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明社会的作文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文明社会的作文(精选9篇)

关于文明社会的作文 篇1

网络社会是一个新兴的正在逐步趋于普通的交往社会,它掀起了人类交往史上新的一页。网络社会使以往的交往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网络社会的主导者——网民,在网络社会可以公平、坦白和毫无顾忌地发表意见,一些平时较为内向、羞涩的大学生也能较好地发表白己的观点,其交往面比在现实生活中扩大了很多,心胸也开阔了,热情和诚实程度都发生了变化。正如尼葛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说:因为网络,世界也能听到弱小者的声音。有理由认为,通过网络交往,许多人可以接触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增强对文化的感悟,丰富自己的人生,是有益的。但是,凡事有利有弊,正是由于网络社会赋予网民畅所欲言的权利,导致目前网络环境的混乱与浑浊不堪,在网络上肆意发泄、有意污染、伸黑手的人越来越多,网络社会不和谐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我感觉目前其正处于一个失去管理控制的极其危险的时期,所以很有必要关心和探讨关于网络文明的话题,因为已经有不少因为网络上的不文明引起的纠纷上升到现实社会中舞刀弄枪的恶劣事件不断发生,所以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于是,我与我的团队就我们师大图书馆一楼大厅进行了关于网络文明的问卷调查行动,共发出调查问卷50份,收回42份,其中男生27份,女生15份,另外通过网络发帖,收集网友回答12份。

一、调查对象

江西师范大学50名在校大学生及12名网友

二、调查内容

网络恶搞传播的频繁度、网络不文明语言使用的频繁度、对网络文明的看法、是否发布或转发虚假和欺骗的信息、是否浏览黄色网站、对政府和学校对于网络文明的管理是否关注、校园网络不文明行为谁责任最大、对政府关于网络文明的管理措施的效果的评价、对目前网环境的评价、能否为网络文明的健康发展做些什么等

三、结果

对目前的网络环境满意度,52.6%满意,28.9%不满意,5.3%很不满意;对

是否在网上发表过情绪不当的言论,60.5%从不,31.6%偶尔,2.6%经常;对是否遇到网络欺诈,55.3%遇到过却未上当,39.5%未遇到,2.6%遇到并上当;对无意浏览不文明信息,76.3%有时遇到,13.2%几乎不会,7.9%经常这样;对于是否认为浏览不健康网站算是道德败坏,65.8%不能完全算,15.8%不算,15.8%认为这是素质低下的表现;对于如何解决网络不文明的有效办法,36.2%觉得应该加大网络监管力度,36.8%绝对应由网络环境舆论的作用,21.1%觉得这是网络特殊环境的必然结果,并非不成熟,难以改变。

四、存在的问题

1.网络环境本身是难以改变的2.要不要做愤青

3.遇到不文明的网友,该怎么办

4.上网能做的有意义的事

五、针对调查结果,提出看法与建议

男生应该向女生学习,结果显示男生在网络社会显得“火气”更大,结论上网时间与受毒害程度基本上是成正比的。网络可以当做一个发泄的平台,但我们要掌握好分寸,合理利用,而不是一位的通过不文明的东西来泄愤。净化网络环境,从每个人做起。公民整体素质一时半会儿难以提高,总会有不文明的人存在,想要不受其损害,还必须从自身做起。遇到新闻、消息别急着发表评论,先判断真假。网上有些人很不讲理,不要跟他争执,不是大问题就直接无视。而遇到比较严重的问题是,也要敢于站出来批判。游戏、灌水最容易接触不文明的东西,我们上网时不要花太多时间在这些上面,多做些利于自身修养的事。发泄本身没有错,关键在于度的把握,要沉着,要理智。我们应倡议:文明上网,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自尊自律;不受网络左右,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空间。自觉养成文明上网的良好行为习惯,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关于文明社会的作文 篇2

