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案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牧童教案(共10篇)

牧童教案 篇1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蓑”字。2.熟读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3.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教学重难点分析

1.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牧童》板书课题,从课题中了解到了什么?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3.要求学生划分节奏,自由读。

4.教师正确订正节奏划分,再次通读。读诗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5.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

三、熟悉古诗,理解第一、二句诗。

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原野 笛声 它们各是怎样的?

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1.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2.“铺”字读音以及意思?(铺开,铺展)把草的茂盛以及草地给人一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3.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四、理解第二句诗。

1.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像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晚风轻拂,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2.吹笛的人是谁?出示图片

3.读诗句。诗中是怎样写牧童在吹笛的?(笛弄晚风三四声)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

4.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带着嬉戏、调皮的感情再读一遍

5.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五、理解三、四句诗。

1.牧童吹完笛子后干什么了呢?理解第三句

2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蓑衣有什么作用?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在读古诗后两句。书写“蓑”字。3.师小结: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4.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

5.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说得真好!)

6.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学生带着想象齐读整首诗。

六、推荐作业 1.小练笔

牧童短笛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牧童短笛》,感受乐曲不同段落的情绪,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不同乐段的节奏、速度及音乐情绪的特点。教学难点:

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记忆作品不同乐段的主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描写牧童的乐曲,这首乐曲闻名中外,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先生创作的。它的名字叫《牧童短笛》,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它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二、新作赏析,目标落实

(一)初次聆听,整体感知。

1、初次聆听歌曲

问题设置:这首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来演奏的?

2、引出乐器钢琴,教师简介钢琴。

3、二次聆听,加深乐曲的印象。

问题设置:这首乐曲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二)分段赏析,走进音乐。

1、第一乐段赏析

①聆听第一乐段,学生感受乐曲情绪。

问题设置:同学们听听这段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②指导学生视唱第一乐段主题旋律,加深印象

③反复聆听第一乐段,鼓励学生用身体动作体验乐曲情绪。

2、第二乐段赏析

①聆听第二乐段,感受乐曲速度、情绪的变化。

问题设置:同学们听听这段乐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②反复聆听第二乐段,激发学生为乐曲加伴奏。

3、第三乐段赏析

①聆听第三乐段,感受“加花”手法所表现的意境。问题设置:同学们听听这段乐曲和哪一段相似? ②指导学生视唱第三乐段主题旋律,加深印象

③引导学生将两段相似的音乐进行对比,进一步感受“加花”手法的表现力。

④反复聆听第三乐段,用心体验乐曲恬静、安逸的情绪。

4、教师对乐曲进行小结

三、作者及作品简介

1、了解贺绿汀

2、教师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四、再次聆听,体会乐曲的民间风格。

学生聆听音乐,课件播放中国水墨画——牧童放牧的情景

五、达标检测,当堂反馈:

教师分别弹奏《欢乐的牧童》、《牧童》和《牧童短笛》的乐句,当《牧童短笛》的乐句出现时,学生快速举手示意。

六、拓展延伸,小结升华

(一)拓展欣赏

多媒体欣赏朗朗现场演奏的《牧童短笛》,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二)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1、教师简单小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画家与牧童(教案) 篇3

(二)初读识字1.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打到95页。自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事情?读完后把书放好坐端正。好,开始读。生读。

2.师:“好,大家读得非常投入,也非常认真,可是刚才老师听大家读课文的时候啊,发现有一些同学还没有完全读对课文中的生字词。现在请大家看屏幕来读生字词。谁最自信愿意来读一下?”一生读。师:“好,读得不错。谁还愿意来?好,读得也不错。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把拼音去掉,谁还有信心可以读对?(读对了发一张喜报)一生读。师:好。这位同学读得很好。证明对老师昨天布置的作业是用心完成的给他发一张喜报。好,现在我们齐读这些生字词,每个词读两遍。真好,今天我们又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同学们以后可一定要记住他们哦!

