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史总结(通用10篇)
必考部分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 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
2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 正比于t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
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 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9、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10、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1、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2、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3、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4、楞次:德国科学家;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15、麦克斯韦:英国科学家;总结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
16、赫兹:德国科学家;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选考部分
1、惠更斯:荷兰科学家;在对光的研究中,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发明了摆钟。
2、托马斯·杨:英国物理学家;首先巧妙而简单的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双孔或双缝干涉)
3、伦琴:德国物理学家;继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发现红外线,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后,发现了当高速电子打在管壁上,管壁能发射出X 射线—伦琴射线。
4、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提出量子概念—电磁辐射(含光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E 与频率υ 成正比。其在热力学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5、爱因斯坦:德籍犹太人,后加入美国籍,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提出了“光子”理论及光电效应方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提出了“质能方程”。
6、德布罗意:法国物理学家;提出一切微观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提出物质波概念,任何一种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
7、卢瑟福:英国物理学家;通过α 粒子的散射现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首先实现了人工核反应,发现了质子。
8、玻尔:丹麦物理学家;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应用到原子系统上,提出原子的玻尔理论。
9、查德威克:英国物理学家;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研究中,发现了中子。
10、威尔逊:英国物理学家;发明了威尔逊云室以观察α、β、γ 射线的径迹。
11、贝克勒尔:法国物理学家;首次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现象,开始认识原子核结构是复杂的。
12、玛丽·居里夫妇:法国(波兰)物理学家,是原子物理的先驱者,“镭”的发现者。
一物理学史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现行的高中物理教学中, 普遍缺乏对物理学史教育功能的认识和了解, 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 在高中物理试卷中, 物理学史占的比例微乎其微, 甚至为零, 即使涉及物理学史, 也只是简单的记忆性题目, 而关于物理学研究中的物理观点、物理思想却只字不提, 导致物理学史的真正意义和内涵无法体现, 由此可看出, 高中物理教育缺乏对物理学史的重视。
第二, 部分教师对物理学史的研究不够深入, 在授课过程中, 也只是粗略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有趣事件, 甚至是凭空编造一些科学故事, 拉大了学生与物理学史的距离。
第三, 单调地讲述一些物理学发展历程和研究经过, 而不针对相关物理学家的思想内涵加以分析, 就不能给学生思想上的启发。如教师在讲授“人类对光的认识历程”时, 一般会说:人类对光的认识主要有几个阶段, 在古希腊时代, 人类认为光是从人眼发出的;到17世纪, 人类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 有的人认为光是微粒流, 有的人认为光是一种波;到19世纪, 认识又有所突破, 认为光是电磁波, 直到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的本性。如此讲述物理学史, 既让人觉得枯燥无味, 又无法达到物理学史的教育目的, 无法真正地启迪学生。
二物理学史合理加入高中物理教学的方法
1. 创建交互式历史小品
要切实开展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动, 使学生就物理学史的研究和学习进行交流沟通, 这样的物理史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地感知和了解物理学史。相关的活动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选取一些趣味性和特殊性较强的历史元素。 (2) 制定科学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思路, 让双方可以实现良好的互动。 (3) 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物理学史可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4) 选用共识性较强的故事, 实施正确引导。 (5) 总结物理活动的主要内容。
2. 做课外工作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时间有限, 因此, 物理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 并结合具体教学情况对物理学史的教学材料进行精挑细选, 必要时可对其进行简化处理。学校可不定期地安排物理讲座或举办物理活动, 对物理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在授课过程中, 应尊重物理学发展史, 促进物理的全面发展。
3. 提高历史教学的物理意义, 使逻辑与历史达到统一
大部分高中物理课本内容的逻辑方法是直接得出物理结论。这种逻辑方法的优势在于简单方便、逻辑性强、系统且易于理解。然而, 大多数物理课本都忽视了对物理学史的讲述和记录。其实物理学发展历史是十分生动迷人的, 倘若去除了对物理学史的讲述和细节描写, 将会使物理原理变得单调无味, 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大大降低了物理学的趣味性。
4. 让学生走近科学
