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文化课程标准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葡萄酒文化课程标准(精选8篇)

葡萄酒文化课程标准 篇1

学 院:科学技术师范学院班 级: 姓 名:王* 学 号: 课程论文题目:中国葡萄酒市场发展前景 课程名称:葡萄与葡萄酒文化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国葡萄酒市场发展前景

学 生:王*

(科学技术师范学院 班级:学号)

摘 要:葡萄酒市场、葡萄酒健康、葡萄酒历史 关键词:葡萄 葡萄酒 文化 健康 市场前景

一、葡萄酒历史

根据考古的研究推测,葡萄酒的历史已经有6000年.有消息报道,20年前,伊朗的格登特波,发现了一只公元前3500年的波斯两耳细颈酒罐.最近通过对罐壁红色斑的成分分析,其中有单宁和酒石酸, 这是葡萄酒里所含的天然化学物质.说明人类在5500年以前,就已经饮用葡萄酒.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波斯(即现今的伊朗)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随着古代的战争和商业活动,葡萄酒酿造的方法传遍了以色列、叙利亚、小亚细亚等阿拉伯国家。后来葡萄酒酿造的方法从波斯、埃及传到希腊、罗马、高卢(即法国),然后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和消费习惯由希腊、意大利和法国,传到欧洲各国。由于欧洲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徒把面包和葡萄酒称为“我的肉,我的血”,把葡萄酒视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饮料酒,所以葡萄酒在欧洲国家就发展起来。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成为当今世界葡萄酒的大国。欧洲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人均消费葡萄酒最多的国家。

二、葡萄酒与健康

1、葡萄酒的营养价值:葡萄酒具有营养性能,其化学成分较齐全,是无机矿物营养素和有机维生素的良好来源,可供给人体一定热量。酒内所含的硫胺素,可恢复疲劳、兴奋神经;核黄素能促进细胞氧化还原,防止口角溃疡及白内障;尼克酸(烟酸)能维持皮肤和神经健康,起美容作用;维生素B6对蛋白质代谢很重要,使鱼肉类易消化;叶酸及维生素B12,有利于红细胞再生及血小板的生成;葡萄酒中还含有铜,铜与铁的吸收和转运有关。葡萄酒可促进人体对铁的吸收,有利于贫血的治疗。

2、葡萄酒的医疗作用:早在公元前460年-370年,古希腊医学家希波格拉底等许多医生开始用葡萄酒治疗疾病,但当时缺乏总结。现代医学家、化学家、营养学家经过科学分析、临床研究,认为葡萄酒有独特的医疗价值,长期适量饮用有治疗贫血、软化血管、改善循环、防病养容的作用。

3、葡萄酒的保健作用:葡萄酒是很容易消化的低度发酵酒,它的酸度接近于人体胃酸(PH2-2.5)的浓度,还含维生素B6,因此,可帮助鱼、肉、禽类等消化吸收。

中医对葡萄酒亦有许多保健和治疗经验,如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葡萄酒暖腰肾驻颜色”。《饮膳食谱》上记载:“葡萄酒运气行滞,使百脉流畅。”

三、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目前,中国已经拥有东北、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黄河故道、新疆、甘肃、陕西、宁蒙、西南高山、广西等13个葡萄酒产区,几乎覆盖了国内全部适合种植酿酒葡萄的区域。中国的葡萄酒地图正日渐清晰,相关的投资和产业链建设也正在向这些区域聚集。

2010年1-11月,葡萄酒制造业销售收入总额达到285.828亿元,同比增长26.97%。葡萄酒制造业利润总额达到33.266亿元,同比增长21.10%。

2010年的中国葡萄酒市场,无论生产、进口、营销、流通、投资以及对葡萄酒的理解、热爱和消费程度上,都有着空前的非凡表现。此时的国内市场,正在发展成为世界级葡萄酒及烈酒集散的枢纽。这种持续增长的趋势和不断成长的市场潜力,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新旧世界葡萄酒国家竞相进入中国开拓市场。进口葡萄酒近些年在中国展现出了惊人的爆发力,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将吸引越来越多的进口葡萄酒进入。但目前进口葡萄酒仍没有在中国落地生根,在进口葡萄酒当中,除了拉菲、卡斯特等少数几个品牌外,为消费者普遍熟悉的品牌并不多,中国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的认知度总体而言并不高。由于目前进口葡萄酒仍没出现一个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领导性品牌,这将使得未来进口葡萄酒行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葡萄酒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近几年内,中国葡萄酒产业将迎来的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同时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葡萄酒市场主要被三大品牌占据,张裕、长城和王朝。在三个地区红酒市场,王朝、张裕、长城三大品牌占据了半壁江山,皇轩表现也不俗。以上海为例,王朝最早进入市场的,一直居于老大地位,其铺货率非常高,在卖场、超市和便利店的铺货率基本接近100%。张裕凭借强大的品牌力量也占据了较大的分额其次就是当地品牌皇轩,通过其代理商――南浦食品公司强大的分销体系,铺货率很高,加上上海消费者青睐当地品牌的心理,使皇轩的地位一直较难撼动,但经销商也都反映,皇轩品牌有老化的感觉。而华夏长城是自2001年吉马集团接手华东地区的代理以来,在上海市场进行了扎实的通路建设(网点布局、通路精耕和终端促销)和广告传播(电视广告),使华夏长城在2002年初一跃成为上海红酒市场增长最快的品牌。其它品牌如新天和香格里拉藏秘,品牌知名度尽管较高(与其影视广告的表现密不可分),但是销售量和其营销工作的扎实度均不够,目前,新天在上海地区的总经销商上海铭源工贸有限公司表示新天2002年的工作是不成功的,由于新天企业的短视行为,导致很多的销售政策没有兑现(例如进场费用、导购人员工资、广告投放更不用说了,当初在央视和凤凰卫视的广告投放对于上海市场的作用甚微),使得铭源的工作非常被动,目前铭源也在积极寻求新的项目来替换新天。2009年到2013年间,中国预期成为世界第七大葡萄酒消费市场,年消费葡萄酒超过 1 亿箱(9 升装)。”2月10日,全球第一的葡萄酒与烈酒展览Vinexpo海外主席Dominique HeriardDubreuil女士这样对记者说。其时,正是Vinexpo的2010年最新葡萄酒市场研究报告上海发布现场。这个报告由国际葡萄酒烈酒研究机构IWSR(The International Wine and Spirits Record)应邀完成,吸引了所有业内人士的关注。Dominique女士说:“亚洲,尤其是中国及印度,已经成为全球葡萄酒及烈酒业界最举足轻重的发展市场。”

法国兰斯香槟管理学校的教授Steve Charters则表示,“中国酒类市场将在25到30年内给整个产业带来巨大的变化。”

依据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展览会和IWSR 调研预测,2009 年到 2013 年期间,全球葡萄酒消费增长预计达到31.58%。届时,中国葡萄酒消费将达到12.6亿瓶;日本乃亚洲第二大葡萄酒消耗国,增长缓稳;印度市场则预期于2009至2013年间将以双倍递增。

在上述背景下,中国的进口葡萄酒消费增长尤其迅速,预计在2013年将达到1676.5万箱,占所有葡萄酒类消费的15.8%。

“法国是中国最大的葡萄酒进口国。法国酒在中国的进口酒市场中的份额已经达到了40%。”Dominique女士说“根据我们的预测,中国将在2010年消费5.58亿吨法国葡萄酒。”中国人尤其热衷法国酒。

