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教育的发展

2024-1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改革开放教育的发展(推荐8篇)

改革开放教育的发展 篇1

小港这片土地曾经是我上中学的地方。那时的小港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农村小镇,在北仑区的众多小镇中算不上是最好的。房子有点破旧,街道很小,只有几家小店。在小港只有小学和中学,没有幼儿园。

中学毕业,我考入了宁波师范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学习,毕业后,第一次听说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幼儿园这个比较

前卫的名字,还听说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块土地是东海之滨的一块热土,是将来东海之滨的一颗明珠。我当然很高兴很愿意为这片既是我的母校所在地,又是让人充满着无限憧憬的地方服务。

在1987年,正是宁波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的第三年,我和我们园的另外三位同事一起来到了开发区幼儿园工作。

我看到的是:小港,这个昔日的农村小镇已经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原先长满杂草的海边滩涂地,被规划成了整齐的工厂区,盖起了整排崭新的标准厂房;原先建造零乱的农村矮房全部被拆除,规划了崭新的居民区,它因为沿用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蔚斗小学”的名称,取名叫“蔚斗新村”,在新村里盖起了整齐统一的数幢五层的商品房;零散地还盖有18层的姐妹搂、皇冠大厦。干净整洁而又宽阔的水泥马路代替了原先的小泥路;昔日的小港村民,他们从小平房搬进了单独的两层院落的小楼房,他们放下了锄头和渔网,走进了工厂、走进了机关,他们研究起了技术、他们搞起了管理,他们中也冒出了一些人才,为开发区的开发建设贡献自己的汗水和力量,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经济的发展带动着教育的发展,富起来的居民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小学中学不断被扩建,同时也规划起了第一家幼儿园,也就是我们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幼儿园。

那时盖起的第一家幼儿园占地面积只有近千平米,只能容纳小、中、大和小小班四个班级。第一天开学,我们幼儿园来了99位小朋友,这样的幼儿人数几乎就占满了我们幼儿园全部名额。

接着,随着入园幼儿人数的不断增加,我们的小园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入园的需要了。于是,在还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我们马上又盖起了第二个园所。那个园所能容纳12个班级,在当时认为是比较超前的园所,在五年后,它又一次不能适应孩子入园的需要,于是在1997年,我们在小港的东区盖起了现在的具有五星级设施条件的第三个园所。在那个园所里,我们幼儿园被评上了省示范性幼儿园,宁波市五星级幼儿园,开辟了浙江省幼儿体操训练基地、被宁波市教科所授予“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成为“宁波市园本教研示范园”。担负着所在学区下属所有个体园和集体园的业务辅导工作,引领小港片区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开发区幼儿园也成为了区级的优秀辅导园。

而我们的幼儿园,从1987年建园至今,也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路程。孩子的入园人数从当年的99位,已经增加到了将近800名。从那时的3个班级,已经发展到了现在的28个班级。教职工人数从那时的个位数,增加到了将近三位数。

去年,是我们开发区幼儿园二十年周年的园庆。适逢幼儿教育大发展受重视的好年头,在园庆典礼上,我们迎来了北仑区教育局及各方领导和全区所有三星级以上幼儿园的园长近百人来参加我们的园庆典礼。一个小小的幼儿园受如此的重视,是闻所未闻的。

改革开放教育的发展 篇2

一、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发展性教育思想

什么是发展观?它是指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主张。发展观是否科学,决定着教育发展道路能否正确选择,决定着发展战略能否科学制定,决定着发展过程能否承续推进,决定着发展成果能否惠及人民。对于教育发展实践的成败,它无疑起着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决定作用。

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教育都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同样,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本身也从未停止过发展。新时期赋予了教育新的使命,新时期催生着新的教育观。

在长期对中学教育改革的探索中,我们提出了关于发展性教育的一些思考,从1995年起,先后在有关刊物上发表了《发展性教育模式初探》、《让学生发展得更好》、《试论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和《发展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文章,并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和重庆出版社出版了《人的发展——教育的基本维度》、《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等专著,力图说明我们对“发展性教育”的认识,阐述其观点,介绍我们这几年进行“发展性教育”实践的体会,提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即“学校的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

发展性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具有发展性品质的人才为目标,旨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它与传统的完成性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完成性教育其价值基础是预先给定的。它重视模仿继承,其功能在于获得间接经验,接受人们公认的解决问题的准则,并以此为依据去解决当前的问题。它希望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要求学生在青少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和技能。其实质就是一个把不同个性的孩子放置在同一教育模式中铸造成形的完成过程,以知识为本位、以选拔为手段、以应试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学校和教师都矢志把传授完成专业知识、学生顺利毕业并能升入高一级学校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这种教育背离了人的发展要求,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受到压抑,教学缺乏民主,学生主体性丧失,教师专业发展缺失,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校办学水平下降、办学质量不高、办学特色不强,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实施,影响了教育改革发展。这种粗放型的教育发展观从根本上违背了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我们在深刻反思落后的完成性教育,并针对它的弊端,提出了科学发展的人才观、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学校管理观、校园文化观、发展评价观、发展特色观。自主品质、创造品质、合作品质是发展性教育的主要内涵,构成了人的发展的最基本的要素,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它的基本作用在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保证人人享有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等方面的自由。它把师生从灌输、束缚、钳制、禁锢中解放出来,在探索和启蒙、平等对话和自由交往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人本化的教育形态,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第一要义,关注人的发展质量和发展命运,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成为教育科学发展观应有的题中之义。

