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文化的变迁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围棋文化的变迁(精选6篇)

围棋文化的变迁 篇1

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

晋朝人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还提到,舜觉得儿子商均不甚聪慧,也曾制作围棋教子。

《路史后记》写得更为详细。

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朱,儿子行为不好,尧很难过,特地制作了围棋,“以闲其情。”

按照这种说法,制造围棋,是为了开发智慧,纯洁性情的。

不过也有另一种看法,认为“夏人乌曹作赌博围棋。”

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书中则说,围棋始于战国,是纵横家们的创造。

他的根据是,围棋“有害诈争伪之道。”

这样一来,围棋又成了寻欢作乐,耍弄权术的工具了。

其实,这些说法都不过是推测而已,尧、舜之说只是编织的美妙传说。

乌曹在《古史考》中被认为是造砖的先祖。

在造围棋方面找不到更多的佐证。

至于皮日休提出的围棋源于战国。

更不足为信。

早在春秋时,孔子就已经提到围棋了。

也是一种推测

在甘肃水昌县鸳鸯池出上的原始社会末期的陶罐,不少绘有黑色、红色甚至彩色的条纹图案,线条均匀。

纵横交错,格子齐整,形状很象现在的围棋盘,但纵横线条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象现在是十九道。

考古学家讽称之为棋盘纹图案。

湖南省湘阴县挖掘出一座唐代古墓,随葬品里有围棋盘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纵横各十五道。

在内蒙发掘的一座辽代古墓里,挖出围棋方桌,高十厘米,边长四十厘米,桌上画有长宽各三十厘米的围棋盘。

棋盘纵横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

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着。

想必墓主生前好弈,舍不下一盘残局,带到九泉之下琢磨去了。

这些只是众多考古新发现中的几件古物,但足以说明几点:首先,不容置疑的是,围棋在原始社会时,已具雏形。

纵横交错的棋盘图形已经基本形成。

其次,从出土棋盘的十、十三、十五……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线的发展过程看,围棋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某一天里突然创造出的奇迹,而是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棋子由少到多,着法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变化过程,时间跨越数千年,集聚了无数围棋爱好者的智慧和经验,逐渐被改进,被丰富,最后形成今天这种规模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围棋的创造者,是我国广大的.劳动群众。

由于战事频繁,军事学知识渐渐积累起来。

下围棋和军事上的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有几分相似。

战争的需要势必加速围棋的发展。

两汉时己有人把围棋当作兵法,《隋书·经籍志》还有棋谱收入兵书。

围棋的故乡是中国

有了上面那些推断和考古学家的发现,围棋诞生于何处已不言自明,但是,日本松井明夫先生在其《围棋三百年史》的“发端”一篇中说:“围棋与象棋有它们的共同的祖先,就是中亚细亚的一种‘盘戏’。

它流传于西方成为国际象棋,流传于东方而受到中国天文及其他科学的影响,改良成为十六道的围棋。”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回顾历史,从《左传》、《论语》、《孟子》等书中。

很容易了解到,围棋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为流行,甚至出现了诸侯列国都知道的围棋高手。

众所周知,那个时候,中国和西域各国还没有交往。

直至西汉时方有张骞出使西域,中国才和中亚细亚诸国有了文化交流。

而那时,围棋在中国已经有了很久的历史了。

从弈到围棋

现代人说弈,包括围棋、象棋、军棋等等一切棋类。

最早的时候,弈是专指围棋的。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

“弈,围棋也。从丌、亦声。”

丌的古文字为两人举手握棋对局的象形。

弈即围棋,还可以在《论语》。

《左传》中发现,《孟子》中也提到过。

“围棋”一名也是发展而来的。

西汉未杨雄在《方言》中说:

