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管理相关问题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院感染管理相关问题(精选8篇)

医院感染管理相关问题 篇1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职责...............................................................................2 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2 各职能部门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2 医务科..........................................................................................................2 护理部..........................................................................................................3 病房管理科.................................................................................................3 总务科..........................................................................................................3 药剂科..........................................................................................................3 检验科..........................................................................................................4 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职责...............................................................................4 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职责

...........................................................................4 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工作职责...............................................................5 临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职责...........................................................................6 临床科室科主任、护士长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6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兼职医生职责...................................................................7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兼职护士职责...................................................................8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职责

1.医院感染委员会全面负责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2.制定每年医院感染控制计划,并审议感染管理科提出的具体工作计划。3.审议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的全院感染控制有关规章制度,并负责监督执行。

4.提出全院感染管理培训计划并督促感染管理科和各临床、医技科室落实执行。

5.研究并制定本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及出现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或者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等事件时的控制预案。

6.审议医院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是否符合相关卫生学标准,重点科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7.指导有关部门处理医院突发性院内感染和院内急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8.决定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奖惩办法。

9.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

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2.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和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源学检验既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

5.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各职能部门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

医务科

1.协助组织医师和医技部门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2.监督、指导医师和医技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及时送检标本、手卫生及多耐药的防控管理等有关制度的落实情况;

3.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统筹协调,组织相关科室、部门参与感染调查与控制的工作;;根据需要进行医师人力调配;组织对病人的治疗和善后处理。

护理部

1.协助组织全院护理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2.监督、指导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灭菌与隔离、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等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3.协助督查感染管理科所反馈的对临床检查中发现的共性问题; 4.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根据需要进行护士人力调配。

病房管理科

1.协助组织全院保洁人员及医废转运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2.检查、监督保洁人员对清洁消毒、手卫生、患者排泄物、医废管理、等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

3.协助督查感染管理科所反馈的对临床检查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总务科

1.负责组织医院废物的收集、运送及无害化处理工作。

2.负责组织污水的处理、排放工作,符合国家“污水排放标准”的要求。3.负责监督医院食堂的卫生管理工作,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要求。

4.对洗衣房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药剂科

1.负责本院抗感染药物的应用管理,定期总结、分析和通报应用情况。2.及时为临床提供抗感染药物信息。

3.督促临床人员严格执行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和应用原则。检验科

1.负责医院感染常规微生物学监测。

2.开展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特殊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定期总结、分析。

3.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承担相关检验工作。

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职责

1.制定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2.完善医院感染各项防控制度措施,并督查落实的情况。3.指导、落实消毒灭菌、环卫质量监测。

4.对有关预防和控制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进行检查和指导。

5.对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

6.收集反馈各种医院感染监测资料及质控存在问题,协同临床科室作出具体分析,提出可行性改进措施,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医疗机构负责人报告。

7.对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指导。

8.对医务人员有关预防医院感染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提供指导。9.负责全院各级、各类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与技能培训。10.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

11.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12.监督与指导医院食堂、医疗废物及医院污水的规范化管理。13.有条件时可开展医院感染控制方面的专题研究。

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职责

1.在医院分管院长的领导下负责本部门业务和行政管理工作。

2.根据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指南等要求,负责组织制定及修订全院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制度、控制措施、实施方案、应急预案、提交医院管理委员会审定并贯彻落实。3.负责制定本部门年、季、月工作计划,经院长及分管院长批准后组织实施;负责定期检查本部门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4.负责组织召开院感工作会议,及时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定期召开部门会议,提出会议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5.负责组织开展各类医院感染监测、预防和控制工作,并定期对医院感染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反馈。

6.出现或高度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及时向主管院长(或副院长)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汇报情况,启动医院感染管理应急预案,及时组织流行病学调查,制定控制措施。

7.定期组织对全院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并纳入全院综合目标考核内容。

8.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专业知识培训工作,提高全院各类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

9.及时了解国内外医院感染管理的新进展,负责本科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外出进修安排,努力提高科室各级人员医疗感染管理业务水平。

10.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负责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研究性工作。

11.参与医院医疗用房新建、改建、布局流程的卫生学评价。12.参与消毒药械、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等相关证件审核工作。

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工作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医院感染的日常管理工作。2.对医院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3.对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

4.对医院感染发生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医疗机构负责人报告。

5.对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提供指导。

6.对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指导。

7.对医务人员有关预防医院感染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提供指导。8.对医院感染爆发事件进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总结、上报,指导采取控制措施并协调各方面工作。

9.对医务人员进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培训工作。10.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

11.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12.组织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科研工作。

13.完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医疗机构负责人交办的其他工作。14.完善各种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对消毒灭菌质量进行质量检查与控制。

临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1.在医院感染管理科指导下,负责制定本科室感染管理制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2.监督检查本科室有关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总结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与控制措施。

3.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

4.监督检查本科室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手卫生、抗菌药物使用、多重耐药菌、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的落实。

5.制定本科室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考核计划并落实,组织参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考核。

6.做好卫生员(物业工人)、陪护探视人员、病人及家属的卫生宣教及管理。7.完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感染管理科交办的其他工作。

临床科室科主任、护士长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

1.临床各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感控兼职医生和护士组成,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医院感染管理科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

2.根据医院感染管理有关规章制度、标准,结合本科室特点,制定具体的医院感染监控计划并组织实施。

3.随时关注本科室医院感染风险因素,熟悉本科室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的动态情况。