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为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思想渊源、理论指南和实践支撑;发展性教育思想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从微观上指导和推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识和行为准则。

二、学校的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时所说,它“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发展归根到底要着眼于人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把人看作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突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强调发展的结果为人民群众所享有。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是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因此,它作为培养和造就人的重要事业,其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发展性教育思想的核心命题。树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如何确立一个正确的办学理念,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发展性教育思想阐述了一个重要观点:学校的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即师生的发展是我们办学的目标和落脚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具体到教育上就是学校要实施育人为本、办学要以人才为本、质量要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为本。我们坚持育人为本,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树立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学生整体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原则,使学生真正做到思想上自强、学习上自主、心理上自信、行动上自律,从而达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的教育目的。我们坚持教师为本,让学校成为教师幸福工作的精神家园。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通过激发教师活力,不断增强了学校的发展动力。

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的广阔视野培养人。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无论是对民族的振兴,还是对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推进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学校的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办学理念,促进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把这一办学理念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找到了多种实施发展性教育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三、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

发展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过渡和转化。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只有加快发展教育,才能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的最大理想是让所有人都能够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人的发展要求在满足人基本生活和生存需求的前提下,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潜力和能力。因此,人的发展既包括人自身的发展,也包括社会为人的发展所提供的条件,其要旨在于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发展中,我们认识到教育的一条真谛: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我们提出了“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的办学思想。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要和他们的期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概念,就是为每个人提供一个有效的教育机会,同时,符合每个学生或学习者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教育既要了解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也要了解到每个人、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需求。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尊重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最终指向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为不同特点、不同能力结构的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发展空间,保证每个人都得到相宜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个性更加鲜明,更具特色和优势。全面发展也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师生是相互依存的两方面,教师发展既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师幸福指数的保证。全面发展要大力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结合,教育为人民服务,教育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协调发展,就是要各级各类教育及其内部发展的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发展。教育的内部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教育规模、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等等。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这就明确提出了教育协调发展的重点对象、重点领域和重点方面。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持发展的连续性,保持发展的活力,做到与时俱进,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防止大起大落,关注社会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有机统一。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要实行可持续发展。一是合理利用和配置教育资源,保护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发展。合理利用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规模效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率。二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防止不切实际的发展,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维护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全面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协调发展的结果。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它为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回顾重庆一中改革开放30年发展的历程,从解放思想到扩大开放,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思路,我们用骄人的业绩引起了人们的瞩目,得到了人民群众和上级领导的赞扬。

四、教育发展的新使命

发展理论中的“发展”,开始主要指经济意义上的发展,并将这种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归结为物质财富的积累。这种以早期工业化发展为模本,以物质资本积累为核心的发展,由于忽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仅造成了对资源的疯狂掠夺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人类逐步丧失赖以生存发展的条件,而且带来了分配不公、社会腐败和政治动荡等负面效应,也促使大家开始重新反思发展的意义。

教育是百年大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教育事业和学校科学发展,就是要解决如何科学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基础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处于重中之重的位置。它就其对象来说,是面向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就其内容来看,是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基础技能掌握和形成的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整体提升公民素质,树立人们的和谐观念,增强人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因而,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奠基工程。

以我市教育为例,经过直辖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重庆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国民教育体系的日臻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学习型社会正在逐步建立。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二是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实现大幅度提升,三是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我市教育发展总体上已走在西部地区的前列,正在对民生改善、社会繁荣、就业提升、结构调整、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今天,我市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和办学特色的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憧憬未来教育发展,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创新,其突破口还在于统筹兼顾城乡教育发展。

统筹兼顾,就是要处理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区域发展与整体发展、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及对外合作的关系,教育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统筹兼顾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高中分为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两种类型。前者的主要任务是为高校输送生源;后者着重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为各行业培养技工和第一线的服务人员。实现高中教育的基本普及,是未来十多年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新一代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就业能力。

要统筹兼顾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我市地广人众、发展不平衡,三峡库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我市经济发展,也是考察我市教育发展的天然尺度。由于过去形成的历史格局、自然条件的限制,它们是发展的短板,彻底缩少教育的差距还任重道远。

再就是要关注困难家庭学生和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发展。从目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比较集中的主城区来看,小学新生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原城市居民的后代。关注困难家庭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既是我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帮扶弱势群体、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教育成果的需要。

