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移动通信网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蜂窝移动通信网(通用7篇)

蜂窝移动通信网 篇1

进入80年代,国内外移动通信的发展十分迅速,各类移动通信业务争奇斗艳,新技术层出不穷,一派兴旺景象,其中以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

一、业务现状

蜂窝移动通信是采用蜂窝无线组网方式,在终端和网络设备之间通过无线通道连接起来,进而实现用户在活动中可相互通信。其主要特征是终端的移动性,并具有越区切换和跨本地网自动漫游功能。蜂窝移动通信业务是指经过由基站子系统和移动交换子系统等设备组成蜂窝移动通信网提供的话音、数据、视频图像等业务。

移动通信到目前已经历了两代,正在像第三代——3G演进,第四代移动通信——4G也正在研究中,部分国家已进入试验阶段。

蜂窝移动通信业务中,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占据了目前主要的市场地位。其主要代表有GSM。现在,移动通信网络正在由2G像3G演进,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几大公司也相继推出了3G的通信服务。

二、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蜂窝移动通信业务在发展中遇到了若干问题,以目前在市场上占主要地位的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及在向第三代通信——3G为例。

1、目前2G网络基本已实现无缝覆盖,信号质量较好,但在特殊场以及一些特殊情况下,覆盖还是较差,如高速铁路上时。

2、语音用户仍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网络发展仍面临较大的扩容压力,城市区域语音容量相对饱和,900/1800双频已在大中城市中普遍采用。但新出现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用户ARPU值普遍偏低。大中城市中也存在网络干扰增大,语音质量下降的问题,而随着网络规模扩大,节能减排的压力也逐渐增大。

3、EGPRS网络已基本实现全国范围的覆盖,进而带来数据业务流量快速增长。随着数据业务需求的快速增长,EGPRS网络将面临网络容量不足的问题,同时,网络性也有待提高。

4、2G网络面临新技术引入的压力。TD网络引入后,所谓TD网络的覆盖补充,对2G网络的互操作能力和共享配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LTE技术的成熟,2G网络同时面临和LTE网络的共存问题及后续演进问题。

5、目前移动通信正在由第二代向第三代——3G演进。但在发展3G的过程中对3G有迫切要求的用户不多。而且,目前已推出的3G业务服务资费贵,许多用户望而却步。市场时机不成熟。

6、目前我国3G技术还不成熟,城市无线频率资源不足。

三、如何发展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蜂窝移动通信网 篇2

现时期电信市场的急速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特征体现, 首先, 体现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特点表现为先进电信技术的广泛应用, 并以传送, 接收和信号处理的数字技术为基础。移动通信在全世界都急速的发展, 并不断地扩大容量和提高服务性能, 使成为大规模的, 大众化的以及能适用于用户个人的需要。

在现代电信的设备中最急速发展的是无线电话通信网络。他深入解决合理经济地分配使用无线电频率的问题, 运用在同一个频率下传送消息的方法, 提高电信网络的运载能力。本文深入分析了影响通信效率的主要因素, 考虑这些因素在内, 提出规划最佳通信工作负荷量的算法。

2、通信网络效率的模型

我们知道在移动用户的无线通信系统中, 移动用户可能会在服务区内产生冲突的情况, 这与冲突概率以及通信信道负载能力有关。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移动用户服务系统, 在移动通信网络中, 我们把服务区域划分成地带, 再把地带划分成扇形区域, 并且每个扇形区由一个调度员来管理、操作。

为了研究这个系统, 我们把一些相关的因数作了标记:用K表示冲突情况的次数, 指数表示用户的型号;而—表示扇形地区的编号;νij—表示移}动用户的密度, dij-—表示在扇形地区中来自移动用户所提供的收入;gij—表示收入中的一部分, 是用来保证无线通信系统正常工作。uj—是指由在j个扇形区里通信信道停顿和在服务用户时延误造成的损失;ρj—表示通信信道负荷系数;qjνjjj—表示在j个扇形地带内发生通信冲突的强度;Vij—表示一个用户通信的平均次数;τj—表示一次通信的平均时长;tj—表示信息在通信信道停留的时间;td, j—指的是在系统中信息允许停留的时间;pj是tj>=td, j的概率, 谆jи谆j, k是指没有冲突和存在冲突时信息延误引起的损失;Sj—是在j个扇形里通信信道工作一个小时的成本;S—在通信地带内总的用户流量所提供的收入;U—在用户的服务地带内产生的总的损失;Φ—收入S高于损失U的超出量, 这个数据很关键, 我们把他作为有效性的评估标准。

我们按照服务地带内固定的用户流量来计算, 可以列出如下式子:

表达式组合 (1) — (10) 代表了移动通信系统效率评估的模型。表达式 (1) 可通过统计制作模型得到最优化的方案, 也可分析移动通信系统效率与服务区域复杂性之间的关系。用户请求服务所需要的时间长度可用函数qj (vj) 表示, qj=a2jjv。这样, 如果在式子 (2) 中不求微分, 而与式子 (9) 一样取平均值, 经过简单的转换式子 (1) — (10) , 并满足条件td, j=td, jk=0时, 我们可以得到:

随着声音转换速率的提高, 在实际的条件下平均通信时长相应减少。认为在多数的情况下, 式子 (11) 中ρj≈ρjk。我们用bj--来表示谆jk/谆j的关系, 假设总的用户流量是均匀的分配在n个相同的扇形区域内, 那么v=nvj, ρ=nρj;式子 (11) 可以简化为:

其中已知谆ш是信息延迟时的平均损失。

3. 通信网络效率的分析

按照公式 (12) 计算得到并用图1表示Ф=f (ν) 的关系式, 假设我们认为保证无线通信正常运营工作成本需满足条件dg=50¥/小时, 用户平均通话为V=4次/用户, 一次通信的平均时长为τ=25秒, 信号延误引起的损失谆=500¥/小时, 假设公式中的系数а=0.01假设公式中的系数Ь=10, 工作一小时的成本为s=20¥/小时 (实线) 和工作一小时的成本为s=100¥/小时 (虚线) .

由于数值谆ш和s的可约性 (参考图1的虚线) , 往较大的数值n过渡的转换交点 (点1和2) 位于峰值的右边, 从图中的虚线上我们可以看出, 可以根据每小时用户流量ν的不同数值来选择最适合、最佳的扇形数量п。例如, 在虚线上当函数Ф=f (ν) 处于用户流量ν≤12, 如果这时п=1时可保证得到最大的收益, 而当12<ν<18时, 如果这时n=2, 从图上的虚线可看出函数ф=f (ν也可得到最大的收益。

随着信号延迟平均损失谆ш的增大, Ф=f (ν) 的最大值开始下降, 向左移动时用户量v也相应减少, 而向右移动时, 下降的坡度较大, ф=f (ν) 急剧降低。这可以说明, 合适的通信系统工作状态应选择关系式ф=f (ν) 左边向上的这条支路。

经以上分析, 得到曲线最高峰的左边对U (总损耗) 影响较大。如果信息延迟时的平均损失谆ш远远大于成本s, 那么为了减少信道负荷量和信息停留时间, 可适当的增大扇形区域数量n, 用来得到较大的收益Ф。

以上得到的结果可用于通信网络系统特性的工程计算中。

4、结束语

在本文中, 分析和研究了无线通信网络效率的模型样品。研究了基站范围无线网络系统的模型, 计算了工作量、服务性能, 和每小时每信道的价格, 从得到的模型样品中计算出基站范围最合理最佳的工作负荷量, 这个模型具有通用性, 也可以运用于其它移动通信种类中。

摘要:移动通信在全世界都急速的发展, 并不断地扩大容量和提高服务性能。如何提高通信网络的效率仍是一个十分迫切和切合实际的问题。本文从通信网络模型样品中计算出在基站服务范围内最合理的信道工作负荷量, 这个模型具有通用性, 也可以运用于其它移动通信系统中。

关键词:通信网络,通信效率,模型

参考文献

[1]杨保海, 郭书超, 刘泽良.移动通信系统发展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12) .

[2]祁玉生, 邵世祥, 现代移动通信系统[M].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3]周玮.移动网综合网络优化手段的探讨[D].华南理工大学, 2011, (03)

[4]胡玉佩,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资源分配算法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09.

浅谈蜂窝无线通信系统 篇3

关键词 蜂窝网络 无线通信 网络系统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1蜂窝无线通信

1.1无线网络

通信网络:由多个通信点和通信链路,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所构成的通信系统的统一体。广义地讲,它包括一切用于传递信息的网络,它是实现信息传递的物质技术基础。

通信点和通信链路是通信网络的两个基本要素。如果通信链路是有线的(例如双绞线、光纤等),则对应的通信网络为有线网络;如果通信链路是无线的(依靠电磁波进行传输),则对应的通信网络为无线网络。

1.2 蜂窝网络

无线通信链路具有恶劣的物理信道特征,比如由于传播途径中有再大的障碍物,会产生时变多径和阴影。此外,无线蜂窝系统的性能还会受限于来自其他用户的干扰,因此,对干扰进行准确的建模就很重要。很难用简单的解析模型来描述复杂的信道条件,虽然有集中模型确实易于解析求解并与信道实测数据比较相符,不过,即使建立了完美的信道解析模型,再把差错控制编码、均衡器、分集及网络模型等因素都考虑再链路中之后,要得出链路性能的解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任然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分析蜂窝通信链路的性能时,常常需要进行仿真。

