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意见

2024-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一书记意见(精选8篇)

第一书记意见 篇1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风云激荡的百年史,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农村的社会结构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皇权不下县,朝廷委派的官员只到县一级,县以下主要是乡绅自治,也就是由告老还乡的官员、考上秀才或举人的读书人等依托宗法制度进行乡村治理。乡绅自治应该说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也并非全是温情脉脉,如田园牧歌一般美好。因为许多乡绅同时也是大地主,动辄田连阡陌,他们在农村是压迫性的力量。到了近代,乡绅更蜕变成压迫农民的地主恶霸、土豪劣绅。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所总结的那样,土豪劣绅在农村通过神权、政权、族权、夫权等四大权力,残酷压榨剥削农民,是农村凋敝和农民苦难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迟迟无法启动的主要障碍。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推翻的三座大山之一的封建主义,主要就是指向这个阶层。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土地改革的完成,原有的乡绅、地主阶层被彻底粉碎了,治理农村的权力转移到了农村党员和党的积极分子手中。这些人大多是翻身农民,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中许多人都有当游击队员或民兵的经历,跟着党出生入死,解放战争时他们积极参与土改、组织支前,推着小车、抬着担架跟随大军南下。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了党在农村的主要依靠对象,我们可以形象地把他们称为“老支书一代”。

“老支书一代”的特点是政治觉悟高,跟党一条心,经验丰富,在农民当中享有崇高威望。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主要通过他们实施。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民承担了国家工业化的大部分成本,当时的一化三改造、统购统销、合作化运动等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农民为把新中国建设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切,没有老支书们在基层农村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没有他们带领农民为改变农村面貌战天斗地,是不可想象的。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组织结构再次发生了巨大变化,老支书一代由于年龄的原因逐渐凋零,但硕果仅存的一些老支书,仍然在新的形势下带出了全国瞩目的明星村,如吴仁宝之于华西村,王宏斌之于南街村,霍金河之于周家庄村等等,他们的成功经验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拓展了思路。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治理农村?如何才能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这些年来,在农村治理机制方面主要进行了两种探索,一是“能人治村”,即鼓励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回乡担任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二是“海选”村民委员会主任。这两种做法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驻村抓党建、抓扶贫、抓发展,就具有了十分积极的意义。去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出通知,指出:“实践证明,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一些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改进机关作风、培养锻炼干部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实乃英明之举,将在未来几年里使中国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在笔者看来,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实际上也是向我党的优良传统回归。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向情况复杂、工作落后的农村派驻工作队,是党的农村工作的成功经验。工作队到农村之后,紧紧依靠广大贫苦农民和一些靠拢党的积极分子,通过组织民兵、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发展生产、动员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很快就使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当时的一些文艺作品如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及同名电影,都生动真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

现在,到村任“第一书记”的机关干部与当年的工作队有很大相似之处,比如,都得到了上级党和政府的支持,都负有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使命,都有更加开阔的视等,因此,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

不过,担任“第一书记”的机关干部虽然拥有种种优势,但要做好工作也并不容易,如何才能迅速打开局面,促进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到村任“第一书记”的机关干部要端正态度,要抱着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驻村任职,绝不能有镀金思想、候鸟心态,要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样才能赢得农民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在农村开展工作要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基本法宝。对于群众路线的实践过程,最简单明了的概括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先做群众的学生,后做群众的先生”。

如何做好“群众的学生”?在笔者看来,“第一书记”至少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要明了群众的真实需求,即农民真正的需要是什么?最需要解决的困难又是什么?二是要把握当前农村社会的真实情况,对本村本地的状况要进行客观分析,这需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可以说,进行调查研究是“第一书记”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部分。每位“第一书记”到村工作一段时间后,都应该向上级提交有分量的调查报告,这也应该成为上级考核他们工作能力和成绩的重要指标。

对于“到群众中去”和“做群众的先生”,则是指“第一书记”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要在制定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政策后,下力气向农民群众宣传、解释,如果农民有不理解的地方,要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做思想工作,把政策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而不仅仅是“第一书记”案头的装饰物。

“第一书记”来了 篇2

7月5日晚,什邡召开全市干部大会,来自上一级的四川德阳市委组织部官员宣布最新的人事任命:“经中共四川省委同意,中共德阳市委决定:中共德阳市委常委、副市长左正同志兼任中共什邡市委第一书记;中共什邡市委书记李成金同志协助左正同志工作。”

此项立即生效的任命意味着,什邡市委大院出现市委第一书记、市委书记共存的人事格局。阔别中共地方组织权力谱系近30年的第一书记设置,在四川什邡重新出现。

空降

在13位德阳市委常委中,49岁的左正排名第6,在7位德阳副市长中位居第二。

由上级党委常委兼任下一级党委一把手的做法,多出现于经济或政治地位突出的市区县。比如,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由省委常委兼任;地市级机关所在地的区委书记,一般会由地(市)委常委兼任。

在四川德阳下属6个区县中,仅绵竹市委书记由一位德阳市委常委兼任,因为多家重量级企业设在绵竹。

不过,市委常委空降至区县兼任党委一把手,是近年来公共事件爆发后,执政者防止事态升级、进行危机处理的常用手法。例如,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后,上一级贵州黔南州委派一位常委赴瓮安兼任县委书记;2010年江西宜黄拆迁事发后,一位抚州市委常委赴宜黄兼任县委书记。

左正青年时代在德阳一家重点企业工作,后调至共青团德阳市委,当过县长、县委书记。2012年2月,左正任德阳市副市长,分管工业。

和企业打交道是左正的强项,他常到治下检查重点项目。官方报道显示,2012年3月,什邡市在五星级的宏达金桥酒店举行今年第一场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开工和竣工仪式,左正则是仪式上德阳市最高领导。

