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精选8篇)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 篇1

一、备 课

1、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备课时要依据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准确把握教学方向。不同年级段教师还应互相了解相关学段的教学要求,做好教学的衔接工作。

2、灵活运用教材,挖掘和扩充有关课程资源。教师要研究教材体系和结构,了解各章节教学在学科教材系统中的地位、作用,要注意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与整合。

3、备课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要做到超前备课,一般以超前一周为宜。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4、写好三种教学计划。各科教师应按教学要求及时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并严格按照课时分配备课。教案应有教学内容背景材料;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有课时安排、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教具、学具和清楚完整的教学过程,丰富充实的教学内容,科学新颖的教学方法,切合实际的学法指导,简明合理的板书设计和恰当适量的作业布置。教案详略要切合实际,不搞一刀切。五年教龄以下的青年教师及第一轮上新年级课的教师应写好详案。中老年教师可以简写,但必须做到教案环节齐全,书写工整。积极推行多媒体课件。上课前应熟悉教案,做到没有教案不进教室,教案不熟悉不上讲台。

二、上 课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与学生积极互动、立足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双边关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6、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训斥、体罚、打骂、讽刺、挖苦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7、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能力,营造轻松、民主、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要具有创造性,可以结合课堂具体情境和学生兴趣即兴发挥。知识的学习

不必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应该根据学生需要因势利导。

8、充分发挥多媒体及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效的学习工具。

9、教学基本功过硬。教学语言力求规范,生动有趣,富有感情。必须使用普通话教学,带头使用礼貌用语。英语课力求用英语组织教学。板书工整,布局合理,绘图正确。衣着得体,教态自然、大方。课堂组织紧凑,气氛和谐,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不拖堂。教学目标达成率高。

10、做好课后小结。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应根据课堂学生反馈情况,写出课后反思,以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教学方案。

三、辅 导

11、辅导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自习课应尽量明确学习任务,不能一味写作业,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及教学需要选择辅导内容、确定辅导对象、采取辅导方法上都要照顾大多数学生。对学有余力和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12、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科优等生。各科任课教师对学生应扩展知识面,加强学科特长生辅导,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科拔尖人才。

13、关心学障生的思想和学习生活。教师要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班主任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开展个别的或小型的辅导,使学障生尽可能跟上班级的学习步伐。

14、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科任教师要经常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合作,随时沟通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表现情况,及时解决学生思想上和学习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针

对性的进行个别辅导。

四、作 业

15、合理布置作业。各年级布置家庭作业份量要适当,时间要控制,符合有关规定。各科作业既要有一定数量,更要注意质量。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选择和设计,注意作业的典型性和启发性。难易合理搭配,切忌单纯抄写、反复机械训练,对不同程度学生要有不同要求。

16、作业形式多样。既要有书面作业,又要有口头作业;既要有动脑思考的,也要有动手操作的,突出知识在综合实践中的应用。

17、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批改方式可灵活多样,正式作业做到全批全改。教育学生独立按时完成作业,不抄袭。多使用鼓励性评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对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消极对待作业的学生要查明原因,正确引导,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18、重视作业讲评。教师要及时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讨论、总结,做好作业讲评,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效果。

五、评 价

19、采取多种方法,实施多次评价。如单元练考,开展知识竞赛活动、随堂小测试等形式,原则是命题要有启发性、创造性。考练内容要依据课程标准,既考察教材内容,又考查

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的创造性。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杜绝偏题、怪题、繁难题。试题结构应合理,面向大多数学生。

20、认真分析、总结评价结果。评价结束后,要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与发展,不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纵向比较,明确努力的方向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

六、学法指导

21、尊重学生个性特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心灵感悟。重在培养和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学习过程应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通过学习来发现问题,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七、教育科研

22、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注意总结教学经验,深入探索教育规律。每学期至少撰写两篇教学工作总结或论文,学校将其纳入教师业务档案管

理内容。

23、开展听课活动。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教龄不足五年者或非学科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校长、教导主任听课不得少于30节。

24、定期开展评课、赛教活动。每学期每个教师至少进行一次公开课教学,教研活动重点解决一些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加强相互交流,互相探讨,共同提高教学水平。要积极开展各科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和优质课评选活动,争当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知名教师。

八、教学检查

25、加强领导。学校领导要深入教学一线,要经常深入班级和教研组,每学期参加5次以上教研活动,定期检查活动记录,与教师共同研究教学中的问题,落实学校对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

26、加强管理。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好教学,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按照课表上课,加强对教学用书和复习资料的规范管理,严格控制作业量,加强学籍管理。

27、认真检查教案。学校采取定期与随机抽查的方式对教师的备课情况和教案进行检查,特别是对青年教师和非学科教师的教案要重点检查。检查中,做好检查记载,写出评语,并及时予以通报。

