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理示范村工作总结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依法治理示范村工作总结(精选9篇)

依法治理示范村工作总结 篇1

叶升村地理位置优越,毗邻镇政府,是一个典型的镇中村,交通便利。全村共有居民243户,常住人口约1430人左右,属于中小型村落,其中回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34%,党员35人。2011年全村社会总产值45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6550元。现就我村依法治理工作情况做汇报如下:

一、建设好领导队伍,取信于民。

叶升村在上级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依法有序地选举并产生了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团支部、妇代会、民兵联、村民代表等组织、村级各类组织体制健全,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代表等严格按照组织章程按时选举产生,2010年12月选举产生了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成员及村民代表、2011年2月选举产生了第八届党支部成员。选出的两委班子能力强、素质高、作风正、团结有力、基层组织充满活力和生机。党员争做勤劳致富的带头人,部分党员创办企业帮助群众致富。清正廉洁方面,做到主要领导带头、不乱花村里一分钱,把每一分钱花在点子上,叶升村两委班子认真执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及时改进工作方法,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的权力,把群众愿意不愿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出发点。把知民情、懂民意、排民忧,解民难、帮民致富作为每个干部的工作和责任,两委人员和各个组织成员都无怨无悔、尽职尽责、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年年的民主测评证明,村委一班人是一支廉洁、自律、团结、高效、群众满意的领导队伍。

二、加强基层综治机制建设,使之有效运转。

严格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目标治理责任制,坚持领导班子定期研究安排综治工作,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干部具体抓,做到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坚持把综合治理工作纳入村干部的岗位目标责任制,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做到确保“四个不发生”,即:确保不发生人员伤亡和巨额资财损失的案件、确保不发生刑事犯罪案件、确保不发生重大治安事故、确保不发生群体性事件。二是落实了民间纠纷调处分级负责、归口管理、限期办结责任制度。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针对农村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通过建立履盖全村的民间纠纷信息员和定期排查活动,及时掌握各种不安定隐患,今年共排查纠纷8起,调处7起,成功率达97%。截止10月,今年我村的民间纠纷调解率达到95%以上,调结率达到90%以上。

三、充分发挥民主,严格落实开展民主管理村务

叶升村村以推行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为主线,以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为重点,着力打造“阳光村务工程”,积极构建以公开为原则、以制度为核心、以监督为保证的村级事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村惩治预防腐败体系,为叶升村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坚持民主管理,做到群众作主。为了发挥农户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农户的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严格按照群众的意愿,组织群众采取推荐和投票选举的方式,成立了村民议事会,并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事决策制度、重大事项“一事一议”和民意调查制度等民主管理制度,使村民更好地行使决策权利

2、坚持民主监督,做到队务公开。党支部坚持“凡是群众关心的,就必须进行公开;凡是群众有疑虑的,就必须向群众讲明白;凡是群众想知道的,就必须让群众知道”的“三必须”原则,扩大群众的监督权。制订了严格的议事会和听证会制度,各项举措、项目建设等都必须经村民集体议事决定,一切村务活动都要接受村民监督,公共设施建设、工程建设的招投标必须请村民代表参加,竣工验收必须经过村民测评,得到村民的认可后才算合格,村务公开栏按照全区统一的模式及时对村财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土地承包、农村特困群众救助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公示公开。

3、民主决策科学规范。叶升村建有完善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议事规则完善。对不落实决策的追究责任。按照一个村民代表联系十五户的要求健全联系群众制度。

四、坚持“两公开”,构建民主监督机制

认真开展村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清理工作,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行计算机管理,强化“三资”运行监督。并将集体资产出让、租赁、承包和资源开发利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公开竞价和招标投标,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集体资源有效合理利用。公开透明,构建村级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的作用,严格规范“五牙子”章的使用,使民主监督切实有效的推动各项工作。叶升村按照民主监督、权力制衡、公开透明、村民自治的要求,整合加强村级监督力量,健全村级监督组织,率先在全镇开展村务监督委员会选举工作,建立监督工作保障制度,推行村务公开、公开质询等有效做法,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全村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防止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发生,积极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村级公共权力阳光规范运行。

五、深化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群众向法制观念

依法治理示范村工作总结 篇2

土壤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随着工矿业的迅速发展, 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日益严重, 危及人类健康, 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一是土壤污染程度加剧。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 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 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 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二是土壤污染危害巨大。据估算, 全国每年遭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 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 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引发各种疾病, 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最终将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三是土壤污染防治基础薄弱, 土壤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治理成本高且很难彻底根除。

广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特别是山区, 人多地少, 土地资源非常珍贵, 矿区的土壤被污染后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要解决历史遗留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 需要大量的资金, 地方政府和农民都难以承受。因此以生物修复技术为理论基础, 研究对广西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安全高效的生态治理模式, 创建适合于广西经济和环境条件的生态治理示范基地, 为“十二五”广西重金属污染防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十分必要的。

2 系统分析与设计

广西西南部土壤属于赤红壤, 呈酸性至强酸性。在酸性条件下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比碱性条件下高, 且土壤酸性也不利于植物生长。如何让土壤中的重金属最快最多的迁移至植物地上部分, 是植物修复生态处理技术的核心和关键, 其中涉及土壤, 土壤微生物和植物三者的相互作用。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种类和程度, 土壤的酸碱度, 土壤的养分等基本理化性质, 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等, 均对植物吸收和积累重金属产生直接的影响。对植物来说, 植物生长速度和地上部生物量, 植物地上部对重金属的积累机制等直接决定了植物修复的效果。针对广西典型酸性土壤特征, 本研究提出开发一套符合广西地理气候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处理技术, 并建立示范工程。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示范点的土壤改良措施研究、植物的选定、大田试验及土壤改良。

总体技术路线如下:

3 项目实施

根据调查结果, 确定项目实施地点定于大新县铅锌矿场区附近某一水稻田。试验田面积约280m2。将示范地点的土壤采回, 通过盆栽和小区试验, 选定重金属超积累植物、低积累植物主栽品种及套种方式;筛选出合适的土壤改良措施。

大田试验:在添加土壤改良剂石灰, 泥炭, 海泡石的基础上种植东南景天, 红蛋和玉米, 研究不同套种方式和不同改良剂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在添加泥炭, 有机肥, 硫酸铵, 尿素等不同N肥的基础上种植东南景天, 玉米和红麻, 研究不同套种方式和不同施肥方式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3.1 土壤重金属的去除效果:

采用收获植物地上部所带走的重金属质量占40cm表层土壤重金属质量之比来计算生态系统的清除率。2009年, 通过石灰+泥炭处理土壤, 种植东南景天和玉米, 该植物生态修复系统对Zn和Cd的清除率分别为1.4%和7.6%。2010年通过石灰+泥炭处理土壤, 种植东南景天和玉米, 该植物生态修复系统对Zn和Cd的清除率分别达到2.4%和5.2%。通过两年两次实验, 植物生态系统对该示范点的土壤Zn和Cd清除率可达3%以上。

在无进一步污染情况下,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 预计将土壤Zn降低至农田土壤安全标准需要25-30年, 将土壤Cd降低至农田土壤安全标准需要10-15年。

