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重点总结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医骨伤科重点总结(精选5篇)

中医骨伤科重点总结 篇1

早 早期合理而及时施行手法,患者痛苦小,痊愈快,功能恢复好 稳 施行手法要有力而稳妥,同时注意体位适当

准 对局部解剖、伤病性质、移位方向确切掌握,动作要准确,用力适中,避免不必要动作 巧 手法要轻柔,以省力有效为度。切忌粗鲁,以免增加新的损伤。手法的作用:

整复移位、消肿止痛、活络舒筋、保健强身 功能锻炼的作用: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濡养患肢关节筋络,促进骨折迅速愈合,防治筋肉萎缩,避免关节粘连和骨质疏松,扶正祛邪

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 骨折合并伤和并发症:

合并伤:1.血管神经和内脏损伤

并发症:1.早期 创伤性休克,感染,脂肪或血管栓塞,ARDS,MODS 2.晚期 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关节僵硬 骨折愈合:

1.血肿机化期 3周内 2.原始骨痂形成期 4-8周 3.股价改建塑性期 8周后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1.局部无压痛,无纵轴叩击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

3.X线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4.在解除外固定后,上肢能平举1kg重物达1min,下肢能徒步行走3min,并不小于30步 5.连续观察两周骨折不变形,观察的第一天为临床愈合日期 骨性愈合:

1.具备临床标准的条件

2.X线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1.年龄 2.健康情况

3.骨折断面的接触 4.断端的血运 5.损伤的程度 6.感染

7.治疗方法的影响

骨折治疗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锁骨骨折整复及“8”字绷带固定法

整复方法:患者坐位,挺胸抬头,双手叉腰,术者将膝部顶住患者背部正中,双手握其两肩外侧,向背部徐徐牵引,使之挺腹伸肩。

固定方法:两腋下各置棉垫,用绷带从患侧肩后经腋下,绕过肩前上方,横过背部,经对侧腋下,绕过患侧肩前上方,绕回背部至患侧腋下,包绕8~12层,包扎后,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于胸前。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诊断要点

(1)外伤史(2)关节活动痛(3)弹响与交锁(4)麦氏征阳性(5)MRI等影像学诊断 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Ⅰ型 不完全骨折 Ⅱ型 完全骨折,无移位 Ⅲ型 完全骨折,部分移位 Ⅳ型 完全骨折,完全移位 股骨干骨折移位方向:

1.上1/3骨折:近端屈曲、外旋、外展,远端向上、向后、向内

2.中1/3骨折:近端外展屈曲,近端向内上方移位,故多向前外突起成角 3.下1/3骨折:远端向后。导致腘动静脉,坐骨神经损伤

脱位:凡构成关节的骨关节面脱离了正常位置,发生关节功能障碍者 1.一般症状及体征:疼痛和压痛,肿胀,功能障碍 2.特殊体征:关节畸形,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3.合并伤及并发症:(1)合并伤:1.骨折 2.神经损伤 3.血管损伤

(2)并发症:1.关节僵硬 2.骨化性肌炎 3.骨的缺血性坏死 4.创伤性关节炎5.感染

需要与肩周炎相鉴别的疾病:颈椎病肩关节脱位化脓性肩关节炎肩关节结核肩部肿瘤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单纯性冈上肌腱损伤肩袖撕裂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及腱鞘炎

伤筋:各种暴力或慢性劳损等造成的筋的损伤(筋指皮肤以下骨膜以外的运动系统软组织)伤筋并发症和合并伤

合并伤:1.小骨片撕脱2.神经损伤

并发症:1.骨化性肌炎2.关节内游离体3.骨关节炎 颈椎病分型: 1.神经根型: 颈椎劳累史。

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麻木、持物不稳等。

颈部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受累神经支配的皮肤感觉减退或肌力下降。

X线无特异表现,可见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生理曲度变小等。2.脊髓型:

渐进加重,部分患者在外伤后加重

下肢无力或行走不稳、腰部束带感、有时伴有上肢无力或麻木,重症者卧床不起

下肢肌力降低,肌张力增高,病理征阳性,皮肤感觉减退,或伴有上肢麻木无力,霍夫曼征阳性。

X线显示颈椎退变,CT/MRI显示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赘、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 3.椎动脉型:

可有长期伏案工作史 体位性眩晕、头痛、猝倒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转颈试验阳性 影像学检查可同上 4.交感神经型: 无明显外伤史

表现多样,头痛、头晕、心动过速、肢体发凉、视物不清、眼球胀痛、耳鸣或听力下降,或心动过缓、血压偏低等,转动或按压颈部时症状加重。颈部压痛,可能没有特异性体征 影像学检查可同上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诊断: 1.腰肌劳损:中年人,无明显诱因慢性疼痛为主,酸胀痛,休息缓解。疼痛区有固定压痛,在压痛点叩击疼痛缓解。直腿抬高阴性,下肢无神经受累现象。痛点局部封闭效果良好。2.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痛。检查见骶棘肌痉挛,第三腰椎横突压痛,无神经受累表现 3.梨状肌综合征:臀部和下肢疼痛,活动加重,休息缓解。臀肌萎缩,臀部深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但神经定位不明确。

4.腰椎管狭窄症:下腰痛,马尾神经或腰神经受压表现,以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特点,伴有腿痛或下肢无力大小便困难、阳痿甚至两下肢不全瘫痪。主诉多而阳性体征少,结合影像学,CT、MRI显示硬膜囊呈“蜂窝状”充盈缺损、神经根袖受压及节段性狭窄。5.腰椎滑脱及椎弓根峡部不连:下腰痛,严重时有神经根受压表现。侧位片了解滑脱程度,斜位片了解有无峡部不连。

6.腰椎结核:结合病史或接触史。全身中毒症状。X线有明显骨破坏,病灶旁有寒性脓肿阴影。

7.脊柱肿瘤:腰痛进行性加重,平卧不能减轻。恶病质,肿瘤标志物阳性升高。结合X线检查。

8.椎管内肿瘤:发病慢性进行性加重。首先出现足部麻木并向上发展,感觉运动障碍,反射减弱。脑脊液及MRI可鉴别。

9.盆腔疾病:早期盆腔炎症、肿瘤,在本身症状未充分表现,可刺激腰骶神经而出现腰骶部疼痛。超声、CT/MRI可鉴别

10.下肢血管病变:单腿疼痛时。检查患肢皮温,颜色、血管搏动情况。.腰椎间盘突出: 1.腰部外伤、受寒史

2.腰痛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腰椎活动受限。腰部活动、屈颈、咳嗽、打喷嚏等可使疼痛加重

3.腰肌紧张、脊柱侧弯、棘突旁压痛可伴放射痛。下肢感觉减退、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直腿提高及加强试验阳性。股神经牵拉试验、屈颈试验可阳性 4.X线显示腰椎侧弯、病变间隙狭窄。CT、MRI检查压迫现象

肱骨髁上骨折诊断要点,并发症: 1.病史 有肘部或手掌着地外伤史

2.临床症状 肘部疼痛、肿胀、活动障碍

3.体征 局部压痛,肿胀,靴型畸形,骨擦音或骨擦感

4.辅助检查 X线可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疑有血管损伤可行血管彩超、DSA和肌电图检查

并发症:肘内翻畸形,伸直型易损伤神经和血管(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肱动脉)肱骨外科颈骨折诊断要点:

1.有外伤史,间接暴力多见 2.肩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3.畸形,局限性压痛,纵轴叩击痛,骨擦音或骨擦感,合并神经血管损伤者上肢血运、运功及感觉异常

