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作文赏析(共6篇)
(东城)题目:心愿
要求:⑴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⑵不少于600字;
⑶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或师生姓名。【东城区】
自小,我就有一个愿望,就是做一名像泰戈尔那样的诗人。
“我用一片简单的芦叶,编成一支可爱的短笛,哦!我的女神,我吹奏出来的是诗吗?”这是伟大的东方诗人泰戈尔的诗。
俗话说:“诗有别才。”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具有那种别才。但我还是坚持想写诗,我的确把写诗当作一种心灵的抒发,感情的喷薄。
欣赏诗,诗使我着迷。我喜欢泰戈尔悠悠然的独吟,何其芳矜持的诉说,还喜爱惠特曼那种放纵的讴歌。我的童年是孤单的,父母是“双职工”,我也没有兄弟姐妹,而且孤僻的性格使我失去了伙伴,我只得搭桌子爬上爸爸的书架,寻找他所收集的各种诗集。无意中我已被缪斯的网捕去了,我从雪莱的云雀中,从华滋华斯门前那淙淙的溪流中,我感到了生命和自然的可爱,我着实地醉了,从那时起,我就立下大志:长大一定要成为一位歌唱自然的大诗人!于是,偷偷找了本练习本,学起了写诗。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写的一首小诗被爷爷从被子下发现了。那首诗写的是我走进了诗的宫殿,捡了一支被上帝遗忘了的玫瑰花。在生日的那天,爸爸送我一件礼物,原来,那首小诗竟然发表了。我太高兴了,我感到自己终于有信心,相信自己的梦想能成真。从此,我更加刻苦的练习写诗了。
诗越写越多了,童年留下来的习惯,我喜欢独自走在乡间,对着小溪吟诵,对着大树下欢跑的孩子“歌唱”,而且写诗使我多情,一朵小花的凋残,能使我编出一段小故事,夏夜里,礼花般灿烂的星空使我如痴如狂。从那时起,我发现我已爱上了写诗,长大成为一名诗人的愿望也更强烈。
现在,我是一位少年了,写诗已成为了我的一种责任,一种为自己为别人带来欢乐和享受的责任。我的心愿――做一位诗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心愿一定能实现。
四川小伙邓启明2011年硕士毕业后,担任华为海外技术部经理,虽然要常在海外工作,但待遇优厚。然而父亲去世的消息给他猛然一击,为了照顾好母亲,也为了把父亲做黄粑的技艺传承下去,他打定主意要回老家陪母亲卖黄粑。此举感动了很多人,但也引来了一些非议。有人支持他,认为“亲情是用钱买不到的”,“是金子在哪里都可干一番事业”。也有人反对,“应功成名就后接老妈去享福”,还有人认为要“尊重个人选择”。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4年茂名市一模语文作文”浅谈
(2014年1月18日)
尽管不在高三任教,可我仍然对高三每次大考的作文题目及其评卷深感兴趣。
2014年油市一模刚刚考完,阅卷工作也已结束。前晚自修,一位在高三任教的朋友询问我对这次作文的看法,并向我陈述他所在的某重点中学高三语文科组对此的评卷指导意见。
以下是这次作文的题目: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四川小伙邓启明2011年硕士毕业后,担任华为海外技术部经理,虽然要常在海外工作,但待遇优厚。然而父亲去世的消息给他猛然一击,为了照顾好母亲,也为了把父亲做黄粑的技艺传承下去,他打定主意要回老家陪母亲卖黄粑。此举感动了很多人,但也引来了一些非议。有人支持他,认为“亲情是用钱买不来的”,“是金子在哪里都可干一番事业”。也有人反对,“应功成名就后接老妈去享福”,还有人认为要“尊重个人选择”。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朋友说其学校高三语文科组的共识是——这则材料实质是在谈如何“行孝”,所以只有抓住“行孝”去写才是切题的。
我听了大吃一惊,脱口而呼:“可惜了,埋没了你校那么多优秀学生!这样写,必然写不出有深度的佳作来!”并断言我们的另一位语文素养涵宏的朋友一定也会为此深深惋惜。
下班回家,上网查阅,已有勤快的同行在百度文档里展示了他的两篇范文。一篇是正面立意,肯定邓启明的做法,但用的是一个中心观点加三个正面例子的写法,非常单薄,正是我与朋友们鄙视的那种“轻薄文章”。另一篇是反向立意,否定邓启明的做法,分三层论证,脉络清晰;但格局窄小,就事论事,持论又过于“自我”,实在是眼界狭浅之作。
我拨电话与那位平时多卓思创见的朋友交流。果然,他也大吃一惊,也深深惋惜。我们的观点不约而同。
这则材料作文,从“行孝”的角度来理解当然正确。但“正确”并不代表“透辟”。我与朋友都认为,“行孝”仅是材料的浅层含意,它的深层含意是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与选择。
材料中,“但父亲去世的消息给他猛然一击”,这句话含意非常丰富。“猛然一击”的涵义应该是多重的。第一层,是对父亲去世而自己未能多尽孝心的憾恨;第二层,是对母亲孤苦伶仃而自己未能陪伴与渡的愧疚;第三层,是对父亲终生坚守、传承传统黄粑技艺(非物质文化)的感动与震撼;第四层,是由父亲的突然离去、父亲对黄粑技艺的寂寞坚守、黄粑技艺后继无人行将消亡、母儿天各一方的憾痛,而引发的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深沉反思与坚定抉择。
由以上分析看,邓启明的选择其实包含着极深广的人生思悟。例如,什么是“孝”,是儿女在外面赚很多钱任很大官就是孝吗?什么是“成功”,是单纯由金钱与地位的高度来衡量的吗?什么是“幸福”,是功成名就、活得风光就是幸福吗?什么是“生命意义”,是儿女事业有成、母子团聚、共享天伦就有意义吗?
那么,郑启明为什么不把母亲接到身边,然后继续在外面打拼,获取令人羡慕的丰厚待遇呢?这样,他不就既“孝”,又“成功”,又“幸福”,又“有生命意义”了吗?
可是,邓启明为什么不这样去做呢?很显然,他的抉择里,有比这些更宏大更重要更深层的追求。
我与朋友皆以为,邓启明追求的是高层次的“人生价值”。而这种追求,早由父母亲从小到大、耳濡目染传授给他——背负传承黄粑这种濒临消亡的传统美食文化的使命。这种使命感是一种“铁肩担道义”式的自我牺牲与担当。没有人要求他们这么做,但他们的内心要求自己必须这么做。这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在世代传承中融入他们家族血液的视若生命的义务与宿命。它高于一切形式的名与利,它千钧一发式的坚守饱含着无限的悲怆与无比的崇高。它寂寞,它微弱,它孤高,它只是一点萤火,飞在那漫漫黑夜的无垠旷野里,顽强地画着它蹈舞的姿态。独行的夜者,却视它为最温煦的慰藉、最畅心的惊喜:“看,它还在!它一直都在!它还是那么美丽!”此时,便是它生命里最荣光的时刻。这,便是它最灿烂、最永恒的价值。
可惜的是,在传统工艺、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今天,太多的人只是关注那些珠光宝气的光鲜、那些永夜璀璨的霓虹灯罢了。那暗夜里的幽光,谁会在乎?谁能理解呢?
