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作业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千米的认识作业(精选7篇)

千米的认识作业 篇1

一、填空。(32分)

1.60┊2305┊0037读作()。二千五百三十二万六千写作()。2.4个百万、5个十万和7个一组成的数是()。120080000是由()个亿、()个千万和()个万组成的。

3.用三个7和三个0组成的最大六位数是(),这个数读作();最小的六位数是(),这个数读作()。4.比最小的八位数小1的数是(),比最大的六位数大1的数是()。

5.一个数千万位上的数是6,千位上的数是2,十位上的数是3,其余各位都是0,这个数是(),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万。

6.最大七位数的最高位是()位。与它相邻的两个数位分别是()位和()位。7.7.十个一万是();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是()个十万;一个百万是()个万;一亿是()个百万。

8.如果8 □650≈8万,□里最小可以填(),最大可以填(); 如果9 □001 3521≈10亿,□里最小可以填(),最大可以填()。9.在○里填上“>”“<”“=”。8┊5068万○8亿 3070┊0000○3070万 45┊0301○45万

290┊0700┊0000○291亿 521┊0708○5200┊0300 988万○98┊0000

二、判断题(5分)

1.6□┊8877<70┊0000。

()2.在整数数位顺序表中,每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3.最大的八位数是九千九百九十九万.

()4.60个一万等于6个十万。

()5.十万十万地数,数100次就是1亿。10×100=1000(万)()

三、选择题(5分)

1.下列各数中最大的一个数是()A,784880 B,788480 C,780480 D,788048 2.关于“549┊ 7300”这个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是一个七位数,最高位在千万位上。B.549┊7300约等于55(250)万。C.549┊7300大于任何一个六位数。D.比549┊7300小1的数是54┊9799。3.有4个数“四舍五入”后得到83万,其中()最接近83万。A.82┊9820 B.83┊0260 C.83┊0099 D.83┊4500 4.下面各数四舍五入约等于90万的是()。

A.999┊8600 B.90┊0386 C.900┊1490 D.900┊0001 5.10张纸叠起来的厚度是1毫米,那么10┊0000张这样的纸叠起来的厚约()。A.10┊0000毫米 B.1000米 C.10米 D.10千米

四、用线段把数的读法和写法连接起来。(10分)

一百五十万三千八百 九十亿零九十万零九十 一百二十万 一百二十亿

三亿三千万三千

九十三亿零九十三

12000000000

330003000

1503800

1200000

9000900090

9300000093

五、在下面的□里填上一个数,使两边最接近(6分)

8□┊9300≈88万 □┊9067≈10万 7┊□600≈7万 1□0┊8730≈99万 45□┊9600≈460万 8□9┊9400≈870万

六、在□里填上合适的数(6分)

30┊□800≈30万 30亿≈29┊□560┊0000 2┊□999┊8770≈2┊4000万

6┊□722┊0400≈7亿

35┊1500>3□┊5200

3047┊6000<□┊0749┊0000

七、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4分)

(1)七十万六千 7┊0600

706┊0000 七万六千 七亿六千万

(2)280┊0540 280┊0450 428┊0050 528┊0040

284┊0050

八、用计算器计算(4分)

984+2933= 3076-1988= 803×199= 1122÷34=

10001-6634=(388-197)×62= 237×67= 3001-2040=

九、按要求写出近似数(10分)

十、下面方框中能填几。(8分)1、16□509≈16万,□里最大可填(); 2、68□786≈69万,□里最小可填(); 3、6□7295≈65万,□里应填(); 4、6904□876≈6904万,□里可以填();

十一、用4,2,8,9和五个0组成九位数(写出其中五个)(6分)1. 读一读这些数,并将这些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4分)

2. 组成一个约等于4亿的数;组成一个最接近9亿的数。(2分)