4.肩关节正位、穿胸位X线检查。必要时加照腋位和肩胛骨切位,粉碎性骨折或肩关节活动困难者可CT三维重建,疑有血管损伤可行彩超检查 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损伤症状:

一、桡神经损伤:腕下垂,拇指不能外展和背伸,手背虎口区感觉减退

二、尺神经损伤:

4、5远端指不能屈曲,小鱼际肌萎缩,拇指不能内收,骨间肌萎缩,各指不能互相靠拢,各掌指关节过伸,出现爪型手

三、正中神经损伤:桡侧3个半手指感觉麻木,刺痛,拇指外展、対掌无力,大鱼际肌萎缩,出现猿手。

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要点,鉴别 股骨颈骨折:

1.明显髋部外伤史

2.髋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不能站立行走,有部分患者可站立行走或跛行

3.腹股沟中点有明显压痛,患肢有纵轴叩击痛,伤肢出现外旋(一般在45-60°之间)、短缩,髋、膝轻度屈曲畸形

4.髋关节正侧位X线可明确骨折类型、部位、移位情况。对可疑骨折应加健侧片对比或两周后再摄片 股骨粗隆间骨折:

1.患者明显外伤史(年龄平均比股骨颈骨折患者高5-6岁)

2.髋部疼痛,髋部任何方向活动均可引起疼痛加重,有时可沿大腿内侧放射,局部可见肿胀、瘀斑。不能站立行走

3.患肢大粗隆有明显压痛,叩击足跟部可引起大粗隆剧烈疼痛。患肢明显短缩、外旋畸形(达90°),无移位的嵌插骨折或移位较少的稳定骨折上述症状较轻。

4.髋关节正侧位片能明确骨折类型、部位和移位情况

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三不”原则:不盘腿、不侧卧、不可负重太早

与股骨颈骨折相比:发生年龄较大,畸形较明显,伤肢短缩较明显,疼痛较明显。肋骨骨折多发部位,并发症:多见于4-7肋。并发:气胸、血胸、皮下气肿、引起血痰咯血。多根肋骨骨折时形成浮动胸壁,产生反常呼吸 小夹板固定骨折的适应症:(1)四肢闭合骨折

(2)四肢穿破性骨折,创面小或创面经过处理后已经愈合者。(3)陈旧性骨折适合手法整复者。若有以上情况均可采用小夹板固定。不宜使用小夹板固定的骨折。(1)严重的开放性骨折。(2)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3)固定不易牢固部位的骨折。

筋膜间室综合征:指各种原因造成骨筋膜室内压力急骤升高,使血管受压,血循环障碍,肌肉神经组织供血不足,甚至缺血坏死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体征。(1)疼痛(2)肢体肿胀(3)苍白或发绀(4)感觉异常(5)肌肉瘫痪(6)无脉

(7)骨筋膜间室压力增高

治疗:1.制动观察。禁忌抬高患肢、热敷、理疗、按摩等。2.改善微循环。3.切开减压。锁骨骨折诊断要点: 1.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 2.肩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3.畸形、局部压痛、异常活动、骨擦音骨擦感 4.X线检查了明确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

易发生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缺血坏死的骨折类型: 腕舟骨(除结节部)、肱骨中下1/3骨折、股骨颈骨折、胫骨中下1/3骨折(下1/3段)距骨颈骨折致距骨体缺血、月骨严重脱位

肩关节脱位分型,发生率:

前脱位最多见,分为:锁骨下、喙突下、关节盂下 后脱位、下脱位、上脱位

容易脱位的关节: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颞下颌关节脱位

半月板损伤特征性体征:弹响和关节交锁,回旋挤压试验(麦氏征)及研磨试验阳性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相关解剖结构:桡骨茎突部有一窄而浅的骨沟,上面覆以腕桡侧韧带,形成一骨纤维鞘管,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在此鞘管内通过,肌腱出鞘管后向远端折成一定的角度,分别止于第1掌骨底及拇指近节指骨底。肱骨外上髁炎特殊检查方法: 腕伸肌紧张试验(Mills征):患者屈腕屈指,检查者将手压于患者各指的背侧对抗,再嘱患者抗阻力伸指及背伸腕关节,出现肱骨外上髁疼痛即为阳性

腕管综合征的解剖结构:腕管是指腕掌侧的腕横韧带与腕骨沟所构成的骨-纤维管道,其中有正中神经、拇长屈肌腱和4个手指的指深屈肌腱、指浅屈肌腱通过,正中神经位于浅层,位于肌腱与腕横韧带之间。内治法:

(一)损伤初期:1.攻下逐瘀2.行气活血3.清热活血

(二)损伤中期:1.和营止痛法2.接骨续筋3.舒筋活络

(三)损伤后期:1.补气养血2.补养脾胃3.补益肝肾4.温经活络 脊柱骨折患者的正确搬运方法:

平卧式搬运法:两人或数人蹲在伤员同一侧,分别用双手托住伤员的头、背、腰、臀、腿,动作一致协调地将伤员托起置于硬板担架上。

易发生休克的骨折:骨盆骨折、脊柱损伤、股骨干骨折、多发性骨折、复合伤等

开放性气胸处理原则:将开放式气胸变为闭合性气胸,赢得挽救生命的时间,并迅速转至医院。

导致踝关节损伤发生的体位:内翻、外翻、外旋、纵向挤压、侧方挤压、跖屈、背伸 脱位的别名:脱臼、脱骱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的体征,发生原因: 1.患肢被牵拉病史 2.肘部疼痛,不能上举

3.肘关节半屈曲、前臂旋前位,桡骨小头处压痛,肘关节活动受限 4.X线不能显示病变形态

治疗:屈曲肘关节90°,一首托患肘,拇指轻顶桡骨头外侧,另一手握其腕部旋后。

原因:幼儿桡骨头发育不完全、环状韧带松弛,多因患儿肘关节在伸直位,腕部收到纵向牵拉,肘关节嚢前部及环状韧带松弛肱桡关节间隙增大,关节内负压骤增,肘前关节囊及环状韧带被吸入关节内而发生嵌顿所致。

回旋挤压试验的操作及该实验意义:取仰卧位,是患肢髋关节和膝关节充分屈曲,尽量使足跟触碰臀部。检查者一手放在关节间隙处做触诊,另一手握住足跟后,在对膝关节联合施加外旋和外翻应力时,逐渐伸直膝关节,出现疼痛和弹响提示外侧半月板撕裂;同理,检查内侧半月板撕裂时需联合施加内旋和内翻应力。半月板的诊断要点:

1.多有膝关节扭伤或长期下蹲工作史

2.膝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可伴弹响、活动痛、交锁、打软腿等

3.关节间隙压痛,股四头肌萎缩、肌力减退,回旋挤压试验阳性及研磨试验阳性 4.膝关节碘和空气造影、MRI检查和关节镜检查有阳性发现 交叉韧带损伤诊断要点:

1.有外伤史

2.伤后膝关节严重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3.膝关节内常有积血、浮髌试验阳性。肿痛消退后膝关节松弛、有异常活动。膝关节抽屉试验阳性及拉克曼试验阳性

4.X线可见是否合并胫骨髁间隆起撕脱骨折。关节镜可见交叉韧带断裂或撕脱骨折。MRI可协助诊断。

肱骨干、股骨干、锁骨的分型及移位特点 肱骨干骨折:上、中、下骨折。在三角肌止点以上,胸大肌止点以下的骨折,近端受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的牵拉而向内、前移位,远折端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牵拉而向外、近端移位。在三角肌止点以下的骨折,近端因三角肌牵拉而向外、前移位,远折端因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牵拉而向近端移位。

