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纲》(精选9篇)
第21课 智取生辰纲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境导入】
同学们,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不信,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起领略梁山好汉的计谋。
【新课解读】
一.了解作者与作品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本名彦端,今江苏兴化人。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辞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
二.《水浒传》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
三.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嗔怒(chēn)
干系(ɡān)
逞办(chěnɡ)
虞候(yú)
朴刀(pō)
勾当(ɡòu
dànɡ)
恁地(nèn)
兀的(wù)
聒噪(ɡuō)
省得(xǐnɡ)
(2)词语释义
晓事:明白事理。
寻思:思索;考虑。
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
热不可当:热得无法抵挡。
出没:出现和隐藏。
分说:分辩,辩白。
勾当:事情,今多指坏事情。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多含贬义)。
四、整体感知——情节线索
1.选文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按小说故事情节发展,可将文章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再要回言”至“
楼上王孙把扇摇”)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那汉子口里唱着”至“也这般啰唣”)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
第五部分:结局(“只见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至“挣不动,说不的”)杨志误失生辰纲。
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概括性梳理,可将全文划分为两部分。
2.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明、暗两线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接在一起?
.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
这两线在六月初四当午,黄泥冈松林交接在一起。
3.教师小结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时,我们大致梳理了故事情节,明确了本文行文的两条线索,一条是杨志失纲的明线,一条晁盖、吴用等人设计取纲的暗线,那么到底双方是怎样的人才导致了这个结果呢?双方的斗智又如何体现?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文学习。
二、教学新课
精读文段,分析吴用之智
探究:仔细阅读智取生辰纲部分
1师生共同小结吴用等人胜利的原因:
天时:天热,敌人口渴,正好卖酒,敌方没有还击之力。
地利:黄泥冈,松树林,敌人欲歇,又可模糊对方的视线。
人和:兄弟八人,相互配合,蒙骗对方。
计谋:乔装——稳住对手;诱饵——佯争酒、佯不卖;下药——巧下药,麻翻对手。
2.杨志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精明、谨慎、能干、多智。
(6)如此精明能干的杨志为什么会失败呢?
学生讨论,明确:
性格缺陷:急功近利、粗暴蛮横、刚愎自用。
失天时:天气炎热,手下无法忍受。失地利:黄泥冈,强盗出没的地方。
失人和:内部矛盾重重,军健、虞候、老都管对他怨恨深重。
三、研读课文——环境描写
请在文章中找出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自然环境:一是指天气酷热,为众人行动困难、军汉买酒解渴埋下伏笔;二是指黄泥冈上松林内,交代劫取生辰纲的地点。
社会环境:一方面是指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如白胜歌中所唱“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另一方面是指老都管等人对杨志的歧视、轻视,如“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比得草芥子大小的官职,直得恁地逞能”,揭示了内部的矛盾,交代了冲突的内因也暗示了杨志不得志于统治者的悲剧命运。
作用:①渲染气氛,增强实感。
②烘托心理,形神毕现。
③转换场景,发展情节。,另一场面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杨志和吴用的斗智让我想起了《三十六计(秘本兵法)》。《兵法》云:“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变理,机在其中。”
三十六计有:
(1)胜战计:瞒天过海 围魏救赵 借刀杀人 以逸待劳 趁火打劫 声东击西
(2)敌战计:无中生有 暗度陈仓 隔岸观火 笑里藏刀 李代桃僵 顺手牵羊
(3)攻战计:打草惊蛇 借尸还魂 调虎离山 欲擒故纵 抛砖引玉 擒贼先擒王
(4)混战计:釜底抽薪 浑水摸鱼 金蝉脱壳 关门捉贼 远交近攻 假道伐虢
(5)并战计:偷梁换柱 指桑骂槐 假痴不癫 上屋抽梯 树上开花 反客为主
(6)败战计:美人计 空城计 反间计 苦肉计 连环计 走为上计
2.请同学们课上相互讨论一下,本文运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几计?
明确:瞒天过海—伪装客商
以逸待劳—林中休息 声东击西—吴用下药
浑水摸鱼—偷酒 抛砖引玉—送枣
欲擒故纵—不肯卖酒
五、本课小结
《水浒传》是文学艺苑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颂歌。在官逼民反的时代,一个个勇武过人、智谋超群、胸襟豁达、敢作敢为的英雄勇敢“出手”,他们装点了历史的天空。和平幸福的新时代,让我们用聪明才智、浩然正气为建设祖国甘挑重任、扶危济困、勇于“出手”,用我们的一腔热血谱写祖国的未来!