3.2 对生态环境的恢复效果:

本项目的示范点原先是当地农民种水稻的水田。由于重金属污染严重, 由国家补贴已不让继续种植水稻。在春季雨水多发时节, 土地表面有一些杂草生长。到夏季至秋冬季, 雨水偏少, 当地无其他灌溉措施, 土壤干旱时杂草不生, 土壤裸露严重, 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通过本项目的实施, 使植物全部覆盖裸露的土壤, 减少水土流失, 防止土壤粉尘进入空气中, 净化当地空气, 美化环境, 保持生态平衡, 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质量。

3.3 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由于耕地荒置造成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少。本项目通过套种红麻和东南景天,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些经济收入。收获的东南景天可用于提取次生产物-红麻由于不是食用作物, 其纤维中的重金属积累量较低, 不会造成食品安全危害。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 最终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广西酸性土壤特点和广西经济发展条件的生态治理模式。

该模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土壤改良措施: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往往酸性强, 土壤严重板结, 营养成份低, 因此在种植植物前必须对土壤进行改良。根据土壤的pH、板结情况及营养成分, 添加以石灰、泥炭及有机肥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的土壤改良剂, 从而改善土壤状况, 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将土壤改良剂施到土地上再通过机器深翻, 把土壤改良剂与土壤颗粒充分混匀, 再适当灌水平衡。

二是植物吸收技术:在土壤改良的基础上, 以东南景天为吸收和积累重金属的关键植物, 辅以低积累玉米或红麻等经济作物与东南景天间套种, 在实现修复功能的同时保证农户一定的经济收入。其中东南景天种植密度为15×15cm, 玉米种植密度为40×50cm。玉米采用穴播, 每穴2粒种子, 一年两季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而定) 。种植的第一年, 属于东南景天养护期, 仅收获2次 (10月及次年3月) , 第二年起每年可收获东南景天3次 (每年6月和10月及次年3月) 。如果东南景天套种玉米, 每年玉米可收获2次 (6月及10月) , 如果东南景天套种红麻, 每年红麻收获1次 (10月) 。生长期间, 每次施适当有机肥作为基肥, 在生长1-2个月后可追施N肥或复合肥20公斤/亩。

三是收获及处理方案:东南景天的收获方式为离地面10公分以上割断地上部分, 晒干, 交由相关部门处理。玉米需要做重金属检测, 达标部分可用于饲料或相关用途;若重金属含量超出饲料卫生标准, 只能用作生产生物燃料。红麻若检测达标可用于麻类纤维等相关用途, 若重金属含量超标则需交由相关部门处理。

综上所述, 本项目以广西典型酸性土壤为研究对象, 筛选出最佳的土壤改良措施和植物主栽品种及套种方式, 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和清除能力, 开发一种全生态型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技术, 并进行了大田试验。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结果证明, 该技术可将土壤中Zn和Cd降低3%以上, 达到考核指标的要求。

摘要:本研究结合广西酸性土壤特点及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种类, 以土壤-植物-微生物的自然生态系统为核心, 辅助一些土壤改良措施, 通过植物吸收重金属等途径, 筛选适合于生态治理的植物-微生物系统。提出对广西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安全高效的生态治理模式, 探讨建立适合于广西酸性土壤的生态治理模式。

关键词:重金属土壤,生态治理,示范

参考文献

[1]郑喜坤, 鲁安怀等.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防治方法[J].土壤与环境, 2002, 11 (1) :79-84.

[2]陈承利, 廖敏.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4, 11 (10) :1-8.

[3]王宏康.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介绍[J].环境保护, 2000, 5 (4) :61-72.

[4]陈志良, 仇荣亮等.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J].工程与技术, 2001.8:17-19.

[5]蒋先军等.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J].土壤, 2000, 32 (2) :71~74.

依法治理示范村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矿井通风瓦斯治理 矿井防突

中图分类号:TD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122-01

为了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通过对煤矿瓦斯治理示范矿井工程建设研究,提出进行矿井通风系统改造、扩大和完善瓦斯抽采系统、加强防突工程、加强矿井防治冲击地压工程等来实现。

1 项目基础条件分析

王营煤矿经鉴定为突出矿井。瓦斯涌出量大,煤层透气性较差,属难抽采煤层。煤层自燃发火、瓦斯、冲击地压等灾害较为严重,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瓦斯涌出量逐年增加,对矿井安全生产构成威胁。

2 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1 建设煤矿瓦斯治理示范矿井的必要性

瓦斯治理工程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在生产改造、安全管理、思维方式上重新定位,更要在基础设施上、硬件上下功夫,力争根治瓦斯,建成瓦斯治理示范矿井。

为实现矿井安全生产、达到瓦斯治理示范矿井要求,在以后回采过程中,必须增加地面固定抽采系统能力,加大矿井抽采量,提高矿井抽采富裕系数,同时矿井通风系统、矿井防灭火系统需要做相应改造,防治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冲击地压需要做相应工程,保证高装备、高投入,才能保障矿井安全生产,实现安全稳定发展,最终达到本质安全型矿井,实现煤矿的长治久安。

2.2 建设煤矿瓦斯治理示范矿井的可行性

煤业公司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各方面管理责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家"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瓦斯治理十二字方针,努力构建“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以国家关于大中型矿井瓦斯治理专项整治为契机,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合理安排煤层开采方式,选定合理的开采方法,布置每个采面的通风系统、瓦斯抽放系统,加快建设煤矿瓦斯治理示范矿井。

公司将原单翼开采转化成两翼均衡开采,实现采掘工作面的正常接替与衔接。在采区设计上,根据煤层和瓦斯赋存及压力情况,部分煤层综放改为综采,降低了开采强度,减小了瓦斯集中涌出,提高了矿井的安全系数。

3 项目建设目标、主要内容和方案

3.1 项目建设目标

贯彻落实“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十二字方针,推进“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坚决遏制“一通三防“事故。

3.2 主要内容和方案

(1)矿井通风系统改造。

现-650施工道巷道变形严重,最小断面仅为3.8m2,影响北翼采区配风,增加了矿井通风阻力,需恢复巷道1410m.为使矿井各风机负压达到均衡,降低矿井通风阻力,完善用风地点独立通风系统,增强矿井抗灾能力,需要对井下通风系统进行优化调整,需掘送北翼回风道2378m,掘送矿井总回风道1902m。

公司北翼形成后,将使 公司形成两入两排的通风系统,系统更加合理、稳定、可靠。北翼采区风量可达到11000m3/min,矿井风量达到17000m3/min,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2)矿井抽采系统。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公司瓦斯涌出量逐年增加,北翼需建流量达到600m3/min的抽采泵站。

(3)矿井防突工程。

区域预测应根据煤层瓦斯参数的方法进行,主要依据井下实测的煤层瓦斯压力、瓦斯含量等数据参数。测定瓦斯压力、瓦斯含量等参数的测试点应在不同地质单元根据其范围、地质复杂程度等实际情况和条件分别布置:同一地质单元内沿煤层走向布置测试点不少于2个,沿倾向不少于3个,在北翼采区布置测试点。

