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的核心包含(精选8篇)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相关概述
人的本质并不是以个体为研究对象的,是需要将其放在社会关系中,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关研究。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主体——教师,其承担着一定的教育责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去常常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而学生往往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这种师生关系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人们思想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体对自由信仰的追求逐渐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师生关系显然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某项教学活动,而建立起的一种关系类型,具有多性质、多层次等一些比较复杂的特点。现代社会中,师生关系的构建过程中比较注重“共同成长”。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将在教学中逐渐发挥出其主体地位的一些特点,比较重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实现自身的价值。总之,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学生与教师将会相互理解、平等交流及互相尊重。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活动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通过制定活动型的学科课,将教学思想逐渐渗入到教学活动中,并结合社会现状,设计符合社会发展理念的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出具有现代公民素养的思想政治课程。基于核心素养要求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其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单纯将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注重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使其成为具有现代公民素养的社会人才。基于此,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寻求开放型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及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观念及教学主旨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将被赋予全新的含义。基于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育方式也必须进行适当的改变。由于在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都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获得的教学经验与当前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理念并不适应。因此,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从学生自我发展的角度上,思考教学主旨,并加强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自我完善及修正,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有效融合。当前,新课程目标理念成为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教学观念,也是培养公民三维素质的重要基础。在现代社会中,比较注重师生的共同成长,建立共生共长型师生关系,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式。并且,构建新型的共生共长的师生关系,也能够消除以往教学过程中分割三维目标的一些弊端。总之,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都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安排上,应将学科知识、生活经验及当下的时政要闻作为教学核心,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目的。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一)寻找政治上的认同感、情感上的归属感。为了能够有效地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从政治层面寻找认同感,从情感层面获得归属感。在我国社会的政治领域,政治认同感主要表现在爱党、爱国、爱人民,坚持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于高中阶段学生的培养,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在高中的政治核心素养导向下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李蒙蒙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从理性角度上加强思维的共通。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应本着理性的引导,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培养其独立的判断能力。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就是应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态度,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善于运用科学的思考方式,理性地对待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从理性角度上进行分析,应进一步加强构建共生共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结合时代发展的整体基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三)从法律层面寻求信念共增。社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法律的约束,建设公平、公正的法律社会,是实现自由、平等的基础与前提。因此,从法律层面上,构建共生共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应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制观念,教师自身及学生进行的各项活动,应全部建立在遵法守法的条件下。同时,教师应重视自己的权利及义务,也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权利及义务,使学生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采取举办法律法制专题讲座的方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法律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从公共层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目前,在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各方面的参与,建立全新的教学体系,采用创新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基于此,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也非常必要,这种关系体系下,教师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思想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也不再处于被动的教学条件下,双方共同参与,体现出更高的社会价值。通过本文的论述,阐述了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对新型师生关系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述。同时,论述了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主要作用,并提出了几点笔者的建议。总之,教育者在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导向下,必须不断探索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促进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新型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杜蕊.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原则[J].教育教学论坛,,23(05):223—224.
[2]王跃进.高中的政治核心素养:特性分析与培育路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36(11):65—68.
[3]夏新宇,谢树平.高中的政治核心素养导向下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J].基础教育参考,2017,29(19):12—14.
[4]张静.注重自主发展促进情感升华——浅谈高中的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17(28):53—54.
一、新形势下我国学校师生关系面临的困境
1. 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导致师生关系呈对立化倾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客观上要求不同主体间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尊重,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相对等。随着这种观念的深入人心, 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 日益产生尊重意识并渴望得到尊重, 然而在传统师生关系中却得不到满足, 部分学生开始挑战教师的权威, 由此, 师生关系呈对立化倾向。当前我国正处于尊师传统被消解而新型师生关系尚未建立起来的迷茫时期。师生关系的对立化导致师生之间缺少尊重和理解, 缺乏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
