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军队管理管理企业

2024-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借鉴军队管理管理企业(精选8篇)

借鉴军队管理管理企业 篇1

从有企业以来,与企业生存发展相伴相生的是层出不穷的企业管理理论,但梳理现代企业管理百余年的历史会发现,对管理贡献最大的不是企业家,也不是商学院,而是军队。一方面现代企业管理从军队管理中借鉴汲取了许多营养。另一方面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许多方法与原则都直接取自军队。军队的管理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非常好的人员实践和理论准备。那么从企业管理角度要向军队学什么呢?一是无条件执行的效率。通过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使企业获得像军队一样的战斗力和执行力;二是从各色各样的人向军人方向转移的训练;三是不畏艰难勇者胜和超强的集体荣誉感。军队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尊重。本文则围绕尊重,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一、尊重员工就是让员工快乐工作、热爱工作

部队的光荣传统之一就是关心人、尊重人。企业也应如此,应该尊重每一位员工的个性,尊重员工的选择权利。所有的员工在人格上、在发展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公司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劳动环境,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倡导简单而真诚的人际关系。

1.不要把员工看成雇员,要看成合作伙伴。要经常倾听来自员工的声音,走进他们当中去,去听听他们有什么要说的。因为企业发展就是要全心全意地相信和依靠员工。

2.企业关心员工就要善待员工。企业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原企业被视为毫无才能、一无是处的员工,跳槽到新企业后竟然干得非常出色。其实,原因并不是他们跳槽或被辞退后“学好了”,而是因为新的企业尊重员工,善待员工,员工在这样的企业里做事心情舒畅。有些企业错误地认为,自己与员工之间就是简单的合同关系,员工的忠诚与效力是可以用金钱买来的,只要有一张毫无感情的用人合同,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了。殊不知,企业要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就要以员工的利益为基础;同样,员工的利益也要建立在企业利益的基础上。二者紧密结合,绝对不能分离。

3.要将得力的员工视为企业一笔巨大的资本。一个员工如果能为公司的发展开动脑筋,不断的提高质量降低成本,那么无疑也会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荣誉和奖励。当企业给员工以宽松的工作环境、人性化的管理氛围、员工满意的工资待遇时,员工必然心存感激,在工作上也会竭尽全力,努力使企业得到发展。

4.要善于调动基层的积极性。部队的战斗力来自基层,建设重点在基层。企业也同样,俗话说“基层不牢,地动山摇”。发挥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可以让员工提出计划、方法,鼓励员工按自己的方式运作。为了使公司和谐并生机勃勃,企业不仅需要建立并且维护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理念和价值观,同时还要尽力创造一个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文环境,使员工不必被工作环境所束缚,在精神上彻底放松、轻装上阵。

二、尊重员工的基础是有效的沟通

在部队里,思想政治工作的法宝之一就是多与人沟通,多谈心。我们在企业管理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一些领导、主管不知道如何谈心谈话。谈心谈话实际上也是一门学问,首先需要营造一种宽松、可以信赖的氛围。例如说,“你的报告写的很不好,计划不周密,拿回去重新写”。这样说可能显得生硬,员工也不愿意接受,如果换一种方式,沟通起来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如“你的报告我看了,很有新意,但是重点不突出,计划显得不周密,你可以重新给我一个报告吗”。这样交谈员工更容易接受。与员工实现有效沟通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学会从做人的角度教育员工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意识。工作是人安身立命、实现自我价值之所。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是一名员工起码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每个人的岗位不尽相同,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责任有大小之别,但要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却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有了责任心方能敬业,自觉把岗位职责、份内之事铭记于心,该做什么、怎么去做及早谋划;有了责任心方能尽职,有没有人看到都一样,不因事大而难为、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多而忘为、不因事杂而错为;有了责任心方能进取,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原地踏步,而是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奋力拼搏。同时,还要教育员工对家庭有责任心,对社会有公德心。

2.要注重沟通方式的选择。企业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及诸多关系群体,要以什么样的方式传达自己的信息、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如何才能让外界最有效地接收到信息,这是许多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让员工对目前和将来的工作环境产生好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某些场合给予口头上的赞扬、允许员工充分表达意见;邀请一些表现出色的员工出席公司的重要会议,并鼓励他们在会上发言;重视员工的批评,鼓励员工提出和自己不同的意见,以便全面研究事情发展的可能性,无论员工的构想是否可行,都显示了他们对公司的关心;抽空和员工共进午餐和晚餐等等。

三、尊重员工,要善于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部队讲究作风,企业讲文化。近年来,有经济学家提出的“娱乐经济理论”认为,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应该是“娱乐”的。在军队中,实际上是经常把最艰苦、最危险的事情,变成了最愉快的事情,这就是文化的奇妙作用。著名管理学家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论述:好的公司能够变成卓越的公司。他对1400多个公司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了结论:那些由优秀公司变为伟大公司的佼佼者并不一定都是拥有最新的技术和最擅长管理的CEO,他们最有力的武器是他们的公司文化,一种激励每个人都按照他们想要的方式去工作的文化。文化是企业提高效率的倍增器,是融合组织内部关系的润滑剂,是企业竞争的加速器。无情纪律,有情关怀,弹性管理孕育生存能力。在解放军的文化建设中,“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其功用更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借鉴。

1.要培养员工的企业认同感。一个具有优秀文化的企业,为员工提供的是一个乐观、向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而乐观向上的员工队伍,如军队中一群士气高昂的士兵,不仅使组织运行具有了效率,而且使组织具有了参与竞争并取胜的勇气和能力。在军队,忠诚是由“手续、宣誓”等仪式完成的,而在企业,则是由“合同、文化认知”等仪式完成的,所以企业要注意一些重要活动、重要标识的设计、布置和告知,要让员工参与、知悉,感受企业的庄严,产生归属感。

2.要组织员工参与快乐的活动,保持员工良好的心态。文化与娱乐是军队建设的一个环节,是军队战斗力的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的经验与发展,使部队深知:必须在制度上让官兵快乐起来。因此,制订了俱乐部工作标准,“处处有歌声,人人搞体育,节日有晚会,假日有活动”是军队特有的文化方式。由企业经营管理复制之后同样具有不容置疑的积极作用。企业可以举办一些球赛,歌唱比赛,开展游戏、游艺、参观、竞赛等等有益于员工身心健康的活动,不断培养员工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员工敢于接受竞争和挑战的健康心态和张扬的个性,活跃工作气氛,始终在工作中把状态调整到最佳。党政工团齐上阵,大家团结合作,激发热情,产生凝聚力,有效的文化活动是企业发展离不开的重要手段。

