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欧洲教育对比(精选6篇)
所谓主权债务指的是一种以国家信誉作为主要担保方式通过债券的发行而形成的债务形式,一般情况下发生在主权国家中。但由于这类债务主要产生在国际的相关机构或者是国外的政府中且多为货币的形式,所以这种债务形式往往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借款主权国家自身的信誉降低,那么主权债务危机就可能因此产生。基于此,主权债务危机的定义应为以国家信誉作为主要担保方式的债务国不履行或无法履行债务责任而产生的风险。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美国债务风险的成因对比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
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包含以下几点:首先,由于货币形式的逐渐统一,往往会导致那些使用同一货币的国家跋足现象的产生,除此之外,受欧洲央行对货币统一调控的影响,这部分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次,虽然这部分国家使用的是统一的货币形式,但各国之间的经济实力还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各国之间的经济实力优劣明显,对整体的经济发展造成限制;最后,在危机发生时,欧洲这部分使用统一货币形式的国家仅能依靠其他成员国的帮助,这导致危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甚至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国家众多在处理一些重大问题时往往需要各国民众共同决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危机解决的时效性。
(二)美国债务风险的成因
相较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而言美国债务风险有着其特殊性,其主要成因包含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美国货币在国际上占据着相对较高的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债权范围的扩大提供有力条件,但同时也造成了潜藏危机的出现;其次,受“凯恩斯经济理论”中扩张新政策思想的影响,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采用的都是这种政策形势,但从实质情况来看,这种政策形势往往只能适用于经济萧条的背景下,但美国在具体实施中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这一前提条件;最后,财政赤字也是造成美国债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之所以会出现财政赤字,主要是美国的财政结构存在明显的刚性特征,影响了其收入的增长导致美国不得不通过借债的方式来缓解国内的危机。
二、我国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美国债务风险的方式
(一)我国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方式
首先,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产生,以欧元为货币形式的国家经济其发展将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有效应对这一危机,这些国家往往会采用对外贸易的形式,此时作为经济实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无意外会成为这些国家的首先目标,对此,我国必须针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现状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在做好对外贸易的同时,有效避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能带来的间接风险。
其次,人民币升值是现阶段国际市场非常明显的预期,因此,当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产生时我国可能会迎来大批量的短期资本,这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在这一时期内所承受的冲销压力,极易造成资金流动过剩的现象产生。基于此,我国就应当根据本国的基本国情为刺激经济的增长及危机的退出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避免因资本的短期增长而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
再次,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为提高自身经济在国际市场的稳定性就必须以多元化的方向为引导,增持以欧元为主的.外汇资产。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产生,使欧元会出现贬值甚至还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持续的贬值,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以多元化为主要形式外汇储备难度。除此之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元的地位,这给我国货币形式的国际化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最后,尽管相较于其他的主权国家而言,我国的债务问题明显距离国际所界定的L险标准还有着一定的距离,但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金融危机发生所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全面性的,基于此,我国则应当提高警惕,针对我国实际的财务情况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以及时有效的对风险做出应对。
(二)我国应对美国债务风险的方式
首先,根据国际经济市场形式及时转变本国经济的增长模式,确保从根本上减少我国所持有的外汇储备。基于美国债务风险,我国的金融形势应快速实现外需到内需的转变,并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鼓励激发本国内部的投资与消费需求,从根本上减少国内企业对外贸易的依赖性。
其次,通过有效的方式对我国的外汇储备进行管理来提高国内经济形式的安全性。针对美国债务风险的产生,我国针对外汇储备的管理可采用藏汇于民的方式,基于实际条件允许的背景下,在确保企业可持有外汇的同时给予其充分的支配权。除此之外为提高我国整体经济的安全性,基于外储投资我国应转变以往仅以美国国债为主的局限性,而选择更加多元化的投资目标。
再次,提出合理的附加条件。就目前来看,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出现越发频繁,因此选择美国国债对我国而言反而更有安全性,但为了从根本上预防经济危机的产生,提高国家经济的安全性,基于还需购买美国国债,我国还应再提出科学合理的附加条件。比如,可设计相应附加条款明确规定美国需赎回其全部国债的条件并针对两国的贸易往来要求美国减少其国内的保护政策。
最后,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形式的转变我国应随时给予关注确,确保能及时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形式的转变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一方面,我国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国际上的各类热线进行监控;另一方面,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形式的转变制定有效的调控机制,确保将国际金融市场形式转变下资产的波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而提高我国整体经济的稳定性。
三、结语
无论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是美国债务风险,都会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相应的不稳定因素,且会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但由于中国的债权大多来源于美国,因此相较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而言美国债务所带来的风险程度往往更大,因此如何做好经济调控规避风险时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美国债务风险的比较分析[J].欧洲研究.(04).