“围棋谓之弈,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

可见,西汉年间,弈已成了围棋的别称。

仍然称弈的。

只有北方部分地区。

到了东汉,围棋已在书面语中普遍使用,比如马融著的《围棋赋》,李尤写的《围棋铭》等。

围棋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除了“弈”和“围棋”,还有“许多有趣的名称。

晋朝时,有人称围棋为“坐隐”和“手谈”。

不过到最后,还是这概括了围棋着法的“围”字保存了下来。

★ 围棋作文450字

★ 我学围棋作文

★ 网络围棋作文

★ 围棋教学计划

★ 叙事作文之生病记

★ 围棋智慧小学作文

★ 围棋我最爱作文

★ 关于围棋的小学作文

★ 围棋教学计划怎么写

围棋文化的变迁 篇2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城市面貌与城市文化出现了趋同, 造成了“特色危机”, 衢州也不例外, 怎样才能屹立于城市之林是摆在衢州人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我认为, 寻找文化的“根”——特色文化, 才是唯一的出路。

二、衢州围棋的现状分析

衢州是传说中围棋的起源地和发祥地之一, 自“王质遇仙”的传说开始, 1600多年来, “棋子文化”深深浸润在衢州地域文化之中, 将日益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 衢州围棋具有得天独厚的地貌文化资源。

烂柯山又名石室山、石桥山, 位于衢州市东南10千米处, 石梁下主洞高10米, 东西宽30米, 南北深20米, 东边石壁上刻有“天生石梁”四字。石梁上方有一缝隙, 长30余米, 南宽北窄。高0.5—1米, 深不到1米, 窄处寸许, 中间仅容一人匍匐可进, 宽处一人贴地面爬行方能通过。从洞底仰望, 可见山外青天如线, 故称“一线天”。烂柯山原有八景:石梁、青霞洞、一线天、金井玉田、仙人棋、日迟亭、柯山塔、宝岩寺。此外, 还有忠壮陵园、梅岩、赤松岩、集仙观、崇文洞、樵隐岩等景点。

(二) 衢州围棋的“烂柯”传说。

“信安山有石室, 王质入其室, 见二童子对弈, 看之, 局未终, 视其所执伐薪柯已烂朽, 遽归乡里, 已非矣。”这是晋代虞喜《志林》留下的关于“信安王质烂柯”的最早记载。南朝以后, “烂柯”传说逐渐从衢州向周边地区扩散。虽然, 全国以“烂柯”命名的山有不少, 但惟有衢州才是故事的发生地。

(三) 衢州围棋具有历史名人文化资源。

烂柯山历来为全国著名的游览胜地。汉代朱买臣, 三国贺齐, 晋代殷浩、毛琚、虞喜, 南朝谢灵运, 唐代孟郊、白居易、刘禹锡、黄巢, 宋代王安石、苏东坡、赵忭、朱熹、陆游, 元代马可·波罗, 明代徐渭、徐霞客, 清代左宗棠、李渔、洪升, 现代汤恩伯、郁达夫、吴晗、邓拓、戴念慈、罗哲文、葛洪升、周国富等名人曾来此留下足迹和许多咏烂柯山诗文。

(四) 衢州围棋特色文化的发展新路——围棋“赛文化”。

衢州人把围棋作为一种高尚、趣味性强的文体娱乐活动和竞技体育项目,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近10余年来, 为扩大衢州的影响, 为宣传围棋仙地——烂柯山, 衢州市参与主办了一系列国家级围棋赛事, 一大批国内外围棋高手先后云集衢州。2002年10月“江铃杯”全国围棋甲级联赛在衢举行;2003年全国围棋团体锦标赛在上海举行, 浙江新湖衢州烂柯山队参赛;2006年首届“衢州·烂柯杯”中国围棋世界冠军邀请赛在衢举行。2008年6月11日“衢州·烂柯杯”中国围棋冠军赛举行。围棋“赛文化”也成为衢州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衢州旅游的一张王牌, 成为衢州建设文化名市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