当笔者重新阅读《智取生辰纲》时, 对本篇小说的主题作了新的思考, 并且认识到, 以歌颂人民的智慧和斗争精神概括《智取生辰纲》的主题是不太合适的。其一, 歌颂人民的智慧和斗争精神应该是《水浒》整部小说的主题思想, 拿整部小说的主题去概括其中一回中部分内容的主题, 必然是宽泛的、牵强的。其二, 从《智取生辰纲》全文的内容看, 作者并没有强调杨志与晁盖等较量的胜败结果的创作意图。因为小说较多地侧重于叙写杨志押送生辰纲的整个过程和晁盖等在黄泥冈智取生辰纲的过程, 也就是说, 作者所要突出的是围绕生辰纲而展开的杨志与晁盖等人的斗争过程。既然作者所在意的不是斗争的结果, 而是斗争的过程, 那作者通过这一斗争过程的叙写到底要突出怎样的主题呢?
如果抛开阶级分析论的束缚, 我们单从双方斗争上分析, 作者之所以要对这场争斗的过程作详细的叙写, 无非是要读者从斗争的过程中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影响和决定争夺胜负的因素是多方面。更具体地说, 作者意在让读者明白, 决定和影响争夺 (言之为战争) 胜败的主要因素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只有在争夺中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才有取胜的可能;只要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 斗争就有了取胜的把握。这一点无论从杨志押送生辰纲失败的过程叙写还是从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内容的描述看, 都是非常明显的。
为了让大家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不妨先拿晁盖一行七人智取生辰纲的内容分析。在黄泥冈晁盖等能成功地劫来生辰纲, 与其说是在强调智的作用, 还不如说是在突出晁盖等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时的胜券在握。首先, 晁盖等人选择适于抢劫的有利地形, 他们选择了“七八里没人家”“闲常太平时节”“白日里”强人“兀自出来劫人”的黄泥冈。其次, 他们算定了杨志一行会正午时刻经过黄泥冈, 因此, 他们早早地来到黄泥冈, 等待“日色正午”时刻赶到这里的精疲力竭的杨志一行, 可谓是以逸待劳。如此, 在争夺生辰纲的斗争中, 晁盖等已经占尽天时地利, 可以说拿下生辰纲已是情理中的事, 更何况, 在来到黄泥冈之前, 晁盖、吴用等已作了精心的谋划, 有了“力则力取, 智则智取”的充分的思想准备, 他们团结一致, 齐心协力, 早就具备了人和的先决条件, 这样, 天时地利人和, 万事俱备, 只等杨志们把十万贯财宝送上手来。由此看来, 晁盖等智取生辰纲, 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现在回过头来看作者是怎样写杨志一步步走向失败的。
小说似乎一开篇就在于突出杨志此行的不利, 杨志接受梁中书要他押送生辰纲的使命时, 正值“五月半 (农历) ”的酷暑时节, 当时的天气状况是“酷热难行”, 这就意味着在以后争夺生辰纲的斗争中他早就失去了天时地利, 更何况, 押送的行程非常紧, “要取六月十五 (农历) 生辰”从北京大名府送到当时的东京洛阳, 短短的一个月 (五月半到六月十五日) , 要在如此酷热的天气下走完这行程, 这其中的艰难自不用说。但是, 不管怎么说, 杨志毕竟是精明的, 他深谙天时不如地利的道理, 因此, 刚离开北京的前“五七日”里, 他能克服天时的不利, 选择有利地势——“好地面”, “趁早凉便行, 日中热时便歇”, 这样, 虽然不能拥有天时之利, 却能借助于地势之利维持了人和, 一路平安顺利。可是, 作者似乎偏要让杨志为难, 五七日后, 再也没有“好地面”可走了, 摆在杨志面前的只是“人家渐少, 行客又稀, 一站站都是山路”的“尴尬去处”, 也就是说, 继杨志没有天时之利后, 连地势之利也失去了。此时的杨志仍希望靠他的精明维系前几日的平安。他要那十一个挑生辰纲的厢禁军在酷热的盛夏里“辰牌 (上午七至九时) 起身, 申时 (下午三至五时) 便歇”, 然而他的这一做法不但没有挽回他在天时地利方面的不利, 反而破坏了他当时拥有的唯一的有利因素——人和。
也就从这个时候起, 杨志一步步丧失着内部的团结, 而这对杨志又是那样的无可奈何, 前文已经提到, 酷热的天气已经使他失去天时之利, 而人家少、行客稀的山路又使他没有了地利的优势, 更要命的是他必须如期赶在六月十五日前到达东京洛阳。在这种情况下, 杨志并不是不知道人和对他保住生辰纲的重要性, 然而, 此时杨志唯一能做的只是靠催促十一个挑重担的厢禁军在“火似热的天气”中赶路来保证生辰纲的安全。在这般“火似热的天气”里, 在“又挑着重担”的情况下, 杨志的催促单靠一般的吆喝、痛骂已不起作用, 最后只能靠拿藤条狠抽猛打才有效果。也因为这样, 杨志与十一个厢禁军的矛盾逐渐地激化。不仅如此, 另一方面, 杨志与老都管的矛盾也在行进中不断发展, 这种种矛盾在杨志到达黄泥冈时终于发展到了高潮。十一个挑担的厢禁军丢下担子, “去松林树下睡倒了”, 并说“你便剁做我七八段, 其实去不得了”;虞侯、老都管起先“气喘急急”, “巴到冈子上松树下坐了喘气”, 并提议“教他们众人歇一歇, 略过日中行”, 然后又说“我自坐一坐了走, 你自去赶他众人先走”, 最后实在看杨志拿藤条劈脸打人不过, 大骂杨志并以权势压制杨志, 至此, 杨志已彻底孤立, 完全丧失了人和。也正在此时, 情节安排了劫持生辰纲的晁盖等的出场。试想, 以天时地利人和尽失的杨志去斗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晁盖等人, 杨志岂有半点胜的希望?由此看来, 杨志押送生辰纲逐步走向失败的叙写正是告诉读者没有天时地利人和就必然失败的道理。
