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计划免疫名词解释(通用11篇)
学前儿童家长的儿童观学前儿童家长的儿童观是指学前儿童家长对学前儿童的认识和看法。主要指学前儿童家长对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权利和地位、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发展规律的认识。
质的研究对教育现象进行“质”的理论思辨。“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质研究的主要功能是“解释”,对研究对象做出“应该如何?”的理论分析和阐述
正面说理法指的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启发、引导和提高孩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和思想认识,从而使幼儿心悦诚服地接受家长的教育,进而养成量很高的期望行为的方法
家庭教育指导原则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是指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指导者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家庭教育指导的反映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它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家庭关系的特点、性质在亲子关系上都得到充分反映。
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技能、行为规范,逐渐适应社会生活,满足社会需要,与社会和谐发展,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
学校教育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学校的行政领导、教师都是经过专门的培训,并且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业务考核、品德鉴定,具有教育知识和能力的专业人士,总之,学校教育有严格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
共同成长原则共同成长,是指在家庭教育指导的整个过程中,随着指导工作的推进,使参与其中的组织管理者、指导者、家长和学前儿童四类对象都得到发展并一起成长
家长教育观念
家长教育观念是指家长在怎样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价值标准和认识 常规 指的是一种学习的行为,经过反复练习以后,刺激与反应间的大脑中枢遗留下牢固的通路,以后再遇到相同的情境,即可不用思考仍表现出相同的反应
非期望行为指的是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活动不合乎父母所认定的社会要求,出现行为偏差
祖辈家长祖辈家长是指在父母亲长一辈的家长,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
榜样示范法指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身良好的思想行为品德以及典型人物的优良到的风范去感染孩子、教导孩子的教育方法
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是指学前儿童家长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它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家长教育能力是指家长在一定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运用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解决在家庭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培养使子女健康身心发展的机智、策略、技能和技巧。
暗示提醒法指的是父母用含蓄、间接、简化的方式对幼儿的心理、行为实施影响,并能迅速产生效能的一种家庭教育方法
情报研究是通过了解家庭教育某一领域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把握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组织管理提供依据的一种研究方法
学习型家庭是以终身学习为理念的,是一种家庭文化,是家庭成员之间互动的过程,学习型家庭还是现在和未来家庭的理想图景、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
个别指导形式指个别指导者与个别家长之间通过对话、书信、电子邮件等手段,围绕着儿童成长的问题进行的“一对一”的沟通方式
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学校的行政领导、教师都是经过专门的培训,并且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业务考核、品德鉴定,具有教育知识和能力的专业人士,总之,学校教育有严格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社会化、教育社会化的实现模式,就是以一个街道、一个乡或一个区为范围,将这个社区里的机关、企业、学校等组织起来,共同关心这个社区内的年轻 一代的教育。
1 流动儿童的特点
流动儿童一般是指“户口不在居住地, 或户口在本地而人在外地居住时间在3个月以上儿童[1]”。多数来自边远的贫困地区, 一般为外来打工或经商人员的子女或逃避计划生育处罚的超生子女, 是传染病高发人群。其家庭一般经济条件较差, 家长无固定职业和居所, 健康意识落后, 文化水平低, 免疫接种意识薄弱, 认为接种不接种一个样。
2 流动儿童的免疫状况
流动儿童由于流动性大, 居住混乱, 漂泊不定、隐匿性强没有定所, 不易管理, 计划免疫服务难以开展, 容易出现免疫接种漏洞, 尤其流动儿童聚集的农贸市场或建筑工地等接种率最低。调查显示, 流动儿童居住时间的长短, 直接影响着建卡率和接种率[2], 有少数流动儿童出现了免疫空白现象。还有就是流动儿童对当地的生活环境不熟, 不知接种点在哪, 更不知国家计划免疫政策。迟种、漏种现象极为普遍, 处于失控状态。流动儿童总数占社区儿童总数比例较大, 存在“三低”现象。“三低”即建卡、建证率低, 单苗接种合格率及四苗覆盖率低, 免疫水平低。
3 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
3.1 政府牵头, 建立地方性法规:
计划免疫是一项国家强制性工作, 政府牵头, 建立地方性法规有利于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 “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是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承诺, 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是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重要标志。政府牵头, 建立地方性法规, 把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纳入政府职能部门的年初工作计划, 年终考核指标的重要内容。调动社会各方力量, 协调卫生、工商、公安、劳务等职能部门对流动儿童的管理监督, 成立流动儿童管理领导小组, 负责本辖区的流动儿童领导和报告工作, 加强流动儿童的户籍申报, 定期进行流动儿童调查, 准确掌握本辖区内流动儿童动态情况, 建立并完善流动儿童报告制度, 造册登记流动儿童具体情况。深入流动儿童集中的区域, 如出租屋密集地、建筑工地、农贸市场等收集资料进行建卡、建证、摸底登记与查漏补种摸底登记与查漏补种。设立计划免疫专项资金, 保证冷链设备、疫苗运转等经费的落实, 促进计划免疫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但是流动儿童迟种、漏种、等现象, 严重影响了计划免疫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 全社会要高度重视起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 由政府牵头, 建立地方性法规。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 完善计划免疫管理制度, 用法律法规规范计划免疫工作健康发展。