股骨干骨折:上1/3骨折,近端受髂腰肌、臀中肌、臀小肌和髋关节外旋诸肌牵拉而屈曲、外旋、外展,远折端受内受肌牵拉向上、向后、向内移位 中1/3骨折:受内收肌群牵拉而向外成角。

下1/3骨折:远折端受腓肠肌和肢体重力的牵拉而向后移位,近折端受股前、外、内肌的合力而向前上移位,形成短缩畸形。锁骨骨折:

中1/3骨折(62%)近折端受胸锁乳突肌牵拉向后、上移位,远折端受上肢重力及三角肌牵拉向前下移位。

中医骨伤科简介 篇2

中医骨伤科是我院的特色专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和调理多种急慢性疾病。尤以颈、肩、腰腿痛,中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等有显著疗效。能开展针灸、拔罐、刮痧、热疗、电疗、专业手法推拿、颈腰椎牵引等中医康复特色疗法,配有颈椎电动牵引椅、腰椎全自动牵引床、中频电磁波治疗仪、远红外线治疗仪、多功能电疗仪等治疗设备。

我科主要治疗范围:

1、颈肩腰腿痛疾病:颈椎病、落枕、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肘关节损伤、网球肘、腕关节扭伤、腱鞘炎、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腰三横突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退行性膝关节炎、髋关节扭挫伤,风湿性骨关节炎等。

2、神经系统疾病:中风后遗症、面瘫、面肌痉挛、周围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失眠、头痛、偏头痛、眩晕、肌肉萎缩、耳鸣等。

3、其它相关疾病:便秘、呕吐及呃逆、月经不调、痛经、中暑等内科杂症。

医生简介:

主治医师,有近十年的中医骨伤临床诊疗经验,擅于运用多种康复疗法如针灸、拔罐、穴位注射、关节腔注射、中药熏蒸浸泡等治疗

颈肩腰腿痛,关节炎,中风后遗症等多种专科疾病,疗效显著,受到病人的一致肯定。

翁端意,主治医师,从是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擅于运用中医中药治疗中医内科杂症,妇科不孕症,陈旧性、急性软组织损伤等疾病,并能有效地运用手法推拿治疗多种专科疾病。

中医骨伤科临床各岗位职责 篇3

科室临床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是根据加强科室管理,明确职责分工,提高医疗质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制定。应当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人员职责,认真贯彻执行。

一、临床科主任职责

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行政管理工作。

2.制定本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3.领导本科人员,对病员进行医疗护理工作,完成医疗任务。

4.定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重危疑难病例诊断治疗上的问题。

5.组织全科人员学习、运用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6.督促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严防并及时处理差错事故。

7.确定医师轮换、值班、会诊、出诊。组织领导有关本科对挂钩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8.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9.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意见。妥善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并担任临床教学。

二、临床主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指导全科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培养与理论提高工作。

2.定期查房并亲自参加指导急、重、疑、难病例的抢救处理与特殊疑难和死亡病例的讨论会诊。

3.指导本科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基本功训练。

4.担任教学和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

5.定期参加门诊工作。

6.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7.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

8.指导全科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副主任医师参照主任医师职责执行。

三、临床主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任医师指导下,负责本科一定范围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工作。

2.按时查房,具体参加和指导住院医师进行诊断、治疗及特殊诊疗操作。

3.掌握病员的病情变化,病员发生病危、死亡、医疗事故或其他重要问题时,应及时处理,并向科主任汇报。

4.参加值班、门诊、会诊、出诊工作。

5.主持病房的临床病例讨论及会诊,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医疗文件,决定病员出院,审签出(转)院病历。

6.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经常检查本病房的医疗护理质量,严防差错事故。协助护士长搞好病房管理。

7.组织本组医师学习与运用国内外先进医学科学技术,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做好资料积累,及时总结经验。

8.担任临床教学,指导进修、实习医师工作。

四、总住院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治医师领导下,协助科主任做好科内各项业务和日常医疗行政管理工作。

2.带头执行并检查督促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贯彻执行,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3.负责组织和参加科内疑难危重病人的会诊、抢救和治疗工作。带领下级医师做好下午、晚间查房和巡视工作。主治医师不在时代理主治医师工作。

4.协助科主任和主治医师加强对住院、进修、实习医师的培训和日常管理工作。

5.组织病房出院及死亡病例总结讨论,做好病死率、治愈率、化脓率、病床周转率、病床利用率及医疗事故、差错登记、统计、报告工作。

6.负责节日假日排班及书写各种手术通知单。

五、临床住院医师(士)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治医师指导下,根据工作能力、年限,负责一定数量病员的医疗工作。新毕业的医师实行三年二十四小时住院医师负责制。担任住院、门诊、急诊的值班工作。2.对病员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开写医嘱并检查其执行情况,同时还要做一些必要的检验和放射线检查工作。

3.书写病历。新入院病员的病历,一般应病员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检查和改正实习医师的病历记录。并负责病员住院期间的病程记录,及时完成出院病员病案小结。

4.向主治医师及时报告诊断、治疗上的困难以及病员病情的变化,提出需要转科或出院的意见。

5.住院医师对所管病员应全面负责,在下班以前,作好交班工作。对需要特殊观察的重症病员,用口头方式向值班医师交班。

6.参加科内查房。对所管病员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一次。科主任,主治医师查房(巡诊)时,应详细汇报病员的病情和诊疗意见。请他科会诊时,应陪同诊视。

7.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亲自操作或指导护士进行各种重要的检查和治疗,严防差错事故。

8.认真学习、运用国内外的先进医学科学技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参加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9.随时了解病员的思想、生活情况,征求病员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意见,做好病员的思想工作。

10.在门诊或急诊室工作时,应按门诊、急诊室工作制度进行工作。

六、科护士长职责

1.在护理部主任领导和科主任的业务指导下,根据护理部对全院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工作计划,结合本科情况制订本科护理计划,并组织实施。

2.深入本科各病房参加晨会交接班,检查危重病人护理,并作具体指导。对复杂的护理技术或新开展的护理业务,要亲自参加实践。

3.教育全科护理人员加强工作责任心,改进服务态度,认真执行医嘱,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

4.随同科主任查房,以便了解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强医护联系。

5.组织本科护理人员学习护理业务技术,并注意护士素质的培养。

6.组织拟订本科护理科研计划,督促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总结护理经验。

7.了解本科病人的病情、思想及生活情况。督促检查各病房护理工作,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

8.负责组织安排护生在本科各病房的临床教学及实习工作。

9.确定本科护士的轮换和临时调配。

科副护士长协助科护士长负责相应的工作。

七、病房护士长职责

1.在科护士长的领导和科主任的业务指导下,根据护理部及科内工作计划,制订本病房具体计划,并组织实施。

2.负责检查了解本病房的护理工作,参加并指导危重、大手术及抢救病人的护理。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有计划地检查医嘱的执行情况,加强医护配合,严防差错事故。

3.随同科主任和主治医师查房,参加科内会诊及大手术或新开展的手术前、疑难病例、死亡病例的讨论。

4.负责本病房护理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教育护理人员加强责任心,改善服务态度,遵守劳动纪律。

5.组织本病房护理查房和护理会诊,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及护理科研工作。

6.组织领导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及技术训练。

7.负责管理好病房,包括护理人员的合理分工,病房环境的整洁、安静、安全,病人和陪住、探视人员的组织管理,各类仪器、设备、药品的管理。

8.负责指导和管理实习、进修人员,并指定护师或有经验、有教学能力的护士担任带教工作。

9.督促检查卫生员、配膳员做好清洁卫生和消毒隔离工作。

10.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听取对医疗、护理及饮食等方面的意见,研究改进病房管理工作。

