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00(共10篇)
一、注重实验, 激发求知欲
(一) 注重课题导入实验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以感知为基础, 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准备实验时一定注意要让实验精彩:一是实验的的效果好 (在声、光、电等方面) 。例如:在高一的第一堂课里, 利用感应圈产生高压放电模拟雷电现象, 让学生感到震撼, 很有冲击力。同时利用该装置演示静电屏蔽现象, 学生看到金属笼中的小动物安然无恙, 非常惊奇, 超乎想象。二是物理实验新奇有趣。在物理课堂上, 我将2013年6月20日, 由三位中国宇航员在天宫一号中完成的太空实验的视频录像让学生观看, 学生看到在完全失重的环境中宇航员的“悬空打坐”、“神奇的水膜”等实验, 精彩纷呈, 美轮美奂。学生感到非常神奇, 将他们引入神奇的物理世界, 为后来的物理学习做好准备。
(二) 注重学生的实验活动
除了老师的课堂演示实验, 还应该根据教材里的教学内容多安排学生实验。由于组织学生实验活动费时费力许多老师将学生实验活动改为教师演示实验或教师的“口头实验”, 这样不仅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而且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去获取知识, 不仅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理知识, 而且使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学习物理的快乐, 获得成功感。例如:用打点计时器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让学生通过充分的准备, 亲自完成器材的组装, 用打点计时器打纸带, 测量长度, 计算加速度, 最终完成了对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学生充满成功感、满足感, 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转变角色、改变观念, 在和谐、轻松的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 要营造和谐课堂是非常重要的。物理课堂应该是严谨而不严肃。课堂过于严肃会压抑学生的思维, 不利于学生学习物理。
教师恰当地运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创造出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它能活跃课堂气氛, 把“死”的知识变活, 使学习疲惫的学生重新振作精神。同时, 结合恰当的身体语言, 适当运用联想、比喻等讲述方法, 使生涩难懂的物理知识更生动形象, 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大有裨益。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更容易亲近物理, 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很喜欢崇拜偶像, 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 给学生讲述物理学家的故事, 把他们变成学生热爱的偶像。通过学习物理史料和历史故事,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诸如, 牛顿由苹果落地联想到万有引力, 这才有了我们现代卫星的发射;孩提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看过父亲拿来的一只罗盘后, 便唤起他探索自然的奥秘;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陷入了“追光”问题的深思, 正是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求知精神, 才有著名的相对论问世。通过学习前辈物理学家们, 刻苦钻研, 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以顽强的意志攻克物理学习中的一道道难关。
四、探究物理规律、深化学习兴趣
通过一段时间对物理的学习和研究, 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奋点慢慢变化, 从刚开始对新奇的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感兴趣, 慢慢转移到对物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感兴趣, 这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物理规律, 的研究上。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 学生会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知识, 掌握了方法, 能力得到了提高, 信心得到巩固, 兴趣得到加强。
我们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 必须有意识地将学生学习物理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的结合起来,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较低层次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高层次的间接兴趣。这样才能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深化, 兴趣稳定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使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兴趣盎然, 乐此不疲。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所以兴趣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值得教师去研究。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直接兴趣,间接兴趣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廖伯琴.初中物理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阎金铎, 郭玉英.中学物理教学概论 (第三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物理概念 教学
中学物理概念,一般地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义性地描述客观自然现象的某些属性。例如:机械运动、相对静止、弹性形变、磁场等。另一类是定量地描述客观事物的某些属性,即我们通常说的物理量。例如:速度、密度、比热容、波长等。不论是定性概念,还是定量概念,从认识的难易程度看,又可分为五种。一种是直接定义性的概念,它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某些属性,比较直观,也容易理解。例如:长度、体积、平均速度等。第二种是抽象性的概念,它是通过观察分析不同客体的某些共同属性而建立起来的,需要有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才能建立。例如: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等。第三种是推断性的概念,它需要有较丰富的思维想象力,才能推断出本质,正确地建立起来。例如:惯性现象等。第四种是太抽象、相当费解的概念,需要具有更高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足够的基础知识,才能建立起来。例如:能量、磁场等。第五种是形象性的概念,虽然比较形象,但又必须和模型严格区别开来。这种既要借用模型来理解,又要避免混淆的概念,难度是很大的。例如:光线、磁感线等。