28、检查听课记录。学校每学期都要对科任教师、学校领导听课笔记进行检查,检查次数不少于两次。

29、检查学生作业。学校每学期组织检查学生作业不少于3次,并做好记载。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并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改进教学工作。

30、认真总结和反思。教师、教研组、学校每学期末应对教学工作进行一次认真回顾和总结。学校每学期应召开一次总结大会,对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备注:

1、各教研组审阅教案时间为每周一,节数依据周课时安排。

2、语文作业类型:生字本 听写本 作业本 周记本 积累本 作文本

要求:每课写生字一次,听写本至少听写一次,作业本作业两次,周记本每周一次,作文每两周一次。

3、数学作业和英语作业每周次数与周课时次数一致。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 篇2

关键词:效率,观念,明确化,转变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 学生学, 教师讲, 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 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 努力做到“五个转变”。

“五个转变”是指:1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2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3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4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 又发展能力的教学;5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二、数学目标明确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果目标制定明确, 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 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 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 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 有提高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 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有稳定功能。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法制约学法, 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 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 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 从概念到概念, 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 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五、课堂结构高效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 变课堂为学堂。据报载, 美国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 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 教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 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15分钟, 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 教学效果也很不错。

以上五项基本要求, 体现了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 集中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

提高数学记忆效果十法:

1.归类记忆法。

归类记忆法就是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进行归纳分类, 以便帮助学生记忆。

2.谐音记忆法。

这种记忆法是利用某些识记材料的谐音来进行记忆, 使学生印象深刻, 不易遗忘。

3.比较记忆法。

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是很容易混淆的, 可以应用一些概念的对立关系, 抓住概念中关键知识点进行比较, 便可帮助学生区别和记忆。

4.歌诀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就是把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歌谣、口诀或顺口溜, 从而便于记忆。采用这种方法来记忆, 学生不仅容易记, 而且记得牢。

5.理解记忆法。

理解是一种有效的、最基本的记忆方法, 丰富的数学知识, 靠死记硬背是容易忘记的, 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记牢。因此, 对概念、性质的概括、法则的得出、公式的推导等过程都必须一清二楚。

6.规律记忆法。

即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 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进行记忆。

7.列表记忆法。

就是把某些容易混淆的识记材料列成表格, 达到记忆之目的。这种方法具有明显性、直观性和对比性。

8.重点记忆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 所学的数学知识也越来越多, 学生要想全面记住, 既浪费时间且记忆效果不佳。因此, 要让学生学会记忆重点内容, 学生在记住了重点内容的基础上, 再通过推导、联想等方法便可记住其他内容了。

9.联想记忆法。

就是通过一件熟悉的事物想到与它有联系的另一件事物来进行记忆。比如, 从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联想到小数加、减法的法则, 由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联想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10.实践记忆法。

就是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实验操作, 得出结论来进行记忆。比如, 学习了有关的面积、地积的知识后, 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量一块地, 算算亩产量。

小学体育课组织教学的基本要求 篇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那么,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呢?

一、根据体育课的特点组织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的特点来组织教学。

在体育课堂的组织教学中,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要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等。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体育教学过程是由情境导人、合作探究、演练提高、恢复身心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虎头蛇尾的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导入,采用“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合作探究、演练提高是体育课中的重点部分,教师要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习兴趣。结束部分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

二、根据教材特点、场地、器材组织教学

体育课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中重复练习的难度要求是不一致的。如一年级投掷教材第一次课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次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通过多次的重复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每一次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因此,对于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教师要根据合作探究逐步提高动作难度,适当改变组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面举的投掷一例,随着课时的变化。教师可采用“打靶”一类趣味性游戏或竞赛等,达到激趣的目的。

对不同教材的组织教学,如小学体育中的田径、球类、技巧、武术、体操等各有其不同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材特点。

三、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竞争性、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做好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要抓住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现出“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最新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篇4

小学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学好科学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学习小学科学的主要方式是探究与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实践获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建立一套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规范,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

2、深入学习《

省小学科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探索本学科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将德育有机地融于科学教学中。

3、研读教材,整体把握整册教材内容,要注意季节性较强的内容,可按季节、天气等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程。阅读教学参考用书和相关的科普书籍,了解前沿科技信息,补充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

4、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探究水平,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班级状况等,充分把握学情。在教学开始前,通过简单谈话、口头交流、游戏等方法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水平,为教学做好准备。

5、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教学进度应细致安排,加强大单元整体安排,教学时能按计划进行,不拖延或赶超进度,不任意增加教学难度。

6、设计分课时教学方案。逐字逐句研读本课教材文本,了解教材中活动设计的意图,并与教师用书结合起来研读,确定本课的核心活动。课时目标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表述应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教学过程设计,要突出关键问题,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的需要,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材料,阅读资料,提前做好观察记录。