局部防突措施预测指标有瓦斯放散初速度、最小坚固性系数、瓦斯解吸指标值。根据局部防突预测预报需要,需完善实验室,补充ZWC-2型初速度测定仪5套、WTC型突出参数测定仪5套,同时为测定瓦斯含量,为防治突出和瓦斯抽采考核指标,需DGC瓦斯含量直接测定装置1套。

(4)矿井防治冲击地压工程。

重点防冲区域巷道架设36U型钢支架,购置电磁辐射仪,高压注水泵,岩石电钻,超高压水射流设备。声发射频技术装备系统等设备。

3.3 实施方案

在电磁辐射基础上,试验应用声发射预测技术。

(1)开采保护层。

开采保护层是最有效的解危措施,当开采煤层群时,应优先选择无冲击地压或弱冲击地压煤层作为保护层开采。进行保护层的选择时,应结合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区域措施中保护层的选择方法综合考虑。同时,在进行煤层开采过程中,预抽临近层的卸压瓦斯,以减少冲击地压时瓦斯大量涌出,从而降低次生灾害的发生几率。

(2)调整生产格局,避开采掘压力集中,从而减少冲击地壓的发生。减少阶段煤柱、减少压力集中区域。

(3)采取区域预抽煤层瓦斯措施,降低煤层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预抽煤层瓦斯,旨在降低煤层瓦斯压力和瓦斯含量,瓦斯附加压力的解除,能够有效地缓解压力对发生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同时,一旦发生冲击地压,能够减少煤层瓦斯涌出量,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4 投资项目的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后,煤业公司将实现以抽促采、以用促抽,最终达到煤与瓦斯共采,促进抽掘采平衡。深入开展煤矿瓦斯先抽后采和瓦斯开发利用,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

依法行政示范单位总结 篇4

一、贯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执行交通法律、法规和规章。执法责任制是督促依法行政的一种层级监督制度。落实执法责任制是保障交通行政执法队伍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措施,是促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工作制度。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行政执法部门、行政执法项目、行政执法内容、行政执法依据、行政执法考核奖惩标准。在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责任制方面确立了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举报制度,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度等。从而使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方面都有了明确具体的执法依据。建立和实行了行政首长负责制,真正落实了行政首长对本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制所承担的责任,并将行政执法责任逐项逐条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

二、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切实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宣传工作是宣传法律法规、行业执法职能作用、引导执法工作正确方向、激励执法人员工作热情、展示队伍建设和执法工作成果,扩大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伍社会影响的重要手段。局党组紧紧围绕交通行政执法主旋律,扎实作好各项宣传工作,为队伍建设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组织各执法单位干部职工对交通法律、法规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公路法》、《道路运输条例》、《陕西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加强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今年全系统参加省海事局、市公路局、市运管处组织的执法人员培训12次,参训人数36人,使执法人员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熟悉执法的依据、标准、程序,做到业务熟练,热情服务。同时,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加强了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促进了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密切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

三、加强依法行政监督工作力度,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对执法行为的监督是端正行政执法队伍执法中亲民、爱民、为民的工作态度,及时纠正执法人员不当行为的有效手段,也是行政主管部门和行政执法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和职能,局党组自始自终将此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做到了有领导、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检查,对执法单位不定期开展行政执法案件评查活动,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执法检查、监督,重点落实了重大行政行为备案审查制度和行政执法错案追究制度,确保了行政行为合法、规范,保证执法的公正与公平。今年没有出现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情况,累计处理行政执法案件20起,结案20起,行政许可78件,办理78件。

四、加强从源头上治理公路“三乱”的力度,效果明显。我们按照“思想不松、组织不散、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巩固成果、防止反弹”的总体要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局党组把治理“三乱”工作当作减负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宣传教育,使局属执法单位能严格执行有关治理公路“三乱”的政策规定,明确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应予以提倡,哪些应予以禁止。用已被处理的公路“三乱”案件作为反面教材,开展警示教育,局党组经常开展明查暗访,特别是重大节日细化检查内容。全年没有违规设卡、逢车必查、查车必罚、双向拦车、排队等查、违规征费等“三乱”事件。

五、不断完善各类执法资料,争创文明执法单位。执法案卷档案是执法工作质量的直接体现,更是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重要依据。为此,局党组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落实,对执法案卷档案整理和管理进行专门指导,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执法文书填写、执法资料收集、执法基础台帐及执法硬件建设,做到了填写认真、立卷及时、分类归档、妥善保管,达到一案一卷、页序规范、装订工整、摆放有序、查阅方便。对于适用一般程序实施行政处罚的案件,能够按规定装订成册,各类案卷项目做到了齐全有序,避免案卷混乱、缺证漏项、丢失损坏、查阅不便等问题。全年共装订各类档案案卷98卷,其中简易程序4卷、一般程序16卷、许可类78卷。使执法案卷成为展示执法工作水平的载体,复议、答辩、行政应诉的铁证。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更新,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和业务技能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对行政执法队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就应常抓不懈。二是各类行政执法资料的记录、整理、归档的制度化建设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逐步提升行政执法案件网络化管理水平,按照规定的文书规范进行收集、整理,达到程序化、规范化的要求。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市、县安排,克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做好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理论水平和行政执法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硬 、业务精的交通行业执法队伍。

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总结 篇5

一、工作情况

(一)强化阵地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一是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档升级。针对我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面积不足,功能不全的问题,进一步整合资源,补齐短板,将原面积仅120平凡米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整合至公证处,建成面积达1800平方米,具有公证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司法鉴定等多项公共法律服务职能进驻的“一站式”服务中心。二是“联调中心”独家创建。依托原人民调解中心,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人民调解“联调中心”,中心面积达260平米,设有ODR调解室,县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入驻,红星司法所与联调中心共建,部分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进驻,司法职能和服务水平不断完善。三是司法所规范建设。以“文明规范公正”司法所建设为契机,全力推进司法所基础设施、外观形象、队伍建设、业务规范等方面建设。如:沙湾司法所在原有四星司法所的基础上,增设了公共法律服务大厅,调整各类办公场所,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在设置上更加合理,服务上更加便民。

(二)落实普法规划,提升普法实效

一是普法形式多样化。组建“_山歌普法队”,将法治知识、国学文化等编入畲歌进行传唱。发挥乡村道德评判团的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乡贤返乡调研为契机,开展移风易俗大讲解。通过“_司法”微信公众号,开展宪法知识有奖问答。将《道德经》《弟子规》融入普法案例,开展“德法讲座”。二是普法对象精准化。通过举办公务员“学法用法三年轮训行动”、普法建档考试、宪法知识竞赛等形式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普法教育。积极开展法治讲座、专题班会、模拟法庭等活动加强青少年学法用法意识。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法治宣传栏、村(居)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等宣传教育设施加强村(社区)居民法制观念。以开展“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活动为载体,举办培训班、现场执法活动提升企业守法水平。三是普法阵地特色化。加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家规家训等法治元素与_元素相结合,融入 “民主法治村”“三治融合村”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展普法宣传活动5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册,新创建省级民主法治村2个,市级民主法治村29个, 市级三治融合示范村21 个,普法农家院2 个,诚信守法企业2个。抓好“法治宣传长廊”建设,在原52个公交车站点的基础上,新增60个公交站点将法治宣传进一步延伸。