八、病房护士职责

1.在护士长领导和护师指导下进行工作。

2.认真执行各项护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正确执行医嘱,准确及时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严格执行查对及交接班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3.做好基础护理和精神护理工作。经常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4.认真做好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

5.协助医师进行各种诊疗工作,负责采集各种检验标本。

6.参加护理教学和科研,指导护生和护理员、卫生员的工作。

7.定期组织病人学习,宣传卫生知识和住院规则。经常征求病人意见,改进护理工作。在出院前做好卫生保健宣传工作。

8.办理入、出院、转科、转院手续及有关登记工作。

9.在护士长领导下,作好病房管理,消毒隔离,物资药品材料请领、保管等工作。

九、病房卫生员职责

1.在总务科领导和护士长的业务指导下,担任病房的清洁卫生工作。

2.担任病房的门、窗、地面、床头桌椅及厕所、浴室的清洁工作,并保持经常整洁。

3.负责清洁和消毒病人的脸盆、茶具、痰盂、便器等用具。

4.及时做好病房和病员的饮用水供应,协助配餐员做好配膳工作。

中医妇科重点 大总结 篇4

1、“带下医”是最早的妇产科医生,扁鹊

2、《黄帝内经》记载了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

茹丸。

3、中医专科的分化始于汉代,设太医令;唐代设太医署;宋代设太医局。

4、临产六字要诀:睡、忍痛、慢临盆。

第二章

1、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

月经病: 凡月经的周期、经期或经量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绝经前后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病症,统称为月经病。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月经的生理现象:

(1)初潮

一般13~14岁之间,可早至11~12岁,也可迟至16岁。

(2)周期

月经有明显的节律。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8~30天。

(3)经量、经色、经质

一般经期第2~3天经量最多,总量约为30~80ml,经色黯红,初时较浅,量多时经色加深,将净时渐淡。经质稀稠适中,不凝固,无血块,无臭气。

(4)绝经

以停经一年以上的最后一次月经位标志。45~55,也可早至40晚至57岁。

4、天葵:天葵源于先天,属阴精,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

5、冲任二脉:冲脉、任脉与督脉皆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属奇经。

6、妊娠五个月可用听诊器听到胎心音,胎动120~160次/分,胎心率多为150~160次/分。

7、预产期的计算是以末次月经第一天的日期为基数,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前后14天分娩属正常。

8、影响分娩的因素:产力、产道、胎儿和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

9、分娩结束后,产妇的全身脏腑、气血与胞宫逐渐恢复到正常未孕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为产褥期,一般需要6周。

10、分娩后,子宫内的淤血浊液经阴道排除,称为恶露。

第三章

1、妇科疾病的常见病因中以寒、热、湿邪较为常见。

2、脏腑功能失调,以肾、肝、脾的病机与妇科疾病的关系较为密切。

第七章

1、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或经量异常的一类病症,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月经过少6个病症。(了解各个病的诊断要点)

2、崩漏: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为“崩中”,后者为“漏下”,由于崩与漏二者相互转化,故统称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

诊断要点:

(1)病史

(2)症状

(3)检查

治疗原则:量多势急--“治标”,塞流,即止血;

量少势缓--“治本”,澄源,即正本清源;

血止以后--复旧,即固本善后,调理恢复,以恢复冲任气血蓄溢之周期和胞宫定期藏泻之规律。

3、女子年满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经建立起月经周期规律后又停止6个月以上,或根据自身月经周期计算停经3周期以上者,称为闭经。(原发性闭经/继发性闭经)

4、痛经

诊断要点、辨证要点

5、绝经前后诸证:女性在绝经期前后,伴随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酸背、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烘热汗出是最典型的症状)

第八章

1、带下病: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

2、带下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任带二脉损伤,以致带脉失约或失养。湿邪所伤,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则带下过多;若精亏血少,任带二脉失养,则带下过少。

3、常见阴道炎诊断要点p123

第九章

1、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治病与安胎并举

2、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包括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宫颈妊娠及残角子妊娠;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输卵管壶腹部妊娠。

3、胎漏:妊娠期间阴道少量流血,时作时止,或淋沥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坠胀者。

4、胎动不安:妊娠期间仅有腰酸、腹痛或小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流血者。

此外,还要求胎漏、胎动不安的辩证论治,其中特别是肾虚证的寿胎丸。

第十章

1、产后“三病”指产后病痉、郁冒、大便难

2、产后“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辩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痛,以验津液之盛衰;再审乳汁行与不行及饮食多少,以察胃气之强弱。

3、产后发热要求了解它的辨证分型:比如哪些表现是哪个分型的

4、产后血瘀的代表方:生化汤及代表药物

第十一章

1、子宫肌瘤可分为黏膜下、浆膜下或肌壁间肌瘤,可采取中医特色疗法

2、不孕症:女子与配偶同居1年,性生活正常,未避孕而未孕者;或曾有过妊娠,未避孕而又1年未再受孕者 第十二章

1、子宫约重50g,长7-8,宽4-5,厚2-3cm,成年期宫体与宫颈长度之比为2:1,婴儿期1:2,老年期1:1

2、成熟卵巢的体积约为4*3*1cm,重约5-6g

第十三章

1、卵巢的主要功能:排卵(生殖功能)和分泌性激素(内分泌功能)

2、掌握雌激素与孕激素的作用

第十六章 巴氏分级法P316

中医考研方剂复习重点总结 篇5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 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普济方》: 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 《医学心悟》: 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止嗽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

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火不生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四物汤(营血虚滞)

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

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治胁痛—— 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经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中焦虚寒,脾不统血)

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汤(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

药物在方中的作用

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 荡涤肠胃热结 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

桃核承气汤(配核仁)——下瘀泄热

大黄牡丹汤(配核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 八正散——清热泻火 茵陈蒿汤——泻热逐瘀 芍药汤——邪热祛积

2.桂枝--------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 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 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 小建中汤-----温中散寒 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 肾气丸-----温阳化气 五苓散----化气解表

3.黄芪---------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 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归脾汤-----------益气健脾,益气生血,益气摄血 固中汤-----------补气健脾,补气摄血,补气生血 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 防己黄芪汤------补气利水

4、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

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

5.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 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 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 小青龙汤———燥湿化痰

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

6.白术-----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 痛泻要方——益气健脾燥湿

完带散——(山药)益气补脾,祛湿止带 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水

7.五味子----小青龙汤——敛肺平喘 生脉散——敛阴止汗 四神散——涩肠止泻 天王补心丹——敛心安神

8.石膏-------白虎汤(配知母)——清热生津 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

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 麻杏甘石汤——清泄肺热

9.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治下痢腹痛 桂枝汤-----------滋阴养阴,敛固外泄之营阴 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

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

真武汤-----------利小便,制约附子之温燥 镇痛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 羚角钩藤汤-----养阴增液,缓急舒筋 四物汤------------补血

10.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湿热 葛根芩连汤(配黄连)------清热燥湿

11.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 凊暑益气汤-----清热除烦生津 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

12.柴胡-----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引经报使 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 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舒畅枢机 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 败毒散------------解肌发表

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

13.杏仁------三仁汤-----------宣肺,使气化湿化 麻子仁丸--------润肠通便,宣降肺气 桑杏汤-----------宣降肺气,润燥止咳

14.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制阳亢 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强筋骨

玉女煎------------引热下行,兼补肝肾

血府逐瘀散-------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

15.桑叶配菊花-----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助君熄风 桑菊饮-----疏散风热

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 逍遥散------疏肝解郁

银翘散------利咽,疏散风热

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 17.生地------肾气丸-----滋阴补肾 灸甘草汤----滋阴养血 一贯煎-----滋阴补肝

