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分区规划规划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长春市分区规划规划(精选6篇)

长春市分区规划规划 篇1

1、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分区

以新建和改扩建的石嘴山电厂、灵武电厂、中宁电厂、大坝电厂等4个煤-电基地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为依托,形成4个矿业经济开发区。依据产业结构进一步划分鼓励开采区9个,限制开采区17个。

石油、天然气:宁夏属鄂尔多斯能源资源集中区,是我国10大能源资源集中区之一,除24个鼓励勘查区外,将李庄子、大水坑、摆宴井、红井子、马坊、马家滩油田和刘家庄气田设为7个鼓励开采区,并鼓励扩边、挖潜、增储、上产,逐步形成宁东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煤层气:宁东煤田与贺兰山煤田蕴藏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鼓励和支持大中型煤矿的瓦斯抽取利用,加快勘查评价,一旦探明储量,都可视为鼓励开采区。

煤炭:“十五”期间煤炭属于限制开采的矿种。要控制煤炭生产总量,保护优质煤炭,对出口创汇的太西煤、泰宁煤、主焦煤实行限产保值,减少煤矿数量,严格控制新增小型煤矿,除必要的联营改造、改扩建、接替井外,一般不增发新的采矿许可证。对历史遗留的在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国营大中型矿山将逐步压减产量,引导和鼓励在宁东煤田进行煤-电、煤炭液化、煤炭气化等方面的开发,形成宁夏重要的煤-电和煤化工基地。对已利用与尚未利用的煤炭资源统一规划,共设立4个开发区。根据产业规划进一步划分3个鼓励开采区(接替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矿山)、15个限制开采区。

宁东煤炭资源开发区:鼓励开采灵武县碎石井矿区(鸳鸯湖详查区、磁窑堡井田、羊肠湾井田、东庙详查区、枣泉、石槽村井田)。

限制开采:(1)灵武市横城煤矿区(任家井、红石湾、东部区、丁家梁)、(2)灵武市石沟驿煤矿区、(3)灵武市鸳鸯湖找煤区、(4)灵武市周家沟-冯记沟矿区、(5)灵武市积家井-沈家庄找煤区、(6)盐池县摆宴井-萌城矿区、(7)盐池县冯记沟煤矿、(8)同心县韦州矿区。

贺兰山煤炭资源开发区:限制开采:(1)大武口马莲滩矿区(浸水沟、大枣沟、武当庙井田)、(2)石嘴山矿区(一矿、二矿、三矿井田及外围和深部)、(3)石炭井矿区(一矿、二矿、三矿、四矿、菜园沟、陶思沟、西翼井田、乌兰、百灵井田及外围)、(4)平罗县汝箕沟矿区(白芨芨沟、大峰沟、大岭、羊齿矿田)、(5)惠农县沙巴台矿区(一矿、二矿井田)。卫宁煤炭资源开发区:鼓励开采:中宁县碱沟山矿区。

限制开采:(1)中卫县上下河沿煤矿、(2)中卫县上下河沿煤矿区小洞山井田。固原煤炭资源开发区:鼓励开采:固原县炭山矿区(西翼、东翼井田)。

地热:将银川市地热田划为鼓励开采区,对宁夏其它正在进行地热勘查的地区,一旦探明储量,都可视为鼓励开采区。

2、金属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分区

宁夏金属矿产资源种类与数量都很少,但冶镁白云岩质量优,市场开发潜力大,应尽快建设同心县镁工业基地。共设立7个鼓励开采区、2个限制开采区。

鼓励开采区:(1)中卫县金场子金矿、(2)海原县柳沟金矿、(3)中卫县腰岘子铜矿、(4)盐池县石湾沟冶镁白云岩矿、(5)同心县青龙山中段冶镁白云岩矿、(6)同心县青龙山中段南部冶镁白云岩矿、(7)海原县乱堆子冶镁白云岩矿。

限制开采区:(1)中卫县照壁山-石堆水-麦堆山铁矿、(2)银川市大挺沟冶镁白云岩矿。

3、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分区

建立宁夏优质非金属矿产(硅石、石膏、芒硝等)开发基地,为此,共设立鼓励开采区26个,限制开采区16个,禁止开采区2个。

鼓励开采区:中卫-同心-固原县石膏开发基地:(1)中卫县小红山石膏矿,(2)中卫县甘塘子石膏矿,(3)盐池县石记场石膏矿,(4)同心县贺家口子石膏矿,(5)固原县双河湾石膏矿。银川市、石嘴山市优质硅石开发基地:(1)银川市郊区大口子熔剂硅石矿,(2)惠农县红果子沟石英砂岩矿区。

其它鼓励开采区包括:(1)中卫县天景山化工灰岩矿,(2)青铜峡市水泥灰岩矿,(3)中卫县天景山电石用灰岩矿,(4)中卫县天景山制碱用灰岩矿,(5)中宁县帽子墩水泥灰岩矿区,(6)固原县红砂石沟水泥用灰岩矿区,(7)惠农县简泉高岭石陶瓷粘土矿,(8)中卫县香山大理岩矿,以及13个矿泉水矿产地。

