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企业文化建设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略论企业文化建设(精选8篇)

略论企业文化建设 篇1

——煤矿企业和安监部门的共同使命

论文摘要:

在阐述煤矿企业安全问题现状后,思索煤矿企业如何从根本上预防矿难事故的发生,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无事故,是安监部门的宗旨,是摆在煤矿行业管理者和生产者面前的刻不容缓的难题。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观念,提高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构建浓厚、科学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文化建设的探索在于创建适合本矿特点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全力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安全文化建设的创新就是建立起无时不在的、切实有效的企业安全文化场所,创新安全文化形式、丰富安全文化内容。结束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安全管理创新的有益探索,是煤矿企业和安监部门的共同使命。

关键词:煤矿管理 本质安全 文化建设

从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和山西省政府2010年1月5日在京举办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备受关注的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整合重组后,山西省矿井数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70%的矿井规模达到年产90万吨以上,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平均单井规模由年产30万吨提高到年产100万吨以上,保留矿井将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山西的做法符合作为资源性产业的煤炭产业基本特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顺应了经济转型的趋势,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在能源投资体制、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和行业管理制度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对全国其他地区类似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一定借鉴作用,为全国煤炭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积累了经验。但作为一个基层安监工作者不免对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产生思索。

煤矿生产具有苦、脏、累、险的特点,作业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复杂,工作空间狭小。在其生产过程中又受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大自然灾害的制约。如在采、掘、机、运、通等各个环节和工序上配合不当就会造成故障和事故,甚至可能酿成大祸,严重危及职工的生命安全,每矿均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国煤炭储量大、分布广,但大都属于井工矿,瓦斯浓度高,因此开采难度较大,技术要求高,在开采过程中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重大事故。

从发生事故的数量和人数看,小煤矿历来是事故重灾区,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从总体上有所好转。全国煤炭总产量由1999年的10.4亿吨增长到2009年的29.5亿吨,增长近2倍;煤矿事故死亡总人数由“十五”高峰期2002的年6995人减少到2009年的2631人,下降了62.4%;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起数由2000年的75起减少到2009年的20起,下降了73.3%。全国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由2000年的5.71下降到2009年的0.892,下降了84.4%,历史性地降到了1以下。全国煤炭产量的不断增长和煤矿安全生产形式的持续稳定好转,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但乡镇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仍然较高。目前我国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5%,但死亡人数却占全球煤矿的80%。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不容乐观。同时我国也有一些先进的大型煤炭集团的煤炭安全生产技术、装备、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神华集团已连续8年未发生3人以上事故,2007年原煤产量2.35亿t,54个生产矿井有48个矿井实现了零死亡目标,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为0.029%,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我国的煤炭生产为国民经济的建设提供了大量能源的同时也负出了太大的惨痛代价。煤矿企业如何从根本上预防矿难事故的发生,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无事故,是安监部门的宗旨,是摆在煤矿行业管理者和生产者面前的刻不容缓的难题。

一、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

(一)强化职工安全意识,构建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

纵观多年来频频发生的矿难,在惨痛的事故背后,不难发现其最根本的原因无一例外是人的因素:矿主、管理者、矿工。他们的意识淡薄,重生产轻安全,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安全技术装备落后,不能及时发现事故隐患或是发现了事故隐患不能及时处理,矿工们在危及职工人身安全的重大事故隐患面前不能或是不敢拒绝管理者违章指挥或强令冒险作业,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困境,安监部门就必须和煤矿企业联手严格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总体推进”的安全生产方针,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观念,提高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构建浓厚、科学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

安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要求,生命的生存原则首先就是安全。在人类的生存活动中,安全防范无处不在,并形成了自己的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

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体现企业中全体员工对安全的态度、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企业安全文化包括保护职工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身心安全与健康,既包括无损、无害、不伤、不亡的物质条件和作业环境,也包括员工对安全的意识、信念、价值观、经营思想、道德规范,企业安全激励进取精神等安全的精神因素。

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把安全文化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应用到企业的生产与管理实践中去,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有完善、科学的安全管理理念和工作规范;培育企业员工先进的安全理念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塑造企业员工的安全行为方式,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使安全生产深入人心,形成保护人身健康、尊重人员生命的文化氛围,提高管理绩效,实现安全生产目标。

(二)塑造职工的安全行为方式,创新企业安全管理方法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煤矿企业对安全管理方式与制度的创新,是一种新型的安全管理科学。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煤炭企业实施安全发展观、进行人本管理的需要,是煤炭行业推进安全管理向本质安全型企业发展的需要,是煤炭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做大做强的需要。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就是以人为载体,运用各种方式来教育人、启发人、提高人、约束人和激励人,而安全检查提出的隐患是教育人最好的教科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发挥安全文化的功能,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防止事故的发生。

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防止伤亡事故的关键,也是安全管理的中心环节;人的失误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减少和消灭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建设做出贡献。煤矿安全是一种多因素、多环节、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只有减少人为失误,防止煤矿灾害事故的发生,才能保证煤炭工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然而,由于人本身的特征决定了人的行为失误倾向。单纯靠教育、培训来防止人为失误,所能取得的效果是有限的,必须尽可能地采取技术措施防止人为失误。同时也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提升矿井装备水平,实行现代化生产技术,保证物的安全状态。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装备是安全工作的重要支撑,提升矿井装备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和体现。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新技术,选用一切适合矿情的新设备,用科技的力量最大限度的降低职工的劳动强度,最大限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大限度的提高机械化水平,最大限度的减少生产人员,并建立健全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切实加大安全投入。

安全投入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需要大量的安全投入来支持。通过事先的安全投入加上有效的安全监管,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无疑是最经济、最可行的安全管理思路。

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是对企业安全管理方法的创新。安全管理的发展经历了经验管理、制度管理的阶段,而企业安全文化是制度管理阶段向风险预控管理阶段的转变,也就是在向本质安全型迈进。