这样的企业文化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给人以公平感;二是给人以施展才能的机会;三是给人以成就感。

四、尊重员工要处理好纪律与人情的关系

借鉴军队管理管理企业 篇2

随着经济迅猛发展,企业处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管理工作的多层面多方位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企业管理者由于个人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有所偏重,从而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能凸显个人绩效的企业事务上[1]。这也是造成企业重生产轻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

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和利润之源,是生产服务流程的核心,这促使大多数企业能够逐步建立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理论也伴随着世界各国企业的实践和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探索而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安全是企业进行生产的前提保障,而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整体上相对薄弱,在进行安全管理的研究方面大多数专家学者侧重于理论的剖析与政策的指导,却鲜有站在企业和企业管理者的角度,解决企业困扰的前提下进行安全管理实践的指导。

架起学科之间的桥梁,在实践中将企业质量管理的丰富经验导入相对薄弱的安全管理当中,使二者在日常生产活动中相融合,实现企业各方面管理的资源集成,从而能逐步解决企业安全管理难的问题。下面将从安全管理目标设定、事故分析、事故预防和日常安全管理等几大方面来探讨安全管理如何借鉴质量管理的方法和理念。

1 安全管理目标的设定

在管理当中,计划层面目标的制定至关重要。管理目标使管理具有方向性,能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通过企业、部门、班组、岗位及个人等各层次间的自我控制与协调得以实现,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美国质量专家克劳斯毕在质量管理目标方面打破 “缺点难免”的传统思想,提出了“零缺陷”的观点,特别强调预防的作用,使质量问题不断减少[2]。它强调从人的心理方面和具体作业方面鼓励员工在从事某项工作之前就消除缺陷,努力做到“零缺陷”,使员工在工作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企业现行的6σ管理正是给企业提供了一个了解距离“零缺陷”有多远的参考数据。

在实行安全管理时,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往往也认为“缺点难免”,即事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同质量管理一样,安全管理同样提倡预防的作用[3]。相应地在安全管理当中提出“零事故”的管理目标,打消人们在安全管理当中的侥幸心理,按照最高标准严要求,使其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渗透在企业管理当中。企业各级人员对“零事故”的认知最终将转化为各系统的本质安全,使各种危险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思想无懈怠、管理无空档、设备无隐患、系统无阻塞,生产流程中人、物、环境、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与和谐统一,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目标[4]。这种目标渗透着的是一种精益的管理思想,将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方针发挥到极致。

2 事故形成过程分析

次品和安全事故都是违背人的意愿而出现的,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其自身的因果性和规律性。要找到意外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进行预防和控制,就必须在层出不穷、形式各异的事故中寻找共性,并将其抽象出来,把感性的认识与积累的经验升华到理论的水平,反过来指导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消除事故的最有效方案。

对于产品质量形成规律,从生产流程上纵向地研究,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朱兰提出了“朱兰质量螺旋”和“朱兰三部曲”,戴明提出了“质量环”[2]。这些模型以产品生命周期为主线,按照质量计划、控制和改进的主体思路进行分析,揭示产品质量形成的整个过程及其规律性。在制造过程中,从空间上横向地来看,产品质量受到人(Man)、机(Machine)、料(Material)、法(Methods)、环(Environment)、测(Measurement)6方面因素影响,简称“5M1E”,这6个方面因素决定着制造过程各工序的质量保证能力[5]。

而在安全管理当中,对事故形成过程的分析和研究也是很早便展开了,主要是从空间上对事故发生时刻的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相对于质量的影响因素5M1E,被分析的事故致因要素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机)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和管理的缺陷等。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剖析和研究方面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有着相通的理念,可以相互参证借鉴。安全管理中的这类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事故致因理论,它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分析中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的定性定量分析、预测、预防以及安全管理工作的改进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借鉴质量形成规律的分析,对于安全事故以生产流程为线索,将工作岗位用生产流程串联,进行岗位危险性评估及其工作场所危险性评估等活动,以此为依据实施安全管理。

3 并行工程与团队技术对事故预防的启示

3.1 并行工程的启示

在质量管理当中有这样一个管理思想和指导原则: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2]。这句话正体现了预防为主的观点。无论是质量还是安全,它们都提出了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质量管理采用并行工程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相关过程,它要求产品开发人员从设计一开始即考虑产品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处理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计划和用户要求。并行工程是从根源上进行质量的控制与优化。

在制造业企业的安全管理当中,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是引发事故的一大原因,从根源上消除物在正常工作状态、非正常工作状态、非工作状态、修理状态和报废处理等阶段的不安全状态也就是从机器设备、操作工具、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作业环境的设计和使用着手。通过并行地集成地对整个生产活动周期进行安全性设计来消除各种危险,防止所设计的系统在研制、生产、使用和保障过程中发生导致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的各种意外事故,是事故预防的最佳手段。本质安全技术是设计消除危险的最理想方法。它不从外部采取附加的安全装置和设备,而是依靠自身的安全设计,进行本质方面的改善,即使发生故障或失误操作,发生事故的条件不存在,设备和系统仍能保证安全。

并行工程是从根源上控制问题的产生,两方面工作互相启发借鉴,无论是对质量管理还是安全管理意义重大。

3.2 团队技术的启示

在新的管理模式下,怎样的安全管理部门才能适应呢?在质量管理实行并行工程时,推行了团队技术(IPT:Integrated Product Team),由多学科跨职能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跨生命周期的小组,共同有效完成产品开发,满足顾客需求[2]。团队包括了从产品设计研发到售后服务的各部门人员,有时还包括用户、供应商或协作厂的代表等对产品设计有影响的人员。采用这种团队工作方式能大大提高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人员之间的相互信息交流和合作,在产品设计时及早的考虑产品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检验性等等。

