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体验情境 提高德育实效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设体验情境 提高德育实效(精选8篇)

创设体验情境 提高德育实效 篇1

——当前学校德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陆金华

一、当前学校德育现状分析

“今天的教育是在为明天培养人才”。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所教的学生就不能只是个知识的容器,而必须是有见识、有能力,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勇于体验,勇于实践,开拓进取的有用人才。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真正确立他们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我们的学校德育中,出现了种种忽视学生主体性、实践性的做法。

1、重管束,轻放手。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强调的是它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管束也有消极意义。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指出:“假如管教到了极度严酷的地步,也可以治好目前任性的毛病,但是接着来的常是更恶劣,更危险的心情,颓丧的毛病。那时,你便算是丧失了一个放佚不羁的青年,换来了一个心神沮丧的家伙,„„实则这种儿童终生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是没有用处的。”可见,放手在某种程度上比管束更为重要,它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管束不是管制,不是以强制的手段压学生,应重在启发他们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自觉地遵守各种规范。而放手也不是放任、放纵,它是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放手。有管有放,才能形成一种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要求又有个性发展的成才氛围,才能增强学生体验生活的积极性。

但是,在我们学校工作的实际中,有不少老师注重的是对学生的严格管制,为的是不出重大事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否则工作成绩将一票否决;搞活动搞的是包办代替:黑板报自己亲自上阵,队活动自己亲自设计,公开课上成表演课„„在这种管与被管的单一师生关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心体验。长此以往,必定扼杀学生的天性,埋藏他们的内在潜力,陶行知先生曾大声疾呼要对小孩子实行“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时日消化所学和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唯有解放,学生才能有积极主动的体验,生动活泼的发展。

2、重灌输,轻引导。

“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能后启发为说之。”我们不能只凭 自己的主观愿望,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道德思想的容器,不顾他们的积极性和承受能力,向学生灌输知识,进行道德思想的说教,要求死记硬背。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老师常以道德长者身份自居,注重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教,品行规范的灌输与行为的约束,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被动受控的消极客体,成了教育改造的对象。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因循守旧,盲目服从,缺少主动性、创造性,已有的道德品质得不到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又不能切实形成。因此教育过程中,重灌输说教,轻启发引导,必将会使学生参与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积极性受挫,不利于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健康成长。从我们一项调查可发现,现在的教育对象与学校教育之间有着五高五低的矛盾: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学习自理能力不断降低间矛盾;家长对其独生子女期望的提高与学生学习兴趣降低间矛盾;•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坡度提高与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降低的矛盾;学校对两个文明建设要求的提高与学生抵制负面影响能力降低的矛盾;同时全面发展素质的要求提高与学生家长怎样做人标准降低的矛盾。

3、重惩罚,轻激励。

学生处于成长时期,向往未来,上进心强,勇于体验、探索。但又缺乏知识和经验,不善于辨别是非善恶,自控能力较弱,在体验尝试过程中会受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风气的影响。这时只要讲清道理,循循善诱,就会抵制假恶丑,追求真善美,产生积极体验。对学生必要的惩罚是可以的,但以惩罚为主是不可能得到应有教育效果的,只能使学生感受失败的体验,放弃上进的努力,就象众所周知的“跳蚤”实验。一些学生由于内心积极追求平等欲望长期压抑、而导致不能成为集体中平等的一员,享受不到成功的体验,郁郁寡欢,终至自暴自弃。成为后进生,这不能说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悲哀。

4、重知识传授,轻社会实践。

现实的社会生活是学生体验的广阔天地。我国在中小学课程计划中专门开设了社会实践活动,要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以及军事训练等活动,引导学生接触工农,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和社会现任感。”但长期的家庭、学校两点的一线的“单行道”,家长的重智轻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又重新成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这样教育环境使儿童成了笼中之鸟,即使打开笼门,也没有胆量和能力去展翅翱翔,去体验生活。

二、思考

今天的教育是在培养明天社会的主体。对于对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的小 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起始阶段,他们的成长成才尤其需要不断获得需求的满足和成功的激励,需要主体的参与和积极的内心体验。“体验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少年儿童心理、生理特点的教育活动。“体验教育”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需要;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在“体验教育”中,积极为学生创设营造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情境,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实际,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作用的积极实践,也是对说教、灌输、包办代替等教育弊端的摒弃。

如何实施好体验教育,开展好体验活动?