7、精心准备有关的教学器材和资料,器材尽量体现结构性、全员性、典型性,避免无准备的低效教学,并注意实验器材的安全性。

8、器材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要突出探究实践活动的重点和本质。教材上的观察、实验活动,教师在上课前要亲自做一遍,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可以对教材中的设计做适当的改进,提倡开展自制教具,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9、倡导探究式教学。亲身经历像科学家、工程师那样,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器材和时间,保证学生获得充分的探究实践机会。

10、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师生应共同制定有序的课堂教学常规,教师要及时把握学习纪律,让学生在有组织的环境下有序学习。

11、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课堂教学中,理想的师生占用时间分配大约为1:1,即学生自主的活动时间在20分钟左右。教师要少讲精讲,指导有效,把时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2、课堂中器材的出示和回收,应该精心安排。一般不需要把一节课的全部材料都放在桌上,可以按照教学环节的展开,先后呈现器材,达到以器材调节学生的注意力、以器材引领教学活动的效果。

13、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学习中要灵活运用视频、课件、资料、讲解等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进行教学。

14、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教学的融合,一些活动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倡导跨学科的STEM教学,充实科学教学。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有效模式,推进常态化应用。

15、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处理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要保证学生的分组实验顺利进行。如因条件所限,也要创造演示实验的条件。在课堂上避免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

16、对探究实践活动,应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必要的指导,避免成为没有指导的活动;也避免教师过度指导,不让学生的活动成为教师指令下的机械操作。

17、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科学课的重要特性表现为对证据的追求和对证据的尊重。在教学中开展论证活动,要注重证据,突出证据来源正确,证据运用恰当,体现科学本质。要精心设计观察实验的记录单,既要把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指导隐含在记录单中,又要让学生通过记录单及时地把有关的数据收集起来,做到所收集的数据的准确性,不能随意修改数据,同时让学生明白实验数据要经过多次实验得出。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数据,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最合理的数据,并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18、探究从问题开始,要设置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可研究的问题。对某一问题进行假设时,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意识到作假设一定要符合逻辑、有一定的依据,而不是凭空想象、随意猜测。鼓励学生质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一时不太清楚,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与学生一起探究、求证,切忌信口开河。要博学多识,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

19、要重视技术与工程教学。把握工程实践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学习明确问题、设计图纸、制作测试、修改改进等工程实践的过程,渗透工程思维。

20、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又要关注学生科学概念的构建,尽量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小组学习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组织形式。在组织教学时,要做到让学生分工明确、人人动手、人人记录,各司其责,同时相互合作,角色定期进行互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及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用事实说话。提倡在证据基础上的论证,尊重证据、尊重民主。根据有说服力的证据,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

21、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和研讨活动,要及时作出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科学研究的规范,帮助学生及时作出调整。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以激励为主,使用批评教育的手段要慎重。评价的手段和方法是多样的,需要注意的是奖励实物的方法不能经常采用,以免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和不必要的成本开支。

22、科学课堂的书面作业,根据配套的课堂作业本,一般在课堂上用3-5分钟的时间完成。一些观察、实验记录单均可视作科学课的课堂作业。小学科学一般不布置书面的课外作业。种植、饲养、制作等活动与学生准备学习材料、寻找相关资料、课外的观察记录,均可视作科学课外作业。要鼓励学生自主的课外研究,主动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积极的评价。

23、做好实验开出率的记录工作,及时整理保养教学仪器,做到定位入柜存放。对缺损仪器要及时报损,并提前订购,保证下轮实验的正常开展。提倡课外开放实验室,进一步发挥教学仪器的效益,重视实验安全教育。

三、教学测试与评价

24、教师要对课堂上完成的作业及时批改和反馈,对学生所做的每道作业都要亲自批改。除了运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批改外,能通过合适的评语达到提醒、帮助和激励学生的目的。要组织课堂讲评与矫正,对优秀作业要予以展示,提倡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记录。

25、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不仅要关注科学知识检测,还要关注学习过程和实践的评价,特别要关注迁移应用、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评价,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习惯等也作相应评价。

26、科学知识的测评,建议分学段采用多元评价,倡导等级评定。1-2年级提倡游考等实践的形式。中高年级每学期要有终结性评价,可采用笔试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命题内容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重点突出对科学概念、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科学解释身边的自然现象,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避免出现死记硬背的题目及怪题、偏题。

27、探究实践能力的测评,主要采用作业(作品)法、现场操作法和档案袋评价法。可以依据学生的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科学学习记录本、科学报告等进行评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实践评估。提倡建立学科学生成长记录袋。低年级主要以活动表现、作品展示等形式进行测评。

28、学习态度与习惯的测评主要采用行动观察法,观察平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合作、交流的表现状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突出表现要进行及时的记录,特别要关注学生的增值性评价。