二、安全文化建设的探索

(一)建立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通过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实施,可提高煤矿企业职工的整体综合素质,完善煤矿企业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提升煤矿企业机械化水平。然而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实现煤矿生产的本质安全,还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在分析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充分吸收国内外各种管理体系的优越性,融合创新,形成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强的、适合我国煤矿特点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通过“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创建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本质安全型矿井,实现我国煤矿总体的本质安全化,是遏制矿难频发、扭转安全生产被动局面的治本之策。应该说,这也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实践证明,企业要发展、要生存就必须从根本上遏制事故的发生。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推广是一个战略问题,它既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效益工程。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有神华集团和国家煤矿监察局于2006年初共同立项,联合中国矿大、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国家局研究中心、安科院、中国矿大北京校区、北京诺信公司六家研究单位进行的重大科研课题,最终目标是为中国煤炭行业实现本质安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由风险预控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管理、组织保障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和辅助管理五部分构成。其中风险预控管理主要包括:风险评估、危险管理标准及措施、风险预警等内容;组织保障管理主要包括:组织建设、制度保障、资金保障、文件(记录)管理和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等内容;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管理主要包括:人员准入、员工培训、员工规范、员工考核等内容;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主要包括:采掘管理、机电管理、“一通三防”管理、运输管理、地测管理、防治水管理、爆破管理、压气管理、手工工具管理、计量器具管理、登高管理、起重管理等内容;辅助管理主要包括:煤矿准入、消防救护、应急与事故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和承包商管理等内容。

(二)丰富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内涵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内涵是: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冰山理论”为理论基础,以PDCA闭环管理为运行模式的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可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其理念为“所有意外均可避免,所有危险均可控制”,每项工作首先关注安全,通过风险评估,排查不安全因素,制定最合适的风险管理措施,把风险切实、有效、可行地降低至可以接受的程度。

(三)探讨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特征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特征就是要做到人员无失误、设备无故障、环境无缺陷,系统无漏洞,从而保证整个生产系统的本质安全。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缺陷和整个生产系统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漏洞进行危险源辩识,并将危险源分级管理,按照作业环境分为人、机、环、管四类,明确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在危险源辩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管理对象,明确危险源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及监管部门、监管人员,使管理职责更为明确。针对管理对象指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具体管理标准及管理措施,有效的消除和控制危险源。增加危险源的监测、预警,建立风险预警的模式,通过对危险源监测,按照风险等级预警,并根据频次调整预警等级,找出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控制和整改,实现风险的预控管理,将煤矿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安全文化建设的创新

(一)应用安全培训教育,强化职工的安全人生观、价值观

安全文化建设对企业管理起着核心作用。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一个重点就是不断提高全员安全文化素质,强化员工的安全人生观、安全价值观和安全科学技术的教育。建设安全文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丰富安全物质文化,完善安全的制度文化,充实安全的精神文化,正统安全的观念文化,不断赋予安全文化新的内涵,提高现代安全文化水平,使人的安全行为符合生产和生活的需求,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现代企业生产的需要,营造全员、全社会关注安全的氛围。

安全培训是提高人员素质的主要手段,是安全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同煤集团建立了以安全技术培训中心为核心,以大同煤炭高级技工学校、北岳职业技术

学院为基地,以各二级单位培训部门为基本培训单位的安全培训网络,不断加强“现代化设施、教材、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全员培训,强化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创新培训形式,举办了中日煤矿安全技术联合培训班,并派专业人员赴日本参加煤矿安全技术培训,扩大了安全技术国内外交流,丰富安全文化的内涵。

(二)开展安全文化活动,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安全氛围

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安全文化活动,如安全演讲、安全知识竞赛、安全展览等,形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氛围和环境,建立起无时不在的、切实有效的企业安全文化场所。创新安全文化形式、丰富安全文化内容。开展了亲情教育活动,把家庭温暖融入安全文化,用亲情构筑安全平台,运用亲情寄语、在区队换班室张贴“全家福”、班前入井安全宣誓等形式,举办“小手拉大手,安全一起走”安全演讲活动,嘱托员工、提醒员工为了家庭的幸福时刻注意安全。编辑企业内部安全教育读本,工会编发《煤矿安全生产格言选编》、《安全征文汇编》等文集;安监等部门编发《生命警示录》、《瓦斯事故反思录》等安全教育读本,汇编本单位事故案例,从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因素深刻剖析事故原因,汲取事故教训,用案例警示安全行为,为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供教材,丰富企业的安全文化,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氛围。

四、结束语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安全管理创新的有益探索。是制度管理阶段向风险预控管理阶段的迈进,是搞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解决安监工作被动局面的根本途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安监部门和煤矿企业从长计议,持之以恒,通过多种方式使安全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营造出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持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在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中,积极探索适合本矿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借鉴一些先进安监局、煤矿的安全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进行精细化管理,创建适合本矿特点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全力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是煤矿企业和安监部门的共同使命。

参考文献:

1、《山西省煤矿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在培训》教材,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人事培训处,2009年5月

2、《山西的答卷》文章,《山西日报》,2010年1月

3、《加强煤矿安全监察、促进煤矿安全发展》文章,《中国安全生产报》,2010年1月

略论企业文化建设 篇2

企业文化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项事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由于企业文化具有灵魂、凝聚、约束、向导、激励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因此也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企业发展观点和经营理念的基本内容。企业文化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1 形成企业内在的精神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 是凝聚力是导向力, 也是约束力, 使在困境中人心涣散的企业能够振奋起精神, 团结一致共渡难关;能使顺境中蒸蒸日上的企业能够戒骄戒躁, 做大做强, 这是企业文化的凝聚和向心功能[1]。

一个企业的活力, 一方面在于其管理是否科学, 而内在核心则在于正确的发展理念, 所形成的对全体员工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在于全体员工坚定这种信念和信心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整体意识和激情[2]。这种以企业发展为目的的价值观, 正是企业生存的内在动力。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就在于, 它能够将各种不同类别的人才整合为一个整体, 聚点成面, 将价值最大化。

1.2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制度形成互补, 能解决制度与效率的矛盾。企业制度是“刚”, 企业文化是“柔”, 用制度来约束人, 用企业文化来凝聚人, 两者结合, 使企业的管理更加完善, 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必须并重, 缺一不可[3]。

1.3 培育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土壤

曾经有专家作过如下定义:“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 借助该能力, 能够按照世界一流水平实施到多项核心流程”[4]。按照该定义, 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由一支有强大凝聚力的团队来培养的。

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有它的存在, 企业员工就会有共同的价值观、精神状态和理想追求。正是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以及形成这种力量所需要的漫长时间和过程, 正是这种不需要文档传递, 不用人为操作、监督、检查, 因此也难以被其他企业复制的特点, 好的企业文化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备条件。因此, 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就很难实现持续发展。因为, 没有文化的企业就没有主旋律, 就无法引导企业不断发展。企业文化不解决企业现在赚钱与否的问题, 但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否实现, 与企业文化优劣有密切关系。