1、引导主动参与。

体验活动离不开参与,没有参与,学生便不可能得到体验。但参与有积极主动参与和消极被动参与之分。积极参与是我们寻求的赖以提高活动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参与。在体验活动中,表现为儿童对活动每一个环节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并能不因活动的难易,不因问题的趣浓与否而间或参与,而是全程、深层次的参与。但小学生年龄小,识别能力差,自制能力差,他们往往对活动目的不明确或意志力薄弱,抱无所谓的态度,产生畏难情绪,从而消极被动地参与。这势必影响了学生体验活动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同时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让学生自主选择体验活动的主题、内容、方法、方式,以排除心理障碍,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与动机,产生持久的动力。

2、因地、因时、因人制宜。

体验活动多种多样,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加节制,没有约束。首先我们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不同情况制订活动内容。比如组织春游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景色的美丽,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如我校组织学生到十几里外的芳茂山远足、到国防教育基地参观、到电台与驻军包饺子联欢„„这些活动既经济又安全,效果很好。

3、坚持实践中育人。

体验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要让学生要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学习一种本领,体验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形成一种品质,养成一个习惯,做到“七个一”。按照这七个要求,我们可以组织“当一日小小警”活动,体验当交警的酸甜苦辣;组织“军营一日游”活动,体会我是一个兵的感觉;组织“一日打工”活动,品尝挣钱的艰辛;组织“我是小卫士”活动,激发大家环保意识;组织“今天我当家”活动,感受一下父母付出的辛劳;组织“下乡留学”活动,看到小伙伴学习条件的困难;组织“法庭听证”活动,增强法制意识; 组织“实践课题调查研究”,体会当小科学家的感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有所体验,有所领悟,有所收获。

4、知、情、意、行相统一。

体验教育活动是体验生活,感情人生,养成品质,提高素质的一个完整过程。学生对生活实践起初的体验、感受能够激发他们良好的情绪,产生积极的情感。同时通过体验与感悟,促使少年儿童明辨是非曲直,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对学生今后的行为加以引导,产生深远的影响。组织体验活动要注意活动的系列性、连贯性、经营性,要善于挖掘教育功能,同时要运用激励原理,吸引更多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来。

5、构建社会化网络。

体验教育活动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建多模式,多功能,多样化的社会化网络,必将极大地推动体验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以学校为中心,由一所学校连结所在社区的部分工厂企业、事业系统和政府部门共同组成社区教育委员会,定期研究学校的办学方针和中心工作,及时反馈社会信息,筹集活动基金,以形成全社会关心教育,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也可以以社区为中心,•由街道办事处或由区、•镇政府及派出所机构牵头,社区所有的中学、小学、幼儿园和所在地区的工业、城建、部队、公、检、法、科、教、文、卫、体等企事业单位和领导共同参加,组成街道一级或区镇一级社区教育委员会,协调各方关系,为学生体验教育活动提供极大的便利。

体验教育重在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养成品质,提高素质。通过体验教育,学生将回对做人做事道理的认识不断深化,对这些道理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达到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程度,达到了本质和规律性认识,并逐渐实现了从认知到践行的转化。所以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运用“体验教育”的理念作向导,坚持以人为本,主动参与的原则,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定会使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获得健康向上的人格意识。

主要参考文献:

创设体验情境 提高德育实效 篇2

一、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配乐朗读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所喜爱与接受的一种朗读方法。借助音乐,学生可以轻松地进入到文本所营造出的学习气氛中,进而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朗读得更投入,更有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音乐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在学习“又是一个中秋夜……倔强的呐喊……”这段话时,有些学生很难体会到此时此刻阿炳心中的悲凉与凄苦,也就难读出深深的情感来。为了促进学生与文本内容产生共鸣,笔者特意采取了配乐朗读的教学方法,把《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播放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随着音乐来朗读。这样一来,学生的情感很容易被乐曲营造的气氛所感染,进而很快便读出了感情,起到了良好的朗读效果。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具体学习需要,用音乐去渲染气氛,去感染学生,对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必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角色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实践证明,在学习中学生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与文本内容产生共鸣,进而读出情感。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出角色情境,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还可以使学生在基于自己角色的基础上,用心去朗读,去感知,最大限度地去揣摩角色的性格,品味角色所要表达的意义,从而真正读出味道来。

如《云雀的心愿》一课,文中有许多小云雀与妈妈的对话,这些对话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学习重点具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一篇带有科普性的短文来说,如果只是让学生干巴巴地把课文多读几遍,学生很容易感到厌烦。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不妨结合学生学习需要,为学生创设出一定的角色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角色的特点,尽情去想象,去朗读。这样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增加朗读的趣味,还可以使本来枯燥的文本在学生的趣味朗读中平添几分魅力。

由此可见,在朗读教学中,依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创设出一定的角色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与本领,提高朗读效果。

三、创设对比情境,发现语句蕴含秘密

在语文教学中,有心的教师就会发现,要想读出一句话的感情来,关键就在于对某个字或者某个词的把握上。因此,结合这个特点,教师如能创设出恰当的对比情境,让学生去琢磨,去发现,这样不仅可以发掘出语句蕴含的秘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朗读的无限快乐。

