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的发展方针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石油的发展方针(精选6篇)

中国石油的发展方针 篇1

2010年9月29日,经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批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正式发了布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方针为“诚实守信,精益求精”,质量目标是“零事故、零缺陷,国内领先、国际一流”。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发布,是中国石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实施基础管理建设工程,健全和完善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举措。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确定了集团公司质量工作的方向和宗旨,是履行全球质量信誉承诺的措施之一,同时丰富了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体系。

质量方针中的“诚实守信”是指:坚持质量至上,奉行诚信理念,恪守对顾客的质量承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要求,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社会形象,弘扬“三老四严”的优良传统,取信社会,赢得市场,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质量方针中的“精益求精”是指:关注顾客需求,以严格的制度、精细的管理、精准的操作和精致的服务,实现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持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生产优质产品,建设精品工程,提供满意服务,创建“中国石油”优质品牌。

质量目标中的“零事故、零缺陷”是指:依靠科学的质量管理和先进的技术方法,持续改进,杜绝重大质量事故,追求质量零事故;通过严格的过程质量控制,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对,减少废品和损失率,追求质量零缺陷。

质量目标中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是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总体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主导产品、重大建设工程和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质量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东方公司质量承诺、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一、质量承诺

•遵守当地政府的法律、法规;

•为顾客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 •提供必要的资源,满足质量管理要求; •质量绩效是奖惩、晋升的重要依据; •通过有效的体系管理,持续改进质量; •建立和维护企业质量文化。

二、质量方针

追求卓越品质,满足顾客需求,打造东方品牌,实现互利共赢。

三、质量目标

中国石油的发展方针 篇2

20世纪20年代以来, 世界石油工业逐渐形成了以跨国石油公司为核心的私营石油公司与国有石油公司两大阵营。80多年来, 几经沧桑, 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美国是石油工业的发祥地, 其没有国家石油公司。但当时, 每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石油公司却有20-30家。在20世纪30-40年代, 由于控制了墨西哥、委内瑞拉, 特别是中东石油生产, 形成了埃克森、壳牌、美孚、BP、雪佛龙、德士古、海湾等7家石油巨头, 人称“石油七姐妹”。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 除了前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外, “石油七姐妹”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石油储量的82.8%, 石油产量的58.7%, 炼油能力的57.1%。

但这种情况没有保持多少年, 以伊朗的石油国有化为标志, 私有化的石油企业受到了巨大冲击。以欧佩克为代表的生产/出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 在20世纪70年代赢得政治独立后, 为取得经济独立, 保证石油权益而大力推行石油工业国有化;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保障国内石油安全, 也纷纷成立国家石油公司, 使国有和私有两大阵营比例发生重大变化。

1991年苏联解体后, 东欧一些国家相继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 绝大部分石油公司进行了私有化, 仅保留了俄罗斯石油公司, 但在规模上已经大不如从前。在这一时期, 一批国家石油公司开始在国内积极同国外公司合作, 在国外参与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比如俄罗斯的前尤科斯公司, 从该国石油公司中的第七位上升到第二位, 并且开始进军国外。中国3家国有石油公司也都开始积极向国外拓展, 不仅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行列, 而且在世界石油50强中的地位稳步上升。据美国《石油情报周刊》2006年度排序,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已经在销售额、资产总额和利润3个方面闯入前50名, 其中:中国石油综合排名位居第7位, 连续7年位居世界石油公司前十名;中国石化也排在第29位。

无论是私有石油公司还是国有石油公司, 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 在拥有了巨额的资本和强大的技术能力, 逐步积累了在世界不同地方勘探和开发的经验后, 都开始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第一个开始进行跨国经营的是壳牌公司, 20世纪初就把业务逐步向国外拓展, 目前壳牌集团在120多个国家经营着1700多个公司。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各石油公司开始效仿壳牌, 通过资产重组, 企业兼并, 不断壮大实力, 提高竞争力, 逐步形成跨国经营的石油公司。这期间, 最有影响力的是埃克森与美孚合并, 成为世界石油业的“龙头大哥”, 年销售额超过3000亿美元;英国的BP先后兼并了美国的阿莫科、阿科及本国的伯马, 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壳牌;美国的雪佛龙与德士古合并;法国的道达尔先后兼并了比利时的菲纳和本国的埃尔夫。这就形成了埃克森美孚、BP、壳牌、雪佛龙、道达尔、康菲6家销售额1000亿美元以上的超级石油巨头, 形成了世界石油工业的新格局。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 这些石油公司的重组兼并, 并非是各自企业经营不善, 而是通过重组给投资者带来资本的增值, 给新公司带来更强的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这一轮重组兼并, 这些超级巨头已经全部开始实施跨国经营, 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国际石油公司参与国内市场竞争总体情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健康发展, 特别是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促使中国投资环境逐步改善, 以及中国成功加入WTO, 使中国由全球潜在的大市场逐步变为现实的大市场, 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地区之一。跨国石油石化公司虽很早就在中国开展业务, 但真正取得进展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其在华业务的进展情况与我国石油石化产业对外开放的进程密切相关, 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2年至20世纪80年代前期。这一阶段跨国石油公司主要是配合我国开始大规模引进技术的装置设备, 同时从事对我国市场的初步分析研究。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主要是建设中小型工贸企业, 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改革开放前沿城市设立代表处和办事处, 不断壮大业务范围。