3.2 加强部门间的协作, 统一规范管理:
发挥教育部门、宣传部门的职能, 广泛性地宣传计划免疫知识, 联系工商、公安、计划生育、交通等有关部门收集流动人口资料。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动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 入托、入学要查验计划免疫接种证, 依法加强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建立健全流动儿童管理制度, 特别是大型招工或劳动输出, 必须经过流动人口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给卫生防疫部门及时反馈上报流动人口资料。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主动性。实行流动儿童预防接种证制, 对流动儿童居住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的, 都要当作当地儿童一样建立接种记录。为其建卡、建证, 发给预防接种证, 对于漏种的疫苗及时进行补种或重新按程序进行接种, 同时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时间, 保证流动人员计划免疫工作的质量。建立春秋两季查验儿童免疫接种证制度并及时进行查漏补种。
3.3 建立计划免疫信息网络管理系统:
各县、各乡镇之间建立计划免疫横向网络, 把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卡建证手续, 录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 对流动儿童一旦发现, 及时建卡和转卡、补种。现住地及时为流动儿童建立相应的计免接种卡、证, 两地建立联防制度, 互通信息, 及时联系, 消除免疫空白。
3.4 加强接种人员的培训, 提高接种队伍的素质:
计划免疫接种过程中规范操作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家长对计划免疫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加强对接种人员的培训, 提高接种队伍的素质, 对搞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3.5 建立稳定的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队伍:
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完善的服务机制, 针对流动儿童居住的高度集中性和春节及农忙时的流动性, 在流动儿童较多的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都市村庄常年开设计划免疫接种门诊, 对流动儿童做到随到随建卡、及时接种。并为为流动儿童提供上门服务, 促进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的管理。提升预防接种门诊服务能力。加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队伍建设;严格流动儿童接种卡 (证) 建证和转证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接种活动, 扩大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面。
3.6 扩大卫生宣传, 普及免疫知识:
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 有针对性进行宣传充分利用每年的4.25计免宣传日和脊灰强化免疫日等大型活动通过广播、电视、版报、横幅、宣传单等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计划免疫知识宣传教育。介绍传染病的危害性, 宣传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开展流动儿童家长及其监护人的计免知识宣教工作, 调动流动人口参与计划免疫的积极性, 让家长了解流动儿童同样享有的国家计划免疫免费接种的权利, 使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能够健康有序发展下去。
总之, 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已经成为计划免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提高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 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消除免疫空白, 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全民的责任。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肩负起这项圣神而光荣的使命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管理做出应有的供献。
参考文献
[1]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92.
关键词流动儿童 计划免疫 管理
影响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的因素
①居住分散,流动性强:流动儿童家庭居住分散,流动性大,有的未在当地流动人口管理部门登记,处于失控状态,常规的计划免疫宣传及当地预防接种门诊的预防接种通知无法到位,易造成免疫接种空白点的出现。②对接种疫苗的认识不足:流动人口主要来自边远或贫困地区,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卫生知识懂得的也较少,对接种疫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不能积极主动与当地卫生部门取得联系,造成漏种。③宣传未到位或方法欠完善:流动儿童家长职业不稳定,大多无固定住所,或家庭条件较差,无法看电视或听广播,常规的宣传可能不到位。
管理措施
