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住房发展规划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陇南市住房发展规划(精选7篇)

陇南市住房发展规划 篇1

介 绍

植桑养蚕是陇南的一项特色传统产业,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明确定位。目前是市委、市政府确定重点开发的特色农产品之一。在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陇南的蚕桑产业和其它传统农业一样,面临产业结构大调整和增长方式大转变的冲击和考验。现就陇南市蚕桑产业发展情况介绍如下:

一、发展成效

近年来,我市的蚕桑生产在稳定面积、提质增效的总要求下,桑园面积连年稳定增长,蚕茧单产和品质明显提升,蚕农收益显著增加。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桑园面积稳定增长,建园质量显著提高。2008年“5.12”大地震后,全市桑园核查面积5.78万亩,截止今年7月,发展到6.81万亩,四年半增加1.04万亩,年增幅23%。新增桑园中,82.5%是3亩以上连片栽植的密植丰产桑园,其中,连片200亩以上的桑园有5处。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近五年来,全市新建标准化养蚕室(大棚)286座,使全市养蚕室(大棚)达到3525座;新 建标准化小蚕共育室32座,使全市小蚕共育室总数达到157座;新建热风循环烘茧炉6座、茧库600多平方米,使全市达到30万公斤的鲜茧收烘能力和15万公斤干茧的仓储能力;新建办公楼3座、720多平方米。一些乡镇蚕桑站的生产生活条件及办公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三是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水平逐步提升,增长方式转变效果显现。近年来,陇南大力引进农桑

12、农桑

14、育711良桑新品种和陕蚕5号、青松×皓月2个良蚕新品种,首次实现了栽桑和养蚕100%良种化。大力普及和推广应用“3+1”栽桑养蚕模式和小蚕一日两回育、大蚕蚕台一日三回育、方格簇自动上簇等一系列养蚕新技术,使上车茧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平均张蚕单产由五年前的65斤增加到2013年的75.5斤。2012年养蚕7800张,产鲜茧27万公斤,农民蚕茧收入992.1万元。徽、成、康三县的23个乡(镇),约1.2户家庭从事栽桑养蚕,蚕茧收入占养蚕户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四是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有新突破,产业整体效益增加明显。从2011年开始,陇南把桑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纳入蚕桑产业目标任务的考核范围,增加了桑枝袋料栽培食用菌、桑园放养生态鸡、桑菜间作等复合经营的内容,经过大家的不懈探索和努力,成效明显。2012年全市生态鸡放养 7800只,桑枝袋料栽培食用菌2.3万袋,桑园间作套种蔬菜、水果、药材面积达到2.2万亩,为蚕农直接增加收益200多万元。到2012年底,全市桑蚕茧丝年综合产值达到2880万元。五是龙头企业建设和品牌创建有新突破,产业化程度逐步增强。全市3家茧丝绸公司、1家蚕种场、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内引外联不断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通过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不断增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创新研发新模式、新产品,打造产品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陇南生产的蚕茧可以缫制高档生丝,生产的蚕种不带病、卵量足、蚁蚕壮,深受缫丝企业和养蚕户的亲睐,产品在全国市场供不应求。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宣传引导,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针对近年来茧丝绸市场波动对我市蚕桑产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市、县分管领导经常深入生产一线视察调研,多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就如何抢抓机遇、促进蚕桑产业提质增效进行研究部署。市、县蚕桑站(中心)抓住各种有利时机,采取进村入户宣讲、新闻媒体报导、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标语、印发简报等形式,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广泛宣传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前景、陇南发展蚕桑产业的比较优势、利好机遇以及蚕桑产 业在富民强县中的重要作用,引导教育群众,把握大势,坚定信心,加强桑园管理,充分利用现有养蚕设施,多养蚕、多产茧,增加收入。近年,全市共开展宣讲424场次,印发简报98期,发布网络信息102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张贴标语570余幅。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振了基层干部群众发展蚕桑生产的信心,桑园撂荒现象明显减少,综合管理桑园面积达到22.2万亩次(其中套种面积2万亩),养蚕发种量呈现恢复性增长趋势。

(二)强化科技服务,提升产业科技含量。近年来,在全市范围内,一是引进推广新优品种。在植桑上,重点引进推广育711、农桑

12、农桑14等3个新优品种;在养蚕上,引进推广家蚕新优品种3个。同时,坚持引、繁、推结合,引进青松与皓月、苏秀与春丰对交原种3000张,繁制一代杂交蚕种7.55万张。二是修订完善蚕桑产业质量标准。围绕省力化、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修订完成了《蚁蚕黑暗袋收集技术规程》、《小蚕薄膜覆盖一日两回育技术规程》、《养蚕塑料大棚建造技术规程》、《塑料大棚养蚕技术规程》等四部标准。三是制定主推技术。按照市农牧局的安排和要求,组织人员讨论制定了《密植桑园丰产栽培技术》和《省力化养蚕技术》两项主 推技术,同时将《陇南市蚕桑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优质良种桑苗繁育技术规程》、《桑蚕普通种品质技术指标》、《桑蚕鲜茧分类及分级标准》汇编成册,印制《陇南市蚕桑产业规划生产标准和主推技术》8000册,目前已经发放6450册。四是强化科技培训。采取办培训班、现场示范指导、跟班学习、以会代培等形式,举办培训班621期(其中市站65期、康县258期、成县164期、徽县134期),培训基层干部和蚕农2.56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23万份。

(三)培植强村大户,巩固基地建设成果。首先,优化生产布局,引导基地建设向优势区域集中;其次,制定强村大户发展规划,重点发展集中连片栽桑200亩以上的村和“10+1+1+1”(每户栽桑10亩,配建1个养蚕大棚,1眼集雨水窖,1口沼气池)模式大户;第三,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扶持措施。采取项目扶持、物化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培植强村,发展大户。近年来,新建集中连片栽桑200亩以上的村5个,培养年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110 户。规模化栽桑近9250亩。