(三)完善调解机制,筑牢维稳防线

一是打响一个品牌。将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等45名行业人士纳为人民调解员智库,培养和形成“畲乡老娘舅”人民调解员队伍,深入开展“双语”调解工作。积极打造一批“叫得响、做得到、信得过”的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如以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陈瑞田名字命名成立的“陈瑞田调解工作室”,今年以来,成功调解了疑难纠纷10起,其中非正常死亡4起 涉及金额466.87万余元。二是抓住两个重点。牢牢抓住互联网大会、全国民族大会、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点时段,紧紧围绕城中村改造、“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重点工作,开展地毯式排查,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截至目前,全县共组织排查纠纷536次,预防纠纷420人次。三是坚持三项机制。对接“诉调”工作机制,召开了 “人民调解参与信访矛盾化解工作推进会”、印发了《人民调解参与信访矛盾化解工作制度(试行)》、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驻信访工作室,举办了人民调解参与信访矛盾化解业务培训班,针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形成了“领导包案”模式。推进律师参与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律师的专业优势和职业优势,以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专家等身份参与人民调解工作,为化解法律关系复杂、专业性强的矛盾提供专业支持。创新人民调解与法治宣传融合机制。努力让每一个案件的调解过程都成为法治宣传的过程,通过以案释法、现身说法等方式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依法理性表达利益诉求。今年以来,全县共调解案件1344件,调解成功1335件,调解率99.33%,涉及金额4614.29万元,其中人民调解联调中心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50余件,非正常死亡案件17件。

(四)加大特殊人群管理,严防脱管漏管。

一是完善中心功能。在“三区十室”的功能设定的基础上,立足实用管用真用,拓展社区矫正中心功能,与浙江省第三监狱建立远程视频会见系统,开展远程亲情帮扶活动。搭建社区矫正监控指挥中心,与乡镇(街道)司法所实现网络共享。制作全县社区矫正、刑释解教人员区域分布示意图,确保工作人员全面把握刑释解教人员的信息。二是加强基地建设。定期邀请公安局、检察院工作人员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集中点验和警示教育活动。严格落实八小时社区服务规定,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公益劳动。组建“心理干预帮扶团”,对“重点对象”进行心理辅导。广泛动员企业、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有针对性地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三是开展多元修心。以社区服刑人员“五进”为抓手,开展修心教育工作。组织社区服刑人员走进看守所,增强服刑意识。走进北山敬老院、乡村学校,增强孝老爱亲观念。走进国学大讲堂,感受传统文化道德的正能量。走进责任网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归属感。走进法治考场,增强法治观念。四是加强监地协作。与十里丰、十里坪、金华监狱、省五监等监狱签订《监地衔接工作协议书》,深化与监狱在刑罚执行、监管教育、帮扶服务的“无缝对接”。组织“入监帮教团”,赴监狱开展入监帮扶。充分发挥派驻监狱民警的身份优势和专业优势,提升社区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质量,增强刑法执行效果。截至目前,全县在册社区服刑人员122人,无脱管漏管,无再犯新罪;全县在册刑满释放人员人482人,安置率100%,帮教率100%。

(五)优化法律服务,满足群众需求

1.域外服务创新发展。针对_人口输出大县、超过五分之二人口长期在全国各地经营小超市、小宾馆、小水电和学习务工的现状,立足本职工作,将打造“最佳营商环境”法律服务专项行动和县政法委“域外网格”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延伸法律服务触角,组建以“局班子成员+司法行政干警+法律工作者”为成员的域外网格法律服务团队,分成3个法律服务小组,每个小组结对若干个域外网格,结对覆盖18个域外网格,打造了以乡情为纽带、以服务为导向的域外网格员队伍,通过线上对接、线下走访、培训讲座等方式,进一步延伸法律宣传触角,大大提高在外_人依法维权的意识,有效推动了涉及在外_人的社会矛盾化解、合法权益保障以及社会稳定维护等工作。

2.法律援助惠民利民。加强宣传力度,印发维权宣传手册18000本,走家串户开展地毯式宣传。在全县各公共法律服务点张贴浙江省法律援助及_司法微信公众号二维码,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知晓率。提高服务准度。推行一次性告知、容缺受理和特殊情况先行受理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式推进权利下放制度,让直属司法所有法律援助案件审查、决定权,把由群众跑变为工作站工作人员跑。拓宽协作宽度。

联合县财政印发《_县法律援助纠纷使用管理办法》,实现法律援助案件办案补贴达到省级标准;联合公检法出台《_县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工作机制》,实现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联合民宗局出台《_自治县加强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工作实施办法》,实行少数民族“双免查”;联合人力社保局制定《_县欠薪案件法律援助审理“绿色通道”制度》,助力无欠薪县创建。全年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302件,超额完成市局分配指标51%,已办结案件269件,为受援人挽回和取得经济利益842万元,共接待群众法律咨询902人次。

3. 公证服务优质高效。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减免服务”四服务制度,切实为群众提供更多方便和实惠。积极服务中心工作,拓展公证服务领域,为全县“大搬快治”“三改一拆”“中心菜市场摊位、店铺使用权拍卖”“滩坑引水工程”“_水利史上首个PPP项目-金村水库及供水工程”等提供证据保全公证、现场监督公证、财产清点公证等服务。深化公证质量建设,适时组织公证质量专项检查,通过案卷抽查、跟踪回访的方式对公证人员的服务态度、公证质量进行考评。截至目前,共办理各类公证518件,国内民事278件,国内经济48件,涉外1194件。

4. 法律顾问发挥实效。加强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通过集中服务的形式,以法治课、座谈会、微信视频等方式为全县260个村(社区)干部、村民宣讲《宪法》、涉农法律知识。指导顾问村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等制度,将县委提出的移风易俗要求写进村规民约。推进企业法律顾问建设,鼓励、引导律师担任小微企业法律顾问,结合“最佳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开展企业法律体检,对企业面临困难和建议进行商讨,并针对矛盾纠纷及时回访履行情况。积极参与“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引导他们依法表达诉求,理性解决问题,避免引发群体性事件。截至目前,全县共有25家企业聘请了法律服务。

(六)强化党建引领,树立干部形象

一是抓责任落实。根据局班子人员及分工变动,及时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了党风廉政建设任务分工。强化“一岗双责”,制定下发《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书》局主要领导与局分管领导、局分管领导与联系司法所长、分管领导与科(室)负责人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制度,做到全员无违法违纪现象发生。二是抓学习教育。通过中心组、党日活动、干部例会等,以领导班子上党课、开座谈、做汇报等方式学文件、学讲话。通过组织观看党风廉政教育片、反腐题材影片,走进看守所、结对结对监狱开展警示教育。通过通报身边典型案例,促使干部职工不断坚定信念,转变作风。通过发送廉政警示短信,建立常态化警示教育机制。三是抓日常管理。对局干部学习制度、工作考勤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公务用车等制度进行修改完善。推行“局工作贡献指数考评”,将每个干部履行本职工作、局中心工作、创新性工作等逐一登记、梳理,年底汇总考评。同时,认真执行廉政谈话制度,今年班子成员对全局50余名干部开展了“一对一”“面对面”约谈。四是抓专项整改。设立督查岗位,督察员不定时、不定点,深入各科室、司法所和法律服务中心进行监督检查,促进各个业务科室之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严格审查和处置发生在司法行政领域的违反党纪政纪、涉嫌违法行为,严肃查办司法行政队伍中的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的案件。今年,对一名经常未办理请假手续,擅自离岗的干部进行了党内除名,并按照相关法定程序为其办理了辞职手续。