1.3 蜂窝无线通信网络

跟无线链路一样,对蜂窝无线系统的性能分析使用仿真建模时很有效的,这是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大量的随机事件进行建模非常困难。这些随机事件包括用户的位置、系统中同时通信的用户个数、传播条件、每个用户的干扰和功率级的设置、每个用户的话务量需求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对系统中的一个典型用户的总的性能产生影响。前面提到的变量仅仅是任一时刻决定系统中的某个用户瞬态性能的许多关键物理参数中的一小部分。蜂窝无线系统指的是,在地理上的服务区域内,移动用户和基站的全体,而不是将一个用户连接到一个基站的单个链路。为了设计特定大的系统级性能,比如某个用户在整个系统中得到满意服务的可能性,就得考虑在覆盖区域内同时使用系统的多个用户所带来的复杂性。因此,需要仿真来考虑多个用户对基站和移动台之间任何一条链路所产生的影响。

链路性能是一个小尺度现象,它处理的是小的局部区域内或者短的时间间隔内信道的顺时变化,这种情况下可假设平均接收功率不变。在设计差错控制码、均衡器和其他用来消除信道所产生的瞬时影响的部件时,这种假设时合理的。但是,在大量用户分布在一个广阔的地理范围内时,为了确定整个系统的性能,有必要引入大尺度效应进行分析,比如在大的距离范围内考虑单个用户受到的干扰和信号电平的统计行为时,忽略瞬时信道特征。我们可以将链路级仿真看作通信系统性能的微调,而将系统级仿真看作时整体质量水平粗略但很重要的近似,任何用户在任何时候都可预计达到这个水平。

2 无线网络分类

(1)卫星通信网络(Satellite Network)

这类网络能够提供全球覆盖,但是其资费水平很高,传输时延也很大(LEO的传输时延约为20-25ms,GEO的传输时延约为250-280ms)。

(2)无线广域网(WWAN)

这类系统的覆盖范围可达省际甚至洲际,支持静止、步行或者车载的移动用户,当用户处于静止状态时最多能够获得2Mb/s的数据传输速率。

(3)无线城域网(WMAN)

这类网络能够提供城域覆盖,峰值传输速率可达70Mb/s,能够支持的最高移动速率约为120 km/h。

(4)无线局域网(WLAN)

例如IEEE 802.11bWLAN,能够在较低的资费水平下提供最高可达11Mb/s的数据传输速率,但是只能支持低速移动的用户,而且传输距离只有几十米到几百米。

(5)无线个域网(WPAN)

例如Bluetooth。该系统的最高数据传输速率可达3Mb/s,传输距离通常不超过10米。

3 蜂窝无线通信系统中信道分配的与优化

3.1 信道分配的方法与策略

目前的信道分配策略可以分为三类:固定信道分配(FCA)、动态信道分配(DCA)和混合信道分配。

当前资源需求服务的有效传递以及实现无缝衔接的移动性管理对信道分配控制算法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基站之间的快速越区切换。为越区呼叫预留更多的信道是保证更高服务质量(QoS)的方法,但也会存在浪费资源的危险,不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因此信道分配策略要保证合适的越区预留信道数,以达到当保持大规模的通信连接时能保证服务质量和高效资源利用率的平衡。

3.2 信道分配——越区切换时的信道分配

越区切换时的信道分配是解决当呼叫要转换到新小区时,新小区如何分配信道,使得越区失败的概率尽量小。

常用的做法是在每个小区预留部分信道专门用于越区切换。 这种做法的特点是:因新呼叫可使用信道数的减少,要增加呼损率,但减少了通话被中断的概率,从而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

4 结语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 篇4

课题申报指南(2010年)

二○○九年十月

第一章 申报须知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专项三)2010年课题申报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申报单位须严格按照《课题申报指南》要求参与申报活动,经形式审查,不符合要求的申报材料将视为无效。

一、申报应遵循的原则

1、要立足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和标准研究,把掌握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升我国通信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口。申报单位应根据每个课题的具体情况,提出申请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有标准化要求的,还须提出提交文稿数和预期采纳率。

2、专项注重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指南针对课题不同特点,在申报方式中提出了产学研用结合的具体要求,申报单位应按要求落实,并提出具体的知识产权、成果共享机制以及关键技术成果向产业转化的机制。

3、申报单位要统筹利用已有资源和成果,充分体现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资金优势,详细阐述与课题相关的优势和基础,包括已承担的相关国家项目、计划以及与本专项的衔接方案;国家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

4、资金管理是重大专项组织实施中的关键环节,申报单位应按照《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可从财政部网站下载)1 的规定,据实编报申报书中的预算内容。申报单位应按照课题要求,落实配套资金并提供相关证明,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包括地方财政投入、企业投资、银行融资或其他)的比例应不高于指南中每课题所规定的比例。同时,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课题中对地方配套经费有明确要求的,应按要求落实。为提高中央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课题执行过程中将根据阶段考核情况,采取分阶段拨付经费的方式,部分课题将采用后补助的资助方式。后补助方式的具体内容参见《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5、重大专项注重顶层设计,申报单位应认真研究相关课题之间衔接关系(如终端与芯片之间,设备研发与技术试验之间)。课题申报应加强系统设计,制定具体的技术发展路线图,合理分解任务,明确研发进度。

二、申报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无不良行政处罚或违法记录、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事业单位等,均可申报,不接受个人申报。牵头申报单位应对联合单位的申报资格进行审核。

2、申报内容应在指南所设课题范围之内,以课题为单位,对某一课题的整体研究内容进行申报。联合申报单位各方应签订联合申报合作协议,明确规定各自所承担的研究内容和责任等。

3、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已取得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55周岁(1955年1月1日后出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无不良科研行为。课题负责人用于本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在国内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9个月。

4、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对同一个课题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同一申报人只能同时负责一项本专项课题。

三、申报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1、文件编写

以中文编写,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

2、申报材料构成及规格

申报单位需编制和递交的申报材料由《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书)》和《课题申报书基本情况汇总表》构成,模板请从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下载。

(1)申报书

申报书按模版要求统一编写,一律用A4纸双面打印,正文与附件一起简易装订成册,一式6份(2份原件,4份副本)。同时附上电子版光盘,电子版正文内容应与纸版内容保持一致。电子版文件名称格式为:“课题编号_单位名称_课题名称”(例如:2010ZX03001-001_单位名称_TD-SCDMA增强型网络优化工具研发)。

注:如通过形式审查,还需提供6份副本,具体要求另行通知。(2)课题申报书基本情况汇总表

《课题申报书基本情况汇总表》(以下简称汇总表)以课题为单位填写,具体要求参见汇总表中的填写说明。汇总表仅需提供电子文档,与申报书刻在同一张光盘上。电子版文件名称格式为:“课题编号 _单位名称_(课题名称)申报书基本情况汇总表”。

3、申报材料的受理

请各申报单位在受理截止时间前通过快递或派专人将申报材料(含2份原件、4份副本及电子版光盘)送达规定地点,逾期不予受理。申报材料在邮寄过程中若出现时间延误、遗失或损坏等责任自负。

受理截止时间:2009年11月26日17:00 接收单位:“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

收件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兴隆街5号国信苑宾馆(宾馆电话:010-66017771)

编:100031 收 件 人:张航

张翠

联系电话:010-68205251 68205249(工作时间8:30-17:30)

请随时登录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关注申报受理的最新动态。

第二章 申报内容和范围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0年申报课题分属以下七个项目:

项目2008ZX03001:TD-SCDMA增强型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2008ZX03002:LTE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2008ZX03003: IMT-Advanced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2008ZX03004:移动网络、业务应用和终端研发 项目2008ZX03005:宽带无线接入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2008ZX03006:短距离无线互联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2008ZX03007:无线移动通信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项目管理支撑

2.1 项目2008ZX03001 TD-SCDMA增强型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目标:在“十一五”期间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完成TD-SCDMA增强型的研发和产业化。在2008年和2009年,已安排TD-SCDMA增强型HSPA阶段(支持下行速率2.8Mbps、上行2.2Mbps)的芯片、多媒体终端、测试仪表、网规工具的研发,启动HSPA+关键技术标准研究。2010年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完成TD-SCDMA HSPA+(下行峰值速率提高50%)产品的研发,补缺TD-SCDMA增强型个别薄弱环节。2010年设置TD-SCDMA HSPA+研发课题及TD-SCDMA增强型网络优化工具开发,支撑TD-SCDMA 增强型系列技术的产业化。本课题中定义的HSPA+功能主要包括支持下行64QAM调制,支持增强型CELL_FACH,持续分组连接(CPC)功能。课题2010ZX03001-001 TD-SCDMA增强型网络优化工具研发

课题说明:本课题主要是针对TD-SCDMA增强型网络特点及相关新技术和实际网络建设新需求,研究TD-SCDMA增强型网络各种优化理论及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发TD-SCDMA增强型网络优化工具,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难点,推动网络性能进一步提高。

研究目标:研究TD-SCDMA增强型网络频率复用、扰码、邻区优化方案;研究TD-SCDMA增强型网络覆盖、干扰、容量优化方案;研究TD-SCDMA增强型网络性能、质量问题定位与优化方案;研究TD-SCDMA增强型网络与GSM网络联合优化方法;开发TD-SCDMA增强型网络优化工具。

考核指标:开发TD-SCDMA增强型网络优化工具,应支持对路测数据、OMC-R网管数据等网络侧数据、电子地图处理;支持对 TD-SCDMA增强型网络频率复用、码组、邻区进行优化;支持依据路测数据实现对区域进行覆盖、干扰分析及优化;支持对区域进行网络性能/质量问题定位、原因分析及优化;支持对目标区域进行地理场景分析,能够针对不同场景进行参数核查、优化配置;支持GSM/TD-SCDMA联合优化;支持对网络业务进行统计分析;发表论文5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申报方式: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010ZX03001-002 TD-SCDMA HSPA+系统设备研发