4.发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和落实各项控制措施。

5.制定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细则,监督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定期总结分析,不断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和微生物学送检率。

6.督查本科室医务人员执行和落实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

7.做好对卫生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监督管理和教育。

8.支持和帮助科内感控医生、感控护士,做好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工作。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兼职医生职责

1.在科主任及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指导下,配合监控护士督导、检查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对医院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提出整改措施并实施。

2.负责督促、协助本科室临床医师监测可疑感染病例、及时填写、上报医院感染病例。

3.熟练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参加本科医院感染病例会诊,建议床位医师对患者作有关病原微生物检查。

4.指导住院医师正确治疗感染病例,了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以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5.对发生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及时进行报告和调查分析,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报告。

6.与监控护士相互督促,积极配合,负责本科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有关制度、规范与监控知识的宣传培训;认真做好本科室医院感染预防和监控工作,并予以指导。

7.负责督促指导传染病的疫情上报工作。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兼职护士职责

1.在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的业务指导下,做好本科室预防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

2.督导、检查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对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提出整改措施并实施。

3.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发现病人有医院感染征象,应及时通报主管医师,正确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和药敏试验。

4.督促、检查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操作执行情况,督查清洁卫生与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落实;监督检查病房消毒药械配置和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并定期进行分析评价,不断改进。

5.指导医务人员注意做好职业安全防护,预防职业暴露。一旦发生,要及时采取措施并上报感染管理科。

6.学习、掌握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协助护士长组织病房内护理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考核。

医院感染管理相关问题 篇2

1 手的污染与预防

护士的双手在治疗操作中与病人有着频繁直接的接触, 若无消毒隔离概念, 会通过接触而导致污染传播, 造成医院感染, 给病人带来极大的威胁。临床常见一些人对下班前的洗手一丝不苟, 而为病人做治疗操作前后的洗手却被忽视。我院院感办对护士的手在操作时进行细菌检测, 结果多为条件致病菌。

病人由于疾病的影响, 机体抵抗力处于低下状态, 又多次接受医疗护理操作, 使这些条件致病菌进入非平时寄居场所的机会增加, 而引起院内感染。这几年我院对护理人员操作前后手的消毒采取了以下措施;在治疗车上放置75%酒精, 操作前后对手进行喷雾搓擦1分钟, 取得良好的效果。减少了护理人员操作时接触病人带菌数目。因此, 要想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应从思想上增强控制感染的意识, 时刻警惕在为病人输液, 注射, 发药, 及各项操作之前都应注意无菌概念, 每项操作前都要认真彻底有效地清洗消毒双手, 才能预防因我们医务人员的双手给病人造成院内感染的发生。

2 使用化学消毒剂中影响消毒质量的问题

化学消毒剂是临床重要的消毒手段, 但使用时对一些影响消毒质量的问题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2.1 选液不当

在临床实践中, 有的护理人员常常出现任意使用消毒液的情况, 不分病种一律使用一种消毒液, 这是很不科学的, 应当根据不同菌种选择有针对性的消毒剂。比如洗必泰对结核杆菌和芽孢无杀灭作用, 若用它来作结核病室于结核病痰缸的消毒显然是不合适的。故根据常见病菌的耐药谱科学合理的选用, 以确保消毒剂的有效性。

2.2 时间不准

很多消毒剂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才能杀灭细菌, 一些化学性质不稳定的消毒剂与空气中的CO2结合发生变质而失去消毒剂作用, 应当每天更换, 还应准确掌握使用时间。

2.3 浓度不够

有效浓度时灭菌的关键, 所以临床常见的具有挥发性的消毒液, 应及时加盖盖严, 以确保其使用过程中的有效浓度。

2.4 预防污染

在消毒液使用中, 应当避免人为的污染现象。如;配制时手不清洁, 倾倒时瓶口污染, 盛消毒液的器械不干净, 使用时不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 致使污染的消毒液成为媒介, 导致消毒失败。

3 关于紫外线消毒的问题照

3.1 辐射强度不够

紫外线空气消毒被临床广泛应用, 其强度受温度、湿度及电压等影响, 有时因医院用电负荷过重 (如冬天电暖气取暖, 夏天空调, 风扇等使用) , 可能影响电压, 使电压下降, 紫外线辐射强度下降或不够, 达不到空气消毒效果, 因此, 其强度测定必须定期, 紫外线灯管的强度不足应当停用。

3.2 灰尘的影响

灯管及灯罩内由于灰尘遮盖, 照射及反射作用差, 影响照射强度的发挥, 降低消毒效果, 因此照射前应保持灯管清洁。

3.3 空气污染尘埃的影响

病区的治疗室换药室人员流动多, 室内细菌密度比较大, 对消毒的效果产生干扰, 所以在进行紫外线照射前开窗使空气流通, 湿式清扫地面。另外, 用于空气消毒时消毒环境的相对湿度应低于80%为好, 否则应当延长消毒时间。

