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酒教案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李白与酒教案(精选3篇)

李白与酒教案 篇1

内容摘要:究其“诗仙”李白的一生,可见酒之于李白的意义之大。一方面,酒使李白有仙姿逸态,也使其饮酒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光焰万丈;另一方面,酒在李白的笔下,直接变成一种情趣饱和、独立自主的文学意象,其饮酒诗更是从文化上赋予了酒深刻的内涵和非凡的精神内质。

关键字:酒

李白 饮酒诗

酒,之于曹操,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于杜甫,是“樽酒家贫只旧醅”;之于李清照,是“三杯两盏淡酒”;之于晏殊,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对于他们,酒或许只是偶然拈来的。而之于“诗仙”李白,酒则是一种寄托,一种承载。酒,不仅是他生活的组成,更是生命的组成。

李白一生与酒结缘,少有酒癖,长而不衰,又至死不休。唐孟棨《本事诗》说:“(白)初自幼好酒,于兖州习业,平居多饮。又于任城构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其上,少有醒时。”[1]李白待召翰林之时,依然“嗜酒,日与酒徒醉于酒肆”[2],而到暮年“除诗歌之外,惟一的嗜好就是酒”[3]。另据李白自述,他不可一日无酒,有酒则开怀痛饮,“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赠内》)。这些诗句显然是夸张,但足以看出李白在生活中的好饮、豪饮。不过,人们对李白的景仰和热爱,关键还不在其豪饮,而在酒后超人的文思才智和非凡的气度品格。五代王仁裕《开元夭宝遗事》载:“李白嘴酒不拘小节,然沉醉中所撰文章,未尝错误。而与不醉之人相对议事,皆不出太白所见,时人号为‘醉圣’。”从李白的饮酒诗中,我们最容易感受到其鲜明突出的个性,同时其所赋予酒的深厚文化内涵,形成了影响后世深远的“太白遗风”。

一、作诗千百首 只需酒一壶

怎样才能达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藏,澡雪精神”的状态呢?葛景春先生说道“最好的办法是饮酒。在酒精的作用下,诗人把自己从现实喧闹中隔离出来,进人一个相对虚静的环境中,此时才能进入创作状态。” [4]

酒能激发诗人的创作欲望和灵感。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盛赞李白“一斗诗百篇”,陆游说他“饮似长鲸快吸川,思如渴骥勇奔泉”,就连不喜李白的王安石也承认“李白诗词迅快,无疏脱处”,这些人在评价李白诗歌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诗人豪饮后的才思敏捷。而在他的创作中,酒作为诗中的意象常常刺激其创作冲动,触发其灵感。饮酒使诗人无所顾忌,只求将自己心灵中感受最强烈的东西一吐为快,使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酒能丰富诗人的奇思妙想和想象。李白在酩酊醉意中,他邀明月对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他飘然若仙:“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拟古》),“蟹螯即金液,糟邱是蓬莱”(《月下独酌》其四)把自己的奇想、无边的自信和夸张的词句溶在一起,奇思妙想尽在诗中。

酒能鼓动诗人的豪情万丈和狂傲。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一醉累月轻王侯”,他曾经醉草吓蛮书,在宫中扶醉填词他貂裘换酒,将船买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将进酒》),“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游洞庭》其一)。“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未写杯中之物,未写酣饮之态, 一句“空对月”,却遍洒酒的豪情,将饮酒写得诗意而淋漓,放荡不羁而才华横溢。

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李白这个人,酒入豪肠,有三分啸成剑气,余下七分酿成了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诗予酒之雅 诗予酒之名

