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2024-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言文《杨氏之子》教学反思(共13篇)

文言文《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篇1

什字中心小学

王小丽

《杨氏之子》是小学语文的第一篇文言文。在上课之前,我把教案反复地钻研了几遍,觉得这篇文言文比较短小精悍,全文只有55个字,内容简单,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应该没有什么难度。所以上课的时候没有多讲解,只让学生读了几遍课文,指名几个孩子讲了句子的意思,20分钟之后,看到几个优秀的孩子把手举得高高的,就以为孩子们对所传授的知识都掌握了。谁知道,当课文上完,我请学生回答课后习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时,孩子们竟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除了几个聪明的同学似懂非懂之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好像完全不理解作者为什么称赞杨氏子聪明。我这才知道我高估了孩子们的能力,毕竟对于他们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啊,要孩子们像学现代白话文的一样快速学习古文,那注定是要失败的。

接下来的一节课,我重新调整了上课思路,按照几个步骤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从字音字形到节奏断句,从字词意思到句子意思,从重点句子再到整篇文章,一一重来一遍。把句子读通了,句意弄懂了,内容理解了,再让学生交流杨氏子的回答妙在何处?学生纷纷作答:“

1、是利用姓氏做文章。

2、是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恩,我点点头,这下孩子们是彻底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懂得杨氏子的聪慧之处了。课文上完了,我们又拓展了其他短小的文言文,理解其内容,学习其中说话的语言艺术。下课铃响了,孩子们还意犹未尽呢!

看来,欲速则不达,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一定要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才能学好。由此,针对这篇文章,我总结了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几点做法:

一、读顺句子,把握节奏。

对小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难点可能在于按文言的节奏读顺课文。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加强朗读指导,应该把读通文言文这一目标作为文言文教学的底线。比如《杨氏之子》这篇文章节奏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教师先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地范读课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标注停顿、重音和问句的语调;接着让学生小声跟读,读准节奏;再让学生自由练读,读通读顺。

二、读懂课文,理解句意。

学生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对照注释以及字词典,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老师可让学生先一句一句的理解,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清楚,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只要大致正确即可。接着联系上下文,添加一些词句,使前后句子意思更连贯,表达更清楚准确。对重点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理解,老师可提示“未闻”的意思,再说现代“家禽”与文言文“家禽”中的区别。再让学生反复吟诵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熟课文,理解了句意,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故事内容,这样就把课文内容全部读懂了。

三、积累语言,交流心得。

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篇课文中的杨氏子又和孩子们年龄相仿,所以孩子们都愿意读,喜欢读,喜欢背。就这篇文章,我还进行了对对子的语言积累,我说“果”,学生答“禽”;我说“君家果”,学生答“夫子家禽”;我说“蓝天”,学生对“白云”;我说“君子”,学生对“小人”;我说“苦而忧”,学生对“甜而乐”……接下来让孩子们交流阅读心得,孩子们谈的就更多了。有的谈了杨氏子的礼貌,有的谈了杨氏子的机灵,有的谈了表达要注意委婉对答,有的谈了说话要有高超的艺术才能打动别人等等。

四、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兴趣是激发潜能的动力,小学生尤为如此,而小学语文教学则表现得更加突出,小学文言文教学,千万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在课尾我来了个举一反三。比如我问“如果来人姓柳,杨氏子会怎么回答呢?”“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如果来人姓梅呢?”“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我竖起大拇指夸奖孩子们,他们的小眼睛都亮晶晶的。趁热打铁,我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文言文《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篇2

一、课前谈话, 尝试语用

教学片段一:

师:吾姓罗, 名蓉, 云南昆明人氏, 爱旅游, 好读书, 乃教师是也。同学们能否说说, 我的姓名、住址、爱好、职业是什么吗?

生:您叫罗蓉, 是云南昆明人, 喜欢旅游和读书, 职业是老师。

师:同学们能像老师这样介绍一下自己吗?

生1:吾姓王, 名东, 云南芒市人氏, 爱运动, 好读书, 乃学生是也。

生2:吾姓林, 名宏宇, 云南芒市人氏, 爱唱歌, 好跳舞, 乃学生是也。

思考:通过带有简单的文言文意味的课前谈话, 让学生感到新鲜, 并在老师的自我介绍中, 初步了解一些文言用词, 如人氏、乃等, 同时还了解到老师的姓名、职业、爱好等。使学生能仿照这样的句式介绍自己, 既做到学以致用, 也使学生感到文言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深奥, 为学习课文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自主学习, 感受语用

教学片段二:

师:在读的时候, 同学们认为哪些字的字音需要特别注意?