①取得領导重视与支持。我院有业务副院长分管计划免疫工作,有计免科具体负责工作落实。建立有相对稳定的计划免疫人员队伍,所有人员均通过正规培训,取得《吉林省计划免疫预防接种资格证》。②提高卫生人员水平,加强计划免疫队伍建设 按1/万以上比例配备计划免疫专业人员,我院现有计划免疫人员11人,热爱计划免疫工作,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并且经常加强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具有适宜的业务水平的一支队伍。③分段管理,责任到人 每天安排下地段时间,每人对自已所分管的地段轮流寻访,挨门逐户地调查流动儿童,在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地方,如建筑工地、农贸市场广泛张贴免疫接种通知的办法,来提高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率。④广泛进行宣传:由于流动儿童家长文化水平、生活条件等有关因素的影响,致使部分儿童家长仅知有病看病,不知无病防病,我们通过面对面、接种点的宣传版块和在每年4月25日的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6月1日国际儿童节,OPV强化免疫宣传等,利用版报、画廊等多种传媒、多种方式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卫生知识水平,顺利开展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⑤认真组织调查,加强多部门合作 地段医生每月到管辖的地区进行调查登记,并与公安、计划、教育、工商等社会其他管理部门合作,摸清流动人口的底数和基本情况,尤其对市场、小区等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区进行深入调查,对流动儿童及时建立免疫接种证,查漏补种,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⑥规范化管理 实行流动儿童预防接种证制,强化预防接种措施的管理,对流动儿童居住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的,为其建卡、建证,发给预防接种证,对于漏种的疫苗进行补种或重新按程序进行接种,同时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时间。
结 果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使我院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得到明显提高。
讨 论
据2006年统计,其中0~7岁常住儿童为4159人,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100%,流动儿童为900余人,但计划免疫接种率只达到80%左右,接种率明显低于常住儿童。要想提高流动儿童接种率,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十分必要。在长期的计划免疫工作中,对流动儿童的管理应坚持象流动人口管理部门那样,建立流动儿童登记制度,积极向儿童家长宣传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性和告示当地儿童预防接种的时间、地点及相关事宜,做到宣传及时、服务及时,工作中改进对流动儿童服务的态度,提高优质的免疫服务。“让每个儿童都能按时接种疫苗”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通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我院分管的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余晓琼,路秀平.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中国计划免疫杂志,2005,11:73~75
2 何建平.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80~81
摘 要:人自从呱呱落“地”以后,就不断理解着世界,体现生命和存活的作用,那些看上去很“浅薄”的哲学和科学思想,以及“简单”的艺术手法,无不体现儿童对世界的理解。但在现实社会中,成人无法正确地理解儿童的理解,用成人的意识强加给儿童,成人要通过尊重儿童的理解,“澄明”、“阐亮”和平等对话来转变这种目前状况,还儿童一片新鲜的世界。
关键词:哲学解释学;理解;儿童;成人
后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这种对理解内涵的深刻揭示,其实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不断凸显。儿童也是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理解。但在现实生活中,成人处处制约儿童、压制儿童的文化。我们应该从理解的内涵中得到启迪,让儿童的理解有一片新的天地。
一、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理论
哲学解释学认为任何理解都依赖于理解者的前理解,“人绝不会生活在真空中,在他有自我意识和反思意识之前,他已置身于他的世界。他的文化背景、传统观念、当时的知识水平和思想状况等等一切,他一存在就为他所有,影响他、形成他”。海德格尔指出,“此在的作用——亦即整个世界的作用——不是说被理解后才呈现在理解者面前,而是随着理解被展开,不是说理解发现了这些早已存在于某处的作用,而是随着理解的展开‘生成’了作用”。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一种以理由为中心的对话,一种在问和答的辩证过程中被揭示出来的东西,对话是理解和视界融合的途径。
二、哲学解释学的核心话语——理解
后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理解是人的生活的本源性的生活方式。海德格尔认为,人文科学的真理绝不是认识与对象之间的合乎一致。作用的本质就是存在的去蔽,存在的去蔽就是作用的生成过程,作用的生成过程即为理解过程。有学者主张“理解”与“学生生命”之间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提出作为精神作用的生命而言,精神作用的生成过程就是一种理解过程,理解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存在方式。儿童作为人,也有其主体性,也有其生活的`世界,也有其理解。所以,我们不能忽视甚至贬低儿童的理解。
三、成人对儿童理解的态度
1.充耳不闻
4岁至6岁儿童提的理由很多,成人很烦,所以对儿童对世界的理解充耳不闻,不予以理睬,殊不知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做法,扼杀了儿童探索的兴趣和创造性。
2.随意糊弄
儿童有自己的理解,虽然并不符合成人的标准,但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不能全盘否定,随意糊弄。我们要站在儿童的世界,把儿童当作世界的主体,更好地理解儿童对世界的理解。
3.极力压制
理解不是简单地获得“对象”的知识,它关心的不仅是真,而且还有善和美。过分的追求“客观知识”,压制实践理性追求的“善”,从而把儿童对世界的理解中的善和美给抹灭掉,忽视了儿童本身存在的作用,不利于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
四、从哲学解释学的角度理解儿童的理解
1.尊重儿童的理解
从儿童对周围环境好奇、(出声或不出声地)发问、观察并对现象进行解释,这一过程被刘晓东博士称为“儿童的科学”。童年爱因斯坦对磁石的解释是泛灵论的。古代的科学与儿童的科学颇为相似。儿童的艺术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童年生命的律动。在儿童眼里,宇宙万物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
2.成人要“澄明”和“阐亮”
理解的前提是成见和传统。理解不仅是智力活动,理解还是人存在的一种历史过程,理解是人生命的本质和表现。成人对儿童的偏见,我们要“去蔽”,要“澄明”和“阐亮”。这要求师生之间作为平等的主体相互理解。特别是教师一定要转变“师道尊严”的旧观念,放下教师的架子,多一些宽容,少一丝苛责。
3.平等对话
在哲学解释学学者看来,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理解”与“对话”关系。在对话中,双方通过沟通理解对方的作用。通过对话,理解者与被理解者双方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又倾听对方的观点,在认识自己与认识他人的基础上达成新的理解,生成新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第二章