从文化内涵来看,酒,是俗人纵情享乐的狂欢剂,是自我麻醉和逃避现实的良药。但在李白的饮酒诗里,酒的内涵主要是以酒解忧、以酒言志,着重肯定生命的精神层面: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月下独酌四首》其四)、“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但是在这种借酒以销“万古愁”的同时,虽然表面上李白说些人生如梦、应及时行乐乃至于出世退隐的话,其实“这都是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政治热情无处寄托,特别是在遭受失败和打击之后,一种无可奈何的发泄。他的寻欢作乐、放浪形骸的诗篇背后,可以发现他充满痛苦和愤懑的心灵。”[5](代前言P13)但李白并没有由此滑入消极之中,而是抒写自己的豪壮胸怀和理想志向:“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三),从而把酒提升到了高雅的品位形象。

从精神实质来看,酒是一种狂欢和生命本能的迷醉,是生命欲望的展示和满足。但在李白的饮酒诗里,酒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实质起着引导诗人进入自由的审美境界的作用。在酒醉状态下,精神获得极度的自由,心灵得到极大的充盈,即心灵的一种自在遨游。这种心醉,与天地万物同醉,如同庄子的“与天地精神独往来,而不傲睨于物”[6](P1099)的精神,所达之境界是心灵的自适:“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月下独酌》其二)同时,酒和诗交融的快乐不是极端的狂欢,而是一种节制狂暴和纵欲的快乐,是一种天人互合的精神陶醉:“一樽齐生死,万事固难审。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月下独酌》其三),李白在醉中突破了感性个体狭小困窘的现实生活,而在精神上无限拓展空间,忘记了官场生死,忘记了世间纷扰,甚而忘记了自身存在,达到与天地万物无隔的独特精神体验。这是一种不同于本能和欲望展现的生命精神,从而赋予了酒崇高的精神实质和独特的文化性质。

可见,酒之于李白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是诗人生活的精神支柱,患难与共的知己,抒情寄意的桥梁。同时,通过李白的饮酒诗,酒成为一种肯定生命的精神、理性与欲望浑融一体的心醉,是心灵自在飞翔的一种审美体验。

“杯酒幽幽,如李白的性灵;酒韵绵绵,若李诗之余音。酒,铸就了李白的风骨,摆渡出李诗的灵魂。”[7] 醉倒在李白的酒中。

论李白的诗与酒 篇2

【关键词】李白;酒;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何等痛快淋漓豪迈奔放。

一、酒助李白诗歌创作

酒可以激发诗人创造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怀。在李白那里,酒醉的迷狂与艺术精神是同一境界。李白借助酒把生命的激情转化为奇瑰的诗篇,同时也通过诗歌的创作抒写自己的人生理想,展示自己的人格风采。酒、诗与李白的个体合为一体,观李白的酒态可以看出他的诗情,读李白的诗歌可以想见其人格。

杜甫称,“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更增加了李白诗仙的知名度。李白有嗜酒之行动,还有爱酒之理论:“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月下独酌·其二》)李白醉中所作之诗,有一种排山倒海的力量,体现一种壮美。在醉中,他热血沸腾,心潮汹涌:“啸起白云飞七泽,歌吟渌水动三湘!”(李白《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他的长篇歌行,多写于醉中。象他的《玉壶吟》、《梁园吟》、《江上吟》、《笑歌行》、《悲歌行》、《行路难》、《把酒问月》、《答五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都是酒后即兴之作。最能代表他这类作品的就是他的名作《将进酒》,这首诗是劝酒歌,诗中虽然语含悲愤,惜时不我遇,叹岁月蹉跎,但语句雄奇,豪气盖世。

酒使诗人胸中的矛盾一次次化解,使手中的笔传神,在悲愤之中还跳跃着乐观的音符,在牢骚之外也颇有旷达的笔墨。时代在他心中激起的种种思想感情,使他不能安静,总想借什么相当的东西把它们抒发出来,酒就成了他抒发激情的最佳对象。“愁来饮酒二千石,寒衣重暖生阳春。”(《江夏赠韦南陵冰》)“涤荡千古愁,流连百壶饮。”(《友人会宿》)在黑暗现实面前,只有大量的酒,才使他冷如死灰的心得到一些温暖。