生1:“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字, 很容易读错。

生2:“应声答曰”中的“曰”字的字音容易和“日”混在一起。

生3:我在读的时候, 发现“为设果”的“为”字是个多音字, 在课文中应该读“wèi”。

师:“为”在这里表示的是“给, 替”的意思, “为设果”的意思是给客人摆上水果, 把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写在学习单上。

师:文中还有一个多音字, 同学们都读准了吗?

生:我知道, 是“应声答曰”的“应”字。

师:对, 知道为什么读yìnɡ吗?因为“应声答曰”的意思是刚问完问题就能马上回答。请同学们把字音注在书上。

师:我们在读多音字时, 是根据它的意思来正确选择它的读音的, 现在来读两遍 (为设果、应声答曰) , 一起再来读这句话。

思考:教学时,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然后让学生说说哪些字的读音难读。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 发现“为”和“应”这两个多音字的读音和意思需要特别注意。教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 在读多音字时, 就是要根据字的意思来选择正确的读音。这样, 既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多音字的读音, 又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多音字读音的方法。

教学片段三:

师:其实理解古文和理解诗句的方法是一样的, 请同学们谈谈平时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句的?

生1:我在理解古诗的时候, 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家长。

生2:我遇到不理解的文字就上网查资料。

生3:我是看课文后面的注释。

生4:有时候看看古诗的插图, 也能猜出古诗的意思。

……

师:你们说得都很对, 根据同学们说的方法, 我们可以总结出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有:1.借助图片、注释来理解;2.查阅资料和工具书;3.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杨氏之子》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文中有些词挺难理解。你们可以借助注释, 再运用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看看能不能理解一些句子的意思。 (课件出示一些难理解的词的意思) 请同学们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有困难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解决不了的, 一会儿大家一起来解决。 (学生交流、反馈。)

师:还有哪些问题是小组内没解决的, 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 (学生回答略。)

思考:学生虽然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 但学生已经学习过古诗, 已经能够理解诗句意思。因此, 教师要把理解诗句的意思与理解古文的意思有机地联系起来, 总结出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让学生尝试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并在一些难懂的地方给予点拨和引导, 让学生在交流理解古文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

三、感悟“聪慧”, 学会语用

教学片段四: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这篇文言文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找一找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甚聪慧?

生1:课文是围绕“梁国杨氏子九岁, 甚聪慧”这句来写的。

生2:从杨氏子听到孔君平的话马上就能做出回答, 可以看出他很聪明。

生3:从杨氏子能够听出来孔君平是和他开玩笑, 并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 立刻做出反应, 回答孔君平的问题, 看出他很聪明。

师: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 一边读一边思考, 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可以在书上作批注。

生1:杨氏子回答得很快。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子甚聪慧, 你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回答很妙, 可以和同桌同学讨论讨论。

生2:从“未闻”一词可以看出, 因为杨氏子没有直接说出来孔雀是孔君平家的鸟, 而是说“从来没有听说过”, 说得就比较好听。

生3:我还从“夫子”一词看出杨氏子很有礼貌, 很尊敬长者。

生4:我也是从“未闻”一词, 看出杨氏子说话很委婉, 回答很巧妙。

思考: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艺术”。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借助对人物语言的揣摩,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感受杨氏之子的风趣和机智、幽默与委婉, 从而让学生懂得语言的艺术来自于智慧。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 相同的内容, 用不同的方式讲, 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教学片段五:

师:同学们想一想, 如果来者是梅君平、黄君平, 杨氏子又会如何回答呢?谁来替他回答?

出示:1.梅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________。”

2.黄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________。”

生1:儿应声答曰:“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生2:儿应声答曰:“未闻梅子是夫子家果。”

生3:儿应声答曰:“未闻梅花鹿是夫子家禽。”

生4:儿应声答曰:“未闻黄河是夫子家河。”

生5:儿应声答曰:“未闻黄金是夫子家矿。”

……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3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听课老师,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节课我肯定也会遇到不少值得我学习的人。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2.解释课题

师:题目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

二、读课文,初识文言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通读情况

逐句展示,提醒生字,正音。师范读,生画出停顿的地方,再试着读一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3.交流学习古文的方法

师: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它?(引导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做批注)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个句子的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师:同学们都读懂了吗?你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重点引导理解设、指以示儿、应声答曰、未闻、禽等词语的含义)

5.说故事大意

字词都理解了,同学们肯定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谁来说说?

三、品味“未闻”,巧引妙迁

1.梳理全文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杨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课文中哪个词直接写出了杨氏子很聪明?杨氏子甚聪慧,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读一读,找一找。

2.细分辨,探究人物特点

师:谁来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杨氏子甚聪慧?

