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管理会计(精选8篇)
作者:孙维霞 郑德亮会计之友
2009-9-28
【摘要】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本文从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影响中国企业管理会计运行的原因,探讨了提高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对策。国虽然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管理会计的推广进程会逐步走向深入。管理会计必将为大多数人所认可,成为我国企业的内在要求,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体系,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一、管理会计在国企业中应用的现状
管理会计理论在国只是局部地区、局部企业得到零星、分散的应用,多年来。相互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没有真正解决企业改善管理所急需解决的问题,远远没有达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实际应用情况并不理想。而企业也缺乏应用管理会计的意愿和要求。这一切都表明管理会计在国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驱使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动力明显缺乏,管理会计深入民心并广为应用还任重而道远。
二、影响我国管理会计运行的原因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外部的客观原因;二是企业内部的主观原因。管理会计在国企业难以推广的原因很多。
一)企业外部原因
外部环境直接影响着管理会计能否得到普遍应用。现实经济生活中,管理会计与企业外部环境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外部环境主要指管理会计的基础教育、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情况、法律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
1.管理会计的基础教育缺乏统一、规范性 甚至词语、方法都极不统一。
另外,国的管理会计教材从结构体系到内容。也很难找到适应不同文化层次需要的实用教材。这就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它学习和掌握,更谈不上普及应用了即使读完大学四年的会计优秀毕业生走上会计岗位,也很难适应,大多数人还要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去适应企业的新情况。
理论脱离实际,2.知识陈腐。缺乏对实践经验的及时总结和推广
没有很好地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现在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还仅局限于对国外情况的翻译介绍。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体系。国对管理会计的运用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伴随着管理会计理论的传入开始的当时在一些企业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由于未及时地将这些成功的经验加以总结,并采取措施进行广泛、深入的推广,其理论严重脱离了实际,影响了实际应用。直到今天,实践中应用管理会计方法的企业仍屈指可数。
3.缺乏相应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缺少全面实施的保证
给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管理会计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需处于一个平等、公平、竞争和高度灵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但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企业不能在公平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正常经营。如,国至今没有真正颁布《反垄断法》税法也对不同地区、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规定了差别税率,对大、小规模纳税人规定了不同的增值税处置方法等等;企业也经常出现 “ 执法不严 ” 有法不依 ” 现象,法律的权威受到极大的影响,不规范的会计行为非常普遍。这使管理会计给企业提供经营信息时,有用性、相关性方面的作用大为减弱,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没有相应的法律保证。
二)企业内部原因
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服务的企业内部环境对管理会计的普遍应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内部环境主要指基础管理工作、激进做法与习惯势力和会计人员的素质。基础管理工作单薄
1.管理水平落后。国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虽然整体上有了较大提高,目前。但许多企业运行机制并没有太大的改观。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家不只要懂经营,更要懂管理,其中包括会计和财务管理。而在现阶段,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就在一定水平上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
低效、混乱仍是国绝大多数企业治理结构中普遍存在问题,即没有建立管理会计组织,也没有培训相应的管理会计人员,而会计人员自身也没有应用管理会计的机会与积极性。导致管理会计的应用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
2.激进做法和习惯势力的影响。没有从客观上消除激进做法和习惯势力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示在1 会计工作的地位低下;经营者的长官意志 ”一些消极的文化思想使得管理会计难以实施。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为之建立健全完整的管理会计体系。从而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事倍功半,影响了推广应用,这是企业难以应用管理会计的关键所在4.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
关键是人的问题。然而,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国目前会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知识的层次和结构不合理,缺乏高素质的会计管理人员,使企业难以应用管理会计。
三、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应采取的对策
现阶段,从以上分析可知。国管理会计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要使其尽快得到解决,推广运用管理会计,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针对企业外部的客观原因
1.抓好管理会计的基础教育 这也是应用管理会计的前提条件。因此,一门独立学科走向成熟的最主要的标志是具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规范化的教材。有关部门应组织编写队伍,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编写出适合各个不同层次需要的规范实用、便于具体操作的教材,并以此为指导,展开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广泛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才干建立起符合我国管理逻辑的会计体系,发生较好的社会效果,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
2.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 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理论研究必需联系实际。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组织方面应建立中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作为专门研究管理会计的权威性机构;要创办管理会计刊物,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各项研究活动,并根据发展需要调整研究方向,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及时地将实践中的胜利经验进行科学、系统的归纳、总结、整理、提炼,然后在有关部门的指导推动下,采取措施使其在企业里得到广泛、深入的推广.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3.完善法制环境。为企业提供一个平等、公平、竞争和高度灵敏的市场经济环境
要制定出相应的法规进行规范限制。虽然早在 1994 年我国就已将《反垄断法》列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针对一些企业任意购买、兼并其他企业的现象。而且,2006 年 6 月 7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草案)并在 6 月 24 日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22 次会议上进行了首次审议,但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表示,反垄断法的内容非常复杂,对于这部法律的出台并没有时间表,常委会会进一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笔者认为,国应加快颁布《反垄断法》造就一个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实际工作中要做到执法必严、有法必依 ” 加强法律的权威,规范会计行为;制定出应用符合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方法,使其成为我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的一个突破口。
二)针对企业内部的主观原因实行管理会计师考评制度,1.建立管理会计师组织。推进管理会计的规范发展