然而纵然不被理解,他们又何尝媚俗而改变呢?他们是高山上的孤草,风侵雪摧,却依旧痴心不改,顽强活着。活着,只为触摸那峰顶上最纯最亮的天光。
他们永不改变。而世俗,包括这些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们,也不会、不能理解他们。因为,他们入世太深,却很少去作出世式的思考。所以他们是庸庸者,然后去把学生们也教成了庸庸者。
悲乎!
但邓启明也有同道吧。凤凰卫视《冷暖人生》里,曾经讲述了那些中国西部山区的代课老师,他们没有公办教师的福利,数十年领着几十元、百十元微薄工资,在那些最偏远、最艰苦、最落后、孩子对知识最渴望的地方,默默奉献,默默耗尽他们受尽世俗、权势冷眼的生命。他们如此渺小,却又如此伟大。他们的人生价值,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只有他们自己理解。一位代课近三十年、家中一贫如洗的老师,面对记者“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是否还当代课老师”的提问,沉思片刻,毅然回答:“即使再有选择的机会,我也依然要做代课老师……看着孩子们学到知识,我感到这一生很有价值。”
呜呼!言至于此,孰能不感动涕零?而他们,竟要受世间无情的指责。如节目中一位代课老师,家中穷得全部家当价值不超过二百元,儿子上不起学,只能靠外界资助才勉强维持学业。别人批评他,他的表情就像做错事的孩子。
可是,他错了吗?
是的,他错了!他错在自觉地承担起他本不必承担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正如邓启明自觉地承担起他本不必承担的传承黄粑技艺文化的责任!可时代回馈他们的,竟是冷霜的嘴脸。诚如李敖所说:“群体是最愚昧、最自私、最冷酷的。”他们一边受着耶稣的打救,一边却冷酷地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
人世最无情!而那些面对无情依然痴心不改的人,就成了耶稣,成了圣徒。他们的价值,就在我们对他们永世的怀念里。
所以代课老师被无情地辞退了,像狗一样被一脚踢开。所以我现在写了这篇文章,去怀念他们,去礼拜他们。他们是耶稣,是圣徒,所以总是受难,所以总是受难而不悔。
而我,是一具未堕至深渊的灵魂而已。
所以,我发见了邓启明苦苦追寻与坚守的人生价值。
所以,邓启明的选择,既是为了行孝——“为了照顾好母亲”;更是为了追求人生的价值——“把父亲做黄粑的技艺传承下去”。
壮哉!
2014年油市一模作文范文(摘自百度文档)
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
四川硕士生邓启明能在父亲去世后放弃优裕的工作,回家陪伴母亲,引人非议。但我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因为亲情是不能用钱买来的,亲情比金钱更重要。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为了改变生活而在外打拼,把父母独留在家中,他们希望能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殊不知父母多么希望的陪伴,想让子多回家看看。就算有些深明大义的父母一心只想子女成功,而子女因为优厚的工作而错过照顾父母,不是会留下终身遗憾吗?需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啊!所以行孝需趁早。
更高的地位与亲情发生冲突时,我们应把亲情放在第一位,《陈情表》的作者李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祖母九十又六,常在床褥,他放弃被提拔为朝中高官的机会,即便“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都无法使他离开自己那得病的奶奶,只想在家一心一意地照顾家人。因为他知道,金钱地位可以再来,而没有自己,祖母无以终余年,在李密的心中,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
良好的待遇与亲情发生冲突时,我们应把亲情放在第一位,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母亲不幸患上老年痴呆症,生活能力几乎丧失。为了方便照顾母亲,他放弃待遇较好的中学,主动申请回到离家较近的小学教书。他用绷带背着母亲上下班,在下课时可以抽空回到母亲身边逗她笑,喂她吃饭,在母亲寂寞时陪伴她,他毫不犹豫的承担起一个做儿子的责任,把母亲放在第一位,不想让母亲去缺失亲情的养老院。在陈斌强的心中,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
高薪的工作与亲情发生冲突时,我们应亲情放在第一位,清华学子陈勇应是这样一个人。是四川省理科状元,曾经是清华优秀毕业生,在广州投身金融界,做起人人羡慕的高级白领。但天有不测风云,父亲不幸骨折,在家无从照顾。他果断放弃广州的高薪工作,选择回家照顾父亲,父亲的病久不见好转,他就找离家较近的一家物流公司做了一名普通保安,虽然工资不高,却能自食其力,最重要的是能常陪在父亲身边。在陈勇的心中,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
让我们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要像季羡林老人一样遗憾终生!(赞同的角度。一般议论文写法,举例与材料类似,非常准确到位。)
常回家看看
一面是待遇优厚的工作,一面父母之恩,难道真的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吗?不!我相信,鱼和熊掌亦可兼得,工作应该继续,但亦得“常回家看看”。的确,“子欲养而亲不待”会是每个人都难以想象的痛。但是,邓启明为了把父亲做黄粑的技艺传承下去而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这种做法在我看来显然是极其不理智的行为。首先,这样的选择真的是父母的愿望吗?于一位农民而言,培育出一个硕士生需要付出多大的金钱和精力啊!父母的目的无他,肯定是希望儿子出人头地,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上安稳的生活,天下父母的心都是一样的。放弃了这样优厚待遇的工作回乡做黄粑,母亲脸上无光,心里岂能痛快?邓启明,你确定这样就是孝了吗?这就是你父亲培养出一个硕士研究生的目的吗?这就是寒窗苦读十余载之后应该走的路吗?
其次,丢弃自己的专长,选择自己的弱项重新开始,是不明智的。专业有专攻,一个硕士毕业生,饭读读书,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却要放弃自己的专长,去做自己所不懂的黄粑,即使妈妈可能会教会他做,但一个硕士去做一种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的工作,也是大材小用,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是极不明智的。
最后,今天,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我们随时可以与父母在电话上视频、交谈,即便是身处异国的你,不是也能和母亲畅谈来排解她的孤独吗?随着高速公路、铁路、飞机的飞速发展,各种交通工具速度越来越快,昨天,你还在公司电脑上敲击,或许今天你已然在家与母亲话家长里短了。父母的爱是伟大而无私的,他们不需要我们回报太多,只要你记得常打打电话,告诉父母你的近况;记得常回家看看,让父母知道你确实过得很好;有空的时候,陪父母到街上走一走,这就足够了。一个高素质的硕士应该有两全的理智和妥善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坚持自己的优厚工作,为自己的亲人赚取一定的物质基础;不忘父母之恩,常回家看看。工作与孝道两不忘。北京大学校长是称职的校长,每到母亲大寿也会抽出时间回家,向母亲下跪,给母亲洗脚。自豪的母亲活到九十还身体倍儿棒。这样工作和尽孝两不误的人才是人中龙凤,让人敬佩!
两利相权取其重,有了更好的物质生活才能更好地行孝。处事稳重,不让父母担心的儿女才是真正孝顺的好儿女,我们又何必放弃优厚待遇呢,父母只须你常回家看看。
(反对的角度。列举理由式时评,合乎人情,发乎真情,是一篇有思想的佳作!)