百合固金汤-----养阴滋肾,凉血止血 导赤散-----清心凉血,养阴

18.连翘------保和丸------清热散结

银翘散------(金银花)清热解毒,轻散透表 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19.干姜------小青龙汤------温肺化饮 四逆汤------回阳救逆 理中丸------温阳散寒

特殊的治法

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药相互配伍以扶助阳气,强壮

阳气的治法。---桂甘汤(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通 心脉,和血气,振奋心阳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小建中汤(饴糖+ 桂枝)苓桂术甘汤 桂枝汤

酸甘化阴:是指营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益阴的治法。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

之意。临床常用于阴不济阳之风。--桂枝汤(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小建中汤(白芍+饴糖)

急下存阴法: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不耗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

大便,清泻实热,从而达到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 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还有通因通用)

釜底抽薪法:指用寒苦降下,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本法好比实抽取锅底下燃烧底的柴

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

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大承气汤

调和营卫法: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桂枝汤(桂枝+芍药)滋阴疏肝法:指以滋阴补肾药与疏畅肝气药相合组方,使肝气和畅,柔达的方法。—— 一贯煎,治疗肝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证。滋阴潜阳法:指用滋阴的药物配伍重镇潜阳药,具有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的作用,用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病证的一种治法。——镇肝熄风汤

补气止血法:治法之一,又称益气摄血。是指通过益气健脾以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

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归脾汤,固冲汤,(补中益气汤)补气活血法:是指重用补气之药,以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的一种治法。用治气虚血瘀,“因虚致

瘀“的中风证;——补阳还五汤

益气升阳法:指以补气药配伍升举阳气药组合成方,以治疗中气虚弱,清阳下陷病证的一种法—— 补中益气汤

透热转气法: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治疗除清营解毒外,可清气透热,导营热向外透发,从

外而解的治法。——青营汤

养阴透热:温病后期,阴液已伤,而邪热仍稽留阴分导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时,用养阴退热药(鳖甲),配合芳香透热药(青蒿)治疗,使阴复热退,热透邪出 的一种治法——青蒿鳖甲汤

化痰熄风法:是治疗风痰上扰证的一种治法。风痰上拢证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症,其由脾湿 生痰,痰阻清阳,加之肝风内动,风痰上拢清空所致,治疗上应采用化痰熄风药,以

祛除风痰——半夏白术天麻汤

凉肝熄风法:清肝热平熄肝风---羚角钩藤汤

逆流挽舟法:为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败毒散

通因通用法:为反治法之一,指应用通下的方药来治疗表现上有通泄的病症的一种治法。-——芍 药汤,大承气汤

补火生土法:指温壮,补益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的治法,用以治疗命门火衰,不能上暖脾土,脾

失健运之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之证——四神丸

辛开苦降法:当寒热互结,肠胃不和而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时,用辛味药之辛散以开通心下之痞

结,配以苦味药之苦降,苦寒以清降泄热,降泄胃气以止呕,两者合用,平调寒热,开结降泄以治心下痞证——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 温阳止血法:指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的功能。以达制止出血的治法,用治脾阳虚寒所

致的出血证——黄土汤 理中丸 凉血止血法:十灰散

凉血散瘀法:凉血兼散瘀。主治热入血及热伤血络证,因热与血相持和离经之血易致瘀,治宜凉血

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之虑,又配散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犀角地黄汤

清肝宁肺止血法:咳血方 温阳利水法:真武汤 温阳化饮法:苓桂术甘汤

增水行舟法:指以滋阴增液的药物组成方剂,功能滑润肠道,导下便结津枯,尤偏于阴亏液涸之便

秘的一种治法。滋阴增液,润肠通便,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故名之。——增液汤 增 液承气汤

滋水涵木法:即滋肾养肝。指运用滋肾阴、补肾水以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此法常用治肾阴亏虚肝

木偏旺的病症。——杞菊地黄丸 一贯煎 益气固表法:玉屏风散

补气摄血法:是指通过益气健脾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

治法——归脾汤 补中益气汤 疏肝健脾法:逍遥散 疏肝理脾法:四逆散

解表清里法:防风通圣散 葛根芩连汤 解郁透气法:四逆散

益气渗湿:参苓白术散 防己黄芪汤 益气解表法:败毒散

培土生金:即补脾益肺,指用补脾土的方法,使脾气健运,能正常地生化水谷精气,上养于肺,以

治疗肺脏亏虚病症的一种治法。——参苓白术散 六君子汤 麦门冬汤

名词解释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

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础理论(治法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治法:治疗的方法。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症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 疗方法。

君药:指针对主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主病之谓君)臣药:a、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次要作用)b、对兼病因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a、佐助药—直接治疗次要证候的药物,协助君、臣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b、佐制药—制君、臣的烈、毒性的药物。

c、反佐药—指在重病邪盛时,根据“甚者从之”的治则。用于消除或避免产生格拒现象(饮

药即吐)而配伍的药物。(治寒以热而佐以寒,治热以寒而佐以热)使药:a、调和药性的药物

b、引经报使药:指能引导方中诸药有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一经脉、脏腑、病位的药物。

八法:出自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汗、和、下、吐、温、清、消、补

营卫不和:正常状况下,卫行脉外,固护营阴,为卫阳提供营养,营卫调和。病理状态下,卫气虚

弱,腠理疏松,卫阳不能固守营阴,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见汗出恶风,是为营卫不和。——桂枝汤

热结旁流:肠中实热结积较重,机体为排除邪气,逼迫粪水从旁而下,其虽有下痢,但下之乃臭秽粪水,且

泻后腕腹的胀满痛不减,是为“热结旁流”也。--大承气汤

脾约:胃中燥热(胃强),脾津不足(脾弱),脾被热邪所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因而津液不能输布,肠道失

以津液濡润,故大便干结,但术膀胱,故小便数----麻子仁丸

祛风剂:祛风是利用药物疏散风邪的作用,以疏散经络、肌肉、关节间留滞的风邪的一种治法

梅核气:是一种病名。每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等。每因情志不畅,肝气郁

结,肺胃失于宣降,聚津成痰,痰气交阻,结于咽喉而致。----半夏厚朴汤 瘛疭(chi4zong4): 俗称(抽风),使小儿惊凤的一种证候。瘛,使紧急挛缩。疭,使筋缓纵伸。瘛疭 是形容手足时伸时缩,无力地抽动不止的状态。它是一种因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

致,其抽动缓而无力。----大定风珠

凉开:即清热开窍。指用清热药配伍开窍药以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用治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的热闭证的

一种治法。----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制性存用: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他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 例如银翘散—荆芥,麦门冬汤—半夏 凉燥:是因深秋感受风寒燥邪,津液不布而致,属小寒,次寒,临证一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

咽干,舌苔薄白为主,治疗以苦温甘辛法,——杏苏散 甘温除热法: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组合成方,以治疗因虚而发热的一种治法——小建中汤治疗阳 虚发热

温阳止血: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的功能,达到止血的目的,用于脾阳虚寒之出血证。——理中丸

协热下利:表邪未解。热邪内陷阳明而出现的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的

湿热泄泻证——葛根黄连黄芩汤

滋水涵木:滋肾养肝,指用滋肾阴,补肾水以达到养肝阴的方法。常用于治肾阴亏虚,肝木偏旺的

病证。菊杞地黄丸治疗肝肾阴虚之眼睛昏花,干涩等证

喑痱:中风症候之一,“暗”指语言不利或不能说话;“痱”,指四肢萎废,不能运动,临床上又有

虚实之分,实证是由于风痰阻塞;虚是肾虚精气不能上承。地黄饮子治疗下元虚衰,痰阻窍

道所致暗痱证(虚)

轻宣润燥:轻宣辛散药+润燥=治疗外感燥邪(凉或温)桑杏汤 杏苏散

简答题

1.桂枝汤中桂枝配白芍,生姜配大枣的作用?