理想状态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之间相互平等、彼此信赖的对话关系, 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 师生在交往中体验共同探索知识、寻求人生真谛的快乐,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寻求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 必须克服师生对立带来的不利影响才能到达师生关系的理想状态。
2. 现代家庭尊重意识教育缺失导致师生关系逐渐冷漠化。
理想状态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表明教师的作用和人格的伟大, 由此, 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的关系。然而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给一些家庭带来深刻的影响, 有的学生的父母往往更多地关注“小社会”建设, 忽视了家庭作为社会基本构成单位的事实, 只注重对社会的索取。这种思想和言行长期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身上体现为个人主义盛行、自私自利现象屡见不鲜。再加上父母的过分溺爱、过高期望、不科学的教育方式等原因, 许多学生表现得任性、自私、缺少对教师的尊重, 甚至不把教师放在眼里, 不听从教师的劝导和教育, 师生关系逐渐冷漠。久而久之一些教师对这样的学生失去了耐心而采取放任的态度, 更加剧了师生关系的冷漠。
3. 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观念使师生关系变得功利化。
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社会性活动, 教师的工作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教学活动本应与功利主义无关。然而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观念渗入到社会各个层面, 出现了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现象, 这些现象也影响到了教育领域,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侃侃而谈, 畅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高扬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追求, 但在实际生活中, 却斤斤计较, 甚至唯利是图;一些教师为了经济利益收取学生和家长的礼物, 并因此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态度, 这些现象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发生不同程度的动摇。
二、构建以尊重为核心的师生关系的当代背景
教师和学生都有自我尊重意识, 尊重需求只有得到满足, 才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社会满腔热情, 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师生关系亦如此, 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和谐发展。当前重构以尊重为核心的师生关系也是后喻文化理论、师生关系走向主体间性以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1. 后喻文化理论是构建以尊重为核心的师生关系的时代依据。
后喻文化是指通过自下而上传递即年幼者向年长者传授、年长者反过来向年幼者学习的文化。当前我国处在社会加速转型期,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多元、张扬个性、注重尊重人格、发扬民主的后喻文化时代。而后喻文化时代对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及道德观念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学生的自主意识日益增强, 追求个性, 渴望表现自己, 并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不愿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他们更追求自由、民主, 呼吁信任、理解和尊重。另外, 由于后喻文化时代知识资源的共享和最大利用逐渐成为现实, 使得传统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面临消解的困境。学生对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 使学生心目中“百科全书式”的教师权威正在经历诸多挑战。
2. 师生交往中主体间性转向是构建以尊重为核心的师生关系的理论依据。
传统教育的本质体现为一种“主体一客体”关系或“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模式, 在教育者主体已确立的情况下,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意志, 但缺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和理解。“主体间性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中与他者的相关性和关联性。”[1]主体间性转向有助于克服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避免单一主体论的缺陷。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师生之间相互对等、彼此信赖的对话的重要性, 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师生关系的主体间性转向为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3.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构建以尊重为核心的师生关系的现实依据。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促进人才培养工作, 这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中国现代化事业赋予教育的艰巨使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因此, 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 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遵循学生内在的价值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 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都是充满活力的、有着丰富精神世界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 真正地从内心深处做到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育中教师只有做到以人为本, 才能逐渐走出新形势下我国学校教育面临的师生关系对立化、冷漠化和功利化的困境。
三、基于尊重的当代师生关系构建的途径
1.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赢得学生尊重。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素质, 形成个人良好的修养、品质,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前面通过分析师生关系面临的困境, 可以看出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因素除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家庭教育缺失等原因之外, 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是影响因素。教师的素质包括仪表、言语、个性气质、业务水平与能力、教学态度、敬业精神、思想道德情操和为人处世的态度等。教师应该具备执着的敬业精神、扎实的理论基础, 更加注重自身修养, 使学生对教师怀有一种依恋、敬慕的心理, 这样才会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高素质的教师往往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往往能够赢得学生的喜欢与尊重。而且对教师的尊重是学生从教师身上获得榜样示范的动力。这种动力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有利于赢得学生的尊重, 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 心灵距离的缩短, 是构建以尊重为核心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2. 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差异。
随着后喻文化时代的来临, 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个性不断张扬, 需求日益多样化, 除了学习的需求, 还包括个人才能发挥的需求, 以及信任、尊重、荣誉、信念的追求、理想的实现等需求。而且以前通过教师获得的信息和知识, 现在可以很方便地从网络上获得, 而且获得信息的方法和途径都优于教师。教师的知识权威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差异, 才能有利于形成和谐师生关系。因此, 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和主体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 不同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教师不能以个人好恶而对学生产生偏见, 不能不恰当地强调共性, 强调统一, 而应当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应当尊重学生的差异, 特别是尊重那些学习上有困难需要特别帮助的学生, 要把学生的差异作为宝贵的教育资源来开发。
3. 师生在互相尊重基础上力求达到有效沟通。