二、20工作计划

(一)围绕“司法形象”,抓好党建工作。一是加强司法所建设,以“文明规范”司法所建设活动为抓手,全面提升司法所依法履职能力。二是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学习培训和教育管理,严格做好执法监督工作,完善内部执法监督机制,切实有效促进了我局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水平和能力。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责任制,继续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二)围绕“法治畲乡”,抓好普法宣传教育。持续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工作,积极开展以宪法为重点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 深化“法律六进”工作,不断增强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推进依法治理工作,继续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和“诚信守法企业”等创建活动,争取创建达标率达100%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进一步拓展“普法农家院”、普法长廊、普法新媒体等法治教育阵地。

(二)围绕“平安建设”,抓好人民调解和特殊人群管控。一是加强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访调”对接工作中信息互通、跟踪回访等制度。加强“畲乡老娘舅”“陈瑞田工作室”等人民调解品牌的建设和宣传工作,扩大调解工作影响力。指导、管理全县人民调解工作,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调解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组织全县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按要求完成人民调解大数据建设任务;深入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实施司法所工作台账和业务档案规范化建设评查活动。

二是抓实社区矫正工作。认真落实“治本安全观”,强化社区矫正机构队伍建设, 总结提升社区矫正“中心+基地”监管教育帮扶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修心教育、集中学习、公益劳动、帮教帮扶活动,完成社区服刑人员脱、漏管率控制在1.5%以内,再犯罪率控制在0.5%以内;辖区内刑满释放人员衔接率达到100%,安置率达到92%以上,本地籍五年内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率不超过2%的工作目标。

(三)围绕“经济发展”,抓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法律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进一步完善政府、乡村、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发挥法律工作者为政府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意见、风险评估以及参与领导接访、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积极作用。三是围绕政府重点工作,进一步拓宽公证服务领域,处理好公证体制改革过渡期各项工作。四是加大法律援助力度,落实便民措施,强化质量监督,切实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继续做好部门协作工作,争取民宗,残联等部门的更大支持。

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汇报 篇6

为了贯彻落实《浙江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开展浙江省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通知》(浙府法发〔2011〕85号)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总体要求,我市积极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积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全面加强政府法制建设,现就有关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精神。创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活动,是全面落实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基本方略的重要体现,是政府施政的基本要求。县一级行政机关承担着大量的具体行政执法任务,能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对此,我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认真学习,统一思想后,组织全市具有行政执法任务的单位和部门,学习了《关于开展浙江省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通知》(浙府法发〔2011〕85号),为推进此项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依法治理示范村工作总结 篇7

一、信息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总体思路

1. 指导思想

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坚持以政府治理现代化为导向, 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加快推进我国在政务管理、民生服务、经济发展等政府治理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 通过建立国家级的信息互联、感知与协同, 形成智慧化的政府管理与服务体系, 全面实现新形势下的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2. 发展原则

(1) 统一规划, 因地制宜。紧密结合政府治理存在的问题与现实的需求, 建立统一合理的顶层规划, 明确规划实施组织架构与责任分工。抓住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 因地制宜通过政务管理、民生服务与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发挥政府的引领、主导和带动作用, 将任务梳理主次并落到实处, 分步有序地进行项目推进。

(2) 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引领作用, 制定各类运作规范及保障措施, 并鼓励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资本采取PPP等多样的投融资形式, 参与政府信息化工程建设及运维管理, 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和资金保障。

(3) 资源整合, 共建共享。充分利用并整合已有的各级各类资源, 着力打破固有的政府部门及行业壁垒, 加强资源整合力度, 避免硬件重复投资, 全力推进政务大数据融合, 共同建设统一的政务数据交换体系, 促进实现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及行业间的协同共享, 提供精确化的政府决策及应用支撑。

(4) 技术创新, 安全可控。健全技术创新导向机制, 大力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政府信息化领域的深入运用, 通过创新机制引领政府治理能力变革。构建完备的信息化安全体系, 确保在充分互联、资源整合和数据融合背景下的安全可控, 提高政府信息化的安全保障能力。

3. 发展目标

到2020年, 信息化在政府治理领域应用得到全面深化, 形成安全保障有利、技术能力创新、管理体系创新、服务水平创新协同推进的政府治理新局面。在政务管理方面, 通过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实现政务资源的共享和业务协同, 全面促进政府管理决策智能化和电子政务集约化发展;在民生服务方面, 通过交通、社区、环境、医疗、文化教育等民生保障应用工程的信息化服务资源整合, 形成完备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政府民生服务的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 全面提升民生服务水平;在经济发展方面, 通过泛在信息化的深入融合, 强化政府宏观经济决策及服务能力, 促进传统经济业态转型升级, 催生新兴经济业态, 全面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二、信息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实施路径

1. 主要任务

(1) 政务管理能力的提升。一是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重点构建人口库、法人库、空间地理信息库、宏观经济库等基础政务数据库, 梳理和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 设立政府公共基础数据管理、交换、更新和应用体系, 依托政务数据交换中心为政府运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二是加强政务系统业务协同。以提高政务运行效率和服务民生为目标, 持续集约化建设电子政务系统, 优化应用开发部门为主、系统资源统建共享的管建模式, 减少硬件资源重复投资, 完成主要职能部门的核心业务整合与对接, 实现政府部门间的网络化业务协同。

三是构建宏观决策支撑体系。推进跨部门的政务数据共享机制, 实现对地理空间、经济运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政务运行情况的监控、预警和预测, 构建领导决策模型, 对领导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有效、智能可视的支撑。

(2) 民生服务能力的提升。一是社区生活领域。以服务居民为宗旨, 以促进社区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为重点, 统筹中央到地方的多级服务网络, 完善融合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中介服务、社区自助服务的社区综合服务体系。

二是交通出行领域。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构建集智能调度、视频监控、定位管理、运营分析等应用为一体的实时综合交通管理体系。改善交通流畅度, 优化居民出行体验, 实现公路、城市道路、水运、航运等大交通领域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

三是医疗卫生领域。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加速公众电子健康档案的广泛普及, 与电子病历系统及社保系统等实现互联互通, 依托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搭建融合医疗、公共卫生、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 实现医疗水平和服务效率的全面提升。

四是文化教育领域。加快公共文化资源、教育行业资源开发利用, 加速文化教育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校园信息化提升工程的实施, 重视教育公共服务的推广, 鼓励社会公众的终身教育。