引发群体事件的宏达钼铜项目,是这位德阳副市长主抓的重点项目。6月29日,左正随同德阳党政主要同僚出席宏达钼铜项目开工典礼。地方官员借开工庆典“向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献礼”,未料引发群体事件。

群体事件促成左正的“空降”。履新什邡市委第一书记的第三天,什邡工业和信息化局召集什邡市企业家座谈。左正以履新的身份参加,什邡一位分管工会的市委常委、一位分管工业的副市长陪同出席。

有过5年德阳市委政法委书记履历的左正告诉企业家们,“目前事件表面虽已平息,但部分网络谣言和不负责任的舆论给什邡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因素,其背后的推手妄图给什邡造成更坏的后果。”

特例

与前述贵州瓮安事件、江西宜黄拆迁事件处理不同的是,左正以常委之规格履新什邡市委第一书记,但什邡市委书记李成金并未去职,他继续留任,协助左正的工作。和左正同龄、具有博士学位的李成金长期从事经济工作,还做过区域经济学博士后研究。

左正到任第一书记后,是否属于中共什邡市委常委会的成员,他和市委书记李成金之间如何分工,德阳官方并没给出明确解释。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白智立的解读是,什邡市委增设第一书记的做法,应属紧急事态下的特例。

按照2007年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组织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省、市、县为地方组织,乡镇、街道、村属于基层组织。

当下,第一书记的提法广泛出现在村级党组织,全国许多地区都热衷于抽调党政机关副科级以上实职党员干部,向农村、社区派驻第一书记,推动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和发展农村事业。2012年年初,中央组织部对开展基层组织建设进行动员部署,提出要着力抓好后进支部整顿,对矛盾突出、工作薄弱的村,下派得力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帮助改变落后面貌。

在不计其数的支部第一书记里,最知名者是安徽凤阳小岗村原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这位安徽财政厅干部2004年响应安徽省委号召到小岗村任职,2009年因病辞世后成为党的宣传典型。

此外,第一书记还存在于团中央书记处、全国妇联书记处、全国总工会书记处等机构,军区、军分区以及警备区的党委也设立第一书记,由所在地的地方党委一把手担任。

不过,遍查当前中共地方组织权力谱系,什邡市委第一书记的设置仅为孤例。德阳官方的任命是否从近期各地向基层派遣第一书记的流行做法中获得灵感,不得而知。

白智立表示,什邡市委第一书记被任命后,而原来的市委书记职务并没有发生变化,这种情形前所未见。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常务委员会和书记、副书记,并报上级党的委员会批准。”

白智立认为,按照规定,市委书记应该是中共什邡市委最高负责人,此次增设第一书记,二者之间的职务权限如何协调,这种任命以后将成为常态,还是属于临时特例,需要有关部门回应。

溯源

搜寻中共91年历史,主席或总书记是党的最高职位。中央纪委曾设置过第一书记,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确定书记、副书记的建制。

虽无明文规定,但在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第一书记的职务曾长期存在。据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贵秀的研究,第一书记等职务的设置,源于国共内战后期。

1948年5月华北局成立时,刘少奇兼任第一书记。时逢淮海战役前夕,中央决定加强中原局,邓小平任中原局第一书记,下设第二书记、第三书记。

中共取得全国政权后,第一书记开始用来称呼地方党委一把手。在省委第一书记之下,分设第二书记、第三书记、常务书记、书记、副书记,有的省份还设候补书记。

任仲夷生前曾回忆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县委都设有‘第一书记。”

“文革”结束后,第一书记的头衔作为地方党委一把手被继续保留。1980年,辽宁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南下广东,接替调任中央的原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及“第一书记”,比如“在分工负责中,书记或第一书记担负着组织党委的活动和处理日常工作的主要责任。”

第一书记退出政治舞台,肇始于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倡干部年轻化后。老一辈的第一书记卸任,就不再任命,书记成为地方党委一把手。

四川省是第一书记退出舞台的最早几个省份之一。1982年12月,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卸任,常务书记杨汝岱越过第二书记升任书记,四川率先开启省委书记主事的时代。

随后三年间,各个省份的第一书记逐步卸任。1985年7月,任仲夷卸任第一书记,书记林若任书记,而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则改任省委书记。同年10月,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第一书记王恩茂卸任,自此,“第一书记”淡出中共地方组织权力谱系。

第一书记的建制源自中国的老大哥苏联。早在斯大林时期,从边陲的加盟共和国,遥远的边疆区,到红色首都莫斯科,地方党委皆由第一书记负责。

就在任仲夷任职哈尔滨市委第二书记的1953年,斯大林辞世,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留给斯大林,第一书记成为苏共头号人物。1964年,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两年后又改为总书记。

苏式第一书记建制深刻影响东欧以及古巴、越南甚至朝鲜的社会主义政党。东欧剧变前,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等国执政党的一把手是第一书记。1953年斯大林的辞世甚至直接改变东德、阿尔巴尼亚等国社会主义政党最高职务的名称,它们都效仿赫鲁晓夫时期的做法,把总书记改为第一书记。

越南共产党的前身越南劳动党的一把手也曾是第一书记。古巴共产党执政后,党的最高领导人一直为第一书记。仅有的例外是南斯拉夫,奉行独立自主的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把党内最高职务定为主席。

在国外,最新设立的第一书记出自朝鲜。2012年4月,金正恩任朝鲜劳动党第一书记,“总书记”的称号由其父金正日永远享有,1994年去世的金日成被尊奉为“永远的主席”。