这些组织推进了管理会计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都设有管理会计师协会。加强了管理会计师的社会地位。国也要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成立管理会计协会,建立管理会计师考评制度,让一些既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参与考评。这一方面可以使人才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又解决了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为企业尽快应用管理会计发明良好的条件。破除激进做法和习惯势力的影响
2.搞好管理会计的定位。
管理会计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西方国家。这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是相一致的国的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密切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便于广
大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操作运用上。从客观上消除激进做法和习惯势力的影响,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努力提高企业决策者和会计人员的素质
六十多年间, 我国管理会计走过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与国营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会计;走过了改革开放初期侧重内部管理的时代;走过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计划、决策性管理会计时代;直至现在面对世界性的经济放缓和信息技术的扑面而来,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无可避免地来到了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发展期。
六十多年间, 每一次管理会计的变革, 都由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所驱动。从计划经济下的责任会计至上, 市场经济下的计划决策会计, 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价值创造会计——环境进化不断带动管理会计的进步。
古人说, 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本文就将以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四个阶段为脉络, 全面回顾和记录六十年来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变迁, 以期反思历史, 更好地把握未来。
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与国营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会计及其中国特色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国家是一个巨型企业, 国营企业只是这个巨型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国营企业的生产计划由国家统一确定下达。从管理会计的角度看, 国营企业充其量是一个“成本中心”, 最多也就是一个“人为利润中心”。既然成本是一个效率指标, 成本计划及其完成情况便成为国家考核国营企业完成生产任务的重要手段。成本及其考核是计划经济时代唯一可作为的事情。此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的产品由国家统一定价。国家以企业的成本为基础确定产品价格即“产品价格=产品成本× (1+成本利润率) ”, 这也就使国家必须重视企业成本管理制度建设, 通过企业成本管理制度确定企业成本项目和成本开支范围。否则, 企业成本失控, 将导致产品价格失控。国家自然重视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 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提高稀缺资源的使用效率。这种对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的重视体现在国家颁布的各种成本管理制度上。
这个时期, 我国管理会计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第一, 班组核算。通过班组核算和劳动竞赛相结合, 降低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 取得显著成效班组核算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 解决了西方责任会计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二, 经济活动分析。1953年我国开始推广“经济活动分析”。班组核算只能反映问题之所在, 而要寻找问题之根源, 必须借助于经济活动分析。只有将班组核算与经济活动分析相结合, 才能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班组核算”和“经济活动分析”可以说是当时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两大法宝。“经济活动分析”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单纯财务评价指标的局限性, 强调采用多元化指标评价企业经营活动。20世纪60年代初期, 我国大冶钢厂推行的“五好”小指标竞赛早已体现“平衡计分卡”的精髓。第三, 在成本管理过程中, 强调“比、学、赶、帮、超”, “与同行业先进水平比”。其基本思想就是近年来美国很流行的“标杆制度” (Benchmarking) 。此外, 还有资金成本归口分级管理、生产费用表、成本管理的群众路线和厂内银行等等都具有鲜明特色。此外, 1951年《大众会计》的创刊号发表了汪慕恒先生的一篇比较详细介绍成本性态及其与利润关系的文章——《固定支出与变动支出》。遗憾的是, 该文当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可见, 我国学术界对成本性态及其与利润的研究并不晚, 然而, 过了将近30年, 这个问题才被作为一件新鲜事物引入我国。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我国管理会计
1978年—1992年这段时间, 可以看作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在十多年的企业改革过程中, 从利润留成、盈亏包干, 到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以至进行企业股份制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 整个改革思路都是沿着对企业放权让利这个中心进行的。其实质是以权利换效率。围绕放权让利展开的企业改革, 为被旧体制桎梏已久的生产力释放和经营者积极性、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契机,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 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功能进行了培育, 市场机制开始产生作用。一批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并有一定活力的国有企业涌现出来, 并把目光转向市场和企业内部, 向管理要效益, 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的同时, 将厂内经济核算制纳入经济责任制, 形成了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体系。80年代末, 与经济责任制配套, 许多企业实行了责任会计、厂内银行, 由此, 我国责任会计进入一个高潮期。不过, 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90年代以前的管理会计应用侧重于企业内部, 没有明显的市场特征。
我们应该看到管理会计不具有强制性, 其应用与否以及应用程度如何完全取决于各个企业的内在意愿和要求。企业的内在意愿和要求来自何方?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外部政策驱动是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重要特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转化为企业的内部动力是管理会计产生、发展和倍受重视的源泉。
三、以市场为导向的计划、决策性管理会计体系发展期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建设成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那之前, 管理会计应用仅侧重于企业内部, 内涵也仅局限于责任会计基础下的成本管理, 没有明显的市场特征。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竞争的兴起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管理会计的内涵不再仅仅表现为成本管理, 而是进一步改变为成本管理与资金管理结合, 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开始由与市场杜绝的执行性管理会计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计划、决策性管理会计, 全面预算管理、平衡计分卡等西方先进的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开始进入中国, 一些方法的本土化改良研究开始广泛开展, 信息系统在管理会计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在这一阶段开始萌芽和发展。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获得了巨大突破。在这一阶段的前期, 出现了以全面预算管理和标准成本管理为特征的“宝钢模式”;出现了“以成本为核心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全员参与、全程控制的综合企业管理系统”的“邯钢模式”;在这一阶段的后期, 出现了“海尔管理模式”这一引起西方管理界关注和赞誉的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创新经典案例。
在这一阶段, 以财政部、国资委为主的企业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和办法, 推动了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