重庆一中参加了“市长扶贫工程”、“城市学校百校牵手扶贫工程”、“北部新区对口支援工程”,重点帮扶了江北区45中、字水中学、石柱县马武中学、万州江南初中,使它们摘掉了“薄弱”帽子。还与西藏昌都中学签订协议,为长安二中、巫山县巫峡中学、111中学、川汽厂子弟校、南区二校、白市驿镇中、长征中学、回龙坝镇中等提供了教师培训、教学研究、课程资源、物资设备等支持,发挥了良好的辐射示范作用。为帮助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正在积极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联系,将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办法,多方面帮助秀山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学校还设立了213.95万元的奖学金,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了“奖、助、减、免”帮扶体系,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改革开放教育的发展 篇3

我们认为,企业学习的实践与理论价值,包括其中牵涉的理念、理论、机制、标准等等方面的问题,都还很难说得到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企业学习实践中的诸多创新探索,其价值与启示,可能也没有得到足够的深度揭示。如果把视域放得更广阔一点,或还会触及更多的关键课题。比如,最近有学者指出:“行业企业培训体系的再造,可能是中国社会及经济发展转型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学习型行业企业的建设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领域。关键是要体现新的理念,利用新的技术,培训模式和运行机制等要有所创新和突破。信息技术为行业企业培训体系建设提供了哪些新的可能性?远程教育怎么才能适应学习型行业企业建设进程和从业人员学习需求变化?包括远程教育机构及公共服务体系如何把握行业企业培训体系发展变化的趋势,更加有效地为行业企业从业人员的终身学习服务?有不少难题有待破解。”作为远程教育领域的专业期刊,今后的确应更多地聚焦这类难题的破解及其研究。

林 红 大多数企业,可能充其量只做到了“组织型学习”而已。

赵婉彤 为企业培育能力,让企业成为好的企业,是企业大学的使命。

梅 洁 利用学习与发展去提高组织能力从而驱动组织变革和开发价值,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企业的管理者认识到并付诸行动。

唐兆希 企业学习地图不仅仅是一张高层实现战略落地的指南,更是每个员工发展自己的宝鉴。

邹景平 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普遍应用之后,各类企业、组织的社会化学习的推展已经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只要有心,就能做到”的事情。

郭进明 过度追求技术革新只会导致国内的移动学习走向高端化和狭隘化的极端。

周荣庭 构建在线培训服务平台的机遇期已经来临,网络培训行业的发展势必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钱冬明 教育云——学习环境无处不在,学习管理无所不及,学习内容无处不包,学习评价无所不计,学习支持无人不达。

改革开放教育的发展 篇4

作者:张杰 发布时间:2011-01-04

按照学院的安排,我参加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面向全国基层教育系统开展的“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远程专题培训”活动,认真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按照培训的要求,认真完成了必修课和全部选修课的学习。同时积极参加班级主题研讨活动。通过学习,觉得这次培训非常有必要,能够听到这么多专家、学者和领导的讲座,感觉受益匪浅。专家学者们站得高,看得远,体现了高度与深度的完美结合。希望这种培训能够规范化、制度化,不定期的组织,使我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

比较遗憾的是,学习期间正赶上期末,工作很忙。很多好的讲座想再进一步的学习,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希望建立终身学习型社会始于干部培训网,强烈建议这个平台学习结束后可以继续开放,方便我们在寒假学习。如果不能长期开放,也希望能延长学习时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出发,绘制了未来1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对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跨越式发展。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80万,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其后三年分别以25%、17%、10%的速度增长,到了2005年,高校招生人数已达到530万人。但同期国家的教育投入却没有相应的增长,导致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严重下滑。这种跨越式的发展是以牺牲教育质量作为代价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通过学习,我认为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提高教师质量。《纲要》提出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从我院的具体情况看,师德教育必须加强。我院有的教师缺乏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工作中缺乏敬业精神。根据督导专家听课情况反馈,我院有的教师有能力讲好课,但是教学准备不充分,备课不认真。有的老师的讲课缺乏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基本是照本宣科,讲课差不多是自说自话。所举案例不能为观点服务,观点与案例之间缺乏必要的阐述。个别教师讲课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有的教师讲课没有主题,内容空洞。既不按教材讲,又不能形成自己的完整的体系。教学内容讲解蜻蜓点水,不深不透,个别教师的课讲得像意识流小说,思路飘忽,游疑不定。

加之有的教师职称晋升到一定职级后,没有进一步提高职称的要求,科研上没有建树,教学上不思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甚至连钟也不撞。有的则把外面的兼职当主业,校内正常的教学工作当副业。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纲要》指出,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根据我院的现状,建议学院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教师培训应该制度化,规范化。