如《燕子》一课,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富有情趣是其最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尽情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朗读“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荡漾开去”这句话的时候,我故意把“一圈一圈”这个词语漏掉了,立马有学生指出“老师,你漏掉词语了”。此时,我故作不明,道:“加上这个词和去掉这个词没有什么区别啊!”这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了对词语句子的品味当中。为了使学生的感受更深刻,我特意让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去掉词语的句子和原句有什么不同,在学生的对比朗读中,他们对词语句子的理解更进一步,有效提升了朗读效果。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如能通过范读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对比朗读情境,进而指导学生在对比朗读中品味语言,感悟语言,如此一来,学生的感悟会更深刻,朗读效果会更显著。

四、创设想象情境,拓展学生诗意天空

在教学中,有许多写景类的文章语句优美,非常适合学生朗读,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如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出恰当的想象情境,必将会使学生诗兴大发,进而在想象中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使学生能够轻松地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来。

如在教学《草原》一课第1自然段草原美景时,为了使学生朗读得更投入,更有味,笔者特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想象情景,让学生说一说,提起草原,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在想象的驰骋中,并结合多媒体上所看到的场景,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出来了,尽情去表达,去描述。此时,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一望无际的草原……教师再把学生的思绪转入到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此时,学生有了前面的想象作为铺垫,很容易就被具体的草原美景所陶醉了,在朗读的时候,他们就会更投入,更有感情,起到了良好的朗读效果。

由此可见,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如果言语表达有难度,教师就可以借助想象为学生营造出一定的想象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到这种学习情境中。这样一来,学生理解起来会更轻松,朗读起来会更容易,进而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魅力,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朗读教学中,创设情境是真正能够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不断钻研,尽可能多想办法,创设出恰当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朗读,乐于朗读,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创设情境,提高历史教学实效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121-01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与积极性,培养历史探究的能力。”依据新课程理念精神,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要创设出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历史,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感受,使学生学习历史的趣味更浓,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创设多媒体情境,形成直观体验

在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发生的年代较为久远,学生缺乏直观的体验与感受,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创设出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直观的体验感受,达到深化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由于学生对鸦片战争给中国老百姓带来的危害并没有太深刻的体验感受。怎样才能使学生认识鸦片的危害,从而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呢?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为学生播放了清朝时期的中国人由于吸食鸦片面黄肌瘦,饱受鸦片折磨的相关影像资料,激发了学生的愤慨之情,认识到虎门硝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媒体情境的创设,将赤裸裸的历史现实摆在学生面前,他们学习热情高涨,获得了直观的体验感受,自然提升了历史教学的效果。

二、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方式。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散漫、随意,学生自然对学习历史的兴致不高,相反,教师如果能够通过磁性的嗓音,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对即将学到的历史知识进行烘托、描述,将会有效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工业化的起步》这部分知识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课堂导入时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在平常的生活中经常听到大人说‘洋车、洋碱,他们为什么不称之为‘自行车、肥皂呢?20世纪50年代,我们的国家不会生产这些东西,都是从洋人,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从外国进口来的,这些百姓生活的必需品为什么我们国家没有呢?那是因为当时我们的国家太落后,针对这种落后状况,毛主席曾经说过:‘我们会造什么?会造桌子、椅子,会种粮食外,像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等我们什么都不会造,怎么能不落后呢?为了改变这种落后面貌,便有了我国工业化起步的开始,那么,我国工业化革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请大家自读课文,在关键语句下画上横线。”这样的课堂导入,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语言情境,有效激发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语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我国工业发展有了基本的了解,为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积极探究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问题的提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其学习能力。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这部分内容时,为了使学认识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以及大陆与台湾密切联系的巨大意义,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为了促进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我国对台提出了什么样的政策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给海峡两岸人民的友好交往带来了哪些便利?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台湾人民的民族感情,笔者又提出:“你能通过相关资料来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吗?”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下,学生想了解台湾历史的思想情感被激发,很快投入到文本内容的说明与学习中。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基于对学生基本知识经验把握的基础,创设出恰当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了爱国情感,起到深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总之,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许多,如图片情境、表演情境、诗词情境等,教师要认真选择、精心设计,避免形式主义,确保情境的创设能够真正为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服务。

创设数学情境 增强情感体验 篇4

奉贤区育秀实验学校 张光英

长期以来,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而学生作为知识的受体,他们参与课堂的主体能动性潜能却被无形地压抑了,学习数学对很多学生来讲毫无乐趣,这严重地妨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尤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随着二期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主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成了众多数学老师的共识。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要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教师就要把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多给学生自由活动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处于主动实践、积极思考的探索状态,让学生主动地动脑、动口,独立地观察、比较、联想、归纳,不断地去感受、去发现、去评价,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在体验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乃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下面本人就创设数学情境,增强情感体验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一.创设兴趣情境

