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标学习活动总结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课标学习活动总结

语文课标学习活动总结 篇1

曾家小学 谢炎丽 课程标准是教学工作的导航标,《新课程标准》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近期,曾家小学全体语文教师开展了理论学习——学习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老师们先学习了崔峦老师对课标的解读,了解了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有了高屋建瓴的专家引领,老师们又细细研读每一条课标,纷纷圈圈点点做批注,发现了微调之处:如提出识字减数量、写字提质量;将“初步学会默读”调整为第二学段的目标;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规范了量化指标等。更重要的是《新课程标准》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每位老师认真学习,并检验了自己学习新课标的成果,抒写了学习新课标的感受,并进一步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实践。

短短一个下午的学习,老师们收获颇丰。《新课标》为我们的语文教学灌入新的雨露,滋润语文教学这片沃土。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远离偏、难、繁,向着感悟、探究、综合、运用等方面发展。让我们永远对课堂充满激情和梦想,让激情和梦想成为我们学习永不枯竭的源泉和动力!

语文课标学习活动总结 篇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是课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和管理,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新课标实施以来,取得了诸多成效,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场面热闹,但学生容易脱离合作学习任务胡乱讨论、开小差;有些教师过于遵从新课标倡导的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性精神,课堂上出现“能做哪题就做哪题”的现象,未能真正实践新课标倡导的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课堂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管理转型中课堂管理规则不明确、教师角色定位不准、合作学习低效等问题更加凸显。本本论文将针对这类问题,从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谈谈小学语文课堂管理的策略。

一、课堂人际关系管理

1.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小学生心理水平、认知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等方面尚在初级发展阶段,而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最主要的管理者和组织者,需要发挥其有效引导的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尊重学生自主思考、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等符合新课标精神的主体性学习行为的同时,组织课堂朝着教学目标有序高效地进行。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课堂管理很少有施行阻力;师生关系冷淡甚至僵化对立,课堂往往死气沉沉,教学管理不畅,甚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提高自身修养。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具备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教学技能和优秀的道德修养是获得学生信任和树立威信的重要条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道德修养不仅关系到师生关系,更直接关系到规范的遵守、教育的施行;其次,教师关于师生关系观念上的转变。新课标倡导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当尊重和合理引导学生,给学生以平等的精神空间和课堂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乐于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当中来,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融洽;最后,教师要严慈相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角色亦师亦友。教师将自己真正融入学生群体中,做他们的朋友,理解和关爱他们。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是非判断能力,都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而且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无意注意占主导。课堂上犯错是正常的,教师不要急于制止和指责,而应多倾听,发自内心地接纳和理解、关爱、引导学生,做到真正地尊重学生,学生自然就会尊重和爱戴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应当不迁就学生,不溺爱学生,对学生应进行适当管理,对于学生不合理的课堂行为和十分偏离课文理解的认识要进行及时而有力地干预。面对过分的课堂行为,教师要坚持有理、有法、有度、有恒地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并约束的言行。

3. 建立和谐的合作学习关系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许多语文问题的设置具有提升性、开放性。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学生能够互相启发和补充,合作解决学习问题的效率更高。

然而,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不理想的合作学习状态并不鲜见。有的组长包办,不让组内其他成员插手;有的学生表现欲强烈,固执己见,不容他人置喙;有的学生惰于参与,不主动思考,成了合作学习的旁观者。学生的整体课堂参与度反而下降,合作学习无序、低效,缺乏自主思考、深入学习。合作学习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实施恰当的课堂管理策略,积极营造和谐的合作学习关系,使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地进行。

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营造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的氛围,在理解、鼓励、宽容的精神空间里,学生能够体会到自由表达和合作交流的快乐;其次,正确处理组内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关系,组长平衡组内发言机会,适当照顾后进生,带领组内成员尊重和鼓励后进生的思考和发言。营造尊重、信任、亲和的合作学习关系;再次,培养学生小组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指导学生在任务的分工与协作、资料的收集与处理、观点的表达和讨论交流、和谐处理争议等方面应该注意的地方;最后,教师通过小组排名、奖励、小活动培养组员的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和团体情谊。

二、课堂环境管理

教学环境就是指那些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人的因素的总体。从表面上讲,教学环境虽然是相对静止的,且处于教学活动的外围,但实际上它却以特有的影响力干预着教学活动的进程,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合理安排课堂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有利于教师优化课堂管理。

