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2025-0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推荐8篇)

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篇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重点学科建设是增强医院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医院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各级重点学科建设,规范重点学科管理,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重点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优化资源配置,巩固和发展学科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推动学科快速发展,促进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水平提高。

第三条 重点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形成梯队合理的学术队伍,具备一定优势和配套合理的实验室条件,具有承担、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和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并在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逐步成为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开放型医疗、教学和科研基地。

第四条 重点学科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和院级重点学科。

医院根据中长期发展目标制定重点学科建设规划,有计划、合理地培养一批院级重点学科,争取通过3~6年的规范建设,建成更多的校级、省级重点学科,并力争使部分省级重点学科达到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的标准。

第二章 申报和评审

第五条 重点学科申报和评审每3年开展1次,以二级或三级学科为申报单位,原则上从硕士生培养点或联合培养点中择优选择。

医院鼓励相关学科(科室)交叉联合,共同申报。第六条 院级重点学科的申报条件:

(一)有2个以上稳定的科研方向,有较明显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二)学科带头人在该学科领域中有一定声望,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硕士生导师资格,年龄一般在52岁以下;

(三)学术队伍的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一般要求有2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和3~5名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高学历的学术骨干比例较高;

(四)长期承担本科生课程教学,已培养过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得到社会好评;

(五)目前至少承担2项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科研经费5万元以上;近3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10篇,曾经出版专著,或获厅局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第七条 校级重点学科的申报条件,按照学校有关文件要求执行。

第八条 省级重点学科的申报条件:

(一)已被确认为院级或校级重点学科且经过至少3年以上 重点建设;

(二)有3个以上稳定的科研方向,并形成了明显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三)学科带头人在该学科领域中有较高声望,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硕士生或博士生导师资格,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

(四)学术队伍的学历、年龄和技术职务结构合理,一般要求有3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其中至少1名在50岁以下)和6名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其中至少1名在45岁以下),高学历学术骨干比例较高。

(五)长期承担本科生课程教学,已培养2届以上硕士生或博士生,毕业生得到社会好评,近3年来获得过省级以上教学(教材)成果奖;

(六)目前承担至少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科研经费10万元以上;近3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15篇,曾经出版主编专著和获厅局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第九条 凡符合本办法第六条的学科,均可向医院提出申报院级重点学科,医院组织专家评审后予以确认;凡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的学科,均可向医院提出申报省级重点学科。校级和省级重点学科的推荐工作,由医院根据重点发展方向、学科水平与贡献进行初审后择优向上级部门推荐。

第三章 管理组织

第十条 医院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是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组织。

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总体部署和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学科建设计划和管理措施并组织实施,检查监督各重点学科的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学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十一条 各重点学科须成立由学科带头人任组长的学科建设小组,负责本学科建设的日常工作,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

各学科学术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硕士生导师资格,德才兼备,作风正派,治学严谨,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学术造诣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影响。

第四章 运行管理

第十二条 重点学科建设实行目标管理,鼓励竞争,优胜劣汰,滚动建设。

各重点学科要有明确的建设目标,科学制定每阶段目标和周期建设总体目标,并根据评价体系进行自我考评。

第十三条 被确认重点学科的,须填写《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目标书》,明确学科总体学术水平发展目标,列出逐年建设目标和量化指标。

第十四条 重点学科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学科带头人拥有学科内部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确定 主攻目标,带领全体成员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力争在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标志性成果;注意选拔和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第五章 目标管理 第十五条 医院根据重点学科等级和医院发展要求,分别向各重点学科提出周期目标和目标。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促进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形成特色诊疗项目和特色专科。

第十六条 院级重点学科除完成医疗、教学任务外,还应完成以下具体目标:

(一)每2年至少申报并获批厅级以上课题1项,或获得厅局级以上科技奖1项;

(二)每年至少在核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3篇以上;

(三)每2年至少举办省级以上学术活动1次;

(四)每2年至少获得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奖1项。第十七条 校级重点学科除完成医疗、教学任务外,还应完成以下具体目标:

(一)每2年至少申报并获批厅级以上课题1项,或获得厅局级以上科技奖1项;

(二)每年至少在核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3篇以上;

(三)每年至少举办省级以上学术活动1次;

(四)每2年至少获得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奖1项。第十八条 省级及以上重点学科除完成医疗、教学任务外,还应完成以下具体目标:

(一)每年至少申报并获批厅级以上课题1项,或获得厅局级以上科技奖1项;

(二)每年至少在核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5篇以上;

(三)每年至少举办省级以上学术活动1次;

(四)每年至少获得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奖1项。第十九条 各级重点学科经过3年建设,应达到该级重点学科建设要求的预期目标,并取得较明显的标志性成果。

院级或校级重点学科经过3年的建设,应达到省级重点学科申报条件指标。

省级重点学科经过3年的建设,应达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标准并通过评估验收,创造申报上一级重点学科的条件。

第六章 经费及管理

第二十条 重点学科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上级主管部门拨款、医院匹配经费、横向学科建设经费及学科自筹经费等。

对省级以上重点学科,医院按上级拨款1:1~2的比例给予配套经费;院级重点学科由医院拨款建设。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标准为:每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培养周期投入不少于200万元;每个校级重点学科、医院重点学科1个培养周期投入不少于100万元。

科研业务经费标准为:省级重点学科每年10万元,校级重点学科每年5万元;院级重点学每年3万元。

医院建立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管理账户,经费按下拨。第二十一条 学科建设经费的开支范围包括:

(一)仪器设备费,是指用于重点学科建设所需仪器设备的购置、安装、运输以及相应配套软件费用等。

(二)实验室修缮费,是指用于改善实验室条件的修缮费用。

(三)科研业务费,是指以申请省部级以上课题为目标的前期预研经费,以及从事本学科有前景的重大科研课题的补充费用等。

(四)图书资料费,是指购置本学科所需的有关图书、杂志、资料检索等费用。

(五)人才培养费,是指用于学科业务骨干在科研项目上所需的进修和培训费等。

(六)学术交流费用,是指用于承办学术会议、邀请本学科知名专家讲学及参加学术会议的费用等。

(七)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必需的其他费用。

第二十二条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应遵循“突出重点,保证必需,避免重复,注重实效”的原则,确保专款专用。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由学科带头人按计划支配使用,同时须接受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和审计。

重点学科的经费报销按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执行。

第七章 检查评估与奖惩

第二十三条 重点学科建设以3年为1个周期。每年进行1次年终总结检查及考评,每3年进行1次验收评估。

对完成学科建设任务,达到评估标准的重点学科,滚动进入下一期建设;对管理不善,达不到学科建设规划及计划要求者要予以警告;检查不合格者,限期整改;验收评估不合格者,暂缓进入下一期建设,且在1年内仍未达到预期建设目标者,取消其重点学科资格。第二十四条 医院对完成学科建设任务,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科将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二十五条 重点学科在年终时应提交书面总结报告,内容包括科研项目、论文发表、成果获奖与转化、研究生培养、学术队伍建设、学术协作与交流、实验室建设、经费使用等情况,以及主要经验、存在差距和为缩小差距拟采取的措施等。

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在听取汇报、实地检查的基础上,向医院汇报,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科建设中的有关问题。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解释权归医院科技处。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以往有关制度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篇2

我们进行进度管理的目的, 是要按照承包合同规定的进度和质量要求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同时把项目费用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为企业获得合理的利润。进度管理的职责包括以下几部分:

1.1 制订进度计划。

我们在工程投标时已经按照招标文件或规定编制了粗略的施工方案和进度计划, 中标后又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和合同中的工期, 编制出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确订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选择施工方法和组织流水作业、协调各个工种在施工中的搭接与配合、安排劳动力和各种施工物资的供应、确订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目标工期和全部工程的完工时间等。