数据显示,目前,葡萄酒在我国的消费市场和消费人群不大,同白酒和葡萄酒的消费人群来讲,葡萄酒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金融危机虽然重创了葡萄酒市场,但是随着经济的回暖和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我国将成为葡萄酒的主要市场,我国葡萄酒的消费量也将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在酒类消费中的比例已不断的提高。

根据国际葡萄酒及烈酒研究机构(IWSR)预测,中国作为亚洲的主力消费市场,从2006年到2011年,中国葡萄酒消费量将取得快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预计到2011年的消费量将达到11亿瓶,占亚洲市场的40%,比2006年翻一倍。

数据显示,2008年,张裕和长城的市场份额稳中有升,收入增速均在20%以上,王朝也遏制了销量和收入的下滑势头,二线品牌中的莫高收入增速明显高出行业。另外,由于我国目前葡萄酒消费主要分布在沿海,以商务形式为主,随着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改变,葡萄酒消费将逐渐成为大众消费的重点。

据中投顾问《2009—2012年中国葡萄酒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葡萄酒近几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产量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长,成为酒类行业中的朝阳产业。到2015年,我国葡萄酒行业的销售收入将达到400亿元以上。

结束语:中国葡萄酒行业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产业,要走的路还很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向全面小康水平的迈进, 我国的葡萄酒事业还将呈现更好的发展空间。只有正视我们的不足和差距, 更多地吸取国外好的技术与经验, 尽快摆脱落后状态, 才能把我国的葡萄酒事业做好、做大、做强。参考文献:

1、《葡萄学》作者:贺普超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1年08月01日

2、《中国葡萄志》作者:孔庆山出版社: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年7月1日

3、《中国葡萄酒业三十年》作者:孙志军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年9月

葡萄酒文化课程标准 篇2

一、探究意义之所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数学教育就是数学文化教育。不仅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品质, 而且使学生提高社会文化修养和科学素养, 这就是数学文化教育功能之所在。探究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下, 数学文化应体现和渗透在各个模块的教学中, 教会学生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 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数学文化的融入的主要功能就是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 增添课堂活动

如果能将丰富的数学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也能让课堂处处充满生机, 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了解相关的数学文化知识, 比如某一数学定义的由来、数学家的故事等, 从中培养自身的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探索融合之方法

新课程标准下, 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数学教学课堂之中, 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的学习, 也应注重趣味性和实效性, 注重知识性的同时注重体现文化的美感, 充分利用教材, 感受数学文化美感。

1. 学会欣赏数学文化内涵

结合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 本文认为数学文化的内涵既包含课本中既定的数学背景、知识概念、定理公式、问题描述以及知识的运用;也包括无形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课堂上轻松活跃、善于启发的气氛, 以及课下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和感受的氛围, 是一种动态的文化。

2. 实施模拟情景教学

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数学课堂最有效的方法, 即创设数学文化情景。具体来讲, 将数学文化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融合, 并不是僵硬地向学生展示一系列的相关材料, 让学生在思考与讨论活动中总结经验并且得出结论。

3. 营造数学文化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并不是虚无缥缈的, 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 也真真切切影响着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由于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独特的文化内涵主要依附于课本, 并通过教师的教学用语和课堂中师生灵感的交流碰撞来体现。例如, 讲述著名数学家的人物传记, 提起祖冲之学生想到了圆周率, 提起华罗庚、钱学森, 学生便想到了新中国的建设靠他们, 提到陈景润, 学生想到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解答……教师要将伟大数学家的事迹与我们的数学文化、数学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将其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中, 引导学生在总结数学经验的同时体验数学的本质, 营造数学文化氛围。

4. 数学文化根本在于“学以致用”

数学应用价值是数学文化最重要的体现之一。数学来源于实践与生活, 经过抽象形成理论后又高于生活, 理论再反过来指导实践和应用于生活, 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同时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存在局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融入趣味性数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必须注意所选素材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

新课标下, 数学课堂通过这些数学文化的融入与潜移默化, 带领学生走进数学的神奇世界, 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感受到数学之美, 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 并提高了学生的内在气质。

参考文献

[1]邱云, 李祎.展现数学文化激活“集合”教学[J].中小学数学 (高中版) , 2009 (Z1) :46—48.

葡萄酒文化课程标准 篇3

【关 键 词】课程标准;初中英语;文化意识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整体发展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的基础。[1]其中,文化意识有利于学习者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美国语言学家Spaire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受制于使用者的文化背景。成功的跨文化交流所要求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还有社会文化能力。特别是对于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中国学生,英语来自以个体主义为特征的西方国家,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程度便成为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母语的文化环境中,外国文化不可能自然习得,它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2]

但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果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单纯地以西方文化为主要讲授内容而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学生对本国家文化了解不深,文化内容失衡会导致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低下,甚至阻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初中是学生英语学习承前启后的阶段,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讲授语言外,如何适时、适度地渗透中外文化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有关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实践正处在起步和试验阶段,文化教学仍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模式。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分级目标体系,初中学生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五级要求,即:[1]

1. 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

2. 恰当使用英语中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3. 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

4. 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

5. 对别人的赞扬、请求、致歉等做出恰当的反应。

6. 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

7. 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

8. 了解英语国家的人际交往习俗。

9. 了解世界上主要的文娱和体育话动。

10. 了解世界上主要的节假日及庆祝方式。

11. 关注中外文化异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12. 能初步用英语介绍祖国的主要节日和典型的文化习俗。

通过对英语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的研讨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结合本人的教学体会,认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依托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中渗透文化意识

课堂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平台。毋庸置疑,课堂教学是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新课程标准下,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教材的多样化。新的初中英语教材内容丰富,很多课文都涉及到我们国家以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教材本身为学生接触和了解中外文化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文化意识的切入点,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材资源,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选取一些难度与学生外语语言水平相当的社会文化知识进行教学。

初中英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Unit7,第一课时的教学围绕几个关于服饰的词汇和两个询问价钱的句型(How much is…? It' s …dollars. How much are …? They are …dollars.)展开。在学习词汇和句型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对dollar的讲授来扩展教学内容,教给学生英美国家货币单位pound、dollar单复数的区分及用法、怎么填写标价签、人民币与美元的区别等等,使学生对如何在商店里购物有一定的认识,对英美国家的货币也有所了解,在文化意识上得到提升。此外,英语教师要以创新的工作方式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在遇到一些比较重要的节日时,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模拟或创设的情境中感受中外文化。英语教师要时刻把握英语课堂中综合知识的渗透,更要引导学生搜集中外文化知识,提高对文化的洞察力和敏感性。

二、拓宽信息渠道,多个视角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文化意识的渗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单依靠课堂教学还不够,要充分利用课外广阔的天地来开发学习资源。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与了解文化,中国文化比外国文化有资源优势。考虑到英语教学侧重点还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所以在课外可以适当向英语国家文化倾斜。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营造文化氛围的必要前提,可以在学校宣传栏张贴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图片,让学生轻松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有关知识。英语报纸、电影、小说以及互联网等都是初中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有效途径。这些媒体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自然地反映了英语国家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内容,从中接触到的文化信息量大,加之采用音像、图文、动漫等形式,生动活泼且直观形象,使得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理解其文化的真实含义。比如,中央电视台十套的《希望英语》,该节目讲授时尚的英语、生活的英语以及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虽已停播,但是在cctv官方网站仍旧可以看到节目视频,这对于广大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该节目为学生创造一种与西方实际生活贴近的语言环境,可以使他们耳濡目染,在生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地道的英语,了解真正的西方文化。