企业文化不决定企业生存, 但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的延续和发展, 决定企业能否基业常青。企业在战略上决定“做什么, 不做什么”, 在理念上决定“提倡什么, 反对什么”, 在价值观上决定“追求什么, 放弃什么”等理性决策时, 企业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煤炭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煤炭企业的管理中, 企业文化体现出管理的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和凝聚力, 在这种精神力量的引导和推动下, 企业管理工作的整合性作用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目前, 有些煤炭企业在文化建设时由于找不到恰当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虽然花费很大精力, 但最终却没有达到好的效果。

2.1 企业文化建设文体化、口号化

一些企业片面地把企业内部传统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视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企业内部传统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只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很小的分支, 根本不能代表整个企业文化。

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是因为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内涵不够清楚。另外, 很多企业在各种公开场合仅提出诸如“团结、求实、拼搏”的几句口号作为企业精神, 就宣布已经建成了企业文化。但是, 这些口号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思想、经营方式、管理风格, 能否在全体员工中产生共鸣, 能否真正地起到强烈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是否具有本企业的特色, 恐怕经营者本身都说不清楚。

2.2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一贯性和连续性

企业文化是塑造人的文化, 是在企业内部用共同的价值观和凝聚力作用下, 形成的一种文化, 如果因人事的变动而改变。只能说明企业文化建设得还很不成熟, 没有形成一个真正完整的体系。

2.3 企业文化建设中忽视人的因素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忽视员工的参与度, 有的企业认为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家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家文化的总结和提炼, 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和中间力量, 员工只需被动地接受和服从, 因而企业文化建设中, 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缺乏自下而上的沟通和反馈, 员工没有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 从而加大了企业文化推广过程中的阻力和障碍, 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难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影响力, 另外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不应忽视员工的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既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又要给员工一个很好的职业生涯, 有的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中, 忽视了企业中最重要的因素———企业员工, 没有将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员工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 表现在实际工作中重视企业精神文化的贯彻推广, 轻视员工的培训、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造成员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前途和可能达到的职位程度缺乏认识, 失去了奋斗的动力[5]。

2.4 太多模仿, 没有创新

很多企业的文化都是模仿来的, 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针对性, 这样的企业文化在运作过程中很容易出问题。针对煤炭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 (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 , 煤炭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应对各个层面进行系统地把握, 各种建设手段和措施应相互配合协调, 并注重其与企业管理策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协调[6]。

2.5 忽视企业管理者的作用

有人说, 企业文化即是“老板文化”, 因为从根本上说, 企业文化总是反映了某个企业老板特定的价值观念和领导风格。企业领导者的模范行动是一种无声的号召, 对下属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 要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 领导者本身就应是这种价值观的化身。他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从而使广大员工也跟着来关注价值观体系的实现。

3 加强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3.1 培育形成具有煤炭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

新形势下, 要实现煤炭企业的科学发展, 必须融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形成具有煤炭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领导必须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培育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 是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根本保证。从一定意义上说, 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者理念的升华。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缔造者、推行者, 不仅个人的理念要领先于他人, 更重要的是能把领先的理念转化为企业的理念、规则[7]。煤炭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要率先垂范、带头思考、带头实践, 并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 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3.2 设置恰当的组织结构

以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文化状况以及管理层的管理哲学和经营战略为依据, 设置恰当的组织结构, 即设置科学合理的内部机构与岗位。科学合理的设置企业内部机构与岗位, 明确机构与岗位的职责以及各机构与岗位的相互关系, 是实现创建企业文化的基本前提。

3.3 企业文化建设是衡量一个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是促进企业全面进步的巨大动力, 是衡量一个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煤炭企业应该密切关注新时期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 结合企业自身实际, 不断重构、发展企业文化, 用一流的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智力、凝聚力、创造力凝聚员工队伍, 统一思想意志, 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之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为企业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3.4 要做到工人利益与企业长远发展有机结合

把工人利益与企业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煤矿企业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 煤炭开采工程实践性强, 实践经验非常重要。经验丰富的矿工及技术人员是企业的宝贵财富。稳定的员工队伍, 是技术继承与发展的需要, 更是安全生产的需要。煤矿企业不仅要培养自己的工程技术人才, 还要留住人才。

煤矿企业需要以工人为本, 尊重和关爱矿工, 提高他们的待遇, 创新激励机制。譬如有条件的煤矿企业可采用股权激励、内部职工持股, 根据每个工人贡献与工作年限, 给予他们一定的股权。这样, 既可让工人共享企业发展进步的成果, 使他们怀一颗感恩的心为企业尽心尽力工作;又可培养工人主人翁意识, 提高他们爱岗敬业精神, 方便管理。只有提高待遇, 才能吸引优秀人才, 优化矿工结构, 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智力支持。

3.5 建立心理救助体系创造和谐工作

建立煤矿工人心理救助体系, 对工人进行心理辅导、培训, 煤矿生产是一个高危过程, 本身会给矿工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构建和谐矿区, 提倡人本管理, 一定要关注矿工心理健康, 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心理问题的解决, 靠疏导靠关怀, 但最终还是要靠矿工自己。对矿工进行心理辅导、培训, 倾听他们的心声与诉求, 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工作环境, 也有助于了解矿工,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同时, 也使他们掌握一些心理知识, 使之能够自我调节情绪、压力, 去除心理包袱, 以饱满的精神投身于工作之中。管理者也要深入矿工之中, 倾听他们的心声与建议, 为他们解决难处, 实现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良性互动, 形成和谐的人际氛围。心情轻松愉快, 才能更好地集中精力, 科学合理地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4 结论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煤炭作为一个信息相对闭塞, 生产环境比较差得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面临着资源日渐枯竭困境和同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 还有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和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 构建有企业个性与特色和有利于推动企业经营发展的企业文化, 用企业文化所形成的凝聚力、创造力, 凝聚员工队伍, 统一思想意志, 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之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为企业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动力。

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因此, 建设适应时代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富有特色、个性鲜明的优秀企业文化是当前的一个紧迫任务。我们必须正确的对待“企业文化”, 通过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分析, 并有计划、有组织的予以实施,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进步, 就一定会使企业步入一个健康飞速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钊, 季辉.现代企业管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冯占勋.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措施[J].现代企业教育, 2005 (12)

