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小说读后感优秀作文(精选10篇)
如果单从故事的角度去看,艾玛是个不讨喜的主角,丈夫全心全意的爱着她,她却总是梦想一些虚幻的东西,不能珍惜拥有的。有人说她是文艺的,所以对爱情充满浪漫天真的想法,可我却更感觉,她是虚荣心太强。
包法利,在艾玛死后才发现爱妻出轨的证据,还跟艾玛出轨的对象正面碰上了,结果他只说了两句话,一句是:“我已经不恨你了”。一句是:“这都是命吧”。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难过得掉下泪来,这个可怜的男人做错了什么?家破人亡,财尽人散。
当然作者的语言是极其丰富且美丽的,故事虽然俗套且不讨喜,但是作者的文字真的很美,像写诗一样描述着一个个场景,一种种情绪,一类类人物。
书中有一些我喜欢的句子,摘抄如下:生活像窗子朝北的阁楼一样冰冷,烦忧像一只蜘蛛,在她心灵的每个幽暗角落,无声无息的结网。有时,一个偶然事件,会引起无尽的波折,境况便会改变。
多数乡村出身的人,心始终如父辈手上的老茧那样坚硬。
在经受了人生的潦倒失意之后,能在思想上接触高尚的品格、纯洁的感情和幸福的图景,不失为一种温馨的慰籍。
这种惆怅,恰似某种东西一去不返留下的伤感,又像大功告成之后感到的疲乏,还像习惯的运动突然中断,持续的震荡骤然停止所引起的不适。
从没有人能恰当的表达自己的需要、观念和痛苦,人的语言就像口破锅,我们敲打出旋律,想感动星辰,却只引得狗熊起舞。语言本是一架压延机,感情在那里总是被加工得长长的。
信心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在大厅说话和在五楼说话就不一样,富家女子似乎内衣里衬了厚厚一层钞票,铠甲似的,保护她们的贞操。
须知偶像是不能碰的,一碰指头就会沾上金粉。
生活中是不是有两种情况有些让人费解,一种是糟糕的女人,却有着爱她深入骨髓的男人,什么都想给与她,而她的欲望永不满足,作天作地一直到把自己作死为止。还有一种情况是很优秀的女人,在感情里却总是碰壁,甚至被家暴,一次又一次遇见渣男。
这本书对于那些以爱情至上的女人应该有着警示的意义,虽然爱情是个亘古不变的主题,但是其实对于生活,还有很多其他的选择,和可以去行动的事情,完成其他一些事情带来的快乐并不会比获得爱情带来的欢乐少。
婚姻最大的问题:它实际上是一种机会,普通人能结识的可选对象极为有限,数量太少没得选。而且,人活在时光里,选错了也无法重来......这就是一个悖论:当你知道怎样选择才是正确的时候,你其实已经失去选择机会了。
夏尔·包法利从小儒弱老实,逆来顺受,没有个性和自由的思想见解。即使他善良淳朴,却仍抓不住爱玛的心,他总是尽力满足其一切物质需求,但还是填补不了她内心的空虚。
因受浪漫主义小说影响,爱玛头脑里有很多天马行空的幻想,她把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理想化,终陷泥潭,不可自拔,也对现实生活失望至极。
第一次对她无聊生活产生冲击的是参加侯爵的舞会,她对那种奢华的生活充满向往。再次就是搬去永镇,遇见列翁。两人有许多共同爱好和兴趣,因此也产生了心灵的碰撞,享受了一段宁帖悠长的爱情。但爱玛做了一番挣扎后还是决定恪守妇道,故意疏远列翁。列翁对这段没有结果的爱情厌倦,离开永镇。失去列翁后爱玛感情陷入极度空虚状态,也就走入了纨绔子弟罗多尔夫的虚假圈套,成为他的情妇。被他抛弃后又与列翁开始新的爱情之旅。
同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她负债累累导致最后不堪重负服毒而死。留下老实且深爱着她的丈夫。
这是爱玛的悲剧,是包法利家的悲剧,更是当时那个黑暗无情社会的悲剧。
我听了居里夫人的这个故事后,我觉得好感动。居里夫人小时候的名字叫玛妮雅,她四岁的时候就知道的英语和拼音。她七岁的时候就上小学了,她看书的时候,不管周围多么的吵闹,她都能专心致志的看书,她在班上的成绩总是第一名。再难记的诗,她只要听人家读两次,就可以一字不漏的背出来。我觉得她真聪明呀! 她长大后,就到巴黎读大学,开始她和姐姐住在一起,后来她搬到离学校近的地方。每天她只吃一点点饭,因为她把钱都用在了学习上。她在学校看书总是看到学校关门是才回家。 因为她的努力,不久以后她就取得了成功!我以后要向居里夫人学习,多看书,努力学习,做个新三好学生!《居里夫人》读后感作文250字
为了从9000千克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镭,居里夫人要将矿渣一锅一锅地煮沸、一刻不停地搅拌;一瓶瓶地倒进倒出、一丁点一丁点地结晶。她每天穿着沾满灰尘和酸液染渍的工作服,站在大锅旁,烟熏火燎,眼睛流泪,喉咙刺痒……就这样,她整整奋斗了45个月,1300多天,这是多么繁重的劳动,需要何等坚韧不拔的毅力啊!她既是世界闻名的学者,又是名副其实的工人,还是家庭主妇、孩子的母亲!
