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医疗设备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精选8篇)
“医疗设备产业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组(执笔:张永伟)
内容摘要:我们必须更加依靠自主的医疗设备研发与生产能力来提高国内医疗水平和降低医疗成本。我国医疗设备产业发展不能再沿袭“技术引进、模仿、代工”的老路,要抓住机遇整合全球资源,瞄准主流领域和前沿技术,通过机制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医疗设备,创新,政策
一、迅速形成高科技精密医疗设备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是实现我国医疗设备产业升级和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的当务之急
当前我国的医疗形势不容乐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等大病、慢性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给人民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全国每年新增恶性肿瘤患者约200万人,有效治愈率不足10%,全球每年24%的癌症死亡病人在中国;全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造成死亡的人数约260万人,平均每小时死亡300人。重大疾病还呈年轻化发展趋势,如40岁以下肿瘤患者的比例接近40%。
先进的医疗设备在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诸如CT、磁共振、彩超等影像设备,直线加速器和质子、重离子等肿瘤治疗设备,已成为临床诊治的主要手段。我国有医疗设备企业1.5万家,但主要以生产低端设备为主,临床需求最急迫、技术含量更高的精密医疗设备主要依靠进口或购买国外公司在中国制造的产品。目前国内约80%的多排CT、90%的中高端彩超设备、85%的临床检验仪器、95%以上的超导磁共振、90%的高端心电图机等,是被GE、飞利浦、西门子等几家跨国公司垄断。
国外公司的技术控制和设备垄断使得在中国销售的设备定价普遍高于国外。如同样一台在深圳生产的西门子1.5T超导磁共振设备,在美国的销售均价为500万元人民币,而在中国平均卖到900万元。不合理的价格支出最终都会转嫁到患者身上,导致看病贵、看病难。像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万元的情况下,要提高医疗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就必须形成自主的医疗设备研发能力和生产体系。
大量事实证明只要某种产品我们能自主生产,该类产品的价格就会同步降低。如0.35T永磁磁共振,过去进口产品每台都在600万元人民币以上,当国产品大量上市后目前已降到300万以下,患者的检查费用也大幅降低。
二、医疗设备产业的发展机遇
在主导低端医疗设备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高科技精密医疗设备,应是我国医疗设备产业发展的方向。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格局调整,为我们实现技术超越提供了难得机遇。
(一)全球医疗设备产业正处于重大变革期
其一,中高端医疗设备市场由偏重高性能转向高性能与低成本并重。全球金融危机后,美欧等国的医院对高端设备的采购更偏重经济性和实用性,在技术已经达到诊断或治疗的要求以后,医院将不会过多考虑技术的超前性。主要跨国公司由于固守过去追求高性能的技术路线而对这种转型不能快速反应,同时金融危机使得他们经营活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投资和研发均在紧缩。相比之下,在同时实现高技术、低成本方面,我国有优势。在研发密集型的高技术领域,基于人力成本低的低成本研发优势是后发国家实现技术赶超的关键因素。我国医疗设备公司虽然规模还不大,但可利用这个优势在单一产品开发上形成接近跨国公司的研发规模,同时又可以几倍于跨国公司的研发强度加快技术创新。我国多年积累形成的较完备的医疗设备制造体系,既有助于将新技术快速产品化,又可实现产品制造的低成本。其二,信息技术与医疗设备的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创新空间,也为赶超者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近几年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实现了医疗设备的智能化和网络化,使过去诸多单一的设备变成了多设备互联互通的大系统,实现了信息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医疗设备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其三,一些新技术目前正处于成长期。如质子和重离子肿瘤治疗设备,各国均还起步不久,我们已有一定的技术基础,而且某些关键技术,如加速器的束流控制等,还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在别人无暇顾及和缩减投入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能抓住机会,及早布局,加大投入,实现产业跨越是可能的。
(二)人才流动为我们掌握核心技术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美欧等国的医疗设备研发及相关学科领域有大量的华人专家,其中不乏行业的领军人物。以磁共振为例,每年的国际磁共振学会(ISMRM)年会发表的论文中,有1/3以上的文章有华人作者,ISMRM的现任主席也是华人。同时,还有大量的华人工程师在美国GE、德国西门子、和荷兰飞利浦公司总部及其研发中心工作,如在美国密尔瓦基的GE磁共振事业部的研发部门里有近1/3的工程师是华人。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以及欧美国家在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困难,目前很多海外华人专家愿意回国工作。此外随着国内近年来外企研发中心的设立,如深圳西门子,北京GE,沈阳飞利浦,在国内也培养了大批工程研发人才。这些人对我们掌握全球前沿知识和技术有关键性作用。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近年来国内医疗设备领域的绝大多数技术突破都与归国创业的技术团队有关。同时,我们还可以吸引一些外籍专家加入,如上海联影公司已经集聚了来自海内外的近500名研发与工程人员,其中包括原飞利浦CT在美国总部的系统架构师Patrick Kling,原西门子德国软件事业部的经理Oliver Schreck等。深圳迈瑞通过并购美国同业公司,也已在美国构建了本土化的研发、管理、销售队伍。
(三)我国现在已成为全球主要医疗设备市场
从中长期看,我国对医疗设备的需求会有较大空间。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居民医疗卫生消费用于器械和药品的比例会接近目前发达国家1:1的水平,而国内目前该比例不到1:3.这意味着我国到2020年将会产生上万亿元的医疗设备市场。从近期看,新医改政策推动了全社会对医疗领域的投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到2012年各级政府需要投入8500亿元进行新医改,其中预计约4000亿元将投入到各类医疗机构,每年新增投入约1300亿元。随着公立医院改革、医药分家,医疗服务的比重会进一步加大,新增投入中用于医疗设备的份额将会逐年增加。由于国内企业更了解本国医疗需求,在响应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售后服务等方面有优势,我们有条件成为本国医疗设备市场的主导供应者。
(四)民间资本已成为推动我国医疗设备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
我国目前1.5万家医疗设备公司中95%以上是民营企业。更重要的是,民间资本开始介入到基础性技术和特大型医疗设备的研发与应用领域。如质子和重离子肿瘤治疗设备是医疗设备中包含诸多高端技术的特大型设备,单台设备的价格在1亿美元以上(未含安装和配套设备费用)。现在已有民营企业与中国科学院进行合作研究,预计2013年可以完成临床应用调试。还有一些民营企业正筹划与北京、上海等地医院合作,投资10亿~20亿元人民币建立质子或重离子治疗中心。再如民营的上海联影公司目前已投入3.8亿元用于大型影像设备的研发。民间资本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长期以来国家科技资金对医疗设备领域投入的不足。
三、主要思路
医疗设备产业应成为我国装备工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其发展不能沿袭“技术引进、模仿、代工”的老路,要抓住机遇整合全球资源,瞄准主流领域和前沿技术,通过机制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瞄准主流领域
发展高科技精密医疗设备不能再依靠单一产品和边缘产品,应根据国家的战略需求,选取临床需求明确、影响力大、技术含量较高、对行业带动强的重点高科技产品切入,争取在新一代CT、超导磁共振、高档彩超等大型影像设备、质子和重离子等大型和特大型高科技治疗设备领域实现快速突破。
(二)坚持超前开发的技术路线
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重点研发当前至4、5年之内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另一方面要下决心进行5~10年后有市场潜力的前瞻性技术的研发,争取在前沿技术上寻求突破。
(三)大规模集聚人才
抓住机会吸引和聚集海外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与国内人才队伍相结合,迅速形成支撑我国医疗设备产业跨越发展的人才体系。
(四)通过机制创新实现“产、学、研、医”一体化
上海、深圳等地的一些民营企业通过在公司内部构建产、学、研、医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探索,很值得重视。他们的做法是,通过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实现与“学”的结合;通过在研发团队中大量引入有临床医生背景的研发人员以及与医院进行合作从而实现了与终端用户“医”的结合,做到把临床需求及时反映到产品上以及新产品研发的各个环节上;公司再根据市场需求,将前瞻性的技术及时转入产品化研发过程,再进一步将研发成果转到大规模生产中。
四、政策建议
1.建立支持技术快速创新的监管体制。在不放松监管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对自主创新设备的审批效率。可考虑对重点科技攻关设备建立专门的快速审批通道。改善或取消卫生系统现在执行的医疗设备配置证制度,扩大各类医疗机构采购和使用医疗设备的自主权。
2.设立医疗设备科技重大专项,加大对源头性技术的研发支持。
3.从科技投入、市场准入、临床应用、税收等多方面支持企业建立产、学、研、医一体化的创新平台。
4.利用税收优惠和政府资金引导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高端医疗设备研发与应用领域。
5.切实解决高端人才引进所面临的工作条件、生活安置、个人所得税减免等现实问题。争取将更多医疗设备领域符合资格的高端人才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人才引进计划。“医疗设备产业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陈清泰 吴祈耀(北京理工大学)
参加讨论:詹文龙(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方守贤(中国科学院院士)
董宝玮(解放军总医院教授)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 是创新型河北建设的重要载体。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 促进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科技管理方式、整合创新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要求。目前河北省构建和认定的省级以上产业创新联盟共有14家, 而全国在科技部等部门的引导和支持下已有146家产业创新国家联盟试点, 该省仅有抗生素、维生素两家进入国家联盟试点, 另有蛋鸡和葡萄产业创新联盟列入国家重点培育联盟。总体看来, 该省产业创新联盟扶持政策和手段较弱, 联盟数量较少、层次较低, 发展不快。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分析我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模式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借鉴北京、天津等地的做法, 本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突出产业发展需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提升联盟组织优势”的原则, 围绕联盟创新合作机制, 引领产业发展, 聚集创新资源, 强化服务功能等建设重点目标, 提出以下发展对策建议。
1 组织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 制定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应发挥科技部门组织软科学研究的优势, 组织相关专家针对该省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需求, 选择重点产业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 分析重点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技术创新的战略布局、战略目标、战略方向、重点任务和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同时, 结合该省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企业研发机构以及核心专利、知名商标的行业布局组织制定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方案, 实行省市联动, 分级管理, 引导科技资源向重点产业聚集, 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以便为推进产业走上技术集成、协同创新、集群发展的轨道, 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及行动指引。
2 构建完善战略联盟长效合作机制, 探索优化联盟协同创新运行模式
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 创新合作机制是关键。应坚持“面向市场、开发创新、平等自愿、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 遵循联盟内在规律, 增强联盟内生动力, 健全联盟运行管理制度, 注重完善联盟的利益机制、责任机制、信用机制和协同机制, 修炼联盟内功、培育联盟生态, 为促进联盟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通过规范联盟合作协议和章程, 从联盟构成要素, 组织形式, 创新链与产业链关系等角度, 指导联盟构建牵头单位, 确保联盟成员的技术先进性、代表性和合作伙伴的互补性, 完善技术创新目标定位, 推进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无论联盟是企业主体型还是学研驱动型, 或者是政府推动型的不同模式, 都要强化协同创新机制, 充分体现战略协同、组织协同、资源协同、制度协同和文化协同, 围绕联盟技术创新战略目标, 加强信息沟通, 集体协商, 形成相互合作, 相互配合的工作协调会商机制, 制定联席会议制度, 成立促进会, 注册社团法人, 引导联盟依法规范发展。
要加强与北京、天津农业产业创新联盟的战略合作, 推动由政府主导的行政化管理向联盟主导的社会化管理模式转变, 逐步形成市场化、民主化、社会化的联盟管理机制, 引导研发战略联盟逐步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向知识产权联盟发展。
3 制定联盟建设重点培育计划, 实行联盟定期综合评价考核制度
为引导和和推进河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健康发展, 防控战略联盟失败风险、提升战略联盟运行管理和创新绩效, 该省应研究制定联盟建设重点培育计划, 促进联盟完善组织构架、优化创新目标,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规范联盟构建条件和认定管理办法, 总结交流联盟集聚创新资源, 构建创新体系, 突破共性技术的成功经验, 争取我省拥有更多的省级联盟进入跨国家联盟试点及重点培育联盟的系列, 并参照科技部组织开展联盟评估工作模式及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估考核工作方案, 重点对联盟创新活动, 创新绩效、服务产业、运行管理和利益保障等情况进行测评和综合评价,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定期报告制。消除“管理黑箱”, 加强动态调度和合作项目核心资源及瓶颈资源的监控, 以发挥联盟的组织优势, 提高产业创新效率。
4 着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 建设培养科技型企业家队伍
加快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 培育产业技术创新的领头雁是重要前题条件。促进行业龙头企业向创新型科技领军企业转型升级, 以带动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以打造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应组织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 进一步研究明确培育重点行业科技龙头企业的入选条件和培育目标。培育重点目标应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知识产权优势、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提升技术创新平台, 增强研发投入强度, 优化人才发展机制, 拓展科技合作空间, 培育品牌战略优势,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开展优质社会服务等方面内容。努力打造一批掌握核心技术, 引导行业发展的创新型科技领军企业。应高度重视科技领军企业的科技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科技企业家是行业发展的领袖、企业科技创新的灵魂和联盟建设战略支撑的关键要素。应加大培训力度, 科学引导和指导帮助科技企业家及后备人才拓宽视野, 更新理念, 提升素养, 做大做强做优企业, 以发挥行业科技领军企业在构建和发展产业创新联盟中的主导作用。
5 研究实施产业知识产权战略, 促进联盟知识产权协同运用