此外,固原芒硝矿一经探明储量,应尽快建立芒硝开发基地,鼓励开采,以减轻对地表土壤和下游河流、水库的污染。

限制开采区:(1)银川市郊区驴驴沟电石用灰岩矿,(2)银川市郊区驴驴沟制碱用灰岩矿,(3)银川市郊区干沟熔剂用灰岩矿,(4)银川市干沟-套门沟-窑舌子沟水泥用灰岩矿区,(5)银川市郊区紫花沟熔剂用白云岩矿,(6)海原县炭巷沟陶瓷粘土矿,(7)青铜峡市大泉砖瓦粘土矿,(8)灵武县倒坡子沟砖瓦粘土矿,(9)银川市郊区黄旗口岩棉用辉绿岩矿,(10)银川市石嘴沟水泥用板岩矿区,(11)银川市郊区紫花沟磷矿,(12)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浸水沟井田耐火粘土矿,(13)石嘴山矿区二矿井田耐火粘土矿,(14)海原县南华山硫铁矿。

禁止开采区:(1)贺兰县苏峪口磷矿,(2)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硅石、冶镁白云岩和其周边的砂石。

4、地下水资源开发规划分区

共设立鼓励开采区6个,限制开采区10个(附表9)。

鼓励开采区:(1)银川平原区,(2)牛首山-鸽子山地区,(3)卫宁平原区,(4)南北古脊梁地区,(5)官厅-古城地区,(6)彭阳县南部地区。限制开采区:(1)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区域水位下降区,(2)贺兰山东麓区,(3)银川市区区域水位下降区,(4)陶乐高阶地地区,(5)腾格里沙漠南缘区,(6)大罗山区,(7)南西华山区,(8)清水河平原七营以南区,(9)葫芦河平原区,(10)六盘山区。

除已划分的禁止开采区外,凡国家及自治区政府规定禁止采矿的自然保护区(附表14)、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附表15、16)的限定范围内、军事禁区内、地质灾害危险区内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重要公路、铁路、重点水库、重要水源地的可视范围内均为禁止开采区。

来源: 矿业人才网

长春市分区规划规划 篇2

1.1 分区规划的产生

19世纪末的美国城市快速发展, 人口的密集和城市中心地价的攀升, 促进了城市中心区高层建筑的发展。1870年后, 美国许多城市通过制定建筑条例, 对建筑的防火安全、建筑高度、街区建筑的用途等提出了限制, 如洛杉矶市。1916年纽约市颁布了第一个现代分区条例《纽约分区条例》, 其意图是控制摩天大楼高度的无序增长, 由于这些摩天大楼往往铺满整个基地, 遮挡了相邻建筑和街道的阳光, 引起租户大批地搬走, 纽约市为此损失了超过100万美元的税收[1]。纽约的五个行政区于是被划分成居住区、商业区和混合区这三区, 彼此间限制土地用途。条例还通过控制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等方式来使相邻建筑及街道获得足够阳光。该区划条例通过政府对建筑及功能问题的控制, 保证了土地及物业的升值, 从而稳定了政府税收和城市经济发展。

1.2 分区规划的发展

其后, 分区被广泛传播运用, 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了“分区高潮”, 约有二百多个城市进行了区划。1924年, 当赫伯特·胡佛掌管美国商业部时, 出台了一个分区授权法的模式———《州的标准分区授权法》, 导致了分区运动的加速发展[2]。1926年, 欧几里德村分区条例阻止了安布勒公司将商场建设于居住区内, 并在与开发商的诉讼中取得胜利。这标志着最高法院确立了区划的合法性, 区划保护公众安全、健康和福利的地位和作用由此确定。

随着区划的不断发展, 引入了“容积率”的概念来控制地块上最大允许建筑的面积。后又出现了土地混合使用、滨水区及特别意图区等针对特殊地区设定的条例。此外, 区划的的灵活性问题日渐被重视, 由此产生了大批各式技术, 如开发权转移、奖励性分区、组群分区、开发协议、额外收费等方法。

1.3 分区规划的作用

分区规划作为一种土地管制工具, 对经济利益的保护有很大作用。区划管理可以保护已开发物业不受其他类型用地的入侵而而变变质质, , 可可以以稳稳定定建建设设环环境境, , 规规范范市市场场, , 防防止止开开发发投投机机与与腐腐败败。。区区划直接影响房产所有者的经济利益, 通过房产税收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自身利益。因此, 区划的制定、修改和变更极为敏感, 必须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进行。

2 分区规划的管理体系

2.1 分区条例的内容

分区条例是地方政府对土地用途和开发强度进行控制的最为常规的规划立法。分区条例内容分图纸与文本两部分。规划图将区域划分为若干不同用途区域 (zones) ;而文本则用于对各区域用途及开发建设强度进行标准化规定。鉴于分区条例由各行政单位自行制定和通过, 所以各地之间往往没有统一的分区原则和用途分类。

