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阅读及答案(精选15篇)
登九峰楼寄张祜
杜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据《云溪友议》载:白居易长庆(821-824)年间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寄赠张祜。
15.杜牧在诗中写了“角声”这一意象,请分析这一意象的特点及作用。(5分)
16.后人称此诗“纯乎写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杜牧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复杂情感。(6分)
参考答案:
(二)
15. 诗人登九峰楼,于黄昏时分听到号角声从城楼上响起,“角声”这一意象在百感交集的诗人听来是孤独的、凄厉的。写“角声”意象的作用在于以寂静旷漠处的号角声渲染凄凉黯然的意境,烘托诗人岑寂凄恻的心境,引发下文复杂的情感。(此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诗人用“孤起”来形容“角声”,“角声”本无孤独之说,但黄昏时分于空旷处听到,却也引起了诗人内心诸多感叹,因此答题时要抓住“孤起”与“百感衷来”分析“角声”意象的`特点,占2分;意象的作用在于营造意境、烘托心境、引发情感,因此要从意境、心境、情感三个角度答题,各占1分。)
《语文课程课程标准》对古代诗词的要求是:“诵读古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古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理解、分析和表达等综合能力。
2013年中考古诗阅读是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 (1) :
春泛若耶溪 (1)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 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 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 隔山望南斗 (2) 。潭烟飞溶溶, 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 (3) , 愿为持竿叟。
西赣州人, 其诗喜写山林, 此诗为诗人归隐后的作品。 (2) 南斗:味精美语言; (2) 感知艺术形象; (3) 描述画面意境; (4) 体会思想感情; (5) 赏析艺术手法。例如, 上述第7题中的A项和第8题中的D项都属于赏析点 (3) 的内容;第7题中的B项和第8题中的C项都属于赏析点 (1) 的内容;第7题中的D项属于赏析点 (2) 的内容;第8题中的A项属于赏析点 (4) 的内容;第8题中的B项属于赏析点 (5) 的内容。如果考生对这些赏析点了如指掌, 答题的准确率就会高很多。
失分的原因之二是考生对古诗的整体感知能力不强, 理解能力差。比如第7题中的C选, 许多考生对本诗的整体感知不够, 没有感知到这是一首诗人归隐后的作品。一般来说, 诗人都是选择人烟稀少的地方归隐。只要理解了这一点, “潭烟”就不容易理解成“炊烟袅袅”, 而是理解成潭周围的“雾气”。
失分原因之三是课后很少主动接近古诗人及古诗词, 所以对一些诗人的情况, 如生活背景、艺术风格知之甚少。比如第8题D选项, 只要考生对诗人归隐后所作的诗的风格有所了解, 就有可能选择D这一正确选项。
二、应对措施
1. 掌握课本内容, 扩大积累, 打实基础。
江西省多年来古诗词选材都避开了深奥的典故, 凭考生的积累都能读懂。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 不但要能熟练背诵, 而且要能理解、会运用, 要有意识地用鉴赏的眼光品赏作品。对教材中的其他古诗文篇目, 也要熟读, 以便积累、体验, 培养语感。
2. 明确古诗词赏析点, 提高整体感知能力。
任何一首古诗词的赏析都离不开这五个赏析点 (品味精美语言;感知艺术形象;描述画面意境;体会思想感情;赏析艺术手法) 。诗歌精美语言的赏析是其他一切赏析的基础, 而赏析精美语言重点就是赏析好词佳句。学生平时就必须以品析好词、佳句的方法为切入点, 进而探究赏析古诗词其他方面。
3. 整理积累规律, 学会方法。
通过整理提炼, 有意识地重温并积累一些古诗词鉴赏方面规律, 是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关键, 通过做一定量的课外古诗词练习检验和强化能力。
4. 加强针对性训练。
鹤冲天
□杜安世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台榭绿阴浓,薰风细。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恰是逍遥际。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
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窗外数修篁,寒相倚。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1.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对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答:
2.词的下阕重在写人,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词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 尽
□韩 偓①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②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胜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①韩偓:晚唐时曾任翰林学士,后被贬,唐亡后流寓各地。此诗即作于寓居南安时。②断云:片片云朵。
1.诗中的哪些景物描写能体现出“春尽”?请简要分析。
答:
2.颈联中有一个字是理解全诗情感的关键。请找出这个字,并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睦州四韵①
□杜 牧
州在钓台②边,溪山实可怜。
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
好树鸣幽鸟,晴楼入野烟。
残春杜陵客③,中酒落花前。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任睦州刺史时所作,时已迁官外放多年。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县。②钓台:东汉名儒严子陵垂钓处,位于富春江畔。③杜陵客:杜牧自谓。杜牧家在长安万年县杜陵原。
1.请结合颔联和颈联,谈谈你对“溪山实可怜”一句的理解。
答:
2.尾联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南堂
苏轼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客来梦觉如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1) 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
(2)这首诗的尾联含蓄别致,运用了以景作结的手法,请结合此诗分析这种手法的好处。
【参考答案】
(1)前两句描绘了睡前情景。首句写诗人“闭阁眠”之前的“扫地焚香”;次句所写的竹席“如水”、纱帐“如烟”,表现了诗人清幽的心境。后两句写诗人醒来,视线由小阁转向海天,看到的是“浪接天”的壮景,此时情感由悠然转向豁达。
(2)诗句以景作结不仅表现了清净壮美的自然环境而且与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相融合呈现出一种清幽脱俗的意境美。
赏析:
《南堂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此组诗围绕置身于南堂的种种感受而写,立意各自不同,五首分列开来,独立成篇,但又相互联接,组成一幅精美的山水人物画,表现了清静而壮美的.自然环境,表达了悠闲自得的感情,创造出一种清幽绝俗的意境。
1.下列句子的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 )