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和重点产业发展规律及自身特点, 明确行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目标重点, 健全联盟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提升联盟专利协同运用与集群管理服务能力, 推进联盟集体维权与行业自律。充分利用国内外专利信息资源, 把握科技制高点, 市场关注点和产业生长点, 提升知识产权联营和产业化、资本化运作能力。应积极组织联盟企业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 夯实知识产权工作基础, 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培育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 要加强产业专利布局研究、决策咨询、专利分析与预警, 防范和降低知识产权风险。应进一步加强专利交叉许可和产业专利池建设, 推广联盟专利技术标准, 跟踪研究国际先进标准, 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价值评估, 谋划构建和发挥专利联盟的组织优势, 以联盟集体名义开展对外知识产权谈判, 增强产业整体联防能力, 同时要聚焦品牌, 培育我省产业自主品牌, 并以特色为前提, 品质为基础, 创意为灵魂, 文化为内涵, 在全球视野和全产业链视角下对产业进行精确定位, 组织技术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 提升产业品牌竞争优势。
6 创新政府资源配置投入方式, 构建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应借鉴广东省的做法, 制定《河北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 明确产业创新联盟的法律地位和政府支持职责。要充分发挥地方各级政府的统筹协调服务职能, 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专项资金, 以组织联盟对产业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平台技术和应用技术开展联合攻关, 对产业创新联盟创新成果实行后补助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支持和鼓励。打破技术和资本的壁垒, 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效率和融资杠杆放大作用, 加大对联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补偿和科技贷款配套贴息及绩效奖励。政府还可设立再担保机构, 为担保机构担保科技创新型企业而发生亏损实行财政有限补偿担保代偿损失, 并要善于运用间接型政府科技投入的扶持政策。同时要着力加强科技金融结合对接, 构建“政银企”合作联动与产业、科技、金融融合创新服务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科技保险, 积极促进科技企业家与风险投资家结合, 为联盟企业再融资和未来的创新发展夯实基础。要鼓励信用评级机构积极探索建立科技企业信用评价体系。鼓励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和开展对产业创新联盟的相关法律服务和财务审计服务及信用风险信息咨询服务。规范企业财务管理, 促进企业依法经营、履约守信、健康发展。
摘要:分析了我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现状, 提出我省发展产业技术联盟的合作机制和运行模式、联盟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政府资源配置投入方式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河北,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邸晓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支持政策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4.
[2]孙福全, 王光伟, 陈宝明, 等.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关键词:产业集群理论问题对策
0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集群作为当今世界上极具特色和竞争力的经济组织形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产业集群是在特定的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构成的产业空间组织①。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农村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市场化进程,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我国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产业集群已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存在着一些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1.1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低下 产业集群不仅仅是劳动与资本的聚集,更是技术、创新能力的聚集。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以应用简单技术为主,主要模仿并生产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企业大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而依靠低成本、低价格来维持其竞争优势。造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企业的创新意识比较淡薄,企业间技术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较少。②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力度不足。由于我国产业集群大多是从乡村和小城镇聚集并发展起来的,以中小非公有企业为主,因此技术开发资金严重不足。③由于劳动者素质低下,我国企业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吸收和应用能力有限,这严重打击了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④由于我国缺乏公共的技术创新平台和健全的金融体系,我国企业缺乏进行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
1.2 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 ①土地、资本、能源等生产要素日益缺乏。目前,产业集群主要集中的沿海地区面临着严重的土地要素瓶颈,许多发达城市的工业用地已将近枯竭;电、水、煤炭等能源供给十分紧张,严重制约了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②产业集群内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等原因,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不愿意向其提供贷款,即使有机构和企业愿意提供贷款,这些中小企业所要承担的贷款利息也很高。③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当前由于原材料供给不足、通货膨胀等原因,原材料价格上涨迅速,企业原本的低成本战略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企业利润下降,竞争力有所减弱。④出口能力下降,阻碍了企业向外扩张。由于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出口受到了制约,这导致企业的赢利能力和向外扩张能力有所下降。
1.3 产业集群内核心企业较少 在现实的经济中,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技术、资源优势的企业能够对其他企业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能够带动其他企业共同发展,从而推进区域经济向前演进。由于我国的产业集群主要是在农村和乡镇发展起来的,并以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集群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我国产业集群很难具有核心竞争力,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足。
1.4 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早在20世纪90年代,产业集群政策已在西方发达国家普及了,而我国政府在制定产业集群政策、对产业集群进行规划和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着不足。①我国政府对作为产业集群主体的中小企业不够重视,缺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我国与产业集群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政府对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管理不到位。②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公共产品投入不足。目前,我国许多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产业集群主要分布的村和乡镇地区交通不发达,企业在用水、用电、通讯等方面存在着困难。
2 加快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已成为限制我国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瓶颈,因此,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集合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2.1 增强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家已经意识到竞争优势的获得主要应依赖于创新,依赖于创新所带来的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每一个企业都有其特定的技术问题,聚集企业的技术问题得到解决意味着该产业的技术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因此,技术创新对于产业集群及其内部的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应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识,加大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建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政府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联合金融机构等中介组织和公共研究开发机构,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创新遇到的资金和技术问题;其次,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低成本型集群向创新型转变,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最后,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指导集群内的企业按一定的原则分摊技术创新的成本。
2.2 培育要素市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依赖于高质量、充足的生产要素,完善的要素市场对于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集聚和优化配置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应不断培育和完善要素市场。政府应积极引导、合理开发并规划土地的使用,使土地向高新技术产业、有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流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中小企业发展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政府应完善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需要的金融体系,促进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任,通过政策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外商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由于我国目前电、水、煤炭等能源供应十分紧张,政府应增强节约能源的宣传力度,并致力于开发新的能源。
2.3 扶持和鼓励与产业集群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 金融、保险、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提供各种中介服务,降低了企业的信息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产业集群内的中介服务机构应实行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中介机构应代表企业积极地同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减少企业的信息成本,增强企业的活动能力。中介机构还应扩大服务种类和范围,以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服务,满足产业集群内企业的需要。此外,中介机构应引导健康的集群经营文化,促进集群内竞争合作的健康发展,营造出良好的集群环境。
2.4 培养创新型企业家,培育核心企业 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集群内核心企业的带动,因此,我们应积极培育核心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由于核心企业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创新型企业家,我们还应培養创新型企业家队伍。政府应扶持教育培训机构,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基金,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政府还应采取有力措施和政策,吸引国外人才。要培育核心企业,政府应根据各个地区的资源情况,区位特点等外部条件,聚集各种生产要素,推动其技术开发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其不断做大、做强,增强其辐射和带动能力。同时,政府应为核心企业提供完善的供应网络,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改造,以提高核心企业的区域配套水平。
2.5 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 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决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与否。因此,政府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合理规划产业集群,正确制定、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和政策;其次,政府对集群进行规划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和制度失效,因此,政府应构建一个全国性的产业集群规划组织体系,对产业集群的规划进行综合管理,同时,地方政府应根据其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规划政策,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的现象;最后,政府应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制定正确的产业集群政策,为集群内的企业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
① 吴德进.产业集群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3.
参考文献:
[1]吴德进.产业集群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惠宁.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J].山西师大报.2005.11.
[3]杨洪焦,钱颜文,孙林岩.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06.3.
[4]佘明龙.产业集群理论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6.
[5]龚双红.国外产业集群理论述评[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1.
[6]廖双红.产业集群理论简述及在我国的应用[J].地理教育.2007.1.
[7]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4-37.
[8]魏后凯.关于提高我国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J].科学新闻.2006.11.
[9]陈博文.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
[10]王志莉,叶青.我国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的现实探讨[J].特区经济.2006.5.
[11]达捷,董春.我国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现实分析[J].特区经济.2005.11.
[12]刘璟.我国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优化对策[J].企业经济.
[13]赵敏,张国亭.我国产业集群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J].发展战略,2006,9.
[14]王春宇.分工、专业化与产业集群演进的研究[J].管理天地.2006.2.
[15]蒋珊.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6.7.
[16]刘来福,王世文,邱兰.加快发展我国产业集群的若干措施[J].社会科学论坛.2005.12.