第三阶段:90年代中期至中国入世前。这一阶段跨国公司开始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战略投资, 投资规模急剧扩大, 大中型项目增加, 使中国在跨国公司经营中的地位迅速升级。

第四阶段:入世后至今。全世界各行业跨国公司投资信心进一步增强, 纷纷调整发展战略,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其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 抢占发展先机, 开始对其在国内投资的领域、项目、地点及组织管理机构展开全方位的整合, 使其融入全球经营网络。

国外跨国石油公司经过几十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 几乎都已在国内进行了投资布局。据统计, 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几乎都已在我国投资建厂设点, 有的公司在华业务发展已具一定规模。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菲纳埃尔夫、雪佛龙德士古、菲利普斯等世界石油巨头大多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在华拓展业务, 投入了巨额资金。BP是目前在我国油气领域投资最大的跨国公司, 累计投资总额已达45亿美元之巨。壳牌在我国石油勘探方面投资超过了6亿美元, 总投资达17亿美元, 拥有20家企业和40家加油站。巴斯夫已成为在华投资规模最大的外国石化公司, 拜耳和杜邦已分别在华投资31亿美元和5亿美元, 各拥有12家和19家独资合资企业。

中国企业都应该铭记一个日子, 2001年12月11日。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 中国真正被置入了国际化经营的大格局之中, 中国企业也迎来了世界的挑战。

三、“中国石油”参与国际竞争的总体目标及措施

经过多年的发展,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实力。资产总额1.54万亿元, 营业收入上万亿元, 利润总额、上缴税费都在1900亿元以上。利润总额占中央企业全部利润的20%, 国内外油气总产量近1.9亿吨, 一次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4亿吨/年, 在国内上游领域居于主导地位, 是国内最大的油气生产和供应企业, 也是国内最大的炼油化工生产和供应企业之一, 并具有强大的工程服务能力和施工建设能力, 在全球500家大公司中排名第24位, 在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中排名第7位。就是这样一个被誉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 2008年又进行了重大的战略调整。这就是2009年刚刚提出的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奋斗目标。

2008年,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在河北廊坊召开2008年工作会议, 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蒋洁敏同志代表集团公司党组做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努力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工作报告。提出了把中国石油建设成为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发展目标, 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既具有国际能源公司的一般特征, 又具有中国石油的特色。“能源”是产业特征定位, 即从事能源生产与销售的企业, 主要是以油气业务为主, 有序发展新能源业务;“国际”是发展空间定位, 即立足国内、全球化经营的企业, 主要是资源国际化, 市场国际化, 资本、技术、人才能生产要素以及经营理念和企业管理的国际化;“综合性”是业务领域定位, 既包括油公司的业务, 也包括工程技术服务、生产生活矿区服务等业务。

对具体业务的定位, 提出要突出集中发展石油天然气业务, 包括国内国际油气勘探与生产、炼油与化工、天然气与管道、销售与贸易等业务;协调发展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务, 包括物探、钻井、测录试井、井下作业, 装置检维修等业务;积极发展石油工程建设业务, 包括油气田地面建设、炼化建设、管道建设和工程勘察设计等业务;有效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务;配套发展生活矿区服务业务;适度发展金融服务业务。

确定的目标是:经过5-8年努力, 到2015年, 形成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总体架构:经济总量和效益持续增长, 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 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 和谐企业建设全面推进, 企业软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20年, 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

从这次中国石油确定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思路和奋斗目标来看, 体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充分发挥了中国石油的整体优势。主要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实施资源、市场、国际化三大战略, 这是中国石油实现发展的战略高度;二是加快发展主营业务, 稳步发展相关业务, 这是中国石油推进发展的有效措施;三是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注重提高发展质量, 在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注重提高发展效益,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注重与资源环境社会相协调、与员工的全面发展相统一。这是中国石油在发展进程中认真履行政治、经济、社会“三大责任”,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 也是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在发展中必须履行的义务。

从以上战略目标和措施来看, 中国石油进军国际市场的策略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也完全符合全球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具有建设国际一流石油公司的鲜明特征:

第一, 优化配置全球资源, 将中国石油各项业务拓展海外。国际化经营是中国石油利用两种资源、拓展两个市场的现实选择, 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在扩大海外油气勘探开发方面, 中国石油把其作为国际化经营的龙头的支柱业务, 加快发展和建设国外油气合作区, 新建一批千万吨级油气田, 实现规模化发展。立足现有资源基础, 采取有效措施, 实现已开发油田的稳定生产, 这种突出主营业务的特点值得所有中国企业借鉴。

第二, 紧跟世界跨国石油公司步伐, 发展国际贸易抢占国际市场。国际贸易是中国石油做大经营规模、提升保障能力的重要领域。中国石油以增强资源掌控能力和提高市场话语权为目标, 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面向全球市场, 稳步发展成熟业务, 不断丰富贸易方式和手段, 提高国际化运营水平, 力争在全球资源集散地和金融中心, 形成集贸易、加工、仓储、运输于一体的区域性油气运营中心。就中国石油而言, 把发展国际贸易纳入公司主营业务之一, 彰显了建设国际能源公司的方向和决心。

第三, 推进国际工程技术服务业务协调发展, 提高发展质量。国际工程技术服务是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的重要保障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业务。中国石油已经在物探、钻井、测录试井、工程建设等方面成功打入海外。大家熟知的铁人王进喜带领的大庆1205钻井队, 目前就在苏丹打井。大庆油田螺旋杆泵凭借着完备的技术水平和优质的服务, 抢占了印度尼西亚和苏丹一直被美国企业垄断的潜油泵市场, 这种以技术和服务打拼市场的战略, 必将成为中国石油进军国际市场的重要武器。