关键词:兀的 代词 注释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教社2003年6月第1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使用广泛。该册《智取生辰纲》一课有这样几句话:“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里行。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众军汉道:‘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杨志喝着军汉道:‘快走!赶过前面岗子去,却再理会。’”脚注是:“[兀的(wùdì)]怎么。”此注值得商榷。
相关工具书对“兀的”的解说如下:
1.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兀的,指点辞,亦作兀底或兀得,犹言这也;有时亦兼表惊异及郑重之口气。”[1](P736)该书对它的各种用法举例甚多,不在详细举例。
⒉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兀的(兀底),等于‘这’或‘那’,古人词曲中常用。宋张鎡‘夜游宫’词《咏美人》云:‘鹊相庞儿谁有?兀的便笔描不就。’”[2](P49)
3.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兀的(兀底),这。小说中亦有之。《醒世恒言》卷五:‘小娘子,你只管要行,——兀的不是大虫来了?’”[3](P43)
4.龙潜斋《宋元语言词典》:“兀的,①指示代词。这,这个。……亦写作‘兀底’‘阿的’。②表惊讶或加重语气。……”[4](P46)以上工具书,都说到“兀的”是“这”的意思,而没有说它有疑问代词“怎么”的用法。
相关语法学著作谈及“兀的”时,意见与上述诸说相同。比如:
1.吕叔湘、江蓝生《近代汉语指代词》之《这、那》篇的“阿堵、底、箇”一节谈到“阿的(阿底)”“兀底(兀的)”的来源时说:“宋元时代的‘阿底’和‘兀底’就是晋宋时代的‘阿堵’”;“阿堵的‘阿’是前缀,‘堵’是‘者(这)’的异体”;“堵”很可能音章也切,后随着字音变为“底”,“阿堵”写作“阿底”,更后写为“兀底”[5](P183)。在这里,它只说“兀的”是“这”的意思,并没有提及“兀的”能作疑问代词表“怎么”。
2.向熹《简明汉语史》下册第三章第二节“指示代词的发展”一段中也说:“兀的,也作‘兀底’‘阿的’,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这个’。始见于宋代,元明作品中相当常见。”“‘兀的(底)’来源于六朝时的‘阿堵’。”[6](P400)同书第三章中的“疑问代词”部分所列问方式原因的疑问代词甚多,如:“怎么”“怎生”“怎么生”“怎生地”“怎地”“怎的”“怎么个”“怎么样”“怎样”“怎么着”“怎么了”“怎生般”“咱”“乍”“咱的”等,并没有“兀的”这个词。[6](P405)
其实,在人教社编著的中学语文课本系统内部,“兀的”也有被正确地解释为“这”的,和前引众说无异之处。人教社中语室编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窦娥冤(节选)》:“(卜儿哭上科,云)天哪,兀的不是我媳妇儿!”脚注:“[兀的]‘这’的意思,带有惊讶的语气。兀,词缀,用在‘的’‘那’等的前面,构成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等。”
由此看来,解“兀的”为“怎么”,是明显的失误。失误的性质,是以近指代词为问方式原因的疑问代词。也就是说,脚注把“兀的”理解为代词,并不错误;但是把它表近指说成是表疑问,就大谬不然了。
根据以上论述,笔者对教材编者误“兀的”为“怎么”的缘由有一种推测。也许编者认为:在“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中,既然前一分句已有近指代词,后一分句出于避复的考虑就不会再用近指代词了;而将“兀的”解为“怎么”时,两个分句间的推论因果关系更为显豁。可是,“这(的)”和“兀的”作为近指代词在上下句中连续出现,教材并非孤证,前人对此也早有揭示。比如,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的“兀的(兀底,兀得)”条下说:“《董西厢》一:‘兀底般媚脸儿不曾见。’言这般的美貌不曾见过也。又四:‘这的般愁,兀的般闷。’《火烧介子推》剧:‘这的是送你[身]的荣华富贵,兀的是追(元作还)你魂的高车驷马。’上两则兀的与这的互文。”[1](P736)
综上可知,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一课中的“兀的”,只能释为“这”。
参考文献:
[1]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Z].北京:中华书局,1979.
