是包饺子,放鞭炮,穿新衣服,走亲戚……而现在,这样的习俗是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是取而代之的潮流,一些青少年组成一个旅游团,边旅游边团圆。虽说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东西或代表,可那些习俗,毕竟是集结了当时中华人民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老人希望子女早点回家的一份心意,它连接着你与父母彼此的关心。

团圆夜,远在他乡的游子也会不远千里而赶回家来,坐下来陪父母一起吃个团圆饭,大家一起动手包饺子,用早就擀好的皮包着肉馅,也偶尔会包些蔬菜或海鲜。因饺子酷似元宝,大有“招财进宝”等吉祥寓意,因此,饺子是饭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

新年倒计时的时候,就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尤其是男孩子,左手拿着打火机,右手拿着鞭炮,“噼噼啪啪”,顿时,整个天空铺满了鞭炮,被映得亮堂堂,犹如白昼。

分压岁钱,无疑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拿着那一个个红包,钱摸在手里的感觉可真好。我曾经不止一次的想着,我相信,这也使孩子们最真实的想法吧。当你在偷偷地数钱时,这种感觉别提多美了。按旧时的说法,有一只妖怪名叫“祟”,人人避而远之,而有一位老者,拿了一枚铜板,压在一位孩子的枕头下,“祟”来侵犯不成,于是,这个方法便沿袭下来。

民风民俗作文 篇7

在端午节前夕,妈妈会到市场里买一大些竹叶和农民采来的艾叶回家做艾子粑粑。

回到家里,妈妈把面粉倒进盆子里,掺一些白糖,放入适当的清水。把面粉和水和成一团面团后,再把面粉和和水和成一团面团后,再把艾叶洗干净,放到锅里熬几分钟后,倒掉艾叶,把剩下来的艾叶汁到在面团里,多揉几下。揉面时要注意,不能揉太久,否则包出来的粑粑就会松松软软,没有嚼劲儿,揉面的力气要适中,才能做出有嚼劲的粑粑。

接下来就是包粑粑了。首先,把2片大竹叶重叠在一起,然后从面团里取出一些面,做成小面团,从中间凹下去一个小窝,放入准备好的馅儿,这馅儿是妈妈刚刚切好的,里面有香花生、糖块、和芝麻、美味十足。放完馅儿后,在把口封起来,裹上一层香喷喷的茶籽油,一则是为了更加的香,二则是为了避免粑粑粘在竹叶上。然后搓成一个小圆儿,放在竹叶上,把下面的竹叶向下折一下,再缠上带子。一个香甜可口的粑粑就抱好咯!

就这样,差不多一个下午的时间渐渐流逝了。终于,一锅艾子粑粑总算是包完了,最后就是蒸粑粑了,可我早已经馋得口水流下上千尺了,迫不及待地打开火,蒸起了粑粑。

吃过晚饭,粑粑被盛放在茶几上,我拿起一个热气腾腾的艾子粑粑,“哎呀!”这粑粑可真烫手,手中的粑粑被我抛来抛去,嘴里还吸溜吸溜地吹着气,粑粑总算凉了下来,咬着清香美味的粑粑,我心里美滋滋的。

到现在,提起端午节时做艾子粑粑的情景,我还是记忆犹新。

4我家乡的民风民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民风民俗作文 篇8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我是一名东莞女孩,东莞是一个有特色、多彩多姿的城市。而东莞也有很多传统的节日。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午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说起端午节,让我想起了爷爷曾对我说的故事:据说,端午节是用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罗江,死后被蛟龙所困,世人衰之,每于此日,人们都会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从此后来逐渐发展为龙舟比赛。由于现在水污染厉害,人们通常吃粽子来度过端午节。

粽子是一种很好吃的食物。在我住的村子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会包粽子。听奶奶说:包粽子非常复杂,要用各种材料,叶子.

我全都不明白。我只知道粽子分两种:一种是甜粽子,另一种是咸粽子。甜粽子用的材料不多,做出来是赤红色的,如果直接吃,肯定会觉得味道不好,但如果粘点糖吃,吃起来会更美味。而咸粽子用的材料很多,有:咸蛋、黄豆、猪肉。所以吃起来会很美味,并且材料多,深受人们喜爱。我也爱吃咸粽子。

一到端午节,我又开心又烦恼。开心的是:我可以吃到我最喜爱的粽子;烦恼的是:有很多粽子要吃,因为奶奶会给五条粽子、外婆会给十条、姑妈会给五条、姨妈会给五条。真的有很多粽子。

总之,端午节是快乐的、愉快的!

