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篇1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5)05-0026-0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新型的并兼具一定的财产权的性质,它的财产性决定了它的流通性。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必须要以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和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存在为前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相应服务组织

缺乏相应的流转中介服务组织,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都与流转中介组织的缺位有一定的关系。我国目前虽已确立相对完整的农地流转体制,但是流转服务体系却很残缺,多数地方根本无此种机构的设置。可以说这类中介服务组织的缺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地合法、有序、畅通的流转,导致土地流转成本的增加和土地流转行为的无序,甚至引起土地权属关系的混乱,从而严重限制了土地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1.2 农户分散经营,限制了土地流转。当前,小农经济模式与社会化大市场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显现,也越来越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分户承包经营地块面积小而零散,导致种植品种不统一,农机具难以连片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业先进技术难以推广,以及生产成本难以降低等诸多问题。在我县农户家庭中,平均每个农户家庭承包面积为22.6亩,户均承包地块3-4块,每块耕地多达20多户农户承包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还面临许多需要进一步破解的难题。

1.3 流转行为不规范,阻碍了土地流转。部分农民的土地流转只是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即使有的签订了书面合同,内容过于简单,对双方的利益分配、权利义务、违约责任、合同的履行和终止条件以及有关补偿措施等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有的甚至条款不合法,没有规范的合同文本,也不到乡镇农村承包合同管理机构登记、备案或签证及公证机关公证,导致流转双方维权不利的情况比较普遍,因土地流转引发的纠纷案件增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地规模经营发展进程。

1.4 服务不到位,影响了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不明确不健全,农户自发土地流转还占相当比例,在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过程中缺乏有效管理、引导和服务;市场运行、风险防范、流转纠纷的调解仲裁等土地流转机制尚不完善,土地流转纠纷时有发生,农民的合法权益难以保证;土地流转价格确定缺乏科学依据,各级政府在土地流转中放任自流或有所干预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土地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2.1 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实行土地流转委托管理,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土地的资源优势,实现土地有序流转的有效途径。有条件的镇、街、村,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土地托管中心”、“土地代管站”等机构,从事介绍流转对象、帮助审查接包方资格、提供有关业务咨询等。服务组织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网络,及时登记汇集可流转土地的数量、区位、价格等信息资料,定期公开对外发布可开发土地资源的信息,接受土地供求双方的咨询,提高土地流转交易的成功率。在双方协商一致前提下,服务组织帮助办理流转手续;同时为承租者提供信贷、技术、物资等服务;妥善处理土地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和问题;切实维护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经营者三方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土地流转与农业结构调整实行双赢。

2.2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监督机制。第一,加大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力度。不仅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而且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的教育。第二,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建立有效的动态机制进行监管。有关政府部门可在村级层面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员队伍,及时反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改变土地用途、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等违法行为。

2.3 制定政策,鼓励流转。允许农户依法自由流转土地经营权,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建立土地流转扶持资金,对于全部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扶持其进城务工创业。对于引导农户流转土地较多、增收效果显著的乡镇和行政村给予适当奖励。对于通过转包、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集中农户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并能带动农户增加收入的种养大户和各类经济实体进行重奖,并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对提高地力等级的土地流转户给予奖励,对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的,要及时制止并要求其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农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对到农村开发、经营的企业,要在资金和金融服务上给予支持,允许经营者用土地使用权抵押、担保获取贷款。

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篇2

1 传统经营束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的土地经营承包责任制, 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传统的种植经营方式在现有规模的土地上很难再发挥更大效益。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 吉林省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始终徘徊不前, 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 国家各项惠农政策也只是调动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 但粮食直补和粮价的提高, 很大一部分被农业生产资料的涨价所抵消, 要想真正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提高粮食产量, 降低粮食成本, 必须使一大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 从事其他产业, 将有限的土地转移到种田能手手中, 实行规模经营,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进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2 农机化是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

几年来, 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磐石市农机化综合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农田机械化作业水平达58.8%, 一批先进实用的农业机械, 如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旋耕机、大豆精量播种机、打药机、中耕机、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相继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尤其是采用机械旋耕、起垄、播种和镇压, 能有效地解决重茬和迎茬问题, 确保粮食丰收, 而且机械种植可以降低作业成本。经试验测算, 机械作业成本, 大豆可减少1 000元/hm2、玉米950元/hm2、水稻1 250元/hm2, 加上提高产量增加的收入, 综合经济效益提高了约2 000元/hm2。磐石市农民切实感受到了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 于是争相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3 农机服务组织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

由于农民在使用技术上的不足、信息上的闭塞以及在生产中存在的一些困难, 农民手中的农机具利用率低, 经济效益差, 难以发挥农业机械应有的作用。2009年, 农业机械协会组织有机户到吉林省白城、延边等地进行跨区作业, 仅此一项, 农机大户郜波就获得收入2万元, 使养机户和其他农民看到和感到了农机服务组织在农业生产和增收致富中的作用。通过协会的组织和培训会员, 会员影响了农民, 改变了农民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的传统意识, 树立了走合作化道路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新观念, 为生产关系的变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农机合作社是发展的动力

农户的分散经营, 既影响了粮食产量, 又提高了粮食成本。农业机械协会的诞生虽然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但由于会员之间距离远、数量少, 加上机具发展不协调、不配套, 远远满足不了实现全面机械化、提高土地产出和利用率、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现阶段, 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 去取代单一的农户和协会式的生产方式, 农业机械作业合作社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最近, 磐石市9个乡镇13个村屯的农民积极行动起来, 纷纷组建农业机械生产合作社。他们或是用承包的土地折价入股, 产品销售收入扣除生产成本、公积金、公益金和发展资金后, 按土地面积进行分配。或是用机械入股, 选择适用的机械折算成股金, 作业收入留取公积金、公益金和发展资金后按股分配。亦或是资金入股, 一是添置生产中的配套机具, 完善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链条, 运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进行规模化生产, 达到提质增产、节本增效和解放劳动力的目的。二是用股金发展二、三产业, 消化富余劳动力, 形成从一个产业向多个产业发展的新格局。这些合作社的涌现, 使个体农户、土地、产品和市场第1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 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竞争力, 在不打破现有土地经营制度的前提下, 发展了农村经营体制, 使政府管理部门、农户、企业及技术部门走到一起, 建立了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合作关系, 掀起了一场生产关系的革命, 成为了这里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5 农机合作社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实现农业机械化是生产发展的有效途径, 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建立农业机械合作社, 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正如前所述, 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可以使粮食产量增加15%~20%, 使作业费用降低约1 000元/hm2, 综合经济效益提高约2 000元/hm2, 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提高了劳动效率5~10倍。正常1个农村劳动力只能种2 hm2土地, 实现机械化后, 1个劳动力可种地10 hm2以上, 真正达到了生产发展的目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已涵盖到农业、特产业、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等行业生产加工及产前、产后的各个环节, 并逐步向交通运输、建筑业延伸, 为社会生产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依赖农业机械, 给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 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 建立农业机械合作社, 才能达到生活宽裕的目的。使用农业机械, 不仅可提高劳动效率, 促进生产发展, 而且还会提高经济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促使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 有效增加农村收入, 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