[2]陈欣,马莉.欧美主权债务问题的比较分析与前景展望[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02).
“互动”一词,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相互作用, 互为动力。“大学”自产生起, 就与“城市”之间形成了不可割裂的联系, 而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关系, 即大学与城市二者在文化交流合作层面的相互作用, 恰恰是伴随着大学与城市之间关系的历史发展而进行的, 这是一段充满冲突与整合的历史, 与这一历史过程相伴随的, 是历代学者们对两类文化的关系由浅入深的探讨。笔者将以欧洲和美国为例, 探讨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关系, 以期对我国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关系发展作出展望, 为实现“文化强国”助力。
二、联结与冲突———13至19世纪
世界上最早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欧洲, 在中世纪欧洲肥沃的文化土壤上, 大学得到兴起和发展, 已经形成的城市文化为大学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文化奠定了思想根基, 为大学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大学的诞生, 谱写了城市文明的辉煌篇章, 大学学术与思想的自由, 呼唤自由的社会政治环境, 于是,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一统天下的局面面临被打破。因此, 柯勒说:“大学的出现是十二三世纪心智活动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
大学与城市一样, 都是欧洲中世纪的产物, 都在一出生起就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对此, 布罗克里斯认为两者有“天然的联结”, 他说:“从大学在城市中兴起之初, 大学与城市之间就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彼此互相联系在一起。”但他也指出“这并不意味着一方从属于另一方”。比如, 巴黎大学的师生就不认为自己归属于巴黎, 他们这样定义大学与巴黎城的关系:“它不是作为巴黎的大学而存在, 而是作为学者的大学存在于巴黎”。虽然大学与城市二者具有天然的联结, 但文化差异、年龄、语言、风俗等方面的巨大差别使大学师生与普通市民仿佛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 中世纪发展史上著名的“城镇与学袍”之争, 证实了当时二者之间浓烈的敌视情绪, 更是意味着两种文化的各自独立与隔离。
三、融合与共生———19世纪至今
19世纪, 思想的变革最早出现在美国, 坐落于麦迪逊市的威斯康星大学率先进行了深刻的改革, 把教学、科研同直接为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 在校长万·亥斯“服务社会应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的理念引领下, 大学教师们纷纷参与到社会事务中, 对城区建设、古建筑保留、贫困、流民、失业和就业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 并通过亲身调查实验, 提供了众多有效的解决方案, 布罗克里斯曾形容说:“对于每一位锁定在自己研究领域象牙塔中的教授而言, 把他们的知识运用于社区是一种焦渴的智力冲动。”而与这一智力冲动相伴而生的, 是社会科学学科领域的迅速兴起, 以及诸如马克斯·韦伯、迪尔凯姆、齐美尔等等著名学者的涌现。1951年, 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教授创建了斯坦福工业园即“硅谷”, 与城市的社会发展、经济繁荣融为一体, 与城市文化交相辉映, 后来, 许多城市的管理甚至为大学的教授们所控制, 教授们运用大学特有的文化价值, 发挥了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 自此, 城市赢得了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欧洲和美国, 大学与城市的文化融合, 为大学的知识创新和学科发展带来契机, 也让大学自此从社会的边缘进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 大学开始进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发展服务三大社会功能的实现阶段, 大学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于城市中与世隔绝的象牙塔, 而是开始逐渐形成独立的发展空间, 而且形成了独立的知识聚集及扩散创造体系。大学因为其巨大的知识与技术服务功能而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 并为城市源源不断地提供丰富的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的资源。
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 由联结、冲突到融合、促进, 已走过了漫长的九个世纪, 在21世纪, 二者更因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和渐趋一致的相同利益而达成妥协, 逐渐形成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格局———大学作为城市的品牌, 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形象与品味, 城市则是大学文化得以生息的土壤、营养供给的母体;作为价值观最主要的培育者, 大学为社会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创新科技的最主要基地;作为容纳各种价值观积淀的土壤, 城市承担了现代社会文化孕育和发展的主要责任。
四、和而不同———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关系