首先,要加强对中年教师的培训。中年教师是目前我们学院教学的骨干力量,他们爱岗敬业,辛勤耕耘。但是也有很多中年教师从大学毕业进入教师岗位之后,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教师专业知识老化现象严重。还有的教师教非所学,可是对新的专业又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培训,有的课程更是连配套的教学参考书都没有及时到位,教师拿着一本教材就匆匆上了讲台。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我们学校近年新进的青年教师比较多,这部分教师专业素质好,工作有热情,但是实践经验相对不足。他们从校门到校门,理论课讲起来头头是道,可实训课上起来则比较空洞。急需深入企业,补上实践这一课。还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不是师范毕业生,对基本的教学方法掌握的不好。这些都需要对青年教师进一步培训。对青年教师既要放手使用,更要加强培养。第三,要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纲要》指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形成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目前我院“双师型”教师明显不足,培训力度亟待加强。我院《关于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意见》,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评选条件、评选办法、职责、待遇和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对通过什么有效的途径培训“双师型”教师则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学院对“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不是在教师取得相应的技术职称后,认定其为“双师型”教师,而应为教师如何获得相应的技术职称提供有效的培养和培训途径。学院应制定具体可行的培训办法,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第四,对不具备教师基本素质的教师要重点培训。我院有的教师不具备做好教师工作的基本素质。对这部分教师,要重点培训,如经过培训仍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则应及时调离教师岗位,改做其他力所能及的工作。

三、完善教师评价奖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从目前督导处的工作看,对教师的惩戒措施比较多,而对教师的奖励则不足。对教师迟到、早下课、旷工等都有较为详细的惩戒措施,但对优秀教师的奖励办法则明显不足,比如对每年评出的优质课教师缺乏必要的奖励。两校合并前,原职业学院,每年评选优质课教师,连续三年获得优质课教师的则被评为优秀教师,学院每年对优秀教师予以隆重的表彰,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目前则只剩下一张优质课教师的证书。这种作法显然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应建立完善教师评价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搞好课程建设。深入研讨什么是一门好课,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要加强教学管理,研究、改进教学方法,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学进去。要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乐趣,学有成效。

五、加大教学投入,完善教学设施。

以我们学院为例,相当一部分系,实验实训条件严重不足。必要的实验实习设备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建立有效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大学生的顶岗实训比例,同时加大教学投入,建设急需的校内实训室,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总之,通过本次学习,我的最大的体会是:宏图已绘就,关键在落实。

《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教育经费4%”,已经成了中国教育界和公众的一个情结。教育经费4%始提出于1993年。当时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写道:“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即20世纪末)达到4%”。然而,十七年过去了,教育投入一直不曾达标,成为政府与社会之痛。

作为国家,再次把4%写进《纲要》,说明了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决心。教育的必要充分投入是办好教育的必要条件。诚然,有了必要充分的投入不一定就能办出高质量的教育,但是没有必要充分的投入则一定办不出高质量的教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脚踏实地,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树立职业理想,提高职业道德,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相信我们国家教育的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教育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论文 篇5

[摘要]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是素质教育中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早期的形成到现今的普及,在发展中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使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的模式及功能更趋向国际化。

[关键词]形成;发展;改革;多功能;多元化;研究型

很多老师和学生认为在高等院校开设音乐课,进行音乐教育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没有任何根据。之所以这样认为是他们没有对这门学科去更多的了解,更多的关注。只有了解才能更好地去学习这门学科。

一、普通高校中音乐教育的形成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早在五四时期就在北大由蔡元培校长发起了。当时成立了北大音乐传习所,并强调应把美育教育列为国民教育的宗旨之一,规划了一幅全民艺术教育的蓝图。中国当代艺术大师刘天华、肖友梅都曾先后在北大执教。而清华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建校初期也开始了音乐教育,成立了中乐部、西乐部,逐渐开展了较为系统的普通音乐教育,1946年还成立了音乐室。这一方面为音乐教育的专业化提供了一个平台,一方面也带动了音乐教育的国民普及。

二、普通高校中音乐教育的发展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早期只有极少一部分在学校开设,发展比较缓慢。确切地说,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发展起来。这时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有两种功能:首先,面向全校的本科生开设普及性艺术类课程,使他们具有较丰富的艺术知识,同时具有较高的趣味、格调和鉴赏力,从而成为有相当艺术修养的人才;开设课程王要是音乐赏析及音乐基础知识。另外与学校艺术团挂钩,为学校艺术团进行专业性指导与教学;面向全校的群众性艺术活动指导和服务。