(2) 只有建立农机合作社, 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 才能逐步建设成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社会发展实践证明,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 人们的文明程度越高。在经济条件好的乡村, 百姓安居乐业, 老年人聚到一起打门球、下象棋, 年轻人读书、看报, 学知识、学技术, 沟通致富信息, 探讨致富渠道。

(3) 村容是一个村和全体村民的形象, 村容整洁与否同样与经济实力有密切关系, 新农村的标准是农民身穿工作服、驾驶拖拉机行进在柏油路上和方条田地里, 黄牛只能在现代化的养殖场里见到。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 生产发展了, 生活宽裕了, 才会出现这样的村子。

(4) 民主是社会进步的文明标志, 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一定程度, 才能谈到民主, 人们不会天天饿着肚子、赤身顶着寒风喊民主, 也不能一字不识、不辩是非谈民主, 民主是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 提高村民的各项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才会实现管理民主。

(5) 要想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必须在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建立农机合作社, 并有效、规范地运行,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让农机合作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6 农机合作社的作用

(1) 农机合作社能够整合资源, 优化结构, 提高组织化专业化程度。通过土地入股, 可实现土地统一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 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整合土地资源。通过农业机械入股, 由理事会根据生产需要, 精选出一系列符合实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整合农业装备资源, 合理分工, 让会种地的人种地, 会养殖的人搞养殖, 会营销的人跑市场, 人尽其能, 物尽其用。由于整合了人力资源, 避免了一家一户小而全的资源浪费现象。

(2) 农机合作社能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种子、肥料和农药等生产资料均可通过合作社与厂商、批发商直接交易, 产品质量也可得到保障。进行规模作业是最有效的节本增效、提质增产的办法, 销售也可通过合作社统一进行, 从而提高效益, 降低成本。

(3) 农机合作社能推动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农机合作社的出现, 为实施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合作社统一品种, 统一育苗、统一机械化插秧、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加工和统一销售, 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4) 农机合作社有利于实施品牌战略。如将所有的水稻机械化生产合作社联合起来, 购置先进的稻米加工设备, 统一打造地方品牌, 开发稻米高端市场, 创造更大效益。通过申请注册品牌标志, 实现区域品牌效益, 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从而促进优势农产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篇3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地方经济;必有之路

千百年来,无论在古今中外的任何时间或任何国家,农村土地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第一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纵观我国古代的历史,社会历史的变革往往都是围绕着土地问题进行的。当前,我国处于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三农”问题中又以农村土地问题为核心,农村土地制度安排是否有效关系到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和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给予其充分的重视。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农村土地改革到农业生产合作化再到人民公社的演变历程,每次土地制度改革的目的無不是为了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期,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一场自下而上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以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生产经营的状况,农民拥有的农村土地的经营使用权,在个人耕作的土地上上缴国家和集体的提留后,剩下的农产品可以归个人所有,这一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村从事农业生的积极性,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农业生产过度集中的弊端,解决了我国广大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让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作为一项基本土地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不能一次性解决农村土地和农业生产的所有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宏观社会环境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农业小规模、粗放式、细碎化的生产方式已经不符合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农村各地先后出现了“反租倒包”、土地股份合作制等不同形式的农村土地流转,推动了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高了农村土地的使用效率。

2005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在我国有条件的省市和地区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可以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流转。胡锦涛在2008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再次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农民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出租等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形成土地经营的适度规模化,培育新型土地经营主体,并指出农村土地流转后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流转后土地用途。2010年,在国务院召开的政府工作会议中再次重申:“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在2011年政府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也涉及到农村土地流转的内容。

镇平农民周荣杰从事农资经营十多年,主要经营农作物优良品种,在对农民直接接触中,了解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顺应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承包到户使得农民自主经营,促进了农村农业的发展。但是也显现出一家一户条块种植,不便于机械化作业,科学种植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种植结构调整困难,不利于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并深受假化肥、假种子、假农药之害。随着当前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分散经营已经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必须改革目前的农村土地制度,转向集中土地经营。然而土地流转形式的发展正是顺应了这种要求,其将会大大解放生产力,为社会化大生产注足动力。

他在参加全国一些农资订货会上,通过接触外地农资经销商,了解到外地土地流转的经验,认识到经营农业生产资料存在着赊帐经营,要帐困难,下乡对准千家万户服务难,技术指导培训难,生产服务统一难诸多弊病。要想做好农资市场,必需要转换思路,走土地流转之路。

2009年他即在全县范围内做了详细调查,经多方协商,2010年9月在贾宋镇下户杨村流转岗坡薄地1200亩,这些地当地群众称为“下雨亲热人(泥粘脚),遇旱地张嘴(裂缝),下种一葫芦,能收两瓢米(低产)”。地里无路无渠无井无水源,种庄稼望天收。户户为单位,家家留山口,施肥不到边,犁地犁扶n,土地利用系数仅为90%。当年他统一机耕,打破了一家一户高低不平的地界,统一施肥,统一播种,统一防治病虫,统一管理。哪知天有不测风云,自10月15-30日小麦一播下就遇上干旱,播下的种子不能出苗,要想保证出苗必需浇水,水从哪里来?打井,可村民们都说以前打过井,个个都是黑窟隆。到水利局询问专家们只有摇头的份,无奈只好从二里外的河沟里埋管提水灌溉。没电,我购买了两台发电机发电。但由于干旱时间长,河里水源有限,抽抽停停,一天浇不了三四十亩地,干旱继续加重,他的心情更沉重,整天饭也吃不下,解决不了水源,流转的土地就达不到预期结果,这棵刚出土的幼苗就会夭折。

他邀请水利专家实地测量,发现百米深处有水源,要想打出水耗资巨大,找水利局,水利局没有打井指标,找农业局,农业局没项目,他万般无奈只好东挪西借筹措资金100多万元,打了五眼深井,架设了3000m电线,安变压器1台,埋了地灌带5000m,大旱之年,浇过一遍水的亩产小麦六七百斤,没浇水的亩产仅200斤。

麦收后种玉米时再度干旱,就先造墒后播种,中间又浇一水,玉米目前长势喜人,据测产,亩产量不会低于800斤。当地农民看后都说,“真是戏没害戏,地没害地呀”!