2.2 分区规划的行政体系

分区规划作为地方立法, 从规划的编制、立法及实施均由地方机构自行设立及处理。地方主管机构、规划委员会、调解和上诉委员会和规划管理部门是行政体系的四个职能部门。分区规划的编制单位由规划委员, 专业城市规划师组成。委员会组织公众听证会, 调查并获得相关的信息, 制定分区条例, 并提出修订计划。条例编制后, 由市政厅等地方主管机构 (立法机构) 通过后, 方可成为法令。主管机构对分区条例的通过及修改都具有最终的裁决权, 是区划决策中最有职权和责任的机构。如果开发项目需要修改或调整分区图或分区文本条例, 则必须依照法律程序进行, 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公开听证会。如果有人对主管机构在听证会上的决议 (否决或批准) 不满, 可向独立的调解和上诉委员会提出上诉。对于符合现有规划的开发申请, 则不需要启动该程序, 可直接申请建筑许可证。分区规划的管理和执行则是由规划管理部门负责。规划管理部门是实施规划中唯一的专职和全职部门。此外, 它还要通过提供信息和对项目做出评价, 来协助其他三个机构完成工作及做出决策[3]。

3 美国分区规划实施中所产生的问题

分区规划的实施对城市的发展功不可没, 但从其产生的100多多年年到到现现在在, , 由由于于其其处处于于美美国国特特定定的的经经济济、、政政治治、、文文化化等等情情况况下下, , 也出现各种问题。

3.1 分区规划的严格性导致土地利用的分离孤立

适当规模的分区可以将同种产业集聚一起, 产生集聚效应, 增加资源的利用效率。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发展, 大面积土地分区就会出现问题。如公服设施缺乏, 基础设施与土地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40年代, 美国出现的城市郊区化中, 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小汽车的迅速普及使得分区规划运用远离城市中心的住宅区时, 就出现了大片的低密度、低容积率住宅区。这些城郊居住区缺乏步行道路, 社区商业匮乏。大型购物中心需要通过汽车才能到达, 公服设施外围围绕着巨大的停车场地。过多的机动车交通道路及停车设施, 浪费了大量土地资源;频繁使用汽车也使得燃料大量消耗。

3.2 分区规划加剧美国社会分化和社会问题

为了保证一个区域房地产价值的保值升值、防止衰败, 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分区条例, 对区内物业的面积、户型、容积率等因素进行控制。这使得一些社会阶层无法入住该区域。这种法定性的分区, 无形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分化, 不同阶层的居住空间分异非常明显。这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各阶层贫富差距矛盾加大与种族矛盾升级。美国的联邦政府也在建造公共住宅上大下功夫, 但不管住宅的建筑设计如何, 由于分区规划以及美国的社会文化, 低下阶层往往还是与同一阶层居住在一起, 形成一个居住片区。这也加速了低下阶层居住区域物业破败, 治安情况糟糕。

3.3 分区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矛盾

美国的规划作为公共政策其核心是为公众利益服务。但因规划各层次需处理的事务不同、目标及程序不一, 涉及利益不同, 美国城市规划与分区规划存在一定矛盾。如何界定“公共利益”已成为一颇具争议性的话题。事实上, 地方政府常常为了地方税收等地方利益, 保证高收入阶层的利益但忽视低收入阶层的利益。此外, 城市规划在法定上并不能够控制分区规划。虽然许多州法案中, 要求分区规划“必须依据综合规划”而编制, 但实际上, 并没有对其作什么实际的限制。尤其是对两者一致的程度、总体规划如何具体控制分区规划并没有具体的控制。所以, 至今, 城市规划对分区规划的控制依然是规划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4 美国分区规划对我国规划工作的启示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是目前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管理最直接的工具, 其做法与内容上吸收了美国分区规划的很多内容, 但仍有许多方面可借鉴。

4.1 各种技术的灵活借鉴

美国的分区规划中, 针对特殊地段规划, 往往采用特殊的技术手段来保证条例的灵活性。如转让开发权可运用于保护历史文物古迹, 限制生态脆弱地的开发或者保留和保护开敞空间的情况。容积率补偿的做法可使得私人业主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空间。规划单元开发的办法可留给开发商一小块自留地, 自主选择用途, 可产生混合用途的规划单元, 补充提供公服设施。我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 在这些公益性用途土地上, 手法相对单一, 不够灵活。道路周边的绿地供应, 建筑的退让, 历史建筑的保留, 城郊住区用地配套上均可强化以上技术, 保证公众利益。

4.2 控规编制中注重利益公平与经济规律

美国分区规划强调各地块指标控制的均衡和统一, 以求减少诉讼, 维系公平。而我国控规的编制中, 在体现城市设计构想上着墨较多, 视觉效果成为一个重要考核因素。有时为了体现建筑群体视野通廊、天际线要求与体量的变化, 使得各地块密度与容量指标差异较大, 某种程度上违背了经济规律。

