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技术

2025-0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麦种植技术(通用8篇)

小麦种植技术 篇1

◆ 教学目标:了解小麦穗的分化过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理解小麦生长中期的苗情诊断;掌握小麦中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管理措施。◆ 教学重点:小麦中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管理措施。◆ 教学难点:小麦穗的分化过程,小麦生长中期的苗情诊断。◆ 课时安排:2 ◆ 教学内容

冬小麦中期生长阶段,也叫春季生长阶段,指小麦返青后至挑旗,包括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和挑旗(孕穗)期4个生育时期。

一、中期的生育特点

第一,根、茎、叶、蘖等营养器官在此期已全部形成,长出全部茎生叶,分蘖由高峰逐渐走向两极分化。第二,进入营养器官与结实器官并盛期,生长中心由叶、蘖等营养器官转入以茎、穗为主,是决定成穗率和争取壮秆大穗的关键时期。第三,生长变化大,速度快,对水肥要求十分迫切,反应也很敏感。

(一)小麦茎的生长

小麦的茎由节与节间组成。一般地上茎4~6节,多数5节。植株高度以80~90cm为宜。高产麦田的小麦茎秆粗壮,节间短,基部充实,机械组织发达,富有弹性,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影响茎秆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光照和水、肥。

(二)小麦穗的分化

1、穗的分化过程

根据形态特征与分化进程,小麦穗分化过程可依次划分为9个时期(图2-4)。

2.穗分化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小麦返青起身期,正是小穗分化期,是决定小穗数的关键时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温度与养分。小穗分化至四分体形成期,正是拔节孕穗期,是实现花多、粒多的关键时期。此期对水肥要求十分迫切,四分体形成期是需水临界期。

二、中期的主攻目标

秆壮不倒,穗大粒多,搭好丰产架子。

三、中期的管理技术

(一)诊断苗情,分类管理

春季麦苗返青后,要及时诊断苗情,根据苗情,做到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因

苗管理。

1、壮苗 壮苗春季返青早,叶色青绿,叶大不披,长相健壮,次生根在20条以上,群体适宜,越冬前3叶以上的大蘖数已接近或达到计划成穗指标。管理上应控制春生分蘖,做到保蘖增穗,促花增粒,于起身期或起身后的小花分化期再运用肥水进行管理。

2、旺苗 旺苗生长猛,群体大,根系弱,各器官之间发育不协调,春蘖多,叶色墨绿,拔节速度快,叶片下披,封垄早,通风透光不良,越冬前3叶以上大蘖数明显高于计划成穗指标。管理上应以控为主,不施返青肥,不浇返青水,深中耕断根、散墒。或拔节前喷施矮壮素、镇压,加速两极分化。施肥浇水可放到拔节后第2节长度固定时进行。

3、弱苗 弱苗分蘖大小不齐,叶片数较少,叶片窄小,叶色淡,生长慢,群体小,越冬前3叶以上大蘖数明显低于计划成穗指标,或播种过早,分蘖过多,年前较旺,返青后叶片发黄,有脱肥现象。对这类麦田中期管理应以促为主,同时,对不同情况下形成的弱苗应区别对待。(二)浇好孕穗水,酌施孕穗肥

小麦孕穗期对水分很敏感,是需水临界期,各类麦田均应浇好孕穗水,浇水时间应在拔节后15天左右。但对肥力较高、长势偏旺、墒情较好的麦田,应推迟浇水,不需追肥;对地力差、苗色黄、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可结合浇水,每667m2施纯氮3~5kg。

(三)预防晚霜冻害

应根据气象预报,在霜前1~2天浇水,以增加田间湿度,缓和低温变幅,有预防和减轻霜冻危害的效果。对已受霜害较重的麦苗,不宜毁掉,只要及早追施速效肥料,结合浇水,仍能促使未被冻死的分蘖或新生分蘖抽穗结实,从而获得一定收成。

(四)防治病虫害

该时期主要的害虫有麦蚜、小麦螨等。

该时期主要的病害是白粉病、锈病、纹枯病等。◆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小麦中期生长阶段

二、简答题

1.对冬小麦来讲,“春寒穗大”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为什么“麦怕胎里旱”? 3.简述小麦壮苗标准。

小麦种植技术 篇2

1.1 小麦种植方式

小麦主产区中小麦与前后茬作物的种植结构和组合方式可根据各地自然资源、气候条件采取小麦和其他作物平作、复种以及间作、套种, 形成一年一熟、两熟等种植方式。

1.1.1一熟平作。

一熟平作主要在长城沿线以北的春麦区和北部冬麦区。春麦区的春小麦一般种在冬闲地上, 春季播种, 夏季或初秋收获, 实行春小麦连作或与大豆、高粱、豌豆、大麦等轮作, 形成一年一熟的种植方式。北部冬麦区年积温在2 200~3 500℃之间, 冬小麦秋播在夏闲地上, 翌年夏季收获, 也是一年一熟或与豌豆、扁豆、大豆、春玉米、高粱、谷子、糜子等轮作。在南部热量较高的地区, 小麦收获后有复种糜子、谷子或荞麦等生育期较短的作物。这些作物收获后再秋播豌豆、扁豆、小麦, 形成二年三熟或三年四熟的种植方式。

1.1.2 两熟平作。

两熟平作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与西南冬麦区, 其中黄淮冬麦区是中国的主要产麦区。全区年积温4 000~5 000℃, 年降水量500~1 000 mm, 热量资源可满足小麦、玉米或小麦、水稻两熟需要。南部地区还有小麦和棉花、甘薯、芝麻等复种的一年两熟制。降水量不足800 mm的地区, 需补充灌溉才能保证两熟作物的需水量。小麦收获后复种玉米是该区的主要种植方式, 也有复种高粱、谷子、大豆、花生等作物的。在黄淮平原北部棉区, 有小麦复种玉米, 翌年春播棉花, 形成二年三熟;黄淮平原中部和南部地区, 有小麦套种棉花一年两熟。在稻区是小麦后复种水稻一年两熟, 再以油菜、绿肥等轮换小麦, 形成以水稻为主的轮作方式。

1.2 小麦套作模式

两熟套种间作混种是为了充分利用热量资源, 集约利用土地, 延长作物生长季节, 以提高全年总产量。中国各地采取小麦与其他作物多种形式的套种和间、混作。

1.2.1 小麦与玉米套种。

小麦与玉米套种为北方冬麦区较广泛的种植方式。冬小麦采用宽窄行或小畦种植。麦收前将玉米套种到麦田顶留宽行或畦埂上, 使2茬作物的主要生育期错开, 实现一年两熟。两熟套种可以解决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生长季节不足的矛盾;可以延长玉米生长期, 改早熟品种为中、晚熟品种以提高产量。另外, 也可使玉米的抽穗期避过伏旱或秋涝等不良自然条件的影响。由于各地条件不同, 凡套种共生期长的, 两作物的间距要大些, 反之可小些。有的地区为了用地养地结合, 把玉米套种的行距放宽, 麦收后在玉米的行距内复种大豆或绿肥作物, 形成玉米间作大豆或绿肥, 即通常称为“两粮一豆”或“两粮一肥”的种植方式。因玉米和大豆或绿肥是间作, 主要生育期处于共生条件下, 仍属一年两熟[1,2]。

1.2.2 小麦与棉花套种。

小麦与棉花套种在长江流域历史悠久, 分布较广, 黄淮流域随着水、肥等条件的改善, 其面积也有扩大。一般采用条带套种或条垄套种, 即种2~3行小麦或1~2个宽幅小麦, 留出空行套种棉花;或在厢面中间种植一带宽幅的小麦或大麦, 厢的两边预留空行种沟边棉;或在垄沟种一宽条小麦, 垄背上套种2行棉花。麦棉套种方式因各地具体条件有所不同, 其共生期为15~35 d。在套种中小麦宜选用早熟、矮秆、抗倒伏的丰产品种, 预防倒伏压坏棉苗;麦收后及时灭茬, 加强棉苗管理, 促进棉苗早发, 并健壮生长。在黄淮冬麦区采用麦棉套种, 宜把小麦种在垄沟上, 棉花种在垄背上, 有利于解决小麦中后期耗水较多需要灌水, 而棉花苗期又不宜水分过多的矛盾。

1.2.3 小麦与油料作物套种。

小麦与油料作物套种, 种麦时预留一定宽行, 麦收前套种大豆、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山东、河南等省在麦田套种花生多采用条垄套种, 把花生套种在垄背上;套种时间不宜过早, 防止形成老苗或高脚苗, 影响花芽分化。