(五) 衢州围棋文化目前存在的不足。

1. 衢州是“非官方”命名的围棋之乡。

2. 衢州至今没有一名自己的围棋国手, 更没有著名围棋教练。

名人的风姿映射了一个地域独特的人文特征, 是不可多得的社会财富。名人文化, 其实质就是精神和意识、观念和理论、知识和素质、情操和品味以及美学情趣的高度凝聚。

三、衢州围棋特色文化的对策研究

(一) 衢州市应突出地方高校对围棋特色文化的研究工作。

1. 美国的亚历桑那大学——以高校作为城市经济支柱的成功典范。

以高校作为城市经济支柱的例子在发达国家并不鲜见, 例如美国的亚历桑那大学的所在地图森市就是一个以亚历桑那大学为中心的城市。亚利桑那大学建校于1885年, 该大学的整体实力在全美国排名居前20名。亚利桑那大学的办学效益之根本是在于其办学的规模, 而整个图森市, 即该大学所在的城市都为这所大学服务, 房地产业、体育设施、各种商业服务网点都有是围绕亚利桑那大学的主体来运作的。亚利桑那大学的存在成了图森市存在的基础, 大学的图书馆、实验室、体育运动场所都直接对市民开放, 州博物馆、市博物馆等一系列基础设施也都全部都由亚历桑那大学来承办。大学成了城市的支柱, 也是城市的灵魂。大学的兴衰成败也直接意味着城市的兴衰成败。

当然, 我国的国情、省情和市情都与美国的亚历桑那大学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但国外城市的发展与特色, 对衢州市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2. 规划成立衢州“烂柯棋院”, 培育围棋国手。

成立衢州“烂柯棋院”或在地方高校内设烂柯棋院。在中国历史上, 围棋是一种重要的游戏形式, 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目前,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西大学等几十所大学开设了围棋选修课, 马晓春九段还被聘为陕西师范大学的围棋兼职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已开设围棋课多年。甚至韩国的明知大学成立了围棋系, 专门研究围棋历史、围棋文化、围棋技术等。我市高校应发挥人才聚集优势, 吸引围棋国手到衢州来工作或指导;培育衢州本地围棋人才, 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围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衢州市长期以来没有围棋国手的问题。

3. 推动“围棋特色文化”旅游。

市、校合资共同打造高校“围棋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开发具有大学乃至学科专业特点的“围棋特色文化”旅游, 拉动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流动人口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关键。衢州高校学生每年流动人口众多, 有上万人, 是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的基础。流动人口参观“特色文化”不仅能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而且能带动公交、餐饮 (农家乐) 、宾馆及房地产等的发展, 有效地拉动地方经济。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对衢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不可估量。

开发和推介特色文化旅游线路, 推广以烂柯山、江郎山等国家地质公园为主的神奇地貌旅游线, 以孔氏家庙、孔府、孔林等为主的南孔文化旅游线等周边景点联合推出浙、赣、闽、皖边际风情游线路, 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二) 搞好围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1. 加强衢州围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要学习其他城市的经验和做法, 深入挖掘衢州古代文化遗产资源, 注意对衢州周边古遗迹的挖掘, 在保护好的前提下, 组织专家深入研究, 制定我市围棋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规划, 使之形成新的围棋文化旅游产业。

2.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深入衢州民间挖掘整理原始的围棋名人生活民居、民间围棋传说、无任何文字记载的口授民歌、民谣、民间围棋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良好的环境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要丰富我市特色生态文化的内涵, 继续加强围棋圣地“烂柯山”环境的建设。

四、结论与建议

所谓特色文化是别人没有或少有的, 以及地域特点和工作成果突出的文化形态。

(一) 衢州要找准文化定位, 确立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灵魂, 它关系到城市的战略布局。因此, 要从核心文化战略的高度去看待围棋特色文化和南孔文化, 进一步打造衢州围棋特色文化和南孔文化品牌, 并以此作为文化活动、经济活动、形象塑造、城市精神等城市文化环节主导的规范, 用衢州围棋特色文化和南孔文化统领城市发展的主题风格。

(二) 大力推动衢州核心文化产业发展。

1. 创新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总体上看, 现阶段我市文化产业还处于弱势状态, 需要政策扶持。应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制定优惠政策, 加强软环境建设, 支持新的文化企业发展, 尽快提高文化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

2. 搞好围棋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首先, 应以项目建设为主导, 使规划、设计、建设与发展相配套。其次, 要联合民间资本创建中小型围棋文化企业。最后, 要像抓经济项目那样, 建立跟踪问责制, 抓好围棋文化产业项目的“落地”工作。

因此, 在积极对衢州围棋特色文化研究的同时, 我们要分析自己所拥有的优势资源, 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用恰当的方法, 本着有用、经济、实效的原则, 对衢州围棋特色文化资源进行研究、开发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衢州市体育局编.柯山棋话.杭州出版社.