三、普通高校中音乐教育的改革

到了90年代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又有一大批普通高等院校大力度地发展音乐教育。这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教学模式及教法、硬件设施等全面发展。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又一次成为了改革的领跑者。经历了一次次的.变革、发展。北京大学重新成立了艺术系。这次改革增加了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的学术研究功能。学校除了音乐普及和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又积极培养艺术教育、艺术评论、艺术实践和艺术研究的专门人才(包括一批艺术研究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在理论基础、专业训练、综合素质等三个方面都要达到较高要求;并使他们最终通过对社会的艺术教育、艺术评论、以及在艺术产业、艺术科技、广告产业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一种新的音乐教育模式,它具有多元化,多功能;它是借鉴世界一流大学艺术教育的办学模式,结合我国现时期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改革。这是通过研究进行改革,通过改革进行再研究,使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的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起到更好的效果。改革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在很多大学都有开展。他们把学生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学校的艺术团相结台,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一方面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同样走在了前面,清华的学生艺术团非常丰富,有军乐队、交响乐队、民族管弦乐队、键盘队、合唱队、舞蹈队、话剧队、京剧队、曲艺队、国际标准舞队、美术队共11支队伍,吸引了数百名本科生和硕士生参加艺术团活动,现规模为800余人,为学校营造了浓郁的、高雅的艺术氛围。而北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学生合唱团、学生管弦乐团、学生舞蹈团、学生民乐团等,他们多次应邀出访美国、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使北京大学艺术具有迈向具有世界声誉的大学生艺术团体.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这些改革证明我国的音乐教育已经从高校音乐普及渐渐过渡到多种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型教育。这与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同时也适应当代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大学生多维化发展。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普及性音乐教育,通过音乐的实践和对音乐更深层次的研究来拓宽知识面,更好地把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结合起来。让创造力和想象力更为丰富,使其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帮助。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不仅仅在模式及功能的转化上吸引学生,更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硬件配备。这一方面很多学校都很重视。他们建立艺术教育专用教学楼。在北京大学、在东北大学都有专门的艺术大楼。尤其北京大学还设有苹果电脑实验室和图书音像资料室。募集国内外各门类艺术和艺术学的图书音像资料。现今我国很多实力较强的高等院校都在大力的发展音乐教育;他们的发展必将带动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的更广泛的普及。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的发展为学生带来新鲜的血液。据统计,学生每年选修各类音乐课达到学生总数的50%以上。与课余社团活动相结合,参与的学生能够达到90%。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当然,在教学模式的合理化、科学化、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各高校的普及应更快;实现音乐教育的教学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研究国际化;真真正正地做到音乐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普及。

[参考文献]

[1]滕青.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与提高[J].艺术百家,(03):170-172.

改革开放教育的发展 篇6

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讨论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加快我县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素质,进一步推动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特作如下决定。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1.基础教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搞好基础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基础教育的规模、质量和水平关系到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为此,必须切实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予以高度重视。

2.随着全县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县资源少、科技转化率低和人口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全面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近年来,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不高,教育投入机制不完善,办学条件较差;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还相对滞后;教育规模特别是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教师总体数量不足,学历合格率偏低;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方式比较落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加快全县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4.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要从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教兴县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搞好基础教育的重大意义,要进一步增强搞好基础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发展经济必先发展教育的思想,牢固树立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全县基础教育跨上一个新台阶。

二、明确目标任务,加快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5.“十五”期间,我县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为重点,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6.“十五”期间,我县基础教育要继续把巩固扩大“普九”成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全县小学入学率要保持在99.8%以上,初中入学率要保持在98%以上。要切实抓好特殊教育,努力提高残疾儿童的入学率,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7.要加快发展高中教育。争取到2005年,全县基本普及高中教育。要创造条件,力争使民勤一中跨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民勤四中进入市级示范性高中行列。要进一步扩大职业中学办学规模,积极创办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与衔接的高中教育。

8.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动员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逐步形成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幼儿教育格局。到2005年,全县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要努力办好一批示范性幼儿园,带动一般幼儿园,提高全县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

9.“十五”期间,全县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基础教育体制、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全方位改革;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基本形成;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明显提高;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和按时足额发放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保障机制得到落实;基础教育内部管理更加规范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有较大提高。

三、完善管理体制,保障经费投入,推进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10.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政府负责制定全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中小学布局调整、建设和管理;负责全县教育经费的筹措和管理;负责发放教职工工资;负责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管理;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乡(镇)人民政府仍然是农村办学和管理学校的基本单位,在实施义务教育中负有重要责任。乡(镇)、村要负责维护学校的治安和

安全,划拔新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根据国家规定筹措教育经费,征收教育费附加,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依法保证适龄儿童入学,并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想方设法解决中小学在危房改造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1.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管理,加大督查力度,保障教师工资的足额按时发放。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在2002年底前实现全县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一管理和发放。鉴于目前我县实行财政体制分级包干的实际,县财政局要加强资金的筹措调转力度,乡(镇)要建立工资资金专户,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发放。同时注意从多渠道逐步提高民办教师的生活待遇。

12.改革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和教师管理制度。县属中学(包括职业中学、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副校长,由县教育行政部门提名、考察或参与考察,按干部管理权限任用和聘任;乡(镇)教学辅导站站长由教育行政部门考察、考核任用或聘任,并征求乡(镇)党委、政府的意见,报组织部门备案;其他中小学校长由县教育行政部门选拔任用并归口管理。中小学教师由县上统一管理,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和乡(镇)之问教师的调整由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要畅通教师派遣渠道,确保教师按时到位。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管理权限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

13.要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财政主渠道作用,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十五”期间,县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各级财政部门每年初要分项预算教育经费,单独列支,不留缺口。各级财政每年超收部分,也要按比例用于教育。调整、优化财政性教育支出结构,适当提高基础教育经费比重。

14.继续搞好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农村教育费附加要逐步实行乡征、县管、乡用,确保足额征收,按时划拨;城市教育费附加由县税务部门按分级管理的原则征收,所征资金交由县财政部门及时划拨给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