(四)坚持办点示范,发挥带动作用。以落实科技特派员工作为抓手,以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主要内容,以提质增效为目的,着力加强示范点 建设。市、县共创建示范点7个(康县4个,成县2个,徽县1个),其中市级示范点2个,县级示范点5个。近年来,在产区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市、县业务部门的鼎力协助下,经过市、县科技特派员和广大蚕农的艰苦努力,示范点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徽县苟家沟高效蚕桑示范园,以合作社为经营主体,通过流转集中土地规模建园,采取“五统两分”经营办法,在完成总体规划和布局设计的同时,按照徽成盆地“10+1+1+1”桑蚕鸡菌沼循环生产模式与技术,新建密植丰产桑园420亩,建高标准养蚕室17座,建沼气池2个,建集雨水窖2个,安装太阳能照明灯3盏,硬化作业主干道500米,修建园区标志性门牌一处,绿化美化公共服务区3070平方米,并完成园区通电通水工程。该示范点已接待学习参观28批次,约350人,得到市、县领导和主管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康县蚕桑示范观光园,在2011年通过市农牧局组织的验收,这两年继续配套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已基本配齐,桑园已经成型,今年招商引资陕西汉中蚕种场入园进行种茧生产示范。近年来,接待领导视察和群众参观近百批,上万人。国家和省市发改委负责同志参观考察康县蚕桑示范观光园后,对该示范园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引起对我市蚕桑产业开发 的重视和支持。今年上半年,成县高桥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园已完成20亩桑品种展示园近2万株新优品种桑树的定植,园区道路已经硬化,绿化美化树种已经栽植,桑枝食用菌大棚已修建3座、360平方米,示范园已具雏形。该示范园在今年上半年用桑枝作为袋料栽培食用菌1.5万袋,产鲜菇和鲜木耳3.5万公斤。

(五)狠抓项目建设,增加产业投入。近年来,全市抢抓西部大开发、“两江一水”生态综合治理、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秦巴山区扶贫开发、国务院和省政府支持甘肃和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机遇,认真谋划产业开发项目,积极争取发改、农牧、扶贫、财政、商务等部门支持。市、县业务单位、茧丝绸企业、蚕桑专合组织,结合产业开发的实际需要,先后论证、筛选、申报蚕桑产业项目35个,截止目前已批准列项下达20个,投资总额829万元。其中康县6个,370万元;成县5个,150万元;徽县6个,254万元;市经作总站3个,55万元。通过组织实施这些项目,新增蚕室59座,引进栽植良种桑苗800万株,繁制优良蚕种5万张(我市推广3.5万张)。

(六)积极推进复合经营,提高蚕桑综合效益。围绕提高蚕桑比较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高度重视 桑园复合经营和蚕桑副产品开发利用,积极开展桑园生态鸡放养、桑枝袋料栽培食(药)用菌、桑菜间作等试验示范工作。近年来,三个县利用桑园放养生态鸡3.8万只,利用桑枝袋料栽培食用菌8.3万袋,桑园行间套种蔬菜,2.5万亩。通过推进桑园复合经营和蚕桑副产品开发利用,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提高了蚕桑综合效益,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七)积极组织参观培训,学习借鉴先进经验。2011年及2012年连续两年,市政协主席、市蚕桑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组长任跃章带领徽、成、康三县包抓领导及市、县业务单位负责同志专程赴苏、浙、桂和云南学习考察。近年来,市、县、乡24次组织科技骨干和村社干部及蚕农外出或就近考察学习参与650多人次。通过学习考察,现场观摩交流,学习了经验,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理清了思路,增强了信心,同时与发达地区建立了产加销协作与合作关系,对进一步推进我市蚕桑产业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存在问题

一是发展速度缓慢,规模总量小。我市2001年有桑园面积2.38万亩,年养蚕发种量7000张,2008年“5.12”大地震后,全市桑园核查面积5.78万亩,截 止今年上半年,发展到6.81万亩,四年半增加1.04万亩,每年仅增加约2500亩,去年养蚕7500张,比12年前仅增加500张。农民蚕茧总收入不到1000万元。由于养蚕规模小,原料茧不足,市内两家缫丝厂常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

二是扶持力度不大,投入缺乏保障。栽桑养蚕具有一次性投资、企业和农户多年收益的特点,但栽桑养蚕是一项系统工程,前期投资需求量较大,对于我市这样一个贫困地区来说,依靠群众自我投入发展蚕桑生产难度很大。近几年,市上每年设立特色产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扶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但由于产业多,总量少,用于扶持蚕桑产业的资金很少。同时,扶持蚕桑项目渠道比较狭窄,且通过市县业务单位自身争取,难度很大。县级财政投入几乎处于空白。

三是基地零星分散,质量效益不高。集中连片的密植桑园数量少,分散零星的地埂桑占有一定比例,蚕桑重点村、重点户不明显,规模效益不突出。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大量劳动力发生转移,加上农资价格上涨,蚕桑比较效益下降,致使荒芜桑园面积增多,加之桑园科技管理水平低,投产桑园单位面积效益不高,绝大多数亩产值在1200元左右徘徊,影响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四是龙头企业弱小,带动作用不强。目前康县、成县、徽县三个主产县都建有茧丝绸公司,但是起步都比较晚,普遍存在着经济实力差、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人才缺乏、开发层次低、主打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同时企业与基地、农户连接的不够紧密,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由于缺乏经济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致使蚕桑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低。

四、今后重点

(一)突出发展强村大户,做优做牢蚕桑基地。今后要彻底改变过去“铺天盖地栽桑,千家万户养蚕”的零星、分散、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选择自然条件较好、有一定基础、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着力培育强村大户。一是要制定发展规划。以康县中北部地区和徽成盆地为重点,按照“一乡一业,一片一产,一村一品”的要求,制定好培育强村大户的发展规划;二是要着力打造精品桑园。加强宣传引导,组织发动群众对现有桑园进行综合管理,从根本上改变现有桑园低产低效的现状。与此同时,结合培育强村大户,新建一批精品桑园。精品桑园要按照园区建设标准兴建,以村或组为单位集中连片。三是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现有桑园合理流转。通过反租、倒包、入股、转让等形式,将零星分散无能力饲养或饲养水平低的农 户的桑园全部就近向大户流转,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最佳配置,促进蚕桑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通过努力,培育一批集中连片栽桑500亩以上的强村和年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形成稳固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为缫丝企业提供充足原料。

(二)突出抓点示范,发挥典型带动效应。今后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思路,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创建一批“全省叫得响,市内创一流,县区树标杆”的示范点(片、带)。一是进一步完善现有示范园(点)建设规划,明确创建标准,突出功能定位,聚集生产要素,提升层次和水平;二是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建成一批示范片(带、园区)。要以康县中北部地区和徽成盆地11个乡镇为重点,突出打造一批像长坝观光示范园、苟家沟高效蚕桑示范园那样的示范点,以示范园(点)为基础,力争建成 2个1000亩高效蚕桑示范片、2个万亩蚕桑丰产示范带。通过推广放大典型,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带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

(三)突出科技支撑,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今后要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原则,不断增加产业开发的科技含量,切实提升产业发展的水平。一 是大力推广农桑12号、农桑14号、育71-1等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桑品种和青松×皓月、苏秀×春丰、873×874等强健多丝量蚕品种,加快桑树、家蚕品种更新步伐;二是大力引进和示范推广高产高效、低成本、轻简化种桑养蚕技术;三是继续普及应用优质纸板方格蔟及自动上蔟技术;四是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及时下派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园区和示范户送科技、送经验、送信息,提高科技到位率、入户率,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为提升种养水平,加快蚕桑产业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

