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的训练方法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闭症的训练方法(共8篇)

自闭症的训练方法 篇1

应用行为分析法自从1993年以来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注意。在莫莉思1993年写的《让我听你的声音》书中,讲了一个有两个孤独症孩子家庭,矫治孩子的方法。他们看了罗瓦思1987写的一篇文章后决定按照他的方法建立家里的强化训练项目。他们的结果显得十分成功。因此现在美国很多家长和专家都在讨论这个教法。

罗瓦思在1981年的书阐明了他的方法。孩子的训练一般是在他三岁半前开始的。每周在家里有三十到四十个小时的训练。就是每星期5—7天的训练,每天4—6个小时(都是一对一的)。这种时间安排不是绝对的,主要是要按照各各儿童的需要调整。一次训练平均2—3个小时(包括休息)。每个项目(5分钟左右)结束之后要休息1—2分钟,每小时也让儿童休息15分钟,那时候他可以自己玩,吃零食,看录象,等活动。

开展一个应用性行为分析法(ABA)训练计划需要哪些人参与?在美国一般来说要组成一个“治疗组”。这组有至少三个人,这样可以保障他们一周的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可达到30—40小时。通常参与的人员是学教育学或心理学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但有时也可以请亲戚来帮助。如果这些人愿意作志愿者当然最好,但是常常找到的是要打工的学生。家长也是这个组的成员,但是不一定是直接来充当一对一的教师。也可能,家长自己先学会这种操作技能,再教给请来的老师,他的角色是参加每周治疗组开会。最好是,能先请专家来,一起设置一些合适的项目,帮所有训练人员(家长和其他老师)都掌握同样的方法。如果没有这种专家,家长可以自己通过看了书,了解了方法以后,就开始做。一个人只要有兴趣,有积极性和能够坚持就可以学会这个方法。

这几年来在美国越来越多学校,机构和家庭都选用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来教孤独症儿童。教学、训练的方式叫回合式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这种DTT是一种具体的训练技术。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skill)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练习;②强化性(intensive)教学,反复训练每个步骤;③使用提示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④使用强化物及强化手段。

为什么叫回合式教学(DTT)呢?这是因为这样的教育过程包括着多种“操作”,每项“操作”都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具体过程是由三环节组成:①给孩子发出指令或要求;②促使孩子对指令或要求的回答或作出反应;③结果(对孩子的反应强化或提示加强化)。一个操作的这三个环节完成后,稍微停顿后再给出下一个指令(开始新的操作)。

孩子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第二步。可以把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这叫《分解目标》。比如,要教孩子学习洗手就有好几个步骤:打开水龙头,搓手,擦肥皂,再搓手,关水,把手擦干„„。再比如,要较孩子学会配对物品或图片:先要教他学习相配一模一样的物品。先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放在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一支同样的杯子给孩子,并说:“把它放在一样的东西旁”(配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提示”和“强化”(下面还将仔细介绍)来促使孩子正确反应,完成要求。学会了这第一步之后,第二步就要在桌子上摆放两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和一个球),孩子就须在摆放之前辨别和区分。由于孩子已经练习过前面的内容,第二步就会容易一些。ABA把每项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孩子在学习中更容易得到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ABA的回合式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与传统的经典的教学方法不一样。它是由指令、反应、和结果三个环节构成的。经典的教学方法是给孩子提供(看或讲)很多的信息内容,孩子在教授过程中只需被动的“听”,无需明确地作出反应。ABA教法就不一样,只给孩子很少的“信息”(比如两张动物的卡片和一个指令:“把牛给我。”),对孩子的要求十分明确,孩子对此也十分清楚。因此,应该说ABA不是那种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每次“操作”时孩子必须作出反应。这种方式很适于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因为他们不可能象正常儿童那样,只需被动听老师上课就能学会新的技能。

为了促使孩子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这包括手把手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等提示)帮助。传统的教育过程往往不包括向ABA这样的提示形式。教一个非孤独症儿童时,他可能通过观察来学习,比如问他“今天是星期几?”他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正确时,可以再询问另一个孩子。如果别的孩子回答正确,那么正常孩子下次也就可以回答出来了。但是孤独症儿童就不一样了,所以必需给他们以提示,给他们多次的机会自己作出反应,再多次得到强化。ABA这种方法更强调对孩子指令后,孩子须马上做出反应。因此,提示的技术就更具意义。比如,教一个孩子学会完成两步的指令(“拍拍手、拍拍桌子”,或者“站起来,把书放在桌子上”„„)时,孩子很可能只听从第一项动作指令或后面一项指令,所以,给出指令后,马上示范或手把手提示——让他先完成第一项动作指令,再完成第二项动作指令。有了这样的提示,孩子才对指令可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只要他能够完成了指令(那怕是提示后完成的),还是要对他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以强化。强化孩子做出的正确的反应就是“操作训练”的第三环节——结果。如果儿童反应是对的,马上给某种奖励,如果反应不对,说“不好!”。通过反复的练习,可以逐渐减少对孩子的提示,一直到无需再给提示,他也能正确做出反应。强化的使用也是有区别的,一般在操作练习两天以后的技能,如果需要提示的反应,强化的方式就用赞赏(对、很对;好„),如果没有经提示就做出的正确反应,就要多给强化,包括更多的夸奖及给他喜欢的东西(好吃的、玩具之类)。

上面这个例子提到了ABA另外两个特点(除了把技能项目分解成很小的步骤和使用提示帮助以外),就是强化和反复练习的重要性。强化:ABA强调任何一种行为变化都和它自身的结果有关联。如果一个孩子叫了“妈妈”,妈妈马上高兴的对他笑、并拥抱他,孩子可能因此会更多地叫妈妈。妈妈对孩子的态度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开始对孤独症孩子训练时,往往能够使用的只是初级强化物,它包括食物、饮料等,在使用初级强化方式(给以食物、饮料)时,也要失用表扬等,逐渐可以引导孩子接受次级强化手段——如表扬、赞赏,拥抱等。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的作用。教孩子较难的技能项目时,就要使用最好的强化物(孩子最想要的)。强化物可以放在放在使孩子能够看到的地方,让他明确听指令就会有好处。但是不要说:“如果你听话,指出那个是公园,就给你吃糖”。这样好像是在讨价还价。最好是通过孩子在完成了应有的反应得到强化的经验,让他来接受你的这种操作方式。强化的目的是让孩子更愿意配合,更喜欢训练。你在使用赞赏时,除了说“很好”、“真棒”以外,也应该明确地表明你所强化、表扬的是什么行为。比如,在孩子进行对名词的理解的训练时,指令是“把火车给我”,孩子果真把火车拿给你了,结果(强化)可以这样说:“真好,把火车给了老师。”(具体说明了什么样的动作反应“真好”)。反复练习是ABA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孩子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因为反复进行练习,孩子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有些从事训练的老师或家长往往容易出现如下的“错误”,就是在孩子对指令只做出一次反应或回答以后,就换做另一个题目了。他们给孩子提示,使孩子“正确”地做出了反应,并没有给孩子机会反复练习,以致达到能够无须提示也可以正确操作的机会。这样的训练是无效的。应该说,重复多次的练习,对孩子掌握技能是特别重要的。在美国ABA老师训练新的技能时一般给孩子10次(包括有提示或不提示)练习的机会。这样可以每天了解有百分之几的反应是正确的,有百分之几的是错的。比如,教孩子认识房间的作用(“我们在厨房里干甚么?”“做饭”),开始教这个项目时,选一个房间练习10次。不过,连续十遍问同样的问题可能没有意思。可以问几次后再问些不同的问题(比如,给他看一个房间或地方的图片,问他“这是哪里?“),然后再回到目标问题上。只是注意,在问不同问题前的最后一个目标问题的回答必须是没有提示的。如果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个项目中的几项内容后(比如学习“情感”的认识时,已经对“高兴”、“生气”、“难过”有了认识,下一步要求了解“不好意思”),除了增加和练习新的内容(反复给他出示一个孩子在做错事后而感到不好意思的图片,并问他觉得怎么样?)以外,还要随时穿插他已经练习过的话题。这样做有以下好处:①使练习不觉得单调(更有意思);②有助他记住学过的东西;③加强他对旧的和新的图片辨别能力。在反复练习时,要寻找各种不同的材料和例子,使孩子所学的技能够得到泛化,另外也可增加孩子的兴趣。如果他在学《分类》,把不同分类的东西(水果,动物,交通工具,文具类等,或它们的图片)排好,找好几个水果,也找好几个苹果,西瓜,等的例子。这样用不同的例子,反复练习,也是ABA最强调的一点。