农业产业化主要表现在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主导产业规模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我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为实现由农业大镇到农业强镇的转变,要以强化农业基础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要发展农业产业集约化经营,实现农业规模效益,使农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要围绕实现产业化目标,我认为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抓出成效来。
1、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在搞活流通上下功夫。农业产业化成败的关键在市场,必须“贸”字当头,“销”字开路,努力开拓市场。利用姜博会等等载体,宣传“生姜大王、大王生姜”品牌,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各种展销会、订货会,发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销售,积极与大中城市建立稳定的供销纽带,使产品有较稳定的销路,真正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村市场体系。
2、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加速农产品的转化增值。龙头企 1
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强弱和牵动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规模和成效,它能带活农村,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规模化的基地生产相对集中起来,形成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的生产经营,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有效地联合起来,成规模、上批量、创名牌、争效益。一是膨胀壮大现有龙头企业,对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龙头企业,像泰禾、玉苑森信等,实施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档次,扶持其尽快壮大、扩张。二是争取招商引资建立新的龙头企业。通过合资、独资、合作等形式,引进一批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三是利用我镇现有企业联合起来形成联合舰队,增强抗御风浪的能力。
3、加大基地建设力度,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叫响“生姜大王”品牌,做大“ 大王生姜 ”产业,充分利用“天蓝地绿水清居佳”的环境优势,大力建设无公害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发展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重点抓好生姜大蒜产业,对开发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板栗、核桃等林产品,进一步扩大规模,事先向质量、效益、规模型转变。基地建设要改变目前农业生产规模小、门类杂、经营分散的状况,立足于资源优势,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经济,搞好主导产品的系列开发,形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要积极培植一批重点乡村和专业大户,作
为基地建设的领头雁。
发展方式的思考和建议
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都明确提出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一阶段,课题组根据我县具体实际,围绕“十二五”和明年如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企业合作重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如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发展进行了深入地调研。通过调研,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一、我县新特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关于组织开展“特色产业推进年”活动的意见》(阜发[2010]8号)要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传统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一)对全县经济支撑拉动作用不断增强。今年1-10月份,风电装备、粘胶纤维、光伏、煤盐化工、环保滤料、阀门、开关柜和玻璃制品等八大特色产业(定报口径)累计实现开票
销售38.5亿元,同比增长72.6%;实现入库税金1.33亿元,同比增长33.7%,分别高于全县面上34和16个百分点,占全县工业经济的比重分别达到33%和27%。其中,列入市重点培植的三个重点特色产业(风电装备、粘胶纤维和环保滤料)1-10月份实现开票销售27亿元、入库税金75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21%,占全县工业经济的比重达23%和15%。
(二)产业规划和专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先后聘请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等专业性机构及业内专家精心组织编制了《阜宁风电装备产业发展规划》、《阜宁澳洋工业园粘胶纤维产业发展规划》和《阜宁环保滤料(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初步形成风电装备产业园、LED产业园、粘胶纤维产业园、环保滤料产业园、天一食品产业园、五个中小企业园等专业园区和区中园,特色产业集聚度明显提升。1-10月份,全县风电装备产业园、粘胶纤维产业园、环保滤料产业园三个特色产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9亿元,累计建成面积达6000亩。
(三)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推进。神山风塔、澳洋科技差别化纤维、双多20.30、氟美斯新材料、双昌百万吨磷复肥、金石玄武岩、森泽环保等一批重点项目已经或即将竣工投产。中盐集团投资20亿元的盐矿勘探和盐化工项目,中粮集团投资10亿元的30万吨大米加工、米糠油和生物质发电项目成功签
约。一批重特大产业项目为加快我县新特产业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四)产业龙头企业培植初具成效。风电装备产业以协鑫风电为龙头,引进神山风塔项目、辰风新材料、常盛法兰等一批重大项目。粘胶纤维产业以澳洋科技公司为龙头,引进双昌20万吨硫酸和100万吨磷复肥、华龙纺织染整、霞客环保色纺、凯末尔服装加工等项目填补了粘胶纤维产业链后道空白。环保滤料产业以正大森源、东方滤袋等企业为龙头,引进了氟美斯、金石玄武岩等产品档次较高的产业项目。
(五)科技创新品牌创建连续取得突破。我县相继获全国风电装备产业基地、沿海地区首家“江苏省风电装备产业特色园区”、“中国(阜宁)环保滤料产业基地”,阜城镇获“中国环保滤料产业名镇”称号。天和风电、澳洋科技、东方滤袋等3家公司成功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大森源集团“森源”牌滤料获驰名商标,东方滤袋等四家企业获批高新技术企业。
二、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特色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但当前制约新特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仍然较多。主要有:一是特色产业链上项目不多。环保滤料、阀门、开关柜等产业项目同质性较强。二是特色产业龙头不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环保滤料、阀门机械等特色产业中销售超亿元企业太少,缺乏大企业大集团。三是创新能力不强。全县八大
新特产业776家生产企业中,拥有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占比仅为1.5%;高新技术企业21家,占比仅为2.7%。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和建议
按照国家、省、市相关要求,结合当前国内外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形势,根据我县具体实际,对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传统产业,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如下建议。
(一)狠抓“四有三聚”,努力抢占新特产业发展制高点
1、通过加强规划来“引”。要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确定我县重点发展的新特产业,在政策扶持、项目投入、协调服务上进行引导指导。2010年,县组织开展了“特色产业推进年”活动,确立了倾力打造风电装备、粘胶纤维两个优势产业,着力培植光电光伏、煤盐化工两个新兴产业,全面提升阀门、环保滤料、开关柜、玻璃制品四个传统产业的发展思路。现根据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结合我县具体情况,建议将风电装备、光伏光电、环保滤料三大产业确定为“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的新兴产业;将粘胶纤维(含纺织服装)、煤盐化工、阀门机械、食品加工四大产业确定为“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的传统特色产业。认真分析产业发展现状,瞄准行业发展高端前沿,从长期、中期、近期发展目标,具体推进计划,重点项目建设,园区规划建设,龙
头企业培植,创新研发平台,商标品牌创建等方面组织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2011年,要重点实施“双百亿产业”计划,即:风电装备、光伏光电、环保滤料新兴产业销售突破100亿元,粘胶纤维(含纺织服装)、煤盐化工、阀门机械、食品加工四大传统产业实现销售突破100亿元。到2015年要打造3-5个百亿级新特产业。
2、通过扶持龙头来“带”。要加大规模企业扶持力度,制定“一企一策”的个性化激励措施,重点培植销售超5亿元的龙头企业。2010年要培植超30亿元企业2家(协鑫光电科技公司、澳洋科技公司),培植销售超10亿元企业3家(胜丰钢铁、中恒纺织、双多化工),培植销售超5亿元企业5家(协鑫风电、神山风电、荣威塑胶、双昌肥业、天一食品),培植销售1亿元企业20家,使全县销售超亿元企业累计达30家以上,以一批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新特产业项目前延后伸,做长做粗产业链条。
3、通过优质服务来“促”。创新为企业服务工作方式,实施“百企争先创优”工程。根据定报企业2010年完成主要经济指标、科技研发、品牌创建等情况,初步计划排出入库税金超百万元的100家定报企业,分档分级评出巨龙企业20家、功臣企业30家、明星企业50家,明确县四套班子成员,重点部门主要负责人,全县服务企业标兵开展重点服务、个性化服务、一对一服务。继续开展为企业服务周活动,继续在全县工业企
业中深入开展“比发展、促升级、争贡献”活动,激发广大企业创先争优,做大做强。
4、通过品牌宣传来“推”。密集组织相关宣传推介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我县风电装备、光电光伏、环保滤料、粘胶纤维(含纺织服装)、煤盐化工、阀门机械、食品加工等新特产业的对外宣传推介力度,特别是重点宣传我县获得的全国风电装备产业基地、中国环保滤料产业基地、江苏省15个特色装备产业基地之
一、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粘胶纤维生产企业等产业品牌;加强推介高新技术企业、中国驰名商标等重点企业、重点品牌、重点产品,力争在全国形成一批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新特产业、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
(二)实施“四个十”工程,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大产业必须有大企业大集团来引领,2010年是我县“十二五”开局之年,要通过强势推进“十个企业技改、十个企业重组、十个品牌创建、十个政产学研合作”四个十工程,在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方面谋求突破。
1、坚持大小齐上,重在抓大,推进十个企业技改。继续实施技改奖励政策,保持技改奖励政策的连续性,突出向新特产业、重点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倾斜的导向性。继续通过政策激励、宣传发动,在全县企业家队伍和定报企业中形成争贡献、家家搞技改的比发展、促升级氛围,力争规模企业中实施技改企业一半以上,销售超5000万元企业中实施技
改企业达80%以上。初步排出投入5亿元的澳洋三期工程、投入3亿元的绿叶农化井冈霉素生产线、投入1.5亿元的理想阀门技改等10个技改项目,实行重点重抓。
2、坚持量质并举,重在运用,推进十个品牌创建。加大商标品牌的创立、运用、保护和管理力度,既注重商标品牌量的扩张,又注重商标品牌质的提升。定期组织开展商标品牌培训讲座,增强企业商标品牌意识,提高开发利用商标品牌市场价值的能力。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打造高端品牌,提升品牌附加值,以品牌牢固确立市场优势地位。2011年,要在目前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10件、省名牌产品17件、省级质量管理奖1项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双多化工的“双多”化肥、东方滤袋的“志荣”玻璃纤维布、宁富食品的“宁富”肉制食品争创驰名商标;阜稀公司的“太极”稀土、江恒阀业的“三零”金属阀门、仁舟水泥的“仁舟”水泥、舒恒管夹件的“舒恒”管件争创著名商标;恒河油脂的“恒河”牌植物油、金谷米业的“金谷”牌大米、新科达滤料的“新科”牌玻璃纤维过滤布争创省名牌产品等十个品牌创建工程。
3、坚持内外并举,重在对外,推进十个企业重组。继续以推进企业资产重组为重点,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重点支持本地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领军企业挂靠合作新上项目,积极支持本地企业间开展产业配套、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合作。2011年要重点推进初步排出的
恒河油脂与重粮集团合作重组,投入10亿元新上30万吨大米加工项目;佳宁水泥与中建材南方公司合作重组,投入1.5亿元新上百万吨水泥项目;阜宁稀土与中铝集团合作;中恒纺织与香港联邦集团合作,投入1亿元新上500台喷气织机及物流项目;东方滤袋与盐城科行集团合作等十大企业重组工作。对十大重组企业进行动态管理,成功一家,退出一家,增补一家,持续推动全县工业企业对外合作重组步伐。
4、坚持政企联动,重在实效,推进十个政产学研合作。创新驱动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要积极围绕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推进政产学研合作。重点做好2011年1月初,在南京举办阜宁(南京)新特产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产学研合作恳谈会各项工作,确保签约政产学研合作项目30个以上。2011年要有重点抓好江苏大学与我县合作共建工程研究院、东南大学与我县风电装备产业园共建风电装备部件研究院、上海东华大学与阜城镇人民政府共建除尘滤料研究院、青岛大学与阜宁澳洋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江苏澳洋粘胶纤维研究院等十大政产学研合作项目。
(三)做到“三个强化”,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发展
1、强化政府激励政策引导。我县专门出台了《推进全县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激励意见》(阜发[2010]50号)、《关于激励扶持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政策意见》(阜发[2010]51
号),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载体和研发平台,实施产学研合作;激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我县设立研发机构。2011年,我们要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的宣传力度。一是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广泛宣传,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到我县设立各类研发机构,与我县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二是向企业宣传,引导企业积极走出去与重点高校寻求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创办产品设计、研发机构。
2、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应用主体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动员有条件的企业都要成立产品设计、研发中心,销售超5000万元的规模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要达60%以上,行业龙头企业要力争建立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2011年要争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级技术企业中心4个,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协鑫风电、氟美斯滤料、华派新材料、神山风电),“十二五”末要争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2011年要力争进入江苏省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试点地区,搭建科技融资平台,形成以政府资金引导、企业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解决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
3、强化政产学研合作。定期组织开展政产学研对接活动,要像抓为企业服务和项目推进督查一样抓好政产学研项目跟踪服务,将政产学研工作纳入镇区、部门、企业评先评优的条
件之一,建立政产学研工作的长效机制。继续依托重点园区加快科技成果孵化器、科技创业园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重点加快科技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科技创业平台等四大平台和7个中心的建设,为科技创新研发创造良好条件。有针对地根据企业技术难题,帮助企业与高校院所牵线搭桥,组织技术攻关,使企业尽早获得最新科技成果,占领市场。2011年要力争与10-20名专家签订柔性人才引进协议,鼓励一批企业与行业领军人物与我县企业签订技术开发协议。