[3]吕庆福.以有效手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J].实践 (思想理论版) , 2008 (5)

[4]彭澎.定位与聚焦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特区企业文化, 1994 (2) :15-16

[5]兰瑞芳.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J].企业文化, 200 (2) :160-161

[6]徐沛林.论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 2003 (12) :61-62

略论绿色企业文化 篇3

关键词 绿色 企业 文化

一、引言

绿色企业文化主要是与生态文化相结合,是企业文化创新建设的集中体现,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这种绿色企业文化是一种使生产经营保持着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营模式,无论从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及员工工作意识上都要有绿色文化意识。企业领导者应该以绿色理念为文化价值观和经营哲学丰富企业文化,制定相应的绿色经营制度,更好的满足受众的绿色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品味。

二、绿色企业文化的定义

所谓的绿色文化就是对环境、生态保护的理念和意识,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这种绿色文化是把人类的生产发展同生态自然环境相互结合起来,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观。主要的特征体现在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逐步提高,绿色文化理念贯穿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成为了企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企业领导大力倡导绿色的精神文化,在生产经营中要实施低碳环保式的管理方式,降低对生产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达到双赢。

绿色企业文化主要由绿色观念文化、绿色体制文化、绿色经营管理文化、绿色物质文化组成,并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体系。其中,绿色观念文化是绿色文化体系中的核心,绿色体制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绿色经营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在生产经营中的集中体现,绿色物质文化是企业生产产品中的品牌效益。以上四个方面相关联系,为企业发展战略培育绿色企业文化,促进企业顺利发展。

三、绿色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绿色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适应低碳化国际环境

现如今,我国属于快速发展的经济大国,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对能源的消耗量增多,对环境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此,我国企业在发展中要建立绿色企业文化,促进我国企业适应低碳化国际环境,实现低碳化的运营模式,提高生产设备和技术的科学水平,减低企业的能源消耗,将企业与自然、社会和谐作为发展方向,构建新型的企业文化。其中,这种绿色企业文化还会转变企业在国际中的形象,为企业赢得更多的贸易伙伴,促进企业经济更好的与世界接轨。

(二)绿色企业文化有利于正确导向企业的发展方向

绿色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全面贯彻,有利于企业达到人、企业、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引领企业向正确的发展方面迈进,为企业员工全方位的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绿色企业文化还促进了企业把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放在其发展的首位,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提倡勤俭节约的企业发展模式,在产品生产和包装上都要减少对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我国企业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出自身力量。

(三)绿色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经济体制的建立,带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现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企业产品上的竞争,企业文化成为了现代化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砝码。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是企业竞争的“软实力”,每个企业在生产发展中都要有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特别是在低碳环境这个大背景下,绿色企业文化更是企业大力倡导的价值观,企业要在绿色企业文化的指引下,摒弃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模式,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使企业产品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对低碳环保的要求,并把绿色企业文化贯穿到战略制定、产品设计、营销管理、生产运营等各个方面。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绿色企业文化的深入分析,可见绿色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此,企业领导者应该高度重视绿色企业文化的建设,把绿色企业文化精神切实的贯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使绿色价值观更好的培育企业文化,构建绿色企业文化体系,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安玲;;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22):18-19

[2]金哲;;浅析新形势下的企业文化建设[J];东方企业文化;2011;(08):26-27

[3]潘芳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1;(12):31-33

[4]余崇建;;试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存在的问题及途径[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24-25

作者简介:

班级文化建设略论(教师中心稿) 篇4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标是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如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我们的每一个对象,关注每一个对象的喜怒哀乐,为受教育着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小而言之,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是通过各个班级来体现的,因此,关注班级,关注班级文化建设是每一个教育者特别是每一个班主任的重要思考内容。如何让自己的班级充满活力,充满人情味,让班级成为每一个学生温暖的家,应该是我们班主任的一个努力方向。

让教师自身的每一个行为都具有教育性。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法定代表人,班级学生的组织者和带领者,他应该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只有有思想的人才能更好地思考和实施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只有有思想人才能将自己的班级建设的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只有有思想的人才能带领班级的每一个成员奔向文明的路。在一个程度上班级文化的风貌就是班主任思想风貌的外现。如果你是富有文化气息的人,你的口中不会轻易说出伤人的话,你不会把自己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冤家对头,从而对学生实行“大棒”威压政策。相反,你会让学生感到你一个真诚的人,一个可以信赖成为朋友的人。学生就会把你当做真正的人生的导师,把你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典范,跟着你朝着文明的方向。而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文明的人就是教育的重要目标。那些在班级管理方面有突出特色的教师总是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的。原成都石室中学的语文教师李镇西在新学生第一天报到的时候对学生说的总重要的一句话是:“让别人因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所以他的学生听说他要出外学习的消息后都痛哭不已。为什么?因为他已经成为学生中的最重要的一员,他把自己的心呈现自己的学生面前。有人说,他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民主教育思想的实践者,他把每一个学生都容纳在自己的胸怀之中。如果有机会看他的著作《从批判到建设》,你就会发现,他读过许多优秀的教育论著和文艺作品,可以说,他是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人。他的班级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温暖的集体是与他的思想分不开的。所以,要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一个有头脑的人。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班主任的每一个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有教育性。每次处理班级事务才有教育家的眼光,才能让学生都受到一个的教育。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下,班主任的工作是繁重的,如果没有良好的修养是很难教育好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的。所以,我们有负重拼搏,让自己的教育思想贯穿到具体的活动中。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我经常见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就首先对他训斥一番,然后才要求写说明书,反省自己的错误。如果是有反思能力的人,也许会真正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果不是,效果可想而知。当然如果情节严重,在老师的办公室里反省也是常发生的事。但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中曾有这样的事件:这时先生后面有一个学生乘着先生看不见,跳上椅子玩起洋娃娃来。恰好先生回过头去,那个学生就急忙坐下,俯了头预备受责。先生把手按在他的头上,只说:“下次不要再做这种是事了!”另外一点没有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是合适的呢?宽容是班主任应具有的品质,当然,宽容不是放纵。