十二、据调查,我国2002年粮食产量是457110000吨,如果每个教室可以堆放100吨粮食,全国一年的粮食产量需要多少个教室堆放?如果平均每个粮仓储存5000吨,全国一年的粮食产量需要建造多少个粮仓?(4分)

(一)想一想,填一填。

1、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常用()作单位,计算较大的土地面积用()作单位。

2、公顷和平方米这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平方米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8公顷=()平方米 50000平方米=()公顷 6000公顷=()平方千米

50平方千米=()公顷 4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 12平方米9平方分米=()平方米 150公顷=()平方千米

3.2公顷=()平方米 7.5平方米=()平方分米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课桌的面积大约是44()。一枚邮票的面积大约是8()。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8()。

我们校园的面积大约是2()。江苏省的面积大约是10.26()。

(二)解决实际问题。

1、一块平行四边形地,长280米,宽50米,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2、一块梯形麦田,上底220米,下底280米,高80米,共收小麦48吨,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

3、一条高速公路全长48千米,宽50米,这条高速公路占地多少公顷?合多少平方千米?

4、一块占地3.9公顷 的平行四边形地,高80米,底是多少米?

5、一块三角形菜地。底280米,高150米,如果每公顷蔬菜收入10万元,这块菜地共可收入多少万元?

(三)开放题

1、一块正方形地的周长是800米,每公顷收稻谷7.5吨,那么这块地收稻谷多少吨?

2、一块三角形地的面积是0.4公顷,它的底是100米,那么它的高是多少米?

千米的认识作业 篇2

一、认识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数学作业是课程与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继续和必要补充, 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最经常的活动形式, 是学生获取、巩固、应用知识的一种手段, 是学生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通常所说的运算技能就是数学里重要的技能之一, 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它起着巩固课堂知识, 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据此总结本课得失、制订对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前, 数学作业的布置也体现这一基本理念, 改变过去作业布置是教师的“专利”模式, 使其成为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共同参与数学活动的一个试验区, 从而突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因而, 新理念下的作业布置兼顾着巩固基础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双重目标, 赋予作业新的生命活力, 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小学数学作业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 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然而, 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设计新型的数学作业, 利用数学作业来发展学生却关注得并不多。长期以来, 由于认识的偏狭及应试的导向, 使得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传统教学中所布置的作业都是烦琐的死记硬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 学生沉溺于题海战术中, 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完全割裂。老师布置多少学生完成多少, 学生较少有自主选择余地, 而且面对不同水平、不同基础的学生, 实施的是无差异的作业练习, 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的发生, 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评价作业的方法千篇一律是打“√”、打“×”, 过分强调甄别, 缺乏人文性的激励, 学生被动应付, 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剖析作业布置的现状, 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例题仿做的题目多, 综合创新的题目少, 致使学生应付式完成, 不求甚解;二是单纯计算的题目多, 应用表达的题目少, 作业内容乏味重复, 学生态度消极;三是要求独立完成的题目多, 关注合作互动的题目少, 忽视了学生合作交流的需要, 使部分学困生对作业产生恐惧心理。学生这些不正常的作业心理直接影响着作业的质量和效果, 阻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

三、小学数学作业的缺陷

1. 作业量多, 效率低下

不少好心的老师为了强化教学效果, 常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做了书上的, 还要做《每课一练》, 练了《同步》还得练《星级》……教师大搞题海战术, 追求面面俱到, 多多益善, 误以为“熟”才能生“巧”。学生每天要花很多的时间来应付这些繁多的课外作业。久而久之, 势必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 过分增加疲劳度, 挫伤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最终导致作业完成的质量低下, 影响了学习效果。

2. 内容陈旧, 思想封闭

小学生接触到的社会、生活是多元化, 丰富多彩, 充满大量信息的。然而他们所做作业的内容却陈旧、枯燥, 远离生活, 难以被他们理解。这便封闭了学生的思想, 将现实与数学重重隔离, 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阴影。