[2]萧平汉.中国古代人的围棋竞技心理.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01) .

[3]李莉.论围棋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03) .

[4]邢震宇.围棋与情智教育.体育文化导刊, 2003, (03) .

[5]胡惟健.围棋进入课堂后.棋艺 (围棋版) , 2002, (05) .

围棋文化的变迁 篇3

②那么棋迷为什么会喜欢围棋,并且如痴如醉呢?

③首先,毫无疑问,围棋与象棋相比,更高一个档次,属于高智商的贵族运动。棋盘上的争斗是对局双方智慧的较量。围棋的变化比象棋更为复杂,正方形棋盘上横竖都是19路格子,共有19×19=361个交叉点,理论上讲就会有3的361次方那么多可能的变化,实际上围棋可能是没有办法穷尽的。一局棋的进程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就为对局的双方通过各种招法来揭示围棋特有的规律,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世事如棋局局新,下棋的乐趣之一就在于局面的变幻莫测,好比一个数学家面对一个含有多变量的难题,每次探究都有新意,每一局棋都是智慧的较量。

④其次,围棋可以启发人生智慧。围棋的道理,有些是生活的隐喻,完全可以用到生活中。比如中国古代有个《围棋十诀》,说是做人的道理,也不勉强,例如:不得贪胜,入界宜缓,舍小就大,逢危须弃,动须相应等。对于棋局形势的判断,不可主观、武断和想当然,任何盲目地乐观或悲观都是不可取的。对局者需要冷静、周密地调查研究,对全局的形势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在双方的棋都没有明确生死的情况下,经常会看见两块棋对杀,就要看谁的气长,哪怕谁差了一口气,也就会被杀。人不能在自己做的任何学习、工作中差一口气,往往就是差这一口气,结果就是功败垂成。当然,一块本来可以活的棋,由于你的疏忽,被对手偷袭,你应对不当,也会不幸由生入死,这样你会遗憾莫名。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很多大风大浪走过来的,在沟里翻船的不在少数。只是人生你不能中盘认输,更没有重新开局的!

⑤最后, 。一方面,下围棋讲究礼仪。第一手棋应该下在棋盘的右上角,把方便对方下棋的左上角留给对方,以示尊重对手。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应该讲文明、有礼貌,尊重他人。做为晚辈或棋力低的一方,在对局的前后都应该主动地整理棋具。这不仅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也是把自己摆到了谦虚好学的.位置。另一方面,下围棋讲究安静地搏杀。下围棋时不宜把棋子摔的啪啪乱响,呼喝喧闹。下棋时,默不作声,仅靠一只手的中指、食指,运筹棋子来斗智、斗勇。其落子节奏的变化、放布棋子的力量大小等都可反映出当局者的心智情况,如同在棋局中以手语交谈一般,故围棋又称“手谈”。从文化角度而言,下围棋不是让人去争胜负的,而是去取势,去求常,去悟道。

12.在第①段中的四个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标点。(2分)

13.联系上下文内容,在第⑤段开头填上合适的语句。(2分)

14.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有一个“烂柯”的围棋典故,请结合典故内容,说明它体现了围棋这种活动的什么特点。(3分)

15.下围棋与作战道理相通。阅读下面《曹刿论战》的节选文段,用上文第④段中介绍的内

容来解释鲁国最终以弱胜强,战胜齐国的原因。(4分,120字左右)

【链接材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参考答案:

12.(每空0.5分,共2分)(a)。 (b); (c), (d);

13.(2分)围棋可以很好地锤炼一个人的修养。(或:围棋表现了文人雅士的风范。)

14. (3分) “到乡翻似烂柯人”中有“烂柯”典故,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 这个典故说明围棋的一个特点:一局棋的进程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