第四, 搞好国内外合作, 加强与石油巨头之间的合作。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对外合作长期处于被迫和不平等的状态。但即使这种不平等的合作, 也极大地促进了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 国内企业与国际公司的合作越来越多, 特别是加入WTO后,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全球经济竞争中。实践证明, 加强对外合作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途径。中国石油在加强合作上, 一方面立足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开辟国际市场, 通过资源互换、战略联盟、技术转让等方式, 实现合作双赢。这种平等合作、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理念, 也越来越多被中国企业应用到国际发展战略中。

第五, 以国际能源巨头管理水平为榜样, 不断提高管理效力。战略决定方向, 细节决定成败。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 管理水平必须要达到国际高水平。中国石油通过多年的建设, 不断完善相关制度, 规范业务流程, 强化过程管理, 在管理机制、管理体制、管理深度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 这一方面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积极调整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中国石油具备了加强管理的意识。特别是推行内控体系建设, 按照国际相关上市公司的管理规定, 使中国石油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四、国内企业必须要参与国际竞争

据有关专家测算, 若美国经济年增长3%, 中国年增长8%, 需要68年才能实现人均GDP与美国相同;如果美国增长4%, 中国增长7%, 中国需要118年才能赶上美国。在世界近代史上, 有3次成功的经济追赶。因此, 发展速度问题对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勇于迎接挑战, 采取有效措施, 才能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实现跨越发展。

第一, 加强对国际化经营的认识, 做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要推进国际化经营, 必须要对国内外经济环境, 特别是同类型企业的经营环境做好调查研究, 在及时跟踪分析的基础上, 加强前瞻性研究预测, 深入剖析竞争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发展动态, 这样才能结合实际, 制定置身全球化经营之路。

第二, 加快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 提高国际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提高产业集中度, 向大型化、规模化、多元化发展;二是企业的产品结构, 要依靠科技投入强化核心技术的先进性和功能性;三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按照国际惯例和各个国家经营法规运作, 实现依法经营。

第三, 积极加强国内外企业之间的双赢合作, 在竞争与合作中成长壮大。首先, 国内企业要牢固国内终端用户之间的合作, 构建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 避免互相过度竞争。其次, 要采取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 加强与国际企业之间的合作, 这样既有利于推动中国企业提高竞争力, 又可以促进各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国人最常讲的一句话是:“狼来了”。许多国人感到:中国企业无论在哪个方面都与优秀的跨国公司存在差距, 狼吃羊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必定会在中国的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但是经过7年来的实践检验, “羊”没有被吃掉, 而加入WTO, 使国内的一些“羊”变成了“狼”。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 中国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PK公司, TCL收购汤姆逊彩电部门和阿尔卡特的手机部门等等, 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领域连续上演收购好戏, 这些典型案例也拉开了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序幕。“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种收购兼并的趋势必定会延续下去。

我们坚信, 只要中国企业站在全球化经营的高度上, 勇于应对国际跨国公司的挑战, 坚定闯入国际市场的信心, 在未来世界经济的舞台上, 中国企业的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 2004.

[2]、萧金成等.企业重组理论与实物[M].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3.

[3]、张海韵.走向改革前沿[M].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

[4]、邓荣霖.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M].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0.

中国石油的发展方针 篇3

一、国际石油资源格局分析

(一) 国际石油资源分布现状。

石油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极不平衡:据统计, 仅中东地区就占68%的可采储量, 其余依次为美洲、非洲、俄罗斯和亚太地区, 分别占14%、7%、4.8%和4.27%。

(二) 国际石油贸易现状。

国际石油贸易包括原油和成品油贸易。根据石油经济要素分离理论:国际石油贸易存在着“资源与消费”、“资本与需求”, 以及“科技与开发”三种矛盾。理论一方面阐述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石油资源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 同时也说明了世界各国由于地域、分工等的不同对国际石油贸易的影响, 这正是当今独特的国际石油贸易格局。

二、国际石油贸易格局经历的变化

(一) 国际石油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但发展速度放缓。

受经济危机影响,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较为缓慢, 人口老龄化使机动车保有量达到饱和。因此, 发达国家石油需求将呈逐步放缓下降趋势。相比发展中国家, 由于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年轻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等原因, 其未来石油需求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成为世界石油需求增量的主要力量。

(二) 国际石油贸易方式向多样化、体系化方向转变。

受石油市场影响, 国际石油贸易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主要的国际石油贸易方式有长期供应合同、现货合同、准现货合同和期货交易等方式。另外, 还有以油抵债、以油换油等准现货贸易方式。在市场疲软的形势下, 还有诸如延长付款期、减免运费、保险费等折扣方式。

(三) 亚太交易中心地位的竞争日益激烈。

预计今后, 亚太地区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随着中亚管道和远东管道 (ESPO) 的建成投产, 俄罗斯和中亚对亚太地区的出口会迅速增长;非洲将原先输往北美的原油改道为亚太;拉美也会继续增加对亚太的原油出口。亚太地区是未来油气消费增长的主要来源, 全球贸易重心将逐步东移。

三、国际石油贸易影响因素

(一) 地缘政治因素。

地缘政治因素, 主要指突发性的政治事件, 如爆发战争、兵变、革命、政变等。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是造成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变动的重要原因, 其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到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 进而影响到世界石油的价格。