安全监管部门的组成人员也不应单一地来自安全管理相关领域,还应包括作业单位设计和机械设计人员、制造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等。安全监管部门从操作者的角度、设计的角度发挥其职能,而非只是监督管理、奖惩考核、事故调查处理的职能,保证本质安全,正如产品质量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影响因素。这样的安全管理团队才能够全方位地发挥作用,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

4 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方法借鉴

4.1 全员参与化

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和GE的质量总经理费根堡姆等人先后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概念[2]。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这种管理途径具有全员参与化、管理一生化、管理对象全面、管理方法全面和经济效益全面性等特点。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使人为失误的影响转化为人员主观能动的控制,使得质量在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能够得到有力的保障,每一道高品质的工序最终形成高品质的产品,满足顾客需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很多调查显示,在生产制造企业当中,大多数的事故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违规操作、麻痹大意以及侥幸心理,归根结底都是由安全意识淡薄所导致。企业必须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实行全面安全管理。生产活动以安全为基础,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全员树立安全意识,教授人员改造和控制危险的手段,从根本上消除和控制事故的发生。在生产中时时刻刻抓安全,互相监督,从人人是隐患转化为人人成保障,做到人人想安全,人人会安全,人人能安全。

4.2 安全管理与PDCA循环相结合

PDCA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已被广泛运用,并取得良好的收效。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常规的工作步骤和模式。安全管理与PDCA循环的有效结合,是维持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可持续推进的重要举措。下表中将PDCA在质量管理当中的应用对照性地引入到安全管理当中。

由于PDCA循环的一般规律性,它在安全管理当中的应用步骤与在质量管理当中的应用步骤基本相同。通过不断的PDCA循环,让安全管理由形式化—行事化—标准化—习惯化,之后,一切就会变得自然,经过关键的A阶段,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纳入到制度和标准中,进一步指导实践,成为企业内活动的一种准则。企业的安全管理上了台阶,自然也能取得更好的效率与品质。

4.3 标准管理体系的引进与实施

管理效能的发挥依赖于一个由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构成的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全面实施。对于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怎样才能快速、有效而系统地落实下去呢?

先来看质量管理。国际标准组织为顺应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需要,促使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制定颁布了ISO9000国际标准体系。作为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成果,它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方法和参照标准,让企业知道该做什么、由谁去做、怎样去做才能够顺利而有效的建立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企业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品质。它自颁布以来,已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标准。可以说ISO9000在质量管理领域的普及应用已成为标准管理体系的典范。

标准体系的一般性和通用性使企业节约大量的摸索时间,快速而有效地建立起一套标准管理体系。对于安全管理,虽然也出现了像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MS、社会责任管理体系SA8000等与安全管理相关联的标准化体系,但却由于政府等各组织部门的重视程度与监管力度不够,使得这些标准远不及ISO9000那样普及,在较广范围内安全管理尚未统一化及标准化。在普及落实安全相关标准管理体系时,政府等相关组织部门应借鉴ISO9000的实施经验,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企业自主管理的意识,另外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力度,帮助企业将工作落到实处。

无论是质量管理还是安全管理方面的标准化体系在制定和实行上都具有一定的共性。标准就是能让企业参照实行“傻瓜式”的管理,它们的关键和核心在于“怎么做就怎么写,怎么写的再怎么去做”。企业按照标准所提供的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指导书、作业办法以及配套的作业表单等在内的体系文件,并在整个标准及各个程序文件的制定和执行上遵从“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PDCA循环运行模式,逐层开展工作。逐步推进安全管理方面相关标准的落实,给企业提供安全管理的落实方法,解决企业不知道该做什么、由谁去做、怎样去做的难题,使其更好地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使企业的安全管理上一个新的台阶。

5 总结

从以上的对比分析和借鉴分析可以看出,安全管理的实施在许多方面还有待改善。企业内部生产运作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相通之处,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应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今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要“以质取胜”为法宝,企业的安全管理也变得尤为重要。人们在不断探索当中创建和谐企业,让服务于企业的人安全工作,让被企业服务的人享受品质。

参考文献

[1]HEINZ WEILRICH,MARK V CANNICE,HAROLD KOONTZ.Management[M].Economic science Press,2008,7:344-368.

[2]施国洪,何勤,徐红兵.质量管理与检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6:40-52.

[3]吴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29-31,112-127.

[4]陈先海.“5S”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化工安全与环境,2007(41):6-7.

借鉴军队管理管理企业 篇3

关键词:企业;政府;行政管理;效益

效益是一切单位组织乃至政府发展所必须关注的事情。效益可以简单的解释为收入与支出的比例。在政府的行政管理当中,同样需要注重效益,政府代表的不仅仅是政府,还代表着广大的人民群众,政府相当于用纳税人员的钱维持和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一旦效益行政管理效益没有得到保障,会导致社会发展的恶性循环。在我国的行政管理当中,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在这个变化当中有关政府铺张浪费、机构臃肿、贪污腐败的报道越来越多,机构不断的细化,职能却相互交叉,处理事情效率较低,开支又较高,效益不高的表现。

企业的行政管理是上世纪发展起来的,其主要职责是维护生产操作的正常进行,规范企业人员的行为,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当中,行政管理人员过多会导致办事效率变低,企业开支变大,一般来说成功的国际大公司都有较精简的行政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置和制度的执行有许多值得政府借鉴的地方。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

像政府行政管理机构一样,企业的行政管理机构也是执行行为准则,更新方针机构的组织,对企业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一切的制度原则也是从企业的效益出发,这是根本,同时具备以下特点:(1)民主性,企业的行政管理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时时与本企业的基层组织相联系,关注企业和社会发展动态,可以和基层组织一起调配资源,使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更合理的分配,而这些分配的准则绝大多数来自基层组织。这样一来可以保证与共的积极性,保障了主动性和创新性,加快企业的发展。(2)实用性,企业的行政制度都会以实际需求为准则,一般经过协商做出的制度都会对公司的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较少会有无用功等形式主义的程序。(3)高效率,要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行政管理必须具备较高的效益,在日益激烈的竞争驱动下,企业的行政必须高效率运转,机构和程序都必须尽量精简,分工明确,几乎没有权利交叉区域,既方便公司政策制度的实施,又能保证在最低的开支下进行最高效率的运转。