由于物理概念有以上这些特点,再加上中学生的实践少,抽象思维能力低,分析综合能力不高,给中学物理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必须符合中学生的认识能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地逐步去建立。同时也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这些能力。从而,使他们掌握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这就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引入物理概念时,要注意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物理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引入物理概念时,必须坚持唯物论,以事实为依据。要反映客观现象的共同属性建立概念,就得首先将这些现象摆出来加以比较,然后再抽象出概念,并进一步挖掘它的作用和重要性。使学生感到不这样引入这个概念,就无法去了解这些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性。当然,有些现象是大家熟知的,应主要以描述大量宏观现象为主,辅之以演示实验。例如:在引入机械运动之前,我们可以大量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例子。有些现象在头脑中虽然也有印象,但还不够熟悉,则需要经过演示实验把现象再现出来,才能使学生看清楚,总结抽象出概念。而有些现象在同学们的实践中很少见,就更得做出演示实验,或让学生亲手去做实验,首先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电磁感应,只要做出实验,便知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理解物理概念时,要注意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直观的方法引入概念,容易使学生接受。但是如果忽略了启发式的教学原则,不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光凭教师讲现象、做演示、下定义,还是不容易使学生理解的。必须在演示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各种不同现象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点反映了事物的什么属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进行讨论。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肯定什么是正确的,为什么正确,从而引出正确的概念,最后再给以严格的定义。仍以机械运动为例,我们可以先描述大量的同学们熟悉的实例:各种车辆在马路上行驶,各种动物在原野上奔跑,运动场上进行的各项运动,工厂里各种机器的运转等等。还可以演示物理小车在桌子上的运动。通过这些现象的描述和演示,引导学生们发现所有这些运动的共同点就是不同的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机械运动的本质。这样,经过同学们自己的思考、发现、加工、抽象出的概念,就会理解得更深一些。
三、形成概念要注意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所以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形成也是随着认识的深入逐步完善的。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也得随着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逐步地去建立,不可能一下子就学深学透。因此,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适可而止。例如:关于力的概念的教学,在初中阶段刚开始学习力时,就得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凭借肌肉的紧张程度的感觉中去认识。这样由认识人对物体有力的作用开始,进一步去认识物体对物体也可以有施加力的作用,进而去逐步认识重力、浮力、支持力、分子力等。所有这些力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认识,而是贯穿在整个中学物理力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另外还应注意不同阶段要有适当的提法和深度。重力这个概念,在初中时只能提地球的吸引作用,只有到了高中学完圆周运动之后,才能应用关于行星运动的开普勒定律去说明它是万有引力。至于万有引力的本质是什么,已超出了中学学习的范围,还得留给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认识的空间。电场力、磁场力在初中阶段只能从实验事实说明在一定情况下是吸引力还是排斥力。只有到了高中,才能进一步去揭示电磁场的物质性质,从而引入电场力和磁场力的概念。在中学阶段对于力的概念是逐步加深的,面是逐步加宽的,符合中学生的认识能力。通过学习,可以给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巩固深化概念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物理概念初步形成之后,还需要逐步去深化。这里联系实际包括以下几个意思。第一要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第二要联系日常生活工作实际。第三要联系最新科研成果实际。第四要联系物理实验实际。第五要联系综合练习实际。这样从多方面入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深度去反復接触物理概念,掌握它的全部准确内容、实质和适用条件及范围,才能使学生学懂弄通,运用自如。
一、研究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在的学生逆反心理很重,学生最不能容忍那些损害他们自尊心的教师,对学生讽刺、挖苦、冷漠、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有伤学生尊严和不利学生个性发展的手段,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必然会引起学生爱的反馈,因为学生感受了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对老师就会更热爱更信赖。学生就自然会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吐露秘密。 师生心灵相通了,彼此就像有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思想的交流,知识的传递,就畅通无阻了,师生关系就会越来越密切。教师要放下架子,融入学生之中,给人一种亲切感,师生良好合作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 如果学生怕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而不举手或站在那里有话不说,那么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这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无错原则”,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
二、把握好“以生为本”这个原则
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在态度上: 多一点微笑,少一点粗暴; 多一点幽默,少一点指责。比如遇到学生不认真听讲时,你对他说: “这么大的人了上课还走神,还不懂事,现在不懂事,将来看你怎么能当好董事长?”遇到个别学生听不懂课打瞌睡时,你就说: “某某同学今天表现真不错,大家还在讨论的问题,他现在就点头了,看来他已经听懂了,等会请他说说对我们讨论问题的看法。”在学生的笑声中,这些不好好听课的同学也注意力集中了,对其他认真听课的同学也起到了适当放松一下的调节作用,一箭双雕,其效果远比直接点名批评好得多。