通过一年多的土地流转实践,体会到土地流转能使土地利用率得到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粮食产量得到提高。

由于农村土地流转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发展阶段,在流转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广大农民参于,需政府大力推进。有些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及政策支持。如土地产权关系不清晰、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不成熟、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土地流转的长足发展。在此背景下,提出相关几点政策建议。

一、明晰土地产权是土地流转的制度基础

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篇4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探究

作者:熊丽雯 王业鹏 任斌

摘要:近年来,土地流转的热潮在全国各地掀起,这对激活和解放农村生产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土地流转制度在众多地方的实践都很成功,同时涌现了许多土地制度创新模式。本文就江苏省东海县土地流转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对土地流转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了简单的阐述。关键词:土地流转;现代农业;中介组织

在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以分散经营为主要特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现代化农业要求市场化、规模化、信息化,然而,当前江苏省东海县的现代农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重新梳理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特点及问题具有重大的发展意义。

一、土地流转现状及特点

江苏省东海县土地流转工作经历了农户自发流转,农户与政府引导相交织地流转,政府推动流转三个过程,调查显示,目前已经形成“1+23”的土地流转格局,就是县政府成立1个土地流转指导中心,在乡镇成立23个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使得土地流转工作能够农民与政府相结合,土地流转工作大面积覆盖,形成初步发展的市场。县政府还把土地流转作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任务。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规模化的流转面积

目前,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许多农民离开土地,走出家门寻找致富门路,劳务输出规模不断壮大,从而有大量的土地用于流转,一些企业家和承包大户纷纷借助农村土地进行开发创业,土地流转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东海县的土地流转摆脱往日的分散,逐步走向了规模化。有数据表明,东海县目前土地流转已达8.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7%。

(二)多样化的流转形式

出租,转包,股份合作,互换型流转,转让型流转成为东海县土地流转的主要类型:出租型流转面积为5.65万亩,占流转土地总面积45.06%;转包型流转面积为4.93万亩,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39.31%;股份合作型(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面积为1.38万亩,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11.01%;互换型流转面积0.51万亩,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4.07%;转让型流转面积0.07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0.55%。现如今,股份合作有限公司越来越盛行,股份合作的公司经营期限比较长,对公司后期的结构调整,有助于提高生产收益,因而土地流转形式中的入股也被政府认可,成为政府引导的流转中的主要形式。

(三)逐步完善的流转机制

2005年底东海县土地流转面积为6.72万亩,到2008年底增加到10.58万亩,而仅2013年1~9月土地流转面积就增加了1.96万亩,预计到年底比前3年翻一番还要多。为了促进东海县土地依法规范流转,县政府构建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搭建了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在全县进行试点工作,成立了41个股份合作社,共流转土地4万多亩,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监督和扶持机制,实现土地流转稳步协调推进。目前土地流转的对象逐步扩大,除当初的种养大户组织实施规模经营需要租用土地外,已扩展到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外来投资农业企业老板等,土地流转机制进一步完善。

(四)日趋综合化的流转效益

据土地流转成果显示,江苏省土地出产率不断提高,种粮成本减少,连云港金榜生态园计划流转土地1万亩,现在已经流转3500亩,农民可以到该企业打工赚取除土地租金外的另一份收入,这对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被当地农民所接受。

二、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政府大力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使得这一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仍然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方面。

(一)缺乏对土地流转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对于祖祖辈辈生活了很多年的土地,农民仍然保守地认为土地是他们的根基,不应该放弃,这种小富即安的思想司空见惯,同时中国又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现实,中老年人更是对自己的居所有相当大的依赖性,从而给土地流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使得在部分地区土地流转工作开展得比较艰难。

(二)虚化的土地流转利益主体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化的要求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均在市场机制下运行,其生产要素由市场配置,其产品及劳务进入国内国外两个农产品市场进行交换。农业企业与农户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按照市场交易规则,参与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实现农产品价值。但是,在江苏省东海县,农民对土地产权主体认识不清,虚化的利益主体使得农户无法融入一体化社会。如,有一家企业需要大片的土地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但是针对这片土地的收益问题,村民同当地的村委会产生了分歧,村民认为,土地之前归农民所拥有,所得的利益应该归农民分配,村委会则认为,土地是全村的财富,所得的利益应该交给村委会,然后再由其分给全村所有的居民,这样的纷争导致了土地流转项目搁置。调查显示,大部分人选择了跟自己有着紧密关系的生产小组,不超过20%的人认为土地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国家和集体,不超过10%的人认为土地应该是属于个人的。

(三)现代农业规模化与分散的土地流转形式间的矛盾

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和流转形式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还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发展,从而使土地流转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下去,充分适应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土地流转中介组织难以适应现代农业信息化的要求

“知识化”是当代农业两大转向之一。信息、知识创造现代农业的主要价值,形成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崔生的中介组织,因刚成立不久,其市场功能不显著,运作流程、服务项目及规章制度等都处于探索阶段。作为新型组织,土地流转中的中介组织的主体仍比较单一,行政色彩较浓,再加上缺乏专业人员的组织引导,中介组织本身的专业化进程受到制约。中介组织诸多缺陷直接或间接损害了农民的权益。

(五)落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影响了土地流转主体的积极性

土地是农民的根基,土地流转是否能很好的实施,保障农民的利益是首要,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没能深入到农村地区,利益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土地被以不同的形势流转,会促使农民同政府之间产生矛盾,引发社会问题,使得深受“土地是养老保障”思想影响的农民放弃土地流转,从而造成土地流转不能正常进行。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社会宣传,吸引农民积极流转土地,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电视、广播、标语、宣传单等都有助于加大土地流转的宣传,结合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学习的宣传活动,向人民展示土地流转的积极意义,消除农民思想上的顾虑,吸引群众眼球。也可以专门在当地建立一个咨询点,让农民真正了解土地流转采取的措施,所达到的目的和人民能收获的利益,做到土地流转公开化,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加大对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领导和引导,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有序进行,推进农业综合开发。

(二)明确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积极保护农民权益

土地流转是一种以农民利益为根本的改革创新。而现如今我国农村存在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离”局面意味着农民将拥有土地具有物权性质的财产权利。我国在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方面的改革离不开“三权分离”这一原则,它将会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积极保护农民权益。

(三)完善农村土地治权结构,促进土地流转规模化,保障土地流转合法利益,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的要求

为实现土地流转服务的大面积覆盖,形成土地流转有形市场,东海县政府成立了1个土地流转指导中心,在乡镇成立了23个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形成了“1+23”的格局,从而使得土地流转环环相扣,顺利进行。土地流转出去可以让这片土地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在利益面前,资源、环境、政治、生态等方面往往会被人们忽视,所以为了保障土地治权结构的合理化,需要对应的制度来保证土地流转工作。因此,在保护和实现土地产权关系中的“三权分离”的必要前提下,保证关于土地流转的供求关系,功能属性与产权属性这三个基础要素,构建好土地治权结构,只有把政府、中介、集体、农户四位一体建成农村土地治权的结构,才能使流转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合理化,农民取得应有的收益才会大胆的放下手中的土地,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农村土地流转的初级阶段,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农户对中介组织职能不能完全信任,土地流转价格不高,这就需要政府宏观调控,采取利于中介组织存在与发展的政策和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使土地流转的工作机制得到完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全农业生产服务机构,使得农民的土地权益受法律保护,农民才可以放心把土地流转出去,大胆追求土地创造的更高经济价值。

(四)完善中介组织结构与制度,满足现代农业信息化的需求

中介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土地流转信息网站向土地供求双方提供信息并及时反馈信息,也可以通过信息服务的方式来积极协调土地流转利益双方的矛盾,并报告给相关部门,尽快找到解决办法。中介组织可以转变土地流转的被动局面,主动调查并收集各个地区农村荒地的数量质量等,寻找龙头企业,让土地资源投入到收益最大化的企业部门,促使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规范中介组织的管理体制,建立以服务功能建设为核心,形成多层次、覆盖面广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体制,既有高层组织,又有中层和基层组织。不断完善其内部运行机制,加强对中介组织成员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扩展中介组织经营项目。