(四)突出组织创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今后要把发展农民蚕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下大力气抓紧抓好。一要抓发展壮大。要按照遵从农民意愿的原则,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发展以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蚕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走联合发展的道路,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二要抓机制创新。要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明晰产权制度,用合同的方式规范服务内容、方式,用会员、社员制明确自主管理决策制度。要引导合作组织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股份合作或利润返还等形式,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三要抓规范运作。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对处在起步阶段尚不规范的专业合作组织,要加强指导,帮助他们建档立制,完善管理制度。要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总结推广好的典型,力求在发展中规范,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

(五)突出做强龙头,扎实推进产业化经营进程。当前,要重点加强对市内现有茧丝绸企业的管理和改造,加大力度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引进和应用各种先进设备、工艺、技术和管理,提高茧丝绸产品科技含量;要出台激励政策,引导本地茧丝绸企业加强与国内大型丝绸企业集团的合作与嫁接,鼓励本地工商企业和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创办一批茧丝绸龙头企业。通过培育龙头企业,走资源加工本地化的路子,达到既富民又富县的目的,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通过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产品开发、产业发展。

(六)突出综合开发,增强产业竞争力。今后,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大力推进桑菜、桑薯、桑蒜、桑菌间作,提高桑园产出率;二是引导农民进行桑园生态鸡养殖和蚕棚养鸡、种菇,提高桑园和蚕棚的利用率;三是积极开展桑枝袋料栽培香菇、黑木耳、桑黄试验示范,提高桑枝利用价值;四是加强蚕丝被开发,形成规模生产,提高废丝和次下茧的附加值;五是利用蚕沙作为沼气发酵原料,推进养蚕户沼气池建设,走生态循环利用的路子;六是积极研制开发桑叶茶、蚕沙药枕等产品,增加效益。同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市蚕桑历史文化,积极开发蚕桑生产体验旅游。通过综合开发利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陇南市住房发展规划 篇2

一、国际国内粮食生产形势

粮食产量充裕的国家以较为发达的地区居多, 主要有美国、加拿大、欧盟、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缺粮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非洲是缺粮最为严重的地区, 多数国家都严重缺粮;亚洲是生产粮食最多的洲, 但部分国家却严重缺粮;中南美洲也有部分国家严重缺粮。严重缺粮国由于落后, 可用于进口粮食的资金有限, 全球粮食供应在需求拉动和科技进步双重影响下不断增长, 但受气候变化和季节性因素影响, 粮食产量在年度间经常出现大幅波动;受自然条件、人口因素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全球粮食供需在地区间很不平衡, 贸易流向主要是从西半球流向东半球。粮食的国际贸易数量大, 受供求波动影响, 价格也经常出现大幅波动;从未来粮食生产发展潜力看, 受土地、水资源的影响, 中国、印度等亚洲地区将是全球主要缺粮地区, 这意味着在未来20年~50年内中国粮食缺口主要依赖国际市场来弥补。

二、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由于异常气候袭击了全球多个小麦主产地, 引发主产国减产、限制粮食出口, 全球粮食供给再次引发市场担忧。联合国粮农组织将2010年全球小麦产量预期下调至6.51亿吨, 减少了2500万吨。尽管我国目前主要粮食品种库存充裕, 但仍需警惕个别品种供求缺口扩大与国际粮价炒作传导而影响粮食生产安全。我国粮食生产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5.12亿吨;2003年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到4.31亿吨;2005年开始恢复增长, 达到4.84亿吨。据有关资料统计, 预测到2015年, 东北地区流出的粮食总量将由目前的4390万吨减少到4000万吨左右, 品种主要是水稻、大豆和大米、淀粉等粮食制品, 其中稻米约2000万吨、大豆约800万吨。上述数字表明, 国内粮食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可能进一步增加, 粮食市场抗风险能力会进一步减弱。

三、陇南市粮食生产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㈠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粮食生产形势严峻

从走访、座谈等情况来看, 虽然国家连续出台扶持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 国际粮食价格也大幅上涨, 但陇南市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却仍然不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粮食扶持政策到位情况不够理想。虽然政策一年比一年优惠, 但补贴发放操作程序复杂, 门槛较高, 到位时间滞后, 在春耕备耕急需资金时没有起到关键作用。二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相应抵消粮食种植效益。目前国际粮价上涨, 我国也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但化肥、农药、人工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 使粮食生产成本上涨幅度大大高于粮食价格上涨的幅度, 而粮食产量却维持在原有水平甚至还有所下降, 影响了粮农的种粮积极性。三是水利基础设施破坏比较严重, 种粮用水得不到保障。陇南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国家投资修建, 得不到及时维修且破坏比较严重, 市内白龙江、白水江及西汉水年径流量大而利用率低, 农田灌溉得不到保障, 严重制约了陇南市粮食生产。四是种粮农民老龄化。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农民观念的变化, 目前陇南市种植粮食的农民以老人和妇女为主, 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 粮食作物种植成本高、效益低, 不愿种粮。五是现有土地承包制度制约了土地流转, 土地经营形不成规模, 发挥不了规模效益。目前各农户分散承包责任田, 外出打工人员想将自家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几块田全部转包出去, 几乎无法操作到位, 而有种地经验的农民, 虽然规模种植的愿望强烈, 但很难接收到成片流转的土地。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土地生产潜力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

㈡粮食产需缺口逐年拉大, 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

自1992年以来, 陇南市粮食缺口平均以每年10%的幅度增长, 已由原来的供需平衡市变为严重的缺粮市, 市场粮食的供应基本上由外省运入, 仅2007年由市外购进粮食18050万公斤, 占全年消费量的61.4%。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畜牧业的发展, 粮食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增长, 在陇南市粮食生产能力没有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 只能依靠外购粮源解决。

㈢社会存粮减少, 粮食储备品种结构不合理, 抵御粮食风险能力不足

计划经济时代, 粮食储备体系分为三级 (国家、集体、个人) , 社会存粮丰厚, 而粮食购销市场化后, 粮食储备主要以国家储备为主, 粮食经营企业和用粮企业库存很少。老百姓的口粮, 除种粮农民存有一定数量外, 非农人口、缺粮农民、失地农民和外来人口都是随吃随买, 万一出现紧急状况, 风险很大。在正常年景下, 粮食缺口可以通过外购解决, 在非常年份粮源安全难以保证。省外运入粮食受交通运输限制, 一旦粮源紧张, 地区封锁, 势必影响陇南市的粮源供应。

㈣市场体系不够健全, 调节能力弱

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后, 陇南市多元化粮食流通格局基本形成, 国有粮食购销公司、粮食经营、加工企业、私营粮商等根据各自职能组织粮食流通, 但相互间沟通和协调较少, 没有形成合力。粮食批发市场的调节余缺、稳定粮源的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㈤粮食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 陇南市粮食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很不完善, 乡镇农技人员年龄偏大, 专业知识陈旧、老化, 村级没有农技推广网络, 造成高产优质技术推广难, 加上粮食专业合作社刚刚起步, 运作服务还不到位。