15.(4分)示例:①善于把握战机。选择“齐人三鼓”时进攻,这样做与围棋讲究“不得贪胜,入界宜缓

围棋文化的变迁 篇4

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条大河有儒道文化两条主支,象棋、围棋正好映射出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不同精神。象棋有多达七种不同的棋子,“帅士象车马炮兵”都有各自的社会象征意义,是在模拟社会实际,具有社会性。如在儒家看来,国君为最高统治者,因而象棋以主帅的“存亡”为“国之存亡”;士、象的作用如“总统卫队”;车、马、炮、兵的走法一如实际情形,数量上兵最多,是宝塔型的“社会结构”。围棋则仅黑白二子“以法阴阳”,人们认为,围棋开始是一种天文工具,棋盘如天,棋子是星,下棋伊始黑白相间,似时空的演替,如宇宙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流年。与象棋相比,围棋具有自然性,更多是在模拟自然景象。它们都源于我们古人“仰观俯察”的智慧,区别在围棋是“仰则观察于天”的结晶,象棋是“俯则察法于地”的成果。

象棋河界分明,敌我阵地划定,棋子位置、作用和行走路线不同而固定,表现某种确定性、规范性,符合儒家的社会秩序与等级伦理;围棋没有固定的阵地划分,棋子没有固定的路线和作用,表现某种随意性、流动性,暗含道家不受羁束、放达超逸的精神。

象棋尚刚,棋子满盘活动,运动能力越强越有优势,车、马、炮冲锋陷阵积极拼杀,“过河卒子不回头”,有如壮士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如儒家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积极“入世”、“有为”。围棋尚柔,落子后不再移动,静止的棋子却像细胞生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下围棋讲究“品之道,简易而得之者为上,战争而得之者为中,孤危而得之者为下”,如道家理想:“无为而治”、“以柔克刚”、“以无事取天下”、“修身养性”、“自正”、“自富”。

象棋复杂的战斗象征着社会多元矛盾,下象棋如勇士驰骋沙场,能体验人生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儒家精神;围棋的文化消长则体现出自然阴阳对立的“太极”,下围棋如“仙人”吐纳运动,可体会人生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的智慧。

高考选段阅读训练:

1. 以下关于“象棋”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象棋的七种棋子,都具有模拟性和社会性。

B. 象棋的棋盘分楚河汉界,棋子走法固定,具有确定性和规范性。

C. “过河卒子不回头”,既是走法规则,也体现了壮士慷慨赴死之精神。

D. 象棋复杂的对弈,代表了社会的多元矛盾,体现了复杂的社会结构。

2. 以下关于“围棋”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下围棋,黑白二子相同,似时空的演替、变化,具有自然性。

B. 围棋的棋盘没有固定的阵地划分,棋子走法不定,具有随意性和流动性。

C. “简易而得之者为上”,是说下围棋以“不战而胜”为最高境界。

D. 围棋最初是作为一种天文工具使用的,人们以此来观察天象。

3. 下面关于围棋、象棋的比较,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象棋尚刚,围棋尚柔;象棋讲“动”,围棋讲“静”。

B. 象棋代表儒家文化,围棋代表道家文化。

C. 下象棋能体验人生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儒家精神;下围棋可体会人生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的智慧。

D. 象棋、围棋都具有模拟性,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4. 根据本文信息,以下解说和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 道家文化重“道”,道生万物,万物之生源于道。

B. 儒家文化重“入世”,“入世”的目的在“有为”。

C. 下围棋重在排兵布阵,下象棋重在调兵遣将,均讲究运筹策划。

D. 下围棋、下象棋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辩证思想。

参考答案:

1. D(不是“代表”,是“象征”,“对弈”不体现“社会结构”

2. D(原文为人们对围棋的认识,不是作工具使用,是模拟,不是“观察”)

3. B(不是“代表”,是“映射”)

围棋文化的变迁 篇5

移民与文化变迁:宁夏吊庄移民语言变迁的调查研究

吊庄移民语言的变迁是他们出于生存的选择,也是增强自身身份认同的一种必要手段,更是他们应对在迁入地受到“偏见”与“歧视”的一种无奈之举.此外,移民在迁入地--“吊庄”里语言的.变迁,反映了他们与迁入地原住居民之间族群关系的变化状况,也可以表述为移民原有文化与迁入地主流文化之间的较量乃至融合问题.