[2]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龙潜斋.宋元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5]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6]向熹.简明汉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
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众军看见了,便问那汉子道:“你桶里是甚么东西?”那汉子应道:“是白酒。”众军道:“挑往那里去?”那汉子道:“挑去村里卖。”众军道:“多少钱一桶?”那汉子道:“五贯足钱。”众军商量道:“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正在那里凑钱。杨志见了,喝道:“你们又做甚么?”众军道:“买碗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骂道:“你们不得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众军道:“没事又来鸟乱。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杨志道:“你这村鸟理会的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
一、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
二、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学习本文环境描述的艺术手法。
[基础知识]
1、标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嗔怪厮()直恁()地喃喃呐()呐
聒()噪怄()死剜()口忒()认真
2、解释下列词语:
趱行:端的:
搬口:干系:
兀自:聒噪;
3、填空:
《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即,又名,是我国古代描述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属长期累积型小说。
[解题]
生辰:生日。纲:旧时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那里的“生辰纲”是指运送为蔡家祝寿的超多礼品。“智”点出了夺取的方式。
[阅读思考]
1、小说有哪两条线索?两条线索的交汇点在哪里?
2、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3、找出文中关于天气的描述的语句。文中反复描述炎热的天气作用何在?
4、杨志是怎样一个人?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5、杨志有没有“智”?如果有,体此刻什么地方?
6、晁盖、吴用的“智取”的“智”体此刻哪些方面?
7、全文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叙事方式?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思考讨论]
梁山的一百零八将中有许多英雄都是被“逼”上梁山的。参照补充材料中的介绍,试比较《水浒传》中杨志、林冲、鲁达三个人物形象,看一看有何不同。
[潜力训练]
1、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这般天气,兀的不晒杀人!
B、你便将我千刀万剐,其实去不得了!
C、农夫心内如汤煮。
D、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直得恁地逞强。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失败的过程,讴歌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和优秀的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B、《水浒》是一部由文人独立完成的作品,它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施耐庵。它的叙述方式带有说书人的痕迹,如“话说”“且把闲话休提,只说正话”等。这种形式的好处是既能够因为故事发展的需要安排许多巧合,也能够打断故事进程发一通议论。
C、《智取生辰纲》围绕一个“智”展开明暗两条线索一齐发展,之所以能“智取”,是因为晁盖一方占着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周密的计策。
D、从写作特色上看,《水浒》语言、行为描述十分出色,许多地方尽管没有具体点明有关人物的名姓,但我们仍然能够透过听其语言、观其形来判别出那些人物是谁。阅读下列文字,完成3-6题
没半碗饭时,只见远远的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唱到: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众军看见了,便问那汉子道:“你桶里是什么东西?”那汉子应道:“是白酒。”众军道:“挑往哪里去?”那汉子道:“挑出村里卖。”众军道:“多少钱一桶?”那汉子道:“五贯足钱。”众军商量道:“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正在那里凑钱,杨志见了,喝道:“你们又做甚么。”众军道:“买碗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骂道:“你们不得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众军道:“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杨志道:“你理会的什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
3、解释加线的词语。
言语:胡乱:
理会:吃嘴:
4、“赤日炎炎”的绝句在资料和形式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众军的这些言语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个“买酒的汉子”到底是谁?他在“智取”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水浒》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片段,完成7--9题。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里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俪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6、关于草屋的描述的好处或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象征着这社会正如这草屋,动荡、腐朽、行将蹦塌。
B、写草屋被“朔风吹撼”,“摇振”,突出风雪之烈之大。
C、屋破风寒,烘托当时林冲的凄凉心境,为他的反抗作铺垫。
D、引出下文草屋被雪压倒,林冲寄居神庙的情节,即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7、林冲打算修理草屋,这说明了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林冲认为看管草料场差使不错,产生了长期干下去的想法。