酒犹如他的能源,帮助他排除忧愤,自慰自解,增强他斗争的信心和勇气。严羽评曰:“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字句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成,此其所长。”此语所言极是,正是酒激起李白的满腔豪情,写出了这样激情澎湃,势如江河的壮美诗篇。李白酒后悠然自得,自笑自舞,独步幽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田家有美酒,落日与之倾。醉里弄归月,遥欣稚子迎。”(《游谢氏山亭》)“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写还入亦稀。”(《自遣》)但他最拿手的还是月下的醉吟之词。那金樽中的月亮是李白最喜爱的东西。因为只有在月光下,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朦胧而富有诗意。而只有在朦胧的醉眼中,才能发现和看到平时生活中所看不到的东西,心灵也只有在醉意的虚幻中,“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其二)。“酒不醉人人自醉”,在似醉非醉之中,诗人的意志自由伸展,情感自由挥洒,思维处于一种奇妙的境地。酒让李白的神智产生了麻醉,却使他的思维意识获得升华,创造能量得到意想不到的迸发,各种情感和心绪一一被灵感点缀出来,情感一旦在诗与酒的交融处找到自己的领地,不仅成为审美活动的动力,而且伴随着诗人的整个艺术创造过程,情感得到毫无阻碍的渲泄和抒发,从而使他冲破束缚走向自由的创造,灵感自然而然得到显现。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将进酒》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吟诵出的。就是在这种独特的心境中,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创作能量,创作出的作品比起某些完全受制了理性作用所产生的作品更加接近和反映出艺术的真实,从而真实无饰地展现出诗人丰富而深邃的内心世界,因而具有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成为激励后人,流传千古之名作。

二、酒助李白诗歌豪放

饮酒不仅增添了李白傲视王侯的气概,张扬了他的人格力量,而且使他天真浪漫,狂逸纯朴的真性情自然流溢而出。通过狂饮醉歌,李白向世人袒露出自己自然率真的个性。“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赠汉阳辅录事二首》)诗人的自我在酒中极度扩张,气吞山河,直到移山倒海,狂豪之气呼之欲出。“举杯向天笑,天迥日西照。”(《独酌清溪江祖石上寄权昭夷》)宇宙中夕阳下兀立着手持酒杯,仰天大笑的诗人,天地间只剩下狂放的自我,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借酒浇愁,愁思无劲,这是人生不得意的呼喊。无论是浅酌低吟,还是痛饮高歌,是一人独酌,还是两人对饮,李白的真性情都从酒中自然流出,酒中浸泡着的是李白那颗纯真的赤子之心。此时的李白饮酒,不是用以麻醉自我,也不是借以逃避现实,而是用来表现自我,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追求自由的人生。酒是生命的汁液,给李白以豪情,酒是人生的明镜,映照出李白豪迈率真的个性。

酒在李白身上已转化为生命意志,使他的内在情感得以自由地宣泄,个体的意志得以扩张,使他的精神与宇宙自然融为一体,在自由的世界中徜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花间月下,诗人把酒独酌,却不感到孤独,相反却兴致勃发,举杯邀月共饮,歌舞与身影相伴。“明月皎洁,花影婆娑,玉宇澄澈,不染纤尘,诗人已与自然同化,个体与宇宙合一,主体与客体相融无间。”诗人已将自己的生命意识汇入自然之中,使自己与自然一样走向永恒。

“逍遥”,是李白在失意后所表现出的旷达人生观,“思对一壶酒,澹然万事闲”(《春日独酌其二》),显示李白处世态度,此诗,体现了诗人的道家思想。诗人的内心是极想出仕的,然而在四处碰壁后,便将出仕思想放纵诗酒,“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颓废,消极,然而这种思想,却掩藏不住诗人那颗滚烫的心。“无为”只是社会的不允许。“行路难”的哀叹,换成了“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何等逍遥,何等旷达。