(二) 地区发展不一致。

主要贸易地区的产销差日益扩大导致石油贸易不断发展。2012年世界三大石油消费地区依次是亚太、北美和欧洲地区, 但其石油产量却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两者差日益扩大;而消费量较小的中东、俄罗斯和非洲却是产量远远大于消费量。这种地区间的严重供需不平衡以及主要的消费区产量与消费量差距逐年扩大的趋势正是由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引起的, 该因素同样促使世界石油贸易活动日益活跃。

四、中国在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变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

2012年我国进口石油2.39亿吨, 同比增长7%,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近十年来, 我国由于油气勘探投入不足, 新增石油储量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石油对外贸易已是在所难免。在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变动的背景下, 中国经济将面临一些挑战。

(一) 公司竞争力差。

目前, 我国炼油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 产品成本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应用新技术及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方面, 我国企业差距更大, 目前我国有近80%的无铅柴油依赖进口。由于石油产品缺乏价格竞争力、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且质量性能欠缺、营销体制和市场开拓能力差等原因, 国产石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不断下降。另外, 企业规模及盈利能力与国际石油巨头差距较大, 中石油和中石化的资产总额之和与合计销售收入分别只有埃克森美孚的63%和33%。

(二) 在国际石油定价中处于被动地位。

石油进口只能被动接受以美国和欧洲为主导的石油供需形成的价格, 国际石油价格在形成过程中没有客观、合理地反映我国石油的供需变化。虽然我国石油贸易量增长迅速并逐渐成为国际石油贸易中的重要部分, 但这一因素在基准原油价格中并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中国需求因素常常被错误的预期所夸大, 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国际石油价格, 而我国却只能被动地选择接受。

(三) 能源合作不强。

在国际能源合作机制中, 石油是核心。我国重点参加了一些多边能源合作机制, 但碍于时间、制度、政治等因素的制约, 目前还未完全建立起稳定、有效的能源合作框架, 从而影响了石油贸易战略的实施。

虽然我国目前正积极加强能源合作, 但仍是困难重重, 例如中国与苏丹合作石油进口项目中, 由于苏丹出现政局混乱进而导致石油资源分配矛盾, 使得合作计划悬而未决。这都说明我国目前能源合作不够充分, 仍处于发展和改进阶段。

(四) 对外依存度过大, 石油安全问题严峻。

供应安全一方面来自于产油国的政治动荡。中东、非洲、拉美这些资源集中区的政治经济不稳定, 宗教、民族冲突、叛乱、政变以及与西方的抵抗关系使这些国家的石油供应和出口存在变数;另一方面则来自运输, 未来进口油气运输仍以海运为主, 陆上管道运输仅能作为补充。未来10年我国对中东油气资源的依赖仍接近一半, 中东航线运输安全最重要, 其主要线路有三条, 当中任何一条线路出问题都将影响我国近一半的进口量。

五、中国经济发展应对国际石油贸易格局变化的策略

(一) 提升贸易企业竞争力。

我国应逐渐打破国有贸易一统的局面, 在竞争中促进我国企业国际贸易能力的全面提高。此外, 我国石油企业在国外也应积极获取权益油, 当然, 在国外取得权益油并不是直接的国际石油交易, 也并不意味着必须将取得的权益油运回国内, 但这提供了一种关键时刻的战略选择, 提升了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讨价还价的能力。

(二) 提高中国在国际石油定价中的话语权。

随着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 中国国内石油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市场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应该从世界石油市场的高度出发来看待国内市场建设对保障国内供给的作用。我国应逐步完善国内实货交易市场, 有步骤地推进市场建设, 形成现货、远期、期货为重点的多层次、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 允许国际大石油公司、金融机构和机构投资者等参与国内石油期货市场的交易, 提高国内石油市场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 争取成为全球性石油定价中心之一。

(三) 营造有利的国内外合作环境。

积极发挥国家在争取国际石油供应中的作用, 开展国际能源合作。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 发挥中国经济崛起的优势, 将石油合作纳入全方位的合作中,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性的各种对话和交流。此外, 在合作的产油国开展先进技术展示, 进行产业交流, 以市场换取稳定的石油供应, 也是稳定与产油国关系的重要方式。在稳固现有石油进口来源渠道的同时, 要逐步拓宽石油进口来源地, 以降低由于石油进口集中度过高可能带来的风险。发展石油外交, 中国对于世界石油市场如此敏感, 直接原因是缺乏对世界石油的定价权, 因此建立积极的石油外交, 与中东地区、俄罗斯、尼日利亚等国家进行经济、政治、石油等战略性的合作有利于中国石油进口来源的稳定及安全。中国的石油贸易方式以现货贸易为主, 为了走出“高买低卖”的尴尬局面, 中国需要通过建立石油期货, 争夺国际石油市场的定价权, 最终与世界达到共赢。

(四) 提高国内石油开采和冶炼水平, 增强安全性。

在建立以中东原油为主的多元化进口原油格局面前, 我国石油进口国以中东国家、俄罗斯为主, 为使我国的原油供应更加稳定, 必须使原油进口实现多元化, 从而减少对中东原油的过分依赖, 保障石油安全。另一方面, 更要加强我国石油的开采和冶炼水平。通过国家政策扶持, 加大资金投入, 来提升石油行业的开采技术, 使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渐减弱;同时, 要提升石油的冶炼水平, 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 节约石油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家枢.石油与国家安全[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10.