不过,金正恩的最新纪录,被什邡市委第一书记打破。

当好第一书记 篇3

当好新农村第一书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要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建设目标包括“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塑造农村新风尚,建设和谐新农村”,其内涵涉及了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县实际,从各机关单位选派年轻党员干部到各乡镇示范村担任第一书记,协助和指导示范村村支两委班子搞好新农村建设,加强村级党组织领导力量,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作为一名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第一书记,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开展工作:

一、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㈠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及时转换角色,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并进入角色,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下派第一书记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落实县委、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的需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图。真正认识到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作为一名

1中共党员应尽的义务和光荣的职责。

㈡ 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两大素质,树立自己的权威,特别要增强自己的人格影响力。打铁必须自身硬。有权不一定有威。要有权威就必须让大家服气,让大家服气就必须要有过硬的素质。这就要求一把手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谦虚谨慎,不断学习和提高。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对上级党委在现阶段关于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要全面了解,勤读书,多看报,善学习,领会透,把握准,选好适合本村工作的切入点,乐意为群众解难、答疑、释惑。

学习法律法规,正确处理矛盾,及时制止违法行为,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学习科学技术,讲科学、用科学,不断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虚心向老村干部、老党员学习、请教。学会用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指导,善于总结,不断积累经验。

㈢ 讲究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采取走访和座谈的形式,深入基层,加强调研,及时掌握有关情况和数据,从中找出规律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断摸索和创新工作方法。始终坚持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处理村级事务。注重深入群众,联系群众,贴进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逐步建立起了解村情民意的有效机制,及时了解村民信息,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尽快转变角色,熟悉农村工作,改进方法。首先应学会从群众

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虚心向群众学习,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与问题,集中群众的智慧与经验。其次是善于通过说服教育来教育农民,宣传农民,鼓舞农民,做到以理服从,以情感人。再次是要多运用示范引导的方法,少指挥命令,多提供服务,在服务中宣传贯彻党的主张效果会更好,更容易被农民接受。最后要坚持依法办事,善于通过依法办事来推动各项工作,把党的主张制度化、法律化。明确工作职责和目标,熟悉农村工作特点,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善于发现主要矛盾,重要工作要慎重办理,集体事情要及时办理,善于抓住工作重点,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冷静分析,找到突破口,及时妥善解决。学会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增强村支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善于抓典型,以典型带动全局。

㈣ 正确处理几个方面的关系

做为一名下派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应摆正好自己的位置,妥善处理好以下关系,第一要自觉服从乡镇党委的领导,指导村支部坚决贯彻执行乡镇党委的工作意图,多向党委汇报自己的工作,争取党委这个坚强后盾的积极支持;第二是与村支两委的关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与村党支部书记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的关系。第三要处理好与县新农办及原单位的关系。第四是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关系和其它的社会人际关系。

㈤ 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形象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加强性格修养,培养优良人格品质,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以身作则,廉洁奉公,遵纪守法,服从领导,严格按照第一书记的工作制度执行,积极认

真搞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㈠ 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

要加强管理,协调好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发挥整体效能。班子团结是班子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本要求。调整配备好村级领导班子,加强对村级组织的领导,加强对村级领导班子的培训,提高村领导素质,加强沟通与交流,注意搞好班子成员间的关系协调,促进领导班子的团结,提高村支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要充分调动全体班子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㈡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干好工作的基础。只有干不好事的人,没有干不好的事。要从制度建设入手,使每项工作规范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建设许多工作就会无章可循,随意性强,就无法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就难以形成合力、保证工作效果,既要根据情况变化逐步修订完善各项制度,更要抓好制度的落实。无章可循不行,有章不循也不行。必须通过抓制度的落实来保证制度建设的效果。加强制度建设是做好党支部工作的有力保证,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要积极帮助村支两委,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及其它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开展党员帮扶活动,提高党员的威信。坚持党员的组织生活制度,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等相关制度。

㈢ 加强民主管理,促进村民自治

大力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逐步健全和完善用制度管人管事、科学管理村组事务的体制机制,实行村务公开,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真正做到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大事必须坚持群众说了算,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稳定的群众基础。及时进行村务公开,严格执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不断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决策能力,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还要结合本地的风土人情,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村规民约,做到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建立长效机制,使村里的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达到“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要求。

三、搞好规划,抓好产业发展

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从群众最愿意做、最容易做的事做起,从最有效益和最能带动全局的事做起,努力搞好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而发展生产离不开产业支撑。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研究制定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积极发展种植、畜牧、中药材、劳务输出等优势产业,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注重提升农民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力加强对农民的适用技术、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努力让每户农民都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通过政策扶持和教育引导,将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培养成发展农村经济、实施科技兴农的领军人物,培养成建设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进村入户道路硬化。

2、消防饮水安全设施。

3、体育、文化娱乐场所建设。

4、改厕、改灶。

5、建立垃圾池,统一地点进行处理。

播阳镇上湘村第一书记吴永慧

第一书记 篇4

从2017年7月开始,我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派到云南省西畴县瓦厂村任第一书记,开始了在一个国家级贫困村的两年任期。

某种程度上说,我和全国19.5万名第一书记都在冲刺。过去5年人类减贫事业中的一件大事是,中国有6000多万人口告别了贫困。整个国家计划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世界都在盯着我们的冲刺。

村级层面的脱贫指标中,最难的一项是实现“当年村集体收入达2万至5万元以上”。瓦厂村哪里有什么集体收入?这里地处连片石漠化地区,没有规模化种植的土地条件;村落分散,平地匮乏,也不具备集中养殖的条件;村民思想保守,缺少致富带头人。这个几乎“遍地狼藉”的村子好像朝哪都望不到出路。我意识到,自然环境的先天不足虽然是限制村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村子里没有致富带头人。为此,我十分注意寻找村中有闯劲儿和思想的年轻人。