(三)学文赏析:1.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现在有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生:“画家 戴嵩 唐朝 著名”。如果学生不这样回答,老师应该怎么对待?)师板书:著名。2.师:“哪一段说了戴嵩是著名的画家啊?”生:“第一段”。师:“那你能不能从第一段中找出语话来证明戴嵩的画很著名啊?谁能来”?(师做举手状)生:“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师:很好。“一„„就„„”说明了什么?()谁能试着用上“一„„就„„”来说一句话。(三五个生)把课后相关习题补充完整!

3.师:读完课文你除了知道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你还知道了什么?生:“画家画错了”。师:“著名的画家还会画错画吗?真是难以相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来看第二到第六自然段。

4.谁能来读第二自然段?(出示课件,请一生读)其余同学细听想一想第二段讲了什么”?一生读。嗯,整体读的不错。师生评价正音。(也许是别的字词读错)5.师:“好。现在谁来说一下这一段中你听出了什么?生:戴嵩画画很快,人们都夸赞他。师:很好。现在找出写戴嵩画画快的句子。生: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师:你找得十分准。这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谁能找出来?生:“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师:对是“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

老师这里有一幅画你能从上面找出哪里是浓墨涂抹哪里是轻笔细描吗?一生答。师:对(课件展示)。

6.师:好,第二段说了戴嵩画画很快。我们一起来读一下。传说一二。好,读得很整齐,声音也非常洪亮。很好!前两段告诉我们大画家戴嵩非常著名而且画画很快。那这么有本事的大画家不出错吗?是不是小牧童错啦?我们来往后读。后边出现了许多人物,有商人、教书先生还有牧童和画家。现在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扮演他们。谁来?好。点名„„要注意你所读的人物的身份还要读出感情。其余的同学仔细听。生读毕。

7.师:“大家说他们读得怎么样”?情感对不对,有没有表达出来?生:“„„”师:“对。读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同学要读出对画的赞美之请。要夸赞这幅画。谁能读出赞美之请,来夸一夸这幅画。好,这位同学来读”。生读。嗯,这次就非常好了。

8.师:那现在大家说第三段和第四段说了什么?生:“商人和教书先生赞扬、称赞画家画得好。”师板书赞扬、称赞。师:正在人们赞美戴嵩画得好时,牧童出现了。牧童说了什么?人们又有什么表现?生:“画错啦 人们惊呆了。”师板书画错啦。现在自己读第五段找出牧童说画家画错了的理由。?生:“„„”好,找得非常准确。牛相斗的时候是夹着尾巴的,牛驱赶牛蝇的时候才翘起尾巴。(板书)那大家说现在是画家对了还是牧童对啦?生:“牧童”。为什么?生:“因为他是放牛的孩子,熟悉牛。想一想如果你是戴嵩听到这样的批评你会怎么做呢?生畅所欲言。

9.那我们现在来听听戴嵩到底是怎么做的。听老师来读第五段和第六段我们来看看戴嵩到底是怎么做的?师读毕。谁来说戴嵩听到牧童说他画错了是怎样做的?生:“和蔼 愿意听批评 惭愧”。嗯,对家说的很好。现在课文我们读完了,故事我们也看完了。我们还认识了画家和牧童这两个新朋友。现在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啊?你认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生:“„„”师板书“虚心”“有勇气”。

画家和牧童教案 篇4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以画动物而著名的大画家,他们往往只用笔和墨,就能把动物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名家的名画吧!(课件出示并介绍)齐白石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画的虾,灵动活泼,栩栩如生,可说是画坛一绝。李苦禅大师擅长画鹰,他画的鹰神态各异,神韵充盈

现代绘画大师徐悲鸿擅长画马,在他笔下,一匹匹马骏马英姿,奋踪扬蹄。举世闻名的大画家张大千,他画的虎形态各异,活灵活现,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2、这幅斗牛图你们应该知道是谁画的吧?课件

3、是的,戴嵩是我国唐朝一位著名的——画家

4、他能画出《斗牛图》这样的绝妙之作,还得感谢一位小牧童的指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读课题)

2、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和这课的生字交上了朋友,快和它们打打招呼吧?