四、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发展期
一场金融危机扯去了美国华尔街股东至上治理模式的华丽外衣。全球企业管理界的学者和实践者们开始反思传统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弊端, 先行者们开始探讨和寻找能更好适应这个时代特征的管理模式。身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变革时代, 要想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日增、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全球化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局面中谋取优势、脱颖而出, 必须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从战术经营向战略管理转变, 即从机会导向向战略导向转变, 从简单资源整合向核心能力培养转变, 从巧妙运作关系向系统管理战略转变, 而管理会计正是帮助中国企业成功实现转变的一门科学。
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在金融危机后呈现一派炙热繁荣之势, 应用管理会计实现企业做强做优一时成为企业界的主基调。监管层频频出台政策助力推动企业管理升级, 各类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与创新此起彼伏。在这个阶段, 伴随着战略经营的思想在企业经营中占据主流, 中国管理会计开始迈入“战略管理会计”时代, 其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与国际趋同和本土化发展相适应的多内容、多视角、多学科的创新时期, 并将继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 管理会计呈现出与其它学科不断渗透、融合的特点。如信息经济学发展的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 解释了企业管理领域普遍存在的新问题, 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 解决这些新问题, 成为管理会计发展的新挑战。
管理会计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我们必须及时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管理会计领域的新成果, 同时也要加强自身原创性研究, 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 研究和发展新的管理会计思想和成果, 并使之在企业层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管理后盾。
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越来越高, 我国的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要在未来的竞争中颖脱而出, 必须依靠创新和管理, 很多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向管理要效益”的时代。这就要企业充分重视管理会计知识和理论的应用, 同时要重视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关键词:管理会计 问题 对策
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实务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参与,而且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时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应用管理会计必将成为我国企业的内在要求,管理会计也将不断完善,在我国企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实际应用状况和发挥的作用却不很理想,主要问题是其运用的操作性不强;没有引起会计实务界的重视和广泛应用;缺乏专业化的职业人员和系统的理论体系。依据实际状况要进一步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服务于企业的发展需求,应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与企业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能为实践广泛接受的理论体系;努力提高企业决策者的管理会计意识和会计人员的战略管理意识;大力开发管理会计软件等。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管理会计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后,我国众多的学者开始了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却不尽如人意,与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1、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与实践相脱节。就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状况来看,主要集中于介绍引进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上,引进多于研究。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是与一定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相关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又会引起管理会计实务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管理会计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相应地发生变化。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是有其高度发达的经济背景的,我国管理会计发展没有立足于自身的经济条件。
2、引进的会计方法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是经验的总结,而有的方法、概念和模式是借鉴经济学和统计学而得来的,如回归分析、保本点分析、边际成本、经济批量、机会成本等。引入这些方法是管理会计的进步,但运用这些方法要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融会贯通。
3、会计人员素质与管理会计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管理会计理论方法的丰富,固然令人欣喜,知识体系的完美,也甚为重要,但这种丰富与完美最终要通过会计人员作用到企业的经营当中。因此说,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于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人员的素质是指会计人员的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会计人员价值观和职业水准。会计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求会计人员懂得现代科学管理、数学、预测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但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比较低。一是会计人员知识层次低;二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欠缺,目前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我国会计学界关注的极大焦点。这些都会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4、管理会计在会计电算化当中应用的问题有待解决。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当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重核算、轻管理。我国现在的会计电算化前景乐观,但就应用的电算化会计来看,也仅仅局限于记帐、算帐,能用到管理当中的相应很少。而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应用了复杂的数学方法。如线性规划、非线性回归、投入产出模型等,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当中,比较复杂,手工计算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计算机可以快速准确的处理大量的数据,这也正是会计电算化的优势,会计电算化是必然趋势。而目前管理会计在电算化中的问题是:仅仅将会计电算化应用于记帐算帐上,电算化的作用仅发挥了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而且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有限,再加上管理会计的软件开发严重滞后,需要正确引导。
5、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应进一步扩大。传统的管理会计局限于大量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成本都较稳定的企业。管理会计当初的发展,是在工业企业当中推广并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工业企业中成熟和完善的。我国现行的管理会计教材当中,也大都以工业企业为例进行讲解的,而现实是行业类型的千变万化,影响管理会计直接应用到企业当中。一位建筑业的会计在调查中说,他们的企业很难应用管理会计。而其他行业,如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还有行政事业单位,又如何应用管理会计呢管理会计的应用不仅要面对千变万化的企业经营情况,而且还要面对千变万化的行业。
因此,管理会计的研究应当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使之不要仅仅局限于产品的生产上。
二、加强管理会计应用和发展的对策
1、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为管理会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是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要紧密结合国情,建立一套能适应我国企业管理特点的有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要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对现有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新评价,推翻其中不合理的假设,抛弃过时的技术方法,消化吸收其精髓,创建新的、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建立既能解释、指导实践又能为实践广泛接受的理论体系。