五是生态环境领域。加强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的应用实现城市环境的实时监控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监控系统运行机制, 提高环境监管信息资源的服务效能, 实现低碳经济、绿色GDP的良性生态环境。

(3)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一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对传统产业来说, 一方面, 信息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需要海量的信息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等, 这些都需要制造为相关企业的参与和配套, 形成整体规模大、覆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创新能力强的经济体系, 催生智慧化的物流、旅游、医疗、交通、城建等一批相关联的新兴业态。另一方面, 政府信息化能力建设还将促使新一代信息技术向传统制造业领域辐射渗透, 加快开发智能化、数字化、智慧化的新型信息产品, 从而全面提高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是深化互联网在经济中的应用。通过建立平台化的政府监管与服务机制, 鼓励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通过区域级制造业电商体系建设, 发展壮大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相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 充分体现“互联网+”的强大经济带动效应。

2. 重点提升领域

(1) 政务基础数据库。一是人口基础数据库方面。以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基础信息为基础, 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代码, 有效整合公安、计生、社保、民政、教育、卫生、统计等部门与人口相关的基础信息, 大力推进基于人口库的社会保障核查、流动人口管理等业务应用。

二是法人基础数据库方面, 以法人单位组织机构代码为统一标识, 整合工商、税务、质监、编办、统计的法人基础信息资源, 大力推进基于法人库的企业诚信建设、生产安全监管、食品安全监管等业务应用。

三是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方面, 以国土与规划部门的基础地理信息库成果为基础, 更新和完善城市空间、地下管线、土地等数据资源, 建立三维地理信息, 构筑以覆盖全国范围的空间地理、导航定位为基础的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

四是宏观经济数据库方面, 以政府宏观经济运行各环节的信息为基础, 建立国家宏观经济系统技术及业务标准规范, 构建应用支撑平台, 为宏观经济管理与运行决策提供依据。

(2) 政务资源交换共享。一是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方面。根据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标准与规范, 进行政务信息资源分类、编目、注册和共享, 制定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服务目录, 实现信息资源来源单位、责任单位、数据标准、更新规则、交换标准等内容的标准化约定。

二是政务信息共享交换体系方面。建立覆盖中央到地方多级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 在交换平台上发布面向各部门使用的标准数据提取接口, 形成统一的、动态适应业务变化的政务业务数据视图, 满足各部门的共享数据交换需求, 持续扩大信息交换平台的数据交换覆盖范围。

三是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体系方面。建立政务信息采集、更新、维护、交换、应用和发布的管理制度和办法, 并组织监督落实。围绕目录体系与交换标准、目录管理体系建设, 开发包括信息资源编目管理、目录报送管理和目录交换服务管理等功能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 对目录管理流程大力优化和固化, 构建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利用的服务模式。

(3) 政务应急指挥。一是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方面。构建协同的应急管理组织系统, 可以快速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应急联动, 减少人力物力浪费, 提高资源共享度和应急处理效率, 解决协调困难、应急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二是应急指挥调度中心方面。依托政府数据中心部署应急指挥调度中心, 以政府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和公安“110”接处警系统为主要后台支撑, 其他部门的应急平台为辅, 建设集常态指挥和应急指挥于一体的政务应急指挥中心。

三是应急信息网络体系方面。在政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基础上, 建设中央和地方多级应急信息交互网络, 实现国家级应急指挥管理系统与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园区管委会、主要企业等相关平台的对接, 为应急事件联动处置提供网络支撑。

四是应急指挥管理体系方面。集成共享政府预警信息、预案信息、应急资源信息、调度信息和视频监控信息等, 并进行突发事件信息采集、分析及行动决策分析, 可全面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4) 公共安全管理。一是安防视频资源共享方面。依托公安视频系统建设安防视频资源共享平台, 制定安防视频联网共享方案, 推动安防视频资源在政府部门间共享, 减少重复投资;大力推进公安、交通、城管、社区、单位视频资源接入, 完善社会治安重点目标、重点场所和道路的视频探头覆盖, 全面提升社会视频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益。

二是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方面。加强农委、商务、工商、质监、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涉及食品药品安全的信息系统建设, 进一步提升各部门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积极推动全社会食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的严格监管, 扩大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追溯覆盖范围;大力推动对药品 (含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 的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实施监管, 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药品安全追溯服务。

三是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方面。加强装备制造、石油石化、油气管网、电力系统、交通运输、水利枢纽、城市设施、物联网应用等重要领域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和管理, 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 重点对可能危及生命和公共财产安全的系统加强监管;采用物联网技术对特种设备、易燃易爆和危险化学品等特殊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实施监测管理。

四是灾害预警体系方面。建设农业灾害、气象灾害、环境污染等早期预警系统, 做到实时监测、准确预报、及时预警, 与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协同, 提高对重大灾害及其衍生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5) 政府宏观决策。一是宏观经济决策体系方面。建立宏观经济资源立方、企业资源立方, 建立宏观经济执行系统、宏观经济预警预测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部署在线分析、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经济预测分析工具, 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监控、预警和预测, 以可视化的城市数据图表等形式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有效、科学的决策支撑。

二是人口综合决策体系方面。以人口基础数据库为基础, 运用基础人口预测模型, 对性别、城乡人口、人口教育结构、流动人口、城镇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需求等人口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支持包括对生育、四网、流动迁移、劳动力、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等多维度下的人口进行测算分析, 提供智慧化的人口决策支撑。

三是医疗综合决策体系方面。以人口综合分析和医疗资源信息为基础, 实现社会总资源对医疗的分配, 实现医疗资源在地区之间的分配, 实现医疗资源配置的合理和公平, 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四是教育综合决策体系方面。以人口综合分析和教育资源信息为基础, 实现教育资源整合分析、分区教育人口分析及预测、迁移及流动教育人口分析及预测、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分析及预测、教育投入与产出分析及预测、宏观经济与教育关联模拟、经济结构变化对教育和劳动力供需影响的模拟等功能。

五是交通综合决策体系方面。结合人口数据、地理空间信息数据, 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感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 覆盖水、陆、空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 为物流运输、客运等运行提供科学支撑。

六是资源综合决策体系方面。结合人口、经济发展, 分析民生和经济发展目标对淡水、电力、燃料等自然资源的依赖强度, 提供自然资源对经济和人口最大承载能力的分析, 提供民生和经济发展对绿地、空气质量、水源质量等环境承载力的分析, 均衡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6) 社会信用体系。一是健全完善信用制度标准体系。完善社会信用基础规范性文件和标准, 建立完善信用服务市场、行业、地区、部门信用管理制度与失信联动惩罚制度, 基本确立信用监管体系, 初步形成社会信用制度框架。

二是建立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加快重点领域、行业、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库建设, 完善政府领导干部信用评价体系建设, 提供个人和企业的诚信档案建档、查询及评估服务, 通过政府部门联动、社会监督等扩大信用信息征集渠道, 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三是探索信用信息应用新模式。依托信用服务机构, 依法提供个人、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检索、评估等服务, 重点试点在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提升政务诚信水平, 重点加强司法公信建设, 推广信用信息在政务部门的示范应用。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 增强政府公信力, 引导和推动企业诚信经营、个人诚信行为, 大力弘扬诚信文化。