二、政府行政管理存在的問题

由于中国改革开放,行政管理改革和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因此在政府行政管理方面还有许多欠缺,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1)财政问题,由于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许多大型国有企业享有政府的扶持和补贴,能免费使用许多资源,而私有企业和其他居民则需要承担较高的税收,这样不够公平,其次目前的财政制度覆盖范围较小,许多民生领域尚未覆盖,而且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目前政府在土地政策上就没有控制好,导致房价出现不可控的状态,广大居民都有购房困难的问题,这是关系直接关系到民生的事情。(2)部门任职问题,目前关于国家公务员的选任是比较公开,可以从每年报考的部门报考的热度可以看出,不同的部门收入差别较大,收入高的部门,大家都往里挤,这些事情背后都隐藏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使得对任职人员缺乏合理科学的考核。(3)机构设置问题,在封建时代,帝王就注意到官员的数量不能太多,需要与人口数量挂钩,如今,国家也一直实行机构改革,尽量精简人数,但是没有达到任何成效,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机构数量明显偏多,政府人员数量更是臃肿,导致部门和人员之间权利交叉,反而降低办事效率。

三、基于企业模式的政府管理改善

首先,虽然企业行政管理和政府行政管理有许多差异,但是也有最主要的共同点:利益,作为企业,一切以所有员工和公司的利益为指导方向,那么作为政府,就必须时刻以国家发展的利益和全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作为行为准则。即政府行政管理的目标需要更进一步明确,不能以部门和私人的利益为方向,要为服务的人民群众的民生考虑。需要以最低的政府运行成本,给国家和社会创造最高的利益。

其次,加强政府惠民政策的普遍性,关注民生,是行政管理民主化。目前在发达的企业,公司从上到下的员工在享受企业福利,都比较平等,而在政府行政管理中,表现出极大的不平等,公务员也许有最好的福利,其次发达的地区,而偏远地区甚至没有福利可言;还有在行政管理方面,需要更多的关注民生事业,一味地追求国家的发展和地区的发展而不关注民生会导致民众苦不堪言,而在较好的企业一般会关注员工的需求,防止人才流失和抱怨。

最后,必须进一步精简政府机构,避免闲职、虚职和职权交叉的现状。政府代表国家的权利,有义务用最少的人员和金钱管理国家事务。这点上政府行政管理需要向企业模式学习,政府应就各个部门的人员数量做出规定,而不是部门能承受的最多人员数量为上限,对于相关政策和办事程序、时间也需要做出规定并公开。

四、结语

政府行政管理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借鉴企业行政管理思路,有助于强化政府行政管理效益,保证国家和社会更稳定的发展。

借鉴企业管理,提高行政效能 篇4

云阳县鱼泉镇郑云

行政管理最终也是对人的管理,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成熟企业管理经验,以提高行政效能。

一、细化制度条约、增强可操作性

目前我县正在开展制度年建设活动,制度的制订首先要细化,一些国际化大企业制度的制订都特别细,如麦当劳的员工操作手册就是厚厚的一本书。我们的制度往往是一些大条约,可操作性不强。建议我们的制度制订过程要经过充分的讨论,发动群众把他们想细想透,要做到各单位工作中80%以上的事项可以制度找到明确的规定。

其次每个制度要有必要的检查监督措施,不然会流于形式。很多企业在总结失败的教训时,往往有缺乏监督机制这一条。

二、加强中层干部作用、增强行政执行力

一件事业的成功、一个战斗的胜利,决策固然重要,但执行也不容忽视,从某种角度上说,执行的好坏决定事业的成功与否,而中层干部是行政部门的具体执行人。我们中层 1

借鉴军队管理管理企业 篇5

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打造高效电力营销团队

作者:张海华 张佑祥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14期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营销的概念和新的目标;然后讨论目前电力营销团队存在的问题,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是人才的问题;根据电力营销团队存在的问题,本文借鉴企业管理模式提出一些电力营销人才解决措施,包括如何打造高效电力营销团队,包括提高电力营销团队的执行力、建立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的企业文化平台培养电力营销员工的忠诚度和改革招聘标准。

关键词:电力 营销 现代企业 人才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5(b)-0209-0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营销的概念和目标

电力营销是指供电企业以电力客户需求为中心,对客户电力需求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实时满足客户的电力需求。过去几年,供电企业基本是卖方市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供电企业渐渐改变过去建立在卖方市场基础上旧的供电管理模式,即在不断变化的电力市场中,通过供求关系,给电力用户提供安全、周到、合格和经济的电力产品。

面向市场经济,电力营销需要采取市场导向的管理模式,在追求电力营销效率最大化的情况下,与电力客户建立良好的业务关系,帮助客户节能高校用电,改变供电企业在用电客户中的形象,建立适用市场需求充满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机制。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相应电力营销新的理念和目标,主要包括:(1)树立以用电客户为中心、提供满足用电客户需求的意识。客户是上帝,电力企业除了完善供电配电网络满足客户需求之外,电力营销需要与时俱进,借助先进的网络、通信、计算机等技术,为用电客户提供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高效、体贴、全方位的服务。(2)建立和完善服务流程、提供优质的服务。电力营销可以借助现代企业的经营手段建立和完善服务流程,满足用电客户的需求并提供差异化服务,以严格规范的管理将各项业务纳入流程进行监控,为用电客户提供优质廉价的电力产品、提供满意的服务;同时服务流程可以降低用电客户的消费以及供电企业的营销成本。(3)不断加强管理和改革电力营销机制。市场经济营销的特点之一就是不断满足客户需求的变化,电力营销需要加强电力用户的信息反馈的收集,把握市场发展动态,基于充足的数据预测市场的发展方向,并进行评估,实时调整电力营销策略和针对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有效维护老的用电客户以及开拓新的市场[1]。

本文第一节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营销的概念和新的目标;第二节讨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达到新的电力营销目标,目前电力营销团队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根据电力营销团队存在的问题,借鉴企业管理模式提出一些电力营销人才解决措施,如何打造高效电力营销团队,包括提高电力营销团队的执行力、建立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的企业文化平台培养电力营销员工的忠诚度和改革招聘标准;第四节作出结论。目前电力营销团队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力企业历史发展的原因,电力企业围绕生产为导向的电力营销理念。多年来,电力企业一直是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使得电力营销团队不重视用电客户的需求。具体表现总结如下