2、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病
英美等国都有管理会计师协会,其成员由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组成,我国也应如此。这样,理论研究带有很强的针对性,企业又能够很快地应用新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也便于建立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我国会计实务界应该与学术界密切配合搞出一批具有行业特点的、既有理论性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这些典型案例研究报告不仅可以作为各行业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样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在更多的企业推广应用,而且还可以作为管理会计教科书中的案例,有助于开展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这样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可能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3、调整拓展管理会计内容,大力发展战略管理会计
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教材中内容重复交叉的部分进行适当删减,将应用性较强的内容纳入管理会计,突出管理会计的特点。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应加紧进行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将成本管理重心由制造成本逐步转移到战略总成本上,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上;使业绩评价紧紧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及员工价值最大化目标,体现企业的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兼顾,实现企业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知识资本,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知识资本结合起来。
4、努力提高企业决策者和会计人员的素质
企業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因此有必要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并把懂管理会计作为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有了懂管理的领导队伍还不够,企业还要有精明强干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进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这样能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
5、大力开发管理会计软件,使管理会计逐步向电算化方向发展
管理会计要运用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分析方法,采用计算机可保证运算的准确性,可减少大量的工作量,使管理会计人员能够准确、及时地为企业领导者提供预测、决策等方面的信息,满足企业领导者决策的需要;同时可以扩大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
中小企业对我国 经济 增长和 社会 发展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注册的中小企业所实现的 工业 总产值占全国的60%、利税占全国的40%.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具有总体规模较小、经营方式灵活多变、公司上层稳定、普通工作人员流动大、公司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经营成本和利润相对较低、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相对复杂且灵活性大等特点,其管理会计模式是基于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即人治、决策信息单
一、控制制度不连贯、灵活多变、管理会计 方法 运用较单一等。其成因比较复杂,有中小企业自身特点所致,有研究者 理论 联系实际不足所致,还有我国 法律 制度方面的原因。因此,有必要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探索构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会计模式。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会计模式及研究现状
管理会计模式是指在特定的 历史 时期和环境下,一个国家某种经济型企业类型普遍适用的上升到理论高度的用以实施管理会计的方法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是在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共建美好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为中小企业获取最大收益,实现自身发展所构建的模式体系。
我国中小企业多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使用管理会计方法,如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等,尚未形成有效的模式体系。现有的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就是在传统管理会计模式的基础上,运用 现代 管理会计方法为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服务的。传统管理会计模式是立足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而建立起来的,基本未考虑企业外部经营条件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而是站在企业财务会计部门的立场向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信息支持。其主要围绕企业现有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较少涉及人力资源配置与运用 问题,以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等为主要 内容。当今学者普遍认识到这些问题,也做出了一些尝试:有的学者建议采用典型案例研究方法,指出要走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道路;有的学者提出建立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和制定管理会计准则;还有的学者建议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等。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盲目跟随国际潮流、洋为中用不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对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大、中型企业也如此)的研究,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abc管理会计模式
“作业成本法与作业成本管理”是当今国内研究最广泛、成果最突出的管理会计内容。2006年6月在上海财经大学顺利召开的“管理会计在中国发展及实务运用”国际研讨会上,来自英国、日本、台湾、香港等50多所高校的1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同探讨了中国管理会计发展研究方向和运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中外学者对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的 应用 进行了分析、阐述。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研究与发展集团主席罗宾先生所作的《通过abc创造透明度:了解纷繁芜杂现实世界的真谛》主题报告指出,企业必须通过分析自身劣势来应对行业周期性低迷可能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而正确找到劣势的关键在于作业成本动态分析,其核心为联合思考。同时,在对dhl公司进行的案例研究中,罗宾教授将公司部门业务分为三类:核心业务、辅助业务和转移业务。尽管从传统视角来看,三类业务都会导致制造费用的发生,但是根据abc动态分析,核心业务和辅助业务是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因此发生制造费用的业务不一定都是必须削减的。日本大阪私立大学冈野浩教授作了题为《管理会计的引进和创造——成本企画和abc结合的理想模式》的报告,探讨了日本式abc成本管理模式的引进模式。上海财经大学潘飞教授的《作业成本法在中国实施的案例研究》报告详细介绍了abc在许继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过程,包括开始阶段、采用阶段、适应阶段和接受阶段。潘飞教授通过因素阶段模型的研究框架,从技术、行为、组织、环境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许继电器对abc的实施过程。金蝶国际软件集团高级副总裁金卓君女士发表《erp环境下成本管理方法》报告,分析、总结 了erp环境下成本管理模式和基于成本驱动的erp管理模式,并以许继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分析了erp作业成本管理的实践。南京大学杨雄胜教授根据国内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提出要从企业高级控制、中级控制、初级控制各方面分别进行探讨,同时提出加强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模式的管理监督。清华大学于增彪教授和赵晓东提出了中国集团公司管理控制系统的两个模式,财务控制模式和财务主导型控制模式。针对我国理论与实务相脱节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于富生和张敏认为,要将价值链会计由一种会计思想上升为会计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