不了解物理学史的学生会片面地认为物理学家也许一出生就有异于常人的本领, 加大了物理学和学生的差距, 使学生在仰慕物理学家的同时, 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归到了不可能成功的一类, 从此便可能与物理学无缘。教师通过对物理学史的讲述, 可以让学生知道, 物理学家也不是圣人, 也会犯错, 物理研究成果也是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和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走近科学、尊重科学、热爱科学, 同时使科学更加贴近生活。
5. 树立人文精神
教师应该更多的关注科学家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可挖掘性, 让学生学习他们追求真理和永不放弃的精神。物理学史中有很多物理学家为真理献身的感人事迹, 学生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学习, 可坚定对物理学的研究信念, 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勇于献身物理学的思想意识, 为今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物理;教学;物理学史
物理学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任何一个具体的物理知识和理论体系都是汇集许多人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常常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迈出有意义的一步,它包含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因素,包含着探索者的艰辛与悲欢,又体现着认识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继承与突破、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因而也包含着丰富的“教书育人”的教育因素,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
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还须把历史引入教学中。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并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各学派间的争端以及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例如,牛顿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科学家,在高一一开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牛顿的生平及其科学研究历程,从而消除了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了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
同时,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回顾,使学生消除对已有物理知识来源的神秘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懂得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既与社会生产力密切相关也受到物理学发展内在规律的制约,任何一部分物理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可靠的、精确的、可重复的实验是物理学中决定一切的基础。
因此,了解物理学史可提高人们进行科学创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这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献身的动人事迹,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居里夫人为研究放射性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作“平民法拉第”,亚里士多德富有批判和怀疑的精神等。这些科学家不畏艰险,不惜生命,不慕利禄,不怕权威,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有助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分单元讲解、分析发展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按固有的形式和体系来理解和把握物理知识,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
例如,在讲到力的概念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讲高二年级“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磁及电和磁关系的认识过程。通过讲解安培、法拉弟、愣次和麦克韦等人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在有了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左、右手定则、法拉弟电磁感应、愣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
三、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物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有着辉煌的成就。例如,在理论著作方面,《墨经》中对力学、光学的论述;《天工开物》中关于简单机械的记述;《梦溪笔谈》对磁角的论述,《论衡》中关于简单电现象的记述,《考工记》中关于工程技术、声音传播的记载等,在当时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就是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在实用技术方面,更是举不胜举。指南针、地球仪、浑天仪、船闸、石拱桥、火箭等,都是我国最早发明的。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可以使学生了解祖国古代灿烂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哲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极为特殊的密切关系,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概念、定理、定律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物理学发展历史,阐明概念、规律。结合物理学特点,进行物质第一性、物质的运动性和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从中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介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我们就可以把“新生事物不可战胜”这一哲学观点渗透进去,讲到万有引力定律时可将“物质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哲学观点渗透进去。
一、物理学史提升科学素养的教育价值之分析
物理学史对实现新课程的整体目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物理学史集中地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展现历史上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奥秘的艰辛历程,可以让学生从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中领悟到科学的本质、科学的人性以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应该重视物理学史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充分发挥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