师:杨氏子有没有听出孔君平的话中之意?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能读出杨氏子的回答好在哪里吗?(比较句子)

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既维护了自己和家庭的尊严,又没有让客人生气。一个9岁的孩子,就这般机智、这般聪慧,让我们由衷地钦佩!难怪作者在开头这样写道——生(赞叹地):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3.拓展训练

四、熟读成诵

1.美读全文

师:让我们带着对聪慧的杨氏子的赞美,再认真地读一次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

2.引导背诵

3.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的汉语言有着无穷无尽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剑”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而且能够逐步学会运用语言的艺术。

五、拓展阅读,提炼升华

简介《世说新语》,推荐《世说新语》中的另一个小故事《世说新语咏雪》。用学到的方法阅读,试说大意。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甚聪慧 杨家果 知礼仪

思敏捷

孔家禽 巧应答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篇4

第一课时,笔者带领学生到多媒体教室,与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视频共同上课。不用说,作为农村小学生能跨越时空倾听于老师上课,是莫大的荣幸。既有三维目标的达成,又有身临其境的紧扣单元主题“语言的艺术”之熏陶,也有“化文字为表情、动作”的启示,更有演讲、表演才艺的启迪。

第二课时,我让学生充分各抒己见,展示听于永正老师执教《杨氏之子》后的收获,也可以提出不懂之处与同学交流。同时,在此过程中,有机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且读且背,且演且舞。有学生的独立展示,有师生互动的场景,也有学生众说纷纭的情景。如一位学生认为孔君平是趁着杨氏之子的父亲不在时去为难的,至于事实如何我们暂且不谈及,关键是学生提出了问题,这比解决无数个别人设计好的问题重要得多,因为这个问题至少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理应视为创新思维的端倪,可谓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奇葩。

第三课时是在探究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中遨游“语言的艺术”,激发了学生热爱的语言之兴趣。然后结合生活中的具体语言中的艺术,升华“语言的艺术”。最后,以五年级语文课课练《杨氏之子》的练习题为基点,把理论落于实际、倾泻于笔尖。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篇5

首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习惯。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再让孩子去研读。也许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学生的“先学”很重要,但初学后仍未明白的,应当点拨。因为这是第一次。

其次,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再次,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拓展《世说新语》中另几个聪慧之语《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去。绕着看的当儿,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

学完此文,我自感牵引过甚。但是我转念一想,虽然教得多,可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变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心应足矣。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重点放在读通文章,理解句意上,我先范读,让学生感知读古文的语感,画出停顿,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

”这句话,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难道杨梅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我想,学生在领会文章的妙处时,也一定能激发他们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教学课文《杨氏之子》的反思 篇6

——教学课文《杨氏之子》的反思

初次拿到课文《杨氏之子》,因为是古文,虽短,但我的反应是不会教。这第一次需要教学古文,而学生也是第一次学到古文。虽然如此,总也不能不教。那么我想,面对这第一次,该让孩子学到什么?

首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习惯。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再让孩子去研读。也许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学生的“先学”很重要,但初学后仍未明白的,应当点拨。因为这是第一次。

其次,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再次,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拓展《世说新语》中另几个聪慧之语《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去。绕着看的当儿,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

学完此文,我自感牵引过甚。但是我转念一想,虽然教得多,可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变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心应足矣。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7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是以感受“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语言艺术的魅力。编者选编《杨氏之子》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利用工具书、通过注释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 法理解词 句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回答问题的巧妙,初步感知文言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文言文。

文言文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杨氏之子》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我力求在教学中自然渗透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读懂文言文。

1.在引入课文的环节,介绍文言文并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说说学文言文可以运用什么好办法。用旧知引导新知,让学生知道,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熟读课文,要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等。

2.在释题环节,让学生根据注释来了解课文的出处和写作背景,这样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3.在读通课文的环节,让学生品味 读好长句 子的方法,从而懂得不仅要关注注释,还要根据生活经验来思考句子的意思。并告诉学生,注意用现代汉语常用的表达方式才会让大家听明白。

4. 在教学“此是君家果”一句时,由于“君”的字义在课文注释里没有,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工具书来解决。并且要让学生知道,在文言文里常常一个字就表示一个词语的意思,所以,读的时候就应该像读现代文的词语一样稍作停顿。让学生明白,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就更容易读好文言文。

5. 当教学“其 ”的意思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想它的意思。还要让学生知道,翻译文言文时应该把文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并且要联系生活实际,用上不同的称赞语,让语言富有变化 , 还可以加 上对人物 神态、动作的描述,这样才会翻译得更加生动形象。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文言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注释、联系上下文及根据生活经验、利用工具书等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回答问题的巧妙。

4.背诵、积累文言文。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 把课文读 正确、读流利,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 ,体会人物 语言的机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简介文言文,释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 10 课———《杨氏之子》。(齐读课题)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3.这是一篇文言文,是古人写的文章。《杨氏之子》选自哪本书呢?请同学们看注释1。