在课堂上,要把学生推向学习的前台,避免老师唱主角甚至唱独角的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我们做老师的要想办法让学生真正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来,成为学习和探究的主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三、认真备课上课,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头脑中始终有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备课时才会有所体现,上课时有所落实。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不止是简单的备知识、备教法,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正视问题才能使全体学生都有提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情,备课过程不能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会形成能力高的吃不饱、能力低的消化不了的局面,降低了课堂效率。在备课中,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各尽所能,各有所得,不同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上好物理课的关键。
2.教学时要做到学生全体发展、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
以课堂提问为例,对低层学生,提的问题要基础,尽可能浅显,如物理概念、公式、现象等,通过这些问题让低层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中层学生大部分比较敏感,老师关注、鼓励的多就可能进步; 相反,就可能自暴自弃、放弃学习,所以提问他们既要考虑到教材的基础,又要略加提高,提一些经过思考和比较才能回答的问题,给他们向高层学生挑战的信心。
四、理论联系实际,指导解题方法
中学物理教学不仅要重视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各种题型的方法。
1.审题方法
从日常教学来看,不少学生对于“模式化”题目,容易解决,一旦遇到与实际相联系的题目,就觉头疼、无从下手。所以,要加强学生与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教发展的联系,多动脑、勤动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以解决表述物理情景的练习题为例。这类习题多是结合生产、科技、生活,文字较多,再加上隐含物理含义,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忽视情景分析,漏掉关键环节,导致解题失误。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就至关重要了。
2.解题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掌握准确而且迅速地选择最简单的解题方法,这是新时期物理创新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一样,解题训练也应遵循这样一个过程,即“从无模式到有模式,再从有模式上升到‘无模式’”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教师要分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同或类似题型的集中练习,在学生经历一定解题实践、获得一定解题“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归纳, 探索各类题目、题型的解题模式( 即形成“理性认识”) ,并且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反复推敲、认真比较,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然后以最优的解题规范为准绳,触类旁通地思考解答其它题型。这样做符合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实际,且遵循物理学科的教学规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励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大大提高物理解题的效率,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五、做好物理课堂教学的诊断和观察,积极开展物理教学评价
在现代物理教育中,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捕捉教学复杂现象,分析研究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 同时能够唤醒隐藏在教师心中的教学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高教学效率。在日常教学中,物理教学课堂观察与诊断有显著的功能与作用,集中体现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改进师生的关系。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效率;兴趣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我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严峻的考验。例如:就业压力更加严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严重等等,在这些严峻考验现象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愈发激烈的竞争。面对日益严酷的竞争,许多家长更加希望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以便能够帮助孩子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给孩子增加一份获胜的筹码。而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下,反映孩子能力水平的大多数途径都是通过孩子的考试成绩反映出来,这自然就会使得大多數家长都会对孩子的成绩非常重视。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也推出了素质教育,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改变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局面。而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比较明显的标志,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才从各种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一边是家长对考试成绩的高度重视,一边是让学校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强烈要求,虽说这二者不是明显对立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具有一定的冲突之处的。面对这种两难的境地,语、数、英这亘古不变的三大主课的上课的时数必然要保证,自然不能减少,但为了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就不得不减少那些次主要学科,例如: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上课次数了,这就对我们这些次主要学科的课堂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在有所减少的课时数中保证上课的质量和听课的效果,说到底,就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加扎实的知识,是我们必须要面临的任务与挑战。那么,作为初中物理老师,我们如何能够高效利用自己的上课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呢?在本文中,我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简单、浅显的分析,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第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与保证。众所周知,虽然我们传授知识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实验法、讨论法、练习法等等,但是我们进行教学的主要形式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形式来完成。