桂枝:散寒解机发表,温助卫阳。白芍:滋养营阴,收敛阴液。桂配芍 1 解肌发表,且散中有

收,使祛邪而不伤正,养阴而不留邪;2 调和营卫(调机表之营卫)

生姜:辛散风寒,助君药以解表调卫,温中止呕。大枣:补益脾胃,助白芍和营血,姜,枣相

配,益脾胃,调脾胃之营卫,加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力。

2.银翘散是辛凉解表剂,方中为何用辛温解表的荆芥、豆豉?

取其辛散透邪之功效。荆芥(豆豉)药性虽辛温,但在大队寒凉药中,温性被制,而存其

发表散邪之用,以增强本方解表透邪之力,故属于“制性存用”之药 麻杏甘石汤:麻黄与石膏相配,以寒制温,清泄肺热,宣肺平喘。温脾汤:附子与大黄相配,以温制寒,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3.清营汤中配银花、连翘、竹叶、黄连的意义?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竹叶、黄连:清心除烦。四者相配,既清心解毒以除烦,又透热外出,使营热透出气分而解。

4.龙胆泻肝汤中配柴胡,生地,当归的意义? 柴胡:疏肝清热,使气疏而热郁解,引药归入肝胆.生地,当归:补血养阴,防肝热伤阴血,泻中兼补 又防苦燥渗利伤阴.5.归脾汤中用补气药的意义? 归脾汤中用黄芪,人参,白术等补气药的意义有3 点:(1)益气补中健脾,以治脾虚之证.(2)益

气生血,以治心血不足之证.(3)益气摄血,以治脾虚气不摄血之出血证.6.分析补益剂,祛湿剂,理血剂,祛痰剂,消食剂中配伍理气药的意义.(1)使补而不滞(2)气化则湿亦化.(3)有气行则血行的功效.(4)气顺则痰消(5)使气利而积消.7.简述血府逐瘀汤中配伍柴胡,枳壳,桔梗的意义.枳壳行气宽胸;桔梗宣达肺气,载药入胸中;柴胡疏肝理气.三药一升一降,开胸行气、调畅气机、使气行则血亦行.8.简述黄土汤中配干地黄,阿胶,黄芩的意义.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生地,阿胶得白术,附子可避免滋腻呆滞碍脾之弊;白术,附子配生地, 阿胶可免温燥伤血之虑.黄芩:苦寒清热止血坚阴,制术,附之温性,使温阳而无动血之弊.刚柔相 济,标本兼顾

9.镇肝熄风汤中配茵陈,川楝子,麦芽的意义? 在大队镇肝熄风,滋阴潜阳药的基础上,配茵陈,川楝子,麦芽以清泻肝热,条达肝气,从而有利于

肝阳的平降镇潜,防止了因重镇太猛,而使肝阳上亢愈甚的不利局面.10.小柴胡汤,肾气丸,补中益气汤,五苓散,大承气汤,理中丸,归脾汤,麦门冬汤的主治证有哪些

小柴胡汤: 1,伤寒少阳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证 3,疟疾,黄疸及内伤杂病见少阳证

肾气丸: 1,肾阳不足证 2,阳痿早泄,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补中益气汤: 1,脾胃气虚证 2,气虚下陷证 3,气虚发热证

4、脾不升清证 五苓散: 1,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 2,水湿内停之水肿,泻泄,小便不利 3,痰饮 大承气汤: 1,阳明腑实证 2,热结旁流证 3,发狂证 4,热厥 5,痉病

理中丸: 1,脾胃虚寒 2,阳虚失血 3,小儿慢惊 4,病后喜唾涎沫 5,胸痹 6 霍乱 归脾丸: 1,心脾气血两虚证 2,脾不统血证

麦门冬汤: 1,肺胃阴伤气逆之肺萎 2,胃阴不足证

组方原则(曾经考过者)

麻黄汤:君: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臣:桂枝----a.散寒解肌发表;b.温通经络 佐:杏仁----降利肺气,平喘止咳 使:炙甘草----和中,调药

* 麻.桂相须为用, 发汗散寒解表力強 * 麻.杏相配, 宣降肺气, 增强平喘之力 小青龙汤: 君: 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桂枝----散寒解肌发表,助阳化气以行水化饮 臣: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饮 佐: 五味子----温敛肺气以止喘咳 半夏----燥湿化痰,蠲(juan)饮降浊 白芍药---养阴和营,且防麻.桂发汗伤阴 使: 炙甘草---调和药性

* 麻、桂相须为用,发汗散寒力強 * 姜、辛.味相配: 散中有收,散肺寒,化寒饮而不伤正,敛肺气,止喘咳而不留邪;而且具散寒化平喘之功.大乘气汤: 君: 大黄(后下)---苦寒泄热,清泻肠胃积滞, 臣: 芒硝----咸寒泻热, 软坚润燥通便 佐: 枳实----破气散结,消积除痞 厚朴----宽肠下气,消胀除滿

*黃、硝相须为用,攻柔相济,清泻热结力強,燥.实并治 *枳、朴相配,助黃.硝以推荡积滞,攻下热结.清营汤: 君: 犀角----清营解毒,凉血散瘀

臣: 生地黄----清营解毒,助君清解营份热毒,养阴生津以治营热津伤 玄参----滋阴清热解毒 麦冬----清热养阴生津

佐: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竹叶、黄连----清心除烦

丹参----清心除烦, 活血化瘀, 防热与血结, 引药入心

小柴胡汤: 君:柴胡----a.重用之以透少阳(半表)之邪;b.疏畅少阳气机 臣: 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益气扶正以祛邪外出;充实正气以防邪气内传 使:(兼)炙甘草: 调和诸药

*柴.芩相配: 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 四君子汤: 君: 人参----甘温补气,健脾养胃 臣: 白术----补气益中,健脾燥湿

*参、术相须为用,增强了补齐健脾益胃之效 佐: 茯苓-----健脾渗湿

*术、苓相配,健脾助运,相辅相成 使: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补中益气汤:君:黄芪——益气补中,升阳固表 臣: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 *参、术、芪、草相须为用

佐:陈皮—理气和中,使全方补而不滞 当归——养血补虚

使(兼):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引药上行 一贯煎:君: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臣:枸杞子——滋肾益精,养血补肝 当归——养血补虚,和血调肝

*二药合用、滋阴血,补肝肾,滋水涵木 北沙参、麦冬——养阴补肺,既资水上之源 佐:川楝子——疏肝理气,清泄郁热。桃核承气汤:君:桃仁——破瘀活血 大黄——下瘀泄热

臣:桂枝——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祛瘀 芒硝——泻热软坚通便,助大黄攻逐瘀热 *桃仁、大黄相配,逐瘀泄热,瘀热并治

*桂枝得大黄则不走表,大黄得桂枝则不直下,共奏活血祛瘀之功 佐使:炙甘草——① 护胃气,以防寒凉药伤胃 ② 调和诸药 补阳还五汤:君: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而促进血行 臣:当归尾——活血祛瘀,养血通络,使祛瘀而不伤正 佐:地龙——通经活络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助归尾之力 生化汤:君: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 臣:川芎——活血行气 桃仁——活血化瘀 佐:炮姜——温经止痛 黄酒——温通血脉而活血

童便——益阴化瘀,引败血下行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黄土汤:君:灶心黄土——温中阳,收敛止血 臣:白术 ——健脾益气 炮附子——温壮脾阳 佐: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