若从高中物理课程整体目标的三个维度来全面审视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 物理学史在实现新课程整体目标中的功能总结如图1。
高中物理课程三维目标
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养育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激发好奇心与探究欲
过程与方法
●形成正确的知识观
●理解科学的探究本质
●学习科学方法和训练科学思维
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领悟物理学基本思想
●认识实验的地位和作用
●加深理解物理知识
图1高中物理课程三维目标与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
二、高中物理新课程中物理学史内容的分类
新教材物理学史分类如下:
A、物理学家的生平简介,名言警句、趣闻轶事等;
B、中国古今科学技术成就,以及非主流西方的人们,如阿拉伯人、印度人
等作出的科学技术成就;
C、重大发明和发现,重要实验和概念规律;
D、物理学派假说间的争论;
E、科学方法的介绍;
F、对理论的评述,主要针对理论的局限性的介绍;
G、重大发明和发现对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重要影响;
H、科学和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新教材中物理学史内容的初步整理
表2新教材中物理学史内容的初步整理
模块
页码
题目或内容
在教材中的位置或栏目
必
修
①
4-5
顽童对达・芬奇、伽利略、斯科特的议论
走进物理课堂之前
1
庄子的话语及生平
页首、页脚批注
1-8
各类发现以及发现举例列表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9
亚里士多德的话语及生平
页首、页脚批注
9
霍尔顿对力学的评语
章首语
13
我国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诗句
习题
19
费恩曼的“笑话”
说一说
19
速度与现代社会
STS
33
普朗克的话语及生平
页首、页脚批注
48-51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正文
51-52
从伽利略的一生看科学和社会
STS
53
恩格斯的话语及生平
页首、页脚批注
59
提及胡克发现胡克定律
正文
60
蒲柏生平及诗句
页首、页脚批注
72-73
牛顿第一定律
正文
82
用动力学方法测质量
科学漫步
83
1960年第11 届国际计量大会制订SI 制
正文
95
丁肇中的话语及生平
页首、页脚批注
96-98
实验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正文
100
密立根实验
正文
109
3本有关书籍
课外读物
必
修
②
1
劳厄的话语及生平
页首、页脚批注
2-3
追寻守恒量
正文
27-28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正文
31
基尔霍夫的话语及生平
页首、页脚批注
61
拉普拉斯的话语及生平
页首、页脚批注
62
行星的运动
正文
64-66
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
科学足迹
66
哈雷跟踪彗星
习题
67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正文
69-71
万有引力定律
正文
73
发现天王星、海王星
正文
73
李政道谈物理学的普适之美
旁批
74-76
宇宙航行
正文
76-77
黑洞
科学漫步
79-82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正文
80-81
时间和空间是什么?
科学漫步
83-84
牛顿的科学生涯
科学足迹
87
4本相关书籍书
课外读物
87
2个推荐网站
推荐网站
选
修
3-1
1-3
爱因斯坦“统一场理论”研究的溯源及其后继发展
致同学们
1
皮特・梅瓦达的话语及生平
页首、页脚批注
1
牛顿的名言
章首语
2
东西方对静电的研究
正文
4
正电子的发现
页脚批注
5
密立根首度测得元电荷的电量
正文
6-7
库仑定律
正文
10
硒鼓名称的解释
页脚批注
11
牛顿不赞成超距,法拉第提出“场”概念
正文
15-16
法拉第和场的概念
科学漫步
36
密立根实验――电子电荷量的测定
科学足迹
37
范德格拉夫静电加速器
科学漫步
39
塞格瑞的话语及生平
页首、页脚批注
83
麦克斯韦的话语及生平
页首、页脚批注
84
中国古人对磁现象的研究
正文
84-85
电流磁现象的发现
正文
85
安培对磁体和电流、电流和电流之间作用的研究
正文
86
指南针与郑和下西洋
STS
89
特斯拉简短生平和主要贡献
图片附文
89
地球磁场与古生物学
科学漫步
92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正文
101
洛仑兹简短生平和主要贡献
图片附文
106-107
提及阿斯顿发明质谱仪并发现氖20 和氖22
正文
109
霍尔效应
课题研究
110
5本相关书籍
课外读物
110
2 个相关网站
推荐网站
选
修
3-2
1
格拉斯与法拉第的对话
章首,页首
2-4
划时代的发现
正文
4-5
科学发现的`启迪;伟大的科学家法拉第
科学足迹
10-11
提到法拉第、韦伯和纽曼等人的工作
正文
17
提到楞次发现楞次定律
正文
21
法拉第展示圆盘发电机,与一贵妇人的对话
习题
33
恩格斯的话语
章首,页首
51-52
输电新技术
科学漫步
52-53
大面积停电引发的思考
STS
55
李政道话语及生平
页首,页脚批注
55
勇气号火星登陆
章首
69
机器人
科学漫步
选
修
3-3
1
王竹溪话语
章首,页首
1
古代原子论以及扫描隧道显微镜
章首语
3
宾尼斯等人因发明扫描隧道显微镜而获诺贝尔奖
页脚批注
7
佩兰研究布朗运动实验记录
说一说
13
伽利略的温度计
插图
13
提到1960 年国际计量大会有关温度单位的规定
正文
14-15
形形色色的温度计
科学漫步
19
彭罗斯的话语、凡尔纳的插图,和他们的生平,
章首页
21
提到玻意耳、马略特各自独立发现玻意耳定律
正文
37
惠勒的话语及生平
页首,页脚批注
42
能记忆“形状”的合金
科学漫步
48
液晶极其各种特性的发现
正文
57
气体的冷却
科学漫步
59
埃姆顿的话语和生平
页首,页脚批注
60-61
焦耳的两个代表性实验,附焦耳生平以及主要贡献
正文
64
探索热的本质
科学足迹
66-67
发现能量守恒定律,泡利、费米利用它发现中微子
正文
67-68
永动机不可能制成
正文
68
一个历史上的“永动机”模型
说一说
72
开尔文提出热二定律
正文
70
克劳修斯提出热二定律
正文
79
能斯特提出热三定律
科学漫步
选
修
3-4
1
费恩曼的话语和生平
页首,页脚批注
15
傅科摆的演示
图片附文
17
惠更斯研究单摆得出其周期公式
正文,附图
23
达・芬奇的话语和生平
页首,页脚批注
33
历史上第一次测水中声速
习题
34
惠更斯提出惠更斯原理
正文
44
多普勒效应的发现
正文
49
托马斯・杨的话语和生平
页首,页脚批注
50
人类认识光的本性的简单历程
正文
55
杨氏干涉实验
正文
66
泊松亮斑
科学足迹
67
X 射线衍射与双螺旋步
科学漫
81
爱因斯坦的话语和生平
页首,页脚批注
81
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
章首语
82-84
电磁波的发现
正文
91
无线电通信
科学足迹
92-95
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
正文
101-102
寻找地外文明
科学漫步
103
尸佼的话语和生平
页首,页脚批注
104-105
相对论的诞生
正文
106
麦克耳孙-莫雷实验
正文
113-114
狭义相对论出现的前夜
科学足迹
119
验证广义相对论,在日全食时观察光在引力下弯曲
正文
119-120
科学家对宇宙的研究
科学漫步
选
修
1.伽利略根据实验证实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错); 2.伽利略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
3.伽俐略首先将物理实验事实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对)