(五)明确保险对象,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的养老制度有了很大的完善,但是在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则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保证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消除人们“小富即安”的心理,江苏省东海县需要建立健全养老保险体系,对于土地被征用的农民,租用方和政府应该为其缴纳养老金,对于实施改革土地就被征用或者不适合大规模耕种的农民,其养老金应该由个人和政府缴纳,有些失业在家的农民,政府也应给予重视,放宽政策,为其保留三个月的养老金名额,只要他能在三个月内交清

其欠下的养老金就行,这样可以减少造成社会不安全的隐患,从而保障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淮安区土地流转助推高效农业发展 篇5

进入秋收季节,淮安区南闸镇新河头居委会镇湖片的200多个在外经商打工的农民再也不像往年赶回家收割耕种了。因为他们种植的1000多亩耕地全部流转给了7个种植大户搞起了规模经营,秋收后他们还将收到每亩800多元的租金。镇湖片一位在集镇经商的农民告诉记者,现在农忙我再也不会为家中几亩耕地收种而误了做生意了。这是镇村两级组织积极推进土地流转给他们带来的便利。

近年来,淮安区委、区政府及区各相关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土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区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达36.7万亩,占全区农村土地承包面积的38.5%。土地流转呈现速度加快、规模扩大、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

为了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服务、规范土地流转工作,该区于2009年在全市率先启动建设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到2010年底全区26个乡镇全部建成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试行)》,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流转模式、规模管理、扶持政策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特别是明确了对土地流出户的奖补政策和对土地流转项目主体的财政、信贷和用地支持等优惠政策。同时,该区从规范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开展流转合同鉴证、健全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制度、建立土地纠纷调处机制等方面,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障土地流转的有序、高效和规范。

土地流转快速健康有序的开展,促进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催生了一批种植大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耕种土地30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大户近百户,种植100亩以上的大户近千户。上河镇前庄村67岁的杨玉华,通过土地流转方法与周边3个村居,10个村民小组、150多户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合同,租赁500多亩耕地搞规模种植,被省政府授予“种粮大户”光荣称号。

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 篇6

张曙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盛洪(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今天是天则经济研究所第406次学术报告会。我们请到天则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教授来做报告,题目是“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土地制度是现在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天则所近年来对其也很重视,并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近三四年里,张曙光老师几乎每年都主持一个项目,今年这是第三个项目。同时,张老师还主持了一个土地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可以说,张老师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土地制度研究上。今天报告的成果包含了张老师多年来的积累,下面有请张老师发言。

谢谢大家!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过程中,农村人口和土地的关系引起了一系列的根本变革。所以,面对城市化的进一步加速,农村和土地问题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所谓的城市化,就是农民的城市化,就是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城市人口的过程。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涉及几个农民群体,一个是已经进城的农民工;一个是城市周边的农民,因为城市周边地价上涨很快;而粮食安全问题又涉及种粮的农民。所以,这个问题相当复杂,需要深入到实际中去观察、调查,然后进行研究概括。从2006年开始,我主持做了三个报告。前两个都在这里讲过,一个是“城市化背景下土地产权的实施和保护”,第二个是“集体建设用地地权的实施和保护——兼及‘小产权’房问题”。第三个就是今天要讲的“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我们写了4万多字的报告,很难讲得仔细,我就选主要的方面给大家报告一下。

首先,我讲一下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政策的演变和对其的评论。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公社体制效率低,我们放弃了公社,改用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原来的集体经营变成一家一户的经营。一家一户的经营解决了外部性的相互施加和搭便车的问题,在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收益之间建立了联系,使激励得到了增强,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加上粮价提高,中国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呈现出良好的局面。1984年,粮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甚至出现了仓容危机。

粮食问题解决后,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了非农产业。这些农民不愿意再继续种地,于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就面临一个问题:农民不愿意包地怎么办。政府提出了两个办法。1984年的一号文件规定:个人不愿意包的地,集体可以收回去,再重新转包;也可以个人直接转包。到了1986年,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土地可以流转给大户,以进行适当的规模经营。这样,土地流转就开始了。这时的流转都是自发流转,规模很小。1993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中央出台了关于农村和农业改革发展的文件,其中正式对规模经营进行了规定:在坚持自愿的原则下,农民的承包地可以流转,农民可以进行适度的规模经营。但当时有很多集体随意扩大留用地,实行两田制或者反租倒包方式。政府为了保护农民的承包权,很多文件针对流转中的问题明确提出:可以集体流转,也可以个人流转,但反对两田制和反租倒包。不过,当时的土地流转仍以反租倒包为主要形式。其实,1987年政府在一些试验区试行土地流转时,苏州等实验区里,大部分土地流转采用的就是反租倒包的形式。2001年,18号文件出台,是关于土地流转问题的若干规定。紧接着,2002年,出台了《土地承包法》,提出了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三个原则,并规定流转主体是承包户,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户进行土地流转。2005年又出台了关于土地流转的具体规定。土地流转逐渐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为了促进土地流转,政府还延长了承包期,先是规定承包期延长至30年,2008年的文件规定承包关系为长久不变。而取消农业税后,土地流转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因为是否有农业税影响到承包合约的制订。可以说,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出台后,土地流转迅速发展起来了。根据统计数据,2003年土地流转的规模很小,4%~8%,城市郊区等相对发达的地方也只有20%左右;而到了2008、2009年,流转地就占到了承包地的20%,发达地区达到了40%。

我们可以看到,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地域特征非常明显。土地流转开始发展的时候主要在发达地区,内地流转的规模很小,承包的主体也是一些大户。而城市周边,也多是建设用地盖了工厂后,剩下一小片地包给外地来的大户。由于当时有农业税和依托于农业税的“三提五统”,土地转出户一般不向转入户收取报酬,有的甚至还倒贴,因为转入户要交农业税和“三提五统”。但农业税取消后,合同就变了,转出户不仅收一定的租金,而且国家还给承包户一定的补贴。土地大规模流动后,内地农民流出地区也出现了土地流转的现象。流入的有三种,一种是大户,这在内地是主要的部分;一种是农民自己组织成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这在内地和发达地区都有;三是外部企业,以前政府不提倡反租倒包,也不鼓励企业到农村大规模包地,但现在,外部农业企业到农村包地已经成为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以上是对不同阶段发展的简单梳理。