1.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对自身成分形成耐受,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免疫自身稳定)。
第三章
2.抗原(antigen,Ag):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效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半抗原(Hapten)/ 不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反应性(又称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4.表位(Epitope)/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
5.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Fossman抗原: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如溶血性链球菌M蛋白)6.佐剂(adjuvant):预先或同时与抗原注入体内,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第四章
7.抗体(Antibody,Ab):浆细胞产生的一种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8.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9.高变区(HVR)/互补决定区(CDR):免疫球蛋白可变区(VH和VL)中与抗原互补结合的部位,该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高度可变。VH和VL中各有三个。
10.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McAb):单一杂交瘤细胞产生的,仅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1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的Fab段结合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Fc段结合杀伤细胞,介导杀伤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12.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抗体或补体结合细菌等抗原,又结合吞噬细胞,介导吞噬细胞对细菌等的吞噬。(吞噬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第五章
13.补体(complement,C):存在于血清、组织液、细胞膜表面,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并参与免疫的一组蛋白质,又称补体系统。
14.攻膜复合物(MAC,membrane attack complex):即C5b6789n,该复合物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面,使细胞溶破死亡。
第六章
15.细胞因子(cytokine,CK):细胞分泌的,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在细胞间发挥
30.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能够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简称pMHC)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31.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professiona APC):指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较强的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的能力。32.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non-professional antigen presenting cell):通常不表达或低表达MHC-II类分子、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但在一定条件下可诱导表达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较弱的加工和提呈抗原的能力。33.树突状细胞(DC):是一类成熟时具有许多树突样突起,能识别摄取加工外源性抗原,并提呈给初始T细胞,诱导其活化增值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第十二章
34.特异性免疫应答: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活化增殖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的全过程。
35.细胞免疫应答:初始T细胞特异性结合pMHC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进而清除抗原物质并产生免疫调节的过程。
36.MHC限制性:T细胞在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肽的同时,还必须识别复合物中的自身MHC的特性。
37.记忆性T细胞(memory T cell,Tm):是对特异性抗原有记忆能力的长寿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能启动更迅速有效的再次免疫应答。38.免疫突触(immunological synapse):T细胞表面的分散的TCR与pMHC相互结合后,向T细胞和DC的接触面中央移动,形成中间为多个TCR-pMHC,周围是共刺激分子的相对封闭的结构。
第十三章
39.初次应答:机体初次接受适量抗原刺激后产生的、缓慢低效短暂的免疫应答。
40.再次应答:初次应答后,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迅速高效持久的免疫应答。
41.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特异性结合抗原后,活化增值分化为浆细胞,进而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42.体细胞高频突变:在抗原诱导下,生发中心母细胞IgV区基因发生高频率点突变的现象。43.抗体亲和力成熟:表达高亲和力BCR的B细胞会优先结合抗原并得到增值,并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
44.Ig类别转换:B细胞在受抗原刺激后,首先合成IgM。但在Th分泌的细胞因子的调节下,B细胞的重链V区基因保持不变,C区基因则发生重排,最后转为合成IgG等类别的抗体。
第十四章
45.非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机体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非特异性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或体内“非己”抗原物质后,迅速活化、吞噬杀伤清除的过程。46.模式识别受体(PRR):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血清中,能直接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或体内“非己”抗原物质表面的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的受体。47.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是指某些病原体或其产物所共有的特定分子,可被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结合。