具体操作方法步骤: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包括多种类型的操作。不论你想教甚么,都可以运用这些方法来操作。他们包括模仿,理解和表达语言,认知概念,社会交往,生活自理,玩(游戏)能力,大动作,精细动作都可以用回合式教学(DTT)来从最基本的能力去教。在美国,孩子一般同时学10至20个项目,包括刚提到的每种项目。最好有效的是每周上20—40小时一对一的操作练习课。一开始,训练是以一对一为主,但是ABA也强调乏化,尽快开始加入小组或集体操作练习课。开始训练时,需要找一个视觉和听觉刺激很少的环境。比如,找家里(睡觉房间)的一个角落,在那儿放一个小桌子和两个小椅子,按照你的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水平,选几项要教他的技能或概念(可以参照下面提及的一些项目)。内容可以包括具体概念(名词:物品名称或图片里的物品;动词:自己的动作或图片里人的动作);比较抽象的概念(形容词:大小、颜色、长短,数字、情感„等)。训练技能项目的顺序的选择应该是从简单到复杂。开始应教与孩子自己有关的内容(比如:身体的部位、对家中人的称呼、房间里的物品„),然后再教更广泛的内容(如:房间或社会场所性能,常识„„在动物园里有什么?什么时候睡觉?医生是干甚么的?等等)。开始训练前,应该先简单地“测查”一下孩子对选定的练习项目是不是已经掌握了(如果做几次,孩子都能够完成,这项联系技能就算通过了)。比如对《社会角色(医生、警察„)的认识和表达》的测查,先将几张卡片放在桌子上,让孩子指给你看哪个是医生、哪个是警察、哪个是农民,„„。如果这些他已经能够认识,再试他的表达能够,一个一个地问“他是谁?”如果他还不能讲出来,就可以给他安排《社会角色表达》的项目训练。

选择的项目应该包括模仿项目(一步模仿、二步模仿、声音模仿、口形模仿等等);理解语言/听指令(一步指令、二步指令、认识东西和图片,等等);表达语言(讲出物品的名称、描述图片或复述故事情节,回答有关对此问题的询问);认知概念(包括颜色、形状、形容词、代词、介词、性别、物品的作用、相同和区别、分类、回答“为什么”、什么时候、在哪里的问题等);社会交往(社交问题、交流社会信息„,学会问问题,转告语言等);生活自理(洗脸,洗手,刷牙、做饭等。都可以分解目标,分成很小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训练);休闲、游戏(排列积木、讲故事„„等)。每一个项目都可以参照下面的几个例子去教:

项目:摹仿大肌肉群运动: ① 和孩子面对面坐按椅子上。尽量使他注意你(确定他注意了你,就可以开始了)。

② 一边做一个动作,一边同时说“这样做。”动作可以是: 拍桌子 拍手

挥手(象打招呼似的)握双手 拍腿 摇头 点头

转身 用手把脸捂起来 拍肩膀 跳 抱臂 拍肚子 踏步 伸手 敲椅子 插腰 拍头 摩擦手掌等

③ 每个动作都要提示孩子,帮助他成功,然后给于强化。

④ 逐渐地减少实践的提示,改变强化方式。减少提示,加强表扬获奖励。最后孩子能够按照指令反应正确时才给他强化。

项目:摹仿口形的运动: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确定他是否注意。② 边示范边说:“这样做。” 口型动作包括: 张嘴 伸舌头 噘嘴 磕牙齿 吹的动作 笑

吻 舌头抵上下牙齿等

注意: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要求语音模仿,那么一边做动作,一边要发出声响。如果孩子不能够摹仿你,你们可以坐在镜子面前操作。从镜子里学习模仿动作。

② 跟别的其它项目一样,只要做对了就要给他强化。先给帮助提示,逐渐减少到孩子听到了口头指令就能够正确反应。

项目:配对、区别物体 A.配对(一双、一对物体)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使他主义力集中。

② 把一件物品(比如∶杯子、扣子---)放在桌子上面。

③ 把另外一个一模一样的物品给孩子,同时叫他配对,“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④ 提示他做出正确的反应(把东西放在了第一个物品的旁边--较近),给以强化。

B.配对(两双、两对物体)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使他注意义力集中。

② 把两个不同的东西放在桌子上(比如:一个杯子,一个勺子,这两件东西要从形状上不容易混淆)。两件东西要摆放的距离孩子一样远。

③ 拿另外的一件东西(和上面的一件东西相同)给孩子,要求他“把一样的东西摆到一起”。

④ 如果他摆得不对,马上把东西放还给他,让他重新来一次。对他说∶“不对”并且重复说:“把一样的东西摆到一起”。用手把手地提示让他正确摆放。⑤ 对他正确的操作给以强化。和以上操作一样逐渐地减少帮助和强化。⑤ 在孩子学会了将以上两件物品相配以后,再练习随意地相配(比如:一次用杯子,两次用勺子)。也要使用提示和强化的手段。C.配对(两对物品位置变换不定)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使他注意义力集中。

② 和B项操作一样,只是要随时把桌子上的东西位置变动。为的是不要使孩 子只是记住固定的摆放位置(比如∶杯子在左边;勺子在右边的放法)。注意:在做好了A.B.C.三项操作练习以后,可以练习用三、四对物品相配,教他区别更多的东西。

项目:图片(领悟和表达)A.领悟:认出图片里的物品

自闭症的训练方法 篇2

钦同学, 男, 1995年生, 重度自闭症患儿, 智力极低, 无法配合。七岁时, 患儿进入金阊区培智学校就读, 至今已经七年。方案实施之前, 他终日与食品为伴, 不听任何劝告。在班级里, 会大发脾气, 不听命令;在家里, 会打开冰箱乱吃一通, 然后随地乱吐, 或踮起双脚边向上如袋鼠状呈跳跃式奔跑、绕圈子, 外界事物与他无关, 不能服从他人对他的指令。