3. 形式单一, 阻碍发展

一直以来, 学生的数学作业形式总是很单一, 书面笔算作业占多数, 而动手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类的作业所占比例却微乎其微。这种单一形式的作业常使学生感到厌倦, 甚至反感, 同时也严重抑制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4. 主张统一, 忽视差异

教学中, 教师为了图方便, 习惯布置统一的作业内容。无视学生的个性与认知差异, 搞“一刀切”“齐步走”的作业, 造成优秀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令人堪忧的状况, 使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 强调本位, 不讲整合

教师所布置的课外数学作业往往只顾本学科, 根本不考虑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 不考虑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综合培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

6. 评价单调, 等第随意

以“等第”代替“分数”,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 是教学评价、作业评价的进步。但是等第的评价虽然降低了学生对分数的心理压力, 但同时也削弱了评分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力, 造成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学得如何, 也使不少学生产生了学好学差无所谓的思想。从教师角度讲, 等第的评价方法使得教师的随意性增加了。这样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不利于学生文化水平的提高。

四、小学数学作业的改革趋向

突破传统, 改变现状, 树立正确的作业观, 创新作业方式, 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利用作业发展学生是新课程理念下作业改革的趋势。作业的内容、形式和评价是数学作业改革的三大方面。

1. 作业内容, 由单一走向综合

在传统教学中, 作业内容单一, 基本上是大量的书面作业, 学生机械训练, 对作业缺乏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以上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把作业练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和生活经验之上, 多设计一些富有生活情趣、动手动脑、学以致用的数学问题, 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除了布置一些适量的, 巩固知识与技能的书面作业外, 还要布置一些综合性和实用性强的作业, 从而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在三年级的教材中, 除了安排了一些基础性的作业, 还提供了一部分综合性的实践作业。在《年、月、日》的教学中, 对照年历表, 找一找, 说一说。“找每月都是30天的月份”, “找和我同月出生的同学”。在教学《统计》时, 调查班上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 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学生完成的这些综合性的作业, 不仅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再现, 而且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变“要学生做作业”为“学生主动做作业”, 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小主人。

2. 作业形式, 由封闭走向开放

泰戈尔曾经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过去那种由教师包办、学生只要一张纸一支笔的作业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新理念指导下,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 可以是口头形式的, 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 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为此, 在设计作业时, 要将现实性和挑战性相结合, 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开放性作业,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积极主动地思考。虽然他们所用的方法、得到的结果不一定相同, 但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例如, 学习《百分率的应用》后, 可设计这样的开放性作业:“六 (1) 班有48名同学, 在读书读报活动中, 班委决定给每人购买一本价格为5元的书作为奖品, 书店对购买50本及50本以上者打九折售书, 利用以上信息, 说说你的购书方案。”这样的开放性作业, 既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又闪烁着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

3. 作业评价, 由片面走向全面

教学是一门艺术, 作业评价同样也是一门艺术, 评价往往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作业评价不能只是给学生一个分数, 一个等级, 而是集中体现在给学生的那些期待性的评价中。过去是单一片面的传统符号法, 用红笔打“√”或“×”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是要精心培植的, 不能一棍子打死, 为此, 应改变评价方式, 结合学生各自的特点, 可采用表扬类评语评价、激励类评语评价和引导类评语评价。除此以外, 还可以运用等级制评语对学生的作业加以评价, 这样, 不仅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而且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五、新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

新理念下, 数学作业的设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 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既要创新又要保证其科学有效, 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形成能力, 学会合作, 体验自主。

1. 由枯燥变为有趣——体验快乐

(1) 趣味性作业

学生对于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作业感到乏味, 因此, 我们可以给一些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复习完《计量单位》的知识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以“小明的一天”为情境的填空题:

今天早上7 () , 小明从2 () 长的床上起来, 用了10 () 很快刷完了牙, 洗好了脸, 吃了大约200 () 的早饭。就背起2 () 重的书包, 飞快地向400 () 以外的学校跑去。路上碰上了体重55 () 的小胖子方方, 和他一起到了学校。