● 许心辰张福弟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制造型企业的技术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现代化技术开发体系初步形成,高新技术装备与研发能力显著提升,技术创新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加快技术转型升级,加速产品结构调整,实现技术新跨越。自主创新是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也是制造型企业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线。
一、创新给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自主创新包括三方面,一是不断进行原始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积极探索集成创新,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或者产业;三是努力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
从我们企业来讲,最重要的创新模式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杰克韦尔奇说过一句话:合法合理的剽窃,非常重要。自主创新,拿来主义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离不开合作创新,合作创新的意义在于它适合现阶段中国企业的发展实际,我们国家80%的技术还要靠引进,自主创新的不到5%,现在我们还必须以合作创新为主。合作创新的重要性在于我们要大力提倡技术引进、技术消化、技术吸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非什么都要从零开始。现阶段还必须是合作创新与自主创新并存,他们之间其实不矛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从创新的形式上讲,合作创新的形式有:产学研结合、企企合作、商企合作等等。我们现在用产学研结合的形式比较多,产学研结合互补性明显,高校、科研单位是人才积聚的地方,他们中间孕育了非常强的创造力,企业有实现技术的转换能力,优
1/6
势互补。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形式,我们实现了从光机仪器到电子仪器的产品升级。
创新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不只是技术上的创新,不仅开发一个产品要创新,技术的全过程都应该包含创新的内容。就是说从设计、开发、实验、试制、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都应该有创新的内容。通俗的说,创新无处不在。各国都很重视自主创新,但是很多技术并不能靠一个国家完成,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是不是一种矛盾?自主创新不等于自力更生,不等于闭关锁国。全世界有23个创新型国家,这些国家的基本标志是:70%的新财富是靠技术创新实现的。自主创新绝对不是什么事情都要你自己干,说到底,就是要有一种自主意识。
二、创新给企业发展带来生机
我们建厂五十年来,从开始没有象样的产品,到靠单一产品,发展好多年,再到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水准仪、经纬仪、垂准仪、全站仪、扫平仪、测速仪、GPS接受机等10大系列100多个品种,1000多个型号规格的整机和附件的产品结构。靠创新,新的产品还在不断诞生,我们正在追赶世界前进的脚步,努力缩小与世界先进产品的差距,现在我们的新产品产值率已达到60%以上,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到测绘系列仪器多元化的大飞跃。企业的进步,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离不开管理的创新。创新带来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苏州一光历经半个世纪,特别是1999年改制以来,我们的经济规模,已经从最初很小的几
十、上百万的规模,踏上了亿元的产销台阶。实现了经济规模从百万到数亿元的大飞跃。年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职工收入,分别是1999年企业改制时的3倍、6.8倍和3倍,员工收入人均年超过5万元。50年前,我们一无所有,白手起家,靠租借场地发展生产。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一大批进口加工中心、车削中心等先进的加工设备,还拥有多条测量基线和三坐标测量机等先进检测设备。我们在市区最好的地段,拥有自己的生产制造基地。现在我们又靠自有资金,投入5000多万元,在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方,苏州工业园区,建设了苏州一光现代光电产业基地,一个充满活力的一光,正在为中国测绘仪器行业带来新的希望。创新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我们很自豪。
三、创新是企业克服危机的出路
一百多年来,世界先后发生过多次经济、金融危机,深刻影响了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危机前后实践证明,凡是善于迎难而上、依靠科技积极创新的国家和企业,都能很快摆脱危机并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技术创新的活跃带来经济繁荣;而技术创新低迷,则往往成为经济危机的重要诱因。伴随经济波动,一些昔日主导性产业逐步衰退,而另一些新兴产业在创新的推动下茁壮成长,成为支撑经济复苏和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力量。自1788年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起,这样的规律就反复显现。其中美、日、韩三国在危机中的各自发展就是有力证明。美国在大萧条后依靠技术创新迅速进入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化发展高峰期;日、美两国在石油危机后依靠技术创新使得节能型、低耗能产业迅速崛起;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依靠技术创新快速步入知识密集型产业高速发展期。
因此,要走出危机,创新的路就在脚下。今年,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路和措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品转型升级。我们正处在技术发展,产品转型的关键阶段。产品结构调整迫在眉睫,调整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调整能提高竞争能力,调整能保持良性发展。无论从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还是自身发展的要求来看,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品升级转型,全面提高经济运营质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为紧迫。国际金融危机,倒逼我们结构调整,新技术的科技革命,推动我们结构调整,国内外环境变化,有利于我们结构调整,我们化危机为机遇,加快结构调整。加快产品转型升级,聚优做强主营产品。作为先进制造型企业,我们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已有基础和自身优势,以产品转型升
级为目标,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做优做强主导产品。我们把全站仪打品牌,GPS打影响作为发展抓手,今年投入4000万元,优化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等产品结构,把提高速度、扩大功能、智能兼容,作为调整方向,把数字化、一体化、自动化、信息化作为转型升级的目标要求。我们的数字水准仪、小型化全站仪、双流动站GPS等一批转型高新产品都将在今年陆续与客户见面,填补市场空缺。
(二)探索多元销售,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以往,在销售模式上,我们主要依靠经销商体系,比较缺乏直接面对客户的销售形式。市场嗅觉相对迟疑,营销手段单一。面对当前金融危机,今年我们提出,全站仪打品牌,GPS打影响的营销策略。打品牌,就是要把产品做稳定,做可靠,做精细。提高品牌效应,增加附加值。GPS项目,我们在销售模式上进行新的尝试,走出了产品直销第一步。目前,我们已经培训了一支有专业技术知识的销售服务人员,派往全国各大区开展直销工作。直销,将有助于我们掌握客户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市场的真实信息,直接体会产品被客户认知的情况。直销不意味我们要放弃经销商模式,而是有机结合共商共赢。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多元销售模式,走互利共赢的销售发展之路,我们与苏州一光的销售商将会共同发展,共同壮大。
(三)注重品牌建设,打造核心竞争能力。品牌建设,现代企业都很重视,但怎样树品牌,每个企业的理解不一样,做法也不一样。我们的理解是做品牌就要象做人一样,要讲究外在的美,更要注重内在素质和心灵美。品牌是企业文化、企业价值、企业战略和企业经营理念在长期坚持质量、赢得消费者忠诚度和市场精准定位的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无形资产和有形的货币资金,最终通过有效的市场规范升成企业资本而形成的,它不仅是标志和称号,更重要的是商品的商标,综合价值,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终极体现。金融危机激励我们对关于品牌建设的问题深入思考,品牌建设的主体是品牌文化的完善,我们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汲取力量,克服危
机。第一把质量做好。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句话,在今天是任何人都能懂得的道理了,“三鹿”因为质量而消亡。但反过来说,好的质量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危机当头,质量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今年我们除了在ISO9001惯标上继续努力之外,我们的重点是抓源头控制,抓进货质量控制,抓电子原器件质量控制,抓生产全过程控制。通过设计改进、工艺改造、流程控制,全面提升质量水平。技术质量部门,围绕突出问题,重点攻关,限期改进。我们的质量问题很多是源头的问题,管好原器件质量,做终端产品的企业质量稳定性就有保障。第二为客户创造价值。我们把为客户创造价值作为自己的使命,我们确定的目标是持续创造新价值。我们要为客户发现价值、提升价值,还要实现价值。我们把品牌的服务渗透到业务的每个环节当中去,精心设计、精工制造、精细管理,持续改进,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所以我们的品牌建设是跟企业业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积极营造与经销商的事业伙伴关系,争取与客户一起成长,通过协商、沟通、服务,实现共赢。我们提升品牌,创造价值,与经销商一起培育市场,提高知名度,提炼差异性,提供特色服务。象做人一样,讲究诚信与忠诚,共同遵守市场规则和主流社会提倡的信誉。品牌让我们在危机中找到力量,竞争能力得到提升。
(四)整合人力资源,优化人才结构。目前,我们的人才结构是适合制造型企业运作的。人员的侧重在生产制造上,我们拥有一批高技术的技能型人才。但是,技术、管理、营销的人员比重则离创造高附加值的要求还有距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的赢利能力,限制了我们产品附加值的增长。要想不断进步,保持增长,提高赢利能力,我们必须在人员的结构上进行调整,逐步把人员结构的比重调过来,较大幅度地扩大技术、管理、营销人员的比重。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低成本引进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机会。我们按照“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原则,引进人才。今年重点在充实研发人员、营销人员上打开局面。现在我们已在营销、研发等方面引进了一批成熟人才,采用梯度方式,调整人才结构。60%的是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成熟人员,20%的人员靠内部轮岗调配补充,20%引进应届研究生培养使用。同时,我们加强了绩效考核,提高效率,淘汰落后,金融危机给了我们优化人才结构的机会。
(五)加强互利互补,共谋测绘行业发展。谁都知道,今天的中国测绘仪器市场,是一个竞争十分激励的国际化市场,几乎世界上所有测绘仪器制造商销售商都到中国来了,强手如林。而本土的测绘仪器企业,却在自己的家门口各扫门前雪。在今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高兴地看到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振兴经济,中国政府更是投入4万亿元拉动内需。然而,基本建设起来之后,我们看到国外品牌的仪器都齐刷刷地涨价,而中国的国产仪器却还在明争暗斗各自降价。我们的民族品牌那里去了?我们的民族精神那里去了?我们承认国外品牌有它的优势,它有涨价的理由,需求是它的基础。同样,我们国产的品牌也各有长处,人家没有来贬低我们,倒是我们行业内部的有些人,常常会通过各种机会,采用各种手段,诋毁国产仪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中海达创中国GPS第一品牌的雄心,南方多品牌战略的探索,欧波低成本的定位以及苏一光全系列发展的模式,都已体现各自的发展特色,结出了阶段性成果。我们之间有各自优势的产品,应该走合作互补的道路。大家把自己善长的产品做好,创造高附加值。我们可以开展技术合作,在资金投入,人才投入上更加集约。发挥行业作用,开展产品合作,联合开发,统筹开发重点,满足客户差异性需求。我们的工夫要用在沟通、合作、互利上,合作可以解决很多一个企业不能解决的问题,减少重复投入,节约开发时间,避免走弯路。我们有信心跟大家一起,担当起振兴民族品牌的责任,做行业排头兵。只要我们积极进取,创新合作,互利互赢,向先进学习,持续改进,我们中国测绘仪器行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精神和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广西文化产业的决策精神,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我们根据新形势新任务, 通过对相关产业和部门的调研, 做出这份调研报告, 为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广西文化产业现状、经验和存在问题
(一) 2007年广西文化产业数据概况 (1)
2007年全自治区实现GDP 5955.65亿元, 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49.91亿元, 占GDP的2.52%, 比2004年提高1.03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的不断增长, 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 推进了和谐广西建设。
从文化产业组成的三个层次看:核心层2007年实现增加值48.2亿元, 占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2.2%, 比2004年减少2.1个百分点;外围层实现增加值37.2亿元, 占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4.8%, 比2004年增加15.7个百分点;相关层实现增加值64.51亿元, 占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3.0%, 比2004年减少13.6个百分点。2007年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32.2∶24.8∶43.0。
在“文化服务”的7个行业类别中, 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4.07亿元, 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22.7%, 比2004年减少6个百分点, 所占份额最高;其次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 实现增加值29.69亿元, 占19.8%, 比2004年增加13.1个百分点;居第三位的是广播电影电视服务, 实现增加值8.15亿元, 占5.4%, 比2004年增加1.7个百分点;其余依次是其他文化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新闻服务。
在“相关文化服务”的2个行业类别中, 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行业实现增加值51.11亿元, 占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4.1%, 比2004年减少16.2个百分点;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行业实现增加值13.4亿元, 占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8.9%, 比2004年增加2.6个百分点。
(二) 近几年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分析
1. 文化产业实力居于全国中等水平、西部地区前三位的先进水平
进入新世纪以来, 广西文化管理部门坚持思想观念、机制与体制、管理方式和运作方式等多方面的创新, 形成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力争文化实力快速增长的良好环境, 促进了广西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广西文化企业锐意创新、强化管理、激发活力, 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据云南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王亚南研究员依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发布的权威数据做的广西文化产业基本情况数据分析表 (见表1) 可以得知,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实力大致居于全国中等水平 (第11~18位之间) , 在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中居于前三位的先进水平 (7项数据平均值为2.7) (2) 。
2. 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建成
目前, 广西文化产业建立起基本完备的产业格局, 已形成出版业、报业、发行业、艺术表演业、图书馆业、广播电视电影业、文化信息业、艺术教育业、文化经纪与代理业、文物博物业、文化娱乐业、音像业、会展广告业、文化旅游业等比较齐全的产业门类。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初步建成。
3. 出版业、旅游业实力强, 效益明显
广西文化产业的一些行业业绩突出, 进入全国前10位行列, 如出版业、旅游业;若干产业项目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 经济效益明显。如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4. 文化产业创出品牌, 形成较大影响