日常观察片段:

(一) 见他的第一天, 我打开他满载的书包, 里面是各种糖果, 这些告诉我, 他是个好吃的孩子。他斜眼看人, 走路踮脚尖, 玩自己的声音 (叫、笑、自言自语) 。他走进班之后, 四处奔走, 不理睬他人。我走到近前, 对他说你好, 他“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不久, 我发现了他喜欢吃橡胶类的东西, 破了的气球他会放进嘴里啃, 在老师要求下仍不肯吐出。

(二) 晨间活动, 玩积木时, 他坐在那里, 手里拿一块积木, 用“八字形”量来量去, 没一会, 就站起来在班级内外四处逛一圈, 老师叫不回, 追他回来, 就会抛下全班其他同学。上课了, 还是同样的情形。他在班里, 无所事事, 只有一个兴趣, 就是找吃的, 不听命令。

(三) 在训练前, 每天的第二节课, 他总是会莫名其妙地惊天大哭, 没有人能够让他停下来, 然后他会摔椅子。

……

家校访谈:

据爸爸说, 钦同学特别喜欢和他在一起, 曾经有一次, 爸爸出差, 平时习惯爸爸陪伴的钦同学, 因为没有爸爸陪伴, 晚上大闹, 然后将家里的自来水龙头打开, 不听家人的劝告, 偷偷放水, 造成家中“发水灾”。

据妈妈说, 钦同学自从家中添了小弟弟, 觉得不开心, 在家中, 居然整个身体坐在弟弟身上, 不能服从指令, 后果十分可怕。

二、矫正方案的设计

(一) 交往诱导阶段:对于有自闭症倾向的钦同学, 要使他获得发展, 必须先帮助他和别人交往, 至少在校要有一个依赖的老师。

(二) 初步服从指令阶段:主要用教育训练实验法、行为矫正法、任务分析法、程序训练法等, 并详细记录训练过程对训练效果作出评价。从孩子兴趣着手, 增强其无意注意, 让他服从一些简单明白的指令。据心理学家说:凡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和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都会使人产生期待的心情和积极的态度, 从而引起无意注意, 而直接兴趣是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对于自闭症倾向儿童而言, 要引起其注意, 必须先从其兴趣出发, 引起他的无意注意, 然后将他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 服从教师的言语指令。在对钦同学的观察中, 我发现钦同学很喜欢玩感觉统合训练室里的训练器械。他的基本运动能力很好, 在圆木秋千上自由自在地摇晃, 在平衡浪木上来回地晃动, 很容易地走过去……因此, 要从他的这个兴趣点入手, 逐步让他注意教师的指令, 并服从这些指令。在整个教育训练中, 主要完成以下类型的简单指令。

(1) 服从简单方向性的指令, 如:钦同学, 我们去感觉统合训练室;钦同学, 我们去走平衡浪木;钦同学, 跳羊角球到这里来;钦同学, 走到老师这里来, 等等。

(2) 服从相关动作的指令, 如:钦同学, 拍拍手、踢皮球、拿毛毛熊、往上跳, 等等。发出的指令都是和他的兴趣有关的, 来自生活经验, 他比较愿意服从。然后, 把这些指令逐渐迁移到其他环节中, 他也能适应。比如, 我说:“抬饭盒。”对于抬饭盒本身这件事情, 他并不感兴趣, 然而, 他对于抬饭盒的结果却很感兴趣, 吃到肉和饭, 那足以满足他的口福。但在训练过程中必须注意, 自闭症倾向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很差, 所以, 我所给出的指令都是简单的, 而且要统一, 变化尽可能少。

(3) 自觉服从生活环节的指令阶段。各个生活环节具体指令的训练这里所指的各个生活环节主要指的是孩子在一日生活中都要碰到的具体事情。比如:取毛巾、拿杯子、洗手、如厕、喝水、早操、活动、上课、吃饭、回家、看电视, 等等。对这些指令的训练, 将整个过程分为分层熟悉指令、对指令做出反应和服从指令三个阶段来训练。

阶段 (一) :分层熟悉指令。

请教师将以上各指令做成了图片卡片, 通过认识卡片来帮助他熟悉这些指令, 具体的教学也为两个环节。

(1) 认识卡片。在每天的教学活动中, 老师都抽出一部分的时间来让钦同学认识卡片, 从一张, 到两三张, 示范, 跟读, 后教师再解释。

(2) 找卡片。对已经教过的卡片, 老师采用找一找的方法复习。

阶段 (二) :对指令做出反应。

(1) 寻找卡片。教师念卡片, 让钦同学从众多的卡片中找出来。每次无论完成与否, 都给他相应的奖励。

(2) 模仿动作。把所有的卡片都设计成一个相应的动作, 在认识卡片的同时教给钦同学。这是针对钦同学语言理解和发音都比较差而设计的教学过程。他也表现出感兴趣, 愿意学做。

(3) 巩固动作。条件反射的建立, 以后老师每指一张卡片, 他就会做出动作, 而老师指的都是面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文字卡片, 使其熟悉老师发出的指令。此间, 主要训练钦同学能在具体情境下对以上指令能做出反应, 即在没有卡片的提示下, 要求他有意识地注意老师发出的指令, 然后去完成指令所要求的行为。这时, 只要他出现了配合的意识, 甚至是部分配合, 就对他进行奖励。

阶段 (三) :强化服从指令。

(1) 在具体情景中, 强化他的服从意识。此间主要训练钦同学学会帮助老师做一些事情, 比如要上课了, 就请他帮老师拿些教具, 或者和老师一起来准备活动的学具等;分发和收拾玩具的时候, 请他来做小帮手, 然后老师请他吃糖。由于他感兴趣, 听指令行为比较明显。用同样的方法, 在家培养他对父母指令的服从。听家长反馈, 钦同学在家里对于家长简单指令做出反应比训练前的状况要好得多。

(2) 强化物的选择。确立多样化奖励机制吸引钦同学参与活动中, 配合服从指令的训练是十分必要、有讲究的。陈云英在《智力落后、心理、教育、康复》一书中指出:“从儿童行为矫正的观点来看对学生的矫正的目的是为了决定增强、减弱或维持某一种行为, 矫正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实现。”奖励有各种方法, 可以拥抱, 或和他玩, 借玩具给他, 还可以让他帮老师做一些小事情。惩罚可以是坐一把象征惩罚的椅子, 可以让他出去 (如果他不喜欢出去。) 但惩罚不能打骂。如果惩罚得当, 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当良好的行为定型后, 逐渐淡化惩罚的作用。当一个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后即时得到一种正强化物, 如果这种正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 则以后在那种情境或刺激下, 这一特定的操作性行为的出现几率会升高。总的来说, 对于自闭症或自闭症倾向儿童的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有时可能收效甚微, 但要坚持。

(3) 训练人员配置。在为不同残障类型的儿童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和实施训练的过程中, 需要对家长进行教育训练, 需要有老师和专家的参与。

三、训练反思

经过七年的训练, 钦同学在服从指令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他在远处, 我只需要叫一声, 他就会立即跑过来。班级里, 大家看到的是坐在位置上上课的钦同学, 到超市里听老师的话不吃没付过钱的食物, 自己能独立洗手, 能帮助老师把书放好, 经常帮老师抬饭盒……而且比较乐于这样做, 能听从老师的指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平时生活中, 以前的问题行为也有一定的减少。但应该指出,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 暂时进步还是非常不够的, 在自闭症孩子身上, 永远只能是开始, 每天迎接新出现的问题, 要永远注意你能做什么, 用爱奖励他, 尊重他。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词典.华夏出版社, 1994.