4.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续运动下去(对)
5.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并总结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用实验测出了引力常数(对)7.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对); 8.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对); 9牛顿第一次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错);
10.卡文迪许巧妙地利用扭秤装置,第一次在实验室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的数值(对); 11.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对)12.开普勒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行星运动规律(错);
13.库仑总结并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对)
14.库仑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错);
15.奥斯特最早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对)
16.法拉第根据小磁针在通电导线周围的偏转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错)
17.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对);18.规律(对)
19.奥斯特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将人类带入了电气化时代(错);20.法拉第发现了磁生电的方法和规律 21.安培最早发现了磁场能对电流产生作用(对); 22.安培提出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错)
23.是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普朗克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提出了光子说(错)
24.爱因斯坦创立了举世瞩目的相对论,为人类利用核能奠定了理论基础;普朗克提出了光子说,深刻地揭示了微观世界的不连续现象(错)39.普朗克在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对)25.麦克斯韦从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用实验方法给予了证实(对);26.麦克斯韦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错)
新课程高考高中物理学史
一、力学:
1.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观点:①重的物理下落得比轻的物体快②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对物理学的贡献:①发现摆的等时性;②物体下落过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质量无关;③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探究科学真理法为物理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的一页(发现了物体具有惯性,同时也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3.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4.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对物理学的贡献:①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儿、开普勒、惠更斯等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归纳与演绎、综分析的方法,总结出一套普遍适用的力学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完整的经学(也称牛顿力学或古典力学)体系,物理学从此成为一门成熟的自然科学;②经典力学的建立标志着自然科学的诞生。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5.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
6.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星。
10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相对论:
12.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②热辐射实验—子论(微观世界);
13.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14.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纪之光”;
三、电磁学:
15.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常量k的值。
16.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雷针。
17.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18.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19.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20.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21.19世纪,焦耳(英国)和楞次(俄国)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律。
22.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3.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24.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25.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26.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最大动能仅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
27.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28.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9.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
30.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31.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32.1850年,德国科学家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1848年,爱尔兰科学家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度是温度的下限。四.波动学(选):
33.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1690年,荷兰物理学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