经过近10年的努力, 广西文化产业创出一批全国知名品牌, 其中, 《印象·刘三姐》、桂林愚自乐园、百色靖西绣球村列入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受到业界专家的好评和海内外观众的青睐。
(三)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经验
1. 在整合优势资源中形成产业优势
近几年广西文化产业获得较好的发展, 一条重要经验就是, 注意整合优势资源发展为自己独有的产业优势。广西最主要的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近几年整合这些优势资源取得产业成效和较大的社会影响的, 有以下项目: (1) 整合广西“山歌”、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 举办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传统歌节, 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等。前者自1999年举办以来, 连续举办11届, 已成为国内著名节庆活动之一, 并取得一定的产业效益。 (2) 整合桂林山水旅游资源、少数民族歌舞资源和名人 (张艺谋) 资源而产生的《印象·刘三姐》。 (3)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广西日报社、接力出版社等组成的出版产业在整合广西和国内的各类文化资源 (智力、人才、资金等) 上都取得重大突破和成效。
2. 在机制创新中激活文化生产力
广西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以人事制度为重点推进了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 尽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吸引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资本参与发展文化产业, 壮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实力和社会影响力;采取“一体多制”的办法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推动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特别是以项目带动改革、以项目推动机制创新的做法, 带来产业化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创新, 从而推动了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
3. 以项目为载体, 突破“不发达”瓶颈
为发展文化产业, 广西提出了“以项目为载体, 优先发展本体产业, 积极扩张延伸产业, 努力寻找合作产业”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精品和品牌。通过以项目为中心, 解决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最大的瓶颈问题——文化产业资金投入的问题;打破了体制障碍和行业壁垒, 实现了以市场为取向的资源优势整合, 促进文化、旅游、财贸、商贸、交通等部门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 自治区统筹推进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已有90个, 完成投资7亿多元, 培育了一批民族文化产业品牌, 形成了以项目构建的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规模, 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之路。
4. 开放的环境, 引来多种投资与经营模式
根据广西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 广西一直比较重视民营文化企业这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 积极引导和支持其健康发展。近年来, 广西突破了国家包办文化的单一模式, 出台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力量投资文化产业, 为各种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强化服务意识, 努力为民营文化企业排忧解难, 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 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体制办文化的新格局。近几年, 广西民营和外资文化企业数量迅速增加, 特别是娱乐、演出、休闲、影视等行业发展迅速。目前, 仅广西文化厅与民营文化企业联系的项目有50多家 (个) , 特别是在自治区22个文化产业品牌项目中, 民营项目占了三分之二。广西影视剧产业的投资主体也是民营资本。外资经营的桂林乐满地主题公园、愚自乐园等大型文化园区经营效益好、影响大, 成为广西文化产业的品牌。
(四)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文化产业总量偏小,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偏低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与国內外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相比, 可以看到广西文化产业的规模依然较小, 仍处于经营的起步、探索和市场的培育的阶段, 规模优势尚未形成, 文化产业处在较低的层次。无论是规模水平还是发展速度都落后于周边的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广西文化产业如果不能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加快发展, 按现今的发展速度预测, 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要占到全区GDP比重的5%, 成为支柱产业, 至少还需要10年时间。这显然不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精神产品的需求。
2. 文化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 经营方式陈旧
广西文化产业领域小型企业居多, 现代大型文化企业屈指可数。2004年的数据显示, 平均每个文化产业活动单位从业人员25人, 其中文化服务业更少, 不足20人。这种状况到目前仍无大的改观, 如作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百色靖西绣球村, 长期是家庭作坊式经营, 经营规模无法扩张, 产值一直停留在年收入100多万元的规模。文化产业组织的小型化, 资源优势的分散化, 阻碍了市场强势竞争力的形成。
3. 产业优势不明显,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总体上看, 除了文化旅游、出版发行、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等产业效益相对好一些外, 文艺表演、新闻、广播电视、会展等行业还基本上处于微利阶段。其他一些文化产业的经营如娱乐休闲、网吧经营等大多数处于小公司、小制作、小收入状态, 低层次运作, 小环境发展, 松散型管理, 难以发展形成产业规模, 更谈不上培育文化市场。文化产品的题材选择过于单一和死板, 特色不够突出, 品种不太丰富。文化企业运作效益不高, 多数处于“广种薄收”、“只种无收”、“长种短收”的状态。这种过分分散的组织模式和产业运行机制, 不具备向外扩张和竞争优势。就是效益相对较好的出版和广播电视业也还不具备区域性的影响力。
4. 文化产业投入不足, 制约发展规模
广西文化产业整体投入不足, 限制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目前, 全国31个省区市中已有23个省区市设立了文化产业专项资金, 广西从自治区到各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均尚未得到落实。国家财政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入总额太小, 以2006年的数据看, 广西当年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16.50亿元, 占地区GDP比重的0.34%, 而广东当年对文化产业的投资为342.10亿元, 占该省GDP比重的1.32%, 相比可知我们有多大的差距。与此同时, 民营或私人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外资或合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加上对外推介招商引资项目少, 致使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单一, 资金匮乏, 特别是相关政策偏差等因素, 出现了投资运营文化产业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等诸多问题,
5.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顺
文化产业的发展已超越了传统概念上的文化范畴, 而我们的管理体制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管理文化的水平, 表现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效率低下、行业和地区壁垒森严、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尚未完全从直接办文化的管理模式中脱离, 且各自为政, 不利于规模化发展和大市场运作。如“中国东盟汽车拉力赛”本可以打造成很好的旅游品牌, 但由于是外宣办和体育局主办, 旅游部门不能插手, 综合效益无法发挥;音像业的内容审查、出版发行和市场管理分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个部门;这使同一产业链条在不同部门间游离, 部分文化资源被闲置浪费, 难以系统开发和充分利用。
6. 产业结构不合理, 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新型产业缺乏
广西文化产业中的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 创意型和高科技型文化产业比重太小, 基本还处于萌芽状态, 没有形成产业规模。经营传统产业的企业引入高新技术与先进装备也十分有限, 企业整体科技含量偏低, 发展后劲不足。
7. 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
广西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总数依然偏小, 在全社会从业人数中不足1%, 低于全国平均值。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3%~6%。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也偏低。从学历看, 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有0.15万人, 占全区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0.7%;大学学历人员为5.6万人, 占28.2%;高中学历及以下人员为14.1万人, 占71.1%。从专业技术职称看, 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有0.46万人, 占全区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2.3%;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有1.58万人, 占7.9%;初级技术职称人员2.11万人, 占10.6%。从技术等级看, 高级技师有411人, 占全区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0.2%;技师有0.1万人, 占0.5%;高级工有0.48万人, 占2.4%;中级工有0.73万人, 占3.7%。
二、加快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一) 广西跨越发展形势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1. 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必须实现的奋斗目标。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和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以加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两大工程构成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级党委、各地政府必须深刻领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性, 切实加强文化建设, 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 以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确保广西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 改变物质消费结构需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据对世界进入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过程分析, 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 人们消费结构开始发生转变, 物质消费的比重会逐渐减少, 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会不断增加, 家庭收入的支出在支付温饱方面的开支比例缩小, 在教育、旅游、、娱乐、休闲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支出开始增多。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时, 这种变化会进一步加快, 支出比重向精神文化消费方面倾斜更大。2008年, 广西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 到2009年末, 有望接近2500美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市场容量在加大。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广西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但从总体上来看, 文化总体实力还不够强, 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比较突出, 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文化产品无论在规模上、类型上、质量上都还无法满足这种消费结构改变之需, 我们必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3. 扩大广西经济发展规模、加速提升广西GDP总量需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各省区市GDP进入亿元的省级单位有13个, 广西属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2008年GDP 7171亿元, 距离亿元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要加速提升广西GDP的总量, 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条重要途径。据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统计, 文化产业的年增长速度一般在20%~30%以上, 高于经济的综合增长速度。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发展, 广西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数量的文化资产。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产业”, 而不仅仅是“文化”。只要我们进一步加大投入, 像办糖业、办旅游、建高速路那样作为广西经济的新增长点去培植和促进, 文化产业可以在“十二五”时期成长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占到广西GDP的5%左右 (若含旅游业可达15%左右) 。这对于广西加快发展, 加速提升GDP总量和发展速度, 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4. 构建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新高地和新“增长极”需要文化力的推动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不仅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文艺发展的内在需要, 也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广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广西构建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新高地和新“增长极”, 改变广西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但是,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一种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而文化产业恰恰是以创意产业为核心的一种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文化产业将改变原始产业依赖资源、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的负面影响, 改变资源高消耗、经济低效益、环境高污染的粗放型、浪费型的传统发展方式, 实现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经济高效、环境安全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 形成以生态型经济和创意型经济为中心的产业模式, 有效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对调整经济结构、改变发展方式、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这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尤其重要。