B、林冲不知敌人设下毒计,因而有长期看管草料场的想法。
C、林冲怕在那里无法过冬,所以想到要修理草屋。
D、林冲没有完全识破敌人毒计,对敌人还有必须幻想,有随遇而安的想法。8、对上文画线句分析最恰当的一项()
A、这一系列动作描述,表现了人物唯恐出事、留意谨慎、安分守己的性格特点。B、这一系列动作描述了人物胆小怕事和随遇而安的思想性格。
C、这一系列动作描述是为之后人物报仇血恨作铺垫。
D、这一系列动作描述是为了反衬陆虞侯等人的粗心大意。
9、对“那场雪正下得紧”一句,鲁迅赞赏说它写出了神韵,对上分析正确的一项()A、一个“紧”字,写出了风狂雪稠,写出了大雪的气势。
B、一个“紧”字,一语双关,象征着黑暗势力对林冲的迫害加紧了。
C、作者透过通感手法,把视觉转化为感觉来写。
D、“紧”字既写出了大雪气势,也衬托了林冲这个落难英雄的处境。
[补充材料]
1、施耐庵与《水浒》
施耐庵的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传说生于12,死于1370年。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钱塘人,又一说扬州。曾在钱塘为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还乡,闭门著书。又传,曾参加元末在苏州起义的张士诚军,因目睹朝政腐败,遂作《水浒传》以抒胸中之愤。
《水浒传》明代长篇章回白话小说,它的作者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述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小说真实地描述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发展到群众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的斗争,以及起义失败的结
局。《水》的艺术成就很高:首先在结构上注意整体与局部的结合。每一位好汉走上梁山的道路都是独立的,但这种局部的独立反抗又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其次是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再次,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切合其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水浒传》有多种版本,现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还有清代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
2、杨志
在梁山好汉中排行第十七位,
梁山军马里做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排行第三。林冲来到梁山,王伦不容,要他先下山取“投名状”杀一人上山。不想正巧碰见青面兽杨志,两人拔刀大战三十余回,不分胜负。原先杨志是杨老令公(杨继业)杨家将的后代,本来是殿帅府制使,因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翻了船畏罪逃避。与林冲不打不相识,被王伦一齐邀上梁山。但杨志一心想到东京找个官做,不肯入伙。杨志到了东京被高俅排挤,不被任用,又花光了身上的钱,只好去卖祖传宝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梁中书看中了他的武艺,派他护送生辰纲去东京,不料生辰纲又被晁盖等所劫。无奈之下杨志和偶遇的鲁智深打上二龙山,做了山寨之主。后归了梁山泊。征讨方腊时在归途中病故。
3、林冲的故事
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一日带美貌的妻子张氏逛庙会,偶遇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两人一见如故。不料林冲的妻子在庙会被高衙内调戏,这高衙内是太尉高俅之子,林冲只好作罢。然高衙内要除去林冲,霸占张氏,高俅设下毒计,骗林冲带刀进入白虎堂,林冲被发配沧州。高又买通差役要在发配途中结果林冲,幸好鲁智深闻讯赶到野猪林救下林冲,并护送至沧州。一计未成,高俅再施毒计,买通牢营管营和差拨,故意让林冲去看管草料场,又派陆谦等人火烧草料场,欲致林冲于死地,即使烧不死林冲,林冲也难逃死罪。谁知林冲因大雪压塌了草屋,搬到山神庙,恰好在庙中听到陆谦等人的谈话,愤怒之下杀死陆谦等人,风雪之夜奔上梁山。征讨方腊胜利时中风瘫痪。
4、鲁智深的故事
问题
二、写作背景 指名回答,讨论,明确: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
地挨。这路上不是耍处!”
(4)杨志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
(5)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
„ „
由杨志言行可以看出杨志的性格特征:精明能干,粗暴蛮横,刚愎自用。3.杨志失败的原因
押运途中,杨志不顾天气酷热,山路难行和担子沉重,强迫禁军赶路,不许歇凉,不许喝酒,一意孤行,动辄打骂,显得十分横暴,激化矛盾,是构成杨志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
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杨志得罪了梁中书派来的暗中监视他的老都管。老都管和虞侯、军健一起反对他,他彻底孤立。
(三)质疑问难
关于本文,你还有什么疑惑吗?可以先自由讨论,然后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发言,师生交流。
五、延伸拓展。
本文出现了那几个主要人物?你了解他们的不同经历和性格吗?讨论,自由发言。教师补充介绍本文主要人物的经历和性格
1.托塔天王——晁盖:郓城县东溪村保正,本乡富户,人称托塔天王。智取生辰纲后投梁山入伙。后为梁山寨主。后中毒箭身亡。不在108将之列。
2.智多星——吴用:表字学究。平生机巧聪明,曾读万卷书。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
3.入云龙——公孙胜:罗真人的大徒弟,名叫清道人。公孙胜献计用法术破了能呼风唤雨的樊瑞、项充、李衮,劝他们归顺梁山,建立奇功伟业。在梁山泊排行
示例:
取──古:赶;今;动词,拿,拿走。值得──古:有必要;今:作某事有意义。
强人──古:强盗;今:能独当一面,坚忍不拔,有所作为的人,去处──古:地方;今:去的地方,也有地方的意思。影──古:遮蔽,躲藏。今:影子,名词。理会──古:懂,知道。今:理睬。
2.课下品读《水浒传》中与杨志相关的章节,进一步理解杨志的性格特征。
配大名府充军。后得到梁中书抬举,在校场比武获胜,升任管军提辖使,“早晚殷勤听候使唤”,并接下押运生辰纲上东京的重任。风声传出,刘唐与晃盖商议取生辰纲,吴用也加入,并推荐三阮兄弟入伙,公孙胜也来投奔晃盖,七条好汉齐心协力夺取这批珠宝,并定下智取之计。
晃盖等人夺取生辰纲后,杨志初欲寻死,后逃走;谢都管等人便将罪过都推到杨志身上,诬陷他与贼寇勾结。杨志想光宗耀祖的指望至彻底落空,正是他人生中的“幻灭”阶段。后来杨志遇见“花和尚”鲁智深,二人同在二龙山落草为寇。
2.吴用施用的几项计谋,对应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些计?