兴趣是人类走向知识大门的第一级阶梯。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对于老师来说,就要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兴趣情境,让学生能通过这个情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学习看成是苦差事,反而会当作是“我要学”的快乐的事,并且会自觉地把这种求知欲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去,课堂的听课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例如在“频率”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引入学习的:每年中考分数公布后,各校大都会在学校大门口发布喜报,我们看见甲校500分以上有18人,乙校500分以上有27人,那么哪所学校考的好?由于这正是九年级学生所感兴趣的问题,问题一出,学生们都兴趣高涨,有学生说乙校,有学生说不一定,各说各的理,而这时老师就可以很自然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好今天的课——频率。

这样的设计让原本呆板的教学内容一下子活了起来,学生高涨的兴趣让原本枯糙的这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二.创设操作情境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而动手操作在数学几何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空间,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让学生在“做”中学的理念,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所以老师就要抓住课堂机会,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随时动手操作,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这节课上,我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了长短不一的10根木条,上课时我这样提问:“每人从10根木条中任意拿三根木条,试试你拿的三根木条能否搭成一个三角形?多试几次,你有什么发现?”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三根木条不一定能搭成一个三角形时,我再抓住时机提问:“那么三根木条符合什么长度或满足什么关系才构成三角形,何时不构成三角形?”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去发现数学的规律,从而很轻松地解决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教师若能够抓住时机,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理解并获得数学知识,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可以减轻学生学习中的理解困难,而学生的认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会在操作中得到培养。

三、创设尝试探究情境

新课标提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我探索,体验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给予,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按现代人的理解,“尝试”是一个复合词,由“尝”和“试”两个字组成。“尝”乃探测问题的难易;“试”乃探测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有效性。两字合在一起,乃是对问题的一种探测活动,其目的就是获得关于问题的难易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有效性的信息,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创设尝试探究情境,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空间。

例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尝试探究解决:平面上已经有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BC,现要寻找D点,使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请问:你能有几种不同的画法?问题一出,我发现原先基础较差,数学课常是旁观者的那几个学生也在积极参与,很努力地画着,而当他们发现自己的画法中有两种、三种是正确的方法时,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后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又让他们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去。而那些尖子生同样有他们体验的快乐:当他们把第四种、第五画法介绍给大家时,他们的脸上写满了自豪和自信。

我认为这样的尝试为学生获取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更能获取深刻、全面的知识。这样的尝试也给学生提供了发展思维的极好机会,即使失败也是一种极好的情感体验。

四、创设合作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为具有与他人协作和交往的能力是21世纪国民的基本素质之一,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弥补个人思维狭小单一的缺陷,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增强学习自信心;还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而合作的情境需要教师抓住课堂的契机来创设:在教学的重点处、在学生理解的疑难处、在知识的关键处。

如,在上面提到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节课中,我安排了两个合作交流讨论的情境:一是在学生独立完成寻找D点的画法后,我说: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画法,我想你们一定想知道你的方法是否正确、全面?下面我们就通过小组来讨论一下,看看到底有哪些不同的画法?小组交流结束后派代表发言。二是在从画法的基础上猜测判定方法,独立论证这些命题后,我又说:我们已经对这些命题的论证有了自己的方法,但这方法是否可行、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我们再一起来探讨一下。于是平行四边形的各种判定方法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相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更深刻的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对这一知识的掌握和领悟也就更深了。

事实证明这样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单一的教学组织模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这样的合作交流更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培养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并且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

五、创设拓展情境

教学的最终目标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经历了尝试、解决、合作、交流后,学生已初步完成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加工,提取了有效信息。这时,教师应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拓展延伸,指导学生把特例进行普遍,进行数学规律的概括,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发现数学规律,展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对知识加以拓展延伸,为以后新知识的产生作好准备。这就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知识点的特点,精心创设拓展情境,它不是简单的模仿性作业,而是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一些拓展延伸性的题目,弥补教材的不足,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领悟到它与课堂教学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情感的表达能力。

例如在一次函数的教学中,在已学习函数图象、性质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通讯公司推出了两张电话卡:大众卡和如意卡。大众卡的收费标准是月租费九元,每分钟通话费0.15元,如意卡的收费标准是没有月租费,但每分钟通话费0.6元,如果老师想买张卡,请你帮老师想一下,应该买哪张卡比较合算?这个问题既和这节课的内容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又把教学内容拓展延伸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还需要学生对合算的各种情况全面考虑,真正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现才能的地方。

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创设开放情境、应用情境、实践情境等数学情境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过作为教师必须要明白:不管是什么情境,其目的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创设合适的数学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且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各种能力,并最终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