文化的培育与建设离不开两大阵地:大学与城市。大学, 承担了人类精神成果的传承、扩散和创造;城市, 是人类文明集聚和进化的场所与见证。大学, 是承担学术任务的研究机构, 也是实施普遍人性和个性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人才培养是其根本职能;城市, 则在区域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承担任务和发挥作用———虽承担不同的社会职能, 但二者以文化作为桥梁形成了和谐互动。在欧洲和美国, 大学关注社会需要、真正实现了面对社会办学;而社会作为母体也在为大学源源不断提供营养。中国各地大学城的建设, 使得文化教育资源相对集聚, 从而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地域文化。良好地引导和运用这种文化资源, 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反之, 和谐的城市环境, 便利的交通、良好的通讯条件、完善的市政设施等配套条件与相关政策等, 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与企业为大学文化建设服务, 对大学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十分重要。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时代进步, 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渐渐水乳交融。
五、结束语
当前中国要实现“文化强国”目标, 则须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文化桥梁联结了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城市与大学。大学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活力, 影响城市的文化品格, 创造城市的文化财富, 彰显城市的个性魅力;城市为反哺大学提供平台, 并以特有的城市文化造就了大学文化的风格和气质。如何学习和借鉴欧洲和美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文化发展道路中的经验, 使二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发展的合力, 达成文化融合模式, 创造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和双赢, 须从畅通联系渠道、充分利用资源、梳理具体项目等方面着手, 实现城市职能部门与大学全方位的战略现实合作, 通过以大学文化建设助力城市文化发展、用城市文化发展推动大学文化建设, 最终达至二者和谐共荣, 为中国早日实现“文化强国”这一伟大目标助力。
参考文献
[1]Thomas Bender.The University and the City:from Medieval O-rigins to the Pres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Kermit C.Parsons.Universities and Cities:The Terms of Truce between Them.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Vol.34, No.4, 1963.
[3]曹玉杰.探寻大学、城市之源与缘——西欧中世纪大学与城市关系探究[A].硕士论文, 2009, (5) .
[4]郄海霞.美国大学与城市互动的案例分析——以芝加哥大学与芝加哥市的互动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 (5) .
关键词:双语教育 双语教学 双语教育比较
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需要,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从全球范围来看,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双语教育已成为一些国家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加拿大和美国等多元语言、多元文化国家的教育更是如此。因此比较借鉴他国双语教育,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方案的具体确定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与国外双语教育的比较
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与欧美加等国家的双语教育相比,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1 双语教育目的不同:国外实施双语教育的目的,不仅为了培养双语人才或追求共同语言,而且大多源于种族同化、文化认同、社会稳定等社会和政治需要,甚至基于民族和谐共处、避免国家分裂的考虑。例如:1969年,加拿大联邦政府顺应形势的发展,为了缓解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通过了《官方语言法》,宣布英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英/法双语人才享有进入联邦政府部门工作的优先权,实施双语教育上升为加拿大的社会需求和基本国策。
2 双语师资状况不同:世界各国都要求双语师资必须由掌握双语的学科教师担任。新加坡政府双语教育依靠国外教师及教育顾问;加拿大明确规定:当法语作为教学语言时,必须由本族语为法语或法语水平相当于本族语的教师施教;当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时,必须由本族语为英语或英语水平相当于本族语的教师施教。这一项规定,非常符合加拿大的基本国情。20%左右的加拿大人口使用法语,这一得天独厚的人口结构和语言特征确保了加拿大双语师资的质量。而我国双语教学还处于实验阶段,现有的双语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双语培训,优秀的双语师资极为贫乏。
3 双语教育模式发展程度不同:国外双语教育模式产生于不同的国家,植根于不同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语言环境中,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如加拿大兰伯特学校根据其英法双语社会背景下实验出的“沉浸式”教学;美国针对移民儿童的“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都是成熟的成功范例。相比之下,我国的双语教学还仅仅处于摸索阶段,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模式尚未形成。
二、国外双语教育对我国双语教学的相关借鉴与启示
