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的国内排名

2024-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汕头大学的国内排名(精选6篇)

汕头大学的国内排名 篇1

培养目标、就业前景、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名单、专业排名及相关评价

转载本站中国大学专业评价资料,请注明“本资料来自好生源高考志愿填报系统”

专业级别:本科所属专业门类:材料科学类报读热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较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物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与其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材料物理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物理学和材料物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材料制备(或合成)、材料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测定及材料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科技开发及相关产业的政策,国内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5.了解材料物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产业的发展状况;

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主要课程:基础物理、近代物理、固体物理、材料物理学等。

学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或工学学士

职业方向:从事科研或在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军工、能源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开发与管理。

开设材料物理专业院校毕业生能力用人单位评价:本专业毕业生能力被评为A+等级的学校有: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本专业毕业生能力被评为A等级的学校有: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湘潭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本专业毕业生能力被评为B+等级的学校有: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

上海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武汉工程大学

本专业毕业生能力被评为B 等级的学校有:太原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辽宁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台州学院

淮北师范大学

本专业毕业生能力被评为C+等级的学校有:九江学院

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燕山大学西南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济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重庆交通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

宜春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

贵州大学西南大学青岛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湖北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中国民航大学沈阳化工大学

汕头大学的国内排名 篇2

一、世界主要大学排名简况

目前,全球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区域性和世界性的大学排行体系,大学排名可谓名目繁多,“品种”齐全。根据样本代表性、资料可获取性及排名的影响力, 本文选取世界上8个大学排名对其基本信息进行简要介绍,如表1-1所示。

资料来源: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ARWU) 官网 (http://www.shanghairanking.cn/resources.html) 及各。

在指标体系方面,由于各大学排名具有不同的排名目的、理念、原则及方法,其指标设置及权重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些共性特征。有学者将大学排名的质量指标归为七类:新生质量、教育投入—师资、教育投入—资源、教育产出、最终成果、科研及声誉。[2]

二、大学排名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大学排名对地区及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

尽管大学排名自产生之日起就饱受争议,赞成与质疑之声并存,但大学排名已无可辩驳地被一些国家及地区视为建立一流大学、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及提高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工具。

1.大学排名对地区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

大学排名对地区高等教育的影响在欧洲表现尤为突出。尽管现代高等教育起源于欧洲,但欧洲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却一直处于不利地位,与美国相比更是捉襟见肘。 如在2013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只有3所欧洲大学进入前20名,而美国有17所, 在前50名中,美国有35所,而欧洲仅有11所。[3]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20132014世界大学排名中,欧洲大学也处于劣势,仅有4所欧洲大学跻身前20名,而美国有15所。[4]欧洲高等教育在全球的表现引起了欧盟朝野的一片震惊,欧盟早已对此作出了回应。在高等教育战略规划方面,欧盟发起了一项高等教育交流计划——伊拉斯谟世界计划 (Erasmus Mundus Programme),其目标是提高欧洲高等教育质量、加强欧洲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推动国际合作及第三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欧洲于2002年成立的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 (LERU) 也不断扩大其成员,使更多欧洲大学跻身世界一流的行列;另一个主要但稍有争议的策略是建立欧洲理工学院 (EIT),使其成为欧洲的“麻省理工学院 (MIT)”。在财政预算方面,“里斯本战略”提出将研发(R&D)经费及高等教育资助分别提高到GDP的3% 和2% 以提高高等教育绩效;最近的预算分配包括向欧盟第七框架研发项目提供为期7年、总额为500.5亿欧元的预算,成立欧洲研究理事会以向创新、突破性基础研究提供长达7年、总额达75亿欧元的预算。[5]

2.大学排名对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

大学排名尤其是世界大学排名对各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学者指出,一些大学排名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并被政策制定者视为“国家成就的象征”。[6]如法国总统萨科奇不满于法国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的地位,指出高教部的目标之一是使两所法国大学能跻身世界前20位,10所能够跻身前100位;[7]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发起了“卓越计划”(德国大学科技研究和学术创新计划),资助特定的杰出大学以提高德国大学的国际地位;韩国政府加大了对国立首尔大学、高丽大学等公私立大学及韩国科学技术院 ( KAIST) 的经费投入,以期改善韩国大学在特定领域的国际表现;日本政府也设立了一项旨在集中投入研究资源的“世界顶尖大学计划”;[8]英国和新西兰分别引入了研究评估制度 (RAE) 和基于绩效的研究资助 (PBRF) 以对卓越的研究进行鼓励和奖励;瑞士也在考虑建立一个精英系统,加强对大学的资助力度以保持他们的地位并提高质量;澳大利亚政府为应对排名,提出了研究质量框架 (RQF) 计划。[9]由此可见,大学排名对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各国在大学排名中的表现影响着政府的高等教育规划及资源配置。

(二)大学排名对高等院校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大学排名会对高等院校的发展战略与规划、资源配置、人事招聘、 组织形式、招生及收费政策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在此仅探讨大学排名对高校发展战略与规划、人事聘用及招生政策的影响。

1.大学排名对高校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影响

大学排名正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决策和规划过程,各大学为了提高在排名系统中的位置而制定政策和发展战略。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目标是到2015年跻身世界研究型大学前25名;[10]沃维克大学校长明确提出了大学的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建校50周年时进入世界大学前50名,并制定了相应的战略措施;[11]美国新兴大学克莱姆森大学的特色是汽车教育与研究,该校公开宣称的战略目标就是进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立大学综合排名前20名。哈泽考恩(Hazelkorn)在2006年就 “大学排名对高校行为的影响”对高等教育领导者和高层管理者开展了一项国际调查。 结果表明,分别有93% 和82% 的领导者意欲提高其国内国际排名;70% 的被调查者希望本校处在国内前10%,有71% 希望处在世界前25%;63% 的高教领导者会采取战略、组织、管理或学术行动;50%的受访者会将大学排名作为宣传工具;仅有8% 的受访者未对大学排名采取任何行动。[12]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 (HEFCE) 对91所英国大学进行了类似的在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众多大学已经将排行评估的绩效指标用于制定自己的战略目标并推动机构内部改革。总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学排名会影响高等院校的战略规划与政策制定。

