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5课预习教案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5课预习教案(共7篇)

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5课预习教案 篇1

二、 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 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 (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教后记: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5课预习教案 篇2

一、感悟说明方法

本组教材安排了四篇说明文, 分别是《鲸》《松鼠》《新型玻璃》和《假如没有灰尘》。文章中作者多处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种种说明方法, 还要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的妙处。

《鲸》一文是这组课文的统领, 作者运用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通俗、生动、准确的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进入本组课文的学习, 可将这篇课文的导读作为一个引子, 让学生在读一读、填一填、划一划、议一议、想一想等多种体验中, 清楚地认识到鲸是巨大的动物。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过渡到《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 教师则可设计自主阅读提示, 把从《鲸》一文中习得的说明方法灵活运用于本文的阅读实践。

本组课文阶段性学习结束后, 应让学生在渐进式阅读中学会自我建构。不妨让学生进行单元小结, 可以做卡片, 也可以列表格。

二、揣摩表达顺序

一般说来, 说明文表达顺序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而又以逻辑顺序最为常见, 它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顺序的。抓住文章的主线, 便可牵一“序”而动全文。

对于小学生而言, 设计列表填空的方式来理清文理, 既可提炼出课文知识内容的骨架, 又可显示出课文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假如没有灰尘》, 通过以下表格的填写, 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思路, 而且有助于弄清课文各段落中总分、并列的关系。

本组另一篇课文《新型玻璃》则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课文前五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 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且富于变化。对这篇课文的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体会在布局谋篇上的匠心独运, 从中领悟说明文章表达式样。

三、品味语言特点

我们在关注说明文不同说明方法的同时,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也应细细品味。怎样细致的观察事物, 怎样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畅晓明白, 又怎样把枯燥的事物写得生动有趣, 不同说明性文章又有着怎样的表达风格, 本组课文都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

1. 赏析语言

说明性文章并不因为有了“说明”这一特性的存在而导致文章语言干涩, 相反,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更为准确、精炼, 而且有的还很优美。

打开《松鼠》一文, 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我们在喜爱小松鼠的同时, 不得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以及准确精炼的说明。

教学《松鼠》可重点围绕“松鼠是那么可爱,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展开对话, 精读品悟。从松鼠“外形的美丽”“动作的机敏”“搭窝时的聪明”几个方面抓住关键词句, 从美读中感悟松鼠的漂亮可爱。还可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一说喜欢它们的原因, 从而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活化语言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 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 才能入境生情, 促进自悟。教学时可变理性认知为主为感性体验为主, 采用一些必须的中介手段凸显事物形象,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如《鲸》的教学, 演一演, 以手掌为鲸, 加之语言的描述, 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 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又如画一画, 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 再以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⒊对比阅读

本组四篇课文用词准确, 语言精练, 但又略有不同, 为学生感受不同说明文章的不同表达风格提供了范例。

(1) 不同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鲸》一文在本组课文排序中位居首位, 紧随其后的是《松鼠》, 而两篇课文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习完《松鼠》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鲸》与《松鼠》在表达上的异同, 从中感受到不同说明文不同的表达风格。

(2) 同题说明文的比较阅读

学生阅读《松鼠》, 如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徜徉, 把同是《松鼠》的文艺性说明文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通过比较阅读, 产生新的发现。

四、创设交流情境

阅读是一种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语言能否得到发展, 取决于有多少机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因此, 教师应因文而异, 尽可能创设语言交流情境,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引起争辩, 在思辨中激活思维。在不断地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 让学生获得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

如教学《新型玻璃》, 可采用“新产品推介会”的形式创设语言情境, 一部分同学扮演玻璃厂新闻发言人介绍新产品, 一部分同学扮演媒体记者, 对新产品进行采访。通过“新产品推介会”, 学生不仅回顾了五种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 而且还重组了课文语言, 明白了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 面对不同身份的人, 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学生在产品推介时创造了介绍新知的语言, 这种语言是鲜活的, 具有强大的再生力。

《鲸》一文中, “鲸不属于鱼类, 是哺乳动物”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根据这一特点, 课堂以“鲸试图参加鱼类比赛而遭到拒绝”设计现场模拟情景对话。这种对话形式对学生而言, 看似简单, 实则是一种挑战。学生要把课文、课外读物以及电视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同类聚合, 正确归类, 还需要通过对语言的捕捉和敲打才能完成, 将阅读、想象、说话巧妙地融为一炉, 实现语言和知识在心理上的重构。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知识点, 又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搭建读写平台

运用语言同样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学习了说明文后, 可运用迁移规律, 实现读写结合。

如《鲸》一文, 在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后, 出示一些随文练笔的作业请学生任选其一完成 (1) 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 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3) 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而《新型玻璃》一文, 则可由课文的结束段引发学生想象, 激活创新思维。可学习作者介绍新型玻璃的写作方法, 将你准备发明的新型玻璃也写一段话加以介绍, 插入到课文中, 使它与原文有机整合, 也可以《新型玻璃》的自述来写一篇短文。

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5课预习教案 篇3

1.你解决了哪些生字、新词?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大家汇报字、词学习情况。

春夏之交:春季将去、夏季将来的时候,即暮春将去,初夏即来之时。)

夜以继日:晚上接着白天,日夜不停。也作“日以继夜”。

操劳:辛辛苦苦地劳动,费心料理。

干扰:扰乱。

诚恳:真挚恳切。

簸箕:用来簸粮食或撮垃圾等的一种器具,用竹蔑、柳条、铁皮等制成。

吱吱扭扭:象声词。

为难:(1)感到难以应付。(2)作对或刁难。本文取前一义项。

拘束:(1)对人的语言行动加以不必要的限制;过分约束。(2)过分约束自己而显得不自然。本文取后一义项。

旮旯:角落,偏僻的地方。

在行:内行,对某事富有经验。

苕帚:扫地、扫炕、扫东西的用具。

糁儿:谷类等磨成的碎粒。

端详:(1)仔细察看事情的前后经过。(2)庄重安隐。本文取前一义项。

2.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3件事。

第一件事是毛主席在花山时不因为自己的工作而影响乡亲们的正常生活,叫警卫员将集中到村里另外一台碾子上碾米的乡亲们请到自己屋外的碾子上碾米。

第二件事是毛主席将一直舍不得喝的茶叶拿出来,让警卫员沏给碾米的乡亲们喝。

第三件事是毛主席利用工作间隙,帮助乡亲们推碾子碾米。

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毛主席对人民群众无微不至的关怀,充分地认识到毛主席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无私工作的伟大情怀。正因为毛主席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人民群众,所以他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所以他所领导的革命才能够成功,才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受到了很深的教育,那就是:关心人民,关心他人,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赢得他人的拥护。