(介绍《世说新语》,让学生知道,关注注释可以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能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

1.初读感受。

这是我们上学以来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自由读一读,看看跟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篇幅短小,难读,难懂等。)

2. 了 解 学 习 文 言 文 的方法。

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借鉴学习古诗的方法。你有什么好办法没有?(可以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看资料袋,看插图,要会背诵等。)

3.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4.指名读,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孔指以示儿曰”“为设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注意读准两个多音字:为、应)

5. 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能读出古文的韵味。(师范读,生练读。)

三、研读课文

1. 研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指名读。

(2)理解句意。(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

“非常聪明”这个意思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看注释)看注释,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常用的方法。同学们请看注释2和3:“甚”就是“很”的意思,“惠”跟“慧”一样,是智慧的意思。(在文言文里,有些字是可以通用的。)

(3)指名读、齐读。

(评价:一个“甚”字将杨氏之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你不仅读出了杨氏之子的聪明,还读出了内心对他的喜爱。)

2.研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师介绍孔君平的资料)孔君平来干什么呀?(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4“诣:拜见”。)

(2)“其”的意思是什么?(他,指杨氏之子)注释里可没有,你是怎么知道的?(联系上文)是的,联系上文,我们可以知道孔君平是来拜见杨氏之子的父亲的,也就是“杨氏”。看来,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也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

(3)“父不在,乃呼儿出”是什么意思?(看注释5“乃:就,于是”。父亲不在家,于是,就把他儿子叫出来。)

读读这一句,你发现孔君平和杨氏两家的关系怎么样?(孔君平经常来杨家玩,彼此比较熟悉。)

(评价:你不仅明白了字面的意思,还会深入思考,读懂了句子的内涵,真会读书。)

3.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1)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之子是怎么招待客人的呢?

谁为谁端来了水果?你是怎么知道的?(待客之道)

(评价:你不仅关注了注释,还能根据生活经验来理解,真会思考!)

文言文的 语言十分 精练,用字很简洁,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两个人物,理解时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来把句子的意思补充完整。

(2)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杨氏之子热情好客)(练读)

4.研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结合注释678,小组讨论,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君”在字义注释里没有,那我们就可以利用工具书———字典。(君: 1君主;2对人的尊称) 应该选哪一种解释呢?

是的,像这样表示尊称的词在这 两句话里 还有一个,找一找。

(夫子:旧时对男性学者的尊称 ,相当于“先生”。)

(3)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之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了吗?

(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杨氏之子听出来了吗?他是怎么说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夫子家禽”怎么理解?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杨氏之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水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

(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水果呢?)

(4) 比较直接反驳与委婉说法的区别,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

1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儿应声答曰:“孔雀是夫子家禽。”

为什么要加上“未闻”,而不是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呢?

(说话婉转得体,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和教养。)

(5)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之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应声答曰”是不假思索,想都没想,马上回答。)

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智、有礼貌等。)

四、想象拓展

孔君平听了杨氏之子的回答,会怎么想,怎么说呢?(鼓励用文言文表达)

五、背诵积累

同学们,文言文短小精悍,魅力无穷。你们看,古人仅仅用了短短的五句话就给我们讲述了《杨氏之子》这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把这篇文言文背诵、积累下来吧。

【教后所思】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学习古文,学生普遍感到很新鲜。但文言文难读难懂,如何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好的“第一印象”?该让他们学到些什么呢?笔者认为,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文言 文学习方 法的指导。

《杨氏之子》一课的教学,在研读课文时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总结出看注释、看插图、了解背景、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等学习方法,然后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与学习古诗的方法是相通的。让学生运用熟悉的方法去学习新的文体,更便于接受,不会产生畏难情绪。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了对学生评价语的设计。文言文学习 方法的指 导依托课文,随着评价自然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比如:“关注注释,可以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看注释,这是学习文 言文最常 用的方法。”“你不仅关注了注释,还能根据生活经验来理解,真会思考!”“字义注释里没有,那我们就可以利用工具书———字典。”“ 联系上下文,也能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你不仅明白了字面的意思,还会深入思考,读懂了句子的内涵,真会读书。”“文言文的语言十分精练,用字很简洁,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两个人物,理解时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来把句子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教学,实际上是总结了学习文言文的多种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打通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通道,既利用评价语调动了学生学 习文言文 的积极性,又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认真读注释、查阅工具书和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风趣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出示马克吐温的故事,默读: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请大家看看。(投影出示)

有一次,马克吐温乘火车去一所大学讲课。由于要在预定的时间内赶到,所以他十分着急,而火车却开得很慢。这时,查票员过来了,问马克吐温:“您有票吗?”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票,查票员发现这是一张儿童票,就说:“真有意思,我看不出您还是一个孩子哩!”马克吐温不紧不慢地说:“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票时还是孩子。您要知道,火车开得太慢了。”

生:(默读故事)

师:看懂了吗?想想,马克吐温真的是在孩子时买的票吗?