三、借酒消愁

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高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满怀报国热情,准备大鹏展翅,但是社会现实残酷地粉碎了他的大济天下苍生的壮志。此时,酒成了诗人最好的解脱,也成了诗人在雄心壮志破灭后的最大安慰。把酒当成了消愁的工具,在饮酒中打发日子,在饮酒中寄托自己的无奈与忧伤,“举杯销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可见愁之深,愁之重。我们也可见诗人在理想破灭后的悲愤。特别其在贬夜郎后所写的诗中,更深沉地体现这类思绪。“暝投永华寺,宾散予独醉。愿结千江流,添成万行泪”(《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无边的惆怅,无限的空虚,在悲愤的诗人笔下显得动人心弦。

四、借酒行乐

在人生的理想数次不能实现后,李白的诗流露出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他完全把自己泡在酒里,在酒中寻找那种落魄与寂寞。”“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车旁侧挂一壶酒,凤萧龙管行相催。”(《襄阳歌》)诗中对淫乐生活的追求,不作丝毫掩藏,特别是

李白与酒教案 篇3

二、巧联现实 , 深挖细品

《 边城 》 所展现 的 生 活 和 现 实 有 时 空 的 距 离 , 要 让 学生更细致地挖掘文本 , 就要紧密联系学生感兴趣的 东西。

首先和大热的电影 《 山楂树之恋 》 联系比较 ,《 山楂 树之恋 》 讲述了一段真心付出、干 净、至 死 不 渝 的 爱 情 故事。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纯爱。翠翠和静秋相比 , 显 得更含蓄、羞涩 , 翠翠内心萌动的感情始终没有直接外 露 , 连她最深爱、最依恋的爷爷也没有启齿。作者通过 人物的对话和感情变化展示了翠翠微妙而复杂的内心 世界。学生体会出我们民族表达感情的含蓄 , 更为 《 边 城 》 的美所感染。

其次让学生读翠翠和傩送交流的那段话 , 和生活 中的爱情相比较 , 和那个 “ 宁愿坐 在 宝 马 车 上 哭 , 也 不 在自行车上笑 ” 的爱情作对比 , 再 读 作 品 , 翠 翠 的 爱 情 美好纯真让人心碎 , 作品又一次打动了学生 , 学生自读 的情绪更加高涨。不愿意读的作品 , 一次次焕发出自读 的魅力。

总之 , 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 , 是一个审美实践的过 程。审美特别强调感受。语文学习也是这样 , 只有原原本 本地用心把文章读一读 , 才能体味到美在哪里。

叶圣陶 曾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课文的审美实践比作采矿 :“ 你 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 , 只要你动手去采 , 随时可发现些 晶莹的宝石。” 老师可以说就是那引路人 , 只要我们引得 好 , 引得巧妙 , 一样让学生眼中枯燥的文章焕发光彩。

★ 作者单位 :甘肃永靖中学。千杯酒中的李白与酒神精神

—— — 《 将 进酒 》 教 学 内容 的确 定 顾岚岚 【 教学设想 】

最近教学 《 唐诗宋词 》, 三句离不开 “ 诗言志 ”, 学生

们在我不断地强调下也会 时 常 从 言 志 角 度 来 读 诗 歌。在 “ 清新飘逸的李白诗 ” 这个专题 学习中 , 当 我 问 在 预习的学生 ,《 将进酒 》 你读到了什么。学生借助课后注释 进行知人论世 , 说本首诗表达了李 白 在 被 “ 赐 金 放 还 ” 八年后借酒消愁的情感 , 其他没什么了。我猛地意识到 学生们近阶段学了一些诗后产生的审美疲劳 , 贴标签 的话语不断从他们的嘴里说出来。一首独特的诗在他 们面前变成了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应付过去的文字。

一个有生命的文本 , 如果只是这样简单地理解 , 教 师 不 能 带 领 学 生 走 进 去 感 受 属 于 这 一 首 诗 的 独 特 魅 力 , 不能不说是教师的失职 , 学生们也会因此而漠视 诗 , 体会不到李白作为诗歌史上一座丰碑的真正涵义。