2.大学排名对高校人事聘用及招生政策的影响

大学排名会对高校的人事决策产生微妙的影响。首先,大学排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领导者的聘任,如马来西亚最古老的研究型大学之一马来亚大学因其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排名中下降了80名,直接将其副校长解聘,而实际上其名次的下滑是由排名方式变化所致。[13]其次,大学排名也会影响教师的招聘,例如,由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将教师薪酬列入其排名指标,所以诸多高校以较低的待遇雇佣更多的全职讲师承担教学任务,以节省资金提高终身教授的薪金;[14]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指标包含“获诺贝尔科学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且这一指标占20% 的权重,英国和爱尔兰的大学纷纷招聘诺贝尔奖获得者;[15]另外,某些大学排名 (如THE排名)将“国际性”作为排名指标,大学也随之鼓励雇用国际教师以提高其排名和声誉。

由于许多大学排名将生源作为评估大学的指标之一,因此大学排名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的招生政策。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将“新生选择性”和“学生保持率” 列入其排行指标,大学招生处面临降低录取率和提高持续注册率的双重压力,这使得许多大学通过提前录取、提供大量优才资助、大力投资满足学生利益的设施项目等措施来提高其“学生选择性”,进而提高其排名。[16]

(三)大学排名对学生与雇主的影响

随着大学排名的不断流行与影响力的扩大,其对学生择校决策与就业前景的影响也日渐凸显,下面从学生择校与雇主招募两方面进行分析。

1.大学排名对学生择校的影响

当今社会在看重“学历”的同时更注重“名校”,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受众和受益者,对“名校”的向往不言而喻,而大学排行则为他们的选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新生调查数据表明,在影响学生择校的21个因素中,大学全国性排名的重要性位居第10,这说明学生已将排名作为择校的主要参考工具之一。其他研究得出的结论更加明显,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61% 的英国学生在择校时参考了大学排名,70% 的学生认为大学排名重要或者非常重要;92% 的国际学生认为英国的大学排名对他们做选择是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CHE)报道有60% 的准大学生“知道大学排名并将其作为参考信息之一”;在瑞典, 有1/3的国际学生将大学排名作为信息源;[17]我国有关志愿填报的调查也显示,绝大多数考生和家长都会把大学排行榜作为填报志愿的参考依据,甚至有45. 8% 的考生和50. 5% 的家长会把它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18]

另外,排名的变化也对申请者和学生的入学决定起着重要影响。还有研究表明,“职业”专业的学生比“学术”专业的学生更有可能使用排名,拔尖学生比后进生更有可能参考大学排名,[19]这说明大学排名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成就的学生产生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但无论如何,随着大学排名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其对学生择校的影响也与日俱增。

2.大学排名对雇主的影响

尽管社会对于学习成就与能力孰轻孰重争议不断,但事实已证明名牌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就业竞争力要优于一般院校。大学排名能够影响雇主对毕业生潜能与资质的判断,雇主们往往偏好排名靠前的院校毕业生。如美国一些知名的律师事务所会参照美新周刊的排名来设定面试标准;英国苏克赛斯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雇主十分重视大学的声誉,而声誉的判定是依据《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大学排名, 有25% 的被访招聘负责人将排名作为判断质量的主要参考;[20]我国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时也明确要求毕业生来自于“985”“211”院校,这无疑与大学排名有关;一项对美国和英国的雇主调查也显示,大学的声誉是雇主招聘毕业生时最先考虑的八大因素之一,随着全球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毕业生是否来自一个国际认可的高等教育机构成为辨识申请者的一个标准。[21]

(四)大学排名的消极影响

大学排名自产生以来能蓬勃发展说明其具有自身的合理性。大学排名能为学生、 家长、雇主及其他关心高等教育的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填补高校与公众之间的信息空白,大学排名还能促使高校通过战略规划和组织变革提高高等教育绩效。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大学排名也不例外,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首先,大学排名会加剧高等教育的不平等。大学排名往往采用一套指标体系对职能、定位、特色迥异的大学进行评价,其本身就值得质疑。由于不同的大学排名都侧重于某些排名指标,这些指标只有利于某些高校,因此大学排名本身就不是一个公平的竞技场。由于英语是国际学术界的通用语言,所以英语国家的大学比非英语国家的大学更容易融入国际学术界,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将“在《自然》(Nature)和《科学》 (Science)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排名指标不可避免地有利于英语国家的大学;另外,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仅强调科研标准,这对注重教学而科研不突出的高校极为不利;《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指标明显不利于美国的公立院校,美新排名也从未把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社区学院列为排名对象;大学排名亦造成了学科间的不平等,大学排名(特别是一些国际性排名)更多地使用自然科学的文献引用指标,这对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的研究不利。同时,由于大学排名会影响政府高等教育政策及资源分配,因此,大学排名会加剧不同国家、不同高等教育机构及不同学科间的不平等,造成高等教育的层级化和“马太效应”。

其次,大学排名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大学排名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会加剧高等院校间的模仿性竞争。各大学为了提高其在排名中的位置,往往采取改变发展战略、调整组织结构、重新分配资源等措施来竞相模仿排名靠前的“顶尖”院校,这将严重影响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如有学者指出,排名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会失去自由和独立性,排名将高等教育机构限定于一个模式中,会影响机构的多样性,从而影响高等教育机构内和机构间的运作方式。[22]