[2]刘卫国, 郑垂勇, 徐增标.浅析我国石油安全体系的构建[J].生态经济报, 2009.

[3]《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1[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11.

[4]程春华.国际金融危机对主要石油出口国的影响及其对策[J].国际石油经济, 2010.

[5]赵媛.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6]田春荣.2010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 2010.

[7]邹海民, 丁志青.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石油贸易[M].中国地质出版社, 2010.

中国石油的发展方针 篇4

按照中国石油的发展战略, 在2015年左右, 中国石油要建设成为一个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 在油气储量、销售收入、技术服务和风险控制方面位居世界前列, 力争在世界500强的中国军团中排名第一。

一、收购、兼并的理论分析

(一) 收购、兼并的动机分析

产生收购兼并行为最基本的动机之一是寻求企业的发展。寻求扩张的企业面临着通过内部扩张和通过收购兼并发展的两种选择。内部扩张可能是一个缓慢和不确定的过程, 通过收购兼并发展则要迅速得多, 尽管它会带来某些风险和不确定性。

如果企业希望将经营活动扩张到另一个地理领域, 也可以通过收购兼并来促进发展。企业的市场可能在国内某个区域, 但希望发展到国内其他市场, 比如位于东部沿海的公司希望扩张到中部或西部。企业也可能希望把市场扩张到其他国家, 如中国企业希望扩张到欧美市场。在许多情况下, 通过收购兼并进行地理扩张与内部扩张相比更为迅速, 而且风险较小, 对于国际扩张来说尤为如此。

(二) 通过收购兼并实现协同效应

通过收购兼并实现协同效应可能是发起收购兼并最普遍的动机。协同效应一词原本通常与自然科学联系在一起的, 与社会科学的联系似乎不那么紧密, 它指的是两种物质或因素结合在一起产生比两者独立运作的效果之和更为显著的综合效果。例如, 化学上的协同反应是指将两种化学药品混合能够产生比其各自效果之和更为强烈的反应。简单来说, 协同效应即是指1+1>2的现象。在收购兼并中, 协同效应是指企业通过报表合并后其获利能力将高于原有各企业的总和。

对协同效应的预期使得企业能够承担收购兼并产生的费用, 而且还能够再为目标企业股东提供一定的股份溢价。

(三) 协同效应的类型

资源协同 (Resources synergy) ——这种效应主要来源于对厂房、机器设备、安装维修、原材料以及研究开发成果、销售网络等资源进行共享的机会。

管理协同 (M a n a g e m e n synergy) ——在进入一个新行业之后, 如果管理者发现新领域中的问题与自己过去曾经遇到的问题相似, 那么他就有了对新收购的企业进行有效地强制管理的主动权。由于有实力的高层管理人员是一种稀缺资源, 如果他们对新企业的管理参与确实可以使企业的经营状况得到改善, 那么新老企业就会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协同效应也会因此变得更加显著。

运营协同 (Operating synergy) ——这种效应主要源自于对人员和设备更充分的使用、对日常管理费用的分摊、学习发展周期的同步性以及大批量采购等方面。

销售协同 (Sales synergy) ——当使用相同的销售渠道、营销队伍或仓储方式时, 就有可能发生销售协同。如果一个产品系列中的各种产品彼此相关, 公司就有机会进行联合销售, 销售队伍的生产效率也就可以得到提高。共同的广告宣传、产品促销活动以及原有的良好声誉, 都可以使每一单位的投入产生更多的回报。

财务协同 (Finance synergy) ——这种协同效应是指收购兼并对收购企业或者购并各方资本成本的影响。如果在企业收购兼并中产生了财务协同效应, 资本成本应当降低。如果两个企业的现金流动情况并不是完全正相关的, 将它们进行合并可以降低风险。如果收购兼并行为降低了现金流的波动性, 资本提供者会认为企业风险较低。如果合并后企业现金流发生大幅涨落的可能性较小, 破产的风险也就减少了, 这意味着企业因现金留存过低而导致技术性无偿债能力的可能性也减少了, 资本提供者就会同意以更低的成本来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资金, 从而最终降低了企业整体的资金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 协同效应既可能是正向的, 也可能是负向的。

二、中国石油收购与兼并策略及实施

结合上面讲到的收购兼并理论, 下面笔者重点探讨一下中国石油在近、中期的收购兼并策略和措施。

(一) 寻找潜在的购并对象

购并的机会往往来之匆匆, 这需要及时做出判断。因而, 评估购并机会关键就在于既要对整个购并活动作出通盘考虑, 又要及时地把握购并良机。经验丰富的购并者在寻找潜在的购并对象时通常会把握以下两条原则:

一是对购并活动作出通盘考虑。成功的购并者总是在不断地寻找购并的良机。通常, 搜寻的对象可能会有数十个, 而仔细考察过的只会占其中一小部分。对大量的购并机会进行评估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可以了解到目前存在何种购并机会, 其代价是怎样;另一方面, 使公司能够更好地评估不同的购并机会的价值。从根本上讲, 这也使公司管理层在寻找购并机会时更加遵从程序规定, 从而更加快捷地开展工作。

二是锁定自己的购并战略重点:面对一个令人振奋的购并机会时, 购并新手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将既定的购并战略丢到一边。失败往往是在开始时就埋下了种子, 一旦公司的高层迷恋上这种机会, 传言就散播开来:“中国石油一定要完成这一交易。”决定一旦作出, 下面的人所做的一切就是让这一交易完成, 他们会把想象中的操作程序付诸实施。