居里夫人辛勤地开垦了一片未曾开发的园地,最后终于取得了近代科学史上重要的成就之一——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我是多么渴望像居城夫人那样,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到科学的世界里去探索,去揭开自然界中一个又一个秘密。
而今,同居里夫人对照,我真感到惭愧,平时我做事没有恒心,每当做数学题时,一旦碰到难一些的题目,就不愿多动脑筋,一次做不出来,就渴望家长帮助,希望他们能帮我完成……
看了《居里夫人》,我着实更深地体会到了伟人之所以伟大。但我还是想发些牢骚。
居里夫人其实不是很明智。居里夫妇放弃申请镭的专利引起了巨大轰动。几乎所有人都赞颂她的美德。其实他们可以把这笔钱投在科学事业上,那么他们将活得更长久,对世界的贡献会更大。对此,居里夫人声称,人类需要“实业家”,也同样需要“梦想家”。“梦想家”和“实业家”实质上的不同只是“实业家”会用自己应得的财富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罢了。“梦想家”若接受应得的财富而将其投入到事业中,那也不违背居里夫人给“梦想家”所下的定义。她说部门应给科学家们提供研究条件,可自给自足岂不比等待那些俗不可耐的人们发善心要好的多呢?她说镭是属于科学,属于世界的。那么作为波兰人的她,不也是如此?正如我们每个人一样,我们是大自然的产物,理应属于自然,属于世界。为了使自己与“实业家”离得更远,为了证明自己是“梦想家”,而使一笔科学财富付之东流。伟人也有愚蠢之时。
她也曾有一次自以为是呢!那是竞选法国科学院院士时,她和她的朋友们都认为她一定会入选。事实却不然。当然,以她的实力,的确可以有这种自信。只是其他投票的院士太俗不可耐。可是,从这件事中好象可以觉察出她已经认为自己是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了。这是事实,但真正优秀的科学家永远把每一步看作出发点。她难道不知道那些人的庸俗、妒忌?难道她指望自己的名望会使这些人醒悟?那她也太高看那些人和她自己了。
当她眼睛看不清时,她却虚伪地做戏。作为一个老人,(她也认为自己有较平和的`心态)历尽沧桑,难道还放不开?我可以理解自己最感兴趣并视如生命的事情却不能做的痛苦和悲哀。但我还是无法认可她这种“虚伪”。她是一个有理智的人,应该明白这种戏不会使她的眼睛好转,只会更加悲凉。要是我就让学生们当我的“眼睛 ”,帮助我继续献身在实验室里。或者,我会离开实验室用其他方式献身科学。我甚至认为她浪费了晚年的时间。(虽然说在做戏的同时,她也在研究)
她工作得也太狂热。我觉得在保证自己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也不是难事,而且效率会更高。因为科学,竟会使她丧失理智?她极其敬佩的人——皮埃尔。居里的父亲也劝过她。如果她真的为了科学,为了波兰着想,就更应好好照看自己的身体。(至少不能不穿铅服就做放射性实验)即使她是伟人,为了这些,我也要深深斥责她。
张 虹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中文系41020
5弗吉尼亚·伍尔夫进行《雅各的房间》创作后,又在剑桥大学做了成功地演讲,对自己文学探索作了成功地总结。在演讲中她提到要摒弃旧的文学规范,探索新路。同时她也谦虚地表示自己还不够成熟,望别人可以暂时容忍。1925年的《达洛卫夫人》可以当成伍尔夫成熟的标志,这不单单可以表现在意识流的手法运用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作家对现代艺术规律的运用方面。伍尔夫《达洛卫夫人》一文中,描述了达洛卫夫人同精神病患者十几个小时的内心精神活动,并且借助于现代的以及过去的交错穿插,展现出现代人在一战后的恐惧、焦虑以及困惑。下面先从内心独白运用方面讲解伍尔夫《达洛卫夫人》。
一、内心独白的运用
间接的内心独白,即把人物默默地存在不同的意识活动中展现给读者的一种文学写作技巧。内心独白能够反映出小说中人物的内心,可以对过去进行回忆、对未来进行预测,也可以对现在进行估量和思索,能够进行小说中人物浅层意识活动、清晰意识活动的反映,也能够进行小说中人物深层意识活动、模糊意识活动的反映。伍尔夫《达洛卫夫人》里,伍尔夫通过间接的内心独白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人物的内心,借助于第三人称进行小说中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把小说中人物的内心意识间接地展现给读者,这相当于进行内部的分析。伍尔夫在这里充当了一个桥梁的作用,从一开始就引导读者阅读,担当读者的指挥员,直到小说的结尾。伍尔夫《达洛卫夫人》开头部分,达洛卫夫人为了精心布置晚餐,而外出买花,作者伍尔夫借助于娴熟的内心独白来展现达洛卫夫人外出购物时的心理变化。这种娴熟的间接内心独白运用让读者每一分都能够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内心意识活动。