报告主要讨论的是第三个阶段的6个案例,今天我讲其中4个。第一个是北京郊区的案例。这个地方是通州区于家务乡前伏村,它离通县县城还有十公里,是北京市少有的几个少数民族农区之一。通州地区的流转主要发生在21世纪,而于家务乡的流转主要发生在2003年,特别是前年(2008年)以后,因为前年于家务乡建了一个南瓜园,搞得还不错,原因是上面要求流转,地方也要政绩。于家务很穷,人均收入只有3000块钱,集体经济是空架子,现在欠了86万元还多的债。有些承包户确权但没有地,一个月给130块钱,但有时130块钱都拿不出来。所以,干部也坐不住了,提出要土地流转,并积极到外面去联系,引进外部企业。有了目标企业后,干部和老百姓讨论。老百姓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买好的种子、化肥怎么办,反租倒包把地拿走后不给钱怎么办,有人想种地怎么办,等等。干部提出的解决办法是,种子化肥可以转让,对想种地的人,就从旁边另分一块给他们。前伏村土地流转的对象是神农河谷稻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谈判是一亩地每年给农民700块钱的租金,老百姓不愿意,认为太低。后来改到800块钱,这样同意的比例从50%提高到了70%。干部又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大家种地,一茬儿小麦,一茬儿玉米,最后净收入也就六七百块钱,如果把土地租出去,不用费心就能挣这么多,家里的劳动力还可以空出来出去赚钱。这样,大家都同意了,就把土地先流转给集体,再由集体把土地流转给公司。一亩土地的租金是1000块钱,其中800块给农户,200块给村集体。公司种的是太空育种的甜高粱,做生物能源的加工。要流转就要整理土地,村里2000亩地要一次流转。结果一整地,沟壑填平后多了130亩,这就成了集体财产。所以,除了每亩200块钱的收入外,这130亩的租金也是集体的,这个村的集体也就有钱解决欠账问题。流转后的经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土地公司自己并不种,而是由村集体用拖拉机进行大规模耕种,但管理仍是一家一户自行管理,除草等工作也还是农民自己做。产品达到标准后,公司就把工资交给村集体,村集体再下发到各农户。现在,租金加上劳动收入,老百姓的收入翻了一番,人均收入达到了5700多块钱。

第二个案例是山东泰安市宁阳县郑龙村,也是一个农区。2005年,郑龙村里新换了一个支部书记,叫田文武,是村里的能人。他上任以后就想带农民致富,于是,村里的干部和党员就讨论。其中,一个老党员过去种蘑菇,他提议由他提供技术,其他人提供人力和土地,大家一起种蘑菇,并和泰安弘海(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由贸易公司负责出口。一年蘑菇种下来,收入还不错。然而,书记觉得,虽然不错,但生产规模小,并不解决问题。通过一年的合作,他和弘海建立了比较紧密的联系,就想建立合作社把规模做大。这个想法提出后,大家有很多顾虑,担心把地租出去后却拿不到钱。开始时一亩地的租金是400块钱,书记就先垫了8万块钱,说到时租金就从这里出。这样,大家就信了他,全村有一半农户同意入社。租金400块钱,劳动收入每天35~40块钱。他们种的是蔬菜,西兰花、芦笋和蘑菇等。一年下来,收入不错,租金就提到了700块钱。结果,不但村里剩下的人都要求入社,连邻村的人也要求入社。这样,规模就做大了。而且,他们种的菜不光送给公司,还开拓了销售渠道,把菜直接送到泰安和济南的超市去。给大家举个个例,当地一户有5亩地,一年下来租金是3500元,夫妻两个人劳动,每天每人35块钱,年终因为经营得好,每亩地还分红1000块钱,加上儿子在泰安打工的钱,这一户一年的收入还是很不错的。而且发展起来后,经营就分了专业组,比如芦笋组、菜花组等,泰安的公司还派了专门技术人员常驻当地,以进行指导监督。现在,当地的种植经营已经标准化,芦笋都要用尺子量,不能超过15厘米,超过就老了;另外,什么时候施肥,施什么肥,施多少也都有规定。他们还建了有机肥场,符合销售标准的给弘海公司,不符合的自己用。他们还和一个养牛的邻村合作,用他们的下脚料换牛粪,一车绿菜花叶子换一车牛粪,这样,两家的问题都解决了。我去的时候,他们已经向工商局提出了注册“龙泉”牌有机蔬菜商标的申请。

第三个案例是四川郫县凌云村的“西部花乡”。这个例子中,外部苗圃公司进入,村上4500亩地全部流转,并且,村子的中心区还要向外扩展。公司不仅经营花卉苗圃,还投入了资金。他们采用的是基质育苗,种植的技术要求非常严格,包括花盆的直径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为此,公司培养当地农民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土地流转租金是每亩地1000斤大米,劳动报酬是每月800~1500块钱。由于大家的要求,公司在天热的时候还会发降温费,上班时间是早5点到9点,下午则是6点上工。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政府也出了很大力,多次到杭州、上海引资。为了吸引外资,乡政府还给出了前三年免租金的优惠,这三年的租金先由乡政府给公司,再由公司给农民;但发展起来后,公司则要每亩地给政府200块钱的服务费。现在,当地种植的花卉不仅销往四川和全国其他地方,甚至还有出口。

第四个案例是四川成都崇州市桤泉镇,当地流转得更早,发展得更快。他们的农业现代产业园区,流转土地面积为23000亩,进入的企业有46家。有意思的是,因为流转的规模大,企业多,大家对农业服务的需求就比较大,这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也就发展得比较好。当地有5个农机手成立了一家农业服务公司,有大小拖拉机和各种农业机械,给园区企业提供从种到收的一条龙服务。之前,一个种庄稼的公司,为了打药,要雇100个农民干10天,效果还不好。现在,他们就把活儿包给服务公司,什么时候打药,打什么药,都不用管,服务公司保证效果。除了农机服务,劳务服务也出现了。当地还成立了劳务公司,把那些地流转出去的留守劳动力组织起来进行培训,向这些公司提供劳务。另外,现在他们使用生物肥料、生物农药,还用灯光灭虫。当地还建了专家大院,请了10多个专家,进行技术研发和推广。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以前合作化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糟;但现在,通过土地规模流转,这些问题就解决了。虽然现在只是起步,但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确实在发展。

下面,我对以上案例进行一下分析,主要针对土地流转、组织变迁和农业现代化的问题。

首先,传统农业面临危机。改革后,我们采用联产责任承包制实际是恢复了一家一户经营的方式。而农村粮食问题解决以后,农民的就业情况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农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也改变了土地和他们的关系。从农民对土地拥有的产权束来看,农地产权主要是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公社化的时候,三种权利是一起的,都归集体所有。联产责任承包以后,所有权和经营权第一次分离,这种安排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土地流转是第二次分离,即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承包权还是农户的,但经营权转给了合作社或者企业。背景是,农村的状况发生了变化,好多人进城打工了,留下的多是妇女和老人,农村劳动和经营主体也变成了老人和妇女。根据全国普查,1996年,妇女劳动和经营者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占到了47%,在全国占36%;而2009年,两个比例全部超过了50%。青壮年出去后,经营者出现老龄化的趋势。中西部50岁以上的经营者从1996年的17%~18%上升到现在的32%~33%,在劳动力外流比较多的省份,这个比例甚至达到了46%。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经营主体的妇女化和老龄化。一家一户的经营由于规模小,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解决不了致富的问题,虽然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无法不断地激励这种积极性。(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农业出现波动,这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确实适应不了人们的需要,反而成为阻碍农业进步的绊脚石。我们现在不完全的城市化和这可能也有关系。农村边缘化等现象一方面说明了政策的失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传统农业的困境。