课题说明:本课题主要为支持TD-SCDMA HSPA+功能的无线系统设备的研究和开发。

研究目标:开发系列化TD-SCDMA HSPA+全套无线接入子系统设备,并实现高性能、高可靠性、低成本的量产目标,满足商用供货和相应的服务要求。

考核指标:提供不少于5套HSPA+基站设备,2套RNC设备,参加室内外技术试验。为终端芯片、终端厂家开放调测环境。实现TD-SCDMA HSPA+商用产品并形成量产能力,实现商业应用与产业化。主要技术指标:

– 满足3GPP和我国行业标准的TD-SCDMA HSPA+相关规范要求,并后向兼容TD-SCDMA R4、HSDPA、HSUPA和MBMS特性;

– 工作频带: 1880MHz~1920MHz,2010MHz~2025MHz;– HSPA+功能:支持下行64QAM调制,支持层二增强,支持增强型CELL_FACH,支持持续分组连接(CPC); – 产品系列化和小型化,实现包括室外宏基站、室内微基站、BBU+RRU等多种基站产品及高可靠性的RNC设备; – 申请发明专利5项。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说明:TD-SCDMA HSPA+设备能实现的功能和业务;主要技术指标;与标准的符合程度;产品特点及产业化能力;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4,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申报方式:TD-SCDMA系统设备企业牵头承担,联合高校和科研单位。

课题2010ZX03001-003 TD-SCDMA HSPA+终端基带芯片研发

课题说明:终端基带芯片一直是TD-SCDMA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我国产业发展比较薄弱的环节。由于难度大、时间紧迫,所以应立即启动,并确保足够投入。

研究目标:研制支持TD-SCDMA HSPA+功能,双模(TD-SCDMA与GSM/GPRS/EDGE)终端基带芯片。在工艺与集成度、功能方面都达到商业应用水平,形成产业化能力。

考核指标:提供不少于100片支持HSPA+的终端基带芯片,用于系统、终端等多厂家构成的试验网络进行技术试验。

主要技术指标:

– 满足3GPP和我国行业标准的TD-SCDMA HSPA+相关规范要求,并后向兼容TD-SCDMA R4、HSDPA、HSUPA和MBMS特性;

– 提供单基带芯片解决方案,支持TD-SCDMA/HSDPA/HSUPA/ HSPA+/MBMS/GSM/GPRS/EGDE,集成DBB和应用处理器能力;

– 业务速率:支持峰值速率为DL/UL(4.2/2.2Mbps)的HSPA+业务,支持峰值速率为DL/UL(2.8/2.2Mbps)的HSPA业 务;

– HSPA+功能:支持下行64QAM,支持层二增强,支持增强型CELL_FACH,支持持续分组连接(CPC); – 功耗要求:睡眠电流0.8mA以下,通话状态下工作电流140mA以下;

– 半导体工艺线宽:65nm及以下; – 申请发明专利5项。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的具体建议: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3。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申报方式:TD-SCDMA基带芯片企业牵头承担,联合高校和科研单位。

课题2010ZX03001-004 TD-SCDMA HSPA+终端射频芯片研发

课题说明:终端射频芯片是TD-SCDMA产业链另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我国比较薄弱的环节。特别是高阶调制技术,对射频芯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尽快启动终端射频芯片的研究与开发。

研究目标:开发出TD-SCDMA HSPA+终端射频芯片,在工艺与 集成度、功能方面都达到商业应用水平,形成产业化能力。

考核指标:提供不少于100片HSPA+终端射频芯片,用于系统、终端等多厂家构成的试验网络进行技术试验。主要技术指标包括:

– 满足3GPP和我国行业标准的TD-SCDMA HSPA+相关规范要求,并后向兼容TD-SCDMA R4、HSDPA、HSUPA和MBMS特性;

– TD-SCDMA工作频段:1880-1920MHz、2010-2025MHz; – 支持64QAM、16QAM和QPSK调制和解调; – 接收EVM达到4%,发射EVM达到2%;

– 邻道抑制不低于33dB@1.6MHz、43dB@3.2MHz; – 半导体工艺线宽:0.13um及以下; – 功耗要求:不高于90mA,实现低功耗; – 申请发明专利5项。

申报单位须提供以下说明:与国际、国内相关标准的符合程度;芯片的主要功能及框架;芯片的制造工艺和竞争力;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3,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申报方式:TD-SCDMA射频芯片研发企业牵头,联合高校和科研单位。

2.2 项目2008ZX03002 LTE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目标:LTE是3G演进到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阶段。“十一五”期间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完成LTE研发和产业化。

2008年和2009年本专项已安排研究开发TD-LTE系统设备、终端芯片、数据卡、天线、终端一致性测试仪表等产业环节试验设备的开发并开展小规模的室内和外场技术试验。设置公共及应用验证平台,LTE组网及演进研究,并开展LTE FDD系统和终端基带芯片的研发。

2010年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在前两年试验设备的基础上,完成TD-LTE面向商用的设备各环节的产品研发,选择至少3个城市建设规模试验网络。2010年安排了TD-LTE面向商用的终端射频芯片、手机、基站和系统设备、路测仪表等研发,开展规模试验。LTE FDD设置面向商用基站设备、终端基带芯片课题。

课题2010ZX03002-001 TD-LTE面向商用终端射频芯片研发

课题说明:终端射频芯片是TD-LTE产业链另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我国比较薄弱的环节。

研究目标:开发出TD-LTE面向商用终端射频芯片,满足3GPP R8、R9和国内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考核指标:2011年每个承担单位提供终端射频预商用芯片1000片给终端企业以提供预商用终端,用于运营商牵头的规模试验。2012年完成面向商用芯片的研发。所提供芯片应能够满足3GPP R7、R8、R9和国内标准主要指标要求。向TD-LTE终端设备厂商提供面向商用的射频芯片。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 支持TD-LTE的频段为2300-2400MHz;

– 支持可变速率带宽,包括5MHz、10MHz、15MHz和20MHz;

– 支持64QAM、16QAM、QPSK和BPSK调制方式; – 下行支持4×2、2×2 MIMO方式;

– 集成射频收发前端(除PA外)和模拟基带处理,提供数字基带接口;

– 接收机提供大于100dB动态范围,步进精度至少1dB; – 发射机提供85dB动态范围,步进精度至少0.5dB; – 支持多接收时隙独立增益自动控制,满足无线资源的快速调度;

– 半导体工艺线宽:0.13um及以下。

申报单位须提供以下说明:与国际、国内相关标准的符合程度;芯片的主要功能及框架;芯片的制造工艺和竞争力;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3,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申报方式:具有研发基础的射频芯片企业牵头,联合高校和科研单位。

课题2010ZX03002-002 TD-LTE面向商用基站研发

课题说明:对满足商业应用的TD-LTE基站进行研究与开发。研究目标:开发在功能和性能上满足商业应用的TD-LTE基站设备。

考核指标:所提供设备应能够满足3GPP R8、R9和国内标准主要指标要求,达到商用要求。提供100套面向商业应用的基站参加规模试验。向TD-LTE芯片、终端企业提供开放试验室环境。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 支持多小区运行;

– 支持TD-LTE的频段:2300-2400MHz;– 支持可变带宽,包括5MHz、10MHz、15MHz和20MHz; – 支持TD-LTE规定的上下行速率;支持TD-LTE规定的小 区平均频谱利用率;支持TD-LTE规定的小区边缘频谱利用率;支持TD-LTE规定的时延要求; – 支持4+4 双极化天线;

– 下行支持4×2和2×2 MIMO方式; – 上行支持1×2、1×4多用户MIMO方式; – 支持下行支持单/双流波束赋形; – 支持多种传输模式的自适应切换; – 支持MU-MIMO和SU-MIMO; – 增强SON、定位等功能;

– 稳定性、可靠性、操作维护性能等面向商业应用。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说明:TD-LTE 设备能实现的功能和业务;主要技术指标;与标准的符合程度;产品特点及产业化能力;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4,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本课题拟采用中央财政后补助。

申报方式:具有研发基础的系统企业牵头承担,联合高校和科研单位。课题2010ZX03002-003 TD-LTE面向商用系统设备研发

课题说明:对满足商业应用的TD-LTE系统设备进行研究与开发。

研究目标:开发在功能和性能上满足商业应用的TD-LTE系统设备。

考核指标:所提供设备应能够满足3GPP R8,R9和国内标准主要指标要求,达到商用要求。向TD-LTE芯片、终端企业提供开放试验室环境。提供100套面向商业应用的TD-LTE基站及2套SAE设备参加规模试验。

TD-LTE基站主要技术指标包括:

– 支持多小区运行;载波频段:2.3-2.4GHz;

– 支持可变带宽,包括5MHz, 10MHz, 15MHz和20MHz; – 支持TD-LTE规定的上下行速率;支持TD-LTE规定的小区平均频谱利用率;支持TD-LTE规定的小区边缘频谱利用率;支持TD-LTE规定的时延要求; – 支持4+4 双极化天线; – 下行支持4×2和2×2 方式;

– 上行支持1×2、1×4多用户MIMO方式; – 支持下行支持单/双流波束赋形; – 支持多种传输模式的自适应切换; – 支持SU MIMO和MU MIMO; – 增强SON、定位等功能;

– 稳定性、可靠性、操作维护性能等面向商业应用。SAE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包括: – 支持附着用户数大于50万;

– 支持关联eNodeB最大数目超过300 个。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说明:TD-LTE 设备能实现的功能和业务;主要技术指标;与标准的符合程度;产品特点及产业化能力;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4,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本课题拟采用中央财政后补助。