结果:18499例接受计划免疫的儿童经过全程护理指导后,皆接种成功,仅有5例出现发热,皆经对症处理后消失。
结论:针对实施计划免疫的儿童接种疫苗时给予全程护理指导,可以明显提高安全性,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值得借鉴。
【关键词】计划免疫;儿童;疫苗接种;全程护理
当前,计划免疫已经成为一种预防疾病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儿童疾病预防中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也得到了家长的普遍重视。
为了进一步分析儿童计划免疫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我科针对接种疫苗的计划免疫儿童展开了相关护理研究,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年1月-2013年12月接种疫苗的计划免疫的儿童18499例,皆由本人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
其中包括男性儿童10012例、女性儿童8487例;年龄在1个月-11岁之间,均值3.1±0.8岁;疫苗类型包括脊髓灰质糖丸、百白破、乙肝疫苗、麻疹疫苗等。
1.2 方法
1.2.1 接种前护理:1)建立健康档案:针对接种疫苗儿童的健康状况建立健康档案,以便在每次疫苗接种前可以做好通知工作,即将疫苗的种类、接种时间、接种对象,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等告知儿童及其家属,每次接种后则应将下次接种相关情况给家长解释清楚。
2)宣教与指导:护理人员应将疫苗物理学特征、禁忌证、适应证等告知家长,以此提高家长对疫苗的了解,尽量取得他们的配合,从而积极鼓励儿童消除恐惧,主动配合接种。
接种前为了减少儿童因为饥饿而引发过敏或晕针,则要合理安排饮食,尽量清淡,不宜进食过敏或刺激性食物。
3)准备工作:接种场所要清洁明亮,空气则要流通,同时要保障温度适宜;接种的用品与急救用品应摆放有序,接种时要做好检查和指导;应严格按照消毒制度执行,对于不同疫苗要分室分台操作,尽量减少疫苗错种;还要仔细询问儿童的近期身体状况,做好相关的解释与宣传,尽可能获得儿童及其家属的合作。
1.2.2 接种时护理:1)药物检查: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执行查对工作;做好生物制品标签检查,比如名称、批号、生产单位及有效期等;对药液有无变质、发霉、冻结、变色及凝块等进行检查;根据儿童注射部位选择合理的注射器;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执行,抽吸剩余药液应采用无菌纱布将瓶口覆盖;做好过时药液的废弃处理等。
2)局部消毒:皮肤消毒应采用乙醇(75%)与碘酊(2%),待干后方可进行注射;部分疫苗可能被碘酊杀死,则仅采取乙醇消毒即可[1]。
3)情况询问:接种疫苗时要对儿童相关情况进行详细询问,若有感冒则不宜接种;接种过程中,应指导家属采取正确接种姿势,尽量将接种部位充分暴露,保障接种顺利完成。
4)接种后处理:接种完成拔出针头后,要及时采用无菌棉稍微按压下,避免出血或疫苗溢出。
1.2.3 接种后护理:接种后要做好观察,叮嘱他们接种后应在接种场所休息大约15-30分钟,若察觉有不良反应则要及时处理;儿童在接种后应适当休息,切勿做一些剧烈的运动;应做好皮肤的清洁,若皮肤出现瘙痒,应禁止用手去抓挠,避免出现感染;若儿童出现全身或局部反应,则要做好处理(一般情况下仅为轻微或短暂反应,属于正常反应,无需处理),若晕厥、过敏性休克、全身感染等,则要叮嘱儿童采取平卧保暖,并饮服温糖水,进而针刺人中与百会,同时皮下注射0.5-1.0ml的0.1%肾上腺素[2]。
2 结果
18499例接受计划免疫的儿童经过全程护理指导后,皆接种成功,仅有5例出现发热,皆经对症处理后消失。
3 讨论
儿童计划免疫在近几年倍受重视,在儿童疾病预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儿童计划免疫指的是根据某些传染病发生规律,将有关疫苗根据科学免疫程序采取有计划的策略给儿童行免疫接种,使得人体获取对该类传染病的免疫能力,最终实现控制与消灭传染源的效果。
我院针对接种疫苗的18499例计划免疫的儿童产生了相关研究,采取全程护理,最终皆全部接种成功,仅有5例出现发热,皆经对症处理后消失。
笔者参考相关文献及根据多年经验认为临床护理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针对疫苗的不同种类要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尽量消除他们的疑虑,从而促使儿童更好的接受与配合接种;第二,疫苗接种的护理要点要给儿童及其家属解释清楚,尽量减少家长疏忽而引发的并发症;第三,疫苗注射时要注意放置的时间不能太长,并且要避光保存,尽量减少疫苗接种失败;第四,接种术后要指导儿童多多饮水,并做好护理观察,正确处理全身或局部的不良反应,从而保障儿童更顺利的完成疫苗接种[3]。
总之,针对实施计划免疫的儿童接种疫苗时给予全程护理指导,可以明显提高安全性,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惠如.儿童计划免疫临床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下旬刊),,23(4):195-195.
[2] 杜丽.计划免疫健康教育中的护理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7(4): 114-115.
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是预防和控制相应传染病的最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工作一般由社区卫生服务站承担, 由于基层防疫医生身兼数职, 工作任务重, 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以及接种分散、计划免疫基础资料又多, 容易发生错登漏记, 造成统计失准, 阻碍了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 在儿童计划免疫领域实施计算机信息化是现阶段卫生防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按照《国家计划免疫技术规程 (2005年版) 》的要求, 我们于2001年开始研究运用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管理儿童计划免疫工作, 结合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 现将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1 系统功能
1.1 基础资料
对儿童出生登记及其变动资料、计划免疫建卡及其变动资料、计划免疫保偿资料、接种预检资料、预防接种原始名册及疫苗缺种记录资料等进行管理。还提供预防接种通知单和儿童建卡通知单, 以便及时、准确地掌握计划免疫管理对象和本底资料, 确保辖区内所有适龄儿童能及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
1.2 预防接种活动
系统在运行前须对接种当日的工作环境、冷链情况、疫苗生产单位及批号、工作人员职责分工等予以记录, 便于追溯;在预防接种实施前须按要求做好接种前预检工作并予以记录, 无接种禁忌症者方可进入下一程序, 否则暂缓接种并自动预约下次接种时间;系统能自动弹出既往预防接种副反应、过敏反应史和本次接种疫苗名称, 使防疫医生在为儿童实施接种前能自动获知有关信息, 以确保接种安全, 避免错种现象的发生;系统还提供带卡接种、遗忘IC卡接种和持IC卡儿童异地临时接种多种工作模式, 以满足农村计划免疫接种工作的实际需要。
