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技巧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技巧(精选11篇)

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技巧 篇1

听能优先:基本方法是声音先于物品出现。我们在出示玩教具前,与玩具相关的声音和短语要先出现,并且多次的重复。在声音出现时,老师和家长要尽量生动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声学强调:把句子中关键词的声音通过声学能量上的突出,使他比其他词汇听起来更加响亮和突出,更便于听障儿童听到。一般声学强调的技巧有:加强关键词、在关键词前面停顿、拉长关键词发音、耳语或大声说出关键词、重复关键词。

听觉三明治:简单地说就是“听——看——听”,具体有以下情况:教导者就某件物品出现之前先以听能优先,输入语言;然后,出现物品加以语言输入;再收走或把它放在某一范围中,继续描述物品让孩子听,看孩子能否聚焦到此物品。即以听开始,最后再回到听。

破坏性行为:在教学中故意给孩子制造障碍,设计一些违反常规的活动,来帮助孩子发展表达性语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它是老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技巧。比如喝水没有杯子,吃饭没有勺子,看看孩子的反应。

平行谈话:教导者用陈述句描述儿童专注的焦点或正在做的活动,例如宝宝拿着棒棒糖在用力撕糖纸,教导者可以帮助宝宝表述出来:“宝宝在撕糖纸哦,好漂亮的糖纸,小手撕一撕,撕一撕糖纸……”;

自言自语:教导者用陈述句表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例如宝宝将糖纸给老师,老师说“谢谢宝宝给我糖纸,我把糖纸撕一撕,用力撕一撕,糖纸撕开啦……”。

超语段:即抑扬顿挫的说话。包含音长(声音的长短),音强(声音的大小),音高(声音的高低),四声(1、2、3、4声及轻声)。可以表达情绪,强调事实,表示疑问等。

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技巧 篇2

通过以艺术领域的基本理论、艺术活动的价值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相结合, 我认为对听障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具有以下意义:

1.为听障儿童完满型人格的塑造打下基础。审美艺术中所培养的对外部世界的整体反映能力是造就完满人格的基础训练, 在教育中应坚持艺术教育与体、智、德教育相结合, 使教育中的“社会性”、“科学性”与“审美性”相结合, 为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塑造完满人格打下基础。

2.有助于全脑功能的开发。据研究, 任何一种艺术教育都是大脑两半球协同作用的结果。在艺术教育中要坚持直觉与抽象、情感与理智、非理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教育, 这有助于促进以右脑功能为主的全脑功能开发。

3.有助于听障儿童一般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艺术活动中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

4.有助于发展听障儿童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由于听力的缺失, 听障儿童有时会以其他的感官来代替, 这使得他们在观察力及审美力方面表现出特别的能力, 如果老师能及时地给予正确的指导, 将极大地唤起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

那么, 怎样把艺术教育结合到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中呢?怎样将艺术教育与听觉训练、语言训练相结合?下面笔者将从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和文学艺术教育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听障儿童美术教育

(一)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

幼儿的美术教育是指儿童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 它反映了儿童对周围环境世界的认识及儿童的情感和思想。听障儿童美术教育内容包括绘画、手工和欣赏三大部分。

(二) 美术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我们以绘画活动为例介绍美术教育与听觉训练的结合。

教师或家长坐在幼儿的同侧, 给幼儿一张白纸, 让幼儿根据成人的描述来进行绘画。如:请你在纸的中间画房子, 幼儿听懂中间和房子两个关键词后, 可以在纸上画出图画。教师或家长可以继续发出指令:请你在房子旁边画一棵树请你在树下画2朵红色的花……游戏结束后, 幼儿的画也完成了, 幼儿沉浸在画好图画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中, 不会觉得枯燥和无聊。教师和家长也利用游戏的方法对幼儿进行了听觉训练, 对幼儿的方位词、数量词、颜色等都进行了辨听。对年纪较小或认知能力达不到的幼儿, 可以减少指令中关键词的数量。

当然, 绘画是为了表现幼儿内心的想法, 我们也可以不对图画的画面作过多的限制, 哪里有花、哪里有树, 都可以让幼儿自己来设计。比如在进行春天的主题教学时, 老师告诉幼儿:春天到了, 小草发芽了, 桃花开了……幼儿便可以通过老师的描述, 加以自己的想象来画出美丽的春天, 春天里有小草、桃花、梨花。幼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在图画上画出燕子、小河等。

美术活动中到处渗透有语言教育, 手工活动折纸活动中幼儿可以认识许多形状, 在绘画中可以认识各种颜色。在美工活动中可以了解到各种物品和工具的名称, 在展示图画时更锻炼了表达能力。家长和老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幼儿表达:你的画上有什么啊?有什么小动物啊?××小动物怎么叫啊?对于程度较好的幼儿更可以让他自己来描述图画, 老师只要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和欣赏者。

二、听障儿童音乐教育

(一) 听障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

对听障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听起来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事实上, 虽然他们不能完整地获取音乐, 但是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音乐教育也是可行的。

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内容包括唱歌活动、韵律活动、倾听声音和音乐欣赏活动。但对听障儿童来说.要让他们音调准确的唱歌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 但是只要方法适当, 韵律活动、倾听声音和音乐欣赏活动都是可以应用到他们的康复教育中的。

(二) 音乐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1. 韵律活动

在听障儿童的音乐教育中, 韵律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在对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训练时常常要练习辨听音节数量, 良好的节奏感有助于幼儿对音节数量的辨听。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可以通过感知动物的叫声这个方法。有一首歌曲是这样的:

我爱我的小鸡, 小鸡怎么叫?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我爱我的小鸭, 小鸭怎么叫?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

我爱我的小羊, 小羊怎么叫?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

我爱我的……

这首歌曲中的内容都是幼儿最熟悉的小动物和它们的叫声。小班的幼儿也已经有这样的基础能听辨这几个小动物的名称及它们的叫声, 所以听到这首歌曲时他们都很感兴趣。

在刚给幼儿播放这段音乐的时候, 幼儿听到前奏时就表现得很兴奋, 说明幼儿都是喜欢音乐的, 不仅是听力健全的幼儿, 听力残缺的幼儿也同样乐于感受音乐、欣赏音乐。

后来的一段时间里, 他们会跟着音乐做动作了, 听到“嘎嘎嘎”的时候, 他们就开始学小鸭子, 这说明幼儿已经把听到的声音和以往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了。