此外,教师可以定期举办英语短剧表演,从演剧的反复排练中切身地体会外国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为。在班级成立“英语角”,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画报、杂志、图片等,每月确定一个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风土人情以及各阶层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活动、节日庆祝方式、说话的表情、手势等,通过这些较为真实的场景和亲身经历,让学生在浓烈的文化氛围中感悟英语文化。

三、加深文化理解,了解中外异同并弘扬中国文化

比较法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各种认识和各种思维的基础。我们认识世界一切事物,不外乎是借助于比较方法,只有这样,你才能明白该对象的一切本质属性,才算理解这个对象,也就是说明比较方法在教学中必然是一个基本方式。[3]在文化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比较法更为适用。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讲英语文化的同时,可以向学生有针对性地介绍中外文化的相同性和差异性。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并结合学生的切身体会,多方面地与本国文化进行比较。通过对比,使学生自己发现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之间的异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即跨文化意识,从而加深跨文化理解。

随着中国文化国际地位的提升,英语国家的民众逐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我们中国人也期待能学到更多介绍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曹德明曾经指出,外语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跨文化的交流。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对外语学习过程中要力求把握外语所表达的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在学习其它文化的过程中,要对本国优秀文化做到努力弘扬,这一点现在却往往被忽略。[4]虽然曹校长这番话主要着眼于大学外语教育,但初中英语是未来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他的理论也值得初中英语教师体味与借鉴。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初步阶段,教师的言传身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传承中国文化,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也要注重本国文化的介绍,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努力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要使英语文化学习与语言技能获得相辅相成,更要使英语文化了解与中国文化弘扬相得益彰。初中英语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思想中走出来,从注重英语基本知识的讲授转变为基本知识与文化知识相结合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文化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让他们不仅会用英语表达外国的事物,也学会用英语对外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化,以此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英语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Edward Spaire著,陆元平译.语言论——言语研究讨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车文博.教学原则概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国家葡萄标准果园建设标准 篇4

综合指标 1.1 产量 要求丰产稳产,范围1.5吨/亩。

1.2 果实质量 果品质量达到品种特征要求,符合无公害水果质量标准。商品果率95%以上,优质果率80%以上。

1.3 树体 中庸健壮,新梢年平均生长量25cm以上;

果树投影覆盖率为70%~80%;

秋后保叶率90%以上。

1.4 管理制度 有完善的果品质量控制和追溯体系,果园信息化系统和果农服务培训系统健全。

果园的选择与建设标准 2.1 环境条件 标准葡萄园要求生态条件良好,无工业“三废”及农业、城市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土壤条件、水分条件和空气条件应符合NY 5087的规定。

2.2 选园标准 主要内容包括园地规模及行向、小区的设计、道路与排灌系统、防护林的设置和附属建筑设施等。通常葡萄树栽植面积应占园地总面积的85%以上,其它非生产用地不应超过总面积的15%。

2.2.1 园地规模及行向 园地应集中连片,面积在500亩以上。平地采用南北行向,或按山坡地栽植行沿等高线延长。

2.2.2 小区划分 小区按照地形、小气候和交通条件等因素进行划分,平地面积25~30亩,山坡地8~15亩。

2.2.3 道路系统设置 道路系统由主路、支路和田间作业道路组成。一般主路宽5~7m,支路4~5m,作业道路宽1~2m。主道与当地干线公路相通。

2.2.4 排灌系统设置 排灌系统包括排水和灌水两部分,作到旱能浇,涝能排。蓄水灌溉果园应配套修建蓄水池,沟渠与蓄水池相连。井水灌溉果园,每100亩要有1~2口井。建立配套的管道灌溉系统,最好配备完善的滴灌、喷灌或渗灌等节水栽培设施。

平地果园排水沟深80~100cm、宽80cm,山地果园则由坡顶到山脚,沟由浅到深(深30~60cm、宽30~40cm),排水沟与果园围沟相接。

2.2.5 防护林营造 果园外围的迎风面应有主林带,一般6~8行,最少4行。林带要乔灌结合,不能栽植果树病虫害寄主的树林。

2.2.6 辅助建筑物建设 主要包括办公室、包装车间、果品贮藏库及生产资料库房等辅助建筑物。

2.2.7 电力配套 生产用电按电力安全要求,电源到田,设施规范,便于机械化作业。

品种和砧木选择 3.1 品种选择 选择大面积推广的早中晚优良品种。

3.2 砧木选择 根据生产目的、土壤类型和病虫害发生特点,综合考虑选择砧木品种。

栽植 4.1果园密度 单位面积上的定植株数依据品种、砧木、土壤和架式等而定,常见的栽培密度见表1。适当稀植是无公害鲜食葡萄的发展方向。

表 1 栽培方式及定植株数 方式 株行距/m 定植株数 小棚架 0.5~1.0×3.0~4.0 166~444 双十字V形架 1.0~1.5×3.0~3.5 222~127 单臂篱架 1.0~2.0×2.0~2.5 333~134 高宽垂T型架 1.0~2.5×2.5~3.5 76~267 4.2 主要架式 我省可采用的架式有:小棚架、双十字形架、单臂篱架等,架材坚固、搭建科学,架式实用美观。

设施栽培 5.1 设施栽培的类型 针对河南省的气候特点,葡萄应进行设施栽培。葡萄设施栽培分为两类,一类是促成栽培设施,包括日光温室、塑料大棚;

一类是避雨栽培。生产上常见的类型和规格见表2。

表2 葡萄设施的类型和规格 设施类型 规格 促成设施 日光温室 南北宽,东西长50~80m,北东西三面为墙壁,北墙高2.0~2.2m,中柱高2.5~2.8m,前沿边高1.6~1.8m,地角60°~70° 塑料大棚 东西宽8~10m,南北长50~60m,中柱高2.5~3.0m,边高1.6~1.8m,地角60°~70° 避雨设施 避雨棚  立柱高2.5~3.0m,棚宽1.2~1.5m,棚高0.30~0.5m 5.2 设施建造 葡萄促成栽培的温室大棚应坚固、保温、透光、通风系统完善,便于作业;

简易避雨棚应坚固、防风。

5.3 避雨棚扣膜时间的确定 避雨棚扣膜应在花前完成 5.4 日光温室和大棚升温时间的确定 日光温室和大棚升温时间应在葡萄解除生理休眠后进行。日光温室在生理休眠解除后即可扣膜升温,塑料大棚则在2月上中旬扣棚升温为宜。

土肥水管理 6.1 土壤管理 一般在新梢停止生长、果实采收后,结合秋季施肥进行深耕,深耕20~30cm。秋季深耕施肥后及时灌水,春季深耕较秋季深耕深度浅,春耕在土壤化冻后及早进行。在葡萄行和株间进行多次中耕除草,经常保持土壤疏松和无杂草状态,园内清洁,病虫害少。