申报方式:具有研发基础的系统企业牵头承担,联合高校和科研单位。

课题2010ZX03002-004 TD-LTE 面向商用数据卡研发

课题说明:终端产品研发往往滞后于系统,也是我国产业链的薄弱环节,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为此有必要针对性地开发TD-LTE面 向商用数据卡,配合TD-LTE技术试验和规模试验实施。

研究目标:基于面向商用TD-LTE/TD-SCDMA终端套片开发TD-LTE/TD-SCDMA双模面向商用数据卡。

考核指标: 2011年提供1000个TD-LTE预商用数据卡参加规模试验,2012年实现商用。所提供设备应能够满足3GPP R8,R9和国内标准主要指标要求,达到商用要求。TD-LTE模式下:支持2300MHz – 2400MHz频段;TD-LTE支持最大20MHz带宽;最大上行、下行数据吞吐率应达到3GPP规范要求;支持下行4×2,4×2的MIMO方式;支持TD-LTE与TD-SCDMA的系统间PLMN搜索、系统间测量、系统间小区重选、系统间切换,支持高速分组数据业务;功耗指标和稳定性应满足面向商用要求;完成10篇专利申请。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4,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申报方式:具有研发基础的企业牵头承担,联合终端基带和射频芯片企业、高校、科研单位。

课题2010ZX03002-005 TD-LTE面向商用手机研发

课题说明:手机产品研发往往滞后于系统,也是我国产业链的薄弱环节,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为此有必要针对性地开发TD-LTE面 向商用手机终端,配合TD-LTE技术试验和规模试验实施。

研究目标:基于面向商用TD-LTE/TD-SCDMA终端套片开发TD-LTE/TD-SCDMA双模面向商用手机。

考核指标:分两个阶段考核。2011年提供1000个TD-LTE/TD-SCDMA双模手机参加规模试验,2012年实现商用化。所提供设备应能够满足3GPP R8,R9和国内标准主要指标要求,达到商用要求。TD-LTE模式下:支持2300MHz – 2400MHz频段;TD-LTE支持最大20MHz射频带宽;最大上行、下行数据吞吐率应达到3GPP规范要求;支持下行2×2、4×2的MIMO方式;支持TD-LTE与TD-SCDMA的系统间PLMN搜索、系统间测量、系统间小区重选、系统间切换,支持高速分组数据业务和多媒体电话业务;功耗指标和稳定性应满足面向商用要求;申请发明专利10项。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4。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申报方式:终端企业牵头,联合终端基带芯片和射频芯片研发企业、高校、科研单位。

课题2010ZX03002-006 LTE 面向商用设备测试标准及测试验证

课题说明:对LTE面向商用产业链各环节协调推进,构建试验 验证平台。

研究目标:开发和构建面向商业应用的测试验证平台,制订相应的测试验证规范(包括TD-LTE和LTE FDD),实现LTE产业链芯片、终端、系统、仪表各环节联合测试。

考核指标:制订实现面向商业为主体的LTE系统和终端的系列技术及测试规范(包括TD-LTE和LTE FDD),主要包括对系统、芯片及终端进行室内、室外测试,全面验证R8、R9 LTE标准中定义的功能,测试验证系统、终端的组网和业务性能、多系统和多终端之间的互操作性、LTE/3G/2G切换和互操作性能,面向商业应用的完备的功能和稳定性、操作维护等,提交规范数量不少于20份,提交不少于40份测试分析报告,提交3GPP文稿不少于20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申报方式:具有标准制订和测试验证经验的科研单位牵头,联合企业。

课题2010ZX03002-007 面向商用的TD-LTE路测仪研发

课题说明:路测分析仪主要是用于TD-LTE网络关键无线指标和性能进行测量,以便于分析网络质量和排除故障的测试工具。研究目标:开发TD-LTE路测分析仪,提供功能完善、性能可靠的路测仪表设备的商用化产品。

考核指标: 2010-2011年提供不少于5套预商用设备,用于规模试验中网络调测、优化等;2012年实现商用,不少于10套商用设备。

(1)路测仪设备基于TD-LTE芯片解决方案,可实现与测试终端相同的业务功能;

(2)整套路测仪可对TD-LTE各物理信道的关键指标进行实时采样测量及显示,并可解析网络信息、TD-LTE X1接口层二和层三信令,支持路测信息的记录、存储及图形化显示功能;

(3)路测仪设备可为控制分析处理系统提供测试控制和数据采集接口;控制分析处理系统可对路测仪设备输出的物理层和层二资源分配进行显示;

(4)路测仪的控制分析处理系统包括实时采集和显示数据的前台处理软件和进行后续统计分析的后台分析软件;控制分析处理系统可支持同时处理多部TD-LTE测试终端(>=4部)的自动呼叫控制、数据采集。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的具体说明: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3。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申报方式:企业牵头承担,联合基带和射频芯片企业、高校、科研单位。

课题2010ZX03002-008 TD-LTE网络优化工具开发

课题说明:本课题主要是开发TD-LTE网络优化工具,为TD-LTE网络建设提供高效优化手段。

研究目标:完成TD-LTE关键技术及组网方案研究;完成TD-LTE关键性能指标分析研究 ;完成TD-LTE覆盖分析及优化研究;开发TD-LTE网络优化工具。

考核指标:开发TD-LTE网络优化工具,应支持对TD-LTE网络进行频率、邻区配置优化;支持对TD-LTE 基站的MIMO配置优化;支持对TD-LTE网络进行干扰分析和干扰协调优化;支持对TD-LTE网络进行容量优化及覆盖优化;支持对TD-LTE及其它网络进行联合优化;支持三维电子地图,实现对目标区域进行场景分析,并针对不同场景进行参数优化和配置;支持规划优化联合操作功能,支持依据典型路测数据对目标区域进行覆盖及干扰预测分析;发表论文8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5项以上。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申报方式:鼓励企业牵头承担,联合高校和科研单位。课题2010ZX03002-009 TD-LTE规模试验

课题说明:随着TD-LTE产业开发的不断深入,有必要选择几个城市建设上百基站规模的网络,开展真实网络环境的规模试验,从而更好更早地发现各种典型实际场景下的应用问题,缩短产品成熟周期,形成优化的组网方法和端到端的产品互通能力,最终达到为实现TD-LTE商用化提供技术保证和为产业化打下基础。

研究目标:建立不少于3个TD-LTE规模试验环境,在复杂城区、室内分布系统等测试环境中,验证TD-LTE系统、终端的功能、性能及互通能力,验证和优化组网、互操作、多天线等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

(1)建立TD-LTE规模试验环境,每一个城市内连续覆盖基站数100个以上,终端数量不少于1000个,应至少包含3个城市;

(2)外场系统设备、终端(数据卡、手机)功能、性能、互通、组网性能测试规范不少于5份,测试分析报告不少于15份;

(3)在典型复杂城区、热点写字楼等外场条件下,形成基本达到商用水平的端到端网络能力。实施期限: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5。申报方式:运营商牵头承担,联合高校、科研单位和。课题2010ZX03002-010 LTE-FDD面向商用基站设备研发

课题说明:对满足商业应用的LTE FDD基站进行研发。研究目标:开发满足商业应用的LTE FDD基站设备。考核指标:提供15套面向商业应用的基站通过试验测试。所提供设备应能够满足3GPP R8,R9和国内标准主要指标要求。向LTE FDD芯片、终端企业提供开放试验室环境。

主要技术指标包括: – 支持多小区运行;

– 支持LTE FDD的频段:2.5-2.6GHz等频段;

– 支持可变带宽,包括 5MHz、10MHz、15MHz、20MHz; – 支持LTE FDD规定的上下行速率;支持LTE FDD规定的小区平均频谱利用率;支持LTE FDD规定的小区边缘频谱利用率;支持LTE FDD规定的时延要求; – 下行支持4×2和2×2 方式;

– 上行支持1×2、1×4多用户MIMO方式; – 支持多种传输模式的自适应切换; – 增强SON;定位等功能;

– 稳定性、可靠性、操作维护性能等面向商业应用。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说明:LTE FDD 面向商用基站设备能实现的功能和业务;主要技术指标;与标准的符合程度;产品特点及产业化能力;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5,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本课题拟采用中央财政后补助。

申报方式:LTE FDD基站设备研发企业牵头承担,联合高校和科研单位。

课题2010ZX03002-011 LTE FDD面向商用终端基带芯片研发

课题说明:终端基带芯片是LTE产业链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我国比较薄弱的环节。由于难度大、国际竞争压力大,时间紧迫,所以应立即启动,并确保足够投入。

研究目标:LTE FDD能够满足3GPP R8、R9和国内相关规范的要求。

考核指标: 2011年提供LTE FDD 100片预商用芯片给终端企 业提供预商用终端,参加试验;2012年实现商用化。所提供芯片应能够满足3GPP R7、R8、R9和国内标准主要指标要求。向LTE终端设备厂商提供面向商用的基带芯片。主要指标如下:

– 支持4×2和2×2 MIMO方式; – 支持单/双流波束赋形解调;

– 下行支持64QAM、16QAM、QPSK、BPSK调制方式; – 支持非对称时隙配置;

– 半导体工艺线宽:65nm及以下。

完成芯片优化工作,重点是芯片的性能、稳定性和功耗指标能达到面向商用要求。

申报单位须提供具体说明:与国际、国内相关标准的符合程度;芯片的主要功能及框架;芯片的制造工艺和竞争力;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5,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申报方式: LTE FDD终端基带芯片研发企业牵头承担,联合高校和科研单位。

2.3 项目2008ZX03003 IMT-Advanced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目标:“十一五”期间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积极开展国际IMT-Advanced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向国际组织提交IMT-Advanced技术提案,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主流标准中的比例。2008、2009年已就IMT-Advanced关键技术与标准化,技术方案研发与评估等设置课题。