物理环境上,教室应通风良好,光线强弱适宜,室内色调宁静,布局整洁合理,低噪音背景。心理环境上,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进行凸显本学科形式自然活泼的文化浸染,营造一种笔墨书香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语文学习产生一种独特的好感和兴趣。

三、课堂纪律管理

1. 制定课堂规则

课堂规则是指课堂内师生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要求或准则,具有指导、规范和约束课堂行为的作用。班级规则的制定和落实非常必要,而且方法要得当。

首先,民主制定规则,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来。要让小学生认同并自觉遵守和维护语文课堂管理规则,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语文课堂规则由一种压制性的“异己”存在变为由学生自主制定和认同的契约,执行更加自主自愿;其次,规则要适宜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且表述明确。制定的规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不提出超越学生发展阶段的过高要求。同时,要使规则真正起到指导和约束作用,就要明确期望的语文学习行为是什么,不是什么,某种行为的出现会获得何种结果,确保教学中期待的行为和处罚都是可以直接执行的;最后,确保课堂规则的顺利实施。语文课堂规则确立后,教师应多采用鼓励的方式,使课堂规则被学生接受并严格遵守。同时,教师应建立明晰的赏罚制度,对学生进行有效监督,建立纪律严明的课堂秩序,保障课堂有效教学。

2. 实施有效的课堂合作学习管理

实施新课改后,合作学习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常规学习形式之一。合作学习的实现程度、学习效果与课堂教学质量紧密相关。

为确保小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语文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笔者认为,自由分组并不妥当,应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根据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性格特点与学习优势甚至性别、情感特征等进行科学而适宜地分组。这样,小学生更容易在合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团队协作,优势互补,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其次,民主选出小组长,安排任务,主持讨论,平衡各成员的发言机会,协调和监督小组学习进程;再次,为小组学习制定规则,细化分工,组内成员都有属于自己的职责和角色。这样,就不会出现部分学生无所事事的现象。比如,在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6课“充气雨衣”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求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并动用集体智慧尽量想出改进的方法。由小组长召集成员进行合作学习,先由检查员检查组内成员的自主思考情况,再由组长主持,让组员依次说出一种需改进的日常用品,进而大家讨论改进方法。整个过程由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结果;最后,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得多,改进得好。这样,小组职责分工精确、明晰,带动学生积极讨论的同时,培养了他们互助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虽然小学生在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具有自主权,但教师仍需要给学生及时进行指导和评价,适当解答和干预指正。合作学习完成后,教师还要进行总结、反思,进行适当的鼓励和批评,指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实现对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自由、自主在有序的课堂合作学习之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小学语文课堂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之下,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实施有效、适宜的课堂管理,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汉字文化的兴趣,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9.

语文课标学习活动总结 篇3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课是由多篇内容不相关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其知识的连续性主要表现在这个词的意思、单词、句子和语法上。语文课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祖国语言的研究;二是培养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由此可见,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一、预习

对于语文,学生有着原来的语言基础,可以通过课前预习来提前了解书本中的知识点。学生预习后,对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深度。例如,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文,里面有生僻字以及各种语法,这便加深了学习这篇文章的难度。如果学生在课前毫无预习就直接翻开课本,在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时就会觉得困难,老师若突然解释到某个词的意思,以及为何要那般用时,学生没有丝毫印象,甚至都听不明白老师想表达的意思,那这堂课的学习效率便会很低。若老师再在互动时间问《桃花源记》的作者,以及围绕作者展开的一系列有关问题,而由于学生没有课前预习,一问三不知,那这节课所学习到的成果就会很少,所以,学生应在课程开始前收集好有关课堂学习的相关资料,以便高效地学习。

二、上课认真

一节课自上课后,学生便要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四十五分钟。在这四十五分钟里,学生需紧跟老师的节奏,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引导去思考,去发挥充分的联想。

语文的学习是开放的、灵活的,可以随意的提出问题,展开联想。也可以将自己代入到当时作者所处的境地去想作者所想,作者所问,以及为何要这般问。因此,思想和灵魂的交流在语文课堂中是最重要的,在师生互动的氛围里,学生要愿意透露真实的自己,快乐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积极参加到课堂活动中去。