首先,优秀双语教师的匮乏问题。高质量的双语教师是保证高质量双语教育之关键。比如加拿大对双语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各学校除了明确要求应聘的双语教师必须是高水平的双语双文化者、具有高学历与较高教学水平、是优秀的学科教师外,同时还要求应聘者必须像“语言传教士”一样热爱双语教育,全身心地投入双语教育。因此,加拿大重视双语教师的在职培训与提高,在职培训通常有三种方式:以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定期地组织专门的“双语教育研讨会”的形式提高在职双语教师的业务水平;通过大学举办的“浸入式双语教师进修班”培训在职双语教师;通过“参观学习其他兄弟学校”的方式培训在职双语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开拓双语教师的视野,更新双语教师的教育理念。此外,新加坡政府双语教育依靠国外教师及教育顾问,譬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师将近50%为外国教师,他们分别来自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著名学府,所有的教师全部以英文授课,并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我国也可以考虑通过外聘、国家输出人才培养和大学组织在职培训的不同方式解决双语师资问题。
其次,教学对象良莠不分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外语水平、专业基础的参差不齐是双语教学推进中不可回避的难题,双语教学给相当一部分学生带来了学业压力和心理负担。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根据学生的接收能力和学业水平,实行语言分流的教学方法。我国高校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大多对新生进行入学英语考试后分快慢班,但分快慢班和新加坡的语言分流都带有强制性,学生没有自主权,我国高校可以针对双语教学把学生进行分类,但分到哪一类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程度、愿望和个人目标自由选择。实践证明, 因材施教,阶段分流进行的双语教学模式符合目前高校的客观实际,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我国高校可以通过借鉴其他国家教育的成功经验,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成功道路。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张文清,于家太.昂茨提案―美国双语教育的争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1(12):45-48.
[2]周玉忠.美国的语言政策及双语教学简述[J].语言与翻译,2002(4):35-37.
石 钰
(甘南州合作市中学)
摘 要:中国的“一国两制”打破了一个国家只能有一种制度的常规,“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现为解决当今世界类似的问题,提供了不同的思路。与美国的南北战争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关键词:主权;阶级利益;战争;“一国两制”
自古以来,在国家制度问题上,各阶层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剑拔弩张,兵戎相见。结果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我国的“一国两制”打破了这一常规,它的构想与实现为解决当今世界类似问题,提供了别开生面的思路。历史教学中,美国的南北战争与我国的“一国两制”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自17世纪初期,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在原有居民印第安人的基础上,大量的欧洲移民以及从非洲贩运来的黑人奴隶,在100多年的发展中,他们有了共同的经济生活。语言、文字及共同的文化基础,这样一个崭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形成了。但英国继续将北美作为自己的殖民地进行剥削和压迫,于是,在1776年7月14日,北美殖民地宣布独立,成立了今天的美国。
美国独立以后,国内存在两种经济制度:北方的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制度和南方的奴隶主种植园经济制度。北方资本主义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南方种植园主则实行毫无人性的奴隶制;北方希望寻求南方广阔的市场和可靠的原料产地,而南方的奴隶主种植园经济无市场并将原料输往海外。所以,两种制度水火不容,矛盾的焦点便聚焦于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这种矛盾牵扯到南方种植园主的根本利益,南方蓄意独立。这便严重损害到全体美国人民的核心利益和美国的领土完整。但当时美国南北方的力量对比,决定他只有通过战争来解决这一问题。当时北方人口为2200万,南方人口为900万;北方军队为150万,南方军队为100万;工业产量北方为91%,南方为9%;面积大致相当。所以,北方虽然在主要力量对比上占优势,但还没有绝对优势,不能说是旗鼓相当,但也能看出南方有足够的力量可以获得独立。
“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倒塌,但我的确希望他们停止分离。”这是林肯的著名演讲。1861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与此同时,美国各州联合了起来,宣布成立独立的国家――南部联盟。在触及国家核心利益时,美国选择了战争。由于南方奴隶主种植园主的做法损害了民族利益,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失败,北方资本主义获胜,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再来看看我们国家的港、澳、台地区,在这一涉及国家领土主权的.问题上,为维护国家统一,我们没有丝毫妥协和退让的余地。虽然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华民族的不平等条约所造成的,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国力日益强大。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中国人民血洗了百年耻辱,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开创了香港、澳门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提供了条件。