放学后, 小明一回到家, 马上拿出1 () 长的钢笔和1 () 厚的练习本做起了作业。晚上6 () 动画片开始了, 看了大约半 () 。吃完晚饭后, 复习了一会儿功课, 就上床睡觉了。

将枯燥的“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的题目改为情境式的作业,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游戏性作业

游戏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一, 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 可以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如教学苏教版三上《可能性》这一课后, 可以设计如“猜球”“猜硬币”等游戏作业, 课后相互之间玩一玩、猜一猜。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从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

2. 由课堂走向实践——形成能力

(1) 调查式作业

这种形式的作业适用范围比较广。它采用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 学生可以走向社会, 走向生活, 直接感受、尝试与人交流和合作的乐趣, 增加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学会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如: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小数的认识》和《统计》都可以让学生去搞商品价格小调查等。

调查式的实践作业使学生求真、求实, 回归生活的“大课堂”, 经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计算比较, 分析概括, 既学到了知识, 又锻炼了应用知识的能力。

(2) 观察式作业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 这类作业很常见。特别是学习《认识方向》《认识钟表》《三角形》《正方体》等内容时, 根据小学生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 常常要借助实物, 而且是反复多次观察、比较, 直至形成表象, 才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运用和深化。这类作业可以和口头表述作业结合起来, 在此不再赘述。

(3) 实践性作业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具体形象阶段, 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等抽象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 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 教师应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动。比如, 在教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后, 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课桌面、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 然后算出它的面积。

3. 由单个形成互动——学会合作

(1) 互动型作业

小课题研究, 做社会调查, 办数学报之类的作业都离不开学生间的合作, 有的甚至需要一段时间的合作。为完成这一类作业, 学生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 大家出谋划策, 互相帮助, 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

(2) 交流型作业

在数学学习中,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 他们对问题的看法, 对知识的理解不尽相同。在合作交流中, 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 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样。所以, 当学生领会了一些学习方法后, 我们就试着布置一些交流性的作业,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既减少了学生不必要的写, 增加了学生的说, 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与同伴合作, 积极与他人交流的良好习惯。

4. 由被动趋于主动——体验自主

(1) 阶梯式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 利用“作业超市”的形式设置三类题目。A为基本题, 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 主要目的是用来巩固新知;B类是基础题, 这是针对一部分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布置的, 浅显易懂, 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C类是发展题, 这种题目有一定的难度, 主要是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的,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在“作业超市”里, 学生可自主选择类型, 也可以各种类型自由搭配, 做到因人而异, 各取所需。

如学习了《时、分、秒》后, 设计一种三星级的作业。一星级:王师傅每分钟做8个零件, 5分钟做了多少个零件?二星级:小林妈妈从家到单位要用40分钟, 8:00上班, 她最晚在什么时候要离开?三星级:小明从底楼走到三楼要用12秒, 这样走到四楼共要用多少秒?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能力选择其中的一题去做, 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从而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2) “导演”式作业

传统教学中, 都是教师设计好习题让学生完成, 学生被动应付, 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事实证明, 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习题更感兴趣, 练习也更投入、主动。从学生自己的需要出发, 让学生当一回作业的“导演”, 自己设计作业, 参与作业的评价, 使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培养其学习主人翁的精神。

总之, 数学作业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 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 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并形成综合能力, 才能使数学作业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千米的认识”导入片段及反思 篇3

课始,教师出示小红写的一则数学日记:

今天下午放学后,我到文具店买了一个长24分米,宽8厘米,高2毫米的文具盒。背着5千克重的书包,骑着自行车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回到家,我骑车一共行了3米的路程,真是累死我了。

读完这则“数学日记”,孩子们都笑了。

师:你们为什么笑?