浅谈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 篇3

关键词:自闭症;语言障碍;康复训练

一、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类型

1.言语障碍

言语障碍是指失语或者单音重复发音的障碍类型。

2.句法障碍

句法障碍是指有一定的发音能力,但是无法将简单词汇组织成语言的儿童,或者是不会使用人称代词,没有语言主动性的儿童。如,对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完整表达,只会说物品的名字或者“我要”。

3.语言环境障碍

语言环境障碍是指一些自闭症儿童可以进行简单基础的语言表达,但是在交际过程中无法做到流畅地讲述自己所要表达的事情,并且有明显的语言重复等障碍。

二、发音问题和矫治

1.发音问题的表现

自闭症儿童的患病程度不同,有些儿童可以模仿口型,面部肌肉僵硬却发不出声音;有些儿童可以轻声发出一些单音或者简单的几个词。自闭症儿童有几种发音现象:说话时通常声音很小,但是尖叫的时候却很高亢;说话时前几个字声音大,后面越来越小;或者声音暗哑等。这些现象说明自闭症儿童的言语呼吸不正常,可能与其发音器官功能不足有关。

2.发音问题的矫治

言语呼吸与一般呼吸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吸气深,深吸浅呼来带动声带的震动,使发出的声音较为平缓。自闭症儿童在呼吸时,胸腔起伏很小,说明他们的呼吸器官不够强大。可以通过跑、跳或者吹气球等方式训练呼吸。有些儿童很难听从口令来完成动作,可以将平躺的儿童膝盖轻輕推到胸前,通过压迫胸口来加深胸腔呼吸。在吃饭喝水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节奏慢慢训练口部和舌头的肌肉。

3.语言康复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顺应自闭症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兴趣,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兴趣,针对其兴趣进行康复训练的设计。其次,要创造机会让自闭症儿童发言。教学质量最好的验证就是实践,多创造发言的机会。再次,让自闭症儿童感受到关注,在说话时要与其目光对视。最后,在教学游戏时要一边游戏一边示范,言传身教。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要认真了解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根据其不同的认知水平进行训练。将其他能够沟通并引导的各个方面结合在一起,综合性地进行训练,才能使训练效果更加显著。

自闭症的训练方法 篇4

我一直认为,活着是我们孩子的第一目标,第二目标才是有质量的活着。所以这也是我一直强调基础能力训练的原因,拂去华而不实的泡沫训练,我们转而需要注重的是最简单但是却也是对孩子以后帮助最大的能力培养。

相比较睡觉和如厕训练,家长虽然没有那么担心吃的问题,但是并不代表它不重要。为什么没有那么重视,因为很少有孩子不吃任何东西,作为一种一级强化物,吃是我们人天生的本能。

但是饮食问题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很常见,其中最具有普遍性的就是孩子只吃某几种食物。这个问题第一会造成孩子的健康问题,其次也会引发上厕所的问题。更加头痛的,就是这让家长很难将孩子带出去,比如下个馆子或者想出去带孩子旅个游什么的。这会造成孩子的泛化机会变少,也会让本该体验很好的出游或者访朋变得很不愉快。

造成我们孩子饮食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虽然小孩子钟爱某些事物很正常,比如我的侄子就特别喜欢某基和某劳,但是该吃米饭馒头也没抗拒过。

但是我们自闭症的孩子却非常坚定且坚持的只吃喜欢的食物。NT的孩子可能会选择比较温和的拒绝,但是我们的孩子只要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食物,就有可能大发脾气或者出现比较严重的行为问题。有些父母可能认为饮食问题不算很严重的问题,并不值得因此和孩子产生正面矛盾。但是孩子偏食行为得到周而复始的强化,最后会让孩子的偏食行为根深蒂固,最后会导致完全抗拒尝试其他食物。

很多偏食严重孩子的父母为此做过不懈的努力,但是往往以失败告终。因为我们孩子技高一筹:吐掉、或者完全不吃东西。有的孩子更会以绝食示威,所以家长往往会被逼的退步。不过这种妥协让步的行为,比不管更加严重。因为下次当你再次尝试干预饮食问题的时候,孩子会直接用更加剧烈的问题行为和你对抗。长此以往,饮食问题没解决,新的问题行为反而出现了。

下面给大家一些常用且实用的方法来干预孩子的饮食问题。

选择食物很关键

跟处理其他行为问题一样,我们对待饮食问题的时候依然需要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去面对。因此家长朋友们,我们不该快速的增加孩子的食物种类,也不要要求孩子吃下那些我们认为有益的食物。相反,我们应该优先选择那些孩子最有机会接受和喜欢的食物。这些你挑选的食物最好在味道的外形方面尽量跟他喜欢的食物类似。

比如:孩子喜欢吃面条,那么就尝试不同形状,不同长短的面条。也可以适当的换一些配菜,北方的家长可以适当换些卤子。

有一些孩子完全不接受食物有任何的改变。比如我曾经接触一个孩子,他只吃桶装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我确实不是在打广告)。如果你换一个牌子的红烧方便面,或者将桶装里面的面换成袋装的面,孩子吃一口马上开始大发脾气。、

如果是这样的孩子,你更好的选择时让他尝试完全新的食物,起码这样孩子不会认为你在故意刁难他。

在克服孩子抗拒新食物的问题时,取得孩子的信任很重要。信任包含了你和孩子的亲密感以及前期的基础服从意识。如果你能让孩子知道你的目标(尝试新的食物)并且还能给孩子一些选择的话,成功率会更大一些。

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在最开始,我们的目标是增加孩子尝试新食物的种类,并且能够减少他对新食物的抗拒。此外,我们更应该清楚的是,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目标。

选择时间很重要

当天时地利人和都符合的时候,我们给孩子尝试新食物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和大家想的不一样,真正的进行饮食干预的最好的时间并不是正常饮食的时间。

首先在全家一起吃饭的时候大家都不想因为孩子吃饭的问题搞得全都没了吃饭的心情。其次,基于以往的经验,孩子很有可能已经有了提防的意识,因此选择正常的吃饭时间内进行干预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抗拒。

最好的时间是孩子心情比较好,比较愿意听你的话,而你又不赶时间的时候。因为孩子和你的心情都不错的话,首先孩子愿意跟你合作的机会会变大。而你也会更有耐心去应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并保持自己心态平和(虽然这很难。。)。

给大家些好的建议,比如在孩子刚出去玩回家后,或你刚从户外玩回来,又或孩子看起来情绪高涨的时候。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选择孩子想吃东西但是并不饥饿的时候,也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这样的话,他会比较愿意尝试新食物而又不会拼命想吃。

选择在孩子很喜欢的活动前给他尝试新的食物也是个好的选择,因为你可以将这个活动作为奖励。此外这也能促进孩子更快的将食物吃完。当然,如果孩子不愿意尝试新的食物,那么他就能参加他喜欢的活动了。