四、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

㈠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

粮食问题涉及千家万户, 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因此, 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工作, 进一步落实粮食工作地方行政首长责任制, 切实把粮食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 落实相关责任。粮食部门做好储备粮收购和管理, 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的职能, 构建粮食安全体系, 开展行业指导;财政、农发行为金融后盾, 保证各项资金到位;农业部门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确保粮食稳产高产;公安、工商部门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管理, 维持粮食流通秩序;卫生、质检部门加强对粮食质量的检查, 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各部门通力合作, 加强指导和服务, 共同抓好粮食生产安全工作。

㈡严格保护有效耕地, 确保粮食生产能力

耕地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易于流失的稀缺资源, 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基础作用, 对农民生计具有保障作用, 对农村社会具有稳定作用。粮食调控主要在于“库”, 保障能力主要在于“地”, 守住了耕地, 就守住了粮食生产能力。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要正确处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的关系。

㈢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农业用水, 提高粮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基本农田水利灌溉渠系配套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 要实现粮食稳产高产, 政府要加大投入, 加强标准农田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沃土工程和低产田改造, 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的优质农田, 提高抗灾避灾能力, 切实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㈣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把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 扶持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到位。现有的粮食直补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与粮食种植和产量本身脱钩, 拉动粮食生产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建议直补政策直接与产量挂钩, 补田头改为补斤头;稳定和发展订单粮食, 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特别是种粮大户的积极性。

㈤健全完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更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动力。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向科技要粮。在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的基础上要加大对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 增加资金投入, 更加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和示范户的培训, 使稳产高产的农业技术能够得到尽快的推广和运用。

㈥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 实现粮食规模生产

规模种粮是农户增收的基础, 也是科技生产的基础。只有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 经营者才称得上经营, 才会考虑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 才会主动应用科技成果。因此, 在长期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积极鼓励土地经营权向少数具有专业知识和经营能力的新型农民流转, 促使土地规模经营, 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

㈦完善粮食产销合作机制, 拓宽粮源供应渠道

在立足保持陇南市一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 加强粮食的对外合作。鼓励陇南市企业和农民到粮食主产区甚至走出国门, 建立粮食生产基地或就地承包土地, 通过他们把主产区的粮食引入陇南市, 确保陇南市粮食供应。

㈧完善预警预案体系, 增强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粮食安全应急预案, 并定期开展启动粮食应急预案的演练, 重点在市场监测、预警预报、应急粮源调度、应急加工供应、预案启动程序等方面提高可操作性。在粮食安全的舆论宣传中, 要把握好舆论导向, 坚持正面引导, 防止和避免片面宣传甚至操作舆论, 确保市场波动时人心不慌、市场不乱、社会稳定。

摘要:通过对国际国内粮食生产安全形势和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介绍, 分析了陇南市粮食生产安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了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

陇南市住房发展规划 篇3

【关键词】特色农业 区域 优势 路径

一、陇南市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

(一)水资源与物种资源优势

陇南市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地与岷县山脉、黄土高原交会地带,属亚热带向温暖带过渡区。全市面积2.79万平方公里,有人口283.23万人,是甘肃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江河小溪密布,森林覆盖率高,素有“龙上江南”之称。有资料表明,陇南的水资源占甘肃省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市内共有大小河流3762条,年径流总量144亿立方米。其中自产径流量75.6亿立方米,过境流量68.4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开发量223万千瓦。气候多样,适宜多种生物生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2%。树种多达1300多种;有种药材1200多种,其中名贵中药材300多种;境内有山珍、食用菌100多种。是全国生物物种种类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油橄榄、茶叶、银杏、木耳、纹党、红芪等闻名省内外。

(二)特色农产品区域竞争优势

由于工业污染少、光照充足,气候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生长,具有从事无公害化农产品生产的良好条件。目前,陇南市油橄榄、花椒、银杏、天然木耳等特色农产品天然无公害,比同等产品的品质更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其中油橄榄产量占到全国产量的90%以上,销售市场前景优势明显;花椒在广东、四川、陕西、重庆、新疆等地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受到当地消费者的青睐;礼县大黄、西和半夏、文县当归、武都黄(红)芪具有地方特色的中药材,在省内外有广大的销售市场和发展潜力;茶叶、核桃、蜂蜜、木耳等特色农产品在省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并且还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三)政策优势

陇南市深入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制定出发展特色农业的优惠政策。目前建成以武都区为主的花椒产业基地,以成县、康县为主的核桃生产基地,以白龙江沿岸为主的油橄榄生产基地,以徽县为主的银杏生产基地。此外,建成科技示范园15个,花椒、油橄榄、核桃各5个;扶持龙头企业方面,财政扶贫贴息资金主要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支持全市龙头企业发展,初步建立起了一批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四)交通前景优势

陇南市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带上,受兰州市、西安市和成都经济圈的辐射作用比较明显,全市的区位条件是比较优越的,但交通条件滞后,影响了特色资源的开发进程。长期以来,交通问题始终是制约陇南特色农业发展的硬瓶颈。今后,随着兰渝铁路、兰成铁路、武灌高速公路、成武高速公路、十天高速公路陇南段、陇南支线机场的建设,全市的交通状况将会得到进改善,区位经济优势也将会更加突出。

二、陇南市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特色农产品开发程度低,品牌效应不明显

陇南市虽具有地域优势资源的特色农产品品种繁多,但大多数农产品以初级产品的形式直接进入其他市场,成为其他地方加工业的原材料。这在中药材、油橄榄、苹果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方面,如果以中药材、油橄榄为主要成分加工成中药制品或美容产品,其经济价值还会提高很多倍。

(二)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小,农业科技水平低

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是地方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带头者,其发展规模和经营成败对于区域特色农业和产业化发展至关重要。陇南市的现有龙头企业势单力薄,一方面表现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与全市数量庞大的特色农产品不相称;另一方面表现在受资金、设备、管理、人才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缓慢。农业科技水平偏低,技术人才缺乏,由于陇南市地处偏远地区,科技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有一定的局限性,影响了陇南市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特色农业发展缓慢

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地方财政收人不多,划归农业的资金有限;涉农贷款额度与审批条件的限制,使得陇南市特色农业的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在产于化生产基地建设、技术引进、市场看法等相关的建设方面需要大量资金,由于资金有限,贷款难度比较大,陇南市特色农也的发展面临比较大的资金困难。