教师通过提高自身素质逐渐赢得学生的尊重, 并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差异, 师生关系将变得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而有效沟通则是促进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和谐的重要途径。师生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沟通导致的, 沟通是理想师生关系的桥梁, 是师生交往得以实现的最有效途径。主体间性教育强调在实现平等交往的基础上加强对话理解和精神沟通, 通过沟通、交流、合作, 师生达成一种默契。只有在有效对话沟通的基础上, 形成一种体验式的交流对话境域, 教师和学生才能真诚地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对方, 并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方式去说服对方, 把自己的思想用正确的方式传递出去, 师生之间才能通过理解而实现精神世界的共享, 使教育内容由单向影响转向双向影响。由于在平等交往和对话沟通中, 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是发自内心的, 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 体会学生作为发展中的独特个体, 充分尊重学生, 而不是用自己的权威迫使学生接受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王晓东.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批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围绕一个核心,突出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集宁一中“疑·探·导·练”课堂教学法的核心,是解决教与学的关系,即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演员”角色变成了“导演”角色,教师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发动者;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观众”或“听众”角色变成了“演员”角色,成为课堂的主人。这种新的角色定位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动了起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将学习回归到学生这一主体上。
在“疑·探·导·练”的课堂上,别说打瞌睡了,脑子转得慢点,好的解题思路、好的答案就被别的同学抢了先。为了跟上课堂的节奏,学生们都提前预习,提前设疑,提前准备课堂上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答案。当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质疑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总结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令人惊叹。
与学生的热烈讨论、主动探索、积极展示相比,教师则要“低调”,他们除了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质疑、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就是掌控课堂的节奏、时间,并对一些学生解答不了的问题进行点拨性指导。教师重在“导”上,把握方向性、重难点,释疑解惑,拓展知识,在方法上不可越俎代庖。因此,上这样的课,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高了,教师不是轻松了而是负担重了,教师需要具备丰富深厚的知识储备、随机应变的课堂把控能力、及时解决疑难问题的解疑技巧以及提高学生思维力的指导能力。
通过四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疑——设疑、解疑、质疑 何为“疑”?“疑”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设疑——解疑——质疑,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起始。有了疑问才会有思考的动力,才会有探究的愿望,所以课堂的开始首先要提出问题,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如果说一开始的“设疑”是“走进教材,用好教材”,那后边的“质疑”则是“走出教材,超出教材”。这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拓展的过程,是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探——自探、合探、再探 这里的“探”是探索、探究的意思,是学生在有了疑问的情况下,进行的探究知识本源的过程。“探”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首先是“学生自探”。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精神,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其次是“同学合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需要。这个环节中,对于学生自探未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直到全班学生都不能解答时,教师才给予讲解,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才能和挖掘潜能的机会。最后就是“师生再探”。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往互动主要是思维的“交往”而不是形式上的互动。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激励,要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化: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发者。这一过程也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
导——诱导、指导、引导、辅导 一位好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诱导兴趣、指导自学、引导思维、辅导答疑。教师在整个课堂始终贯穿一个“导”字。因此“导”的主体是教师,是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导”既体现一种理念,更体现一种方法。教师要在课堂上真正做到诱导兴趣、指导自学、引导思维、辅导答疑的作用。
第一,诱导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引线,乐学是求学的最佳状态,可见,激发兴趣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一位好的教师应当研究“导”的理论和方法,一位好的教师应当成为导师。因此,教师从一堂课的开始,就要诱导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质疑并探索。第二,指导自学。教师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教师要做好“导演”,指导学生去主动学习,教会他们学会自学,真正做到授人以渔。第三,引导思维。思维品质是素质的核心。通俗地讲,能让学生动脑筋的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把握这一点,给学生营造氛围,指点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四,辅导答疑。这是整个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想完成好辅导答疑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和灵活的方法。从这一角度讲,上好辅导课要比讲好一节课更难。总之,教师要在课堂上时刻体现“导”的作用,避免成为简单的 “知识运输者”。
练——训练、巩固、强化 “练”是对学习之道的定位。集宁一中不仅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而且为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训练,达到堂堂清、天天清的目标,将课堂结构设置为“对课制”,每一节正课后面都紧跟一节学科自习课,学生在教师辅导下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强化,训练答题速度,强化答题规范,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的目标。
在学科自习课上,教师不能占用时间讲解,而是要在班级巡视,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辅导。教师通过批阅跟踪训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发现共性问题,及时讲解,而且要做到激励性评价和个性化评价相结合。
民主平等的课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疑·探·导·练”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之间的亲密合作,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无论小组之内的分工与合作,还是小组之间的竞争与评价,每个人都必须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同学之间无论是轻声细语的讨论,或是面红耳赤的争辩,都是为了互相提高,共同进步。这样的竞争与合作体现了同学之间的民主与平等,而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最好的师生关系,是你要展示,我给你最大的支持。
初三了,孩子们的分化情况比较严重,学得吃力的孩子,在课堂听讲、课后作业上都有些敷衍了事,为此也没少找孩子们谈心,然而效果终究还是不理想。
这次例行的公开课,我想孩子们会不会死气沉沉……
毕竟初三了,知识上了难度,远比上新课要乏味,再加上这次讲的又是孩子们学习的难点——标点符号的运用。
忐忑从站在讲台上那一刻就已消失。
即使孩子们不给力,我也会施展浑身解数,让孩子们活跃起来。
然而,从孩子们响亮的“老师好”的声音里,我听出了热情和成功的信心。
孩子们在我的引领下,认真愉快地学完了相应的知识,我想这堂课他们领会到的将会是最多。
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也很踊跃,虽然机会不多,但从他们的眼神,我看到了希望的花火。
这些孩子啊,别看他们平时努力不够,但在关键时候,他们还是能够站得起,顶得住!
老师做到这个份上,也只有努力为他们服务:关爱每一个孩子,引领他们走向正途。
有一个人,爬上高高的山顶,一动不动地站了很长时间。
来来往往的人奇怪了,就问:“你在这里看山吗?”
他摇摇头。
“你是在这里看云吗?”
他还是摇摇头。
“你在这里看人吗?”