A.各式各样的挖土机、起重机,伸着长长的鹅脖子,摇着雪亮的铲子,腾跳着,吼叫着。
B.我凭舷眺望,江水滔滔,向东流去,一泻千里。
C.那长篙短篙挂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 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
D.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闪电一样快,雪片一样白,在船头画了个圈儿,不见了。
2.与下面一句话衔接最好的一句是 ( )
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探明三峡航道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_________。
A.遇险的会说:“还想冒险,不要命吗?”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
B.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遇险的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
C.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却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
D.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却要说:“不要命了吗?还想冒险?”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
3.按照思路的展开,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_。
①它的城墙赫然完整,独身站定在护城河上的吊板桥上,仰观那城楼、角楼、女墙垛口,再怯弱的人也要豪情长啸了。
②是的,没必要夸耀曾经是13个王朝国都的历史,也不自得八水环绕的地理风水,承认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已不在这里,对于显赫的汉唐,它只能称为“X都”。
③当世界上的新型城市愈来愈变成了一堆水泥,我该怎样来叙述西安这座城市呢?
④但可爱的是,时至今日,气派不倒的,风范依存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具古城魅力的,也只有西安了。
参考答案
1.C(A.摇着……伸着…… B.一泻千里,向东流去 D.雪片一样白,闪电一样快)
2.C
一首诗词, 一段史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 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 多角度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 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诗词如林, 蔚为大观, 可以说, 一首诗词, 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1935年9月的一个深夜, 杰出的诗人与领袖———毛泽东坐在煤油灯下回首长征漫漫征程。长征即将获得胜利, 他想到了这样的场景:翻阅终年积雪的岷山、趟过水流湍急的大河、穿越茫茫无际的草地、血染大渡河上冰冷的铁链……诗人心潮澎湃, 挥笔写下一首悲壮、激昂的《七律·长征》。56个字, 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 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虽然说历史和语文不可能整合成一个学科, 但当前的“新课标”要求“大语文”, 就是要求语文与其他文科的学科结合, 与生活中的“语文”结合。在教学这首诗时, 结合此诗的写作背景, 把诗和史融合, 通过作者形象的语言, 鲜明、深刻的观点, 全面了解万里长征这段历史, 将红军的高尚情操深深烙印在每个学生的心中, 能让学生站在历史广阔的背景上审视人生,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首诗词, 一幅画
苏东坡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经典古诗词所创造的意境不仅优美, 创设的画面色彩也十分鲜明, 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 通过动笔来感悟诗歌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同时, 也能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进一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词的优美意境, 品味诗词的美。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李清照所做的一首小令, 词人用词简练, 只选取几个片断, 将移动的风景和自己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 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幸福美满的心境, 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 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整首词不事雕琢, 饱含的自然之美跃然纸上。
教学时, 通过边读边想象, 品出大自然美丽而壮观的画面: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 因为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 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 因为误入“藕花深处”, 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整首词组成了一幅活动的画, 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沉醉了、无忧无虑的、活泼甚至贪玩的李清照。反复诵读整首词后, 在理解其意、体会其情感的基础上, 用具体的、生动的语言把诗词背后所描绘的那幅美丽的画面展现出来, 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一首诗词, 一份情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形象和画面都蕴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在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意境美的同时, 更要以此途径去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实现读者和文本的对话, 和作者的对话, 更深地体悟出诗家动人的情思, 感受到字里行间美妙的旨趣。
唐代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 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雪景图。全诗的意境, 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 令人读之不寒而栗, 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的立意是很高远的, 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 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 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
教学时, 引导学生在把握全诗所描绘的画面和表现的意境基础上, 从每一个字去揣摩、领悟诗人内心情感, 学生通过朗读, 发现全诗短短20个字, 字字都浸透着老渔翁难言的孤独, 每一行诗的第一个字, 即“千万孤独”更体现了诗人强烈内心情感。一首诗, 一份情如果说, “漫天飞雪”是诗人所描绘的景色图, 那么, 这“千万孤独”就是诗人借这景色所抒发的真情!