在老师讲解时,用心聆听,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听课,尽量避免自己走神,试图遵循老师的方向。保持眼睛、耳朵、心道这三个点,努力集中自己的思想。当然,学生很难一直做到思想的高度集中,但可以试着给自己调节缓冲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同一个课堂上的学生一节课下来所学到的知识的程度不同的关键点所在。一些善于学习的学生在思维高度集中一段时间后会给自己安排一定的缓冲时间,合理地自动调整,使自己能更好地接受知识。

三、课后复习

人的记忆是一条曲线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记忆是从低到高,然后又下落,之后逐渐平稳,记忆效应的解释再由陌生到熟悉,再到记得不清楚,然后再到稳定的过程。记忆的特点要求我们要反复地记忆,经过这个反复的过程后才能将知识真正地、永远地记住。而课后复习,就是试图达到这一目的的方式,尤其是对一些单词及语法点,不经过一个课后巩固的过程,很快就将忘记,因此说,课后复习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也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学生上课很认真,在下课后就把书本放到一边,这种习惯需要改正。这会让学生在上课学到的一部分知识被自己无意间忘记,所以课后复习是必要的。

课后复习是对一节课内容的总结,起到巩固的作用,可以加强记忆,以防自身忘记,可以起到总结升华的作用。且初中语文教材课后有一些练习题,学生可以有目的地练习自己薄弱地方,比如,一些文言解释、一些修辞手法等。也可以在复习时,将课堂上老师讲解过、出现过的相同类型的中国古典词有序地集中在一起。

四、课外收集

学习语文是个积累的过程,现在的学习已不再一味地局限在课堂上,生活的积累也占很大的成分。语文来源于生活,学生应学会从生活中去寻找。

例如,街角的一个告示,例如一面广告墙,当然,更多的是课外书,善于去阅读,善于去发现。生活随处都有语文的痕迹,要用心地去阅读,认真地体会。

要学会合理的运用周围资源,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毕竟语文本就来源于生活。

传统教学设计一般是从概念出发,重结果轻过程,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一般是从问题出发,重视知识和规律呈现的过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独立、合作、探究性学习模式在中国教学被广泛使用,学生需要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去深入,认真研究学习方法,而作为教师,有义务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合作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质量,以及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的整体,真正使用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以及业余时间学习,来拓展自己的思维,学会独立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语变得轻松,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让自己能更好、更有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1]郭初阳.用思想撞击课堂:《珍珠鸟》教学实录[J].人民教育,2005(Z1).

小学语文课标学习心得 篇4

语文人教版必修模块教材容量大,仅是阅读部分,每册就有四个单元共16篇文章,还有表达交流5个专题,梳理探究3个专题。一个模块实际的上课时间为9周共36学时,其中至少需要8──10个学时的作文课时间,还有梳理探究的内容,这样仅阅读教学最多剩下20个学时,加之相当多的选文有一定难度,一篇课文(尤其是文言文)按传统教学就需3──4个学时,教学上时间非常紧,就是在早晚课并用的情况下,按常规操作一般也完不成教学任务。

分析起来,教材的容量增加是客观事实(至少是将以前三年语文学习的内容安排到了一年零半个学期里),而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师的教材观有待更新,处理教材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长期以来我们“教教材”教惯了,教学只停留在“教”的层面上,不尝试“用教材教”。教材仅仅是个例子,虽说是老师们人人能说的一个道理,但在操作中却不敢擅加取舍。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教”不完高中新教材是正常的,但并非是学生“学”不完。教学中,我们是以书本为本,不敢越雷池一步,还是从学生实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灵活自主地处理教材?是以“教”完教材内容为重,还是以“学”到多少为本?是从教师个人预设的教学任务出发,从教材内容出发,还是从学生实际、学习过程状况出发?是坚持统一要求、统一步骤,还是尊重学习个性和学习差异?是过于依赖教师个人,还是不对学生放心?这些问题其实都是老问题,是“以教定学”还是“以学定教”的观念冲撞的结果。“教”不完可能客观存在,但学生“学”完是完全可能的。“教会”和“学会”孰轻孰重值得认真思考。

所谓“教教材”,就是依据教学大纲,忠实传授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其特点是对教材内容做细致地梳理,到位地传授,尽可能做到“滴水不漏”,教材的观点就是“真理”、“权威”。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也讲究启发、讨论,也讲究师生活动,但当学生的观点与教材的观点不一致时,只能以教材的观点为标准观点,甚至对某个问题的表述都要以教材的文字表述为依据,即所谓“以本为本”,其实质是压抑了师生的创新精神。目前,全国大多数地区仍然使用统一的教材,仍然与考试大纲一道成为高考命题的依据,故此种知识立意的教学行为仍然占据主流地位。