港、澳的回归,我国也和美国的南北战争时期一样,存在两种经济制度,但美国与我国的现实情况截然不同。中华民族的百年奋斗史已经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有13亿人口,有强大的国防力量。香港和澳门经过百年的发展,由于两地人民的辛勤劳动加之英、葡两国出于自身的需要给予的扶持,港、澳地区经济发达,特别是香港,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贸易城市和亚洲金融业的主要支柱;同时,两地人民也已习惯了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他们的传统和文化习俗,打上了时间的烙印,基于以上事实,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开创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可谓是前无古人的创举。也就是说在大陆社会主义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的前提下,为尊重现实和历史发展,港、澳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如今,港、澳的发展离不开祖国坚强后盾的支持,在近期举行的澳门回归15周年成就展上,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两岸人民血肉相连,中华民族反对任何人、任何势力将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在没有放弃武力统一的前提下,为了台湾人民的利益,“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可行之举。如今两岸关系的飞速发展,足以证明“一国两制”可用在台湾问题上,中华民族可以用自己的智慧,用和平的方式,最终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参考文献:
摘
要
企业文化对形成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竞争,实质是企业文化的竞争。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企业要正确处理跨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各种文化冲突与矛盾,吸取外国企业文化的优点,对企业文化中的一切不适应世界进步潮流的积淀,无情的抛弃。只有这样,才能进步,才能真正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本文通过对日本、美国和欧洲代表性国家德国的企业文化进行分析、比较,并简述各国企业文化相互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企业 文化
分析
借鉴
目
录 2 企业文化的概念......................................................................................1 日本、美国、德国企业文化特点..........................................................1
2.1 2.2 2.3 美国企业文化特征..............................................................................................1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征..........................................................................................2 德国企业文化的特征..........................................................................................3 日本、美国、德国企业文化的差异分析..............................................4
3.1 3.2 东方企业文化的特点..........................................................................................4 西方企业文化的特点..........................................................................................4 日本、美国、德国企业文化的相互借鉴意义......................................5
4.1 4.2 4.3 4.4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态度..............................................................................5 个人本位与团体本位两价值取向......................................................................5 理性与非理性两种思维方式..............................................................................6 学习与吸收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6 结论..........................................................................................................6