1、社会文明的含义

社会文明是人们积极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的成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它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综合统一体,生态是前提,物质是基础,政治是保障,精神是灵魂,社会文明是最终目的。“五个文明”之间共同协调发展,关系到人类社会正确的发展趋势。

2、社会进步的各类标准

(1)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精神文明是人们在积极的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成果。精神文明不仅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从理论知识,道德修养,思维能力,价值理念,文化素养,技术成果等各方面反映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同时也起到了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与精神文明对应的物质文明,是人类积极的改造客观世界所获得的物质成果。物质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之一,它表明了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

(2)制度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制度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社会形态的必然更替。社会形态依次是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与此相对应的每种社会制度的确立与发展都标志着新的社会制度的进步。社会制度从人治发展到法制,从专制不断走向民主,这些都体现了制度文明的进步。

(3)人自身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人自身的文明是通过人的自由与解放来体现的。人的自由与解放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等多重的关系之中。它是指人在改造社会中不断的摆脱旧的社会关系最终成为社会的主人,创造自由平等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的过程。同时也是指人在自然生产的实践中不断摆脱自然的束缚,最终成为自然的朋友的这个过程,以及人类不断科学的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以及思想解放的过程。所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也是社会的文明进步的标志。

(4)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

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们在衡量社会进步标准的时候,不能只把生产力水平归结为社会进步的程度,仅仅用物质财富的多少来衡量某一社会的发展程度。应该在坚持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这个前提下,认识到物质、精神、制度,生态等各方面的全面进步是衡量社会进步的综合尺度。

3、马克思经典作家对社会文明进步的论述

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贯穿着关于的“人的解放”这一重大历史问题,这一历史问题是以实现人全面而自由平等的发展,最终实现彻底解放全人类为最终目标和理想,它指引着全世界的共产党人为之奋斗。这段话也充分说明了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不仅仅只是物质的进步,人要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准也是多方面的,不能只看到经济发展作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那个方面。胡锦涛同志“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与《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观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现了人的发展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享受者,同时人也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所以不能仅仅是看到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社会的发展。

《胡适说社会与文明》中也提到社会与文明的进步是以人为本的。在胡适看来,有三个判断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标准。第一,社会是怎么对待孩子的,第二,社会是怎么对待妇女的,第三,社会闲暇的时候,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些方面反应出胡适在看待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准上不仅仅是在于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

二、中国在社会发展进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中国近几年的发展与进步是中国都有目共睹的。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可以说中国现在的发展会让每个中国人感到十分的骄傲和自豪。但是在物质文明进步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文明的现象。

1、环境问题

由于发展生产力的需要,我们必须要对自然界进行一些改造,这不可避免的让地球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报告显示,中国在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就占了7个,同时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空气质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这一系列恐怖的数据表明我国的像雾霾一样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变得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已经是我们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忽视急需解决的问题了。

2、扶老人被讹事件

作为人们茶余饭后所热议的事件,好心扶起摔倒老人却反被诬陷的事件近几年来也不断的出现。每年都有不少的报道是关于好心扶跌倒的老人而被讹的事件,虽然其中大多数最后都给这些好心人公正的判决,但是却早已伤害了很多人的心。这个事件表明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是会有不少无耻的人利用人们的善心而去陷害别人。这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它破坏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不仅仅是伤害到了那些乐于助人的人,同时也伤害到了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老年人。

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物质文明的进步和其他方面的进步如精神文明进步并没有得到同步的发展。这些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缺失,是我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反思的。需要我们思考社会是否只是一味的追求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就是最好的,同时是否需要同时加强其他方面的进步发展。

三、社会进步标准的讨论

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都一直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社会物质经济的发展自然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明白衡量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准不仅仅是物质经济这一个方面,还有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等等方面,还有每个人在社会中实现自己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全面发展的社会才是我们想要的进步,如果除了物质文明,其他的文明我们都缺失,那我们的社会似乎也没有真正的进步。马克思曾经说过,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平等的发展,现在的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发现了社会进步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为,并且已经开始着手解决。