一首诗词, 一首歌
在古代, 凡是诗词佳作, 都在民间广泛传唱。诗言其志, 歌咏其声, 诗歌共鸣, 文学与艺术交相辉映。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可以通过唱来欣赏古诗, 感受语言的美和旋律的美。教学中, 通过播放古诗的吟唱录音, 让学生欣赏, 结合实际教学环境构成背景音乐, 或者让学生在体会古诗意境的基础上唱出诗的韵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学习, 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鉴于课文是以“文包诗”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古诗意思也巧妙地饱含在了浅显的白话文中, 学生在很容易就理解了诗歌的意境, 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也有一定领悟。
“感人心者, 莫乎于情”, 课堂上能调动学生兴趣的是情, 打动学生内心的是情, 震撼学生心灵的仍然是情。当孟浩然依依不舍地登上小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 消失在蓝天尽头时, 一曲婉转悦耳的《黄鹤楼送孟浩然》随之而来, 此时的李白对友人的无限眷恋之情达到最高点。在聆听的过程中, 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完全沉浸于诗人所描绘的诗境之中, 内心的学习热情也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不学诗, 无以言, 诗言志, 诗传情。阅读经典诗词,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语文这门学科博大精深, 中国经典诗词文化底蕴深厚, 作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 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上也不是孤立的, 而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 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扎扎实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了“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答: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
村 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渔村夕照
□沈明臣
洲前洲后尽垂杨,村尾村头满夕阳。
换酒醉眠高晒网,远山修竹正苍苍。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夕阳”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的内涵是否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答:
2.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傘中。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两首诗都写月夜闻笛,感情基调有何异同?
答:
2.两首诗的尾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
[本版参考答案见下期]
社日 谢逸①
雨柳垂垂叶,风溪澹澹纹②。
清欢唯煮茗,美味只羹芹③。
饮不遭田父④,归无遗细君⑤。
东皋⑥农事作,举趾⑦待耕耘。
【注释】①谢逸:字无逸,自号溪堂,抚州临川人,送江西诗派诗人。隐居乡里,布衣终身。②风溪细细纹:微风吹拂,水生细纹。③羹芹:煮芹为羹。④田父:依杜甫诗意,田父指邀请友人饮酒的农夫。⑤细君:用东方朔典故,指妻子。⑥东皋:水畔高地。⑦举趾:举脚,下田。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描写了春社时节淳美的田园风光。
B.首联描摹了一幅春雨丝丝,垂柳依依,微风细细,水波粼粼的早春图画。
C.颔联主要写了诗人在煮茶喝羹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之情。
D.颈联是说喝酒没有知音,赠妻没有物品,言中流露出哀伤之情。
2.下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格调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机和乐趣。
B.诗人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淡泊情怀。
C.全诗紧扣待字,表现诗人慵懒散漫的生活态度。
D.此诗用词精炼,用典贴切,用情真挚。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 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8.、简要分析诗中的改字的妙处。(4分)
答:
9、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
参考答案:
8、(4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个画面,以改字体现行,点明诗题山行,着一改字,将前句高复低具体化,呼应吻合。
9、(4分)诗人通过描绘鲁山层峦叠嶂,高低起伏,熊鹿林泉,云外鸡声等自然美景,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1)林空鹿饮溪一句描绘的景物,是作者远观所见还是近观所见?请说明理由。(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分析。(4分)
答案:
13、(1)是远观所见。(1分)上句霜落交代时令已是深秋,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山中树木都光秃秃的,显得疏朗空旷。林空表明诗人是透过稀疏的树枝,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3分)(回答鹿是很警觉的动物,诗人只可远观,得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或闲适自得)的思想感情。(1分)可结合任意一联分析,答案要关涉景与情两个方面。如首联: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座山峰时高时低。表明诗人正有寄情山野的闲适之情,而时高时低的山峦刚好合乎诗人的心意。如颔联: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的角度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独自出行的我迷路。好峰幽径写出了诗人游赏时的愉悦心境。如颈联,寒霜降落,熊爬上树,树林空寂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写出了山林的空旷和生机,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之情。如尾联: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诗人心中的疑问。景与情契,表现了诗人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3分)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3.前两句采用 手法,点名飞来峰上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人要到边塞,山高路远,觉得自己好像是“ ”又似“ ”一般,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了幽微难言的愁苦之情。
2.诗中五、六两句传颂千古,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从意境、色彩、用词三方面来写)
相关链接:《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到像是见了这景的。”
3.结合诗句,谈一谈王维“诗中有画”在本诗中的体现。
4.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奇观。
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环境:
,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的纯洁和执着。
2.全诗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极富 美、 美、 美、
美。
3.从文中找出几组近义词写在下面。
4.诗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5.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四、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为什么说这首诗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
5.这首诗具有怎样的风格?