他仍是摇摇头。
……
“不为什么,我只是站在这里。”
如果把山、云、人换成钱、权、名,我想老师就是那个人。
他只是站在那里,和他心中的孩子们,站成一道风景。
一阵风过,完成灵魂的唤醒。
作者:关二哥
记得在我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虽然是班级里的班干部,可是成绩算不上是出类拔萃的那张。我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数学成绩不好。那年,您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兼班干部,在有一次的考试后您看到我所做的数学试卷只得了五十多分,您就让我拿着数学试卷来办公室。那是,我十分害怕您会很严厉的批评我。我跟您来到办公室后,您示意我来到您的身边。
我胆怯的走过来,您把我的市局啊拿起来,仔细的看我错误的题目,然后我不懂的题目奶奶都耐心的讲解给我听。那是,我在心底由衷地感叹到:“傅老师,您真好!“就在那时候我对你的敬佩之情又加了一分,我也努力地对自己说:“加油!不要让您失望。“时间不断流逝,转眼间我们都已经小学毕业了,我们将离开我们的母校去过初中生活。记得在最后一天里,您对我们全班都说了不少鼓励的话,您的这些话语流入了我的心中,是我感到一股股暖意在我的身边徘徊。在去年的九月十号,那天早上,我把前几天买好的礼物准备送给你。我早上早早地来到了学校,我把那份包装好的礼物让门卫转交给您。那天晚上,您竟然打电话来了,我与您打电话,您都是在询问我升入初中哦后的情况,您关切地问我:“初中学次紧不紧张,刚升入初中生活还适应吗?现在的数学成绩好不好啊?“听着这些话,我心中洋溢着温暖。还是那句话,:“傅老师,您真好!“傅老师,您就是我们生命中的烟火没您燃烧了自己,拼尽权利,绽放在我们懵懂的夜空中,照亮了我们的人生旅途。
此刻,我读懂杜甫那句诗:“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玉林附小 彭勇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而怎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呢?我认为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民主、积极、轻视的学习环境,才能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什么是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互信、尊重理解、愉悦合作、教学相长的良性积极互动的状态。
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个人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要热爱、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道德要求中的重要规范,是教育活动有效展开的前提。高尔基曾经说过: “谁最爱孩子, 孩子就爱他, 只有爱孩子的人, 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因此,首先教师对学生要满怀爱心,实际上,热爱学生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师爱学生,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内心必然受到鼓舞,其上进心必然更强烈,就会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同时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形成一种求学上进的热情。教师不能以貌或成绩取人,对问题学生要多看一眼,要不厌其烦,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真诚,使他们觉得你是真心去关心他们,从而改变他们的态度,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不仅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更是高尚品格的代表,是值得依赖的朋友,也是终生敬重的楷模。其次,要尊重学生,多与学生进行商讨。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有的教师对学生不关心、不爱护、不尊重,对学生过分苛求,没有耐心,讽刺、训斥、体罚等,这样不仅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反而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严重的还可能会引起学生胆怯、封闭、自卑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课堂上,当你对孩子充满爱心的时候,你的话语就自然会变得亲切温馨,你的目光就自然会变得充满信任。孩子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的体会是最深刻的,他从你的微笑中读出友善、鼓励、信任;也能从你的眼神中读出讨厌、憎恨、不开心。他们的情感会紧随老师不断起伏变化,并带动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要充分了解学生。
教师要深入了解各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并能与之聊天了解他的家庭及生活情况。这样学生就会感觉你比较亲切比较容易相处。这对建立好师生的关系是有很大帮助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还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即通过察言观色把握 区“十一五”规划课题《构建生态课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研究》之子课题
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姿态的变化,准确、及时、全面地把握学生在学习、思想、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真实情况,准确掌握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为学生加油鼓劲、排忧解难,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
案例:我班有一个女生,她自信心非常的差,平时不爱说话,朋友很少,学习成绩中等偏下。课堂上几乎从不举手发言,课间又不与同学玩耍。我发现她自尊心很强,对老师的表扬与批评会非常在意。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保护她的自尊心,使她感到老师是信任、爱护她的。为了锻炼她与同学接触的机会,我让她担任数学小组长。每天负责催促、收齐组员的作业并向课代表报告作业收齐情况,使她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同学并与同学交流。经过一个多月,她的工作得到了同学的认可,许多同学也愿意与她交流、玩耍。就这样她的自信心开始慢慢地建立了,课堂上开始举手发言了,虽然声音还比较小,但我还是大力地表扬了她。有一天课后,她还主动地到我办公室问我课堂上的一些问题。此时让我感觉到老师是多么幸福啊,每当你付出一点爱,一点关心,收获的将是孩子们无比的信赖。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要尊重差异。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特别是在对待后进生方面,表扬可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知道表扬至少有三种功能:一是激励功能。表扬本身意味着对学生的肯定、认同和支持,它为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学生会受到鼓舞和鞭策,有利于学生的进步。