随着对音乐的熟悉, 有的幼儿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唱歌了。虽然他们不能完全地跟唱, 但是每到小动物的叫声时, 他们都会一边做动作模仿小动物一边跟着“唱”起来。刚开始时他们跟不上音乐的节奏, 只顾自己:“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没有节奏感可言, 但是到后来, 幼儿已经开始逐渐有节奏感了, 他们会唱:“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虽然还是不能和音乐完全一样, 但是我们能明显看到幼儿的进步, 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对音乐的逐渐熟悉, 幼儿会在节奏感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生活中会听到很多有节奏的声响, 可是有时候幼儿不一定能注意到它们, 也因此浪费了很多在生活、情景中学习的机会。作为听障儿童的老师和家长, 我们应当留心周围的一切事物, 发现能运用到幼儿康复教学中的东西。汽车的喇叭声“笛笛笛”、火车的汽笛声“呜……”、钟表的响声“滴答、滴答”都可以作为幼儿教学的内容。通过听这些声音, 幼儿不但能明白声音的长短、高低、强弱各有不同, 而且能很好地培养节奏感。

听障儿童通过听力补偿和听力重建, 已经可以很好地感知到声音的节奏了, 只要方法得当, 就一定能培养出良好的节奏感。

2. 倾听声音

倾听声音的主要的目的是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在进行倾听声音的活动时, 老师可以找来各种各样的声音片段, 和幼儿做一个猜声音的游戏, 老师放一段音乐, 让幼儿仔细去聆听, 然后告诉老师听到的是什么。音乐可以是动物叫声, 也可以是各种自然环境声响。通过游戏的方式, 孩子一定能激发听声音的兴趣和培养专心听的习惯。

通过倾听声音, 幼儿还了解到声音是有区别的, 有的声音大, 有的声音小, 有的声音长, 有的声音短……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幼儿练习辨听声音的有无、大小、快慢、长短。经典游戏《抢椅子》就是听辨声音有无的一个很好的游戏。

3. 音乐欣赏活动

音乐欣赏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聆听不同节奏、不同情绪的曲子来感受音乐的内涵。要选择一些内容简单、节奏鲜明、易于理解的歌曲和乐曲。还可以带幼儿去欣赏音乐剧, 或者是老师给孩子排一个简单的音乐剧, 让他们通过直观的感受和体验来理解乐曲, 建立起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三、听障儿童文学艺术教育

(一) 听障儿童文学艺术教育的内容

文学教育的总目标是以“美”引“真”, 储善壮体, 寓教于乐, 实现文学的多元价值,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主要包括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力、理解力、体验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领域目标。

在提到幼儿园艺术教育时, 教师想到的往往是音乐、美术和舞蹈, 常常把幼儿文学教育忽略在外。其实文学活动和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一样, 能够提高幼儿审美的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及创造力。对于听障幼儿来说, 文学教育不仅仅只是教单词、教句子, 更重要的是理解文学作品, 把自己的情感经验融入其中。

儿童常接触的文学作品有儿歌、儿童剧、故事等, 在为幼儿选择作品时, 要考虑到幼儿的语言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

(二) 文学艺术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如同文学作家鲁兵所说:“对尚未识字的幼儿, 文学作品不是他们自己读的, 而是父母教师念给他们听的……儿歌、故事、童话, 都是只能通过大人的朗读, 尚未识字的幼儿才能得到真正的欣赏, 不只是了解其内容, 而且欣赏语言艺术。”根据幼儿这一特点, 我们要多给幼儿组织一些文学欣赏活动, 如讲故事, 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有感情地朗读都有利于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加深对故事的印象。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儿童文学名著, 如《丑小鸭》、《白雪公主》等, 也可以用观看表演的形式来进行文学欣赏教育, 比如带幼儿去看一些童话剧或者木偶剧。

让幼儿学习语言也可以用多样的形式, 比如让幼儿把语言从模仿、复述变成表演。如故事《是谁帮小桃树松了土》, 故事里有小桃树、大象、小白兔等角色, 故事中小桃树说:“大象, 是你帮我松了土吗?”“小白兔, 是你帮我松了土吗?”在复述故事时有一个小朋友总是不会说:“是你帮我松了土吗?”几遍下来他已经不耐烦了, 于是老师改用表演的方式来进行, 让这名小朋友扮演小桃树, 小朋友很兴奋, 也很认真, 虽然一开始说得还是不好, 但是小朋友刚才不耐烦的情绪已经没有了, 玩得很开心。一个故事表演下来, “是你帮我松了土吗?”这句话他说了好几遍, 一遍比一遍说得好。通过在表演时的反复表达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听障儿童的艺术教育是康复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通过进行艺术教育, 幼儿能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但是要注意的是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 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 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1]刀维洁.听障儿童康复教学教法.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11.

[2]卢晓月.听障儿童康复言语康复技能.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11.

[3]周兢.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

[4]魏霜, 黄昭鸣, 陈茜.前语言期听觉言语康复在听障儿童语言发展中的重要性.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06.4:27.

[5]黄昭鸣, 李立勤, 金野.特殊需要儿童可视音乐干预的原理与方法.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08.6:67.

浅谈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康复 篇3

不管是狭义上还是广义上的“听障儿童康复”,都需要遵循几个原则。

1.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随着国内医疗技术的普及与预防医学意识的提高,婴幼儿在出生的一个月内就需要进行初步的听力筛查,三个月内针对“目标婴幼儿”开展全面听力评估,六个月内对听障儿童及时进行助听器验配及初步的康复教育指导,此被称为“三早原则”。听力检测、听力评估到助听器验配或人工耳蜗植入、听辅设备的调适等,为后期的听觉言语康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尽可能早的解决婴幼儿听觉康复的问题,是整个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的基础。

2.医教结合、综合干预:听障儿童的听觉言语康复具有多领域、多学科、多人员联动的特点。听辅设备配备后在听觉言语康复训练中需要医师、听力师共同干预,使听障儿童的听辅设备达到最佳的助听补偿效果;康复教师及学前教育教师及时开展康复教育,使其能够全面发展,回归主流社会。

3.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0~6岁是孩子身体、智能等方面飞速发展的时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得兹说过: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维形。如何抓住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适时引导,对孩子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听障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因此也遵循着健听儿童生理、心理、语言等方面的发展规律。

4.促进听障儿童全面发展:听障儿童在身体、心理等方面无异于健听儿童。就像眼睛近视了需要佩戴眼镜帮助看清晰,听障儿童则需要听辅设备帮助听到声音,需要专业的听觉言语训练来听清、听懂声音并使用语音与人沟通交流。其他方面如态度、情感、能力、知识和技能等,在其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和健听儿童是一致的。所以,听障儿童的康复应该是全面的康复,应该以潜能激发为理论基础,使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5.家长的主导作用:在听障儿童康复的过程中,应强调家庭与康复机构、家长与教师的相互配合、双向互动,携手共同对听障儿童进行康复教育,共同促进听障儿童的康复与成长。在康复过程中,教师既要对家长做工作,帮助家长提高康复教育的水平,又需要强调家长的深度参与,因为家庭教育是康复教育听障儿童的重要资源,家长需要发挥其主导作用。