3.4 消毒的距离

持续的时间的影响, 照射距离越近, 杀菌效果越好, 根据消毒的用途保证足够的照射剂量。

4 医疗废物锐器的处理

如针头、探针、刀片等锐器使用后一律放入硬质防刺破, 防渗漏, 易焚烧的利器盒中集中收集, 要改变不正确的个人习惯, 处理锐器时一定要仔细。

5 其他方面的问题

在治疗护理过程中, 听诊器, 血压计, 体温表等的使用, 若管理不严, 操作不当;氧气装置、吸痰管、留置导尿管、储尿瓶、引流袋等, 若不及时更换、消毒而反复使用, 都会造成医院感染的隐患。另外, 病房内使用的抹布、笤帚套等应每床一套, 拖把应根据不同病种, 每病室一把, 做好标识, 用完后浸泡消毒, 悬挂晾干备用。

浅析医院内科感染管理问题 篇3

〔关键词〕医院;内科感染;管理;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4-95-02

医院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在临床内科工作中,院内感染处理不当,不但直接影响患者健康的恢复,延长住院时间,而且影响医疗、护理质量,更会引起医患矛盾,医疗纠纷。因此抓好医院院内感染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笔者结合多年临床工作,对内科感染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现介绍如下。

1医院内科感染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院内感染逐步受到医院和社会广泛关注,国家卫生部相继颁布了《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重要文件,明确指出各级医院必须重视医院感染,加强院内感染的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管理条例。根据我院内科感染管理的特点,总结我院内科感染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内科感染管理体制和检测体系不健全,不能完全满足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需要;医院内科感染管理人员人手不够且专业水平和资历有限;医院内科感染监控设备较为陈旧,检测技术和手段落后,且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体系不健全。

2医院内科感染管理工作的主要对策

2.1加强内科感染专业人才培养

增强防范意识:内科感染管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涵盖了医学的多门学科,需要医务人员有较强的综合实力、专业基本功和较强的应变能力〔2〕。内科感染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感染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医院医疗水平的衡定和医院的社会影响力。目前的工作人员,多数由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疗人员改编而来,缺乏系统的内科感染知识培训和锻炼,对感染管理方面理论掌握不牢。因此,应该从整体上提高内科感染科室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内科感染专业人才培养,对内科感染管理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再培训。可开展各科室交流讲座活动,做好内科感染相关知识的宣传,了解最新的感染管理理念和动态,特别对于一些交叉感染、突发性感染做好指导,提高感染科室工作人员的应变力。加强管理人才的素质教育和培养,从而保证内科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持续发展。

2.2健全内科感染管理结构

明确管理目标:内科感染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改进离不开院领导的理解和支持〔1〕,医院应该充分重视和正确认识内科感染管理工作,不要因为其创造的经济利益少而忽视其重要性,一旦因为感染管理工作没有做好,将会使其它工作功亏一篑〔3〕。医院应加大资金投入和硬件设施建设,加强感染管理方面的宣传,协调各部门关系,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正确认识内科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这就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内科感染提供了前提。其次,应加强医院各级领导对内科感染管理知识的教育,从思想上提高对内科感染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将内科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到医院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中。另外,要加强和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监控体系,明确管理目标。

2.3规范和完善内科感染监测体系

完善和规范内科感染监测体系是做好内科感染管理的必要条件。通过内科感染监测收集的资料是制定预防控制医院内科感染措施的依据〔4〕。资料的完整和真实性取决于内科感染监测体系的科学性,不断完善内科感染监测体系,抓好内科感染检测工作,才能收集到真实完整可靠的的临床资料。通过监测资料,发现并找出可能引起医院内科感染的各种潜在因素,使内科感染管理工作更具体、规范、系统和有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该针对内科感染特点,制定合理的监测体系,定期开展内科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医院感染率调查等,及时发现内科感染病例及其相关的潜在危险因素,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医院内科感染的发病率。

2.4院内消毒、灭菌和隔离的管理

抓好医院感染管理首先要抓好医院物品消毒杀菌以及废品管理,这也是有效切断内科感染传播的重要途径。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隔离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控制内科感染的有效手段。所以抓好医院感染管理应该从医疗产品货物的来源开始抓起,规范进货渠道,加强使用前和使用后灭菌处理等环节的管理。同时要加强对医务人员自身管理,医务人员必须穿戴整洁,勤戴口罩,做好消毒措施后才能与患者接触,以免造成交叉感染。特别是要勤洗手,手是重要的传染源,因此,洗手是预防医院内科感染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能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经手传播。此外,病房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对减少院内感染有重要作用,医院应该抓好基础设备(洗手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加强医疗设备更新换代,最大程度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5〕

3参考文献

1盖显英,王成玉,黄英华,等.全面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4,14(11):1265-1267.

2刘胡祥.医院感染管理探讨〔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5,18(4):221-223.

3靳祥堂.医院感染管理新模式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4,5(3):225-227.

4左芝红.传染病爆发流行呼唤医院感染管理的创新〔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5):460-461.

5朱士俊.中国医院管理现状与展望〔G〕.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2:93-99.