四、拓展性活动

29、认真学习《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框架》,指导学生开展教材拓展、课外实验探究、专题研究三类拓展性活动。提醒、督促、帮助学生完成周期较长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毅力。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长周期活动,以便深入体验活动,进行更有效的指导。

30、提倡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后实践活动和研学活动,积极开展科学考察、动手制作、饲养栽培、搜集和处理信息、撰写考察报告和小论文等课外科学实践活动,组织校园科技节,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学好科学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学习小学科学的主要方式是探究与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实践获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建立一套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规范,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学好科学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学习小学科学的主要方式是探究与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实践获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建立一套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规范,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d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 篇5

(征求意见稿)

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各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为促使教学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保证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设置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促进我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现根据我市实际,对中小学的教学常规管理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一、计 划

1.严格按课程方案开齐各类课程,上足课时,制定符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要求的课程实施计划,特别要按规定开设科学、艺术和实践活动课程,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推进初中综合课程和高中选修课程建设,并保证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自主选择空间。在学校和班级的醒目位置公示学校和班级课表。学校和学科教师均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

2.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由分管教学副校长组织领导教导(务)处、教科室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订。计划必须对全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提出明确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必须在开学前五天印发给学校各部门、教研组、备课组和学科教师,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导(务)处、教科室组织实施。

3.学科教研工作计划,由教研组长在教导(务)处、教科室指导下,根据学科教学研究要求及本校实际制订,其内容包括:(1)上学期教研工作情况分析;(2)本学期教研工作的目标、任务与要求;(3)教研活动的安排(含教科研课题研究安排)。建有备课组的学校要将备课组活动计划纳入学校教研工作计划之内。教研工作计划必须在开学前三天订好送教导(务)处、教科室审定,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实施。

4.学科教学进度计划,由备课组或任课教师根据本学科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制订。制订学科教学进度计划前,学校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研究教材。计划要明确一学期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其内容包括:(1)学生情况简析;(2)本学期教学总目标与要求;(3)完成计 1

划的具体措施;(4)教学进度安排;(5)教学辅助活动安排(实验、讲座、学科竞赛、体艺活动等)教学进度计划应在开学前三天订好,报教导(务)处审定后执行。执行过程中,学科教师不得随意调整课程难度和教学进度。

二、备 课

5.建立以独立钻研为基础的集体备课制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组织实施,要落实备课的时间、地点,明确具体备课内容。同年级同学科应加强集体研究,鼓励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相互交流、协作,整合教学资源。在加强集体备课的同时,要强调个人的二次备课,在课前及时调整备课内容,做到分层要求、注重实效,倡导设计有个性的教学方案。教师应做到超前备课,一般提前一周。新学期第一周的课要在开学前备好。工作未满三年的教师,教案须经教导(务)处或指导教师审阅认可后方可实施。

6.教师备课前必须做四方面工作:把握“课标”,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学法。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全面了解教材体系,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把握每一单元(板块、专题)的总体要求、知识前后的内在关系,把握各章节的具体目标、重点、难点,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与需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备课时要考虑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7.各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学科、不同教师提出备课、书写教案的不同要求,充分体现服务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切合学生实际的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性。

教案是认真备课后的书面形式,是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其主要内容为组织、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整合。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目标达成的具体措施、教学的重点难点、课时、课型、教具学具及实验器材的准备、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等,也可根据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不同课型作相应调整。教案书写要清楚,形式要规范,详略要得当,基本环节要齐全。无论是手写稿还是电子稿,教案都应为教师本人所撰,坚决杜绝照搬、照抄现成教案的现象。

三、上 课

8.课堂教学目标要科学、全面、明确、具体,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学习水平与发展状态的要求,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9.教学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难易适度,重点突出,难点明确。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技能的培养。

10.课堂教学要有明晰的教学思路、清晰的教学流程,做到层次分明,密度合理,环节完整。既要重视知识结论的获得,更要重视知识获取、能力形成的过程,同时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内容,从学生发展及教学实效出发,灵活调整教学思路。根据校情和班情,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学校及教师的教学特色。

11.注重学思结合,改进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着力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推行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将思维训练贯穿始终。要重视课堂训练,切实提高效益。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和分类指导,师生关系平等、积极互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整体优化。

12.要重视科学探究和实验教学,凡《课程标准》规定的探究活动和实验,都要按计划、按要求组织实施,并努力提高实施水平,能够在探究活动和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充分利用好图书馆、阅览室,正常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有计划组织开展报告会、演讲会、朗诵会、辩论(论坛)会等活动,发挥黑板报、橱窗、校园广播台、校园电视台等教学平台的功能。要充分发挥教育城域网的作用,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让学生共享网络课程、网络课程、虚拟实验室、数字图书馆等优质教学资源。