班主任应是一个真诚的人。我们的《中学生守则》就规定,学生应该诚实谦虚,有错就该。作为教师的我们,难道我们不应首先做到吗?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古人云:“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有之,人皆见之;改之,人皆仰之”。作为班主任,我们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会有失当之处。正确的做法是真诚地面对,真诚的改过,学生一定会更加地信赖我们,因为他们都有一颗宽容的心。班主任应当真诚公正地面对班级内的所有学生,而不是有某种等级的眼光。学习是学生所追求的,平等也是学生所追求的,我们应该让他们感到平等的幸福。让自己加入到学生中去,分担一个普通学生的职责,比如自己亲自参加值日,自己也交班费,自己也参加学生的体育活动,这也是我们身教的重要内容。总之,班主任要用高尚的精神鼓舞人,要用真诚的心灵面对人,要用宽广的胸怀容纳人,这样,我们的班级文化才可能朝着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方向发展。补记:班主任应关心每一个学生的生日,在每个学生生日的时候,都要带去自己的问候,都要用一种贴心的方式给学生过生日。

让班级的每一项制度都具有教育性。

班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组成这样的团体既抱着单纯的目的,也有着复杂的因素。因此,班级应该有一定的班级制度,如果更进一层说,我们要有一定的制度文化。那么,怎样进行这样的建设呢?我想,以下两点是必须考虑的:一是制度形成的民主性;二是制度实施的坚定性。首先是制度形成的民主性,现在的学生在当今越来越民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逐渐有了强烈的民主意识。我们应当为这样的变化而感到高兴,因为这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应顺应时代的潮流,满足学生的民主要求,让学生时时处处实现民主。相应地,我们的班级制度的形成就不应该是班主任的闭门造车,而应让学生了解班级制度对一个班级的重要性,采取民主的方式形成班级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要告诉学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级如果没有合理的班级制度就无法保证整个班级的正常运行,就无法保证每一个学生在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环境中深入到学习中去。同时,如果我们都发挥自己的主人翁作用,我们就可以制定出合理的班级制度,让尽可能多的人感到满意。所以,当一个新的班级组建时,我们就应该在班内发动全体学生献计献策,对班级制度建设提出自己的见解。首先,在自己观察的基础上,先选举班干部,保证班级整体能够顺利运行。最好这时的班干部是临时的,等到时机成熟后,再进行正式的班干部的选拔。然后,让每个学生把自己认为的班级制度写出来,作为提案,由班主任汇总,然后把学生的意见让全体学生去表决,如果哪条措施或建议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们就把它作为班级制度确定下来。这样形成的班级制度能够真正地贯彻“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自然能得到大多数学生的遵照实行。按照这样的方式形成各项班级制度:从学习到作息,从生活到活动,就能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步入正轨,进入良性循环循环,逐步形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步入快车道。其次是制度实施的坚定性。一个班级如果没有班级制度,或者说没有民主的班级制度,我们说,这样的班级不能认为是一个法治的班级,而是一个人治的集体,而人治的危害的人人都知道的。按照民主的方式制定出来的班级如果没有办法保证它坚定地贯彻下去,这样的法治也不会长久。因此,必须让班级制度有一个的权威性,成为对每一个人都有监督和规范功能的规则。我们不应当在班级内有特殊的人物或团体,或者说不能让一个人或几个人随便违背班级制度。所以,班级制度中的奖惩条例应当具体而明确,或者有合理的监督机制。当然,班主任应是制度实施的重要监督人,在面对班级制度时不能情绪化,随意做出违背班级制度的行为。因此,班主任在作为监督者时应该是一名客观公正的法官。当然,我们也不能走极端,唯制度是从,讲政策也要讲人情,讲民主,在特殊事件面前还是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让教室的每一个桌凳都具有教育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教室的环境布置有着独特的作用。所以要让我们的教室从内到外进行恰当的布置,让学生来到教室就充满着文化的气息,让学生走进教室都有一种精神的洗礼的感觉,因为我们的目标应当是让每一个桌凳都具有教育的功能。

首先是室内的课桌。课桌是学生接触最多的物品,可以说,一天见八遍决不为过。如果我们的课桌这个学生最亲密的伙伴能有一张可爱的“脸”,一个小巧“鼻”,那该多好啊。有可爱的“脸”有不能整天用小刀对它进行整容,被“修理”的伤痕累累。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其中也包括课桌。如果桌面上能贴上用美丽的卡片制成的座右铭,让它不断地鼓励自己,就能起到教育的目的。这就不是对课桌“整容”而是对课桌“美容”了。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产生一些废弃物,比如废纸、铅笔屑,如果随意地丢在地上,既影响了班级的卫生,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学生又不能每次都因为一片废纸而专门放到垃圾箱或垃圾池里,那样太麻烦了,还容易对别人的学习造成影响。后来,我发现,我见有学生在自己的桌子腿上粘上了一个带有独特造型的挂钩,又将一个废食品袋挂在上面,作为自己的垃圾储备处,收集满了就倒进垃圾箱或垃圾池里,效果不错,后来,我就提倡大家给自己的课桌安装一个小巧的“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课桌摆放整齐,物品摆放整齐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其次是教室四壁。教室毕竟是教室而不是仓库,因此应当对教室的四壁布置些有教育意义的事物。黑板的上方应有班训或国旗等,随时能给学生以提醒,知道自己是班级的一员,自己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督促自己爱护班级,关心祖国。教室的两边应有激励性的标语或富有教育意义的图画等,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教育的环境中。对这些文字或图画的要求是不要过于五颜六色,因为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些文字或图画应是积极的,催人进去的,而不是消极的。总之,在形式上追求朴素、大方之美,在内容上追求哲理性和教育性。

最后是教室的四周。班级四周的布置也是有讲究的,以下几个方面是应当考虑的:建立班级书库;合理安排公共财物;摆放花卉盆景。一、班级书库的建立,能够给学生的课外阅读带来很大的帮助,是对学校图书室的有益的补充。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够读到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免去了到图书室翻检查阅之累;二、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对教室内的公共财物进行合理安排,既能充分利用有限空间,也能形成一种美。比如各种电教设备、扫帚、水壶摆放得当就能让人有一种美的感觉,而从这些极细小的方面就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三、很多班级都愿意在教室内摆设一些花卉盆景,既能美化教室环境、净化教室空气、陶冶学生情操,又能成为一种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总之,充分利用教室的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件物品,尽可能地挖掘其教育价值,是十分必要的,就能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起到独特的作用。