二、站在不同的层次进行描写
一般文学作家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会站在一个全知全能的角度来进行叙述,叙述者可以洞悉一切,站在整个故事架构上面,能够随时向读者解释小说中人物的内心思想以及行为活动,能够随时向读者解释评价发送的事件。但如果叙
述者过多地介入时,会拉大作品同读者之间的距离,降低文学作品的真实度以及可信度。而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把这种叙述方式降低到了最小程度。她借助于多层次地角度来描写达洛卫夫人。首先是站在别人评价达洛卫夫人的外在印象层次上,伍尔夫不做描述表达,全部借助于别人的眼光来表达达洛卫夫人,通过这样的叙述方式,让被观察人物所相互矛盾的方面用旁观者的角度表现出来,也能够表达出不同观察者所具备的不同性格、处境以及社会身份。第二个层次描写了达洛卫夫人对别人之间的看法,她认为,基尔曼小姐十分的能干。对于曾经在年轻时追求过达洛卫夫人的彼得,她觉得自己和彼得之间有着不同的性格爱好,而彼得认为达洛卫夫人是个有教养、有丰富感情的小姐。达洛卫夫人自我的评价作为第三个层次,她认为自己年轻的同时,也认为自己处于很难形容的衰老状态之中。认为自己能够加入到任何事物中去,同时又和任何事物无关,置身事外,对外界冷眼旁观,把自己复杂多变、内心充满矛盾的个性充分地展现给读者。小说中达洛卫夫人对生活的态度以及感觉作为第四个层次,达洛卫夫人喜欢清晨清新的空气,喜欢在人来人往的人群中穿梭。通过这种多层次的剖析,伍尔夫就把充满矛盾又复杂多变的达洛卫夫人十分形象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三、充分运用自由联想
进行意识流文学作品创作时,需要充分地运用自由联想手段。由景物生情,有感而发,通过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来想象别的事情或者别的人;通过现在来想象过去、想象未来。让感觉来引导联想,在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中,达洛卫夫人同布鲁顿夫人共进午餐后,同惠特布雷德在街上散步,中途遇到一家报社的巨大广告宣传牌子。理查德自由联想到了诺福克郡,通过厨子里面的项链想到了布鲁顿夫人、丽萨。让这时的理查德感觉自己怠慢了自己的夫人。伍尔夫小说里不对人物产生的自由联想进行说明解释,只是对其进行描写,让其随意地结合,然后巧妙地布置下文的线索。在庞德街的一辆汽车发生巨响后,让处在不同地点的达洛卫夫人和史密斯都感到了吃惊,然后产生了不一样的意识反应。
四、对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转换
伍尔夫创作的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中,达洛卫夫人始终不停地冒出流动变化的意识。在达洛卫夫人早晨外出买花时,在路上见到的、听到的让达洛卫夫人联想到了自己的过去,也联想到了自己的未来。伍尔夫通过这种时间上的切
换变化,让达洛卫夫人的主观意识不断跳跃。这里,伍尔夫借助了一种时间上的概念,即主观时间。通过主观时间,让小说里人物的主观意识能够在现在状态、过去状态以及未来状态之间灵活地进行切换。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中,存在另一种时间概念,即客观时间,也被人们称之为时钟时间。伍尔夫《达洛卫夫人》里,议院的大楼钟声响过十次左右,伍尔夫把大楼的钟声当成了小说结构里的时间纽带,向读者暗示小说里面人物的时间在流逝,同时也让小说里很多的人物同时聚集到某个地点。大楼的钟声也作为一种象征,表现出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达洛卫夫人有时候会感觉到时间正在悄无声息地流逝,自己正在慢慢地走向死亡。基于这个意义,大楼的钟声就作为了死亡的象征意义。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中,还存在另一种时间概念,即历史时间。一战后,社会各个阶层对战争的反映贯彻了伍尔夫这篇小说的主题。例如,史密斯的生活经历就可以当成那时社会背景下的一个产物。在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中,别的人物也受到了战争历史背景的影响。