3.你画了哪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l)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毛主席的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从正面表明了他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关心,反映了他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爱护;二是进一步从反面来说,说明如果照警卫员那样的做法,会产生的一些不良后果。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感到毛主席时时处处都在注意观察和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时时处处都在关心和爱护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了伟大领袖体察民情,关心、爱护人民群众的崇高精神。

(2)主席说:“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主席精辟地阐明了人民群众与革命军队之间的鱼水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人民支持着革命,革命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民,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革命就不会成功。而要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就要关心、爱护人民群众,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同时,也表现出伟大领袖毛主席从来都将自己看作是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从不搞特殊化,从不需要特殊照顾的伟大风范和高尚的人格力量。

4.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课文对毛主席让警卫员请乡亲们到自己屋外的碾台上碾米,毛主席要警卫员将自己舍不得喝的茶叶沏给乡亲们喝这两件事情写得比较详细;而对毛主席利用工作间隙帮助乡亲们碾米这一件事和对毛主席为什么住进了“花山”这个村子,他住的农舍是怎样的情形,他是怎样夜以继日地工作的这些内容,有的不写,有的一笔带过,有的写得比较简略。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篇4

高家店小学林云平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预习交流、检测。

1.自己读,小组间赛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提示“乐”、“亡”、“剥”、“遮”的读音。

2.比较下面多音字的读音:

快乐---清平乐剥落---剥皮剥莲蓬亡羊补牢---亡赖 .......

3.师生互动交流对词语及诗词大意的理解及疑难的词句。

4.自己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这三首古诗词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怎样的乐趣?指名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二、学习新课。

1.品读《牧童》,享受童趣:

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这句诗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铺”、“六七里”,让你感觉到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从“弄”字,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⑵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

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3)达标检测.联系《牧童》一诗填空。

诗中有景——这景是,诗中有情——这情是。

诗中有人——这人是,诗中有声——这声是。

2.学习《舟过安仁》,合作探究:

(1)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共同探究弄懂。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①“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

样的疑问?

②“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怪生”一词,说明了诗人怎样?原来是什么?

(3)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诗人喜欢他们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5)达标检测.联系《舟过安仁》一诗填空。

诗中有作者的所见 ——这所见是诗中也有作者的所悟——这所悟是

3.学习《清平乐·村居》

(1)导入。同学们,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 卜算子·咏梅”、“清平乐”„„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南宋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2)自由轻声的读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3)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醉里”是说谁醉?是作者还是老夫妻?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4)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想象人物之间的对话,小组内练习交流。

(5)达标检测。文中的三个儿子分别在干什么?他们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大儿子正在,他想:二儿子正在,他想:三儿子正在,他想:

(6)自由交流。读了这首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三、总结拓展。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还有很多,让我们课后去收集,去整理,把

下面诗句填完整,感受他们的童年生活,认识更多的“小儿”。

(),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散学归来早,()。

蓬头稚子学垂纶,()。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试图通过小

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任务驱动下,经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际汇报展示、集体讨论探究等环节,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教者的动机是好的,课堂上也出现了许多精彩的瞬间和令人欣慰的局面: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表现激发了教师的热情和灵感,因此,整节课,本人感觉教得轻松活泼,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美中不足的是,在顺势发挥中,本人忽略了对全局的掌控,在有些环节,过于粗放,时间分配不当,导致前松后紧,延时结课。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的教学功底、教学能力、教学智慧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成长自己。

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5课预习教案 篇5

陈丹

教学目标: 了解人物的基本结构以及绘画中人物的动态的表现要点,并有意识地运用这一美术语言记录和表现周末的生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以及乐观、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物基本结构。2 抓住人物的动态表现要点。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2分钟

1.师:同学们,在一周里你们最喜欢的是哪几天呢?为什么? 2.师:平时,你们的周末生活是怎样度过的呢?在周末里,你最喜欢做些什么? 学生漫谈自己在周末与亲人、朋友、同学之间最喜欢开展的活 动:如郊游、学骑车、体育锻炼、学特长等等。(交流欣赏自己带来的在周末里的照片)教师小结:同学们都喜欢度周末,因为周末的生活轻松惬意,我们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好好休息,轻松娱乐或学习锻炼……周末是我们学习工作的充电站,合理安排、开展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

这节课,我们就来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我们周末生活的美好时光,好吗? 二.分析讨论解决人物的动态表现问题 10分钟

师: 首先我们来进行一个游戏: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静止状态的简笔画人物。2.问题:怎样画才能使静止的人物动起来?(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些物品,如足球、羽毛球拍、扫帚等)尝试练习:改变黑板上静止人物的头、躯干、四肢的动作,看谁在一分钟内画出的人物动态最多。思考1:人体的结构

思考2:人体的动态变化是由身体的哪些部位产生的? 三.师生评价、讨论、总结。3分钟

1.统计每组表现的人物动态的数量,对学生的参与、表现予以评价、肯定。2.发现学生尝试作业中的问题,如弯腰、下蹲等动态的表现。

3.师生共同解决尝试作业中的问题,结合教师示范,讲解人物动态表现的合理性。如跑的动态是身体前倾,两臂前后分开,双腿迈开,双腿迈开的弧度越大则速度越快…… 小结:人体的结构可理解为头部、胸部和髋部这三大部分再加上四肢。人体的各种动态变化都是由身体各关节的变化而产生的,如颈部、腰部、手肘部、膝盖等。掌握了人物动态变化的要点,能帮助我们更生动地表现生活中的人或事物。

四.作品赏析 2分钟

出示表现周末生活题材的绘画作品,师生欣赏、评述。

《放风筝》、《学骑车》、《修鞋》、《林间》。1.分析画面表现的主题内容。

2.画面中人物活动的动态、表情分析。

3.相关环境的表现及添加适当的文字能使周末日记更显精彩!五.自主表现 21分钟

师:欣赏了画家及同学们的作品,如果我们也来把自己周末里美好时光记录下来一定非常有意义!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周末里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或人物呢?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