摘要:当今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经济在高速的发展的同时,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我们现在享受了更多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但是在发展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现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矛盾不仅仅体现在这一方面。人类社会充满矛盾,并且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所以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上出现的其他问题,不能只是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很多其他问题。

关键词: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进步标准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胡适.胡适说社会与文明[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2014.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两型”社会建设的生态文明视角 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政策机制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A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009-03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 friendly society about the ecology civilized angle of view

Wang Hong-bin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Henan 467000,China )

Summary: The ecology civilization and the ecology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receives the thought of “humanist” and “the development is the first essential meaning”,the person and the nature accord development, stressed that must strengthen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unceasingly, thus intrinsic contained saved the energy resources and the protection environment content, thus constructed “two” the society the content and the request promotes to implement and realize thoroughly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altitude, entrusted with “two” the society to construct the brand-new content.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two” the social need cultivates and sets up the ecology civilized idea in the entire society, speeds up forms the promotion nurse resources, the protection environment policy and the mechanism, transforms the development way, the growth and the expense pattern positively, realizes the person and the nature, the economical and society's harmonious coordinated with continues forever to develop.

Keywords: Ecology civilization; Ecology civilized idea; Policy mechanism; Development way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并首次把“两型”社会建设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可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两型”社会,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现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

1 生态文明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统一

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们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对待大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坚持“以人为本”,秉承“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然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既包括以人为本,整体、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良性运行的机制和体制,还包括人们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在维护生态系统结构与平衡的前提下,选择生产方式、开展的生产活动,是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

“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这一现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必然带来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要实行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仅仅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迄今存在过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在一起的我们今天整个社会制度的完全的变革。”[2]人类需要且必须以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见,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绝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一定会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被扬弃,人类文明必将进到更高的阶段,人类需要且必须以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

可见,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内在地包含了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节约资源和实现环境友好的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两型”社会的要求统一提升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赋予了建设“两型”社会崭新的内容和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普适性和广泛性。建设“两型”社会既包括广大人民群众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又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既包括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又包括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长方式和不健康的消费模式。具有内容上的普遍性和广泛性。其次是全面、协调、高效、可持续性。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重塑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通过整体、协调的原则和机制来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和生态秩序。遵循的是一条从对立型到和睦型、从征服型到协调型、从污染型到恢复型、从破坏型到建设型转变的“两型”社会建设轨迹。

2 “两型”社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我国许多地方相继提出了生态省、生态市和生态县建设的目标,国家环保总局也推出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在建设“两型”社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实践和操作层面仍然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障碍,这既有思想观念上的,也有物质技术层面的。这突出表现在:

第一,节约优先的方针落实不力,环保边缘化现象依然严重。这一问题的深层原因就在于生态文明观念和价值的缺失。节约资源作为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这是国家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总方针,是一切相关政策所应当遵循的政策。认真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坚持节约优先的方针,切实体现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投资管理以及财政、税收、金融和价格等政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在具体工作实际中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环保边缘化现象和违法行为仍然屡禁不止。环境保护在发展决策过程中的“边缘化”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如故,对环境保护采取“口惠而实不至”的消极态度和做法普遍存在。社会法制意识淡薄和环境执法不力,导致环境违法现象在一些地方还相当普遍。

第二,法律法规不健全,标准不完善,可操作性差。一方面,存在立法空白,有的重要领域尚无法可依。在循环经济、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在环境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方面,也还存在着一定的规范空白。另一方面,立法质量不高,修改不及时,缺乏可操作性。现行的若干法律法规,提倡性的规定多,约束性的规定少;原则性的要求多,可操作性的规定少;行政命令控制性的规定多,经济激励性的规定少;对政府部门设定的权力多,制约性的规定少;行政相对人的义务多,权利少。