所谓“用教材教”,就是依据课标、基于学情,借助教材的学习素材,忠实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的教学行为。在此种教学行为中,教材只是一种学习工具,教材内容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并不是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全部掌握,教材也不能成为高考命题的依据。随着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推开,各种版本的高中教材纷纷上市,为各地市、各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同时,伴随着高中教学使用教材版本的多样化,高考只能依据课程标准而不是某个版本的教材来命题。

就“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区别而言,从知识容量看,教学大纲的目标主要是“双基”的目标,重在知识点的规范,课标的目标则是包含“双基”在内的三维目标;教学大纲规范的学习内容没有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力,在其指导下的教学行为很容易导致“教教材”的教学行为,而课标中的学习内容的总量大大超过了教学大纲所规范的知识容量,其中大量的选修模块和新教材(无论是必修教材或是选修教材)中呈现的大量学习素材(如丰富的案例),赋予了学生极大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从知识的呈现方式看,原来的统一教材更多地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编写思路,知识体系比较完整,前后章节的逻辑性较强,文字表述多以结论性的表述为特征。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编教材,以学科理论为背景,以课标“三维发展目标”为核心来编写,体现“问题解决”特色,很少或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性知识,试图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素材自己悟出隐含其中的基本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教科书与其说是“教材”,不如说是“学材”。由此,教师如果不加选择地用“教教材”的教学行为去实施,必然出现“课时不足”的尖锐矛盾,同时也就不可能实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所以,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学行为必须是“用教材教”。

为了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实质性转变,我们考虑了两个问题。其一是“教”什么,其二是怎样“教”。

作为教师,应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态度),并将这些基础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已有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应深入思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刻涵义,认真分析课标中规定的内容及其所达到的要求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还可补充哪些内容?同时应将哪些内容从课堂教学中删减去?

作为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这个核心来组织教学。

其次,合理利用时间,利用各种机会“教”语文,让学生“学”语文。

(1)早、晚课的合理使用,课程的合理整合与分配。

(2)对学生成长记录袋整理的参与

二.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信息多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教材上没有一个标准

教学参考书上也没有涉及,教师应依据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扩大学生知识面,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尤其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我们要做学生思维的呵护与引导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激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下面是我们一位教师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的片段。

师:《林黛玉进贾府》中后人的两首《西江月》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他不愿受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因此,被人们看作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因此被人们看作是“行为偏僻性乖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因此被人们看作是“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之子”。其实,这正是曹雪芹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

我分析完后,学生们都在低头做笔记,突然,一位学生举起手来,我以为他可能听得不太明白,叫他起来,他慢慢地站起来,看了我两眼才说:“老师,我觉得我们的同学与贾宝玉有相似之处,比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愚顽怕读文章’、‘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对于贾宝玉的这些,作者与世人大加赞赏,而我们却得到老师与家长的批评,难道不可以说我们也是对传统的一种反叛吗?”

对于这位学生的提问,我愣住了,同学们也惊讶了。学生提出的这种问题还真出乎我的意料,但我知道这问题很牵强,可见学生对文章认识的错误。我刚想反驳,但又想,问题虽然是错误了,但在学习中能联系身边的人和事来比较,并大胆提出疑问,毕竟他是思考了,这不是我们所提倡的吗?或许他也知道自己提的问题不太妥当。于是,我决定换种方式,引导其正确理解。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好,说明他在学习中懂得思考,是位有心人。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我先把问题抛给学生,看看他们的反应如何。果真有学生举手,我指名回答。

生:老师,我觉得他讲的有些道理,贾宝玉光有一幅漂亮脸蛋,只知在内帏厮混,又不喜欢学习,这样的人能赞扬吗?

生:对呀,我们现在有时也不喜欢学习,为什么老被批评?

师:贾宝玉真的只在内帏厮混?真的不喜欢读书?他不喜欢读什么书?他所处的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和我们的有什么差别?