1.3 信息查询
提供对计划免疫基础资料进行单个条件或多条件组合查询, 查询结果可打印成文本。其中对出生登记、建卡、入保、接种情况进行查询后生成的文本可替代以往手工记录资料, 还能根据需要提供儿童凭证入托入学时所需的“预防接种证明书”。
1.4 报表统计系统提供
12种实用性的计划免疫相关报表, 用户可根据需要由系统快速、准确地生成并打印或电子发送。
1.5 辅助功能
系统提供代码管理 (如:疫苗、行政区域、冷链、疾病、医院、疫苗生产厂家) 和接种点管理功能。当系统用户需要时, 可通过疫苗代码管理对计划免疫程序进行调整。通过接种点管理选择适合用户实际的接种日安排方式, 系统提供按月、按周或按日接种模式。
2 系统特点
2.1 系统采用服务器/客户机结构
以Windows NT为系统中文操作平台, 采用Sybase数据库, 以PowerBuilder 6.0为开发工具, 系统硬件设备配置要求不高。
2.2 系统功能齐全
除具备儿童出生登记管理、计划免疫建卡和日常接种管理、信息查询、报表统计及其他辅助功能外, 还开发了疫苗接种预约管理、疫苗缺种管理、接种前预检、接种副反应警示、相关疾病管理、异地临时接种、防止错种漏种功能和计免工作考核等创新功能。不但解决了计免的信息处理, 同时为规范计划免疫技术、确保预防接种质量提供了保证。
2.3 系统为网络版
由区计算机中心对辖区内各接种点进行日常管理, 建立中心数据库, 并将有关计免报表电子发送上级业务部门, 省、地级业务部门可通过拨号网络进入县级中心数据库进行访问:考虑到目前农村通信条件、运作成本等方面因素, 系统为单独使用本系统的用户提供了异地临时接种功能, 以满足持卡儿童的流动接种需要, 各接种点统计报表通过拨号网络发送至县级疾控中心, 必要时可通过拨号访问Sybase数据库的形式实现点对点的数据访问功能。
2.4 系统提供帮助窗口
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 可通过快捷点击方式有针对性地查看疫苗的剂型、接种的剂量与方法、预检要点、副反应防治及有关注意事项, 确保接种工作按规程要求进行;当工作人员操作本系统发生困难时, 帮助窗口可快捷提供操作说明。
2.5 系统采用外挂式IC卡读写器
迅速准确读写IC卡, 使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数据电子化, 保证了接种资料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流动儿童接种资料转移迅速、完整、准确。并且系统用户界面友好, 操作方便, 并可采用多文档工作界面, 硬件系统资源容许时可实现各任务的自由切换。
3 应用效果
3.1 取代手工管理模式, 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使用本系统后, 只需写卡一次, 即可将接种信息及接种副反应、相关疾病资料保存于计算机和儿童预防接种证 (IC卡) , 使信息保存便捷、高效、及时、完整。对计划免疫历年资料进行管理。更能体现计算机管理的高效性。
3.2 预防接种活动更程序化、规范化
系统提供的预检功能、接种副反应警示功能和本次疫苗接种核对功能, 能有效提醒工作人员按计划免疫操作规程要求, 有针对性地做好接种前预检工作, 自动获知以往可能发生的接种副反应信息, 特别是过敏反应情况, 并在接种前核对疫苗类别, 从而避免错种现象发生, 确保接种安全。
3.3 儿童接种更方便
系统具备强大的预约接种管理功能, 儿童在办理建卡入保手续时, 既可获得一张现行全程计划免疫预防通知单, 每次接种后, 又可获得下次接种通知单, 使家长尽早知道接种时间和疫苗种类, 便于工作安排和双方沟通。有利于提高接种到站率和接种及时率。系统在农村计划免疫接种点应用后, 凡持IC卡的本地流动儿童在异地临时接种时, 系统能将接种信息自动记入卡内, 儿童回原处接种时。系统能将上次临时接种信息经校验后补记入计算机, 既可方便流动儿童接种, 又可使接种信息完整, 迅速地转移。
3.4 资料管理系统化、规范化
系统提供多种信息查询功能, 使接种点和各级疾控中心对计划免疫数据资料信息的查询、统计、分析和检查更加方便、快捷, 结果客观、真实、可靠。系统提供的计划免疫工作考核功能可满足各级疾控中心实现远程工作检查考核需要, 为检查基层接种工作完成情况提供了很大方便。
3.5 安全可靠, 操作方便、灵活
1乙型脑炎疫苗 该疫苗为灭活疫苗,安全有效,人群保护率可达76%~90%,应于乙脑流行期(每年6~8月)前1~2月注射,对象为6个月~12岁儿童,注射2~3周后产生抗体,保护期1年,第一年皮下注射2次,间隔7~10日。用量:6个月~1岁每次0.25毫升,1~6岁每次0.5毫升,7~12岁每次1毫升。
2甲型肝炎疫苗,为灭活疫苗,儿童及青少年为甲型肝炎易感人群,1~18岁每次用量0.5毫升肌内注射,半年后可作强化注射1次,接种后15~30日产生特异性抗体,至少保护20年。
3水痘疫苗 水痘在儿童中传播性极强,又与成人所患的带状疱疹同属一种病毒引起,预防接种用的为活疫苗。对象为1~12岁儿童,用量为0.5毫升皮下注射,仅用1次,安全有效,保护时间为10年以上或终身。
4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 接种后可预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风疹,此三病均为儿童期易感染的急性传染病,而麻疹近年来有病发率增高的趋势。另据调查显示,若妊娠女性怀孕早期感染风疹可导致早产、死胎或胎儿畸形,而我国育龄妇女风疹易感者的比例近年明显加大。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流行性腮腺炎,流行季节中在托幼机构和学校也时有爆发。该疫苗为病毒活疫苗,既可作为婴儿初次接种,也适用较大儿童及青少年的加强,用量为0.5毫升皮下注射,保护时间15年以上。
5流行性脑膜炎疫苗 为死菌苗,仅供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膜炎之用,对象为6个月~15岁儿童,初免年龄从6个月开始,3岁以下接种2次,每次用量0.2毫升,皮下注射,间隔为3个月,接种应在本地流行(即冬春季)前进行,3岁以上仅用1针,每3年复种1次,保护期为2年。
6流行性感冒疫苗疫苗为三价裂解灭活疫苗,可预防流行性感冒中的甲1、甲3及乙型,皮下注射,1~6岁每次用量0.25毫升,共用2次,间隔为1个月,6岁以上只注射1次,用量为0.5毫升,在每年的9~10月份进行,保护时间为半年至1年。
7肺炎球菌菌苗 预防肺炎球菌所致的各型肺炎,接种对象为2岁以上人群,接种后均能获得极好的抗体反应,安全性好,只需注射1次,用量为0.5毫升。三角肌注射,保护时间为5年。
8流感嗜血杆菌菌苗 预防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脑膜炎、肺炎等,适用于2个月至5岁的儿童,6个月以前的婴儿每次0.5毫升,初种3针,间隔1~2个月,6~12月龄婴儿初种2针,间隔1~2个月,1~5岁只需接种1次。安全有效,保护时间为终身。
以上各种疫亩已经卫生部批准使用,家长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给孩子接种,使用前需对拟接种者确定无接种禁忌证如发热、活动性肺结核、过敏性体质、心、肝、肾疾病,既往有无神经系统疾病等。接种后应加强观察,注意有无全身反应如发热、头痛、倦怠、皮疹或局部反应(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等),一般情况下应在2~3日内自行消失,无需处理,重的需休息及对症处理。
工作管理方案的通知
中心各分院、科室、服务站、村卫生室:
我辖区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目前已取得了较好成绩,免疫针对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动儿童不断增多,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难以落实,成为影响我辖区计免工作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加强我辖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特制定本方案。