三、促进陇南特色农业发展的路径

(一)积极扶持龙头企业,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方面,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开发系列新产品,并采用精致的包装和适当宣传,政府应凭借互联网和各种媒体,及时地发布和更新有关特色农产品生产、仓储、销售等方面的信息,还应多参加农业经济贸易洽谈会,大力宣传地域优势农业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及品牌,吸引国内外一些企业和商家前来投资和贸易;另一方面,企业自身应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以此来增加陇南市现有农产品的品牌效应。

(二)加强政府部门职能,增加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

目前,陇南市的龙头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困难。今后,政府部门,积极招商引资为特色年农业的发展筹集各种资金;金融机构应积极扶持特色农业发展,增加涉农贷款的投入力度,除农户小额贷款外创新贷款抵押方式,有力的解决特色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困难问题。

(三)引进专业化人才,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

目前,陇南市应以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依托,研究橄榄油、核桃和花椒等特色农作物的新种植技术,引种和培育出新品种,并将科学的种植技术和新品种及时地推广给各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广大特色农业种植区。应对农民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使其尽快掌握新的种植技术,为龙头企业和国内外、市场生产大量、优质的特色农产品。

陇南市住房发展规划 篇4

中共陇南市武都区委 陇南市武都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全区开展“干部职工思想作风纪律集中教

育整顿”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政府,区直各单位:

《全区开展“干部职工思想作风纪律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实施方案》已经区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全面抓好贯彻落实。

二0一一年十一月八日 全区开展“干部职工思想作风纪律集中教育整顿”

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切实加强干部职工思想作风纪律建设,着力提高各级干部的执行力,为推动武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区委决定,利用两个月时间,在全区开展“干部职工思想作风纪律集中教育整顿”活动,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干部职工思想作风纪律建设反映党风和政风,影响民风,体现党和政府形象。在全区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市、区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和教育发展,全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努力实现“大建设、大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加强干部职工思想作风纪律建设、着力提升各级干部的执行力,对于改进干部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工作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武都正处在战略机遇期、矛盾凸显期,顺利实现市、区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任务,迫切需要全区各级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争创一流业绩;迫切需要全区各级干部进一步转变作风、求真务实、抓好落实、加快跨越发展。因此,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开展“干部职工思想作风纪律集中教育整顿”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开展活动作为贯彻落实市、区党代会精神、提高干部执行力、推动武都大发展的实际行动,通过开展“干部职工思想作风纪律集中教育整顿”活动,着力解决干部作风不实、责任性不强、能力不高、抓落实不力等突出问题,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思路清晰、能征善战、雷厉风行的干部队伍,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切实用真挚的感情、扎实的作风、科学的方法、创新的精神投身全区各项建设事业,努力为实现武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纪律保证。

二、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这次集中教育整顿活动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市、区党代会议精神,以“提高执行力、推动大发展”为主题,以集中整治软、懒、散、庸、滑为重点,以解决干部队伍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危险”为主线,以强化管理、整顿作风,严明纪律、服务群众为核心,以建设作风过硬、思路清晰、团结协作、雷厉风行、清正廉洁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为目标,努力形成风清气正、思想上进、干事创业、相互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全区各项建设事业提供坚强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

这次集中教育整顿活动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着力解决纪律松懈、作风漂浮的问题,达到严明纪律、勤奋敬业的目的。重点解决干部职工组织纪律性差,长期不上 班、不请假,不坚守工作岗位,擅离职守的问题;解决上班时间无所事事,脱岗串岗,上网聊天,办私事,我行我素,对工作麻木不仁,不请示汇报,不尽职尽责的问题;解决工作松松垮垮,办事拖拖拉拉,单位内部疏于管理,作风纪律涣散的问题。要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切实严明工作纪律,靠实工作责任,进-步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带头作用、表率作用和推动作用,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二)着力解决责任心不强、工作不深入的问题,达到勇挑重担、干事创业的目的。重点解决工作责任心不强,主动性不够,工作“软、散、懒、庸、滑’’的问题;解决工作效率不高,对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不力,形式主义作崇,思想浮躁,政绩浮夸,对工作不研究、不深入,作表面文章,照抄照搬,不抓工作落实的问题;特别是信访责任落实不到位,遇到矛盾纠纷绕着走,化解调处措施不力的问题。要激发干部职工一心一意想事、谋事、干事,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实干求实效,敢于担当,做好表率,始终保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实干作风。

(三)着力解决学习浮浅、能力不足的问题,达到提高素质、提高工作执行力的目的。重点解决不善于学习,不注重学习,业务不精,素质不高,执行力不强问题;解决不熟悉党的 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不熟悉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不把上级的决策部署与实际结合抓落实的问题;解决对事关全区发展大局的方针政策学习不深、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工作思路不清,眼界不宽,创新精神不强的问题;解决领导干部驾驭全局能力较差,执行水平较低的问题;解决工作凭感觉,办事凭经验,服务凭心情,学习出于应付等问题。要教育引导干部职工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努力学习,切实提高各级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抓落实的本领,树立加快发展的新观念,以高效的执行力保障跨越式发展。

(四)着力解决工作效率低下、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达到高效快捷、群众满意的目的。重点解决衙门作风盛行,服务态度不好,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对办事群众生、冷、硬、横,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问题;解决服务意识淡薄,群众办事推三阻四,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坚持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切实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水平,说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努力形成用心谋事、踏实干事、诚实待事、高效快捷的良好工作格局。

(五)着力解决精神萎靡不振、消极怠慢的问题,达到精神饱满、清正廉洁的目的。重点解决精神萎靡不振,工作没有激情,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岗不尽其责,把落实喊在嘴上、写在纸上,图形式、走过场的问题;解决就文件落实文件,就会议落实会议,遇事“难”字当头,遇难“退”字当先,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解决工作上怕吃苦、等靠要,贪图享乐、奢侈浪费等问题。要教育引导各级干部真正把心思放在谋发展上,把精力花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在抓工作落实上,坚持原则,一身正气,勤政廉洁,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相互竞争、竞相发展、积极向上的新风尚。

(六)着力解决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的问题,达到关心帮助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目的。重点解决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不贴近群众,对群众没有感情的问题;解决基层工作经验缺乏,不会做群众工作,不深入调查了解,不掌握实际情况,与群众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解决不及时教育管理群众,法制宣传不到位,化解矛盾纠纷不及时,导致越级上访的问题;解决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漠不关心,不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等问题。要努力在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中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增强思想感情,增进血肉联系,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

(七)着力解决满足现状、标准不高的问题,达到“争创一流,争当先进”的目的。重点解决满足现状,自我感觉良好,沾沾自喜,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工作不作为,不愿干,信奉干好干坏一个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问题;解决工作定 位较低,标准不高,按部就班,创新意识不强,抓工作的思路不清,方法不当,措施不力的问题;解决不愿说真话,不敢抵制歪风邪气,不敢坚持原则,随波逐流,明哲保身的问题。要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克服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倾向,激发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干则已、干就最好,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创先进、争优秀,形成万众一心干事业、群策群力谋发展的强大动力。

