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琵琶行复习学案

2025-03-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2琵琶行复习学案(通用3篇)

12琵琶行复习学案 篇1

编制:

审核:

审批: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4、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课前预习】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

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5、注意读音 铮()悯然()转徙()浔阳()枫叶()瑟()....声声思()捻()霓裳()红绡()钿头银蓖()...... 谪居()还独倾()间关()...【课堂自主合作探究】

一、听配乐朗读朗读课文

二、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明年()年长色衰()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感斯人言()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三、研读课文。

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3、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4、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5、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6、谁解风物意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粗体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湓浦口(pén)憔悴(jiāo)六玄(yāo)B.铮铮然(zhēng)贾人(jiǎ)荻花(dí)C.虾蟆陵(há)嘈杂(cáo)钿头(diàn)D.江浸月(jīn)呕哑(yā)嘲哳(zhā)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曲罢悯然 钿头银蓖 连篇累牍 口诵心唯 B.转徒江湖 幽愁暗恨 扣人心弦 豪言壮语 C.轻拢慢捻 天崖海角 幽咽泉流 汗流浃背 D.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翻复无常 春寒料峭 3.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4~5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5.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课后作业】

“相逢何必曾相识!”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你有过这样的相逢吗?请以《相逢是首歌》为题写一段融记叙、抒情为一体的文字。(200字左右)

答案

1、学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京倡 商妇 怨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京官 谪官 恨

明确:音乐(琵琶声)。

4、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继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接着命运的变化使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最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5、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1.C(A.“憔”应读为“qiáo”。B.“贾”应读为“gǔ”。D.“浸”应读为“jìn”。)

2.A(B.“徒”应为“徙”。C.“崖”应为“涯”。D.“翻”应为“反”。)3.C(“相逢何必曾相识”本身的意思与语境不合。)

4.C(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写琵琶弹奏的清脆悦耳。)

琵琶行导学案设计 篇2

课前预习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 诵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用黑色笔标出重点文言词语,并尝试翻译课文。

2. 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

3. 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

学习目标:

1. 准确掌握“左迁”“相”“命”“间关”“等闲”“阑干”等文言实词;掌握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活用等词类活用。

2. 反复诵读,鉴赏、学习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 反复诵读,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6课 琵琶行 导学案(含答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琵琶行复习题目与答案 篇3

一、背诵全诗,按要求补出下面空缺的名句

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

4、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

6、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

8、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琵琶行》的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训练

1.下列句中的“言”字,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诗言志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 ③复驾言兮焉求

④东船西舫悄无言 ⑤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A.①言语②字③助词④表达⑤说

B.①言语②字③表达④声音⑤助词

C.①表达②字③言语④说⑤助词

D.①表达②字③助词④声音⑤说

2.对诗词运用的修辞格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古来万事东流水(比喻)

B.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C.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

D.铁骑突出刀枪鸣(夸张)

3.下列各句都写到“泪”,从情绪和心境的角度来看不同类的是[ ]

A.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B.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4.下面是《琵琶行》中的五个名句,它们在诗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为[ ]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④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⑤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A.①③⑤④② B.①⑤③④② C.①⑤③②④ D.①②③⑤④

5.《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的乐曲旋律的变化是[ ]

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B.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

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

D.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6.选出对加点词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A.升官 长诗 字 乐曲,歌唱的遍数

B.贬官 七言诗 字 古诗的一种

C.升官 长诗 句 古诗的.一种

C.贬官 词 句 乐曲,歌唱的遍数

三、诗歌鉴赏

1、赏析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听蜀僧睿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绿绮:傅玄《琴赋序》:蔡邕有绿绮琴,天下名器也。

霜钟:《山海经》:丰山有钟九耳,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①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全诗看,第四联的意思和作用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背诵全诗,按要求补出下面空缺的名句

1、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

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4、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

5、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6、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 凝绝不通声暂歇 。

7、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

8、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 相逢何必曾相识 。

9、《琵琶行》的主旨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 , 相逢何必曾相识 。

二、基础训练

1. D 2. D 3. B 4. A 5. A 6. B

三、诗歌鉴赏

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何作用?

它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侧面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余音绕梁的感觉。

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①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万壑松”写出琴声的艺术效果。

②从全诗看,第四联的意思和作用各是什么?

上一篇:android手机游戏开发下一篇:文艺小清新婚礼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