生:不是。

师:那他为什么这样子说呢?

生:他的意思是说火车开得慢,我买票时是孩子,但是我长大了火车还没有到目的地,可见火车是开得多么的慢。

师:是的,马克吐温的确是这个意思。他用夸张诡辩术非常幽默地表达了此时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且对火车的慢速度进行了委婉而辛辣的嘲讽,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代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示题)齐读课题──杨氏之子

2、引入课题,解题: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生:这篇课文讲了杨氏的孩子的故事。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师:如果你姓李,那你是?(李氏之子)

二、读通课文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看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文言文故事读通。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1、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请一个学生读课文,检查字音。(根据学生读时标出“为”“应”的读音)

师: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感觉怎样?

3、师范读。

4、生自由读,边读边画节奏。

5、示节奏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6、生看大屏幕有节奏地读。

三、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读完课文,大家都知道《杨氏之子》讲了两个人。他们分别是谁啊?

生:杨家的儿子和孔君平。板:扬氏子 孔君平

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学习古文我很多方法,其实我们最常用的有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等,我们用这些方法来理解课文的意思?)

师: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学生展开学习)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

4、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师: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生:齐读课文(读出了停顿)。

四、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出示思考的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师: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请你再细细地读,静静的思考,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大家就大屏幕上的话题一边读一边思考,可以在书上作批注,现在开始。

2、品读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独立学习思考,并做好批注。

4、四人小组交流:

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体会。

5、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⑴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⑵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⑶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师:我们来分享大家的读书体会,谁来?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回答的妙在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为什么他要说孔雀呢?

生:因为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孔君平是在取笑杨家小儿,你姓杨,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

师:这样说有道理。

生: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师:体会得真好!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师:还可以说──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生掌声)

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6、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

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生:孔君平会暗自佩服。

7、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杨氏之子。

生: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五、熟读成诵

1、同学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你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课文,然后请一个同学读。

2、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试着把它背下来好吗?全班背诵。

3、个人背诵(时间允许)。

六、拓展延伸

杨家这个孩子真是聪明啊,他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下面我们再来体会语言艺术魅力。

1、让路(名人幽默系列)

有一次,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只能让一个人通过的小道上,他遇到了一位自负傲慢的批评家。两人越走越近。“我是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批评家先开口道。“我却正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路旁。

2、德国大诗人海涅(1797-1856年)是犹太人,因此常常遭到无端攻击。有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师:我们的日常语言是千变万化的,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巧妙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交流、沟通,机智的语言能使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把我们的生活装伴得更加美好!

作业:综合学习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们还要进行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同学们阅读“综合性学习”,自选活动方式,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是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首先我在读上下功夫,让学生先自由读去感觉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读了之后感觉到不好读,不顺口。然后我来范读,再和学生一起划节奏,学生再读(整体、个别、男生、女生、整体),让学生读通读顺短文。然后再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的意思。先让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然后让学生用这些方法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意思,和同桌交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看自己能学懂多少,还有什么不懂。然后再全班交流,解决还未理解的地方。让学生提问题同学帮助解决,这样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交流,学习的气氛浓厚。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再来体会杨氏子回答的巧妙在哪里,这里是难点,突破得不是很好,虽然学生最后在我的指点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是过程不是很流畅。

《杨氏之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篇9

【作者介绍】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

刘义庆曾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位极人臣,但其堂弟宋文帝和刘义康的“主相之争”日益激烈,因此刘义庆也惧遭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解读

《杨氏之子》是人教社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描写了主客双方围绕姓氏展开的一场巧妙对话,勾勒出杨氏之子机敏善对的聪慧形象。

课文不足百字,行文简要精当,颇有趣味。尤其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主客两人。一个说得巧,一个答得妙,表现出斗智的乐趣。

此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意在让学生通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

学情分析

经过古诗词和多篇文言文的学习与积累,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这是在三年级上册“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等语文要素后,再次聚焦语言,本节课加强学生对语言感受力的进一步提升。

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会写“梁、诣、禽”。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4.进行言语和思维的训练,提升语言感受力。

教学环节及设计意图

一、导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今天,我们将走进一篇小古文,去感受它风趣的语言,去领略古人的智慧。

2.齐读课题,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姓杨人家的孩子,男孩还是女孩?**之子,**之女)

评: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很高,语感很强。看来以前学习文言文很有心得。

3.回顾一下,你们都用过哪些方法来学习文言文呢?