3、游戏:摘星星。

三、学习句子:“他一会儿————————轻笔细

1、过渡: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传说有一次他的好朋友请他作画,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二自然段,用——画出描写戴嵩画画的句子。

2、师:这个句子中你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啊?

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我请学过国画的同学来说说。

4、这两个词语呀是我国国画中的绘画技巧,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画法。浓墨涂抹是采用浓重的墨汁作画,线条比较粗重;轻笔细描是与浓墨涂抹相对的另一种画法,采用纤细的笔墨进行描绘。我请同学们来欣赏一幅画,你们很快就明白了。(课件)

5、师:现在你知道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了吗?

6、师:有时候啊,借助生动的画面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意思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个词语,把它他们积累下来。

7、师:戴嵩用“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的方法来画图,他画画的方法不一样,(用的力不一样)我们读得也要不一样,自己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看看你体会到了什么?(自由读——请人——谈体会)

8、师:是呀,他一会儿„„一会儿„„,画得很用心,很熟练。

9、师: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你还能一会儿做什么,一会儿做什么?

四、学习夸赞的句子

二、学习课文3、4自然段:

过渡:戴嵩的斗牛图很快就画成了,围观的人看了,有什么反应?

师:那些人是怎么夸赞的呢?谁来说说?

1、“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商人在称赞? “绝妙之作”就是(非常好的作品。)

②师:同学们,我们从“太像了、太像了、绝妙之作”感受到商人的称赞,瞧,连这个标点也在表达这样的情感呢!

③师:那还等什么,赶紧用我们的朗读也来称赞称赞吧!谁先来?

④一位商人称赞道:(指名读)一位商人激动地称赞道:(小组读)一位商人十分激动地称赞道:(齐读)师:教书先生是怎样夸赞的呢?

2、“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①师:这句话中,哪个字最能让我们感受到戴嵩的画确实非常棒!(活)师:“画活了”的“活”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③师:是啊,这么逼真的画,只有神笔才能画出来。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谁有信心比他读得更好!(指名读)还有谁愿意读的吗?(个别读)

师:读得真好,只有用心体会的同学才能读出这样的情感呀!

④师:我们再来真诚的称赞称赞,女生读商人的话,男生读教书先生的话。引读:一位商人称赞道:

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这里有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它们都表示赞美的意思,你们发现了吗?——齐读词语

3、师:像这样,用不同的词表达同一个意思,既避免了重复,又使文章更生动。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写话中也可以运用。

4、师:围观的人只有商人和教书先生在夸赞吗?

5、师:如果此时,你也是围观的人,看到这惟妙惟肖的画作,你也情不自禁地想来夸赞夸赞,你会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说)

6、课文中商人和教书先生在夸赞的时候用上了“绝妙之作”这样的词语来形容画作精美,如果我们在夸的时候呀,也能用上这样的词语,那我们的语言就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了。我想给大家推荐几个词语。(课件)

7、这些课外词语能帮助我们把句子说得生动呢!谁来试一试?

8、看!把积累的词语用在我们的表达中,我们的语言就更生动了,多好呀,9、了不起。孩子们,看,象这样,围观的人你也夸我也夸,大家七嘴八舌地都在夸赞,这样夸就叫“纷纷夸赞”,这足以证明戴嵩是一位多么„„著名的画家呀

五、学习5、6自然段

1.师:就在人们的纷纷夸赞声中,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请同学们捧起书齐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生汇报。

2、师:一连两个“画错了”,你体会到了什么?还有哪些词可以看出牧童很着急?你能从牧童的动作中体会他的心情,你真棒!让我们急切地喊出牧童的话吧!