设施栽培行间及株间提倡地膜覆盖。

6.2 施肥 提倡葡萄园种植绿肥或作物秸秆覆盖,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6.2.1 施肥的原则 按照NY/T 496—2002规定执行。根据葡萄的施肥规律进行平衡施肥或配方施肥。使用的商品肥料应是在农业行政主管部登记使用或免于登记的的肥料。

6.2.2 肥料的种类 6.2.2.1 有机肥 包括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作物秸杆肥、泥炭肥、饼肥、腐殖酸类肥、人畜废弃物加工而成的肥料等。

6.2.2.2 微生物肥料 包括微生物制剂和微生物处理肥料等。

6.2.2.3 化肥 包括氮肥、磷肥、钾肥、硫肥、钙肥、镁肥及复合(混)肥等。

6.2.2.4 叶面肥 包括大量元素类、微量元素类、氨基酸类、腐殖酸类肥料。

6.2.2.5 限制施用的肥料 限制使用有害垃圾。

6.2.3 施肥的时期和方法 葡萄一年需要多次供肥。一般于果实采收后秋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并与磷钾肥混合施用,采用深40~60cm的沟施方法。萌芽前追肥以氮、磷为主,果实膨大期和转色期追肥以磷、钾为主。微量元素缺乏地区,依据缺素的症状增加追肥的种类或根外追肥。最后一次叶面施肥应距采收期 20d以上。

6.2.4 施肥量 依据地力、树势和产量的不同,参考每产100kg浆果一年需施纯氮(N)0.25~0.75kg、磷(P2O5)0.25~0.75kg、钾(K2O)0.35~1.1kg的标准测定,进行平衡施肥。

6.3 水分管理 萌芽期、浆果膨大期和入冬前需要良好的水分供应。成熟期应控制灌水。多雨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在雨季容易积水,需要有排水条件。

树形管理 标准果园应根据果园砧木和栽培密度选择合适树形,可采用独龙干树形、单干水平树形等。标准果园同一小区应力求树形一致。

花果管理 8.1 调节产量 通过花序整形、疏花序、疏果粒等办法调节产量。建议成龄园每667m2的产量控制在1500~2000kg以内。

8.2 果实套袋 疏果后及早进行套袋,但需要避开雨后的高温天气,套袋时间不宜过晚。套袋前全园喷布一遍杀菌剂和杀虫剂。红色葡萄品种采收前 10~20d需要摘袋。对容易着色和无色品种,带袋采收。为了避免高温伤害,摘袋时不要将纸袋一次性摘除,先把袋底打开,逐渐将袋去除。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应做到对症下药,适时用药;

注重药剂的轮换使用和合理混用;

按照规定的浓度、每年的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最后一次用药距离果实采收的时间)要求使用。对化学农药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准确的记录。

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有“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和无“三证”(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生产批号)的农药。禁止使用的常见农药见附录A。

提倡使用矿物源农药、微生物和植物源农药。常用的矿物源药剂有(预制或现配)波尔多液、氢氧化铜、松脂酸铜等。

果实采收 按照不同品种适时采收。

采果前要对采收、运输、贮存果品的用具、场所进行清理、清洗、消毒,确保对采摘的果实无污染隐患。

采果、选果人员工作前要进行卫生清洁准备,工作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果实碰伤、刺伤、擦伤。

果实采后应必须放入专门的贮藏容器中,容器内不得有枝、叶、砂、石、尘土及其它异物。采后4h内进入库中贮藏,严禁地面堆放和长时间的室外放置。

贮藏果实的库房无异味。不与有毒、有害物品混合存放。不得使用有损无公害苹果质量的保鲜试剂和材料。

果品的分级包装和冷藏 11.1 果品分级 果品必须进行严格的分级,提倡采用先进的分级设备进行机械化选果分级。

11.2 包装 果品进入流通前必须进行商品包装,按照NY/T 470规定的要求对鲜食葡萄进行包装;

包装材料按GB 11680和GB 9693执行。同一包装件中果实的横径差异不得超过5mm。各包装件的表层葡萄在大小、色泽等各个方面均应代表整个包装件的质量情况。

11.3 冷藏 果品在销售前必须进入冷链系统,提倡果园自建或租用冷库进行贮藏。

果品的流通和品牌创建 12.1 运输 运输工具清洁卫生、无异味。不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运。装卸时轻拿轻放。

12.2 品牌与标志 每一果园应具备体现自有特色的品牌商标,在产品包装上应标明品牌、产地、包装日期、生产单位等。果园生产档案管理 13.1 记录项目 13.1.1 基本信息记录 园地的原貌图片;

园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土壤状况及水质分析报告;

果园规划设计的有关资料、设计与施工图纸及果园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事项;

果园种植的情况,包括品种来源及数量、面积和品种分布图。

13.1.2 果园投入记录 做好病虫害的监测,整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重点记录肥料和农药的种类及来源、使用时间、数量配比和使用方法;

灌水时间、水源、灌水方式等。并做好使用时的天气状况和使用后的效果等。临时用工时间、数量及工作内容。

13.1.3 物候期与灾害性天气记录 物候期记录,包括萌芽、抽枝、开花、结果等。灾害性天气记录,包括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对梨树及农事活动的影响等,以及采取的应对或补救措施等进行记录。

13.1.4 产出及效益记录 每年产量、产品质量、优质果率;

销售状况、销售价格、市场反馈、主要的市场和效益情况等等;

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和专家到访情况、参观考察情况及辐射效果进行记录。

13.2 记录要求 专人记录、内容详实、记载及时、数据保存完整。

果园的管理记录需保存两年以上。

葡萄与葡萄酒文化论文 篇5

学院:东方科技学院

班级:10工程管理1班

姓名:吴雨宣

学号:201041915101

课程论文题目:中西方葡萄酒文化对比

课程名称:葡萄与葡萄酒文化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月**日

葡萄酒文化论文

——中西方葡萄酒文化对比

学 生:吴雨宣

东方科技学院10工程管理1班,学号:201041915101

摘 要:中西方葡萄酒文化的差异:历史回顾、酿酒工艺的对比、酒文化核心的差异;世界葡萄酒行业改革:欧盟葡萄酒行业改革、旧世界国家代表法国葡萄酒行业改革、新世界国家代表澳大利亚的行业改革。

关键词:葡萄,葡萄酒,酒文化,功效,储藏

葡萄酒的品种很多,因葡萄的栽培、葡萄酒生产工艺条件的不同,产品风格各不相同。中西方葡萄酒文化与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展望我国葡萄酒工业的未来,还是叫人乐观的。总之,在我国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葡萄酒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一、中外葡萄酒文化的差异

(一)历史回顾

1、近现代中国葡萄酒

中国1892年,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在烟台创办了张裕葡萄酒公司,并在烟台栽培葡萄。这是我国葡萄酒业经过二千多年的漫长发展后,出现的第一个近代新型葡萄酒厂,贮酒容器也从瓮改用橡木桶。1914年,公司正式出酒,即在当年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得最高优质奖章。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张裕所产的红葡萄酒、白兰地、味美思,以及用欧洲著名优良葡萄品种命名的“雷司令”“解百纳”葡萄酒等荣获金质奖章,自此烟台葡萄酒名声大振。此后,太、原、青岛、北京、通化相继建成葡萄酒厂。这些厂的规模虽不大,但我国葡萄酒工业己初步形成,葡萄酒的消费面扩大。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帝国主义的摧残,官僚资本的掠夺,我国的葡萄酒业难以生存。改革开放到90年代中期,对葡萄酒的研究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还不是非常繁荣,研究范围还比较窄,主要是葡萄酒栽培技术的读物。另外,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有更多的学者对国外的葡萄酒,特别是对法国葡萄酒予以介绍。90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国兴起“葡萄酒热”,葡萄酒产量和消费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葡萄酒方面的研究空前高涨。