1.2 组织进度计划的实施。

将施工进度计划报业主审批后严格执行。把进度计划布置下去, 调配人力、施工物资和资金, 确保到位。及时检查和发现影响进度的问题, 并采取适当的技术和组织措施, 必要时修订和更新进度计划。

1.3 与业主保持密切的沟通。

我们订期向业主报告工程进展情况, 对业主提出的“变更指令”和“加快指令”及时作出反映和处理。与业主的良好合作是顺利实施进度计划的一个重要条件。

1.4 监督各分包单位的工作, 及时协调分包单位的施工配合。

工期是指建设项目或单位工程从正式开工到全部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所经历的时间。合同工期除了上述规定的施工天数外, 还应考虑以下情况的工期:工程内容或工程量的变化、自然条件的不利影响、业主违约及应由业主承担的风险等不属于承包商责任事件的发生、经过业主发布变更指令或批准承包商的工期索赔要求而运行和发展延的工期。在我们实际施工过程中使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进度调整和控制。由于种种因素影响, 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存在差异, 为保证在合同工期内竣工, 必须对进度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对一些工序采取技术组织措施 (如采用三班制) , 增加人力、设备等, 从而以可能的加快时间代替原来的工序所需要时间。加快关键工序是重要的。当关键工序缩短后, 可能原来的非关键工序变成了关键工序, 若仍无法满足要求, 对新的关键工序也应进行调整。可延长一些非关键工序的持续时间, 从非关键工序中调动一些资源到关键工作上, 以缩短关键工序的持续时间。当上述办法仍不能满足工期要求时, 应考虑新的工艺方案, 开辟新的施工顺序和相互关系。如用平行作业代替流水作业。

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工程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强度是指单位时段内使用某种资源的数量。各种资源对其强度的限制和均衡有不同的要求。人力资源, 主要是某些技术工种的人力受到限制。然而, 人力资源在时间上的均衡更为重要。例如一些大型工程地处偏僻, 倘若在施工期的某段时间需要的人数多, 势必增加更多的临时配套设施。施工机械的均衡和限制实际上是对大型施工机械而言。主要施工机械 (如大型起重机、挖土机、运输汽车等) 可能获得的台数或工作面可能布置的机械数量, 常常决订了主要工程量可达到的最大施工强度。为此, 在安排施工进度时, 需要考虑大型施工机械的及时转移, 使用同一种大型施工机械的各个工序上相互衔接, 避免时间上的重叠。另一方面, 施工强度的均衡也可使施工附属系统 (如混凝土生产系统、运输系统、机修系统) 规模减小。施工用电强度的限制取决于当地电网的供电能力。施工用电强度经均衡后仍然超过限制, 可增加临时发电机。主要材料及燃料等资源强度的限制不那么绝对, 因为这些资源可以储存。但在使用时间上的均衡可以减少库存规模和存储费用, 并可减缓对外运输线路的紧张。

施工进度控制和其他活动一样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 称四阶段循环:编制计划、执行计划、检查执行的结果和计划的偏差和影响因素、采取纠正措施。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

施工进度的影响因素包括下面几点。施工组织不当:例如, 施工的任务、责任目标不明确, 劳动和机械协调不当, 施工道路和场地布置不合理, 各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施工干扰, 以及因待遇问题影响工作积极性甚至罢工等, 均会引起工期的延误。技术原因。承包商有时会低估施工技术的困难, 没有考虑到某些设计和施工问题的解决, 还需进行科研、试验或详细的计算。所以, 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如果没有相当的把握确保进度和质量的话, 不宜冒然采用。有时对设计意图和技术要求没有全面理解, 会导致盲目施工, 造成返工。不利的施工条件, 施工中遇到合同中规定的不可抗力的情况下, 无法正常施工。不能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程中, 常发生业主拖欠工程款, 重大的或过多的设计变更, 材料供应拖延或数量无法满足施工强度等情况, 承包商必须分清责任, 作好记录, 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采取的控制施工进度的措施。组织措施, 落实项目经理部各级管理人员的分工、职能和任务;进行项目分解, 确订各个部分、各个阶段的进度控制目标;制订进度协调工作制度, 订期开好协调会议;健全进度记录和报告制度;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技术措施, 首先认真研究工程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 做好施工组织设计, 并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变化, 随时调整进度计划。对设计图纸中的疑点和问题及时以书面形式向业主和设计单位反映, 要求澄清。施工方法的选择既要先进, 又要可靠, 选择成熟的技术。合同措施, 要经常与业主供应商、自己的分包商保持沟通;认真履行本方的合同义务;对对方影响工程进度的事件, 要详细记录, 及时交涉或提出索赔;当完成阶段性工程或隐蔽工程时及时通知业主及监理, 配合做好验收工作, 以免影响后续工作的施工进度。经济措施, 及时向业主报告阶段进度, 申请进度付款, 争取按时取得支付签证;制订供货商和分包商的奖惩办法, 促进关键工作按时或提前完成。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 控制成本, 预测流动资金的需求, 合理调度资金。信息沟通管理措施。在内部要及时收集实际施工数据, 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 找出偏差, 分析原因, 制订相应的措施。除了要与有合同关系的各方面保持密切的沟通和良好的合作外, 还需要和没合同关系, 但与工程施工有利害关系的各方面保持接触, 争取他们的合作、理解和支持, 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2 质量管理

在工程开工前根据业主要求、工程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规划确订工程的质量目标。推行施工现场技术负责人技术处理工作责任制, 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正确贯彻执行政府的各项技术政策, 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 建立正常的工程技术秩序, 把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集中放到提高工程质量, 缩短建设工期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具体工作业务上。正确划分各级技术管理工作的权限, 使每位工程技术人员各有专职、各司其事, 有职, 有权、有责。以充分发挥每一位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本工程建设发挥应有的骨干作用。工程开工前, 将企业技术主管部门批准的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报送监理工程师审核。对于重大或关键部位的施工, 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 施工单位应提前一周提出具体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保证措施, 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试验, 鉴订材料证明呈报监理主管工程师审批。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组织有关人员, 根据企业有关规定, 制度符合本工程施工的详细的规章制度好奖罚措施, 尤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奖罚措施。对施工质量好的作业人员进行重奖, 对违章施工造成质量事故的人员进行重罚, 不许出现不合格品。在认真组织施工图会审和技术交底的基础上, 进一步强化对关键部位和影响工程全局的技术工作的复核。工程施工过程, 除按质量标准规定的复查、检查内容进行严格的复查、检查外, 在重点工序施工前, 必须对关键的检查项目进行严格的复核。如建筑物轴线坐标和高程;基础的土质、位置、标高、尺寸;梁、板藷、柱混凝土模板的尺寸、位置、标高, 以及预埋件和预留孔的位置;混凝土的配合比和钢材、水泥的试验成果资料:特殊项目大样图的形状、尺寸及其它需要复核的项目。杜绝重大差错事故的发生。

坚持“三检”制度。即每道工序完工后, 首先有作业班组提出自检, 再由施工员项目经理组织有关施工人员、质检员、技术员进行互检和交检。隐蔽工程在做“三检”的基础上, 请监理工程师审核并签证认可。对于工程施工过程出现的质量事故, 一经发现, 组织力量, 严肃进行处理, 事故的处理均有质量监理工程师负责全权组织。对于质量的处理, 绝不允许心慈手软, 必须按照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和没有防护措施不放过的“三不放过”原则, 认真处理, 防患于未然。

按优化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进行施工准备工作。做好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及技术培训工作。对于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要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要求各级作业人员对施工工序、施工方法、注意事项和质量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正确选择和合理调配施工机械设备, 搞好维修保养工作, 保持机械设备的良好工作态度。