1.2.4 小麦与豆类作物间作、混种。

长江流域在小麦厢沟两侧间作蚕豆或豌豆, 麦豆收获后复种水稻。黄淮平原部分地区将冬小麦和秋播豌豆混种, 2种作物共生互养, 麦豆同时收获, 然后再复种玉米等夏播作物。在中国南方雨水较充足的旱坡地也有三熟平作或套种的模式。如小麦、豆类、玉米;小麦、玉米、高粱;小麦、玉米、甘薯;小麦;玉米、玉米等。也有插入一季经济作物或绿肥的三熟平作的种植方式。

2 西南地区小麦高产的种植技术

在耕地面积组成中, 四川旱地约占50%, 贵州60%左右, 云南高达70%。西南区地形和气候极其复杂。四川盆地周围山区、滇北及贵州西北部等, 年均温较低, 大小春季节矛盾大, 且劳动力不足, 一部分稻田, 因无灌溉条件而蓄冬水, 年均一熟。特别是广大丘陵旱地, 热量资源虽然丰富, 但两季有余、三熟不足, 限制了复种指数和全年粮食生产的提高。

2.1 选用良种, 改进耕作技术

小麦要进一步选用早熟、矮秆、抽穗开花期耐低温的品种, 并与相适宜的玉米、甘薯品种相配合, 通过更换小麦品种并采取相应技术, 旱地轮作制度由两熟净作改为三熟带作, 由窄行套种改为中厢带植, 小麦面积虽有减少, 但新品种生产力高, 在相应规格密度下, 可以创造合理的复合群体结构, 使光热水气协调互补,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又有边际效应弥补损失, 单产仍有提高;小麦矮秆改善了复合群体的生态条件, 早熟缩短了间套玉米的共生期, 利于玉米壮苗, 预留行提早了玉米插 (栽) 期, 改传统夏玉米为春米, 减轻了夏伏旱的危害;小麦耐迟播的特点, 则为后作甘薯的增产提供了时间[3,4]。据调查, 四川丘陵旱地推广麦、玉、薯中厢带植后, 1977—1983年各作物的单产年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1%、57%、16%。

旱三熟中, 玉米虽是主作, 要提高小麦单产。在80~100cm的带距中, 播种4~5行, 实行小窝密植, 并应增施底肥, 适当增加用种量, 充分发挥边际效应, 使单产接近或达到一般净作小麦水平。

2.2 间套复种

2.2.1 间套复种类型。

西南地区小麦的间套复种形式, 丰富多样。从耕地特点来看, 可分水田与旱地2个基本类型。水田的复种形式有:小麦—中稻;小麦一双季稻;小麦/玉米—晚稻;小麦/西瓜—晚稻;小麦/烤烟—晚稻等。旱地的复种形式有:小麦或玉米 (甘薯、花生、高梁) ; (2) 小麦—棉花或小麦/棉花; (3) 小麦/玉米/甘薯; (4) 小麦或绿肥 (蔬菜等) /烤烟/甘薯, (5) 小麦/西瓜/蔬菜 (豆类、甘薯) 。

2.2.2 间套复种形式。

不论水田或旱地, 都有接茬复种和间套复种2种形式。实行分带种植以1.6~2.0 m的复合带距为一单元, 并以对等带比为主体, a、b 2带分别接茬复种, 而全田为间套复种。第1年a带种冬小麦—甘薯, b带种冬绿肥 (蔬菜、豆类等) —春玉米— (或套作) 秋绿肥 (豆类、蔬菜等) 。第2年a、b 2带互换, 即在秋肥茬口上种小麦, 甘薯茬口上种绿肥, 如此轮流换带, 保证用地与养地结合, 并达持续稳产高产。

摘要:介绍了我国小麦的种植方式, 分析提高西南地区小麦产量的种植措施, 以为小麦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种植方式,间套复种,西南地区

参考文献

[1]赵海平, 白招弟.绿豆-小麦种植模式配套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0 (9) :42-43.

[2]原孝忠.一麦一豆稳粮增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5 (7) :24, 20.

[3]李炳义.“三莱一粮”接茬高效种植模式[J].河北农业科技, 2003 (10) :11.

绿色小麦种植技术要点 篇3

关键词:绿色小麦;栽培技术:实施要点;推广举措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15

农业是天津市的重要产业,并且天津市地处中部偏北的冲积平原区,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等旱粮作物为主。当下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绿色粮食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加深,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小麦作为天津市主要的农作物,在绿色小麦栽培的过程中,逐渐向绿色、安全、健康等方面发展,成为重要的生产形式,并且对当地农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天津市对绿色小麦栽培技术大力推广之下,其成果也有着一定的提升,这不仅能为人们带来安全、健康、放心的食品,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绿色小麦栽培技术

1.1 绿色小麦品种的选择

在对绿色小麦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小麦的纯度不低于99%、净纯度为99%,发芽率不低于85%,含水量不高于13%。同时,在选择的过程中,应当选择优良品种,具有良好的抗风能力,这样才能提升绿色小麦的存活率。

1.2 种子的处理

在种植之前,应当对种子进行全面的筛选,对一些质量不合格的种子,要进行剔除。同时,在绿色小麦栽培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晒种的形式,同时在固定的距离内进行药剂的喷洒,一般情况下要以亩为单位展开相应的喷洒,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小麦根腐病、全蚀病、纹枯病等病害及蛴螬、蝼蛄、金针虫等虫害的发生,保证绿色小麦的健康、稳定生长,提升绿色小麦的总产量。

1.3 绿色小麦的播种技术

在绿色小麦栽培播种的过程中,应当对其播种的时间,进行全面的了解。若是绿色小麦栽培播种相对较早,苗期的温度相对较高,麦苗相对较长,这样对土中的养分消耗就会相对过快,对绿色小麦的生长不利。在绿色小麦播种的过程中,若是播种的时间相对过晚,其温度的累积就会不够,苗系的年龄相对过短,这样就会严重影响了绿色小麦的抗风性。因此,在播种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当地天气的变化,进行绿色小麦栽培的播种工作。另外,在绿色小麦栽培的过程中,应当对在土壤中的深度进行全面的掌控,一般情况下其深度大约在3厘米。

1.4 补苗栽培技术

在麦苗播种10天以后,应当对麦苗的种植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这样可有效避免麦苗发生垄断现象,针对质量存在问题的麦苗,要进行及时更换,这样才能保证麦苗健康、稳定成长。在绿色小麦栽培的过程中,针对生长过快的麦苗,应当对麦苗的根系进行全面切断,防止麦苗之间争夺养分,从而最大程度上提升麦苗的产量。

2 绿色小麦栽培技术推广

在绿色小麦栽培技术推广的过程中,积极调动当地农民积极性,加强对新型绿色小麦栽培技术的认识、了解和掌握,这样可以从本质上对传统的种植技术,进行全面的改变。要对绿色小麦栽培技术的优势,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全面宣传,以期在绿色小麦栽培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

派遣专门的绿色小麦栽培技术人员,进行全面的技术指导,针对农民不懂的技术和种植环节,进行逐步讲解,这样才能有效地将绿色小麦栽培技术优势和作用,得以充分的推广和发挥。

当地的有关部门可以组织一些年轻的农业种植人员,到专业的绿色小麦栽培地区和农业园区,对技术进行全面的学习。并且积极鼓励一些专业技术相对较好的人员,回到当地的种植地区,对绿色小麦栽培技术进行全面推广,使当地农民可以全面了解绿色小麦栽培技术带来的优势,这样不仅加强了绿色小麦栽培技术的推广,也有效地提升农民的经济效益。

3 结语

本文对绿色小麦栽培技术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并且针对其推广形式,提出了几点建议,从而有效地提升了绿色小麦种植的产量,也为农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人们带来了健康、安全、放心的食品,促进地域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爽,刘维柱,刘芳.绿色小麦栽培技术的推广及其意义[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08):128.

[2]孙晓瑜.A级绿色食品小麦栽培的关键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12(04):106-107.

[3]王邦平,王安龙.浅议绿色小麦栽培技术的推广及其意义[J].吉林农业,2012(12):106.

[4]姬怀启.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绿色增产技术模式[J].耕作与栽培,2015(06):55-56.

[5]贾洪水.绿色小麦栽培技术推广意义与田间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6(15):121.