最后,大学排名会招致高等院校的不良行为。排名的流行和影响力导致高校企图对排名活动施加干预,人为操纵重要信息与数据。如美新排名所根据的数据由各校自行提供,基本上未经核实,美国一些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排名,故意虚增SAT分数和毕业率;俄勒冈州里德学院院长科林 · 戴弗说:“追求排名可能导致学校不惜改动数据或采取一些不合规矩的做法。”[23]另外,根据国际知名的传媒机构2009年底对30个国家350名大学师生的在线调查,有71% 的被访者认为“一些院校为了提升排名位次而操纵自己学校的数据”。[24]

大学排名虽招致非议但仍蓬勃发展,虽然社会各界对大学排名的批评屡见不鲜, 但大学排名的发展大势已不可逆转,并且,随着排名机构和类型的渐趋多样化,其社会影响力不断加强。大学排名对地区及国家、高校、学生及雇主等利益相关者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排名在直接或间接提高高等教育绩效的同时也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作为高等教育评估的一种新形式,大学排名只能作为参考而不是唯一依据,因此, 各利益主体应以理性的态度应对大学排名,既不过分依赖也不盲目排斥。然而,如何根据高等教育机构排名的柏林原则 ( Berlin Principles) 科学合理地设置排名的指标体系并审慎地使用排名结果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用还有待于各国进一步探讨和求证。

摘要: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学排名对地区及国家高等教育政策、高校发展战略、人事聘用及招生政策、以及学生择校及雇主招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与此同时,大学排名也会产生诸如加剧高等教育不平等、影响高等教育多样化等不良影响。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学排名的消极影响,提高大学排名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是当前各国及全球大学排名必须面临的重大问题。

国内城市规划专业排名 篇3

1、8所 同济大学 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有国家重点学科 清华大学 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有国家重点学科 东南大学 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有国家重点学科 西安建大 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天津大学 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华南理工 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重庆大学 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有国家重点学科 哈工大学 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以上就是建筑规划老八校,排名不分先后,一般认为同济规划第一,清华建筑第一(清华没有城市规划本科)

2、2所 华中科技大学 2个二级博士点(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北京林业大学 城市规划与设计(含园林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国内老大

3、其次有一个建筑二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有4所: 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均为建筑设计与理论博士点)

4、另外2所: 武汉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学校均具有一级学科硕士点,并有望取得建筑规划学科博士点。

5、昆明理工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深圳大学、沈阳建筑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等7所学校具有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国内城市规划专业排名

第一名:同济大学,原同济大学建筑系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同年,同济大学由金经昌教授主持在国内首先创办了城市规划专业(四年制),当时的名称为都市计划与经营专业,并设立都市计划教研室。1956年该专业分为城市规划专业和城市建设工程专业(五年制)。1960年开始招收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成立城市规划系。1986年开始招收城市规划专业博士研究生,1992年设博士后流动站。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是全国重点学科。设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硕土点,含城市和区域发展、城市设计、城市交通规划、住房和社区发展、城市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城市开发与规划管理、城市规划技术方法、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八个研究方向;设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点,并设有一个博土后流动站。

第二名: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创建于1927年,历史悠久,是中国最早的建筑教育基地。著名建筑家、建筑教育家杨廷宝、刘敦桢、童寯教授生前长期在此任教,从事学术研究,为建筑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城市规划专业以城市物质形态规划为主线,规划设计和规划理论为核心课程,学习相关专业理论课及专业基础课,并参加若干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具有作为未来规划师和规划高级管理者应有的素质和修养。本专业注重规划综合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训练,注重开放性教育,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2004年本专业通过国家城市规划专业评估,获A级优秀。本专业是江苏省品牌专业。建筑学为国家一级学科,含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国家重点学科)、建筑历史与理论(国家重点学科)、城市规划与设计(江苏省重点学科)、建筑技术科学、景观建筑学、建筑遗产保护与管理和美术学等学科,六个博士点、七个硕士点、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和一个国家级专业实验室,学院的专业图书中心藏书量居全国建筑院系的前列。拥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甲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GIS中国培训中心。

第三名: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沿袭于当初的建设部直属的武汉城市建设学院,1979年在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开办了城市规划专业,至1983年共招收了5届共5班城市规划专业学生170人。1985年2月,武汉建材学院的城市规划专业在校三个班搬迁至武汉城建学院新校园,并成立武汉城建学院城市规划系,下设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两个专业。1993年武汉城建学院系部调整,风景园林系撤销,并入城市规划系;城市管理系撤销,其中城市管理专业的部分城市规划专业教师并入城市规划系,成立新的城市规划与建筑系,下辖建筑学、城市规划两个专业。2000年5月原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与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规划建筑系合并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是湖北省重点学科。

第四名: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前身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是 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原重庆大学、西南工专等院校的建筑系合并而成,是国内最早的八大建筑院系之一。1994 年学校更名重庆建筑大学,建筑系更名为建筑城规学院; 2000 年新重庆大学组建后,更名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创办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是国内最早创办的专业学科之一。1998 年城市规划本科和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研究生国家评估优秀级通过,2000 年建筑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第二次国家评估优秀级通过,2004 年城市规划本科与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研究生第二次国家评估优秀级通过。建筑城规学院有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景观建筑学、室内设计、设计艺术学七个硕士点;有建筑学以及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包括一级学科所含的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自主建设景观建筑学、室内设计两个博士点;有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山地城镇规划与建筑科学》是学校“ 211 工程”重点建设项目。2007年8月20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审结果,我院城市规划与设计被确认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第五名: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系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学系之一,学科形成于1932年的勷勤大学,1938-1952年并入原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1952年经院系调整

与其它院校同专业合并形成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现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是国家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是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建筑学系设有五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建筑设计三个本科专业。在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等4个博士点和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及景观建筑设计等5个硕士点。2002年、2004年城市规划硕士研究生及本科教育也分别通过了国家专业教育评估;城市规划专业于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