严格按施工工艺施工。根据对影项工程质量的关键特点, 关键部位及重要影响因素设质量管理点的原则, 并设专人负责。建立高效灵敏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专职质检员、技术人员作为信息中心, 负责搜集、整理和传递质量动态信息给决策机构。决策机构对异常情况信息迅速作出反应, 并将新的指令信息转递给执行机构, 调整施工部署, 纠正偏差。形成一个反应迅速、畅通无阻的封闭式信息网。现场质检员要及时搜集班组的质量信息, 按照单纯随机抽样法、分层随机抽样法、整群随机抽样法客观地提取产品的质量数据, 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并采用质量与空法中的因果分析图、这里对策表开展质量统计分析。

根据有关规范和企业编制的作业指导书组织分部分项技术人员编制各工序工种的质量保证措施, 并对施工人员交底, 质量检查员进行监督。做好质量技术交底, 将质量技术和作业指导书发到施工班组。所有原材料、半成品必须有合格证或检查报告。所有隐蔽工程记录, 必须经监理工程师等有关验收单位签字认可, 方可组织下道工序施工。每次测量放线后必须做好复查工作。模板及其支架须具有足够的强、刚度和稳订性。按规范要求制作混凝土、砂浆试块, 并做好标示, 在专用水池内养护。到28天时送检。加强成品、半成品的保护工作, 如钢筋绑扎好以后, 要及时在过往通道上铺垫木板, 防止踩踏。

3 安全管理

确订安全生产目标:达到五无目标, 即“无死亡事故, 无重大伤人事故, 无重大机械事故, 无火灾, 无中毒事故”我公司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面的安全工作, 主要职责是领导公司开展安全教育, 贯彻宣传各类法规, 通知和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 制订各类管理条例, 每周对各项目过程进行安全工作检查、评比处理, 处理有较大的安全问题。项目部成立安全管理小组, 并设专职安全员, 主要职责是负责进行对工人的安全技术交底, 贯彻上级精神, 每天检查工程施工安全工作, 每周召开工程安全会议一次。制订具体的安全规程和违章处理措施, 并向公司安全领导小回报1次。各作业班组设立兼职安全员, 主要是带领各班组认真操作, 对每个工人耐心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及时向工地安全管理小组汇报工作。

在施工过程中, 除正常的安全检查外, 公司每月检查一次, 项目部每周检查一次, 发现问题落实到人, 限期整改, 全部消除隐患。

按照公司的安全教育制度, 加强宣传教育, 制订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现场组织切合实际的作业程序, 正确严格地执行和运用施工及安全规范。对进场的工人进行摸底测试, 统一进行安全教育, 增强质量、安全意识。各专业班组认真钻研设计图纸进行技术交底, 认真学习和深刻体会施工技术规范和施工安全规范。经过培训交底达到合格的职工才允许上岗操作, 为安全工作顺利圆满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施工过程中, 建立每周一次的安全教育, 有项目经理或专职安全员主持。同时在每道工序进行前, 由专职安全员做到书面的安全技术交底, 各班组长带领施工人员认真贯彻落实。

奖罚制度。对违规人员的处理形式有:批评教育→经济处罚→停职检查→开除。对安全工作模范个人和班组予以表扬和适当奖励。特殊工种, 如机械操作、电工等一订要持证上岗按章操作。机械设备订期保养, 不准带病运行, 并做好记录。人际配合作业区应有专人指挥管理。进入施工现场区内的人员一订要带好安全防护用品。宿舍、工棚范围内消防器具, 严禁使用电炉, 严禁携带有毒、易燃易炸物品进入宿舍作业区。在施工过程中, 对于施工现场的各种防护工作, 如“四口五临边”的防护以及各种安全设施的设置都要按照国家颁发的有关标准规范和市政有关规定严格予以落实。编制专项的安全防护措施, 并设立专项安全负责人。施工现场设立安全标语和安全标志牌。

建设项目管理的重点及分析方法 篇3

关键词:项目管理 分析方法

1 进度管理

我们进行进度管理的目的,是要按照承包合同规定的进度和质量要求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同时把项目费用控制在预算范围内,为企业获得合理的利润。进度管理的职责包括以下几部分:

1.1 制订进度计划。我们在工程投标时已经按照招标文件或规定编制了粗略的施工方案和进度计划,中标后又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和合同中的工期,编制出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确订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选择施工方法和组织流水作业、协调各个工种在施工中的搭接与配合、安排劳动力和各种施工物资的供应、确订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目标工期和全部工程的完工时间等。

1.2 组织进度计划的实施。将施工进度计划报业主审批后严格执行。把进度计划布置下去,调配人力、施工物资和资金,确保到位。及时检查和发现影响进度的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技术和组织措施,必要时修订和更新进度计划。

1.3 与业主保持密切的沟通。我们订期向业主报告工程进展情况,对业主提出的“变更指令”和“加快指令”及时作出反映和处理。与业主的良好合作是顺利实施进度计划的一个重要条件。

1.4 监督各分包单位的工作,及时协调分包单位的施工配合。工期是指建设项目或单位工程从正式开工到全部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所经历的时间。合同工期除了上述规定的施工天数外,还应考虑以下情况的工期:工程内容或工程量的变化、自然条件的不利影响、业主违约及应由业主承担的风险等不属于承包商责任事件的发生、经过业主发布变更指令或批准承包商的工期索赔要求而运行和发展延的工期。在我们实际施工过程中使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进度调整和控制。由于种种因素影响,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存在差异,为保证在合同工期内竣工,必须对进度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对一些工序采取技术组织措施(如采用三班制),增加人力、设备等,从而以可能的加快时间代替原来的工序所需要时间。加快关键工序是重要的。当关键工序缩短后,可能原来的非关键工序变成了关键工序,若仍无法满足要求,对新的关键工序也应进行调整。可延长一些非关键工序的持续时间,从非关键工序中调动一些资源到关键工作上,以缩短关键工序的持续时间。当上述办法仍不能满足工期要求时,应考虑新的工艺方案,开辟新的施工顺序和相互关系。如用平行作业代替流水作业。

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工程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强度是指单位时段内使用某种资源的数量。各种资源对其强度的限制和均衡有不同的要求。人力资源,主要是某些技术工种的人力受到限制。然而,人力资源在时间上的均衡更为重要。例如一些大型工程地处偏僻,倘若在施工期的某段时间需要的人数多,势必增加更多的临时配套设施。施工机械的均衡和限制实际上是对大型施工机械而言。主要施工机械(如大型起重机、挖土机、运输汽车等)可能获得的台数或工作面可能布置的机械数量,常常决订了主要工程量可达到的最大施工强度。为此,在安排施工进度时,需要考虑大型施工机械的及时转移,使用同一种大型施工机械的各个工序上相互衔接,避免时间上的重叠。另一方面,施工强度的均衡也可使施工附属系统(如混凝土生产系统、运输系统、机修系统)规模减小。施工用电强度的限制取决于当地电网的供电能力。施工用电强度经均衡后仍然超过限制,可增加临时发电机。主要材料及燃料等资源强度的限制不那么绝对,因为这些资源可以储存。但在使用时间上的均衡可以减少库存规模和存储费用,并可减缓对外运输线路的紧张。

施工进度控制和其他活动一样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称四阶段循环:编制计划、执行计划、检查执行的结果和计划的偏差和影响因素、采取纠正措施。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

