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二总测试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历史选修二总测试(共8篇)

历史选修二总测试 篇1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力迅速发展 B.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2.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史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B.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C.新兴地主产生、奴隶主贵族势力完全消失D.思想文化呈现繁荣景象

3.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

4.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源是

A.生产力的显著发展 B.社会处于剧烈变革时期

C.科学的发展,大量新思想的出现 D.争霸战争的需要

5.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

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

6.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

A.存在决定意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等礼仪道德斥为削国危邦的“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其实质是

A.统一思想B.加强中央集权C.思想文化专制D.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8.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主要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9.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有①重农抑商 ②“燔诗书而明法令” ③奖励军功 ④废除井田制 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10.右图“商鞅铜方升”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什么内容A.为田开阡陌封疆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统一度量衡D.加强中央集权

11.商鞅变法措施中有可能激化阶级矛盾的是①连坐法的推行②轻罪重罚③户赋、劳役沉重④重农抑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

13.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是

A.周王室为了巩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地位

B.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尝试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

D.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14.依据商鞅变法中法令的主要内容,商鞅的思想明显属于

A.儒家学说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5.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级爵制,使得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

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中央集权制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进爵的机会A.①② B.③④ C.③ D.④

16.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17.商鞅变法在社会经济方面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废除井田制 B.奖励耕织 C.重农抑商 D.建立县制

18.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19.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D.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0.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C.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20分)

21.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áng„„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三个材料中哪一个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2分)

(2)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为什么?(3分)

(3)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哪里?(4分)

(4)材料三中“务本”是指什么?(2分)

22.材料一(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所述改革内容,总结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4分)

(2)材料二如何评价商鞅?怎样给商鞅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价?(5分)

三、问答题(20分)

2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响比较大?(12分)

专题二综合测试

1.A 2.C 3.A 4.A 5.A 6.B 7.C ?8.A 9.B 10.C 11.A 12.B 13.C 14.D 15.A

16.A 17.A 18.A 19.C 20.D

21.(1)材料一完全支持商鞅变法。(2分)(2)“民以殷盛”。变法后,对老百姓来说负担仍比较重。(3分)(3)认为商鞅为“刻薄人也”,其变法为“挟持浮说,非其质矣”,指责变法。仅从其品德方面评价,没有认识到其历史进步性。(4分)(4)重视农业生产。(2分)

22.(1)内容: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征收赋税,统一度量衡。效果:秦国日益强大,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4分)(2)认为商鞅“天资刻薄”、“严刑少恩”是被车裂而死的原因。商鞅变法是进步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商鞅执法公正、措施果断是当时激烈斗争的必然要求,它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商鞅被车裂而死的最主要原因是保守势力的反扑,但商鞅的轻视教化、严刑峻法和文化专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5分)

23.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分)其他变法: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已经开始。著名的有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权。(4分)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影响也较大。吴起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4分)

历史选修二总测试 篇2

教科书第119,121,122,123,124页上的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蓖ü复习,加深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2蓖ü复习,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对加减法计算方法整体认知结构。

3痹诟聪肮程中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自觉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复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加深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教师:同学们在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时,学习了哪些内容?

指导学生说出100以内的加减法包括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加、退位减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10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的加法整十数加整十数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法

100以内的减法整十数减整十数

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两位数减两位数

退位减法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教师:这节课我们从这样几个方面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第121页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

上展出,要求学生对照自己做的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了,并且掌握了它们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一起来把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填在表中。

出示下表,教师引导学生填表。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归纳。

如果学生不能找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可以作以下的引导:

教师:我们在计算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想一想在减法计算中,也需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吗?

学生意识到也是要对齐相减的。

教师:所以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后再计算,就是加减法计算方法相同的地方。除此之外,它们在计算方法上还有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把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第二条进行比较,很容易发现这一条也是相同的。

教师:还有哪些地方不同呢?

学生说出两种计算方法的不同点。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完善

中的内容。相同点不同点100以内的加法100以内的减法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从个位加减起个位上的数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教师:我们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就要这样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凡是计算错误,可能是粗心,也可能没有按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我们看看这样几道题。

在表下面出示。

38

+6

9872

-16

6638

+27

5598

-6

38

教师:这些题错在什么地方?你们掌握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来衡量一下,看能不能找出问题在哪个地方?