一、管理目的根据重庆市合川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方案的要求,为切实加强对我辖区流动儿童管理,摸清和掌握流动儿童规律,提高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降低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使我辖区计免工作深入、持久地向前发展。
二、流动儿童概念
(一)流动儿童概念:指随父母在未改变原居住地户籍的情况下,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的地方居住、入托、入园、入学儿童。
(二)流动儿童特点:居无定所;居住、生活、学习等环境相对集中,节假日、农忙季节相对流动大;经济较困难;流动儿童家长对疾病预防知识普遍缺乏;小年龄组儿童流动比例大。
-1-
三、管理措施
(一)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在中心的领导和协调下,加强与派出所等有关单位的合作,每年开展一次上门新生儿人数核对工作。并加强与街道及居委会的联系,随时掌握辖区内流动人口的流动儿童数,对查出的漏种儿童,应及时给予补种。
(二)各社区服务站要根据中心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并将流动儿童管理纳入计免常规管理,建立流动儿童计免登记簿、预防接种卡(证)转索和接种报告制度,以防止重复接种和漏种。
(三)切实加强与辖区内托幼机构及小学校的合作。按照区卫生局和区教委部署的切实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要求,对入托、入园、入学的新生,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流动儿童未接种者,要在进行登记补种后方可报名入学。
(四)针对流动儿童的流动规律,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利用流动儿童相对集中性和节假日相对流动性,在流动儿童较集中的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居民小区、车站、码头等地定期对流动儿童摸底调查。要利用春节、端午、农忙季节等节假日,在车站、码头设立接种点,对随父母返乡的流动儿童开展查漏补种。
(五)开展多渠道、多途径、多种方法对流动儿童家长/监护人进行宣传教育,调动他们自觉参与计免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年利用“4.25”预防接种宣传日、糖丸强化免疫宣传活动,在车站、码头等宣传漏补种时间,发放宣传单(册),并通过电
-2-
视、广播、版报等形式,宣传计划免疫相关知识,提高流动人口的疾病预防控制知识,使流动儿童计免工作得到顺利开展。
XXXXXXXXXXXXXXXXXX
2013年3月17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教育观,把关爱留守孩子作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重要措施,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
二、主要目标
通过对留守孩子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因,依靠学校心理咨询室,有针对性的开展行之有效活动,为留守孩子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三、主要措施
1、开学初,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掌握“留守儿童”的相关情况。
2、定期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落实“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责任。
3、通过少先队、学生会等组织,开展“一帮一”、“手拉手”等互助活动,增进同龄人的了解,弥补亲情和关爱的不足,让留守儿童对生活充满信心。
4、设置“亲情电话”,利用设置的“亲情电话”,安排孩子和家长定期交流、沟通,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理解父母,刻苦学习。
5、强化规范教育,开展“五个一”活动:改正一个缺点、做一件好事、交一份好答卷,为学校添一份光彩,做一个好学生。
6、班级每月召开一次“留守儿童”会,关心他们的学习,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7、建立关爱帮扶制度。在留守儿童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通过开展献爱心和为留守儿童联系爱心协会等活动,为贫困的留守儿童解决生活费。
8、加强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经常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对待“留守儿童”要有爱心。不能讽刺、挖苦和歧视表现不好、学习成绩欠佳的“留守儿童”。建立谈心制,做好谈心记录。
9、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教师每月同留守儿童谈心一次,并做好记录,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着重进行矫正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10、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各班主任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进行心理疏导,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尊重,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017—2018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关键词】健康教育;儿童;计划免疫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103-02
计划免疫是指将传染病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程序,有计划的接种于对应人群,从而达到疾病防控的目的。预防接种可使儿童机体形成特异性免疫功能,起到预防疾病发生的作用,是我国疾病防控、提升儿童生存质量、保障人口素质开展的重要手段[1]。以往主要在婴儿出生时,对其家长进行计划免疫的相关教育,近年来,随着医疗事业不断发展,儿童计划免疫在疾病防控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社区儿童计划免疫的健康宣教工作,对免疫工作顺利开展具有积极效果[2]。笔者在社区开展儿童计划免疫的健康教育工作,对其价值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防保科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管理的768名1岁以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4例。对照组:男性213例,女性171例;年龄3~11个月,平均(9.5±1.2)个月。观察组:男性216例,女性168例;年龄2个月~10个月,平均(9.2±1.4)个月。纳入标准:儿童年龄为1岁以下;符合儿童计划免疫相关指标;家长愿意与本组研究配合。排除标准:儿童患有严重免疫性疾病;家长存在精神疾病;家长与本研究不配合;家长为文盲者;因多种原因转到其它地方预防接种者。两组儿童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健康教育方式,根据儿童预防接种要求,在出生后1个月,儿童应建立健康档案,发放健康手册,将国家相关规范制度于宣传栏内进行公示[3]。观察组实施细节健康教育,详细措施如下。