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技巧 篇4

【摘要】0—6岁是儿童语言形成发展的最佳时期,及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应抓住这个最佳时期对聋儿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的早期干预。通过对一名听障儿童在亲子班的康复观察、实践,总结出几点影响该听障儿童 康复的主要因素:1)家长在康复过程中的积极配合对聋儿康复起重要作用。2)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康复起重要作用。3)在康复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对康复计划做调整。

【关键词】最佳时期 聋儿 良好习惯 1前言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3万儿童由于种种原因致聋。同时,由于家长不了解相关知识,没有开展早期干预,使孩子错过了说话的最佳时期,结果使绝大多数听力障碍儿童变成了与正常人无法交流的实实在在的“哑”人,同时,导致了语言有关的一系列知识、技能甚至思维的掌握和发展的困难。

从理论上讲,听障儿童的早期干预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听力残疾儿童的缺陷可以补偿这一论断,进一步证明了器官的用进废退学说,并且关键期的理论在聋儿语训工作中得到印证。从言语交际过程看,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的目标是帮助听障儿童重建有声语言系统,即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获得言语能力,修复因听力障碍而脱节的语言链。

亲子班是2-3岁得听障儿童及家长一起接受训练的一种康复形式,家长在老师对听障儿童进行单独训练时在旁边辅助。研究对象在亲自班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唇、舌训练,听觉能力训练和呼吸训练。他是亲子班康复效果较好的一名聋儿,所以就以他作为研究对象总结经验,给自己以后的康复教学工作做好的参考。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情况

×××,男,2008年出生于农村,导致听力障碍原因不明。2011年4月份进入临汾市聋儿语训部亲子班接受训练。入班时只右耳佩戴助听器,补偿效果佳。之前没有接受任何的康复训练。

据了解,他的父母及祖辈均无听力障碍,出生后跟着奶奶,主要语言为当地方言,而且奶奶的文化程度不高。2.1.2 研究对象初步评估 医学评估:右耳纯音测听图

言语评估:由于孩子刚佩戴助听器时间不长而且长期接触的是方言,无法进行正常的评估,只好根据家长的介绍,了解到他会说简单的词语,比如奶奶,爸爸,妈妈等,但说话时发现音调高,即有假音。2.1.3 研究方法

观察法 对研究对象在训练课和课余期间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 访谈法 针对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家庭情况、监护人情况、评估情况等等)在入班时向家长询问。2.2 研究过程

2.2.1 唇、舌训练过程

舌部是至关重要的发音器官,对其进行刺激和锻炼,提高其舌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对其发音质量的改善大有裨益。

单纯的口舌操是一项枯燥的训练内容,所以将唇、舌训练安排在吃零食和刷果酱的活动中,采用集体教学和个别化训练相结合的形式,每天坚持,锻炼他的舌肌肌力、灵活性和协调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他的唇、舌肌肌力和灵活性都有提高。2.2.2 听觉能力训练

听觉能力分为听觉察知、听觉识别、听觉分辨和听觉理解。听觉能力训练是分两个时间段训练的,第一个时间段是训练课的开始,采用的是集体教学法,是让其在音乐里做出不同的动作;第二个时间段采用的是个别化训练,是通过听不同频率的乐器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包括耐心等待,同时也可以初步评估助听器补偿效果。如果不是最佳补偿,也可以提供数据以便调试助听器。2.2.3 呼吸训练

呼吸训练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比如比赛吹蜡烛,吹纸裙,吹泡泡等活动。也是采用集体教学法和个别化训练。首先是老师演示,之后让孩子一个一个来训练,然后是每个人拿一个玩教具并且家长在身边帮助孩子一起训练。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观察记录结果

观察记录

唇舌能项目 唇能力 舌能 舌肌肌力提高,舌灵活性提高

圆展唇灵活,唇肌肌力提高

聋儿表现

力 力 听听觉觉察知 任何频率打击乐器都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并能耐心等待

能力 能辨别跨度较大的乐器声和言语声,还能辨别出同韵母的双音节、三音节简单词。就他会的包括人物类、身体类、听觉动物类、水果类等日常用词老师在背后给声时,他能正确辨别 地重复,但有些发音不是很准确

听觉较察知和辨别差,对具体的物体能识别,但对图片上的物识别 体识别能力较差

听觉理解能力差,只是单纯的重复,比如叫他的名字时,他的理解 不是“唉”而是先重复他的名字,然后才是“唉”

呼吸能呼吸方式正确了,吹蜡烛是发出的不再是“啊卟„啊卟„”气流 的声音,而是“呼„„”

力 气息 不是能很好的控制气息 3.2 结果分析

在这一段时间的训练过程中,训练课上老师做演示时,孩子的奶奶会让他认真看,有时他的注意力分散,奶奶会严厉的批评,这使得他养成了一个好习惯,能耐心的看完老师的演示,所以在听觉训练时老师无需给予很多引导,他就能做出正确的反应。老师也是尽量在孩子的集中注意的时间里把演示做的简单、有趣,让孩子和家长容易理解;同时也说明做这项训练的目的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便家长做训练。在对他做个别训练时,他的奶奶在旁边认真看老师做训练的手法和技巧,回家奶奶就课堂上的内容重复给孩子做,若有什么疑问,孩子的奶奶会在下堂课及时问老师,与老师交流。老师也会根据他奶奶提供的情况对他的康复效果做评估,并及时对他的康复计划做相应的调整。结论与体会

经过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他的语音快速发展,已经基本掌握了汉语的全部语音音调,虽然发不准的语音有一些,但那都是受幼儿生理发育和环境影响的条件所限。他已经具备学会全部母语语音的心理能力。达到了儿童语音发展的飞跃时期。

他是亲子班康复效果较好的一名听障儿童。在这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实践中得到几点体会: 早期干预是听障儿童康复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应加强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力度,使更多的家长尽早的对听障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在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过程中,家长的心态和辅助作用非常重要,家长要调整好心态,积极投入到对孩子的康复中。家长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老师的帮助,因为不是每个家长对听障儿童康复方面的知识都了解,有些家长甚至不是因为自己的孩子有听力障碍认为所有人都是健听人,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孩子,还要在课下教与家长康复的知识,以便家长在其他时间可以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更好的康复。在康复过程中,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康复也是至关重要的。习惯对每个儿童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没有良好的习惯就会让儿童的发展缓慢。听障儿童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那他就不能认真看完老师的教学演示,也不能在做训练时很好的配合老师,这样就得不到好的康复效果,甚至康复效果为零。康复过程中老师不能按部就班地按照制定好的康复计划,要根据聋儿的康复效果及时地调整康复计划,以做到最适合该聋儿的最佳康复。有句话叫“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老师要做到对每一名聋儿仔细的观察,认真的分析,然后对他的康复计划做出及时正确的调整。