人生路上,责任作伴(56分)
小伙子弃优厚待遇赴老家人传承父母技艺,这是对父母最沉也最真的责任。众说纷纭,而我认为,人生路上,有责任作伴,且歌且舞。
责任之于家人,是一生不变的承诺与守护。“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虽然,很多事情都逃避不了责任,也大可不必逃避。有没有曾经想起过:很多时候,你认为一天这样过来又过去了,明天也一定还会到来,能见的人明天也一定会见到,但是就在你一转身一放手的一刹那,可能有些人就和你永远地离别了。没有谁约定会一辈子留在你身边。很多事情不能等到失去后才明白,等到不再年轻时才懂得如果这样,只会换取白了少年头的空悲切。邓启明在父亲去世后意识到家人的重要性,海外职工千千万万又不差他一个,赴家承艺,尽孝要趁早的他再也停不下回家的脚步,将责任换成行动。相信他这一辈子也不会为这一决定后悔,因为责任之花已在他心头盛开。
责任的兑现,要在合适的时间,责任是如此的美丽,如同一园勃勃生机,引来鸟鸣花开;如同一汪清泉,造就泉香酒洌;又如一缕阳光,换取万物复苏。但是,这个电动机要恰当,迟到的到来不可行。在冬日造一片假园换不来鸟语花香,在冰封雪飘的日子里酿不成清泉美酒,在荒凉冬季也无法造就万物复苏„„可见,时机是如此的重要。小伙子事业如日中天,家里境况同时也紧急万分,似乎不是抛下好事业的好时机。但是正如有些人所说“应功成名就后接老妈云享福。”试问,有多少妈妈是认为物质才是幸福的,在老家的妈妈眼坦克,与子相依,终日作伴才是一生最 大的企盼。不必等到功成名就,不必顾此失彼,现在背起包袱,迈上回家的路上的路途,与责任作伴,切勿让兑现的时间推迟。
最真最美的约定坚守,并且持之不懈。责任之花永不凋谢。也许有人会发问,会不会有一天小伙子耐不住老家的寂寞而重归海外奋斗?我想,不会的。这责任已在他心中植根,热爱并坚定追求,他会在老家有一番属于他父亲也是他自己的事业。这履行,不必上刀山下油锅,也不必头悬梁锥刺股,只需每天一点一滴地积累,以坚持的力量云浇灌责任之花,相信,当责任之花盛放于中国人每人的心头之时,社会悲剧就少了,文明之风便多了。范文2
以爱之名,传承大爱(53分)
邓启明在父亲去世后,为照顾好母亲,传承父亲的黄粑技艺,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此举体现了他重视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向世人表明了心迹:亲情无法用钱来衡量和替代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邓启明的父亲去世后意识到,即使有再多的金钱去安抚老人晚年孤寂的心,也是于是无补的。毕竟人已去,纵使我们有心有力,但却无法弥补失去之痛。趁着还有时间和机会,便真心对待我们要珍惜和报恩的人。年华逝去,无人可以跨越时光之轴,回到从前,拾起一颗颗遗憾和懊悔的金子。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穷尽一生捍卫英国的利益与主权。但却忽视了自己的家庭。但是,亲情之痛是无法弥补的,即使她权倾一生,给予家庭再多的荣誉和财富,但是她的家族始终感受不到爱和温情。这样的亲情仅靠出生时的血缘纽带和冷冰冰的地位和荣誉是无法维持的。晚年的她,曾落寞道:“我站在高位上,却体会不到家的温暖,若可以选择,我宁愿一开始就选择我的家庭。”家庭是伟大首相撒切尔夫人的遗憾,而邓启明却聪明地预料到这一点,及早从金钱中抽身,回到家里报养母亲的养育之恩。金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金钱不可以买到亲情。
邓启明从金钱泥淖中抽身,既慰藉母亲受伤孤独的心灵,又向世人宣扬着亲情为上,纵然生命周遭的风景再华美,也要适时停下,常常回家看看,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传统的民族。其注重孝为先的精神品格源远流长。但在如今现代文明的冲击碰撞之下,孝心成为了年轻人略显缺乏的一面,社会上赶父母出家的事比比皆是。街头那穿着破旧衣裳的老人拾荒的场面是如今金钱主义、冷漠人性的写照。因此,国务院也出台文件号召出外打工的人要常回家看看,而邓启明今日之为正是应了国情之说。号召着众人要重视亲情,莫等回头时,才发现所爱之人已不在。
人的一生不免面对“无我”还是“有我”的拷问,但我会选择“无我”。
“我”的强化便是“有我”,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我”的淡化便是“无我”和“忘我”,是一种“舍小我”的无私。我认为我们则要学着去探寻“无我”的境界,可以使我们摆脱怠惰、浮躁、自私将自己投身于某个领域。
舍小为大的“无我”精神如春风般滋润大地,给世界带来希望。“无我”的无私带给别人帮助,美化自己心灵。周总理舍小我将自己投身于中国的民族事业中,造福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自己却倒在自己日日夜夜工作的案台上。董存瑞、黄继光舍小我将生命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保卫亿万华夏儿女,自己却长眠于土地中。菊美多吉——甘孜州道孚县瓦日乡原党委副书记、乡长,舍“小我”将精力全部放在四川人民的生活上,解决学生的读书问题、村中人们的就业问题,自己却因脑瘤未及时救治而结束年仅三十三岁的生命。是“无我”的精神让他们将注意力放在他们的毕生信仰上,让他们忘记自己的利益,以他人的担忧为担忧,以他人的幸福为幸福。
舍小为大的“无我”精神如太阳般照亮世界,给人们带来生的希望。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那场大地震吗?还记得那一抹抹绿色吗?人民解放军用生命与死神做抗争,争夺最佳的72小时营救时间,在死亡线上“忘我”地抢夺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他们早已忘记自己的伤痛,忘记自己体力的透支,忘记自己的安危,当余震来临时他们不愿意躲闪,挣脱众人高喊着“让我再救一个人吧!”,那种“无我”的精神给了多少汶川人生的希望,给了多少人灾难后重新站起来的信心。
不断强化“我”的人是自私的,应该遭到唾弃。近期故宫太和殿前的铸铁香炉上刻着“梁齐齐到此一游”的字迹,这种将“自我”快乐建立在损害别人、损害子孙利益基础上的行为是多么卑鄙!这种“自我”的人难道不应该接受道德和舆论的惩罚吗?
“我”是一个在地图上难以确定坐标的单位,“我”这个词太狭隘,我们倒不妨将“我”融在中国的土地上,以“无我”的精神置身于社会之中。许多人死后将自己的墓地建得宏伟炫丽,试图将“我”以这种形式留给世人,可对于这个世界他的“自我”还是渺小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会逐渐被人遗忘的。所以我们应该以“无我”的精神去奉献,去帮助别人,实现精神的常驻和永存。
“无我”还是“有我”
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
在文化传统中,我们似乎将“我”的重量略去了。我们夸人要用“忘我”,凡立一个议论,必要以“家族”、“集体”为先,发表一个讲话,若不用一些“大家”、“我们”之类的主语,便觉得浑身不舒坦,总有会被人指责自大的预感。但这种“我们要如何”、“大家要如何”、“集体要如何”的言论,与“别人要如何”有什么分别?我们总在以为自己轻如鸿毛,垃圾分类节约用水,一个人做与不做,有什么分别?