15.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鼓励运用金融、融资、信贷等手段,扩大基础教育经费来源。继续提倡和鼓励社会各界集资办学、捐资助学,提倡农民通过义务劳动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对基础教育捐赠,捐赠者享受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

捐赠数额较大者给予宣传表彰。大力开展勤工俭学,积极发展校办产业,认真落实对勤工俭学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

16.加大对特困家庭学生的帮扶力度。要通过财政挤一点,城乡教育费附加中抽一点,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一点的途径,多方筹措资金,设立特困家庭学生救助基金,重点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特困学生就读问题。

17.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要强化责任制,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规范支出范围,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坚决杜绝挤占与挪用教育经费现象。要加强审计监督,严格收费管理,坚决制止乱收费现象。

18.要全力搞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逸夫工程”等重大项目,带动全县校舍建设工作的开展。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抓好新建校舍的定点、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创建一批示范性学校,推动全县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

19.各级政府要把学校建设和危房改造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统筹安排资金。县级以上财政下拨的教育专项资金,由教育部门提出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商定后下拔学校使用,并确保足额到位。中小学正常运转所需的公用经费,要按照省上核定的标准和定额,除从学校按规定收取的杂费中开支外,不足部分由县、乡两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予以安排。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0.加强中小学校编制管理。各级编制、教育、财政等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上有关规定和编制标准,根据学校类型、规模核定中小学事业编制,合理确定教职工比例,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内设机构和岗位设置。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超编聘用教职工或其他人员。要根据学校发展情况及时解决缺编问题,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要逐步清退代课教师,精减压缩非教学人员。今后任何学校不经县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不得随意聘用代课教师。

21.进一步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来抓,大力开展以敬业、爱生、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师风教育,进一步增强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要继续抓好教师学历教育,争取到2005年,全县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6%、92%、60%:逐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增加小学教师中专科学历、初中教师中本科学历及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人数。

要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活动,继续坚持寒暑假“高中教师以县为单位集中、初中教师以片为单位集中、小学教师以乡为单位集中进行培训”的方法,全力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对高中教师的培训工作,争取3—5年内对每个教师轮训一次,提高他们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水平。抓好名师培养工程,争取2005年前培养县级中小学骨干教师500人、学科带头人120人,并培养一批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育教学专家。

22.建立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改革分配制度,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以岗取酬,按劳分配。破除教师职务终身制,逐步实行优胜劣汰,竞争上岗,逐步实行教师职称评聘分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的教师任用新机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证制度,严把教师进口关。对经考核考试未取得教师资格的在岗教师和不履行职责的教师,要按照《教师资格条例》的有关规定做出相应处理。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和选举制,明确校长任职资格,逐步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上岗机制。继续实行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和在岗轮训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学校校长轮流到城区学校挂职学习的制度,不断提高全县中小学校长的思想水平和管理能力。

23.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采取优惠政策,吸引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来我县任教。对本县籍师范类本科生、研究生等高学历毕业生优先录用、师范类紧缺学剥毕业生优先录用、师范类优秀毕业生优先录用、志愿到边远贫困地区学校任教的师范类毕业生优先录用。有计划地吸收外籍师范类本科生和紧缺学科专科生来我县任教,注意吸收只有教师资格的其他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任教。

24.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要努力促进教师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交流,鼓励城区教师到农村执教,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执教。凡新录用的大中专毕业生原则上必须到农村任教,优秀本科大学生可安排到城区中学任教;本科、专科、中专学历教师在农村学校工作年限分别达到3年、5年、8年以上者方可申请调入城区学校工作。

25.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要认真落实《毅育法》和《教师法》,依法保障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要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中、高级职称比例,形成合理的教师职称结构;要继续解决教师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定期表彰和奖励优秀教师,大力宣传传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对作出特殊贡献 的教师要给予重奖;要重视和关心教职工的政治生活,鼓励、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五、太力推进素质教育

26.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有关部门、社会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条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步伐。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7.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坚持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要遵循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青少午学生的思想特征,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新路子,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要通通多种途径把德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8.要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广泛深入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认真总结和推广本地成功的教改经验,大力引进和借鉴外地教改成果,不断深化教研教改。

重视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和艺术教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不断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继续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办法,逐步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机制。

29.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继续坚持开展“送、支、帮、扶”活动。通过送教下乡,为农村学校送去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下乡支教,选拔相应数量的教师来城区学校学教,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城区中小学要与农村薄弱学校结成对子,开展“手拉手”帮扶活动;积极动员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支援薄弱学校建设,改善教育教学条件。

要从教师录用、排危建校、设施配备、资金流向等方面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学校的帮扶力度。

30.坚持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指导方针,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可采取借、贷、赊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购置设备。乡(镇)政府可从实际出发,制定信息技术教育建设资金 的筹集办法。要按照《甘肃省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标准》,逐步为学校配备信息技术设备,力争2005年全县中学和小学五六年级全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条件较好的学校直接联通互联网,或通过建立远程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站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要全力创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条件,采取定点培养、在职培训、聘请兼职等多种办法,尽快建立一支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