第六名,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原地理学系)素有中国地理学摇篮的美誉,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地理学系之一,源于1921年竺可桢先生在东南大学创建的地学系,该系设地理气象和地质矿物两个专业。1930年东南大学由第四中山大学改名为中央大学后,地学系也分成地理学系和地质学系,地理学系设地理、气象两个专业。1945年气象专业独立成系。1949年南京解放,改为南京大学地理系。1952年院系调整,原浙江大学地理系(地质地理系)、四川大学地理系和金陵女子大学地理系部分师生并入南京大学地理系。1954年在国内率先成立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专业。1960年代后,又先后率先成立地图学、陆地水文、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1987年易名为大地海洋科学系,设有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陆地水文)、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1995年易名为城市与资源学系,设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旅游规划与管理、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等专业。2006年4月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南京大学批准成立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下设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国土资源与旅游系、地理信息科学系、海岸海洋科学系四个系。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拥有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理科培养基地——地理学专业点和自然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点及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本学院还是教育部地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建设部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是国内最重要的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以及海洋科学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之一。学院现设有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方向)、地理信息系统、旅游管理(经济学)、城市规划与设计(5年制工科)等5个本科生专业.本院具有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设计》甲级资质证书。

第七名:天津大学.天津大学前身为创办于1895年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1951年更名为天津大学。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上溯至1937年创建的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津沽大学建筑系(原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北方交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建筑系(原唐山工学院建筑系)与天津大学土木系共同组建了天津大学建筑工程系。1954年成立天津大学建筑系。1997年6月,天津大学进行学院制改革,在原建筑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于2000年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的评估,并于2004年获得优秀资格认证。1998年学院的建筑学学科被批准为国家一级学科,下设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和建筑技术科学等4个二级学科均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包括自主申请设置的建筑环境设计博士点,共有5个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拥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设计艺术学、建筑环境设计、艺术学和美术学等8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经国家批准又设立建筑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顺利通过复评,是该学科目前全国仅有的3个重点学科之一。

学院十分重视专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国际化,与海内外许多知名学府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如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得克萨斯农工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米兰工业大学、那波利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大学、亚琛应用科学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谢菲尔德大学,法国拉维莱特建筑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神户大学、九州产业大学,韩国釜庆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中原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均有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长期开展师生互访、学生作业互展、联合教学和合作科研项目等活动;每年都有师生派往国外知名大学学习深造,并接受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

第八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于 1956 年由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等四所院校的土木、建筑、市政类系(科)合并而成,积淀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市政学科的精华,为我国著名的土建类院校之一。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前身是原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建筑科(1923年)和原东北大学建筑系(1928年由梁思成先生创立),1956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南北两所古老的建筑系迁移至西安,合并成为我校建筑学院前身。在继续办好建筑学专业的基础上,1956年,开办总图运输设计(原称工业运输与总图)专业;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在建筑学专业增设城市规划方向;1986年正式开办城市规划专业,并开始招生;1996年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自50年代,在前苏联莫斯科建筑学院的专家指导下,建筑学院开始培养研究生。1981年我国设立学位制度以来,建筑设计及其理论(1981年)、建筑历史与理论(1983年)、建筑技术科学(1983年)、城市规划与设计(1986年)相继获得硕士授予权。1993年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获得博士授予权。学院的城市规划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第九名: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是建立在1955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的经济地理专业。在文革后期,北京大学经济地理和历史地理的教员率先在国内突破原来的框框,把城乡规划作为学科发展和学生培养的应用领域。到80 年代前期围绕着城市研究,又在国内倡导了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土地分等定级、风景资源评价与规划等新的研究和应用方向。19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地理系改称城市与环境学系,其中经济地理专业又称”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1997年,城市与环境学系设区域经济与人文地理教研室和城市规划教研室,共同担当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的教学。1999年,根据国家建设部行业要求,又由教育部特批设立五年制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并从2000级起开始正式招收。2002年6月,城市规划本科专业被编入新成立的环境学院,原城市与环境学系的人文地理教研室和城市规划教研室组建成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正以丰富的研究方向、鲜明的办学特色、突出的学术地位和丰硕的实践成果而活跃在国内外学术界和规划界。

本系下设人文地理与城市规划两个教研室,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职教师18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9名,讲师7名。下设城市地理、经济地理、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与设计、土地经济学(含房地产开发与研究)、风景区规划与世界遗产研究、景观规划设计、旅游与城市游憩空间规划等8个主要研究方向。具有城市规划(5年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4年制)两个本科专业和人文地理硕士点以及人文地理博士点。城市规划的硕士、博士点也正在申请中。现有在校本科生120余人,硕士生40人,博士生30人。

早在1988年,就是国家教委评选的国内唯一的人文地理重点学科点。在2001年的第二次国

家重点学科评选中,该专业再次以绝对的首位优势成为全国重点学科。近五年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完成区域城镇体系、城市总体及分区、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城市土地利用、旅游发展等各类规划70余个。有国家奥运中心、中关村西区等6个重大项目在国际规划设计招标中中标或获奖。

第十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是我国早期建立的建筑院系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与哈工大诞生同年的1920年。当时为隶属于中长铁路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铁路建筑科;1922年学校改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设铁路建筑系和电机系;1927年铁路建筑系改为建筑工程系。1928年,学校由东省特区与中东铁路共管,校名改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当时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采用建筑结构和施工并重的教学模式。1958年起设立建筑学专业,实行6年学制。1959年国家实行院系调整,土建类专业从哈工大分离出来成立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科纳入土木工程系。1977年恢复建筑学专业本科高考招生,1979年恢复设立建筑系。1985年增设本科城市规划专业。1995年增设本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999年成立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始于1952年,当时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开办含有建筑学专业的研究生班。1959年起招收导师制研究生。“文革”后1978年恢复招收导师制研究生。

2000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建筑大学合校后,原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艺术设计系、建筑系并入,组建了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04年3月成立了建筑系、城市规划系和艺术设计系。下设建筑设计(一、二、三室)、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环境设计、产品与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10个教研室,并设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和城市设计等九个研究所,此外还设有实验中心、数字信息中心、建筑图书分馆、资料档案中心等教学和研究辅助机构。

城市规划本科专业成立于1985年,同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我国较早创办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之一。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于1998年以A级通过国家专业教育评估,并于1999年被评为建设部重点学科,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再次以A级通过国家专业教育评估。城市规划专业经过多年奋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居领先地位。本专业拥有国家甲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大量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项目,是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良好基地.就目前国内来说,城市规划就业的需求量很大。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大多生活在城镇化地区,而我国居民正处在城镇化的飞速发展阶段。

城市规划专业好不好?你对要学这个专业的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

2010-05-02 18:04

注册规划师 注册建筑师 注册城市规划咨询师 注册建造师 注册造价师 监理工程师,你在网上搜索“tazhidao”或者“大学专业解读”就可以找到,还有很多很好的专业介绍,都是一些过来人的心得,很难得。城市规划专业毕业去哪些单位比较好?