所以培养孩子在某个固定的时间参加某种他喜欢的活动很重要,这个活动孩子习惯规律后,效果会更好。因为这有助于孩子明白活动和尝试新食物之间的关系,会更愿意配合,或者更快的吃完。

尝新食物有讲究

我们可以让孩子先尝吃极少量的新食物,甚至只是一小小口。如果孩子吃完马上给他吃大量的他喜欢的食物。慢慢的我们将比例再缩小,减少孩子喜欢吃的食物的量,增加新食物的比例。

为了让他喜欢的食物强化效果更强,一定要让孩子先吃新食物,再给喜欢的食物。

所以这个他喜欢吃的食物在平时其他时间段不能出现的。我们可以利用孩子喜欢吃的东西不断的让孩子尝试新的食物,如果孩子拒绝的话,你应该停下来,稍后再尝试。

如果孩子极度不愿意尝试新食物或者某种食物,我们应该慢慢的让他改变。

操作如下:

首先你要让他看着食物,然后再把食物放近他的嘴巴。记住是放近,不是放进!放近后马上给予他喜欢的食物作为强化。当孩子不再那么抗拒后,你可以把这个当做动作模仿练习。

在示范后跟他说“跟我做一样的”。当孩子合作后,依旧要给予适当强化。

除此之外的训练也有很多,比如用鼻子闻食物、用手指触摸食物然后舔手指、或者用舌头触摸食物。

这些模仿训练可以与跟食物无关的动作模仿混合尝试(比如拍手)。有的孩子需要各个感官方面慢慢的对这个食物不再敏感,觉得这个食物对他没有威胁。并且经过一段重复接触的时间后,他们不但会接受该食物,甚至会喜欢上该食物。

其他饮食问题

1、 不在餐桌进食

很多自闭症的孩子都不会按照爸妈的要求吃饭的时候留在桌子边上。他们喜欢吃东西的时候东走走西溜溜,主要是觉得逛一逛比坐着要有意思。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这跟要求他们尝试新食物不是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一定要懂得,在吃饭的时候应该和家人一起坐在桌子旁,即使他什么也不吃。

除此之外,如果孩子不在正常的时间内吃饭,他们也应该知道饭桌是唯一吃东西的地方。并且他们更应该懂得,吃饭为唯一的活动。吃饭时不要附带着其他的活动:比如玩游戏,在屋内走动,看电视、玩电子产品等。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规则感,可以大大的减少其他的行为问题。

操作:

最初的时候可以把所有的食物都放在桌子上,孩子只要离开餐桌就不能再吃任何东西。这可以尽量的将孩子留在桌子旁,直至他们不想再吃为止。

如果孩子开始发脾气,哭闹或者有一些其他的问题行为,不要气馁也不要生气。孩子其实在测试你,他在测试你是不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我们要经受住孩子的考验,当孩子发现他不能改变你的规则后,也就自然不会发脾气了。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最开始时候孩子离开桌子他不但不能再吃饭了,我们也不能在饭后给孩子任何的零食和饮料等作为补偿。

这样听起来有些苛刻和残酷,但是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安静的呆在桌子旁吃东西,就该如此。

2、 吃的太快

如果想让孩子吃的慢一点的话,我们可以采取比较严格的DTT操作回合就好了。孩子每吃一口都是一个回合。当孩子吃一口东西后,我们要辅助孩子放下筷子,然后马上接强化。直到孩子吃完嘴里的食物,再让他吃下一口,孩子吃完嘴里的东西再吃东西的时候,我们依旧需要给强化。只要选好适当强化物,孩子很快就会学会细嚼慢咽的。

自闭症的训练方法 篇5

跳,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对两岁左右的孩子要求是能离地跳走。但自闭症孩子由于其神经发育的影响、大肌肉发育的影响以及心理的恐惧,学会简单的跳也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对很多困难的克服。但一旦学会了跳,他们就会非常的高兴,身心发展也会突飞猛进。

以自闭症孩子瑞瑞为例。

跳是一个复杂的条件反射建立过程,它能促进孩子神经系统的发展。孩子在第二系统指挥下做跳的动作,能锻炼其脑神经、机体神经,促进神经纤维的增多、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促进大脑、脑干、小脑的发展。

孩子在克服自身体重跳起来时,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身体各部分的肌肉都要参加运动,所以,这一动作的完成对身体各部分大肌肉群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孩子在跳跃时,心跳加速,适当的跳跃锻炼,可提高孩子的心脏功能;孩子跳跃时,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所以适当的跳跃锻炼还可以防止肥胖,瑞瑞很喜欢吃,所以跳跃对他大有帮助。

自闭症孩子学会了跳,就能产生愉快的情绪,培养孩子自信、勇敢、进取的精神。

瑞瑞刚学跳时是跳蹦床,但他对蹦床也不感兴趣,站在上面不动或者只是轻轻的跳几下,如果强迫他跳,他就会大声哭泣,一点也不配合。后来根据瑞瑞喜欢零食的特点,以零食作为增强物,诱使他跳,在零食的引诱下,瑞瑞在蹦床上开始了离地弹跳。

在逐渐增强训练难度时,便要求他跳彩虹圈,并且发出指令“蹲下,跳”,在老师的辅助下,让其感受跳的步骤,同时增强指令意识。

但练习跳很枯燥,瑞瑞是一个喜欢玩的孩子。在发现他喜欢玩滑梯的基础上,便以滑梯作为增强物,要求他在跳了之后才能玩滑梯,这个方法很管用,瑞瑞也乐于接受,而且每次练习都会“格格”的笑。这样不仅增强了他训练的积极性,也增进了他身心的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瑞瑞已经能原地起跳,而且开朗了不少,在我们康复中心中的笑容也增多,不像以前那样经常哭闹。

学会起跳后,瑞瑞现在的自信心增强了不少,而且开始变的勇敢,能够自己玩滑板游戏。以前他对荡秋千很恐惧,但现在已经能够接受康复中心的秋千,进步很大。

自闭症精细课训练阶梯 篇6

一、涂色(绘画)阶梯

1,涂鸦(乱画)2,正确握笔在纸上涂鸦(捏豆子,夹子练习)、(大拇指食指中指握住笔,小鱼肌紧挨桌面)3,边界内涂色,从宽边界到窄边界,从小面积到大面积,从几何图形到实物图形

4,仿涂。位置的仿涂,颜色的仿涂

二、绘画阶梯

5,按要求涂色 6,画(仿画)。线直线几何形图形同线几何形外形实物图形情景构图 7,补充图形 8,独立绘画

9,按要求绘画(口头要求,文字要求)10,命题画(美丽家园)11,创意画(想象能力)

三、书写阶梯

前三步同绘画一样

4,域内画线(走迷宫)图形从大到小,图距由近到远,从宽到窄,距径从简单到复杂 5,点连线,从两点到多点,点距由近到远,点连直线到点连曲线,按数字顺序

6,点连图形,从几何图形到实物图形 7,描红(笔画,数字,汉字)8,独立书写,笔画由少到多 9,按要求书写 书写应具备的能力

1,大臂能够旋转,有一定力量,2,手腕能够旋转 3,手指能协调活动 常见问题:

1,坐姿不正确(家长在后面辅助压下孩子的身体,要面对面)2,不会正确握笔 3,涂色没有边界感(漏空的图形有一定依赖最好手把手辅助)4,涂色不均匀,只涂一个地方 5,眼睛不看 6,比例不准确

四、剪纸阶梯

1,练习撕纸(正确撕纸方式:左右拿纸前后撕)沿线撕纸 2,会开合剪刀任意剪纸,练习握拳打开 3,学会连续剪纸随意剪 4,沿线剪纸(线条由粗到细,线由短到长,从直线到弧线到曲线到直角到半园)

5,剪帖几何图形(从大到小)6,剪帖实物图形 辅助注意事项:

1,双手协调,目光跟随剪刀 2,撕纸要沿线撕纸左右拿前后撕 3,正确拿剪刀

4,辅助方式最好两人,一人在后一人在桌对面 5,转线,在拐弯处停下来 6,剪刀与纸垂直

7,目标明确,剪几条线休息告诉孩子 8,及时辅助与强化

五、拼板

(一)、选择单块拼板

1,拿出来的数量由少到多不能一次把所胡的拼板拿出来 2,形状由规则到不规则,如先用正方形由简单到复杂 3,把不同的方位出示给孩子,让孩子学会转方向 4,听指令放结合认知能力

5,让孩子双手同时放练习双手协调

(二)、结合图形

1,块数从少到多

2,图案从简单到复杂如单个的圆,正方形

(三)、按图案去拼配对练习

(四)、按几何图形影

六、穿珠子

(一)、训练目的:双手协调,手眼协调

(二)、阶段,1,硬线,孔按由大到中到小 2,软线,孔同上

(三)、教学方式 1,局部仿穿,配对

2,整体仿穿,包括颜色,形状,数量 3,按要求穿

4,按规律穿,如红黄蓝白

七、搭积木

1、局部仿搭(配对)你搭一块我搭一块,要区分你的我的

2、整体仿搭

3、记忆仿搭,训练视觉记忆

4、按图仿搭,包括按1:1比例和缩小比例

5、游戏,目的:轮流,等待你搭一块我搭一块 注意事项:

1,积木放在孩子顺手的一边,2,方向保持一致

3,开始最好用有颜色的积木 4,不要一味垒搭,还要往两边搭

八、泥工阶梯

1,让孩子认识橡皮泥。软的用来玩的 2,让孩子有玩泥的意愿

3,攥泥,把四指,大拇指合起来 4,团泥,双手交替团球 5,捏泥 6,搓长 7,搓园

8,压扁(用手掌去压)9,压坑(用物品或手指)

10,捏尖,用大拇指,食指去捏 11,用工具造型

12,用一块泥塑简单造型(模仿和听指令)13,组合平面造型

14,组合泥块完成立体造型

九、纸阶折梯

(一)、基础动作

1,正确拿纸,左右手拇指在下,其余四纸在上捏住纸 2,正确翻纸 3,转纸 阶梯: 1,压平2,会任意折

3,模仿对折,包括边对边,角对边,角对角,边对角 4,模仿对折两步 5,模仿对折两步以上 6,仿折简单造型

7,独立折简单造型

8,仿折组合造型(平面)9,独立折组合平面造型 10,仿折立体造型 11,独立折立体

(二)、完成动作步骤: 1,把纸放好 2,眼睛年着纸 3,双手正确拿纸 注意事项:

1,让孩子认识边角 2,认识中点,中线 3,认识折纸的正反面 4,家长折纸方向与孩子一致,都往北折或往南折,即让孩子往外折,你往里折

5,可以给出孩子先折出印

十、撕纸:游戏目标:

1、锻炼宝宝双手的协调能力。

游戏准备:新书、杂志、餐巾纸、容易撕的彩纸、胶水。游戏过程:

1、老师逐一出示不同颜色的纸张

2、老师出示白纸纸,“这是白纸,可以撕,撕—撕—撕,大纸边小纸!”

3、老师和宝宝撕纸片,示范把小纸片放到盒子里,以免扔得满地都是。(小宝宝,撕彩纸,撕撕撕,大纸变小纸。)

4、老师出示用五颜六色的小纸片贴成的太阳,“宝宝看,这是太阳,有很多小纸片,有红色的、有黄色的。”

5、老师和孩子一起撕太阳,贴在纸上(小宝宝,贴太阳,贴贴贴,小纸变太阳。)

游戏延伸:

1、撕有规则的图案,如太阳、面条等;

2、在纸上画好图案,让宝宝沿着图案的边沿撕下各种可爱的动物图案。

注意事项:

1、为了宝宝的健康,不宜给宝宝撕一些受污染或脏的纸,如报纸,含铅量较高,加上这个月龄段的宝宝喜欢把东西放进嘴巴里,所以要尽量避免让宝宝接触这类纸张。

自闭症的训练方法 篇7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 自闭症儿童通常孤独离群, 缺乏社会交往技巧, 他们的智力发育落后且不均衡, 语言障碍较为突出, 行为刻板且重复, 手脚的协调性较差, 甚至有明显的陌生人恐惧症, 因而也很难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本文选取的自闭症研究对象为福建省龙岩市某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男生LXY, 该生今年九周岁, 父母均具有大学本科学历, 该生在三岁时被诊断为自闭症。笔者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 对该名自闭症患者感统失调的症状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在与同龄孩子的游戏过程中, LXY表现出明显拙劣的肢体动作, 既不能掌握游戏的规则, 更是多次都学不会游戏的动作, 并且在尝试参与的过程中情绪十分不稳定, 容易焦躁, 也较为轻易地选择放弃。

其次, 在使用手脚的环节中, LXY不能在第一时间准确分辨出左右, 容易将左脚与右脚、左手与右手混淆, 甚至出现过手脚混淆的情况, 并且在多次出错之后, 该患者就表现出强烈的不安和烦躁, 难以继续游戏。

2. 研究方法。

玩是儿童的天性, 通过游戏, 孩子可以把声音和视觉结合起来, 从而产生很多的感觉统合现象。如果自闭症儿童在其孩童时期能够学会玩好游戏, 对其康复训练将有显著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本文在进行游戏对自闭症儿童手脚协调的个案研究的过程中, 经过对多种研究方法的对比和衡量, 最终选取游戏改善手脚失调的倒返实验研究。

倒返实验设计也被称为A-B-A-B设计或者还原—复制设计, 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个案实验法, 实验的宗旨在于研究某种行为与实验处理的因果关系, 属于单一的被试设计。

现将倒返实验的设计思路和实验过程相互对应, 分点叙述如下:

首先, 在进行实验处理之前的一定时间内, 仔细观察并准确记录下被实验者的行为表现, 以便作为目标行为的基础线期。该过程为实验的基线期阶段 (A) , 实验的观察时间为7天。

其次, 开始进行实验处理, 同样的, 要观察并记录被实验者的行为表现。该过程为实验的处理期阶段 (B) , 观察时间要求为12天。

接着, 取消第一次的实验处理, 再仔细观察和记录被实验者的行为表现。该过程为实验的还原期阶段 (A’) , 其观察时间为5天。

最后, 再次进行实验处理, 继续观察和记录被实验者的行为表现。该过程属于实验的再处理期阶段 (B’) , 其观察时间与基线期阶段 (A) 的一致, 均为7天。

本实验在对观察时间问题的处理上, 统一将其固定为每天上午的8:35~9:10之间。另外, 本实验将自闭症儿童异常行为的操作性定义为不符合情境要求的、无法自己控制的行为次数。在实验过程中, 笔者针对不同阶段的异常行为的次数, 采用λ2检验。