学生说错误的原因,第1,4题是没有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第2题是退位后在十位上的数相减时没有还借的1,第3题是十位相加时没有加上进上来的1。

教师:上面这些错题都很有代表性,同学们计算时要注意按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第121页第10题和第122页第11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方法

教师:前面我们复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计算方法,下面复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到口算呢?

指导学生说出计算比较简单的计算题时,一般采口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对了。口算比较方便,计算起来也比较快,但是口算只适于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哪些是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呢?对每一个同学来说理解得不一样,有些基础好的学生,比较难的题目他也认为比较简单,对于一些基础差一点的同学来说,这些题目就比较难了。所以,同样一道题,有的同学选择口算,有的同学选择笔算,这是正常的。不过基本的口算方法每个同学都要掌握。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地进行口算呢?我们还是在练习口算过程中来总结口算方法,请同学们完成第119页第5题。

学生做题,教师做必要的指导。

教师:都做完了吗?你认为这些口算题可以分成几类?

引导学生把这些口算题分成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三大类。

教师:也就是说,这本书要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都要求口算。下面想一想,20+40,80-30怎样口算的?你能说一说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应该怎样口算吗?

引导学生说出20+40,80-30的计算方法以后,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归纳为想一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如计算20+40时,想2+4=6,所以20+40=60。

教师: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又该怎样口算呢?以9+35和84-80为例,说一说这两类题的口算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口算9+35时,想9+5=14,14+30=44;口算84-80时,想80-80=0,所以84-80=4。

教师:怎样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算式呢?

引导学生说出口算方法是先想一位数或整十数加在两位数上的哪一位,然后再按一位数加减一位数或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行口算。

出示第123页第15题,引导学生口算的方法进行口算。

四、复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教师:请同学们计算23+28+19,93-27-18,35+28-44。

学生计算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算式应该怎样计算,让学生说出这些计算要分两步,第一步算出前两个数加减的结果,再这个结果与第三个数相加减。

教师:这种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在我们的生活中应得非常普遍,请同学们翻开书第124,125页,完成书上第16,17,18题。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

上展出,全班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历史选修2教案 篇3

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上一课对内改革相对应。以深圳特区为例,了解邓小平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对内改革的相关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能够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不善于独立思考,能动性较差。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掌握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了解重要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

时空观念:利用地图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史料实证:通过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理解对外开放的宏达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了解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大历史意义。

家国情怀: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并支持我国的大政方针,关心国家大事,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以深圳为例认识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贡献、知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巩固

1、1978年,邓小平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____的召开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

3、组织上,形成了以__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的支持下,农村逐步实现了以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为内容的_______。城市进行以_______为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

【设计意图】本节课知识与上两节课联系性较强,设置复习巩固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前两课知识点,更容易做好衔接。

导入:(音频《春天的故事》)正在播放的这首歌曲,歌颂的是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对内改革的同时,他又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国策,为什么要对外开放?如何对外开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九课《对外开放》。

活动二:小组讨论

问题设置:

1、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有哪些?

2、这些条件中,哪些是我国具备的、哪些是我国不足的?

3、如何克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处?

学生回答:技术、资金、劳动力、市场、经验等。我国有广阔的市场和重组的劳动力。但是技术落后,经验不足,资金短缺。建立经济特区,积极引进技术、经验和资金。

老师:我国最先设立的经济特区有哪些?从地理角度看,都在那两个省?

学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在广东省和福建省。

(老师补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行。我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设置特区,先行试点,再逐步推广。)

老师:请同学们结合史料思考,经济特区到底特别在哪?国家没什么选择在广东和福建先设立经济特区呢?