5. 广西承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先锋的职责需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不仅是包含经济内容, 也包含文化内容甚至政治内容。文化产业恰恰是经济与文化的结合体, 它最易为中国与东盟双边所接纳并进入实质性合作领域, 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从经贸活动延伸到文化领域, 增进沟通和理解, 增进中国与东盟的文化认同, 产生经济与人文的双重效益。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规划》的实施, 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责任更为重大, 广西与东盟交流合作更为紧密, 经贸、政治、外交的成效也日益显著, 文化及文化产业的交流合作逐步走向密切, 促进了中国-东盟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加快与巩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迫切需要文化产业发挥特殊的功能和功效。广西与东盟在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的占有和特色方面互补性强, 推动双边的影视、演艺娱乐、音像出版、文学艺术、旅游等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 培育文化产业集群, 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加快广西文化产业发展, 同时走出国门, 搭建广西文化产业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 发展国际文化贸易, 对于提升广西文化产业的层次和实力, 促进中国—东盟的文化交流合作, 服务国家外交战略, 意义重大, 形势紧迫。
(二) 时代机遇与良好基础打造加快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能性
1. 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为广西文化产业带来发展机遇
广西属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产业基础薄弱, 但资源丰富, 民族文化优势独具, 区位优势突出, 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的沃土。首先, 区位优势是广西最大的优势。广西区党委书记郭声琨指出:“广西区位独特, 优势突出。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 是中国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 是我国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是西部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区, 是实现‘东靠西联、南向发展’战略的最佳地带。”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加快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兴起, 广西的这种背靠大西南、辐射东南亚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构成了多种文化交流交融的文化衍生地。其次, 独特的文化资源也是广西的一大资源优势。广西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富, 民族文化、海洋文化、革命历史文化、旅游文化、现代城市文化等构成文化产业发展极佳的生态优势和生殖基础。
2. 近十年来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世纪初以来, 广西在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建设的同时,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在持续增长, 经济总量增大。2006年, 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了全国文化产业统计数据, 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15%, 而2004年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只占全区GDP的1.49%,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在全国省区市排名是第14位, 成绩尚可;2007年, 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则上升到占GDP的2.52%, 比2004年提高1.03个百分点, 发展较快。近年来, 广西出版业的发展更显强劲, 出版业三项重要数据在2007年进入到全国第九位。二是文化产业门类基本完备、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建成。三是文化产业精品工程和特色品牌项目成效显著,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影响深远。四是随着广西经济的高速发展, 文化产业获得了广阔的市场和资本支撑。五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 出台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为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西文化产业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快广西的文化建设, 促进社会进步,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今后广西文化产业的更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文化体制改革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添加动力
近年来, 自治区党委、政府为发展广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制定了六个政策性文件:《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广西的决定》、《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意见》、《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的意见》、《广西“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广西“十一五”时期文化基础设施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文化广西建设若干政策的规定》, 出台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措施, 对广西的文化体制改革作总体规划和部署, 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在此基础上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 通过转企改制, 广西对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文化单位进行积极培育, 稳步有序地推进集团化建设。广西出版总社及其所属出版单位除了保留一家作为公益性出版机构外, 其余各家出版社也在2009年内全部转制为企业, 组建广西出版集团。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 广西众多文化单位积极开展国有与国有、国有与民营的项目合作、资本合作, 通过多样化的参股形式, 盘活资源, 增强竞争力, 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广西文化产业打开发展大门
广西在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泛北部湾区域合作框架之中发展, 文化产业是具体的实施路径之一。广西在发展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与生产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仅自然地理延绵相连, 历史人文也密切相关, 基于文化认同观念的文化产业经营将较之其他产业经营更具水到渠成的功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需要广西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走出国门, 发挥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的双重功效。
三、加快发展广西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实现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遵循“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思路, 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基础作用, 彰显广西文化优势和特色, 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作为加速发展广西文化产业的契机, 以体制创新为动力, 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 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出版发行、印刷包装、广告会展、工艺美术、网络服务等文化产业, 做大做强一批重点项目, 打造一批特色品牌, 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 (园区) , 培养一批优秀文化产业人才, 实现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较快增长, 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广西经济新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二) 总体目标
加快广西文化产业发展, 必须达到以下目标:
文化产业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 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建设成为广西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在全区GDP中的比重有较大增加, 文化产品在种类、数量上较“十一五”时期都更为丰富, 质量有较大提高。到2020年时, 文化产业成为广西支柱产业的地位更为巩固, 并成为广西第三产业中的核心产业, 整体实力位于西部省区领先水平和全国中上水平。
(三) 具体指标
在“十一五”末期和2011~2020年期间, 广西文化产业要努力达到以下目标:
1. 产业总量增加, 发展速度加快
到2015年时, 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 增加值660亿元左右, 占广西GDP的4.5%左右。
到2020年, 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左右, 增加值达1500亿元左右, 占广西GDP的6.2%左右。 (1)
2. 文化产业结构优化, 布局进一步合理
形成一批在全国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文化产业骨干企业群初步形成。到2015年, 广西要形成以旅游业和会展业为支柱的文化产业体系, 全区拥有利润超过1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5~8家, 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骨干文化企业达到20家。以南宁为中心的沿海经济区的文化产业实力更为强大, 桂北、桂东、桂中、桂西经济区文化产业活力增强。
3. 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群体
逐步建成以中心城市为主干、覆盖面广的文化服务网络;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为契机,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 集中力量在全区改建和新建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重要文化设施;加强农村乡镇和城镇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覆盖全区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4. 建成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运营体制和机制
调动政府、企业、文化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 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创意、生产 (服务) 、销售网络健全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5. 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 文化辐射力扩张
通过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加强生产要素市场建设, 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市场主体充满活力, 区域分割、行政分割的市场壁垒逐步打破, 市场中介组织活跃, 市场机制在文化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中发挥调节作用, 市场管理进一步法制化。把广西建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文化开发与交流、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场所和体育赛区。
四、加快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集中统一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 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目前, 广西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比较混乱, 产业体系尚未建立。相关文化产业分属于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广西日报社等厅局, 没有自治区级别的统一管理实体。建议自治区政府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委员会, 统一规划、管理和协调现隶属于文化厅、新闻出版局、出版总社、广播电影电视局、广西日报、文联、旅游局、科技厅、教育局、工商局等部门的各类文化产业, 形成规范、系统的第三产业中的一个产业门类, 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中实施, 并进行年度数据统计;尽快制定广西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十二五”时期广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拟定文化发展的项目政策、投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技术政策、公共文化消费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等。整体推进广西文化产业发展。
(二) 制定与面向东盟国家的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相吻合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泛北部湾区域合作, 把广西推到了国家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新一极的前列, 站在了世界经济的前沿, 也给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市场。2006~2009年连续四年召开的四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 由国家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和广西文化厅联合举办, 中国和东盟10国专家学者、企业家、文化官员共议合作发展文化产业, 围绕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发展议题, 进行了广泛的研讨, 形成了共识, 认为:文化产业将成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对推动各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广西要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合作框架之中发展, 文化产业是具体的实施路径之一。目前当务之急, 应当制订与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面向东盟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相吻合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制订这一发展规划, 应当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 发展思路
将广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放在面向东盟国家的国际合作发展战略平台上考虑, 构建泛北部湾文化产业合作区, 将广西文化产业延伸到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泛北部湾区域国家, 发展国际文化贸易, 提升广西文化产业的层次和实力;构建南宁—新加坡文化产业走廊, 促进中国泛珠地区与中南半岛国家文化产业的互动和对接, 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交流与合作, 深化和拓展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文化产业合作, 为湄公河流域国家与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合作架起新的桥梁, 使中国与东盟以及南亚国家合作的空间更加广阔。
2. 发展目标
构建面向东盟国家背景下的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扩大国际文化贸易种类和贸易额在广西外贸和广西文化产业中的比重;建设一批经济效益高、社会影响大的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和精品工程。
3. 面向东盟国家的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项目构成
建设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园区, 培育中国—东盟文化产业集群。通过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搭建文化产业合作发展平台, 聚集一批文化企业, 构建文化产业生产链, 促成文化产业聚合效应, 使其成为具有研发、生产、加工、服务、人才培训等功能的文化产业基地, 形成中国—东盟文化产业集群。
优先实施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重点项目。以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博览会、广西北部湾实景演出、越南下龙湾大型海上实景演出、柬埔寨吴哥实景演出等项目为合作开发的突破口, 确立广西与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的重点, 优先发展旅游、影视、演艺、出版、节庆会展等领域的合作项目。