二是造势的功能。表扬能树立学生的威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三是沟通的功能。表扬意味着赞成和欣赏,这容易改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双方也易于沟通。,他们的每一个进步,都需要别人的肯定和赞赏。他们需要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老师就要多为这些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及时发现和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毫不吝啬的肯定和赞赏。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期待的事情出现的几率往往较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克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学生学习道路和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赞许的眼光、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积极的期待都可以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标杆,鼓励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可以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一、存在先于本质:人之尊严所在
存在主义将人的存在提高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 人只有首先存在才能成为社会关系所设定的人。传统的人性理论是一种本质先于存在的理论, 把人降到了物的地位, 只有存在主义由于提倡存在先于本质, 把人与物区分开, 才维护了人本来的地位, 给了人以尊严。海德格尔认为, 柏拉图以来的传统之形而上学是一种把握存在者之为存在的思维方式。为了将人的存在提高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 海德格尔用“此在”的概念来阐发哲学对人的状态的规定性, 此在不仅把人当作存在者看待, 而且也是从存在的方面对人的规定。世界是相对于人的意义世界, 是一种当下的生活世界, 人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即人的生存方式。雅斯贝尔斯强调:“个人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 如果没有个人的存在, 其他一切事物就不可能成为真实的存在……哲学研究应该重视个人的存在问题。”[3]萨特进一步提出“存在先于本质”, 即“首先是人的存在、出现、登场, 然后才给他下定义”。如果离开了个人存在, 人就根本无所谓本质。“人不外是人所设计的蓝图。人实现自己有多少, 他就有多少存在, 因此, 他就只是他的行动的总体, 他就只是他的生活。”[4]可见, 存在主义不把人当作一种现成的、确定的存在, 而当作一种不断把自己推向将来的存在。在人的面前横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人究竟成为一个什么人决定于自己的设计和选择。
二、自由:诗意的栖居
自由是西方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也是西方的文化特征。存在主义将自由提高到了关乎人的生存与本质的高度, 人的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 也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前提。师生关系作为人与人关系在教学中的体现, 保持双方的独立、自由是建构主体性师生关系的保障。雅斯贝尔斯把自由分为外在自由和内在自由。外在自由要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 要以内在自由为前提。内在自由是与人的本性、生存一致的真正自由, 不受外部因素的制约, 而只能由个人内在的决定。他指出教育的任务是“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 而非强求一律”, 因此, 教育“必须尊重儿童的自由, 让他们自己明白学习的动机, 而不是出于服从而学习。”[5]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部动机, 以实现学生不受外在条件束缚的真正的自由, 是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持有的信念和理想。萨特认为个人自由和他人自由并不是对立的, 而是相互依赖的。“我们在要求自由的时候, 发现自由完全依赖他人的自由, 而他人的自由, 又依赖于我们的自由。”[6]这意味着主体和客体 (对象) 之间是统一矛盾体中共生共存的关系。在教育中, 教师和学生可以同时作为主体而存在, 当师生双方都拥有了自由选择的意识和权利, 也就实现了“诗意的栖居”。
三、交往-对话:哲学的回声
西方的哲学视界中, 一直传承者亚里士多德关于“人是社会性动物”的观点, 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人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同样, 存在主义者也毫不避讳地承认了这一点。雅斯贝尔斯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同时, 又强调与他人发生交往是实现个人自由的必要条件。“现实的自由, 从来不是仅仅个别人的自由, 每一个个别人都只在别人是自由的时候才是自由的。”[7]雅斯贝尔斯精辟地论述了教育的内涵所在:“所谓教育, 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8]师生之间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识的流通中, 还要有情感和态度的交流, 这种交往是以信任和爱为基础的“灵肉之间的融合”。马丁·布贝尔 (Buber, M) 认为人与外界的关系包括了“我与它” (I—It) 和“我与你” (I—You) 的两种;而人只有进入后一种生活, 其本质力量才得以进入完满的状态。布贝尔强调, “我—你”关系是一种精神上真诚相遇, 一种灵魂上的动态对话。教育中的师生之间应该是“我与你”的关系, 在彼此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上真诚的对话, 包括知识的共享和情感的交流。布贝尔把师生之间的对话理解为一种平等的“会晤”———“师生双方都参加, 不仅有言语上的你来我往, 而且有知识、思想、经验和情感等多方面、深层次的相互交流。”[9]
四、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实现
雅斯贝尔斯对教育作了三种类型的划分: (1) 经院式教育:教师仅限于“传授知识”, 学生只是将白纸黑字的书本带回家即可。 (2) 师徒式教育: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处于听从甚至绝对服从的被动地位。 (3) 苏格拉底式教育: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在这种师生关系中, 教师不再是学生的知识供应者, 教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 唤醒学生的潜在力。师生之间只存在善意的论战关系, 而没有屈从依赖关系。雅氏十分赞成这种“催产式”的师生关系, “师生用对话的形式可以辨明真理, 对话者绕着真理转, 并被真理所引导”。[10]师生之间在“共同寻求真理”过程中实现对话的目标———“对真理的本然之思”。
1. 自由与平等。