创设体验情境 提高德育实效 篇5

体验教育:是全国第四次少代会(2000年6月)提出的一种少年儿童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指通过组织和引导儿童开展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少年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帮助少年儿童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然等方面,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教科所的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取得了预期目的。表现在:

一. 通过有目的在我校进行德育体验活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提高思想道德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二年来,我校学生特别在卫生行为习惯和劳动习惯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例如:我校自从开展《争做学校一日小主人卫生实践活动》的体验活动后,向学校地面乱扔垃圾的现象就很少了,以往班主任在这方面不知花了多少时间的事,但效果欠佳,随着体验活动的正确指导,而这一玩疾得到明显好转。案例二成功体验教育---“五彩之星评选

在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发现了一些特殊现象:一是班主任老师上班会课成了批斗会,总是寻找学生的不足。有的学生就怕上上班会课。二是学校领导在学生的晨会课上也是鼓励的少批评的多。三是已有的“三好”学生或阳光少年的评选存在明显缺陷:要么是一个学期评选一次,(时间太长),要么总是那几个人打转。一些有特长有特点的学生被忽视了,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可能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缺乏学习动力。而时下正流行的成功教育模式给了我们德育工作者一个启示。为了在德育体验活动中引入成功教育,课题组召开了几次会议,一致认为要寻求一条符合本校特色的成功体验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补充。这就是莲一小的五彩之星评选"活动,具体作法为

1.召集各处室和备课组负责人,请他们拿出各种星级的培养目标,并选定星级种类和名称。

2.课题组根据学校征集到的各种信息,最终确定了评选办法。分五大类19种星名。班级和校级小明星可以申请单项,校级五彩之星须五类中每类必有一项达标,但卫生之星必不可少。

3.展示方法:各中队在班上设立星级展示专区,(在后面的墙壁上)统一标准,随时更新达标者。学校也设立五彩之星展示专栏,每学期更新二次,并统一制作星级包装品。通过校广播站和《红蕾报》进行跟踪报道,适时进行媒体宣传。4.校级五彩之星须先填申请表经德育办审核。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还举行了五彩之星的图标设计比赛,让学生亲 自参与

五彩之星评选活动是我校德育工作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创设的一项学生成功体验活动。

二.通过有目的在我校进行德育体验活动,使大多数教师认识到了体验活动的重要性,并且能够自觉运用这种手法教育学生,形成了我校德育工作的新特色.在卫生体验活动和成功体验活动开展取得较好效果后,很多教师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又结合班上的实际开展了感恩体验活动;读书体验活动;爱心体验活动等多种体验活动。使我校德育工作涌现了一个崭新面貌。

三.本课题的开展和研究,大大丰富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为兄弟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良好范例,特别是为我校德育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可操作实例.四.本课题创设的德育体验活动案例的系统性在目前国内外小学德育工作中还没有发现,---------虽然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多少有些尝试.莲塘一小德育课题组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 篇6

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 吴 玲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化学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但是创设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情境的表现方式有多种,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有时候可以通过讲故事、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有时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

为此,创设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化学学科教学中设计教学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从生活实际入手,创设情境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1:“乙醇”教学情境设计

[讲述]酒文化在我国的历史已经渊源流长,古代很多文人无酒不成文,欧阳修写出了著名的《醉翁亭记》,苏轼写出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绝妙诗句。当今社会人们说酒是谈判的工具,感情的润滑剂,是各种聚会的必备饮品之一。有人酒量很大,而有人没喝多少就醉了,为什么会醉?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

[回答]酒精。

[讲述]酒精是俗名,学名叫做乙醇。

[设疑]那你们知道乙醇进入人体后是如何代谢的呢?

[讲述]乙醇进入人体内后,首先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乙醛,然后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乙酸,最终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实验室无法模拟人体内的反应,那么我们怎么实现第一步转化呢?

[实验]将一根光亮的铜丝现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再将铜丝伸向焰心。观察现象。(学生描述现象并分析、讨论)„„

这个“乙醇”的教学情境的片段,通过与生活中日常现象的联系,引起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趣,浸透了科学方法教育和实验意识培养,随后的教学活动将沿着有关问题一一展开,比如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反应物中化学键如何断裂,乙醇的催化氧化有何实际应用价值,并可教育学生现在要绝对禁止饮酒,只有成年后才可以适量的饮酒。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的讨论、探究、合作,这节课将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二)与大自然联系,创设情境

只有当学习内容跟社会和大自然情境结合时,有意义学习才可能发生,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再应用。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 握,才可能到真实生活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社会和大自然紧密相连。它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自然环境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联系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社会生产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例2:“氯气的生产原理”情境设计 [放映美丽的大海图片] [讲述]浩瀚的大海中蕴含着80多种元素,有着丰富的盐类资源。它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这个专题,我们大家要一起到大海中去寻宝。从海水中获得的氯化钠除了可以帮助我们烹调出美味可口的佳肴,它还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