3、师:牧童“挤”进来“大声喊”,他多么迫不及待呀!谁还想读?(抽生——齐读)师:牧童这一喊,大家一下子就──

师:孩子们请看课文插图,大家都呆住了,有的── 有的——还有的——

猜猜围观的人这时会想些什么?

6、师:听了小牧童的话,周围的人都惊呆了,戴嵩是怎么做的?课件

生读-----齐读

③你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他是个怎样的人?(板:虚心)

④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很愿意、和蔼、请)(师点评:戴嵩接受批评的态度如此和蔼,语言如此诚恳)你们还注意了吗?这位赫赫有名的大画家称一位不知名的小牧童为小兄弟,没有一点画家的大架子,多么了不起,多么虚心呀!

7、师:此时我就是戴嵩,小朋友们就是小牧童,我有问题请教你们了。小兄弟,请你说说我什么地方画错啦?(课件出示:这牛尾巴„„)提示学生用上动作表示

8、是不是像牧童说的那样呢?让我们去看看两牛相斗的情形。(出示真斗牛图)你看到了什么?

9、看来,两牛相斗的时候,牛尾巴真的是夹在后腿中间的。

10、牧童怎么对牛这样了解呀?说明什么?

11、他敢向大画家指出画的错误,你觉得他怎么样?板:勇敢

12、我们就带着勇敢、自信再来读读这段话。

13、看来两牛相斗的时候尾巴真的是夹在两腿中间的。戴嵩听了非常惭愧,他怎么做呀?生汇报(课件)

14、师:拱手在古代是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戴嵩这么一个大画家怎么对着一个小牧童连连拱手呢?(表示他很虚心)是呀!他是多么虚心呀,他打心底里佩服小牧童呀!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加上动作读读这一段。(全班读)抽生──互评──再读(边做动作边读)

15、这么著名的大画家却这么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多么令人敬佩呀!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对他的敬佩之情吧!

16、师:我就是戴嵩,小朋友们就是小牧童,咱们再来学习一下人物的语言,(课件出示对话)。开始。(师生互读对话)互换角色再读,同桌互读,指导学生带上表情、动作读。

17、戴嵩虚心听取了小牧童的意见,从此以后,他经常去仔细观察牛的各种神态,向放牛娃了解牛的生活习性。经过长时间细致的观察,细心的琢磨,戴嵩画牛,越画越好了。后来,他又画了一幅《斗牛图》,这次,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幅《斗牛图》成为流芳百世的名画,乾隆皇帝还在这幅画上亲笔题词,这幅画珍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馆中,戴嵩也成了画牛的名家。

除了这幅《斗牛图》,他还画过《三牛图》《牧归图》,(课件展示,学生观赏)这些画都被后人奉为经典画作。

18、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话想对戴嵩说吗?课件

19、除了课文里的人物,你还想对谁说?

《牧童短笛》教案 篇5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由于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学,特别是音乐欣赏教学。

能否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纠正学生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呢?能否找到一种方法让学生喜欢欣赏音乐,并能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呢?

二、寻找突破口

面前的问题已非常清晰,而要解决此问题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欣赏音乐。那么,怎样才能激起他们欣赏音乐的主动性呢?新课程明确提出:“音乐与舞蹈、美术等姐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如对情绪、情感的表现即是各类艺术共同的特点。”何不以姐妹艺术为突破口,找几幅意蕴、主题与音乐表现内容相近的美术作品,借助美术作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欣赏音乐,纠正不良的听觉习惯呢?