1.2.1孕期教育孕期通过孕妇讲座进行儿童计划免疫相关内容宣传,根据孕产妇对宝宝健康的关注心理,与妇产科联合开展健康宣教工作。由计划免疫相关医护人员详细讲解计划免疫的目的、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及相关注意事项等,使孕妇了解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主要途径,预防接种证为入园、入学主要凭证等。
1.2.2产后教育新生儿出生后,需要开展产后健康教育工作,告知卡介苗等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满月后,进行建卡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将接种预约单交给家长的同时,可针对家长看不懂、不愿看的内容进行讲解,通过疑问解答、针对性介绍等方式,使家长进一步了解计划免疫的相关注意事项及流程。
1.2.3满月婴儿宣教课堂针对满月婴儿开设宣教课堂,由资深医护人员担任讲师,着重针对需要接受免疫的相关流程及接种预约、禁忌症、一类疫苗与二类疫苗含义等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并开展问答环节,家长可针对性提出疑问,由专家解答,促进家长与家长、家长与专家之间的交流[4]。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儿童疫苗接种及时率及全程规范疫苗接种率。疫苗接种及时率:指1岁内(国家规定的一类全部免费疫苗)均按规定的时间段按时接种。全程疫苗接种率:指1岁内(国家规定的一类全部免费疫苗)均全部接种。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以调查问卷方式获取,问卷内容包括:是否认为计划疫苗可有效预防传染病;1岁以下儿童应当接种何种疫苗;各种疫苗所预防的疾病;疫苗接种后的注意事项等,共10个项目,总分为100分,80分以上为完全知晓,60~80分为部分知晓,60分以下为不知晓。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软件对本研究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 检验,采用百分率(%)表示,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疫苗接种情况比较观察组疫苗接种及时率及全程规范疫苗接种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家长知晓率对比观察组家长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知晓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儿童计划免疫是一项极为繁琐的工作,经过一次性健康教育难以取得效果,多数家长难以理解,重视程度不够,只有通过不断进行知识灌输、循序渐进的方式才能使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5]。因此,在社区计划免疫工作中,开展细节健康教育,对改善儿童计划免疫存在的问题,提高儿童疫苗接种率均有重要意义[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疫苗接种及时率及全程规范疫苗接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细节健康教育能将传统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接受知识,加强与医护人员交流,从而使更多家长了解计划免疫工作对儿童疾病预防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计划免疫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儿童计划免疫工作顺利开展。
研究发现[7],通过在不同阶段开展健康教育,可针对不同阶段家长心理需求进行知识讲解。另有学者表示[8-9],制定个体化健康宣教方案,针对每一阶段中可能存在的疑问制定计划,解答相关问题、纠正知识误区等,诱导家长自愿参与到儿童计划免疫的相关课程中,因课程灵活性大,能避免枯燥,加深家长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家长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较对照组高(P<0.05),结果同相关报道相符[10],进一步证实细节健康教育在儿童计划免疫中的可行性。
综合上述,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中,开展细节健康教育能加深家长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从而提高接种率,对社区预防接种工作顺利开展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薛颖.健康教育在提高儿童计划免疫率中的应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28(10):47-48.
[2] 元国志,陈明清.社区健康教育对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的干预效果[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36(8):931-933.
[3] 陈卓英.系统化健康教育在儿童计划免疫中的应用与效果[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7(8):460,459.
[4] 贺景云,邱桂华,万桂荣,等.家长健康教育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9):33-34.
[5] 胡娟,付梅,汪振林,等.健康教育对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687-1689.
[6] 余芳.免疫接种工作现状及宣教方式的改进[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5(6):868-869.
[7] 赵翠燕.社区儿童计划免疫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河北医学,2012,18(4):559-560.
[8] 隋凤湖,张艳玲,李振玲,等.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社区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0):1452-1453.
[9] 杨丽娜,窦靖,唐静,等.护理干预对提高儿童家长计划免疫信息知晓率的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4):259-260.
[10] 朱秀丽.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知晓率情况调查[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2,33(4):57-58.
【儿童计划免疫名词解释】推荐阅读:
儿童学习计划11-06
儿童国画教学计划07-24
儿童画社团计划10-19
学校留守儿童工作计划06-04
儿童主题餐厅计划书06-04
小学留守儿童活动计划06-05
二班留守儿童帮扶计划09-14
儿童保健计划与总结10-20
留守儿童活动计划201011-01
儿童文学学期教学计划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