黄芩——止血而治诸失血;苦寒坚阴,制术、附之温性,使温阳而不动血。使:甘草——调和诸药

*生地、阿胶得白术、炮附子可避免滋腻呆滞碍脾之弊;白术、炮附子配生地、阿

胶可避免温燥伤血之虑。

平胃散:君:苍术——燥湿运脾 臣: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佐: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促运化 使:炒甘草——和中,调药

*君臣相配,燥湿运脾,行气化湿,湿化气行则脾得健运 *臣、佐相配,理气和胃,使气行湿化

藿香正气散:君: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

臣:白芷,紫苏—辛散风寒,助君以解表,并芳化湿浊,和中止呕 半夏曲,厚朴—燥湿和胃止呕,行气除满,助君以燥湿理气和中 佐:陈皮——理气化湿,和中止呕 大腹皮——行气除满,利湿

桔梗——宣肺宽胸利膈,既益于解表,又助于化湿 白术,茯苓——健脾去湿,和中止泻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使:炙甘草——调和药性

五苓散:君:泽泻——渗湿利水

臣:猪苓,茯苓——利水渗湿,以助君药 *君,臣相须为用,利水渗湿之力强

佐:白术——健脾以运化水湿,合茯苓相使为用,以助健脾利湿 桂枝——(温阳化气,外散风寒)化气解表 二陈汤: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橘红——行气和胃,使气顺痰消咳止

*君臣相配为“二陈”,旨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佐: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痰无以生 生姜——合半夏①化痰;②降逆和胃

乌梅——敛肺止咳,与半夏相配散收并用,祛痰而不伤正 使:炙甘草——调和药性

半夏白术天麻汤: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天麻——平肝熄风而止眩晕 *二药相配,化痰熄风以止眩晕 臣:白术——健脾燥湿 茯苓——健脾渗湿

*二药合健脾去湿以治痰之本 橘红——理气化痰,和胃止呕

佐使:甘草,生姜,大枣——和中,调药 阳和汤:君:熟地——重用以补阴血,填精髓 鹿角胶——填精髓,助阳气 *二药合用养血助阳,填精益髓

臣:肉桂,姜炭——温里散寒,通利血脉

*君,臣相配以温阳补血,散寒通脉,使补不碍胃,补不留邪

佐:麻黄——开泄腠理;发越阳气,宣通卫气以散肌表腠理之寒凝 白芥子——豁寒痰,通经脉,利气机,尤善祛皮里膜外之痰以散结消肿 佐使:生甘草——合温里散寒药以解阴毒,兼以调药为使

类方比较(曾考过者)

1.小青龙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

均能降逆平喘,祛痰止咳。用治痰失宣降所致之喘咳证

a.小青龙汤所致之喘咳证,乃因寒痰水饮壅肺,外感风寒,外寒饮动内饮,水寒射肺,肺失宣降 而致,属外寒内饮之证。故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立法,临证以发热恶寒而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胸闷,苔白滑等证为特征

b.定喘汤所治之喘咳证,乃因素有痰浊蕴肺,郁而化热,复感风寒,肺失宣降所致,故以宣肺降

气,祛痰定喘兼清肺热,散风寒立法,临证以哮喘咳嗽,痰多色黄,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腻而黄,脉滑等证为特征 c.苏子降气汤所治之喘咳证,乃因寒痰壅肺,肺失宣降(上实)为主,且有肾虚不纳气(下虚)

而致,属上实下虚之喘咳证,故以降气祛痰,温肾纳气立法,临证以喘咳痰涎壅盛,痰多清稀,胸闷,呼多吸少,腰酸脚软,苔白滑,尺脉偏弱等证为特征 2.小青龙汤---杏苏散

两方均有外散风寒,内化痰湿(或痰饮)的功效,用治外感风寒,痰湿内阻之咳嗽证

a.小青龙汤发汗散寒中尤擅于温肺化饮而平喘止咳。多用治外感内饮,尤以寒饮内停肺的喘咳证,属温化法。亦是治疗肺寒痰喘咳的良方。临证以喘咳痰多清稀,胸闷,舌苔白滑或兼有表证为特 征

b.杏苏散轻散风寒(轻宣凉燥)中长于宣肺气,化痰湿(偏于宣散化痰),为治外感凉燥证的代表

方,亦治外感风寒较轻,兼肺气不宣痰湿内阻之咳嗽,属宣化法。临证以恶寒头痛,无汗,咳嗽

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脉弦等见证为特征 3.逍遥散---一贯煎

两方均具有疏肝理气而止痛之功。用治疗肝郁不舒所致之胁痛证

a.逍遥散长于疏肝解郁,并能养血健脾,属调和肝脾之剂,临证多用治肝气郁结为主,兼有血虚 脾弱之胁痛证,以及妇女月经不调证。表现以两胁作痛,或少腹疼痛,乳房作胀,头痛目眩,口

燥咽干,食少体倦,舌淡,脉弦而虚等证为特征

b.一贯煎重在滋养肝肾,兼能疏达肝气,为滋阴疏肝法的代表方,多用治肝肾阴虚,兼有肝气不

疏之胸脘胁痛证,临证伴有吞酸吐苦,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弦等征候者 4.归脾汤---固冲汤

均重用补气药,意在补气健脾,以复统摄之权,用治脾气虚,气不摄血之崩漏或月经过多,舌 淡脉细弱等证

a.固冲汤在补气健脾摄血之外,更配以固冲养血收敛止血,去瘀止血,补气固冲以治其本,收涩 化淤以治其标,以奏固崩止血之功。用治脾气虚弱,冲脉不固执血崩月经过多证,伴见量多色

淡质清稀,心悸,眩晕,舌淡脉细弱等证者

b.归脾汤重在补气健脾摄血之外,更配以养血安神之品,以达心脾同治,气血并补。但重用补气,意在生血,以复其生血统血之职。用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脾不

统血之便血,崩漏等证 5.四物汤---逍遥散 两方均有补血和血之功,用治肝血不足而头目眩晕,月经不调,舌淡,脉细之证。a.四物汤重在养血补虚,并能行血调经,为临证补血,调血的基本方剂。多用治冲任虚损,营血

虚滞所致之血虚证,以及妇女月经不调和胎前,产后血虚兼气滞者。

b.逍遥散重在疏肝解郁,并能养血健脾,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剂。多用治肝气郁滞,血虚脾弱之

月经不调证或胁痛证。临证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食少体倦,舌淡,脉弦而虚等证。

6、归脾汤-------天王补心丹

均有补心血安心神之功,皆可用于心血不足的心神不安证,症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

a.天王补心丹:、重在滋养心肾之阴血兼清虚热,用于心肾阴血虚少、心肾不交的心神不安证,症

见失眠多梦、健忘心慌、伴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等。b.归脾汤:重在益气健脾兼以养心,用于心脾气血两虚之心神不安证,症见食失眠多梦神疲食少、体倦乏力、面色萎黄;亦用于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

7、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

均具有益气补中,健脾养胃之功。用治脾胃气虚而见面色萎白、少气体倦、食少便溏、舌淡苔 白、脉虚弱者。

a.四君子汤:重在益气补中,并能健运脾胃,为补气的基础名方。是治脾胃气虚证的代表方。

b.补中益气汤:功善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临证尤多用治气虚下陷之脏器下垂证、久泄痢证、崩漏证,以及气虚发热证。

c.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中培土生金,功善渗湿止泻,为“益气渗湿”代表方,临证多用治泄泻