34.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35.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36.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37.1894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揭开无线电通信的新篇章。
38.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1895年,德国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五.光学(选做):
39.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40.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41.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42.1905年,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细胞(必修一书P10)★施莱登、施旺
虎克
列文虎克
魏尔肖
细胞膜(必修一书P65)欧文顿
后人提取膜
荷兰科学家
罗伯特森
细胞学说建立者
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胞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所有细胞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膜是由脂质组成(提出假设)
成分分析:膜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膜中脂质排列成连续的两层
电镜观察“暗-亮-暗”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结构
荧光标记:膜具有流动性
桑格、尼克森
膜流动镶嵌模型
酶(必修一书P81)
巴斯德
显微观察,酿酒中发酵是酵母细胞的存在
李比希
发酵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酵母死亡后裂解释放 毕希纳
酵母细胞提取液引起发酵,称为酿酶 萨姆纳
提取脲酶,证明为蛋白质 切赫、奥特曼
少数RNA也具有催化功能
拉瓦锡
物质燃烧需氧气,把呼吸作用比作碳氢“缓慢燃烧”
光合作用(必修一书P101)
★普利斯特利
植物可以更新污浊的空气 英格豪斯
更新只有在有光,绿叶条件
梅耶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萨克斯
光合作用产物有淀粉(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恩格尔曼
好氧细菌检测水绵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氧
1818★鲁宾、卡门
标记H2O、C02 证明氧气来自H2O
14★卡尔文
C0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途径,卡尔文循环
遗传(必修二)
★孟德尔
豌豆、“假说-演绎”分离/自由组合定律
约翰逊
将“遗传因子”命名“基因”提出表现型、基因型 魏尔曼
理论推导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萨顿
类比推理 假说:基因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到子代 ★摩尔根
实验证明(白眼果蝇)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道尔顿
发现色盲、患者
DNA是遗传物质(必修二P42)
★格里菲斯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S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艾弗里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赫尔希、蔡斯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沃森、克里克
DNA双螺旋模型;“假说-演绎”DNA半保留复制,后人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
克里克
中心法则DNA(复制)—RNA—蛋白质
(后人补充RNA复制,逆转录)
进化(必修二P)
★拉马克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
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内环境稳态(必修三P8)
贝尔纳
内环境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
坎农
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作用,通过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稳态是中动态平衡
现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动物激素(必修三P24)
沃森默
促进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
斯他林、贝利斯
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化学物质-促胰液素 肯德尔
从动物甲状腺中提取出甲状腺激素(28页)
植物激素(必修三P24)
★达尔文
向光性
鲍森.瞻森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通过琼脂传递给下部
拜尔
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温特
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化学物质引起,命名”生长素” 后人
提取证明为吲哚乙酸类
林德曼
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学95页)
选修三
韦尔穆特 用成年绵羊乳腺细胞得到体细胞核移植后代。即多莉羊 米尔斯坦、科勒
单克隆抗体制备 张明觉、奥斯汀
精子获能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物理学史,素质教育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强调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观察分析和解决处理物理问题;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上这些,我们都能从物理学史中得到启示,科学家们生动、鲜活的探索历程无不折射出伟大的思索、智慧的火花,他们留给我们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的思维能力,热爱科学、追求其理的献身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一、从物理学史中汲取营养,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行为构成了科学素质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在对科学以和科学发展过程的了解和学习的基础之上,在自身不断努力、勤奋学习的成长历程中逐渐形成。科学意识主要指对科学本质及其价值的正确认识,表现为对科学的积极态度、信任、依赖和追求科学的强烈兴趣等。科学精神是指人们进行科学探索的积极心理状态,其核心是顽强执着、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勤奋严谨、勇于创新的思想。科学知识主要指反映客观世界规律的一系列科学知识体系。科学方法主要指科学的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认识论、方法论的意义,主要蕴含在科学研究及探索的过程之中。科学行为是指受科学意识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对中学生来说,是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式。