三、教学设计

带着创新的激情,我开始新的尝试。

伴着校园歌曲《童年》激情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画(出示《牧牛图》),画中表现的情趣,你感兴趣吗?”学生眼中新奇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很喜欢这幅画:“老师,这画里的地方可真美啊!是哪儿?”“你看那牧童,和我们差不多年纪吧,坐在牛背上他都不怕牛发脾气吗?”“好象还在唱歌呢!好羡慕啊!” 显然,他们被牧童的天真,大自然的美景,带到了一个奇妙的境界中。

不少学生已经恨不能到画中的地方一游,我遂简单介绍作品,借机引出曲子:“这幅画是我国著名中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的作品,它表达了李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这幅画不禁让我想起一首钢琴独奏曲。”(展开教学)以《看山图》为背景,学生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

思考:

1、这首钢琴曲你听过吗?

2、乐曲分几段,段落与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没有听过,乐曲分三段,第一段有点抒情,又有点欢快,第二段忽然速度加快,跳跃性很强,感觉心情十分的高兴,第三段重复第一段,但似乎又有点变化,最后渐弱、渐慢结束。

通过问题反馈,我发现学生已经被音乐所吸引:“音乐家贺绿汀先生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李可染则用绘画来传递自己的情感,两者表现形式不同,但表达的目的.是一致的。”在学生颌首称是中,我将课堂推入下一个环节:“分段欣赏《牧童短笛》,在老师出示的《牧牛组图》中,寻找与本段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最相近的一幅作品,并说说两者的联系。”

通过《组图》紧紧抓住学生听音乐的耳朵,不再是以前无意识的听,或“听而不闻”,而是一边听,一边看图,一边思考问题,并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仅仅会听还不够,还必须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耳朵。我遂引借他人的欣赏所感,诱导、激发学生对音乐进行欣赏:“著名作家刘心武在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后,写下了散文《牧童短笛》,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师生有感情的朗读。)

“说到底,人们吟物、吟牛,配之以青草绿柳、溪水湖泊、夕阳微雨,到头来还是表达一种人内心中的呼求。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个人欣赏,心中有一个牧童形象,一百个人欣赏,就有一百个不同的牧童形象。让我们一起静听《牧童短笛》,寻找心中那童年的趣境吧。”(完整欣赏全曲)。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音乐,学生们竖耳静听,思绪飞扬,看着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我心中窃喜:“能否将你们在音乐中见到的牧童或景物向老师描绘一番呢?”

学生纷纷发言,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音乐家贺绿汀先生通过音乐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李可染则用绘画来传递自己的情感,两者表现形式不同,但表达的目的是一致的。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在音乐中的所见所闻吗?那么同学们就在课后将自己的欣赏所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我们下节课展示大家的作品。”

四、教学效果自评

由于教学设计反常规,出乎学生的意料,所以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较高。最后的作业将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作业反馈显示几乎没有一个同学创作的作品是相同的,没有一个同学对音乐的感受是一样的,他们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有绘画作品,有诗歌作品,有雕塑作品,有文学作品(诗歌、散文)……。(部分作品无法收集,这里就不展示)这虽是一节音乐欣赏课,但它结合了美术、文学、诗歌等艺术形式,也可以说是一节艺术课,我市下学期起将实施新教材,这即是一次对艺术课教学的有益的尝试吧。它使学生在知识上扩大视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心灵上相互沟通。

五、收获与反思

1、多数学生还是喜欢听音乐的,只是生活中冲刺了各种音乐,使他们对音乐麻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向学生推荐并且把他们的胃口吊的足足的,不愁学生不喜欢欣赏音乐。

2、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姐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整合成综合性的教学方式为教学服务。本课即运用了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文学的整合,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3、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音乐教学任务都是在课堂中完成的,音乐课课后不布置作业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给课堂教学带来显著的变化,其中之一是课堂教学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的开放,而科学合理地设计音乐课后作业就是将封闭的课堂拓展至课外、将封闭的教学时间延伸至课后的一种有效手段。当然,音乐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不能盲目布置而导致增加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4、新课程的改革,也是我们教师自身的改革,新课程下的音乐课需要“全才”教师,需要教师在文学、美术、哲学等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加强文化修养,除了本专业扎实的知识,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