设计院或者规划局,设计院赚钱多累,规划局不好进,轻松待遇好(山东科技大学)

国内农业规划设计院十大排名 篇4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在政策方面做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规划指出到2015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结构更加合理,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更趋完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条件较好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展望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现代农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一个正确、合理的规划则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农业规划市场目前呈现鱼龙混杂的局面,大大小小的农业规划公司或者设计院数不胜数,万一选择不当,造成资源浪费不说,也会延误现代农业规划时间,得不偿失!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判别一个农业公司的好坏呢?第一个就是看他的成功案例,这点事相当重要的,然后是资质、口碑等!今天为各位有农业规划需求的朋友分享装修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农业规划设计院(公司)佼佼者,希望为大家选择农业规划设计院(公司)提供方便!当然,这也是仅供大家参考参考,真正有需求的朋友一定要多方对比。

中国农业大学富通公司:

中国农业大学产学研推一体化的高科技国有企业,是中国农业大学七大科技产业之一,是中国农业大学最大的科技推广平台,也是国内农业科技和城乡统筹领域最权威、最专业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企业立足中国农业大学,整合人才、科技资源,为政府、投资商、开发企业等提供规划设计、工程建造、科技推广、运营管理等多元化、全方位、一揽子服务体系,达到了交钥匙精品工程。

山合水易休闲农业规划设计公司: 国内首家从事农业规划、生态农业规划的旅游规划公司,在农业生态园规划,生态园设计中有数十个落地的成功案例。多年来专注于休闲农业旅游策划、规划设计、等相关研究,积累了大量成熟的研究成果。山合水易休闲农业规划设计团队秉承山合水易 “根植大地,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结合休闲度假及养生的规律,使山合水易规划设计的生态庄园,创意农业产品更具生命力,实现了农业生产与旅游休闲产品的完美结合。

远景设计研究院:

国内首家从事集农业旅游策划、规划、设计于一体的服务承包商。在农业运营模式、乡村旅游规划、农业产业打造、城乡统筹规划中有着20年的丰富经验,拥有黄龙溪古镇、青城山景区、峨眉山峨眉院子、卧龙自然保护区等全国1600个成功案例。正努力成为国内农业旅游规划模式创新领导者。我们努力打造最具有商业价值和产业能动作用的农业旅游项目,为客户提供农业旅游规划的经典作品。通过创新实用的农业规划设计,力求在每个项目中满足并超越客户和使用者的期望。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核心企业,拥有旅游规划设计甲级资质、建筑设计乙级资质、城乡规划乙级资质、工程咨询丙级(建筑)资质和北京绿维创景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光影侠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绿维创景景观工程有限公司(筹)、绿维(北京)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绿维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共同构成的企业联盟组织,形成了国际化的、产业链延伸服务的全程服务模式。

巅峰智业:

巅峰智业的资深专家为各类客户提供经济分析和战略规划服务。集思广益,让初步规划和概念逐渐成形最终落地运营的产品。工作主要集中在旅游地产、旅游公共设施、休闲娱乐以及土地使用政策与规划上,旨在帮助客户了解市场行情、评估风险、厘清发展计划、商业战略和公共政策内在的不确定因素。

绿博农业:

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区域农业发展规划、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农业产业规划、休闲观光农业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农业项目策划咨询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单位,也是华东地区首家农业专业化咨询策划机构。拥有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术队伍和业务团队,长期为其提供咨询服务、农业技术指导、投资和招商引荐等服务。

上海狮诺:

诺狮在成长的同时不断的借鉴国际化人力资源和国际化运作管理模式,长期与加拿大、美国、香港公司保持密切合作,同时诺狮(KNOWS)还汇聚了包括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的优秀旅游规划设计力量,为更好地植根于中国的本土文化和农业策划规划设计服务创造了条件。

博为国际:

博为国际服务团队构成特色明显,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战略与战术兼备、宏观研宄与微观运营结合、策划与规划同步服务的复合型团队-博为国际拥有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城市发展研宄、产业经济研究、城市规划设计、商业市场研宄、旅游景区策划、房地产运营、项目投资分析、目标招商策划、市场整合推广等多领域的人才,团队成员多数具备市场一线的实战经验

华汉旅规划设计研究院:

由中国旅游界著名的王洪滨教授于2001年创立,以旅游发展的定位研究及游憩方式的创新设计为核心竞争力,以旅游吸引力的精准打造及泛旅游产业的整合发展为价值追求,拥有国家旅游规划设计甲级资质、环境艺术设计甲级资质及施工总承包三级资质,是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副会长单位、中国环境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优秀企业。

东方创美:

创意标新,中国旅游产品的开发,若不是占据着垄断性的资源如长城、黄山一类,要想力压群雄,如何创意文化元素、标新模式开发是关键。东方创美以规划方介入项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则摒弃传统上仅是规划方的自身定位,更从客户角度考虑问题,包括我们客户所关心的政府高度、实操落地、招商引资、营销行动计划、退出机制、滚动开发、持续经营、品牌价值、异地复制等各个方面内容。