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质,任重而道远。为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学物理教学中影响科学素质发展的因素,加强对物理学史的开发和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利用物理学史料中的科学家———人,研究和探索过程———事,研究成果———知识体系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中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课堂氛围,努力打造精品课堂。
物理学发展史上有许多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事例,比如哥白尼为捍卫“日心说”竟遭到了罗马教堂的残酷迫害,但他仍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利赫曼为探究电现象,因雷击而捐躯,法拉第积四十年之不懈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拉开了人类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的序幕;著名的阿尔法粒子的散射实验中卢瑟福以他敏锐过人的胆识,科学精辟地“描绘”出“原子的核式结构”,为人们认识原子的“模样”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实验事实;玛丽·居里因长期从事放射性研究,患白血病逝世,为科学而献身。科学家们的这些令人敬佩的大师风范和可歌可泣的传奇与发现是我们永远的财富。
二、从物理学史中汲取营养,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中学物理教学也不例外。通过认识本质的认识—实践—再认识这样的多次反复,学生会对已学的物理知识在认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并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得到升华,在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中提高整体技能,在科学的学习方法支配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对变化神奇的自然现象,人们经过不懈努力,获得了比较系统的规律,与此同时,还得到了一些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对比的方法,实验分析的方法,归纳类比的方法,构建模型的方法,等效代替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抓主要、次要的方法,“变”中求“定”、用“定”理“变”的方法,以及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相结合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无疑给中学生学好物理提供了方便。从某种意义上讲,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科学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发展变化的一种方法和探索历程,而这些方法又都贯穿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之中: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对中学生来说极为重要,我们必须改变以前那种课堂上讲物理故事,黑板上做物理实验,书本上学习物理知识,作业本中提高技能,死记硬背中训练素质的老方法,让他们尽快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练就过硬的科学素养,为国争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三、从物理学史中汲取营养,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
真理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受人们在各个时代认识水平的限制,前人的成果中有些是不完全正确,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质量越大,下落的速度就越快”等观点,就是受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带有经验主义色彩,被后来的伽利略等人在实验桌上推翻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光的微粒说到波动说,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近代的量子力学,从传统的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是否领悟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真理只能更接近于自然,而不能等同于自然,只有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去粗取精,取伪存真,以史为鉴,事实求是,承前启后,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才是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学好物理学的科学态度。这样,我们才能跟大自然更好地和谐相处。
四、从物理学史中汲取营养,了解过去、丰富自我、探知未来。
物质的共性与个性深刻地反映着物质运动变化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也正是无数科学家们为之献身的动力所在,就像火炬接力一样。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在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了解着过去,丰富着自我,引领着科学技术的前沿,探究着一个个未知领域,丰富着物理学的知识宝库,推动着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1物理学史与科学探究的关系
物理学史与科学探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真实的科学探究只有在物理学史中才能寻找到确切的轨迹.以“电磁感应定律”知识为例,电磁感应定律是由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的(法拉第一生贡献很多,电磁感应被认为是其最伟大的发现),其间经历着一个十分复杂而又有趣的科学探究过程.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包括:1820年奥斯特发现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到法拉第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探究,其间还有科拉顿在跑来跑去中丢失了良机;从细节来看,法拉第的发现经历了多次失败,而这些失败恰恰能够体现出科学探究的魅力,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正是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过程中条件的逐步呈现过程.尤其是法拉第在探究过程中,将电磁线圈随身携带,有空就拿出来进行研究的细节,更是一种可贵的探究品质,也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时机.从物理学中看到如此的科学探究细节,可以在科学探究的教学中给学生增添新的营养,让科学探究更符合探究规律(而不是人为设计的所谓科学探究,有时根本与史不合、与学生认知规律不合).