研究表明, 中国石油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大销售收入, 就必须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来予以实现。从这一策略出发, 可以对中国石油的收购战略重点做如下的探讨:

首先, 通盘考虑潜在的收购对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国际石油行业的整合, 今后的国际能源业特别是石油行业可能会发展成为由几个超级石油公司垄断的局面, 一些中小石油公司和区域性石油公司由于缺乏资金和资源的优势, 无疑将会成为超级石油公司的收购对象。因此, 中国石油应站在全球市场的高度, 密切关注所有中小石油公司和区域性石油公司的生存状况:哪些中小石油公司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特别是财务方面的困难?哪些业务有明显区域性或业务类型比较单一的区域性石油公司?这些都可以作为潜在的收购对象, 一旦它们生存状况出现恶化, 很可能就是中国石油进行收购的良好时机。

其次, 在购并的战略重点上, 也应该分门别类, 各有侧重。对中小石油公司、区域性石油公司、独立炼油商、能源贸易公司、石油运输船队、石油零售公司等应予以关注, 采取不同的购并策略实施购并。例如, 汇丰银行的收购案例很有启示, 它的一系列收购行动都有侧重性, 最终一步一步由一个以亚洲为基地的银行, 发展成为一个在全球市场拥有广泛影响力的银行集团。

(单位:万吨、亿美元)

(二) 中小石油公司

笔者对中小石油公司的定义是:在世界石油公司综合排名 (按国际通用的石油储量、天然气储量、石油产量、天然气产量、石油炼制能力和油品销售量6项指标) 第10名以后的除国家石油公司 (国有控股比例50%以上) 以外的所有国际石油公司为中小石油公司。按美国《石油情报周刊》2006年12月公布的2005年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综合排名, 前6名分别是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BP公司、皇家荷兰壳牌集团,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7名,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28名。综合排名除国家石油公司以外的国际石油公司从第11名至第50名中的前10名见表1。 (俄罗斯的石油公司列入新兴地区区域性石油公司中单独介绍)

对表1中的中小国际石油公司, 中国石油要给予充分的关注, 并设立专门的工作小组予以跟踪, 一旦哪家石油公司有出售的意愿或是在储量、产量、财务状况方面出现了问题, 应毫不犹豫地提出收购要约, 实施收购兼并。

(三) 新兴地区的区域性石油企业

比如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国, 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迅速, 收购这些地方的企业对收入的增长能起到助推作用, 分享当地经济的发展成果。因为中国石油收购的目的在于扩大销售收入, 如果被购并企业处于成熟地区, 客户需求没有增长甚至下降, 那么就很可能在收购之后达不到扩大收入的目的。

俄罗斯因为民族主义的情绪较为强烈, 近几年对几个俄罗斯石油公司以观望为主。而对于其中综合排名第36名和第47名的奥地利OMV集团、挪威水力公司, 中国石油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一旦有收购机会, 对于中国石油进入欧洲石油消费市场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 控股处于中、下游价值链的企业

现在对于上游的油田资源, 各个国家都开始加强管制, 国有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日益排斥外资的控股。在目前这样一个局面下, 要想收购这些资源型的企业, 不但要因为现在油价高而支付过高的收购成本, 还要面临很大的政治风险。而且, 收购上游企业主要是为了得到资源, 但是资源的获取不一定要控股, 参股也可以得到资源, 但是对中、下游企业一定要控股, 因为只有控股, 才能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体现为自己的销售收入, 更何况上游企业对销售收入的贡献不大, 如果是从扩大销售收入的角度来考虑, 收购下游销售企业应该是更能满足中国石油的战略发展的需求。

因此, 中国石油必须考虑在美国和欧洲收购独立炼油商, 形成年加工能力1500万吨以上的炼油厂5-6个, 以提升自己的市场控制力和做大销售收入。

(五) 具有全球销售网络和客户的销售型企业

对于那些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油库、油船并建立起全球销售网络的石油贸易公司和石油销售公司应当予以重点关注。石油贸易公司和石油销售公司通常资产周转较快, 销售收入和净资产之比较大, 净资产较小可以降低收购的成本, 而由于资产周转快, 收购之后销售收入容易扩大。

目前, 中国石油在海外获取的油田区块日益增多, 份额产量 (可供中国石油合并报表的产量) 逐年增加, 这些份额产量除了部分满足国内需求外, 也需要学习埃克森美孚和BP, 它们是在全球配置资源, 将原油中最好或适合自己品质的留给自己, 而品种不好或者炼制经济效益不高的原油则其通过强大的国际贸易销售网络外销出去, 即将满足国内品质需求后的富余量通过高效的销售网络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六) 建立全球网络

在对中小国际石油公司和区域性石油公司购并的基础上, 应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 建立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储罐、码头、油轮等基础设施, 建立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和信息处理网络, 统筹规划全球的资源流动, 使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完整统一地规划和运营。

目前, 世界三大石油消费市场已经成型:一是北美市场, 二是欧洲市场, 三是东亚市场 (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 。三大石油消费市场基本呈三足鼎立的态势, 特别是随着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 不远的将来, 东亚石油消费市场的石油消费将会超越北美市场和欧洲市场。同时, 从石油的资源地分析, 中东地区仍然是第一资源地, 第二是前苏联地区, 第三是北美地区, 第四是非洲。从石油的流向分析中可以看出, 第一大进口地区是欧洲, 第二大进口地区是亚太地区 (主要是东亚地区) , 第三大进口地区是北美地区。