主体性的师生关系要在对话中实现, 首先意味着自由地言说和自由地展开自我。没有自由, 师生的情感、态度、信念、需求就不可能真实呈现, 更不可能有真诚的心与心的“敞开”和完整而独立的人格相遇。其次, 师生对话是师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 其人格和权益的承担上都是平等的。正如保罗·弗莱雷指出:“对话指一种平等的交谈以达到两种视界的交融。没有平等, 就成了教训和被教训、灌输和被灌输。”[11]在教育中, 只有完全摈弃了灌输和强制, 树立自由与平等的教育理念, 才能实现师生间的视界交融, 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完成意义世界的建构。
2. 信任与尊重。
信任是建构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对话是在坦诚面对和互相信任中展开的。正如布贝尔所强调的:“信任是品格以及整个人的教育领域中唯一可以接近学生的途径。教师要了解学生, 影响学生, 教育学生, 首先必须赢得学生的信任。”同时, “信任不是强求来的, 只有坦率而真诚地参与所要交往的人的生活, 并肩负起因这样地参与生活所引起的负责, 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12]教师和学生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能无限真诚地敞开自我。尊重意味着对人的个性、兴趣和信仰的认同和接纳。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是经验交流、情感沟通的保障, 尤其强调的是, 教师要尊重学生, 包括学生的个性、兴趣、经验、情感、信仰等方面。
3. 理解与倾听。
理解是形成师生交互性关系的基础, “而且也使知识转变成学生个人的认识, 使学生的精神受到对话的启迪和引导”[13], 理解使师生之间的心灵相遇成为可能。理解需要机制的支持, 其中, 倾听便是一种有效形式。海德格尔把倾听作为“话语本身包含的一种生存论的可能性”, 因为“听把话语同领会、理解与可理解性的联系摆得清楚了”。[14]教师倾听学生, 这意味着尊重他、欣赏他, 给他信心与勇气, 同时也引导他学会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学生倾听教师, 意味着学生对教师的经验、态度和情感的领会和感知。师生之间通过理解和倾听, 建立双向的主体间性, 构成“我—你”存在关联。
五、结语
在传统的制度化教育下, 生成的是主-客二分的对立关系, 教师占据权威和话语霸权, 师生之间是我-他型的关系, 教育偏离了生活世界的意义和价值。要摒弃这种弊端, 必须建构一种基于生活的我-你型的师生关系, 让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生活世界对话和交往、沟通和理解中, 建立互为主体性的师生关系。存在主义充分肯定人的存在, 提出教育要为每一个具体的人服务。在师生观上, 主张师生之间的平等的“对话”。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将学生当作“人”而不是物来看待。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人与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方式展开双向沟通, 不仅仅是语言交流, 而且是双方眉心世界的敞开和彼此的接纳, 这需要建立在彼此的信任和尊重之上。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拥有崇高的教育理想———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天赋的潜力, 使“其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得到充分地发展。学生能够作为一种主体性存在, 在生活世界中生成自我实现自我。在现今教育现实中, 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秉持对教育的执着和信念, 尊重教师, 尊重学生, 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搭建交流的平台, 共同完成主体性师生关系的生活建构。
参考文献
[1][2]李小鲁.教育:作为人的生活方式[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7.
[3][5][7][8][10]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4][6]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商务印书馆, 2002.
[9][12]马丁·布贝尔.我与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
[11]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3]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叫师生关系。学校中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积极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个体获得全面和谐发展,同时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二、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儿童关系
师生关系由于社会角色的规定,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多变化性。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遇到的教师是不断变化的,与教师的关系也是十分不稳定的。可能与这个教师的关系比较积极,也可能与另一个教师的关系比较紧张,并且在同一时间,一个儿童可能与不同教师有不同性质的关系。师生关系的这种多样性和不稳定性使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也带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而儿童关系则是年龄、心理发展水平和地位等较为相近的伙伴间关系,相对师生关系具有明显的平等性,因而儿童更容易和乐于接受其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自尊感,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以及培养儿童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社会测量研究也表明,具有良好同伴群体关系的儿童易表现出友好、谦虚的品质和低焦虑,能顺利地适应环境。那么,理想的师生关系就应该是儿童关系吧!
三、匹配的儿童关系——长大的儿童与成长的儿童
童年时代的每一种体验都可以在生命中留下痕迹,对于学生——成长中的儿童来说,平等、和谐、友善、温暖、愉悦的交往会为他(她)的金色童年留下最美好的回忆,这就需要我们老师——长大了的儿童,拥有一颗童心,在孩童的世界里,用孩子般的目光观察世界,用孩子般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孩子般的耳朵聆听世界……这样,老师和学生将会在同一片天空下,奏响最和谐的音符!
四、建构和谐的“儿童关系”的策略
怎样建构和谐的“儿童关系”呢?笔者将从以下八点通过教室里的故事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1.化作需要策略
初秋的早晨,王宇航迟到了!不过,他给大家带来了一朵绽放得很美丽的棉花。干枯的花萼和棉壳更衬托出棉花的雪白和柔软。
孩子们见了脱口而出:“是棉花!”我放下了正准备给他们讲的故事,和他们聊起了棉花。没想到他们了解得还挺多的,有的说是用来做棉被的;有的说是用来做棉袄的;有的说是可以织布的;邱可欣说,棉花籽是可以榨油的。
王宇航告诉我们他是昨天晚上在亲戚的农田里摘的。季佳烨便恍然大悟地说:“哦,我知道他为什么来得晚了,原来他昨天摘棉花睡得太晚了。”
哈哈,真是可爱又善解人意的孩子!