(八)着力解决制度不健全-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达到令行禁止、遵纪守法的目的。解决部分单位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加强干部教育管理,监管措施不到位的问题;解决个别干部职工法制意识淡薄,不严格遵守城市建设规划和有关规定,非法倒卖土地,违章乱修乱建的问题;解决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懂法、不学法、不依法办事的问题;解决对区委、区政府三令五申的事情,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要坚决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达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办事,不断促使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三、实施步骤

这次集中教育整顿活动从2011年11月10日开始,到2012年1月10日结束。具体分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动员阶段(11月10日至11月20日)。区 委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全区各级党组织要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深入思想发动。要合理安排时间,科学制定计划,认真组织学习市、区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有关告及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围绕干部纪律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讨论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主任王玺玉同志参加武都区代表团讨论时关于《提高执行力推动大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党纪、政纪和有关法律法规。在学习动员阶段,同步对本乡镇、本部门、本单位的干部职工到岗到位情况开展一次清查,重点对长期不上班和借调的干部进行认真清理,向区委写出专题报告。组织机构、实施方案和专题报告,于11月18日前上报区纪委和区委组织部。

第二阶段:自查自纠阶段(11月21日至12月5日)。集中教育整顿活动要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查找问题,各级党组织要采取领导点评、干部职工相互提、自己查找的方法,认真开展“七查七看”活动。一是查思想根源,看有无思想陈旧、观念落后、大局意识不强、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二是查精神状态,看有无不思进取、推天度日、萎靡不振、消极懈怠等问题;三是查工作纪律,看有无迟到早退、上网聊天、工作漂浮、自由散漫等问题;四是查服务态度,看有无言语蛮横、吃 拿卡要、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问题;五是查生活作风,看有无铺张浪费、贪图享乐、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等问题;六是查履职尽职,看有无擅离职守、失职渎职、工作效率低下、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七是查工作落实,看目标管理责任书是否落实、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等。在对照检查的基础上,针对思想、-纪律、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撰写剖析材料,找准问题,剖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明确努力方向。科级干部剖析材料经党组织书记和包乡领导签字上报区纪委和组织部,科级以下干部剖析材料由党组织书记签字备查。

第三阶段:集中整治阶段(12月6日至12月25日)。

(一)制定整改方案。在找准问题、撰写剖析材料的基础上,组织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专题组织生活会,以对照检查为目的,互相开展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找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纪律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制定整改方案,突出整改重点,明确整改目标和时间,集中进行整改。科级领导干部的《整改方案》由单位党组织书记和包乡领导,分管、联系的县级领导签字后,于12月8日前上报区纪委和组织部备案,科级以下干部的《整改方案》由本单位党组织书记审查。

(二)落实整改措施。开展活动的目的就是要着力解决干 部职工在思想、作风、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全区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整改落实工作,认真落实书记抓、抓书记的工作职责,把手要亲自抓,带头落实整改措施。要结合本单位和干部职工实际,采取谈心谈话、座谈交流、相互提醒、结对帮助等方式,紧紧围绕《整改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时限要求,细化量化整改任务,加强跟踪问效,确保整改成果。

(三)建立长效机制。紧紧抓住转变作风、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等关键环节,结合《武都区领导干部问责办法》和《武都区乡镇干部管理办法(试行)》,健全完善本乡镇、本部门、本单位的《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等制度,强化督办措施,确保落到实处。通过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氛围,促进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

第四阶段:总结评议阶段(12月26日至2012年1月10日)。全区各级党组织要认真组织召开干部职工大会,乡镇要有村干部参加,对本单位干部职工进行评议,将评议结果在一定范围通报,并及时上报区纪委和区委组织部备案。区委将组织召开全区领导干部大会、“两代表一委员”、部分离退休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不同层次会议,对全区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和主要领导进行评议,评议结果将作为考核、评先奖优、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将干部思想纪 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取得的成功经验、典型做法进行全面总结,总结报告由包乡县级领导和分管、联系的县级领导签字后上报区委。

四、保障措施

组织开展“干部职工思想作风纪律集中教育整顿”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市、区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全区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确保思想动员到位、工作措施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务求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委已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王文全任组长,区委常委、纪委书记贾周云,区委常委、组织部长苏志强任副组长,纪委、区委办、组织部、政府办、政法委、宣传部、监察局、财政局、人社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委组织部,由苏志强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全区活动开展。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也要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认真落实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明确工作职责,靠实工作责任,确保活动落到实处。

(二)强化督促检查。包乡县级领导和分管、联系区直单位的县级领导干部,要及时深入联系乡镇和单位,蹲点督查指导; 区委将从纪委、组织部和区委办、政府办督查室抽调业务骨干,组建六个督查工作组,定期不定期深入全区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采取明察暗访、集中督查、电话调查、随机抽查等方式,重点就活动开展的安排部署、措施落实、纪律作风、干部到岗到位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做好本部门、本系统的督促检查,制定考勤簿,设臵“干部作风”举报箱;区纪委、区委组织部设立举报电话(0939-8221272、0939-8212872),全方位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监督。

(三)随机进行通报。区委干部职工思想作风纪律集中教育整顿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随机通报制度,结合督促检查情况和平时掌握了解的情况,随机对全区各级党组织活动开展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好的做法和经验,通过编发简报、电视新闻、专题报道等方式,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教育和引导全区各级干部职工学习先进、鞭策后进、整体提升。区委报道组和区广电局,要深入基层一线,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跟踪问效,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四)务求取得实效。全区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立足工作实际,切实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加强教育管理,进一步提高各级干部的执行力,推动武都跨越式发展。对活动开展不重视、敷衍塞责、措施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将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延长活动时间,派驻工作组,限期进行整改,并通报全区。对顶 风违纪、长期脱岗、擅离职守或因脱离群众、工作失误引发群体性上访,在全区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严格按照《公务员法》和《武都区领导干部问责办法》、《武都区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以及《武都区乡镇干部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给予组织处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将给予党纪、政纪处理。

附:

1、“干部职工思想作风纪律集中教育整顿活动”领导小组

2、“干部职工思想作风纪律集中教育整顿活动”督查组

主题词:作风纪律整顿 印发实施方案 通知 抄报:市委、市政府

抄送:市委组织部,区人大、政协,区委各常委

中共陇南市武都区委办公室 2011年11月8日印发

陇南市康县等地学习考察报告 篇5

2016年9月5日

8月28日至8月30日,我有幸到陇南市康县及定西市陇西县、渭源县、安定区4地学习考察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创新性做法;医院分级诊疗、多点执业等业务工作综合管理情况;国医养生、中医药特色科室建设;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及乡镇计生办、卫生院在新体制下的工作运行模式。此次考察虽然时间紧凑、考察地点多,但所选择的考察学习点都有亮点、处处都是精品,令人收获颇丰,既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又看到了差距,增强了做好的本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考察学习的主要收获