五、采用对比技巧和情节的淡化
在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退伍军人史密斯以及其生活阶层的人所构成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代表了当时的下层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让这个世界的人们流离失所,恐慌不安,这也是充满死亡、黑暗的一个世界。一个是国会议员夫人以及其生活阶层的人所构成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代表了当时的上层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个世界的人们收货了快乐与胜利,这也是充满幸福、阳光的一个世界。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创作意图是向读者表现出正常状态与疯狂状态、生存与死亡。伍尔夫所借用的这种鲜明的对比技巧,让读者们理解到阳光的世界简历的黑暗世界基础上,黑暗世界的阴影也会笼罩阳光的世界,巧妙地揭露出当时社会制度的不足。情节的淡化处理也是伍尔夫《达洛卫夫人》中成功的创作手法,在这部小说里,作者首先把视线放在了六月一天的上午时间段内,进行普通事件的描述,先是达洛卫夫人上街买花准备饭菜,然后在街上想起了年轻时追求自己的情人,同时传来了汽车的巨响声、飞机的轰鸣声。达洛卫夫人从医生口里听到了精神病人史密斯自杀的讯息,然后悲伤起来。在伍尔夫《达洛卫夫人》中,并没有情节跌宕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喜剧性的冲突矛盾,没有让人心寒的悲剧英雄,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全部
内容非常平凡。情节层面的淡化已成为意识流小说另外的一个特点。依据这种观念,情节不再是首要的地位,甚至于全部被摒除。意识流小说会着实淡化情节,始终感觉如若情节色彩过于浓厚、故事让人唏嘘长叹,抑或是刻意编造痕迹十分显著,便会极大地影响作品的真实度和生命力。在情节被有意淡化的情况下,作者不会过分逼真地勾勒出现实世界的外部形态,包括人物的外部活动以及内心的矛盾冲突,以上这些会被有意淡化,但会增加对人物心理活动、主观思想的发泄以及脾气个性的彰显,在这种情况下,小说非情节性的要素被增加,作者无意做到作品的曲折性和情节性,而是转向一些真实、自然、亲切的生活小事、自然风景或者民情风俗,着力规避人物之间矛盾较量的正面描绘,善于追求那些象征意义强烈的现象。小说有很大的抽象感和立体性,极大地增强欣赏性和内涵,让读者从心里领略到各种角色的意识流动。
总结:
综上所述,在作品《达洛卫夫人》中,伍尔夫借助于意识流的技巧生动、鲜明地揭示出人物在面临压力中的自我归属及其对人生起伏不定的忧虑,表现出人物那种受到压抑的自我,然而又让他们不知所措的现实心理活动。史密斯也仅会在死亡之中获得个人的所有意义与内在价值,但达洛卫夫人却只能在崭新的时空隧道里孤苦无依地直面人这一生的本质内涵,并继续在残酷的现实故事中探寻源头,以期获得精神的慰藉与灵魂的洗礼。伍尔夫借意识流的文学技巧深刻地反映人的主体性、时代特征与人自身的精神框架,进而充分地揭露出战后处处充满危机与迷茫的英国社会,这同时也成就了伍尔夫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关键地位。参考文献:
[1] 林继红.困惑·觉醒·顿悟——析《达洛卫夫人》中的女性主体意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0)
[2] 温红佳.灵魂的真实——《达洛卫夫人》意识流的剖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3] 叶青.生和死的瞬间——《达洛卫夫人》的另一种解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4] 陈文娟.意识流小说与伍尔夫的《达罗威夫人》[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06)
[5] 陈静.挖掘人物背后的隧洞——评《达洛卫夫人》的意识流技巧[J].新余高专学报.2004(03)
[6] 夏庚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巧妙结合——论《达洛卫夫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3)