生:我知道贾宝玉为什么不喜欢读书了,因为他生活在封建社会中,当时他们学习的是八股文之类又长又臭的文章,没有实在意义,只能死记硬背,那当然是怕读文章了。

生:我记得《红楼梦》中贾宝玉是喜欢看《西厢记》的。

生:大观园大都是女人,贾宝玉接触得最多的当然是她们了,其实他不是厮混,他经常与他们对诗作画。

生:宝玉作为出生在贵族家庭中的贵公子哥儿,不仅不鬼混,而且对丫环们也平等对待,在封建社会中这种行为难道不值得称赞吗?生7: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与贾宝玉的是不同的,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为了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为了祖国美好的未来,我们能不学习吗?

师:同学们,你们的说法是很正确的,要正确认识一个人物,就不能脱离他所生活的背景与环境。贾宝玉在封建社会中的这些表现,不能简单地认为他是个贵公子哥儿不思进取,相反,他却是一个敢于和封建制度、封建思想作抗争的叛逆者。处在不同时代背景的我们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贾宝玉,要正确认识我们的学习目标与任务,祖国的明天需要我们在座的各位去建设,因而我们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三.面对目前在教学上强调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活动,教材的练习与训练题变少,高考又不知怎么改的问题,要处理好教学中“实”与“虚”、“死”与“活”的关系。

尽管经过了培训,有的是多轮培训,但许多教师操作上的改观不大。仍是重在讲授和训练,仍是把高考当作第一关注的话题,将教学过程纳入高考的循环之中。他们是在担心:课内学生活动多了,体验多了,老师的讲解少了,学生学不到东西、教学效果下降了怎么办?有的课堂有变化,但在追求热闹,学生具体收获不多,花架子,不务实,知识与技能不能落实。有的仍以高考训练的模式套新课改,处处以训练为本,试题又深又难,题型沿袭高考样题,过于追求考试分数。

有效教学首先需要解决狭隘的教学目标问题。如果将新课程定位在为高考服务,为学生成绩提升服务上,那是极其狭隘的课程观。我们不能让高考指挥一切,让教学只是围着考试转。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发展,学业成绩是其重要的方面,但不是我们的教学的终极目标和全部目标。如果改善了教学,真正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和发挥起来,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师生共同合作,学生有了全面的素养,有了提高和发展,面对考试,即便是高考,学生也不会有困难。

由于语文界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论争尘埃落定,大家都较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于是在新课程实施中又出现另一种偏失,相当多的教师受弱化工具性观念的影响,不恰当地认为要弱化知识教育,反对知识本位,加之实验教材无论是课文前后,还是一本书的前后均将知识性内容作了弱化处理(这种做法及教材审查标准是否妥当尚待时间来检验),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大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不喜欢“死”,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透,就立马跨过课文本身做许多引伸与发挥,做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并且极力地要把一节课做得热热闹闹,又好玩又好看──十分“活”。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的“死”东西就不是在搞新课程,只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和一节课的“活跃”“活泼”上。这也是偏了人文性,又弱化了工具性,“虚”得没有着落,是一个误区。

我们也不能将教学效果仅局限在知识与能力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这中间需要辩证的处理和科学的安排。课内各种活动必须要追求效果,虽然貌似热闹的形式主义不是课改的追求,但在教法上太实太“死”又不是语文课的特点。如果仅是为了追求“死”,而把重要的“过程”忽略了,其实是把重要的教学目标丢却了。

许多人总认为我备好的课、确定的教学任务就是目标,一节课应该完成我定下的目标,把预设的任务完成才放心,如果学生活动的“过程”太长,讨论、思考、体验的时间太多,我的课没上完,这节课目的就没达到,就是失败的课。于是在课堂中,许多热闹的讨论场合、生机倍现的体验过程被强令嘎然而止。教师怕时间不够,不得不让学生从“过程”中走下来,直奔预设“目的”,“过程”搁浅在任务面前。这是很煞风景,不大科学的。语文教学当然要有目标,只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目标过于单一刻板、过于集中明确、控得过死也不行,它应该是在具体与模糊、明显与隐匿的交融互动之中。有些目标表面看来没有马上达到,但通过学生的多方位体验,已深入其内心,对其思维方式的改善、情感的养育、知识领域的补充有很大效益,这不是狭隘明确的预设目标所能涵盖得了的。急功近利不利于语文教学的长远目标。所以说我们既要重视显性、明确的目标,又不能忽视隐性、模糊的目标──教学目标和内容既要“死”、“实”,又不能太“死”太“实”,既要有一定的基础(或重点),又不能完全为基础(重点)而教,要有综合效益(三维目标)的追求;教学方式上要“活”,不要把课上得太“死”、太“实”,要把“活”“虚”的过程给学生,但又不能太“活”太“虚”而没有实效,以致流于“虚”……这大概是语文学科十分独特的地方。语文课的特别处就在于“死”“活”并重,“实”“虚”相间。