生:哪有24分米长的文具盒,3米路程还骑自行车吗?小红把长度单位用错了。

师:同学们很善于发现问题!过去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师: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各有多长,我们一起来比画一下好吗?

(学生用肢体分别比画其长度。)

师:现在,请你们当小老师帮小红修改一下这则数学日记,好吗?

生1:小红说她买的文具盒有24分米长,也就是有2米多长,太离谱了!文具盒高2毫米,也就是说只有2枚硬币这么厚,也不可能。我认为文具盒的长应该是24厘米,高2厘米。(学生边说边比画。)

生2:文具盒的长还可以改为2分米4厘米。

生3:骑自行车一共才行了3米的路程,不可能,一辆自行车都有1米多长。应该把3米改成3000米。

生4:我认为小红骑车行的路程应该是3千米。如果用3000米表示,数太大了,容易写错,用“千米”作单位比较合适。(掌声响起,老师和同学们都向这位同学投来赞许的目光。)

师:同学们修改得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米”长的长度单位——千米。当我们要计量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出于上述目标,我以一名学生写的“数学日记”导入新课。学生通过辨别、修改,既复习了学过的长度单位,又很自然地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引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教学中,通过比画1米、1分米、1厘米与1毫米所表示的大约长度。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肢体也可用来丈量物体的长度。在使用长度单位时,我们先用手势比一比,可以获得直观形象的感受,提高计量的正确率。修改数学日记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学生把一共行的路程“3米”改为“3000米”,“3000米”用“3千米”表示的独到讲解,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放飞学生思维,激励个性表现,在这里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也使同学们真切地感悟到要计量两地(较远的)距离时。应当用“千米”作单位,让新知的教学植根于学生学习的需要之中,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融入新知的学习活动中,促进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发展。

千米的认识教案 篇4

第73、74页“千米的认识”,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公里),建立千米长度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具准备:

一根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前面学过的长度单位

2。出示米尺,你能比划出1米有多长吗?

3。你能猜一猜教室的长是多少米吗?

二、教学新课

1、引入“千米”

测量教室的长可以用米做单位。但是如果我们用它来量比较长的距离,比如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你觉得用米这个长度单位来量怎么样?

既然“米”小了就必须要用一个新的比米要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米要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2、认识千米

(1)平时我们也把千米说成公里。大家打开书,看第一幅图,图上的“公里”就是千米。

提问:那么一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首先我们来想一想100米有多长,学校跑道一圈大约是200米!100米也就是它的一半,你能想象出它的长度吗?

几个100合起来是1000呢?

那么1000米就等于把()(板书: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单位就是()(板书:=1千米)

(2)感知1千米路程

刚才我们了解了1千米到底有多长,那么你能说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路程大约是1千米吗?

我们同学1分钟大约可以走100米,你们想一想如果要你走1000米要用几分钟呢?

3。千米与米的简单换算

(1)教学例1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道题,

出示:4千米=()米

让学生看一看,千米和米哪个大,就是由大的换成小的。想一想昨天我们学习的思考方法,这道题我们要怎样思考呢?

教师指导学生想思考过程

提问:1千米=()米,4千米就是()个1000米,也就是()米

(2)教学例2

出示:6000米=()千米

这道题是把小的长度单位变成大的,又因该怎样想呢?

根据书上的提示2人小组讨论,把讨论结果填在书上。(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先填在书上,指名回答,并说出思考过程。

2、完成“练一练”第3题

引导学生理清题意。

提示:“1千米是多少米?”

“这条路要划分成多少段?”就是要求什么?