施工进度的影响因素包括下面几点。施工组织不当:例如,施工的任务、责任目标不明确,劳动和机械协调不当,施工道路和场地布置不合理,各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施工干扰,以及因待遇问题影响工作积极性甚至罢工等,均会引起工期的延误。技术原因。承包商有时会低估施工技术的困难,没有考虑到某些设计和施工问题的解决,还需进行科研、试验或详细的计算。所以,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如果没有相当的把握确保进度和质量的话,不宜冒然采用。有时对设计意图和技术要求没有全面理解,会导致盲目施工,造成返工。不利的施工条件,施工中遇到合同中规定的不可抗力的情况下,无法正常施工。不能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程中,常发生业主拖欠工程款,重大的或过多的设计变更,材料供应拖延或数量无法满足施工强度等情况,承包商必须分清责任,作好记录,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采取的控制施工进度的措施。组织措施,落实项目经理部各级管理人员的分工、职能和任务;进行项目分解,确订各个部分、各个阶段的进度控制目标;制订进度协调工作制度,订期开好协调会议;健全进度记录和报告制度;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技术措施,首先认真研究工程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并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变化,随时调整进度计划。对设计图纸中的疑点和问题及时以书面形式向业主和设计单位反映,要求澄清。施工方法的选择既要先进,又要可靠,选择成熟的技术。合同措施,要经常与业主供应商、自己的分包商保持沟通;认真履行本方的合同义务;对对方影响工程进度的事件,要详细记录,及时交涉或提出索赔;当完成阶段性工程或隐蔽工程时及时通知业主及监理,配合做好验收工作,以免影响后续工作的施工进度。经济措施,及时向业主报告阶段进度,申请进度付款,争取按时取得支付签证;制订供货商和分包商的奖惩办法,促进关键工作按时或提前完成。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控制成本,预测流动资金的需求,合理调度资金。信息沟通管理措施。在内部要及时收集实际施工数据,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原因,制订相应的措施。除了要与有合同关系的各方面保持密切的沟通和良好的合作外,还需要和没合同关系,但与工程施工有利害关系的各方面保持接触,争取他们的合作、理解和支持,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2 质量管理

在工程开工前根据业主要求、工程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规划确订工程的质量目标。推行施工现场技术负责人技术处理工作责任制,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正确贯彻执行政府的各项技术政策,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正常的工程技术秩序,把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集中放到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工期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具体工作业务上。正确划分各级技术管理工作的权限,使每位工程技术人员各有专职、各司其事,有职,有权、有责。以充分发挥每一位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本工程建设发挥应有的骨干作用。工程开工前,将企业技术主管部门批准的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报送监理工程师审核。对于重大或关键部位的施工,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施工单位应提前一周提出具体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保证措施,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试验,鉴订材料证明呈报监理主管工程师审批。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组织有关人员,根据企业有关规定,制度符合本工程施工的详细的规章制度好奖罚措施,尤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奖罚措施。对施工质量好的作业人员进行重奖,对违章施工造成质量事故的人员进行重罚,不许出现不合格品。在认真组织施工图会审和技术交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关键部位和影响工程全局的技术工作的复核。工程施工过程,除按质量标准规定的复查、检查内容进行严格的复查、检查外,在重点工序施工前,必须对关键的检查项目进行严格的复核。如建筑物轴线坐标和高程;基础的土质、位置、标高、尺寸;梁、板藷、柱混凝土模板的尺寸、位置、标高,以及预埋件和预留孔的位置;混凝土的配合比和钢材、水泥的试验成果资料:特殊项目大样图的形状、尺寸及其它需要复核的项目。杜绝重大差错事故的发生。

坚持“三检”制度。即每道工序完工后,首先有作业班组提出自检,再由施工员项目经理组织有关施工人员、质检员、技术员进行互检和交检。隐蔽工程在做“三检”的基础上,请监理工程师审核并签证认可。对于工程施工过程出现的质量事故,一经发现,组织力量,严肃进行处理,事故的处理均有质量监理工程师负责全权组织。对于质量的处理,绝不允许心慈手软,必须按照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和没有防护措施不放过的“三不放过”原则,认真处理,防患于未然。

按优化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进行施工准备工作。做好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及技术培训工作。对于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要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要求各级作业人员对施工工序、施工方法、注意事项和质量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正确选择和合理调配施工机械设备,搞好维修保养工作,保持机械设备的良好工作态度。

严格按施工工艺施工。根据对影项工程质量的关键特点,关键部位及重要影响因素设质量管理点的原则,并设专人负责。建立高效灵敏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专职质检员、技术人员作为信息中心,负责搜集、整理和传递质量动态信息给决策机构。决策机构对异常情况信息迅速作出反应,并将新的指令信息转递给执行机构,调整施工部署,纠正偏差。形成一个反应迅速、畅通无阻的封闭式信息网。现场质检员要及时搜集班组的质量信息,按照单纯随机抽样法、分层随机抽样法、整群随机抽样法客观地提取产品的质量数据,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并采用质量与空法中的因果分析图、这里对策表开展质量统计分析。

根据有关规范和企业编制的作业指导书组织分部分项技术人员编制各工序工种的质量保证措施,并对施工人员交底,质量检查员进行监督。做好质量技术交底,将质量技术和作业指导书发到施工班组。所有原材料、半成品必须有合格证或检查报告。所有隐蔽工程记录,必须经监理工程师等有关验收单位签字认可,方可组织下道工序施工。每次测量放线后必须做好复查工作。模板及其支架须具有足够的强、刚度和稳订性。按规范要求制作混凝土、砂浆试块,并做好标示,在专用水池内养护。到28天时送检。加强成品、半成品的保护工作,如钢筋绑扎好以后,要及时在过往通道上铺垫木板,防止踩踏。

3 安全管理

确订安全生产目标:达到五无目标,即“无死亡事故,无重大伤人事故,无重大机械事故,无火灾,无中毒事故”我公司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面的安全工作,主要职责是领导公司开展安全教育,贯彻宣传各类法规,通知和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制订各类管理条例,每周对各项目过程进行安全工作检查、评比处理,处理有较大的安全问题。项目部成立安全管理小组,并设专职安全员,主要职责是负责进行对工人的安全技术交底,贯彻上级精神,每天检查工程施工安全工作,每周召开工程安全会议一次。制订具体的安全规程和违章处理措施,并向公司安全领导小回报1次。各作业班组设立兼职安全员,主要是带领各班组认真操作,对每个工人耐心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及时向工地安全管理小组汇报工作。

在施工过程中,除正常的安全检查外,公司每月检查一次,项目部每周检查一次,发现问题落实到人,限期整改,全部消除隐患。

按照公司的安全教育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制订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现场组织切合实际的作业程序,正确严格地执行和运用施工及安全规范。对进场的工人进行摸底测试,统一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质量、安全意识。各专业班组认真钻研设计图纸进行技术交底,认真学习和深刻体会施工技术规范和施工安全规范。经过培训交底达到合格的职工才允许上岗操作,为安全工作顺利圆满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施工过程中,建立每周一次的安全教育,有项目经理或专职安全员主持。同时在每道工序进行前,由专职安全员做到书面的安全技术交底,各班组长带领施工人员认真贯彻落实。

奖罚制度。对违规人员的处理形式有:批评教育→经济处罚→停职检查→开除。对安全工作模范个人和班组予以表扬和适当奖励。特殊工种,如机械操作、电工等一订要持证上岗按章操作。机械设备订期保养,不准带病运行,并做好记录。人际配合作业区应有专人指挥管理。进入施工现场区内的人员一订要带好安全防护用品。宿舍、工棚范围内消防器具,严禁使用电炉,严禁携带有毒、易燃易炸物品进入宿舍作业区。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现场的各种防护工作,如“四口五临边”的防护以及各种安全设施的设置都要按照国家颁发的有关标准规范和市政有关规定严格予以落实。编制专项的安全防护措施,并设立专项安全负责人。施工现场设立安全标语和安全标志牌。