鲁迅先生恨得牙痒痒的“看客”,在我看竟全是想着“我的力量什么也无法改变” 的人。因此我想,在“无我”与“有我”的选择中,代表者“自我的强大”的“有我”,更应该是我们人生的基调。
就个人来说,“有我”是一种自尊与自信,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对社会、国家与世界,“有我”是一种担当。
乔布斯已经故去一年有余,其言犹在耳,凯撒更有“我来,我看,我征服”的名言,汪峰的诘问不仅宣示着他的态度,更惊醒了千千万万个自我„„有我的意义不言自明。
上升一步讲,“有我”难道不是个我唯一性的代表?在哲学的高度,被反复探询的不正是“有我”二字?卡夫卡难道没有给我们明晰的答案?K先生没有姓名没有履历没有人生经历没有感情生活——即便有也无足轻重,在他和所有人都认同的“自我轻如鸿毛”的观点下,他莫名被判有罪,便努力寻找自己的罪证,又或者为了一个荒诞的理由与无穷无尽的政府机构搏斗,永远没有终结。
《1984》的警钟不也时时响在耳边?如果所有人都只是国家机器上的齿轮,所有人都丧失自我,无从改变,无从发展,无处逃生,世界与我无关,我与世界无关,自我淡化至斑驳的影子与依稀的梦境„„有多可怕?
近来总听到“中国梦”三字——我喜爱“梦”这个字眼儿,更喜欢它“每个人的”这样的形容——一切都以“我”为开始,不再是国家的GDP或CPI或什么什么说了也不明白的指数,而是我,我想有什么样的生活,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千千万万个独特的,又有着同样的昂扬的梦想,属于“我”的梦想,属于“我”的行动,属于“我”的责任,才能成为腾飞的翅膀。
“文官入朝安天下,武官上马定乾坤”,这样事不关己的“盛世清平”,不如不要。我更愿这样说:
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无我”还是“有我”
人生在世,张口闭口,我们总是围绕着 “我”这个字展开的。于是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无我”还是“有我”,是淡化自我,还是强化自我?台湾作家刘继荣的女儿因乐观幽默、热心助人被深受同学欣赏。有人调侃她说,她快成为英雄了,她却坚定地说:“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这是一种对自我的淡泊,是一种谦卑与奉献。试想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争着做英雄,成焦点,博眼球,人与人间是否仍有平等的交流和关爱?人类还能否在自私自我的风气下进步?因此,淡化自我才是对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
自古以来,便有“抛砖引玉”、“蓬荜生辉”这样的谦词,用以淡化自我,强化他人。莫言在荣获诺贝尔奖后平淡谦虚地说,自己与在讲台上被鲜花簇拥着的那个“得奖人”是剥离开的。面对荣誉和名利,他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成功,淡化自我满足感,才能做到戒骄戒躁,继往开来。相比之下,孙杨在取得奥运冠军后狂妄地强调自我,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十分高超,甚至变得与师傅关系不和。这种强化自我引发的骄傲感将他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一个人若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在社会立足,有所成就。只有以“无我”这一种谦虚态度看待人生,才能获得长久成功。
无论是“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心系乘客,用生命换来一车人的安全,还是“最美教师”在车撞来时纵身一跃,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学生,这都是一种“无我”之美的体现。正如一则寓言所说,如果人人都自私地偷偷地用一勺清水换走池中的牛奶,第二天全镇的人都会发现,原本的一池牛奶竟变成了满是清水的池塘。“奉献”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唯有心系他人淡化自我,肯做“在路边鼓掌的人”,奉献自己,社会才会进步。“无我”是一种奉献精神。
爱因斯坦将“相对论”的手稿拍卖所筹来的钱,全部奉献出用于反法西斯战争,自己却一直节俭朴素;南丁格尔出身名门,本可远离战乱,却牺牲自我深入战争前线救死扶伤。无数伟人淡化自己这个“小我”,突出世界这个“大我”,身负世界和平的重任,才换来光明的今天。“无我”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惩恶扬善,推动时代进步与发展。
我并不反对“有我”,因为脱离自我意识,人的存在没有价值。但“无我”是一种谦虚的态度、奉献精神和责任感,是时代发展的动力。因此,让我们适当淡化“自我”,做一个“在路边鼓掌的人”。
“无我”还是“有我”
人的一生不免面对“无我”还是“有我”的拷问,但我会选择“无我”。
“我”的强化便是“有我”,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我”的淡化便是“无我”和“忘我”,是一种“舍小我”的无私。我认为我们则要学着去探寻“无我”的境界,可以使我们摆脱怠惰、浮躁、自私将自己投身于某个领域。
舍小为大的“无我”精神如春风般滋润大地,给世界带来希望。“无我”的无私带给别人帮助,美化自己心灵。周总理舍小我将自己投身于中国的民族事业中,造福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自己却倒在自己日日夜夜工作的案台上。董存瑞、黄继光舍小我将生命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保卫亿万华夏儿女,自己却长眠于土地中。菊美多吉——甘孜州道孚县瓦日乡原党委副书记、乡长,舍“小我”将精力全部放在四川人民的生活上,解决学生的读书问题、村中人们的就业问题,自己却因脑瘤未及时救治而结束年仅三十三岁的生命。是“无我”的精神让他们将注意力放在他们的毕生信仰上,让他们忘记自己的利益,以他人的担忧为担忧,以他人的幸福为幸福。
舍小为大的“无我”精神如太阳般照亮世界,给人们带来生的希望。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那场大地震吗?还记得那一抹抹绿色吗?人民解放军用生命与死神做抗争,争夺最佳的72小时营救时间,在死亡线上“忘我”地抢夺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他们早已忘记自己的伤痛,忘记自己体力的透支,忘记自己的安危,当余震来临时他们不愿意躲闪,挣脱众人高喊着“让我再救一个人吧!”,那种“无我”的精神给了多少汶川人生的希望,给了多少人灾难后重新站起来的信心。
不断强化“我”的人是自私的,应该遭到唾弃。近期故宫太和殿前的铸铁香炉上刻着“梁齐齐到此一游”的字迹,这种将“自我”快乐建立在损害别人、损害子孙利益基础上的行为是多么卑鄙!这种“自我”的人难道不应该接受道德和舆论的惩罚吗?
“我”是一个在地图上难以确定坐标的单位,“我”这个词太狭隘,我们倒不妨将“我”融在中国的土地上,以“无我”的精神置身于社会之中。许多人死后将自己的墓地建得宏伟炫丽,试图将“我”以这种形式留给世人,可对于这个世界他的“自我”还是渺小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会逐渐被人遗忘的。所以我们应该以“无我”的精神去奉献,去帮助别人,实现精神的常驻和永存。
“无我”还是“有我”
道教将人称作“倮虫”,即“没有毛的光秃秃的虫子”,十分形象。人因两条腿走路,两只手做事而自觉高万物一等;其中聪明者更因经纶满腹而自觉胜万人一筹。可天地这样广阔,谁知高高在上的人类不会是飞禽走兽眼中的一条“可怜虫”?