(7) 一站式行政服务。一是行政服务体系方面。构建全面开放的政务服务体系, 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系统架构, 横向贯通各部门、纵向深入市政务服务中心、区 (县) 政务服务中心和街道社区便民服务站点。

二是资源信息共享体系方面。运用“一表制”行政审批手段, 将提交材料共享给涉及的相关部门, 形成统一审批业务数据库和证照共享数据库, 实现“一表录入、全程共享、联审会办”的工作流程, 减少申请者填表数量和往返次数, 解决重复递交材料问题, 方便公众办事。

三是协同业务审批体系方面。面向服务办理人员, 用于政务服务的接受和处理, 以用户为中心进行流程再造、体制机制创新, 实现行政审批的规范高效。

四是综合政务服务体系方面。面向居民和企业, 用于政务服务的申请与推送, 提供窗口服务和网上办事等多种服务渠道。依托地方政府网站建设网上服务大厅, 实现网上申请、办理、反馈、咨询、投诉等服务。配合审改工作的深化, 扩大网上办事事项, 网上网下服务得到有机结合。

五是电子监察体系方面。面向效能监察部门, 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全程电子监察机制和绩效考评体系, 规范行政审批和费用收取行为, 实现全流程、全方位监察, 促进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正透明、优质高效服务。

(8) 生态环境监管。一是推进环境信息资源和数据的融合。加速环境监测数据标准体系的构建, 建立全国统一的环境信息数据库, 实现环境信息资源管理应用、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的一体化功能。

二是建立环境信息综合分析体系。包括区域排放总量核算系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系统、环境辅助决策系统以及环境应急预测预警系统, 强调环境分析系统与政府应急管理指挥平台的对接。

三是建立环境信息发布体系。与卫生、交通等信息系统实现联动, 运用互联网站、微信、电子信息屏、微博、电视、电台等多渠道为居民提供实时的出行、健康、防灾、居家生活等多样化的环境信息服务, 保障社会公众生活的舒适、健康、有序。

四是建设社会生态环境投诉平台。实现社会公众与环保部门的实时互动, 加大城市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保障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通畅与全民参与。

(9) 交通管理与服务。一是交通管理体系方面。强化静态交通管理模式, 加强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在车辆、船舶中的应用, 推进道路和航道的数字化建设, 完善路网和航道的监测、监控系统、交通违法检测系统, 实现公共停车场、路侧停车位及社区车位的智能管控。推进并完善交通动态数据处理和分析系统的建设, 包括交通状态数据处理、交通设备运行状态检测、交通流量统计分析、交通事件管理信息、路网运行能力分析、模拟仿真分析、GIS维护等子模块, 实现社会交通综合状况的实时、精确分析。基于强大的交通综合分析体系, 构建交通综合指挥调度平台, 融合车辆流动的调度系统、交通信号智能控制系统等, 集中合理调配交通资源, 通过交通信息的智能控制, 实现交通实况的主动干预, 加强交通综合指挥调度平台与应急指挥中心的联动, 实现快速的交通疏导与救援。

二是交通信息服务方面。综合运用磁敏感探测、微波、视频监控等多种技术手段完善交通动态数据采集系统的建设, 整合交通、公安、交巡警、城管等各部门的道路监控信息, 实现交通要道和重点路口的视频监控全面覆盖, 加强交通动态数据信息的预处理和分析, 保障交通动态信息的精准和全面。融合交通动态数据采集系统与交通各行业其他信息数据库, 统筹公交线路、公交站点、公交场站等公交信息, 联合基于GIS的交通信息, 构建统一的交通状态数据库和交通GIS数据库, 为交通的各项智慧化应用系统提供信息和数据服务。

(10) 社区民生服务。一是推进社区政府业务办理服务中心建设。实现行政服务审批业务平台与社区公共服务平台行政业务办理平台的无缝对接, 通过线上线下同步的前台受理、后台跟踪、全程服务和结果反馈等全过程服务, 便捷社区居民的政府业务办理。

二是推进居家养老养残的社区服务建设。以智能化呼叫救助服务平台为支撑, 以紧急救援、日常医疗保健、家政服务和生活照料等为基本服务内容, 以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 整合社会服务资源, 建立完善的居家养老养残服务平台。

三是推进社区物流配送服务中心建设。提供快件收发、生鲜蔬菜及日常生活用品配送等业务, 解决物流“最后100米”的末端配送问题, 同时依托信息化的物流配送管理系统, 为社区的每日食品及生活必需品供应量等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四是推进社区文化和教育服务建设。利用电视、网络等实现社区文化及教育资源的智能化推送服务, 与文化、教育部门实现对接联动, 加强社区文化、城市精品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发挥社区服务在学习型家庭构建及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四、保障措施

1.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加强信息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简政放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规范审批事项, 简化程序, 明确时限;适时修订政府核准的相关应用项目目录, 明确项目实施主体。通过信息化治理手段, 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部门壁垒和行业垄断, 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合理限制。健全应用推进安全审查机制和法规体系, 加强核心应用领域投融资、并购重组、招标采购等方面的安全审查。

2. 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成立信息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工作领导小组, 统筹协调全局性工作, 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 加强战略谋划, 指导部门、地方开展工作。设立信息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战略咨询委员会, 研究政府信息化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 对政府信息化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支持包括社会智库、企业智库在内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形态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为政府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建立信息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任务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 完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

3. 加快标准规范制定

加快制定完善政府信息化技术应用标准, 发挥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加快制定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安全标准。加强信息技术知识产权保护, 推进政府工作软件正版化, 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做好专利布局和风险防范工作。组织制定《政府治理能力信息化标准体系》, 从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公共管理和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生满意程度等多方面定期对政府治理能力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对相关应用项目的建设方向提供指导性依据。

4. 加大财税金融扶持

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计划、科技重大专项、有关产业发展专项等, 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化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发挥财税金融政策的杠杆作用, 加大对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政务领域的推广示范等支持力度, 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政府治理应用领域的倾斜。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模式,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政府信息化重大项目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 逐步从“补建设”向“补运营”转变,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5. 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强化政府信息安全顶层设计和工作协调机制建设, 加快建立以防为主、软硬结合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安全防护设施, 提升防攻击、防病毒、防篡改、防瘫痪、防窃密能力。建立信息安全审查制度, 加强重要生产领域安全防护和监管, 建立安全测评和风险评估制度。推进政府部门互联网安全接入防护工作, 加强政府网站安全管理。强化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加快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防护设施建设, 完善保密机制, 加强保密审查。加强国家网络空间战略预警和积极防御建设, 增强网络信息安全的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应急处理和执法能力。

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依法治理示范村工作总结 篇8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街道关于城市基层治理示范体系建设工作要求,努力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现就开展小区、楼栋基层治理示范创建工作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小区基本情况