这是关于“氯气的生产原理”的片断,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围绕“大海寻宝”,不但引导学生解决了寻到哪些宝,这些宝有何性质,有什么用等有关的化学问题,又能结合资源开发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渗透人文教育,同样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

适宜的情境一般总是跟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利用问题探究来设置教学情境,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等活动,是化学学科适用的设置情境的有效方法。在学科发展史、学科学习中都可以找到生动的问题素材。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而有效的问题情境,有着巨大的价值。

实验是解决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它能在实验室中再现、强化、突出物质的各种变化,便于人们观察、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构建富有真实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情境。

例3:“原电池”情境设计

[史料展示] 1780年意大利著名生物学家伽伐尼为了给妻子治病,遵医嘱买了不少青蛙,在解剖青蛙时发现,已死去的青蛙竟然发生了抽搐。伽伐尼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1:用一枝铜钩插入死青蛙的脊髓中,再挂在铁栏杆上,当青蛙腿碰到铁栏杆时,就发生颤抖。

实验2:将青蛙放到铜制的解剖盘里,当解剖刀接触蛙腿时,蛙腿发生抽搐。

他根据实验得出:青蛙自身肌肉和神经里的“生物电”是导致抽搐的原因。1791年,伽伐尼发表了《论肌肉中的生物电》论文,引起广泛关注。

善于质疑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死去的青蛙还能产生生物电呢?为什么只有青蛙腿和铜器和铁器接触时才发生抽搐?为此,1792─1796年间,经过一番研究,伏打用实验推翻了伽伐尼的结论,所谓特殊的“动物电”是不存在的,蛙腿是否抽搐,与金属有关。他发现只要在两种金属片中间隔有用盐水浸过的多孔材料(例如硬纸、皮革等),并用金属线把它们连接起来,就会有电发生。后来,他把铜片和锌片放入盐水中,制成了能提供稳恒电流的“伏打电池”,为电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化学的创建开辟了道路。

对于伏打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发生了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争论,许多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提出了各自的不同观点。

[提出任务]为了弄清楚产生电流的原因,请你完成下列实验并进行思考。

实验:把铜片和锌片同时放入稀硫酸中,观察铜片表面有无气泡产生;如果没有,试试把铜片跟锌片接触。

思考、实验1:推测铜片表面生成的是什么气体?设计实验验证。思考、实验2:什么情况下铜片表面才会有氢气生成?设计实验验证。

思考、实验3:为什么溶液中的氢离子会在铜片表面变成氢气?设计实验验证。思考、实验4:哪个是正极?哪个是负极?设计实验验证┅┅

铜不能跟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这是学生所熟知的。可是,现在学生却发现铜片表面产生了氢气!这里不但利用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又利用有关的化学史资料来创设人文和情感环境,通过一系列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实验探究,在历 经跟科学家类似的科学研究过程之后,最终认识、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四)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例4:“苯分子的结构”情境设计 ┅┅苯的分子式为C6H6

[探究]根据已有的知识写出苯分子可能的结构。

[学生]书写结果:CH2=CH─CH=CH─C≡CH、CH≡C─CH2─CH2─C≡CH等。[设疑]怎么验证这些结构是否正确?

[学生]看它能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结果]都不褪色。

[讲述]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的结构的趣史。┅┅

上述情境的设计,利用了推测结果与实验事实之间的不协调,引入了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引导学生进行一步步的探究。

设置情境有时候还可以和时下的热点问题相结合,例如这学期的第一节课讲物质的分类时,我先让学生将下列人物进行分类:王楠、火亮、杜丽、郭晶晶、菲尔普斯、鲍春来、谢杏芳、陈忠和、北岛康介。由于这些全是今年暑假北京奥运会中的人物,同学们的兴致很高,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了分类。通过对这些体育人的分类,学生意识到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物质进行分类,分类以后我们对物质的研究工作开展起来会更加方便。

创设体验情境 提高德育实效 篇7

一、优化情境创设要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和思维基础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学生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为此,情境的创设,必须关注学生认知水平、思维基础和已有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案例一:《不同身份有不同责任》(苏教版八上)感悟责任的情境创设。

播放200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特别奖颁奖典礼片段视频。

思考问题:(1)影片中再现了2008年的哪几件大事?

(2)在每件大事中,你看到了有哪些人做了哪些事情感动了中国?