我们感觉有点不足的是,现行教材与物理学史没有太大的关系.现行的教材注重的是物理知识的逻辑顺序,其中由于多种条件所限,还不能体现更多的物理学史,因而从教材上也就无法看出一个物理概念是怎样生成的,一个物理规律是怎样被发现的.我们认为,从更高的要求来看科学探究的话,现行教材是难以满足科学探究的实施的,因而我们必须走出教材,从其它方面去吸取科学探究的智慧.
当然必须注意的是,物理学史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科学的细致过程,因为物理学家在探究的过程中,很多与探究相关的细节不可能被即时记录下来.但我们认为基于人类认知特点的一致性,这样的空白或许也给我们课堂上的探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我们能够在对学生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更好地实施探究.
2基于物理学史的科学探究实践
在“电磁感应定律”知识的教学中,我们结合自己所能搜集到的相关物理学史,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只选其中的几个环节进行阐述,且重点阐述探究教学中的思路):
在教学引入的环节,我们先从奥斯特的发现引入.设计的问题有: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电生磁”,从而使得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电与磁之间没有联系的观念被打破;随即,安培就发现了电流周围磁场的分布规律,从而使得电磁联系的研究向前迈了一大步.大家知道,为什么奥斯特会想着去研究“电生磁”吗?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们考虑这一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过,但由于知识基础等原因,学习并不是很深入.对于这一问题,如果我们不提出“为什么奥斯特会想着去研究‘电生磁’”的问题,而直接问“同学们看到了‘电生磁’,会想到什么呢?”学生可能会在心理暗示的基础上投教师所好,回答“我们可以研究‘磁生电’”.但这样的回答其实是虚假的,因为仅凭简单的所谓“逆向思维”来生成这个答案,在认知规律上是站不住脚的.而如果提出了我们设计的问题,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奥斯特会去研究人们都认为没有关系的电与磁呢?这个问题不必让学生过多思考,可以随即告诉学生这是奥斯特头脑中认为诸事都有联系的观点决定的就行了.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产生逆向思维,从而提出“磁能否生电”的问题.
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环节,我们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提供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如图1),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电和断电瞬间,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偏转.进而提出问题:电流表的指针偏转了,说明产生了感应电流,那导致电流产生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开关闭合之后反而没有感应电流了呢?这一步骤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决定是否进行另一个变式的实验,就是将小线圈插入和拔出大线圈时,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
其后,学生猜想.学生猜想时的思维对象一般是现象本身,即开关的闭与合,小线圈的插与拔;少数学生能够想到从两者的共性上去思考.经过教师的引导之后,可以将学生的目光锁定到两个问题上:(1)为什么感应电流是瞬时的?(2)是什么的改变导致了感应电流的产生?
第三步,师生共同分析:只在开、关、拔、插瞬间产生电流,说明这个电流产生的过程是动态的;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的不同,说明电流的大小是变化的,而这种变化一定是由操作过程中的另一种变化导致的;我们要寻找的正是什么的变化导致了感应电流的产生.
第四步,师生进一步分析:闭合与断开开关,会让电路中产生电流,从而让大线圈中产生磁场,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而小线圈正处在这个变化的磁场当中;闭合开关,拔插小线圈时,根据运动的相对性,也可以看作小线圈处于变化的磁场当中……于是,电磁感应现象的定义呼之而出了.至于感应电流产生条件中“磁通量”概念的引入,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3基于物理学史的科学探究思考
在上述探究实例中,我们从物理学史中寻找到有用的素材,如奥斯特和法拉第为什么要坚持研究电与磁之间的联系及互生关系,通过隐性的价值观导向,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联系、和谐与统一,而这也可以为后续物理知识的学习,乃至于学生走出物理课堂,去了解物理学家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相统一而付出的努力的相关观点.