我想人类之所以能以征服者的姿态存在于自然界中,不是一个“我”的功劳,而是整个物种的力量,也就是“无我”的力量。
陈眉公言:“何谓独乐乐?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何谓与人乐乐?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何谓众乐乐?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只有“我”时,虽逍遥自在,难免虚度光阴;“有人”时,须臾可得真言;当入“无我”之境,便能虚怀若谷,海纳百川。
做人做事做学问,都是这个道理。
一条倮虫太脆弱,因而会有倮虫们的互相帮扶。于是,你会看到她将学生推离危险,自己却埋身于车轮之下;你会看到她唱着歌儿,捐出器官,留下纯洁美好的灵魂;你会看到他捧着骨灰罐里的思念,“身骑白马走三关,改换素衣回中原”„„他们是“无我”的人,他们的“我”都融入了社会的“大我”中。
做学问更需无我之境。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南怀瑾解,这个“朋”并非现实生活中的朋友,而是学问。一个人有无学问,不在他的知识有多广博,而看他能否始终带着一颗谦恭的心,从身边解悟真知。求学问,最看重的就是以无我为乐。苏格拉底什么都不知道,但他是最睿智的人,因为他摒弃人生来就难以摆脱的“有我”的虚荣心,行走在大街小巷,学而时习之,随时随地拾取智慧的果实。
“无我”并非“失我”。“倮虫”虽是“裸虫”,但仍是一个个体。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也是因为个体的缤纷斑斓。“无我”是以自我进入世界,从而让世界进入自我,两相调和。只有保存鲜明的主观意识,多加思考,才能避免迷失在斑斓的色彩洪流中。
“无我”还是“有我”,这不矛盾。浩瀚宇宙中,我们不过渺小一粟,只有与天地共融,方能使精神永留。在那时,我即是世界,世界即是我。
“无我”还是“有我”
暑气渐退的夏夜,我独自一人,驾一叶扁舟,泛舟于忘川之上,缓缓驶向一片无边的花海„„不绝如缕的洞箫声悠悠传来,萦绕在耳际,躁动的思绪一丝一丝变得清凉。
曾经年少气盛,愿把青春的微光都变作花火,绽放在天空,让全世界看见,在每一条道路上拼命奔跑,常常摔得遍体鳞伤,却任凭那些伤口慢慢生长成最坚强的地方。只要我想去的地方,全世界要为我让路。就那么固执地,做自己的大英雄,纵使掌声沉寂,依旧一意孤行。因为我知道,人不会永远活在掌声里。
将来的我,一定会感谢今天拼命努力的自己。在我的领地,我强化自己,做自己的国王。我不放弃一次绝地逢生的机会,不给任何敌人可乘之机,这是对生命负责,让青春无悔。
后来,我亦学会与鱼虾为友,麋鹿为伴。去呼吸大海上吹来的带着苦涩味道的风,吹乱的发丝在肆意飞扬„„学会了捧一本书,在午后的阳光下伴着咖啡的香气细细品味,学会了等待,学会了期许。
不再那么看重自己,于是也不再那么怜惜自己。所有的日子,都来吧,都来吧!让我能如歌地前行。
“你要成为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 村上说,“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那么我,就甘于渐渐变淡,淡到可以消失在背景里。就像席慕容诗中的那样,我愿意长成为一株,静默的树,就是在如水的月夜里,也不发一言。
微光亦亮,纵然不是耀眼的焰火,亦足以温暖一片嫩叶。只要有一颗柔软而透明的心,就足以感知花开花落,岁月静好。
周国平曾写道“你不会再去嘲笑和伤害别人,因为你知道,其实别人只是附在另一躯体上的最敏感的自己。”
是的,小草是我,大地是我,世界亦是我。融入背景的我还是会用花火去点亮天空,而成长,也让我能更坦然地欣赏世界,走向消逝„„
总想轻吟田维的那句隽语,我愿化为春风,化为雨露,从此这世上便不再有我,却又无处不是我„„
“无我”还是“有我”
一夜月明星稀,有两人在亭中对饮,举杯相碰,好不痛快。其中一人已是微醉,摇晃着酒杯吟道:“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另一人举杯相陪,“苏兄好意境,能够乘风遨游天际,摆脱束缚,物我皆忘,”
听到此话,苏轼却更显满面怅然,“说什么能够无我,这且做自我安慰,排解心中苦闷罢了。我官海沉浮多年,一心只为报国安民。无奈却受到同僚排挤。”那人听后点了点头道,“苏兄此言不错,我们为官,皆不为名利,都是希望能一展胸中抱负。你我都想要通过自身的力量,来改变这世道。”
那人顿了顿,又喝下一杯酒,“不说也罢。我也十分敬佩苏兄的豁达,失意之后并不一味悲观,转而追求超然忘我的人生境界。枉我担了虚名,后世将你我二人并成为‘苏辛’,我一生上下求索,今日你我共饮,我才体会到这明月松风的怡然之乐。”
苏轼道,“我曾在赤壁之下泛舟畅游,那夜清风徐来,两岸秀丽风光令人心旷神怡。我仿佛已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天地中遨游,内心超脱而宁静。”一阵静寂后,苏子感慨道,“文人政客寄情山水,只因内心的失意落寞,我们哪个人的初衷是这山水美景。如此淡化自我,藏身于山水间,实在是无奈之举。”
辛弃疾长叹一声,“可惜心中有所牵挂,终是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无我。如此说来,前几日我遇到一人,他的作为向我诠释了另一番‘无我’的境界。此人面容憔悴,但神色坚定,口中吟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看来此人是你我后辈中满心报国之人。”
苏轼听此十分开怀,“此人不计较个人利益安危,只图为国家为百姓谋福祉。如此淡化自身,融入于整个社会国家中,才是真正的无我啊!后辈之中有这般心怀天下之人,我心甚慰!”
辛弃疾亦是举杯相邀到,“自古往今,无数先人后辈,加上你我二人,都愿能实现自身理想,强化自我对于社会的作用,虽然结果各异,成功抑或失败,归隐或是不解奋斗。寄情山水还是心系百姓的无我,这都是我们努力追求后的结果,无悔于己心,无愧于天地。来,你我共饮此杯!”
明月高悬,清风拂过,两人举杯畅饮。
“无我”还是“有我”
自我,是每个人开始认识世界的原点。从这“我”延伸开去,才有了大千世界,才有了喜怒哀乐。康德曾说:“每个人第一次说出‘我’字时,内心就生出了人生中第一道光明。”或许,正是这道光明,照亮了我们前进的路。
然而,对自我的过分强调,会造成偏执,会阻碍人前进的脚步。当一个人作出判断时,如果总是计较自己的宠辱得失,总是觉得事事与自己利害攸关,他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最终,“自我”会成为阻碍自己的羁绊。
“有我之境”固然是每个人成长的原点,但忘掉个人的宠辱得失,步入“无我”之境,才能走向更为高远辽阔的境界,成就更加辉煌壮丽的人生。抛开一己之私,徜徉于广阔的天地,一个无限宽广的世界才能向你渐渐打开。
历史固然会记住“犬儒”们的奇思妙想,但更会敬仰苏格拉底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时言谈之中所渗透的大无畏精神;也许人们会为柳永缠绵的词句和细腻的个人情感所感动,但他的作品永远也不会像张孝祥那句“尽吸西江,细酌北斗,万象为宾客”那样带给人心灵的震撼;当今一些细腻多情的写手固然会赢得读者一时的喝彩,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像那个“把全人类的苦难当作我的苦难”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用深邃的笔触带给人内心强烈的震撼。他们都有着过人的智慧,但前者与后者之间之所以高下立判,就在于前者没能走出自己狭小的天地,后者却抛开了“自我”,与天地精神,与全人类站在了一起。后者的世界,远比前者的宽广。
一个只顾自己地位与权势的人也许会成为政客,但他若不抛弃个人得失,就永远也不能称为政治家;一个只顾自己挣钱的人会因财富为人所艳羡,但他若不秉承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就永远也不能称为企业家。然而,人们却热衷于为自己争取更多机会更多财富,在追名逐利之时忘记了这狭小的自我之外还有更为广阔的天空。
曾培育出众多杰出人士的无锡钱氏有一句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这句话告诉后人,不要因为自己的得失焦虑,要走向无我之境,为全社会、全人类谋利益。忘掉自己,心怀天下,把目光投向更高更远的地方,你才能飞向那雄奇壮阔的彼岸。
“无我”还是“有我”
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
在文化传统中,我们似乎将“我”的重量略去了。我们夸人要用“忘我”,凡立一个议论,必要以“家族”、“集体”为先,发表一个讲话,若不用一些“大家”、“我们”之类的主语,便觉得浑身不舒坦,总有会被人指责自大的预感。
但这种“我们要如何”、“大家要如何”、“集体要如何”的言论,与“别人要如何”有什么分别?我们总在以为自己轻如鸿毛,垃圾分类节约用水,一个人做与不做,有什么分别?