“小珍,听你妈妈说你2018年毕业,能和你聊聊吗?”一天晚上,我从村民毕兴姚那里要到她女儿的联系方式,迫不及待地给正在城市读书的高天珍发了一条短信。

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高天珍今年刚满18岁,像她这个年龄的人,如果没有特别的情怀基本不会想着再回到农村干事业,高天珍也是如此。我和她通了近1个小时电话。“巩书记,我觉得我们这里交通不方便,也没有很好的产品,人又穷,怎么干啊?”我告诉她,我们不搞规模化的种植,就从农户家里原生态的产品入手,家里有什么我们就往外销售什么,总比卖不出去烂在地里强。我又给她发了几张我在她家地里拍摄的紫山药的图片,告诉她这个东西很有市场,“我发了个朋友圈,就帮你们家卖出去了20多斤。”

高天珍有点心动了,我又顺势建议她,利用课余时间注册一个村里的网店,把村里的产品都集中起来销售。第二天,她注册了我们村的第一家微店——“太阳谷有机商城”,虽然产品种类不多,但头3个月销售额就达到6000余元。

另一个年轻人李文国和高天珍不同,他年龄较长,且很早之前就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我早就想回来,但工程太多,而且确实能挣到钱,就一直没回来。”他在上海一家高端花艺店打了4年工,此后又在外面做工程,本该存下一笔积蓄,可去年家中突发变故,一下子“没了”4个人,这里面就包括他不满30岁的小弟。他几年存下的钱都用来给家人处理后事了,工地上还有两起小事故,挣的钱都赔进去了。

最早和文国相识是2017年8月,我跟扶贫工作队员吴俊一同去邻县的一处工地上找他核算家庭收入,因为在村民代表评议会上,大家提出希望将他家纳入贫困建档立卡户——这意味着获得政府更多的扶持。那天,他对我说,能不能纳入建档立卡户其实都无所谓,因为不管这个政策有没有,日子都要过下去,过得好过得差都得靠自己的双手,只有勤劳才能致富。从那天起,我觉得他是个干事的人!

果不其然,4个月后,李文国来村委找我,打算回家创业,想征求一下我的意见。“书记,我觉得我们村以后还是大有发展的,县里在弄旅游开发,我们很多土特产质量也都不错,就是没人带他们做。”他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我们缺的就是一个好的平台和带头人。那天下午,他带我来到村口一片他打算开发的地方,那里上风上水、环境优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我们沿着河床旁的山路小心攀爬,要去他的地里看看。一路听他聊着自己的打算和构想,再看着眼前风景宜人的河堤,我觉得他开一个农家乐的想法应该能够实现。我又和他聊起了我对村子未来发展的计划,包括特色农副产品、特色手工业和山地果林种植,他都很感兴趣。我们一拍即合,打算在村里弄一个公司,带动老百姓共同致富。

此后,我又陆续找到了田维星、程方巧等一批有志向的年轻人加入我们的创业队伍。创业的日子里我们经常在微信群里聊个不断,晚上再到村民家中边“烤茶”边谋划,常常一聊就到了深夜。虽然这里既没有成熟的产品,又没有生产、储藏、运输等配套产业,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基本找到了一条适合村子发展的方向。如今村里的商贸公司已经注册,相关产品的商标也在注册中,各类产品逐渐开始生产、销售。村子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愿意加入到我们之中。

我常常在想,第一书记其实在村里的时间非常短,2年根本不够帮助他们建成一个成熟的产业,但带给他们致富的希望和动力却至关重要。

驻村以后,从酷暑到寒冬,29岁的我第一次体会到冬季没有暖气的湿冷难耐,第一次劈柴做饭却被柴刀割伤了手,第一次尤为想念2000多公里外的水饺和手擀面„„

和我一起的除了村干部,还有来自省县镇不同单位的工作队员,有已到退休年龄的兰姐、有孩子未满1岁的小梁,还有两名乡镇下派的驻村队员张洁和吴俊。这样一支队伍,要带领瓦厂村191个建档立卡户的781人脱贫。

我们住在村委会的楼上。“才放了一个国庆长假,被子就霉了。”这种事再寻常不过,屋子里也常常是一股发霉的味道,可翻箱倒柜却怎么也找不到究竟什么东西发了霉,闻着闻着也就习惯了。到了冬天,火盆、烤火器、“小太阳”、电热毯成了标配,但凡少了一样,不是在办公室冻得浑身发抖,就是在被窝里辗转难眠。我作为一个北方来的“精壮汉子”,一度过分自信自己的抗寒能力坚持不买电热毯,半夜被冻醒是家常便饭。

我们用几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全村15个自然村的贫困户,在只有一米宽的山路上望着悬崖胆怯前行过,也曾在深夜时坐在村民家中和他们“干酒”做工作。

“车陷进沟里没事,最多车出不来,要是掉到下面的山崖里,人可就爬不出来了。”这是我来到瓦厂的第四天,深夜和驻村工作队员一起前往三家寨村小组,我们在夜路行车时开的玩笑话。开车的是乡镇民政所的工作人员左大富,和我一般年纪。车沿着泥泞湿滑的道路缓慢前行,既不敢太靠边怕车轮打滑滚下山崖,又不敢太靠近山体,避免被滚落的碎石砸中。

“慢点慢点慢点,往回打轮,好好好,不能再拐了,直走,直走„„”因为前路有一块大的塌方点,我们不得不涉险从碎石堆旁边压着悬崖边过去。大富紧紧握着方向盘,坐在副驾的村支书老谢探出头盯着轮胎和山崖间仅存的一丝缝隙,指挥着车辆前行。而我坐在后座上闭着眼睛,看似气定神闲,其实心里一直在想:“千万别出事,千万别出事,我还没娶媳妇呢。”