13.教师课堂语言要清晰准确,简洁流畅,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运用普通话授课。板书要工整美观,字体规范,设计合理,条理清楚。教态要亲切、自然、大方,充分发挥体态语言的教育作用。教学手段先进,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器材和自制教具,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验教学操作,特别要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科学、熟练、有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14.严格上课纪律。学校不得任意停课,确因特殊情况需要停课的,须经教育局 3

批准。学校要建立及完善巡课制度,及时了解教师上课情况,确保教学秩序的正常、稳定。教师要做到不旷课、不私自调课,实行候课制度(一般为两分钟),按时上下课。上课期间必须关闭通讯工具,不得擅自离开教室和处理与本课无关的事务,无特殊情况不得坐着上课。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作业布置与批改

15.学生作业分为课内、课外两种,包括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际操作、问题探究、课外阅读等。教师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需要,除选用课本、教学参考资料的练习题外,教师要针对本班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预习作业、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对所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合理选择,杜绝错误。

16.布置作业要做到:(1)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题目要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科学性,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2)作业量恰当,负担合理。学生课外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四年级每天不超过30分钟,五、六年级每天不超过l小时,初中每天不超过1.5小时,高中每天不超过2小时。(3)难易适度,层次明显。一般以中等水平学生为基础,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应有区别。(4)加强对学生作业过程的管理。要求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做到格式规范,书写工整,页面整洁,按时完成。通过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5)要有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完成作业,非考试科目不布置课外作业。(6)设计一定数量具有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7)严格按规定配置教辅资料,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17.要认真落实“有讲必练,有练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的要求,提倡采用多种作业检查批改方式,但均需重视批改和评讲。凡统一布置的作业(含课外练习)教师必须认真、及时批改。批改符号要规范,书写要工整,批语要要简明、具体、确切且富有针对性、指导性和激励性,提倡“面批”。批改要有记录,对优秀作业给予表扬鼓励,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分析作业中的错误及原因,严格督促学生订正其错误,明确改进方向。禁止由学生代教师批改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五、辅 导

18.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进行必要的辅导。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辅导可 4

在课内(含自习课)进行,也可安排在课外,但不得占用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时间。

19.教师辅导的形式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可集体辅导,也可个别辅导;辅导的内容有指导学习方法,释疑解难等,不得利用辅导时间重复课堂教学内容,加重学生负担;辅导要有针对性,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习实际,有的放矢,循循善诱,使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一有进步,及时表扬。

六、考查与评价

23.考查与评价学生成绩,是获取反馈信息,评价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发展,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应注重对学生的表现和素质进行整体评价、多元评价和发展性评价,重视学生自我评价,重视学生的活动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认知水平与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使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学校和教师要依据课程管理要求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简便易行的方式,改变分数至上的片面做法,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24.对每门学科都要进行考试或考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考试或考查。小学每学期集中统一考试原则上不超过1次,科目不超过3门;初中每学期集中统一考试不超过2次;高中每学期集中统一考试不超过2次。建立学科教学质量监控抽测反馈制度,学校和学科教师要分阶段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质量抽测。考试试卷一般由学校教导(务)处组织编制或审定。试题设置不仅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难度适中,面向大多数学生。根据学科特点可选用答辩、研究报告、动手操作、面试、开卷、闭卷等多种形式。各种考试或考查要精心组织、严格纪律,加强诚信教育,保证考试或考查结果的真实性。学科教师要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考试、考查的拟卷、监考与阅卷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推托或敷衍。

25.考试或考查结束后要及时进行质量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实施跟踪管理。教师要写好所任学科试卷分析,交教导(务)处(教科室)存档。学生成绩要及时登记,载入学生成长档案,小学实行等级记分制,不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排名。要建立家校联系卡,及时与家长联系与交流,注意家长的反馈意见。学期结束时,素质发展报告书或成绩单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及其家长。

七、活 动

20.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0%以上,小学体育课及格率95%以上,中学体育课及格率95%以上,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率85%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项目测试合格率95%以上,初步掌握两项体育技能,高中每个学生有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兴趣爱好或特长。

21.加强美育,丰富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创造条件开设好艺术课程,开展科技教育,建立各种兴趣小组,组织好各类社团活动。小学生能逐步学会欣赏美,并初步学会欣赏诗歌、音乐、戏曲、书法、绘画等的技能,大多数学生具有比较广泛的兴趣爱好或某方面特长;初中生能懂得美并欣赏美,基本学会欣赏诗歌、音乐、戏曲、书法、绘画等的技能,大多数学生具有比较广泛的兴趣爱好或某方面特长;高中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逐步提升,大多数学生每人有一项艺术兴趣或特长。学生学习艺术课程和参加艺术活动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22.认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方面的沟通、整合,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践和学生经验,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拓宽学生的人际交往、思维活动和实践的空间,促进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发展。重视课程的规划、组织和指导,统一、精心安排全校或班级的大型活动,加强对小组和个体活动的辅导。辅导教师、活动时间、活动场所和活动器材要落实;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室内活动与室外活动的关系。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教育。