史料:1979年春,邓小平在与广东省领导谈话时,提出在那里可以划出一块地方来,叫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几个月后的一份中央文件中指出: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以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中央确定,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个重大决策,对加快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

老师总结:“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的经济政策,如减免税收、给予特殊待遇等,以吸引外资,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广东福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毗邻港澳,可以吸引大量侨资;依靠大陆腹地,自然资源丰富。

【设计意图】教材中对于这一部分叙述完整,表述清晰;内容上不难理解。因此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活动三:体味成果

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后深圳的变化

——图片选自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9课

材料二:深圳本来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和“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选自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9课

老师:实践证明,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

【设计意图】用图片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设立经济特区带来的变化,加深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认同感。

活动四:地图应用

老师:试点的成功,证明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正确性,1984年,邓小平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经济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撬动它,就撬动了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

请同学们拿出历史地图册,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找出1984年以后我国新开放地区,并做好标注,仔细观察并思考,我国开放格局的特点。

归纳:

18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8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地区定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后扩展到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市县

18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2年,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边境城市、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首府,几年后,又开放了一大批内陆市县。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标注,发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更有助于加深记忆

活动五:小组讨论

材料一:中国代表签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

材料二:世界贸易组织,英文缩写为WTO,是处理世界贸易问题的重要国际组织,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各成员间的贸易争端。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举行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签字仪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带入全球贸易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但也给中国的经济体制带来挑战。

——选自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九课

老师:根据两则材料思考并讨论

1、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3、面对挑战,中国该如何应对?

归纳总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机遇:它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弱势产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不加快改革的步伐,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应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进行技术升级,提高我国产品竞争力;坚持可持续发展。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相对较难理解,结合小组智慧,激发学生兴趣;在世界经济浪潮中,面对机遇和挑战,该如何应对?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课堂总结: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目睹了对外开放政策下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了解了“经济特区—沿海开发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也看到了加入世界贸易的历史性一刻。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邓小平同志的高 瞻远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抉择,更离不开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让我们一起携手,为新世纪中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1)每一个教学活动中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并设【设计意图】版块。

(2)引用的文字及图片材料请展示在教学设计中。如确实无法展示(如视频音频)请文字描述即可。不要插入超级链接。

板书设计:

第9课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特点: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历史选修二总测试 篇4

一.选择题:

1.若a,b是任意的实数,且a>b,则()A.a2b2B.2.若

1a1b

0,则下列不等式中

b

1a1b

1C. lg(a-b)>0D.()()

22a

(1)abab

(2)|a|>|b|(3)a

ba

ab

2正确的个数是()

A.1B. 2C. 3D.4 3.不等式|x-1|+|x+2|5的解集为()

A. ,22,B. ,12,C. ,23,D.,32, 4.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x,y为正数,则

xyyx

2B.

x2x

122

2C.lgxlogx102D.a0,则(1a)(1

1a)

45.如果a>0,且a1,Mloga(a31),Nloga(a21),那么()

A.M>NB.M0,则n+A.2

32n

2的最小值为()

C.6

D. 8

B.4

7.已知3x+y=10,则x2y2的最小值为()A.

B.10C.1D.100

8.函数y=5x125x的最大值为()

A.108B.63C.10D.279.已知0a,b1,用反证法证明a(1b),b(1a)不能都大于A.a(1b),b(1a)都大于

时,反设正确的是()

14,B.a(1b),b(1a)都小于

C.a(1b),b(1a)都大于或等于D.a(1b),b(1a)都小于或等于

10.已知a,bR,且abA.ab

ab

0,则()

ab

B.ab

aabc

C.ab

ccda

ab

D.ab

ab

11.a,b,cR

,设

S

bbcd



ddab,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0S1B. 1S2C. 2S3D. 3S4

1111

31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n≥2,n∈N*)的过程中,由n=k递推

n+1n+22n14

到n=k+1时不等式左边()

A.增加了一项B.增加了两项、2k+12k+12k+2

C.增加了B中两项但减少了一项D.以上各种情况均不对

k+1二.填空题:

13.已知2x3y6z12,求x2y2z2的最小值是 14.已知a1=,an+1=

3anan3,则an=____________

15.如果关于x的不等式|x-4|-|x+5|b的解集为空集,则b的取值范围为16.设A

1

2



1,则A与1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7.(12分)(1)证明:a2b22(2ab)5(2)证明:538

18.(12分)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

1213

n

n22,nN,n2

19.(12分)已知函数f(x)=|x-2|-|x-5|.(1)证明:-3≤f(x)≤3;(2)求不等式f(x)≥x2-8x+15的解集.