作业要求:用绘画的方式画出自己在周末里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或人物。六.交流评价 2分钟 1.自评。

2.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5课预习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准备:林海音生平简介资料。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学生放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2.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窃读记》。

3.板书课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测:为什么要窃读?是怎么窃读的?窃读是怎样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认真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自学生词新词。

6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测学情

1.认读生字与写字:

如“目的地”的“的”读 dì;“踮起脚尖”中的“踮” diǎn读;“暂时”中的“暂”读 zàn;有一些字的笔划较多,如“饿”“惧”“檐”“酸”“撑”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词语的含义:

3.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记叙的线索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读懂意思,读出味道。下面,就让你们就反复地读一读吧!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3)让学生概括地说说课文是怎么记叙“我”窃读的经历与感受的。

(4)整理课文记叙的线索: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4.品读课文,体会走进书店的经历

(1)默读第3自然段:

画出“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或关键词。指名学生朗读,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跨进店门,暗喜”,“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写出了她读书的渴望与急切,这些都说明了她特别喜欢读这本书。)

(2)想像当时“我”找书的样子。表演体会。

(把鲜活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想像与表演,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体验。)

(3)她这样去窃读,你们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4)引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暗喜、渴望、急切的心情。

四、置留问题,当堂训练。

1.她是一个多么爱读书的小姑娘!当她找到那本想读的书,又是怎样阅读呢?她有怎样的心理感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读一读,写一写:

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

4.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五、分层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和重点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1-4自然段,体会作者窃读时的快乐。

2.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教学重难点:从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中感悟“我”窃读的快乐。教学准备:收集与书有关的名言。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姑娘,为了读到自己喜欢的那本书,费劲了力气才找到。那么,她是怎样阅读呢?有什么感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自学提示:

1.认真阅读课文。

2.用--画出“我”窃读时的样子;用﹏﹏画出“我”窃读的方法。并同桌交流体会。

8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同学们谈各自的体会。

2.重点指名读第3自然段,体会我读书的样子与内心:

⑴体会“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①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感悟写法,体会语言精妙,训练语言运用能力。)

⑵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①快乐的是什么?恐惧的是什么?

②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联系生活说一说。)

⑶引导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内心。

3.默读5~10自然段:

体会“我”窃读的滋味,交流自己的感动:

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动,然后,自主交流,师生对话,联系生活,关注体验。

⑴“害怕书店老板发现”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⑵“把自己隐藏起来”是什么滋味?

(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⑶“赶上天下雨”是什么滋味?

(为了读书,却庆幸下雨,并且希望越大越好,还装着邹眉头,望街头。这样的窃读方式令人感动。)

⑷“饿得饥肠辘辘”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太饿了,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⑸“日光灯亮起来”是什么滋味?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⑹“我走出书店时”是什么滋味?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3.联系生活实践说说“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三、感悟写法

1.引导:这篇课文真实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学生讨论,相机引导学生朗读)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品悟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语文的基础。)

2.小结:这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四、拓展延伸

1.以后你应该怎样来读书。

2.说一说有关读书的名言。

五、当堂训练:

1、填空:

课文以____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写几条读书的名言。板书设计

1.窃读记

贪婪 害怕

开心

朴实而又生动感人

饥饿 依依不舍

麻木 轻松 教学反思: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分角色读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读书和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学习了《窃读记》,我们认识了一位热爱阅读的同龄人,和她一起体会了窃读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堂课,我们又将结识一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接下来,请大家随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爷爷的家,静心聆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生齐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的?

生提问:小苗是谁?大树是谁?他们在对话中都谈了些什么等等。

师总结:读书就是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边读边疑,最后又在读中解决疑问,那才是真正的读书高手。

二、自学指导

1.认真阅读课文,用--画出生字生词。

2.思考:苗苗与季老先生讨论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6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测学情

1.指名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出示下列词语: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三侠五义 绿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滚瓜烂熟 偏科

指名认读。

3.师:看来读通课文不是难题,谁能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苗苗 季羡林)

师:对于季羡林爷爷,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搜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分享搜集的成果。

4.在对话中,苗苗同季爷爷交流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见解?你的感受又怎样?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c.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生小组合作并讨论交流。(师板书:阅读、偏科、外语和古诗文)

5、深入浅出,辩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做个鉴定(屏幕出示):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再比较一下,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师总结: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对我们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有人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屏幕出示)

阅读,是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是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品味题目寓意。

比较:“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

(课题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四、写作结构剖析

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式。一般的访谈录在课文前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等。

五、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诚如《窃读记》中那位老师说的一样:“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六、当堂训练

1.读拼音,写词语。

cǎi fǎng shuǐ hǔ zhuàn piün ký wãn lǐ guàn tōng gǔ lì lû lín hǎo hàn cãng jī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能在带点字正确读音下标上我喜欢的记号。

绿林好汉(lǜ lù)《水浒传》(chuán zhuàn)倒下(dǎo dào)

盛白面(chãng shàng)散文集(sǎn sàn)宝藏(cáng zàng)

3.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您喜欢看 三国演义 还能将 水浒传 里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2)这时 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 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3)我边走边想 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 那本书放在哪里 左边第三排 不错

4.阅读冲浪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1)这句话中“闲书”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正课”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季羡林先生认为,课外阅读有什么作用?

(3)你认为课外阅读还有什么好处?