八、教学研究

26.学校要明确分管教科研工作的具体责任人,建立健全学校教科研网络。由校长室牵头,教导(务)处、教科室具体组织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的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工作。学校要制订教科研工作中长期规划和具体的教学研究计划。强化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常规要求,明确教科研活动的时间、内容和方式。

27.建立校本教研制度。通过学习教育理论、听课评课、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参观学习、自我反思等多种形式,帮助教师提高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教学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紧密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力求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善于总结与分析教学过程,重视自我反思,及时撰写教后记(感),使教学反思成为常态。学科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校级研究课,写一篇专题教研论文或案例分析,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并认真记好

听课笔记,积极参加评课。

28.大力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学校要组织、支持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按相关规定投入教科研经费并能有所增加,整合教科研资源。教科室(教导处或教研组)要制订具体研究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并指导教师确定研究课题(或专题)并开展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科研水平。

九、教学档案

29.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学档案,有专人负责,有档案橱(室),文本、电子档案并重,发挥其在为教学服务、考核教师工作、评定职称和评选先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0.健全教学行政资料档案。内容主要包括:学籍资料、教学日常管理资料、教研活动资料等。

31.建立教师教学业务档案。内容主要包括:(1)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学简历,每学期所任课程、班级和每周任课节数等;(2)校本选修教材,教学经验总结,考试试题,试卷分析,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公开课的教案及评课记录等;(3)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结果;(4)继续教育情况;(5)教学实绩(各类竞赛获奖情况)等。

32.建立教学参考资料档案。内容主要包括:各科《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教育教学报刊杂志、电教资源、校本教材等。

十、教学领导

33.学校领导要端正办学思想,集中精力组织、领导好教学工作。学校领导要潜心研究教学,按有关规定承担教学任务,其中正校级领导的教学工作量应不少于普通教师任课量的四分之一,副校级领导的教学工作量应不少于普通教师任课量的三分之一,中层管理人员的教学工作量应不少于普通教师任课量的二分之一。学校领导要带头上示范课、研究课,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学校每月至少召开一次教学专题会议,听取教学情况汇报,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34.坚持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教学业务和专业知识,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分类规划,落实具体措施,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

35.明确教学岗位责任制。师资条件许可的学校任课实行循环制,师资条件暂不具备的学校,实行交接班制。对不能履行教学工作职责、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学生以

及家长有强烈反映的教师要有相应的处理措施。

36.建立学校、各处(室)和教研组(年级组)三级教学管理机制,对教学工作实行全程管理。建立全员参与、全面考查的校本评价制度以及科学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各类评价工作正常开展,过程清晰,材料翔实,效果良好。

37.建立健全各种教学规章制度:(1)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制度:除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外,校领导要坚持听课,每学期校内听课不少于40节,并做好听课记录,听课后要及时与教者交换意见;(2)检查制度:教导(务)处对教师各类计划执行、课程实施水平、备课笔记、学生作业布置与批改、考查与评价、活动开展与辅导、教学研究活动等情况每学期至少组织检查两次,对检查情况要及时总结、通报或个别交换意见,并有具体的奖惩措施;(3)质量分析评估制度:期中、期末考试后,备课组或学科教师要做好考试分析;教导(务)处(年级组)要专题总结考试情况,写出质量分析报告,对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估;(4)评教制度: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学生“教学满意度测评”,家长和社会评教,组织学校领导、同行教学工作测评,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达90%以上;(5)考核制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工作考核方案,并严格执行。考核结果纳入到教师绩效考核中,作为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等的主要依据。

38.树立质量立教、质量兴教意识,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素养。所有学生都能完成《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各阶段各学科和校本教材规定内容的学习任务,每所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良率达90%以上,学生学业合格率达95%以上;高中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各科及格率90%以上,学生全科合格率达到规定要求,技术类、选修类课程考查合格率90%以上。

附 则

39.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规定是教学工作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和要求,各校可据此制订出相应的实施细则。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 篇6

贵阳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基本要求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基本要求

1.规范行为,精心计划自觉践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尊重、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班级工作方法恰当。结合班情制定学期工作及专题活动等计划(专项活动有目标、有措施)。制订特殊学生的培养与转化措施。学期结束认真撰写总结,总结应体现:计划完成情况,工作成绩与不足、工作思路与反思。

2.建立制度,加强管理精心设计班级管理结构,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建立班级管理制度和检查、评比制度。每月召开两次班委会,并做好记录。定期参加班级团(队)活动,指导活动主题的选择和活动的开展。