参考文献:.......................................................................................................7 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企业领导层提倡、上下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统和不断革新的一套行为方式,它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和全部时空文秘部落。其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是企业职工思想道德风貌的提高。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施,使企业人文素质得以优化,归根结底是推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现代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竞争法宝。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一个没有信念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为此,应从建立现代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讲究经营之道,培养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优化企业内外环境,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制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日本、美国、德国企业文化特点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传统的名族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并且与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因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特征。民族的文化传统必然要灌注于企业中,成为企业文化的底蕴和根基。
2.1 美国企业文化特征
美国崇尚“自我”以及激进开发的文化特征广泛地渗透到管理的各个层面,并突出的体现在组织、领导、决策、经营、用人等颇有西方特色的传统的管理行为和管理风格,形成自身明显的企业文化个性。2.1.1 制度化
整个企业构建在条文、规章、标准等一系列规定的基础上,并用之规范员工的行为;企业每个员工的权利和义务清晰,企业和员工是一种由合同、章程所规定的契约关系。工作中表现为个人的决策过程及个人负责;企业是一个松散的结合体,人员高度的流动。
2.1.2 讲究效率,强调科学性
“量”的概念贯彻在从作业计划到成本核算等所有的管理过程中。理性观念使得管理者力求条理性,去发现最优方案,以最少的时间、最小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利益,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是最后的。分析的思维方式甚至使他们对于生产作业中每个动作用秒表进行分解,以省去每一个多余的动作。2.1.3 强调明确性
企业有明确的目标、明确的操作程序、明确的指标,一切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通过严密的工时定额、可操作的评价系统进行明确的控制。2.1.4 重视物的因素
将人视为与物同样的生产要素进行科学的配置和使用。淡漠人际关系,极力反对在工作单位结成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认为在工作单位无须个人感情,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只能存在于家庭、教堂、俱乐部和邻里之间的狭小范围内。2.1.5 强烈的进取精神
进取精神促使美国企业在市场开拓、产品改进、技术创新等方面有一种无限的扩展欲和侵略性。
2.2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征
日本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重视群体的合作精神,倡导个人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注重人和,注重协调人与人、人与物乃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主张一种和谐、协调的总体观念。日本民族的这些文化特色反映在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上,便印上了不同于东方文化的显著印记,形成了自身文化的特点。
2.2.1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和魂洋才”
“和魂”指日本的民族精神,“洋才”指欧美的技术。“和魂”和“洋才”结合,成为日本近代企业家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2.2.2 家族主义是企业文化的显着特色
家族主义把家庭的伦理道德转移到企业中,企业的管理活动都是为保持集团这个大家庭的协调,维护大家庭的利益,充分发挥大家庭的力量。家族主义观念在企业中表现为团队精神,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和为贵”的思想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
2.2.3 以人为中心
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中心,多方面协调企业的生产关系,缓和劳资矛盾,将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实现劳资和谐,提高员工的主体意识。2.2.4 强调整体与集体
十分注意企业各部门之间、各项经营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强调从整体上进行控制。由于重视协调各种关系和意见,因而倾向于集体决策和对工作的集体负责,并由此而产生相对平淡的分配方式。2.2.5 强调艺术性
相对于美国企业管理的明确性,日本企业管理更为艺术的应用含糊和微妙性以淡化组织中的冲突,达到和谐一致。
2.3 德国企业文化的特征
德国具有较强的不确定避免和男性度,因此,德国人注重安全需要第一。在对于工作的人性方面,德国人注重重建个人职业,实现工作丰富化。由于德国的权利距离较小,因而它相对赞成由下属采取主动性的管理模式,更由于其具有强的不确定性避免,因而它在实行目标管理时,不接受风险和模棱两可的倾向,主张协商管理。具体来说,德国的企业文化有以下的特点。2.3.1 强烈的质量意识
德国的企业有着强烈的质量意识,强烈希望自己的产品质量优秀,愿意花力气提高产品质量。他们认为“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2.3.2 重视员工培训
德国企业认为,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要素,它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因此,德国企业都很重视提高员工的素质,培训成为企业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