二、实验结果

在保证日常条件均不变的情况下, 在每天的8:35~9:10时段为儿童组织和安排游戏活动。值得注意的是, 该游戏是教学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 同时紧密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 通过鼓励引导以及设计情境的手段, 帮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挖掘内心情感世界、改变客观世界认知、协调手脚正常使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笔者坚持在固定的时间内对被实验者进行有规律的观察和记录。现将基线期与其他三个阶段异常行为次数的对比以表格的形式统计如下:

根据倒返实验的判断原理, 即:

其一, 若经过处理条件的介入之后, 被实验者的行为状况与基线期发生了变化, 则可据此认为该种处理条件有可能影响被实验者的行为改变;

其二, 当撤回处理条件时候, 如果被实验者的目标行为重新恢复到基线期的水平, 则可据此判定所介入的处理条件影响了目标行为的变化;

其三, 再一次介入处理条件, 若此时被实验者的目标行为再度随之而发生改变, 则可以证明处理条件对目标行为的改变具有绝对的影响力。

综合以上原理, 结合表2-1的数据显示, 被实验者LXY在基线期阶段 (A) 中, 其异常行为的出现次数约为15次, 相较于处理期阶段 (B) 其异常行为次数明显下降。而将还原期阶段 (A’) 与基线期阶段 (A) 对比, 已不存在显著差异。紧接着, 被实验者的异常行为次数在再处理期阶段 (B’) 又再一次明显下降, 同时, 对应的标准差也明显降低, 与基线期阶段 (A) 相比, 再处理期阶段 (B’) 存在特别显著差异。以上数据变化表明被实验者的异常行为的发生次数渐趋稳定。

三、分析与讨论

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 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和智能障碍, 七成以上患者伴有精神发育迟滞, 手脚功能失调是自闭症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 也是众多家长着急和头疼的重点问题之一。知觉感受和精细运动是与手脚协调活动紧密联系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 在准确针对孩子好玩的这一天性的基础上, 应当充分发挥游戏对自闭症儿童的正面作用。

在倒返实验设计的过程中, 始终保持被实验者在自然的状态之下, 确保其所在的环境和场景与往日并无差异, 同时还要保证其周围的游戏玩伴不发生变化, 教师作为干预的代理人, 根据孩子独有的性格特点设计恰如其分的游戏规则和游戏场景。在第一次试验阶段, 被实验者LXY因其手脚明显不协调的自身缺陷遭到大多数伙伴的嫌弃和躲避, 在LXY以自认为友好的方式与伙伴接触时, 也遭受到多数伙伴的抵触, LXY开始显现出明显的消极情绪, 越发不能与伙伴一同融入到游戏当中。通过会LXY参加游戏和退出游戏的重复观察和记录, 结果显示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多, LXY遭受落伍的情况愈来愈少, 表现出了更多与人友善且能被伙伴接受的行为, 随其精神状态的好转, 其手脚运动的失调性开始得以改善。

针对自闭症儿童来说, 游戏过程中群体的力量对个体的改变是巨大的, 自闭症患者可能因为被排斥而更加消极和孤僻, 也可能因为群体的活跃性和融洽性, 发掘游戏的乐趣并迸发出参与活动的兴致和信心。通过多种多样的游戏, 不但能够诱发自闭症患者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使其活跃思想并集中注意力, 而且通过游戏过程中群体之间的相互启发和相互感染的作用, 能够有效且快速地激发自闭症患者主动参与和积极娱乐的兴趣, 并使其在循环往复的游戏环节中, 大力改善手脚失调的症状, 进而学会自我表达和积极表现。

参考文献

[1]孙美丽.整合性游戏团体对提高自闭症儿童社会互动能力的个案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11.

[2]吴怡娜.自闭症儿童的游戏治疗[D].河北大学, 2009.

[3]尚云丽.合作游戏培养幼儿合作能力倒返实验个案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1) .

[4]李春梅.融合教育理念下自闭症儿童治疗方式的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5]周念丽.自闭症幼儿社会认知实验及干预绩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3.

[6]胡月萍.音乐与游戏治疗对自闭症倾向儿童注意力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 2007.

自闭症的训练方法 篇8

关键词:自闭症 研究进展 临床表现 音乐治疗

中图分类号:J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6-0056-03

一、自闭症研究进展与临床表现

(一)研究进展

自闭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也叫孤独症。1943年,美国医生、心理学家李欧·凯纳(Leo Kanner)博士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最早把这一罕见的症状命名为自闭症,从此自闭症的相关研究和康复治疗开始引起世人的关注。上世纪50至60年代末,自闭症曾经一度被误认为是一种奇怪的心理疾病,它的病理被归纳为有情感冷漠的高智商父母对患儿养护不当所致,直到60年代初期,这种观念被一个新的科研成果否定,该成果证明了自闭症是婴儿初期的生理疾病。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英国佛尔斯丁博士和卢特博士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的家庭中存在一个明显的异常基因链,这个基因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发病率。上世纪 90年代初,辨别携带与孤独症相关联的基因物质染色体的研究工作开始进入临床科研阶段,现在,此基因研究已在世界范围内继续进行更具深度的研究。

(二)自闭症儿童患者临床表现

经过系统的研究,自闭症侯群被归类为自闭症、瑞特综合症、儿童期分裂障碍和不确定的弥散性发展障碍五种亚类型。1994年,另外一种阿斯伯格综合症(一种比较轻的自闭症类型)被正式归入《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

自闭症儿童患者通常存在获得正确的社会能力方面的困难,如语言沟通能力低下、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缺乏区分社会环境中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听觉刺激能力及接受能力等。归纳其具体的临床表现如下:

1.发病初期,幼儿与家人及社会互动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同于正常同龄儿童,表现出明显的迟缓或不正常,有一部分儿童直到3岁左右才会玩耍、嬉戏等娱乐活动。

2.不愿主动与人接触,非语言性的社会互动缺乏,特别体现在相互目光接触期间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焦虑、不安,缺乏与人非语言的沟通、交流行为。

3.语言沟通能力与质量异常显著,说话时有时会发不出声音,伴有较为有固定的模式或重复性特殊语言,缺乏同时间的即兴模仿能力。

4.表现怪异的行为举动,如不停地摇手、不停踢墙或家具、连续长时间玩同一个玩具、不断的转动自己的手或做一些其它的奇怪动作。

5.适应环境能力差,不习惯于改变的新环境,到了不同的环境就会引起患者的烦躁,甚至会出现乱喊乱叫,摔打物品等异常行为。

二、我国自闭症儿童现状

(一)自闭症儿童发病率

我国对于自闭症的研究源于1982年,南京的陶国泰教授首次提出了案例报告。对于我国儿童自闭症人数的估算,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标准,自闭症平均发生率占人口总量的千分之四,以此推算我国自闭症人的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为523万人,即便按照千分之一的比率推算,也有130万人。但如果根据2014年10月,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和新华公益共同发布《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中国自闭症患者可能超过1000万,0-14岁患儿的数量可能超过200万 。