5、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访谈录)

闲书

多看书

偏科

三贯通

学习外语

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教学反思:

3.走遍天下书为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毫不犹豫、一趟、背诵”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2.在朗读中体会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想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阅读的习惯。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读书名言,回顾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想想自己阅读经历与方法。

2.教师整理部分读书名言与读书方法,课件出示生字,一些重点句子及训练的句式。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毫不犹豫”等词的意思。教学准备:课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二、释题明意,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

2.质疑课题。(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句。

1.初读课文。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把生字新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把生字新词画下来,标下段落序号。

2.认字读词。

①教师呈现词语,学生自由拼读;去掉拼音,指名领读;读对了大家跟读。

②教师呈现文中带有生字新词的重点句子,请学生读句。

③指导写字。

师:你们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两个字最难写?谁来教老师写。(着重指导“豫”、“趟”的写法,学生可能认为其它字难写,可以顺势指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田字方格中指导书写。)

④读通课文。

师:大家已经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好,请同桌之间合作读书,每人一段轮流读,互相听评,帮助对方把书读得更通顺,更好。

四、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自读自悟。

师:为什么作者要以一本书为自己旅行的伴侣呢?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能否把我们课前提出的问题弄懂。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读文,并结合课文,交流感悟,教师注意评价多样性的引导。作者把书当作自己朋友,当作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次,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有新的发现。说明“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板书:常读常新)

3.感悟方法,拓展小练笔。

①感悟方法。

师: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她在读书过程中是怎样读的?(生读第7自然段。)

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方法吗?(体会: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小结收获、想象)

(板书:思考、品味、小结„„)

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一定顺序吗?(体会“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这一过程,简单理解,重点读中感悟。)

②关注练笔。

师:读了文中作者的读书方法,一定对我们有所启发,我们平时也读了许多书,你是怎样读书的呢?请大家拿出习作本,写一写,注意用上“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③展示练笔。选择几篇学生习作,请学生上台朗读交流。

④小结。通过学习课文,不仅知道了作者选择一本书作为旅行伴侣的原因,也了解了作者读书的方法。参照作者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一定有不少启发,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去实践、去体验阅读的快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过程中,抓住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落。同时,让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对话,交流自己读书经历与方法,让学生展示自我阅读的成功,激发学生动脑、动口的表达欲望。读中学写,既整合了教学内容,又体现了扎实的语文实践学习。]

五、当堂训练。

1.读拼音,写词语。

bàn lǚ yú lâ yóu yù

----------------------

2.形近字组词。

娱()误()侣()铝()诵()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第7自然段。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一。

教学重难点:能读懂作者以书为侣和反复读书的原因和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一、回顾导入,感知情感。

1.了解上节课所学内容:了解了作者带一本书旅行的理由和作者的读书方法。

(板书:以书为侣:原因方法)

2.了解了作者的选择,通过上一节课学习,你对作者有什么印象?(作者特别爱书,而且很会阅读。)

3.既然作者如此热爱书,爱读书,我们应该怎么读课题?(齐读)

二、体悟方法,品味情感。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这种爱书、爱读书的深厚情感,画上记号,想一想作者怎样具体地表达这种情感呢?可以在一旁写上批注。

2.检查自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师:你发现了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深爱书籍?说说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指名读相应的句子、段落交流感受,指导朗读。

(根据学情安排教学,下面为预设顺序,注意体会以比喻的表达方式为主。)

(1)假设。(第一、四、七自然段)

①学生谈体会。(作者怎么表达自己爱书的情感的?怎么调动读者的阅读热情的?)

②指导朗读。(如:第一自然段中,可供选择的事物应读出疑问的语气,以突出作者对书的钟爱。)

(2)比喻。(重点研读。)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c.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①引导学生体会把书当作朋友时的珍爱与亲密;把书比作家时的温馨和留恋;把书比作故地时的方便与依恋。

②把这三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用比喻对表达爱书之情的妙处。

③拓展练习。

师:根据你自己的读书感受,填一填,读一读,尊重学生个性化见解。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如: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杯耐人寻味的绿茶,也是一盏陈年的佳酿。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段最难忘的人生奇遇,也是嘴边一段喜爱的小曲。)

(3)设问(第三自然段)

①理解“毫不犹豫”。

②体会朗读,体会回答果断、爱书之切的情感。

(4)反问。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①学生交流体会。(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作者爱书的情感更进一层。)

②体会朗读,体会反问、质问的语气。

(5)列举交流学生自己搜集到的读书的名言资料。

(6)朗读全文,回归整体。(可指名接读。)

师:让我们带着对书的热爱,再次体会作者假设、比喻、反问的表达方法!(完善板书:热爱读书)

理由:常读常新

以书为侣热爱读书

方法:思考、品味、小结„„

三、阅读链接,升华情感

师:请大家放声朗读《神奇的书》

1.画出书神奇的地方。

2.想一想作者怎么表达的。

3.学习了课文,读了这首诗,谈谈你对书、对读书的感受,诵读这首诗歌。

[设计意图:在学生阅读感悟有所沉淀内化时,顺势引导拓展新的阅读内容,让学生有喧泄、展现自己情感与能力的空间,实现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最后的畅谈感受,更是实现学生对阅读兴趣与价值观的新的提升,让学生心中铭记“走遍天下书为侣”。]

四、当堂训练

1.拿出勇气: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平静心态: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3.补充能量:根据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以及同学们交流的读书体会,整理读书卡。

五、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

内容思考

品味欣赏

寻找新知

总结收获

产生共鸣 课后反思:

4.我的“长生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扉、瘾”等生字,并通过互相提醒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体会读书的快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习作中受益的语句,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体会“长生果”的寓意。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板书课题)

2.板题:我的“长生果”

二、出示自学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通过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理解课文。

3.摘抄文中优美词句。

三、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看自己能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问题:(1)我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

(2)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自学时间8分钟。

4.找出文中的优美词句,同桌讨论其中的含义。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1.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作者在作文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把自己感受深地方多读几遍,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批注。

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

(1)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如醉如痴。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方法学习作者写读书笔记:记书中优美的词句,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并在自己的作文中借鉴运用。

(2)作者在作文中悟到了怎样的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3)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说书是“我的“长生果”。

(4)引导学生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品读课文,积累词句

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和比喻的生动。

六、当堂训练

1.写出有关读书的词语和描写秋天的词语。

2.抄写文中的优美词句。

七、板书设计:

4.我的“长生果”

津津有味→废寝忘食→不求甚解→如醉如痴

阅读:博览群书如情入境写读书笔记

作文:构思别出心裁写真情实感借鉴模仿 课后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

②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重难点:交际与习作。课前准备:

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我爱学习”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时目标

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同学们,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在这次“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组内讨论,人人参与

①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

②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让其发言。

③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④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小组成员可集体出主意、想办法,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

三、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①提示互动内容:

◆《窃读记》中的小女孩,在书店里品味了“窃读”的快乐,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小女孩,在对长辈的访谈中获得了读书的启示。如果你采访了身边爱读书的人,你可以和同学交流采访的经过,谈谈采访的心得体会。