下课了,孩子们涌到了讲台上,好奇地看着棉花,小心翼翼地摸着棉花。我便把棉花分瓣取出来,和他们一起仔细地剥出棉籽,并相约来年春天一起种棉花。
2.欣赏搞笑策略
下午活动课上,孩子们玩滑梯时真是花样百出:有的老老实实坐着滑;有的双手放在脑袋后面躺着滑;有的还侧着滑,以显示自己的高超本领;还有的甚至头朝下倒着滑。小家伙们的嘴里不停地叫着、喊着,和他们欢快的笑声组成了一曲快乐的童年交响曲。
突然,轩禾神秘地拉着我的手来到滑梯下面的小洞那儿。我正纳闷呢!只见他往洞下一蹲,左手向上做出撑的样子,圆溜溜的大眼睛瞪着我,嘴里大喊道:“看!我炸碉堡了!”哈哈,笑死我了,真是个可爱的小家伙!看着我咧开的嘴,小家伙得意极了!
3.享受粉丝策略
小宇妈妈上次说小宇很喜欢我,我以为只是小孩子的好玩。没想到,今天晨会课下课,小家伙跟在我后面,笑眯眯地喊:“我是跟屁虫!”我问他是谁的跟屁虫,他说:“当然是老师的啦!”
第一课下课他到讲台边看我改作业,害我差点错把粉笔当成红笔,他幸灾乐祸地说:“哈哈,把粉笔当成红笔了!”
下午看蔷薇花时,他还偷偷地和小朋友说:“老师就是蔷薇花。”
哈哈,我也有一个小粉丝呢!
又一次,钰阳对我说:“老师,我觉得你挺像白雪公主的。”我有些受宠若惊,心想:我这个落在人堆里都不容易找不出来的人,怎么能和白雪公主相提并论呢?可能是我今天穿的白色休闲西装吧!不过心里还是有些高兴的。哈哈,我得意得太早了。小家伙接着说:“就是你太胖了一点!”我晕!
和这么多可爱的小家伙生活在一起,还能常常有那么多的惊喜,我真是个幸福无比的人啊!
4.激发缪斯策略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童话故事《这儿真美》。当学到孤零零的小熊把荒岛变得野花遍布、绿树成荫,吸引了许多的动物朋友来了时,我问孩子们:“小朋友,小熊看到这么多朋友来了,它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孩子们积极踊跃地各抒己见:高兴地哈哈大笑!兴奋得睡不着了!开心得嘴巴都合不拢了!激动得一蹦三尺高!……
正当大家说得热闹时,季佳烨一本正经地说:“我知道!是小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抛开了忧愁!”
哇,真是个小诗人啊!
我唯恐有些孩子不明白,就追问:“那小熊的梦想是什么?”“是有朋友和他一起玩!”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
“那小熊的忧愁又是什么呢?”想了一会,孩子们说:“孤单”“寂寞”“孤零零的”“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玩耍”“无聊”……
精彩的发言,精彩的课堂!原来上课也可以是一种享受!
5.真爱信任策略
又是周一,迈着轻快的步伐,我踏进飘满栀子花香的校园。那浓郁的香味让人神清气爽,再看看点缀在绿叶丛中那星星点点的白色,是那么清新纯洁、高贵典雅,真是惹人喜爱啊!
一踏进教室,陈典就大声地叫着:“老师,教室里有一只小鸟!”我一看,哈哈,一只麻雀被关在里面,正扑扇着翅膀焦急地寻找突破口。我一边打开所有的窗户,一边说:“小鸟是来看你表现得好不好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哦!”陈典眨巴着大眼睛激动地嚷起来:“哦!艺术!这是艺术啊!”哈哈,小家伙真是搞笑啊!
过了一会儿,钰阳拿着日记本给我看,并指着最后一句话悄悄地对我说:“老师,你看,这句话是写给你的。”我有些惊喜,他还惦记着我啊!仔细一看,原来小家伙的日记是介绍跳舞毯的,最后一句是叫我也去试试,那样可以减肥的!唉,看来在他们的眼里,我不是完美的老师啊!不过,一周的好心情就此开始了!
下午,我把周日的好日记读给孩子们听,小家伙们个个听得认真极了!偶尔还会主动给好日记鼓掌。
当我读到刘钰扬建议我使用跳舞毯减肥的日记时,我逗孩子们说:“我真的这么胖吗?”哈哈,孩子们七嘴八舌说开了。张宇轩说:“不胖,这样正好!”(有拍马之嫌哦!)陈宵宇说:“是有点胖!”(实话实说的!)季佳烨说:“我觉得隔壁班的张老师比你还要胖!”(挺委婉的!)陈振屹说:“你一直保持这样就很好了!”(安慰我呢!)邱可欣说:“可以用瑜伽减肥啊!”(另辟蹊径!)瞧!减肥的方法都想好了!晕!不过还是感受到孩子对我的喜欢和爱哦!
6.私密朋友策略
昨天,钱妍带来了一本绘本书《彩虹尽头》。利用班会课的时间,我和孩子们一起看起了这本书。我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听得兴趣盎然,不时被我提出的问题弄得绞尽脑汁,还乐此不疲。教室里静悄悄的,与平时下课时的吵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很享受这段读书时间,我想:孩子们一定也很喜欢吧!
故事中的狐狸和獾去找彩虹尽头的宝贝——宝石。一路上,他们发现,鸭妈妈的宝贝是鸭宝宝;兔爷爷的宝贝是美好的回忆;松鼠的宝贝是带来快乐的朋友……狐狸和獾终于明白:宝贝就是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物。
我真想对我的学生说:“孩子,你们就是我的宝贝!”