五、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指作者的 生活。“真意”是指 。
2.诗中描写的景物具有 的特点。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和“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六、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3.请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不少于40字)
4.有评论者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富有“几何美”:烟直(竖线)、长河(横线)、日(圆),本诗中与此有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写的是 。诗的前四句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
2.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画面:
含义:
3.请联系全诗谈谈你对作者用“草木深”三字写景的理解。
八、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诗中写作者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的句子是什么?
2.请你赏析颔联中“遍”字的表达效果。
3.王维的诗歌称“诗中有画”,请你结合本诗谈谈此特点。
九、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沈之福之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罟(gǔ)师:渔人。临圻(qí):近岸之地,这里指江东。
1.诗歌写了哪些意象?呈现出的作者情感基调有什么变化呢?
一.提倡学生自主美读
古语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很多语文教师也注重读, 形式可谓百花齐放。然而在听诗词的公开课时, 很多时候笔者却发现读只是流于形式, 少了读的内涵, 即评与悟。评, 就是师生的点评, 尤其是要重视鼓励学生点评。悟, 就是学生对诗词形象, 思想内容, 情感, 或艺术技巧的感悟。只有把评与悟贯穿在读的过程中, 学生才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自主地学习探究活动。诗词教学中贯穿评与悟的美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理解和感悟的过程, 诗词中本身所蕴含的审美因素在美读中不断地丰富起来, 学生的激情也会在“读——评——悟——读”中不断地被激发起来。
教学案例一:苏轼《定风波》
在执教这一节课时, 我在花了两三分钟的时间后让学生自己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这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后就马上转入了这一节课的重点:自主美读。
(一) 引导学生以读者的身份读出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二) 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身份读出诗词的内容美, 情感美。
(三) 引导学生以发现的眼光, 以个性化的读法, 发现问题, 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读霸课堂”, 是我执教《定风波》这节课的特色, 整节课教师只是负责组织读的活动, 没有过多说教的语言, 留下学生读的空间与时间, 在读中评, 评中悟, 最后又由悟促读, 从而欣赏这首词所带给我们的诗情画意。当下课铃响的时候, 从同学们意犹未尽的神情中, 我知道对这首词的“读——评——悟——读”的自主美读已经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 他们必定会从这节课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迪与收获。
二.激发学生多想象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很多时候我们会遭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对诗词的意境之美阐述得淋漓尽致, 如何写景, 如何抒情, 如何炼字, 用了何种表达技巧等等知无不言, 最后问学生, 这首词美在哪里?学生却用他们的一脸茫然和摇头作为回答。教师就好像那拖船的纤夫, 一步一步地拖着学生走, 结果是, 教师上讲得浑身大汗, 学生却听得晕晕欲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学生学会任何东西, 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 因而, 这个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 人的获得不是依靠教, 而是依靠学。”因此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对意境进行体味鉴赏。
三.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
②寒风阵阵中,终究还是按捺不住内心里对春天的呼唤,于是翻开了书页急急寻找,二月里的春色便在蒹葭苍苍的《诗经》里,在唐诗宋词的韵脚里,在寻寻觅觅的眸子里闪亮起来。(A)
③“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繁祁祁。”在这个窗外依然寒气浓重的下午,当目光定格在书页中这16字之上的时候,春的气息早已先于我的感觉透过泛黄的的纸页,缭绕着清清草香扑面而来。春日返,草木盛,莺鸣枝上,白蒿重重,采得一枝在手,余香轻轻拂面,春天就在这样一种古典的情怀中铺展、荡漾开来……原来,在千年之前,早有这首出自《诗经·小雅·出车》的小诗,已将春天的意境渲染得如此婉约而动人。
④“暖雨睛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生于乱世中的才女李清照的一首《蝶恋花》读来更令人怦然心动。暖阳融融.睛风缕缕.冰消雪融,沉睡了一冬的思绪,终于在含情柳眼婉约梅腮中飞扬起来。(B)“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那吹皱的,岂止是水呢,也是满池波动的心思啊!一句“春心动”,不知撩动了多少闺中少女细细密密如柳丝儿般缠绕心头的心事。
⑤追随着女词人的足迹,来到她《减字木兰花》的卖花担上,寻找另一种春天的风情。但见得“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一担春花,泪染轻匀,如红霞万朵,晨露犹带,此时眼前之花已非花,乃是词人一种心情的写照。读着读着,仿佛叫人看到了千年之前的那样一个清晨,忽闻得卖花人吆喝声的易安,笑微微翩翩然从屋内闪出,精挑细选出一支沾满朝露的鲜花来,对着菱花铜镜流连顾盼看欲簪还休:生怕花艳压人妆,又想人面娇胜花,于是踌躇复踌躇的心情便在这一担花中次第开放……
⑥领略过易安的水样柔情,再漫步到杜甫堂中去感受一番男儿眼中的春天——“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杜甫一直被冠名且被公认为现实主义诗人,其实他亦有被人所忽视的柔肠婉转的.一面。就凭他《曲江对雨》里的这一句,那别样的春色就足够让我们在其间尽情倘佯了。试想,在一个微雨迷蒙如烟缥缈的春日里,雨落花湿,犹似胭脂著水,伫立于绿水青岸,情深款款,凝神而立,且看水中青荇飘摇,河畔翠带牵风,细细品味着春天的大自然赠予的这份厚礼者,又该是何等的惬意与畅然!