略论城市广场规划建设 篇5

关键词:城市建设 广场建筑 规划设计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故城市广场,特别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一、城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呼唤城市广场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城市建筑物大都缺乏新意,沿街、沿巷砌得满满荡荡,给人以一种千城一面、单调沉闷的压抑感。人在街上走,仿佛井中蛙,难怪有西方友人对中国迟迟不改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的建筑风格很不理解,并为之大发感慨。他认为建筑是人们赖以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对解放思想能起到目染耳濡的作用。可喜的是在广州率先引进世界兴起不久的新潮流、新模式――广场建筑,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市场经济新时代,为广州迈向完全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谱就新 篇章。这很值得各地城市学习和借鉴。

建筑添上“广场”二字,意味着向传统建筑的深层次挑战。建筑设计专家如是直言: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自己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建筑是绝对主体,它给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线条、颜色,给人以一种无名的压抑感。而广场建筑向人们展示的则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条环境设计取代建筑设计的新路:在同一环境里,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有亭台楼阁、有主体广场、有主次道路、有绿树草坪、有喷泉水池,它们交相辉映,和谐雅观,房屋在广场建筑的总体环境中仍然是主角,但它仅仅为其一部分。广场建筑在设计上,要求融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手法为一体,融民族特色与异域风情于一炉,尤其是在外墙装饰上,要采用多种装饰材料和技术,如马赛克或花岗岩饰面、玻璃幕墙、绿色生态墙相结合,打破现在流行的饰面材料单一、一统到底的建筑外观,做到既庄重又典雅,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相得益彰。

巴黎人以巴黎为自豪,因为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除监狱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开放式的设计,人们能够充分共享阳光下的空间。勿容置疑,广场建筑能在宏观上引导城市建设,又能在微观上调节人们的情趣。一位建筑设计专家颇为自信:广场建筑将会风行一百年。

建筑水准的高低是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城市广场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硬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市也耸立起一大批令人瞩目的高层建筑。然而,这些建筑或因场地有限,或因资金不足,或因设计风格的不同,或多或少与完全意义上开放式的广场建筑在观念上有区别。相比之下,开放的建筑更显得文明与进步。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城市寸土寸金,留那么多广场岂不浪费?或云:建几十层甚至上百层的建筑,有那么多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吗?其实,这些都不成问题。如广场主体建筑向空中发展,地盘自然也就宽了;再如只要政府发挥好统筹协调职能,把众多的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和广大市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融合起来,把国土规划、设计、建筑力量综合利用起来,就能刮起城市广场建设的旋风。让我们的生活空间亮丽起来,多一点绿树红花,多一点蓝天白云。

二、城市广场定义及其分类

(一) 城市广场的定义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既有政治和历史意义,又有丰富的艺术面貌,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上海市人民广场是市民生活、节日集会和游览观光的地方。

1、古代城市广场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比较发达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动的场所。《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对市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规模都作了规定,而且这种城

市规划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唐长安是严格的里坊制,设有东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现了“草市”、“墟”、“场”和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等。元、明、清则沿袭了前朝后市的格局,街道空间常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逛街”成为老百姓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

2、现代城市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目前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总之,城市广场具备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只具备特征而不具备要素的,如单纯的绿地或空地,或只具备要素而不具备特征的如仅供某一商住区或建筑物使用,出于商业目的而冠名为“××广场”,则不应纳入城市广场范畴。

因为城市广场兼有集会、贸易、运动、交通、停车等功能,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广场布局应作系统安排,而广场的数量、面积大小、分布则取决于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广场功能定位。可见,城市广场是指城市中供公众活动的场所。

(二)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1、集会游行广场。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市人民广场、昆明市中心广场和前苏联莫斯科红场等,均可供群众集会游行和节日联欢之用。这类广场一般设置较少绿地,以免妨碍交通和破坏广场的完整性。在主席台、观礼台的周围,可重点设计常绿树。节日时,可点缀花卉。为了与广场及周围气氛相协调,一般以规整形式为主,在广场四周道路两侧可布置行道树组织交通,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广场还应有足够的停车面积和行人活动空间,其绿化特点是一般沿周边种植,为了组织交通,可在广场上设绿地种植草坪、花坛,装饰广场,形成交通岛的作用,但行人一般不得入内。

2、交通广场。一般是指环行交叉口和桥头广场。设在几条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主要为组织交通用,也可装饰街景。在种植设计上,必须服从交通安全的条件,绝对不可阻碍驾驶员的视线,所以多用矮生植物点缀中心岛。例如广州的海珠广场。在这类广场上可种花草、绿篱、低矮灌木或点缀一些常绿针叶林,要求树形整齐,四季常青,在冬季也有较好的绿化效果;同时也可设置喷泉、雕塑等。交通广场一般不允许入内,但也有起街心花园作用的形式。

3、商业广场。当代交通拥挤,采取人车分流手段,以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的形式为多,及各种集市露天广场形式。

城市广场还可以按照广场形态分为有规整形广场、不规整形广场及广场群等,且现代城市广场形态越来越走向复向化、立体化,包括下沉式广场、空中平台和步行街等等;按照广场构成要素分析可分为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等;按照广场的等级可分为市级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和地方性广场(如居住街区广场、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散广场和建筑物前广场)等。

三、广场的大小和周边建筑的规划设计比例

1、城市广场的面积。城市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说,城市大,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也大;城市小,市中心广场也不宜规划得太大。片面地追求大广场,以为城市广场越大越好、越大越漂亮、越大越气派,那是错误的。大广场不仅在经济上花费巨大,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方便;同时,广场尺寸不宜人,也很难设计出好的艺术效果。城市广场尺寸太大会缺乏活力和亲和力。维特鲁威说:“罗马广场的尺寸应适应听众需要,否则场地会不够用,听众少的时候场地又会显得太大。所以这样来定广场的宽度就可以了:把长度分成三份,两分之长作为宽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长方形,排列方式也更适合与游览观赏的目的。”故此建议:小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2公顷,大中城市中心广场面积在3.0~4.0公顷,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至于交通广场,面积大小取决于交

通量的大小、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等;集会游行广场,取决于集会时需要容纳的最多人数;影剧院、体育馆、展览观前的集散广场,取决于在许可的集聚和疏散时间内能满足人流与车流的组织与通过。此外,广场面积和应满足相应的附属设施,如停车场、绿化种植、公用设施等。观赏要求方面还应考虑人们在广场上,对广场上主体建筑有良好的视线、视距。在体形高大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应地配置较大的广场。

中外著名城市广场面积比较

国 别 广 场 名 称 面 积(公顷)