[7] 许端.疯狂与节制——评《达洛卫夫人》中克拉丽莎的形象[J].宜宾学院学报.2004(06)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品。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残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在整个读这篇小说的过程中我都在为主人公的所作所为紧张着,最后结局的部分也让我深深地惋惜。读完这篇小说后,我有很多的感触想要与大家分享。在分享我的阅读体验之前,我将先介绍一下本篇文章的相关信息。
一、小说简介
本文的主人公——包法利夫人(爱玛),一个农家的女儿,在修道院受过贵族式的教育,读过许多浪漫的主义色彩的小说,整天活在幻想中,期待浪漫高雅的爱情。一个农民看起来有身份的医生——包法利.查理,于是成了爱玛的丈夫。然而所期待的爱情并没有到来。包法利既无才能,又无雄心,举止没有风度可言,谈吐和人行道一样平板,所以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梦想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第一个情人是道德败坏的乡绅,第二个情人是自私懦弱的文书。她的偷情没有为她带来幸福,倒给投机商带来了可乘之机,使她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债积如山,无法偿还,丈夫的薄产早已被他挥霍殆尽了,情人不肯伸出援助之手,她在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服毒自杀。
二、我对主人公的理解
爱玛本是一个淳朴的乡间少女,父母却让她接受大家闺秀的教育,希望有一天她能走进资产阶级贵族的生活圈子。但在那个身份等级严明,人们极重视家庭背景的年代,他们的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正是爱玛所接受的这种教育,感受到的贵族生活的奢侈糜华与她现实生活矛盾,而造就了她一生的痛苦。她憧憬甜蜜浪漫的爱情和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现实社会中的平庸乏味、丑恶腐败和人生的虚无可笑与她理想中的纯净、美好世界及子爵英雄产生了严重的错位,以致她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找不到自己所处的坐标位置,一味的幻想,理想自我膨胀,追求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爱情,而走向人生的毁灭。所以,我认为爱玛最终走向毁灭的悲剧既是腐朽的社会所造成,也与她自身的因素密不可分。
但是包法利夫人的勇敢追求爱情及对男权制度的挑战也是令人感叹的。她敢于追求同气相求的婚姻生活,追求女性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的情况下的人格和感情独立。尽管包法利夫人身上有着诸多缺点,可是她作为一个女人,敢于顶着世俗观念和传统道德规范的压力,享受女性应该得到的爱情方面的快乐,这种精神可嘉,这份勇气可叹!她是挑战男权制度权威的开路先锋,但也不幸地沦为了男权制度的牺牲品。
三、造成主人公悲剧的原因分析
1、修道院教育和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损害了爱玛的正常心理发展。
爱玛在修道院里偏离了正常的心理发展渠道,病态而狂热地多愁善感,搭建了日后出轨的温床。再加上阅读了大量消极浪漫主义文学著作,不但迷上了其中的浪漫爱情,而且深信不疑。既然在身份上无法成为贵妇,那么就要在其他方面向上流社会看齐:给女儿命名白尔特,因为她在渥毕萨尔庄园听到一位贵妇叫这个名字;自己无所事事也要把女儿交给奶妈抚养,因为上流社会都是这样;给情夫写情书,买礼物,无一不是按照上流社会的标准来操作,这样大大满足了她的虚荣心,终于体验到了在修道院时梦寐以求的爱情!可是,激情过后,生活还是要归向平淡,这是她始料不及的,因为在她读的小说里从来不涉及这个现实问题,爱玛在思想上陷入了困境。
2、爱玛与包法利医生在性格上的错位
爱玛的父亲为了让她受良好的教育,把她送到了修道院,修道院违背常情的宗教生活和贵族教育以及她对消极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严重损害了爱玛的正常心理发展,让她变得渴望浪漫的爱情与奢华的生活。可是,等待她的不是她所憧憬的、从书本中得来的理想“英雄”,而是品性善良,却缺乏生命的激情的包法利医生。在包法利医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平庸、愚笨、老实、毫无情调和远大抱负的性格与追求刺激、情趣、浪漫的爱玛完全不相符,甚至相违背。