把这道题目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回答)

3、做练习十六第1题

学生先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集体评讲)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了千米要比米(),1千米=()米。同时还学会了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五、作业布置

课作:

练习十六第3、4题。

家作:

1、练一练第1题。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篇5

渤海一小 李敏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千米的认识》,我准备从以下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首先是教材简析

一、教材简析

《千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属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教材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主要是通过主题情景图和例题中创设的活动情景引出学生对1千米的初步感知。例2通过创设实践活动的情景,让学生在走的过程中去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从而主动构建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引出1000米=1千米。教材设计了多个生活化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说学生

在正确理解了教材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我认真分析了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已经有了米、厘米的认识,知道了分米,并且能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含义,建立了具体的表象。

在基本技能方面三年级的孩子都具备了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初步养成了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千米的空间观念的建立要靠学生想象、推理来完成,而现阶段学生的推理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千米的观念建立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结合 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体会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000米=1千米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这四个目标,其中第1、2点目标是针对知识与技能领域提出的,第3点是针对解决问题提出的,第4点则是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三维目标有机整合、融会贯通,使学生协调发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找准重难点是上好课的前提,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在活动中体验千米的含义,正确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五、课前准备

为了能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学生沿着学校操场跑5圈,记下所用的时间;第二组学生沿着学校操场走5圈,记下自己所走的步数和时间。

六、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本课教学采取“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交流中学习。我拟订了以下

教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复习引入、情景激趣、引导发现、学用结合。学法:观察、想象、验证、类比推理。

七、说教学流程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激趣引入;

(二)初步感知;

(三)体验感受;

(四)巩固应用。

(一)激趣引入

创设生活中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亲和力,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学习的愿望。所以刚开课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期爸爸、妈妈常带着我们去旅行,出示路标,当学生说到路牌时(课件:特写一个路牌20km)老师追问:在这个路牌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两个新的字母km,接着让学生说说它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能说出km表示千米,教师给予肯定,并引出课题,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来,老师可以直接介绍:这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关于千米的知识你想了解些什么呢?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解决同学们关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二)初步感知(教学例1)

接下来对千米进行初步的感知,教学例1,在这里我设计了4个层次: 具体感知——加深理解——抽象概念——课堂活动

1、具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注意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注重把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于是我首先让学生比划以前我们认识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通过比画1米,知道如果我们把手臂伸直有1米多一些。在此基础上请8个小朋 友伸直手臂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就是10米。让学生观察10米的具体长度,感觉到10米比较长。

如果8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100米。大约就是我们年级两个班的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让学生根据10米想象100米的长度,学生很容易的发现100米比10米长得多。

100米都这么长,那1000米需要80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80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那个队伍会是一个什么样呀?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会由衷的体会到1000米好长啊!这里把抽象的数字800转化成形象的、熟悉的事物,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建立1000米的概念。这个环节的处理要充分运用老师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从直观的10米,过渡到比较长的100米,最后感知1000米的长度。

2、加深理解

为了加深理解,我选择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学楼作为参照物,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千米的含义,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告诉学生我们公路里程碑来认识1000米,让学生结合实物想象1000米的确很长。通过80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公路里程碑这两个活动有效的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体验了千米的含义,建立千米的空间观念。

3、抽象概念

刚才的这些长度如果我们仍然用米尺1米、1米的去量很不方便,这就需要有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它就是千米,所以长度单位千米是用来测量比较长的距离。千米也叫公里,1000米等于1千米,同时进行板书。

4、课堂活动

在认识了千米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千米作单位,同学们 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的积累进行交流,老师也要收集素材并展示给大家看(课件展示一些用千米做单位的)。这个练习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千米有更深的认识,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体验感受(教学例2)

课标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节内容的例2需要让学生到操场跑或走1千米,让学生实际感受1000米的长度。课前我到学校体育组了解到:三年级的孩子如果走1千米大约要20分钟,如果跑1千米大约要10分钟。如果将这一环节安排在课堂上去体验,会花去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势必会影响其它环节的教学,所以我把这一活动在课前进行了处理。教学时只是让学生反馈活动结果与收获。