②全班互动。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

四、开展辩论,启迪思维

①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咱们可以展开一次辩论。

②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

③师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第二、三课时习作

课时目标

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角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①学生默读提示,划出习作内容。

②投影出示习作内容:

◆读书故事;

◆采访记录;

◆记一次辩论活动。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①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③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④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五、誊写作文,制作小报

①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

②整理习作和资料,小组合作办一期“读书乐”为主题的手抄报。

回顾拓展一

教学目的

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交流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代关于读书的名句,并谈谈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及体会。

3.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这一阶段的学习收获。

教学重点:结合本单元内容,交流学习活动,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教学难点: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来的学习收获。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句;一两张阅读记录卡;一张借书卡。学具准备:收集的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句;几张卡纸;制定的借阅规则;一个名言摘抄本。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在学习小组里,从课文学习、语言积累、写字、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几个方面,结合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提高。

形式A:小组内,从上述几方面按顺序逐一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形式B:每个小组,按上述几方面进行分配交流,小组汇报,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2.就课外的综合性学习,交流对读书乐趣的体会和学到的读书方法。

(1)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在课外阅读了哪些文章、书籍?你感受到乐趣了吗?哪些乐趣?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谁愿把你读书的乐趣和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3)你是如何获得乐趣和体会的?把你读书的方法讲给大家听,让别人也学到好方法,行吗?

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

注意: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觉得欠缺的地方,请大家帮助。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然后谈谈各自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或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他人的读书例子来谈体会。

2.请学生把搜集的其他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使所有人得到激励。

3.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句,当作座佑铭。

4.请学生在名言摘抄本上,分类摘记一些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

三、展示台

1.组织学生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讨论活动。

说说自己在假期读了哪些书?介绍其中一本书的梗概,并说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2.教师出示阅读记录卡,请学生观察,说怎样做阅读记录卡。

3.鼓励学生在班里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并制定借阅规则。

(1)你家里有哪些书?它属于哪一类?教师随机板书。鼓励学生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

(2)为了让班里的图书发挥更好的作用,使图书快速有效的流通,你有什么好方法?(制定借阅规则)

(3)引导学生制定借阅规则。

(4)教师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了解,根据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情况,引导学生以更多的形式,如展示读书笔记、自己的藏书目录等,充分展示学习的成果。

注意:阅读记录卡或读书笔记的展示可利用自习或课余时间进行,由小组长组织同学自由参观、阅读、评比。并对自己欣赏的作品进行投票或写出评语。对组成的兴趣小组,教师可参与他们的讨论活动,帮助制定活动计划,确保读书小组能够定期开展读书活动。班里建立的图书角,可由同学推选图书管理员,按借阅制度使图书角被充分利用起来。

通过展示使读书活动真正开展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班级形成人人爱读书的风气,逐步培养每个学生的读书习惯。

板书设计:

书籍的分类:散文 科普 小说 诗歌 童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奥秘》 《散落人间的精灵》 《泰戈尔诗集》 《格林童话》

相关链接: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中尽人皆知的名句,点明了阅读积累与写作倾吐间的关系,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汉刘向的名句。是对会读书重要性的比喻说法。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是在少年时不知道发愤苦读,等老了后悔再想要读书就迟了,应该珍惜时光。这是唐代书画家颜真卿《劝学》诗中的名句。原诗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5课预习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交流收集的材料,了解高尔基这个人物。

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3.初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你们了解高尔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吗?

同学们交流资料,最后明确:

(高尔基是世界闻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等。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他还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二、初读课文,围绕课题质疑。

1.板书课题:《小摄影师》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小摄影师是谁?他给谁摄影?在摄影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情况?他是怎么处理的?为什么要以小摄影师为题?„„)

2.初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够在读文中解决,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解决。

三、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按照读课文,画生字、查字典、选字义的步骤自学生字。可按要求填写表格。表格略去。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另外,“社”、“者”是翘舌音,“杂”是平舌音,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提示和纠正。

3.分析字形结构。

“摄”左右结构,“耳”的最后一笔是“

“胶”左右结构,右边的第四笔是“

”;第一个“又”最后一笔是“

”。

”。

”,不要写成“

“杂”上下结构,上边是“九”不是“几”,下边是“一”加“小”不要写成“木”。

“鞠”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 要写成“ ”。

”,不要写成“一”;右里侧“米”字最后一笔是“ ”不

“躬”当“身”字做偏旁时最后一笔不要出头。

“社”左右结构,左边是“

4.比较法识记字形。

”字旁,不要写成“ ”旁。

贴()吩()社()侧()

沾()纷()杜()测()

秘()胶()者()杂()

密()郊()著()染()

四、理解词语: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记者”、“杂志社”、“胶卷”、“秘书”等词语。

2.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摆弄:本意含有支配、调整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指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或指小男孩为高尔基调整坐姿。

吩咐:是要求对方按自己的要求做。课文中指高尔基听小男孩的话,拿了张报纸,坐下来。

停当:本意为齐备、完毕。课文中指小男孩把高尔基拍照前的准备工作全部做完做好了。

突然:指事先没有料到,一眨眼事情发生了。课文中当一切准备停当就要拍照了,小男孩一下子坐在地上哭了起来。高尔基没有想到会发生眼前这样的事情。

五、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想一想,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由于忘了带胶卷,因此没照成相的事。)

六、作业:

生字、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解决疑难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写作特点。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老师做简单的板书。板书顺序按同学发言的前后顺序。

(1.小男孩为什么要扔纸团给高尔基?

2.为什么高尔基看了纸条上的内容后同意小男孩进来?

3.小男孩进到高尔基办公室是怎么做的,为什么高尔基听从小男孩的吩咐?

4.小男孩为什么哭着跑了?

5.高尔基为什么要喊他回来?

6.高尔基为什么对待“小摄影师”和真正的摄影师态度不同?)

附板书 注:

为什么扔纸团? 在出示附板书时,为什么同意进? 不标序号,顺序可以

为什么听吩咐? 是乱的。

为什么跑?

为什么喊?