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篇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我区医疗卫生科学技术水平,预防和控制重要疾病,解决临床诊疗疑难问题,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推动卫生事业的进步,更好地发挥我区的科技优势,创建一批国内领先的、具有显著特色和优势的医疗卫生重点学科,以带动全区整体医疗卫生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遵循自治区卫生厅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共同建设的原则。具体管理工作由科技教育处会同相关业务处室负责。重点学科的具体建设计划及日常管理工作由所在单位负责。

第三条 根据“自愿申报、专家评审、择优遴选、兼顾布局、宁缺勿滥”的原则,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由自治区卫生厅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和确认。

第二章 申报范围和条件

第四条 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的申报范围,为地、市以上的医疗卫生单位。已列为其他自治区级以上部门的重点学科不再申报。

第五条 申报医疗卫生重点学科的基本条件为:

1、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学科诊疗技术水平或卫生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或区内领先水平。

2、具有较高的学术、科研水平。

3、近五年内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

4、具有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整体素质较好的专业技术群体。

5、学科带头人具有正高技术职务、年龄在60岁以下(延聘者年龄适当放宽),并在全国专业学会中任有职务,或任国家、自治区级学术刊物编委以上职务,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

6、具备开展本学科新技术引进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具有区内较先进的医疗、预防、科研基础设施条件,能独立承担本学科省部级科研攻关项目,具有与国内先进水平接轨、交流、协同攻关的能力。

7、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近3年来未发生过医疗事故或责任事故。

8、已经列入本单位重点建设计划,并在近3年来作为单位的重点扶持对象。

第三章 申报和评审

第六条 申报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的时间由区卫生厅根据当年情况确定通知。每3年为1个周期。

第七条 各申报单位根据本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单位业务建设和发展规划、有关专业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潜力及其主攻方向和建设目标,组织申报并择优确定推荐对象。

第八条 各申报单位应填写“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申报书”一式20份,经所在单位学术委员会和单位领导签署意见并报有关主管部门审查后,上报区卫生厅科技教育处。

填写申报书时应重点阐明学科建设的依据、必要性、发展方向、对我区卫生事业发展的意义、建设目标和预期水平、现有的工作基础及本单位的保障措施。对经费的预算应充分考虑必要性、经济性和合理性。自筹匹配经费应统盘纳入使用计划。

第九条 区卫生厅聘请有关技术和管理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提出申请的学科,从建设的依据和必要性、目标的先进性、科学性,建设方案的可行性及对我区卫生事业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和评审。必要时请申报单位答辩并进行实地考察。

第十条 区卫生厅根据专家评审委员会的意见及拟建设的数量,按同类型择优的原则并就整体布局、资金等方面进行综合平衡后,确定建设对象。相同的学科,原则上只确认一个为自治区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第四章 经费的管理

第十一条 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建设经费除了自治区财政专项经费外,各有关单位还应多渠道筹措经费。

第十二条 列入自治区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的重点学科,其建设经费由区卫生厅一次核定,分拨款。所在单位要以1:2的比例匹配经费。

第十三条 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专项核算。资金使用遵循“突出重点、保证必需、合理高效”的原则,做到软、硬件兼顾,主要用于增添或改善重点学科实验室及临床研究相关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人才培养及补贴配套的研究项目。其中,用于增添或改善重点学科实验室及临床研究相关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的经费应占重点学科建设总经费的2/3以上。

第十四条 各重点学科应积极创造条件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有偿重大科学研究任务,以争取科研资金、增强自身活力、弥补经费不足。

第五章 考核和验收

第十五条 重点学科按周期建设、滚动发展、优胜劣汰的原则开展工作。重点学科确立后,要与区卫生厅签订目标责任书(合同书),区卫生厅将根据各学科发展规划及计划组织有关专家按照重点学科建设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检查考核。对未按规定配套经费的单位以及未按规定使用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无特殊原因未履行合同书规定的任务或工作不力、效果不好,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科,将视具体情况采取限期整改或撤消建设计划立项,追回拨款等措施。

第十六条 每次对重点学科检查评估的结果在全系统内通报,不合格的淘汰,逐渐具备条件的补充,形成相互竞争、优胜劣汰、不断提高的良性运行机制。

第十七条 考核和验收的主要内容:

1、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指标、达到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

2、建设过程中承担的主要科研任务和取得的科技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水平情况,对本学科发展和促进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提高的情况。

3、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形成情况。

4、所在单位经费配套情况及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情况。

5、单位内支持措施的落实及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

6、学术活动开展和学术地位的变化情况。

7、对促进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提高和技术示范、辐射作用的情况。

8、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办法及发展设想。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八条 对所确定的重点学科,区卫生厅将通过新闻发布、卫生厅网站及各种相关媒体进行宣传推荐。

第十九条 对在科学技术领域作出显著成绩的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和在推动学科发展、确立学术地位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者,所在单位可给予适当的奖励。

第二十条 申报医疗卫生重点学科的单位需交纳一定的评审费。

第二十一条

本管理办法由自治区卫生厅负责解释,自发文之日起实施。(二○○一年三月十五日发文)

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全市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规范市级重点学科的管理,促进学术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重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国家、重庆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市级重点学科是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据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市级重点学科建设规划,通过规定程序,择优遴选和重点支持建设的学科。根据发展需要、学科基础以及专业特点,市级重点学科的建设管理实行分类指导、分类扶植。

第三条 市级重点学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根据国家、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学科优势与特色,不断增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社会的综合能力。

第四条 市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及资助周期为五年,与五年计划的时间同步,每一建设周期结束后,经考核和验收合格的学科可命名为市级重点学科。

新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评审遴选新一轮市级重点学科。对于入选新一轮市级重点学科建设者,在其建设周期内,市里将按有关规定给予经费资助,支持建设。第五条 市教委是市级重点学科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筹管理市级重点学科。市教委学位与研究生处,具体负责市级重点学科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

第二章 管理与运行

第六条 市教委负责市级重点学科的发展规划编制、管理办法制定、评审遴选、工作指导、组织协调、经费管理、中期评估、终期验收等。必要时邀请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参与工作。

市教委负责按照国家重点学科的有关管理规章,择优推荐市级重点学科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并按照规定进行有关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

第七条 高等学校是市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主体,具体负责本单位市级重点学科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制定建设规划、申报市级重点学科、推选学科带头人、落实学科建设配套经费及其他人力物力条件,负责日常检查、考核及相关信息采集上报等。

第八条 高等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赋予学科带头人在确定学科发展方向、学术活动、人力物力使用等方面较多的自主权,保证市级重点学科日常建设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九条 市级重点学科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日常工作的运行由所在学校和学科负责。

第三章 申请与遴选

第十条 市级重点学科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设置,其中二级学科是市级重点学科的基本设置单元。申请市级重点学科的学科名称和代码,统一使用该学科、专业目录规定的标准称谓和代码。

第十一条 申请市级重点学科的基本条件:

(一)系校级重点学科,且经过建设取得优异成绩;

(二)学科方向设置科学合理,符合国家、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条件较好;

(三)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学科队伍,学科带头人学术造诣较高,在本学科领域有相当影响和知名度;

(四)科学研究基础较好,创新能力强,承担较多的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拥有较多高水平研究成果,成果转化和服务经济建设成绩显著,学科优势和特色明显,持续发展潜力较大;

(五)学科平台条件较好,设备设施、图书资料及数据文献资料、场地较完善,学科发展的支撑力较强;

(六)原则上应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培养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较强,质量较高,发展潜力大。

第十二条 市级重点学科的遴选程序是:

一、学科负责人提出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填写《重庆市高等学校市级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以下简称《计划任务书》),并按规定提交相关附件材料;

二、所在学校组织专家对所申报学科的建设计划进行论证,并以学校的名义向市教委提出申请;

三、市教委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后,择优遴选,并会同市级有关部门确认市级重点学科名单,行文公布。

第十三条 《建设计划任务书》作为市级重点学科评审、建设实施、中期评估和终期验收的重要依据。在建设周期内,原则上对《计划任务书》中规定的内容不做调整。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计划任务书》内容的,须经市教委学位与研究生处和该市级重点学科所在高校共同审定后进行调整。同时,有关调整内容的书面材料报市教委学位与研究生处备案。

第四章 考核与验收

第十四条 市级重点学科的考核以学校组织考核为主,主要检查该学科建设的进展情况。每年12月31日前,市级重点学科所在学校要完成考核工作,并向市教委学位与研究生处报送《重庆市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考核报表》。市教委学位与研究生处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

第十五条 市级重点学科的中期评估由市教委负责组织。主要针对《建设计划任务书》规定的中期考核指标,组织专家进行检查评估。同时,检查学校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和相关条件保障的落实到位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对通不过中期评估的市级重点学科,市教委将视具体情况,做出责令限期整改或撤销市级重点学科资格的处理。

第十六条 市级重点学科建设期终,须及时验收。终期验收由市教委统一组织。主要验收内容:以《建设计划任务书》为依据,包括基本情况、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目标情况、科学研究和标志性学术成果、高层次人才培养等主要建设内容的绩效、经费使用情况以及学校组织管理情况等。验收方式:采取专家会议验收和现场考察相结合的验收方式。验收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验收成绩将作为推荐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和遴选新一轮市级重点学科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五章 经费与使用

第十七条 市级重点学科建设须建立多渠道的经费投入机制,包括政府拨款、学校自筹和争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经费、产学研合作资助经费等途径。学校是学科建设投入的主体,应采取有效措施逐年加大重点学科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市教委将积极争取市级财政不断加大重点学科建设的经费投入。

第十八条 市级重点学科经费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挤占。市级重点学科经费主要用于学科条件建设、科学研究、学术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

第十九条 学校财务部门应建立重点学科经费管理办法,加强对市级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管理、使用和监督。同时,按照市教委财务部门的要求,及时提供市级重点学科经费的使用情况说明,编报有关的报表,接受监督。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篇6

广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32号

《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已经2010年4月19日市政府第13届11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10年6月15日起施行。

市长 万庆良

二○一○年五月十四日

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的管理、服务和保障,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提高投资效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的管理、服务和保障。

第三条 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的统筹协调和计划管理,并组织实施本办法。

第四条 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应当从下列建设项目中确定,并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或者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计划:

(一)有利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居住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二)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发展项目;

(三)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型环保和节能减排项目;

(四)有利于改善民生福利的大型社会事业项目;

(五)对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其他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骨干项目。

第五条 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的申报不受项目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的限制。

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各区(县级市)发展改革行政管理部门、项目建设单位应当于每年10月31日前向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下一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的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申报材料:

文章由牛仔裤收集

(一)项目基本情况;

(二)经济和社会效益预测;

(三)有关审批、核准或者备案文件;

(四)下一投资计划。

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已经开工建设或计划内基本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可申报市重点建设项目;已经开展前期工作,但计划内尚不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可申报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

第六条 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第四条的规定,审核项目申报材料并征求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意见后,拟订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草案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计划草案,报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第七条 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草案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一并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由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印发执行。

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计划草案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由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印发执行。

第八条 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计划在执行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因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需要在计划内增加市重点建设项目或者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的,应当向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列入当年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或者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列入当年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计划。

第九条 申报市重点建设项目或者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又同时申报省重点建设项目的,申请材料上应当注明“拟申报省重点建设项目”,由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省重点建设项目申报要求审核后,报送省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条 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前期工作,前期工作深度和质量应当符合项目建设要求。

第十一条 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由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在其相关前期报批材料上加盖市重点建设项目绿色通道专用标识,纳入市重点建设项目报批绿色通道管理。

第十二条 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审批涉及的市、区(县级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重点建设项目报批绿色通道的规定,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文章由牛仔裤收集

第十三条 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的建设规模、主要建设内容和总投资由于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应报原审批、核准部门重新审批、核准,或者到原项目备案机关办理变更或者注销手续。

第十四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当于每月5日前向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报送《重点建设项目信息月报表》,报告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的投资完成、资金到位、工程形象进度以及存在的问题等项目进展情况。

第十五条 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与市城乡规划、城乡建设、土地、环保、统计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交换项目建设信息,定期通报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的进展情况。

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向社会公开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计划及其实施情况。

第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定期分析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的进展情况,统筹协调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第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建立市重点建设项目工作责任制,按照业务对口或者属地原则,将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计划分解落实到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区(县级市)人民政府等有关单位;有关单位应当明确责任机制,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协调推进项目建设。

市人民政府对有关单位的工作措施落实情况、计划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考核结果向全市通报,并作为有关单位和相关负责人工作考核和奖惩的依据。

第十八条 市发展改革、城乡规划、城乡建设、土地、环保和消防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计划,指导项目建设单位开展前期工作,加快办理相关手续,促进项目开工建设。

第十九条 市发展改革、城乡建设、经贸、外经贸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通过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招商引资会、编发项目简介和简报等形式,宣传推介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

第二十条 市、区(县级市)财政建设资金和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等财政性专项补助资金,按照有关规定安排使用时,应当对符合条件的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予以优先安排。

第二十一条 市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土地利用计划中预留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的建设用地需要。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的用地指标由市优先解决。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的征地拆迁和安置工作。

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规定及时上报用地报批材料,确保用地指标的合理、有效使用。

文章由牛仔裤收集

第二十二条 电力、交通、邮电、供水、排水、供热、供气等单位,应当保证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的建设需要以及项目建成投产使用的配套需要,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

第二十三条 政府投资的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其初步设计投资概算与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差异超过10%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当重新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

政府投资的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其建设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阻挠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的工程测量、钻探、施工以及征地拆迁等工作,不得扰乱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的建设、生产经营秩序。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未按市重点建设项目报批绿色通道规定办理审批、答复事项,延误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前期工作进度的,由市人民政府给予通报批评;直接责任人以及部门负责人玩忽职守、滥用职权或者徇私舞弊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截留、挪用政府投资的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建设资金的,由审计机关和财政行政管理部门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作出处理、处罚决定;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按照人事管理权限,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属于公务员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阻挠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的工程测量、钻探、施工以及征地拆迁等工作,扰乱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的建设、生产经营秩序,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各区(县级市)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建设预备项目的管理、服务和保障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0年6月15日起施行。1999年3月1日颁布实施的《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主题词:经济管理建设管理命令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处2010年5月21日印发

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篇7

管理科学, 指的是对人类的各项社会以及各领域的管理活动的规律以及方法进行组织、控制甚至协调的综合性科学。真正意义上来说, 管理科学并不只是一门学科, 更是现代软科学或者交叉科学当中的学科群, 是各种管理学科的总称。

管理, 其实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社会现象, 它是人类对自身和社会活动进行有目的的组织、控制和调节的行为与过程。