汕头大学的国内排名 篇5

1、麦肯锡(Mckinsey Company):企业战略运营组织技术和财务等方面

2、罗兰.贝格(Roland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 专长于为企业提供公司战略重建重组市场营销物流营运企业兼并后联合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咨询服务

3、翰威特(Hewitt Associates): 综合性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专长于为企业提供策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

4、美世咨询(Mercer Management Consulting): 美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员工福利薪酬和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

5、埃森哲(Accenture Consulting):业务包含管理咨询信息技术经营外包企业联盟和风险投资。管理咨询为企业提供服务包括:战略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管理运营管理风险管理以及人才与组织绩效。

6、华信惠悦咨询公司(Watson Wyatt Wordwide): 世界著名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精算的顾问公司,在人力资源策略财务薪酬和福利绩效管理员工的交流及退休计划等方面提供服务

7、波士顿(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业务职能是企业策略信息技术企业组织营运效益。在战略管理咨询领域堪称业内翘楚。

8、上海硕智企业管理咨询公司: 提供组织设计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等管理咨询服务,擅长岗位胜任力模型建立绩效管理体系设计薪酬管理体系设计等

9、科尔尼(A.T.Kearney Consulting): 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咨询服务,包括战略组织运营商业技术解决方案企业服务转型和高级猎头服务

10、毕博(BearingPoint Inc.): 管理咨询公司和系统集成商

11、华夏基石企业管理咨询集团: 提供系统化实操性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12、正略钧策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提供战略人力资源品牌营销流程再造物流采购财务投资集团管控信息化管理培训企业文化风险管理高级人才服务组织再造业绩提升研发创新政府绩效产业转型管理外包等管理价值链咨询

13、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 核心业务涉及企业发展战略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资产并购重组及企业改制企业文化业务流程重组企业信息化等方面.14、和君咨询公司: 提供战略规划与实施组织与流程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拟上市企业咨询区域经济规划管理培训股权激励投资银行等咨询业务

15、仁达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提供从发展战略组织变革运营改善到文化管理品牌提升的专业服务。业务类型涉及管理咨询管理研究管理培训三大领域

16、柏明顿管理咨询公司: 提供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综合性的管理培训服务以及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各类公开课研讨会等。

17、通用咨询(General Consulting International): 管理咨询项目包括:战略咨询;运营咨询;营销咨询;人力资源咨询;财务预算咨询;业务流程咨询;信息安全咨询;企业信息化规划咨询等多项管理咨询项目。

18、太和顾问管理咨询公司: 涉及人力资源数据信息服务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卓越绩效管理体系整体薪酬激励体系高管经营业绩评价与激励设计职位管理与人才管理人力资源审计企业改制与企业变革组织重构与发展等

19、合易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 提供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领域的专业服务。

汕头大学的国内排名 篇6

一、世界大学排名对科研的测评

排名离不开评价指标体系, 每一套世界大学排名都伴有根据不同指标及其权重构成的指标体系。从世界主要大学排名版式看, 其信息资料基本上都源于如下三个渠道:第三方来源如政府数据库;高等教育机构;对学生、教职工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调研数据。然而, 由于具有可共享的跨国比较性资料的局限, 这些国际性大学排名只能从现有的可利用资源中更多地选择对容易量化的科研指标进行评价, 而非高等教育机构的全部学术活动。他们大多利用国际通用的Thomson-ISI或Elsevier-Scopus开发的文献计量 (bibliometric) 和文献引证 (citation) 数据库, 即通过同行评审杂志中的论文数量和科研论文影响因子对科研能力予以评价。如上海交通大学主要强调在世界最权威杂志《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论文量和高等教育机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其他国际主要奖获得者数量。在排名体系中, 校友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数量占评价指标的10%, 教师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数量占20%, 高引用科学家人数占20%, 在世界顶级刊物《科学》和《自然》上发表的论文数占20%, 被SCI和SSCI收录的论文数占20%, 人均指标占10%。排名所采用的数据都来自第三方, 如诺贝尔奖和国际数学联合会的官方网站、国际性的论文数据库、各个国家的权威教育统计机构等, 排名不采用任何由学校直接提供的数据[1]。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QS世界大学排名采取6项指标: (1) 学术界同行评价 (Peer Review) , 主要通过调查学者和专家对各大学的评价, 占总分的40%; (2) 雇主满意度评价 (Employer Review) , 占总分的10%; (3) 师生比例, 占总分的20%; (4) 教师科技论文引用率 (Citations/staff) , 占总分的20%; (5) 国际教资比例, 占总分的5%; (6) 国际学生比例, 占总分比例5%。可以看出, 第一和第四项基本都是对大学科研的评价, 共占60%[2]。

西班牙教育部高等学术研究委员会的Webometrics全球大学排名中测评大学的四个网络指标, 以“网站规模” (即使用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搜索到大学的网页数量) 、“网站搜索能见度” (只用雅虎搜索, 大学网站的全部链接数) 为主。其中网络搜索能见度 (Visibility) 占总分的50%;网站规模 (Size) 占总分的20%;“资料丰富度” (Rich Files) , 即对学术和出版行为评估, 并把网站中不同的文件出现形式也纳入考虑, 占总分的15%;“学者或研究人员” (Scholar) , 即该大学能搜索到的发表文献和被引用的文献, 占总分的15%[3]。在该评价指标体系中, 充分考虑了开放科学的国际化趋势, 即根据高等教育网络呈现的规模对大学科研进行评估, 每一个指标中主要呈现的是科研指标。这套对科研的测评体系主要采用网络计量学方法。

台湾高等教育评估与认证委员会的《研究型大学科技论文绩效排名》所用的指标和权重为:科研能力, 即过去11年的论文数量 (10%) 和当年的论文数量 (10%) ;科研影响度, 即过去11年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总和 (10%) , 过去2年被引用次数总和 (10%) , 过去11年间教师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 (10%) ;科研卓越, 即过去2年高引用率 (20%) , 过去10年高引用率论文量 (10%) , 当年高引用率期刊论文量 (10%) , 强势学科数量 (10%) [4]。