2、世界葡萄酒发展历史

葡萄酒可以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酒了,它的历史超过一万年,因为葡萄 极容易自然发酵,人类的祖先从葡萄的自然发酵中发明了现代文明之一的发酵技 术,这是葡萄酒酿制的开始。葡萄酒除了被用来作为祭祀的用品,也作为饮品,葡萄酒是耶稣圣血的象征,在天主教的宗教仪式中,葡萄酒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17、18世纪商业的勃兴,促成了中产阶段的兴起,也为高级葡萄酒提供了一个广大的市场。玻璃瓶与软木塞的普遍使用,让波尔多及勃良第等地开始生产品质卓越的久存型葡萄酒,19世纪中白新大陆传进欧洲的根瘤蚜虫病几乎完全摧毁了所有欧洲的葡萄园,这是有史以来遭受的最大灾害。80年代,才找到根绝的方法。有关葡萄酒酿造,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得也在十九世纪开始科学性的研究,使得酿造技术大幅提升。20世纪在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上有长足的进步,不仅酿造的过程更能精确控制,而且发展出各种新式的酿造方法,让欧洲以外的新兴葡萄酒产国在葡萄酒业快速成一长,成为欧洲葡萄酒的主要对手。但另一方面,葡萄园的天然环境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酿酒工艺的对比

现阶段我国的葡萄酒企业的酿酒工艺、技术水平与世界同步。无论是像张 裕、王朝、长城等大型葡萄酒企业,还是诸多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型葡萄酒企业,酿造葡萄酒的设备,生产葡萄酒的工艺技术,酿造葡萄酒的原辅材料等等,基本 上都是与国际同步的,大都引进的是国外最先进的设备,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 的辅料。可以说在技术和设备上,国产葡萄酒已近接近或者等同于国际水平。此外,亚洲唯一的葡萄酒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世界在校和培养学生最大的葡萄酒专业人才学府之一,同时,全国多所农业院校或开设葡萄酒工程学科、或开设葡萄酒研究机构、或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酿酒人才,为中国葡萄酒行业的科技进步奠定了人才和技术基础。在技术规范方面,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完善,逐渐与国际接轨。自2003年起,国家正式废除了半汁葡萄酒的标准,禁止企业生产含水的葡萄酒。这意味着葡萄酒业向规范化又迈出一大步。

(三)酒文化核心的差异

酒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与文化一样,由于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思维模式等的不同,在中西方呈现出其风格迥异、异彩纷呈的民族特性。现在仅从酒史、酒器、酒礼及酒德四方面对中西方的酒文化进行粗浅的对比。酒史方面中国自古以来无论祭祀、加冕、喜宴、聚会还是政治斗争,都离不开酒。我国的酒史源远流长,是世界第一大酒国。西方国家以葡萄酒和啤酒著称。有人认为葡萄酒和啤酒首先是在西方国家发现并酿造的,中国葡萄酒和啤酒的产生和规模生产都比外国要晚。“1996年,西方考古学家在伊朗发现,人类于七千年前饮用葡萄酒。美国考古学家也证实,在扎格罗斯山脉一个石器时代晚期的村庄,发掘出一个罐子,这个罐子产生于公元前5415年,里面有残余的葡萄酒”。至于啤酒,“有文献表明,此物起源于四千年至六千年前古埃及的尼罗河畔。在两千年前的巴比伦模纳比时代,就已编著出《啤酒酿造法》,南巴比伦国王模纳比亲手撰写而成”。酒器方面酒器是指盛装酒的器具。酒器的历史与酒的历史同样悠久且种类繁多。酒器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酒器的生产技术、材料及外形可以反映出当时一个国家的经济及文化发展水平。中国人历来就十分重视酒器的使用,形状各异、色彩缤纷的酒器使人们在饮酒的同时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西方的酒器虽然没有中国这么丰富,但也有其特色,而且,西方人讲究在不同的场合,饮用不同的酒,要选用不同的洒杯,像葡萄酒杯、白酒杯、白兰地酒杯及香槟酒杯等。中国的酒器形象、优美;西方的酒器轻巧、方便,虽然差别比较明显,但各有其文化特色。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的酒器已经少见,西方的酒器开始在中国受到欢迎,这也是我们提倡的文化融合的一种体现。酒礼方面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礼数,礼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酒不成礼”,酒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与礼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把与酒有关的礼数称为酒礼。比较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我们发现,虽然中西方在酒文化上各有特色,但是人们对酒的喜爱是相同的。从物质角度看,酒在人类的交往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从文化角度看,酒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为各民族的文化盛宴添加了一道不可多得的佳肴。可以说,酒为人与人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搭起了一座桥梁。掌握中西方在酒文化方面的不同,有助于人们从更深层次了解不同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展受地理因素、技术因素、需求因素和文化交流因素等诸多因素影响.在中国酒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内的研究尚待深入。

二、世界葡萄酒行业改革

了解了中西方葡萄酒文化的差异后,我们还应该了解近年来葡萄酒行业的改革。

(一)欧盟葡萄酒行业改革

2008年8月开始为增加欧盟葡萄酒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解决葡萄酒过剩的问题,欧盟委员会决定对行业进行改革,实施行业改革方案。改革的核心问题 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新开辟葡萄园的制度体系、禁止在酿酒过程中以加糖 的方式提高酒精含量以及对每个国家提供的葡萄酒业补贴的数额。方案确定在未 来五年陆续拔除二十万公顷葡萄园,至2010年禁止种植葡萄树拨款十亿欧元补 偿种植商。对于欧洲北部和中部各国来说,在酿酒过程中加糖是一种惯常做法,但在塞浦路斯、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中海地区,这一做法是严格禁止的。在法国北部的香槟等产区,则允许添加糖。在欧盟的27个成员国中,约有20个国家对可能实行的禁糖令持反对意见。

(二)旧世界国家代表法国葡萄酒行业改革

尽管法国仍是世界上葡萄酒第一生产大国,国外市场比较稳固,但国内市场不太景气,政府有太多的管制。自1980年以来,法国人均葡萄酒的消费下降了一半多,从人均120L下降到今天的55L。法国葡萄酒销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一些葡萄酒生产商面临缺乏市场的危机。面对新世界葡萄酒生产国的竞争,法国葡萄酒行业已着力实施改革方案,相对于其他老牌葡萄酒生产国,改革更为深入。调查发现,本应是葡萄酒消费后备军的年轻人却不喜欢喝葡萄酒而更多的选择啤 酒、瓶装水、苏打水和果汁等饮料,曾经是餐桌上的常备消费品的葡萄酒却越来 越成为一种奢侈品。还有一些人受到法国反酒精运动的影响。因对酒后驾车有严厉的惩罚,加上媒体上禁酒广告的宣传,很多年轻人更喜欢喝酒精含量较低的啤酒。从根本上解决葡萄酒供大于求的问题,在未来5年时间内,持续进行葡萄拔除方案,缩减大约10万英母的葡萄园,或者减少欧洲葡萄总面积的10%,借此缩减葡萄酒企业的规模。过去,法国葡萄酒在世界葡萄酒家族中处于主导地位,但随着新世界葡萄酒生产国的兴起,出口量大减,为了加强竞争力,法国葡萄酒行业将进行大的改革,废除旧法规,学习新世界的酿造技术。