情境再现了2008年抗击雪灾、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神七升天……2008年是灾难与辉煌共存的一年,在大灾大难面前,全体中国人各尽其能,各司其职,以他们的尽职、团结感动中国,感动世界……乍看这种情境的创设,能给师生强大的心灵震憾,学生也很投入地观看,但让现在八年级学生通过视频去回忆起两年前的国家大事,对当时生活在农村且只是六年级的他们来说,最可能的是,脑海中没有很深的记忆。这种过于复杂化的情境,远离学生的生活,尽管画面让学生目不暇接,但他们却很难细致观察和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如若以2010年社会各界为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或甘肃舟曲抗击泥石流作贡献的画面作为活动素材,创设情境,则能更好地达到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感悟责任的目的。而且,由于活动更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基础,又密切联系了社会生活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深入、积极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优化情境创设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以情动情,营造真情课堂

思品课教学不能只停留在道德知识的传授上,而要以情感人,以情促人,抓住情感的缰绳,让学生真情流露,让课堂真情涌动。

我曾在第四届全国思想品德评优课上观摩过吴又存老师执教的《难报三春晖》,至今仍记忆犹新。

案例二:《难报三春晖》

情境创设:首先观看视频《垂直极限》,片中的父亲在危急关头为了保住子女的生命,毅然放弃生的权利,让儿子割断绳索,伴着儿女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坠入了万丈深渊……其次在“真情告白”环节中,让学生敞开心扉,谈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故事。最后在“爱的献礼”环节中,让同学们动手为自己的父母制作一个礼物,感谢父母的爱。

从“观看爱——述说爱——感谢爱”,所有环节教师和学生都共同参与。吴老师也送给自己的母亲一件礼物——亲手扎成的母亲花“忘忧草”。他充满感情地说:“我希望我的母亲永远忘却忧愁,我也把这件礼物送给天下所有的母亲,祝她们永远健康、快乐!”

上例的成功之处,就是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直观性情境,用真情换取真情,用情感点燃情感。教师把自己对母亲的爱传递给了学生,传递给了现场所有的人,学生感动了,吴老师的眼圈湿润了,听课的老师也潸然泪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已是水到渠成。可见,只有优化情境创设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彰显思想品德课的魅力。

三、优化情境创设要巧用“源头活水”,与时俱进

思想品德教学涉及个人成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相当丰富,教学中我们用来创设情境的素材均来自于现实生活,但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可以用来创设情境,必须结合教材进行加工重组,巧用“源头活水”,坚持与时俱进。

2008年,在教学九年级《灿烂的中华文化》(人教版)一课时,为凸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我创设了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北京奥运会会徽蕴含着哪些中国元素?2010年同样是这一课的教学,情境创设就要弃旧用新,采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设计图案和中国馆的设计图案,从学生熟悉的素材入手,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面对上海世博会会徽设计图案和中国馆的设计图案,联系中华文化,你能阐释其设计的意义吗?学生积极发言后归纳呈现: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会徽图案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如“中国红”展民族形象,极具中国特色的“东方之冠”的外形设计、篆字的二十四节气印诠释了东方“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展现了艺术之美、力度之美、传统之美和现代之美,是对中国文化的最好表达。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再到理性认识,体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

四、优化情境创设要重视问题情境的探究性、启发性

新课改的实质就是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的亲身实践,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实践证明,创设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情境创设要围绕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自主探究学习架桥铺路。

案例三:《尊敬我们的老师》(苏教版八上)

情境创设:(1)把你所知道的尊师故事介绍给同学们。教师展示“程门立雪”的故事情境。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提问:程门立雪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2)回眸千年再看“程门立雪”,让学生思考:你赞成程颐的做法吗,为什么?你心中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设计了具有求异思维的问题,该问题情境的探究性、启发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在学生激烈的讨论发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

总之,优化教学情境创设,应以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实现为着力点,以贴近学生生活为支撑点,以尊重学生情感需要为发展点,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为落脚点。通过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强化他们的道德认识,润泽他们的性情,在情理交融中,在思考碰撞中,在生成知识、培养能力中,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

摘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优化情境创设, 有益于提高课堂效益, 增强课堂教学实效。优化教学情境创设, 应以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实现为着力点, 以贴近学生生活为支撑点, 以尊重学生情感需要为发展点, 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为落脚点。通过激发道德情感, 学生能强化道德认识, 润泽性情, 在情理交融中, 在思考碰撞中, 在生成知识、培养能力中, 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情境创设,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创设体验情境 提高德育实效 篇8