⑦春天从《诗经》泛黄的纸页中舞过,,春天在杜工部的笔下摇曳,春天是如此多姿多彩。
⑧沉浸在诗词韵里,张开心灵的眼睛。读春,你还会发现,春天的情怀又何止一种呢?万千的伤春之绪与惜春之情,尤其是面对桃红谢了晚春匆匆将逝之际,更有无数文人墨客难遣的情怀寄于其中。“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那是无尽的落寞失意与无人能解只可意会的一种感伤在诗句间流淌啊。只是在这个寒意仍浓,花事还早,春色尚不足的初春时节,也许是不宜搬出来伤怀的。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2).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5、(1)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2)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
一、纵向连缀,引领探究
古诗词群文阅读的目的当然不只是多读多背几首诗词那么简单,要引导学生阅读、比较、分析、探究,学会求同或辨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议题的设置至关重要,有它统揽全局,阅读才得以深入、升华,而选择怎样一组诗词直接关乎议题的设定。笔者发现,教师在选文并设计议题时,大多着眼于横向角度。比如“送别诗群文阅读”,以李叔同的《送别》引入,然后学习组诗《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赠汪伦》……学生多元感受送别诗的特点固然好,但比较阅读方面却往往无法深入,学生汇报来汇报去,形不成一个新的认知。再比如“山水诗群文阅读”,安排了《鸟鸣涧》《竹里馆》《山居秋暝》……这些诗文虽然都描写山水,却也难以形成一个主旨明晰、相对系统的学习场。每首诗独立的味道更浓,诗与诗之间缺乏内在的紧密联系,在促进深入交流与思维延展上显得力不从心。
笔者以为,既然群文阅读教学核心是强化思维方式,那么,古诗词群文阅读就可以尝试以纵向的角度将能够产生某种关联并引起学生深度思考的诗词连缀起来。如笔者设计的“田园诗情———辛弃疾组词教学”课内群文阅读课,以纵向连缀的方式选择了辛弃疾三首不同时期的词———《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前两首写“喜”,后一首写“忧”。我们知道辛弃疾有两种词特别突出,一种是豪放沉郁的爱国词,一种是清新明丽的田园词。这两类词贯穿了他的一生,极具代表性,选择这三首词以“辛弃疾的田园梦”为议题,不仅能够借此了解辛弃疾词作的特点,更可借助这一“喜”一“忧”的矛盾冲突设计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并以此为抓手,帮助学生深入研究辛弃疾的生平轨迹,引发他们课外大量阅读辛弃疾诗词的兴趣。
在品味前两首词的词眼“最喜小儿亡赖”的“喜”和“稻花香里说丰年”的“香”(辛弃疾闻到“稻花香”心生喜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香”也是“喜”)之后,教师设疑:无论是低小的茅檐、儿子劳动的场面,还是夜里听到蝉鸣、闻到稻花香,在我们看来这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作者为什么会发自内心地欣喜呢?课堂沉静下来,学生感到困惑,开始静静地思考。此时教师要求学生诵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进一步引导:此时此刻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都被金兵占领,忧国忧民的辛弃疾本应内心凄苦,为什么反倒“喜”呢?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受到启发。通过不断地对比阅读,他们渐渐形成共识,发现辛弃疾“喜”的缘由是目睹过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所以当他看到虽低小却祥和的茅草屋,闻到这阵阵稻花香,怎能不情不自禁地欣喜呢?辛弃疾多么希望全天下的百姓都能够拥有一间这样的茅屋,都能安居乐业……这样,学生的思维随着辛弃疾不同阶段诗词的出现而层层递进,不断走向深入。学生不仅学习了三首词,透过三首词了解了辛弃疾的一生,还激起了阅读更多辛弃疾诗词的兴趣。
二、横向连缀,指向表达
知诗人、解诗题、品字词、想画面、悟情感,这些是我们教学单篇古诗词常用的手法,如果在指导古诗词群文阅读时依然使用这样的“武器”,压缩其中每个环节的时间,把群文阅读变成单篇阅读教学的机械累加,那就无异于南辕北辙。笔者以为,群文阅读应着眼于大局,而不是各自为政。在议题统领下阅读教学的走向应指向语言运用,提炼这一组诗词的语用点并以此横向连缀,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古典文学创作的密钥,领悟写法,有效迁移。比如“田园诗情———辛弃疾组词教学”中的三首词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都是既写见闻,又写感受。教学时可以用这样一个语用训练线来贯穿整个学习:在学习第一首《清平乐·村居》时引导学生思考词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什么,提炼出学法,再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其他两首词。学生通过学习讨论得知,作者在日观“村居”时看到了低小的茅屋、恩爱的老夫妻和勤劳可爱的孩子,听到老夫妻好听的吴音细语,感受到了村居的祥和。在夜行“黄沙道”时看到明月、惊鹊,听到蝉鸣、蛙声,闻到稻花香,感受到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在“郁孤台上”看到行人泪和遮住长安的崇山峻岭,听到“鹧鸪”的啼叫,感受到了百姓的流离失所。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是吟诵,当学生感悟到了词的“所见、所闻、所感”之后,教师又可以利用这一训练点设计一个勾连整组词的环节。如下:
师:这些地方百姓的生活原来是什么样子的?
生:幸福、祥和、舒适。
师:这个地方的景色原本是怎样的?
生:优美、宁静。
师:现在呢?
生: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师:这个地方的白天原本是———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清平乐·村居》)