而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与保证,就是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要改变以往传统的老师高高在上、老师说的话都是对的、老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等等这些以往的思想,要改变以往老师在学生心目中那种不可侵犯的形象,把自己的姿态放低,走到学生中去,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打消学生对老师的那种害怕与戒备,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感到老师就是自己的一位朋友,一位平易近人的朋友。一旦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那么孩子就会积极配合我们教学工作的展开,认真完成我们布置的各项任务,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教学工作能够高效、有序的展开。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我们课堂效率的基础与保证。
第二,要增加我们物理课堂的趣味性。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课堂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与手段来合理安排我们的教学内容,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而我们只是帮助他们有效进行学习的引导者。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半成熟阶段,此阶段他们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渴望通过挑战来证明自己。因此,在物理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个问题来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兴趣,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以后,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假设与猜想。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与讨论的方法对学生的大胆假设与猜想进行论证,在此阶段我们老师可放手让自己去讨论、制定计划,然后逐一进行尝试、验证,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讨论、验证,使得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楚、观点更加明确,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而且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如何能够更好的取舍、辨别。使得学生在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争取让学生在本节课就把所学的知识掌握牢固,让学生在本节课就把作业完成。
但在此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有限,视野有限,因此,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老师及时、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来更好的完成这一环节。
[关键词]大学物理;中学物理;教学;衔接
大学物理是所有高等院校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这说明基础物理学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原因在于物理学是除了数学以外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运动最基本的、最普遍的形式,物理学规律具有极大的普遍性。
一、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的学习差异分析
学生从初中开始学习物理,主要包括物理现象中的力、热、光、电;高中阶段,学生继续学习物理,还是从力学开始学习,同样讲力、热、光、电;上了大学,学生学习大学物理,同样还是讲力、热、光、电。看似内容上有重复,但是中学物理是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物理现象和概念,在物理学原理的应用中只是对一些最基本的特例进行分析,在研究方法上只是采用初等数学的工具去处理极为特殊的问题;而在大学物理中,学生是在更普遍和更高层次上对物理思想有全面的理解,对其基本原理更为系统的掌握,在基本理论的应用中是对于普遍性问题的探讨,而所用的工具也是在所有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中都必须使用的部分高等数学工具。所以,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梯度过大,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进行大学物理学习时,无论是在学习的心理准备上,还是大学学习方式和大学教师授课方式上,都没有足够的认识,缺少了学习目标,因此不能适应这种改变,遇到了很多困难,导致学习兴趣的降低和学习动机的减弱,在克服这些困难时信心不足,缺少解决困难的方法,未能及时改变学习的方式,因此,不能适应大学物理的学习。基于此,做好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对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教学衔接的几条建议
1.引导学生认识和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相比,不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学习、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等方面,都需要更多依靠大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思考、判断与行动。因此,大学生应理解和认识这些变化了的客观环境,加速适应过程,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环境。
2.引导学生认识大学物理学习特点,形成正确的学习观,确立新的学习目标
首先,认识大学物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是大学生适应大学物理学习的前提条件。大学物理的专业理论性强,教学内容多,教师面对的学生多,讲课的速度快,与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少,只有认识到这一系列的变化,并且正确对待,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才能有助于大学物理的学习。