(二)关于管理会计模式的其他思想
何建国提出了我国现代三大管理会计模式的构想:
1.精益生产(lp)管理会计模式,提出减少管理层,强调企业各部门密切合作的综合集成,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建立功能交叉、人物交叉的小组,实行协力工作,保证不同职能的员工能够迅速沟通。这种方法注重加强功能部门的一体化,保证以最大限度的灵活性,灵敏地反映环境变化,以最快的速度和适当的价格提供质量优良的适销新产品去占领市场,并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2.敏捷型管理会计模式。敏捷制造(am)是随着现代 科技 的发展、产品周期的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不断变化和不可预测市场的变化而产生的,由对产品的大批量低成本需求向着满足用户的最大需求转变,要求产品个性化、多样化、完善化,并要求能及时满足供货需求。它强调人力、组织和技术的有机结合,是企业能实现其最终目标即企业在不断发展变化、无法预测的环境下增强竞争能力的管理会计模式。
3.构建scm供应链管理会计模式。供应链(scm)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将货物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连接上游和下游创造价值而形成的组织 网络,由供应、运输和需求三要素组成。
供应链和敏捷制造管理都是建立在虚拟的企业供应及协作组织的网络构架上,敏捷制造模式的成功运作必须基于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而借助敏捷制造的事实,供应链管理也得到了许多关注,成为当今国际上具有 影响 力的一种企业运作模式。
何建国的三大管理会计模式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创新性理论基础。
蔡文兰提出了知识经济下变换主题,树立多重目标的管理会计模式。她指出,管理会计不应将企业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增值作为唯一主题,而要以企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企业未来管理会计主题,以综合业绩评价制度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制度。综合业绩评价制度具体分为财务经营业绩评价、为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业绩评价、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业绩评价和企业 学习、创新与成长的业绩评价四大类。这应该成为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变革的思想基础。所谓多重目标,可以概括和引申为当代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中小企业价值增值应该建立在战略成本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
邵建军等提出了引入约束理论(toc)构建适应速度经济的管理会计模式。这种模式将所有系统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价值链),通过分析和控制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制约,以不断提高制约环节的效率,同时以制约环节为基准设定生产计划,从而使企业达到持续改善目标的管理思想。这种模式注重关键资源的管理,强调实践管理的重要性并体现整体观。其实,对于中小企业控制制约环节的明显效果不仅仅体现在生产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企业资金周转和信息决策控制方面,及时收回的应收账款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生机。
王军在分析传统管理会计体系存在局限性的基础上,结合20世纪80年代呈现的两大管理会计发展趋势——战略管理会计和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提出了构建战略导向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模式的观点。所谓战略导向作业基础管理会计,就是将传统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和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整合而成,以战略目标为导向,以作业基础管理为基本实践,全方位地服务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新型管理会计模式体系。这种模式综合了当今国内外管理会计模式研究和应用的最新理论成果,将两大管理会计模式整合在一起,既制定目标,又保证落实,是当今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引用、借鉴的有效模式。但是在作业基础的选择划分上,该模式没有对中小企业薄弱之处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对企业管理会计模式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多局限于理论研究,实践性差,没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构建相应的管理会计模式。侯齐敏曾对我国中小企业做过一项是否应用过管理会计和管理会计应用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由表
1、表2可知,管理会计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运用的内容还不十分广泛,并且责任会计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很多中小企业的责任会计职能形同虚设。管理会计的方法亟待推广,管理会计模式的构建需要如制度建设、目的分析、方法研究、实践开展等多方面做出管理会计模式构建的努力,包括国家法律制度,中小企业自身内控建设和员工素质提高等等。
二、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
(一)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的影响因素
1.经济体制和法律环境的影响
我国管理会计陷入危机的原因及对策
文章主要就我国管理会计陷入危机的原因从理论体系、教材内容等方面作简要分析,并且从完善理论体系、调整、拓展管理会计的`内容等方面提出一些振兴中国管理会计的有效措施.
作 者:于慧芹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经管系,江苏,淮安,223001刊 名:经济师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年,卷(期):“”(11)分类号:F234.3关键词:管理会计 理论体系 战略管理会计 研究方法
第一,提高财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受教育水平。随着科技的发展,会计的许多基础性工作都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办公,因此并不乏一般的财务人员。但是对于既懂财务又懂战略决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需求,却依旧十分稀缺。国家必须注重对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严格控制教学质量,充分重视综合素质,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理念,而不仅仅是将管理理念停滞于管理层。只有这样,才能将管理会计信息化落实到企业。
第二,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是管理会计信息化赖以生存的基础。企业要为管理会计信息化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制定适合企业的考核制度。例如责任考核制度,有助于将成本控制与责任部门有效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日常工作进行分权管理,各层管理人员都能在权限内搞好管理,并通过绩效考核来激励员工,给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
第三,加强中小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推广。首先应该对中小企业强化引导与促进,提髙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出于对投人成本与实施效益的担忧,一直在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大门外徘徊。对此,政府应该为这些企业免费提供包含账务、报表等基本功能的会计核算软件,营造信息化氛围,促进信息化的实施。
第四,加快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众所周知,会计信息化的程度是由对财务软件的利用程度来决定的,所以财务软件的功能与思路也引领着企业的发展。例如,开发统一的企业信息化系统技术平台迫在眉睫,只有建立了统一的企业信息化技术平台,数据才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整合,才能使管理会计信息化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企业应尽快实现XBRL技术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集成与融合,来达到数据的集成与最大化利用。
除此之外,构建合适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尤其是法律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作用只有在健全的良好的外部环境下才能实现,其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才得以有效地运行。
一、我国预算单位管理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预算单位管理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以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以提升预算单位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能力为目的,以预算的职能活动为对象,通过对财务信息及其他信息的加工利用和向内部管理提供信息,实现对单位职能活动预测与决策、规划与控制、分析与评价等职能的管理活动。从目前情况看,管理会计虽然在预算单位有所应用,但应用的广度、深度和效果远不及其在企业的应用,企业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尚未完全拓展到行政事业单位等预算单位,当前预算单位管理会计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 缺乏理论研究与实践。传统管理会计的研究侧重于方法研究,不重视理论结构研究,加之预算单位与企业的性质不同,其管理及核算与企业区别很大。理论研究的缺乏使得预算单位管理会计一直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目前管理会计的应用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和外资企业,而在内地行政事业等预算单位的应用则较少。预算单位对如何在履行职能的同时通过管理会计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知之甚少,实际工作中又缺乏参照和模板,导致对管理会计的具体应用无从下手。