现在他已经在做更进一步的康复训练,他的听觉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而且他的左耳也佩戴了助听器,这对他的康复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老师根据他的评估结果开始对他进行进一步的听觉语言康复的训练,使其更快地学会听话、说话,能流畅地人交流。

当然,他并不是在康复过程中一切顺利,尽如人心的,他也有理解不当的地方,如:每天来了老师都会叫每个小朋友的名字,叫到他时,他的回答是“他,唉”,而不是“唉”简单的答应,因为在他还不会开口回答时,老师在叫他的名字后就会“唉”,这说明他存在对语言的理解欠缺的问题,现在在语言模仿的阶段。

听力障碍儿童由于其残障的原因使其在发展上尤其在早期发展上,既有所有儿童的共性,又有其特点,或者说,听障儿童的早期教育需要既有所有儿童的一般需要,又要有自己独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全礼.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第1版

[2] 吴月芹.从言语过程反观聋童听力语言康复中的几个问题[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0年12月第4期

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篇5

1、感知能力训练(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要求: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 大运动(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机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运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运动(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作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 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头、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 要求:能逐渐做到利用视和听认识外界事物,懂得生活常识、自然常识等,并作出正确反应(语言或动作均可)。

5、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主要包括穿衣、进食、个人清洁、入厕等自理能力),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育水平选择时机,训练越及时,效果越明显。要求:能逐渐做到会运用基本的生活自理技巧和步骤,照料个人每天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并能配合环境,运用已有的自理常识,应付生活上的需要。

6、社会适应能力训练 要求:能逐渐做到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西安蓝海豚儿童康复训练中心 篇6

西安心心特殊儿童发展中心(心心幼儿园)西安儿童智障康复站

西安百合花自闭儿童康复中心

陕西尚爱启智培训中心

西安拉拉手智障人士康复支援中心 西安市雁塔区慧心儿童教育康复中心 西安星星天使阳光家园

西安市阳光明惠家园

西安市莲湖区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西安市莲湖区智慧岛儿童智能培训中心西安市莲湖区天宝自闭症康复院西安慧心儿童教育康复中心

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技巧 篇7

音调偏高是音调异常的一种, 是指患儿在言语时平均言语基频显著高于同年龄同性别的正常人。音调的客观测量指借助声学手段来完成对声带振动频率的测量, 主要参数包括声带振动的平均基频、基频标准差、最大基频、最小基频以及基频范围等。基频是声带做周期性振动的频率, 单位是赫兹 (Hz) , 指一秒钟内声带振动的次数, 一般来说, 9岁正常男童的基频在205Hz—315Hz之间。如果患儿平均言语基频高于同年龄同性别组正常儿童的常模, 通常会声音单薄刺耳、响度偏高、言语可懂度低、构音清晰度低等, 在听障儿童中音调异常障碍表现比较突出, 约55.00%的听障儿童存在这一问题。音调异常障碍不仅使患儿言语音质单薄、单调、刺耳, 更导致其构音清晰度偏低等问题, 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交流。因此, 音调异常障碍的解决对听障儿童言语康复十分重要。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XXX, 男, 9岁, 该儿童双耳听力损伤均在100 d B以上, 言语语言发育迟缓。2012年9月做助听器佩戴效果评估, 左耳助听器补偿后平均听力45d B, 右耳助听器补偿后平均听力50d B。从听感上就可以感觉出该生的言语基频偏高。通过用S1实时言语测量仪对该生进行平均言语基频的测量, 所得数据远远高于同年龄同组别儿童的平均言语基频常模。由此认定该患儿言语基频偏高。

2.2 测试材料

本研究采用“启音博士言语测量仪” (Dr.Speech TM) 进行录音及分析参数“言语平均基频、基频标准差、最大基频、最小基频、基频范围”。录音材料为对话材料, 要求儿童回答复述“妈妈爱宝宝, 宝宝爱妈妈”。

2.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单一被试单基线A-B实验设计。实验周期为8周, 其中, 前7天为基线期, 剩余时间为处理期。在基线期内, 每天下午采集一次数据, 共得到7次数据;在处理期内, 每天对被试进行半小时音调训练, 每4次训练后采集一次数据, 获得7次数据。

2.4 训练方法

通过主客观评估, 在得出该生音调偏高的基础上, 采用“启音博士言语矫治仪 (S2) ”对该患儿进行康复治疗。具体方案如下:

在治疗前应该让学生建立音调概念。在建立音调概念的游戏中, 利用S2, 利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通过让学生听到、看到自己的音调变化对卡通人物动作的影响, 并通过音调变化诱导来认识音调。

“乐调匹配法”指根据患者现有的音调水平, 选择乐器的不同音阶, 对其进行音调的模仿匹配训练, 以逐步建立正常的音调, 提高其音调控制能力。

(1) 哼唱乐调:应根据学生对应的基频参考标准确定目标音调, 并根据当前学生的言语基频确定本次学生使用的音阶, 音阶数目的多少根据学生的能力决定。 (2) 哼唱后发单元音:老师弹琴的同时哼唱, 并稳定在最末一个音符的对应的音调上, 然后过渡到发单元音/a/、/o/、/e/、/i/、/u/、/ü/。 (3) 哼唱后数数:同样应根据患者的言语基频选择阶段目标音调, 根据其能力决定音阶的多少, 数字的多少, 以及降调。 (4) 哼唱后说词语:当学生能很好地完成上面的发音时, 让他先唱音, 然后练习说词语。同样应根据学生的言语基频选择阶段目标音调, 根据其能力决定音阶的多少, 词语的难度。

采用“启音博士言语矫治仪” (Dr.Speech TM) 进行训练时, 也要遵循小步递进、分阶段、分步骤原则。首先, 要根据患者的音调水平确定训练的起点和目标。其次, 根据患者控制音调的能力来设置音调升降的斜率;再次, 决定目标实现的步骤;最后, 设置音调训练模式。

3 结果与分析

通过使用单一被试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如表1, 两期数据均非自相关, 符合做一单一被试统计的数据要求。

3.1 平均言语基频的对比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对该儿童在音调训练前后的平均言语基频进行t检验, t=6.978, p<0.01, 说明平均言语基频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训练后的平均基频比训练前低出约114Hz。从图1可以看出, 处理期回归线呈下降趋势, 说明提示乐调匹配训练法对降低患者音调是有效的。

4结论

本研究采用“乐调匹配训练法”对听障儿童音调偏高障碍有显著的康复效果。在使用乐调匹配训练方法的时候, 首先应当让患者明白音调高低及其变化的意义, 只有在此基础上, 才能让患者懂得如何以乐调匹配的方法升降音调。此外, 对于儿童患者, 还需要利用患儿感兴趣的图片作视觉的提示。

参考文献

[1]黄昭鸣等.言语治疗学.