医院感染相关试题 篇4

一、单项选择题:

1、预防性用药最好是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D)A 72小时内

B 36小时内

C 24小时内

D 4小时内

2、为预防针刺伤,错误的做法是(D)

A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B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C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医用锐器

D将针套套回针头,以防扎伤别人

3、接触传染病患者后刷洗双手,正确的顺序是(A)

A 前臂,腕部,手背,手掌,手指,指缝,指甲

B 手指、指缝、手背、手掌,腕部,前臂 C 前臂,腕部,指甲,指缝,手背,手掌

D 手掌、腕部、手指、前臂、指甲、指缝

4、护生在练习戴无菌手套时,老师应给予纠正的操作是(C)

A 戴手套前先洗手、戴口罩和工作帽

B 核对标签上的手套号码和灭菌日期

C 戴上手套的右手持另一手套的内面戴上左手

D 戴上手套的双手置腰部水平以上

5、医院感染不包括?(D)A 在住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

B 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C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D 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住院期间发病的感染

6、《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所称的医疗废物是指什么?(B)A 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活动中产生的危害性的废物 毒性以及危害性的废物

C 在医疗、预防、保健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危害性的废物

D在日常公益活动中产生的废物

7、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相关部门是:(C)

A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B 地方人民政府

C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

8、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处理的原则是(D)A 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

B 医疗卫生机构自行处置

C 不必处置

D在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前应当就地消毒

9、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污水处理方法正确的是:(C)

A 严格消毒后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B 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排入地表水体。

C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D 直接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10、有较强的去污能力、能快速分解蛋白质等多种有机污染物的清洁剂是(D)A 碱性清洁剂

B 中性清洁剂

C 酸性清洁剂

D 酶清洁剂

11、下列哪种包装材料不能应用于灭菌物品的包装(C)A 纸袋

B 医用皱纹纸

C开放式储槽

D 纸塑袋

B 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12、灭菌物品在温度高于24℃、相对湿度高于70%的条件存放时,有效期正确的是(A)A 纺织品材料包装的为7天 B 医用无纺布为1个月 C 医用皱纹纸包装为3个月 D 纸塑包装袋为3个月

13、输血相关感染不多见于(B)

A 病毒性肝炎 B肺炎 C 巨细胞病毒感染 D 艾滋病

14、发生医院内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诱因是(B)

A 长期卧床 B 留置导尿管 C 膀胱冲洗 D 膀胱内注射

15、飞沫传播是一种近距离传播,近距离是指(A)

A 1米以内 B 1.2米以内 C 1.5米以内 D 2米以内

16、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进入人体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什么要求?(A)A 灭菌要求 B 消毒要求 C 清洁要求 D卫生要求

17、凡是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什么要求?(B)A 灭菌要求 B 消毒要求 C 清洁要求 D卫生要求

18、《消毒管理办法》规定,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的使用要求是什么?(B)A用后灭菌 B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C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D应当一人一用一换针头

19、血液透析室每名护士每班负责治疗和护理的患者应相对集中,且数量不超过多少名透析患者?(C)A 3名 B 4名 C 5名 D 6名

20、对血液透析器进行消毒和灭菌时,血液透析器应注满消毒液,消毒液的浓度至少应达到规定浓度。(C)A 70% B 80% C 90% D 95%

二、多项选择题

1、体液包括:(ABCDE)

A 胸腔液 B 羊水 C 心包液 D 阴道分泌物 E 脑脊液

2、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ABCDE)A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 B 暴露方式 C 暴力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 D 暴露的具体不为己损伤程度 E 解除了艾滋病感染病人

3、手消毒指征包括(ABCE)

A 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 B 解除特殊感染病原体后 C 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D 接触消毒物品后 E无菌操作前

4、关于手卫生设施的配备正确的是(ABCE)

A 水池应方便医务人员使用,重点部门应采用非接触式水龙头开关 D科室内可以设公用擦手毛巾方便医务人员 E 科室内擦手毛巾应一人一巾

5、关于戴手套的描述正确的是(ABC)

A 进行进入性操作时应戴无菌手套 B 戴手套前应当洗手 C 摘手套后应当洗手 D 若不是无菌操作不同病人之间可以不换手套 E 戴手套前不用洗手

6、关于医院感染监测,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BCDE)B尽量使用皂液洗手,使用的固体肥皂保持干燥 C 干手物品或者设施应当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A 包括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B 具有长期、系统、连续的特点 C 研究对象是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D 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E所有医院都必须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6、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一旦被感染性废物污染,可对污染进行如下哪几种处理?(BC)A用清水冲洗 B增加一层包装 C消毒处理 D不需处理 E擦拭处理

7、以下哪些物品属于感染性废物?(ABCD)

A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B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 C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 D废弃的血液、血清 E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

8、伤口可分为以下几类?(ABC)

A 清洁伤口 B 清洁污染伤口 C 污染伤口 D 感染伤口 E 化脓伤口

9、颅高压症状包括(ABCD)

A 头痛 B 呕吐 C 婴儿前卤张力高 D 意识障碍 E 腹痛

10、标准预防是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ABCD)A 手卫生 B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 C 安全注射 D 穿戴PPE正确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诊疗器械 E 医疗垃圾规范处理

三、判断题

1.保护性隔离措施:是指为预防高度易感病人受到来自其他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及病区环境中各种致病微生物的感染,而采取的隔离措施。(√)

2.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物上一切微生物,使其达到无活微生物存在的过程。(×)3.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a)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b)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患者污物之后。(√)

4.手皮肤消毒方法:用清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腹、指尖、拇指、腕部,时间不少于10~15秒钟,流动水洗手。(√)

5.《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规定,手消毒可以选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双手或用消毒剂浸泡双手。(√)

6.《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规定,新生儿病房(室)入口处不应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不用严格洗手、消毒、更衣。(×)

7.《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规定,工作人员进入ICU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罩、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8.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属于损伤性废物。(√)9.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属于化学性废物。(×)10盛放生活垃圾的塑料袋为黑色,盛放医疗废物的塑料袋为黄色。(√)

五、问答题:

1、何谓医院感染?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6分)