为什么态度不同

二、细读课文,释疑解难。

师: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质量,下面我们按照课文的顺序把问题条理一下,可标上序号,然后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攻破。

1.请一名同学读1—5自然段,解决质疑中的第一、二个问题。

(1)先小组讨论,然后班上交流。

(2)汇报交流:

①小男孩之所以用“扔纸团”的方法才能见到高尔基,是因为,高尔基是一位大作家,他既要看书又要写作,因此工作很忙。工作人员不让外人随便出入是怕打扰高尔基的工作,打断他的创作灵感。但是,高尔基一旦知道小摄影师来此的意图后,一定会同意他进去的,因为,孩子们了解高尔基,敬佩高尔基。另外,小男孩采用“扔纸团”的办法说明他很机智。

②摄影出示纸条上的内容:“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纸条上的前两句话打动了高尔基。因为高尔基看到小男孩是少先队员,他拍照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是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进步。因此,高尔基同意放他进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也可以体会出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1—5自然段。

板书:扔纸团 放他进

2.自由读6—11自然段,解决质疑中的第三、四、五个问题。

(1)三人一组讨论,一个人说一个问题,说的不对,不全,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2)按小组在班上交流汇报,可以说可以读。

①投影出示: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从“摆弄了很久很久”可以看出:一方面小男孩在调整相机的角度,解决采光等技术问题,为正式拍照做着准备;另一方面,他也可能多次调整高尔基的坐姿。由此可见,小男孩对此拍照十分重视和认真。从而也表达了他对高尔基的敬爱之情。时间对于高尔基来讲是宝贵的,是格外珍惜的,但是,对孩子他却十分慷慨,为了孩子他舍得花时间,即使

孩子占用了他很多时间,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说明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板书:摆弄 微笑

②“孩子为什么哭着跑了?”“高尔基为什么要喊他回来?

这两个问题可以用读的方式汇报。在读“突然”一词时,速度要急而快,说明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使高尔基一时摸不着头脑,等反应过来,孩子已经哭着跑了,眼前的一切,就发生在一瞬间。那么,小男孩为什么跑了?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小男孩出于礼貌,不愿用高尔基的胶卷,所以他跑出去,跳上一辆电车,想马上回家去取胶卷;二是小男孩此时心里十分难过,他本来经过努力终于见到了高尔基,并且还耗费了高尔基许多宝贵时间,本来可以拍照成功,实现自己的愿望,没想到一时疏忽忘了带胶卷,功亏一篑,所以他十分懊悔,哭着跑了。从高尔基的语言与动作中看出高尔基对孩子的宽容与关爱。”

板书:坐、哭 站、喊

(3)练习分角色朗读,也可加动作。

3.读12—15节,男生读高尔基,女生读秘书。解决质疑中的最后一个问题。

大家一起交流。

从“我很忙”可以看出,高尔基对宣传自己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从“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看出高尔基对下一代的事却十分重视。

师: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是懊悔,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

联系全文,小组讨论:要说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充分发挥想象。

可按下面的句式谈自己的看法。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借助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课文中大量篇幅描写了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朗读中应根据人物的身份、读出相应的速度和语调。比如文中的主人公高尔基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说话的语气应该慢一些,稳重一些。他热爱孩子,与小男孩的谈话要显得特别亲切。例:“是你扔的纸团吗?”要读出非常亲切询问的语气。“怎么了?”要读出非常关切的语气。“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声音要加大,读出亲切、热烈的语气。“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如果来的是个小男孩,就

一定让他进来。”第一句语调很平静;第二句则表现出对小男孩的惦念。先让学生试着读,然后分角色朗读。

四、作业:朗读课文三遍;练习复述课文内容。板书设计 可贵的沉默

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要有意识地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护,学习如何去关心和爱护别人。

2.知识要点: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

3.能力训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4.教学重、难点:领会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 教学过程:

一.板书《可贵的沉默》

1.谁说说什么叫“沉默”?(不说话)

2.看到题目你有哪些问题?

(为什么说沉默可贵的呢?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他们沉默时的神态怎样?沉默之后是一种什么情景呢?„„)

二.自由读文,解决疑惑。

1.读准字音。

2.理解词义。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骄傲:本文是自豪的意思。

神气十足:形容十分得意而傲慢的样子。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

情绪:人从事各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的心理状态。

索性:直截了当,干脆。

阻止:使停止行动。

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依然:依旧。

寂然无声:非常安静,没有声音。

期待:期望、等待。

追逐:追赶。

沉默不语:不说话。

瞥了一下:很快地看了一下。

郝免:依法定程序减轻或免除对罪犯的刑罚。

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个方面。

继而:接着。

稚拙:幼稚笨拙。三.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你从哪些句中读出了(或体会出)什么,在边上可做记录。

2.你哪个词、句不懂可用“~”做上记号。四.小组合作学习。

五.班上交流。重点体会交流以下内容。

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

(“极为珍贵的东西”在这里就是指要回报父母的爱。这句话是说“我”要让孩子们不光感受到爱,还要让他们懂得回报父母的爱。)

2.“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

(“足足一分钟”,表明“沉默”的时间很长。孩子们面对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个话题,一下子从“十分热闹”变得“沉默不语”,“所有的人”都不说话了,并且脸上流露出犯了错误的神色,这恰恰是他们可爱的地方。说他们可爱,是因为他们在觉察到自己错了之后,毫不掩饰,坦诚地流露在他们的神色之中。)

3.“像获得郝免一样,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这句话是“我”轻轻问“怎样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后孩子们的最初反应。“像获得赦免一样”,形容孩子们的错得到老师的原谅,心情轻松了许多;“躲躲闪闪的目光”,形容孩子们追问时表现出来的回避的神色;“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说明孩子们的目光慢慢地从各个角度转向老师,敢于看老师了。)

4.“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听到家长会上爸爸妈妈说他们的孩子在向他们表达自己的爱,这正是那节课上沉默不语“反省”自己的结果,这正是为师的快乐)六.有语气地朗读全文。

提示:朗读时,要注意人物不同的情绪变化。开始要读出孩子们欢乐、自信的情绪和热闹的气氛;在孩子们沉默时要读出内疚、后悔的心情;在孩子们明白了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要读出欢快、欣喜的语气。七.小结:

师:我们自学、合作学习了课文内容,并且有语气地朗读了全文,现在谁能说说为什么课文题目叫“可贵的沉默”?