由此可见, 在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 科研指标权重最大。这说明, 学术研究是衡量世界大学水平的核心指标, 直接影响着大学排名。从数据搜集与分析看, 主要以可量化的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 (被引次数) 展开对大学科研定量分析。

二、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的国际影响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其日益增长的市场化导向, 使得学生、家长、雇主、研究机构、政府对大学的声誉、质量、投资回报率等越来越感兴趣。大学排名通过对大学间可比信息的加工处理, 以直观的结果显示出来,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各界对世界大学了解的需求。因此世界大学排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1. 引发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调整。

世界大学排名指标对科研的强调, 促使许多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 通过加强科研能力提升国际学术竞争力, 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于是, 许多国家开始更多地强调在表现卓越的研究型大学投入更多科研资金, 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和博士生教育项目建设。

在世界大学排名中, 美国大学具有明显的优势, 而一些传统上著名的欧洲大学和亚洲国家并不看好, 这就引发了这些国家政府对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和科研经费投入的反思。牛津大学校长在英国议会科学委员会上就曾提出:“世界大学排名看起来相当可信, 但结果表明欧洲大学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5]欧盟委员会教育专家简·费格尔 (Jan Figel) 指出, 如果不采取行动, 欧洲大学会被中国和印度的大学所超越。法国教育部门领导和高校校长也普遍认为, 法国大学规模不大, 资源分散, 政府对大学干预过多, 缺乏专项科研投入, 导致了法国大学的国际排名和国际竞争力下降。正如西方著名学者马丁 (Enserink Martin) 所言:“在世界大学排名中, 法国大学表现不佳, 从而引发了法国关于大学体系的全国性辩论, 并于2007年7月出台了新教育法, 赋予了大学更多的自治权。”[6]此外, 德国等多个国家对本国高等教育体系都进行了反思和科研资源配置战略的改革。在我国, 近几年国家强力推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以及近期 (2009年12月9日) 中央教科所发表的《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估报告》对我国一批重点大学投入和产出绩效做出的评估,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世界大学排名做出的反应。

就世界范围看, 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调整的选择上存在两种模式:第一类是新自由主义模式。该战略模式目标是, 将世界大学排名作为自由市场机制, 将少数精英研究型大学提升为“卓越”级别的研究机构, 从而增强这些大学在世界的学术竞争力。这类模式的代表国家主要有法国、日本、韩国、德国、俄罗斯、中国等, 它们强调通过对“卓越中心”和研究生院的竞争来提升国家科研能力, 从而创建一小批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第二类是社会民主型模式。采取这类模式的国家如澳大利亚、英国、挪威等国。其战略目标主要是建立具有不同类别而非层级的世界级高等教育体系, 而非强调通过“竞争”实现精英化“卓越”。这类战略的典型特征是, 并不依赖精英研究型大学跻身于世界一流之列, 而是强调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横向类别和使命差异。如澳大利亚努力通过建立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制, 使全国所有学生都能在所有高等教育机构获得世界一流教育。再如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2009年11月发表的《崇高志向:知识经济中的大学未来》 (Higher Ambitions:The Future of Universities in a Knowledge Economy) , 提出了确保英国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体系, 提升英国大学整体学术竞争力的五项战略构想, 但重点强调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如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加强国际科研合作等[7]。

2. 引发各国大学自身战略规划的调整。

一项由经合组织和国际大学协会联合发起的全球大学校长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调查发现, 大学的管理者经常使用大学排名, 70%的被调查对象希望自己的学校能够排在国内前10%, 71%的被调查对象希望自己的学校能够排在世界前25%;研究还显示, 占63%的被调查者指出, 他们已经在大学发展战略、组织、管理和学术上采取了重大改革, 而仅有8%的被调查者未采取改革行动[8]。世界大学排名也影响到大学学科和课程的优先发展战略, 同时在重新制衡教学与科研、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的关系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更多优质科研资源流向科研成果突出的学科领域和研究生教育。

在应对世界大学排名中, 国际上通用的策略是, 一味追求高水平科技论文的产出量。如绝大多数非英语国家高等教育机构激励教师在高影响因子的英语语种刊物或高水平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另外, 由于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指标通常倾向于具有医学院的传统大型综合性大学的科研产出, 因此大学科研规模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应地, 国际上比较普遍的做法是, 重组和联合大学体系, 特别是在科研领域, 如通过专项投资扩建研究院和研究生院。许多大学也开始通过聘请国际学者, 开发和扩展英语语种科研资源, 加大对高水平论文的奖励力度, 提升英语语种科技论文产出能力。由此, 正在引发新一轮的国际学者与科研声誉的学术竞赛。根据西方学者海泽尔昆 (Hazelkorn, E.) 的研究结果显示, 从国际上看, 不同大学应对世界大学排名的策略选择主要体现在科研产出、科研机构和组织、课程设置、学生、教师和学术服务几个方面 (详见表1) 。

三、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的缺失

从几家影响力较大的世界大学排名及其对国际社会带来的影响可以看出, 科研成为影响世界大学排名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环节。但随着大量新兴、交叉学科和知识社会分配趋势的出现, 以学科独尊、兴趣驱动、大学为基地的传统科学知识生产方式正在向新兴的跨学科、应用情景、异质性和多样性的科学知识生产方式转型。正如吉本斯等学者于1994年著的《知识新生产: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研究动力学》指出的:我们正经历着科学、社会和文化知识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 传统的以理论独尊、试验性科学、学科内部驱动、以大学为核心的知识生产模式 (即Mode-I) , 正在被新知识生产范式, 即Mode-II所取代。这给目前的世界大学排名的科研评价方法论提出了质疑[10]。在以模式II主导的当代大学科学知识生产环境下, 目前的世界大学排名对科研的测评有诸多缺失。