荷尔德林说 , 文学是为 “ 存在 ” 作证 ,“ 存在 ” 是文学 的精神边界。《 将进酒 》 之所以要阅读 , 缘于李白对于存 在境遇的独特审视 , 一种从认识令人悲观现象的客观 存在、不可改变中提炼出来的理性的清澈 , 从而更积极 地面对生活。德国伟大哲学家尼采提出的酒神精神在 李白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 我们的学生在感受 到这一点后反观自己的现状 , 是不是会受到震撼进而 学会理性地看待处境 , 能积极地面对生活呢 ? 所以仅仅 停留在李白借酒消愁是远远不够的。这首诗

最后 “ 与尔 同销万古愁 ” 的内涵和意蕴是非常丰富的 , 也是李白人 格精神的体现。我试着将这首诗的教学内容重点定位 为 :“ 理解千杯酒中的李白有着酒神精神的生活态度。”

【 教学流程 】

一、读出感受 , 读出疑问

师 :读完这首诗 , 请 大 家 说 说 自 己 的 感 受 或 感 觉 , 或者你有什么疑问。生 1:这 首 诗 最 后 “ 与 尔 同 销 万 古 愁 ”, 可 以 看 出 李 白借酒来消愁。生 2:结 合 课 后 注 释 , 这 首 诗 我 感 觉 李 白 表 达 了 自 己不得志 , 所以想解救来派遣内心的苦闷。

生 3:我 感 觉 李 白 对 金 钱 非 常 不 在 乎 , 只 想 痛 快 喝 酒。

师 :概况一下 , 大家认为这首诗想表达 :消愁、排遣 苦闷、喝酒后的痛快等。初读时我们总是找一些直接抒 情的语句 , 或者知人论世了解背景后找到意象来理解。

师 :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 ? 说说看

生 1:我感觉前面两行说的内容与后面内容没什么 大的关系。

生 2:我认为是有关系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 , 奔流 到海不复回 ” 我感觉就是时间像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而 “ 朝如青丝暮成雪 ” 表明时间过得 非 常 快 , 李 白 因 为 仕 途不顺 , 感叹时间易逝 , 所以会 “ 悲 ”。正因为这种 “ 悲 ”, 下面才会说 “ 人生得意须尽欢 , 莫使金樽空对月。” 要获 得快活 , 现在就是喝酒。(生笑

大语文论坛 ·教 例 品 评 75··

师 :好 , 这样的 解 释 能 够 说 清 前 后 的 联 系 , 既 然 时 间无情 , 那我何不快活一点生活呢。我想问大家 “ 尽欢 ” 你怎么理解 ? 生 1:我觉得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师 :我可不可以理解成你说的是不要受人束缚 , 随 心所欲的意思。生 :(笑 大概是这个意思。

生 2:我感觉就是及时行乐吧。你想想时间流逝地 像流水一样快 , 而且不会回来 , 那么就要抓紧时间享受 生活。(生大笑

师 :同学们的理解我想在解读完整首诗后再来看 , 或许会有新的发现。老师也有一个问题 :后文 “ 会须一 饮三百杯 ”“ 将进酒 , 杯莫停 ”“ 斗酒十千恣欢谑 ” 这些语 句都是说要喝酒 , 为什么要用那么多语句来表达呢 ? 而 且 “ 天生我材必有用 , 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个句子插在 中间 , 你怎么理解 ?(生沉默

生 1:我 感 觉 李 白 有 种 自 信 , 相 信 自 己 的 才 华 一 定 是能够得到施展的。不过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写那么 多喝酒的句子 ? 生 :“ 惟有饮者留其名 ” 不太理解 , 为什么只有饮者 留下名声 ?(突然提问 , 很意外

(生沉默 , 无人回答

师 :这个问题非常好 , 我提示一下 , 大家想想 “ 圣贤 ” 的 “ 寂寞 ” 是怎样的一种寂寞 ? “ 留其名 ” 的 “ 名 ” 是什么 ? 生 1:精神的寂寞。无人理解自己 , 无人明白自己内 心的想法。