(副板书:多读、看注释、查资料、联系上下文)

查资料:你预习的时候查阅了什么资料?出示《世说新语》,介绍。

4.今天老师再推荐一个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那就是(板书:运用)

相信它一定使你的文言文学习如虎添翼,5.这节课请大家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篇小古文,每使用一种方法都可以记一颗星,看谁能集齐五颗星。

设计意图:

检查预习,了解学情。回顾阅读文言文方法,并提出学习新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读通

1.大声读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指名读,正音。(3-4人)

随机解决:1.家禽与禽的意思 2.禽的书写,上半部分写舒展,中间部分写紧凑,外放内收。

2.注意停顿,划清节奏,学生互相读,指名读。(2-3人)

评:读得有一些韵味了。

3.当我们读到“此是君家果”一句时,你觉得孔君平是故意挖苦杨氏子呢,还是打趣逗小孩子玩呢?孔君平说话如此风趣幽默,所以我们加上点表情、动作就能读得有意思了,看老师读。配乐。生读。

小结:我们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把这篇小古文不但读得准确流利了,还读得生动有趣了,真棒,我觉得每位同学都可以得一颗星。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出韵律、读出趣味,初步感受语言的风趣。

三、再读,读懂

1.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思考一下,这篇小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大体讲明意思即可。顺势解决“甚聪慧”。

2.从哪看出杨氏子甚聪慧的?边读边画一画,做批注。

聚焦: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第一层:应声答曰(反应很快)、会听(听出弦外之音)“此是君家果。”、会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言外之意

板书:反应快 会听:君家果

会说:夫子家禽

小结: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从他们风趣幽默的语言中,感受到孔君平和杨氏子的智慧,是不是又可以得到一颗星?

第二层:

3.同学们也一定关注了聪惠的惠是通假字,那为什么不直接用聪慧呢?老师查了一下字典,惠除了有聪明的意思,还有仁,仁爱的意思,放在这里,其实是表达了杨氏子不仅聪明,还很有教养。再读读短文,有没有哪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让你感受到这还是一个有教养的孩子。

为设果,果有杨梅。

未闻

夫子

小结:可以说杨氏子不是一般的聪慧,配得上甚聪慧的评价,咱班同学也是甚聪慧,咱们班更是甚优秀,给你们点赞。

4.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文章读得更生动有趣了,一起来读一读。

5.相信你们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背过,谁先来试试?

设计意图:

通过重点词句的学习,解决“甚聪惠”这一重点,继而从两人风趣幽默的对话中体悟语言中展现出的人物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拓展与运用

1.同学们,文言文中有不少字,在我们现在的白话文里基本不用了,你们找找这篇里哪些字现在基本不用。

2.也就是说,我们适当的运用上这些字,就可以向古人一样说话。想来试试吗?任选一句。

出示三句话:

我班的张三成绩特别突出。

你家的狗叫个不停。

一个学生说:“小强,你的家在哪里?”

小结:学以致用,同学们不仅能把文言文译成白话文,还能把白话文讲成文言文,这可是一大进步,你看这个学习方法是不是也很好?都可以加一颗星吧。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重在语言的运用,达到语用的目的。小短文的拓展重在强化本单元“感受风趣幽默的语言”的要素的训练,激发学生课后继续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

六、作业布置

1.课后推荐阅读《孔文举年十岁》和《世说新语》整本书。

2.《杨氏子之》这篇短文背熟默写。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多读

甚聪慧 反应快:会听(君家果)

会说(夫子家禽)借助注释

有教养: 为设果、未闻、夫子 查阅资料

联系上下文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2.让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意思。【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前朗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二、导入

1.我们平常见到过类似这样的语言吗?

2.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3.课题是什么意思?

4.我们班有“杨氏之子”吗?你姓什么?能不能介绍自己啊?(许氏之子„„)

三、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说说怎么写。“禽”字看视频,写一个。2.检查朗读、正音(指名读)。

3.师范读,学生注意停顿,出示停顿,生再读,读顺。

四、再读,读懂意思

1.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2.你们觉得可用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相机板书:看注释、查工具书)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杨氏子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试着用上这些方法读读课文。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4交流反馈。

理解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说句意,“聪”的意思是——聪明,“惠”的意思是——智慧。“惠”是通假字,通“慧”。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看注释)

“非常”是文中哪个字的意思?(甚)。我们班王同学非常活泼,可以说是——甚活泼。

指名读——齐读。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板书:孔君平)知道孔君平是谁吗?

(师插入孔君平的资料齐读,丰富课堂内容)是当时的庭尉,相当于现在的法庭庭长。孔君平来干什么呀?(生: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儿子叫出来。)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哪个字的意思是“就”? “乃”(就,于是)。那“诣”字的意思是?(拜见)其:他的。

再读,你读明白了什么?(可追问:两家关系怎么样)(孔君平经常来杨家玩,彼此比较熟悉)从哪儿看出来?为什么?