4. 促进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的相关措施和优惠政策
包括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项目的管理条例, 优惠的资金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资本市场准入政策, 等等。
(三) 多方筹资, 大幅提高对文化产业的投资
在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转型过程中, 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是投资、消费和出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而且显示出在大多数年份里投资是拉动地区GDP增长的第一位要素。
据国家统计局近十年的综合统计, 我国文化产业的年增长速度一般在15%~30%左右, 高于经济的综合增长速度。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发展, 广西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数量的文化资产。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产业”, 而不仅仅是“文化”。只要我们进一步加大投入, 像办糖业、办旅游、建高速路那样作为广西经济的新增长点去培植和促进, 文化产业可以在“十二五”期间成长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广西文化产业要获得大发展, 应当积极开拓投资渠道, 加大文化产业投入。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大文化产业投入:
1. 政府加大对国有文化企业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投入
政府在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上, 要加大投入。长期以来, 广西由于经济实力较弱, 政府在文化建设包括文化产业方面的投入一直不多。“十一五”时期, 尽管广西逐年加大了文化建设投入, 但投资总量仍然偏小, 占GDP的比重过小。从近三年广西与邻省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看, 广西的投资额是最低的 (见表2) 。
从表2中, 我们看到, 广西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资还偏低, 不仅与代表发达地区的广东省差距很大, 与代表中部地区的湖南省也差距不小, 与同为西部民族省区的云南省相比, 三年累计也少了20%以上。另外, 广西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只在0.3%~0.4%左右, 比例极低。必须尽快纠正不重视文化投资的政策方向, 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争取在“十一五”最后一年里对文化的投资在GDP中的比重提高0.2~0.3个百分点, 在“十二五”时占到接近GDP 1%或1%以上的比重, 如此才能发挥以投资拉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效果。
2. 银行信贷放宽对文化企业的限制
银行应当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助功能, 进一步放宽对文化企业的信贷限制, 特别是对民营文化企业和中小文化企业的贷款限制, 促使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入文化产业项目的生产、服务和销售领域, 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
3. 积极引导民营和外资文化企业资金投入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 民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经验。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办文化的积极性, 组建民营文化企业, 是加快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桂林的“刘三姐歌圩”和柳州市蓝海科技有限公司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前者已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后者被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游戏软件分会授予“中国动漫游戏研发基地”和“中国动漫游戏人才培训基地”。这两个企业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随着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和广西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风声水起,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营和外资文化企业的文化战略投资者来到广西寻找文化产业商机。民营企业投资和外资文化企业资金投入将在未来占到广西文化产业投资总量的主要位置。
4. 其他资金
一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特别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民族文化开发项目, 像花山岩画保护、布洛陀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等, 可以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项保护资金和其他国际文化发展基金的资助。
(四) 以组建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发掘重点项目为突破口
广西的文化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大型成熟的文化产业企业不多, 因此, 必须以建设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发掘重点项目为突破口, 扩大产业规模和效益。
1. 加大国有控股文化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力度
目前, 广西文化产业运作机制基本还处于政府主导的运作机制下, 事业管理要素还未完全从企业运作机制中剥离, 事业管理和企业化运作常常混作一体, 市场机制下的企业独立运作机制发展不充分。广西国有文化单位企业化改制迫在眉睫。构建一批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文化投融资运营主体, 授权经营国有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可以结合文化体制改革, 组建一批国有文化控股公司、国有文化资产经营公司, 使之成为文化领域国有资本的运营主体和投融资主体。自2003年中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来, 广西在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组建了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接力出版集团, 并对广西电影制片厂进行改制, 取得一定成效。目前, 应该进一步推进。可以文化体制改革意愿迫切、文化生产力活跃度高的广西文化厅所掌控的资源组建广西文化投资集团公司, 将财政支出的文化事业建设费以及财政对文化产业方面的投资集中使用, 经过一定的扶持和培育, 使广西文化投资集团公司成为广西大型国企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 以广西电视台为基础组建广西影视传媒 (集团) 有限公司、以广西民族印刷厂为基础组建广西印务 (集团) 有限公司、以广西出版总社为基础组建广西出版集团、以广西日报社为基础组建广西日报报业集团等大型国有文化企业, 使之成为广西文化产业的龙头, 使其在促进文化产业成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中发挥重大作用, 在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建功立业。
2. 开发和经营重点项目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如桂林广维文华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的项目“漓江刘三姐歌圩”, 该项目的重点工程———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 自从2003年10月首演至今, 观众人数逐年增加, 由2004年的31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48万人次, 2006年又增加到78万人次。3年时间内共接待观众150万人次, 累计票房收入2.5亿元, 并带动了阳朔县的房地产、餐饮、旅游、交通等产业的发展。
“漓江刘三姐歌圩”项目的成功无疑给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以启示:开发和经营重点项目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近年来, 广西旅游局开发多条黄金旅游带, 如桂北民族风情 (文化) 黄金旅游带, 将桂林山水—龙脊梯田·龙胜温泉 (壮族文化、瑶族文化) —程阳风雨桥·侗乡鼓楼 (侗族文化·六甲人文化) —苗族年节坡会·元宝山·贝江 (苗族文化·瑶族文化) —柳州人类文化遗址·工业文化串联, 将带动桂林、柳州2市3县的旅游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百色的邓小平足迹红色旅游, 将带动百色市文化旅游和区域经济发展。
(五) 改革体制, 建立产业体系
目前, 文化产业在一些厅局里没有独立的运作空间, 基本还是文化事业的附属物, 还没有实现严格意义上的市场化经营。政府的文化发展资金的使用, 基本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事业性投资、全额拨款的方式, 产出的更多的是宣传品、公益性文化成果而不是文化商品。针对这种情况, 广西应当在统一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的指导下,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 将原来混杂在国有事业单位里的经营性产业性质的那一部分剥离出来, 建立一批国有文化企业实体, 并指导和管理全区民营文化企业, 将文化产业真正作为“产业”来经营和管理。政府的文化投资, 要更多地采用“政府采购”和产业投资的形式, 使国有资本的投资机制逐步从事业性投资、全额拨款向项目投资、差额拨款、产业投资、战略投资转变。
(六) 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打造文化经济形态
广西文化产业要摆脱单纯依靠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 积极开拓创意产业。广西有着底蕴深厚、内容丰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自然山水资源, 有着毗邻东南亚、背靠大西南、面向粤港澳的区位优势, 选择创意产业作为广西经济新增长点, 有着良好的基础。广西的创意产业在整体上虽然实力不强, 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湖南等先进地区有较大差距, 但是一些具体领域、具体项目却走在全国前列, 有的甚至是广西首创。如漓江刘三姐歌圩、乐满地文化主题乐园、南宁国际民歌节等已经形成全国乃至国际知名文化产业品牌。
广西发展创意产业可以先从自身的强项切入, 逐个突破。可以集中力量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会展业、民族文化艺术节庆, 做好新闻出版业、演艺业的集团化改造。例如, 可以借助《印象·刘三姐》的成功经验与品牌效应, 在广西再打造若干个“实景演出”项目, 总体构成“实景演出”系列产品。同时走出去, 与东盟合作, 分别在东盟10国打造东盟版“实景演出”项目, 使“实景演出”项目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最具有地方特质、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
(七) 全面推进面向东盟国家的文化产业合作
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 必须立足国内, 面向东盟, 对外开放。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实施对外文化精品战略, 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扩大文化产品出口, 推动民族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发展面向东盟国家的文化产业合作, 不仅是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提升广西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广西对外开放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构建面向东盟国家的以文化旅游开发为主的文化产业合作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包含文化产业和经济产业的综合性服务产业, 它可以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和促进国际间、地区间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产业。广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1997年提出建设“旅游大省”目标。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海上东盟国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这些国家大都将旅游业定位为本国国民经济的优势产业。中国与东盟各国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也是广西与东盟国家实现经济对接的最快捷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广西的旅游资源丰富, 发展文化旅游有极大优势, 主要有奇特的山水风景资源, 如桂林山水、德天瀑布、乐业天坑、桂平西山、龙脊梯田等;有海滨旅游资源, 如北海银滩、涠洲岛、龙门七十二泾、三娘湾、山口红树林等;有丰富的文物古迹, 如灵渠、花山岩画、柳侯祠、明代靖江王府和靖江王陵、忻城土司衙门等;有绚丽的少数民族风情资源, 如歌圩、铜鼓、民族节庆、民居、民族手工艺品等。积极推进中国—东盟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建设, 是发展与东盟国家文化产业合作的最为便捷的途径。近年来每年被桂林山水所吸引来桂林旅游的国外客户已经超过100万人次。东盟地区已经成为广西最大的海外旅游客源地之一, 广西旅游业成为最先从中国—东盟博览会获益的文化产业。
2. 推进与东盟国家合作发展演艺、影视音像、出版、工艺品等产业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 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深入, 广西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前沿地带, 也为广西文化产业的对外合作提供了良机。在这个大格局中, 广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广西与东南亚山水相连、民族相近、语言相通、习俗相似, 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广西又是中国第三大侨乡, 华侨亲属与东南亚侨民保持着亲缘联系和密切往来。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有利时机, 广西民族文化可以大显身手, 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培育自己的文化产业群体, 在演出娱乐业、影视产业、出版业、工艺品产业等领域, 实现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
(1) 演艺业合作。广西的舞台艺术水准较高, 20世纪60年代初的民族歌舞剧《刘三姐》红遍大江南北。进入21世纪以后, 舞台艺术精品不断涌现, 在2004~2006年里曾连续三年获得文化部举办的“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的荣誉。桂剧、彩调、壮剧、杂技、交响乐等艺术形式, 均有精彩的艺术表现, 一些剧目曾多次获全国大奖或在国际性比赛获奖, 到东南亚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巡演获得好评。如2009年7月广西彩调剧团的《刘三姐》剧组到马来西亚演出, 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 取得较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效益。在演艺合作方面, 广西可以继续向东盟国家巡演歌舞剧《刘三姐》和其他优秀剧目, 继续办好每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建设好这个东盟10国和广西文化交流的绝佳平台。围绕“中国—东盟”主题文化, 应以南宁市为中心, 以精品剧目为纽带, 积极推进演艺产业的国际合作, 继续筹建“中国—东盟艺术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南宁壮乡绿城会展商务旅游区”等演艺园区, 引导东盟国家的艺术家和企业家进入广西市场。
(2) 影视业合作。由于地缘、历史、亲缘等方面的原因, 以广西文化为背景和广西制作的影视剧是东南亚各国人民比较熟悉的, 中国和广西的电视剧在越南、新加坡等东盟国家有较好的收视率。电影《刘三姐》20世纪在东南亚上映时就普遍受到欢迎, 在新加坡的上座率比美国经典影片《乱世佳人》还要高, 在马来西亚被评为世界十佳电影之一。20世纪90年代, 广西拍摄了一部以中越边境贸易为内容的电视剧《边贸女人》, 在越南播放时收视率极高, 促进了越南人民对改革开放的中国的了解。香港媒体在广西贺州拍摄的电视连续剧《酒是故乡醇》和《茶是故乡浓》融入大量广西文化元素, 在东南亚播出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吸引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许多旅客前往观光游览。20世纪90年代, 广西影视界在成功摄制《边贸女人》之后, 又与越南国家电视台合作共同合拍了电视剧《诱人的沙糕》在越南国家电视台播出, 大受欢迎, 多次播出, 影响极大。这些说明, 广西在文化背景、创作题材、市场基础、合作实践等影视剧的摄制和产业运作方面, 都有与东盟国家合作的许多有利条件。这里, 首选与越南合作尤为便利和最有前景。仅以题材而论, 有以下一些题材是两国人民共同关注的:反映广西壮族和越南侬族共同的历史英雄侬志高、反映越南国父胡志明在中国的革命斗争生活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生活、反映中国援越抗美斗争生活、反映中越改革开放时期的相互交往如边境贸易等生活内容, 等等。可以通过首先和越南合作开始, 逐步扩大对东南亚地区广播电视的交流传播和合作, 通过合作建立建设中国-东盟广西影视制作基地、数字化制作中心、影视制作车间、多媒体中心、东盟各语种影视片翻译基地等, 形成影视产业互动互利的良好运作态势。