1. 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的知识领域过于狭隘。

由于跨国比较性数据资料的欠缺, 上海交通大学和台湾的大学排名主要运用Thomson-ISI或Elsevier-Scopus开发的文献计量 (bibliometric) 和文献引证 (citation) 数据库的定量资料, 这些标准和数据最能记录医学和生物科学的表现, 这就意味着大学排名不可避免地过分强调传统科研产出, 而艺术和人文社科等领域容易受到伤害, 诸如工程、商学、教育学专业学科没有很强的同行评议出版的传统, 它们也面临着压力。比较上述两套排名体系, 泰晤士QS试图评价更广域的大学学术活动, 将同行评估和调研相结合, 但同行评估主要是对科学研究的声誉进行评定的, 并且仅限于英语国家。毫无疑问, 这些科研评估指标只能是“学科”评价性的, 难以测评跨学科学术研究成果。然而,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下和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跨部门和跨国科研合作日益加强, 如何评价这些合作性科技论文是目前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指标的一大难题。

另外, 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指标过分强调传统知识产出, 即强调不同学科的同行评议期刊论文和被引次数, 也就是说, 它们只强调了学术论文在学术同行之间的影响。因此, 这种评价方式仍然体现的是传统科学知识质量监控模式, 即新知识的有效性和合法化都要经过学术共同体认可, 并主要以学科内部相关同行以引证、评论和应用等不同形式的评价进行检验, 主要以学术价值为评价的核心指标。然而, 这种传统评价方式对当前新知识生产方式下的科学知识无能为力。同时, 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世界各国的科技创新政策普遍强调“科研、创新和商业化的生态系统”建设的发展战略, 而传统学术评价方式显然与之背道而驰。因此, 这不但给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指标体系带来新的挑战, 同时也给一味地依照世界大学排名对国家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战略做出不合时宜的调整提出了反思理由。

2. 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囿于传统基础研究。

传统上, 莫顿的“科学规范”和“布什范式”将科学研究二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在这种二分法指导下, 大学科研人员不受社会经济利益约束, 具有高度自主的科研空间, 主要从事基础研究, 大学的基础研究的实施不考虑实际结果, 基础科学一旦受命于不成熟的实际应用目标, 就会断送它的创造力;而产业部门主要从事应用研究[11], 结果使得大学与产业之间形成明显的科研鸿沟。而在以技术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社会,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界限日趋消解, 并出现了如斯托克斯所述的“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12]。尽管基础研究仍然是当代大学科研的根本取向, 但应用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已经成为大学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上大学基础研究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科技论文, 而应用性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研究和强调创新的技术开发等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 科技论文仅是这些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 其他如专利、生物材料等非论文形式的科研成果所占份额不断增加。而当前的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主要以数据库期刊论文作为评价依据, 这就意味着基本上都是对传统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 而对如专利性知识难以测评。另外, 如上海交大采取的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作为评价指标, 也说明这些评价指标主要指向基础科学研究, 因为这些奖励基本上都是基础原创性研究成果。因此, 盲目的以世界大学排名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依据, 不可避免地导致重归传统“象牙塔”境遇, 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3. 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导致片面强调一流大学创建。

我们知道, 世界大学排名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兴起的, 其评价指标自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世界大学排名的兴趣, 并做出了战略性的回应。与此同时, 世界大学排名就是要通过排名定位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 从而将世界一流大学从世界大学体系中分离出来。然而, 由于各国大学体制、类型和文化传统的不同, 运用一套单一的评价指标和权重对不同国家大学进行比较, 其可信度显然难以保证。另外, 面对世界大学排名, 许多国家政府采取了新自由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策略, 即重点建设一批精英式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从而将其与大众化的教学型大学区分开来。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 世界一流的科研并不一定只存在于世界一流大学, 同时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研究者也不一定只存在于世界一流大学。受世界大学排名的影响, 学术界普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如果没有基础科学卓越研究, 如果缺乏在国际刊物上的论文, 就不可能开展可持续性应用研究或产业相关的研究。这种理解表面看似乎合乎逻辑, 然而这显然是传统上的线性创新思维方式, 即20世纪40年代美国万尼瓦尔·布什提出的“由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生产经营”的基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二元分离”的思维模式。另外, 过分强调世界一流大学发展, 可能会削弱国家科研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服务能力。因为, 地方或区域大学, 特别是一些行业特色大学, 在区域创新系统建构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The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EB/OL].http://www.arwu.org/RankingResources.jsp. (2010-01-01) .

[2]Times Higher Education.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EB/OL].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story.asp?Storycode=408908. (2009-12-20) .

[3]CSIC.Webometrics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EB/OL].http://www.webometrics.info/about.html.

[4]The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Accreditation Council of Taiwan (HEEACT) .Ranking of Scientific Papers for World Universities[EB/OL].http://ranking.heeact.edu.tw/en-us/2009/Page/Indicators. (2009-12-20) .

[5]Guardian.Chris Patten’s speech[EB/OL].http://education.guardian.co.uk/students/tuitionfees/. (2009-06-12) .

[6]Enserink Martin.Who Ranks the University Rankers[J].Science, 2007, 317 (5841) :1026-1028.

[7]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Higher Ambitions:The Future of Universities in a Knowledge Economy[R].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Skills, November2009.

[8]Hazelkorn E.The Impact of League Tables and Ranking Systems on Higher Education Decision-Making[J].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2007, 19 (02) :87-110.

[9]Hazelkorn E.Rankings and the Battle for World-Class Excellence:Institutional Strategies and Policy Choices[J].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2009, 21 (01) :47-68.

[10]Gibbons M, Limoges C, Nowotony H, Schwartzman S, Scott P and Trow M.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4:18.

[11]Bush V.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R].Washington, DC: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1945, reprinted in1990) .

上一篇:妇科护士的个人心得体会下一篇:厨艺大赛决赛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