爱玛试图挽回,为包法利吟诵情诗,唱忧伤的小曲,画画,弹钢琴,可一切无济于事,无异于对牛弹琴。爱玛也希望自己的丈夫是个英雄,希望包法利的姓氏在法兰西家喻户晓,可夏尔只会给病人开镇静剂,烫脚放血;爱玛希望他勤奋好学,默默耕耘,最终可以在衣服上挂一串十字勋章,可是他读书不到五分钟就能在座位上睡着,这与爱玛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大相径庭,所以也可以想象到爱玛是多么无奈地会骂他“死不争气的家伙”。
3、理想追求与现实生活的反差
爱玛的悲剧可以说从根本上就来源于她的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强烈反差。现实社会中的平庸乏味、丑恶腐败和人生的虚无可笑与她理想中的纯净、美好世界及子爵英雄产生了严重的错位。她生活在真实而平淡的现实世界中,然而她的生命之花却只能在理想的世界里、在白日梦里盛开,她生命力旺盛,却只能在庸俗的现实中消磨日子。在当时那个社会,爱玛的周围到处是自私、怯懦、贪婪、庸俗的人在追求腐朽奢靡的生活中逐渐堕落。在当时这种庸俗黑暗的恶浊世界里,爱玛的美好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尽管她曾作过无数的反抗,她一直幻想着怎样去追求理想世界,可事实证明一切都只是徒劳,只能把她推向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发生错位时,现实世界给予人类的更痛苦的深渊里。这种现实生活与她理想世界的反差致使她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找不到自己所处的坐标位置,一味的幻想,理想自我膨胀,追求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爱情,从而走向人生的毁灭。
四、我的启示
1、我们一定要定位好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经济地位,明确阶段,不做超阶段的消费,适度适量符合自身经济状况的消费才可能长久的发展。
2、人所接受的教育越高,精神生活就越丰富,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就越大,走向自杀的可能性就越大。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一定要珍爱生命,珍惜生活。
3、作为大学生,我们一定要培养起自己高度的责任感。小说中包法利夫人的行为,既是对丈夫的不负责和对女儿的不负责,也是对家庭的不负责。不管在以后的学习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学会对自己所作的行为负责。
五、结语
在爱玛的跑道上,我们看到的是她常常处于寂寞,孤独和烦恼之中,从而不满现状,不安于庸俗,在寂寞中挣扎,在孤独中编织自己的梦想以满足肉欲、物欲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始终与真实错位,难以达成协调,爱玛越陷越深,终于耗尽一切,倒在了跑道上,以幻灭告终。
读完《包法利夫人》这本书,我的感触很大,让我深刻的认识到被资产阶级社会摧残的妇女。
作者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重点不在于写她的爱情故事,而在于写她的纯真到堕落,从堕落到毁灭的前因后果,揭露资本主义摧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资本。
包法利夫人的致命错误,在于她不懂得豪华淫逸的生活和浪漫传奇的爱情,需要物质财富做基础。而她的家庭环境,无论是她父亲还是她丈夫的家境,都不具备这种物质条件,而她偏偏要去追求那种不可能属于她的生活。在她寻求爱情和幸福,却沦为别人的玩物过程中,她不知不觉地将丈夫的薄产挥霍尽。这便给高利贷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唯利是图的奸商勒乐,拿物欲作为诱饵,让她签署一张又一张借据,使她积债如山,而一旦发现她身上再也没有油水可榨时,便串通法院,扣押包法利家的财产抵债,并且张贴布告宣布拍卖。包法利夫人被逼到了家庭破产,身败名裂的绝境。她求助于情人,情人们推诿搪塞;她求助于税吏,税吏无动于衷;她求助于公证人,公证人花言巧语,企图称其危难占有她。这时的人世,对包法利夫人是那样冷酷无情!在她面前只剩下一条路,就是结束她尚年轻的生命。