生 2:名 , 可能是他们的作品吧。

师 :很好。圣贤对理想的追求在现实中遭遇困境 , 那种内心的孤独、彷徨、寂寞 , 通过酒来排遣 , 最重要的 是在酒中的清醒。例如 :曹操 《 短歌行 》“ 对酒当歌 , 人生 几何 ? ” 陶渊明 《 饮酒诗 》:“ 忽与一樽酒 , 日夕欢相持。” 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都饮酒来寻找真实的自我。

生 3:我觉得古时圣贤是借助酒来让自己看清现实 , 同时还留下了诗作给后世 , 实现人生价值。

师 :深刻!我认同你的看法。

(板 书 :时 间 易 逝 , 人 生 苦 短 —— — 酒 —— — 尽 欢 —— — 佳作留名 —— — 人生价值

二、关于酒和酒神精神 师 :请同学们看 PPT 弗 里 德 里 希 ·威廉 ·尼 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 1844~1900 德 国 著 名 哲 学 家。西 方现 代 哲 学 的开

创 者 , 同 时 也 是 卓越 的 诗 人 和 散 文 家 , 是一 位兼 有 哲 学 家 的深 刻 思 想 , 和 诗 人 , 艺术家 的 浪漫 气 质 的现 代 最 伟 大 的 思 想家 和 哲 学 家 之 一。尼 采 为 了同 时 反 对 虚假 的 乐 观 主 义和 彻底 的 悲 观 主 义 , 用 古 希 腊 神 话中 的 酒神 狄奥 尼 索斯 的 形 象 , 来 命 名 那 种 个 人解体而 同 作 为 世

界 本 体 的 生 命 意 志 合 二 为一的 神 秘 的 陶醉境界 , 称 之 为 酒神 精 神。尼 采 认 为 , 酒神 精 神 喻 示着 情 绪 的发 泄 , 是 抛弃 传 统 束缚回 归 原始 状 态 的 生 存 体 验 , 人 类 在 消失 个 体与 世界 合一的 绝望痛苦 的 哀号 中 获 得 生 的 极 大 快 意。

生 :补充 , 我感觉李白在饮酒中找到了自己的真正价 值。他不适合官场 , 适合他的应该是远离官场的文人圈。

师 :非常好!我想把你的看法结合文本说得更丰满 些。通过补充的内容 , 我们看到了酒在李白身上的重要 作用。饮酒没有让李白沉醉 , 反而让李白更清醒地认识 现实。时间的流逝 , 生命的消逝都是无法改变的客观现 实 , 这常让人感到无望的悲观 , 何况李白此时已经被 “ 赐金放还 ” 八年之久 , 一时的极 度 绝 望 通 过 能 极 度 使 人麻木的酒让李白唱出了 “ 人生得意须尽欢 , 莫使金樽 空对月。” 我们可以读出李白内心的一时悲观和苦涩。然而李白毕竟是李白 , 这个曾备受唐玄宗重视的翰林 学士还是有着属于自己的人生判断 , 在 “ 长 醉 不 复 醒 ” 中 “ 恣 欢 谑 ”, 尽 情 地 发 泄 着 情 绪 , 他 抛 弃 了 朝 廷 的 束 缚 , 回归到生命的原始状态 , 开始审视人生。所以 “ 天生 我才必有用 ” 的那般自信出来了 ,“ 留其名 ” 就自然而然 地表达出来了。

生 :老师 , 我能够理解 “ 天生我材必有用 , 千金散尽 还复来 ” 这句话与前后文之间的关系了。李白在一度彷 徨、迷惑中找到了自我 , 所以他乐 观 地 对 待 现 实 , 更 加 积极地相信自我的才华一定会得到展现的。下面那些 与朋友不断喝酒的语句 , 实际上是表达出李白想明白 后的释然 , 感觉是非常痛快的 , 而不是苦闷的。