像三家寨这样道路险峻的村寨,整个瓦厂村有六七个,其中最小的一个常年在家生活的只有不到10户人。记得刚到瓦厂村,就听一位领导说过这样一番话:“路再难再有危险,老百姓是不是要下来?既然老百姓能下来,我们的干部为什么上不去?”自那时起,我便决定要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这里的土地。

“340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有了温暖的新家„„”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专门提到了易地搬迁的具体数据。多数没有参与过易地搬迁工作的人,可能无法理解这340万背后的艰辛。

瓦厂村15个自然村中有3个村要进行整村易地搬迁,再算上“插花安置”的群众,涉及近100户400余人,占全村的近1/4。让他们离开祖祖辈辈生存过的土地谈何容易?“这是政府帮助你们解决的安全住房,你们自己只用掏1万块钱。”“新规划的搬迁点有统一的饲养点,用的都是自来水,有线电视、网络都有。”“山上的地还是你们的,你们要是愿意可以流转出去,也可以自己再回来种。”我们一次次走访、一遍遍做工作,1户、2户、3户„„最终,这3个村的建档立卡户全部都签了搬迁协议。

然而,工作并没有到此结束,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都签字了,可还有不少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将要付出相对更多一些的自筹资金才可以随迁。“凭什么他们出1万元,我们就要出三四万元,政府要是不把这钱解决,我们就不搬了。”带头不搬的是这个村里家境较好的一户村民,前几年做生意亏了本,不得已回到家中等着有朝一日“东山再起”。“都是一个村的,大家生活条件都差不多,凭啥要让我家多掏钱?”在他的带动下,又有几户随迁户拒绝在搬迁协议上签字。虽说易地搬迁要群众自主自愿,可生活在地质部门多次明确警告的“地质灾害多发区”的群众,我们怎能放任他们“自愿”留在山上。村里说不通镇里说,镇里说不通县里说。

时磊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派来挂职的西畴县委副书记。我们曾一起冒着瓢泼大雨,蹚着顺道而下的泥水,打着手电朝一个计划整村搬迁的村小组走去。时磊给那几户因没有被纳入建档立卡户而拒绝搬迁的群众算了一笔账。“路不需要你们出钱修,水电网全部政府出钱给你们做,集中饲养点也是政府出资,还有整个搬迁点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还不算,你们每户还有补贴,光这些加起来你们每户政府平均都帮你们出了10多万元,再让你们自己出几万元不过分吧?不要光想着等靠要,好日子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那天聊到了深夜。时磊讲了他自己家的故事,原来他家也是河南农村的一户贫困家庭,但他明确给家里打电话说,决不允许家人申请成为贫困户。他老家的弟弟此前曾问过是否可以申请贫困户,用政府的钱盖个新房。时书记当即就给他泼了盆冷水:“你是缺胳膊还是缺腿呀?贫困户的钱是给那些因病因灾因学或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准备的,你那么年轻,随便出去打打工就能挣到钱,看着现在政策好你就想当贫困户,丢不丢人!”他弟弟自愿放弃申请资格,转而外出打工谋生去了。听了他的故事,几户曾经拒绝搬迁的群众面面相觑,毕竟他们也正值壮年,完全有劳动能力,只是“懒得出去打工”,想着仅靠政府过上好日子。这个事情也给他们带来很大触动。“书记,以前我们不知道政府给我们建房子要花这么多钱。这个字我们签。”那晚,他们当即就签了协议书。

在农村做工作,有一种酒杯很难拒绝,这就是村民递过来的“冷淡杯”。这是一种空腹喝酒的习俗,我们硬着头皮干下“冷淡杯”,再去努力争取大家的热情。第一书记本来就是“外来人”,你没有120%的诚意,村民凭什么信任你?支持你?我们在“摸底”的同时,他们在用目光审视着我们。

在陡峭的山崖上、破落的村寨中、寂静的村宿里,我渐渐领悟到,脱贫攻坚有2件事最难,一是把政策一五一十地落实到位;二是让村民心服口服地理解配合。前者成功了叫乡镇干部,后者成功了叫村委干部,两者都成功了才叫第一书记。

观第一书记有感 篇5

在领导的安排下,我们观看学习了《第一书记》这一影片,影片真实,朴实,讲述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的所作所为,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大家不禁为他的行为而感动落泪。

沈浩这个名字很早就有所闻,他的事迹已传遍千家万户,党员干部们都以他为自己的标榜,以他为目标。他曾经是省财政厅的人员,来到小岗村担任小岗村书记,他没有怨言,他服从组织的安排,来到了小岗村,开始了他三年的工作。他不是第一个来到小岗村的任职干部,为什么却把他称为第一书记呢?我想这里蕴藏着很深的含义。他这个书记真真切切让百姓认可,让百姓得到实惠,让百姓感到温暖。他的职位并不高,却做着不低的成绩;他的任职时间并不长,却担任着很重的责任,他的年龄并不大,却被小岗村的每一位百姓所敬重,我想这就是他当然不让成为第一书记的原因吧。

在他刚刚来到小岗村的时候,让家人不理解,不支持,到了村中,被百姓刁难,打骂,可他自己默默忍受了这一切,决心要在小岗村做些什么。他先是走访,全面了解群众,走进群众,不论什么样的家庭都会进行走访。他没有想着做多大的事情,只是脚踏实地为着小岗村做着每一件事实。只要是为小岗村的发展有帮助,有必要的,他都会不惜代价去完成,为了小岗村他付出了太多太多,他忍受了太多太多,可却没有任何怨言。