2 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

对于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的划分, 不同的依据, 就会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撰写的《管理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 就将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划分为三大类别, 分别是:基础理论性学科、技术方法性学科以及实际应用性学科;而将管理科学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作为划分依据的话, 管理科学又可以被划分为三大基础和三大层次, 分别是:以数学、经济学和心理学为基础, 以管理基础、智能管理和战略管理为层次。数学是管理科学当中数量分析方法的基础, 最为经常性使用的是统计学、组合数学、数学规划、随机过程、模糊数学等;经济学是管理科学体系当中各种各样决策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 最为经常性利用到的则是:理论经济学, 主要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以及计量经济学等;心理学则是用于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表现的科学, 在管理科学体系当中, 主要是用来研究人际关系并且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的主要依据, 最为经常性使用的有工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对于三大层次而言, 管理基础是管理科学体系当中, 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共性的基础性理论以及基本性的技术, 主要囊括了管理数学、管理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管理会计学、管理组织学以及管理史等学科;职能管理则是把管理基础和特定的管理职能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像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以及公共行政管理等都是很好的证明;战略管理, 指的是战略的制定以及相应的实施, 一方面, 它以管理基础和职能管理作为根本性的基础, 另一方面, 它还包含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3 管理科学的发展重点范围分析

就现在整个管理科学发展的大方向上来看, 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传统性质上以运筹学为代表的定量性质的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以及行为科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结合;利用相对而言复杂、科学的方法对组织内部的各组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寻找组织发展以及进化的动因和规律, 从而使管理组织更加适应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从而取得一定程度上的绩效。由此可见管理科学就管理基础和方法上的发展重点范围是:

不确定性决策理论和方法方面: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类在决策的过程当中, 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 从而导致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越来越多, 这也就意味着伴随着决策而生的风险性也越来越高。就不确定性的决策问题而言, 人类更多的还是依靠现行状况下所掌握的客观事实以及经验来进行决策, 其中也不乏存在依据主观的判断力甚至是主观性推理进行的。由此可见, 发展数据挖掘以及知识挖掘等技术, 不断地对决策支持系统以及知识管理系统进行设计更新和技术性实施的重要性。与此同时, 也需要进一步注重对于人类的判断以及推理过程的研究, 做到启发式的学习, 以达到自主性学习的终极效果。这一过程中, 对于非理性因素以及非制度性因素对于决策者的决策行为的影响的研究尤为重要。

群决策理论和方法方面:由于有些决策所带来的影响, 在时间和空间上会带有一定的延展性, 所以, 使得群决策不仅需要依靠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同的知识甚至经验的人类组合形成相应的群体来进行辅助性决策, 而且需要和与决策影响可能会产生关联的, 参与到决策, 这就要求有发展性两类群决策理论进行支持。协同决策:参与决策的决策者们的目标一致, 个体与个体之间不存在实质性的利益冲突, 只是由于个体间的知识以及经验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意见, 通过一定程度上的交流就可以逐步求同存异, 从而达到最优决策;这就对如何把分散性的意见集中起来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要求, 目的是为了达到集体的最优的决策。妥协决策:参与决策的决策者的目标并不一致, 并且个体与个体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冲突, 这个时候更多的是希望得到每一个参与决策的个体都能够接受的决策。这就对如何运用合作对策理论找出妥协点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要求。在整个的群决策过程当中, 还应该要考虑每一决策参与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影响, 以及各自在决策群体中的个体行为, 从而有效防止权威效应以及从众心理造成的最优决策点的漂移。

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方面:在决策过程当中, 为了得到相对满意的决策结果, 一方面, 需要依据运筹学等一系列的定量分析方法, 另一方面, 也需要兼顾信息以及人的行为等定性的变量因素的影响。

宏观性质与微观行为方面:由于复杂科学对于传统性质的经济学理论提出的挑战, 使得经济不再是市场稳定、供求均衡导致的结果, 而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的个体在不稳定的状况下不断调整得到的全新的关系:每一个个体根据自身对于未来的预测以及除本身以外的个体的反映采取一定的行为措施, 从而不断地进行学习和适应, 最终导致了新的经济结构和模式的出现, 使得经济的机构、行为以及技术得到不断的更新和重组。

其实,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和基础, 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相互的影响, 从而产生一定的组织作用才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性质的推动力。企业管理一直是西方管理科学研究的大方向。由于我们国家正处于传统性质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当中, 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成为重中之重。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讲, 实现股权多元化的过程, 其实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过程。

企业管理重点的制定和实施方面:管理,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金字塔的最高层以及首要任务, 就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而言, 它有管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两方面的内容。在企业制定管理战略的时候, 一是要确定的是企业管理的目标, 二是, 需要对企业管理的环境和资源进行分析。而在管理的实施过程当中, 则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客观趋势的变化情况, 适时适量地对管理战略进行微型调整。

企业管理组织的重建和结构调整方面:企业管理组织的重建, 指的是对企业的整体流程、组织结构、管理系统等大方向进行根本性质上的重新建设。就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说, 就是对企业的管理系统重新进行综合性质的集成化, 从而达到企业系统的整体优化。以现代组织管理理论为依据, 组织结构并不仅仅是依据企业领导的个人威信形成的, 这其中组织文化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个体成员之间权力分配的相互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这些影响力的综合, 才最终导致了最终结果的妥协。其实, 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在整体的企业发展过程当中, 是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管理理念的更新而不断进步的。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组织, 在相对而言瞬息万变的社会大环境下, 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要不断地对外部的、准确的、及时性信息进行整合, 加以决策, 从而迅速做出反应, 对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进行调整, 从而使自身企业能够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迁。

管理上的求同存异方面:企业发展的竞争, 追溯根源其实就是企业管理的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 企业开始认识到单纯、过度的强调竞争的企业管理思维的定式化缺陷, 为了企业管理方面的不断创新以及长远发展, 企业开始了管理上的求同存异之路———实现管理上的战略联盟关系。

公共管理的产生相对而言, 微妙至极。它是在西方国家, 管理科学被利用于政府管理后的产物, 它近似于行政管理, 但又高于行政管理, 范围更是远远超过行政管理。管理科学和政治科学的完美结合又导致了政策科学的孕育和发展, 它主要是用通过管理科学作为方法, 改善整体的政策的制定的体制以及相应的过程。就我们国家而言, 一般情况之下都是把宏观管理和政策研究放入软科学的范围之内, 而在国内外研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的情况之下, 就软科学的定义方面, 仍然没有办法能够达成共识, 有学者曾经提出过这样的一种说法:软科学, 它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质的学科, 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包括了复杂型的社会、经济、技术、科技, 同时也包括了组织、计划、控制、协调、交流等许多方面的问题, 然而它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给各种各样的不同类型甚至是不同层次的、不同性质的决策提供一定的科学的依据。由此可见, 软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综上所述, 对于软科学的研究应当要针对各个决策参与者所关心的问题, 从诸如探讨的理论基础、现有的中外经验、整体设计的完整性、实施难易程度的分析等方方面面, 对各个决策参与者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支持。

4 结论

综上所述, 制定管理科学的发展的重点范围的根本目的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 根本上科学、有效的管理我国的社会发展。通俗而言, 就是增加管理系统的有序性。通过对管理科学学科的结构以及管理科学学科发展的重点范围的分析, 从而推动我们国家管理科学的不断改革以及完善, 最终让我们国家的管理系统以及管理科学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能够达到一个全新的、有序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篇8

一、《标准》推广实施情况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广明副主任作了“狠抓重点 进一步扩大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建设成果”的报告,他的报告重点介绍了教育部近年来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方面所做的工作:

1.《标准》的宣传

教育部先后在全国各省、市召开了《标准》的宣传推广会议,并通过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计算机报》等电视、报刊新闻媒体重点宣传《标准》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推广实施措施,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各教育管理软件开发单位对《标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建设

教育部在全国范围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标准》应用示范区,以此带动《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实施。截至目前,全国共批复了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36个地区具有示范区建设资格,其中完成示范区建设的有12个,另有5个地区建设完毕等待验收,还有众多地区正在积极申报中。