讨论明确:
林中休息——以逸待劳 伪装客商——瞒天过海 不肯卖酒——欲擒故纵 送与枣子——笑里藏刀 刘唐偷酒——声东击西 吴用下药——混水摸鱼 3.课堂练笔:
请大家欣赏电视剧《水浒传》中杨志等人饮酒后“倒下 ”的镜头,找出文中对应情节,合上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细节,不少于200字。
(教师播放《水浒传》中杨志等人饮酒后“倒下 ”的录像)
学生跳读课文,做标记,然后写片段,完成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欣赏同学们的作品,选佳作读给大家欣赏。
四、反馈练习。
1.《智取生辰纲》节选自________,该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白话小说”。作者是________朝小说家________(姓名)。
2.说说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区别。(1)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古________,今________(2)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古________,今________(3)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古________,今________ 3.分析下列句子体现了杨志什么性格特征,填在后面括号里。
(1)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2)杨志跳起来喝道:“哪里去!且睡了,却理会!”()答案:
1.《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元末明初 施耐庵 2.(1)古:强盗 今:能独当一面,坚忍不拔,有所作为的人。
一、两个虞候和老都管掣肘
首先是两个虞候掣肘。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他们因走得慢遭到杨志的责怪,自然对杨志“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中途得不到休息的行走方式产生怨言:“杨家那厮强杀只是我相公门下一个提辖!直这般会做大!”从他们的话里可以看出,他们打心里根本看不起杨志,于是,便不时地“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以至于“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心内自恼他”。
其次是老都管掣肘。老都管何许人也?此人乃大名府梁世杰的老婆——蔡夫人乳母的丈夫,即所谓的奶公。他在梁家总管杂务和仆役,所以称“都管”。他一开始并没有与杨志发生正面冲突,因为他也深知押送生辰纲责任重大,所以一路上尽管对杨志的做法并不认同,但只要说得过去,他还是能忍则忍。当杨志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军汉不当人看,用藤条抽打他们时,他就再也忍不住了,喝道:“杨提辖,且住,你听我说!我在东京太师府里做奶公时,门下军官见了无千无万,都向我喏喏连声。不是我口浅,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相公可怜,抬举你做个提辖,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值得恁地逞能!休说我是相公家都官,便是村庄一个老的,也合依我劝一劝!只顾把他们打,是何看待!”老都管的一席话,不但揭了杨志的老底,而且触到了他的痛处。自此,杨志与老都管的矛盾激化,杨志自己也成了孤家寡人。试想,一个连自己内部都不和谐的团队,又怎能指望它把事情做成功!
二、杨志脾气暴躁。崇尚武力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课文“智取生辰纲”的前大半部分,集中写杨志与十一个军汉之间的矛盾:一个要按照其意愿在规定时间内赶路,一个因天热难行、行动缓慢或试陶中途休息一下。在其过程中,杨志脾气暴躁,不断地用藤条抽打军汉。由于杨志是行武出身,使得他崇尚武力,以为仅凭武力就能让这十一个军汉屈服听话。语言上,杨志也是极力辱骂他们,甚至根本不把他们当人看:“这畜生不怄死俺!只是打便了!”而事实上,这种做法的结果是适得其反,以至于到了黄泥冈上,众军汉“都去松林树下睡倒了”,纵使杨志怎么抽打,他们也不起来:“你便剁做我七八段,也是去不得了!”,杨志明知黄泥冈不是久留之地,但因得不到任何人尤其是老都管的支持而束手无策。这无疑给吴用等人用酒麻翻众人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然,生辰纲的丢失原因还有吴用的足智多谋。无论是人员的选用,地点的选择,还是酒里下药,都设计得天衣无缝。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线索,把握情节。(重点)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重点)
3.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化营养,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难点)
一、文本导入
七百多年前,在一处名叫黄泥冈的密林里,发生了一起惊天动地的抢劫诈骗案。其涉案金额之大,参与人数之多,作案手段之奇,堪称一时之绝。然而奇怪的是,七百多年过去了,当初的主谋依然得到人们的称颂,参与的案犯也还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今天,我们把这件案子再翻出来,拿到阳光下看个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
二、预习交流
1生字注音
趱.行(zǎn)
虞.候(yú)
嗔.(chēn)俺.(ǎn)
尴尬..(gān gà)
厮.(sī)朴.刀(pō)
恁.地(nân)
怨怅.(chàng)兀.的(wùdì)
喘.气(chuǎn)
逞.辩(chěng)怄.(òu)
喏.喏连声(nuò)
忒.(tuī)芥.菜(jiâ)
剜.口割舌(wān)
鬓.边(bìn)舀.酒(yǎo)
罗唣.(zào)
面面厮觑.(qù)聒.噪(guō)
晁.盖(cháo)
三阮.(ruǎn)2词语解释 晓事:明白事理。寻思:思索,考虑。
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喃喃呐呐: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絮絮聒聒:絮絮叨叨,来回地说。热不可当:热得无法抵挡。
出没:出现和隐藏。
分说:分辩。勾当:事情。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
3走近作者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贾因而致富。此书后辗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4相关知识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后半部分写宋江被招安,带领众好汉攻辽、打方腊,全书以悲剧结局。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肯定和热情讴歌,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个故事又独立成章。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