或咳嗽咯痰色白,气虚夹湿泄泻或咳喘。

8、理中丸------四君子汤

均具有益气健脾之功,均可治脾胃气虚之证。临证均可见气短体倦、食减便溏或泄泻、舌淡苔 白、脉虚之证、a.理中丸:以干姜为君,侧重于温中祛寒,兼以益气健脾,为治中焦脾胃虚寒证的代表方。亦主

治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喜睡涎沫、胸痹等病症属中焦虚寒者。临证以脘腹冷痛、畏寒肢

冷、不欲饮食、便溏泄泻、脉沉细等为特征。

b.四君子汤:以人参为君,重在补脾益气,为补气的基础方剂。主治脾胃气虚,运化乏力证。临

证以面色恍白、气短体倦、食少便溏、舌淡脉虚等为特征。

9、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三方都可以用来治疗四肢厥逆之证,但三方用药主治皆不同。

a.四逆散证乃热邪内传少阳,阳气被遏,不能外达所致,属热厥轻证,功效着重于通解热邪,还可 以治肝脾郁滞证,有疏肝理脾之功效。

b.四逆汤证是由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属寒厥证,功效着重回阳救逆。c.当归四逆汤证则属血虚受寒、寒凝经脉所致,功效着重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10、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

均以消补兼施、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立法,用治心下痞满、舌苔腻微黄之证 a.半夏泻心汤:重在调和寒热,和胃降逆止呕。用治脾胃虚弱、寒热互结、肠胃不和升降失司之

心下痞满不痛、呕吐肠鸣利、舌苔腻微黄、脉滑数之证。

b.枳实消痞丸:行气消痞之力大,且有健脾去湿、和胃消食之功,临症以心下痞满证,伴有食少、体倦乏力、大便不调等证为特征。

11、凉开三宝的比较

凉开三宝是指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 三方均能清热解毒、涤痰开窍,用治温病热邪内陷心包或痰热蒙蔽心窍所致发热、烦躁、神昏

谵语、舌降苔黄数等热闭证。

a.安宫牛黄丸寒凉性最大,清热解毒之力最强,清热与开窍并重,故适用于热闭证而热毒炽盛或

痰热内盛、蒙蔽心窍之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脉数等证及小儿痰热惊厥。

b.紫雪寒凉性次之,清热止痉力最强,化痰开窍力逊于至宝丹。故适用于热闭证而热陷心包及热

盛动风之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烦躁四肢抽搐等证者。

c.至宝丹寒凉性最小,清热解毒力弱,而辟秽化浊、豁痰开窍力优,适用于痰热偏重、内闭心包

之神昏谵语、痰多气粗、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热闭证。12.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

均具有平肝熄风的功效。用于治肝风内动的头晕目眩,烦躁,脉弦有力者。a.羚角钩藤汤长于凉肝镇风,清热止痉,并能柔润舒筋。多用于肝热盛,引动肝风而见高热烦躁,四肢抽搐,舌绛而干,脉弦数等证者。

b.镇肝熄风汤善于重镇降逆,潜肝熄风,并能滋阴液,舒肝气。多用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而动

风,气血逆上之类中风证。临证以头目眩晕,脑部胀痛,面色如醉,脉弦长而有力等为特征。

而且不论中风之前,中风举发或中风之后,凡其病机相符者,均可应用。13.五苓散——猪苓汤

均有利水渗湿之功。有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证。

a.猪苓汤利水渗湿之中尚有清热养阴之功。主治水热互结,邪气伤阴致小便不利,口渴欲饮,身 日心烦等证。

b.五苓散利水渗湿之中尚有健脾运湿,化气解表之功。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膀胱气化不利

之蓄水证,见头痛发热,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苔白。14.真武汤-----实脾散

均能温补脾肾、助阳行水,同治脾肾阳虚、阳不化气、水气内停之小便不利、水肿、苔白脉 沉等阴水证。

a.真武汤偏于温肾利水,主治肾阳虚之水肿。症见小便不利、浮肿、腹痛、兼阴随阳伤之身目闰动者。

b.实脾散偏于温补脾阳兼行气导滞之功,主治脾阳虚水停气滞之水肿。症见胸腹胀满、食减便溏、舌苔白腻。

15.平胃散-----藿香正气丸 均具有芳香化湿运脾、辟秽祛浊、行气和中之攻,都可用治湿滞脾胃之脘腹痞满、吐泻食少、舌苔白腻等证。

a.平胃散功专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专治湿困脾胃、气机受阻之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口淡纳呆、苔白腻等证,为燥湿和胃的代表方。

b.藿香正气散兼外散风寒,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寒热头痛、腹痛吐泻等证,为解表化湿并 用之剂。

16.理中丸---黄土汤

均能温脾阳,益脾气,以统血摄血,用治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脾不统血的出血证,症见出

血,血色暗淡,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者

a.理中丸重在温阳健脾治本,用治中焦虚寒证,临症以脘腹冷痛、食少泄泻舌淡苔白、脉沉迟为主

b.黄土汤重在标本兼治,既温阳健脾治本又养血止血治标,临症以失血,血色淡黯、四肢不温、面

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为主。

有代表性的古句子

1、肾气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而生化无穷”

2、六味地黄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3、清营汤——“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4、犀角地黄汤——“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5、苓桂术甘汤——“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6、芍药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参考复习指导.六味地黄丸的附方---知柏地黄汤、杞菊地黄汤、都气丸、麦味地黄丸、耳聋左慈丸

四君子汤的附方---归脾汤,枳实消痞丸,健脾丸,八珍汤,参苓白术散,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保元汤 2.下列药的主治症:

小柴胡汤---1)伤寒少阳证;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3)疟疾、黄疸及内科杂病见少阳证

肾气丸---1)肾阳不足;2)阳痿早泻、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补中益气汤---1)脾胃气虚证;2)气虚下陷证;3)气虚发热证?

五苓散---1)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2)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 3)痰饮

大承气汤---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等

理中丸---脾胃虚寒或阳虚失血、小儿慢惊风、病后喜唾涎沫、胸痹、霍乱等 归脾汤---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

麦门冬汤---1)肺胃阴伤气逆之肺痿;2)胃阴不足证

方中药对的作用

麻黄汤中麻黄配杏仁的作用是:宣肺平喘 桂枝汤中桂枝配白芍的作用是:调和营卫

小青龙汤中细辛干姜五味子相配的作用是:温肺化饮,敛肺平喘止咳 桑菊饮中中桔梗配杏仁的作用是:宣肺止咳 大承气汤中大黄配芒硝的作用是:峻下热结 小柴胡汤中柴胡配黄芩的作用是:和解少阳 四逆散中柴胡配枳实的作用是:疏肝理脾

逍遥散中柴胡配当归白芍的作用是:疏肝养血

半夏泻心汤中半夏干姜黄芩黄连相配的作用是: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散结除痞

白虎汤中石膏配知母的作用是:清热生津

清营汤中银花连翘黄连竹叶相配的作用是:透热转气 清胃散中黄连配升麻的作用是:清散胃热 玉女煎中石膏配熟地的作用是:清胃滋阴 青蒿鳖甲汤中青蒿配鳖甲的作用是:养阴透热 理中丸中干姜配人能的作用是:温中补虚.四逆汤中附子配干姜的作用是:回阳救逆

当归四逆汤中当归配桂枝的作用是: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补中益气汤中黄芪配柴胡升麻的作用是:补气升阳 四物汤中当归配熟地的作用是:补血和血 当归补血汤中黄芪配当归的作用是:补气生血 朱砂安神丸中朱砂配黄连的作用是:清心镇惊安神 酸枣仁汤中酸枣仁配川芎的作用是:养血调肝安神 半夏厚朴汤中半夏配厚朴的作用是:化痰行气散结

上一篇:委托银行代发业务协议下一篇:酒店服务礼仪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