2. 主管部门对预算单位缺乏督促与指导。尽管为了加强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收缴等方面出台了许多管理措施和办法,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却并未对管理会计的应用进行具体指导。上级主管部门因多种原因难以对下属的每一家单位进行督促与指导,使得管理会计在部分单位、部分环节无法落实到位,造成预算单位管理工作不到位,预算管理滞后,资金使用效益较低。
3. 对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我国部分预算单位,特别是一些二、三级预算单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重视财务会计,对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意识不强、理解片面,缺乏系统的管理会计建设。虽然一些预算单位将管理会计运用到了预算管理中,但却未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致使管理会计操作过程中职责不明确,各职能部门并未真正参与到管理会计工作中,个别员工参与管理会计只是走形式。由于对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会计的岗位设置不合理现象也十分严重,一些单位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员来完成管理会计工作,就由其他人兼任,致使管理会计形同虚设,管理会计的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4. 管理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虽然近年来预算单位人员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大多数预算单位内部缺乏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很多财务人员甚至一些从事管理会计的专职人员并不了解管理会计的实质。加之管理会计比较复杂,涉及财务、会计、管理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许多会计人员的知识与技能无法完全满足管理会计工作需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
5. 会计信息化程度不高。虽然目前大部分预算单位应用了会计核算软件,实现了会计的无纸化操作,但由于一些预算单位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工作不够重视,未将管理会计纳入单位的信息系统,无法实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与单位整体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由此导致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独立运行,数据无法实现共享。
二、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思路
为突破预算单位管理会计的应用瓶颈,各预算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管理特点,进一步设计、执行和完善预算管理系统,建立“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预算管理体系。
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总体思路是: 以预算管理的基本内容为基础,按照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编报三大环节,将预算管理的职能与预算单位的业务活动( 包括法定业务和自身行业特点的业务) 全过程联系起来,并将管理会计体系嵌入到预算管理系统,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三、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预算单位应在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构建基础系统,并按照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编报三大环节,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积极应用管理会计,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 一) 基础系统的构建
1. 建立健全管理会计机构。机构是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设立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 或在财务部门内部设立专门机构) 是管理会计工作在预算单位中有效开展的重要一步,预算单位应高度重视管理会计工作,通过建立健全机构来提升单位管理效能,将管理会计落到实处。管理会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的履行管理会计职能的独立部门,应配备足够数量的专门人员,在单位预算委员会的领导下,按照组织分工,全程参与预算管理等工作。
2. 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人员素质是控制工作质量高低的具体能动性因素,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对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与企业比较,预算单位会计人员在学历、职称和专业等方面处于劣势,加之管理会计工作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较高,因此预算单位应加强对管理会计人员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可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培养一支灵活专业的高素质管理会计队伍。财务人员应由“报账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提高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一是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单位要有针对性地组织管理会计培训,不能只流于形式。二是会计人员应注重自学管理会计知识。管理会计人员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管理会计的最新知识应及时学习与更新,同时要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学习,做到事半功倍。三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高水平的管理会计人才具有长期的工作经验积累,因此通过聘请等形式引进高级人才,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同时为单位带来更加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并培训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3. 建立和完善管理会计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制度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运作能够有效地起到约束作用。为此,预算单位应依据管理会计的有关理论和要求,建立符合单位实际的各类管理会计工作制度。预算单位应按照规章制度所规定的范围、程序和方法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1) 业务分工制度。工作任务分解是一种由上而下的信息沟通渠道,是指预算单位根据管理会计工作任务和各部门确定的总体职能、职责和职位情况,将管理会计工作分解到各个部门,并要求责任落实。具体操作如下: 单位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来组织管理会计实施,主要由单位负责人、管理会计机构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及其他各部门负责人组成; 管理会计专门机构负责收集、加工数据,参与预算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分析评价; 财务部门负责提供预算编制的基础数据、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和决算编报的具体数据; 信息部门负责研究开发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对采集的财务、业务数据,按照管理会计需要进一步加工,为预算管理服务; 业务部门负责本部门收入、支出和项目等事项的预算和控制,提出具体方案,落实具体负责人员。( 2) 工作流程制度。为确保信息在单位内部有效传递,有必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流程。业务部门应根据单位的工作目标和具体任务,提出预算草案、加强预算支出控制; 财务部门应提供单位人、财、物及历年和当年的财务数据资料; 管理会计管理机构要利用信息部门开发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收集、汇总、加工、分析各类财务和业务数据,出具管理会计工作报告; 预算管理委员会要根据管理会计机构提供的资料,进行最终决策。( 3) 具体职责分工制度。管理会计管理机构要按照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编报三大环节开展工作,可以结合单位人员编制、人员素质、业务工作特点,在机构内部设置收集整理数据、加工分析数据、综合等岗位,明确各自工作分工和具体岗位职责。单位其他各部门,也应结合本部门实际,设置管理会计工作岗位,形成本单位的统一整体。( 4) 内部报告制度。管理会计信息最终要通过内部报告这一载体予以综合反映,满足单位领导层决策需要。报告主要包括单位内部使用的用于内部决策、控制、评价及沟通的各种管理会计报表及其说明,报告可以按照定期报告( 日报、周报、月报) 和专项报告的模式来设计,为预算管理工作服务。