为此, 中国石油需要站在石油消费市场和石油资源地这样两个角度来配置自己的资源, 从如何掌控石油资源、如何在石油消费市场布局、如何在全球建立自己的石油物流体系 (仓储、码头和远洋船队) 等诸方面进行投入和整合, 形成中国石油自己的全球网络, 才能真正成为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

当然, 对于收购兼并战略重点的确定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调整的过程, 为此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战略决策委员会, 定期审视既定战略的执行情况, 考察外部环境的变化, 以决定是否需要对既定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只有树立清晰的购并战略, 并以此指导和选择后续的一系列购并动作, 购并后的企业才不会是一盘散沙, 前后的购并才会发挥出最大的协同效应。

三、结语

中国石油怎样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从世界500强的启示、不同行业大公司的成长壮大和对比分析、运用收购兼并理论与方法武装中国石油、从收购兼并案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中国石油收购兼并的策略和措施等方面基本回答了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大了不一定就强, 但是企业要强则通常必须要大。《财富》500强的“强”, 其本质是“大”, 而“大”的经济学体现就是销售收入。因此, 中国石油要想短期内做“大”, 就必须做大销售收入。对能源公司特别是石油公司而言, 做大销售收入一是要以资源量为基础, 二是要在石油消费市场有很强的控制力。在石油石化行业对销售收入贡献最大的是石油、石化产品的下游业务, 但在中国大陆, 中国石化的下游市场份额短期内难以撼动, 中国石油就必须走出去, 走出去下大力气发展国际中、下游业务, 特别是国际贸易业务, 建立强大的国际销售网络。考虑到建设国际贸易网络的时间较长, 风险也较大, 而通过收购兼并具有国际贸易网络的国际中小石油公司和区域性石油公司及独立炼油商和油品零售公司却可以迅速实现这一目的。

中国石油的发展方针 篇5

1 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对化工产业的分析, 可以将煤化工产业制成品的类型分成传统型和现代型的。传统型的煤化工主要是在生产、制造脓液、钢铁等行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我国当前的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可以看出我国还属于传统型的煤化工生产国家。新型的煤化工产业与传统的煤化工产业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 其在煤作为原料的基础上, 还运用了天然气和石油等作为原料, 其生产的产品具有一定的战略性特征, 产品的消耗量很大, 生产量不能供需, 其在生产中运用了价格低廉了褐煤, 使煤炭的经济拓展价值得到提升, 所以, 在很多国家开始广泛的应用。通过分析我国的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 可以发现我国还是应用的是传统的煤化工生产流程, 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1.1 传统煤化工产业整体表现出产能过剩的问题

我国的传统煤化工行业是在20 世纪40 年代兴起的, 在刚开始发展的时候规模并不大, 而且产品的类型非常的单一, 主要产品有电石、甲醇、焦炭等。现在,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地方经济也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 加之我国的煤炭资源是比较丰富的, 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的煤化工企业的发展。传统的煤化工产品有氨、甲醛、甲醇等, 这些产品随着工业的发展, 地方经济的发展都开始实现了新的发展, 产品的生产效率提高, 生产的成本降低, 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特别是甲醇的生产, 投资者过分的考虑甲醇在市场上的需求, 投入了大笔的资金进行生产, 导致生产过度。然而, 在产品供求的视角中, 我国的煤化工企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通过相关的资料, 分析我国在2000 年生产的电石超过了200 万吨, 但是, 我国对于电石的使用量不足150万吨, 甲醇的生产大约300万吨, 但是实际使用量仅占生产量的50%。尤其是近几年, 我国的煤化工生产量总是远远超过了使用量, 产能过剩的问题是非常突出的。

1.2 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速度过于迅猛

世界范围内石油都是比较短缺的, 促进了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比较好。在高油价的情况下, 人们都开始考虑使用煤炭作为资源, 使我国的煤化工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煤化工企业的发展能够对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互补作用, 而且也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其对天然气、煤制油等行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现在, 我国的煤制天然气技术实现了高速的发展, 在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能够缓解我国天然气匮乏的局面, 而且煤制天然气的制作流程也不复杂, 能够直接将煤炭资源转化为天然气, 使产能提高, 使煤炭资源得到更好地应用。在工业领域煤气化技术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主要有气流床和流化床的应用, 这使煤化工业的发展更进一步, 而且煤化工业在其他的领域也得到了应用, 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1.2.1 煤制烯烃

我国新型的煤化工企业主要有内蒙古包头的煤化工公司等, 这些公司采用的是煤基甲醇制烯烃的技术, 通过的相关的数据分析, 我国现在已经完成了煤制烯烃项目不少于30个, 到2016年, 我国又有10个煤制烯烃项目建成。

1.2.2 煤制油

与此同时, 煤制油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能源的开发, 最近这几年, 我国在对煤制油技术的实践中, 说明煤炭业能够制造出质量高的能源供柴油机使用, 推动了煤制油工业的发展。而且, 我国也开始发展煤制烯烃技术, 在煤化气技术的基础上, 制作甲醇, 尽管在一些工艺上还是存在不成熟的问题, 但是, 经过不断的探索, 能够推进煤制烯烃技术的成熟。新型的煤化工企业在进行煤制油时一般采用的是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的方式, 在传统的煤制油的基础上, 能够实现甲醇制油和煤焦油的氢化, 在我国的内蒙古包头市有几家煤制油企业, 在未来的几年中, 在我国的宁夏、陕西等地区都会成立煤制油企业。