1.资源整合合力显现,陇家福幸福寓所各具特色。康县凤凰谷按照多资源共用的方式,在该村有效整合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陇家福幸福寓所等资源,建设村级“家庭互助中心”,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在乡镇一级,整合乡镇农村日间照料中心、计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资源,建设集养老、医疗、保健功能于一体的“乡镇计生医养中心”,为老年人提供高水平的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医疗保健等服务。

陇南市住房发展规划 篇6

马克武

加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灾后重建、深圳援建、扩大内需、项目建设等重大政策机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步伐,采取落实领导责任,完善建设规划;推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强化生态保护,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有效措施,着力改善民居条件和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创新民主管理方式,乡村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但是,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不足。

一、陇南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自主意识不强,规划标准不高。一是少数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对政府期望值过高,“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不愿出资出劳,积极性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二是规划标准不高,缺乏科学性、合理性。部分乡镇、村社只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忽视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大部分村缺乏文化活动场所和村级医疗室,农民文化生活比较单一。三是有的村虽然作了规划,但没有按照规划施工,加之旧房拆迁难度大,村民修建新居的随意性大,乱占乱建现象依然存在,规划流于形式,建设效果不好。

(二)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发展相对滞后。虽然近年来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投资力度,但农村经济总量不大,财政资金相对紧张,各种涉农项目资金均处于“僧多粥少”的状况,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新农村发展的需要。

(三)农村产业化水平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一是土地生产能力受制于天。我市农业基础条件较差,以设施农业、机械农业为标志的现代农业比重很小,农业生产效益不高。二是农产品加工滞后,产业化水平低。突出表现在产业化组织发展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产业发展资金紧缺、政府扶持力量分散;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加之具有一定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较少,农产品加工转化尚处在初级阶段,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形成不了品牌优势。近年来,虽然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但多数试点村的特色产业普遍存在“优”而无“势”、“特”而不“强”的现象。三是科技贡献率较低。缺乏技术支撑体系,农业技术力量薄弱,产品结构不优、品种不精,种养技术不新,导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较难,科技贡献率不高。四是发展产业与劳务输转之间的矛盾凸现。大部分农民靠劳务输转增收致富,劳务输出与发展特色产业对劳力的需求形成矛盾,在茶叶、花椒采收和项目建设需要人力投入期间显得尤为突出。

(四)后续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由于资金短缺,多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修管理难,以及占用耕地建房、建坟墓、乱采乱挖破坏环境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五)农村机制体制有待加强。例如,在土地经营流转、疾病防治、农村信贷、筹资投劳、环境卫生整治、项目设施管护等方面的长效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对各类违法违纪行为打击力度不够,社会文明程度不高。

二、对于陇南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各方面的积极支持和群众的广泛参与。要充分利用一切舆论载体,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和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二是紧紧抓好当前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机遇,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扶贫开发、国家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前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等重大政策机遇,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制订规划和实施细则,逐步推动新农村建设。三是实行县级干部包乡联村、县直单位驻村帮扶工作和考核制度。建立目标管理考核责任机制,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干部年度综合考核、评价各级各部门班子执政能力、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并把各部门联乡抓点工作中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服务水平列入年度考核范围,强化监督检查,奖优罚劣,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专门的乡村规划审批办法,以及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整体推进的总体规划,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以法律文本形式确定后分步实施。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建设重点、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的原则进行规划。既要重视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更要重视农村房屋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既要注重地方特色,又要力求形式多样,既要整体布局,又要个别超前,严格管理,有序推进。

(三)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建议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采取向上争取、市场化运作、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动员能人大户开发资源、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筹措资金等办法,加大农村特色产业和项目建设投入和水电、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教育、卫生、社会保险等社会事业投入,促进农村事业全面发展;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和劳务输转,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加大投入,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四)大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找准产业定位,培育和发展最具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业型向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紧紧依托各村自然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力度,建设一批旅游文化村、民族生态村,培育富民强村新亮点。大力扶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展产业集群,进一步抓好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的研究制定,让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民开发土地资源,带动产业规模扩张,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力引导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为主的品牌产业链,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创造良好条件。

(五)加大农村环境治理,有效整治村容村貌。一是加快以“一池三改”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步伐,有效改善生活环境。二是及时排查调处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引导群众树立新思想、新观念,建立团结和谐、互帮互助的睦邻友好关系,为农民创造安居乐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丰富多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三是广泛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五好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反对迷信,树立文明风尚,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水平。

(六)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把加强管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长期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群众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安排专项资金,加强文化建设,为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的基础上,制定并出台《新农村建设管理制度》,采取政策讲解、舆论宣传等方式,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依法打击偷盗、赌博等刑事犯罪、破坏公共设施等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各类违法事件,增强农民群众的安全感,为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陇南市住房发展规划 篇7

1 区域概况

1.1 自然概况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东邻陕西, 南接四川, 北靠甘肃天水、定西两市, 西为甘南高原, 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完整行政市。全市辖宕昌、武都、文县、康县、成县、徽县、两当、西和、礼县等9个县 (区) 。地理坐标东经104°01'19~106°35'20, 北纬32°35'43~34°32'00之间。东西长约221km, 南北宽220km, 地形似枫叶状, 总土地面积2.79万km2[1]。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山脉走向的影响, 区域内气候复杂多样, 分布独特, 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均十分明显, 适宜多种生物生长, 形成了“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的奇特景观。区域由东南向西北, 依次从亚热带湿润气候向暖温带湿润气候、温带半湿润气候和高寒阴湿气候过渡, 年平均气温5~15℃, 日照时数1700~2000h, ≥10℃活动积温2600~4600℃, 年降水量450~1000mm, 无霜期166~285d。武都、文县南部及康县东南河谷地带, 海拔低于1000m, 年平均气温高于14℃, 热量和水分均为甘肃最高, 是本省唯一的亚热带温润气候区。甘肃陇南北亚热带气候资源孕育了核桃、花椒、油橄榄、茶叶等优质经济林产品, 其独特的白龙江流域干热河谷气候成为油橄榄等经济林果在我国最佳的适生区域。

1.2 社会经济状况

陇南市共辖宕昌、武都、文县、康县、成县、徽县、两当、西和、礼县等8县1区, 195个乡镇 (其中镇61个, 民族乡4个) , 3201个村、居委会 (其中居委会86个) , 总人口77.85万户281.7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37.01万人, 占84.1%;非农业人口44.76万人, 占15.9%。全市社会经济的总体特征为经济总量小, 产业层次低, 结构不合理, 贫困面大。据统计, 2013年陇南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GDP) 252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613元[2]。