XX小区地处国道XX线XX大道,属于“三无”小区,现有居民XXX户,党员X人,于2019年11月成立小区党支部,无物业,无业委会。

(二)楼栋基本情况

1.XX小区X楼栋

该楼栋现有居民XX人,党员X人,有小区网格员、楼栋长、党员中心户各1人。

2.XX小区X楼栋

该楼栋现有居民XX人,党员X人,有小区网格员、楼栋长各X人。

二、总体目标

理顺居民小区党支部和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的关系,健全楼栋治理和服务机制,引导小区居民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示范带动提升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水平,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向楼栋延伸。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小区党支部。

全面掌握本小区党员和居民的实际情况,成立小区党支部,由社区干部、两委委员兼任小区党支部书记或委员,吸纳党性强、思想觉悟高、服务意识强的小区党员为支部委员,把党组织建到小区、延伸到楼栋,党建引领小区楼栋治理。

(二)成立小区自管委员会。

形成小区党组织、自管委员会相互协作治理机制。制定议事规则、业主公约,引导楼栋居民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向楼栋延伸。

(三)建立问题纠纷排处机制。

在小区党组织、自管委员会、居民各选取2人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伍,参与小区服务,定期开展三访活动(双接访、入户访、社区来访)。

(四)建立“结队帮扶”机制。

对本小区老弱病残幼群体全面摸底,掌握其家庭结构、生活状况、困难原因、有何特长、急需何种帮助等情况,分类建立服务需求台账。与双报到单位党员职工结队子,建立帮扶联系制度,开展定期探访、敲门服务。

(五)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

组织小区党员和居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改善社区环境卫生面貌,创建整洁文明的人居环境。开展卫生大评比,制定评分标准和细则,评选“文明卫生户”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相关社区、街道部门要把基层治理示范小区、示范楼栋建设作为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向楼栋延伸的重要抓手,按照各自工作职责举措,加强协调,统筹推动,扎实开展基层治理示范楼栋建设。

(二)加强工作支持。

党工委重点加强工作统筹、工作指导和工作保障,整合各类城市基层治理项目、资金、资源等,精准投放使用,强化小区治理工作保障;协调组织、民政、住建等部门及时研究解决示范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指导推动创新小区治理方法载体。

依法治理示范村工作总结 篇9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推进教育领域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教,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增强校长、教师和学生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学校依法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水平,形成符合法制精神的育人环境,维护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我们结合学校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积极组织,认真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现将有关活动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管理制度完善健全。学校党政领导非常重视依法治校工作,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完善,每学学校都能结合本单位实际及依法治校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宋洛中心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

划。学校招生收费按照政府规定办,无乱收费现象,受到社会普遍好评。学校坚持依法治校的同时还坚持以德治校,两者结合,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德育的主渠道功能,使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得到有效结合。为了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坚持依法治校,我校定期研究依法治校工作。目前,依法治校工作从学校层面到部门、年级层面,从年级到学科,都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工作网络,许多非常设机构都能正常发挥职能作用。学校还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向师生和家长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指导学校普法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二、校内管理体制完善。作学校在管理体制上首先追求组织健全、职责明确和依法发挥作用。学校在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时秉持“科学、负责”的原则,合理配置其权责,保证权责统一,既不留“责任空地”,又不设“权力共管地”。各职能部门及所属员工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履行各自的职责。每学年学校都与教师签订责任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办学活动依法规范。学校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办学活动,无违规征订、使用教材、教辅资料现象。学校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制、学额和教师编制等规范招生行为和编班办学。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为了满足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的需要,满足学生成才需要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注重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公平教育,作为区文明单位,我校校风淳朴教风严谨,师生素质普遍较高,无重大教学事故,也无严重违纪和刑事犯罪行为。

四、民主管理机制健全。学校坚持做到民主渠道畅通,真诚欢迎师生员工就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师生员工反映的各种问题;坚持做到让师生员工在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同时,支持并参与依法治校工作。坚持做到充分发挥学校教代会、群团组织在学校建章立制、遵章守纪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学校内部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出台,能充分征求和听取全校教工的意见,努力拓宽民主渠道,使内部规章制度为全体员工所接受、所自觉贯彻执行。坚持做到加强学校行政自身的监督和员工对行政的监督。建立健全并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以便广大员工进行监督。建立健全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廉政制度,从根本上加强廉政建设,消除腐败行为。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和教育行风建设,并落实到中层干部考核、文明教工评比等实在的措施中。学校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与社区、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听取社区、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家长来校听随堂课,参与学校有关活动,献计献策,让学生评议教师和学校的教学活动,提出改进意见。

五、教师权益受到保障。教师队伍是一个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从招聘到使用到继续教育,都从“师本”角度出发,保障教师权益不受侵害。依据《教师法》和相关政策、法规的有关内容,学校不仅坚持做到依法聘任教师,与每位教师签订聘用合同,依法提供相应工作条件,保障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参加进修培训等权利。而且还坚持做到保障教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

放。学校还通过教代会等多种途径为教师提供参政议政的舞台,并建立和实施了校内教师申诉制度。

六、学生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学校能够依法维护学生受教育权,尊重学生人格及其他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我们将每一个学生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来看待,尊重他们,关爱他们,帮助他们,为他们设计未来。学生作为人的生命发展形态的人格建树和智慧生成,已经成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保障学生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无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及侮辱、歧视学生的现象。学校长期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从外部渲染和强化融洽的师生关系。我校的师生关系是充满平等、对话、宽容和理解的良性关系。学校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建立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程序和报告制度,依法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近年我校被评为“平安校园”“安全管理先进单位”。因为我们在这方面不仅有制度,更重要的是有实战演练。我们的每一届学生都要接受消防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培训,掌握基本的逃生本领。我校学生的消防疏散演习已经成为一个传统训练项目。建立和实行校内学生申诉制度,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七、法制宣传教育成效明显。在学校日常工作中,我们十分重视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我们经常组织全校教职员工学习讨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提高教职员工的法律素养,尤其是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水平及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法制教育工作是学校的一个亮点,学校针对管

理重心下移的实际,确定班主任为各班法制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以提升学生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激发普法意识。

八、依法治校工作机制健全。学校注重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订,形成既与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相配套衔接,又与我校内部各方面协调一致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为依法治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校出台了《学校章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是我校落实依法治校的基本保障之一。不断完善校内规章制度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先立规章后办事”,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来引导和推动我校内部的改革和发展,并在每学年初由各部门结合学校实际补充完善,并加以解读。我们本着以改革的精神和勇气制定规章制度,突出建章立制的超前性、试验性,用以规范学校的建设、改革与发展。,都是本着服务学校事业跨越发展的需要制定的,目标性、指导性和操作性都很强。我们还强调,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建章立制,必须在学校规章的总体框架下积极稳妥地进行,并保证相互间的衔接配套。目前,我们还在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建设。

近年来,学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办学成绩。先后被评为湖北省绿色学校、林区安全管理先进单位、林区后勤管理先进单位、林区文明单位、优秀平安校园、2006-2010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和法制氛围。在多年的实践中,我校形成的依法治校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按照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学校内部现有的规章制度,在学校党支部、行政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教代会、群团组织的宣传、教育、执行和监督作用,对学校内部实施综合治理,全面加强依法治校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进而实现依法治校。

上一篇:超声诊断专业试题1下一篇:四年级上数学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