允许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学校按规定收取上机费。

31.积极创造条件,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力争到2005年全县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英语课。

32.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初、高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的到来,城镇初、高中学生将会大量增加。对此,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县政府要着重解决全县高中和城区的适龄人口入学压力问题,乡(镇)政府着重解决辖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压力问题。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学龄人口发展的实际,统筹考虑,及早安排,在校舍、设备、资金上拿出可行性实施方案,并根据实际新建和扩建一批学校,确保顺利度过学龄人口入学高峰期。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初、高中分离和高小、初中分离的办学模式。

六、加强领导,依法治教,为基础教鸯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3.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履行各自的职责,切实将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保障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费投入,切实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和周边治安环境的治理,切实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要经常深入中小学,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帮助学校解决办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4.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增强依法治教意识,认真贯彻执行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坚决制止侵犯师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抵制妨碍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不良影响。

35.要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建立健全中小学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

故责任追究制,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教育活动正常进行。公安、消防、工商、文化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维护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严厉打击扰乱学校治安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36.各乡(镇)政府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市、县各级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并结合各自实际,提出贯彻意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开创全县基础教育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教育的发展 篇7

一、小班化教育的内涵

小班化教育是以提高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为目标指向的教育。其核心内涵分三个层面。

(一) 小班

小班是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的学生数量, 一般在30人以下, 有的甚至在25人以下。这样的班额度显然比过去的传统教学班少多了。

(二) 小班教育

小班教育是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班额人数减少后, 教育活动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一是教与学个体可支配的时间与空间大大拓展;二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的活动密度、强度和效度, 以及师生互动关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三是学生个体享用教育资源和教学关爱的均值递加;四是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技术、过程等随之发生相应动态演变。

(三) 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论支配下实施小班教育的过程, 即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 运用适合小班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技术等, 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交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二、小班化教育的优越性

(一) 小班化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统的大班教育存在教学盲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顾学生的广度和频度是受生理能力限制的。小班化教育为学生创设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 为学生提供了更灵活的学习方式和更生动的学习机会。如备课时, 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知识背景和兴趣特点等设计教案或为他们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上课时, 可进行分层教学或分组教学, 也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进行差异教学和个别教学;布置作业时, 可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出一系列弹性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水平和兴趣自行选择。总之, 小班化教育为教师创造了尊重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客观条件, 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充分发掘学生个性发展的潜力, 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 给个性存在差异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使其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二) 小班化教育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这已成为现代教学的目标定位。传统的大班教育往往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 生命存在的本质属性在于活动。只有在活动中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 人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发展。小班化教育正是在时空的重新组合下, 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 通过自身体验, 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同时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小班不仅在量上增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小班自身所具有的灵活性特点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在小班化教育中, 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各种教学活动, 这样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大大高于以往的自主学习机会,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 小班化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关照度

教育关照度是指在以班级为授课单位的条件下, 教师对每个学生关心与照顾的程度。教育关照度表示, 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均等教育的话, 关照指数越大, 表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心和照顾越多, 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性会越好。教育关照度是影响实现学生教育平等的一个重要因素, 小班化教育可以较好地通过提高教师的教育关照度实现教育过程公平。在小班化课堂中, 老师的教育关注度提高了, 视野关注面扩大了, 老师在把握学生层次的基础上能做到面向全体并进行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老师不同的指导, 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潜在的智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这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 小班化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班化教育中, 课程可以更加丰富, 更加多样, 更有深度、厚度与宽度。因为当班级规模缩小后, 小班中的教学能较快地完成, 教师就会更多地采用各种形式来补充教材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有可能找到时间为学生提供课外知识, 提供一种更为广阔的经验, 学生也就有更多的机会来学习一些身边的科学知识, 进行一些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同时, 小班化教育更便于智力培养, 特别是各种思维训练, 便于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并且缩短思维到表达、思维到操作的时距, 思想火花一闪现, 便可以立即作出反应, 这对于学生优良智力品质的形成是十分有益的;小班化教育也更便于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自我养成教育, 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十分有益的;小班化教育还更便于审美教育、体育训练和心理辅导等, 使人的多方面素质的综合训练成为可能,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小班化教育的教学策略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组织的指导原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点拨,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使他们在实践、体验的学习过程中, 获得全面的发展,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按此原则, 我认为, 小班化教育有多种教学策略, 但最主要的应是参与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和合作教学策略。