2.3.3 共同决策
德国企业的管理系统趋于集权和直线型。管理者不必太多担心他们的命令不被下属接受。工人也对共同决策系统所保证的参与和权力感到满意,而所有这些都被结合在一种信念之下,即质量控制、劳动生产率、好的产品和好的服务是一个组织生存的手段和根本。2.3.4 不愿冒险
德国企业正规的、直线的管理和控制系统使得企业没有太多的灵活性,而且,为了保证管理者权威的连续性,德国人也不主张冒太多的风险。再者,由于德国人十分重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这使得他们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占有特殊的市场份额,因而减少了开拓及冒险的必要性。日本、美国、德国企业文化的差异分析
就文化背景来看,日本同中国一样,其企业文化属于东方文化的产物,美国和欧洲的企业文化可算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下面试以东、西方文化为背景,分析不同企业文化形成的原因及各自的特点。
3.1 东方企业文化的特点
东方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主张和谐,重视人和主张从总体上去把握事物及重义轻利的特点。反映在企业文化上,造就了集权式管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精神力量、家庭氛围、整体控制及含糊与微妙的沟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等等。
但在同属东方文化背景、讲究团体主义的日本和中国,企业文化也有较大差异。日本公司同事间的和谐情谊是难以形容的,大家把公司看得比家庭还重要。对他们而言,最大的耻辱莫过于被排除在群体之外。如日本丰田公司全体员工的90%左右都同居一地,不分不可抗力,膳宿在同一环境内有着共同的生活方式,在不知不觉间产生连带感和亲切感,增进了员工的团结和爱社精神。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往往会把一个团体内的员工分为自己人和外人两大类别,并按系谱亲疏,分为家人、族亲、姻亲、近亲、同乡、同学等派别。这种文化背景造就的企业文化与日本企业文化就有较大差别。中国人对一个团体成员按亲疏远近分类的思维与传统,与现代企业团队文化是相背离的,必须逐渐革除。
3.2 西方企业文化的特点
西方企业文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就其本质而言,以个人为单位,崇尚自我以及开放的文化特征一直是贯彻始终的。在企业管理上表现在具有明显的制度化特征、科学与理性、明确的目标和指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化、个人能力至上、创新性与进取性。
但同属西方文化背景,美国的企业文化与欧洲的企业文化也有相当大的差别。例如1992年4月,美国迪斯尼公司在法国巴黎开办了迪斯尼欧洲分公司,公司雄心勃勃、意气风发。然而不到两年,迪斯尼欧洲分公司即陷入困境。在分析时发现,没有从文化习性角度缺乏对欧洲市场谨慎评估,才是它亏损的主要原因。吃饭时饮酒是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但迪斯尼公司标榜纯真、梦幻的风格一定要禁酒,造成欧洲人对迪斯尼欧洲分公司的失望,光临的兴致减。另外,对崇尚个人自由的欧洲员工用“迪斯尼配方”限制颇多造成员工抗议和欧洲劳工组织的不断维权,为欧洲迪斯尼分公司的亏损推波助澜。日本、美国、德国企业文化的相互借鉴意义
东、西方企业文化都是一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社会环境改变了,企业文化也面临着改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企业经营冲破国界,跨文化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新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审视东、西方企业文化,应该说各有利弊,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两者之间越来越需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
4.1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态度
西方以新教伦理为思想基础形成的企业文化,对自然界采取一种进取、征服、使用的价值取向。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一种新的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平相片的基础上,西方企业以前那种对自然的过度征服欲必须收敛。以儒家伦理为主要思想基础的东方企业文化正好与这一要求相一到处。工业文明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东方国家的企业在处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一方面要善待自然,吸收西方工业化过程中的教训;另一方面,也要学习西方更先进的技术,减少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造人与自然更为和谐的工业文明。
4.2 个人本位与团体本位两价值取向
西方企业文化坚持个人本位价值观,认为每个人都以自我利益为动机,凭着理性
趋利避害。东方企业文化强调“家族”和团体意识,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各种群体关系。在实践中需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在整体目标的指导下,为个体发展创造条件,使个人价值与团体价值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4.3 理性与非理性两种思维方式
西方企业文化中蕴涵着较多的更改思想,强调直接、明确、实用、科学、效率,重视标准、制度的作用,表现出一种非常理性的思维方式。东方企业文化重礼仪,重人际关系,重人情和“面子”,到处充满着灵性化和人情化,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特征。它趋向于不断把个人与亲属联结在一起,表现出对外人的不相任。这种文化使人际关系变得复杂、虚伪和表面化,容易产生小团体主义,影响个性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形成。人治观念较强,法治观念淡薄。经营中缺乏法律意识和信用意识,管理灵活有余,刚性不够,影响效率。东方的企业需要正视自身文化的缺陷,善于吸收和借鉴西方企业文化中重理性的合理内核,创造软硬结合的有效管理模式。