师 :厉害 , 我想这样的解读是真正读明白了这首诗 情感的丰厚意蕴了。三、李白诗歌中的抒情的深度与力量 1.现在再请大家说说 “ 尽欢 ” 的理解 ? 生 1:现 在 感 觉 不 是 简 单 地 借 酒 消 愁 , 而 是 遇 到 不 顺时要更乐观地对待生活。

生 2:有 些 事 情 是 没 法 改 变 时 , 我 们 能 改 变 的 是 自 己的心态 , 更加积极地面对。

师 :我赞同大家说的。“ 尽欢 ” 的内涵通过我们慢慢走近李白而变得丰富起来 , 我们也从中可以审视自己的生 活 , 看到哪些是不可改变的 , 认识到挫折、磨难是人生的 常态 , 而我们能改变的是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些 不可改变的人生

常态。借助尼采的一段文字 , 同学们可 以更好地理解李白这首诗中的积极、乐观。(补充 PPT 尼 采说 :酒神 精 神 所 要 解 决 的 就 是 承 认 人 生 在 悲 剧 性 之 前 提下 如何 肯 定 并且弘扬 人 生 的 问 题 , 其实 就 是确 立 了 一 种 对 待 人 生 悲 剧 的 积 极 的 立 场。

师 :最后我想请同学们说说你怎么看李白的抒情 , 有着怎样的力量。大语文论坛 ·教 例 品 评 76··

生 1:我觉得李白的抒情不是我们原来认为的那样 , 多了不少积极的成分在里面 , 值得我去学习。

生 2:我 同 意 第 一 个 同 学 说 的 , 不 过 我 认 为 李 白 的 这种抒情带着不少理性的思考 , 他能够理智地看待人 生 , 这样的抒情很值得人品读。

师 :很好 , 学有所获。借用孙绍振教授的一段话 —— — 人的感情是有深度的 , 只有在不断摆脱现成的套话过 程中 , 才能摸到它的底。心灵的深度才是抒情的宝藏。情感是艺术的核心 , 表层是感觉 , 核心以下是深层的智 性 , 是理性。从 《 将进酒 》 中我们 看 到 了 李 白 的 心 路 历 程 ,“ 李白式抒情 ” 中既有着中式文化中特立独行崇高 伟大 , 也透着西方哲学酒神精神的自由、理性。这正是 李白诗歌抒情的深度和力量所在。

★ 作者单位 :江苏常州市第三中学。

以 《 咏雪 》 为例摭谈文言文的 审美教学 康日佳

本文结合笔者 《 咏 雪 》 的 课 堂 教 学 , 简 要 分 析 初 中 文言文的审美教学。

一、情感共鸣的鉴赏 , 提升审美的品味

何谓文学的鉴赏 ? 重庆炳在 《 文学概论 》 一书中说 :“ 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过程 中 , 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 等 一 系 列 心 理 机 能 活 跃而形成的认识、体味和玩赏的审美活动 ”。在实际的 教学活动中 , 鉴赏不是孤立的环节 , 要根据学生的接受 能力和认知水平, 进行合理的引导、点 拨 , 达 到 预 期 的 教育效果。而鉴赏文言文 , 主要的突破口就是对重点句 子或词语的品味 , 品味是深入语言内部 , 探求语言神韵 的魅力。笔者在这一教学环节 , 做了如下引导 :“ 用 ‘ 撒 盐空中 ’ 和 ‘ 柳絮因风起 ’ 来比拟白雪纷纷 , 你认为哪一 个比喻更好 , 为什么 ? 请小组合作探讨。” 学生们通过认 真的交流探讨 , 从多个角度回答 :“ 我认为盐更像 , 柳絮 飞得过高过远 , 不像雪 ”;“ 我认为 柳 絮 更 好 , 柳 絮 的 轻 盈飘洒更像雪;柳絮更贴切 , 它预示着第二年的春天即 将到来 ……” 此时 , 笔者一 一 鼓 励 学 生 发 言 中 的 亮 点。随后把 同 学 们 所 说 的 归 纳 一 下 —— — 盐 和 柳 絮 的 颜 色、外形都比较接近雪 , 可以说都具备了比喻的先决条件 ‘ 形似 ’。可为什么大多数同学都认为 ‘ 柳絮因风起 ’ 更 好呢 ? 我想首先是 , 正如这几位同学所说撒盐像人为人