作 者:马伟华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 刊 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RT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年,卷(期): 6(4) 分类号:H0 关键词:宁夏   吊庄移民   语言变迁   调查  

围棋文化的变迁 篇6

一、东北地域文化及文化类型

因应全球文化的强势扩张,弘扬地域文化成为近年来国内学术界热烈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就地域文化的概念而言系指生活在该地域的成员,在既定时间、空间,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承、社会制度以及民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1]。可见,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特定地域则是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鉴于此,笔者认为东北地域文化就是生活在东北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过程中形成的与其它地区文化相区别而又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文化类型,具有悠久性、多元性、开放性同时又具有保守性特征。

关于地域文化类型的划分,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和层次会界定出不同的类型。如按生产方式划分:可分为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等;按生态环境划分:可分为草原文化、海洋文化等;按行政区域或古国划分:可分为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按某地理坐标划分:可分为岭南文化、关东文化等。从居住文化发展演变的角度,笔者认为东北地域文化包含六种类型: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殖民文化和工业文化。其中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和农耕文化是地域初生自创的文化类型,它们共同构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基底。而移民文化则是中原地区汉族向关内移民过程中,将以“礼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农耕文化移植到东北地域,并与本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借鉴而呈现的文化形态。而殖民文化则是日俄等帝国主义国家出于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需要而强力推行的在文化上呈现出来各种举措的总称。由此可见,东北地域文化是一个富有地域特色的多元文化集合体,是各种文化形态在东北这片土地上交汇、碰撞、组合、更新的结果。

二、地域文化演进及东北居住文化特征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域历史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据考古证明,上溯16万年以前东北地域就有人类生活遗迹。华夏系的燕人、汉族;东胡系的乌桓、鲜卑、室韦、契丹、蒙古、锡伯;秽貊系的秽人、貊人、夫余、高句丽;肃慎系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四大族系,自古以来就在东北大地繁衍生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在这片富饶美丽的黑土地上共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东北文化,是多源同归与多元互补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历史学的视角,笔者将东北地域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划分为自律期、开放期和交融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全面总结东北民居建筑文化特征。

1. 自律期———本土多元文化的创生及居住特征。东北地处边塞,地理空间相对封闭,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等,在地域文化发展早期,当地民众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探索符合自身需要的文化形态,笔者称之为自律期。在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并存着渔猎、游牧和农耕等三种本土文化类型,也形成了与不同文化类型相适应的居住方式。渔猎文化在东北地区起源很早,持续时间也很长。早在周朝时,活动在长白山一带的肃慎部族就从事渔猎活动。文献载“:其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尺八寸,青石为镞……善射,射人皆入目。矢施毒,人中皆死。”[2]与渔猎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其冬天穴居,夏天巢居或随水草而居。莺歌岭遗址中的半地穴式屋址就是其居住方式最好的例证[3]。另外,在大、小兴安岭地区的达斡尔人、鄂温克人、鄂伦春人和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沿岸的赫哲人,其渔猎生活方式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后[4]。他们住的是一种由几十根木杆搭成的圆锥形帐篷,俗名“仙人柱”。夏季其上覆盖桦树皮,冬天则用兽皮将顶部和周围严密包裹。游牧文化也是东北地区早期最基本的物质文化。其分布区域大致包括今黑龙江大兴安岭南北,吉林西部、西北部以及辽宁西部等地。自先秦至宋初,先后有东胡、乌桓、鲜卑、、契丹、室韦和蒙古族在这一区域活动,牧羊放马是其最主要的谋生获食手段和生产生活方式。他们“俗善骑射,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穷庐为室,皆向东。日弋猎禽兽,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5]。其他如达斡尔、索伦等族也是“居就水草,转徙不时”“,以穹庐为室”。可见“,穹庐”式居屋是北方游牧民族适应自然环境,根据生产需要建造的一种可移动的帐幕式住房形式。