(一) 参与教学策略

参与教学的策略, 重点是在小班的课堂教学中, 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 要想方设法围绕教学目标,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 激发学生产生期盼、渴知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参与欲望, 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思考。同时, 教师还要强化学生的积极体验, 让学生获得体验成功的快乐, 这样就能引发学生积极进取、渴望参与教学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参与教学的热情与兴趣, 就会成为他们发挥积极作用的动力源泉, 从而获得主动发展。实践证明, 参与策略的实施, 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其在道德、知识、技能、身心等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 分层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或学业成绩分成不同的层次, 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智力或学业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分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按不同的形式, 分层教学可以分为: (1) 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优势和学习需求,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层次。分层组班应本着为各类学生提供最优质服务的思想, 从长远考虑, 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上下工夫, 给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层次的选择机会。 (2) 目标分层。由于小班学生少,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 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更符合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从而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很好的发展。 (3) 施教分层。在课堂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 有区别地制定教学要求, 运用教学方法, 分层施教, 对不同学生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和要求不同, 及时调控和矫正,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主动发展。 (4) 作业分层。是指对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数量、类型和要求等, 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 以达到各自的学习要求, 并保持学习兴趣。 (5) 评价分层。是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用不同层次的标准评价, 只要达到各层次的要求, 都可以给予较好的等级,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发挥评价的最大作用。

(三) 合作教学策略

合作教学策略就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 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 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 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班化教育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合作教学组织形式, 其基本要素是: (1) 将学生异质分组; (2) 学生做到积极的相互互赖; (3) 学生达到相互促进作用; (4) 学生掌握合作技能; (5) 学生明确并履行个人职责; (6) 合作小组定期进行自评。合作教学是小班化教育的重要教学策略, 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拓宽了学生学习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等等。总之, 合作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具有良好的功效, 是一种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有效教学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小班化教育日渐成为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发展趋势。这是因为小班化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教育关照度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最主要的教学策略有参与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和合作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班化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毛放.小班化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教育是一切改革发展的支点 篇8

教育在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体现的前瞻性和基础性作用,教育是实现政治革新,制度运行的动力和准备,一国政治之革新,制度之运行必先始于人心,而终于制度,人心之于制度犹灵魂之于肉体,马达之于机械,而人心之塑造决定于教育,徒有制度的革新而无人心之教化,则制度亦如行尸走肉,不足以自行,一种政治制度的合理运行,无非是依靠两种力量:一是外在的监督,外在的监督则依赖社会上下形成某种政治观念的制度的共识,有了这样的制度的共识,社会上自然会形成相互监督的氛围,保证政治制度的运行。二是内在的自觉,制度参与者的内在的自觉是各种制度得以运行的动力和基础,而这种内在自觉的形成首先依赖于对制度的信念,有了这种信念则制度得以充分的运转。

以法国为例,18世纪后期,法国爆发了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虽然其中有所反复,但最终在三年内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相较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法国大革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功并建立了运行良好的共和政体主要得益于之前法国启蒙运动对于人民大众的教育和启蒙,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思想巨匠将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民主自由等理念传播到了全社会,教育了大众,使民主自由等资产阶级理念成为社会的共识,群众的信仰,由此成为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本主义共和政体提供了支点;从我国的近代历史来看,教育也是政治革新的先导,中国近代近百年的奋斗史,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而变得面貌一新,我党早期的先驱,办刊物,办报纸,组织工农夜校,这些都是思想教育的先导,这为后来我国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思想前提。故教育应当为政治革新,制度运行提供动力和准备发挥先导性的作用,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思想多元化,但是要保障我国的政治体制正常运转,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对我国现行国体和政体的信念和共识,凝聚人心,形成制度合力,推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完善。

教育是实现经济转型,科学发展的基础支撑,同样的道理,一国经济之转型,科学之进步必先调整教育的結构和内容,国家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必须依赖于各行各业大量的人才,一切经济生产的部门都要依赖于各个环节的高素质人才,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透过教育改革,培养大批与实务经济部门接轨,同时符合国家顶层经济战略的人才是经济发展转型的当务之急,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历程中,从轻工业生产转向重化工工业的生产是往往需要培养,引进大量的科研人员,工程师,技术工人,这些人才是其实现工业化的基本动力,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讲,无非有两大战略,一是传统产业赶超战略,在传统的工业生产部门,如钢铁,石化,造船,汽车等,我们应当在教育中加强科研和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整个国民的动手能力,加大的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投入,从生产的源头确保生产出高质量,多功能的产品。二是新兴产业领先计战略,在新世纪,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新兴产业成了经济的新增长点,经济发展转型离不开创新,唯独创新才能超越,这就要求我们教育上一定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保证我国在各个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以德国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工业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原因何在,两国教育不同使然,根据史书的记载,在17世纪前后,德国人的生活格调很粗放,喜欢酗酒,无论什么事情都欢天喜地缺乏节制,但100多年后,勤奋、秩序、节俭,崇尚劳动却成了德意志民族的代名词,在这100年终,德国社会各个机构,努力发挥教育宣传的作用,大力弘扬勤奋,节俭的美德,各个社会阶层以努力工作为荣,由此换来了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迅速的发展,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同样的例子是当今的美国,美国一向在教育中鼓励创新,强调奋斗,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能够在多个全球前沿行业保持领先的原因。当下我国经济处于转折点,蓄势期,初步工业化的人口红利基本上结束了,面对环境保护压力增大,通货膨胀加大的压力,如何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支点在教育,为重工业化部门培养输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是目前工业化道路的当务之急。

上一篇:四年级上评语下一篇:建材代理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