不仅读懂了字面的意思,还读出了句子的内涵。

小结:让一个九岁的孩子出来接待客人,足见这个孩子也真了不起啊。齐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是怎么接待客人的呢?出示课件齐读。

意思:杨氏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这里并没有写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叫承前省略。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叫(板书:联系上下文)

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生: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哪里看出来?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哪里看出来?

读一读。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过渡: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不由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生——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齐读。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能具体说说哪些字的意思吗?理解:“曰” “此”。“应声”“未闻” “夫子”

五、背诵积累 1.指名读; 2.配阅读; 3.背诵。

六、品读文本

1.为什么不直接用“慧”?(课件,师讲述“惠”字的演变,理解古人称心灵手巧为“惠”。)

抓住:也在姓上做文章,并采用否定句,既有礼貌,又让孔君平无言以对。2.你从哪看出“甚聪惠”?读书不要放过关键字。反复读杨氏子与孔君平对话。

3.如果来的人不姓孔,姓黄、杜,你怎么说?

七、赞“聪惠”(机动:口头或书面练笔)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还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下来。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尝试着用文言文。(孔君平一愣,继而笑曰:“汝多智乎!”“妙哉,此乃可造之才。”

八、拓展阅读

1.介绍《世说新语》; 2.改写成现代文;

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篇12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学情分析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建议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1)学生尝试读文,根据学生读文情况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2)在读通课文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如:“为设果”是说谁为谁摆放水果?“家禽”是现在说的“家禽”吗?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3.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体会九岁孩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一样,体会这个孩子回答的委婉和机智。4.拓展阅读:《世说新语》上的其他关于言语表达的小故事。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世说新语》上的小故事。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世说新语》及作者刘义庆的资料;根据字典及课文下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孩子们,今天刘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文言文,来跟它们打声招呼吧!

嗨!文言文

讲课前老师给大家讲歌德的故事:德国的大诗人歌德,一天在公园散步时,走到一条小径时,迎面走来了一位经常反对他的评论家,狭路相逢 窄窄的小路只能允许一个人过,这个时候傲慢的评论家说到:“我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听了,也说了一句话,就机智的化解了这场尴尬的局面。孩子们,你们来猜一猜,歌德说了什么?

引出语言的艺术性。俗话说: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生活中要三思而后行,发挥语言的艺术性,给生活增添色彩。

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又是怎样表达交流的呢?回顾经典诵读中的古诗句。在相应的意境中品味古诗文的语言魅力。引出今天的课题:教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始文言文

二、初读感知,体会文言文体

1、文言文VS白话文,比较两种文体

2、解释课题: 氏、之

并举一反三以文言文形式做自我介绍

3、介绍作者及作品

4、初读课文,根据自学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

5、生示范读、师示范读、齐读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孩子们读了这么多遍,对课文内容一定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再读会意,理解文章内容

1、请孩子们对照注释,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你对这篇文言文理解。

2、解析重点难点字词

3、检查自学结果:同桌间同传

4、玩转文言文:编成白话文小故事

四、细读感悟,剖析人物

1、说一说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用文中的话? 中心句作用

2、杨氏之子甚聪惠具体体现在哪里?

3、杨氏之子与孔对话如何?语言巧妙在何处?

4、通过比较体会“未闻”一词的妙用

5、举一反三,让孩子练习机智对答

欣赏文言文

1、欣赏《世说新语》中另外一位聪明的徐氏之子

2、指名范读

3、师解释其意

书写文言文

1、出示《世说新语》中文言文《咏雪》,师范读释义

2、生配乐配图填空,体会人物语言的精妙

过渡:听着在座小词人的补充,我仿佛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古代,看到了一群文人墨客在讨论文学

3、巧设悬疑:究竟小才女谢道韫说了什么呢?我相信聪明、爱学习的孩子课下会去书中一探究竟。

五、总结:本节课我们不仅初识了文言文,还欣赏了出自同一部著作的徐孺子的故事,更尝试了书写文言文。我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对文言文肯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积淀。

孩子们:多读书、饱览全书;读好书,开卷有益;好读书,受益终生。寄语:希望孩子们能走遍天下书为侣!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后反思

课文《杨氏之子》,因为是古文,虽短,但孩子第一次接触,怎样让孩子既学到知识,又不失去兴趣呢?