小麦各个时期施肥技术 篇4

一、小麦施肥口诀

种地用肥有学问,小麦施肥掌握准。定产测土施底肥,普用土壤调理剂。氮磷钾比要协调,平衡施肥产量高。底肥施足必深耕,上虚下实打根基。底墒要足保全苗,拌种防病要记牢。小麦返青要化控,拔节之前追尿素。扬花前后巧防病,补喷微肥夺丰收。黄淮流域地偏碱,选肥种类稍偏酸。氮磷两元配成肥,应施旱薄中肥地。掺钾配成三元肥,可施高产水浇地。控释肥料价虽贵,小麦玉米都适宜。对比之下见高低,还是选用配方肥。土壤缺啥补充啥,力争主动莫迟疑。一年之计在于春,选对肥料属第一。足墒下种能增产,根据墒情来浇灌。送水选在麦灌浆,看天看地莫迟延。底墒水在犁地前,趁墒播种最方便。作物起垄来播种,迂旱沟浇可节源。水肥相济最关键,亩产吨粮好实现。

二、你了解小麦吗?

小麦是中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其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居第二位。小麦种植范围南起海南岛,北至黑龙江,西起新疆,东抵沿海各省的平原高山。中国既种冬小麦,也种春小麦。下面介绍下冬小麦化肥使用技术。

冬小麦在营养生长阶段(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的施肥,主攻目标是促分蘖和增穗,而在生殖生长阶段(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则以增粒增重为主。

由于气候、土壤、栽培措施、品种特性的不同,小麦植株一生中所吸收的氮、磷、钾数量及其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分配也有变化。综合起来,一般认为每生产100千克小麦籽粒,需吸收纯氮2.8-3.2千克左右,磷1-1.5千克,钾2-4千克,氮、磷、钾三者的比例约为1:0.4:1。其中氮、磷主要集中于子实,分别占全株总含量的76%和82.4%,钾主要集中于茎叶,点全株总含量的77.6%。

冬小麦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是:出苗后到返青期前,吸收的养分和积累的干物质较少;返青以后吸收速度增加,从拔节至抽穗是吸收养分和积累干物质最快的时期;开花以后,对养分的吸收率逐渐下降。冬小麦对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

一是从分蘖到越冬,一是从拔节到孕穗,后面的高峰远远大于前面的高峰。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所对产量6188千克/公顷的冬小麦植株分析结果,在营养生长阶段吸收的氮占全生育期总量的40%,磷占20%,钾占20%;从拔节到扬花是小麦吸收养分的高峰期,约吸收氮48%,磷67%,钾65%。籽粒形成以后,吸收养分明显下降。因此,在小麦苗期应有足够的氮和适量的磷、钾营养。根据小麦的生育规律和营养特点,应重施基肥和早施追肥。基肥用量一般应占总施肥量的60%~80%,追肥占40%~20%为宜。(1)基肥

小麦的基肥应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化肥。施足基肥于培育壮苗,促进有效分蘖和籽粒发育有重要作用。追肥施用量因各地情况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一般在每公顷施农家肥 30-75吨的基础上,在北方要配施一定量的氮、磷化肥,在南方冬麦区配施氮、钾或氮、磷、钾化肥。一般在土壤肥力高的地块,可用1/3的氮肥做基肥。每公顷施尿素75-150千克或碳酸氢铵225-300千克。

如果土壤肥力很高,农家肥料用量很大,基肥可不施氮肥,将氮肥全部用作迫肥。肥力中等的地块,可以将1/2的氮肥用作基肥,每公顷施尿素112.5-225千克或碳酸氢铵375-600千克。肥力低的地块,则将2/3的氮肥用作基肥,每公顷施尿素 150-255千克或碳酸氢铵450-750千克。在肥力低又无灌溉水条件的地块,通常将氮肥全部用作基肥。一般在土壤速效磷低于20毫克仟克的麦田,应增施磷肥。每公顷施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450-750千克。

基肥,最好将磷与农家肥混合或堆沤后使用,这样可以减少磷肥与土壤接触,防止水溶性磷的固定,利用小麦的吸收。土壤速效钾低于50毫克/千克时,应增施钾肥,每公顷施氯化钾75-150千克。盐碱地最好施硫酸钾,在土壤有效锌低于0.5毫克 /千克时,可隔年施用锌肥,每公顷施硫酸锌15千克左右。(2)种肥

小麦播种时,还可以将少量化肥作种肥,以保证小麦出苗后能及时吸收到养分,对增加小麦冬前分蘖和次生根的生长均有良好作用。小麦种肥在基肥用量不足或贫瘠土壤和晚播麦田上应用,其增产效果更为显著。种肥可用尿素每公顷30-45千克,或硫酸铵每公顷75千克左右和过磷酸钙75-150千克。种子和化肥最好分别播施。碳酸氢铵不宜作种肥。(3)追肥

根据小麦各生长发育阶段对养分的需要,分期进行追肥是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现分别叙述如下:

①苗期追肥:苗期追肥简称“苗肥”,一般是在出苗的分蘖初期,每公顷追施碳酸氢铵75-150千克或尿素45-75千克或少量的人粪尿。其作用是促进苗匀苗壮,增加冬前分蘖,特别是对于基本苗不足或晚播麦。丘陵旱薄地和养分分解慢的泥田、湿田等低产土壤,旱施苗肥效果好。但是对于基肥和种肥比较充足的麦田,苗期也可以不必追肥。

②越冬期追肥:也叫“腊肥”,南方和长江流域都有重施腊肥习惯。腊肥是以施用半速效性和迟效性农家肥为主,对于三类苗应以施用速效性肥料为主,以促进长根分蘖,长成壮苗,促使三类苗迅速转化、升级。对于北方冬麦区,播种较晚、个体长势差、分蘖少的三类苗,分蘖初期没有追肥的,一般都要采取春肥冬施的措施,结合浇冻水追肥,可在小雪前后施氮肥,每公顷施碳酸氢铵75-150千克或尿素45-75千克,对于施过苗肥的可以不施“腊肥”。

③返青期追肥:对于肥力较差,基肥不足,播种迟,冬前分蘖少,生长较弱的麦田,应早追或重追返青肥。每公顷施碳酸氢铵225-300千克或尿素45-75千克,应深施6厘米以上为宜。对于基肥充足、冬前蘖壮蘖足的麦田一般不宜追返青肥。

④拔节期追肥:拔节肥是在冬小麦分蘖高峰后施用,促进大蘖成穗,提高成穗率,促进小花分化,争取穗大粒多。通常将拔节期麦苗生长情况分为三种类型,并采用相应的追肥和管理措施。

过旺苗:叶形如猪耳朵,叶色黑绿,叶片肥宽柔软,向下披垂,分蘖很多,有郁蔽现象。对这类苗不宜追施氮肥,且应控制浇水。

壮苗:叶形如驴耳朵,叶较长而色青绿,叶尖微斜,分蘖适中。对这类麦苗可施少量氮肥,每公顷施碳酸氢铵150-225千克或尿素45-75千克,配合施用磷钾肥,每公顷施过磷酸钙75-150千克,氯化钾45-75千克,并配合浇水。

弱苗:叶形如马耳朵,叶色黄绿,叶片狭小直立,分蘖很少,表现缺肥。对这类麦苗应多施速效性氮肥,每公顷施碳酸氢铵300-600千克或尿素150-225千克。

⑤孕穗期追肥:孕穗期主要是施氮肥,用量少。一般每公顷施75-150千克硫酸酸铵或45-75千克尿素。⑥后期施肥:小麦抽穗以后仍需要一定的氮、磷、钾等元素。这时小麦根系老化,吸收能力减弱。因此,一般采用根外追肥的办法。抽穗到乳熟期如叶色发黄、有脱肥早衰现象的麦田,可以喷施1%~2%浓度的尿素,每公顷喷溶液750升左右。对叶色浓绿、有贪青晚熟趋势的麦田,每公顷可喷施0.2%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溶液750升。近几年来,在生产实践中,不少地方在小麦生长后期喷施黄腐酸、核甘酸、氨基酸等生长调节剂和微量元素,对于提高小麦产量起到一定作用。

据科学实验证明,农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60%的氮、70%的磷、70%的钾都直接来自土壤。多年来,由于偏施、单施、重施化学肥料,导致土壤酸碱度发生变化,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板结严重,保水、保肥、透气性极差,土壤中有益生物菌群大量减少,使土壤中离子产生拮抗,因此植株生长营养不良,病虫危害和植物生理病害逐年加重,农作物产量普遍偏低。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教案 篇5

俗话说:“想要小麦产量高,穗多、穗大、籽粒饱”。也就是说,小麦要高产,就必须抓住小麦成产的三大因素,即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要夺取小麦高产,这三因素中缺哪一项都不行。今天我们就围绕着这成产三因素,谈谈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