20.(12分)已知对于任意正数a1,a2,a3,有不等式:a1

1a1

1,(a1a2)(1a1

1a2)4,(a1a2a3)(1a1

1a2

1a3)9,…

(1)从上述不等式归纳出一个适合任意正数a1,a2,...,an的不等式.(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归纳得到的不等式.21(22分)如图,四边形PCBM是直角梯形,∠PCB=90°,∠MBC=45°,PM∥BC,PM=1,BC=2,又AC=1,∠ACB=120°,AB⊥PC,直线AM与直线PC所成的角为60°.(1)求证:平面PAC⊥平面ABC;

(2)求异面直线PA和BC所成角的余弦值;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篇5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012·无锡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很受苏氏哲学的影响,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上,带到了家庭中和市场上,带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论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

材料二 困扰柏拉图的是他不能获得令其满意的知识来控制世界。„„在寻找这一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柏拉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唯一的世界„„实际上,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只是表象或者理念世界的不完全反应。„„只有那些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推理才干的哲学家才能知晓这个世界的秘密。

——《新全球史》

材料三 尽管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最后不再相信柏拉图的表象和理念的理论,他认为这一理论对理解世界是不必要的。„„他的著作表达了对世界全面而连贯的理解,以至于他后来的学生,中世纪的基督教学者称其为“知识之父”。

——《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塞罗这一观点的理解。(2)结合材料二指出“哲学家”在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3)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概括亚里士多德对待柏拉图的态度,并分析他被称为“知识之父”的理由。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古希腊思想家核心观点的理解。第一问实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际上考查的是对苏格拉底思想影响的理解:天上的是神,地上的就应该是人,因此苏格拉底在思想上的杰出贡献是:使古希腊哲学由对神的关注变为关注现实人生。第二问考查的是对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理解:其核心观点是哲学家的地位应该是国家的统治者。第三问考查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贡献;态度: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生物学领域提出的方法备受推崇、物理学领域提出的观点曾长期占统治地位来回答。

答案(1)理解: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地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由哲学家担任国家的统治者。

(3)态度: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理由:其哲学思想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家的重要理论来源;他在生物学领域提出的方法备受推崇;物理学领域提出的观点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材料二 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厥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变革中国社会的关键是什么?为此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创办兴中会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兴中会创办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孙中山晚年提出了怎样的新理念?并说明原因。解析 本题考查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中重要思想理论、观念转变等知识点。第(1)问依据材料一来回答;第(2)问考查了兴中会成立的原因和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回答即可;第(3)问考查孙中山先生晚年思想转变和转变的原因,根据相关知识来回答。

答案(1)关键:改革政治。选择:从改良到革命(或提倡暴力革命;从医人到“医国”。)(2)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众尚未觉醒;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意义:兴中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民主革命团体,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3)理念:提出新三民主义。原因:拱卫共和斗争的屡屡失败;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等。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路径。”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本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实施这一政策除了战争需要之外,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3)结合材料回答: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解析 本题主要以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为主题,考查学生的理解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分析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第(1)题,要注意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及战后实施的目的分析、归纳。第(2)题,主要结合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加以分析、归纳。第(3)题要求结合材料得出结论,这需要根据当时俄国的国情和新经济政策的意义,经过对照分析后再上升到理论性认识。

答案(1)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原则和基础(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建设与改革的历程同样光辉而艰辛。从初掌国家之舵到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我们党又奋斗了58年。多少危急时刻,多少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拉动了一次次伟大的历史转折。不朽的业绩,定格在一个又一个历史的关节点上。

——新华社特稿《在历史的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86年回眸》

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 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上述材料将中国共产党86年的奋斗历程依次定格在一个又一个的关节点上: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艰辛探索、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综合所学知识列举下列关节点的对应标志事件。