[2]:

第一,观念落后,服务意识不强。目前电力企业的营销局限在发传单、上街服务或者推出微笑服务,并且只对电力设别进行升级改进硬件条件,电力企业没有像银行一样进行对终端客户的特性进行分析,对用电市场进行消费需求、用电潜力的分析不够,因此电力营销滞后于用户的需求,缺少完善的电力销售之前和之后的售后服务,不能为用电客户提供快速办电、稳定供电等深层次问题,制约着电力市场的销售和正常发育。

第二,有制度和流程,但是不够完善,特别是缺少足够的执行力。目前的电力营销每年都会制定一些电力销售的制度,也在制定更新一些电力销售流程,但是这些流程不是很完善,造成电力企业工作不到位、信息不全,造成电力市场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同时在电力销售的过程中没有足够执行,造成停电损失无法寻找原因细究到个人。形成了用电需求和供电结构矛盾共存的电力销售市场,无法满足用电客户的需求。

第三,管理松散,人员只进不退,没有建立淘汰制度。电力企业目前认为是工作稳定的国有企业,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进入电力企业,一方面,一些与电力营销专业无关的人进入电力销售队伍,没有专业知识,很难做好销售;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建立淘汰制度,缺少内部管理机制,目前的电力企业管理还在产品导向不是需求导向,因此尽管电力销售队伍庞大,造成电力销售队伍松散,尽管制定共同任务和计划,但是各个职能环节存在各自为政,最终造成无人管,上面催一下下面动一下的局面。

总而言之,当前电力营销存在上述服务、制度和人才方面的问题,最终可以归纳为如何管理人和如何引进人的问题,因此电力营销还没有随电力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电力企业盖革的方向是完全独立自主的企业,就需要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对电力营销队伍和策略进行改造,建立适应电力市场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树立崭新的营销理念,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发展。借鉴企业管理模式打造高效电力营销团队

20世纪80年代,椰树集团董事长王光兴率先在全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实行破“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等改革,大力鼓励开发新产品,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推行一套不讲职称高低,看能力;不讲职位大小,看效益;不讲工龄长短,看贡献的绩效考核制度,大大推动

了天然椰子汁等新产品陆续成功开发,使得椰树集团蓬勃发展。王光兴董事长的做法为中国现代企业人才评价体制作出很好的榜样。

3.1 提高电力营销团队的执行力

洛德·福特曾经讲过“成功的企业经营所需具备的要素是:热衷于货品的产出,确切熟知产出成品,责任感以及有效地派任职务。经理人员必须能让部属充分发挥自我才能,独立作业以担负份内完全职责;也必须将企业组织内每一个人视为追寻共同目标的一份子”。一个优秀的人才尽管需要付出不菲的薪酬,但他们所做出的绩效却是普通员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而那些相对平庸的员工尽管薪水不多,但是几十个平庸的员工也干不出一个优秀员工的业绩。也正好是这些优秀的人才,才能将企业在竞争中获胜,从优秀走向卓越[3]。

电力企业营销经理需要有伯乐的眼光,应多花心思让优秀的人才变得更加优秀,逐渐淘汰平庸的人。那么如何判断优秀人才和平庸人?第一,从工作态度方面进行判断。优秀的人才具有积极工作、产生榜样、激发出其他员工的工作热情;而平庸的人传播懒散的情绪,排挤优秀的人才,给优秀的人才制造谎言;第二,从企业文化方面进行判断。优秀的人才创造企业的文化,用实际行动影响周围的人,让周围员工变得更加优秀,并同化平庸的人;而平庸的人才为企业创造负面影响的文化,评论是非,影响其它人的工作,使企业变得官僚,没有生气,创造官僚作风;第三,从影响力方面进行判断。优秀的人才执行企业的使命,在执行过程中,发展企业的经营、理想、工作理念、服务理念是新员工的导师,传递者;而平庸的人才恶劣时抵触企业的使命,不求上进、保守,会使企业变得丧失活力,逐渐老化企业的中间员工[4]。

因此选择一些优秀的营销人员充实电力营销团队,可以提高电力营销团队的执行力。

3.2 建立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的电力营销文化平台

企业中的每个岗位都承担着一定的企业职能,一个员工,一旦爱上了自己的职业,他的身心就会融合在职业工作中,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这就是员工按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电力企业经营人应千方百计地创造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培养的平台,为电力营销的人才创造环境。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造电力营销的文化平台[5]。

(1)建立与员工平等的对话机制。保持对话渠道,在任何情况下,员工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建康建议,意见,牢骚反馈给自己认为应该反馈到的领导身上。

(2)尊重员工的创造。只要对公司是有利的建议,公司不仅仅物资、平台奖金、人员方面给予支持外,还给给予奖励,保持员工的积极性,主要性。

(3)为员工创造培训和再教育的机会。只是员工提出是与公司工作密切相关的培训,电力企业就必须负责承担培训的费用。

(4)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在企业处方面的效益增长的情况下,提高员工待遇容不得拖延,让电力营销团队的员工福利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让员工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5)为员工规划职能发展。从电力企业的机制里保证员工的努力工作得到薪酬、升迁的回报。

(6)委以重任,即使只有十分才能,给予十二分的重担,往往能使受激者变压为动力,快速适应岗位的需要,这种高质的信息和期待,将让员工不断考核,把过来取得成就将进一步激发潜能。

3.3 培养电力营销员工的忠诚度

在双向这个社会里,企业一直处于主动的位置。应该培养员工对公司的忠诚,这是因为企业是以赢利目的社会组织,企业和员工是一种是法律上的劳动分子,员工永远考虑的是自己的付出能从企业拿到的物质利益,企业能用员工,员工能为企业创造多少经济效益。因此电力营销企业需要采取措施,不断为员工提供培训和教育机会,考核员工的工作技能,提供与之相符的薪酬[6]。同时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存在。职业道德是企业员工在生产工作中依靠各人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等非强制手段来维系、评判意识和行为的对错。职业道德的作用之一是调节人与人、人与企业的利益关系。职业道德以体现整体利益为原则,倡导集体主义,有利于形成企业的凝聚力。