中 国 北京天安门广场 39.6

大同红旗广场 2.9

太原“五一”广场 6.3

天津海河广场 1.6

郑州“二七”广场 4.0

外 国 庞贝城中心广场 0.39

佛罗伦萨长老会议广场 0.54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1.28

巴黎协和广场 4.28

莫斯科红场广场 5.0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广场 0.60

意大利罗马市政广场 0.40

美国纽约济克非勒中心广场 0.60

2、城市广场与周边建筑。广场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尺度首先要说是没有定式的。例如,天安门广场的宽为500米,两侧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高度均在30~40米之间,其高宽之比约为1:2左右。这样的比例使人感到开阔。但由于广场中央布置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喷泉、灯柱、栏杆、花坛、草地,特别又建立了毛主席纪念堂,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旷。一般来说,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此外,广场四周建筑物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等,是举世称颂的佳例。总的来说,大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应有较大的比例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宜用较小的比例尺度。

四、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珩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1、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2、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只有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

3、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除交通广场外,其他广场一般限制机动车辆通行。

4、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飞珠溅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二) 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

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 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即广场与公园)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珩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如某市火车站广场由于规划不合理,结果造成交通拥挤、排水不畅,雨天泥水地,晴日灰满天,环境污染严重,市民怨声载道,游客望而却步,极大的损害了城市形象。

再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要克服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以土地作为城市道路、广场建设的回报是一条捷径。二是广场越大越好。三是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卖门面的利益;而政府则应着重考虑增加绿地、建设广场和公园,改善旅游、购物、休闲和人居环境。

(四)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准确的定位。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

特定的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广场个体:一是要和谐处理城市广场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意向。应根据市级、区级和社区级合理规划,一般不宜过大,且应分散设置,以取得均匀的城市活动公共空间。二是要合理配置建筑,实现广场的使用功能。三是要有机组织交通,完善市政设施,综合解决城市广场内外部的交通与配置。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广场。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为实现城市广场的社会功能、环境和景观意义,应对城市广场中的建筑物和广场周边地区进行合理管制,结合开发成本、环境品质和使用效果综合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等指标,保持整体空间的和谐。要明确制定鼓励投资者开发兴建城市广场项目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要严格把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编制程序和审批过程。

要切实实行规划城市专家咨询,实施规划群众参与,规划监督法制手段、专业队伍的城市规划控制机制。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过程应充分体现公众参与。城市中心广场的规划设计审批,应组织专家论证,并须对公众意见进行全面审议和合理反馈。城市广场的使用应确保其公共性,政府要站在督导的立场,监督实施,加强宣传,让市民协助政府共同进行管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刘福智·《园景规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10月第一版,第234页。

[2]洪铁城·《城市规划100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6月第一版,第158页。

[3]罗苑龙·《关于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几个注意点的探讨》,中国工程咨询网。

[4]刘 超·《营造开放空间 提高城市品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与管理的思考》,城建研究网。

[5]黄大成·《让广场旋风刮出雁城新姿》,《衡阳工作》,1994年第七期。

(519075 珠海市前山梅溪双龙山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0756-8508753)

黄大成,男,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销售中心主任,经济师,世界经济专业研究生。 hdc88@163.com

原作者: 黄大成

原作者: 黄大成

略论服饰类汉字的文化解读 篇6

服饰类汉字数量众多,它们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纺织业的.悠久历史和服饰品类的异彩纷呈.文章以常见的服饰类汉字作为考察对象,上溯其源,下探其流,以求揭示服饰类汉字深邃丰厚的文化内蕴.

作 者:古敬恒 吴楠楠 仲卫东 GU Jing-heng WU Nan-nan ZHONG Wei-dong  作者单位:古敬恒,吴楠楠,GU Jing-heng,WU Nan-nan(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徐州,221116)

仲卫东,ZHONG Wei-dong(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刊 名: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HE S&T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10(1) 分类号:H02 关键词:服饰   汉字   文化  

★ 文化类雅思大作文写作技巧

★ 文化类活动颁奖词

★ 文化类毕业论文:陆贾与贾谊

★ 托福独立写作:文化类话题解析

★ 类作文范文

★ 文化作文

★ 感情类作文范文

★ 叙事类作文

★ 时政类作文范文

略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篇7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内控环境,建设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 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是指建立、加强或者是削弱某些特定程序、政策以及效率进而形成一定影响的各种不同的因素;直观来看, 内部控制环境实际上就是影响并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建立和执行的内部因素的统称。内部控制环境可以说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要素。一般情况下,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即内部控制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所谓外部环境, 主要是指市场经济体制、金融市场发展现状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能够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形成影响的外部经济、政策及市场环境。

1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基本现状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已经得到一定的改善, 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已经处于相对完善的状态。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经营现状及其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状态,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依然存在部分亟待改善的问题。

1.1 外部环境因素的不足

从外部环境因素来看,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并不健全;其二则是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发育还不完善。

1.2 内部环境因素的不足

从内部环境因素来看,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治理结构不够合理。根据我国现行《公司法》的规定, 企业的治理结构应该包含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和总经理这4个组成部分, 4个部分之间通过权责的分配、权利的制衡以及相关的激励约束来对企业进行有效治理。但我国多数企业现有的治理结构却并不合理, 企业股权的结构相对单一, 董事会、股东大会以及监事会的职能不能得到有效落实, 而原本应该相对独立的董事会也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可以说企业的治理结构基本流于形式, 权、责、利的划分根本就是形同虚设。

(2) 人力资源管理失当。我国多数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与缺陷, 用人机制无法满足人才流动和发展的需求, 报酬与奖励机制不能激励并留住各方面的专业人才, 而在缺乏现代考核、监督及制度管理的情况下, 企业人力资源流失的问题则更为凸显, 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这种缺陷, 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3) 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机构基本上都是迫于政府部门的强制要求而被动设立, 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相对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团队的建设水平也可以说是参差不齐。总之,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中, 审计工作流于形式, 无法发挥其在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面控制与监督作用。

(4) 企业文化建设不到位。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一定的重视,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论指导, 文化建设通常都是将传统文化与各种西方的外来文化进行杂糅, 要么过于理想化, 要么就是过分强调企业管理层的个人主义和个人崇拜, 企业文化无法发挥其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积极作用。

不难看出,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不管是外部环境建设还是内部环境的建设, 都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需要企业及相关部门加以重视, 并采取相关的策略进行调整与优化, 以保证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落实与开展。