师:这个地方的夜晚原来是———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师:现在呢?
(生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师:几十年后,元朝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辛弃疾笔下的“村居”还在吗?大胆想象,它可能已经……溪上再也看不见(生:青青的草),取而代之的是什么?翁媪呢?大儿还在锄豆吗呢?中儿还在织鸡笼吗?那么《清平乐·村居》可能就变成意境完全不同的另一首词了……
(生开始填词:茅檐破小,溪上焦黄草。梦里吴音……)
以“所见、所闻、所感”这个语用点来横向连缀三首词,不仅能把握这三首词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体悟好的诗词是怎么写出来的,那就是———只要抓住典型的“所见、所闻”营造清晰意象,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不言而喻了。通过这样的语用训练,学生对诗词的写法有了较充分的感知,以至于能改写一两句词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故事连缀,引发期待
群文阅读因其课堂容量大,又涉及比较、分析、探究等密集的思维活动,总给人“抽象过头而生动不足”的感觉,操作起来很容易滑入抽象说理的窠臼。如此,难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如果把教学环节设计成类似于鉴赏分析,那么以一组诗词的学习为“引子”带动学生阅读更多的相关诗词的初衷便无从实现。群文阅读如何化抽象说理为生动形象,是每个群文阅读实践者要思考的问题。古诗词的群文阅读设计要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情感,让他们觉得有意思。用什么样的文本组织形式才能让学生喜欢呢?笔者以为,把诗词内容故事化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讲故事最有趣,也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再以“田园诗情———辛弃疾组词教学”为例。《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两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后隐居江西上饶一带时写的,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则是他此前任江西提点刑狱时所作。根据这样的史实,笔者设计了以故事的形式连缀三首词的教学环节。导语设计如下:
有段时间辛弃疾隐居在乡下,一天,他在乡间行走。远远望去,映入眼帘的是……
走近一点,哎,有声音!那是……
放眼四周,他看见了三个孩子,老大……老二……
最可爱的要数……(引读《清平乐·村居》)
感受了宁静祥和的村居氛围后,辛弃疾继续前行。天色渐晚,得找一个地方住宿呀,前面就是黄沙岭,他依稀记得那里有一个客栈。想起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老夫妇,何不也去喝一杯呢……想到这里,辛弃疾不由得加快脚步。接下来的故事就在这首词中……(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几杯酒下肚,辛弃疾想起了金兵在占领区烧杀抢掠,百姓备受金兵杀戮、流离失所的惨烈场景。想到自己屡次被贬,纵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痛苦万分,想起了写在江西造口壁上的那一首词……(学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纵向连缀引领探索,横向连缀指向语用,故事连缀则力求化抽象为生动有趣,这样内勾外连,让古诗词的群文阅读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活实际建立起某种联系,帮助学生找到古诗词群文阅读的密钥,去感受并传承那源远流长与令人魂牵梦萦的国学经典。
摘要:针对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设计单一、探究不足、教学抽象等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纵向的角度选择议题连缀诗词,引领深度思考;以横向连缀的方式抓住语用点,使群文阅读指向表达;以故事连缀的形式,化深奥抽象为生动有趣。如此内外勾连,在古诗词群文阅读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之间建立起联系,帮助学生找到古诗词群文阅读的密钥。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强调的是自主探究,尊重的是人文精神,落实的是深度开掘。
在自主、人文、深度的理念之下,笔者在高一阶段进行了专题性的古诗词阅读教学,一共用了5课时。为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规定了专题阅读的范围,内容涉及8位诗人的30首诗词。
一、登台交流
诗词阅读第一步,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查词典疏通文字,然后通过翻阅相关唐诗宋词之类的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诗人生平和作品背景,以帮助自己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为交流、诵读和鉴赏打下基础。这一步很重要,关系到诗词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有必要向学生讲清楚。