四、对学生模块学习的过程评价要公正、灵活。

按新课程要求对学生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平时测验等,教师都要给打出一定的过程综合分。不说别的,单就作业而言,一个模块教学中,至少十多次作业,四篇作文,而每位教师必须面对100左右位学生,要对几千份的作业逐一评价,恐怕是只能走形式了,怎么能给他打课堂表现分?教师的工作量有多大?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1、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教师不能“独霸话语权”。在课堂评学时,教师是主要的评价主体,但不是唯一的主体。除教师外,还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避免单一的评价带来的误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不同主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2、评价结果的呈现应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应采用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鼓励性的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只要你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的评价。另外,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纠正学生有失偏颇的地方。评价的呈现方式一般包括评分或等级、评语等。

五、新课改实施一年以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语文必修教材的整合处理还需进一步探讨。

2、由于对学生学情调查估计不足,制定的教学目标有偏高现象,还需调整。

语文课标学习活动总结 篇5

语文课程非常重要,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良好个性观念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所以说,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既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又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根据以上特点,我对此课标的学习深有体会:

一是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二,作为语文老师,必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功功能

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语文学科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第三,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第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教学中,应继承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习一年级语文课标心得体会 篇6

天湖小学 吴惠琴

要想当好一名任课教师,就必须要理解和把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因为它是指导我们备课和上课的标尺。假期里又将语文新课程标准进行了重新解读,使我对课标的理解更深刻了一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对于这一理念,我的体会颇深。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决定了它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学生从小热爱语文,喜欢学习语文。

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更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吸引了许多国际友人都来学习。作为教师,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尤其是通过语文课堂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从而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首先,要想让学生爱上语文,就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教师要不断修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使它准确、精炼、优美。优美的语言能给学生美的感受、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有相声般的幽默、小说般的具体形象、诗歌朗诵般的激情,通过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给学生以诗情画意般的享受,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久而久之,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就会越来越喜欢语文了。

其次,引领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这方面,教师要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读书,读好书,遇见美文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也可以将自己读过的好书向学生推荐,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要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与我们一起品味书香。随着的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一定会越来越丰富,语感也就更强了。

语文课标学习活动总结 篇7

关键词:观念 兴趣 成果 反思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 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兴趣,推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其目的在于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冀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怎样在语文学科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把这种学习方式与课文内容相结合?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

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发现语文现象、掌握语文规律、获取语文知识,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语文探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准备好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活动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的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学习的主人。明白这一点,我们教师就要转变观念,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从而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才能积极主动。语文是以抽象的文字为载体的,学生通过阅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去理解其内涵,因此,教者首先要注意激趣。鼓勵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有创意的新观点,并且在课堂中与别人交流和商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提供在集体讨论中自主选择话题的机会。我在试教《阿长与 < 山海经 >》一文时,在教学中作了这一点尝试:备课时,我准备了三个问题,①作者为什么用《山海经》作为标题 ? 文章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写了什么情况,表现了什么特点?③怎样理解作者所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不少学生对我所准备的三个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掌握探究程序及方法

语文探究性学习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是指以课题探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语文探究性学习既有以课题探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习。它不同于一般的语文学法指导,它是对语文学法指导的扩展与提升。语文学法指导局限于语文课堂和书本知识。而语文探究性学习既包括语文课堂和书本知识,又包括参与社会实践、探究社会还包括对自身学习方法的探究。针对当前学生实际情况,在他们起步阶段可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逐步掌握探究的程序和方法。比如,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它是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作品进行比较,有分享到进行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探究,寻找出比较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及形成这些异同的原因,从而获得对于作品的新的认识。比较阅读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可以是同一时代的同类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的比较;可以是题材类似表现形式不同的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题材不同表现形式类似的作品的比较;可以是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家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时代的作品的比较。

总之,只要是具有可比性的作品,都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探究比较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各种联系的同时,更加深刻、透彻的认识作品的本质特征,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整理材料的能力,为以后探究性学习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四、评估学生的探究成果,反思探究活动过程