小学民风民俗作文 篇9

你好!

玛丽,你知道吗,在我们中国,现在是最喜庆的节日——春节,它呀,可是与你们的圣诞节有异曲同工之妙呢!那你想知道我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哈哈,很好奇吧,是不是已经做好准备洗耳恭听了呢!

我们中国过节可不像你们,拿着刀叉吃火鸡,去教堂祷告。我们追求的可是红火与古典!

在我们这,腊月二十三日是要祭祀灶王爷的,别小瞧了它,灶王爷在我们的传说里,可是神灵,每到这一天,他都要上天去禀告每一户家庭的善恶。我们当然希望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了,就拿出贡品,他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嘻嘻,有意思吧,当然玛丽,我们的活动还不止这一些呢!

在腊月二十七日,我们还要杀牲畜,赶大集!在过春节时,为了喜庆,我们这的人都要杀点家禽,或赶集买点肉,烧好放在饭桌上,而且每天的菜都要把饭桌放满,直到春节结束!

最隆重,最开心,最喜庆的,当然要数属腊月三十,除夕小年夜了。你不知道吧,在那一晚啊,我们全家人都要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饭。而且,在饭桌上,可不像你们,斯斯文文、安安静静的。我们可是要“喧闹”,越吵越好——大家互相开开玩笑,说说今年的好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要互相敬酒,以示友好。在这一天,我们大家都不能睡觉呵!要守岁,它可是表达了一种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美好寓意呢!

当十二时的钟声敲响时,我们这,顿时成了声音的海洋,墨黑的天空,顿时形如白昼,猜,是什么在搞怪?嘿嘿,想不出来了吧,告诉你,这是我们全国,千千万万的烟花,一起燃放的结果,在十二时,仰望着天空,你会发现,无数的花儿在绽放,又悄然离开,正当你伤心时,旁边又有许许多多的“花儿”绽放了。那感受,简直就是无与伦比。

怎么样,玛丽,我们的春节有趣吧?古色古香,趣味盎然,相信你听了一定怦然心动,想来过一次春节吧!看我耐心给你介绍的,什么时候你也把你们过圣诞节的过程也给我说说!

祝万事如意、身体健康!

中国朋友

民风民俗小学作文 篇10

维吾尔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例如家喻户晓的“新疆舞”,那婀娜的舞姿使人着迷,还有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等,这些都是闻名中外的。还有维吾尔族位于我们“三山夹两盆”的新疆,新疆盛产葡萄,且新疆的葡萄汁多味甜,使葡萄成为维吾尔族最具代表性的水果。

维吾尔族的人很喜欢跳舞,所以他们的舞蹈也分好几种,最常见的就是: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而伴舞的乐器,当然也不下数十种。

以上关于维吾尔族的介绍都是耳熟能详的,但可是有一样可能很少会提起,那就是维吾尔的民族医术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来维吾尔族的人不单只舞跳得精美绝伦,并且医术也是如此高明。

民风民俗作文春节 篇11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2)江南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3)莆仙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4)土家族

对重阳节,黔东北土家族较为重视,须打糯米粑粑,推豆腐,祭“家虎”,有“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咬妈;重阳不推豆腐,老虎要咬屁股”之说。

(5)云南

在滇西的一些乡村,每年九月重阳节,老人们都会相约到一块,泡制着一定掺上收获在七月间的金银花的茶。那是特别的饮品,尽管那些茶与那些金银花都是滇西山间随处可采的东西,却被端到重阳节的餐桌上,成为招待客人的上品茶饮,问题不在于金银花茶的药用,而是有一个植根于滇西山乡的传说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来世上,草木一秋,人不外乎是一棵有一点点思想的草罢,那么短暂的一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和缺点,而金银花在当地人们思想里就是解除失误的灵丹妙药,把它加入茶中,便成解除痛苦的琼浆玉液。

(6)山西

九月九日,山西的农村妇女习惯休息一天,不干农活。嫁出去的闺女,习惯回娘家过节。

(7)北京

北京人在重阳节时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意思是“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8)惠州

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9)台湾

台湾重阳节庆,配合九月吹起的无雨北风,有放风筝的竞赛习俗,如台湾俗语所说:「九月九,风吹(风筝)满天哮」。竞赛中,当败者的风筝落地,成为众人抢夺的猎物时,那就是「风吹(风筝)断落土,抢到溶糊糊」。

(10)香港

上一篇:XX年机关综合办公室工作总结下一篇:精选卫校毕业生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