第二,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首先,现代农业必须实现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这在一家一户是办不到的,一家一户只有自然分工,没有社会分工;而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以后,我们看到,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就发展起来了。这些地方都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基地,比如,山东建成了蔬菜基地,四川的专业化花卉基地,甚至出现了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其次,科技投入增加了。这在一家一户也是办不到的,因为大的机器用不上,科技投入和培训的规模都不行。所以,传统农业主要是经验农业,不可能是科技农业和现代农业。但规模经营后,太空育种、基质栽培都出现了。另外,公司带来技术后必须培养当地农民。像四川的案例中,当地农民接受培训后,不仅将技术用在公司的生产上,也用在自家的生产中。第三,标准化生产。以前,标准化生产只存在于工业生产中,但现在我们看到,规模经营后农业生产中确实出现了标准化。虽然和工业上的标准化水平不一样,但在向那个方向走。山东的案例中,用老百姓的话说,“管理行距、间距、高度,都用尺子说话;用肥时间、品种、剂量,都按规定操作”;农民形象地说,现在是“管理卡尺子,施肥按单子,跳着标准舞种菜”。四川桤泉是省级农业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省级农业标准化红提葡萄生产基地,都是标准化的生产基地。第四,生态农业。这在一家一户也很难发展,虽然农户可能施有机肥,但规模有限,也不能实现规模生产中出现的循环利用。最后,现代农业的重要要素是市场化。一家一户生产的产品市场半径很小,而规模生产后,市场的半径大了,全国各地乃至国外都可以达到。而且,要素市场也发展起来了。农民工流出去后,形成了外部劳动力市场,而留守人员给进入企业打工,形成了内部劳动力市场,这样,内外部劳动力市场就都形成了。土地流转形成了土地市场,形成了土地价格,租金就是地价的表现。现代农业必然是市场化的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土地流转的发展也和市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市场,农业是发展不起来的。

第三,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比如,经营主体由一家一户变成了合作社和外部企业,解决了经营主体老龄化和妇女化的问题。原来政府不提倡外部企业进入,现在外部企业进入成为一种主要形式,怎么看这个问题呢?之前政府不提倡是因为担心企业到农村包地侵犯农民利益,但现在,企业进入有其积极的一面,能带来技术和资金,促进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所以政府不应该简单禁止,而应该从政策上寻找应对措施。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首先,企业获得土地时农民是不是自愿。如果地方政府为了加快土地流转或者热衷于企业招商而强制征地,那就应该禁止企业进入。其次,企业给农民的租金是否是双方协商决定,是否有保证。如果有保证,又是协商决定的,那就应该允许。第三,企业获得土地后是否用于农业,如果不是,政府应该管理。这就要看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是否跟得上。所以,企业进入不是简单禁止的问题,而是需要政府根据土地流转的发展水平,提高自身的监督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农民的地位身份也发生了变化。公社化的时候,农民只是劳动者;联产责任承包后,他们既是劳动者,也是经营者;现在,他们变成财产所有者了,变成股民了。农民有了租金,就有了财产收入。《物权法》在法律上规定了土地承包权是物权,土地流转后得到租金是物权真正实施的结果。所以,农民身份变了,收入提高了。同时,农村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最后,新型合作经济得到了发展。联产责任承包后,集体经济变成了空架子;土地流转后,集体经济不再是空架子,而有了实际内容。目前,集体经济主要有三个来源,一个是整地多出来的部分;一个是公共设施;再一个是外部企业进入后,村集体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提供服务,村集体也因此获得了服务收入。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所有权也并不是毫无作用。事实上,大规模流转的实现,是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合作的结果。

第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方式选择。从转出角度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农户直接流转,外部企业进入很少有农户直接流转的。另一种是集体流转和二次流转,农户先把地流转给集体,集体再把土地流转给企业。集体在这里既是甲方又是乙方,起到了中介的作用。从流入角度看,有三种情况,分别是大户、合作组织和外部企业。在这种情况下,集体只是简单的中介,但相比于简单的反租倒包,还是有变化的。至于流转的规模,大户多是几十亩到上百亩,集体是几百亩到上千亩,外部企业是几千亩。三种形式中,合作组织最能保护农民利益。大户流转只有租金,外部企业流转还有劳动收入,而合作组织流转租金、劳动收入和分红收入都有。按流转后的经营对象分,大概有以下几种:粮食、蔬菜水果、花卉苗圃、养殖和其他作物。大户以种粮为主,合作组织以果蔬和养殖为主,企业则比较多,种粮、花卉苗圃等都有。按照流转后农户参与程度看,也是合作组织最高。按经营方式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土地股份合作经营,一种是土地租赁经营。

土地股份合作经营和一般的股份制企业不同。以土地承包权作为股份进行投资,它不是真正的融资股份,具有租赁的性质,可以取得租赁收入,但股权是不可能取得租赁收入的。特别是现阶段土地股份还不能转让、买卖和抵押,所以和一般的股票更不一样了。股票可以取得股息、红利,但不能取得租赁收入。另一个区别是,股份制企业的股东可以用脚投票,卖掉股权,而合作社不能卖掉股权,虽然有退出的安排,可以转让,但有时间限制。还有一个区别是,股份制企业可以破产清算,股东以自己的投资进行偿付,而一旦合作社关闭,土地还是社员的。另外,合作社具有地域性质,社员直接参与合作社的事务相对较多,参与管理相对方便。股份制企业则不同,股东哪儿的都有,不是大股东,很少关心企业的经营。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土地租赁也有区别。土地股份合作制中,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让渡并不是完全的和彻底的,流转以前,承包经营权是农户单独享有的,流转之后,承包经营权是合作社共有的。而租赁制下的经营权的让渡是完全和彻底的,农户保有的只是收益权,虽然合约期满可以收回,但从产权市场化的程度上看,合作制不如租赁制。租赁制的农户收入只有租金,劳动收入可以从承租方取得,也可以从别的地方取得。但在股份合作制下,农户除了收取租金,还可以参加劳动,获得劳动收入,利润收入归合作社农户共享。从收入的递增安排来看,租赁制是固性合约安排,股份合作制是剩余合约安排。可见,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模式没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要依情况而定。

第五,土地流转中,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起什么作用,应如何看待其作用。从现在的状况来看,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们成了流转的主体,招商引资、大规模流转都需要它们的参与。对此我们应该怎么看?我想,政府起的作用应该不是官员心血来潮的结果,而是建立在一定基础和条件上的。首先,我们实行的是集体产权制度,党和政府的动员能力很强,中央要推行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地方就会照办,这不光是为了向上面交差,还可以提高当地的政绩。其次,土地流转既牵扯到信息,也牵扯到信誉。一家一户不愿意和企业打交道,因为老百姓不了解外部的企业。而政府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村政府可以到外部企业进行考察。另一方面,外部企业也不愿意同农户打交道,因为企业不在当地,那么多农户,万一闹起事来,企业拿他们没办法,强龙不压地头蛇。可见,如果没有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将很难实现。另外,农户有的是承包权,所有权在集体,如果农民不愿意,土地也很难流转。所以,土地流转的过程其实是承包权和所有权暂时合一的过程。这个过程证明,所有权不是空的。现在有两个极端,有人认为所有权应该给农户,有人认为所有权应该归集体,在现实中,两者可能都有问题。