2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方法及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在外部环境建设和内部环境建设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但从企业的角度上来看, 外部环境的改善并不属于企业的管理范畴, 所以要对内部控制环境加以改善, 企业也只能从自身做起, 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所以这里主要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中内部环境因素的改善方法与策略进行简单分析:

2.1 完善企业现有的治理结构

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而言, 治理结构可以说是其控制环境建设的最高层次, 也是首要环节。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当中, 董事会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决定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否能够达到规范水平的关键。所以, 一般情况下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首先要对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的职权进行有效且合理的划分, 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套分工明确、相互制衡、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其中董事会负责对内部控制及控制环境的建设进行负责, 并对企业内部的重大事项行使决策权与监督权;监事会主要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状况进行全程的监督与检查, 并敦促董事会对内部控制及内控环境建设工作加以重视;经理层主要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进行组织和负责。其次, 对治理结构进行有效规划和安排之后, 企业必须加强对董事会的建设, 以便于充分发挥企业董事会在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另外, 要切实保证企业治理结构得到优化和完善, 使董事会能够独立完成其在内部控制及内控环境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企业方面还要对独立董事会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建立与完善。

2.2 合理安排企业组织机构及职权配置

对企业来讲, 组织结构是其内部权力和资源分配的有效载建设。鉴于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内部控制在内控机构设置上所存在的因人设岗、人浮于事以及岗位重叠等问题,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必须对自身的业务活动特点进行认真研究, 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控制要点和控制要求, 结合企业内部管理的基本需求, 以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制衡原则、权责对等原则、工作量平衡原则等为原则标准, 对企业的部门和岗位进行有效划分, 并对相对应的职权等进行明确的分配。将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权利和职责落实到相关的部门或者是相关的岗位, 采用重要岗位定期轮换的方式, 保证企业组织结构设置以及权责分配的合理性, 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协调一致、相互制衡的组织结构, 推动企业内控环境的建设与完善。

2.3 完善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建设是企业内控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若将企业内部控制视为一个完整的人体, 那么人力资源则是人体的血液。所以结合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内控环境建设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企业应该对现有的招聘制度、人才开发政策、考评薪酬政策以及公平兼顾体制等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这一观念的基础上, 建立起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另外, 企业可以适当引进竞争机制来配合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制定与人力资源考核相关的薪酬制度, 并通过科学的考评进行相应的奖励与晋升, 以便于调动不同岗位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为企业内部控制及内控环境建设提供基础。

2.4 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建设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控制度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规范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针对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各种不足与缺陷, 企业首先应当对其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进行强化建设, 授予内部审计部门适当的权利, 保证企业审计部门的审计职责能够得到切实履行;其次, 企业应该对现有的内部审计职能进行相应的转化与调整, 突破传统审计工作中及风险评价作为审计职能, 协助企业管理部门对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进行监督与评价, 以便于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改善;另外, 企业内部审计还必须对团队建设加以完善,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以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为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奠定基础。

2.5 加强并完善企业文化建设

在企业内控环境建设当中, 企业文化主要发挥其思想导向的重要作用, 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与底蕴。企业文化体现的是企业领导层对于塑造企业文化氛围的一种要求与期许。所以针对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内控环境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 企业应该从高层领导做起, 发挥高层的主导作用, 多方位、多层次地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价值观念、社会责任等的宣传教育, 在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以及开拓创新等岗位精神的基础上, 实行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以便于使每一名岗位人员的自律性得到提高, 在企业内部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进而推动内控环境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和相互促进。

3 结论

在现有的经济形势下, 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 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企业必须在充分考虑各方因素的前提下, 对企业内控环境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 以便于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内控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浩梅.从公司治理谈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J].特区经济, 2011 (7) .

略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 篇8

环境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除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之外,更需营造学校这个小阵地。校园环境文化阵地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可以减轻学生精神上过重的学习负担,可以使学生在一种愉快、和谐的情境中健康地成长。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设计实施,也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因为校园文化要体现教师理想和愿望,更要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得到无限的发散和延伸,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极大的锻炼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这种能让教师充满工作热情、教学思想得到发展,让学生思维得到锻炼、能力得到培养、才华得到升华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活动,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所以,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第一参场学校重视对学校环境文化这块阵地的建设。

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学校环境文化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是学校教育的依托。首先,良好的学校环境文化恰似师生的一个愉悦宽阔的活动舞台。学校努力为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一个幽美、和谐、舒适的环境,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和学习,必将形成“努力工作,勤奋学习”的校风,“诲人不倦,言传身教”的教风,“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学风。其次,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更易于产生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师生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和追求目标。再次,良好的学校环境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完成德育目标,达到育人目的。

“一面会说话的墙壁”“一条激励性的名言警句”“一块温馨的提示牌”“一句充满激情的口号”“一段语重心长的校长寄语”,都会是校园文化的再现。

环境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需要

学校是文化的传播地,也是创造文化的起始地。校园环境文化主要是指校园内经过人们精心设计、建设改造而形成校园工作学习环境,具体指校容校貌、建筑物等。这种校园环境文化是人为设计的具有育人意识和文化意识的物质环境,具有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一种暗示感染和熏陶的作用,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教师和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和谐发展。“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创造人。”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创设一种品位幽美的物质环境、健康向上的精神环境、和谐高雅的文化氛围。学校教师和学生需要一个幽雅、和谐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它会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效果,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形成,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影响着学生知识才能的积累和增长,影响着学生道德习惯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着学生法律意识的建立和强化。

一所学校如果花香阵阵,绿草怡人,树木成荫,优雅的校园环境充满生机,令人赏心悦目,再加上英姿勃发的雕塑小品,文化气息浓厚的假山园艺让人情趣盎然,流连忘返。这样的校园环境文化将有利于完成教育,这样的校园环境文化一旦成为一种教育力量,那将对教师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习惯养成,有着不可估量的教育影响力。它会让教师幸福工作,让学生快乐成长,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起到了“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因此,学校要进步发展、提升档次,就必须重视和强化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充分认识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对学校积极健康的发展,对教师完美职业素质的提升、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实施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的管理者要集思广益,丰富完善自己的办学思想,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见,让校园环境文化成为教育的一个“源头活水”,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能量库”,成为学校德教一个“无字师”。

上一篇: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素材下一篇:官桥镇中心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