答案:

A.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B.以下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徒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2、为什么要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在临床工作中哪些情况下应洗手?(7分)答案:

A.通过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可直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30%-40%。特别是耐药菌株的医院感染,绝大部分是通过医务人员手进行传播的。

B.在临床工作中以下情况应洗手:

(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2)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3)穿脱隔离衣前后(4)接触清洁或无菌物品前(5)接触病人粘膜、破损皮肤后(6)接触污物后(7)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后(8)脱手套后(9)进食或下班前(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相关问题 篇5

医院感染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有两种,直接接触:体表与体表直接的接触,间接接触:易感宿主与受污染的物品接触,微生物存活在病人皮肤及周围环境,微生物从病人传播到健康医务人员手上,如果医务人员无法有效清洁双手将导致病人间的交叉感染。

1 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

1.1病人感染情况

1.1.1美国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为5%-6%,导致每年99000病人死亡。

1.1.2欧盟:现患病率为3.5%-14.8%。

1.1.3英国:估计每年导致5000病人死亡。

1.1.4

ICU和高危险病人:现患病率为25%-50%。

1.1.5中国:患病率6%-8%。

1.2医务人员感染情况

1.2.1职业暴露的定义

病人的血液或具有传播HIV的体液,包括阴道分泌物、脑脊液、滑膜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包液、羊水及含有HIV的实验室样本,经医务人员破损的皮肤而污染或利器割伤污染了医务人员的黏膜。

1.2.2国内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现状:

某传染病院护士自我防护调查分析,因工作而感染过或感染了常见的医院感染性疾病:其中甲肝占 3%,乙肝占4.7%,丙肝占2.5% ,戊肝占1.3% ,结核占5.5% ,流感占34.8%,总感染率为49.6%。常见医院感染性疾病有:血液传染疾病:乙肝/丙肝/艾滋病,消化道传播:甲肝/戊肝/肠道传染病,接触传播:结膜炎/疱疹,空气传播:流感/结核。

2 医院内手卫生的现状

医务人员的洗手依从性与需要洗手的次数呈反比, 外科医生比内科医生高,护士比医生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越高,则医院感染率越低,接触患者后手卫生执行率显著高于接触患者前。

3 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的因素

3.1人员方面:

管理层不重视,没有规范,未受过训练,工作太忙,觉得不重要,怕手部皮肤粗糙。

3.2相关用品方面:没有无水洗手产品,没有肥皂,水槽坏了等。

3.3方法:

没有规范,肥皂污染严重,反复使用的毛巾,洗手时间小于10-15秒。

3.4环境因素:病人多,护士少,水槽离病人太远,水槽堵塞。

洗手是标准预防的第一环节,标准预防是院内隔离预防的`基础,WHO和CDC在SARS预防措施中首先强调了洗手,洗手是最重要且最简单有效能防止感染传播的方法!

4 如何做好手卫生工作

4.1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增强无菌观念,树立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的知识培训,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

4.2掌握必要的手卫生知识,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强调洗手的时间和次数,提高洗手合格率。

4.3改进洗手的方法和条件,配备快速免洗手消毒液,就近安装洗手池,并配备洗手液、快速干手器或一次性擦手毛巾,加强洗手设施的建设,有效保证洗手消毒效果。

4.4建立监督检查制度,专职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医务人员洗手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对洗手结果进行监测,使医务人员自觉遵守手卫生规范,保证手卫生质量,防止医院感染。

手卫生看似简单却在医院感染控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医务人员通过正确的洗手,可以避免交叉感染,切断传播途径、去除手部大部分微生物,有效的阻止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参 考 文 献

[1]游建平,府伟灵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5(4):426.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篇6

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主 任:

马玉虎

院长 副主任

主管院长成 员:

冯文彬

副院长

张广信

副院长

乔小栗

防保科长 贾占表

总务科长 赵培荣

护理部主任

二、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内一科:王满良

内一科主任

田云宁

内一科护士长 高丽华

内一科副主任 宋秋丽

内一科副护士长

内二科:张广佩

内二科主任

肖灵欣

内二科护士长

王秋欣

内二科副主任

内二科副护士长 内三科:付

内三科主任

内三科护士长

内三科副主任

内三科护师 妇产科:常晓钦

妇科主任

杨艳芳

妇科护士长

郝志超

妇科副主任

妇科副护士长

郭俊领

产科副护士长 外一科:崔增活

外一科主任

武小玉

外一科护士长

贾亚宁

外一科副主任

赵小款

外一科主管护师 外二科:张东来

外二科主任

杨艳丽

外二科护士长

马秋波

外二科副主任

刘新省

外二科副护士长 骨外科:王欣乐

骨外科主任

李 娅

骨外科护士长

钱建华

骨外科副主任

张建新

骨外科主管护师 脑外科:刘永吉

脑外科主任

刘中晓

脑外科护士长

脑外科主管医师

刘会芝

脑外科主管 儿 科 赵 颖

儿科主任

杨 铭

儿科护士长

儿科副主任

刘建运

儿科副护士长 五官科:秦青录

耳鼻喉主任

房秀平

耳鼻喉护士长

周明亮

耳鼻喉副主任 李

耳鼻喉副护士长口腔科:沈会玲

口腔科主任

王秋平

口腔科护士长

李瑞奇

口腔科副主任

口腔科副护士长眼 科:王 芝

眼科主任

师 秀

眼科护士长

急诊科:耿敬肖

急诊科主任

张 栗

急诊科护士长 血透室:杨

血透室副主任

血透室副主任

血透室副护士长

崔向丽

血透室副护士长手术室:房凤锁

手术室主任

周 灵

手术室护士长

王树青

手术室副主任

李会来

手术室副护士长理疗科:赵永来

理疗科主任

冯士灿

理疗科医师 皮肤科:孟冀胄

皮肤科主任

刘坤敬

皮肤科护士长 放化疗:王守刚

放化疗主任

王 乔

放化疗护士长 检验科:刘志国

检验科主任

刘仁通

检验科副主任 功能科:田 锋

功能科主任

吕玉茹

功能科副主任

贾玉洲

功能科副主任

功能科医师 放射科:裴运利

放射科主任 病理科:邬秀林

病理科主任 感染性疾病科:田秀坤

主任 药 房:王瑞琴

药房主任 CT室:王振影

CT室主任 供应室:高彩娈

供应室护士长

王晓敏

供应室主管护师

医院感染管理相关问题 篇7

1急诊科医院感染存在问题

1.1 环境污染严重

急诊患者流量大, 病种复杂, 病情各异, 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流行病、烈性传染病患者均可能同时候诊就医, 导致环境污染严重[2]。此外, 急诊科患者不断, 难以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 致使医院感染菌株较为集中。还有保洁人员医院感染意识淡漠, 对周围环境的消毒不规范, 因此, 空气中微生物含量超标, 造成急诊科工作人员和患者长期处于污染的空气环境中, 被污染的危险性概率显著增高[3], 易引起条件性的医院感染。

1.2 医护人员手卫生问题

一方面由于急诊科24h全天工作, 患者大多病情复杂、危重, 陪护人员多, 且各种潜在感染和带菌者情况不明, 环境及物体表面得不到有效的彻底消毒, 加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大、工作忙, 导致医护人员的手更加容易污染。另一方面, 医护人员忙于患者的抢救, 来不及或忘记洗手或手消毒, 使各种病原菌通过医护人员的手而造成交叉感染,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 医院感染通常是直接或间接由手传播, 这一途径比经空气传播更具危险性[4]。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病原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5]。

1.3 无菌技术执行不严格

在给患者进行无菌操作时, 如果医护人员无菌观念差或无菌操作不严格, 就会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如在接诊外伤出血患者时, 为迅速给患者止血, 医护人员忽视了本来已污染的伤口的严格消毒, 或清创不彻底就包扎缝合;护士抢救危重患者时, 为了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不清洁周围皮肤的污垢、血迹而进行直接消毒和穿刺, 以上均有可能造成医院感染[6]。另外急诊患者在诊断治疗和抢救过程中, 有创操作非常多, 如留置导尿、插胃管、气管插管、胸腹腔穿刺等, 需使用必要的医疗器械或抢救仪器, 器械及抢救仪器的使用不当或消毒不彻底也容易导致院内感染。

1.4 医疗废物的污染

医疗废物规定存放在处置室并加盖, 有些医务人员因为工作忙想节省时间, 有些医务人员因为贪图方便, 把医疗废物放置在身边或走道内暴露的容器内, 聚集一起送处置室处理, 易导致二次污染和环境污染。

1.5 防护意识缺乏

急诊工作人员在进行各项检查、治疗、护理以及转运患者等操作过程中, 往往对自身防范感染的意识下降, 不按操作程序和规程办事, 例如操作时不戴口罩、帽子, 在办公室吸烟、在操作中接电话等;常用医疗器具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止血带等未按规定进行严格消毒, 使得医务人员的手容易污染, 增加了隐性感染的危险性。这些都说明了急诊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对医院感染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只停留在口头上, 缺乏自身安全防护意识, 导致自身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1.6 科室清洗包装医疗器械

由于基层医院抢救医疗器械设备较少, 为能满足临床需要, 患者使用后的可再生医疗器械仍由使用人员负责清洗包装, 送消毒供应中心灭菌。此法虽保证了数量, 但保证不了质量。由于科室没有规范的清洗条件, 医疗器械清洗不彻底, 病原菌残留。

2对策

2.1 提高医护人员控制感染意识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控制感染意识。感染管理科和科室每月将组织医护人员和保洁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的相关工作制度及新进展, 重点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熟练掌握和执行安全操作标准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做到诊疗全程感染的控制。

2.2 重视医护人员手卫生

手卫生是简单、方便和经济的方法, 成为国际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措施。一是给急诊科需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及干手设备, 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手卫生规范, 洗手池旁边贴上六步洗手流程, 学会正确洗手。二是在抢救室每张病床上床头和医护人员的口袋里放置手套, 做好标准预防, 并宣传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脱手套后仍需洗手或手消毒。三是每台治疗车和救护车上均放置快速手消毒剂, 有效节省洗手时间, 又能控制不必要的交叉感染。四是院内感染科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对医护人员手卫生进行监测, 并列入每月的院内感染质量考核内容。通过采取以上措施, 提高了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有效的控制了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2.3 空气物体表面严格消毒