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技巧 篇8

关键词:多媒体听觉训练 听障儿童 听觉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127-01

根据孙丽萍等老师关于《多媒体听觉学习系统教学与传统听觉训练之比较》及芦雅洁等老师《电化教学与聋儿语训》等文,我们了解到多媒体技术融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为有机的整体,其呈现的信息凸显形象生动、灵活多样、交互实时等特点。多媒体以其广泛卓著的功能、及时丰富的内容、互动交流的手段赢得了听障儿童康复教育工作者和听障儿童的青睐,在康复听障教学方面显示出良好效果。

多媒体听觉训练系统教学软件是借鉴于传统听力教学的优势,结合多媒体现代技术进行改革创新,发挥多媒体独有的优势和魅力,通过拟人化情感化的声音,生动逼真的动画、视频,刺激、调动听障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听障儿童深化对动画物体发出的声音的印象,从而刺激听力器官的发展。传统听觉训练显得简单、枯燥,静止的画面、单调的录音、教师模仿的声音无法最大限度调动听障儿童的认知兴趣和积极性,儿童只是被动的教学对象,不能成为主动的学习主体。相比之下,多媒体听觉学习系统就体现以听障儿童为主,在学习中儿童是主体,在多媒体学习软件的引导下主动学习、自觉学习。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多媒体教学在听障儿童康复工作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优越性,为其在听障儿童康复界的广泛运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研究选取了中心语训部20名年龄在4~6岁,听力损失无显著差异且配戴助听器的智力正常的听障儿童,平均听力损失在95分贝,听力补偿在适合范围。将所选被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人。

(2)训练方法对照组在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用图片、录音,老师反反复复模仿发音等方法来训练听障儿童的听觉能力。实验组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如利用启音博士、启聪博士、电脑及电视等多媒体手段,来辅助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能力的训练。

2 结果与分析

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用t检验对资料进行分析。

两组学生在两种教学法中听觉能力评估均数的差异性检验。

经T 检验t=-2.538,p =0.032,p <0.05,提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3.1 多媒体听觉学习系统表现丰富、互动性强,有着传统听觉训练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特点

(1)多媒体听觉学习系统的动画、游戏,具有儿童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听障儿童在观看动画、玩游戏中能激发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产生探究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而开发智力。

(2)多媒体听觉学习系统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多元的教学模式,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听障儿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3)多媒体听觉训练系统容量大交互强,拓宽听障儿童的学习视野、提高其思维能力。多媒体听觉训练系统充分发挥容量大、交互性强的特征,科学地展现儿童眼中的世界,借助于直观的画面、形象的动画、生动的声音实现教学活动形声化,教学过程互动化,表现方式多样化,教学形式新颖化等特点,符合幼儿身心特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有效地调动听障儿童的多种感官,促进思维,唤起审美的愉悦。

3.2 传统听觉训练与多媒体软件相比,呈现明显的劣势

(1)传统听觉训练仅凭静止的图片、简单的录音或模仿的声音,简单单调缺乏趣味,不能激发听障儿童的兴趣。

(2)传统听觉训练教学模式单一,无法激发听障儿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率不佳。

(3)传统听觉训练容量小,创意不足,难以诠释抽象事物,导致听障儿童学习困难,积极性受影响,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3.3 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虽然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方便高效,但若过多地强调和依赖,就会在教学中“抛弃”传统听力教学原本的优势,在本质上改变多媒体“辅助”的教学功能,给未来的教育发展埋下隐患。在大量事实证明,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产生让人不可忽视的、应引起普遍关注负面效应。所以对听障儿童进行多媒体听力教学中要对其负面影响有预见性和解决性。运用多媒体进行听力教学,目前可发现的局限性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听障儿童普遍好动,耐性差,参与力弱,注意力易分散。多媒体教学软件固然多样交互,但受程序限制,学习内容固定呆板,不富于随人、环境的变换,具有模式化、类型化的特點。在教学中凸显可反复学习的便利,又暴露多重复少变化的不足,会使儿童的学习热情因反复训练而降温;同时,学习中儿童只面对机器,不能直接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缺乏师生、同学间的直面交流,协作精神、沟通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

(2)实际应用性和针对性不强。学习软件的制作设计动力源于市场需求,体现程式化、大众化。没有充分考虑到听障儿童的个体差异,达不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3)听障儿童自控力弱,需要监督。教学软件多以动画图像引导学习,结合听障儿童多动善玩的性格,教师在学习、训练中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4 结论

将传统听力训练与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才是理想的教育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优势。应该怎样有机结合,怎样才能发挥现代多媒体训练的优势,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此次实验样本量偏小,实验的结果有待于同行们在今后的实验中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孙丽萍,丛慧,阴凌.多媒体听觉学习系统教学与传统听觉训练之比较[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1:38-39.

[2]芦雅洁,陈滨,连银龙.电化教学与聋儿语训[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1:42-43.

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技巧 篇9

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动作,包括大把抓、对指捏和一些简单的技巧。自闭症儿童由于脑部发育迟缓或大脑损伤,精细动作发展不良,手部力量、协调性及灵巧度都不足,手眼协调能力较差,影响他们生活能力的发展。精细动作训练可以丰富他们对事物属性的感知和认知,从而提高思维水平。我们要在自闭症儿童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创造条件让他们进行精细动作训练,掌握抓、握、拍、打、叩、敲、击打、挖、写、画等动作,培养手的灵活性、准确性、提高手眼协调能力,为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孤独症儿童发育的实际情况和自闭症儿童的特点,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资深康复指导师把孤独症儿童的精细动作训练分为如下几部分内容:

一、对2、3岁以内的孤独症幼儿的早期精细动作训练

1.将物体投入容器训练

教自闭症儿童把小物体准确地投入容器,所使用的小物体和窗口最好是金属制品,既不容易破碎,又会发出声响。这种金属敲击时发出的悦耳的声响会激发他们的兴趣,自闭症幼儿会不厌其烦地继续干下去。使用的物体要根据孤独症幼儿投放的情况更换,由大变小。如由原来的罐头盒内投放小锁,小汽车等改为向小瓶子、小碗内投放葡萄干、大米等。父母也可同他们一起做“套圈”游戏,谁套得准就鼓励谁。在投的过程中既训练了手指活动的灵活性,又锻炼了手眼的协调性。