一、提高小麦播种质量,实现苗齐、苗匀、苗壮,打好高产基础

(一)深耕细耙,整好地

小麦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但耕作层深厚,结构良好,有机质丰富,养分充足,通气性与保水性良好的土壤,是小麦高产的基础。小麦播前整地总的质量要求是:“深、透、实、净、平、足”的6字要求。(1)“深”指深耕。常言说“小麦要好,深耕粪饱”。深耕的主要好处有:一是深耕可以加厚活土层,增加土壤空隙度,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协调,并利于小麦形成强大的根系,利于提高小麦抗旱、抗寒及抗灾夺丰收的能力。二是深耕可以将有机肥、化肥深掩入土中,使土肥相融,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三是深耕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物的分解,利于增加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因此各类示范方要全部实行深耕,深耕达到25公分以上。(2)“透”指耕透、耙透,确保耕层无明暗坷拉。(3)“实”指耙地要反复耙磨,达到耕层上虚下实,利于种子扎根出苗。(4)“净”指上季作物收获后要及时灭茬保墒,灭茬质量高,并要拾净根茬。(5)“平”指整地时要达到田面平整埂直。(6)“足”指底墒充足。墒足不仅利于小麦苗齐、苗匀、苗壮,而且有利于减轻小麦冬季冻害,实 现壮苗安全越冬,因此底墒充足,对小麦实现高产非常重要。尤其是秸秆还田的麦田一定要做到底墒充足;若墒情不足时,应造墒后播种,浇好底墒水。

小麦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全生育期需要多次浇水,但以浇好底墒水最为重要,这是因为浇好底墒水不仅能够保证一播全苗,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够补充土壤深层的水分,引导根系深扎,扩大根系利用水肥的范围,有利于培育壮苗。壮苗先壮根,根系强大了,自然就提高了小麦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所以足墒下种,对小麦增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浇底墒水的方法,最好是在秋作物(如:玉米等)收获前7-10天浇一次水,这样既可以满足秋作物(玉米)后期灌浆对水分的需求,又保证了小麦的足墒下种,达到了一水两用。所以,在此期间,特别是当前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如能饱浇一水,在不影响种麦的前提下,保证小麦足墒下种,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秸秆还田地块,秸秆粉碎要早,越碎越好,粉碎后最好浇次水,加速秸秆腐熟(烂)。若小麦出苗后根扎到秸秆上,会使麦发黄不长,分蘖少,分蘖小,分蘖成穗率低,抗寒抗旱能力差,越冬很容易死苗。达不到壮苗,势必影响小麦产量。

(二)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常言说“三追不如一底,年外不如年里”,“麦喜胎里富,底肥是基础”,“麦怕小无肥,人怕老来穷”。施足底肥对小麦之所以重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与小麦具有生长期长、幼穗分化期时间长的特点有关。首先小麦从种到收要经历220余天,生育期长;其次小麦幼穗分化从小麦分蘖期(11月中旬)开始一直到小麦孕穗期结束,长达5个月之久,如果 没有足够的底肥是不能够实现高产的。二是小麦营养临界期来的较早,小麦的磷素临界期为二叶一心,氮素的临界期为三叶一心,如果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很容易影响小麦苗期的生长发育。三是与小麦底肥施入各种肥料的性质有关。首先有机肥只有深施于土壤中才有利于分解利用;其次由于磷肥、钾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小,必须施于小麦根系活动层内才便于吸收利用;其三氮肥的挥发性大,只有深施于耕作层内才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根据测土配方施肥“以产定氮,测土定磷钾,因缺补微,按需施肥”的指导原则,结合我县土肥站近年来的土壤化验结果以及不同的产量目标,一般亩产500公斤左右的地块,每亩需施优质农家肥4-5方,或者鸡粪1000公斤以上,或者饼肥400-500公斤,在此基础上,每亩底施磷酸二铵20kg,尿素10kg,硫酸钾或氯化钾10kg,硫酸锌1.5kg。有饼肥或炒香的麸皮10-15公斤加辛硫磷0.5公斤/亩,加适量水,拌匀撒垡头,可兼防地下害虫,防效可达95%以上。若施用小麦配方复合肥(45%含量)每亩施用量为45-50公斤。千斤高产麦田,每亩应增施8-10公斤氯化钾。在施肥方法上,全部的农家肥、磷肥、钾肥、锌肥、硼肥作底肥一次施入,其中的磷肥70%掩底,30%撒垡头。

秸秆还田地块,应注意底肥增施氮肥,因为秸秆在土壤中的沤制过程中,还必须有足够的氮元素参与其中,如果土壤的氮肥不足,土壤中的秸秆沤制时会与麦苗争氮,使麦苗发黄不长,分蘖晚、分蘖小、分蘖少、分蘖成穗率低、苗弱、抗寒、抗旱能力差,越冬容易死苗,造成严重减产。秸秆还田地块增施氮肥的量应按秸秆还田的量计算,一般在常规配方施肥的基础上,每还田100公斤秸秆,需要增施1公斤尿素,如玉米秸秆还田,玉米的经济系数可按50%计算,也就是说,玉米每生产100公斤籽粒,可同时生产100公斤玉米秸秆,如果秸秆全部还田的话,每亩生产500公斤玉米籽粒的地块,应增施尿素5公斤。玉米产量700公斤的地块,应增施尿素7公斤。

(三)根椐茬口,选择优良品种

(1)早茬麦:因为播期早(一般在10月5-15日)能够充分利用冬前的光、热资源,在优越的肥水条件下,能够早分蘖、多分蘖、长大蘖,分蘖成穗率高,所以应在选择分蘖成穗高的半冬性品种。如矮抗

58、新麦

26、周麦16、18、20、22,百农160、众麦1号、豫农

416、众麦998、豫麦49-198等。走分蘖成穗的途径。

(2)中茬麦:一般是在10月15-25日播种,该期播种的小麦随着播种时间推迟,冬前可被充分利用的光、热资源越来越少,冬前分蘖的数量和成穗率也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每亩有足够的穗数,就必须在选择分蘖力中等,穗粒数较多的半冬性偏春性或弱春性的品种,如新麦

26、周麦

23、郑麦8976、平安6号等。走分蘖与主茎成穗并重的途径。

(3)晚茬麦:一般指10月底-11月上旬播种的小麦,该期播种的小麦,由于冬前可被利用的光热资源十分有限,冬前的分蘖很少,即使有少量分蘖也不会成穗或干脆单根独苗越冬,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有足够多的亩穗数,就必须在选择分蘖力弱,分蘖成穗率底,穗大、粒多的大穗型,弱春性或春性品种,如郑麦9023、偃展4110等,加大播种量,实行独杆栽培,一般亩播量15-18公斤左右。走以主茎成穗为主的途径

(四)做好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 搞好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是防治小麦苗期病虫害,保证苗全、苗匀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搞好种子包衣的方法是:可用35%多福克种衣剂1-1.5公斤,可种子包衣100公斤。不仅可以防治多种地下害虫,还可以控制苗期病害的发生。其次对未经包衣的种子应进行药剂拌种。在以防治全蚀病为主时,可用3%的戊唑醇(立克秀)10克,兑适量水拌麦种10公斤;在以防治地下害虫(蛴螬)为主时,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加5公斤水拌麦种100公斤。

(五)适时播种

小麦适期播种可以合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以利于培育冬前壮苗,促使大分蘖增多,根系发达,提高分蘖成穗率,并能制造积累较多的养分,增强小麦抗逆力,为培育壮干大穗夺取高产奠定基础。实践证明,高产麦田适期播种是实现小麦冬前壮苗的关键性措施。但是,小麦如果播种过早,冬前积温过多,易发生冬前旺长,冬季易发生冻害;如果播种过晚,冬前苗令小,分蘖少,易形成弱苗。“晚播弱、早播旺,适期播种麦苗壮”就是这个道理。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一般认为冬性品种在日均温度降至16至18摄氏度,半冬性品种 14至16摄氏度,春性品种12至 14摄氏度播种为宜。

冬小麦冬前苗情好坏,除水肥等条件外,与冬前积温多少有密切关系。据研究,播种到出苗约需积温12摄氏度左右(播深4到5cm),出苗后冬前主茎每长一片叶,平均约需75摄氏度左右的积温。这样,可根据冬前不同苗龄所需积温,推算适宜的播种期。我县半冬性小麦的适宜播期为10月8 5 日-15日,其中最佳播期10月5日-10日。弱春性品种小麦的适宜播期为10月15日-25日。

不同的栽培体系要求的播种时期不同。精播栽培,主要依靠分蘖成穗,要求冬前7到8叶龄,播期要早。独杆栽培,要求控制分蘖,以主茎成穗为主,要求冬前3刀叶龄,播期 要晚。