①日出东方——标志: ②力挽狂澜——标志: ③灯塔指引——标志: ④拨乱反正——标志: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毛泽东同志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指的是什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概括毛泽东、邓小平两位伟人在理论探索上有何共同点。解析 第(1)问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日出东方”是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力挽狂澜”是在革命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由幼稚到成熟,挽救了革命,此为遵义会议;而“灯塔指引”是指中国有了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此为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拨乱反正。第(2)问由材料“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可知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结合所学知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第(3)问两者都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答案(1)①中共一大(或中国共产党成立)②遵义会议 ③中共七大(或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实事求是。5.(名师原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2年11月,邓小平28岁,时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职务。这一年,他被撤职,受到“最后严重警告”处分,妻子金维映和他离婚,成了中央苏区的一名社会闲杂人员。

材料二 1967年,邓小平63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政治局常委。这一年,他被作为中国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打倒,流放到第一次被打倒的江西,当上了一名钳工。(他并没有停止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材料三 1975年,邓小平71岁,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这一年,被以“右倾翻案风”的总后台老板的罪名,再次被打倒。

——田炳信著《邓小平最后一次南巡》

(1)邓小平三次被打倒分别是什么时期?原因是什么?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他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各有哪些主要事迹?(要综合归纳)解析 本题以邓小平人生的三起三落为切入口,并结合材料与课本内容,进行提炼综合即可。

答案(1)第一次被打倒是土地革命时期,原因是因为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被当时在中共中央担任领导的左倾领导人打倒;第二次是“文革”前期,原因是毛泽东犯了左倾错误,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而对坚持正确立场的邓小平发动打击所致;第三次是“文革”后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期,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不为仍在犯左倾错误的毛泽东所容,加上“四人帮”的策划与煽动,天安门事件后,邓小平再次被打倒。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要事迹:①革命战争时期:参与和领导“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八年抗战和四年解放战争。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参与、领导克服“三年经济困难”和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③改革开放时期:领导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一国两制等,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6.(2012·西安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位太太从维特来,走得比光还要快;她有一天出门早,沿着相反的方向跑,却在头天晚上回来了。

——《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

材料二 在1931年的一次采访中,爱因斯坦说:“我首先承认我的政治信念: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不是人为国家而存在。这对科学也适用。有一些多年前的表述是由这样一些人作出的,在这些人看来人本身才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我相信国家的最重要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并使他有可能发展成一个创造性的人。

——《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

材料三 我从不追求舒适和奢侈的生活,说起来我还有点蔑视它。我对社会正义的激情常常使我开罪于人,而且我同样坚决反对任何不必要的束缚和人身依附。„„我向来重视作为个体的人,我极端仇视暴力和党同伐异。综上所述,我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和平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反对者,拒绝任何种族主义,尽管它总是把它打扮成爱国主义。„„我坚信社会地位和财物带来的特权不公平且败坏道德,过分夸张个人崇拜同样如此„„我认同民主的理想,虽然我深知民主国家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的痼疾„„国家这个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就是社会正义和对个人经济的保护。

——爱因斯坦《我的信仰声明》

(1)材料一用风趣的小诗形式揭示了爱因斯坦的哪一项科学成就?这一成就有什么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并简评爱因斯坦。解析 本题考查对爱因斯坦一生重大成就的理解。第(1)问很简单,即相对论及出现的影响。第(2)问要结合材料;关键信息是:“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国家的最重要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并使他有可能发展成一个创造性的人”“坚决反对任何不必要的束缚和人身依附”“仇视暴力和党同伐异”“和平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反对者,拒绝任何种族主义”“个人崇拜”“我认同民主的理想”等。

答案(1)相对论。推动了现代科学革命,使自然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有利于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

高中历史选修人物知识点 篇6

1、唐朝初年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

(1)治国思想上:他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随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用人策略上:他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2)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法为末的原则。

(3)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

(4)文化: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5)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在东突厥地区设羁羁糜府州进行管辖;

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与吐蕃和亲,促进汉藏的友好和西藏地区的发展;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6)外交:采取开放的政策,设立鸿胪寺;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对外来文明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增强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有何历史作用?