4.3 控规的行政体系应增加第三方监管

美国分区规划的编制、调整、立法、监督和实施都是由不同的独立机构执行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有效维持分区规划的公平性, 防止政府的寻租行为, 平衡各方利益。

我国控规的组织编制单位、实施与监督单位是同一部门, 缺乏监督机制。为了增加城市规划与开发中的透明度, 保证公正性, 有必要借鉴美国分区规划的控制方式, 设立独立于规划管理部门的第三方监督机构。

4.4 公众参与的广泛性

在政府运作过程中, 美国有比较充分的公众参与过程, 在重大开发项目审查、分区规划更改、环境影响审查以及设计审查等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公众听审, 有时甚至进行电视现场直播, 公众参与方式直接, 在经过公众听审后, 规划委员会或其他相关委员会才作出相应改变。我国的规划是政府的行为, 公众参与程度很低, 缺乏对公众权利的维护[6]。

4.5 美国分区规划面临问题对我国规划的启示

城市用地应为多功能的, 城市的活力也体现在功能的混合与多样性上, 美国严格的功能分区, 所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已经凸显。这对我国规划与建设的启发是:保证用地功能合理的分区同时应减少城市过分蔓延。此外, 美国分区所造成的人口居住空间分异, 阶层分离等现象, 同样值得我们思考。目前新加坡采用混合用地功能, 各阶层人群混合居住的方式来处理公共住宅入住人群,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田莉.美国区划的尴尬[J].城市规划汇刊, 2004 (4) :58-60.

[2]约翰·M·利维.现代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42.

[3]黄艳.美国的区划[J].北京规划建设, 1998 (5) :53-55.

[4]Selmi, Daniel P.Kushner, James A.Land Use Regulation:cases and materials.Aspen Law&Business, Gaithersburg, 1999:41-42.

[5]Cullingworth, J.B.Planning in the USA:policies, issues, and processes.Routledge, London, New York, 1997:65.

南岸区分区停车规划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停车难;改善措施;停车系统规划

1.前言

近年来,伴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汽车保有量以迅猛的态势保持逐年快速增长。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停车位供给不能及时跟上,国内许多城市已出现较为严重的“停车难”现象,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岸区位于内环快速路以内区域为都市功能核心区,位于内环快速路以外为都市功能拓展区,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如果不能处理好停车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将会极大地影响南岸区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城市功能的进一步提升,阻碍城市交通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停车分区方法

2.1 微观停车分区方法

微观停车分区是确定停车分区最基本单元的过程,该基本单元同时也是进行停车需求预测的交通小区。

2.2中观停车分区方法

中观停车分区是在微观停车分区停车需求强度等级确定的基础上,以用地功能分类为标准,以所处区位为空间坐标,依据强度等级进行分区集聚,并以城市行政区划、功能分区为限制性因素,形成中观停车分区的基本形态。

2.3 宏观停车分区方法

宏观停车分区是对中观停车分区的进一步集聚,根据不同区域现状建成情况,以差别化停车发展策略的适应性为评价指标,同时考虑以重要道路、河流等分隔和既有规划分区成果,对中观停车分区进行空间集聚,从而形成宏观层面的城市停车战略分区方案。

本次规划采用中观停车分区方法,即以用地功能为分类标准。本次规划停车分区:两大类,六中类,四小类,共计27个区。对南岸区城市建设用地实现了全覆盖。

3.南岸区总体停车形势

南岸区现状出现局部停车难问题不是偶然现象,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内外许多停车难城市相比,存在一些共同的历史原因,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当前南岸区停车主要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3.1泊位有缺口,局部停车难

(1)全区停车需求大于1296万个泊位>停车供给113万个泊位,存在一定缺口。(2)全区局部停车难,主要集中在南坪組团及弹子石组团部分区域;用地类别方面主要集中在老旧居住小区。

3.2建筑配建欠账多,直接导致停车难

全区经营性室内停车位共计955万个,停车场个数为333个,主要分布在2000年后修建的建筑。建筑配建尤以老旧住宅区欠账最多。其中,上世纪80、90年代老旧小区配建停车位严重不足,大部分均未配建地下停车库。其次,2000至2006年间建成的住宅小区虽有配建,但指标也较低,早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

3.3规划公共停车场建设严重滞后,加剧停车难

规划公共停车场建设滞后,全区规划126处公共停车场,现状已建仅8处,且均为地面停车场,提供泊位有限,土地利用率低。

3.4局部路内停车设置不合理,车辆乱停乱放现象较多,增加道路通行压力

局部路段设置路内停车不合理,造成交通拥堵或挤占大量人行空间。乱停乱放现象主要原因:(1)车位不够,无处可停,如后堡片区;(2)有私家车位,但不对外开放,沿街商业停车需求得不到满足,只能依靠路内,如融侨城。