5背景探源
杨志,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十七位,梁山军马里做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排行第三。他本是“三代将门之后”,原“指望把一身本事,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不料,命运多舛,先是失陷了花石纲,畏罪逃避。与林冲不打不相识,被王伦一起邀上梁山。但杨志一心想到东京找个官做,不肯入伙。到了东京,又被高俅排挤,只好卖传家宝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盛气之下杀了牛二,被发配充军。梁中书看中他的武艺,收在门下,并把押送生辰纲的重任托给他。但生辰纲又被晁盖等人所劫,无奈之下,杨志和鲁智深打上二龙山,做了山寨之主。后归了梁山泊。在征讨方腊的途中病故。
三、互动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跳读全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点拨明确】故事情节分析:
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坐了歇凉”)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白胜设计诱官军。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第五部分: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动,说不得”)杨志误失生辰纲。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2事件线索
(1)片断中主要涉及到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点拨明确】主要人物:杨志、老都管、虞候、军健、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
主要情节:杨志押送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设计夺取生辰纲。(2)双线结构梳理
【点拨明确】明线:杨智押送金银担——智送 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智取(3)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点拨明确】主要矛盾冲突——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
突——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
(二)深层赏析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明确】①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林中,以逸待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②智用地利: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的真实情况。
③智用矛盾: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经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时,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
④智用计谋: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喝的是药酒,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却动弹不得。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点拨明确】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在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酷暑难耐,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3)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
保护生辰纲。
(4)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 以上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3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点拨明确】杨志既不乏“智”,那么他的“智”最终输给晁盖等人的“智”的原因何在呢?这一关键症结就在杨志内部分化,而晁盖内部团结一心。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候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提升
1同学们,杨志和吴用的斗智让我想起了《三十六计秘本兵法》。《兵法》云:“用兵如
孙子,策谋三十六。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变理,机在其中”。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三十六计。
【点拨示例】三十六计有:
胜战计:
敌战计:
攻战计: 1.瞒天过海
1.无中生有
1.打草惊蛇 2.围魏救赵
2.暗渡陈仓
2.借尸还魂
3.借刀杀人
3.隔岸观火
3.调虎离山 4.以逸待劳
4.笑里藏刀
4.欲擒故纵 5.趁火打劫
5.李代桃僵
5.抛砖引玉 6.声东击西
6.顺手牵羊
6.擒贼擒王 混战计:
并战计:
败战计: 1.釜底抽薪
1.偷梁换柱
1.美人计 2.浑水摸鱼
2.指桑骂槐
2.空城计 3.金蝉脱壳
3.假痴不癫
3.离间计 4.关门捉贼
4.上屋抽梯
4.苦肉计 5.远交近攻
5.树上开花
5.连环计 6.假道伐虢
6.反客为主
6.走为上 2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本文运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几计? 【点拨明确】
瞒天过海——伪装客商
暗渡陈仓——走小路 以逸待劳——林中休息
声东击西——吴用下药
浑水摸鱼——偷酒
抛砖引玉——送枣 欲擒故纵——不肯卖酒
走为上策——劫走生辰纲 釜底抽薪——杨志断了升官梦
一、文本导入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个个身怀绝技,英勇无比。我们周围许多同学都比较喜欢收集印有《水浒传》中梁山一百单八好汉图像的精美画片,收集较全者往往引以为豪。我想,大家欣赏的不仅是画片,更主要的是佩服这些好汉的英雄豪气。青面兽杨志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二、互动探究