4. 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为管理会计在预算单位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运用专业的管理会计软件既可以保证管理会计工作中计算上的准确性,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又可以减少大量繁重的工作,确保会计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数据信息,满足预算与决策等方面的需要。一是在单位现有的系统基础上开发软件对接平台,将管理会计先进的数据模型纳入软件中,通过这一平台将现有各系统进行数据信息对接,进而实现各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等信息的传递与共享。二是和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在现有的通用软件基础上,结合单位业务特点对软件进行深度开发,使之更加贴近单位实际,提高可应用性,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和业务信息的一体化。
( 二) 预算编制环节管理会计系统的构建
1. 预测系统。预算单位根据历史和现在的各种条件,借助各类预测模型,经过合理的运算,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和问题做出合理的估计,为制订规划、编制预算提供资料。预测方法通常包括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其中定量分析法又可分为趋势预测法、因素预测法和零基预算法等等。以某学院收入预测为例: 目前学院的收入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和自筹收入组成。财政拨款,包括教育事业费、专项拨款、科研经费收入、学费宿费收入; 自筹收入,包括项目投资收益、校办企业收入、培训收入、其他收入( 包括捐赠收入、利息收入等) 等。对其预测分析可以根据收入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预测方法,例如对财政拨款收入,可根据历史数据,结合国家的政策规定采用趋势预测法直接确定; 而对于学费宿费收入则可根据历史数据,考虑到学生人数、专业设置、一线教师人数等因素,采用管理会计的回归分析、因素预测法等方法确定。以某预算单位支出预测为例,可根据其开展常规职能活动的特点、环境影响、历史成本及先进成本等因素,采用零基预算等方法预测开展常规职能活动的成本。对预算单位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基底,不考虑其历史支出情况,对每项费用预算的内容都根据决策需要和一定时间内资金供应的实际可能做出最合理的估计,并划分出决策单元,由各分管部门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提出多个预算方案,并对每个预算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按业务的轻重缓急和费用水平对预算方案进行排序,从而对单位的有限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形成最终的预算支出方案。
2. 管理决策系统。管理会计的首要任务是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由于管理决策目标与企业相比更加多元化,在构建管理决策系统时,需要考虑为实现不同目标而采用不同的决策分析方法,通常包括调查分析法、经济分析法等。以某地建设部门专项资金申请为例,在申报保障房项目时,经过调研分析后可应用管理会计中的净现值法进行计算和比较。首先,根据政府确定的目标,提出两种备选方案: 一是全部申请财政资金,但只能完成1000 套; 二是60% 申请财政资金,另40% 申请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利率为3% ,可以完成2000 套。其次,以货币单位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各备选方案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采用贴现法折算出现值,以保证备选方案的可比性。最后,按照净现值高低排出顺序,以供决策者选择。在目标既定情况下,净现值最高的备选方案为最优方案。
( 三) 预算执行中管理会计系统的构建
预算执行主要包括收入执行和支出执行,通过建立预算管控这一管理会计系统,不断提高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管理水平。所谓预算管控系统,就是预算单位根据既定的目标和预算标准进行各项控制。具体来讲,就是预算单位应当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收集、分析、评判日常经营活动成果、确定各个部门的经济责任,并把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及时反馈给有关管理部门,以便能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加以解决。预算管控的方法通常包括归口管理、分权管理、责权利相结合、定额管理和责任会计等。如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支出主要由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构成。其中,基本支出中商品和服务支出的预算控制可采用定额管理法,项目支出的预算控制可采用责任会计法进行管理。以某预算单位定额管理法应用为例,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定额,由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共同研究制定。财政部门依据财政供给政策和范围,按照单位性质进行分类,按单位职能、特点、业务工作量以及事业单位改革方向进行分类划档,从而明确定额制定原则。在定额制定过程中,预算单位要尊重实际情况,经过全面考察论证,运用正确的评估方法和计算手段,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得出行之有效的结论,保证定额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车辆使用费的支出定额,可按照单位的车辆编制、车型、车的新旧程度、历年油耗、维修费、现行的保险费水平等因素对公务用车和业务用车分别综合确定。财政部门根据各单位上报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后,对预算单位进行分类划档,再确定不同的车辆使用费定额。预算执行中,预算单位应按照支出定额标准,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制度,合理安排和分配有限的资金资源,强调计划性与可操作性,并严格执行。以某高校为例,在财政部门划定公用支出定额后,应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细化分解。由于学校规模庞大,机构众多,部门与部门之间性质差异很大,在编制预算时不可能按相同的定额予以分配经费。因此高校应借鉴管理会计的成本核算方法,以各学院为单位,以科系和专业为核算对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确立专业成本及系科成本系数,并以此系数作为学校编制预算时分配的经费标准。以做到定额测定有据可依,有数可查。学校可根据历史成本数据,按照直接教学材料成本、教师直接人工成本、学生直接成本、系科及学院和学校的间接费用、教学管理费用设置成本项目进行核算。按照专业—系科—学院—全学校的层级逐级汇总,即可计算出系科成本与学校成本,用于进行定额的确定和分配。以某地电视台责任会计法应用为例,为更加有效地挖掘单位增收节支的潜力,某地电视台根据内设机构的设置及经费使用情况,应用责任会计法进行预算管理。具体来看,责任会计是指在分权管理条件下,为适应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在预算单位内部建立若干责任中心,按照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原则,依据责任归属,明确责任指标,以各责任单位为主体( 对象) 按责任指标进行核算、控制和监督,实行统分结合和双层核算的一种管理方法。该电视台根据管理需要,设置若干个责任中心,按其工作性质、任务以及工作业绩分别建立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如广告部按照利润中心管理,维护部按照成本中心管理。单位对各责任中心赋予一定的权力,按各个责任中心进行收支预算的分解。财务部门对各个责任中心进行辅助核算,责任中心会同管理会计管理机构对预算差额进行直接分析,尽早采取措施,杜绝预算经费的铺张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 四) 决算编报中管理会计系统的构建
决算编报虽然是预算工作的末端环节,但预算单位应更加注重对决算的分析和具体应用,要通过建立业绩评价管理会计系统,提高单位预算管理水平。业绩评价系统,是根据预算、控制和决算等资料,通过业绩评价和业绩激励,以一定的评价模式和激励机制来强化预算单位领导和职员的业绩行为,不断提高单位领导和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实现业绩指标。具体来看,通过分析预算单位的产出和成果与财政预算资金消耗之间的关系,确定产出成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及公平性,并评价其产出成果是否符合绩效管理目标。用产出指标,如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时效指标和成本指标等,考察和评价预算单位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及服务数量与品质。用效益指标,如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生态效益指标、可持续影响指标及社会公众满意度指标等,考察评价预算单位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及服务给社会及社会公众所带来的影响和结果。用绩效评价标准,如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支出定额标准及资产配置标准等,考察评价预算单位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完成程度。
管理会计在预算单位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是一项重大的财务管理变革,在实际推广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但只要积极应对,坚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管理者应用管理会计的意识,注重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不断增强实施管理会计的自信心和内动力,循序渐进地逐步推进,管理会计一定会在预算单位的管理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况玉书.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2).