从科学探究的环节来看,一般包括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等七个环节,但从本知识的探究来看,我们认为探究的重点在于从物理现象背后分析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条件,这应当是一个分析、概括的过程,因此探究的重要形式是逻辑推理而不是实验操作.也因此我们将实验现象提至前面,让学生在不同方式同样能产一感应电流的情况下,分析不同方式背后相同的因素,从而得出“闭合回路”“磁通量变化”等关键因素.
总的来说,从物理学史中汲取科学探究的智慧,关键在于从物理学史中梳理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探究因素,而不是照搬历史.因为历史上物理知识的发生脉络与当下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基础有着巨大的差别,从这个角度看,科学探究的历史魅力在于探索真正的未知,而非照着科学探究的套路打一套花拳秀腿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经期末。为了在以后的工作和教学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有必要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工作。本学期,本人担任高三(1)一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已顺利完成高考和会考的复习,在工作中坚持出全勤,干满点,兢兢业业,为人师表,积极参加各类政治和业务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学工作者。现总结如下:
1. 认真分析和研究近三年的考试说明,研究三至五年的高考、会考试题以及各地的模拟试卷。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好地把握高考、会考的特点,使复习能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在主干知识点花更多时间,下更大功夫,避免平均使用力量。
2.注意解题格式的训练。很多学生格式混乱,方程不规范,满篇数学符号等,这些问题都及时纠正,否则造成会做而丢分的现象。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提出的问题有深度,一环套一环,逐渐深入,使学生的思维即有深度又有广度,充分利用学生对因果关系感兴趣的心理特点,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效率。不完全放弃教材,注意回归教材,特别是热、原部分要强调学生看书。加强多媒体的运用,对于难以理解的物理过程要编成动画,这样可以提高效率,降低难度。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不满堂灌。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题目的分析和训练。现在高考越来越重视理论联系实验能力的考查。每一章节都有这样的题目,本人注意挖掘,特别是电学部分,这样的题目较多,高考考查的比率也较高。
4.特别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对知识及其运用的考核来鉴别学生能力的高低。考试说明中明确告诉我们要考查学生五方面的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
5.注意物理学特殊方法的训练,如:对称法、守恒法,可逆思想,整体与隔离,矢量三角形法,图像法,等效法等训练。强调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从中体会不同方法,处理不同问题的优劣。
1.简谐振动F=-kx {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
2.单摆周期T=2π(l/g)1/2 {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100;l>>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
5.机械波、横波、纵波
注:(1)布朗粒子不是分子,布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越剧烈;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比引力快;
(4)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在r0处F引=F斥且分子势能最小;
(5)气体膨胀,外界对气体做负功W<0;温度升高,内能增大δu>0;吸收热量,Q>0
(6)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势能为零;
(7)r0为分子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子间的距离;
(8)其它相关内容:能的转化和定恒定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保物体的内能.分子的动能.分子势能。
二、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三、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Q1Q2/r2 (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 (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 (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时:F=0)
9.洛仑兹力f=qVB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
注:(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fm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fm≈μFN;
(4)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
(5)物理量符号及单位B:磁感强度(T),L:有效长度(m),I:电流强度(A),V:带电粒子速度(m/s),q: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
(6)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高中物理史总结】推荐阅读:
高中物理一轮复习总结10-29
高中一年级物理公式总结07-25
高中物理科学家总结10-09
高中物理暑期培训心得总结11-05
高中物理老师工作心得总结11-29
高中物理老师教学工作总结06-29
高中物理教师自我总结报告11-27
高中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公式总结09-10
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总结12-18
学习方法总结:怎么样快速学好高中物理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