(一)人物赏析 1分析杨志的性格特点。
【点拨明确】杨志的性格:蛮横、官迷、刚愎自用、能干、精细、对部下横暴。2吴用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点拨明确】吴用的性格:足智多谋,智用天时、地利、人和。
(二)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1分析课文中环境描写的方式及作用。
【点拨明确】方式:直接描写(太阳、云彩);间接描写(写人的言行,写人的感觉,写其他事物)。作用:渲染酷热的氛围;烘托人物烦躁不安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2勾画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天热”的词句段,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点拨明确】直接描写“天热”的语句有:“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
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间接描写“天热”的语句有:“那军人们思量要去柳阴树下歇凉。”“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众军汉道:‘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渲染气氛。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给人以强烈的真切感。②烘托人物。杨志明知天气热,偏要趁热行,足见其精明、谨慎。好汉料知热则渴,施计于解暑,足见其料事如神。③推动情节。天热难走,杨志蛮横,激化了押送队的内部矛盾,使八条好汉有了可乘之机,于是就有了歇凉、卖酒、买酒、喝酒、饶酒、夺酒等情节。④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
(三)构思技巧
全文为何在篇末才点出好汉的名字及所用计策?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点拨明确】补充交代八位好汉的姓名、用药过程,这属于叙述顺序上的补叙。突出吴用等人的足智多谋,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点明了题目。
(四)主题探究
本文通过对杨志与晁盖一行人斗智斗勇的描绘,刻画了杨志精明能干、小心谨慎、蛮横急躁、见识过人的性格特征,形象地表现出晁盖、吴用等英雄的智慧、胆识和力量,反映了官逼民反、乱自上作的历史规律。赞扬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反抗精神及其斗争智慧。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怎样看待晁盖一行人的行为?他们有罪还是无罪?【点拨示例】我们推崇《水浒》,热爱那些杀富济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英雄好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从“义”这一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
我们知道,不管是谁,今天要是去模仿晁盖一伙的行为,去抢运钞车等,无论你是“智取”还是“豪夺”,那肯定都是违法犯罪行为。
无论长短都有起承转合的结构,小说亦是如此。长篇小说中,往往某一片段情节对于整部作品有着深远的意义。例如《红楼梦》的“宝玉挨打”,《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
智取生辰纲在整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晁盖一伙人截取生成纲,不仅改变了他们自己的命运,其产生的轰动效应和连锁反应也改变了一连串人的命运。自此,晁盖等人走上梁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梁山聚义大业,同时杨志、宋江、戴宗、李逵、张横、张顺……一大批英雄豪杰都最终归到了梁山大旗之下。
《智取生辰纲》一课节选自《水浒》,这一回目原题是“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成纲”,所以这个回目在黑板上写出来,学生很容易抓住这是双线并行。杨志押运是明线,吴用截取是暗线。对于课堂教学中也牢牢抓住这两条线。
一、双线并行说起因
对于这种掐头去尾的选段,学生在不熟悉原著的.情况下往往很难迅速地走进文本。在这种情况下,课前的预习与课堂材料补充则尤为重要。按照这两条线追根溯源可以从杨志运送花石纲船被风浪打翻和刘唐醉卧灵官殿被雷横抓住押解着晁盖庄上说起。把材料罗列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梳理,课堂上直接把课文没有的前部分用自己的话概述。
二、双线并行理情节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而且智取生辰纲情节曲折动人,扑朔迷离很能引人入胜。因此带着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可以更好地摸准作者的文脉。但一头扎进去,学生可能会找不着北,所以提前告诉他们按照两条线分别概述,围绕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三个环节分别概述两条线索的情节。学生很容易从文中找出,从杨志这条线索应该是天热行军到黄泥冈歇息到最终中计生成纲被劫,归纳为三个词是行军、歇息、中计失纲。从吴用这条线应是定下计谋等待杨志到黄泥冈施计到最后成功劫纲。这样抓住了主线也就拎起了全篇。
三、双线并行析智取
题目是“智取生辰纲”,在分析如何智取成功的原因时,教师进行适当地引导。吴用的成功其实巧妙地利用了天时、地利和人和。孟子虽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如果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那一定可以成功,反之则必败无疑。从天时来看,是一个炎热的夏天,课本上删去了描写夏天炎热的两首诗歌,其实加上可能会增加学生的阅读难度但对于烘托夏天的炎热,推动情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炎热的夏天,杨志行军人困马乏、苦不堪言,而吴用一伙人确实闲居山林以逸待劳;从地利来开,黄泥冈森林茂密,地广人稀,是截取的最好地方;从人和来看,杨志这边杨志带着老督管和两个虞侯以及众士卒,老督管倚老卖老,虞侯不听调遣、士卒心怀怨恨,而杨志又立功心切常常责打士卒,因此他们之间的矛盾很深,整个押运队伍不可能团结一致,遇到重大问题时,不能意见统一,加上杨志自身左右狐疑就必坏大事。而吴用这边,以晁盖为首,大家齐心协力,相互配合通力合作。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角度来说,吴用尽占,杨志尽失。
用双线比较阅读的方式,看似把文章割裂开来,其实是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式来把握文本,割裂最终是要整合。当两队人马相遇,上演偷酒下药好戏时,让学生齐读,这个部分人物的各种描写方法的运用可以让我们走进文本,体会作者描写手段的高妙。最后分析其中人物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