4.南岸区停车发展策略

4.1发展总体策略

随着城市发展,提高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执行严格的停车配建政策,重点建设路外公共停车场,随着区域停车供给不断补充的情况下有条件的逐步取消路内停车。停车供应坚持以分地区、分时段、分类别实行差别化的停车设施供应政策,逐步建立合理的收费体制,健全管理机制,完善配套法规,推动停车产业化,以支持南岸区停车健康可持续发展。

4.2具体发展策略

(1)城市中心区(适当增加供给):近期适当增加供给,促进南岸经济发展,远期根据停车形势可考虑抑制小汽车使用。(2)城市一般旧城区(加强供给):大力建设路外公共停车场,弥补历史欠账,满足停车刚需。(3)城市拓展区(供需平衡):严格按《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年)》执行建筑项目停车位配建指标,并随城市建设同步实施公共停车场。

5.停车规划效果及建议

5.1路外停车规划效果评价

(1)全区路外公共停车场平均服务半径有大幅提升,提升了服务能力

本次规划在既有控规基础上增加59个路外公共停车场点位后,全区路外公共停车场达到185个,平均服务半径提升到437米,大大提升了服务能力。

(2)路外公共停车泊位供给基本满足公共停车需求,为远期停车良性发展预留充足的条件

本次路外公共停车场近期建设规划共计72个,提供停车泊位27944个。其中,既有规划路外公共停车场38个,停车泊位12721个;新增规划路外公共停车场34个,停车泊位15223个。

5.2相关建议

南岸区老旧小区停车位历史欠账较多,路外公共停车场建设又面临诸多需要克服的问题,停车难问题在短期内仍然难以得到有效缓解,路内停车将继续存在并将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为此,本次停车规划对南岸区路内停车规划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规范路内停车泊位设置,降低对道路交通影响。对现有南岸区路内停车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优化现有路内停车泊位设置,以此降低对道路交通高峰时段的影响。

(2)近期加强管理,远期逐步取缔。当前,城市汽车保有量逐年攀升,各大城市均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交通拥堵,南岸区也不例外,而降低路内停车对道路交通影响的最佳方式是取缔。然而,短期内取缔路内停车不现实也没有可操作性,只有加强路内停车管理,规范好秩序,才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关宏志,刘小明.停车场规划设计与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易武,李 硕.长沙市静态交通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J].公路与汽运,2005,2(1):98-100.

[3]王耀斌.城市停车场的规划与设计[J].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3):98.

长春市分区规划规划 篇4

索引号: B1482004002 产生日期: 2004-3-20

长春市人民政府令第七号

《长春市道路和管线工程规划管理办法》业经2004年3月20日市政府第二十四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

予发布,自2004年4月25日起施行。

市长 祝业精 2004年3月20日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市道路和管线工程的规划管理,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吉林省城市规划条例》和《长春市城市规划管理若干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道路包括城市规划区域内除村屯道路以外的已建成的道路和规划道路、桥梁、隧道及广场等。

本办法所称的管线工程是指城市规划区域内建设于地下或者地上的给水、排水、燃气、电力、通讯、信息、热力、消防等市政公用管线工程,以及油料、化工物料等特种管线工程。

第三条 本市城市规划区域内的道路和管线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城市规划区域内道路和管线工程的规划管理工作。

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道路和管线工程的规划管理工作。

第五条 道路和管线工程建设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和市容景观的要求。严格控制城市道路架空管线建设,现有的架空管线应当逐步埋入地下。道路和管线工程建设应当统一规划,统筹兼顾,协调建设,同步实施。

需要依附城市道路建设的管线工程,应当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施工原则,与城市道路建设同步进行。

第六条 本市各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道路和管线专业系统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协调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与道路和管线专业系统规划相协调。

第七条 列入市政工程建设计划的道路和管线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道路和管线工程综合规划,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八条 新建、改建、扩建道路或者管线工程需要征用土地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接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对符合规划设计条件的,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并提出规划设计要求;对不符合规划设计条件的,书面答复建设单位。

第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道路或者管线工程不需要征用土地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接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对符合规划条件的,核发道路或管线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对不符合规划条件的,书面答复建设单位。

第十条 建设单位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须提供下列材料:

(一)拟建道路或者管线工程项目申请报告;

(二)拟建道路方案图或者管线路径方案图(要求使用长春市统一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的比例尺为1∶500或者1∶1000的地形图)。

第十一条 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方案设计,方案设计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当到有关部门办理会签手续,再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接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对符合规划要求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十二条 建设单位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除本办法第十条所列材料外还须提供下列材料:

(一)道路或者管线工程设计说明书;

(二)具有规定技术参数的道路或者管线工程设计方案图纸和其电子文本;

(三)有关部门或者单位的会签意见;

(四)有征用土地情形的,提供建设用地批准书;

(五)属地下管线建设的,提供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进行地下管线跟踪测量的协议书;

(六)按照规划要求,需要提供的其他有关材料。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到有关部门办理开工或者挖掘手续。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工程竣工后30日内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备案:

(一)突发漏水、漏气、漏电等管线抢险工程;

(二)因工程施工需要,在施工工地范围内设置临时管线;

(三)因农业生产需要,设置的越野管线;

(四)因其他突发事件,必须进行抢险抢修的道路或者管线工程。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要求和核准的设计文件进行道路和管线工程建设,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须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六条 道路或者管线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进行放线。放线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验线,经验线符合规划要求的,核发道路或者管线工程验线合格通知书;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责令其改正。改正后重新申请验线。

第十七条 道路或者管线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前,建设单位应当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规划验收。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自接到申请之日起7日内,对符合规划要求的,核发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合格通知书;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书面通知建设单位进行整改,整改后再申请验收。

第十八条 建设单位申领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合格通知书,须提供下列材料:

(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件;

(二)道路或者管线规划设计图纸及有关文件;

(三)道路或者管线工程竣工图纸和地下管线工程竣工测绘图纸及有关文件;

(四)其他相关资料。

第十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在拆除地上建筑物或者构筑物时应当按照规划红线一次拆迁到位。道路的断面与交叉方式、绿化、消防及其他附属设施均应当按照规划一次形成。因特殊原因暂不能一次实施到位的,可按照规划分期实施。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桥梁、隧道应当按照规划一次实施到位。因特殊原因暂不能一次实施到位的,应当按照规划做好预留条件,并预留管线通过位置。

第二十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通讯、信息工程,需要敷设地下通讯、信息管线的,应当进行规划控制,采用共同通道。

第二十一条 建设单位敷设的各类管线,应当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内容进行建设,不得占用其他管线的规划位置;不得在其他管线的敷设带上铺设。

第二十二条 管线工程需穿越道路、轨道交通线路、人防设施、河道、绿(林)地等,或者涉及消防安全、净空控制、树(林)木保护的,管线建设单位应当征得有关部门或者单位的同意,并采取相应的防护与安全措施。

第二十三条 地下管线埋设的深度和架空管线位置的高度,各类管线的水平间距、垂直间距以及与建筑物、构筑物、树(林)木等的间距,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十四条 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道路和管线工程建设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建设单位对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必须给予支持和配合,并有义务提供方便条件,不得拒绝或者阻碍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时,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商业秘密。

第二十六条 除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外,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取得施工批准手续的,其施工批准手续无效。有关部门给予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办理施工手续,造成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第二十七条 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进行道路或者管线工程建设的,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立即停止建设,对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责令限期恢复原貌;对影响城市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建设工程违法部分造价5%以上,20%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阻碍监督检查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在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不影响行政处罚的执行。

第三十一条 各县(市)的道路和管线工程的规划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阳春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篇5

(2009年至2013年)

http:// 2008-12-12 18:05:26 2008年12月13日 第502期 经济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维护农业生产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结合实际,制定2009年至2013年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做大特色农业、做强品牌农业、做优生态旅游农业,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到2013年,全市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种养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到2013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79元,年均递增分别都达6%。

三、主要任务

(一)发展特色主导产业。

——粮食。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县(市)建设,扩大推广以超级稻、优质杂交稻为主的水稻生产,确保粮食安全。重点发展春湾大米、石望甜玉米、春湾城垌香芋等名优品种。粮食种植面积每年保持在91.8万亩左右,并通过提高单产,使粮食总产量到2013年达到30.1万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到67.2万亩,总产量达到25.5万吨。

——水果。做大做强“中国马水桔基地县”品牌,同时,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我市种植的皇帝柑、火龙果、十月桔等效益好、市场适销的水果品种,逐步形成水果生产区域化、良种化、标准化和产加销一体化的新格局。到2013年,全市水果种植总面积发展到61.5万亩,总产量达到42.3万吨,其中马水桔种植面积发展到16.5万亩,总产量达到21.4万吨。

——蚕桑。利用“中国蚕桑之乡”品牌,继续做大做优做强蚕桑茧丝绸产业。引进和推广优良蚕桑品种,强化合水、春城、岗美、潭水蚕桑生产基地建设,规范蚕茧收购流通加工秩序,做大做强蚕桑茧丝绸业。到2013年,全市蚕桑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亩,蚕茧产量达到1.8万吨。

——养殖业。做强做优“中国猪苗之乡”、“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品牌。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饲草饲料生产、畜(渔)产品安全等畜牧渔业支撑保护体系,巩固养殖业在我市农业经济的支柱地位。大力发展瘦肉型猪、优质山地鸡、西山羊、肉牛、罗非鱼等名优品种,并形成基地化生产,以保障畜(渔)产品有效供给、提高畜(渔)产品安全和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为目标,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肉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到2013年,全市母猪存栏量达到15万头,生猪出栏量达到100万头,肉类总产量力争达到10.35万吨,淡水鱼总产量达到3.95万吨。