高中历史选修课的教学反思 篇7

高中历史选修课的教学反思

在历史教学中除了必修模块,还有选修模块的修习。如何上好历史选修课,成为一崭新的课题。本人认为,对选修教学,既不要望而生畏,也不要用静态或消极地思想来对待。既不能因为其“新”而盲目创新教学方法,更不能完全依照必修模块的教学方式。而要有一览众山小的心态,仔细分析并找到它与必修课的异同,要多方思考,仔细考量用认真研究的心态来对待。但因其是“选修”,是高中新课程的亮点和实施难点,又有内容侧重点的不同,有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这些模块又需要有一些新的认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我觉得重要的在于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课程标准对于选修课设置的目的:

1.适应素质教育改革,是学有专长的学生在高考中能够展现其所长。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打破谁死记硬背的越多谁就考得越好的局面,肯定、鼓励学生广泛涉猎。

2.注重发现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学习的含义绝没有负担,只是一个人成长的途径。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过程、享受收获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残酷竞争之后非此即彼的过程。

3.适时地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培养起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夸美纽斯一句名言:教育使人成为人。一语道破教育的真谛。反观当前教育形势,应试教育之下,毫不夸张地说那是:教育使人成为鬼。其中有很多可悲之处,又有些许无奈之处,绝非一个“体制”可

优选资料

总而言之。但我辈依然可以尽力而为之。

了解其目的,是正确解读课程标准,破解高考备考的正确选择。

二、课程标准对于选修课的几个设置原则:

1.选择性原则: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合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学习能力。即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习愿望,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注意构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空间。这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也是设计、构拟选修课程的初衷。重要目的是强化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培养学生有特色的学业素养和人格特征,使不同的学生发挥各自的才华和特长,获取多样化的成功。

2.科学性原则:中外关联、对照、比较,古今贯通,抽象思维有一定发展,情感走向趋向稳定深沉。由于模块学习短时间、小容量、快节奏、多板块、个性化,不宜对学习做很高要求,不能贪多求深,不能求专求难,有了一些涉猎,能突破一些重点内容、顾及其他内容即可,要以学习实效为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

3.时代性原则:选修模块以其结构优势更容易体现学以致用的历史学习原则。比如改革史对当前改革开放的借鉴意义;近代民主思想对理解当前中国的主流价值的判断;战争和平与今天中国发展当路的选择;历史人物模块中,其时代特征更是近年高考的突出重点。4.多元性原则:多元文明史观的考察运用是近几年高考变化趋势

优选资料 的最大亮点,在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中体现更为明显。既要认识到世界文明的普遍性,又要认识到个体文明的区域性。比如日本明治维新,既是资本主义文明扩展的体现,又有日本民族文化的身影。准确解读课程标准,才能把握高考的命题方向,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三、20**年高考全国新课试卷体现的特点 1.材料知识脱离教材。

比如20**年全国新课表卷改革史命题是:唐朝榷盐法。人物史命题是:曹操。20**年全国新课表卷的改革史命题是:盟旗制度。人物史的命题是:钱玄同。这些史料要素在选修课的教材中完全没有涉及,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没有必要一味的扩展史实,因为你无论怎扩展,也无法讲述未来的高考。但这一命题方向比较符合选修模块的设置目的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没有特殊情况或者根本教育方针的变化,这一方向注定会继续深化发展。2.突出考察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试题考察的方法和能力,无论是在必修模块,还是在选修模块,无非表现在四大能力,即阅读理解、归纳概括、比较分析、阐述总结。比如,20**年关于曹操评价的高考题。问陈寿、朱熹对曹操分别怎样评价曹操?这典型属于归纳概括之列,阅读材料,即可对其进行理解、加工、作答。20**年关于钱玄同的一个设问:钱玄同为何在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对传统思想(儒家思想,亦可理解为孔子)的评价不同。这就属于比较分析。选修课的试题特点分析对日常师生教与学、优选资料

复习备考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四、高中历史选修课的教学、学习重点

1.分析选修课的命题角度。通过分析、提炼命题角度,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作为。比如,关于改革史,概括材料涉及的措施、特点、原因、影响、评价等等。关于人物史,命题角度大概在于概括材料涉及的活动、区别及其原因、评价及其差异、反映的时代特征等等。