第三,缺乏促进资源节约的环境经济政策和鼓励节约的长效机制。在控制机制上,“政绩制度”与经济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明显冲突。为体现“政绩”,不少干部在任期内把GDP增长放在第一位,而生态环境往往成为“政绩攀比”的牺牲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持续发展行为主体的权、责、利关系不明,动力机制缺乏。环境经济政策的短乏使得生态效益及相关的经济效益在保护者与受益者,破坏者与受害者之间的不公平分配,导致了受益者无偿占有生态效益,保护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激励;破坏者未能承担破坏生态的责任和成本,受害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赔偿。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不能反映资源利用和要素使用的真实成本,资源性产品价格不合理,支持和鼓励节约降耗的财税体制不完善,融资渠道不畅,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难以形成促进节约的有效激励。

第四,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自主创新不足,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转化水平不高,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不够,缺少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尤其是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的能力不强,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还不能适应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需要。

第五,全民节约意识不强,消费方式不合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淡薄,使超前消费、奢侈消费、面子消费等与我国基本国情不相适应的过度消费行为大行其道。重视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重视消费数量,忽视消费质量。一部分人在物质消费上相互攀比、炫耀,导致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心理扭曲,造成了资源、能源的极大浪费。

3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1 培育和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 (理论体系)系统。观念文明(思想意识)在整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系统中具有统领全局、支配全局的作用。观念文明决定行为方式、生产方式的选择和相关社会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因此,建设“两型”社会必须首先加强生态文明观念建设,克服“重实体、轻观念”的思想。生态文明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还必须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 要充分从道德角度进行考虑问题,尊重自然内在的价值规律进行实践活动。同时又要反对把经济发展看作一个孤立的过程,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使整个人类的发展在生态平衡的范围之内,既要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又要体现社会的和谐,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实现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要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发展观,让生态文明观念渗透到一切工作和生活之中,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资源忧患、环境保护意识和节约资源的责任感。通过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支持和协助,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多种手段,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全社会提倡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并将生态文明观念和要求外化在工作、学习、休闲及娱乐之中,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意识转化为全体国民的自觉行动,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3.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三个转变”

首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消费率的持续下降,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3]以高投资、高污染、高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的生存空间正在日渐萎缩。由于石油、铁矿石等能源原材料价格的飙升使我国企业的成本不断上升,国际贸易壁垒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原本可以通过价格途径传递的通胀压力被强制在企业内部消化,对原本利润微薄的出口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为此,必须扩大国内需求,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调整和健全消费政策,通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居民消费预期;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促进居民扩大即期消费。要拓宽服务性消费领域,不断开拓城乡消费市场,继续拓展住房、汽车、通信、旅游、文化和健身等热点消费。同时,要适度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合理降低投资率。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使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发挥拉动增长的作用。

其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巩固第一产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力发展以信息、科技、咨询、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打破电信、金融、保险、医疗、教育、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广播电视等行业的垄断,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条件。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海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基础核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加工深度和产品附加值,减轻产业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坚持自主创新,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广泛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资源节约技术、绿色资源 替代技术、废弃物再资源化技术以及污染处理技术等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向绿色生态转型。

再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大力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加快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抓紧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健全节能、节水、节材机制。严把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加强国土规划,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等方面的情况,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以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为方向,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制定技术、节能、环保的国家标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等措施,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生产能力;继续运用调整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削减出口配额、将部分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等措施,控制“两高一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抓紧制订出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电、沼气、生物质能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科研、开发和建设,加强资源调查评价。

3.3 加快形成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和机制

要探索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绿色GDP政绩考核机制。改革现行环境执法体制,理顺环保部门和其他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解决环境执法主体过多、执法权力过于分散、环境执法比较混乱的现状。最大限度地统一环境执法主体,整合环保行政资源,把分散于各职能部门的执法权尽量集中到环保职能部门。同时,赋予环保部门以必要的行政执法权。如必要的行政强制执行权:包括责令排污单位停产、限产、限期治理和限量排污、禁止排污、拆除违法企业、查封、扣押、冻结等权力。