——南药。打造全省南药基地县(市),重点发展春砂仁、藿香、穿心莲、淮山、沙姜等知名品牌品种,逐步形成春湾、春城及西山春砂仁基地;潭水、三甲藿香和穿心莲基地;合水、陂面淮山基地;双滘、三甲沙姜基地等五大种植区和产、加、销一体化的新格局。到2013年,全市南药种植面积发展到13.5万亩。

——花木。打造珠三角花卉苗木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县(市)。重点规划建设潭水、岗美、春城、合水、春湾等省道沿线特色园艺种植基地,形成花卉园林产业带。努力提高花农的组织化程度,加大科技投入,选育具有市场开发前景的新优品种,扩大栽培面积。到2013年,全市花木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

——蔬菜。充分利用“无公害蔬菜”品牌,努力打造广东省蔬菜生产基地县(市),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按照“一镇一品”的目标,大力发展八甲唛菜、春湾苦瓜等名优蔬菜瓜果,逐渐形成春湾、石望、松柏等镇的春北片蔬菜生产基地;春城、合水、陂面等镇的春中片蔬菜生产基地;潭水、三甲、八甲等镇的春南片蔬菜生产基地。到2013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38万亩(复种),总产量达到36.6万吨。

——林业。巩固提升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市),发展现代林业。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着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发挥生态功能,确保生态安全。加快发展商品林基地建设,尤其发展“名、优、特、稀”经济林。稳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建设一批速生丰产商品林,提高林地生产效益,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林业用地面积每年稳定在383万亩以上。到2013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8.5%以上,确保生态公益林面积在121万亩以上,速生丰产林面积发展到82万亩,特色果茶药经济林面积达12万亩,建立珍贵阔叶林基地30万亩。同时,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提高林化产品档次。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完善森林资源开发保护管理制度。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加强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争取2011年前完成全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推进三甲河小流域山洪监测系统建设和漠阳江堤围建设。

——加大五大灌区(北河、西山陂、合水、岗美、响水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整合国土资源、水利、农业等部门对农业投入的资源,有计划、分阶段对上述五大灌区21万亩农田综合整治。

——采取有力措施,有效解决全市36.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加大基本农田标准化改造力度,按照“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田成方、涝能排、旱能灌、地力高”的标准,设立省级和地市级及市县级基本农田示范区,加快推进潭水、合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立30万亩稳产高产农田,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能力。

——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加快土地整理开发,增加耕地面积,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质量。

(三)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坚持“壮大现有的,培育本土的,引进外来的”原则,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扶持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和龙头企业群,鼓励和扩大“公司+基地+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产业带和产业群,发挥规模效应。到2013年,全市各级农业龙头企业总数力争突破32家,带动农户11万户以上。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力争全市每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以上,每个特色产业要组建1个以上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利用广东一片天制药有限公司、广东绿业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嘉华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引导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公司与农户联合的“产、加、销”一条龙生产经营模式,延长农产品上市期和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荔枝、龙眼、南药、蚕桑、木材、淡水鱼、畜禽等产品的精深加工,并加快形成原料基地的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确保原材料的有效供给。

(四)大力推进品牌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信息网络以及各种展览会进行包装推介,提高现有特色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和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提升农民种养经济效益。积极开展名牌产品的培育申报工作,鼓励和帮助农业企业进行商标注册和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到2013年,力争新增省级以上农业名牌产品5个。加大科技投入,改造升级我市大宗优势农产品品种,全面提升名优品牌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五)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和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重点建设和完善春城、合水、春湾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岗美猪苗、圭岗柑桔、双滘沙姜等专业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市场流通和各种违法经营行为。积极组织涉农企业参加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交易会,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整合建设阳春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与交换平台。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强培训和指导,培育农村流通主体,到2013年,全市参与农产品流通经纪人队伍人数要达到8万人以上。

(六)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督。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全面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监督检查制度,建立农产品产地标识管理和可追溯制度。加快“动物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和“无特定疫病区示范县”建设。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产品、重点单位进行专项抽查检测,确保将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种养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场)、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

(七)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积极实施省人大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完善农业机械化投入机制,大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发展阳春特色的园艺、畜牧、水产、林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和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加强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引进、推广、应用。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到2013年,全市农业耕种收割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58%以上。

(八)推动土地依法合理流转。加强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建立土地流转监管指导体系,规范土地流转手续,加强土地流转的协调,妥善解决“有地无力开发”与“有力无地开发”的矛盾。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丢荒的土地实行集中管理,调整成片,以便转租和发展规模生产。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土的安全感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一是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落实。把各项农业发展指标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并实行任期目标管理推动发展。二是切实加强领导。全市上下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各镇(街道)也要形成“三农”工作机制,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三是充分发挥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干部作用,利用“五解五进”活动平台,引导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二)资金保障。一是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入的有利时机,以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为主,努力争取国家和省重点项目落户我市,建设完善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二是市本级财政努力配套资金,每年安排支农资金保证不低于上总开支的10%,而且每年的财政增收部分开支向“三农”倾斜,并形成以工补农机制。三是发挥农村信用社作用,加大支农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信贷资金保障。四是通过大力招商引资解决资金困难,利用我市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招引和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我市现代产业发展和产品升级。五是制定优惠政策,坚持“投资谁出,产权谁有,效益谁收”原则,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向“三农”特别是水利、道路等基础产业的投资,共同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保障。