(3) 出版业合作。广西的出版业是成绩突出的文化产业行业, 2003年以来, 广西的版权贸易数量一直居全国前列。接力出版社推出“鸡皮疙瘩系列”的超级版和搞笑版, 创下连续20个月高居全国少儿畅销书排行榜的业绩, 发行总码洋1亿多元;该社将原创少儿畅销书《淘气包马小跳》的全球多国语言版权授予美国的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 版权贸易总码洋超过1000万元。广西的出版物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国家也有很好的声誉和销售率。2008年12月, 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越南信息传媒部、柬埔寨文化艺术部的批准, 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组织国内12个省区市的新闻出版局、出版发行单位的人员到越南、柬埔寨举办2008年越南、柬埔寨中国图书展销会。这是我国首次正式在越南、柬埔寨举办图书展览。展销会展出了近两年来中国出版的优秀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1万余册, 总码洋达30多万元人民币。现场销售25万元。现场还举办版权贸易洽谈会和签约仪式, 我国出版社输出版权17种。国家新闻出版署同时公布的30年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中, 广西的出版社通过国际版权贸易、国际合作出版的《老人与海》等10本精品图书名列其中, 是排名较前的省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 广西与美国、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成合作出版、版权贸易的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共3985种, 其中输出797种, 引进3188种;向包括东盟国家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图书276万册, 总码洋3000多万元。今后, 广西要利用好与东盟国家的地域、亲缘优势, 进一步打开东盟地区的图书市场, 加大版权进出口贸易, 使图书出口贸易更上一层楼。
(4) 工艺品的发展与合作。作为少数民族地区, 广西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与东盟的一些国家有相近的文化渊源, 易于为东盟国家的民众所欢迎。广西靖西的绣球、阳朔的画扇、临桂的“五通农民画”、钦州的坭兴陶、北海的合浦珍珠、梧州的人工珠宝、玉林市博白和平南等县的芒编民间工艺等, 已经享誉东南亚地区。在特色产业已培育出来了的情势下, 今天的任务是加快形成企业集群, 改变目前规模小、产销脱节等问题, 形成工艺品产销一条龙, 有规模地使工艺品产业迅速地壮大起来。同时, 要进一步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 加强工艺产品品牌的宣传, 扩大海外销售市场, 增加工艺品产业的增加值。
(八) 创新政策, 改善管理
1. 继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进一步理顺关系, 推进文化管理部门职能转变, 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分类指导, 大力推进国有文化单位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按照构建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 贯彻落实“转出一批、改出一批、放出一批、扶出一批”的思路, 培育一批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发展主体。
2. 规范文化市场准入标准, 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运营环境
按照鼓励、允许、限制、禁止等不同类型, 加快制定文化产业投资目录, 规范文化市场准入。积极推进审批制度改革, 逐步推行公益性文化项目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政府采购制度和公开招投标制度, 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环境。
3. 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贷融资方式,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支持以版权、品牌、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作为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充分调动各类文化人才发展文化产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对于通过股份制改制, 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企业, 符合条件的要支持其申请上市。在文化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上, 充分利用社会资金, 自治区财政资金主要发挥引导功能, 各级政府要给予适当配套。鼓励民营文化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参股、承包、租赁等方式参与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建设, 政府要在产品定价、服务质量等方面加强管理指导。鼓励社会资本对公益性文化项目的捐赠, 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公益性文化项目。
4.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落实对文化产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
对民间资本投入国家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项目, 鼓励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主体参股。设立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用于扶持重点文化产业的发展。狠抓龙头项目, 确保资金和土地落实。文化产业投资项目用地要统一纳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年度建设用地规划, 鼓励和引导民间文化投资项目集约用地。
5. 创建优良发展平台, 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
加强各类文化行业协会建设, 确立行业协会的独立法人地位, 充分发挥文化行业协会作用。规范和扶持文化经纪、咨询、代理、仲裁等文化中介机构建设, 建成完善的文化中介机构体系。加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统计核算工作。
(九) 进一步发掘人力资源, 加快文化产业各类人才的培养
1. 要牢固树立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文化、尊重知识产权的观念。
对待人才, 要做到:科技人才与文化人才一个样, 创意人才与经营人才一个样, 外地人才与本土人才一个样。紧密围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 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律保护人才。
2. 制定文化人才资源开发规划, 实施引进和激励人才的优惠政策。
允许个人以其拥有的文化品牌、创造成果、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等作价入股;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办法, 重奖贡献突出的文化工作者。
3.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一方面积极引进区外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和管理人才, 通过各项政策和激励措施吸引区外人才来桂创业和本地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以高校为重点创建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 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 推动人才加快成长。
4. 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优化人才结构。
要善于做好现有人力资源和智力要素在产业领域里的合理布局, 引导优秀人才向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高效益高收入领域转移, 使其在文化产业各个领域里实现创业成功。
参考文献
[1]李京文, 李建平.文化力与文化产业[M].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7.
[2]广西社会科学院.2008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8.
[3]广西社会科学院.2009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9.
[4]李建平.论泛北部湾文化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意义和途径[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 (3) .
[5]梁葵.广西文化产业发展钩勒[J].广西经济研究.2006, (2) .
[6]广西区统计局.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简介[EB/OL].广西统计信息网, 2009.
关键词:动漫产业 创新 举措
1 国内动漫产业的基本概述
国内的动漫产业,主要是指以“创意”为核心,通过动画、漫画为承载载体,包含多种媒介,如动漫类图书、时尚杂志、影视作品和音像资料等动漫产品的技术研发、产品制作生产、图书、音像制品的出版和销售,同时包括与动漫形象产品有关的一系列文化艺术衍生品行业。国家的产业政策中明确对于文化动漫产业的规划是在“十二五”期间,确立了我国动漫产业的政策指导,定义其为新兴产业。动漫产业是高科技含量、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先进的动漫文化产业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
2 徐州动漫产业现状分析
徐州动漫产业相比较经济发达城市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目前我市已有包括徐州原动力动画制作有限公司在内的10多家动漫骨干企业。通过对苏北地区特色经济基础的综合分析,加之延伸至整个淮海地区优势地理、人文环境的详细评估,发现徐州具备发展动漫产业的一些必备基础条件,水土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典籍名人故居丰富,人力资源相对质量素质较高等优势条件是徐州地区综合区位优势。
2.1 产业环境分析 徐州地处我国南北交通要塞,是苏北及淮海经济区高新产业的龙头和枢纽,这一地理优势是徐州地区创意动漫产业发展的有利保障。徐州在历史上也是比较有名的古城,自古历史名流文人骚客来来往往,文化质朴自然,社会风气文明开化,出现过彭祖、刘邦等历史人物,此外徐州市也是近代徐蚌会战的主战场,战争文化遗迹资源丰富,是考古历史学家研究战争的宝贵之地。徐州地理环境资源优美,著名的旅游资源云龙湖、九里山古战场等广为人知。汉墓、汉画像石和汉兵马俑被誉为“汉代三绝”。徐州也有美术之乡这一称谓,原因是徐州历史上画家胜出,书画文化盛行。这些文化和人文地理特色对徐州今日的动漫创意文化发展大有裨益。
2.2 产业政策分析 对于产业政策国家的支持力度很大,在经济结构升级转型的背景下,江苏省对于文化动漫产业的政策倾斜越来越大。在财政资金的投入上,也是走在全国前列。出台的指导意见、发展规划等都在具体落实。相信在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徐州地区的动漫文化产业一定会受益良多。2008年8月,出台了《文化部关于扶持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重点推进包括动漫在内的多个文化产业发展。
2.3 产业平台建设分析 2006年10月,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中国矿业大学建成了集科研、产品及人才孵化、技术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其中,动漫基地是科技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徐州市经过多方论证,与台湾知名动漫企业诚美堂公司合作建成了一座集文化、动漫、科普、体验于一体的动漫博物馆,并作为动漫示范教育基地,这也是目前国内首家、亚洲最大的动漫博物馆,正在积极筹备申报国家级动漫基地。
2.4 产业服务分析 展会比赛,作品创新在一定人群中逐渐宣传到位,在比赛、会展中文化创意产业的氛围正在逐渐形成。同时,徐州市各高校纷纷还组建了各类动漫社团,如中国矿业大学美术协会,江苏师范大学也漫人动漫社、无影动漫社、静澜七海动漫社,九州大学樱兰动漫协会等都是实力较强的在校动漫社团,涉及COSPLAY,动画、漫画、摄影等各项与动漫相关的制作。
3 加快徐州动漫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引导原创动漫生产,激发创作活力 依托徐州汉文化,大力扶持动漫企业和动漫爱好者积极创作富有中国文化和时代特点的动漫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研发和原创能力,着力提升产品内涵、艺术和制作水平,鼓励内容创新,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标。同时,政府在制作、资本、宣传等方面为优秀动漫创意产品搭建推广平台,支持和鼓励优秀原创动漫产品的各类传播、推广活动,提高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3.2 创新盈利模式,完善动漫产业链条开发 积极引导动漫企业探索创新产业盈利模式,大力发展动漫市场,帮助动漫企业加大盈利。促进与动漫形象有关的衍生产品研发和销售,延伸动漫产业链,扩大动漫产业市场规模。同时,高度重视漫画创作在动漫产业链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创作生产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漫画作品。为地方原作品提供高质量的展示舞台,积极鼓励不同作品间的相互借鉴、交流、融合。政府要鼓励各类演艺机构与动漫企业的深度合作,积极参与动漫的创作和演出,塑造动漫演出经典形象。进一步贯彻落实“泛动漫”产业观,大力发展推进有创意的文化艺术产品实际运用,拓展其应用空间,寻找更合适的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利润来源。
3.3 优化动漫产业布局结构 加强统筹规划,注重资源整合,有重点、有层次地将动漫产业与区域优势有机结合,促进产业分工合作,发展具有鲜明地域性和民族特色的动漫产业,要避免盲目发展、无序竞争。重点建设1-2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国家级动漫产业示范基地,优化基地布局,努力完善产业集聚、产品展示、人才培养、企业孵化等功能。
3.4 加快推进动漫技术创新 地方政府要对优势企业的技术研发给予支持,鼓励动漫产业核心技术创新,积极帮助企业拓展合作范围,搭建资源共享合作平台。引进高校的人力资源,密切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深入合作,实现在现有技术上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全面提升本地动漫技术应用能力和整体技术装备水平。
3.5 加强动漫人才队伍建设 注重优秀动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努力培育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依托自身丰富的基础设施优势,扩大与高校的合作,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实训基地,在实践中探索出人才培养的模式。动漫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最关键的是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源泉,任何创意的提出,产品的制作形成,到市场推介销售,都离不开一线的优秀员工。
因此,在从各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要抓住核心,提高人才队伍的质量,加大资金投入。
4 结束语
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凭借着自身的区位优势,在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巨大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已经逐步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动漫产业前进之路。动漫企业的努力创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徐州正在逐步打造更加完善的动漫产业链,缩短与发达城市间的距离,力争有更多的优秀动漫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使徐州动漫产业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R].中国文化部,2012(1).
[2]高建宁.江苏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2).
[3](日)中野晴行 著.甄西 译.动漫创意产业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5).
[4]刘轶,张琰.中国新时期动漫产业与动漫营销[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12).
[5]何成战.我国动漫产业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J].大众科技,2013(5).
[6]斯燕.加快无锡动漫产业发展的建议[J].法制与经济,2011(12).
[7]陈玥.芜湖动漫产业发展研究与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8]鲍锐.江苏动漫产业的发展分析与对策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3(6).
【加快医疗设备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推荐阅读:
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11-12
关于加快我县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考12-28
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建议01-19
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重大意义09-26
加快旅游业发展方面的意见建议06-06
关于加快泾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12-0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07-07
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07-20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对策建议09-08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