3.教育管理软件评测

教育部办公厅2004年2月20日下发了《教育管理软件评测管理办法》,开展教育管理软件的评测工作。同时成立了“教育管理软件评测委员会”,负责对教育管理软件评测工作的组织、监督和审核工作。

二、工作重点

在谈到今后的工作时,于广明副主任明确指出《标准》工作的重点:

1.《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标准》的内容也日趋丰富和完善,从最初的四大部分扩展到现在的六大部分,包括: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普通中小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幼儿园管理信息标准、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信息标准和教育卡标准,其中管理信息标准除包括信息集和代码集外,还将信息交换标准、软件设计规范以及应用测试要求一同纳入各标准中。目前已完成各标准的技术规范制定工作,正按照国家标准的有关要求进行修订和完善。

2.《标准》宣传和培训工作

《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是《标准》实施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宣传和培训,可以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各教育管理软件开发单位进一步了解、熟悉、掌握和使用《标准》,是《标准》实施的关键。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分批、逐级开展《标准》的宣传与培训,原则上培训和宣传到每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每一所学校。

3. 加快《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步伐

示范区的建设工作依然是《标准》推广实施中重要的工作之一。要求各省市尤其是未申报示范区的省市,尽快完成本省市的示范区申报工作。已申报并经教育部批准实施的地区,要尽快完成示范区的建设工作。

4.深化《标准》应用层面,逐步构建区域教育信息服务体系

随着《标准》在全国范围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地区,尤其是应用示范区,按照《标准》逐步建立了覆盖各类学校,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管理、后勤总务、体育卫生、经费及办学条件等基础数据的“学校基础数据库”。“学校基础数据库”不仅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详尽、及时、准确的教育数据信息,推动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化建设,也提高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更为建立国家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

5.开展试验研究,积极探索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方向

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使其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近期选择了部分地区开展了一些项目的试点工作,包括:英语信息化教学和学生综合信息评估项目。这些项目是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模式的一些试验和研究,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将在全国开展推广应用。

6.《标准》实施状况监测

开发《标准》检测软件,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育管理软件开发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贯标情况进行监测。

三、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

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黄宇,总结了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1.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效果显著

截止到2007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中小学拥有各种型号计算机设备22.1万台(套),“生机比”达到30∶1。目前,约有600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有计算机教室5100多间,有9个市教育城域网(建成和在建的)。25%左右的小学、80%的初中和所有普通高中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通过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培训的教师达331500多人次,45岁以下的教师在项目实施前只有14.20%的教师会使用计算机,项目实施后熟练使用计算机的教师百分比提高到64%,有42.62%的教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

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时,注重推进软硬件建设、网络资源建设的共享,例如玉林、贵港等市利用城域网互通互联,基础教育共用一个网,共用一套教学资源库,共用应用系统,共用一批技术队伍,促进信息技术为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服务、为教学服务。实现网络化管理和网络化办公,提高管理和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增强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能力。

2.构建电子政务开放平台

结合广西本地实际情况,构建覆盖广泛的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广西壮族自治区在2004年实现了全区教育系统公文的无纸化传输,2005年实现了全区教育视频会议全覆盖。目前,包括全区地市教育局、高等学校和区直中等职业学校的190个客户可以通过自治区教育厅电子公文系统收发电子公文。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教育厅与教育部的连接、教育厅与各高等学校和各市、县教育局、示范性高中的连接,并且可以实现收播、组播、转播等功能。同时,桂林、柳州、玉林、百色、贵港等市也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了公文传输电子化。

3.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2004年,桂林市和武鸣县被教育部批准建设《标准》应用示范区后,两地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示范区建设工作,从《综合管理系统》的推广使用到基础数据录入、资金筹集、开展各种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两地应用《中小学综合管理系统》的学校350所,覆盖了示范区所有的市、县、区主要学校,建立了约4万名学生的基本数据。广大教师能够应用此系统建立教学档案,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等。通过应用示范区建设,极大地推进了示范区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

四、构建教育信息服务体系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处处长戴井岗同志作了“夯实基础 推动应用 构建完善的教育信息服务体系”的专题报告,他首先介绍了《标准》在指导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并重点说明了《标准》在日常教育信息收集、整理和统计工作情况:

1.教育统计信息平台建设

以“统计流程化、指标明确化、信息整合化、分析科学化、服务针对化”为目标,逐步建设一个符合教育和谐化发展要求,集教育统计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统计信息公布于一身,以服务为导向的教育部教育统计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全部内容包括:“一个平台、两个框架、三大体系、分布数据、全面培训”。

2.学校基础数据库建设

以《标准》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支撑,构建以“三个数据库、四级数据中心、四个应用系统”为主要内容,覆盖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包含学生、教师、经费及办学条件等基础数据的“学校基础数据库”。建立全国的“学校基础数据库”,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详尽、及时、准确的教育数据信息,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化建设,推动统计工作信息化,促进统计工作的整合和归口管理,实现统计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

3.《标准》的制定、完善与实施

《标准》的制定、推广和应用是一项长期的、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前期的工作成果,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工作重点仍将是制定、完善和实施一套覆盖我国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各个方面的《标准》,为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学校基础数据建设及教育管理数据信息在全国范围的交流与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推动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健康、规范化发展。

五、《标准》应用示范区进程

会上,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信息系统规划处副处长马亮同志作了“巩固工作成果,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进程”的报告。在他的报告中对示范区应用情况作了详细的说明:

1.示范区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效

在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统一采购,采用统一的《标准》软件,一些学校放弃了原本购买教育管理软件(不符合《标准》的)的计划,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通过示范区建设,加速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标准软件应用,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数据的标准化实现了数据的复用,初步形成了示范区基础教育数据库,规范了教育管理软件市场,节省了大量的资金。

2.示范区建设经验

示范区《标准》的实施和应用的经验是“六个统一”:

示范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标准统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高度重视——思想统一;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内容——规划统一;加强《标准》宣传及人员培训——培训统一;务实推进,重在应用——软件统一;重点推进,示范带动,全面提高——进度统一。

在《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地方教育局采用“重点推进,示范带动,全面提高”的策略,先在部分信息化基础比较好的学校进行应用试验,取得一定的经验以后,再逐步推广普及。对一些基础薄弱和农村学校,教育部门在经费、培训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他们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3.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示范区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要持续发展,资金如何保证问题;投入产出,如何解决发展平衡问题;如何提高系统、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如何解决人才培训储备,满足信息化需要的问题。

4.示范区教育城域网建设的目标定位

关于未来示范区教育城域网建设的目标定位是:构建教育资源中心;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构建教师工作服务中心;构建学科教学服务中心 ;构建数字化学习服务中心;构建数字化教育行政管理中心;构建区域教育宣传窗口;构建信息交流平台。

马亮副处长还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措施与策略等方面作了详细说明(略)。

在大会期间,来自哈尔滨、温州、郑州、重庆、桂林等地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领导以及IBM公司、微软公司、广东北电的信息产业部专家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和专题讲座(略)。

六、小结

此次会议主要是通过总结《标准》在全国各地实施推广的成果,交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和推广使用《标准》方面的经验,进一步把握工作重点,加快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建设进程,重点探讨《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成功经验以及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方向。

由于《标准》的制定、实施是一项长期、复杂和全面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仍将是紧紧围绕《标准》的推广和实施,一方面要保持前期工作的延续性,巩固《标准》推广实施工作的应用成果,把已开展的实施工作做细、做好。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开展和推进《标准》实施相关的新工作和新内容,尤其是在已经建设完成的示范区或信息化条件较好的地区首先开展相关的试验工作,努力探索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和发展方向。

上一篇:年度考核 个人总结下一篇: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