(三)新世界国家代表澳大利亚的行业改革

2007年1月23日,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阿根廷、智利和南非等八个新世界葡萄酒生产国共同签署了“出口葡萄酒商标标准化协议”。所有签署协议的国家对外出口葡萄酒时,都将使用统一标准的酒标,无需对出口国单独设计,此举每年使澳大利亚葡萄酒行业每年节省2500万元成本。作为新世界葡萄酒生产国,澳大利亚在经历了葡萄酒高速发展之后,葡萄酒供应过剩、较高的澳元汇率、成本加大、连年低产,也面临产品质量改善、技术创新、市场规划和风险规避方面的问题。南澳大利亚政府已宣布改变葡萄酒商标的标注规则,新的酒标标注体系允许生产者在国外市场上使用相同的商标,以促进海外葡萄酒的销售,这项规定是政府缩减红酒生产的措施之一,每年将节省葡萄酒工业开支近1300万澳元。

三、结束语

源远流长的葡萄酒文化印证了人类文明史的辉煌。葡萄酒在中国的历史不长,尽管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就已有了葡萄酒的记载,但那也是一时高兴的舶来品。我国进行大规模葡萄酒的生产的历史很短,但是我们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新世纪之初实现我国酿酒葡萄和葡萄酒生产的现代化将不再是梦想。葡萄酒这一饮料必将蓬勃发展,同时其文化也必会得以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论葡萄酒文化 篇6

班级:11园林1班

学号:N3110830137

姓名:陆泽鹏

葡萄酒文化

摘要:介绍了葡萄酒的由来极其发展为一种文化。

关键字:葡萄酒、饮用、礼仪。

根据考古的研究推测,葡萄酒的历史已经有6000年.有消息报道,20年前,伊朗的格登特波,发现了一只公元前3500年的波斯两耳细颈酒罐.最近通过对罐壁红色斑的成分分析,其中有单宁和酒石酸,这是葡萄酒里所含的天然化学物质.说明人类在5500年以前,就已经饮用葡萄酒.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波斯(即现今的伊朗)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随着古代的战争和商业活动,葡萄酒酿造的方法传遍了以色列、叙利亚、小亚细亚等阿拉伯国家。后来葡萄酒酿造的方法从波斯、埃及传到希腊、罗马、高卢(即法国),然后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和消费习惯由希腊、意大利和法国,传到欧洲各国。由于欧洲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徒把面包和葡萄酒称为“我的肉,我的血”,把葡萄酒视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饮料酒,所以葡萄酒在欧洲国家就发展起来。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成为当今世界葡萄酒的大国。欧洲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人均消费葡萄酒最多的国家。

法国的葡萄酒在世界上名气最大,这不仅是因为法国葡萄酒的产量和人均消费经常名列世界第一,更主要的是法国的葡萄酒、白兰地和香槟酒举世闻名。法国的葡萄酒品种繁多,质量优异,是法国人传统的饮料酒。法国人尤其喜欢喝红葡萄酒,红葡萄酒的消费量约占葡萄酒总消费量的70%。法国波尔多葡萄酒是选用优质红葡萄酿造的,经过橡木桶的多年贮藏,果香浓郁,滋味醇美,色香味独树一帜。有人称波尔多红葡萄酒是“葡萄酒皇后”。

意大利人口与法国相当,葡萄酒的产量也与法国相当,意大利葡萄酒产量与人均消费量经常与法国互见第一。

意大利人的传统习惯就是饮用葡萄酒,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以葡萄酒佐餐。意大利的苦艾酒,即味美思,在世界上最有甸,分白味美思、红味美思、干味美思、甜味美思等最有名的是仙山露牌(CINZANO)味美思(VERMOUTH ROSSO)。

西班牙的葡萄栽培面积居世界第一位,但葡萄酒的产量在意大利和法国之后,居世界第三位。

西班牙生产的葡萄酒种类很多,有清俊雅致的佐餐酒,有香甜浓郁的餐后酒。西班牙最有名的葡萄酒是谐丽酒有西班牙国酒之称。谐丽酒在酿造成熟过程要加入白兰地,将酒精体积分数提高到15%~20%,是世界上流行的餐问及此事酒足饭饱之一。

美国建立国家比较晚,因而发展葡萄酒的历史也比较短。美国的葡萄酒是欧洲的移民引进欧洲的葡萄品种和栽培方法,引进欧洲的酿酒工艺而发展起来的。美国毕竟是一个科学技术发达,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酿造葡萄酒,美国还是是领先的。

美国西海洋的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葡萄酒的主要产地,占美国葡萄酒产量的90%。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许多以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而闻名的山谷,其中最有名的是纳帕山谷(Napa)和索诺马山谷(Sonoma).德国也是一个盛产葡萄酒的国家,也有传统消费葡萄酒的习惯。德国最有名的葡萄酒是莱因白葡萄酒。这种葡萄酒是用雷司令葡萄为原料酿造的,莱茵雷司令葡萄,颗粒很小,果香很浓,果皮较厚,成熟较晚。据说是由于这层厚果皮,才使莱茵雷司令葡萄具有独特的香气,因而酿造出名扬天下的莱茵雷司令白葡萄酒。

也许是由于莱茵雷司令的特殊魅力,使德国人都钟爱白葡萄酒。德国人饮用的葡萄酒中,白葡萄酒占70%,红葡萄酒占30%。

葡萄酒种类繁多,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颜色可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玫瑰红葡萄酒。红葡萄酒具有红宝石一样鲜艳的颜色,香气浓郁,滋味醇厚。其色、香、味,皆来自葡萄本身。白葡萄酒呈浅黄色或近似无色,清亮透明,酸甜可口,香气清雅,男女老少皆宜。玫瑰红葡萄酒是介于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之间的产品,兼有两者之长。

按酒中所含糖度的高低,葡萄酒又可分为干葡萄酒、甜葡萄酒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半干葡萄酒和半甜葡萄酒。一般说来,葡萄酒含糖分在0。5%以下为绝干葡萄酒;含糖分在0。5%~1。2%为半干葡萄酒;含糖分在1。2%~4%半甜葡萄酒含糖分在4%以上的为甜葡萄酒。在欧美葡萄酒市场上出售的,70%以上的是干酒类型的葡萄酒。

按照葡萄酒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可把葡萄酒分为静止葡萄酒(不含二氧化碳的葡萄酒)和起泡葡萄酒(含有二氧化碳的葡萄酒)。起泡葡萄酒又为葡萄汽酒和香槟酒。

香槟酒是喜庆之酒,欢乐之酒足饭饱,也是最具浪漫色彩的美酒。法国是香槟酒的发祥地,法国香槟酒也是起泡葡萄酒中的佼佼者。香槟酒是以产地之名命名的,法国政府规定,只有在香槟地区生产的依照香槟酒的传统工艺方法生产的起泡葡萄酒,才能叫香槟酒。离开法国的香槟地区,即使是采用与法国香槟酒相同的工艺方法生产的起包葡萄酒,也只称“香槟起泡葡萄酒”,而不能叫香槟酒。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白兰地是葡萄酒的蒸馏酒。