第二步是学生上台交流,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告诉其他同学。他们俨然是一位位老师,讲诗人经历,讲诗词背景,有的还讲诗词误读。为了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他们不仅“讲”,还一边板书,一边放幻灯片。通过这样的交流,同学们不仅了解了相关的资料,还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他们的充分准备,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需要我们读更多的诗词和与诗词相关的文章,以便在适当的时候表达一下简洁而中肯的想法,使交流步步推升。
因为是诗词,而不是其它文学作品,所以通过交流,能很好地唤起学生潜在的诗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有一位学生说自己在读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时,对“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有一点疑问:下雪和饮酒是两回事,诗人怎么把它们扯在一起?上网一查询,看到洛夫《诗人与酒》的文章,才忽然明白了诗的意思。文章中有这样一节:
岁末天寒,近日气温骤降,唯一的乐趣是靠在床头拥被读唐诗。常念到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小时候读这首诗,我只能懂得四分之三,最后一句的味道怎么念也念不出来,后来年事渐长,才靠一壶壶的绍兴高粱慢慢给醺了出来。
二、亦诵亦歌
诗词不是冷的,而是热的,它流淌着诗人的情感。要让学生有效地感受诗词,诵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古人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元人赵文说:“诗之为教必悠扬讽咏而得之,非如他经可徒以训诂为也。”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味到一种情、一种意、一种韵味、一种意境。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体会到了苏轼那恢宏的气势;读“杨柳岸,晓风残月”,感受到了柳永那婉约的诗风;读“念天地之悠悠”,读“西出阳关无故人”,品味到的是不尽而永恒的孤独感;读“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领略到的是大丈夫的满腔豪情。通过读诗,学生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加深了对诗歌本体的理解。一般的诵读,我们平时上课时也在进行,或老师读,或学生读,或听录音。为激发学生的读诗热情,笔者鼓励他们用各种形式来诵读,可以是配乐诵读,可以是唱和诵读,可以是男女诵读,还可以是集体诵读,等等。
除了诵读,笔者还倡导学生们唱歌。这里所说的“唱歌”,是唱一些含有古诗词成分的歌。学生读了一些诗词之后,一般都能找到相应的歌曲。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幻作滔滔一片潮流。”(《上海滩》主题歌)“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涛声依旧》)等等。为了增加唱歌的气氛,还可以配上DV片。不过唱歌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要把握好渲染的度,切忌成为音乐课。
三、改写诗词
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是含蓄,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含蓄如传统国画中的“留白”,留下的空白越大,供读者联想、补充、再创造的余地也就越大。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古诗词是想象的艺术。让学生阅读古诗词,其实是锻炼他们的想象力,而锻炼的最好方式是改写。改写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缩写、扩写和文体改写等,其中文体改写中训练得最多的就是把诗词改写成散文。
要把诗词改写成散文,首先要明确诗词和散文的相通之处。散文和诗词都具有意境。散文的意境是指散文家把观察社会生活而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熔铸于所描写的生活图景之中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词的意境是指作者通过自己所选择的意象而把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其次是变诗词的语言为散文的语言。一般按照诗词作者的行文思路,把这些断断续续的意象通过自己的想象而构思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然后再把它扩充为环境描写。同时要设定叙述主人公的活动情景。诗词中的抒情主体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显现的抒情主体,一种是隐藏的抒情主体。对于前者,叙述主人公的活动情景比较简单,我们只要通过诗词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给抒情主体加上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等就可以了。对于后者,学生在改写时必须让抒情主体显现出来,使之符合散文的特点。
四、鉴赏批评
笔者认为,古诗词阅读的最高层次是鉴赏批评。作为高一学生,能对诗词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已很不错了。关于如何鉴赏,一是让学生研读《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中的相关鉴赏文章,二是老师在鉴赏技巧上作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具体来说,鉴赏批评诗词,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从语言上鉴赏。诗词不同于其他文体,主要的区别是语言,因此从语言入手是最根本的方法。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诗虽然有“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等词,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就写出了春色虽好但无人欣赏的孤寂之境,抒发了对诸葛亮身后遭遇的深切悲悯之情,以及对当代英雄的企盼和呼唤。