2.正确使用教材。教材的地位不是考试的依据,只是学生用以探索学习方法,理解历史演变规律的一个工具而已,使用教材,利用教材,而绝不能依赖教材,更不能迷信教材。

3.进行模块知识的规律总结。注重“内功”修养。做到举一反三,避免为适应高考试题的新材料、新情景而无原则的知识扩展。

4.挖掘、扩展有法有度。命题角度复杂多样,没有必要对每一课的知识结构的处理都进行多角度的认识,根据内容不同,对不同的命题角度的分析及其进行的规律总结,可以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对一课或几课进行一个或者两个规律总结即可,这样既可有度挖掘延伸,也能使学生适应、消化一个从学习到积累的过程。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四导学案 篇8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专题概述:分为三个内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

课标要求:了解北宋社会弊病形成的原因,认识北宋政策的弊端和给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了解北宋在庆历年间所做的革新尝试。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原则、策略,熟悉其变法的举措并非系其积极意义。认识变法的积极影响和失败原因。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内容,分析其影响和失败原因,正确实施王安石本人;过程与方法:数据法、讨论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分析其变法的必然性,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改革的过程和成果,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改革是一国强盛的根本,形成为国家奉献的精神。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内容、成效影响及结果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内容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温故互查】(必修一)北宋建立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作用。【学习任务】

一、自学基础梳理(完成练习册课前自主预习的填空部分)自主预习检测(互查):练习册22页、25页随堂练习巩固

二、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并展示)

1、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2、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3、列表归纳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成就;

4、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谈谈你的认识;

5、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给我们的启示。

【拓展延伸】

1、概括本单元的知识框架:

2、直击高考:26页“高考真题回顾”第2题

【巩固提升】课后强化演练七、八 【历史常识】

1、杯酒释兵权:

2、关于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照理说应该特别富有文人情趣。事实上,虽然他也很有“闲情逸致”,但他的“闲情轶事”却常

常让人大跌眼镜——下棋不动脑子

王安石爱下棋,不过他的棋艺实在不敢恭维,因为他从不思考,总是随手而应,落子极快,发现要输了,便痛快地推秤认输,从未有柳暗花明之想。有人劝他,每走一步棋都需深思熟虑,起码要想出后几步棋的应对之策„„他听得不耐烦,回答说:“下棋本来就是图放松,既然要劳神费力,不如算了。”说完起身就走了。佳茗利于吃药

一次,王安石去拜访书法家蔡襄。蔡襄很高兴,对他盛情接待。蔡襄是茶道大家,亲自选择了绝品茶叶,清洁了茶器,并亲手烹点。经过一系列堪称艺术的复杂程序,一杯飘着浓浓香味的茶水终于端到了王安石面前。然而王安石仔细看了一下茶汤,忽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撮药末,撒入茶杯里,晃了几下,一饮而尽。蔡襄不禁大惊失色,他从未见过有人竟将佳茗当作服药的凉白开来喝。王安石却神情自若地说: “茶味很好。”风流等于行善

王安石只有一个老婆,不纳姬妾,从政多年也从未有过绯闻。夫人看不下去了,便偷偷把一个侍妾送到他的书房,说这是安排来伺侯他起居的,若是看得上就留下,说完就关上门走了。王安石正在读书,也没在意。过了很久之后,他才发现一个美貌的女子站在身边,很是吃惊。再三追问之下才知道,这侍妾本是一个军官的老婆,老公因为弄丢了公粮,不得已把老婆卖了还债。王安石不仅没有纳这个侍妾,还让女子回到了丈夫身边,并免了他们的债务。一场本该美妙的风花雪月,变成了行善做好事。不是只有鱼才吃鱼饵

宋仁宗请大臣们到御花园钓鱼,不管谁钓上来鱼,一律交给御厨去做。大家都觉得这种请客方式很有趣,顿时兴致高涨。唯独王安石呆坐在一边,不知道在想什么,他一边发呆,一边把手边的鱼饵往嘴里送,没多大会儿就把一盘鱼饵吃光了。白吃饭需要智慧

王安石小时候,经常在离家不远的街口面馆吃面。一天,老板有心考考他,就让他自己去厨房端面。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笑眯眯地说: “这碗面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如果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并保证不泼一滴汤,我就免费让你吃。”王安石灵机一动,用筷子轻轻地把面条挑起来,碗内就只剩下半碗汤了。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着汤碗,右手拿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3、宋仁宗的故事