虽然政府在土地流转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有的也起了不好的作用,越俎代庖的事情也有发生。现实中,土地流转常常和农地整理、城乡挂钩一起进行,不光农地在流转,宅基地也在置换,给农民盖新村,这就带来了问题。以“西部花乡”为例。4500亩地集体流转,整地的过程中,建设用地腾出了367亩,他们把这367亩城乡挂钩后流转给郫筒镇,郫筒镇按当年招拍挂一亩地173万元的价格计算,总共是6亿多元。但“西部花乡”只给农民算了4亿多元,另外2亿元不知道去哪儿了。这还不说,4亿元中,凌云村为农民盖新村花了1.8亿元,另外2.1亿元花在了郫筒镇的基础建设上。所以,367亩最后相当于只卖了1.8亿元。另外,成都已经形成了置换的指标交易市场,而成都市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交易的价格是一亩地8万元。一个173万元,一个8万元,大家可以看到这里的差距有多大。

指标交易可以算是中国改革中的创造,之前盛洪研究的外汇额度交易就是指标交易。需要外汇的和有外汇的企业到外汇交易中心,先按官价交易外汇额度或者外汇指标,出来了买的企业再按黑市价格把钱补齐。这种交易多了,官价和黑市价就开始合一,促成了1994年的汇率并轨,这是件好事情。另一个指标交易是江小涓和刘世锦研究的烟草指标交易。烟草价高、利大、税大,各地都争,于是有生产指标,然而有的地方指标多,有的地方指标不够,发改委和烟草专卖局与各地商量采用烟草指标交易,一方把指标给对方,而对方则把税收分一部分给该方。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指标交易并不一样。外汇交易发生在两个市场主体之间,完全是市场行为;烟草指标交易是配额交易,是政府之间的交易。而土地交易则两者的特点都有,这就不好处理了。所以指标交易在农地交易上的运用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是政府暗箱操作,农民被排除在外,侵犯了农民的权益。第六,农村金融和农村企业家。土地流转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交易的融资,融资是大规模交易的必然需求。现在的融资是怎么解决的呢?一是外部企业融资,二是政府融资。现在农村金融合作社只有一家,满足不了农村的融资需求。村镇银行到去年(2009年)年底全国总共只有500多家,还需要很多制度建设,才能发展起来。所以,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是一项迫切要做的工作。除了外部企业和政府,最重要的是发展农村金融机构,这个领域要放开。要发展合作经济,就要有合作企业家。在当前体制下,农村的合作企业家本来就很少,如何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去闯、去成长?现在很难。不光现有的企业家成长很难,已有的企业家我们常常还要灭掉。最早下马的企业家就是褚时健。农村企业家下马的也有,在我们的第二个报告里有个案例,是辽宁海城市东三道村的老支部书记。他把全村3000多亩地都流转了,和港商合作种菜,和韩商合作种尖塔椒,自己村里地不够了,就到鞍山包地。就是这样一个能人,却因为公务吃饭没开发票被拉下了马。其实,他并不在乎钱,他儿子经营企业,他开的车都是儿子送的,但最后因为发票的事情被人抓住,甚至开除了党籍。所以,农村能人是有的,但怎么保护他们是个大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一点,土地流转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篇7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中国农业的发展

目前, 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目前处于城镇结构一体化的进程之中, 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我们要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 如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速度;随着经济的发展, 三农问题日益凸显,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整个市场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以及消费结构的不断改变, 如何为社会提供稳定的粮食供给和调整适当的农产品供给结构以适应消费结构的改变, 以免造成农产品的局部供给短缺和供给过剩, 从而为整个经济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制度创新

马克思指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 而劳动生产率取决于生产规模。”[1]提高农业规模经济效益的途径, 一是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二是通过农业与相关部门的联合, 实现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世界各国由于经济文化的不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也不同。在当代中国把分散的小农户联合起来可以实现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产、销、研共同结合, 通过农业向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延伸, 降低市场上的交易成本和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成本, 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将农业以及农业相关产业紧密地联系起来, 做到统一规划, 统一统筹, 如果说农业产业链上的关节以及节点上的企业是整个链条上的硬件设施, 那么,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让整个链条得以有效运作的软件措施。它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分化, 社会当中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 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是一种制度的创新。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措施

要实现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农业, 提高农民收入, 建立完善的农村服务体系;二是发展工业, 以工业带动农业, 进一步发展城乡企业。钱纳里等人证明了收入变化、产业结构提升、就业结构的提升和城市化之间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即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提升以及就业结构的改善, 城市化率也会相应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业生产各环节紧密地联系起来, 农户参与其中, 不仅享受到生产初级产品所带来的价值, 也能够享受到加工和销售环节所带来的价值增殖, 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不论是农户的横向结合所形成的农业合作社还是农户与企业纵向组合所形成的“企业+农户”以及纵向一体化模式农工商综合体, 都能够使得农业科技进一步推广, 推动农村金融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为未来建立新农村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打好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了农业产业链, 由此形成了新的工作岗位, 为广大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 改善了就业结构, 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 企业通过与农户的合作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利润, 企业进一步发展, 工业化进程得以加快。所以说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措施[2]。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降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由于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农业生产周期长以及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 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3], 单个农户通过与大企业的合作能有效降低风险, 例如, 企业为农户提供种子、技术支持以及相应的一些基础设施, 帮助农户降低自然风险;由于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 往往出现农产品增收了, 农户收入反而减少,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企业为农户提供最低保护价措施, 帮助农户承担一部分市场风险, 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小, 产品档次低, 产业链条短

目前,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大多以“公司+农户”为主, 企业与农户的合作主要局限于初级产品的购买上, 农户很难参与到随后的价值生产和销售之中, 很难参与其中的利润分配。我国目前的专业合作组织规模也小, 大多是类似协会的这种最初级的形式, 业务主要集中于初级产品的销售, 资金小, 难以与国外的那种大型协会相比。这样, 就造成我国农产品档次低, 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 产业链条短, 难以延伸和拓展。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

以前缺乏必要的法律扶植,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一直以来处于“自发、自生和自灭”当中, 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007年7月1日, 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然而由于配套政策滞后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仍然偏低。在美国、欧盟和日本, 专业合作组织早已经取代传统的经济组织而成为农业经济的主体, 而我国现今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规模仍然很低。

(三)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 总的来说, 由于缺乏资金, 相应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许多地方仍然是靠天吃饭,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不能够全面推广。从产业环节上来看, 产前、产中和产后农业服务化体系相脱节;从结构上来看, 服务体系复杂多样, 结构紊乱, 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与农民的需求相去甚远, 需求与供给结构相错位;从各部门来看, 企业、农户和政府服务机构缺乏紧密的合作与有机联系, 服务组织与农户未形成利益的共同体。

(四) 利益分配不均衡和风险协调机制不健全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 各主体的经济利益是对立统一的。因此, 健全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协调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部保障。然而, 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各个经济主体的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相应的风险未能得到及时的协调, 在我国“企业+农户”这种模式为主的情况之下, 利益的衔接往往依靠合同, 而合同的违约率是相当高的, 往往是相应的利益和风险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 没有达到“风险分担, 利益共享”的目标[4]。

三、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与政策

(一) 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推进农业的市场化

市场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首要条件, 完善的市场体系有利于整个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均衡, 降低市场风险。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 一是要保证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包括农业劳动力、农业生产资料、资本以及土地。二是建立完善的市场风险保障制度, 包括价格在内的保障制度和销售保障制度。