在他全心全意、任劳任怨、没日没夜、无私无畏的为百姓做实事、干好事,用真情实意感动着群众,小岗村的人民从不懈转变到爱戴。三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到了沈浩同志离开的日子了,可现在的小岗村百姓却不能离开他,为了挽留沈浩书记,村民写了请求信和红手印。沈浩同志也为了百姓对他的信任而毅然决然的留在了小岗村,把自己的妻儿老母留在了家中,他放弃了自己的小家庭,就是为了成全小岗村的大家庭。他一心一意的只为了让小岗村发展的更好,进步的更快。

他热爱农村,扎根基层,为民谋利。他的踏实真心让人所动容,他的坚持不懈让人所敬佩,他的无私奉献让人所敬仰。他是所有党员干部的先锋,是榜样。电影之所以可以打动在场的每一个人,就是因为大家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物,没有过多的修饰,没有夸大,真实客观的记录着沈浩同志在小岗村的工作与生活,记录着沈浩在小岗村六年来的辛酸泪水,记录着六年来的成功与喜悦,记录着六年来与小岗村人民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真真切切的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基层工作者的真实形象。

第一书记意见 篇6

倾心筑梦

2015年8月28日,对港边村乡亲们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村里来了省里的领导挂点,还是清华大学研究生呢”,当一脸书生气的翁贤杰来到这个小山村时,着实引起了不小轰动。“他是来镀金的,过两天就走了。”“可不是,上面的领导大都这样。”面对各种猜测,翁贤杰不予理会。他暗下决心,要用心去聆听每一位乡亲的内心声音,要用脚去丈量这里的每一寸贫瘠的土地。翁贤杰拉开了驻村帮扶工作的序幕。

在翁贤杰9月14日微信朋友圈中,详细记录了他作为驻村干部辛苦忙碌、马不停蹄的一天:早上8:30开乡村干部会,听任务,做对照;11:00—12:30开村两委会议,商讨扶贫对策;下午14:30处理邻里纠纷;15:30接待县局领导调研;16:30实地谋划新农村建设;18:30参与征地调解;20:30汇报新农村建设思路;21:30研讨精准扶贫方案;22:30散会,“海景房”睡觉。

每月22个工作日在港边村,“不是在港边村,就是在为港边村奔波的路上”。他用整整3个月的时间,走遍了这个有着近5000人口(其中:贫困户226户、826人),24个村民小组,10平方公里的大村。

经过走访调研,翁贤杰很快把住了港边村致贫的脉搏,主要是:党员老龄化严重,产业缺乏龙头,基础设施薄弱,贫困户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发现了症结以后,翁贤杰和村两委立即制定了港边村2015—2017年脱贫攻坚规划,在抓好党建和基础建设的同时,结合村里水田少旱地多、村民经营品种单一的实际,突出产业发展“一白一红”的两个方向:一是发展见效快、效益高的白莲种植;二是因地制宜发展港边红薯种植传统产业。沉下心来,用心谋划的翁贤杰此刻卯足了劲,引领港边村的村民们构筑起了致富梦。

倾力筑梦

翁贤杰明白,光有梦想远远不够,要让梦想照进现实,必须俯下身,使尽浑身解数踏踏实实地干。翁贤杰在带领村民逐梦的征程上,稳稳当当地迈开了“三部曲”。

一是启发思维,改变观念。在调研中,翁贤杰发现,很多村民脱贫愿望强烈,但囿于传统,思维僵化保守,如何开拓村民们的视野,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显得尤为重要。翁贤杰决定带乡亲们“走出去”,他带领村民们亲赴广昌县考察白莲种植,到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考察红薯新品种,这使村民们脑洞大开,对白莲、红薯这些平常物件刮目相看,原来它们还具有保健美容等多种功效,在国际市场上前景大好,这使村民们喜不胜收。

二是乘热打铁,学习技术。看到村民们热情高涨,翁贤杰一鼓作气请来了专家,举办了白莲种植加工技术培训班,并请专家到田间地头亲授秘籍,村民们很快掌握了白莲种植技术。

三是尝到甜头,树立信心。早在今年年初,翁贤杰就动员村支书用他的合作社带头搞产业,再通过“合作社+党员干部+贫困户”的模式,把干部携资打造的莲田、薯地分给贫困户,贫困户们不用出资,只需田间管理,就可以获得所分区域的全部收益。参与的贫困家庭户均将增收8000-10000元,加上基地务工收入1万多元,部分贫困户光靠在村产业就可以实现年收入2万多元。这使初尝甜头的贫困户们兴奋不已。

当记者一行来到产业基地时,200亩莲田里的荷花已经盛开,一派娇艳欲滴景象,个大饱满、清甜清香清心的莲蓬已进入盛产期,赏莲、采莲、买莲的人纷至沓来,“25元10个,50元20个以此类推,包邮哦!”随着翁贤杰在微信上的一声声吆喝声,村民们个个笑逐颜开。这项见效快、收益好的白色产业,有力地打造了村民们致富必胜的信心!

如何让乡亲们在致富路上走得更长更远更稳?这是翁贤杰着力思考的问题。经慎重考虑,翁贤杰决定在港边村的传统产业——红薯上大做文章。港边村有着悠久的红薯种植传统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年产鲜红薯量在500万斤以上,是远近闻名的“淀粉之村”,但由于农户们经营分散,红薯的附加值很低,每亩红薯的产值只有1500元左右,基本上属于劳动力“储蓄”,无利润可言。针对这一情况,结合红薯的保健功效和广阔市场,翁贤杰决定带领贫困户把红薯产业做大做精做强,闯出一条致富路。打定主意后,翁贤杰通过国家外专局联系了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引进优质红薯品种7个,示范种植面积100亩,结合“无公害”、纯天然、保健养生等理念,发挥省外专局在省级“一村一品”示范产业方面的政策及资金优势,集中打造高端鲜食红薯及其制品,预计每亩红薯产值在1万元以上。

如今,“心如”、“心意”、“心香”、“心浓”等红薯新产品已纷纷进入成熟期,这些外形优美、口感甜糯的红薯必将使港边村村民们的致富梦越来越清晰!