工的 , 比较刻意 , 没有诗意 , 缺少雪花的柔和之美;而轻 柔的柳絮随风而起 , 在空中漫天飞舞 , 这种轻盈飘逸的 形态非常像白雪在空中飘飘洒洒 , 比喻准确自然。第 二 ,‘ 柳絮因风起 ’ 给人以欢快轻松的感受与咏雪时融 洽、温馨(课文中 ‘ 欣然 ’、‘ 大笑乐 ’ 这些 词 语 所 反 映 出 的 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相吻合。第三 , 柳絮给人以春 天即将到来的感觉 , 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 :‘ 冬天 到了 , 春天还

会远吗 ? ’ 给人以丰 富 的 联 想 , 有 丰 富 的 ‘ 意蕴 ’。所以好的比喻不但要有 ‘ 形似 ’, 还要有 ‘ 神似 ’, 要形神兼备。” 通过笔者 “ 晓之以情 , 动之以理 ” 的细致点 拨 , 总结中蕴藉审美的启示 , 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范例 和方法 ,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这样的示范赏析 , 就能入 情入理 , 深入到语言的内部 , 学生才会感受到文言文语 言的魅力 , 再遇到类似文章时就会活学活用。

二、有感而发的延伸 , 丰富审美的内涵

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 在文言文教学中占据重 要的环节 , 或者说是 “ 画龙点睛 ” 之笔 , 有了上一个环节 的示范讲解 , 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这种审美技巧 , 最 后就落在拓展 “ 类文阅读 ” 的环节 了 , 在 知 识 迁 移 的 过 程中 , 既巩固已学的知识 , 又能达 到 举 一 反 三 , 触 类 旁 通的作用 , 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语感和鉴赏能力。笔者 在这一环节 , 做如下引导 :“ 讲到这里 , 老师又想到一个 例子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也有一句咏雪的千古名 句。当然他所描述的景象与我们课文中所讲的 ‘ 白雪纷 纷 ’ 的景象略有不同 , 我们先来看一下他所描述的雪景 是怎样的(播放边塞雪景图景。我们课文中所描述的 是雪花飘扬的形态 , 而这幅雪景却是雪凝结在枝头上 , 生活在北方的同学一定都有这样的感受 —— — 尤其是晚 上下了一夜的大雪 , 清晨我们走在马路上或在校园中 往往就会看到这种独特的雪景。课文中谢道韫用 ‘ 未若 柳絮因风起 ’ 来形容雪花飘扬的形态 , 那么唐代诗人岑 参 又 会 用 怎 样 的 诗 句 来 形 容 如 此 雪 景 的 呢 ? —— —(课 件提示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 , 哪位同 学能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 ” 学生们回答如下 :“ 我感 觉诗人的想象非常新颖奇 特 ”;“ 我 觉 得 这 句 诗 的 意 境 特别美 ,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 诗人用梨花来比 喻白雪 , 所以偏说由春风造成的 , 这就使人几乎忘记了 冬天的寒冷 , 而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 ”…… 学生们精彩 的回答 , 看出对课文的学习有一些意犹未尽之意 , 此时 教师及时地组织学生交流、探讨 ,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 挖掘文本资源 , 促进课内外知识互为补充 , 逐渐丰富审 美的体验。

三、举一反三的练笔 , 提高审美的能力

鲁迅曾说过 :“ 并非为美而存在 , 乃是美为人而存 在 ”。教学中的审美活动 , 它不仅仅是情感的介入 , 更难 能可贵的是基于文本的再创造 , 这是实现文言文审美

上一篇:协会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