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因为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到的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二从语法上鉴赏。古人的语言表达习惯不同于现代人,这一点在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潜咏细玩,可能会体悟到这首诗独特的形式和所蕴含的诗意,但如果不明白诗词的语法特点,很可能会误读。如把省略的部分补上去,完整的表达就是这样:昨夜雨疏风骤,(女主人)浓睡不消残酒。(女主人)试问卷帘人(今天天气如何),(侍女)却道“海棠依旧”。(女主人纠正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三从诗意上鉴赏。领会诗意,这方面学问最大。中国的诗词,尤其是比兴诗,都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马光语)。如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乍看,是一首写新嫁娘情怀的诗,其实是作者进京应考时,呈给张籍投石问路的诗。作者把张籍比做新郎,把主考官比做姑舅(公公、婆婆),把自己比做新娘。张籍领会了朱庆余的意图,并对他的才华作了肯定的回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五、检阅成果
前面4课时,如果从表达的角度来看,前2课时重在口语表达,后2课时重在书面表达,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很好地体现了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因为是自主探究,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强化。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独特体验、创新发现,会因个性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老师应该给以更多的尊重和鼓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读诗,乐于探究。
第5课时的重点是检阅阅读情况,一是公开答辩,二是自我评价。
用答辩的方式来上课,学生很感兴趣。为保证答辩的质量,我要学生自我组队(以探究的相近内容来组合,以便台下交流、台上补场),自我推荐。组成4个队,每队3人,轮流上台接受同学的提问。由于有了前些日子的阅读和探究,每位上台的学生自我感觉都比较好,他们的自信、坦然是笔者所没有见过的。虽然在同学们出其不意的提问下也难免会出现尴尬,但跟整个热烈的课堂气氛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最后回顾总结,进行自我评价。以下5道题目中,前4题各有3个备选答案,可以打勾打叉,也可以另外补充答案;第5题是文字题,谈自己今后的打算。
1.通过上台交流,我感觉自己——
①胆子比以前大了,想表达的欲望也增强了。()
②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对学习诗词的帮助是比较大的。()
③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欠缺,希望抓紧时间弥补。()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我发觉自己——
①变得更自信了,懂得如何通过语速的控制来表达情感。()
②读懂了诗词的含义,明白了“读书百遍”的道理。()
③拘谨,放不开,还处理不了诵读的语速。()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改写过程中,我知道自己——
①有很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把诗词的“空白”合理地填补起来。()
②能编写故事,但不善于写景。()
③联想、想象能力不够,需要在“扩”字上用劲。()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写鉴赏文章,我发现自己——
①有较好的鉴赏能力,懂得诗词的精妙所在。()
②有较强的理性思维,但不懂得鉴赏的要求和度的把握。()
③懂得鉴赏的规则,但不能较好地表现出来。()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诗词就是阅读经典,它对人的素质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我打算今后。
笔者把诗词阅读分解成5步,即5课时,其用意是不想就诗词阅读而说诗词阅读,而是想让学生通过这样的阅读方式,明白诗词阅读不仅能扩大知识视野,了解诗人的志趣、情操,还能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作文水平;同时更明白诗词阅读的提高最终在于激发兴趣,在于潜移默化,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腹有诗书气自华”即是如此。事实上,经过这样的专题阅读之后,学生的阅读热情空前高涨,阅读质量也得到了根本的改观。
记得顾之川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阅读方式。”笔者就试着做这样的改变。
【诗词阅读及答案】推荐阅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阅读答案09-09
现代文阅读及古诗词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01-06
古诗词阅读欣赏07-25
小学古诗词的阅读06-27
筑梦诗词欣赏阅读07-14
小升初古诗词阅读07-22
古诗词阅读送别诗09-26
古诗词鉴赏习题及答案12-15
寓言童话阅读及答案05-29
空巢阅读练习及答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