(六)适量播种

基本苗的多少,是小麦群体发展的起点,对小麦整个生育过程中群体与个体的协调及产量结构的协调增长有重大影响。穗数是构成产量的基础,而基本苗又是成穗的基础。所以,因地制宜地确定适宜的基本苗数是合理密植的核心。在通常情况下,播种量直接决定着基本苗数,而且也与穗数密切相关。但在确定播量时,如果不考虑具体的地力、品种、播期等因素,也不考虑小麦各生育时期群体内部的光照条件、群体光合速率以及群体结构的合理与否,盲目增大播量的话,最终的产量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对于确定播量的方法,应按照“以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播量”的方法确定。即:首先应根据地力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产量目标;其次根据产量目标,结合品种的穗粒数、穗粒重,合理确定出计划亩穗数;其三根据计划亩穗数,结合品种的单株成穗数确定出合理的计划基本苗数;最后再根据计划基本苗数,结合品种的千粒重、发芽率以及实际播种条件下的田间出苗率,确定出具体的播种量。结合我县实际,一般整地质量较好、土壤墒情充足、品种分蘖能力较强、适播期内播种的早茬麦 6 播量应控制在6-7公斤,晚茬麦播量应控制在8公斤左右,超过适播期,每推迟3天,播量要增加1公斤。

精播栽培,以分蘖成穗为主夺高产,播种偏早,基本苗宜少,一般为每亩10万株;独杆栽培,以主茎成穗为主,由于播种晚,基本苗宜多,一般为每亩25万到40万株;常规栽培,播期适宜,主茎与分蘖成穗并重,基本苗数居中,一般为每亩15万株左右。

因此,适宜的播量应根据地力状况、品种特性、播期早晚、种子质量以及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等因素综合而定。

(七)播种方式

小麦的播种方式主要有条播,撒播和穴播三种。条播是目前生产上应用最多的一种。又分窄行条播,宽窄行条播和宽幅条播。窄行条播大多采用机播,少量采用耧播,行距13cm到23 cm。此方式行距较小,单株营养面积均匀,植株生长健壮,整齐。宽窄行条播由一个宽行,一到三个窄行相配置,密行25cm到30cm,窄行10cm到20cm。此方式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好,常在高产田和麦田套种时采用。宽幅条播,一般窄幅10cm到15cm,幅宽25cm到35cm。撒播和穴播不常用。

(八)提高播种质量

提高播种质量是培育冬前壮苗的一项重要措施。对播种质量的要求是;行直垄正沟、直底平下子、均匀覆、土深浅适宜、盖严压实。其中覆土深浅对麦苗影响最大。覆土过深,出苗晚,幼苗弱,分蘖发生晚;覆土过浅,种子宜落干,影响全苗,分蘖节离地面太近,遇旱时影响根系的发育,也不利于安全过冬。播种深度(3-4厘米),应从防旱,防寒和促早苗,壮苗两方面考虑。此外,播后要适时镇压,以使种子与土壤密切接触,便于种子吸水,有利于提高出苗率。

二、加强冬前管理,确保壮苗越冬,提高分蘖成穗率。

主攻目标:促根增蘖,壮苗越冬。采取肥水管理和农艺措施,促弱、稳壮、控旺,达到群体合理,个体健壮,根系发达,叶片肥厚,叶色正绿。越冬期(12月20日),亩群体达到55-65万,主茎叶龄6-7叶一心,单株分蘖4-5个,次生根8-10条,株高20-25厘米(6-7.5寸),三叶以上的大分蘖占总数的60%左右。

1、及时查苗补苗。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疏苗移栽,消灭缺苗断垄和疙瘩苗。(出苗后及时查苗,缺苗断垄(10厘米以上)的地块,齐苗后3-5天内要用同一品种进行浸种、催芽、补种。下种不均形成疙瘩苗或基本苗偏大的麦田,三叶前疏苗,确保大田苗齐、苗匀。半冬性品种每亩保证基本苗12万株,弱春性品种每亩保证基本苗14万株。)

2、促控结合,培育壮苗,增加冬前大蘖,促进分蘖成穗率。(a、中耕、镇压保墒:出苗前遇雨板结的地块,要趁土壤干湿适宜时,抓紧浅耙,疏松表土,冬灌或降雨后及时划锄,增温保墒。B、浇封冻水:越冬前土壤耕层含水量低于17%的麦田,都要普浇封冻水。冬灌时间以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3℃时(既“夜冻日消”)为宜。冬灌的方式可采用畦灌或沟灌。要小水细浇,切忌大水漫灌,以免造成冲、压、淹现象。对于晚播,大播量麦田,年前可以不浇水,不施肥。C、每亩喷施150-175ppm多效唑水溶液50公斤(即50公斤水兑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50克),可促进有效分蘖,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

3、化学除草:冬前是化学除草的最好时期,优质麦要变春季化处为冬前化除。正常年份,在11月下旬至12月初,冬前麦田杂草已出苗90%左右,这时杂草组织幼嫩,抗药性弱,且麦苗覆盖度小,易被杀死,对以野燕麦、看麦娘为主的麦田,在小麦3-5叶期,杂草2-3叶期,每亩用6.9%膘马乳剂40-50毫升,或麦极每亩20-30克,兑水30公斤进行茎叶喷雾防治。双子叶杂草在小麦二叶期至越冬前,杂草2-4叶期,每亩用15%噻磺隆乳油10-15克兑水40-50公斤,也可用巨星干悬剂每亩1克加水30公斤进行地面喷洒。

(三)返青起身期的麦田管理

主攻目标:促弱控旺,协调小麦群体与个体、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关系,提高分蘖成穗率,搭好丰产架子。达到穗头足、穗子大、茎杆壮、不倒伏。返青期亩群体65-80万,拔节期亩群体调控在75-90万,孕穗期亩群体在40-50万。

1、对于冬前亩头数达到80万以上的早、中播麦田,返青起身期不浇水,不施肥,深中耕断根,控制春生分蘖,提高地温,控上促下。对于冬前播大播量麦田,返青起身期同样不浇水不施肥,但需要浅中耕松土,提高地温,镇压保墒,控上促下。

2、对于冬前头数在80万以下的中播麦田,要及时浇水施肥,结合浇水亩施氮肥总量的25%左右。浇水后要及时中耕。

3、亩头数的调查可用“斤籽万苗”的方法:即播种一市斤种子,正常情况下,一般可出一万棵苗,田间可多点取样,求出平均每棵苗的头数,再用“斤籽万苗”的方法算出一亩地的头数。例如:每亩播种量为20市斤,经调查平均每株的数为5个头,那么每亩头数就是20万×5=100万头。播量16市斤,每株4个头,每亩就是64万头。

1、第一次病虫害防治:2月下旬第一次施药,每亩用12.5%禾果利15-20克或20%三唑酮60-80克,或秀特15毫升加水50公斤,对准麦苗基部喷洒,15天一次,连防2次,防治小麦纹枯病。

2、第二次病虫害防治:3月中下旬每亩使用粉锈宁乳油75毫升或秀特15毫升加抗蚜威10克加水8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小麦白粉病和蚜虫。

3、肥水管理。在3月下旬,为保证肥水的供应,提高籽粒品质,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要适墒追施尿素3-5公斤/亩。

4、第三次病虫害防治和根外施肥:4月下旬在抽穗以后至开花以前,每亩使用粉锈宁乳油75毫升或秀特15毫升、或15%粉锈宁粉剂100克、或12.5%禾果剂40克加水50公斤喷雾防治小麦条锈病,用50%抗蚜威10克,加2.5%溴氯菊酯或50%辛硫磷与2%的尿素水溶液(1公斤尿素+50公斤水)混合后喷雾,防治小麦穗蚜、吸浆虫。)

二、如何实现穗大粒多

1、重施拔节肥:在按照要求施足底肥的前提下,要重施拔节肥,灌水追肥时间约在4月10日-15日,正是小麦基部节间已经固定,该长大穗的时期,此期可结合浇水,早播麦田每亩施氮肥总量的25%,中播麦田施氮肥总量的45%,晚播麦田施氮肥总量的65%以上。高产田块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8kg。

2、补施孕穗肥:4月20日左右,正是小麦挑穗孕穗期,此期结合浇水,可亩施尿素4-5公斤,可有效增加小麦穗粒数。对于强筋品种或有脱肥迹 象的麦田,可随灌水每亩施2-3kg尿素,时间约在5月5日-10日。

三、如何提高小麦千粒重

1、防止倒伏:

(1)控制返青、起身期肥水,蹲住底节防止倒伏。

(2)小麦起身到拔节期(3月5日-20日),亩用100-150ppm的多效唑溶液50公斤叶面喷施,可有效的降低株高,防止倒伏。

2、及时防治病虫害:

(1)播种前用立克秀、适乐时、全蚀净等药剂等拌种,起身拔节期用粉锈宁、三唑酮等药剂灌根,防治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