科室对日常环境的消毒应实行常规化、制度化管理, 做好感染管理的基础工作。治疗室内空气每天用紫外线消毒2次, 每月空气培养1次 (菌落数≤500cfu/cm2) , 并做好登记;观察室、抢救室每天开窗通风至少1次, 消毒1次, 来降低空气污染程度。室内门把手、操作台面、床旁椅、桌、转运车等每天用200~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1次, 室内采用湿式清扫, 遇污染时随时用500~1 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 及时彻底清除地面、墙壁、床单元、诊疗用品及其物体表面的血渍、分泌物等的污染[3];对特殊感染的物品作特殊的消毒处理;并做好登记。

2.4 规范抢救医疗器械的消毒管理

抢救室内最少配备2套抢救物品以备更换。污染后重复使用的抢救器械和物品, 能高压灭菌的一律要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或灭菌, 其他物品如呼吸机管道、面罩、氧气湿化瓶、体温计等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提倡使用一次性物品, 如使用一次性导尿包、一次性胃管、吸痰管等, 能有效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对部分不能使用或一次性物品价格昂贵的物品, 也均由消毒供应中心提供, 取消科室自备包。

2.5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在紧急抢救情况下, 医护人员的积极救治行为, 患者和家属都有目共睹, 但医护人员怎样预防医院感染、行为正确与否及医院感染的严重性患者和家属都不懂, 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自己必须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 从思想上提高预防医院感染的认识, 增强工作责任心, 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 接触患者后要及时洗手, 接触特殊传染病患者要戴一次性手套, 做深静脉、胸腔、腹腔穿刺及导尿等侵入性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避免直接导致感染。把医院感染知识贯穿于整个抢救过程的每一项操作中,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2.6 做好职业防护

加强急诊医务人员的安全防范教育, 树立以预防为主的理念,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减少职业暴露, 通过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增强医务人员对职业危害严重性的认识, 从而更主动地学习职业防护新知识。在各种操作过程中,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操作前后重视洗手和戴手套, 强调洗手的重要性, 改变过去错误的不洗手就戴手套操作的习惯。预防针刺伤和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提倡真空管采血, 建立锐器伤害报告制度, 伤后要按规范处理, 及时报告院内感染科, 健立评估、建档立案及医学随访。对被HBV阳性患者血液污染针刺伤后应该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接触狂犬病患者的医务人员, 应尽早接种狂犬疫苗。

2.7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制度, 医护人员对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分类, 固定存放, 禁止二次转运, 严禁与生活垃圾混放。感染性废物用符合要求的, 有警示表识的黄色塑料袋收集, 损伤性废物放入利器盒。所有医疗废物都由专职人员用密闭运输统一收集、运送、贮存, 科室负责人与回收人员认真履行交接签字手续, 严禁医疗废物流失、泄露和扩散。加强工作人员个人防护, 处理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医疗废物时,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防护用品。院内感染科协同科内院内感染小组加大检查力度, 加强培训, 反复宣传医疗废物管理的意义及重要性, 对违反规定的按制度进行处罚。

参考文献

[1]黄玉如, 杨艳芳, 等.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24) :3960-3961.

[2]陶美芬, 陆青, 罗方舟.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的研究进展 (J) .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18) :2396-2397.

[3]张保刚.急诊各种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对策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6) :790.

[4]李亚洁, 谭琳琳, 周春兰, 等.手部卫生的研究进展 (J) .护理研究, 2006, 20 (2) :286-289.

[5]何红燕, 林伟清, 黄雪琴, 等.手污染的控制与医院感染的预防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10) :1407-1409.

医院临床输血感染的相关环节分析 篇8

[关键词] 医院输血感染;相关环节;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57.1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145-02

输血感染是指输入含有病源体的血液,或者输入未采取病毒去除、灭活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而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等。医院因输血而感染疾病的现象在我国各地时有发生,一旦发生,往往后果十分严重。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河南、湖北、黑龙江、山东、山西等地先后出现了一系列因输血感染疾病而引发的索赔案件。因此,医院首先要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严格输血管理,避免输血感染,保护患者的健康和避免输血感染及医疗纠纷的发生。笔者通过临床输血的各个相关环节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容易发生输血感染的环节和避免感染的方法,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 容易导致输血感染的相关环节分析

1.1 采血环节

采血对象(供血员)血液的感染是输血感染的根源,所以对血源的控制是防止输血感染的关键。这就需要中心血站采血方对供血者进行严格的健康体检,按照法定检测项目(HBV、HCV、HIV和梅毒4项)严格检测方可采血;其次对采血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采血穿刺是一个暴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献血人员与工作人员,因此,通过对采血环境、人员、血源、材料、环境、器械等多方面的控制,以保证血液质量。

1.2 运输、储存、加工分离环节

血液采集后有一个运输与储存、加工过程,这一过程也需严格按照卫生部的相关规定进行质量控制。在血液运输与储存、加工各环节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血液临时存放、加工分离所用的容器等应严格消毒;血液在运输和存放过程中的环境湿度、温度变化、人员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执行操作制度的严格程度等任何一个环节的不细致,都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血液的存放、领取应有严格的领取复核制度,并按照制度严格执行。

1.3 输注环节及血袋的回收

采血与输注血液都属于侵入性操作,是容易引起感染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输注时应注意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作好消毒灭菌和消毒灭菌质量控制,尤其是皮肤穿刺部位的消毒及输注血液时操作技术等,都是造成感染的重要环节。输注结束后的血袋必须返回输血科统一管理,以备患者出现输血反应时及时查对。