3.强化常规,重在落实建立科学合理的班级日常管理制度,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落实到班级日常工作中。对学校一日常规管理的执行、落实、自查、自评到位。

4.开好班会,突出特色结合班级实际选择、设计班会活动主题。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为载体,间周上一节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班会课。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得将班会课挪为他用。

5.家校沟通,联系密切多渠道、多形式保持和家长的密切联系,做好家访工作和家访记录,沟通率达100%。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家长会,会议有主题有准备。

6.多方联动,形成合力与任课教师、少先队、团委、思教处、社区沟通,形成德育工作合力。每学期至少与科任教师召开两次班级教育教学研讨会。每半月与学“困”生沟通至少一次,确保巩固率、控制辍学率。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7.加强学习,认真研修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和教育艺术。认真参加班主任校本培训、班主任例会、专题研讨活动,每学年至少开设一节主题教育公开课。参加课题研究或承担专题研究,每学期有一篇教育随笔,每学年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

8.资料收集,归档及时按学校要求填报、收集、整理班主任工作的相关材料,完成班主任的档案材料积累和归档工作。

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特点 篇7

2.合作讨论

在教学中, 我经常采用这种教学形式, 学生非常感兴趣。如在教三年级上册《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一课时, 我首先让他们小组合作讨论“别人为什么学得这样好”, 肯定别人和自己的经验, 体验和共享学习成功的喜悦, 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接着再推选代表发言, 说说别人比自己好的值得学习的经验, 目的是让他们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合作讨论中, 既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交际能力, 又让他们都能健康、健全地发展。

3.角色表演

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进行表演, 使学生向生活“取经”, 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低中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表演形式, 课后还经常围在一起继续“表演”……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 收到的效果自然就好。

这就是我在小学品德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当然, 小学品德教育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 就能解决它。让我们的品德教育真真正正地走进课堂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02.

[2]陈萍.教师专业发展之道[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宿迁市古城实验小学)

物理规律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物理方法的培养。物理方法就是用于研究物理现象、物理规律和构筑物理学体系的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物理学中的概念、规律、定理、公式、方法等是知识的一种状态, 而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定理的推证、实验的设计、方法的获得就是知识的过程, 过程和状态相比内涵更丰富。规律的产生来自人们对典型物理过程的深入思考、仔细研究和潜心探索, 它给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重过程的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在教学中要重过程, 就要将备课重点由原来的讲练, 变为根据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探索研究的设计, 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有效步骤和方法, 学习“假设→实验→理论”的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 教师要遵循着物理方法的脉络,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物理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方法上。先提出命题, 一般从新的观测事实或实验现象提炼出来, 如观察现实生活中物体受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再推测答案, 答案可以有不同的层次, 可建立物理模型, 用已知原理和推测对现象作定性的解释, 根据现有的理论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教学演算, 以便对现实作出定量的解释。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 可以先让学生由实例推测出加速度a与M、F的关系, 再进行实验检验。物理研究的基础是实验, 所以, 做好牛顿第二定律的演示实验非常重要。课本上的实验简单, 效果明显, 具有直测性、准确性、科学性。在实验中, 要让学生了解在客观世界的研究中, 物理运动规律受很多变量因素的影响, 必须要用简化情景的方法创造一个环境, 尽量减少非必要因素的干扰。如怎样减少摩擦, 实验中砝码的质量应远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小车所受的拉力近似等于砝码的重力等。同时, 控制变量, 控制物质变化的过程, 以更有利于发现其中固有的自然规律。如在实验中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 研究加速度a与外力F之间的关系;保持F不变, 研究a与m的关系。数据处理上采用表格和图像两种方法进行定量研究, 将实验与数学结合起来, 演绎出规律的数学表达式。物理实验的可重复性保证了所得结论的科学性, 结论一旦再用数学公式表达, 就可保证它能够随时随地应用于实际。这样,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积累经验, 之后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再建立起物理模型, 用建立的物理模型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 体现知识和方法是始终紧密结合的, 既使学生自己能完成学习上的任务, 又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描绘物理图像, 建立空间想象力, 建立理想化物理模型的能力。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直接观察到, 在演示实验中, 小车从斜面滑下, 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后停止, 接触面越粗糙, 小车越快停下来, 此实验反映了阻力的大小对物体的运动有直接的影响。但定律的叙述是“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状态, 而不受力的物体客观上是不存在的。要想消除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思维障碍, 就先要引导学生描述理想的物理图景, 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 平面越是光滑 (摩擦力就越小) , 小车从斜面上滑下以后,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就越远。引导学生想象“如果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受外力作用之和为零”, 即“物体在一个光滑无限长的水平轨道上运行”的情景, 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这样, 学生会知道, 现在所得到的实验结论, 是牛顿、伽利略等几代物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 想象、推理、归纳、总结出的重要的方法, 既可培养学生要细心、耐心的科学实验精神, 积极地思维、大胆地猜想, 又可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和科学实验的素质。