(2)扬花期遇连阴天气,及时叶面喷施多菌灵胶悬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等。

(3)拔节到灌浆期,及时防治白粉病、锈病、红蜘蛛和穗蚜。

3、抓好叶面喷肥,防止早衰和干热风:

中、后期叶面喷施高美施、磷酸二氢钾、麦侹漯效王、旱地龙等,加快灌浆速度,防止干热风,提高千粒重。4、5月10日左右,及时早浇灌浆水。

5、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避开烂场雨,确保丰产丰收,颗粒归仓。

补充教材:

小麦田间管理及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的田间管理包括前期冬前田间管理、中期春季田间管理和后期田 间管理。

一、冬前麦田管理

冬前麦田管理的主攻方向是:促根增蘖,提高分蘖成穗率,确保小麦实现壮苗安全越冬。主要措施:

1、查苗补种和及时疏苗

在小麦出苗期应及时进行查苗补种,对行内有10厘米以上缺苗断垄的地段,应立即带水补种,确保苗全苗匀。对播种过密或出现的固堆苗,应及时进行疏苗,注意去弱留壮。

2、冬前中耕或镇压

对弱苗应及时在冬前进行浅中耕,不仅可以破除板结,消除杂草,还可以起到保墒增温、促苗生长的作用。对冬前群体过大、发生旺长的麦田,应采取深中耕,通过切断部分根系,达到控制分蘖滋生的目的;或采取镇压措施,抑制小麦冬前旺长趋势。

3、适时浇好塌墒越冬水

适时浇好塌墒越冬水,不仅具有踏实土壤,粉碎坷拉,促使小麦安全越冬的作用,而且可以为早春麦田提供较好的墒情,并利于推迟高产麦田年后第一次肥水管理的时间,实现氮肥后移,并为搞好春季麦田管理争取了主动。由于我县冬前至越冬期间旱情和冻害时有发生,再加上秸秆还田面积逐年增加,因此更有必要浇好塌墒越冬水。浇塌墒越冬水时间早晚,主要看墒情、看气温、看苗情具体而定。我县浇塌墒越冬水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小麦播种时,墒情较足,但冬前降雨量较少,到了临近越冬期时麦田墒情不足,这种情况下主要看气温,一般应在日平均气温3—5oC(11月下旬)浇越冬水;二是播种时底墒不太足,加上播后一直无雨,小麦分蘖初期就发生了旱情,这种情况下为促壮苗越冬,可于小麦分蘖期(11月上中旬)浇塌墒越冬水;三是秸秆还田地块,加上 底墒不足,抢墒播种,且播后一直无雨,在出苗期就发生了旱情,这种情况下,可在出苗期结合查苗补种立即浇塌墒越冬水,以塌实土壤,防止秸秆悬空和冬季冻死麦苗。对底肥不足的麦田,可结合浇塌墒越冬水亩追尿素5-10公斤。

4、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是一项省工省时、简便易行的灭草技术。我县麦田主要以播娘蒿、打碗花、灰灰菜、米瓦罐等阔叶性杂草为主。目前,麦田防除阔叶性杂草的技术已经成熟,可在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亩用亩用75%巨星干悬剂1克,或10%笨磺隆可湿性粉剂10—20克,兑水30公斤,喷洒在地面上,防除效果好。

二、春季管理阶段

春季管理是指小麦返青、起身至抽穗阶段的管理。此期小麦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并进,生长发育速度快,植株生长量大,对肥水敏感且需求量大,并随着生长量的不断增大,小麦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同时此期也是保穗数、增粒数、稳粒重的关键时期,因此搞好春季麦田管理对小麦实现高产至关重要。我县高产麦田春季管理的主攻目标是:看苗管理,合理促控,大力推广氮肥后移技术,着力建造良好的群体结构,促花增粒,培育壮秆大穗,争取穗多穗大,并为提高千粒重夺取高产奠定良好基础。

1、因苗制宜、科学管理

1.1对一类麦田的管理。一类苗返青期群体一般70-90万头,叶色浓绿,分蘖多,根系良好,长势好,属于壮苗麦田。对一类麦田应控促结合,在春季旱情不太严重的情况下。应在返青起身期控水控肥。改返青起身期追 肥为拔节初中期(3月15日-20日)追肥浇水,从而有利于控制无效分蘖的滋生,建造合理的群体结构,实现氮肥后移,并对增加穗粒数具有明显作用,拔节期一般亩追尿素10—15公斤。

1.2对部分二类麦田的管理。此类麦田由于各种原因,群体不足,返青期群体一般60万头左右,管理的重点是:以肥水促进为主,巩固冬前分蘖,适时促进春季分蘖的发生,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此类麦田应于返青起身期(2月25—3月5日)进行水肥管理,一般亩追尿素15—20公斤。

1.3对群体过大的旺长麦田。此类麦田返青期群体一般超过100万头。对这类麦田,一是在返青起身期控水控肥,并在返青期采取深锄断根措施,达到控制无效分蘖,减缓群体进一步增长的目的。二是在起身期喷施壮丰胺或助壮素等生长调节剂,以缩短基部节间长度,促进根系下扎,预防后期倒伏。三是改返青起身期追肥浇水为拔节中期(3月20—25日)肥水管理,以促使小麦两极分化,使群体结构向着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

2、搞好小麦纹枯病的防治

当小麦返青期病株率达到15%时,可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2.5%的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克),兑水50-60公斤,对准小麦茎基部进行喷施,一般要连喷两边以上,间隔7天左右。

3、浇好小麦孕穗水

孕穗期是小麦需水需肥量最大的时期,也是小麦的需水临界期。此期灌水既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又能为土壤深层蓄水,供小麦后期吸收利用。同时还能减轻小麦全蚀病的发生。14 如果此时麦田墒情不足,一定要浇好孕穗挑旗水。一般浇小麦孕穗水应在4月5日—15日进行。

三、后期阶段管理

小麦抽穗后即进入了后期阶段。首先,小麦此期持续时间短,从抽穗至成熟仅40天左右,但此期却是决定小麦产量高低最关键的时期。其次,此期小麦需水量大。据测定,从抽穗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占小麦一生总耗水量的三分之一,每亩日耗水量达2.33立方米。其三,此期又是多种病虫和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多发期,加上此期小麦生理机能衰退较快,所以此期又是小麦千粒重最易受到较大影响的时期。因此,高产田后期的主攻目标是:养根护叶,防早衰,防倒伏,防病虫,防干热风,着力提高千粒重,力争夺取小麦高产丰收。主要措施:

1、浇好开花灌浆水

浇好小麦开花灌浆水,对养根护叶,防早衰,防干热风,延长小麦灌浆时间,提高后期灌浆强度,增加千粒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高产麦田浇灌浆水不易过晚,一般应在小麦齐穗期至灌浆初期(4月25日至5月10日)进行,开花10天后一般不再浇水,以免影响品质。注意浇灌浆水不易过大。

2、搞好叶面喷肥

小麦生育后期进行叶面喷肥,不仅能延长叶片功能期,保持根系活力,防止早衰,防御干热风,而且能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提高籽粒品质。实践证明,小麦后期进行叶面喷肥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叶面喷肥的最佳时间应在齐穗期至灌浆初中期进行。可亩用0.5—1公斤尿素,加200克磷酸二氢钾,兑水50公斤,连续进行叶面 15 喷肥两遍以上,间隔5天左右。也可结合后期“一喷三防”进行根外追肥,但应注意随配随用。

3、搞好小麦一喷三防

针对小麦后期多种病虫混合发生的特点,为了省工省时,提高功效,可将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混合起来一起喷洒,从而达到一次用药既防病虫又防干热风的目的。用药配方可根据麦田病虫发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并做到随配随用。一在防治赤霉病、吸浆虫和蚜虫为主时,应在小麦齐穗后、开花初期,晴天下午4点后,可亩用40%多菌灵悬浮剂80-100毫升(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克)+40%氧化乐果80毫升(或4.5%高效氯氰聚酯30-40毫升)+尿素 500克+磷酸二氢钾150-200克+水50公斤,搅匀后对准穗部进行喷洒。若开花至灌浆初期遇到连阴雨天气,应连续防治赤霉病两遍以上,间隔时间5-7天。二在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蚜虫、红蜘蛛为主时,应于发病初期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克(或20%三唑乳油50-60毫升)+40%氧化乐果80亳升+尿素 500克 +磷酸二氢钾150—200克+水50公斤,搅匀于下午4点后连续喷洒两遍以上。