4.4 学习与吸收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化、国内经济市场化进程加快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进,不同文化的交流渗透成为普遍现象,中国企业学习市场经济国家先进的企业文化成为培育中国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如何正确看待和科学移植国外的企业文化,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企业文化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温家宝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成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这不仅为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交融中指明了发展方向,而且也为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何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企业文化提供了指导原则。具体而言,中国企业在学习吸收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成果时尤其要注意:一是要认真研究双方文化差异及其对管理的影响,对国外企业文化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移植性进行科学分析。二是在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企业文化过程中,要注意进行管理创新,构建适合中国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新模式。三是处理好学习引进国外企业先进文化、进行企业文化管理创新与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结论
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由于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风尚、伦理意识、价值观念等的差异,各个民族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企业文化作为文化系统之中的亚
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作为主文化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美国制度化、讲究效率、强调科学性的企业文化,日本的服从组织、集权式管理、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而德国的企业文化是追求质量、共同决策、不愿冒险。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企业文化差异者一直都是全球企业共同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作为市场中的一个基本元素,这就要求企业正确处理跨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各种文化冲突与矛盾,吸取外国企业文化的忧点,同时对我国企业文化中的一切不适应世界进步潮流的积淀,无情的抛弃。只有这样,才能进步,才能真正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尽管有这些摩擦,然而当2001年9月11日,19名穆斯林“行动主义者”劫持4架班机,其中2架撞毁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架撞击华盛顿五角大厦的事件发生之后,欧洲人几乎全体团结一致地与美国站在同一边。一向一针见血的巴黎日报《世界报》(Le Monde)的“社论”指出“现在我们全是美国人”。北约首次投票通过行使《北大西洋公约》第五项条款——所有成员国必须支持受到攻击的成员国。北约的军队在2002年美国对抗阿富汗的塔利班与基地组织的行动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一直到2004年,法国、德国与其他欧洲国家的军队仍然在当地与美军共同作战。不仅如此,欧洲人更长期且积极地在本国领土上对抗恐怖主义,热心地与美国并肩发挥国际合作之力,一同追捕基地组织的激进分子。一名在美国法庭受审的“9·11事件”嫌犯,便是法国警方曾注意追捕的对象。
不过,这种情势随着美国准备侵略伊拉克的行动渐渐明朗化之后,出现了剧烈的改变。法、德、俄三国极力主张,美国应在诉诸武力之前,给予欧盟观察员更充分的时间去完成他们在伊拉克的工作。虽然伊拉克的独裁领袖萨达姆从未与观察员充分合作,然而当美军集结于波斯湾时,他也渐渐对观察员开放伊拉克国内的军事设施。法国、俄罗斯与中国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威胁要否决一项美国的议案,该议案认为进行武器检查的过程会使人精疲力竭,并要求授权采取军事行动。当美国在未获得联合国的许可之下,于2003年3月20日继续发动军事攻击时,只有英国、西班牙、意大利与北约的中东欧新成员国给予支持。即使是参与战争的成员国内部,也仍有许多反战民众持续着示威抗议的活动。
伊拉克战争让欧盟陷入极深的尴尬。欧盟在具有重要意义的议题上,统一其军事与外交力量的努力再次宣告失败。欧盟成员国在这个议题上站在截然相反的立场上,以怀有敌意的言词彼此交锋。西班牙政府在2004年3月大选中下台,部分原因即在于参与伊拉克战争所引起的群众反感。至于英国首相布莱尔——美国总统布什最得力的支柱,则面临了严厉的政治考验。
虽然如此,美国与欧洲仍然维持着亲密的关系,他们彼此互为军事同盟、主要贸易与投资伙伴、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攻击目标与丰富的文化传统的继承者。欧洲人积极恢复对美关系的努力,在 2004年得到了来自华盛顿的一些鼓励。
(摘自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洋现代史》 作者:[美]罗伯特·帕克斯顿 译者:陈美君 等)
【美国与欧洲教育对比】推荐阅读:
美国本科留学奖学金与硕士奖学金对比12-21
亚洲与欧洲湘教版教案09-14
欧洲行作文10-29
暑假欧洲之旅作文07-19
欧洲签证办理流程11-22
欧洲签证在职证明样本07-12
欧洲之旅作文300字10-21
欧洲农业园案例12-13
欧洲西部 第一课时 教案06-23
欧洲文化入门读后感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