2.穿珠子训练

教孤独症儿童用铁丝或较粗的包皮电线做穿珠子、扣子等的游戏。自闭症康复指导师或父母要交给他们穿的方法,由模仿自闭症康复师做、自闭症家长帮助做、到自己拿起扣子、珠子和线孤独症儿童自己做。可锻炼自闭症幼儿双手协调、手眼协调的灵活性。

3.翻揭训练

孤独症康复指导师或自闭症父母和孤独症幼儿一起看画册或像册等,鼓励自闭症幼儿自己用手去翻揭。看画册上的人和物这不是最终目的,其目的在于在翻揭中锻炼孤独症幼儿的手指力和腕力。因此,不管孤独症幼儿看不看图画情节,只要孤独症患者能一个劲地翻下去就行,哪怕是一次翻揭好几页也不要紧,随着手指灵活性的加强,渐渐会做到由厚到薄一页页地翻了。

4.撕扯搓揉训练

如拿一些用过的纸、过时的书、画等让自闭症儿童去撕扯,要鼓励孤独症儿童大胆地去撕,并且撕得越碎越好,因为撕得越碎对孤独症幼儿手指技巧的要求就越高,说明他们两手的拇指、食指之间的对捏力越强。父母还可拿一些较硬的纸或碎布料让自闭症幼儿去搓揉或搓卷,这既可锻炼他们手指的灵活性,又可锻炼自闭症幼儿的腕力。父母在洗衣服时也可让婴幼儿在一边学着用手去搓洗,这同样能起到训练他们手指技巧的作用。

5.挟物训练

孤独症父母或自闭症治疗师在一个盒子里放上一些小的物体如豆粒、石子、花生米等,让自闭症幼儿用镊子或筷子挟出放到地上,挟完后再重新把地上的挟回到盒子中去,如此反复。在此过程中被挟出的物体也应由大变小、由少变多。同时在这个时间父母要尽量训练自闭症幼儿使用筷子自己挟出饭菜的能力。

6.拧旋训练

如拿一些螺丝让自闭症幼儿拧紧或放松,或者拿一些用过的瓶子让他们拧紧或旋开瓶盖。

7.拨算盘训练

拿一算盘,让孤独症幼儿用手把算珠拨上拨下,既要一个个地拨,又可同时拨动几个或一排、几排。既可用一只手去拨,又可用两手同时在算盘上拨动。拨动时,算盘珠碰撞时会发出“叭叭”的声音,使他们乐意用手去拨,效果也很好。

8.插孔训练

用一较长的有一定厚度的木条,在上面钻上一些在小不同的孔(大的能插上筷子,小的能插上吸管)。开始让婴幼儿先用筷子、蘸笔管等向大孔中插,继而练习能把吸管插到小孔中去。

9.揉面训练

准备一些面粉、水和盆子,和婴幼儿一起在盆中把水和面粉掺合成粘土状。面揉好后,可以里面加一些红色添加剂,指导他们用手做成各种形状的物体如小狗、小人等。

二、对4、5岁及大龄自闭症儿童早期精细动作训练

1.折纸训练

这是锻炼智力障碍儿童手的技巧、手灵活性的很好的办法之一。

在刚练习折纸时,孤独症儿童由于手指的软弱无力,手指不听使,动作不灵活,对此教师不要着急,慢慢地教他们一步一步去折。最好是教师折一步,然后再让幼儿模仿折,每次只教一个步骤。当他们每一步都学会,教师可从头至尾把几个步骤连起来折成一件成品。折纸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幼儿智力残疾的程度以及每个幼儿所完成的情况而定。

2.画线练习

教幼儿画线的方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刚开始幼儿往往不会握笔,自闭症康复治疗师或自闭症父母首先要教会他们正确的拿笔姿势。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用笔在纸上随便乱画,只要能画上道道就行,克服其害怕写、画的心理,进一步教幼儿画点、线(水平线、垂直线、斜线等)。当幼儿具备了控制手指动作的能力后,再教他们学画图形。方法有以下几种:

(1)在已画好的直线上用与原直线不同颜色的笔去描,如原先是用蓝色笔画的,让孤独症幼儿用红色笔在上面描。

(2)让自闭症幼儿用不同于原颜色的笔在已画好的虚线(垂直线、水平线)上描。

(3)自闭症康复治疗师或自闭症父母用疏密不同的点画一些自闭症孩子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形状,如桃子、苹果、茄子、香蕉等,然后让幼儿用不同于原颜色的笔去连点成物体。

(4)画两条平行线,让孤独症孩子在已画好的限定线内画水平线或垂直线。两条限定线的距离可由窄到宽。

(5)让自闭症患者听命令与孤独症康复治疗师或孤独症父母交替画线。如教师画一竖线或横线,让幼儿挨着画一条竖线或横线;教师画一竖线,让幼儿画一条水平线,或教师画一条水平线让幼儿画一条竖线;教师还可以与幼儿双方交叉画线,如教师画一横线,让幼儿画交叉的斜线等。这样画线更带有游戏性,趣味性,幼儿也更愿意与成人合作去画。

3.画圆形和弧形训练

做法如下:

(1)孤独症康复指导师画一个圆,让孤独症儿童用不同于原颜色的笔在已画好的圆上描。

(2)自闭症康复治疗师用虚线画圆,让幼儿沿虚线画。

(3)教师用点画圆,让幼儿连点成圆。

(4)让幼儿与教师交替画圆。如教师先画一个圆,然后让幼儿也画上一个圆;教师画一个大(小)圆,让幼儿画一个小(大)圆或者教师画一个大圆,让幼儿在大圆内画小圆,抑或教师画一个小圆,让幼儿在小圆外画大圆,用大圆去套小圆。

当儿童学会画圆后,再教他画弧线。弧线有大有小,初教时可把弧线画得大小点,幼儿容易辨认,也容易画,以后慢慢画短、画小。一边教幼儿画弧线,一边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述,比如说:“这条像小桥,小桥弯弯,跨河两边。”这样容易调动智力障碍儿童画的积极性。方法如同画圆。

4.学画图形训练

当孤独症幼儿学会了画点、线、圆和弧形以后,即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后,要不失时机地教会他们学画图形。一开始所画图形不要太难,要尽量简单,如画太阳、月亮、饼干、牙刷、茶杯、钢笔、小刀等。以后根据孤独症幼儿所画情况适当加大图形的难度,如教画小动物、人、房子、桌子、凳子等。