六、学生作品:

牛背上的童年

童年?童年就像一粒青果子,涩而又甜,但那都是快乐的。摇荡在风中,摇荡在雨中,摇荡在牛背上的欢乐的童年,更别有一番回味。

笛声中,传来牧童欢笑的声音,他们的学问在牛背上:天到底有多高?为什么太阳落到山的那一边?山里有没有住着神仙?牧童也有梦想,梦想在山中,梦想在远方,梦想在未来。

笛声中,传来牧童欢笑的声音,他们的欢乐在牛背上:我那只蟋蟀将军又打赢了!昨天我打了一只鸟!今天我们玩骑牛比赛,好吗?牧童也贪玩,贪玩在山中,贪玩在田野,贪玩在小溪。

笛声中,咦?只是传来草儿的气息,牧童呢?瞧,他躺在草丛中,把斗笠盖在脸上,他在想什么呢?他在想家人?在想朋友?还是在想什么鬼主意?或者只是在打盹?

山的那边红了半边天,笛声中,牧童骑着牛儿,淹没在夕阳中。

乡间的小路

垂柳依依,花香幽幽,池水清清……牛背上牧童的笛声在荡漾。此时,阳光洒满大地,鸟儿们也赶集似的,扒开绿叶,钻了出来,为春天的风景画添上了一笔绚丽的色彩。

放牛娃躺在草地上,仰望着天空,微风亲吻着他的脸颊。牛儿在一旁静静地吃着草,似乎对眼前的一切充满了无限的爱恋。牧童深情地吹起一首曲子,顿时,蝶儿们手拉着手在草地上翩翩起舞;蜜蜂也忘情陶醉在这花香和歌声的海洋里;牛儿似乎也吃饱了,“依偎”着草地,正闭目养神,欣赏着这美妙的曲子,牧童的笛声一曲接一曲,树林里的一切生物,都仿佛是一个个精灵,他们在欢歌跳跃……

画家和牧童 教案(推荐) 篇6

▲学习目标:

1、会认勇、误、孝、戴、价、购、抹、称、扬、蔼、批、翘、驱、蝇、惭、愧、拱17个生字。会写:抹、挤、拱、批4个生字。

随文理解:著名、夸赞、称赞、赞扬、纷纷夸赞、呆住、惭愧、拱手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教学重难点: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教学设计: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24课,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写字时要认真一笔一画地写。齐读课题。

我们把擅长于画画,画画得特别好的人称为“画家”。今天故事里的画家,名叫戴嵩,他画的牛跟真的一样,据说他在画有名的《斗牛图》时受到了一个小牧童的批评。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是怎么回事。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

打开课本84页,自己读读课文,读的时候,请大家看拼音读准字音,注意不添字掉字,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生字生词。

(1)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生字词怎样(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同桌互读。

(2)多音字:教书先生、指教。斗牛、斗胆。中间、间隔。(3)出示:购买 驱赶、惭愧、夸赞(引导学生发现构词的两个字意思一样,积累此类词语。)

(4)教给学法:理解“购买、惭愧”。联系偏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一种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5)词语读得好!单个的生字预习的怎样?你能正确的读出来吗?

3、写字指导(带有提手偏旁字的书写技巧)观察并总结带有提手偏旁字的书写技巧:

先写短横后竖勾,短横三分竖靠右,斜提出尖两头露,要从竖勾中间走。书写练习:抹、挤、拱、批。

三、解读课文,探究提升:

1、同学们,课文第一段话,告诉我们戴嵩是一位怎样的画家?(板书:著名)

2、出示: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师: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称赞;他的画一挂出来,有钱的人就争着花大价钱购买。你也能用上“一„„就„„”说一句话?指名说。同桌说。

3、戴嵩的画技一定非常高超,课文中有一个描写他现场作画的句子,赶快找出来读读吧。

4、出示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1)我们来读读这个句子,一起来感受戴嵩高超的画画技艺,谁来读?(指名读,读出他画得很快,很熟练,很用心。)师反复引读这句话:

师:戴嵩画得多认真啊,你看他„„生读 师:戴嵩画得多快呀,你看他„„生读 师:戴嵩画得用心哪,你看他„„生读 师:戴嵩画得多熟练哪,你看他„„生读 师:戴嵩真不愧是一位„„生:著名的画家。

(2)“一会儿„„一会儿”句式练习。这句话里有一组词:一会儿„„一会儿,谁能用这组词来说说话?