1.2.3 煤制乙二醇

我国的煤制乙二醇项目在内蒙古开始兴起, 还有很多实验的项目在推行, 尽管煤制乙二醇项目开始推行, 但是很多尖端的技术还有待开发, 我国的煤制乙二醇的市场需求比较大, 所以, 企业也加大了投入的成本, 完善的生产设备和技术。

1.2.4 煤制天然气

我国的煤制天然气企业主要有四个, 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和辽宁, 很多新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在建立, 煤制天然气在我国的居民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 发展态势迅猛。

1.3 新型的煤化工的局限性

1.3.1 煤化工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

煤化工企业是一种新兴的企业, 其发展的时间不长, 而且在技术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我国的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 在工程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必须进行实践, 在实验成功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开发, 浪费了大量的资金。

1.3.2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煤化工企业在生产中, 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这些有毒气体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导致温室效应严重。

1.3.3 造成水资源污染

煤化工产品在生产中需要水资源的制成, 但是我国水资源地区分配不均, 而且在产品生产中也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

1.3.4投资风险大

新型的煤化工产业在生产中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撑, 所以, 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而且为了防止环境的过度污染, 企业还要缴纳环保税, 我国的煤化工企业一般集中在西北地区, 但是, 煤化工产品的主要市场在东南地区, 远距离的运输也要消耗大量的成本。在东南沿海地区, 还有一些燃料会对煤化工产品产生竞争, 这样会造成产品的过剩。

2 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对石油化工产业的影响

2.1 促进了石油化工原料和燃料结构的多元化

我国的煤炭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是比较丰富的, 煤化工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具有很大的优势的, 其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发挥着较好的作用, 促进了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了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而且, 燃料的结构不断的完善, 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能够缓解我国石油能源不足的问题, 发展煤化工产业, 促进了一些石油产品的生产, 也能够制作出一些相关的石化产品。近几年, 世界范围内的石油价格居高不下, 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市场环境, 在煤制氢技术的使用中, 能够使原料的成本降低, 而且在油气加工中质量能够得到保障, 使工业市场对氢气的需求量在上升。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燃料, 其成本比较低, 而且借助了环保型的加工方法, 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能够及时为其他的企业提供电力等, 而且还能够结合相关的技术制作出氧气等能源。

2.2 推动了石化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煤化工企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能够获得有利的地位, 煤化工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不用消耗过高的成本, 其生产的产品能够与石油互补。早我国的南京地区, 已经实现了石油、天然气、煤炭一体化的局面, 企业能够结合三种资源进行生产, 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随着煤化工技术的革新, 将石油化工技术与煤化工技术的结合,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结构的完善, 使企业的竞争更加具有优势。而且, 在分析煤化工产业与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机遇的过程中, 结合市场环境, 分析产业面临的冲击与不利影响, 平衡煤化工产业和石油产业的发展。如果过度的发展煤化工产业, 那么就会导致石油化工产业在能源市场中的地位。现在, 全球油价低迷, 石油化工企业面临着市场风险, 结合煤化工企业的发展, 能够使石油化工企业规避风险, 提高经济效益。

3 结语

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 对石油工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我国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 发展煤化工产业能够弥补我国石油能源的不足, 因此, 在发展煤化工产业中应该结合国情和市场环境, 结合石油化工产业, 实现产业的一体化发展。

摘要:如今, 石油的价格越来越高, 我国的煤化工产业发展迅猛, 这种形势下推动了我国石化产生的发展, 使我国石化产业的结构得到了调整, 与此同时, 也对我国的石化产业产生一定的冲击。所以,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情况, 对中国煤化工对石油化工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煤化工,煤炭,发展现状,影响

参考文献

[1]李赞, 江泽, 龙张冰.浅谈我国煤化工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石油化工的影响[J].化工管理, 2013, 22:215.

[2]张川, 高鹏飞.我国煤化工发展视角下对石油化工的影响[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2, 10:396.

[3]李龙.我国煤化工发展状况以及对石油化工的影响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07:159-161.

[4]赵秀云.发挥资源优势优化能源结构抓住机遇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J].广东化工, 2010, 04:1-2.

[5]曹睿, 付国垒, 严超宇, 刘艳升, 杨勇.我国煤化工的产业格局以及应对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J].化工进展, 2010, S1:269-277.

[6]白颐.“十二五”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需关注的问题和发展建议[J].化学工业, 2009, 11:1-9.

中国石油的发展方针 篇6

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周吉平、王宜林、曾玉康、王福成、李新华、廖永远、王国樑、陈明、喻宝才, 总经理助理、股份公司管理层, 集团公司副总师等领导同志, 与总部机关、专业公司和直属单位500多名干部一起悉心聆听报告。

周吉平在会上讲话。他在充分肯定了4个单位和工程建设业务取得的成绩, 并强调科学发展系列报告会的意义和作用后指出, 要清醒认识集团公司所面临的形势, 科学组织生产经营工作。

周吉平要求, 加强技术和管理创新, 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要把业务结构和布局调整优化作为主攻方向, 保战略、消瓶颈、补短板。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支撑作用, 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大核心配套技术, 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投资和成本管理, 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和管控水平。坚持以“牛鼻子”工程为载体, 继续推行精细化管理, 努力改善和提升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上一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个人心得下一篇:六年级数学练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