陇南市山大沟深, 交通、通讯不便, 市场体系不健全, 对经济发展形成明显的制约。由于交通、信息不便, 规划区较为丰富特色林果、中药材等农副产品, 特别是偏远山区群众种植的农副产品存在明显有产品无商品现象, 无法转换为农民的收入。

2 经济林发展现状

2.1 基地规模稳步增长

经济林产业是陇南市发展面积最大、覆盖面最广、群众收益较高、最具开发潜力的支柱产业, 在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截至2013年底, 核桃、花椒、油橄榄三大经济林总面积达到35.91万hm2, 经济林果品10.6万t, 产值34.8亿元。其中, 核桃20.47万hm2, 花椒13.05万hm2, 油橄榄2.36万hm2。挂果面积18.67万hm2, 占总面积的51.99%;盛果期面积11.30万hm2, 占总面积的31.47%[5]。核桃种植居全国第四、甘肃省第一, 成县、康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2013年林果特色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值达900元。在经济林发展上, 陇南市己形成了基地县和一批产业片带、重点乡镇、专业村组、示范园 (区) 、规模种植和经营大户, 为经济林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2.2 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

主产县区坚持树样板、强科技、扶龙头、增内涵的发展模式, 建立产、加、销三位一体的产业体系。再加工上走兴办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路子, 核桃产业注册了“华龙亨业”产品商标, 产品远销国内外, 开发新产品核桃仁5种9个系列产品, 核桃坚果3种6个系列产品。核桃仁罐头4种6个系列产品, 核桃油1种3个系列产品, 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河北及西安等大中城市;花椒产业在主产区成立了北茂、南盛两个营销集团, 兴建油橄榄加工企业11家。在产品营销上加大市场体系建设, 在成县小川镇建成了中国西部核桃批零市场, 带动徽县江洛、西和石峡、康县长坝形成了陇南核桃贸易走廊, 一大批经济林乡镇集散地已经形成。在实施品牌战略上着力抓了“一注册”、“两标准”、“两认证”工作, 已着手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4项, 无公害产地认证14项, 注册商标43件;创出了一批名优产品品牌, 主要品种核桃、花椒、油橄榄被评为甘肃省“十大名果”。

3 存在的问题

陇南市经济林特色产业虽然在规模扩张、基地建设、加工营销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但和做到“最大、最强”的目标相比, 仍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一是品种严重老化退化, 良种化程度不高, 嫁接换优任务十分艰巨;二是管理粗放, 效益不突出。在注重规模、速度最大化的同时, 忽视了质量、效益的同步提高, 陇南市林果特色产业面积均位列全国前列, 但效益产出少, 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3];三是领导、服务机构建设滞后。市县区林果特色产业开发组织领导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与产业最大化目标要求不相适应。虽然部分县加快了领导机构和服务机构建设步伐, 但与产业开发的实际需要还有一定差距, 专业性的技术服务网络体系仍未建成。四是龙头企业弱小, 带动能力不强, 市场发育不健全, 产销脱节, 农民增产不增收。

4 发展对策

为了把陇南市经济林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使经济林产业真正成为区域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优势产业, 应该按照“尊重规律、扩大规模、强化科技、健全市场、壮大龙头、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优质高效基地建设为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手段, 以提质增效为核心, 以兴林富民为目标, 紧紧围绕把核桃、花椒产业做到全国最大, 把油橄榄产业做到全国最强这一主线, 加快推进产业化发展进程, 努力实现经济林产业的新突破[5]。

4.1 科学规划, 扩大经济林基地规模

今后一个时期应坚持把发展经济林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主攻方向, 抓住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切实推进经济林产业化进程, 使潜力较大的产业由小变大、规模发展, 使已经形成规模的产业由大变强、提质增效, 着力构建全市性主导产业优势鲜明、独一性产业形成强势、区域性产业互为补充、地方性特色产品尽显特色的经济林发展新格局[2]。到2020年, 三大优势主导产业面积稳定达到40万hm2。其中, 核桃基地面积稳定达到23.33万hm2, 花椒基地面积稳定达到13.33万hm2, 油橄榄基地面积稳定达到3.33万hm2。把陇南市建成全国优质核桃的主产区、全国最大的花椒主产区、全国油橄榄主产区。

4.2 加快种质资源库和良种育苗基地建设

依托甘肃特色经济林良种苗木繁育工程研究中心, 建设全国最大的核桃、花椒、油橄榄种质资源库, 丰富种质资源, 为育种和扩繁提供优质原材料。同时依据今后三大产业的发展规模, 建设全国一流的良种采穗圃 (品种园) 育苗基地。为区域及省内外基地建设提供优质苗木和接穗, 采用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的手段, 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提高陇南在全国经济林界的知名度、影响力和贡献力。

4.3 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

核桃以康县、成县、徽县为主, 兴建一批以脱青、清洗、烘干、贮藏和分等定级为主的龙头企业, 着力解决果品混杂、观感差、包装粗糙、发霉变质等问题, 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油橄榄以田园、祥宇、世博林为龙头, 统一商标, 统一标准, 分户加工, 统一包装销售, 避免收购季节压级压价、坑农害农, 加工环节粗制滥造, 销售环节掺杂使假, 自觉维护陇南特色林产品良好形象;花椒以加工花椒籽提取生物质柴油为主体, 兴办1~2个大型加工企业, 废料用来生产肥料和饲料, 延长产业链, 增加附加值,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壮大。与此同时, 根据212国道、平武高速、兰海高速和兰渝铁路走向改善资源存量, 配置专业市场及仓贮设备, 力争把陇南建成西部干果及食用油、调味品交易中心、物流中心, 核桃、花椒、油橄榄信息发布中心及价格形成中心, 打造中国“油橄榄之城”。

4.4 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强化科技服务功能

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 力争形成“市县 (区) 有中心、乡镇有站、主产区有协会、户有技术员”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以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和甘肃省特色经济林良种繁育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核桃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 尽快建成林果产品无公害检测实验室、陇南林果科技培训中心, 发挥陇南电子商务网站、经济林网站和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油橄榄研究所网站的现代媒体的功能, 推销、宣传推销陇南林果产业, 提高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深入开展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适时组织有关人员到全国产业开发的先进市县学习考察栽培管理、营销和加工技术, 不断提升林果产业开发的档次和水平。

4.5 多渠道争取资金, 实现经济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投入

更新发展思路, 创新开发机制, 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 运用市场经济理念, 加大资金运作力度, 改变投资主体单一的局面, 争取国家投资、银行融资、地方财政奖补、吸纳民资、招商引资共同拉动。抓住油橄榄、核桃产业已经列入国家木本油料作物发展规划的政策机遇, 争取专项支持。

摘要:通过对陇南市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 分析了经济林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经济林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陇南市,经济林产业化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上一篇:微信朋友圈哲理个性签名下一篇:婴幼儿疫苗接种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