加快建立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适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健全有利于环保的价格、税收、信贷等政策体系,“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要求,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起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的价格形成机制。抓紧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提高资源税税率,改进资源税的征收管理办法,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加快循环经济的立法进程,健全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建筑节能、节约石油以及包装物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落实《“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煤层气、煤矸石、大宗工业废弃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要在县级以上城市(含县城)要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鼓励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填埋气体发电,积极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3.4 树立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通过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宣传活动,组织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社区等开展经常性的节能环保宣传,广泛开展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和环保意识,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和限制盲目消费、奢侈浪费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向生产领域发出价格和需求的激励信号,刺激生产领域清洁技术与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带动环境友好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要在全社会提倡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正确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参考文献

[1] 姬振海.生态文明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2]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页.

[3] 曾培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日报,2007年10月30日,第六版.

作者简介

关于文明社会的作文 篇4

评选活动的通知 沪文明办[2010] 44号

各区、县、委、办、局、驻沪部队、武警总队: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市文明委的领导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上海市迎世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宣传动员600天行动纲要》,紧紧围绕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广泛开展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涌现了许多好人好事。为了鼓励更多的人立足本职,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进一步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决定会同新闻单位和锦江国际(集体)有限公司,联合举办评选2010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选范围和条件

本市在职和离退休的职工、农民、学生、个体劳动者、无业居民、外来务工者、驻沪部队和武警部队官兵均属评选范围。2010年涌现的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均可被推荐参加评选,市总工会也可在职工十佳好事中择优推荐。

(1)迎办世博期间在城市管理、窗口服务、宣传和社会动员等行动中;在园区内的管理服务中;在世博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中事迹感人、表现突出的;(2)在创建文明小区、文明社区、文明城区、文明单 位、文明村镇以及全行业规范服务达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事迹感人,表现突出的;

(3)在抢险救灾中保护、抢救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表现突出的;

(4)支持、理解、参与市重大工程建设事迹突出的;

(5)坚持多年为社会、为他人做好事,事迹突出的;

(6)发扬文明新风、助人为乐、拾金不昧、敬老扶幼、助困济难事迹突出并有较大社会影响的;

(7)临危不惧、见义勇为,为维护社会治安作出重大贡献的;

(8)在破除迷信、反对赌博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并有显著成效的;(9)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高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事迹突出的;

(10)在其他方面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并有较大社会影响的。

二、评选方法和要求

(1)推荐工作采取按照各地区、各系统推荐和社会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在职职工以及离退休职工由市总工会和各委办、区、县推荐。个体工商者、民营企业家、非政府团体人士、外来务工者、无业居民和农民,由区县推荐。中小学的好人好事由区、县推荐,大专院校的好人好事由市教卫党委推荐。部队官兵由驻沪部队、武警部队推荐。各级组织推荐时均应征得同级党组织的同意。社会各界人士和组织、本市市民也可把符合评选条件的好人好事直接向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推荐,也可以通过东方网推荐。各区县、委办文明办,市工、青、妇宣传部以及驻沪部队,武警部队政治部择优推荐好人好事报市文明办。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先由评选委员会进行预选,在各系统、各地区推荐的基础上提出候选名单,经评委会讨论通过,评选出好人好事。

(3)为了保证评选好人好事的质量,各推荐单位应根据评选条件好中选优,据实推荐。3人以上(含3人)共同参与的一件好事,作为集体。推荐时须交字数300字左右事迹概要(附表)和字数1000字左右的事迹材料。多人做一件好事的,事迹材料中应写清每个人的具体事迹。事迹材料的文字力求朴实简练准确。推荐事迹材料于2010年12月31日前上报。

三、表彰和奖励

评选出来的好人好事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通报表彰。通过新闻媒介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奖励以精神鼓励为主,向获奖个人和集体分别授予荣誉证书荣誉奖状,以及一定的物质奖励。

四、组织领导

2010年上海市精神文明好人好事评选委员会由下列人员组成。

评委会主任 马春雷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

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副 主 任 陈振民 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巡视员