2 防止临床输血感染的措施和方法

2.1 输血科的管理

医院输血科是输血管理的重要部门,承担着指导临床安全用血、血液入库、储存、核对、交叉配血、发放血液的职责,必须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对全血、血液成分制品的出入库均要进行认真核对,要有双人双岗复核制度,确保血液的安全。由于需要输注血液的均为急危重症患者,所以对输血科的要求是能快速、准确地调制和提供血液,及时对患者进行输注。输注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一旦出现差错不仅危及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还会导致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输血科的作用在输血环节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输血科的管理上首先要具备完善的的硬件设施,如完整的输血设备,血液储存区域、储血设施等,其次是要有专业水平高、反应能力强的医护人员,储血设备要求进行24 h温度监控、严格按规定进行消毒和微生物指标的监测,血液储存区域应严格分开,并有明显的状态标志;输血科人员除必须掌握输血、储存、管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要掌握与输血相关的临床知识[1],以保证储存血液的质量。

2.2 血液领发

由医护人员携带输血处方和笔者所在医院签发的血型报告单领取血液;发血时,发、取双方必须核对受血者姓名、性别、住院号、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成分、血袋号、血量、血液有效期、血液外观和配血结果等,准确无误后,双方共同在发血单上签字;发、取双方认真核查血制品外包装是否完好,血液外观是否正常。

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标签破损模糊不清、血袋破损漏血、血袋中有明显絮状物或血凝块等;医护人员用无菌纱巾包裹血袋,置已消毒的托盘中回科室;血液发出后,原则上不得退回;做好详细登记及统计工作,如遇特殊情况,除做好详细记录外,应及时向科室领导或有关部门汇报。

2.3 血液输注

①按医嘱取回的血液应尽快给受血者输注(一般血液出库后30 min内),不得在室温放置时间过长或自行储血。严禁将出库血放入非血液保存冰箱内保存,领回的血液因特殊原因未能输用,应及时(30 min内)送回血库储血冰箱寄存。血液在输注前不得随意加温,大量输血如需加温时,应用具有温控报警装置的加温设备,温度不得超过37℃。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或高、低渗液体。②输血前,应由2名医护人员核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和血袋标签等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有无溶血、颜色是否正常等。③临输血时,医护人员应面对受血者,核查受血者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等,询问并让受血者家属回答相关问题,以确认受血者并记录在案。④核对无误后,严格按无菌操作技术,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输血器输血。⑤除生理盐水外,输血过程中,不得向血液内添加任何药品。⑥如发现可疑的输血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报告主管医生,迅速采取措施,缓输或停输血液及进行相应治疗处理,填写《输血反应报告表》。将《输血反应报告表》及留有残余血液的血袋送到血库进行调查。输血科每月将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统计上报上级管理部门。⑦输血后临床医师应对输血疗效作出评估,并在病程记录中体现;护理人员应完善输血护理记录。并将输血记录单(发血单)粘贴在病历中。

2.4 医患沟通

医患沟通在临床输血前具有重要意义[4]。我国目前大部分患者对输血感染的发生缺乏了解,往往只片面地认为输血能有效地改善及治疗疾病,但对输血的风险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另外还有部分患者及家属对输血不良反应的片面了解及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恐惧心理,导致在治疗上对输血的不配合,而引发争议。因此,在进行血液输注前应通过各种方式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应的沟通,使其了解基本的输血常识,避免患者及其家属对输血或由输血本身引起的不良后果难以理解而造成医患纠纷。

2.5 临床医务人员及输血的控制管理

在临床用血时,医院应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严格的输血标准,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针对患者的病情及输血指征确定是否进行输血治疗,输注血液前用药应合理。严禁无指征用血;输血前应填写输血申请单;输血后临床医师应对输血疗效作出评估,并在病程记录中体现;护理人员应完善输血护理记录。

3 讨论

由于输血引起感染的原因很多,除上述的各个环节可能造成输血感染外,血液自身中还附带许多目前检测手段不能识别的病源体和致病因素,而且还存在窗口期的问题,所以不能100%的保证血源的质量,血液的安全问题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全球都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医院输血感染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保证血液质量与输血安全不仅需要医院、血站医务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医院,应采取各种措施在临床正确合理地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避免浪费宝贵的血液资源,另一方面也避免导致输血后感染。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目前,国际上已从输全血大部份改为输注成分血或自体输血,且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输全血的不到10%[2],这一技术目前在我国也得到了积极推广和应用[3],一方面采用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可以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同时可以减少和避免输血感染[5-6]。

综上所述,引起临床上输血感染的相关环节很多,原因也比较复杂,首先要有效控制输血感染首先要从血源(采血环节)开始严格把关;其次是血液的运输、储存环节;第三是血液的输注环节。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好输血必须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严防滥用血源,对有输血指征的患者进行输注时,做到准确及时,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严格的消毒,做到合理安全用血,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春华,任艳丽,陈金美,等.加强临床输血管理确保输血安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5):358-359.

[2] 阎东河,姜美林.现代临床输血技术[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3:74.

[3] 侯玲玲.浅谈如何做好安全输血[J].中国医学创新,2010,7(5):124.

[4] 耿泰山,郭红霞,武丽娜,等.输血与感染丙型肝炎民事诉讼实案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505-506.

[5] 李翊泉,张东梅,高启键,等.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的结果分析[J].现代医院,2009,9(4):79-80.

[6] 张志哲,黄青枝.少白细胞输血与术后感染的Meta分析[J].微创医学,2011,6(2):110-112.

上一篇:外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思考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