2010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根据IMT-Advanced标准需要,增补少量IMT-Advanced关键技术研发课题。其内容涉及跨层优化、多小区多用户干扰抑制和抵消、网络编码、增强型多媒体多播等技术,基本覆盖IMT-Advanced技术研究和标准化的领域,为充分参与国际标准提供有力支撑。

课题2010ZX03003-001面向IMT-Advanced跨层优化技术

课题说明:研究跨层设计、认知理论、新型网络架构、接纳及切换控制策略、异构融合网络的无线资源管理、空闲模式控制算法、动态频谱接入模型等关键技术,围绕IMT-Advanced无线资源管理建立跨层优化设计,形成核心技术专利和国际标准提案。

研究目标:支持跨层设计的无线资源分配、基于认知科学的无线资源管理方案、结合博弈论的主动式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新型蜂窝网络中的无线资源规划及调度策略、异构融合网络的无线资源管理、空闲模式下的业务类型小区选择/重选准则、动态频谱接入模型等。

考核指标:完成IMT-Advanced 跨层优化设计方案,并在IMT-Advanced原型样机完成技术验证。2011年和2012年年底前分别向国内、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技术文稿,共20篇。申请发明专利10件以上。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010ZX03003-002面向IMT-Advanced多小区多用户干扰抑制和抵消技术

课题说明:解决LTE和LTE-Advanced系统中存在的多小区和多用户的干扰。

研究目标:针对LTE和LTE-Advanced网络,充分利用各种算法、配置有效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多小区、多用户的干扰问题。

考核指标:提出完整的针对LTE和LTE-Advanced(TDD/FDD)系统中存在的多小区和多用户的干扰抑制和消除方案,并在LTE网络和原型系统中测试和验证,2011年和2012年年底前分别向国内、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技术文稿,共20篇。形成该领域的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010ZX03003-003面向IMT-Advanced协作中继的网络编码技术

课题说明:将网络编码引入无线协作系统,由中继节点同时转发多路数据,是提高网络通信系统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在LTE-Advanced中已经出现基于网络编码的中继技术的标准提案,本课题的设立,将促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研究目标:充分挖掘网络编码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潜力,突破基于网络编码的新型协作中继技术,掌握网络编码的核心技术,推进相关技术的应用和标准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给出基于网络编码的新型协作中继方案,完成技术评估和测试的仿真平台,验证在双向中继、多址接入中继、组播中继等典型协作通信模块中采用网络编码的可行性,提供完善的评估结果;构建支持网络编码技术的IMT-Advanced系统验证平台,验证基于网络编码协作中继关键技术。2011年和2012年年底前分别向国内、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技术文稿,共20篇。申请发明专利10件。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010ZX03003-004面向IMT-Advanced增强多媒体多播技术

课题说明:多媒体多播技术已在3GPP R6/R7版本中标准化,并在LTE R8标准中继续演进为增强型多媒体多播技术。IMT-Advanced将针对新的传输技术及网络体系架构特点,研究开发与之相适应的多媒体多播技术,实现大用户数、高业务流量环境下的多媒体业务。

研究目标:针对IMT-Advanced系统的新型网络架构和无线传输技术,突破蜂窝网络多媒体多播业务的关键技术,实现高频谱效率的无线传输和广域覆盖,对网络负载起到均衡作用,提高系统的总容量和接入速率。

考核指标:提出完整的IMT-Advanced增强型多媒体多播技术方案,包括:多媒体业务新型传输方式、信道结构、业务模式、逻辑架构等;实现IMT-Advanced系统多媒体多播实验验证系统,完成技术演示和验证;2011年和2012年年底前分别向国内、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技术文稿,共20篇。申请发明专利10件。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2.4 项目2008ZX03004 移动网络、业务应用和终端研发

项目目标:本项目2010年总体目标是为了满足移动宽带化、多媒体化需要,开展移动业务控制、承载网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移动多媒体音视频编码研究。

课题2010ZX03004-001新型移动业务控制网络的架构及关键技术

课题说明:面对IMS的问题,在下一代网络研究的基础上,面向移动互联网,研究既适合电信业务,满足电信业务QoS、计费、安全等要求,也适合互联网业务快速开展、融合各种数据要求的下一代核心控制网络,推动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控制标准的制定。

研究目标:面向移动互联网应用,对业务控制网络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挖掘控制层的能力需求,研究利用P2P分布式和虚拟化技术实现新业务控制层机制。新型业务控制层要求:1)高效支持传统电信业务和移动互联网业务;2)具备传统电信网络可运营可管理的特性;3)基于但不限于P2P及虚拟化等分布式技术;4)充分利用智能终端的能力。

考核指标:完成面向宽带移动互联网的分布式业务控制网络架构设计和关键技术研究报告;设计并实现新业务控制层的实验系统;设计并实现电信和互联网典型业务(语音和IPTV等)并完成实验室测试;完成现网的应用示范。申请发明专利10项,提交标准化立项 2

项及标准文稿20篇,提出相关行业标准建议。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010ZX03004-002新型宽带移动IP承载网架构研究、关键技术研发与试验验证

课题说明:下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需要安全、可信、可控、可管的新型宽带移动IP承载网来支撑。为此,可采用基于开放互联网重叠网的形式作为承载网进行构建,也可引入高扩展性、安全可信、资源可知、可管、可控的未来包交换移动承载网络的技术体系等方式来实现。

研究目标:针对移动网络特点,采用重叠网方式或具有高扩展性、资源可知、可管、可控的未来包交换移动承载网络等技术体系;研发关键设备与系统;建立具有相当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试商用网络,能够对关键技术、设备、系统和相关业务进行试验、测试、评估。

考核指标:完成核心网设计方案,可采用重叠网核心网方案或支持移动业务的未来包交换承载网的设计方案;完成相关关键技术研究;根据设计方案,完成实验系统;在现网环境中开展实验验证,完成网络与业务的测试与评估;申请发明专利10件,在国际、国内标

准化组织的相关工作组提交标准提案3项以上。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010ZX03004-003新型移动多媒体音视频编解码关键技术研发

课题说明:基于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研究适合移动无线网络多媒体应用的音视频信源编码标准的核心技术, 开发端到端应用,推动相应标准的应用发展。

研究目标:研究针对移动多媒体应用的音视频信源编码标准的核心技术,以及针对无线网络传输特征的优化技术,并进行仿真环境及真实网络环境下的性能测试验证;开发面向TD-SCDMA等移动终端的音视频信源编码标准的编解码软件;开发音视频信源编码标准的编解码设备;进行TD-SCDMA网络环境下基于音视频信源编码标准的移动视频业务应用系统研究开发,包括视频流媒体点播、直播等。

考核指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音视频信源编码标准的核心算法及技术优化方案;仿真及真实环境的性能评估方案;软件及硬件产品主要性能指标;端到端业务应用系统技术方案;相应业务应用系统实验验证;提交相关标准建议;申请发明专利数不少于10件。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5 项目2008ZX03005 宽带无线接入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目标:“十一五”期间本项目总体目标是开展创新型宽带无线技术和标准研究,开发和研制低成本的宽带无线接入产品;积极参与宽带无线接入国际标准化工作。

2010年本项目主要安排无线局域网方面的课题。

课题2010ZX03005-001 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无线接口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

课题说明:针对链路吞吐量高于1Gbps的新一代无线局域网,研制新一代无线局域网无线接口关键技术。

研究目标:研究链路吞吐量高于1Gbps的新一代无线局域网无线接口关键技术,可涉及物理层、多址接入控制(MAC)或链路控制等核心技术。通过物理层的增强技术、频谱探测和感知等技术,单信道/多路并传、新型传输等多种传输方式的综合利用以及MAC层增强技术,通过一种或多种无线接口关键技术极大提升新一代无线局域网传输能力,有效灵活支撑多媒体业务的传输。

考核指标:工作频率6GHz以下,系统基本带宽20/40MHz,支持动态信道绑定,链路吞吐量>1Gbps。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34 提供关键技术验证的实验验证平台。提交国际标准提案5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件。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和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010ZX03005-002无线局域网与蜂窝移动通信网络融合技术研究与验证

课题说明:针对无线局域网的应用,研究无线局域网与蜂窝移动通信的网络融合技术与验证。

研究目标:研究无线局域网与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构架,研发网络和业务安全管理的控制方法,开发方便人们生活的多种业务;研发3G/LTE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与无线局域网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重点研发多网络协议的适配与转换,实现3G/LTE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与无线局域网的紧耦合联合接入;异构网络联合资源管理设计与优化技术;异构多IP域网络的移动性管理等关键技术。构建实验验证网络,验证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构建无线局域网与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紧耦合的实验验证网络,完成技术验证。实验网络具有典型的特色业务5种以上,支持3G/LTE和WLAN的并行接入和业务并发;支持多种回传机制及

回传之间的负荷分担;支持多网络域的IP连接与管理;在3G/LTE网络20MHz带宽和WLAN 40MHz带宽条件下,支持接入速率超过800Mbps。网络融合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提出标准建议,提交国际标准提案5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件。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和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6 项目2008ZX03006 短距离无线互联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研发和产业化

项目目标:“十一五”期间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完成短距离、无线传感器网络及与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重点研究信息汇聚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制,兼顾向协同感知传感器网络的演进过渡技术。在2008年和2009年,已安排传感网总体研究、标准化研究、协同体系架构等关键技术、低功耗设备、中高速设备、低功耗芯片、传感网与移动网结合结合技术以及M2M应用验证等的研发。

2010年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在项目前期设置的设备研制等课题的基础上,支持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切合国家经济与安全重大需求、带动产业和技术发展的系统研发与应用验证。2010年拟设置应用中间