首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和查字典古今对照学习,这是一种习惯。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13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孩子们,来咱们先进行一个听记练习,听好了,看谁听得准,记得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都是孔子的名言,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论语》。

2、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咱们开始上课。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杨氏之子(齐读)

这篇文言文选自哪里?板书《世说新语》。

师:《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交流展示:

(一)朗读展示

1、昨天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下面来展示自学成果。首先进行第一个环节朗读展示。请先在三人小组内交流!

师:注意,如果发现伙伴有字音读不准的,断句不好的地方,你们可以帮帮他,也可以讨论一下谁读得正确。

2、请看这两个多音字谁读读?

为设果 儿应声答曰

3、谁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指名读。

4、出示课文,指名读。

5、看着大屏幕上的标记,读好断句。重点指导:

a刚才我听出大家两个句子没有读好。这一句应该这样读?谁来试试?

b我刚才听你读时,你故意在“家”后面停顿了一下。有的是把“家禽”连起来读?

c既然大家读通顺了,我出两个句子考考大家。按照这些停顿符号读是不是更有节奏感了。但是也不能像蹦豆子一样,要声断气连。

(1)孔/指以示儿/曰 (点击出现停顿符号)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6、请同学们再自由练读,注意读好断句。

师:看来,要读好文言文,首先要注意断句。这几个难句解决了,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全篇读好。

师:请大家按照停顿标记,自己先来练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生自己练习。指名读,出现错误,纠正,再指名读,齐读。

(二)疏通大意

师:孩子们,初读这一关完成不错,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说说古文意思。谁来汇报?

预设:

1、你们几个汇报得真精彩!这可是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篇文言文,你们一定有自己的好方法。谁来介绍一下?

a多读

b看注释

c查工具书

d查资料

师:真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1、这么有趣的故事,想不想把他讲下来?请大家在三人小组内试着讲讲。

2、谁来给大家讲讲?

3、谁还想给大家讲讲这个有趣的故事?《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相关内容:介绍一本书(听说训练)《学和做(2)节约用水》网络教学说课稿《修鞋姑娘》教学纪实与点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习作一《开国大典》拓展阅读教学设计《有趣的汉字》教案20珍珠鸟(第一课时)《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查看更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三、 品味语言的精妙。

1、师:故事讲得真精彩!你觉得课文中的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甚聪惠,那么,你从哪儿看出来杨氏之子非常聪明呢?他的回答妙在哪儿?

2、出示:这个对话该怎样读好呢?想想当时孔君平是一种什么语气?杨氏之子呢?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全体读。

五、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师:多么精妙的语言!

1、师:孩子们,让我们有滋有味地再来读读这篇古文。谁来先试试?

2、你读的真美,听了真是一种享受!我们一起读读。

3、棒极了,孩子们,把大拇指送给你们!

4、师:俗话说:“熟读成诵”,我相信大部分同学已经会背了。会背的请站起来勇敢地展示给大家。

六、拓展延伸

1、了不起孩子们!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篇《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来,看谁能先读懂它。

出示大屏幕: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戏:玩耍 然:对 瞳子: 瞳仁

人语之曰:有人对他说 譬如:比如 若:若是 令:让

出示:

学习方法: a 朗读 b说说大意 c体会语言的妙处。

总结:今天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不仅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而且学以致用。《世说新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读一些。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一篇简短的小古文,根据单元重点感悟语言的艺术和本课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把教学主要目标放在读好古文,会讲意思,体会语言妙处,和拓展阅读几个环节上。执教后获得一些教学反思。

1、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这篇古文短小易懂,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孩子通过自己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完全可以读懂短文。于是我就定位在学生自学交流和拓展延伸上,充分体现孩子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起到点拨指导作用。由于是高年级孩子,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只要预习充分,孩子的自学成果展示是非常丰硕的。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由于有了预习,学生的学习起点就不可能是“0”。我们的教学内容要有所深入,有所提高,有所扩展。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原则是:学生已懂的,少讲甚至不讲;学生似懂非懂的,利用学生的资源及教师的教学帮助他们搞懂。本课在设计上体现了这一原则。如:检查初读时预设两种情况,孩子读好如何处理?读不好怎样指导?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达到以学定教。

a刚才我听出大家两个句子没有读好。这一句应该这样读?谁来试试?

b既然大家读通顺了,我出两个句子考考大家。

充分的预设是很重要的,但是面对预设之外的问题,能机智应对,顺学而导更重要。

3、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学,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那么我们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多读,看注释,查工具书,查资料。从而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由于本课古文易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如果只学一篇,感觉课堂的容量较小,不能体现高效。于是拓展了《世说新语》的另一篇小短文。目的一是为了巩固学习古文的方法,二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

5、鼓励创新,生成浪花

在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很多孩子只是讲出文中每一句的意思,而有两位同学能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像,想像故事的情境,生动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讲得有声有色,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上一篇:民事诉讼法委托书范本通用下一篇:幼儿园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