鲁迅先生恨得牙痒痒的“看客”,在我看竟全是想着“我的力量什么也无法改变” 的人。因此我想,在“无我”与“有我”的选择中,代表者“自我的强大”的“有我”,更应该是我们人生的基调。
就个人来说,“有我”是一种自尊与自信,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对社会、国家与世界,“有我”是一种担当。
乔布斯已经故去一年有余,其言犹在耳,凯撒更有“我来,我看,我征服”的名言,汪峰的诘问不仅宣示着他的态度,更惊醒了千千万万个自我„„有我的意义不言自明。
上升一步讲,“有我”难道不是个我唯一性的代表?在哲学的高度,被反复探询的不正是“有我”二字?卡夫卡难道没有给我们明晰的答案?K先生没有姓名没有履历没有人生经历没有感情生活——即便有也无足轻重,在他和所有人都认同的“自我轻如鸿毛”的观点下,他莫名被判有罪,便努力寻找自己的罪证,又或者为了一个荒诞的理由与无穷无尽的政府机构搏斗,永远没有终结。
《1984》的警钟不也时时响在耳边?如果所有人都只是国家机器上的齿轮,所有人都丧失自我,无从改变,无从发展,无处逃生,世界与我无关,我与世界无关,自我淡化至斑驳的影子与依稀的梦境„„有多可怕?
近来总听到“中国梦”三字——我喜爱“梦”这个字眼儿,更喜欢它“每个人的”这样的形容——一切都以“我”为开始,不再是国家的GDP或CPI或什么什么说了也不明白的指数,而是我,我想有什么样的生活,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千千万万个独特的,又有着同样的昂扬的梦想,属于“我”的梦想,属于“我”的行动,属于“我”的责任,才能成为腾飞的翅膀。
“文官入朝安天下,武官上马定乾坤”,这样事不关己的“盛世清平”,不如不要。我更愿这样说:
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无我”还是“有我”
人生在世,张口闭口,我们总是围绕着 “我”这个字展开的。于是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无我”还是“有我”,是淡化自我,还是强化自我?台湾作家刘继荣的女儿因乐观幽默、热心助人被深受同学欣赏。有人调侃她说,她快成为英雄了,她却坚定地说:“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这是一种对自我的淡泊,是一种谦卑与奉献。试想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争着做英雄,成焦点,博眼球,人与人间是否仍有平等的交流和关爱?人类还能否在自私自我的风气下进步?因此,淡化自我才是对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
自古以来,便有“抛砖引玉”、“蓬荜生辉”这样的谦词,用以淡化自我,强化他人。莫言在荣获诺贝尔奖后平淡谦虚地说,自己与在讲台上被鲜花簇拥着的那个“得奖人”是剥离开的。面对荣誉和名利,他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成功,淡化自我满足感,才能做到戒骄戒躁,继往开来。相比之下,孙杨在取得奥运冠军后狂妄地强调自我,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十分高超,甚至变得与师傅关系不和。这种强化自我引发的骄傲感将他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一个人若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在社会立足,有所成就。只有以“无我”这一种谦虚态度看待人生,才能获得长久成功。
无论是“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心系乘客,用生命换来一车人的安全,还是“最美教师”在车撞来时纵身一跃,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学生,这都是一种“无我”之美的体现。正如一则寓言所说,如果人人都自私地偷偷地用一勺清水换走池中的牛奶,第二天全镇的人都会发现,原本的一池牛奶竟变成了满是清水的池塘。“奉献”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唯有心系他人淡化自我,肯做“在路边鼓掌的人”,奉献自己,社会才会进步。“无我”是一种奉献精神。
爱因斯坦将“相对论”的手稿拍卖所筹来的钱,全部奉献出用于反法西斯战争,自己却一直节俭朴素;南丁格尔出身名门,本可远离战乱,却牺牲自我深入战争前线救死扶伤。无数伟人淡化自己这个“小我”,突出世界这个“大我”,身负世界和平的重任,才换来光明的今天。“无我”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惩恶扬善,推动时代进步与发展。
我并不反对“有我”,因为脱离自我意识,人的存在没有价值。但“无我”是一种谦虚的态度、奉献精神和责任感,是时代发展的动力。因此,让我们适当淡化“自我”,做一个“在路边鼓掌的人”。
“无我”还是“有我”
人的一生不免面对“无我”还是“有我”的拷问,但我会选择“无我”。
“我”的强化便是“有我”,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我”的淡化便是“无我”和“忘我”,是一种“舍小我”的无私。我认为我们则要学着去探寻“无我”的境界,可以使我们摆脱怠惰、浮躁、自私将自己投身于某个领域。
舍小为大的“无我”精神如春风般滋润大地,给世界带来希望。“无我”的无私带给别人帮助,美化自己心灵。周总理舍小我将自己投身于中国的民族事业中,造福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自己却倒在自己日日夜夜工作的案台上。董存瑞、黄继光舍小我将生命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保卫亿万华夏儿女,自己却长眠于土地中。菊美多吉——甘孜州道孚县瓦日乡原党委副书记、乡长,舍“小我”将精力全部放在四川人民的生活上,解决学生的读书问题、村中人们的就业问题,自己却因脑瘤未及时救治而结束年仅三十三岁的生命。是“无我”的精神让他们将注意力放在他们的毕生信仰上,让他们忘记自己的利益,以他人的担忧为担忧,以他人的幸福为幸福。
舍小为大的“无我”精神如太阳般照亮世界,给人们带来生的希望。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那场大地震吗?还记得那一抹抹绿色吗?人民解放军用生命与死神做抗争,争夺最佳的72小时营救时间,在死亡线上“忘我”地抢夺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他们早已忘记自己的伤痛,忘记自己体力的透支,忘记自己的安危,当余震来临时他们不愿意躲闪,挣脱众人高喊着“让我再救一个人吧!”,那种“无我”的精神给了多少汶川人生的希望,给了多少人灾难后重新站起来的信心。
不断强化“我”的人是自私的,应该遭到唾弃。近期故宫太和殿前的铸铁香炉上刻着“梁齐齐到此一游”的字迹,这种将“自我”快乐建立在损害别人、损害子孙利益基础上的行为是多么卑鄙!这种“自我”的人难道不应该接受道德和舆论的惩罚吗?