在教幼儿学画图形时要尽可能地画一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或用到的物体。如水果中的苹果、桃、梨、香蕉、西瓜等;蔬菜中的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南瓜等;家具中的桌子、凳子、椅子、床等;动物中的狗、猫、鸡、鸭、鹅等;衣服中的褂子、裤子、鞋子、帽子、袜子、围巾等;炊具中的盆子、碗、勺子、汤匙、筷子、锅、刀等及其他的一些诸如茶杯、茶壶、茶碗、茶盘等等。这样,智力障碍儿童在画时就容易与其已有的心理表象产生共鸣,所以他们容易去想,乐意去做,并且画起来也形象逼真。同时,这也更进一步强加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培养对生活的热爱。

5.学写汉字练习

汉字的笔画复杂,其空间配置和结构也很不一致,因此,汉字笔画和结构的不同就为锻炼智力障碍儿童手指的技巧提供了不同的内容。每个汉字都是由一定的横、竖、点、撇、捺组成,正如前所述,写“一”画“1”这本身就是训练手指技巧的很重要内容。同时,由于汉字结构、搭配的不同,要求幼儿地写字时运用手指技巧的能力不同,汉字结构复杂的,要求控制手指的精确性更高。

在教孤独症患者写汉字时,最初可让他们去描红,但描红的模子

一开始不可太小,应从大到小、循序渐进。汉字的难易程度、笔划多少也要视幼儿完成的情况而定,也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当他们有了一定的写字基础、经验后,进一步指导幼儿把字写到方格即田字格中去。开始教师可自行设计田字格,其规格也是由大到小,最后达到田字格本中的标准。

教师所教汉字最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简单物体的名称,如“米”、“瓜”等并配之以适当的物体的图片或实物,充分给以“标记”。另外还可学写10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和大写“一、二、三、四、„„十”以及自己的名字等。对于一些较难写的汉字可采取分步教学法进行。

6.剪纸训练

教智力障碍儿童用剪刀剪纸也是训练手的技巧、功能的很好方法。使用剪刀重点是拇指和食指的用力配合,而拇指、食指在整个手指抓、握、拿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使用剪刀的意义重大。同时,使用剪刀剪纸也是很好的视、动协调的过程,它需要眼与手指动作密切配合,才能剪出所需要的样子来。

在训练孤独症儿童剪纸前,最好先拿一些用塑料做成的玩具剪刀做合、开练习,即先学会使用剪刀的姿式和手指用力的大小等。在此基础上,用秃头(圆头)、刃较厚但能剪纸的剪刀来剪。为安全起见,切不可用过于尖利的剪刀。具体的剪纸方法如下:

(1)拿一厚薄适中的纸让幼儿用剪刀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去剪,只要能把纸剪开或剪下来就行。

(2)在纸上画一横线或斜线,让幼儿沿线把纸剪开。这种剪法难度较前加大,幼儿的手指不太听使,剪时往往偏离画线。对此教师或父母不要指责他们,要耐心地教并鼓励他大胆去剪。

(3)老师或父母在纸上画一弧形或圆形,让幼儿沿线剪开。刚开始时,弧形或圆形不要太小,以后慢慢由大变小,循序渐进。

(4)在纸上画一些简单的图形如勺子、筷子及其他一些小动物的大体轮廓图形或者在废旧画报上找一些简单图形让幼儿剪下来。

7.拼图形练习

用较硬的纸或纸板,在上面用铅笔或钢笔画人或各种小动物的简单图形,然后分几个大的部分沿线剪开。拿这些被剪开、打乱了的图形让幼儿用双手去拼,以此来锻炼幼儿手指的活动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儿童口才训练技巧 篇10

在小学,我们都学习过拼音,都知道每一个字是由一个音节组成的,我们可以把它分为“音节、字腹、字尾三个部分。这三个结构从语音结构来分,一般只能说,“字头就是我们的声母,字腹是我们说的韵母,字尾是韵尾。

在吐字时候的音要咬住字头。有一句话叫“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当我们发音的时候,一定要咬字头,然后嘴唇一定要有力,把发音的力量放在字头,用字头去响应字腹和字尾。

字腹发音要饱满、充实,口型要端正。发出来的声音应该是立着的;应该是圆的,而不是平的。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发出声音扁平化、塌化,不是圆润的。

字尾,主要是语气。发音一定要归位,才能完整。也就是说,不要念“一半”,而是要完整地发音。当然,结束时也要能够停止,不要拖音太长。

如果我们按照上面的指示去做,你的话语将变得圆润而响亮,声音也将变得美妙。

1.自我暗示:每天早上说10遍:“我必须要大胆发言,要大声说话,要流畅演讲。”“今天一定是快乐的一天!”(在平时也可以自我暗示,读或写,至少10遍)。

2.想象训练:想象自己在公共场合成功演讲了,想象自己成功。

3.至少用5分钟在镜子前练习微笑,展示自己的姿势和体态。

如何培养出色的口才

1、常阅读

现在有许多青少年习惯了看书而不开口读书,其实这样的习惯是不好的,如果你打算练好口才,你就一定要多看一些好书,并且学会声情并茂地将它们读出来,声声入脑。这样你就能学到很多知识,又能练好语音。

2、多沟通

你的身边从来不乏亲人、朋友、同学,多亲近他们,与他们聊天,分享双方的生活经历与趣事,你的见闻就会不断增长,说话方式会不断增加,说话技巧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好的口才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

3、讲故事

你可以多讲故事,尝试将你曾经经历过的一件事通过语言叙述出来,或者你也可以杜撰一个故事。无论如何,你需思考如何才能将一个故事说的生动形象、有趣逼真,让人深深为你的故事着迷。过后你要寻思自己的表达方式与措辞到底有哪些缺点,想办法改正它们。

4、多模仿

听障儿童教育(定稿) 篇11

听觉的重要性

人类接收外界信息的方式主要是依靠听、看、触摸和嗅等实现的。其中听和看是最主要的 方式。

先天的听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出生前,我们虽然看不见却能听见,即使是在深度昏迷中,人们常常能听见周围发生的事情。听觉又会影响语言的习得,内容提要: 听力障碍的概念 听力障碍的发生率 听力障碍的分类

听力障碍的原因与诊断

听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听力障碍的概述

一、听力障碍的概念 特殊教育词典(1996)

:听力障碍又称聋、重听、听觉障碍、听力残疾等,是指“因听分析器病 变或损伤,导致听力减退或丧失的状态。“残疾”一般是医学或生理学上的名词,“障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名词。但二者在我国