当电力营销团队慢慢长大,管理模式也需要从金字塔式变为类矩阵式的管理结构,从组织结构看,类矩阵式管理是一种复合组织结构。纵向是为制定战略和策略的职能系统,横向是为完成某项专门任务而组成的项目系统。这种管理模式要求各个职能部门相互配合,通过互助网络,对问题反应迅速做出反应。如在一个项目立项时,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负责相应的工作和责任;当项目开始实施时,各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的需要抽调合适人员参加项目的工作;当项目完成时,如果该部门不再丰艳,所有原职能部门的人依然回到原职能部门继续工作。此时就牵扯到部门的利益问题,或者说部门利益应服从企业的整体利益。营销团队负责人和其管理团队应以切身行动劳动向下属的各个部门,树立榜样。当企业的员工付出之后,员工会加倍努力为企业的发展自己的力量,从而实现忠诚的双向。

3.4 改革招聘标准

在企业当中,企业团队中的各个管理者之间的教育背影和为事风格的差异,因此在用人的观念上也不一样,往往从事经理推荐的候选人被用人经理否决,而用人经理看候选人又得不到人事赞同,为了提高企业的招聘效率,必须建立一个公认的招聘的标准。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选人有两条标准:第一是看有没有上进心;第二是看悟性强不强。因此电力销售经理和人事经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招进销售需要的人才。

(1)电力销售企业招聘有类似工作经验的人,可以节省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培训,并且可以立即从事工作。但是电力销售经理需要注意的是,有工作经验并不是由工作年限来决定的,而是与从事的工作种类和其投入工作的程度来决定。什么是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两个标准:第一,从事某一工作一段时间;第二在工作中取得良好的业绩。电力销售经理通过这两点或任意一点均可作出判断。

(2)能力是企业用人的一个标准之一,根据人才的能力来安排工作,即人尽其才。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工作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计划能力、决策能力、社交能力、销售能力等等。每个人的能力特长不一样,电力销售岗位职责需求的能力也不一样,电力销售经理需要根据岗位的标准,根据岗位的要求来确定选人,做某项工作的能力越强,做好工作的可能性越大,效率也越高。

(3)工作态度非常重要,一个人光有经验,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工作做不好;一个人光有能力,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也做不好工作。所以态度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有了积极的态度,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即使缺乏知识和能力,也可以通过学习和工作来弥补的。如果没有积极的态度,遇事都是消极对待,没有正确的认识,牢骚满腹,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很难做出成就出来。

(4)学历是每一个企业招聘的必备条件。尽管目前高校的教育和培养机制很难培养学生毕业之后就能工作,还需要企业培训。但是学历代表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专业知识;一个学历高的素质不一定高于某一个低学历者,但是一群高学历者的素质一定高于一群低学历者。在大学中,大学生得益最深的应该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形成,也就是学习能力的形成,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只有学习才能具备竞争力。

(5)人的个性是与工作的适配性相关的。比如一个易轻信别人的人不宜从事采购工作;不能承受压力的人不能从事管理工作;一个优柔寡断的人不宜作出决策的工作岗位;一个不活泼的人不宜从事公关工作;一个坐不住的人不宜从事研发工作;等等。电力销售职位在招聘时很难一眼相准,需要专门的知识和经验,所以该部分应由专业的电力销售人员来筛选。结论

本文讨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目前电力营销团队存在的问题,指出关键是人才的问题;并上述问题,借鉴企业管理模式本文提出一些电力营销人才解决措施,希望对现代电力企业在电力销售方面的改革有些帮助。

参考文献

借鉴军队管理管理企业 篇6

(12月21-22)

【课程背景】

在品质致胜的房地产时代,怎样充分提升景观的最大价值? 怎样通过设计管理和施工管理实现景观成本控制的同时达到附加价值的最大化? 不同品类产品的景观侧重点有什么不一样? 满足各品类需求的景观配置面积是什么?配置内容,服务半径,布置原则? 景观品质提升靠什么体现?增加配置面积还是增加景观成本? 在哪里缩减成本最不影响品质?哪些方面不能“砍”? 景观可以实现项目价值溢价的最大化,景观的成本又最为隐形难控,龙湖、绿城、星河湾、仁恒、万科等优秀企业已经形成一套自己的成熟方法,借鉴他们的成功是最有效的办法!【专家导师】

曹老师:中房商学院房地产培训高级顾问,曾就职EDSA北京公司任副总裁,06年加入万科集团总部万创设计管理中心任景观总监。对于地产类景观有多年设计及现场经验,尤其对客户需求定位及成本控制有专业经验,对地产展示区卖场等营销类景观经验丰富。

代表设计作品:北京CCTV新大楼景观设计、北京观湖国际社区景观规划、北京山水文园景观设计、北京欢乐谷景观规划设计、上海仁恒滨江花园景观设计等。在万科期间业绩:深圳兰乔圣菲、第五园、天琴湾、福州金域榕郡、厦门金域蓝湾、长沙金域蓝湾、海口浪琴湾、天津润园等多个中高端项目的设计指导及现场管理工作。

【学员对象】

1、房地产企业总裁、总经理、副总、核心高管、分公司及项目总经理

2、房地产企业设计管理团队、工程管理团队、营销管理团队和其他职能部门负责人等

【课程大纲】

开题:

地产景观五个关键要素:

客户分析、成本控制、景观特色、绿化操作模式和设计资源利用 2.地产景观关键词解析

第一章 地产品类解析及行业内地产风格和操作模式分析 1.万科的品类是如何制定的 2.万科景观题材的案例讲解 3.龙湖景观模式详解

A.龙湖软硬景比例及现场硬景控制

B.龙湖景观成本分配比例

C.龙湖软景操作11项关键节点要素 D.龙湖北方典型示范区图解 E.龙湖北方示范区数据分析 F.案例图示

4.绿城景观模式详解 A.绿城规划操作进阶图

B.绿城规划对于景观的控制和影响 C.绿城典型项目图示 5.仁恒景观经典案例详解 6.其余公司或项目图解 7.地产景观重点要素分解 A.入口、B.特色C.景观配置 8.万科之地产景观操作流程规范图解 9.万科项目标准定位及景观确立案例讲解 10.万科景观标准化制作过程 A.确定标准化的操作纬度