小草如果因为没有树的伟岸而感到痛苦,那我们就不会见到辽阔的草原;贝壳如果因为心中的一粒沙而感到痛苦,那它就永远孕育不出珍珠;流水如果因为前方的断崖而感到痛苦,那我们就永远不会目 睹那飞流直下的壮观;成长如果因为有了挫折而感到痛苦,那么人生将不会出现成功、幸福和希望。
挫折是成长之路上必经的岔路口。一个人没有了挫折的支撑,那他永远也不会面临选择,去决定他下一步该踏上的旅程。张海迪如果没有经受挫折,那她永远也不会成就她伟大的事业。马克思如果没有 经历贫困,那他永远不会成为革命的领头人。
挫折是痛苦背后的曙光。如果你认为挫折是你的绊脚石,卡住了你的咽喉,凝固了你的血液,那么你错了。在挫折中,蕴含了巨大的财富,你潜心挖掘,那么它送你的便是成功的密匙,引领你打开挡在 你面前的每一扇大门。如果你弃之不顾,那么它回报你的将是一望无际的黑暗。
挫折抑制了荆棘鸟寻找的路,它不断地给荆棘鸟以狂风、暴雨、海浪。而荆棘鸟并没有因此而恐惧,在穿过乌云之后,令它欣喜的是在阳光下灼灼生辉的荆棘鸟,它成功了!而令他成的是人们总不会联 想到的挫折。
不少人嗟叹自己财富微薄,挫折便是财富。我们需要挫折,需要它带给我们的无尽思索。因为挫折也曾几何时抑制了我们前进的道路。小时,我们经常跌倒,为什么大了我们不会再跌倒?因为我们站起 来了,我们克服了生命给我们带来了第一大挫折。长大后,我们失败过,为什么有些人在失败后停滞不前?因为它们怕了,怕再去经受另一个挫折。
成长之中,我们都需要挫折来磨练,因为如果你正经受严寒,那么春意已离你不远;如果你正付出,那么花红柳翠会向你展颜;如果你将最美好的梦播进冰封的土壤,那你收获的会是一个姹紫嫣红、阳 光明媚的春天!
2021高三温州一模作文3
当人们在电影上看到一位将军加冕称帝时,当人们在书上看到一位老人在孤岛上的留下遗言时,我想,他们肯定会想起一个人。没错,他就是拿破仑。而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拿破仑转》
《拿破仑转》是一位叫做埃米尔·路德维希瑞士籍德国人写的。这本书讲述了拿破仑·波拿巴的一生,从土伦战役到远征埃及,冲加冕称帝到流放孤岛,都被写入此书。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大脑中好像出现了一个拿破仑的形象:科西嘉的矮子,巴黎学院的怪人,守护共和国的将军以及一个为展现自己才华而努力的天才。
我觉得拿破仑很奇怪,他为共和国效力,只为建立美好国家,可后来被权力所动,最后复辟,建立起了一个他为皇帝的波拿巴王朝。这些,可以说是为权力所动。
可是法国人更奇怪,他们先用拥护拿破仑;在莫斯科兵败后,便开始厌恶拿破仑;可当拿破仑兵回巴黎,建立百日王朝,法国人民又欢迎他……
总结以上几点,我马上又想到了另一个人,他身在中国,为清朝效力而反清朝,身居总统宝座而复辟,他就是袁世凯。历史似乎玩弄人,如是者尚有其他。如当时的欧洲混战,活脱脱的就是东周列国志的翻版等。
历史尚有相似之处,而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呢?
拿破仑在打败反法联盟后达到人生的高峰,可他却不思进取,建立帝国,贪图享受,导致莫斯科兵败。而我们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这样,很有能力,可却没有好好利用,导致江郎才尽,身败名裂。
很多人在从高峰跌入低谷后,遍渐渐颓废。可拿破仑却不然,他没有灰心,在不懈努力后终于重返巴黎,登上帝王宝座。这点很可贵,身处逆境而其志不泯,不像现在的人一遇戳着便言放弃,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总的来讲,拿破仑身上有着很多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有缺点,也有优点。缺点,我们要以此为戒;优点,我们要以此为目标,学会并拥有它。
可以说,我看《拿破仑转》,往往是观西方之天下而想东国之古今,评他人之过失而论自身之好坏。
一路上,人们有的穿背心,有的穿短袖,还有的甚至打起了遮阳伞!走进教室,我就像钻进蒸笼一样哗啦啦地淌汗,觉得自己随时要熟了。这时一阵风吹过,我以为救星来临,可是,这风却像热浪一般滚滚向我袭来反而让人更难受了。这时,空中没有一丝云,头顶上一轮烈日,树木都无精打采的,懒洋洋地站在那里。我的脸红扑扑的,像喝几大碗米酒似的!身上的汗水湿透了衣裳,衣服死死黏在身上非常难受。这一天我都无比烦躁,连上课的内容也不大听得进去。
第二天,妈妈把我从被窝里揪了出来,我睁开眼睛,感觉自己的手冻得冰凉,就添了两件衣服,可是还觉得不暖和。老妈就翻箱倒柜给我找了件毛衣。这时,我才感觉不那么冷了。“快快……要迟到了!”妈妈不停地喊道。我匆忙背上书包往外跑。刚出门,一阵寒风吹来,我不禁打了个哆嗦,仿佛一下从南方穿越到了北极,冻得我牙齿直打架。我顾不上再回头拿棉衣,直奔车里去了。一路上,我看到人们都穿着厚厚的毛线衣,有的甚至穿起棉衣。虽然我身着毛衣,但还是冻得鼻涕止不住地往下淌,像关不掉的水龙头。这一天下来,我多么想转移注意力来摆脱这位“寒冷客人”,可是都徒劳无功。我甚至都有那么一丝丝想念昨天的天气了……
握紧拳头,你抓住的只有空气;张开手掌,你便拥有了一切。
很小的时候,我们总会伸手抓住面前的一切,渐渐地,我们发现,要抓住的太多,手却只有一对,要想拥有,必先放手。可是如今,我们仍未学会放下,我们会放不下流逝的时间、缘尽的感情和曾经的爱。它们,如同指触的流沙,指间的轻风和手心的雨丝,你放下,便收获释然;你放不下,却也留不下,只剩下无尽的痛苦与哀婉给你作无用的慰藉。
朋友,学会放下吧。放过它,也放过你自己;安慰自己,也成全了它。放下,有三境界。
痛后放下乃第一境界。水蛭吸血,你越拔得用劲,它越痛却吸得更紧,最终只能在火中蜷缩自己炽热难熬的身躯,化作一阵云烟,渐远渐散。倘若水蛭痛而后放下,想必不会落得如斯结局吧。痛觉与生俱来,它不是对你的折磨而是对你的保护。也许它不是你的,有更好的值得你追逐。坚持是中性词,当你坚持应放下的,你就是固执的。痛了就放,是对自己的保护,是对时间的珍惜,是为更好的到来而准备。有人问佛:“大师,我放不下。”佛拿了一杯热水倒在他的手上。他手一烫,杯子坠地。佛曰:“痛了你就会放手。”烫伤很快恢复,放不下而荒废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
主动放下乃第二境界。低姿态的高贵远比高姿态的高贵美丽,圆润而不刺眼。放下姿态,收获高贵,低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痛了才放是被动的,主动放下是有意识的,觉悟自然更高。仓央嘉措既恐损梵行又恐负倾城,留下一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后,从此入山终成高僧。李嘉诚之子李泽楷并无仰仗父亲敌国之财,而是放下“华人首富之子”的身份艰苦打拼,最终一手开创“电讯盈科”的王国,人称“小超人”。路易威登从匠师爱徒到御用捆箱师,再到创业,一路放下一路成功,留下“LV”让万千女性为之疯狂追逐。主动放下,你会收获更多。
放下的第三境界是从不抓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带一物而来,不带一物而去,缘至则来,缘尽则去。这是一种“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潇洒,一种“漫看天际云卷云舒”的恬然,一种“日起而作,日落而息”的睿智。它不是“放下吧,是你的会回来,不回来是因为你值得更好的”的自我安慰,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豁达与大气。这样的人,才是拥有一切。他不需放下,因为他一无所有;他可以放不下,因为放下后还是他的。
梭罗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放下吧,你会是最富有的。【简评】
本文对题意理解准确,将“放下”分为“被动”、“主动”和“从不抓紧”三个境界,由浅入深,逐层论述。文章内容丰富,水蛭、商界精英、禅宗故事等诸多材料运用恰当,显示出作者丰厚的知识储备。文章思路严谨而不呆板,见解深刻而又独到,体现出作者富有个性的思考。虽然语言上略有欠缺,不够流畅,仓央嘉措的例子分析稍嫌空洞,但仍不失为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评分:24+23+10=57 分
2号文 放 下
有人说:真正的智者,敢于辞让整个天下。是怎样的胸襟和气度让他面对天下纷繁万家都举重若轻,在心中放下名利,放下浮华,放下凡夫俗子割舍不下的羁绊,合心于淡,乘物以游心?