目前,我国尚未开展针对自闭症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只有部分省市和地区进行过此类调查:北京2004年抽样调查结果为1.53%;2012年深圳报道18-24月龄婴幼儿自闭症患病率为2.76%;2013年广州开展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普通幼儿园自闭症患病率为1/133。2014年发布的《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中,我国的自闭症患病率约为1%。

(二)自闭症儿童复训练现状

截至2013年7月,全国范围内承担各级残联自闭症儿童康复工作任务的实名制康复教育机构已达933个,据此推测目前全国机构数量已经过千。其中绝大部分康复机构为民办机构。这些大量的民办康复机构的建立有效地弥补了国家政府资源的不足,缓解了需求与供给的巨大矛盾。但一些自闭症康复机构管理不规范、专业性不强,亟待政府积极地扶持、引导和管理。这些康复机构无法满足自闭症青少年独立人格的发展,更无法满足这个年龄层面患者的社会属性方面的需求。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是一个艰难且漫长的过程,除了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以外,更需要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力所能及的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有益的帮助。

为实际解决自闭症儿童家庭困难,在中央财政支持下,中国残联从2009年到2015年,共投入自闭症康复训练经费4.68亿元,组织实施贫困自闭症儿童康复项目,为近4万名3至6岁的贫困家庭自闭症儿童提供了康复训练补助。特别是2013年至2015年,中国残联实施了自闭症儿童康复试点项目,连续3年扶持了50个康复机构。近几年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残联机构,按照中国残联的要求,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主动帮助自闭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工作。其中,笔者从武汉市残联获悉,武汉市有4000多个自闭症患儿家庭,针对0-14岁自闭症患儿,市残联每年将给予1.6万至2万元的补助,这笔钱可以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完成4个月的康复训练。

当前我国一些针对自闭症儿童设立的特教康复机构,在治疗儿童自闭症时,主要应用行为分析法ABA正强化、机构化教育TEACCH、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地板时光(Floor Time)等康复训练体系。这些康复训练方法有效促进了自闭症儿童的康复工作。个别康复机构在治疗中引入了音乐治疗、绘画治疗、舞动治疗和戏剧治疗等艺术治疗形式。

nlc202309081705

三、儿童自闭症康复中的音乐疗法应用

(一)音乐治疗在儿童自闭症康复中的应用原理

大量研究证实,人类与音乐的发展息息相关,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活动可以促进人体神经系统的发展(Jensen,2001)。Jensen(2001)认为音乐在促进人类发展中有以下特点:有利于促进人类生存;音乐有预期的发展阶段;音乐可以提升视觉空间能力、分析能力、数学能力与创造能力等认知系统;音乐使情绪系统受到正面影响,包括:内分泌、荷尔蒙、社交技巧、人际交往及文化与美感鉴赏;音乐可提升知觉能力动作能力,包括:听觉、前庭系统、感官敏锐度及时间感等;音乐可以强化压力反应系统;音乐可以激化记忆系统,包括:提升聆听、注意、凝神、回忆等。

基于音乐对人发展影响,音乐治疗在儿童自闭症干预领域的应用,主要是借助音乐这一干预媒介,来达到改善治疗环境,促进儿童心理及社会功能康复的目的。中国音乐治疗学科奠基人张鸿懿教授临床实践证实,90%以上的自闭症儿童,可以通过音乐治疗有效促进患儿的认知功能。音乐具有可以暂时越过认知过程而直接触及到情绪和性格障碍层面的作用,可以让自闭症儿童在自由的音乐打闹、喊叫、律动过程中,释放负面情绪。音乐治疗活动可以有效吸引患儿的专注力,从而培养患儿的学习、交流能力。在一对一的音乐治疗干预,可以有效借助音乐沟通改善患儿与陌生人交往的恐惧感。在团体音乐治疗中,患儿则可以从中体验到他人存在的集体意识,培养与其他成员建立起互动关系的能力。

(二)音乐治疗在儿童自闭症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1.聆听音乐

选择聆听自闭症儿童喜爱的音乐、歌曲来降低患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躁动、分心行为,训练患儿的注意力与对环境刺激的警醒度。在聆听音乐或歌曲的同时,让患儿伴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拍手或用手拍打身体的某些部位(比如拍双肩、双腿等),来表达情感。通过聆听来学着辨别音色、音高、强弱、音量来刺激患儿对声音的感受、理解与记忆。

2.朗读与背诵

通过朗读或背诵短句、诗歌、歌词等,来锻炼自闭症患儿的语言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朗读或背诵内容配以适当的音乐播放,让患儿配合音乐节奏、情绪训练,以便使其达到能准确表达语言和情感的目的。

3.舞蹈训练

在用舞蹈形式来对自闭症儿童开展的音乐治疗一般多见于团体治疗。可以用两种形式来进行,其中一种是,借助音乐让患儿自由发挥动作,尽兴舞蹈,这样可以让患儿在即兴舞蹈中释放紧张、焦虑、强迫、恐惧等不良情绪。另一种是由治疗师来教患儿来学习简单的舞蹈动作,让患儿在跟随学习跳舞中锻炼其精力集中、肢体协调及与他人的配合能力。

4.歌唱训练

歌唱患儿喜好的歌曲不仅能给患儿带来快乐,而且,通过歌唱发生训练,也可以帮助患儿学习呼吸控制、音量大小控制、音色控制及语言清晰控制,以此促进患儿的语言发展,并刺激使用声音的动机及次数,像是重复、模仿、回应等。通过对认知功能相对健全的自闭症儿童,还可以合唱歌曲教唱形式,来促进他们彼此间的的交流、沟通,提升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

5.即興表演创作

在对自闭症儿童实施的即兴表演创作中包括了乐器即兴、歌曲即兴、聆听音乐后即兴绘画、即兴音乐剧等形式。即兴创作目的是使儿童在具有结构性音乐的安全模式中,自主、自由地借助音乐形式来表达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情感、行为,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同时,还可以通过儿童即兴表演中投射出来的潜意识的心理矛盾冲突,来针对性的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康复治疗。

结语

通过对自闭症儿童进行音乐治疗康复实践活动,笔者发现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自闭症儿童在治疗师设计的音乐治疗活动中,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动作来展现自己的内心,释放自己的活力,用演唱、演奏、舞动等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来强化与他人之间的互动、交流。音乐治疗的逐步渗透,让自闭症儿童的感知能力、交流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创造能力、思考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等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当今社会,自闭症儿童的康复问题不仅仅是患儿个人与其家庭的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社会所关注的民生问题。随着国家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以及各类支持自闭症儿童康复的政策、计划的落实,必将有效推动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工作。在此大背景下,把音乐治疗引入到自闭症康复训练过程中,为患儿提供一项崭新的康复治疗手段,将会让更多自闭症患儿及家庭成员感受到音乐治疗中所体现出来的温馨的、安全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Juliette Alvin,Music Therapy for the Autistic Child Second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陈莞,儿童音乐治疗理论与应用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勇,张鸿懿.我国当代音乐治疗: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人民音乐2014(5).

[4]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R].北京: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2014).

[5]陈美玉,音乐治疗理论|应用|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上一篇:美术名师个人工作计划下一篇:三年级科学上册 鸡教案 鄂教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