新课标学习总结 篇8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

“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可是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好多老师由于受上级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本人就是其中之一。因为教师的年度考核排名依据就是所带班级学生的统考成绩)。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较大程度上仍然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真正意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就目前而言,我们农村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只有通过在反复“读”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悟”出精髓。

因“文”而悟“道”,因“道”而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及时吸纳教育教学新经验,有效结合“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

四、突出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性,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是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的体验性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崇尚个性化的理解,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的活动过程。

体验性学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语文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丽风光,自然科学常识,童话寓言故事等,不仅有生动故事的感染,优美语言的欣赏,而且有人文品质的熏陶。

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全程体验的程序,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现状。学生学习的真谛在于“自悟”。语文教学的体验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增强学生的态度、意识和观念,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关注。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策划一项活动,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

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性、因此,反映在学习结果上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学生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承认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

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对以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观念的挑战,应当引起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深思。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育教学氛围下,需要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会得到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 语文学习总结

★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

★ 榜样学习总结心得

★ 学习培训总结心得

★ 语文教师年终心得总结

★ 学习物理新课标心得体会

★ 学习化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 中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对标学习及检查总结 篇9

2014年11月3日—11月11日延长石油销售公司举办了安全对标学习及大检查活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具体从以下四个谈起:

1、醒目的标牌标示到位,如杏子川郝家坪联合站进库安全教育培训、工艺管道标示及设备设施标示,永坪销售处交接班标示,榆林销售处应急疏散标,四川销售公司的公司简介及分布图等都体现出标示的重要性;

2、危害告知及指示到位,如杏子川郝家坪联合站HSE应用及危害因素辨识分析,永坪销售处5S安全管理模式,太原销售公司发油台作业规程等都突出了安全操作指导性;

3、制度职责宣贯落实到位,如中立公司门卫岗位职责及入库检查记录,如杏子川郝家坪联合站岗位管理制度及登记台帐,永坪销售处巡查时间表等都表现出严格执行情况;

4、标准化安全管理到位,如四川销售公司采用电子出入检测的环境管理,杏子川郝家坪联合站化验仪器设备设施定置管理及岗前HSE安全教育人的管理等都承现出了科学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留村小学对标学习总结 篇10

2016年6月

2016年3月,在邢台经济开发区教文体局领导的带领下,对天津北辰模范小学进行了教育教学对标学习活动。在对标学习的过程中,模范小学刘文革校长介绍学校的办学情况,观看了学校宣传片和特色活动的展示、介绍。参观校园、教室和走廊。期间与学校领导沟通交流。并与模范小学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对标学习时间虽然非常短暂,但是对方学校超前的办学理念,敬业奉献的师资队伍,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完善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校积极响应区教文体局号召,将“对标学习工作”引入到学校工作中,采取先观摩学习,后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对照对标学校进行学校定位,查找不足、明确方向和目标,突出细节管理和人文管理,明确职责和分工,在全校掀起了对标学习的热潮。现总结如下:

一、积极强化班子队伍建设

在全体干部中积极开展务实意识、危机意识、和谐意识、实效意识、制度意识、合作意识和精细化意识教育,学习先从干部队伍开始,责任先从干部队伍分担,成效先从干部队伍显现,榜样先从干部队伍树立,用坚实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来推动对标活动的开展。

二、注重骨干教师培养 活动的开展要有真正“懂行的”带头人,所以,我们把真正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教师推上前台,积极开展“学科带头人”经验交流活动,用鲜活的实例、同事的语言来现身说法,充分发掘内部资源,丰富教育内涵,互相取长补短,促进共同提高。

三、加强制度保障 我校这次对标活动由学校教务处牵头、学科教研组辅助,先后召开骨干教师经验交流会3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3次,全体教职工大会2次,积极进行宣传引导,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各年级各班先后召开年级部会议和班会,积极进行安排部署,使得本次活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全校开展起来。为了进一步进行规范管理,学校现后制定了《班级精细化管理细则》、《教师工作制度》2项规章制度,对各年级、各班、各位老师的参与与活动效果进行量化考核,对各班精细化管理实效进行量化考核,并加大了班级文化建设、卫生检查、纪律检查、课堂常规检查的力度,进一步为教师群体注入生机与活力,为班级管理搭建精细化平台。

上一篇:关爱残疾人讲话稿下一篇:张爱玲传奇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