5、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称赞。人们都称赞什么?课文中是怎么写的?赶紧找出来读一读。

生1:“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生2:“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出示句子)先自由读一读。

指导读夸赞的句子:(真诚的称赞、佩服的赞扬、由衷的夸赞)

四、感受戴嵩的虚心,牧童的勇敢

1、自读课文,感受戴嵩知错就改的品质。

请大家快速读5、6段,你想把什么词送给戴嵩?(板书:虚心)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出示句子:

(1)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板书:语言描写)

(2)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板书: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指导朗读

第一句读完师评价:你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戴嵩;你真虚心!你真不愧是大画家,气度不凡!

第二句,理解“惭愧、连连拱手”,用动作做一做。对话表演(5、6两段)(机动)

2、总结: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句子,我们知道了戴嵩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3、师小结:同学们,一个人能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指正,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更何况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大画家,所以我们说戴嵩非常了不起。(板书:了不起)

五、扩展阅读《我为你骄傲》

你看,像这样著名的画家都能有知错就改的品质,我们普通人特别是小朋友更要学习这种优秀品质。请同学们自读《我为你骄傲》,想一想这个小男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边读课文边把展现小男孩心情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

自学交流。

教师出示展现小男孩心情变化的句子,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通过心理描写的方法,展现小男孩知错就改的品质。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

七、推荐阅读:

当小牧童的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关注牛、羊头和身体的关系,通过变换它们的不同位置,大胆表现其各种动态。

2、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感兴趣,萌发关爱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草地的背景图、供欣赏的羊群和牛群图片、可操作的牛的头部和身体。

2、白色画纸、绿色彩色纸、记号笔、黑色炫彩棒、固体胶。

【活动过程】

一、认识牛群。(认识牛的不同动态)

(一)观察讨论

导入:夏天草原上青草绿绿,牛群们来到草地上吃草(ppt)

1、了解牛的基本特征

关键提问:牛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小结:牛的身体很健壮,牛角硬硬的、弯弯的,尾巴细细的。

2、区别牛的不同动态

关键提问:草原上,牛群们都在干嘛?(引导幼儿进行对比观察,有比较性地去回答)

小结:草原上,牛群千姿百态,生活的很悠闲。

(二)操作演示

过渡:谁愿意来试试,把牛群请到我们画纸上。

(教师上前摆放出不同方向的`牛,xx小朋友添画四肢、尾巴)

追问:还可以怎么动?(教师上前演示,并添画四肢和尾巴。)

(不断地引导幼儿发现变化头部和身体的位置,牛就会有不同的动态)

二、认识羊群(认识牛的不同动态)

过渡:牛群们在草地上玩得很开心,瞧,羊群们也来了。(出示幼儿两幅作品图)

关键提问:羊和牛长得哪里不一样?