汪兰洁

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 邓小冬

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 朱 鸣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副主席 谢亚洪

上海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 委

裘 新

解放日报党委书记、总编辑

汪 澜

文汇报副总编辑 陈保平

新民晚报总编辑

王建军

上海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 黎瑞刚

上海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台长 李智平

上海东方新闻网站副主任 许新海 锦江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

书记、执行董事

评委会办公室设在市文明办(余庆路80号,电话:64331009,邮编:200030,邮箱:wmbhdc@163.com)

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的社会作文评语 篇5

2. 以时间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永丰的习俗

3. 能通过具体的事例体现热闹的场面。

4. 详略得当,写出了喜庆的气氛

5. 用词准确,描写生动,反映出传统的热闹与人们

6. 体现出作者无限快乐

7. 在叙述传统习俗的同时,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8. 详略不当,面面俱到,记流水账,没有侧重点

9. 有一些习俗没有介绍具体。

让我们的社会走向文明作文 篇6

今天收到一个漂流瓶,问:“死不了的食物”,我的回答是:“当然有”。由此可见现代人对食品安全是多么的担忧。没办法,我们被生在了这样的时代,生在了这样需要摸着石头才能走的时代。人的眼睛只能盯着CPI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世界.回头想想哪一个时代又不是用无数生命摧动着才前进的呢?自从地球有生命的的那一刻起不就是用生命维持着生命在延续吗!

这不能说明我默认现代社会某部分人的这种做法,默认这个时代。我认为这是走向文明的.一个过程一个阶段,就像一个人在成长中为了更健康,快速的成长起来吃的过多,引起的腹泻,补得的过多引起的不良反应。需要这个时代的我们用无数的生命为这个成长过程做牺牲品。来实践,来证明,来改进,然后才是进步。虽然生命间相互残杀的结果相同。相比起来我们算幸运的,最起码不用亲眼目睹相互残杀时血腥与残忍。

假如每个人都做好自己,你还用的着担心社会,担心国家吗?我相信乌托邦,更相信共产主义,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人类早晚有长大的那一天,更有成熟的那一天。

先进文化与社会文明的关系浅析 篇7

那么, 在当前, 什么是先进文化呢?前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见, 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三个概念的内涵是一致的。一个国家的具体文化现象是复杂的而不是纯而又纯的。比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就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的,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健康向上的, 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文明。关于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文明的关系, 十六大报告指出:“……不断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1]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标准和实践途径。那么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文明的关系就可以归结为“社会主义文明是先进文化建设的目标, 而先进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文明的途径”, 即“目标和手段的关系”, [2]究竟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如何, 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文明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正是下面所要探讨的内容:

一、关于文化与文明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明指有益于人类的发明创造的总和 (名词) 或程度 (形容词) 野蛮指破坏文明的行为 (名词) 或程度 (形容词) 比如, 一个社会保括各种形式体力脑力劳动者管理人员等等) 都在以各种形式按照社会分工创造财富, 符合文明社会要求的都是文明行为。而杀人, 抢劫等严重破坏了创造财富, 可称野蛮行为。文明是一个带有价值判断的词, 它体现的是一定的社会形态, 是一个民族文化演进的阶段性文化, 各种文化的交互作用构成人类活动的形式即文明的具体形式, 文明是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 由各种文化因素构成, 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文化结构体系, 是文化全面发展和进步的体现。在文明社会中, 各种文化要素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从而使先进文化德民族保存于一种文明的状态, 因而创建先进的社会文明, 需要先进的文化去推动, 比如文化层次中的观念文化在文明社会中作为精神的和道德的因素, 为文明社会提供道德规范、理想价值、知识文化。而技术文明则为进入文明社会和保存文明状态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和物质因素, 制度文化恰为文明社会构成各要素内部和各要素之间提供的是制度规范。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文明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归根到底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文明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因此, 这个方面的论述包括三个方面:

1. 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物质文明, 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进步与发展状态, 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的总和, 是社会进步在物质上的结晶与标志。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生产力高度发达, 社会产品极其丰富”的,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支持。从政治角度来看, 需要用先进的观念文化即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来排除和抵制各种错误及腐朽思想的干扰, 坚持用先进文化来武装人们的头脑, 从而保证物质文明的社会主义方向。同样, 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知识文化。在现代, 没有发达的科技, 没有先进的创造就不会有生产力的发展, 就不可能产生先进的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的手段和方式。制度文化, 特别是经济制度文化, 其先进性直接关乎经济机制的正常运转, 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需要先进的制度作为制度促进和保证。

2. 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整个社会主义文明的一个道德, 精神因素, 精神道德具有判断的价值, 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价值观指导。因而社会主义文明需要社会主义系统内容符合系统需要的价值标准, 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共产主义中的“初级阶段”, 因而需要先进文化中观念文化即马克思主义作为人们处理社会中各层次的指导, 而“三个代表”中先进文化恰好就是“马克思主义”, 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 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创新, 需要吸收先进的知识文化来为精神文明各要素提供新的营养和能量, 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需要制度的保障。

3. 先进文化与社会政治文明。

文化是一种理念, 是各种改变的先导,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一样需要价值观的指导,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产生先进的民主政治制度, 政治包涵有政治理念和政治机制, 政治理念属于先进的观念文化层次, 政治机制则属于先进的制度文化层次, 由于当前文化比较落后, 尽管社会主义制度文化是先进的阶段, 我们的政治制度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反过来说, 政治文明建设也是在促进文化的发展。

摘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丰富了党建思想, 也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其中“先进文化”的论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文明目标的理论指南, 因此, 明确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关系, 才能更好的为我国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前瞻性理论指南。

关键词:先进文化,社会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人民日报, 2002.11.9.

创文明城市重在社会与公民的参与 篇8

《条例》拟对十大不文明行为予以重罚,其中包括乱丢垃圾罚200元、随地吐痰罚200元、未清理路边宠物粪便罚500元、禁烟场所抽烟罚500元、损坏或拆除环境卫生设施罚1万元等。《条例》还规定了“执法人员在查处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过程中,违法行为人拒不出示身份证明文件及提供地址、联络电话的,执法人员可以通知公安部门进行现场协助”“建立城管、公安等执法部门之间处罚不文明行为的证据、信息共享和执法合作机制”及“公安部门可以设立或指定专门机构或者派出机构,专门负责或者协助城管等执法部门开展执法活动。”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标志,也是文化繁荣的结晶。因此,创建文明城市,一方面是包括城市社会经济指标在内的城市硬件建设,但归根结底,有赖于市民文明意识的培养和道德水平的提升这些软指标。对市民文明行为规范进行立法,涉及所有市民的切身利益,要使之最终成为促进城市文明的催化剂,有赖于社会与公民自身的参与,而不是单纯依赖政府的行政力量。

曾经,我们习惯了事无巨细都由政府操办——吃饭穿衣找政府,就业住房找政府,夫妻闹矛盾也找政府。改革开放30多年,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也有20年了,但这并没有治愈我们的“行政依赖症”。

“行政依赖症”的存在,导致改革中,一遇问题,就扩编机构,提升管理部门的行政级别,其结果是加大社会财政负担,产生大量的冗员,增加内耗的频度和协调的难度,扩大行政权力,强化集权倾向,降低人们的独立性、创造性,稀释社会的活力和动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在节省行政开支的前提下,从“全能”趋向“有限”。形象地说,政府的基本职能是当好“掌舵者”和“监管者”,其他职能大都应“外移”给市场、社会。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的活力,这在社会文化建设方面尤为重要。

深圳文明行为的立法,明文规定市属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应当组织市民积极参与到文明行为的促进活动中,形成长效机制,创建文明城市。确实,只有市民的主动参与,并调动社会的力量,同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是创造文明城市的保证。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本届政府重要课题。去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提出“社会管理”这个议题,在执政者的视野中,这个问题的提出,有两个维度,一是从时代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社会,二是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系统谋划治理的改善。