记得星期一早晨,我如往常去上班。陈尧瞪着圆溜溜、亮闪闪的大眼睛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他星期天去公园玩得很开心!还观看了人偶剧!钱妍也急忙告诉我,她双休日去摘草莓了!孩子们都很急切地想把自己的快乐与我分享,我怎么能不幸福呢?
今天下午,我有些头疼,便自言自语地说:“头好疼啊!”张楚阳关心地问:“你睡午觉了吗?”虽然,我的头疼没有减轻,但我的心里很舒服!
刘钰阳会在办公室门口伸出半个脑袋,偷偷地害羞地叫我一声:“小张!”因为我也亲昵地叫过他“小刘”。哈哈,扯平了!
下课时,小钱妍会悄悄地打一下我屁股,一点都不怕老虎屁股摸不得!呵呵,真是个调皮的小丫头!
所以,孩子们,你们就是我的宝贝!
7.准许换位策略
今天请小朋友上黑板板演时,汪陈扬不知怎么搞的,自己没有站稳,摔了一跤。小家伙不好意思地看了我一眼,笑了。很多人捂着嘴偷着笑,我看着他那副滑稽的样子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本以为又是一场一笑而过的小玩笑。没想到宇轩响亮地说了一句惊人之语:“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意外!”哈,搞得我都不好意思了!感觉他是大人,而我成了不懂事的小孩子了!
看着他们慢慢在成长,我好满足!
根据教材安排,我决定下午教孩子们做贺卡祝贺明天的教师节。在写祝福语时,有小朋友问:“老师,我可不可以给你送其他的礼物呢?”“我可以买一张好看的贺卡给你吗?”
我笑着告诉他们:“你们好好学习,快乐成长。不让老师生气就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陈典连忙说:“我知道!就是不能像陆柯扬那样!”(陆柯扬是我班一个聪明而又很有个性的学生,不能接受纪律的约束。)我看着他轻轻地问:“那你呢?你今天惹老师生气了吗?”小家伙红着小脸,低着头,忽闪着长睫毛的大眼睛难为情地如实说道:“有一点呢!”那模样真是可爱!
哈哈,好一个纯真无邪的小家伙!
……
跟孩子们在一起,我觉得那份无处不在的快乐,不仅让自己的容颜和神态变得年轻,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心态特别好!我非常感谢他们!因为他们,我会更加积极努力地去工作、生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8.儿童阅读策略
周四,怀着对工改的些许失望,伴随着上课的音乐铃声,我慢慢地踱进了教室。
今天,要和孩子们学习的是新课文《青蛙看海》。孩子们看着我平淡无奇的面孔,显得异常安静。不过,今天学生的思维格外活跃,让我失落的心重新又充满了一种幸福感!那是他们——这些纯真无邪的孩子给予的!
当我们学习课文第一句“青蛙长期生活在湖边,很想看看大海。”时,我问孩子们:“什么是长期?”很多孩子争先恐后地说,常常、经常、一直、天天、每天、长久……季佳烨却用一个句子解释了:“青蛙除了出去旅行,或者到稻田捉害虫,就天天在湖里游泳嬉戏,在湖边睡觉。”我惊叹于他想象力的丰富!不自觉地竖起了我的大拇指,给了他一个奖励!我又问:“生活在湖边的青蛙有一个什么愿望呢?”孩子们的答案一致为“去看海!”我又追问:“它有多想去呢?”他们又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给了不同的见解:“特别想”“非常想”“十分想”“它做梦都在想着大海”“它在梦里见到大海都笑醒了”“它想看大海想得心都碎了”“它经常会静静地发呆,那是它在想大海”……我再一次折服了!于是,句子中的“很”被他们读得惊天动地!
课文中的青蛙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到达高高的山顶,看到了朝思暮想的大海。孩子们对青蛙没有半途而废,而是坚持不懈、踏踏实实的精神赞不绝口。我感动地说:“青蛙不仅征服了高山,也征服了自己啊!”没想到刘钰阳脱口而出:“征服了自己,就是征服了全世界!”我再次无语!那么富有哲理的语言出自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口中,我情不自禁地把赞扬的掌声送给了他!
“啊,大海就展现在它们眼前。”是课文的最后一句。我带着孩子们想象了大海的美丽和辽阔,指着插图问:“此时的青蛙会是什么神情呢?”哈哈,小家伙们却说:“那要看青蛙以前有没有看到过大海。”此话怎讲呢?“如果它以前看过大海,一定是在和松鼠谈论大海的美丽。”“如果没有看过大海,一定是‘啊!’就再也合不拢嘴地惊呆了!”你瞧,他们的小脑袋看问题多全面!真喜欢他们和我完美的配合啊!
我很庆幸,天天生活在这样纯洁美好的环境中,没有什么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让我永葆一颗纯净的心灵!
【师生关系的核心包含】推荐阅读:
师生关系的主题班会10-29
论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05-28
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06-06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09-30
新时期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10-14
如何搞好师生关系07-02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07-20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07-07
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的主要因素07-22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李爱霞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