关键词:教学情境;课堂;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0-0038-02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组成的重要一环,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记忆、巩固,乃至智慧火花的迸发都需要适宜的教学情境。我认为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就是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把他们带进教学佳境之中,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以灵活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教师要依靠自己的教学机智,挖掘出教学中的“活”因素(一是教学内容的“活”,二是教学方法的“活”),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乐于去想,去说,去体验,去积累。在教学《恐龙》一课时,我展示了恐龙的资料,又播放了一段恐龙的动画片,学生被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看得津津有味。动画片刚结束,学生就争先恐后地说起恐龙,真没想到他们对恐龙如此了解。我灵机一动,建议大家当一回“小小考古学家”,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课文,学生一听,兴趣盎然,有的拿出有关恐龙的图书仔细查阅,有的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探讨各种恐龙的特性等,从而营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又如教学《向命运挑战》一课,我设计引导学生先想再说:遇到困难该如何面对,并要求他们举出大家熟知的事例。结果学生举出了贝多芬创作交响曲、张海迪身残志坚、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司马迁著《史记》、海伦·凯勒,还特别提到了街上坐在木板上行乞的小孩……学生越说越动情,这样不但训练了听、说,调动了“情”,而且还积累了知识。选择好的教法,可以让几十颗心产生共鸣。”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要灵活、新颖,因人、因教材而定:或朗读,或交流,或讨论,或动笔……有机结合,找准契机,因势利导。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情”,让其进入角色,事半功倍,达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但有一个前提,就是教师要先走进教材,再从教材里走出来。

二、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激发学习的兴趣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两大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它改变了过去教学方法单一,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媒介和手段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层面,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再创造能力。

如《瀑布》一诗以清淡素雅的文字形象细致地描绘了瀑布的声、形、色,写景状物,情景交融。诗中“叠叠”“阵阵”是对瀑布声音节奏的描绘,我用录像映现一排排浪潮涌向岸滩,发出强烈的撞击声,再映现一阵阵劲风吹过松林,树枝摇晃发出呼呼声响,使学生展开想象,从而理解了以景写声的生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再创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2.突破重点难点,使之直观化。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为了使学生懂得飞机靠雷达在夜空中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在教学中运用了线叠动片。通过演示,使学生看清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红色波纹),遇到障碍物,超声波便会反射回来(蓝色波纹),这样,蝙蝠的耳朵就听到了。在此基础上,又演示了另一框投影片,飞机一边飞,一边通过雷达天线发出无线电波(红色波纹)。这时飞行员就会调整飞行的方向或高度继续飞行,本课的教学难点得到解决。

3.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任何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通过审美主体的感情体验。欣赏美、感受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情绪。《荷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教材,对于小学生而言,主要体会文字的优美,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上课时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了解荷花的生长环境,感受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净形象。再配以动听的音乐,欣赏三种姿态不同的荷花,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进而引导学生展开审美鉴赏。由于媒体信息的最佳组合,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出来,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所设计的情景中,此时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语气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美的感觉,美的享受。

三、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主体”活跃起来,整个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因此,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在学习上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如在教《北大荒的秋天》二至四自然段时,我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这三个自然段,边读边想,把自己认为美丽的地方划下来,并说说美在哪里,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表达出来,喜欢画画的也可以把美景画出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进行读、品、评、赏、画,学习的劲头很高,竞争学习的氛围更浓了。

其次,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而教师本人则隐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例如教学《鲸》一课时,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细读课文,学习有关鲸的知识,领会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我都引导学生自读、自学、自己汇报,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在初读课文阶段,我提出初读要求:①读正确,读流利。②读完后想一想,每一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然后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根据要求,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上几遍,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让学生汇报朗读成果。在细读课文阶段,也不过多的讲解分析,而是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然后以四人为一组,先自读、自悟,接着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在小组里进行交流。这样的课堂教学,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发言,思维异常活跃。

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在学习中,尤其是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合作更为重要。教师的教要转换成学生的学,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要给后进生更多的关爱,多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保证课堂上学生全面参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体现共性学习又满足个性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这样让全体学生在这种民主平等、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效率远比紧张地被动学习要高得多。

四、以教师自身美好的形象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的形象是无声的教学艺术语言,能产生无形的牵引力,这是创设和形成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一个基础。学生见到老师穿戴整洁,神采飞扬,充满关爱之情,课堂上就容易出现和谐的氛围。因此,对教师来说,仪表风度、精神态度和工作习惯并非是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外在形象,影响着教师的人格魅力。每一个优秀教师,都很注重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通过自身整洁大方的衣着、优雅不俗的气质、饱满抖擞的精神状态,引发学生倾慕之心、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使他们更加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由此可见,作为老师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个人形象的塑造。要使教学更生动、传神并具吸引力,教师良好的仪表风度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还要力争成为学生心目中最美的人。

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身上的求知与求学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既要有和谐的大氛围创设,又要有巧妙的情境创设,更要有升华的共同交流的宏大情境,让学生的情感投入从“不由自主”到“有的放矢”再到“淋漓尽致”,情感的兴奋点也能在高亢和缓和间螺旋上升,使学生的情感如同三月轻拂的和风,又如天籁之音弥漫于整个语文教学的活动过程,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光彩。

上一篇:医保审核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幼儿园老师师德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