葡萄酒文化课程标准 篇7

关键词:课程标准,意识形态,思维方式,行事习惯

一、制度文化是课程研究的应有之义和全新视角

课程制度是联系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桥梁, 各种课程思想、课程理论和课程理念只有落实到制度创新上, 才能推动课程改革向前进。同时, 课程活动的本身就是个关涉诸多不同行为主体、组织机构和各种规范的复杂系统, 切课程活动都必须在课程制度规定的框架内展。因此, 制度是课程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软件”, 对课程制度给予关注是课程理论研究的应有之义。制度文化是种宏观的新思维, 它既体现在隐性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和社会传统、习惯之中, 也体现在显性的法律、法令、规章、条例和约束机制之中。制度文化既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又有对象化、实体化的意义;它既是种从文化的视角认识社会规范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也是种具有实体内容和对象化的文化结构。

制度文化就是以制度为核心的文化, 它的本质是规范性文化, 包括非正式制度文化、正式制度文化和制度运行机制。其中非正式制度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无意识形成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正式制度文化指人们有意制定的各种政策、法规、条例等;制度运行机制指保障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正常运转、发挥其功能的各种规范等。英语课程标准, 是对英语学科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计的总体性规定, 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教科书编写等方面的基本规范与标准体系;它对英语学科的课程改革具有定向性、规范性和标准性的重要意义。下面从非正式制度文化的视角分析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中的问题。

二、非正式制度文化的视角下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中的问题

1.从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层面看英语课程标准研 制中的问题

阿普尔的课程文化观认为, 课程是主流阶级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权力和意志的体现, 它实际上是

种官方知识、种法定文化。课程的背后必然隐藏着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控制[1]。课程领域是个各种政治影响因素和意识形态互相竞争的战场[2]。课程标准也不只是关于学校教育的知识标准的“专业文本”, 更是某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得以灌输的“政治文本”。课程标准研制不仅是关于制定学校教育的知识标准的“技术性过程”, 同时也是渗透着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不同参与主体的权力较量和价值碰撞的“社会过程”[3]。在非正式制度中, 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 因为它可以蕴涵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等因素。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对人们的伦理规范、道德标准和风俗习惯等有直接的决定作用。因此, 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构成了非正式制度文化的核心层面。从课程标准研制的动因与形成机制来看, 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存在以下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上的问题。

(1) 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动因中的霸权与控制

一般来说, 课程标准研制的动因通常来自三个方面, 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这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选择以及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方式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课程标准的研制过程就是以这些研究结果为基础或标准对知识进行判断、选择的过程。从理论上讲, 学生的要、社会的要和学科的要都可以成为课程标准研制的缘起, 但从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实际状况来看, 社会的要是主要缘由。而学生的要和学科的要只有在不与社会要相冲突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成为课程标准研制的推动因素。这种社会要实际上并不是反映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要, 而只是社会支配阶层特别是国家决策层的要。因此, 英语课程标准的研制根本上是在国家的意识形态的霸权状态下进行的, 它几乎不可能逾越政府决策层的意识形态霸权和价值观的控制。来自科研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的价值诉求, 只有在与政府决策层的价值取向致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得到认可甚至在课程标准中有所体现[3]。

(2) 英语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的冲突与妥协

课程标准的研制过程是指从课程标准研制工作正式启动到新课程标准正式出台的过程。英语课程标准的研制由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授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选拔学科专家、优秀教 师等组建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展工作。首先, 由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制定课程标准的整体指导思想、编制原则和工作计划;然后, 英语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在深入地调查研究和对新课程试验结果总结的基础上研制 (修订) 出符合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的课程标准;后, 新研制 (修订) 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才能由教育部面向全国推广实施。从英语课程标准的这形成过程可以看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和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作为国家意志的忠实执行者, 规定或限定了课程标准的思想方向、研制原则等, 是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团队的领导者和评审者;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实际负责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研究与编制, 所以它在整个课程标准研制体系中处于执行主体的地位。

启动课程标准研制是社会支配阶层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霸权和控制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的象征, 但这绝不意味着课程标准编订的具体过程中没有矛盾与斗争。因为有权启动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并对其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进行规定的是政府决策部门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 , 但实际参与研制英语课程标准具体工作的却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而政府决策层与课程标准研制者是具有不同社会身份与文化属性的两种社会角色、两种社会群 类。政府决策层是“政治精英”, 而课程标准编订者则是“文化精英”, 两者之间在意识形态、教育观、课程价值观等问题上所持观点必然存在差异。从政府决策者的角度看, 作为受其委托的“法定知识” (课程) 标准的制定人、作为社会支配阶层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代人, 课程标准研制者在编制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不能不遵循社会支配阶层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但从课程标准研制者的角度看, 作为“文化主体”的课程标准研制者又具有独立人格与文化自主的意识, 未必会完全心甘情愿地“说别人的话”, 而是会寻机表达自己的立场, 设法把自己的价值倾向体现到课程标准之中去。而且, 对于课程标准研制者来说, 这的确是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课程理想转化为实践的大好机会。这样, 英语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冲突与斗争便成为必然。在这种冲突与斗争中, 后者向前者做出妥协与让步是必然的结果。因为新研制或修订的课程标准都要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才有资格颁布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研制者不得不 根据审查结果对课程标准的文本进行改动以使课程标准终符合政府决策层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要求[3]。

2.从思维方式与习惯层面看英语课程标准研制 中的问题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持久的、稳定的、普遍的、深刻的思维方法、程序和模式。它是潜藏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背后的、认识和评价世间万物的稳固的思维定向状态。这种思维定向状态是从人们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逐渐 发展凝固起来的, 因而它不仅决定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而且也决定了主体创造力的强弱及其释放过程。习惯是在思维方式的决定下、在正式规则无定义的场合起着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的惯例或作为“标准”的行为[4], 它也是非正式制度的重要构成因素。无论是在课程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实践中, 还是在不同视域的课程理论研究中, 课程思维和习惯都是具有全局意义的决定因素。

(1) 英语课程标准研制思维方式的“工学化”

课程作为个自觉的研究领域形成于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当时正值资本主义社会的高速发展期, 更高的生产效率是整个社会的强烈追求, 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技术、标准和科学管理的顶礼膜拜。在这种背景下, 些早期的课程研究者也逐渐将科学方法、科学管理思想和技术引入课程领域。课程发中逐渐形成“工学思维”, 即通过技术化、简约化的方式, 以期用低的成本发出高效的课程。在这种思维的支配下, 课程发又衍生出“技术———控制取向”和“概念———实证取向”两种基本取向。前种取向以博比特、泰勒等人为代表, 主要追求课程发的技术化方法;后种取向以布鲁纳、施瓦布等为代表, 主要侧重于课程内容的科学化。“正如艾波所云:课程领域从其胚胎期起, 就潜存着工厂导向的特征。其名称虽有改变, 但课程思想中的逻辑仍然是输入———产出、手段———目的的推理方式。”[5]现在的课程研究者, 因继续持有这种工学思维而使课程发的工学模式至今仍为课程编制的圣经。这种工学思维表现在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中, 便是将英语课程标准的编制当作种技术过程, 认为可以通过技术发展来提高英语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忽视了课程标准相关利益主体 (教师、学生、家长等) 的有效参与以及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复杂性, 忽视了多元的社会文化对课程标准的影响。