件关键技术研发、传感器网络电磁频谱监测关键技术和中高速芯片研制等课题,以及民用机场周界防入侵传感网、面向电网的高压输电线传输效率和安全传感网、太湖蓝藻爆发监测传感网、面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传感器网等研发与应用验证课题。

应用示范课题将解决民用机场周界应对非法入侵的安防手段薄弱、电力传输效率较低、以及检测人为破坏和自然破坏手段匮乏等实际问题,将为传感网的“共性平台+应用子集”体系结构提供技术验证,促进TD-SCDMA网络与传感器网络的结合应用,同时通过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推广及规模产业推进,为我国在安全、电力、环保等领域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课题2010ZX03006-001 支持多传感网应用的中间件平台研发

课题说明:针对传感器网络不同应用需求和共性底层平台软件的特点,研究、设计系列中间件产品及标准,以满足传感器网络在混合组网、异构环境下的高效运行,形成完整的传感器网络软件系统架构。

研究目标:建立支持快速应用开发、高效运行、有效集成和灵活部署的传感网中间件平台体系结构;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研发多种传感网节点自定位、移动目标定位和跟踪技术、时钟同步技术;研发传感网系统故障的发现、容忍和隔离技术,提供传感网应用的鲁棒性;研发感知数据智能收集、融合和管理技术,网内事件检测和通知技术,37 面向传感网应用QoS的管理和调度技术;提供不同中间件之间的协同机制;集成上述技术,研制中间件平台系统,形成相关标准,提供支持应用开发的相关工具。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 – 提出组件化、可动态配置的新型传感网中间件平台体系结构,充分体现传感网自治性、协同性和智能化特征; – 支持多种硬件平台、多种传感网操作系统及多种网络通信协议,适应从微节点到复杂节点的多样化需求; – 支持不同需求的时钟同步、节点自定位、移动目标定位和跟踪的协议和中间件;

– 具有对传感器故障、通信故障、传感器节点故障等容错能力,具有对上述故障、能量变化、网络规模的自适应能力; – 具有动态可控的、可伸缩的应用任务的部署、激活、停用、迁移和卸载机制;

– 建立集成化的传感网应用及服务开发环境,提供多种编程及应用接口;

– 构建传感网中间件技术及应用的系统测试与验证平台; – 形成2个以上传感网应用标准草案; – 说明申请发明专利数与软件著作权数。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和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010ZX03006-002传感器网络电磁频谱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说明:从传感器网络的行业、公众、特种应用对电磁频谱监测的需求出发,考虑未来传感网对频谱感知的功能要求,针对分布式电磁频谱监测进行关键技术研究,为传感网在多种电磁环境中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研究目标:针对分布式电磁频谱监测进行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电磁频谱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设计技术;典型应用场景的信道测试和建模;面向电磁频谱监测传感器网络应用的网络协议设计与优化技术;具备电磁频谱感知共存能力的无线传输技术;分布式协同信号检测、定位与跟踪技术;分布式协同信号识别与分类技术;小型化、低功耗电磁感知节点一体化设计;建立上述关键技术功能验证的电磁频谱监测传感器网络试验系统,并形成相关标准。

考核指标: 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 – 传感器网络节点个数:不少于50个; – 监测信号频率范围:6GHz以下;

– 监测信号类型:ASK、FSK、MSK、BPSK、QPSK、8PSK、39 QAM等;

– 信号特征参数提取:中心频率、带宽、波特率等; – 传感器网络节点间传输速率:>64Kbps;

– 具有可扩展能力的电磁频谱监测传感网组网协议; – 形成相关标准; – 申请发明专利数。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和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010ZX03006-003中高速传感器网络核心芯片研发

课题说明:随着国际、国内标准的推进,应用的推广,对针对中高速传感器网络的需求逐步明确,2010年拟支持中高速传感器网络核心芯片的研制,应用于中高速传感网设备,为设备和产业化提供芯片支持。

研究目标:针对中高速传感器网络需求,综合考虑传感节点低成本、小型化、高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研制集射频、基带、协议、处理于一体,具备多种传感器接口的中高速传感器网络核心系统芯片。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 研制完成包含射频、基带、协议、处理等的核心系统芯片及其采

用的频率、调制和多址方式;实验网络节点数不少于50个;数据传输速率(不低于500Kbps),接收灵敏度(SNR=10dB),带外抑制度(±0.5MHz),说明AGC增益动态范围和PLL锁定时间,误码率(Eb/N0>12dB),支持信道(如高斯信道、瑞利信道);说明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5,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50%。

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010ZX03006-004面向民用机场周界防入侵监视的新一代传感器网络研发与应用验证

课题说明:本课题将解决目前机场在周界安防急待突破的薄弱环节,对我国民用设施、边海防等重要区域防入侵领域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防入侵领域具有数千亿市场规模。示范将在已有的专用、局部传感网防入侵技术基础上,基于“共性平台+应用子集”模式开发系列防入侵监视产品,相对已有的产品能显著降低成本。

研究目标:针对民用机场周界区域的地下、地面、低空等的综合技术防范需求,基于传感器网络构建新一代防入侵监视系统,突破重要应用关键技术,完善防入侵传感网应用子集设计、产品定义和系统

解决方案,推动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平台建设,侧重实现对带状、超大规模密集布设传感网组网等的技术应用验证,并对前期设置课题中设备、网络等成果进行环境适应性和规模性验证,为传感器网络在重要区域防入侵行业的大规模应用推广与产业化、推动运营商走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奠定基础。

考核指标:

– 应用验证系统应支持行业基本完备功能,达到推动行业规模应用的基础,应用验证系统的规模应能证明该系统技术可推广应用到不小于万节点级。

– 提交传感器网络防入侵应用标准和技术标准提案:不少于2项。

– 应用系统应能验证2009年相关课题中的设备产品种类的80%,进入规模应用验证。

– 课题完成时,应签署不少于2家机场周界防入侵监视系统的合同。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的具体建议:

– 防入侵监视系统中特定应用关键技术如带状组网、超大规模组网、抗虚警、漏警等技术指标。– 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相关应用部门参加,提出需求,落实应用示范的环境与条件。

课题2010ZX03006-005 面向智能电网的安全监控、输电效率、计量及用户交互的传感器网络研发与应用验证

课题说明:随着我国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开展,针对电力传输效率较低、应对人为破坏和自然破坏导致大面积停电的手段匮乏等问题,建立基于传感器网络和TD-SCDMA结合的电力设备/线路/塔杆等智能监控防护、实时动态智能计量、电网与用户智能交互系统等,在提高电网的输、配、变、用等环节的智能化程度、保障电网的稳定性、经济性和安全性、降低损耗等各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智能电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高压输电线效率、保障线路和杆塔安全等各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传感网技术在保障安全前提下降低电力线传输的设计裕度,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应用示范的建立对完善传感网智能电网应用子集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研究目标:围绕我国电网运行中,对于电力设备/线路/塔杆智能

监控防护、提高高压输电效率、保障电力线路/塔杆/设备安全、实时动态精确计量、电网与用户智能交互、信息获取、共享与安全等需求,建立基于传感器网络和TD-SCDMA结合的智能监控、计量及电网与用户交互的综合系统,实现对输、配、变、用等环节的电网设备/线路/塔杆、用户用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实时监测以及相关数据的计量,在保障安全前提下降低输电余量,提高电网与用户智能交互程度,完善传感网智能电网应用子集设计、产品定义和系统解决方案,推动相关标准的制定,侧重实现对传感网与TD-SCDMA蜂窝网络融合及广域覆盖等的技术应用验证,并对前期设置课题中设备、网络等成果进行环境适应性和规模性验证,为传感器网络在智能电网中的大规模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考核指标:

– 建立涉及智能电网输、配、变、用等环节智能监控、计量及电网与用户交互的应用验证系统。

– 应用验证系统规模达数千节点级,为行业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 提交传感器网络智能电网的应用标准和技术标准提案不少于3项。

– 应用系统应能验证2009年相关课题中的设备产品种类的

80%,进入规模应用验证。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 – 电力系统安全监控中特定应用关键技术如安全体系、抗强电磁干扰性能、规模组网方式、耐高电压性能、设备免维护时间等技术指标。

– 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010ZX03006-006面向太湖蓝藻爆发监测的传感器网络研发与应用验证

课题说明:2007年发生在无锡市的5·29太湖饮用水危机事件直接的原因是太湖富营养化导致蓝藻水华暴发使得饮用水水源地受到污染所致。本应用示范为解决太湖饮用水污染问题提供有效技术手段。以此为例,可拓展至我国湖泊水体监测系统。与国家已设置的环保有关专项不同,本课题主要开展对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等的分布式动态实时监测。建立特殊区域重点监测传感网和太湖湖泊全覆盖TD-SCDMA网络相结合的新型监测系统,为今后蓝藻爆发危情提供

一线感知数据,有助于环境监测部门对太湖等富营养化水体的多项指标做及时的监管和控制,针对应急情况做出快速反应;有助于推动TD-SCDMA走向综合运营;对避免水危机事件发生、保障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标:从避免水危机事件发生、保障饮用水安全的民生角度出发,围绕我国环境部门对太湖富营养化水体各种指标的监管和控制、对应急情况的及时处理等要求,建立基于传感网和TD-SCDMA结合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和蓝藻水华分布式动态实时监测、预警系统,为今后蓝藻爆发危情提供一线感知数据。突破特定应用和工程部署关键技术,完善传感网水质、水体智能检测应用子集设计、产品定义和系统解决方案,推动相关标准的制定,侧重实现对中高速传感网与低功耗传感网等混合组网的技术应用验证,并对前期设置课题中设备、网络等成果进行环境适应性和规模性验证,为传感器网络在环境监测中的大规模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考核指标:

-应用验证系统规模应支持水环境监测基本完备功能,TD接入点不小于10个,传感网网络规模达数百节点级,为行业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提交水质、水体环境监测等的应用标准和技术标准提案不

少于2项。

-应用系统应能验证09年相关课题中的设备产品种类的80%,进入规模应用验证。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申报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课题2010ZX03006-007 面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传感器网络研发与应用验证

课题说明:“5.12“”汶川大地震后,四川地震灾区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会有持续频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尤其是山洪泥石流,对灾区的基础设施(居民点、电力、通讯、公路等)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形成长期持续的威胁,对这类灾害的实时监控、预警和应急处置需求极为迫切。

开发传感网和宽带无线传输技术结合的山洪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有助于灾害防控部门对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发生进行早期监测、预警和有效应急处理,有助于探索以多媒体传感信息为特色的传感网技术和应用。同时应用示范的建立对全国地质灾害预警防控应用子集的推广应用、地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传感器网络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标:围绕四川灾区山洪泥石流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需求,研究低成本的高效宽带无线传输技术和大规模异构协同组网技术,研究多媒体信息和其他感知信息的汇聚融合与应用层优化技术;开发以多媒体传感信息汇聚传输和智能处理为特色的宽带传感器网络系统,建立传感网和宽带无线传输技术结合的山洪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管理系统,完善传感网山洪泥石流灾害监测和预警应用子集设计、产品定义和系统解决方案,推动相关标准的制定,为传感器网络在灾害监测预警中的大规模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需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提供雨情、水情、土壤位移等重要物理量的传感应用技术指标,建立山洪泥石流暴发的临界雨量确定方法与体系,建设以雨情、水情、土壤位移、重要截面视频传感器为基础的山洪泥石流监测预警应用系统;

-示范规模应支持灾害监测预警行业基本完备功能的应用子集,在典型山洪泥石流频发灾区,如四川汶川-北川-平武-九寨沟地震重灾区等,建立应用示范,为行业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提交灾害监测、预警防控的应用标准和技术标准提案不少于3项;

-应用示范工程获得当地政府及国家主管部门认可,包括频率、安全性要求。

实施期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移动通信复习 篇5

(1)电波传播条件恶劣。

(2)具有多普勒效应。

(3)干扰严重。

(4)接收设备应具有很大的动态范围。

(5)需要采用位置登记、过境切换等移动性管理技术。

(6)综合了各种技术。

(7)对设备要求苛刻。

CDMA系统的特点:

(1)系统容量大;(2)软容量;

(3)通话质量更佳;(4)移动台辅助软切换;(5)频率规划简单;(6)建网成本低;(7)“绿色手机”;

(8)保密性强,通话不会被窃听;(9)多种形式的分集;(10)CDMA的功率控制;(11)话音激活;

移动通信环境下的干扰:

同频道干扰:所有落在收信机同带内的与有用信号频率相同或相近的干扰信号称为同频道干扰。

邻频道干扰:工作在k频道的接收机受到工作于k±1频道的信号的干扰,即邻道(k±1频道)信号功率落入k频道的接收机通带内造成的干扰称为邻频道干扰。解决邻频道干扰的措施包括:

(1)降低发射机落入相邻频道的干扰功率,即减小发射机带外辐射;(2)提高接收机的邻频道选择性;

(3)在网络设计中,避免相邻频道在同一小区或相邻小区内使用,以增加同频道防护比。

互调干扰:产生互调干扰的基本条件是:

(1)几个干扰信号(ωA、ωB、ωC)与受干扰信号的频率(ωS)之间满足2ωA-ωB =ωS或ωA+ωB-ωC =ωS 的条件;

(2)干扰信号的幅度足够大;

(3)干扰(信号)站和受干扰的接收机都同时工作。减少发射机互调干扰的措施有:

(1)加大发射机天线之间的距离;

(2)采用单向隔离器件和采用高Q谐振腔;

(3)提高发射机的互调转换衰耗。

减少接收机互调干扰的措施有:(1)提高接收机前端电路的线性度;

(2)在接收机前端插入滤波器,提高其选择性;

(3)选用无三阶互调的频道组工作。

阻塞干扰: 当外界存在一个离接收机工作频率较远, 但能进入接收机并作用于其前端电路的强干扰信号时,由于接收机前端电路的非线性而造成对有用信号增益降低或噪声增高,使接收机灵敏度下降的现象称为阻塞干扰。这种干扰与干扰信号的幅度有关,幅度越大,干扰越严重。当干扰电压幅度非常强时,可导致接收机收不到有用信号而使通信中断。

近端对远端的干扰:当基站同时接收从两个距离不同的移动台发来的信号时,距基站近的移动台B(距离d2)到达基站的功率明显要大于距离基站远的移动台A(距离d1,d2<<d1)的到达功率,若二者频率相近,则距基站近的移动台B就会造成对接收距离距基站远的移动台A的有用信号的干扰或仰制,甚至将移动台A的有用信号淹没。这种现象称为近端对远端干扰。克服近端对远端干扰的措施主要有两个:一是使两个移动台所用频道拉开必要间隔; 二是移动台端加自动(发射)功率控制(APC),使所有工作的移动台到达基站功率基本一致。

英文简:

MSC:移动交换中心。

对位于服务区内的移动台进行交换和控制,同时提供移动网与固定公众电信网的接口。

HLR:归属位置寄存器。用于移动用户管理的数据库。

VLR:访问者位置寄存器。存储用户位置信息的动态数据库。

EIR:设备设别寄存器。

存储有关移动台设备参数的数据库。

AuC:鉴权中心。

认证移动用户身份以及产生相应认证参数的功能实体。

OMC:操作维护中心。

网络维护人员对全网进行监控和操作的功能实体。

软切换:在切换过程中,移动台开始与新的基站联系时,并不中断与原有的基站的通信。软切换会带来更好的话音质量,实现无缝切换、减少掉话可能,且有利于增加反向容量.CDMA软切换的优点:(1)无缝切换,可保持通话的连续性。

(2)减少掉话可能性。

(3)处于切换区域的移动台发射功率降低 CDMA系统特色——小区呼吸

话音信道(VC):主要传递话音信号,占用和空闲受移动业务交换中心控制和管理。当一个话音信道空闲时,基站话音信号单元发射机关闭; 当一个话音信道被占用时,发射机打开;

当信道空闲但存在干扰且超过一定的值,该信道不可用。

检测音(SAT):

话音频带为300~3400 Hz

话务量与呼损

话务量是度量通信系统业务量或繁忙程度的指标。所谓呼叫话务量A,是指单位时间内(1小时)进行的平均电话交换量。它可用下面公式来表示:

C——每小时平均呼叫次数(包括呼叫成功和呼叫失败的次数);

t0——每次呼叫平均占用信道的时间(包括接续时间和通话时间)。

设在100个信道上,平均每小时有2100次呼叫,平均每次呼叫时间为2分钟,则这些信道上的呼叫话务量:

ACt021002A70Er160

4.每个用户忙时话务量(Aa

假设每一用户每天平均呼叫次数为C,每次呼叫平均占用信道的时间为T(单位为秒),忙时集中率为K,则每个用户忙时话务量为

Aa=CTK/3600

可以看出,Aa为最忙时间的那个小时的话务量,它是统计平均值。例如,每天平均呼叫3次,每次的呼叫平均占用时间为120秒,忙时集中度为10%(K=0.1),则每个用户忙时话务量为0.01 Erl/用户。

例:某移动通信系统一个无线小区有 8 个信道(1 个控制信道,7个话音信道),每天每个用户平均呼叫10次,每次占用信道平均时间为80秒,呼损率要求10%,忙时集中率为0.125。问该无线小区能容纳多少用户?(1)根据呼损的要求及信道数(n=7),求总话务量A:

可以利用公式,也可查表。求得A=4.666 Erl(2)求每个用户的忙时话务量Aa:

a

(3)求每个信道能容纳的用户数m:

(4)系统所容纳的用户数a

CTKA0.0278Er1/用户3600A/nm24Amn168

什么是软切换?

在CDMA系统中,由于所有小区(或扇区)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频

率,小区(或扇区)之间是以码型的不同来区分的。当移动用户从一小区(或扇区)移动到另一个小区(或扇区)时,不需要移动台的收、发频率的切换,只需要在码序列上作相应地调整,这种切换称之为软切换。

1、移动台被呼

① 呼叫用户拨出移动用户号码(MSISDN)后,固定网络将此呼叫接续到最近的相关移动交换中心(GSMC),GSMC向归属位置寄存器(HLR)发出查询消息以获得路由信息。固定网发出的初始地址(IAM0)就是移动用户号码。HLR根据其保留的被叫用户数据,确定MS目前所在的VLR,并向该VLR发查询消息。VLR返回该MS的移动台漫游号码(MSRN),并由HLR返回给GMSC(第一部分查询HLR以前)。根据这些消息,GMSC将呼叫接续到拜询MSC,即MS目前归属的MSC。MSC向VLR发送信息I/C,以获得呼叫信息

② MSC向相关的基站BS发出寻呼请求信息,以建立至MS的呼叫连接。BSC确定被呼MS所归属位置区的BTS后,向其发送呼叫分组信息,BTS再通过寻呼信道(PCH)发出被叫MS的识别号和寻呼模式。

③ 当被呼MS接收到它的呼叫后,在MS中的RR子层启动随机接入进程(RAP),在随机接入信道(RACH)上发送信道请求信息给BS。此请求给BS的 RR子层。RR子层分配专用控制信道(DCCH),并在公共控制信道(CCCH)上发送立即指配消息给MS。MS转换到相应的DCCH上,从而建立起主信令链路(MSL)。然后,MS向BS和MSC返回寻呼响应信息。