谈及红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打算,翁贤杰说:“我们要争取通过有机论证,申请一个注册商标……我们还要引进机器设备,机械化操作,对红薯进行深加工……要树立‘质量是最大竞争力’的意识,创新建立可追溯体系,消费者只要通过手机客户端扫描红薯外包装的二维码,就可以从网页客户端清楚地了解到红薯生长及加工的全过程……”。

“传承400年红薯记忆,做真正的健康有机食品。带动港边人民脱贫致富,让港边红薯成为世界的红薯,着力打造中国有机红薯第一村!”谈及红薯产业发展的目标,翁贤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地说。

当记者一行来到红薯产业基地时,正是正午时分,翁贤杰迅速蹲下身,用他修长的手指轻轻地拂开茎叶,慢慢地从泥土中扒开一个红薯,忘情地大叫起来:“这颗好大啊!”……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看着远处“港边乡精准扶贫红薯白莲产业基地”几个红色大字,在炽热的阳光下不断闪动,记者心头热了起来。在翁贤杰的精心构筑、倾力帮扶下,这“一白一红”产业正使港边村乡亲们的致富梦照进了现实。

倾情筑梦

谈及自己的成长经历,翁贤杰深情地说:“我是地道的农家子弟,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常年在外谋生,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长大,得到乡亲们的很多恩惠,我一直想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来回报生我养我的乡村。”对乡村一草一木的深沉的爱、厚重的情成为他一切工作的起点。

童年的艰难困苦、孤单寂寥是他终生难忘的记忆。为关爱村里贫困留守儿童,推动红薯深加工“一村一品”精准扶贫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翁贤杰策划发起了“薯不完的爱”大型亲子爱心活动暨首届港边红薯旅游文化节。2015年11月14日,该活动在港边村成功举行,征集了103个贫困留守儿童的微心愿,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500余人参加,累计获得捐款捐物3万余元,省、市、县各级领导和爱心人士纷纷认领微心愿。活动还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网络点击量达数十万次,刮起了一阵港边“小风暴”。

“扶贫先扶智”,“知识改变命运”,当翁贤杰了解到港边中学的贫困留守儿童缺少课外书后,翁贤杰积极对接企业和社会力量,发起成立了“港边中学心灯读书室”,计划募捐图书10000册,目前已有3000余册……

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翁贤杰心中无限慰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此时此刻,记者眼前交错出现的是:翁贤杰的那张依旧斯文却黝黑的脸庞,办公室的那台老旧的电脑,卧室里的那张简易硬板床和那双满是泥浆的高筒雨靴……还有产业基地里骄阳下那一朵朵风姿摇曳的荷花及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红薯,而贴在简陋、狭窄、局促办公室墙上的“行胜于言”几个大字成了最有力的注角。

倾心、倾力、倾情,驻村一年的时间,翁贤杰为港边村的乡亲们构筑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致富梦。“我将不负众望,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在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翁贤杰正以他的一言一行实践着他当初踏上港边村这块热土时的铮铮誓言。

第一书记来了 篇7

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大将镇瓜洞村,融安县民政局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雷强(中)带领群众清理垃圾

这几日,中央机关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的报名工作陆续完成,一大批优秀干部热情高涨,报名填表,接受组织的挑选。

这样大规模的报名行动,源于不久前中组部、中农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的一份通知,这份通知对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专门作出了部署。

第一书记机制,各地早已有之,为何此时中央三部门联合发文部署予以强化?笔者近日就此走访有关人士,一探究竟。

为何选———所有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第一书记全覆盖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基层党组织落到田间地头;党的各项任务,要靠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干。然而,现实中还有一些农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有的党组织班子配备不齐、书记长期缺职、工作处于停滞状态;有的党组织书记不胜任现职、工作不在状态、严重影响班子整体战斗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地方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村里任职、挂职,是有利于了解基层真实情况,夯实基层工作基础、培养锻炼干部的举措,一举多得。

“中组部等三部门及时出台全国统一的‘标准动作,既是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的需要,也是对各地长期以来探索向农村选派第一书记做法和经验的肯定与总结,同时又是切合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还有1.28 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近1 亿人在农村。当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在协调推进,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只剩下5 年多时间,我国扶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历经30 多年的扶贫开发,剩下的多半是“硬骨头”。

“面对‘硬骨头,就要敢于硬碰硬,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善做群众工作、作风扎实的优秀干部到最基层去。”中央党校教授洪向华说。

目前,31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开展了选派第一书记工作。近3 年来,全国共选派第一书记48.6 万人次。

中组部组织二局负责人介绍,各地选派第一书记成果明显,但目前农村基层基础总体上还比较薄弱,各地发展还不平衡,特别是一些村“软、散、乱、穷”问题突出。干部群众普遍希望能从全国层面下发一个指导性文件,坚持和运用好选派第一书记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广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

怎么选———选作风好的人、选能担当的人

第一书记如何产生?