农耕文化在东北地区产生的时间也比较早。据考古可知,在辽西地区最早的新石器考古文化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发现了由成排房址组成的完整聚落,说明当地已有定居农业萌芽。约4000年前,这一区域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辽河两岸最为发达,也使得该地区成为传播中原地区先进技术和文化的桥头堡,为后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关内汉族移民大规模迁入,从事农业开发,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加速东北地域文化转型创造了积极条件。

2.开放期———吸纳中原文化与居住文化的发展。“文化既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征,又具有流动变异性的特征。前者使一种文化与他种文化相区别,后者又使文化之间有沟通性。”[6]随着东北地区历史的演进,本土各族文化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外来文化的熏陶和侵润,在立足适应自然环境,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在粟末靺鞨建立的“海东盛国”时期,由于特定的地缘关系,文化发展受唐文化的影响甚巨。居住文化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差异性。如其五京地区的房屋建筑多仿照唐长安城的形制。上京地区的平民住宅多为地面建筑,而处于边缘地区的村落居室则为穴壁竖直的长方形半地式,面积在15———20平方米之间。在南壁中部开门,由土筑阶梯式门道通向室外,室内有火炕[7]。此后,由黑水靺鞨演变而来的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在文化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更是突飞猛进。在居住方面,女真人“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离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8]。火炕的发明和应用,可以说是东北地区居住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大标志,彻底改变了以往受“极寒”气候条件影响下地穴或半地穴式的居住方式,向地面建筑发展创造了条件,对其它民族居住方式的进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后来,火炕形态进一步发展和优化,由原来四壁之下皆设长炕,逐渐演变为南西北三面接连的环炕,并将锅灶与内炕连通,俗称“一把火”。除满族外,境内的朝鲜族、汉族等也普遍使用“火炕”,但形态各异,满族的是““万”字炕,汉族的是“一”字炕,朝鲜族的是满屋炕。正如《中华文化史》一书所述“:文化,并非诸成分的机械拼接,而是各要素有机组合的生命整体,是不断进行物质交换、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的动态开放系统,文化除了具有共时态的综合特征以外,还有历时态的积淀特征,且具有延续性和变异性的双重品格,这些特征与品格只有在文化的不断碰撞与吸纳之中才能得到完整、集中的体现。”[9]

3.交融期———多民族聚居引发的居住文化整合。元明时期,随着女真人的不断南迁,逐渐从渔猎文化过渡到农耕文化,与汉民族的密切接触,使其文化与汉族文化的整合趋势十分明显。“汉族传统文化不仅在满族贵族社会上层产生影响,而且使满族渐趋汉化成为普遍现象。满、汉两个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差异性逐渐减少,共同性逐渐增多。”[10]入关后,受汉文化影响日深,建筑方式更为综合。住宅一般坐北朝南。凡宅舍,无论三楹或五楹,均东端东边开门,形如口袋,称口袋房,又因形似斗形,称“斗室”[11]。其建材的使用,从单纯依靠天然木材转变为普遍使用砖瓦。三面墙壁均开窗,确保室内通风、采光良好。房子四周围起院墙,开始使用烟囱。另外,清代以来,华北和山东的汉族民众大规模移居东北,并与当地土著满人杂居,对东北地区汉族民居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其民居形态既沿袭了华北地区传统,又适应了东北的气候条件,同时还吸收了满族民居的某些习惯做法,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东北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不断碰撞融合、相互吸收,使两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均发生了变异,这种整合后的新型东北文化,既不完全同于原有的以满族为主体的土著文化,又区别于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模式,而是两种文化优化整合的结果[12]。迨至19世纪以后陆续从朝鲜半岛迁移过来的朝鲜人,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带到东北,对丰富和深化东北地域文化内涵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在近代历史中,东北还曾受到过日、俄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占领,殖民文化对东北地域文化尤其是居住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对东北民居建筑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赞美人的品质的成语下一篇:双学月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