放下,不是一次轻率的舍弃,更非戏谑的逃避。恰恰相反,它是一次生命的负重。放下的是熙熙攘攘的身外之物,而在心灵之深处,“放下”二字让人懂得何为生命的本初重量。
与天地精神共往来的庄子,无疑参透了“放下”二子真正的玄机。他拒绝了楚相的高位,要过“生将曳尾于涂中”的生活。妻子故去,他鼓盆而歌,歌的是“查其始而本无生”的朴素真理。名誉的煊赫,生死的大劫都缚不住这颗无所拘囿、不甘就范的心魄呀!我想,庄子是懂得放下的,他穿越了名利生死
妄加于他的桎梏,当他以一袭白衣、衣袂飘飘地向逍遥走去时,身外的所谓重量已伤不得他分毫,他的豁达豪迈足以穿越世间一切坎坷,实现自我生命的圆满成全。
我折服于这“放下”的魄力和气度,这便是古人辞让天下的力量,留一份寂寞的空间给生命,让生命终可以开阔,让心灵终得到游历的长空。“放下”赋予了生命更充盈饱满的空间,让人感悟生命本初的质地,原始的欢欣。
然而生命当中可有那些无法逾越的障碍?可有那些戕人心魄,足以摧毁任何希望的苦难?这或许无法让人轻易地超拔于其上,当生命本身成为自我的累赘,人该如何“放下”如影随形的痛苦与不堪?
史铁生会给我们一个珍贵的答案。他所承受的那些难以想象的苦痛,我无意再重复提及。但我无数次地在这些从容温暖的话语中获得笃念。他说:这就是你不能从中单单拿掉苦难的整个世界。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亡,是一个必将会降临的节日。
我悲恸于他的遭遇,而深深敬重于他对不幸的宽恕,对悲剧的放下。在他的文字中,我读不到丝毫的颓唐与戾气,读不到他对世界的尖刻与敌意。只有一个宽厚的智者放下苦难,拥抱生命的赞歌。
只有真正对不幸的“放下”,人类才能在爱与幸福的路途上迎候解放。若紧紧怀揣着命运的不公,那生命只得沉沦在无边的黑暗际遇之中。
“放下”一词的厚重,我们将会用漫长的生命去体味。愿我们有勇气“放下”并有能力“放下”,执此一念,我们的生命将会是一个盛大而永恒的节日。
【简评】
文章起笔即境界阔大,气势恢弘,“智者敢于辞让整个天下”,名利、浮华、羁绊等皆为可以放下之物。接下来将“实现自我生命的圆满”作为立论的根本,准确深刻。选取事例典型,以“庄子”为例论证放下之后的豪迈穿越,以“史铁生”为例进一步诠释智者对生命的讴歌,颇有哲辩思维。语言精练,文辞较优美。但论证过程稍欠严密,“史铁生”的例子分析不够准确。内容有点单薄。评分:23+24+9=56
3号文 不放下
朱光潜先生曾说:“成功的关键,在于朝抵抗力最大的方向走。”是的,朝抵抗力最大的方向走即是面对再多的艰难困苦,仍然不放下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责任,终其一生为实现这一最高人生价值而奋斗不息。
回顾历史,当无尽的艰辛,黑暗的现实,被贬的挫折无情的嘲笑着他们对责任的固执坚守时,他们没有选择放下。玄奘大师,只身穿透五万里的沙漠,没有神通广大的徒弟,没有结伴而行的法师,坚定地喊出“宁向西天一步死,不求东归半步迈”的信念,靠的是对为众生脱离苦海的责任的不放下;特蕾莎修女,毕生在贫民窟为穷人服务,受尽千般万般不解与嘲讽,依然说道:“我不能假装看不到路上冻死的人们”,靠的是尊重关爱穷人的责任的不放下。电影《十月围城》中,十三个普通人用血肉之躯筑起中华民族的围城,靠的是对革命胜利的责任的不放下。
倘若他们放下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倘若他们选择了安逸的生活,他们的内心只能享受物质的富足,却无法享受精神的富有,退缩与放弃只会永远地拷问着他的灵魂。许多的古人,在困难面前放下一切,避世隐退,他们放下了对奉献社会的志向,却渐渐把这种放下当作伟大的志向。若社会仅有“放下”的故作潇洒,却没有“不放下”的勇于担当,历史的潮流又怎能向前发展?
当今的中国,也许没有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没有革命时期的战火硝烟,但面临的国际竞争与国内矛盾却依然激烈。新时代的科技竞争、文化竞争谁来争?是我们青年。新时代的贸易战汇率战谁来战?是我们青年。新时代的民族矛盾、地域矛盾谁来应对?是我们青年。我们青年有着民族与国家未来的责任,重要的是不放下,重要的是面对再大困难也不放下对社会与人民的责任。看那广州的举牌哥,用一人之
力挑战地铁部门的措施,他不放下手中高举的牌,也不放下心中的责任;看那香港那些举着横幅游行抵制“蝗虫广告”的大学生们,为地域间的和谐相处高呼呐喊,他们不放下手中的横幅,也不放下心中的责任。
不放下责任,并不需要舍身就义,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只需要我们从点滴小事做起。不要认为偏隅一角、独善其身就是大智慧,真正的大智慧,真正对自己有益,对人民有益,对社会有益的大智慧,在于不放下!
因此,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放不下,勇于挑起重担,他才是最富有的人。【简评】
【一模作文赏析】推荐阅读:
满分作文赏析05-27
迎国庆作文赏析06-26
雨巷赏析作文12-04
中考作文范文加赏析09-12
品尝幸福的作文赏析10-24
中考满分作文赏析512-15
贵州遵义中考满分作文赏析06-29
的小升初满分作文赏析07-27
中考满分作文赏析:我的争09-17
作文 《蛙声十里出山泉》赏析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