现阶段都被当做同义词来使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希望大家都使用“听力障碍”这一术语。

二、听力障碍的出现率

儿童期听力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出生缺陷,在所有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生率为 0.1%-0.3%,其中重度及极重度听力障碍约占 0.1%。但在经过重症监护病房抢救的新生儿中,听力障碍的发生率可高达 2%-4%。

听力残疾发生率的确定,涉及到标准、检查技术和仪器设备等问题,同时也与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福利有关。由于调查的方法、对象、年龄、地区的不同,其结果不完全一致。世界卫生组织: 1985 年全世界有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残疾者 1180 万,到 2000 年时达到 1630 万,且不包括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残疾者。美国言语语言听力协会(2001)报告:每 1000 人中有 95 人有慢性听力损失,美国大概有 2000 万人在听觉交流的加工和接受上存在困难。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06)报告: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 8296 万人,听力残疾有 2004 万人,占 24.16%。男童发生率高于女童,农村发生率高于城市的发生率。

三、听力障碍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和不同的标准,听力障碍有不同的分类

(一)听力损失程度:聋和重听 表 1-1 各种听力残疾的标准 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耳聋 学语前耳聋和学语后耳聋(4 岁)

四、听力障碍的原因和诊断

(一)听力障碍发生的原因

先天原因:指在出生前造成儿童听力障碍的原因(1)遗传因素: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传导性耳聋是由基因导致的。染色体隐性遗传占 80%(特殊 教育导论: P306)

。如果家族中有聋人,那么其子女为聋人的概率要高。(2)胎儿在胚胎发育时期听觉器官没有发育或发育不全(早产儿听力损失出现率要高)(3)母亲在妊娠期间患风疹或其他传染病:遗传性巨细胞病毒麻疹和巨细胞病毒(4)母亲在妊娠期间使用某些能致聋的药物等

后天原因:指儿童出生后造成听力障碍的各种原因。(1)外伤和中耳炎:分泌物堆积或造成鼓膜破裂,从而引起传导性耳聋(2)急性传染病病毒和细菌感染:腮腺炎、麻疹、猩红热、流行性感冒、脑膜炎 等

脑膜炎是引起后天耳聋的首要原因,滤过性病毒或细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会破坏内耳灵 敏的声学组织。儿童有脑膜炎引起的耳聋大多数是重度听力损失,同时还会出现平衡能力损坏

或是其他残疾问题。(3)药物中毒:儿童因治病而是用的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4)噪声性听力损失:噪声污染,现代社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副产品。长期暴露在高分贝环境 中将增大听力损失的可能性,这些高分贝环境如工业噪声、直升飞机、枪声、高分贝的音乐等。

由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时最普通的职业病,也被认为是职业损伤中占第二位的损伤之一。过度噪声的警告性标志特征:在噪声环境中,三步之内需要对某人大叫才能让人听见声音;在

离开噪声环境后发生耳鸣;

在离开噪声环境一两个小时候才能听到轻柔的声音。(年轻人戴耳机

听音乐,结合个人经历谈噪声对听力的影响)

(二)听力障碍的诊断

一名儿童是否有听力障碍,障碍发生在什么部位?属于什么性质?障碍程度如何?这些均 需经过听力检查才能做出诊断。诊断的目的是为听障儿童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提供科学的依据。听力障碍诊断得越早,儿童接受早期干预或训练的机会也越大,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儿童语言和

交流功能的发展。儿童的听觉障碍往往是由家长、托儿所或幼儿园老师最先发现,然后再到医院检查确诊。因此家长和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了解一些听力检查的方法显得非常必要,也很现实。下面介绍

一些常用的听力检查方法。1、行为观察法

观察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受到声音刺激后有无相应的行为反应,而间接地推断其听力是否 正常的方法。该方法比较适用于年龄较小,还不懂事的婴幼儿。表 1-3 列出了健听幼儿常有的

听力行为,不能做出相应行为的婴儿意味着有听力问题,应该做听力检查。1 个月

有很大噪声时的反应时跳跃或震惊 

开始发出咯咯声 

对人声有反应 3 个月 

咕咕地叫 

转向有声音的方向

当熟悉的声音靠近耳朵时能安静下来 

当较大的声音发生在周围时会从睡梦中醒来 6 个月 9 个月

独自一人时会发出声音,用声音玩乐 

转向生声源处,当自己名字被叫到,而叫 他的人又不在场时仍然转向声源处 

当有人直接对其说话时,他能使用声音与 之交流 

模仿说话 

对高兴或愤怒的声音做出不同的反应 

试图模仿他人的声音 

呀呀学语开始发展变化 12 个月

在转头时确定声音的来源位置(不论声音 来自于旁边、上方还是下方)

听见父母声音时停止活动 

对叫自己的名字有反应

开始正确地使用单个的词,如“妈妈”或 “爸爸”

能对声音发出伴随的笑声 

睡觉时会被周围的声音吵醒 

模仿声音和单词 

理解一些相近的短语或词 

对音乐或歌声有反应 

呀呀学语的类型和数量增加 18 个月

当被叫到时,会走来 

对“不”有反应 

遵循简单的命令

除了“妈妈”或“爸爸”以外,还使用 4-10 个 词 24 个月 

词汇量多于 50 个

能同时使用两个词 

能遵循简单的指导 

对有韵律的音乐有反应 

使用声音应对具体的目的 

能理解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许多短语 

与发出声音的物体玩耍 

发声有升降调 

用自己的名字指代自己 

给一个图片或物体命名 2、听力检查法

听力检查法是由检查者对被检查者主动实施听力检查,因而是一种直接检查听力状况的方 法。根据测查时是否需要被测者主观配合,听力检查法可以分为主观测听法和客观测听法两大 类。

主观测听法是测查时需要被测者对声音刺激主动做出反应的测听方法。常用的有语声测听、哨声测听和击掌测听。它们简便易行,但所得出的结果准确性较低,适合家长和教师做粗略的

检查。在医院等专门机构的专业人士常用的主观测听法有:音叉测听、纯音听力计测听、儿童

听力计测听和语音测听。

客观测听法是测查时不需要被测者主观配合的测听方法,不受被测者主观意识影响,其结果

更加客观、可靠。常用客观测听法有:电反应测听、声导测听、无条件反射测听和条件反射测

听法等。第二节

听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一、国外听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魔鬼附身,被杀戮、遗弃

奴隶社会后期,宗教势力的发展,认为听力障碍的缺陷是上帝给予有罪的人的惩罚,他们受到

上一篇:党的十九大学习材料下一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识字教案-语文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