作者本人就说过:“就在此刻,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在法国的十二个村庄里受罪、哭泣。”
对爱她的,把她当作高高在尚的女神的丈夫,她有内疚与自责。曾经试图努力成为一个贤妻良母,但是她的自责与内疚只是小河的涓涓细流,而物欲与***乐是大海的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猛烈撞击总是使她不顾一切往追求,连最后残留的一点妇道都丢弃了。
她本来可以有一个平凡幸福的家庭,一个爱她的丈夫,只由于她不切实际的浪漫追求而把一切毁灭掉了。在她临死的时候,她有留恋她的丈夫和女儿,但她更期待快点离开喧嚣的人世,往天国。也许只有那一刻她做到了无牵无挂(她从没真正牵挂她女儿和丈夫,牵挂的只是她的爱情),只希看早点结束她痛苦的生命。
爱玛的悲惨命运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冲突的结果,自她进修道院的那天起,她就无法摆脱这个悲惨的结局。
人所接受的教育越高,精神生活就越丰富,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就越大,走向自杀的可能性就越大。近两个星期华浓四个跳楼自杀案子就引人深思,即使不明其中原因。但这种轻视生命的行为是我所不认同的(除精神病患者外)。
当人处马斯洛“五需求层次理论”的最低需求――满足生理上的需求,他们昼夜奔波劳碌只为解决温饱,希看生存下来。没有生命的来源,不用自杀也会自己走向死亡。要处于高层次的人向低层次的转变是一件极难接受的事,但有时也不妨往看一下身处比自己低层次的人的生活,可能你就会发现自己比较幸福。
爱玛,一个富裕农家的女孩,从小在修道院里接受教育。修道院的生活让她厌倦,而小说里浪漫、刺激的爱情,让她憧憬不已。那种浪漫,在她心中生了根,发了芽;那场奢华浪漫的舞会,更让她渴望上层人的生活。后来罗多尔夫给了她一些浪漫,于是她沦陷了,为两人的“爱情”付出了一切。最后,这个渴望新奇、追求浪漫、热爱幻想的女人,因为对“浪漫”的一味追求,У袅俗约海毁掉了家。
她的悲剧,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因素,但更多的是她个人观念的原因。因为她爱慕虚荣,追求奢华,用包法利辛苦赚来的钱来为自己“珍贵”的爱情买单,甚至留下大量债务,毁了家庭。
她自怨自艾,认为自己可怜,嫁了一个懦弱无能木讷的人;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生活,不甘于平淡;看不到包法利对她的宽容和爱;甚至看不到女儿的可爱。爱玛她太过于渴望新鲜、浪漫的爱情,到了分不清虚幻与现实的境地。
当我看到包法利卖掉不少东西,却唯独保留着妻子的遗物,甚至因为不肯将妻子的披风送给母亲而与母亲决裂时;当我看到包法利在爱玛葬礼上的唯一一次浪漫时,我感动了――包法利真的很爱爱玛。虽然他懦弱,胆小,无能,无趣,但他用尽全力爱爱玛,守护着他们的家;他奔波劳累,只为满足爱玛的物质需求;他给不了爱玛心中幻想的爱情,只能用自己的方式爱她。能够尽力守护家、力所能及给予爱人爱的男人,是否就真的懦弱,胆小,无能,无趣?
爱玛是自私的。她只顾自己享受,不能明白和承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从未想过自己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她已为人妻,却还如少女般追求爱情;她己为人母却不关心孩子,到最后让自己的女儿受苦!她是可悲的,因为她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只知道追求刺激,沉溺于感官上的享乐。
包法利懦弱无能,却给了爱玛最真的爱。像白开水的爱,固然平淡廉价,却于人有益。包法利是可怜的,他全心全意地爱爱玛,可到她死后,才知道,原来,她背叛了他,让他倍受打击。
因为那虚幻如海市蜃楼的“美好”,毁掉了她,伤害了他,苦了幼小的她。
【包法利夫人小说读后感优秀作文】推荐阅读:
包法利夫人小说读后感作文10-21
小说《包法利夫人》的读书心得领悟12-25
包法利夫人高中生的读书笔记07-20
《居里夫人》读后感500字06-14
初一《居里夫人传》读后感12-18
居里夫人的故事读后感12-26
《居里夫人》读后感800字01-01
居里夫人读后感1000字左右06-22
《居里夫人传》经典名著读后感10-06
湘夫人教学案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