小结:羊的身体、头顶、尾巴都是卷卷的,非常可爱。

三、学做小牧童。(大胆表现羊、牛的各种动态)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当小牧童,带着牛群和羊群到草原上去放牧吧。

指导语:

1、比一比谁放的牛群、羊群更灵活。

2、请牛群、羊群快点吃青草。(引导幼儿添画草)

四、数一数,比一比。(玩数牛羊的游戏)

过渡:小牧童们,谢谢你们,照顾好了牛羊,让它们吃到了香香的青草!让牛羊到更大的草原上来吧。

1、幼儿按牛、羊分类摆放作品。

2、提问:放羊的小牧童和放牛的小牧童,谁更厉害,看看谁放的数量比较多。

小学语文《画家和牧童》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能够了解大意,能读准生字的字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要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方法】

引导法、合作交流。

【教具学具】

生字卡片。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师板书,提问:看板书想一想,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事情?师设疑:“画家和牧童本来没有什么联系,那么在这篇课文里,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新课

1、同桌之间互相检查预习情况。要求:看你的同桌课文读熟了吗?生字会认了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字音是否读准确了。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找生汇报。

4、图文对照,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不同的人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体会他们的语气。

(师指导朗读人物对话)

5、图上哪个人是大画家戴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6、对比感悟人物品质(默读思考,再合作交流)生汇报,师板书。

小结:我们已经体会出了画家非常的谦虚,而牧童又非常的勇敢、实事求是,那么我们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看一看哪一组的同学读的最好。

7、领悟课文,朗读课文:

⑴ 学习了课文,联系你的体会,你想对谁说什么?

⑵ 带着各自对课文的体会,自由朗读课文。

三、板书设计

画家和牧童

人物: 画家戴嵩 牧童

年龄: 大人 小孩

地位: 画家 牧童

生活: 画画 放牛

牧童教案 篇9

歌曲《牧童》 教案 作者:张建华

教案作者:张建华 TITLE=歌曲《牧童》教案 教学内容: 歌曲《牧童》。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牧童》感受牧童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环境。 教学要求: 准确有感情的演唱《牧童》。 教学难点: 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教学重点: 注意四二拍的强弱规律. 教材分析: 歌曲《牧童》是一首山歌风的江苏民歌.四四拍,五声羽调式.歌曲的节奏舒展,旋律优美抒情.歌词以童心描绘出蓝天、白云、绿水、青草,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歌曲的第三段至结束均以小牧童牧羊的吆喝声为歌词,巧妙地补充了短小而意犹未尽的情景,使的歌曲的情感得以充分地抒发,给人一种完满的审美感受。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常规要求教育,文明礼貌教育。 发声练习;1 3 5 31 咪――吗 C――G G―― C 复习歌曲;选择以前学过的歌曲。 教师提问:“时间过得真快,冬天过完了,春天已来到,你们快乐吗?你们高兴吗?” “今天天气非常暖和,小牧童也非常高兴,骑着牛,吹着曲,唱着歌,放着羊,心情真好,今天我们学习歌曲《牧童》。” 听歌曲录音。教师范唱歌曲,教师领读歌词,学生朗读歌词,继续听歌曲录音,教师提出问题:“歌曲里都唱到什么事?”继续听歌曲录音,学生跟录音唱歌,教师弹琴,学生跟琴唱歌,学生自创编表演本歌曲。集体演唱歌曲。教师辅导纠正。学生集体演唱本歌曲。 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小朋友在高兴的同时学唱了歌曲《牧童》且自创表演了本歌曲,同学们表现的非常聪明,希望你们把自创表演的歌曲,回到家里,给家长进行表演,看谁演的好。 编辑:乐传四方 二零一零年一月二十一日

5古诗词三首之 牧童教案 篇10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3.认识古诗生字,理解“弄”、“蓑衣”在诗句中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

能通过诵读、想象,体验诗歌的境界。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诗人导入,整体感知。

1、介绍诗人,激发兴趣。a、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都十分熟悉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生:齐背《所见》(清 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b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c.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d.师范读课文第一首诗《牧童》。e.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a、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课文,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理解:“弄”、“蓑衣”的意思。

B、借助工具书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c、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a、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b、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A、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笛,老牛便仰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或许……

B、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友,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园的生活。在这样的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牧童?

(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2)、生互动交流。(3)、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五)、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积累升华。1.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上一篇:会计档案保管年限下一篇:高三毕业档案自我鉴定怎么写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