(2) 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中的行事习惯:单与对立

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中的习惯是指由课程思维方式决定的, 起着规范课程行为作用的惯例或准则性行为。按照课程习惯对课程行为发生作用的结果的性质, 可将课程习惯分为积极性习惯和消极性习惯。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中的积极性习惯是指有利于课程标准民主地、科学地和有效地研制的各种习惯, 反之就是消极习惯。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 同时深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 我国的课程发领域逐渐形成这样种惯例———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的研制几乎完全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科教学专家和专职教材编制人员的职权范围, 完全只是政府行为。这种惯例必然导致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主体的人员单、学术结构性失衡, 使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变得狭窄、单, 很难使英语课程标准兼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学生的要、教师的求和社会的求, 终使英语课程标准偏重社会中心或学科中心的价值取向, 不符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并且, 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在课程发特别是课程标准研制的实践中, 教育决策者、课程理论专家、学科专家和教师之间表现出一种习惯性的对立, 都各自坚守各自的价值取向、学术立场和课程设计方法论等。英语课程标准研制是一项背负重大社会和历史责任的工程, 研制主体的单性势必违背课程设计民主化与科学化的要求, 课程领域的对立习惯更有损课程发特别是课程标准研制的健康进行, 这些都是必须加以改变的。

课程标准是课程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都要参照的重要标准。由于课程标准研制是课程改革进程的起始点和基石, 而且我国的课程标准研制是以国家为主导的, 所以课程标准研制的制度建设在整个课程制度建设中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带动性, 对课程发制度建设、课程实施制度建设、课程评价制度建设和课程管理制度建设等都有一定的启发、参考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课程标准研制的制度建设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制度建设甚至改革的进程与成效都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以上笔者仅从非正式制度文化的视角考察了英 语课程标准研制在意识形态、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习惯、社会传统等非正式制度文化的层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如非正式制度文化样是潜藏于课程标准研制的整个过程中, 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和编制都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正视这些问题, 是研究如何改善我国课程标准研制的制度文化建设的前提, 是进步提出相关对策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忠敬.意识形态与课程——论阿普尔的课程文化观.外国教育研究, 2003 (5) .

[2][英]A.V.Kelly..课程理论与实践.吕敏霞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3]吴康宁.学校课程标准的社会形成.教育科学, 2003 (6) .

[4]卢现祥.西方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6.

葡萄酒文化课程标准 篇8

【关键词】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课程标准;传承

一、前言

宁夏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回族“踏脚”、回族木球、 回族方棋等。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代表性强、能集竞技性、游艺性、娱乐性于一体、能较好传达文化信号等特点。 另一方面代表了回族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如何把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与学校教育融合起来,如何在中小学体育指导大纲的框架下,就回族传统体育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等进行学校体育教学,丰富学校体育形式和内容,广泛开展优秀的回族传统体育,使之与全民健身计划开展相适应,与大众体育发展相接轨,把回族聚居区学校体育办成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就成为急需研究的问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06年7月2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 2006年9月1日起实施)第三十五条规定: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把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教育教学内容。这个“保护条例”给了一定的政策支持。

二、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

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踏脚、木球和方棋来源于回族先民们的生产生活,多以游戏娱乐的形式开展,在全区回族聚居区乃至周边省区(甘肃省、陕西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娱乐性、观赏性和浓郁的回族特色。在我区学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回族传统体育内容不仅为体育教学增添了活力,丰富了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实现体育教学目的,而且使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在学校教育得到传承与发展。

當前我区回族聚居区中小学的体育教学都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不够活泼、缺乏时代气息和传统文化底蕴等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缺少相应的运动器材,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性不大,兴趣附属于动作练习,阻碍了学生愉快的体验。相反,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踏脚、木球和方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游戏娱乐性强,内容丰富、动作发展全面,学生易学喜玩,而且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易于普及。由于有广泛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在课外,家长与亲朋好友也会参与指导,有利于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持久开展。同时,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组织形式也是灵活多样,便于放手让学生自由结伴活动,不受时间、场地、人数和器材的限制,弥补了体育器材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的缺陷。

三、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教学的意义

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体育项目深受广大回族人民的喜爱,自1958年宁夏解放以来,尤其本世纪,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体育部门十分重视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与研究,通过举办各级少数民族运动会和传统节庆活动,使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由于回族非遗中传统体育项目多以健身、游戏和娱乐为主,相对缺乏竞技性,使得回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大部分依靠民间,有少一部分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这种有效形式加以传承。

通过对宁夏回族聚居区学校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区各级各类学校中,有 67%的各级学校领导、24%的体育教师、82%的中小学学生普遍认为体育就是乒乓球、田径、体操、健美操、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等现代竞技体育,对于回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尤其是对其具有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认识不足,认为回族传统体育只是游戏和娱乐活动而已。因此,在制定学校体育教学计划时仍以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为主。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回族传统体育课,如泾源县有5所中小学开设的“踏脚”,固原回中开设的回族木球,固原回族聚居区中小学开设的方琪,但是课时量少,没有引起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的重视,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教育和传承作用。

如何将有价值的、反映回族特色的体育类“非遗”项目——踏脚、木球和方棋引进学校体育课堂,是需要教育界、文化界和体育界必须引起重视的课题。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踏脚、木球和方棋具有浓郁的回族特色和健身娱乐价值,简单易行,不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深受广大回族青少年的喜爱。把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回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可以充分认识和理解优秀的回族传统体育文化,并把它内化成自己的文化素质,以指导自己亲身参与其中进行回族传统体育的实践活动。对于传承与发展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区回族聚居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不同形式的回族传统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加快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能够补充宁夏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它还有利于体育类“非遗”项目——踏脚、木球和方棋的整理、挖掘和推广,能造就一批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促使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传播。

四、《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传承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对策

(1)体育类“非遗”项目与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相结合,使得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 在1991年至2012年,参加第四、五、六、七、八、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开幕式上,有回族群众和学生组织的踏脚表演队获得表演金奖四次,银奖两次的佳绩。还有回族木球项目在宁夏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由中小学学生组织的队伍经常获得比较好的名次。

(2)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种类繁多,有踏脚、回族木球、方棋、惯牛、拔腰、回族武术等,适应范围较大,教学中可选择的余地也较大,不但符合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更适应地处西北高原环境的回族聚居区农村学校的实际,回族聚居区农村学校开展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教学,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简便易行。在进行回族传统体育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兴趣和爱好安排回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制成教学光盘,使用多媒体方式加以演播,可克服师资力量不足的状况。

(3)将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引进学校体育教学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为了让回族传统体育能够不断延续下去,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不了解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基本技能、方法,就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更谈不上是学校教育的领路人。因此,教师应加强学习、认真实践,提高对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认识,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把回族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继承并发扬下去。学校体育将为继承、发扬、传播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提供良好的教学场所,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中有的项目符合学校体育课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可在回族聚居区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加大回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比重,树立素质教学“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让各民族学生系统地了解、学习、掌握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并通过他们实现回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牟延林,谭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2]谭细龙.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宁夏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2NXYDCG21)

上一篇:地源热泵工程问题下一篇:大学国家助学金申请书500字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