(一)管理会计的内容界定不清、概念模糊
管理会计的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决策成本。它主要是企业管理当局作决策时需要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选择。然后,从中选出可行的或者最优的方案来具体实施。二是控制成本。在控制环节会计人员不仅参与预算指标和标准成本的制订,更要利用其掌握的成本信息,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控制,管理会计所应用的控制成本。其核心是预算成本和标准成本。三是责任成本。企业各种活动的结果既要通过其所取得的收入来反映,也要通过其所花费的成本来考核。由此可见,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基础。但是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并没有突出成本这一主线,模糊了管理会计的本质属性。
(二)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管理会计在我国重视理论引进、研究和教育,而忽视对实际应用的研究和经验的总结与推广。管理会计只限于沿海发达地区,上市公司或一些知名的企业使用,即便这些企业运用了管理会计的一部分内容,也没有形成整套的管理会计方案与系统。
另外,管理会计的某些内容本身就难以推广用于实践。一是有些概念和模式是借鑒经济学和统计学而得来的。如边际成本、回归分析、经济批量、机会成本等。从其他学科中引入上述方法是管理会计的进步,但实际应用很难。比如:以简单回归分析方法来说,利用回归方法分离费用中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它要求企业产品的品种要保持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不变。只有这样,分离出来的成本才具有可靠性与显著性,才符合统计学的要求。二是管理会计中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是不成立的。如保本分析,它是以单一产品为前提的,而这种假设在经济学上作为理论分析是可行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单一的,普遍的现象是生产多种产品。三是有些模型、技术和方法仅属于纯理论的探讨。如数学分析模型、数学规划模型、矩阵代数模型,而获得这些数学模型所需要的数据资料成本太高甚至有的数学模型根本难以理解,从而缺乏运用的价值。
(三)会计人员素质、决策层管理意识有待提高
现阶段我国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比较低,突出表现为知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据统计,全国1200万会计人员中,受到大学专业教育的不到10%,在素质相对高一些的国有企业及县以上集体企业600多万会计人员中,有会计师职称的仅占14.5%,而在中小型私营企业中,普遍存在任用会计人员任人唯亲的现象,更是会计人员素质受到影响。由于素质水平偏低,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差,造成他们利用管理会计进行会计信息的数据分析加工的能力不强,甚至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也难以保证,弄虚作假,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严重。
(四)缺乏典型案例研究,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不能深入浅出,加以运用
案例研究是对那些成功运用管理会计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典型企业进行研究,总结规律,揭示本质。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致使实务界没有很好的参照对象,典型案例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不能像会计制度那样,既有准则,又有细则,还有操作指南。由于管理会计教科书中缺少应有的典型案例,因此不便于会计人员借鉴和操作。
(五)信息化普及程度不高,基础设施薄弱
在当今21世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我国一部分企业仍使用手工记账,即便是采用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和利用效率也不高,限制了企业获取管理会计所需的信息资料,使管理会计在现阶段应用发展缓慢。
目前,我国在计算机财务核算软件方面发展很快,但管理会计软件的开发利用却相对滞后(这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也是急需发展的领域),在企业的应用还缺乏经验,而引进国外的管理软件又常常会无法适应。管理会计中的一些复杂的计算分析模型,如线性规划与非线性规划等在实际中难以应用。
二、解决我国管理会计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管理会计内容上重新整合
管理会计包括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系统两大组成部分。管理会计是成本会计的发展,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的。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割裂开来,管理会计的定位就很难。可以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合并成一门成本管理会计,其研究的对象是成本的核算、规划和控制,研究的内容是原有成本会计的内容加上管理会计中与成本管理相关的内容。如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标准成本、责任成本等内容。
(二)在研究方法上要注重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要理论联系实践
管理会计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及时地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推广、形成示范效应。及时总结我国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把各行各业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作为各个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模板,增强可操作性,使其得到推广和应用,使企业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对管理会计的重视
首先,改变传统观念,培养企业领导人管理会计意识。领导重视,是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的关键。企业领导必须提高管理会计意识,重视管理会计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的作用。
其次,加强管理会计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员工的组成以高智力的员工为主体,管理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对信息化的认知,加大对计算机网络的利用
企业决策层要摒弃传统观念,努力去适应新信息化的科学技术,采用先进技术水平,加快会计信息化的进程。
通过对管理会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探讨与研究,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应是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化,实践应用灵活化,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化,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在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领域的作用明显化,
总之,管理会计的推广与应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参与与努力,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应用管理会计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的内在需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多管齐下,促使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国管理会计】推荐阅读:
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10-06
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模式07-23
我国媒介管理运行体系研究10-03
我国安全监督管理体制10-31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06-04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07-18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10-06
浅析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论文09-08
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05-31
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5则范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