“天地交,而后能成化育之功;上下交,而后能成和同之治。”过去,中国的社会管理基本上等同于行政管理,主要由政府唱独角戏。而现代社会的要义是以契约精神为基础,以公民精神或公民性为集中体现的,包括志愿精神、人本精神、法治精神、自治精神的公民文化,而这一切正是文明社会的内核,也应该是文明城市的内核。

正如深圳的文明行为立法所言,创建文明城市,应该是一个长效机制,而非为评比,更不是官员的面子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民众还担心现实中的城管综合执法制度有再度扩权的趋势,这是基于《条例》中“建立城管、公安等执法部门之间处罚不文明行为的证据、信息共享和执法合作机制”。

其实,城管与警察常态公务协助机制并非此次深圳首创,这个制度已经在全国约200个城市建立。城管与警察的职责,其实有两个方面,就是做好并落实预防城管执法时,发生暴力冲突的预案,既保护公民不受暴力执法侵害,也保护城管不受暴力抗法侵害。但最为根本的是,政府应该改变执政思路,处理好疏与堵的关系,支持社区自治、商贩自治,培育社会组织,让我们的社会有自我修复的功能。

以治理小商贩为例。发达国家的城市管理中多靠商贩自治,而在中国,主要是以行政的力量来对其进行干预和管制。2007年两会期间,北京市崇文区革新西里小区在小区内的一栋楼前的人行道上画出了一条白线——在线内,小摊贩可以卖各种蔬菜。居委会和小摊贩约法三章:要求摊贩们成立自治会自我约束;自治会条例中明确要求摊贩负责周围卫生、不许缺斤少两等;摊贩如有违约,摆摊资格将可能被取消。那年的“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正激烈地讨论是否应当适当解除路边摆摊禁令。革新西里的举动受到关注,被称为“社区管小摊贩”的一个大胆尝试。遗憾的是,这一尝试因为得不到街道办事处和城管的支持与认同而被叫停。

关于文明社会的作文 篇9

老外到了中国,从机场出来第一感觉是什么?我告诉你,两个字:混乱。

从机场到市区的路上,老外搞不明白为什么一路上有那么多的车要插到他们前面来,也困惑他自己乘坐的那辆车的司机又为什么死活不让对方进来。

中国马路的生存逻辑是,机动车比人牛,宝马最牛。加上红绿灯对非机这使得老外立即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过马路几乎成了一个不可能任务。

观看第一次到中国的老外过马路真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享受。那是一家四口,在上海最繁华的淮海路上,交通灯变绿开始过马路,老外发现右转的机动车不像自己家里那样会停下来让行人先走,赶忙后退却差点又被一辆高速行驶的自行车撞到。大小老外觉得极不安全,已经走到马路中间不得已退了回去。

第二次尝试时老外改变了策略。父亲领头,母亲殿后,四个人手拉手,一步一回头,其滑稽、其可爱、其无奈,请原谅我的语言能力实在无法描述,我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词――汪洋中的.一条船。这么说吧,从一个老外穿中国马路的熟练程度,我能准确地判断他在中国生活的时间。

如果说马路上乱点老外还能一笑了之,那么另外一场混乱则结实地把我的一个朋友吓了一大跳。这位仁兄惊讶于上海公交巴士的漂亮,里面还有可能使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车载无线数字电视节目。那天他到终点站人民广场,公交车刚刚停稳,乘客正在下车,突然从前后门冲进来两股人,气势如蛟龙入水。“我当时真的吓坏了,”他事后告诉我,“我以为他们是上来打架的。”但他最终意识到这些中国人的目标是座位而不是他时,这才发现出了出了一身汗。

我们的反思

上一篇:关于确保农民增收安全性的调查与思考下一篇:友谊的初中作文:纯洁的友谊最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