这一日,早朝升殿后,宋仁宗问阅卷官,京城大考已毕,按惯例,每年榜首要选三人,不知今年所中的是什么人。阅卷官慌忙把

前三名的试卷呈给皇帝。仁宗打开第一卷,阅罢,龙颜大悦,说,此卷做得极好,只可惜,中间有一个错字。

阅卷官大恐,伏问皇上所错何字。仁宗说,是一个“唯”字,这个字本应从“口”旁的,怎么从了“厶”旁?阅卷官听罢,禀奏道,两偏旁形似,可以通用。皇帝没有理睬阅卷官,接着问考生的情况。阅卷官说,此考生乃西川成都人,姓赵,名旭,字伯升。正在客店候着消息的赵旭,旋即被宣入朝,觐见皇上。赵旭俯伏在地,惶恐不安。仁宗说,卿所做试卷极好,只可惜,中间错了一个字。赵旭伏问何字,仁宗说“唯”字。赵旭听后,小心解释说,这两个偏旁,是可以通用的。仁宗突然不高兴了,取了御案上文房四宝,愤然写下八个字,说,既然“口”“厶”两个偏旁可以通用,那么你看看,这八字能一样吗?赵旭一看,仁宗皇帝写下的是这样八个字:私和、去吉、矣吴、台吕。

赵旭看了半晌,终无言以对。仁宗说,你还是回去读书吧。就这样,因为一个错字,赵旭名落孙山。

赵旭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等三年后下一次科考,他干脆流落在京都,每日靠替人写字作文为生,过得落魄潦倒。

一年后,仁宗为一梦所惑,于是,扮作一官人,在苗太监陪同下,微服出宫私访。在酒楼上,仁宗依着栏杆看街,一不小心,手中的一把月样白梨玉柄扇掉在楼下,下去寻时,已杳无踪影。酒罢,二人闲转到一家茶肆,茶肆的墙上有一首词,写得辞清句丽,无限锦绣。仁宗便问作词人是谁。茶博士说,是一位落第的秀才,成都人,姓赵名旭,满腹珠玑,可惜,终日卖文为生,艰难度日。仁宗一惊。

随即,他让茶博士找来赵旭,赵旭并未认出仁宗皇帝。说话间,赵旭于袖中取出一柄小扇,苗太监见之,大惊,说,此扇乃这位大官人的,适才饮酒坠于楼下。赵旭二话没说,当即奉还给了仁宗。仁宗大喜,不是因为宝扇得归,而是他突然看到了赵旭不同寻常的另一面。仁宗问他,为何上科不第。赵旭详细述说原因。仁宗问,你怨恨皇帝吗。赵旭说,在下学问不精,苛责不细,自取其咎,不是皇帝的错。

仁宗说,你是西川成都人,认识一个叫王制置的人吗?赵旭叹口气,说,王制置是西川要员,权居高位,我认识人家,人家不认识我啊。仁宗说,王制置是我的外甥,我写一封信,你去投靠他,他会提携你的。

令赵旭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两位素不相识的大官人,除了给他一封拜谒的文书,还给了他一个仆人,一些盘缠银两。赵旭感激不尽,一路迤逦前行。不巧的是,快到成都的时候,一个坏消息传来,说王制置已经调任,西川大小官员正在等待新制置的到来。赵旭闻听,不禁喊一声“我命苦啊”。仆人劝他,说,不妨继续前行,看看是何消息。

在接官厅上,西川诸官等了三天,也没接到新任的制置。仆人对赵旭说,咱们到接官厅上看一看。赵旭说,咱们怎么能去那个地方呢?仆人不由分说,把他推到接官厅,撕开文书,高声道:诸官还不赶紧接新任制置?他一指赵旭,说,这就是西川五十四州新任制置赵旭。

原来,所谓文书,是仁宗皇帝的一道圣旨。

仁宗皇帝因为和一个别字较真,让原本可为状元的赵旭流落京都街头;又因为赵旭的才华、诚实和善良,他又和自己的一颗爱才之心较真,最终导演了一出跌宕起伏的人生大戏。

上一篇:美的品牌策略下一篇:一次有趣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