(三)技术保障。一是健全科技网络,创新推广机制。按照“明确职能、理顺体制、创新机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提高效率、完善保障”的目标稳步推进基层农科推广体系改革,充分发挥基层农科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健全市、镇、村、村民小组四级农科技术推广网络。着力改善推广条件,创新推广机制,积极与科研单位、农业大中专院校挂钩合作,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升我市农科技术推广、应用水平。二是加强农科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民素质。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等,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办法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含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信息网络化工程。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流通等信息网络化建设,到2013年,全市每个镇(街道)的农技站和农村种养大户都实行网络化,并与国家、省、市、县的农业信息网联网。四是发挥品牌带动技术升级。充分利用我市马水桔、蔬菜、南药、花卉、蚕桑、速生丰产林、生猪等大宗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标准化生产,带动我市大宗农产品的种养技术和产品质量全面升级。五是进一步扩大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经合组织+农户”模式,促进广大农民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提高科学种养水平,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建设。

长春市分区规划规划 篇6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03~2006年长春市10个县 (市) 区结核病控制规划的项目季报表及相关资料;人口数由统计局提供;有关指标、标准按《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指南》 (《指南》) 的规定执行。

2 结果

2.1 病人发现

采用因症就诊和转诊为主的发现方式。2003~2006年全市共接诊肺结核可疑症状者30 397例, X线胸片异常者22 598例, 查痰人数21 464例, 检出阳性病人10 147例, 涂阳检出率47.3%。其中新发涂阳病人8 491例, 新发涂阳病人登记率由16.68/10万到41.57/10万, 提高了149.2%;复治涂阳病人3 392例, 复治涂阳构成比逐年下降, 由2003年的45.5%到2006年的14.3%。

2.2 病人管理情况

以县 (市) 区为单位DOTS覆盖率达到了100%。根据季报表资料汇总分析, 初治涂阳病人2月痰菌阴转率为93.1%, 3月末痰菌阴转率为96.5%;复治涂阳病人2月痰菌阴转率为85.8%, 3月末痰菌阴转率为91.3% (表1~4) 。新涂阳病人转归队列分析治愈率为92.8%。 (表5)

3 讨论

3.1政府承诺和经费支持是《规划》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根据《指南》要求, 长春市政府制定并下发了《长春市结核病防治规划 (2001~2010年) 》, 成立了以主管领导为组长, 各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 涉及卫生、计委、财政、广电等部门, 形成了多部门合作和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机制;确定了结核病控制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工作目标, 建立了保障体系, 明确了主要防治措施, 将结核病配套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并作为年度考核指标, 保证经费及时、足额到位, 确保项目工作顺利进行。

3.2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 (DO TS) 是行之有效的“项目”启动初期, 以卫生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督查组, 对各县 (市) 区的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市结核病防治所汇同市传染病监督所在每年结核病防治日期间对各县 (市) 区综合医疗机构归口管理工作进行随机抽查, 强化了结核病的归口管理。在每年的“3.24”结核病防治宣传日期间, 组织全市医疗单位的医务工作者以各种形式进行宣教, 配备X线体检车深入村屯、社区、工地、大中院校进行胸透和义诊;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 同时进行有奖征答, 有效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结核病、防治结核病的积极性, 提高了群众防治结核病知识的知晓率, 对肺结核病人的发现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实施全程督导化疗管理, 保证免费抗结核药品的持续不间断供应;同时加强对乡医、村医的培训, 在督导时询问结核病相关知识, 并进行现场培训, 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 使病人能按时服药、定期查痰, 从而提高了病人的治愈率。

3.3存在问题个别县 (市) 区结核病控制专项经费投入不足, 影响结核病控制工作正常运行;大部分结防机构房舍狭小, 实验室布局不合理, 药品库房不符合要求;结防队伍不稳定, 防治人员流动性大, 待遇低, 而且工作量大, 导致人力资源匮乏;部分县区设备不足;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不够完善;综合性医疗机构与结防机构协调配合有待加强。

4 建议

积极争取政府干预, 增加结核病专项经费投入, 适应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需要, 保证“项目”工作的运行;加大对基层结防机构建设的投入, 改善工作条件, 提高结防人员的待遇, 保持结防队伍的相对稳定;加强结防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加大对基层防痨人员的培训以及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 充分发挥综合性医疗机构在结核病控制工作中的作用, 提高病人的发现率。

参考文献

[1]刘英, 胡代玉, 刘俐, 等.重庆市世行贷款/英国赠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中期评估[J].中国防痨杂志, 2007, 29 (3) :212-214.

上一篇:员工工资核算下一篇:观看中国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有感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