B.不同品类及客户群之间的关注点讲析 C.标准化制定的具体内容及深度要求 D.标准化成果演示 11.万科案例分析

第二章.景观成本制定及控制 1.万科景观成本解析 A.景观成本的类别及含项

B.各类别及子项所占比例及内容详解 C.各类别阶段控制方向 D.成本之间如何调整 2.万科成本综合控制模式 3.成本控制操作解析 4.案例解析

第三章.万科展示区操作场记 1.展示区的四大节点确立和拆解 2.展示区三大类别产品题材如何确立

3.展示区故事分解和操作 4.展示区操作各规范节点

5.不同品类客户的展示区关注要点及时长分析 6.不同品类客户的需求关键点分析 7.典型案例讲解

8.万科展示区标准操作模式(10+3)第四章.景观的功能配置 A.万科展示区10+3的样板模型 B.为何制定标准? C.10个高层塔楼展示区标准节点 D.3个TH或洋房区标准节点

E.如何制作形象路(6个标准动作详解+7种标准配置)F.展示区其余标准节点 1.满意度调查得来的经验教训 2.万科目前社区的景观类投诉分析 3.万科的社区景观功能标准进程

4.针对万科54个项目所做的景观功能调查数据分析详解 5.万科模范社区的景观功能分析 6.外部优秀社区的景观功能分析 7.景观功能制定标准

8.景观功能设置办法和操作案例讲解 9.流程讲解

第五章.绿化操作模式 1.苗源的选择和确定 2.不同类苗源的成本解析

3.五种软景操作模式的优劣项解析

4.不同的操作模式和成本及操作间的利弊分析 5.万科景观相关操作模型解析 6.龙湖景观相关操作模型解析 7.绿化操作模式的选择 8.可利用和借鉴的案例 9.典型绿化成本模型 第六章.设计资源利用

1.万科设计资源的整理和归类分析 2.外部资源如何利用和梳理 3.万科的标准化资源平台的搭建 讨论及答疑时间

【课程说明】

[组织机构]:中房商学院

[时间地点]:2013年12月21-22日 北京(具体地点开班前一周统一发《报到通知》另行通知,详情请咨询会务组)[培训费用]:人民币人民币3280元/人(费用包含:培训教材费、讲师费、参观交流费、场地费等)。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中房商学院是中国房地产智业高端品牌。以“唯有实战,方有实效”的服务理念,服务4000多家房企,培养6万多名房地产精英。业务包括:房地产培训、房地产内训、房地产管理咨询、工程管理、房地产考察、房地产策划师、房地产MBA等。

借鉴军队管理管理企业 篇7

1.1“安全健康”理念

我们讲“安全生产、减少事故”时候, 西方已经叫“安全健康”了, 这就是理念上的差别之一, 就是说西方发达国家在安全管理上不仅要求企业要保障职工的安全并且要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 而我们国家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减少伤亡事故这个层面上。

1.2“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安全理念

美国杜邦公司最先提出“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安全理念。杜邦公司成立于1802年, 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骄人的安全纪录。

德国德固赛公司也认为:对于所发生的事故, 回过头来看几乎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但是你不可能将时间倒流。也就是说通过努力工作, 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但不可能在事故发生后再将其还原, 并以此教育全体员工应当将安全工作重点放在努力避免事故发生上。

对比之下, 在国内的很多企业中, 大部分人都认为事故是不可避免的, 并以此作为安全生产管理的出发点, 这样必定会产生不同的安全管理效果。

1.3“居安思危”的防范理念

尽管最近几十年美国矿山死亡五人以上的重大事故已经不多见, 但在美国人眼里, 矿工仍然是“非常非常危险”的工作。在矿区, 到处可见历史上矿难事故的纪念碑。博物馆里, 仍然在展出历史上的矿难事故, 讲述着令人伤心的故事。另外, 美国所有煤矿一律被视为存在危险气体, 必须接受检查和监测。

1.4“零灾害”理念

日本煤矿在安全的认识上, 提出了煤矿“零灾害”理念, 改变了人们对煤矿的传统看法。他们把人放在首位, 以人为本, 在安全上投入最多, 以确保安全生产。他们更注重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 100人中99人安全了, 有1人不安全, 也是不安全的。日本是第一个提出煤矿“安全第一, 生产第二”的国家, 有了这个指导思想, 自然就能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稳定的关系。

1.5“以最少的人实现最大的价值”理念

目前加拿大Grande media煤矿公司在加拿大煤矿公司中属于中等规模的公司, 但是设备却是比较先进的。公司以“以最少的人实现最大的价值”为管理理念, 在经历了多次金融风暴后依然以顽强的生命力创造着更大的价值。

日本煤矿开采历史悠久, 其煤炭企业之所以能够稳定良好发展, 与日本的煤炭政策是分不开的。在采煤机械化方面, 他们采用自己研制开发与进口相结合的办法, 确保采煤设备始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采掘实现机械化, 运煤实现皮带化, 机电运输的许多方面实现了自动化, 如巡视皮带机运转状况的机器人, 无人操作的提升距离6625米、功率800千瓦的斜井绞车, 井下自动排水泵等等。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减少了人员, 简化了煤炭生产环节。保证了安全生产。

1.6“良好的健康、安全和环保业绩是事业成功关键”的理念

从国外的安全管理理念上来看, 我们要控制事故, 必须控制人为失误, 在规范安全生产操作的基础上, 逐步提高职工对安全的认识, 更新职工的安全观念。回过头来理性反思中国矿难, 理念上的疏于防范、监管上的软弱无力、矿工权益立法的缺乏滞后和“好了疮疤忘了痛”的不长记性等等, 难道不正是矿难高发的“致命伤”和“软肋”吗?