(沉默是因为孩子们知道他们错了,沉默是对错误的承认,是对错误的反思。如果错了不承认,反而振振有词,强词夺理,就不是好孩子了。另外,沉默之后有补救错误的办法,有改正错误的行动,并且受到妈妈爸爸的表扬,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这个沉默是可贵的„„)八.谈体会:

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爱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不仅能自己的事自己做,还应帮助爸爸妈妈分担一些事情。在他们的生日之时,或者母亲节、父亲节之日,送上一句问候语,做张贺卡、写封信表一表心意,对于他们来讲将是一种多么大的快乐与幸福呀!除了父母,我们还应该爱身边所有的人,懂得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懂得给与将比得到更快乐。)板书设计 中彩那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板书:《中彩那天》

1.假如你中彩了,会是什么样?

(兴奋不已;高兴地跳起来;大专用欢呼;逢人便讲;想想今后怎么办?„„)

2.看到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谁中彩了?中彩那天的情景怎样?中彩人高兴的程度如何?中彩那天有什么事发生?„„)

过度:带着你们心中的疑问,听教师范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书中做了回答。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生字,理解词义:

3.难确定的部首:

“厂”:部首“厂”

“牌”:部首“片”

“或”:部首“戈”

“与”:部首“一”

“题”:部首“页”

“票”:部首“西”、“示”

“存”:部首“子”。

4.理解词语:

维持:使继续存在下去;保持。

生计:维持生活的办法;生活。

拮据:生活困难,缺少钱。

安慰:使心情安适。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不虚假。

信用: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

精湛:精深。

器重:本文指老板对父亲很看重,很重视。

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看,形容迫切地希望看。

崭新:极新。

馈赠:赠送。

闷闷不乐:心情不舒畅。

迷惑: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痕迹:残存的迹象。

教诲:教训,教导。

四、自由读文,把不理解的句子画下来。

五、作业:生字、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质疑),并讨论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

思考:(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2)课文内容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在班上谈读文后的体会。

(父亲是个大好人,不贪财,不图利,诚实、守信„„)

(课文是围绕着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写的。)

3.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心句)提问。

(为什么说只要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谁做到了诚实、守信?在什么情况下做到了诚实、守信?他是怎样做的?)

二、细读课文,理解重点(或理解词句)1.默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

2.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提问,最后归纳如下:

(1)为什么中奖后,父亲开着车,他的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2)母亲安慰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

(3)可以看出,那个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说明了什么?

(4)为什么我激动地说:“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

(5)为什么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父亲却显得特别高兴?

(6)为什么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3.小组学习

针对上述问题学习讨论,如除上述问题外,还有不懂的地方,也可提出来,组员共同学习、交流。每题可选代表在班上交流。

4.班上汇报、交流。

(1)为什么中奖后,父亲开着车,他的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因为家里生活困难,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他买的两张彩票里有一张中彩,恰恰是一辆奔驰牌汽车,而那张中彩的彩票又是父亲帮库伯先生捎的那一张,并作了记号。而库伯先生早已把此事忘记了。如今中彩了,父亲拥有这辆车,不但能实现自己往日的夙愿,而且能使家里的经济状况

大为改观,但是这样一来,后半生将会受到良心上的遗责,精神上的折磨。如果把车给库伯先生,自己今后的生活依旧贫困,美好的愿望很有可能成为泡影,但“我”的精神世界是轻松的、愉悦的、富有的。到底选择哪条路呢?此时的“父亲”心里复杂矛盾极了。)

(2)母亲安慰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

(是昧着良心把本应属于同事的奖品车留给自己?还是讲诚信,把“梦寐以求”的奔驰车让同事开走?这是一个“道德难题”。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得把车交给已经忘了在彩票存根上做记号的同事,如果自己把车留下,就是虚为的表现,就有愧于同事和自己的良心。)

(3)“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说明了什么?

(说明父亲非常想把得到的奖品——奔驰汽车据为己有,好实现自己多年来的愿望,扭转家庭贫困的处境。)

(4)为什么我激动地说:“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

(这句话的意思是:库伯家有钱,他不会在乎这辆车的。而我们家穷,这辆车对我们家来说是多么重要呀!即使爸爸留学生下这辆车也是有理由的,也是理所应当的。)

(5)为什么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父亲却显得特别高兴?

(在得与失面前,父亲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终于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诚实、守信的思想占了上峰。当父亲看着奔驰汽车被开起时,心里如释重负,因此显得特别高兴。)

(6)为什么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父亲打电话请同事来取车,正说明了父亲诚实,守信用,这种品质是难能可贵的,是用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所以说那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三、综合阅读,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思考:

(1)通过课文的学习,你对妈妈说的:“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有什么体会?

(2)本文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

(3)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的?

2.班内交流。

(1)交流体会。

(诚实、有信用,这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但往往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公与私,利与弊,名誉与金钱面前很难做到。然而,“活得诚实、有信用”就是说的、做的跟内心想的要一致,克服再大的困难,再大的痛苦也要兑现对别人的承诺。这样做了以后,别人就会相信你,信赖你,愿与你交朋友,愿与你一起共事。与此同时,你不但无愧于心,而且心中充满了快乐与幸福,而这种精神上的富有、充实,就是一大笔用金钱换不来的财富。)

(2)本文的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使用的是总分总结构。)

(3)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的?

(①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②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从4个角度提出问题:

A.针对课题提问;

B.针对课文的中心句提问;

C.抓信课文的重点句提问;

D.针对文章的写作特点提问。板书设计 第六颗钻石

教学目标:

1.能从课文内容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善良,懂得如何理解和尊重他人。

2.认识本课的2个生字。

3.能按“阅读提示”的要求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学习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理解“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

板书:《第六颗钻石》

围绕题目质疑。

(一共有几颗钻石?前五颗钻石怎么样?第六颗钻石什么样?围绕第六颗钻石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与第六颗钻石有关的人是谁?为什么要以第六颗钻石为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后,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珠宝店的售货员,不小心把六颗钻石掉到地上,她拾起了五颗,第六颗怎么也找不到。一个失业者捡到了钻石,心地善良的他听了“我”的话,把钻石还给了当售货员的“我”。)

2.自读课文后,刚才看到题目产生的疑问有哪些在文中找到了答案,做上记号。

3.自读课文时,哪些字词不明白,用查工具书的方法自己解决。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解释供老师们参考。

严格:在遵守制度或掌握标准时认真不放松。

临时:暂时;短期。

建议:向集体、领导等提出自己的主张。

溜达:散步;闲走。

来之不易:得来的不容易。本文指的是作者在当时得到在珠宝店当售货员这份工作很不容易。

偶然:本文指不经常,不是必然的。

珍惜:珍重爱惜。

忧郁:忧伤,愁闷。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焦躁不安:着急而烦躁,不安宁。

关照:关心照顾。

友善:朋友之间亲近和睦。

三、默读课文,寻找问题或自学课文,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1.在自学课文时,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用“

”画下来,然后从中寻找问题。

如:对“我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工作十分努力。”这句话我感受最深。

问题:作者为什么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或为什么说这机会来之不易?