4、适期收获

种植小麦草日记400字 篇6

暑假,我种了一种植物,叫小麦草。

妈妈给了我一包种子,我照着说明书就开始准备种小麦草了。我种小麦草时,先在花盆里铺上卫生纸和化妆棉,再把种子均匀地洒在铺好的纸上,然后,每天浇水,洒太阳,我发现第三天就发芽了。它慢慢地长大,一天足有二三厘米长呢。绿油油叶子细细的,长长的很像韭菜。

第十天就收割了,经过冲洗,马上榨汁,而且马上喝完。如果不行,放冰箱里,但只能放12小时,否则会变质。

我查了资料了解到,洗果菜时可加少量的小麦草汁,可以中和果菜中的化学农药。还能吸收毒气,臭气,吸收辐射等等。小麦草汁如果放进温水浴缸里,泡沫15到20分钟,再用冷水冲洗,皮肤会柔软洁白。小麦草汁是天然的叶绿素,是一种抗癌药,可作内用药与外用药。

小麦草的作用可真大啊。

种植物

今天,我们一起去植树,沿途的路上,我发现了小草不知什么时候冒出来了,黄色的迎春花,粉色的桃花、杏花,争先恐后地向我们展示春天的美丽。

我们的车顺着绿油油的麦田到了山边。上山以后,我栽了三颗小树苗,我给小树苗浇水,希望它像我一样茁长成长。

种植物

寒冬走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了。一棵棵大树站立在山里净化空气,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春光明媚,正是植树的好时节。

风和日丽的一天早上,老师带着同学们去山里植树。同学们分工明确,扛树苗、挖坑、培土、浇水,大家脸上充满了灿烂的笑容,很快一排排整齐的树苗种好了。老师说:“同学们今天表现很好,咱们圆满的完成了植树活动。”一阵春风吹过,树苗轻轻摆动,好像在向大家点头致谢。

同学们都很开心,心想:今天我们在这里滴下了汗水,明年这里将是一片青葱翠绿。

今天的植树活动真有意义!

去植树

早早的起床,到学校门口集合,跟一六班的同学一起去植树今天。我们坐的是大巴车,车上叽叽喳喳地好热闹。一路上我看到了柳树发芽了、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都争先恐后的放开我。

当我们到了南五台山脚下,车上不去,我们走了5公里,到才了植树的地点。阿姨给我挖了个坑,我把小树苗放了进去,把土盖上填平,再浇点水,再写上我的心愿,我的小树苗就种好啦!我希望我的小树苗快快地长大!

种植花草

8月14日我和妈妈种了几颗绿豆在花盆里。我们先挖了一个洞,再把绿豆放进去,再浇了点水。两天后,我发现绿豆长出来了,绿绿的叶子,长长的茎,上面的豆瓣也打开了。第三天,豆瓣的上面长出了一条新的茎,上面还长出了新的叶子。

小麦种植的田间管理技术 篇7

一、田间管理的苗情与营养指标

小麦田间管理, 有一些是常规措施, 而大部分是要因苗制宜, 在决定采用促进或控制措施时, 必须要有具体指标, 才能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1. 苗情指标

主要有叶色、长相和长势。

叶色。高产小麦在不同生育时期, 叶色要呈现一定的青黄变化, 这是植株氮素水平和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反应。苗期, 以氮素代谢为主, 叶色显“青”;拔节时, 幼穗和茎秆迅速生长, 需碳水化合物增加, 叶色褪淡;孕穗阶段是幼穗增大体积的时候, 又以氮素为主, 叶色转绿, 开花以后, 主要是籽粒形成和有机物的贮存, 叶色又稍落“黄”。

该青即青, 当黄即黄, 这是正常表现, 否则就要及时采取措施。不过, 叶色与品种, 气候, 栽培条件等有关, 在实践中要灵活掌握。

长相。长相是指植株生长的样相, 又分叶相和株型。叶相是在自然状态下叶片挺直、弯曲、披垂等长相。如河南地区把小麦拔节至孕穗的叶相, 分为马耳、驴耳和猪耳朵三种类型, 马耳为弱苗, 猪耳为旺苗, 驴耳为壮苗。

株型是单株的长相。可分为三类: (1) 叶层两端小、中间大, 呈棱形分布; (2) 上部叶片大, 中下部节间长, 叶层呈圆锥形; (3) 上部叶片较小, 节间拉长, 叶层呈塔形。高产栽培时以第3种为佳, 利于通风透光和壮秆防倒。

长势。长势指麦苗生长速度。生产中常以叶蘖同伸关系以及群体茎蘖数量的变化, 作为主要指标。如主芽第4叶与第Ⅰ蘖同伸, 第5叶与第Ⅱ蘖同伸等。其次是心叶长势, 即0位叶 (观察时最上一片展开叶) 刚展开时, 心叶或-1叶 (0位叶的上一叶) 可达其1/2左右长度为壮苗;如果-1叶露尖很少甚至形成喇叭口, 则为弱苗;当-1叶尚未展开, -2叶已露尖, 说明有旺长趋势。此外, 叶面积指数, 发根能力等, 也是长势强弱的重要表现。

2. 营养指标

为了对小麦需肥, 需水做出正确判断, 还必须对植株养分进行速测, 以便为制定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氮素营养。硝态氮是小麦植株氮素代谢的最初形态, 比较稳定, 并能直接反映土壤供氮和植株氮素营养状况。据测定, 高产栽培条件下, 冬前至越冬阶段, 小麦壮苗叶鞘中硝态氮含量应保持240~350毫克/千克;越冬至返青阶段, 气温较低, 硝酸还原酶作用较弱, 仍应维持200~300毫克/千克较高水平, 返青至拔节阶段, 气温回升, 麦苗生长迅速, 需要消耗大量养分, 一般为50~100毫克/千克;孕穗至抽穗, 灌浆阶段, 叶片同化作用旺盛, 氮素又向籽粒转运, 所以叶鞘中积累较少, 一般为30~50毫克/千克。

磷素营养。磷素以磷酸态磷存在于植株体中, 它的含量反映着小麦代谢功能的强弱。在小麦冬前至拔节期间含量较低, 约100~150毫克/千克, 拔节以后, 含量剧增, 到孕穗、抽穗时达300毫克/千克以上, 以后又急剧下降, 可能是参与了籽粒合成代谢。

钾素营养。钾在植株中以离子状态存在, 利于速测。含量是生育前期较平稳, 约2500毫克/千克左右, 拔节开始后含量增加, 多在3000毫克/千克以上, 灌浆期更高达7000毫克/千克以上, 这可能与小麦茎秆发育及强烈的碳水化合物合成有关。

二、苗期田间管理

出苗至拔节为苗期。苗期的生育特点是出叶, 长蘖, 发根, 并开始幼穗分化。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 这是决定穗数的时期。因此, 田间管理的主攻方向是在苗全、苗匀的基础上, 力争壮苗早发, 促根增蘖, 为中期稳长奠定良好基础。主要措施如下:

1. 查苗补缺, 匀密补稀

由于各种原因, 小麦出苗常有缺窝、断垄或稀密不匀现象, 为了保证基本苗数并分布均匀, 应事先准备催芽露白种子, 出苗后及时补种或匀密补稀, 这是高产栽培时既简单、又十分重要的常规措施。

2. 早施苗肥, 促根增蘖

在一般情况下, 麦苗3叶期前后胚乳养分即已耗尽, 完全由异养转为自养;同时, 从第4叶起进入分蘖阶段, 次生根大量发生, 幼穗同时分化, 因此, 早施苗肥可以培育壮苗, 增加低位分蘖;促进幼穗分化, 对于迟播小麦;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高产栽培时还应根据苗情, 及时追施分蘖肥 (贵州等地称腊肥) , 使群体结构合理, 制造和积累丰富的有机物质, 为壮秆大穗奠定基础, 在寒冷地区还能提高麦苗的抗寒能力。

苗肥及分蘖肥用量, 应考虑土壤肥力、基肥种类和数量、苗情指标等而定, 一般占总用肥量的1/3左右, 以人畜粪水、速效氮肥为主, 并配合适量磷肥。如果基肥不足, 分蘖肥 (腊肥) 可以腐熟有机肥为主, 并结合中耕培土, 将肥料埋于根际, 还有冬肥春用的作用。

3. 中耕松土, 化学除草

中耕除草是一项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在潮湿地区, 中耕松土通气, 可以提高地温, 促进微生物活动和有机质分解, 有利于生根长蘖, 在干旱地区, 则可切断毛细管, 减少水分蒸发, 达到蓄水防旱的目的。在分蘖末期, 适当的深锄伤根还可以控制对肥水的吸收, 抑制无效分蘖, 避免群体过大, 对于已经旺长的群体, 则能加速分蘖的两极分化, 改善株间光照, 所以只要运用得当, 中耕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4. 压麦 (镇压)