操场一周是200米,5周就刚好是1千米。例1是让学生想象1千米的长度,例2则给了学生一个具体的1千米的长度。让学生汇报自己跑1千米用了大约10分钟,这一个体验很重要:它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跑完1千米用的时间较长,还能让学生知道自己跑10分钟的路程大约就是1千米。交流了所用的时间后再让学生谈谈身体的反应,从感觉很累、腿软等现象中感受1千米太长了。

第二组同学汇报自己走完1千米大约要用20分钟,从所用的时间特长、步数特多、不易数清这些亲身体验,一方面感受1千米的长度,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走20分钟的路程大约就是1千米。

通过这些体验活动,不仅让学生从生理方面感受1千米很长,而且还从用时的多少上再次加深学生对1千米的实际长度的认识,并掌握了估测1千米长度的方法,更好的突破了本课学生学习的难点。

(四)巩固应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我设计了让学生在生活中确定1000米长度的活动。

完成教材例3以及课堂活动。

以上各个环节,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一个又一个活动情景中认识了1千米,建构了千米的长度观念。

八、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公里)=1000米

1km=1000m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我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爱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说课稿

渤海一小

李敏

2018.12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6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司马小学 王淑霞

知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联系实际,教会学生学数学。

1千米=1000米,如果强让学生记,学生也会记住,但是感知差得还很远,我就把司小离一号小区的大张超市的距离比给学生,学生就很有兴趣,很深入地感受到1千米的长度到底有多长,让学生知道学校的跑道约100米,让学生在做操时感受一下,走一走,引导学生10个100米就是1000米,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加强了对数迷的理解和信心,课堂也很有趣,学生乐学。

对初中数学作业有效性的认识 篇7

关键词:数学课,系统性,作业形势

数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 数学课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点发展”。如果作业没有实效, 那怎么能实现这些目标呢?因此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如何使数学作业有效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系统性原则

在作业设计时要全面透彻地理解数学内容, 把握知识的连惯性, 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首先要加强“双基”训练, 特别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数学学科的基础, 是培养思维提高能力的根本, 在作业设计中, 要求学生首先完成的就是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基础知识的基本运用能力的培养。其次要注重学习内容的重难点的把握, 充分利用学生作业的完成促使学生牢固掌握重点知识, 同时把学习中的难点分解于作业中, 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另外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 一方面注意复习巩固有关的已有知识, 与旧知识衔接起来, 另一个方面为后续知识做好准备, 把后面的内容或方法渗透到前面的知识中形成良好的知识链, 保持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系统性。

二、层次性原则

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素质、智力、能力、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自然差异。对他们提出同样的标准、同样的要求, 显然有些不合理, 需要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以学生潜能的发展为标准,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具有的潜能, 创设具有层次性的数学作业, 能让各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事实上, 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 没有足够的多样性, 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蓬勃生机。设计作业时, 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差异, 因材施教, 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 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让他们各取所需, 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如选课本后1~2个习题, 与课中例题相仿, 用以巩固提高, 反馈学习情况, 检测学习成绩, 教师了解学生。同时可设计一道综合性强的题, 供选做选用, 学有余力的学生以此得到提高。

三、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性与开放性

数学的重要作用是培养思维能力。在作业中,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作业题如果总是封闭的, 答案“非此即彼”, 容易束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使学生养成“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 创造潜能。

传统数学中布置的作业均为笔答题型作业, 单调的作业让学生感到乏味, 降低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因此, 在作业形式上要注意变化, 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 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过程中, 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 感觉到快乐, 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 进而培养数学兴趣。

我们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而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是尊重学生差异和个性的必要措施。开放性作业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学了相似三角形识别方法后可设计作业:如, D、E两点分别在△ABC的边AB、AC上, DE与BC不平行, 当满足____条件 (写出一个即可) 时, △ADE∽△ACB。

这种开放性的作业是培养学生探究求异创新的有效形式之一, 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上一篇:教师观看《榜样》节目后有感下一篇:关于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