2 对国内安全管理理念的反思

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 无论是各类企业安全事故高发的原因, 还是寻找企业安全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其着眼点大都集中在宏观层面因素, 比如政府监管、国家安全投资、矿工死亡赔偿标准等等, 却忽视了微观层面的因素, 尤其是安全问题的核心主体———企业。而事实上, 企业与安全事故的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企业及其员工不仅是安全事故最直接的受害者, 也是最了解企业人-机-环-管各环节存在的各种潜在危险, 从而最有可能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主体。所以, 真正有效地安全治理应当是以各类企业为中心内容开展的。

针对各类事故多发的实际, 我们应确定以下安全理念:“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人的安全意识的高低是企业能否保证安全生产的最关健因素, 企业最大的安全隐患, 不是设备的缺陷、管理的缺失、环境的不完善, 而是人的安全意识淡薄。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让员工在思想上认知安全, 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化, 才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二是企业要推行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每个人都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 如果人人都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阻止别人伤害他人, 那么, 企业在人的环节上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安全。

“零事故”理念, 包括明确“零事故”目标。其中, “零事故”目标是核心理念。现在, 煤矿仍然存在百万吨死亡率的提法。而“零事故”就是要消灭各类大小事故, 这本身就是对传统的煤炭安全生产管理观念的重大突破。“零事故”的提出,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 关爱职工生命和健康的具体措施。

安全工程科学研究中有一条法则叫“海恩法则”, 说的是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 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 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要消除一起严重事故, 必须提前防控1000起事故隐患。因此, 我们在提出自己的安全理念时, 必须从防微杜渐做起, 日本企业在这方面做的很好, 他们安全管理理念的重要特点就是预警预知, 预先知道, 有效防范。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全面开展5S运动, “5S”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习惯五个英语单词的首个字母, 运动的原则是:确立零意外为目标, 所有意外均可预防, 机构上下齐心参与;提出口号:安全始于整理、整顿, 而终于整理、整顿。培养员工保持工作场所清洁整齐、有条不紊的习惯, 从习惯养成上实现人的本质安全。

摘要:就安全管理理念来说, 国内的理念与国外的相比, 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个差距, 导致了国内安全生产事故的多发, 尤其是煤矿安全管理方面, 我国的煤炭安全生产事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 我们怎么避免事故多发呢?学习借鉴国外的安全管理理念, 可以提升我们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从而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减少人员伤亡。本文通过阐述国外一些政府、公司对安全的管理理念, 对比国内常见的一些管理理念, 从中找出自身的不足, 举一反三, 以提高中国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借鉴军队管理管理企业 篇8

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提出,要以市场导向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对在中国发展的跨国公司尤为重要——这一方面是很多公司自身全球战略调整的大方向,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公司在中国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针对二、三级市场扩张的需要。

这不禁使我想起一个问题:跨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后赖以成名的标准化的质量、服务与内部管理,与以“因人而异”的灵活性为核心的客户需求导向,两者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辩证关系?对今天的跨国企业和本土企业而言,应当如何协调使用标准化与客户导向这一对左右手,为树立品牌服务呢?

在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更多地来自以统一、可靠的质量、服务为支撑的国际品牌美誉度。在国际上,跨国公司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营运作,大都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标准化质量控制和内部管理体系,这套体系使跨国公司在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时,其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等要素能够与国际市场保持一致,从而有效地赢得当地消费者的认同与喜好。跨国企业往往会在一些开放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先取得成功,也是因为这个道理。在这一点上,本土企业在刚起步时与跨国公司的差距是相当明显的。

在现代工商界,优化运营的概念较完整地体现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它包含以下3个方面:1、思维模式——“持续不断地改进”。所有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企业,都必须通过不断地审视现有的系统和运作模式,从而持续地改进质量、效率、服务水平。2、计划、行动、核查、措施(Plan Do check Action,简写为“PDCA”)。一个管理严密的现代企业,每一项工作都会从计划开始。计划确认后开始行动,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设置核查机制,对于核查后表现良好的运营模式可以通过标准化措施产生今后行动的指南,对于核查后发现需要调整的方面则采取新一轮的PDCA措施加以改进。3、溯源性分析。它指的是面对所出现的问题,不能只看到其表面的成因,更应该深入分析造成这种问题的深层次根源。比如,一台电视机不能正常工作,其表面原因可能是某个电器元器件的损坏,但其根源性问题可能存在于产品质量监控,生产设计缺陷,或供应链管理……但这种溯源性分析所代表的思维模式,并不是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大多数东方人所擅长的。由于文化背景与成长经历与西方不同,中国的员工一般更倾向于被动的接受任务和执行任务,而不是主动的追根究底寻找问题的实质,这可能是溯源性分析乃至“全面质量管理”在中国推行遇到的最大障碍。

然而,跨国公司由于扎根中国的时间较短,对本地消费者的需求、文化习俗等因素了解不多,因此在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与应对方面一直非其所长。如果把跨国公司的运营看作阵地战,那么本土企业更像是一场农村包围城市的游击战。本土企业由于土生土长的渊源背景,对消费者的需求往往有着先天的敏感,并且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一些适应客户需求、灵活多变的行为方式。

从改革开放开始至今,跨国企业和本土企业就是凭着各自在标准化管理和客户导向方面的竞争优势,在中国的市场上开辟着属于自己的天地,同时互相参考着对方的长处,为己所用。

事实上,无论对于跨国企业还是本土企业,在客户导向方面的更大挑战在于了解客户的隐性需求,也就是说,了解客户隐藏在表面需求之下的真正的需求动因。举例来说,一个消费者来到商店,要求购买一台500元的电视机,这是他,的表面需求;而事实上。这一价位的电视机可能根本不存在,在销售人员的一再追问下,才了解到顾客想购买的是一项价值500元左右的礼品,这才是顾客的真正需求。只有了解了这一需求,店家才有可能为顾客提供合适的产品。对消费者隐性需求的了解,是目前中国市场的制高点,谁占领了它,谁就抢得了竞争的先机,这对跨国企业和本土企业都是一样的机遇与挑战。

归根结底,在标准化管理和客户导向方面,跨国企业和本土企业必须继续互相借鉴,在中国市场上共同发展:与本土企业相比,跨国企业严格有余,应变不足,要在中国市场上作进一步的纵深扩张,它们必须更好地了解本地消费者的切实需求;与跨国公司相比,本土企业虽拥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但缺乏足够的标准化机制。要想进一步向高端市场和海外市场进军,本土企业必须更多地采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来保证自己的产品质量、服务水准的一致性。

上一篇:角度在桥梁中的应用下一篇: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活动主题,爱国正能量五四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