(二) 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以及培育当地的龙头企业, 以实现农业经营的专业化

专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之一, 要实现专业化经营, 一方面要根据自然状况、技术水平和消费市场的特征, 选择支柱产业, 例如, 有部分地区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发展起来的特色农产品,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相应的加工企业和配套相应的销售服务设施。另一方面, 要大力培育当地的龙头企业, 只有龙头企业的实力增强, 才会使得农业产业链条能够得到巩固和加强, 不至于出现断链现象, 产业链条也才会延长。

(三) 建立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必须建立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之上。要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就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 包括科技研究部门、信息部门、企业和农户以及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相关部门, 政府科技部门、信息部门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根据农户与企业的实际需要提供相应的社会化服务。政府一方面要协调相关部门的合作, 另一方面要提供财政与金融政策, 以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确保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顺利建成。

(四) 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

利益联结机制是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持久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坚持农民和企业自愿互利的原则, 采取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形成产权纽带和提供优质服务等措施, 建立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允许企业和农户根据发展阶段和产业的不同特点形成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方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谈判能力, 获得合理的利益分配。积极推行产权明晰的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机制。

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制度创新, 也是农业产业链得以运作和延伸的有效载体。目前,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要想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就要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利益分配,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3:686-687.

[2]郁鹏.农业产业化与中国农业发展[J].当代经济管理, 2008, (6) .

[3]李超民.农业支持与农业现代化[J].学术月刊, 2008, (8) .

土地流转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篇8

坚持四项推动

蓝山县委、县政府将农村土地流转作为推动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出台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年初,蓝山县委决定将“111129”工程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即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出台农业产业化政策、建设农业科技园、扶植两个龙头、打造九大农业基地。随后,通过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加快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目前,相关政策对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效果极为显著。今年6月份,全县耕地流转面积较去年同期增长32.1%,林地流转面积增长24%。

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蓝山县多措并举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而带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深入开展。截至目前,流转到专业合作社的耕地面积总量高达2.93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38.7%。此外,蓝山县通过放宽生产经营范围,加大财政、信贷扶持和用电、用地、用水帮扶等政策扶持,不断鼓励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今年上半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7家,共计97家,其中入选全国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名录6个,拥有注册商标的4个。以毛俊香芋合作社为例,目前该社入社成员多达470户,共种植香芋7000余亩;浆洞国辉禽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超过2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推动土地流转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体现。

成立服务机构推动。近年来,蓝山县着力构建覆盖县、乡镇、村三级的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机构,加强监管、搭建平台、提供服务。例如,先后在竹管寺镇竹市村等行政村成立土地流转中心,由村干部负责集中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负责联系大户进行协商要约,土地流转接近800亩。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市场交易,接受群众监督,所获收益依据面积进行分成。对于愿意自己耕种土地的农户,在不影响连片的基础上,划出优质等额的土地交付农户耕种。

办点示范推动。为更好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蓝山县在每个乡镇办事处选择3个行政村作为土地流转示范点,目前全县共计选办了75个示范点,并且由一名县级领导、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各联系一个示范点,对口帮扶指导。针对存在土地流转矛盾纠纷情况,在塔峰镇试点成立“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委员会”,聘任仲裁员20名,调处纠纷2起。办点示范为农村土地流转大面积铺开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把握四项原则

推进土地流转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改革举措,牵一发而动全身。蓝山县把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作为首要标准,深刻认识,把握原则,稳步推进。

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土地是否流转、采取哪种形式流转、用什么价格流转,由农户自主决定,在流转过程中必须切实保障农户的主体地位和权益。此外,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土地流转的重要性以及整个过程,让农民在充分了解土地流转的基础上,自由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确保土地流转信息进一步透明化。目前,蓝山县土地流转签订合同共计3.34万份,合同涵盖土地流转面积6.08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80%。

农村土地流转要坚持镇村联动。村级干部负责集中土地承包权,在每个乡镇或有条件的村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以服务中心为中介进行招商要约,实现镇村联动。把村干部作为农村土地流转推进的快慢、好坏的关键点来抓,坚持“两上两下”,由村下到组、组下到村民,村民与组、组与村签字,确保工作做到每家每户,能够整村推进。蓝山县塔峰镇东侧村、竹市镇竹市村、洪观办事处泉塘村等村干部积极发挥作用,耕地流转率均超过90%。

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土地流转与产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加快培育和发展现有产业有利于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步伐。今年上半年,全县现有农业企业新增投资5000万元,扩建或新建农业基地,土地流转超过1100亩。此外,蓝山县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发挥区位优势,试图打造“粤港澳”后菜园。对于投资建立供港蔬果基地所需土地流转,打出“老板不找村民,镇长一站式解决”的口号,该县塔峰镇半洞村流转土地近300亩不能满足客商要求,塔峰镇长与竹市镇、所城镇联系,增加土地流转120亩,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坚持土地保护原则。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蓝山县对“非农化”和农村生态破坏行为坚决予以遏制。今年以来,蓝山县环保局共出动746人次对畜禽养殖、外来不宜物种养殖、耕地“非农化”情况进行巡查,检查企业、大户203家,立案查处104家。对岳纸林业公司等在树木遭受自然灾害后抛荒林地的行为,积极与上级反映和进行法律仲裁分析,终止抛荒林地合约。

强化四项举措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蓝山县委、县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土地流转工作的服务,不断强化四项举措,力求土地流转进展快、运行稳、成效好。

着力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尽管蓝山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不错进展,但各级政府机关还将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来抓。蓝山县委明确要求乡镇党委书记亲自抓土地流转工作,不摊派硬性流转任务、不纳入考核,着重要求落实好流转规章制度、做好档案管理、监督流转流程、维护流转秩序,力争在三年内建立和完善覆盖县、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同时,积极鼓励发展民间土地中介服务机构,加快推进土地流转进程。

加大土地流转扶持力度。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蓝山县制定实施了众多的扶持政策。针对耕地流转超过200亩、林地流转500亩以上的农村,优先安排“一事一议”等涉农资金和项目。为抓好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投入1200万元,推广各类农机3500台套。同时,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土地流转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对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对被评为示范性的专业合作社,一次性奖励2万元,并允许以其动产和不动产、订单质押、权益质押办理贷款手续,简化其贷款审批手续。

加快农村金融创新,为土地流转提供资金支持。2012年,蓝山县新增涉农贷款2.48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66.5%,较大程度上支持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进行。林权抵押贷款创新突破发展,全县共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060万元,全力推进“小额贷款+林权抵押+油茶林种植”贷款模式,贷款余额达到60万元,并促进投放林业贷款130多户共计1460多万元。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土地流转提供设施保障。2012年,蓝山县共争取涉农项目扶持资金超过1.5亿元,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4亿元,完成水利建设2636处。重点建设小型农田水利180处,新建或修复水毁排灌工程270处,堤防加固52处。2013年力争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600处,多元化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2亿元以上,力争将毛江水库、毛俊水库分别列为省和国家投资计划。

上一篇:心理健康c证培训心得下一篇:行政强制法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