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一些物理学史的学习, 它能为物理的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生动的、活生生的素材。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穿插进牛顿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的贡献、牛顿的科学研究方法等……学习物理学史能使学生较全面而系统地体会科学方法, 了解跟它有关的物理事实, 物理学家用什么方法, 经过怎样的思考来探索这些知识, 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 教师要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某一概念是从哪些物理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是怎样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从本质上认识物理规律, 避免机械记忆, 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和含义。同时, 教师适当通过练习检验学生对规律的理解程度, 纠正错误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物理规律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各个方面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加深他们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及创新意识。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的基本教学要求 篇8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基础知识 基本素养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00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近几年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广泛关注,很多孩子因为在青少年时期缺少对其人格建构以及基本素养的关注,导致其学习和性格发展产生畸形,对孩子自身今后的发展以及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要求,在教学目标和任务上更加综合化和多元化,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把知识学到心中,并在其行为实践中体现出来。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总结针对相关问题谈几点自己的意见。

一、教师需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很多教师片面理解这个教学要求,以为这就是要求学生必须记住知识点,能够背诵,考试考高分,但这并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为了学生的深入发展做的铺垫。因为学生只有理解基本的思想品德常识之后,学生的整体素养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但是,很多教师发现,当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际上十分不理想,很多学生对于该学科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背诵就能应付考试的层面,丝毫没有意识到对于自己的人格健全发展以及今后进入社会为人处事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开展基础知识教学的时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础知识教学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把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和高度认同。初中阶段学生基本具备价值判断的能力,对于善恶是非有辨别能力,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具体事例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于思想品德内容的理解。

第二,基础知识的学习想要开展好,就需要教师注意教学的技巧。大多数思想品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般就是先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划重点,之后就是开始背诵,这种教学方式阻碍学生兴趣的发展,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来做学习的主体,发挥其中心地位,从而实现学生整体学习需求的增强。例如,教师在讲诚信一课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然后结合具体的事例提出问题,事件中的行为说明什么?学生会理解到诚信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进而教师深入问题内容,诚信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要求学生用课本里面的话来回答,这样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很快找到答案,同时印象也很深刻。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利于其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第三,想要让学生学习好基础知识,教师就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学生上课的时候学习态度消极,不够主动,而思想品德学习除了要理解,还是离不开背诵的,所以教师应该主要调动学生的背诵热情。例如,开展小组背诵检查,小组内部确定一个小组长,督促学生的背诵,小组之间互相进行检查,充分调动学生的背诵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热情。总之,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能深化思想品德知识点,提高自身的思想素养。

二、思想品德教学还离不开对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建构

初中学生很多方面都还处于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很强,而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还是育人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着手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使其能够更加健全的发展,对其今后的长远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教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呢?

第一,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思想建设。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学生在初中时期就应该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对于关乎社会国家的大事,能够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思考,能够明辨大是大非,这是学生在这个阶段就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在一些国家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重大事件上,引导学生积极关注,为学生讲述一些爱国人士的事迹等来促进学生树立爱国意识。

第二,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为人处事素养。学生在初中时期要和家人、教师、朋友交往,其中尤其是同学之间,很容易出现矛盾,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就会导致学生之间产生摩擦。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建构积极的人际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遵循基本的准则,不损害他人权益,尊重别人,诚信待人,真诚帮助别人,具备同情心等等,这样学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充实。

第三,基本的素养的建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各方面的评价。教师如果把自己的评价变得更加多元化,同时对于学生的基本素养展开评价就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更加关注这部分素质的建设。例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举学生身边同学的模范事迹,不仅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而且通过身边的事情更加具有榜样作用,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教师不能单纯关注学生的成绩,这样只会使学生的发展片面化,不利于其综合素养的提升。

第四,基本素养建设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格外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规范。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需求,在教学的时候进行有意规范,例如,在学习关于诚信的主题时,教师就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内心对于正确选择的认同,之后教师就可以让自己比较关注的学生起来讲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以这种潜在的方式来建构学生的基本素养,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效果还很好。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思想品德教学实现学生素质提升的最根本要素,也是帮助学生内化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教师受到各方面教学阻碍而忽视这部分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受到限制。那教师如何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呢?第一,教师要及时关注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件,在教学中以此为事例进行教学内容的展开,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意识。让学生明白这门科目学习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认真用学习的知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这样在今后的实践中才能尽可能少出错。第二,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思想品德政治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新的学习形式下增强思想品德学习能力;或者组织学生自愿参加志愿社会义务劳动或者服务,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

上一篇:英语作文的八种常用句型学习下一篇:礼仪教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