镇压能沉实土壤, 使土壤水分上移, 增加地表墒情, 在干旱土壤上能促根、增蘖。对于麦苗旺长、群体较大的麦田, 则能控上促下, 使小麦矮健;拔节初期镇压, 还能显著缩短基部节间长度, 有良好的壮秆防倒作用。但是, 镇压也要因地制宜, 如土壤粘重或过湿、清晨有霜或露水、麦苗长势较弱等, 均不宜镇压。第1、2节间伸长较高时, 镇压也要损伤茎秆。镇压次数和强度, 应视苗情而定, 并应顺风向一个方向进行, 不压两边倒。成都平原采用石滚, 对旺苗可镇压2~3次。

三、中期田间管理

拔节至抽穗、开花是小麦的生育中期, 也是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生育特点是, 叶面积迅速增加, 茎秆急剧伸长, 幼穗分化长大, 干物质积累最快。因此, 此期对肥水的反应非常敏感, 土壤干旱或养分不足都会严重影响叶面积扩展和穗花发育;但是, 如果肥水过多, 又会使茎叶郁蔽, 株间光照不良, 甚至发生倒伏, 所以这一阶段是高产栽培中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根据小麦生育特点及其与产量构成因素形成的关系, 田间的主攻目标应当是:促进分蘖的两极分化, 使大蘖迅速生长, 小蘖很快死亡, 茎层整齐, 麦脚干净;控制基部节间过长, 增加单位长度干重, 达到壮秆防倒;培育良好株型, 协调群体结构,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提高对光能的利用;增加小花数, 减少退化数, 提高结实率, 争取穗大粒多。

1. 巧施拔节、孕穗肥

如上所述, 拔节孕穗期的肥水营养, 不仅对穗数、粒数有直接影响, 而且对后期籽粒灌浆和粒重也有间接作用。一般来说, 高产栽培时基肥、苗肥均较充足, 拔节初期可能不出现缺肥, 甚至尚需控水控肥, 实行蹲苗, 但在大面积生产中, 拔节肥则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体追肥时期及数量, 应以苗情和营养指标为准, 如群体偏大, 叶色披垂, 可以迟施;相反, 可在第1节间定长时及时追肥, 每亩尿素约6~8千克, 并配合钾肥。

幼穗分化至药隔期以后, 特别是减数分裂时期, 是肥水、营养的临界期, 如果剑叶露尖时叶色转淡, 则有早衰现象, 每亩需补施尿素5~6千克, 以充分发挥西南区小麦多结实的优势。

另一方面, 部分稻茬麦田, 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或排水不良, 土壤湿度过大, 在气温逐渐升高的情况下,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 有霉物质产生, 渍害会严重影响小麦生长, 所以要认真清沟排渍, 改善土壤通气状况, 使根系发育良好, 达到根深叶茂。

2. 防止倒伏

在高产栽培中, 一般是肥水充足, 群体较大, 在外界条件影响下, 倒伏的威胁是很大的。一旦倒伏, 不仅使收割困难, 而且影响产量和品质, 主要原因是, (1) 光合器官相互遮蔽, 叶面积减小, 光合作用降低, 呼吸作用加强; (2) 有机物质的积累和消耗之间矛盾突出, 甚至使茎叶中的贮藏物质分解, 增加不实小穗和小花; (3) 株间湿度大, 温度低, 通风透光不良, 有利于病虫的孳长与危害; (4) 影响灌浆速度, 造成贪青迟熟, 千粒重降低, 品质变劣。据调查, 孕穗至抽穗倒伏, 减产50%左右, 开花至蜡熟倒伏, 减产20%~40%, 蜡熟以后倒伏, 减产5%~10%, 倒伏愈早;损失愈大。

倒伏可分茎倒和根倒两类。茎倒是茎秆发生不同角度的倾斜, 在一定条件下还可恢复;根倒则是大角度的倒伏, 甚至平铺地面, 而且不能恢复直立, 影响最大。

倒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必须考察分析原因, 对症下药。在内因方面, 主要是品种抗逆性不良, 植株过高, 根系发育差, 株型松散等。在外因方面, 主要有播量过大, 群体发展过头;或氮肥用量偏多, 磷钾肥料不足:或肥水运筹不当, 植株发生徒长, 或土层浅薄, 结构不良, 整地粗放, 影响根系发育等, 随着穗重增加, 重心逐渐升高, 在雨多、风大季节尤易造成倒伏, 所以生产上要采用综合性防倒措施。

对于群体过大和已有旺长趋势的麦苗, 除前述深中耕、镇压等措施外, 生长抑制剂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其中主要有矮壮素 (TUR) 及多效唑 (Me T) 。矮壮素浓度为0.25~0.4%, 每亩药液50~60千克, 分蘖至拔节初期喷施;多效唑 (15%) 粉剂每亩33~50克, 兑水50克, 在3~5叶喷施。它们均能抑制细胞伸长, 缩短基部节间长度, 降低株高, 提高叶绿素含量, 增强光合效率等。

四、后期田间管理

后期指抽穗开花到灌浆成熟, 这是籽粒形成和决定粒重的主要阶段。小麦开花以后, 根、茎、叶的生长基本停止, 生长中心转入生殖器官的发育, 光合产物主要流向籽粒。因此, 主攻目标是养根护叶, 防止早衰或贪青, 延长上部叶片功能期, 提高光合效率, 力争粒大粒饱, 创造高产。

1. 抗旱防涝

小麦生育后期, 气温高, 蒸散量大, 所以尚需总需水量的1/3左右。但是, 云南大部地区, 四川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以及广大丘陵旱地, 常年发生干旱, 严重影响光合产物的积累和运转。因此, 适时浇好开花、灌浆水, 对提高产量有显著作用, 而麦黄水还能调节田间小气候, 防止或减轻干热风危害。灌水次数和水量, 应因地因苗制宜, 以维持田间最大持水量70~80%为宜。同时, 随着粒重增加, 植株重心升高, 应当注意速灌速排;防止倒伏。

另一方面, 部分地区春雨较早广州贵州东部甚至可达250毫米, 或因地势低洼, 排水不良, 土壤湿度过大, 加以生育后期根系活力下降, 极易窒息死亡, 如果丧失吸水能力, 也会发生生理干旱, 形成高温逼熟, 灌浆落黄不好;粒重降低, 所以清沟排渍一定要贯彻始终。

2. 叶面喷肥

抽穗开花以后, 植株早已封行, 对于缺肥麦田, 多用叶面喷肥, 不仅可以直接吸收利用, 而且效率可达90%以上。据调查测定, 千粒重每增加1克, 每亩可增产15千克左右, 所以这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肥料种类和浓度为磷酸二氢钾0.2%, 草木灰5%, 尿素、硫酸铵、过磷酸钙等1%~2%, 每亩液量约50千克, 一般在灌浆初期喷施一次, 如果喷施二次, 则第一次在孕穗期进行。

3. 防治病虫

旱地小麦平衡施肥技术 篇8

一、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 旱地施用有机肥既可增加土壤的养分供给,又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利于土壤蓄水量的提高。但有机肥养分含量低,供肥能力弱,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不能满足高产的要求,因而就需要增施速效化肥保障养分供给,以无机换有机,扩大有机物质的循环基础,迅速提高地力,增加产量。

二、氮、磷肥配合施用

旱地薄田多缺磷,一般施磷肥的增产作用大于施氮肥的增产作用,而且氮、磷肥配合施用,互作效应显著。因此,旱地小麦施肥必须氮、磷肥配合,并加大磷肥的比重,氮元素与磷元素的比例一般以1:1为宜。如以尿素和过磷酸钙计,每施1千克尿素,要配合施用4千克过磷酸钙。

三、采用“一炮轰”的施肥方法 旱地小麦由于没有水浇条件,追肥效果差。可以把全部肥料,包括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等在耕地时作底肥一次性施入,施肥深度一般控制在30厘米左右。据实践发现,旱地小麦将全部肥料作底肥一次性施足,效果比后期追肥好。但冬前麦苗可能呈现旺长趋势,应注意控制冬前小麦群体。

四、储备性施肥

在旱地低产麦田,常年土层厚的旱地在较大的施肥量范围内,随施肥量增加小麦产量也会提高。因此,为提高地力,所施肥料除满足当季小麦生长需要外,还应使土壤养分有所盈余;新开垦的旱薄地应尽量多施肥料,特别是磷肥,待地力提高后再适当减少,以降低成本。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检察官协会换届选举会议讲话下一篇:“讲党性、强作风、勇担当”专题讨论发言提纲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