④ 接到MS的寻呼响应后,MSC向VLR发送过程接入请求。然后,开始常规鉴权和密码参数传递过程。如果成功,VLR向MSC发送完成呼叫消息,启动MSC发送设置消息给MS。被呼MS收到此消息后进入呼叫存在状态,同时向BS返回呼叫证实消息,以说明MS已具备受话的条件。

⑤ 收到呼叫证实消息后,MSC为此次呼叫分配地面信道,并命令基地台分配无线业务信道TCH。此过程与MS主呼中的相应过程一样。若TCH连接成功,MSC将收到的应答为指配完成信息。

信道建立完成后,MSC将收到MS发来的回铃消息。然后,MSC在FIN(连接证实)中发送连接证实消息给呼叫端,并在发送给固定网的ACM(地址完成)消息中指示被呼移动台已接通。被呼用户摘机后,MS发送连接消息给MSC。MSC返回被呼MS应答并发回应消息(ANS)给主叫用户。至此,完成了移动台被呼的接续过程。

2.移动台主呼

① 原先工作在广播控制信道(BCCH)上,后MS向BS发出申请信道的请求,收到BS发来的立即分配消息后,MS转到指定的专用信道(DCCH)上 ②

MS申请业务信道(由BS发给MSC),MSC向VLR发送请求以获得移动台的参数,网络要求对MS进行鉴权,产生一128 bit的RAND传给MS,MS处理后发送鉴权响应给网络,VLR向MSC回送信息证实,由网络方面判断此用户的合法性。

通过鉴权,网络就保密方面考虑向MS发送置密码模式消息(加密模式管理是无线传输性之一,传输是否采用加密取决于MSC的选择,加密模式用于无线路径,管理主要涉及MS和BTS,MS提供加密参数(KC)到BTS,以决定是否选用加密模式)。将有关用户数据加密的信息传给移动台,MS对此消息返回密码模式完成消息给MSC,(如果需要,VLR将重新分配一个TMSI给MS)。

对密码模式作出响应后,MS发送建立消息给MSC,MSC为此次呼叫分配一路地面信道,并要求BS分配无线业务信道TCH。

③ 移动网络的通信链路建立后,MSC向固定网络发送消息IAM(初始地址),以便将呼叫接续到固定网络。固定网络首先通过FIN(连接证实)消息将设备信息返回MSC。被叫接通后,送回铃消息给MS。在被叫摘机后,固定网发给MSC回应信息(ANS)。MSC发给MS 连接命令,MS发回响应并转入通话,至此,完成了MS 主呼进程。

3、越区切换

过程:

移动台需切换时,向周围小区广播询问突发,周围小区把接收到的询问突发的信号质量上报给基站控制器,由基站控制器把这些询问突发的信号质量排队,信号质量最好的询问突发对应的小区是移动台应切换到的目标小区,基站控制器通知目标小区准备接纳切换移动台,和目标小区协商好移动台切换过来后将使用的信道,接着,基站控制器通过源小区通知移动台开始切换到选定目标小区,移动台使用基站控制器和目标小区协商好的信道,在目标小区内进行业务传输。采用本发明移动台切换方法,在基站控制器辅助下,移动台可更便捷、可靠地实行越区切换,有效解决切换时间过长的问题,降低切换中断率。

①切换的初始阶段 移动台在通话过程中BS检测到话音信道里的SAT信噪比或RF接收电平低于门限值就向MSC发出越区切换请求,报告本信号的场强。②新的连接产生阶段 MSC向其他附近的基地站发出命令。SSR检测手机的信号强度,并发回检测报告。MSC通过比较信号强度结果选择最佳的无线小区,命令新的BS启动语音启动信道yyy发射机,并发送SAT。MSC同时要求原来的BS发送切换命令。

移动通信习题 篇6

① 1W =()dBm;2W =()dBm;4W =()dBm;8W =()dBm10W =()dBm;20W =()dBm;40W =()dBm;80W =()dBm② 20dBm =()W;30dBm =()W;40dBm =()W

23dBm =()W;27dBm =()W;43dBm =()W

③ 10倍 =()dB; 100倍 =()dB;1000倍 =()dB;

2倍 =()dB;4倍 =()dB;8倍 =()dB;

1/10倍 =()dB; 1/100倍 =()dB; 1/1000倍 =()dB;

2、简述长期慢衰落与短期快衰落的概念。

3、若载波频率为f0=800MHz,移动台速度v=60km/h,求最大多普勒频移

4、设基站天线高度为40m,发射频率为900MHz,移动台天线高度为2m,通信距离为15km,利用Okumura-Hata模型分别求出城市、郊区和乡村的路径损耗(忽略地形校正因子)

5、已知面积为500平方千米的某地区内,均匀分布了100000移动通信用户。已知条件:(1)该地区的呼损率为5%,单用户忙时话务量为0.025Erl,并且单个基站的业务信道(话音信道)数量为20;(2)已知基站发射功率为2W,要求终端的最低接收电平为-80dBm,工作频率为1000MHz,传播模型为自由空间损耗公式。试从容量及覆盖两个角度来考虑,计算实现该地区的覆盖需要多少基站。

6.试简述移动信道中电波传播的方式及其特点。

7.试比较10 dBm、10 W及10 dB之间的差别。

8.在标准大气折射下,发射天线高度为200 m,接收天线高度为2 m,试求视线传播极限距离。

9.某一移动通信系统,基站天线高度为100 m,天线增益Gb=6 dB,移动台天线高度为3 m,Gm=0 dB,市区为中等起伏地,通信距离为10 km,工作频率为150 MHz,试求:

(1)传播路径上的损耗中值;

(2)基站发射机送至天线的功率为10 W,试计算移动台天线上的信号功率中值。

10.若上题的工作频率改为450 MHz,试求传播损耗中值。

进军蜂窝和短距离无线通信领域 篇7

NB-IoT标准即将完成

过去几年,u-blox与Vodafone和华为合作开发和演示预标准形式的新窄带物联网(NB-IoT)技术,NB-IoT是一项低功耗广域(LPWA)新技术,可用于现有蜂窝基础架构。为什么采用NB-Io T呢?Simon Glassman回答说,因为N B-IoT功耗低,还可以优化网络架构、覆盖面广,仅需使用运营商的网络,可支持大量设备,安全可靠,比私有系统更低的个别成本。NB-IoT为低频收发少量数据的设备提供互联方式,覆盖难以企及的地方,支持大量低吞吐量、超低成本设备。2015年9月,3GPP同意NB-IoT使用许可运营商频段在LPWA网络中部署。他还透露,目前,NB IoT标准接近尾声,标准制定速度创下记录。

当然,超短开发时间并不代表半成品标准。Simon Glassman表示,NB IoT设计缜密,安排周全,确保设备低功耗和优化解决方案架构,这两点对NB IoT最终成功至关重要。NB-IoT论坛背后的重要人士对于NB-IoT技术真实场景测试给予高度重视,如2015年11月在西班牙成功演示了将第一条预标准NB-Io T消息发送到安装在水表测试设备内的u-blox模块。

水表是大量难以覆盖的监控设备的典型设备,例如在地下室、地下或金属盖后面,没有电源,一般其他信号无法到达。其他的应用从楼宇自动化、人畜跟踪到智能城市技术,NB-IoT还可以帮助当地政府控制街道照明,确定垃圾箱清空时间,确定免费停车位和调查路况,所有这些设备都需要电池寿命达到10年或更长。Simon Glassman说,u-blox将这些应用称之为举足轻重的物联网,即有充分商业理由采用该技术的关键业务应用。为促成NB-IoT快速商业化,大量移动运营商和网络基础架构提供商不断创建NB-IoT开放实验室。NB-Io T开放实验室为N B-IoT生态系统的创建和支持提供理想环境,为应用开发人员、系统集成商和服务提供商提供端到端开发和互操作性测试,u-blox的NB-IoT评估套件和模块正被这些实验室采用。

全球首款NB-Io T模块诞生

2016年6月27日,u-blox宣布推出全球第一款符合3GPP R13 NB-IoT标准的SARA-N2模块。Simon Glassman介绍说,该模块适用于智能楼宇、智慧城市、水表、白色家电、资产跟踪、农业和环境监控,一块标配电池就可以持续工作10到20年。它采用16mm×26mm LGA封装,使用u-blox专利Nested Design设计,可以兼容u-blox的GSM/H S PA/C D M A模块,同时面向未来,在多种无线技术间实现无缝扩展。Simon Glassman还透露,SA R A-N2 N B-Io T模块样品计划在2016年第4季度推出,2017年年初全面量产。

SARA-N2模块工作在许可频段,从而保障无线通信的安全和不受干扰。Simon Glassman告诉记者,SARA-N2支持最高227kb/s峰值下行链路速率和21kb/s上行链路速率,由于可同时支持三个无线射频波段,同一模块可用于大部分国家地区的运营商网络。相对于其他蜂窝无线技术,NB-Io T具有诸多优势,包括更低的设备复杂度,超低功耗,一个基站可支持15万个设备。最重要的是,由于这项技术提供了比GPRS更好的20d B链路预算,在地下或楼宇内等弱信号区域都体现出出色的性能。

与非许可频谱低功耗广域(LPWA)解决方案相比,由于NB-Io T使用许可频段网络,因此拥有更强的安全性和抗干扰能力。其他优势包括,点到点拓扑带来比网状网络更低的延迟,可在现有2G和LTE网络运行,仅需要200k Hz带宽;更高的传输功率限制,提高可靠性和距离;它还允许强大的双向通信,意味着可无线更新固件;此外,NB-Io T还可全球漫游,而本地非许可频段技术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上一篇:2018年小学生禁毒知识竞赛简讯下一篇:关于历史教学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