2.在自学课文时,把你认为不可思议的情节或句子用“ ”画下来,然后从中寻找问题。

如:对“然而,就在第15天,出事了。那天下午,有个衣衫不整、又高又瘦的人总在柜台前溜达,从他苍白忧郁的脸庞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失业者。”这一情节我不理解。

提问:

(1)对于一个温饱都有问题的失业人员怎么会有能力,有心情进珠宝店里溜达?

(2)“我焦躁不安,像疯了一般到处乱翻。”

提问:课文第四自然段说:“有六颗钻石滚落在地上,”为什么在找钻石时用“像疯了一般到处乱翻”?而不用“像疯了一般在地上胡乱找起来”?

3.在自学课文时,把你认为可以填充内容的地方用“∨ ”标出来,然后提出问题。

如:“他缓缓地转过身来,“你有事吗?”他脸上的肌肉直抽动,表情很不自然。”

提问:(1)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脑子里闪现出的是什么?

(2)“我展开手掌,第六颗钻石正躺在手心。”

提问:她看到手心中的钻石有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怎样的心理活动?

4.在自学课文时,把你认为本文的重点或含义较深的地方用“()”画下来,然后提出问题。

如:“我想起母亲常对我说,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于是,我看着他的眼睛说:“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您知道,现在工作很难找,请多多关照。”

提问:(1)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想起母亲常说的话?

(2)她从母亲的话中受到什么启发?

又如:“他也看了看我,脸上浮现出友善的微笑。”

提问:失业者脸上浮现出“友善的微笑”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5.在自学课文时,对标点产生异议可用“?”表示出来,然后提出问题。

如:“我想起母亲常对我说,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

提问:(1)为什么不在“人”后面点个逗号呢?

(2)这句话什么意思?

6.在自学课文时,把你对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兴趣的地方圈起来,然后提出问题。

如:“我展开手掌,第六颗钻石正躺在手心。”

提问:作者为什么不写第六颗钻石回来后的心情、动作、神态等?

又如:题目《第六颗钻石》

提问:为什么不以《第六颗钻石回来了》为题?

四、快速读文,合作学习。

1.自己快速读文,想答案。

2.小组合作学习,说答案。

3.选出代表,班上汇报。

上述问题的答案归纳如下,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1.“作者为什么说这机会来之不易?”

(因为在众多应聘者的竞争中,作者通过了笔试、仪表、与顾客交流、推销商品的语言、艺术以及对钻石这一贵重商品技术、工艺的了解等等考核,终于迎得了环境好,薪水高的临时售货员工作。而这份工作又是自己走向社会寻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因此说这机会来之不易。)

2.(1)“对于一个温饱都有问题的失业人员怎么会有能力,有心情进珠宝店里溜达?”

(他可能正在为将要过生日的妻子选购一枚既便宜又美观的钻石作为送给妻子的礼物。或者结婚周年的礼物。„„)

(2)课文第四自然段说:“有六颗钻石滚落在地上”,为什么在找钻石时用“像疯了一般到处乱翻”?而不用“像疯了一般在地上胡乱找起来”?

(因为她已找遍了墙角和柜底,也就是说她找遍了她认为地面可能存留钻石的地方,然而,结果使她大失所望,因此她盼望出现奇迹,在实际上不可能掉在地面以上的物体上乱翻起来。)

3.(1)“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脑子里闪现的是什么?”

(她会说什么?如果问起钻石我怎么应对?„„)

(2)“她看到手心中的钻石有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怎样的心理活动?”

(她看到手心中闪闪发光的钻石,脸上露出惊喜的神情,她望着他的背影心想?真是个善解人意的好人呀!想到这里她高兴地跳了起来:钻石找到喽!„„)

4.(1)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想起母亲常说的话?

(2)她从母亲的话中受到什么启发?

(由于“我”看到那人的“表情很不自然”,使“我”想到母亲的教诲,使“我”想到捡到钻石的这个人并无恶意,他也许是太穷了,也许是还要养家糊口,也许一整天没吃东西„„所以才被逼无奈,悄悄拿了那颗钻石。)

(3)失业者脸上浮现出“友善的微笑”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我不会因为我的失业与贫穷而连累你,不会让你步我后生。的确找一份工作不容易,找一份这样好的工作更不易。我怎么能因为我的自私与贪婪毁掉一位责任心很强的女售货员呢?)

5.(1)为什么不在“人”后面点个逗号呢?

(如果自然断句在“人大”后面,那意思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如果“人”后面加个逗号,不但一看、一读就明了,而且强调的是所有的人,都具有这种本性,由此看来,“人”后面加个逗号比较妥当。)

(2)这句话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多数的人心地都是善良的。即使有的人偶然之间存有非分之想,但未必已经是良心泯(mǐn)灭,我们要善于唤起他们的良知,帮他们克服邪念。)

6.(1)作者为什么不写第六颗钻石回来后的心情、动作、神态等?

(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意犹未尽的感觉„„)

(2)“为什么不以《第六颗钻石回来了》为题”?

(《第六题钻石回来了》这是以结果命题。对于猎奇者来说知道结果就不愿意或没耐心去了解事情的题目、经过了。而《第六颗钻石》这个题目有引人入胜之功效。人们(读者)看到这个题目就会产生许多奇想,第六题钻石怎么了?落到谁手里了?发生什么事了?哪来的钻石?价值多少钱的钻石?„„)

上一篇:高校消防安全管理下一篇:学校运动会裁判长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