“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敢于担当、不怕吃苦……”记者注意到,在第一书记的基本条件中,这样的字眼频频闪现。

中组部组织二局负责人介绍,第一书记主要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和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干部中选派。

通知提出,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人民团体、中管金融企业、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高等学校,要结合扶贫开发工作,每个单位至少选派1名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选准派强第一书记,除选拔优秀干部的要求以外,还须紧贴农村需求、依村选人。“选派干部不能搞摊大饼,要做到按需对接、分类帮扶,提高帮扶的精准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洪向华说。

正因如此,四川在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时,提出“六不派”,即政治素质不强的不派、农村工作不熟悉的不派、组织协调能力不强的不派、对群众感情淡漠的不派、工作作风不实的不派、政策法纪观念不强的不派。

“农村生活条件艰苦、矛盾错综复杂、利益千丝万缕,面对涉农资金、扶贫款等各种诱惑,要求第一书记必须具有坚强的党性、过硬的能力和优良的作风。”总结近几年选派第一书记的经验,四川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蒲波表示,“选好第一书记,必须从源头上把住选派质量的关口。”

安徽、宁夏、西藏等地设置了年龄条件,一般在40 岁、45岁以下;新疆、西藏要求选派干部必须懂双语……记者注意到,对年轻干部或后备干部,一些省份还特别要求具备“发展潜力大”这一条件。

如何干———做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选派第一书记到村做什么?通知要求,第一书记要切实承担起建强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这四项主要的职责任务。

以此精神为轴,山东提出,第一书记要当好“三个工作队”,即当好党的政策宣传队、当好农村党建工作队、当好脱贫致富服务队;贵州要求,第一书记做到“六个一”:帮助基层组织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培养一批带富能人、培育一批致富产业、壮大一批集体经济、完善一批管理机制、化解一批矛盾纠纷……

“回去还是不回呢,不回就辜负了组织对我的信任和期盼;回去,小岗村那些复杂的事,我能处理好吗?”当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回到省城,回想着挂职以来发生的点点滴滴,被村主任下绊子、劝架被打、村民没一个人敢和他说实话……一腔热情遇上了一盆冷水。

沈浩下派后遇到的问题,是不少第一书记遇到的现实困难和挑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给这些啃‘硬骨头的干部强化保障,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洪向华分析,确保第一书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应当从“从优政治待遇、搞好经费保障、强化业务传帮带”等方面发力。

从优政治待遇。干部下派期间,其在原单位身份、职务、工资及其他待遇不变,并将第一书记经历作为基层工作经历,表现优秀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比如,江西、四川就实行“四个优先”,即同等条件下,第一书记在晋职晋级、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提拔使用方面优先。

搞好经费保障。对选派到村的第一书记给予经费保障,让第一书记“有钱办事”。比如,北京、内蒙古等地划拨专项驻村工作经费,帮助解决驻村干部工作资金缺乏等问题。

强化业务传帮带。这就要求建立传帮带机制,开展第一书记岗前培训。派出单位要当好“娘家人”“后勤部长”,定期不定期到村开展业务、技术指导。

“最难的不是怎么下得去,而是如何待得住、干得好。”党建专家同时也提醒。

“待不长,说是挂职2年,真正在村子里面的时间顶多两个月。”

“一般村里有事就来一下,没事时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城里,偶尔帮村里跑跑项目,要要资金什么的。”

……

的确,根据以往一些地方的实践,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第一书记“下不去、待不住、干不好”的现象。有的把到村任职当“镀金”,身到心未到,不想担责;有的把驻村帮扶理解为给钱给物,抓不住重点,不会担责;有的重项目资金、轻基层党建,重“输血”轻“造血”,不善担责;有的面对基层复杂情况,畏难回避,不敢担责……

“严是爱,松是害。对选派干部,不能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党建专家指出,要避免派出单位对派出干部疏于管理、挂职地“不是我的干部我不管”等现象。

第一书记观后体会 篇8

今天党办组织让我们观看了影片《第一书记》,沈浩作为“中国第一村”的村支部书记,他的一生为我们每个党员做出了光辉的榜样,我们都应该像他好好学习。沈浩多年来的工作他总觉得平平淡淡的,觉得没有什么挑战,但是在一次机会中他决定去小岗村任支部书记。当工作条件的极大反差使他无法顾及家庭的时候,他并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毅然前往,他知道这次去小岗村责任重大,他知道:当时“一朝越过温饱线,20年跨不进富裕门”的小岗村,换了几任领导,村民仍不富裕,发展压力仍然很大。但是,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小岗村。

看了这部电影我得到了一些启发:

首先要学习他的奉献精神。沈浩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勤恳恳、忘我工作,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拥护。3年来,沈浩始终怀着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克服种种困难。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由于妻子工作也十分繁忙,他不得不把女儿送到老家去读书,这让他感到对女儿很愧疚。选派期满时,面对小岗村民以按手印方式的真诚挽留,沈浩决定留在小岗村,在小岗村再做3年。他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行为真的很值得让我们学习,做人不能很自私,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然后学习他的改革创新精神。他被选派到小岗村工作以来,一直为小岗村的发展兢兢业业,帮助小岗村群众修公路、修房子、迁坟地、把GLG进驻小岗村造工厂,带领小岗村农民科学种田、发展高效农业,促进了小岗村振兴和发展,提高了小岗村民的人均收入。还把大包干纪念馆作为人们旅游的展览馆,吸引不少的游客。我们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学习他那样,牢固树立和自觉实行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最后学习他的奋斗精神。6年来,沈浩把小岗村当作自己的家,没有节假日,不分昼夜,勤勤恳恳,为小岗村的发展奋斗着,为小岗人的幸福奔波。他对工作是任劳任怨、不求回报。他生活简朴,勤俭节约,特别能吃苦。就要学习他那样,不求名利,真正做到为他人着想,做任何事时,都要努力认真的去完成它。

然而在2009年11月6日,沈浩由于心脏病突发死亡,离开了他所深深挚爱的亲人、朋友和同事,他的一脸串的事迹让人深有感触。

上一篇:初中必读书籍下一篇:有你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