其次,确定明确的物理学习目标是进行大学物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在进入大学物理学习的那一刻,大学生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只有制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更好地从心理上适应大学物理学习。物理学习目标的制定能使学习活动有目的、有机会、有成效地进行,是提高大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自觉性的关键,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只有确立好的学习目标,才能对学习有促进作用。
3.改变学习中学物理知识的方法和习惯
首先,要提高物理课堂学习质量。课前必须要预习,预习能了解新知识涉及到的旧知识,还可以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在大脑中形成基本框架,并且能够带着問题听课,增强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保证上课注意力的适当分配;课堂上要做到专心听讲,听课的效果通常要比自学的效果更好,比学生自学更能深入理解书本,还能学到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及学习方法,这些都是书上没有的,而它往往比学习具体的内容更重要;要提高听课的效率,课堂授课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一种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听课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听课中要学会科学地记笔记,笔记是课后复习的参考,要实现笔记真正的价值,就要养成课后整理、补充的习惯。
其次,要做好课后的学习,做好复习。课后复习在大学学习中占重要的地位,它是结合听课内容进行的一种重要活动,同时也是消化、巩固和深化教学内容的重要过程。课后练习和作业是复习的一部分,做练习应在复习之后进行,要多问问题,多参与学习的讨论,要引导学生善于总结知识,总结是在前面所有过程之后将所学的知识按一定的系统概括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结构,其形式应简洁、形象、明了,可以采用文字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图表的形式。总结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按自己的风格和理解,表达自己的思想即可。写总结的过程是认识升华、飞跃的过程,在总结的过程中能对知识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上升一个层次。
一、“问题解决”教学的理性认识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使“问题解决”教学获得坚实的理论支撑, 国内外“问题解决”教学实践也为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从根本上来说, “培养未来的有创造性的实际问题解决者”是“问题解决”教学的归宿, 也是“问题解决”教学目标的另一种表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也是“问题解决”教学的重点。因此, “问题解决”教学的目标与我国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一致的, 学生是“问题解决”教学的主体, 教师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扮演着策划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波利亚在《如何解决》 (How to Solve It) 一书中对“问题解决”提出了他的见解。他认为, 所谓“问题解决”是人们有意识地寻找某些能达到已经有了明确的构想、但又无法立即达到的目标之行动;找出这样的行动, 即是“问题解决”。通俗地说, “问题解决”就是由一定情景引起的, 按照一定的目标, 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 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 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技能, 它贯穿在整个教育中, 是教育所体现的一条主线, “问题解决”教学是基于问题的教学, 是问题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解决”通常是指应用物理概念、规律去尝试解决问题。因此, 一般要经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需要解决的物理问题, 引导学生解决物理问题, 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形成能力的过程。
二、“问题解决”教学的基本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可以看成是一种教学的模式, 因而它具有一般的课堂结构, 例如, 奥苏伯尔 (D.P.Ausubel) 和鲁滨逊 (F.G.Robinson) 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呈现问题情境命题;第二阶段是明确问题的目标和已知条件;第三阶段是填补空隙过程, 即为运用有关的规则和策略解决问题;第四阶段为解答之后的检验。借鉴我国有关学者的研究, 物理学科可以构建如下“问题解决”教学的一种基本模式:
对上述模式作如下解释:第一步,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设置贴近生活生产和学生实际、合理有效的问题情境, 为学习或研究的问题的提出营造氛围、奠定基础。第二步, 分析问题情境, 从中提炼出需要学习或研究的真实的物理问题。第三步, 学生根据问题的类型、性质和已有知识与经验, 依托教材, 明确问题的条件, 通过观察、联想、思维、讨论等进行尝试, 形成解决物理问题的可行性方案。第四步, 根据问题解决方案, 理顺问题解决的思路, 运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总结等方法,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使问题获得解决, 完成学习任务。第五步, 通过应用、反思和总结, 检验、评价问题解决方法的科学性、全面性和推广性, 从而形成新的物理认知结构, 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上述这种基本模式适用于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 尤其适合于中学物理探究性学习。
三、中学物理“问题解决”教学的基本策略
“问题解决”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模式, 同时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我们要有效地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 除了可运用“问题解决”的一种基本模式和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外, 还必须掌握基本的及一些特殊的问题解决的策略, 只有这样, 才能使物理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物理问题解决的策略渗透在物理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下面着重探究“问题解决”教学的几种基本策略:
1.“问题解决”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奥苏贝尔在谈到问题解决时强调, 要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的问题, 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可见,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 问题是核心, 而问题情境的设置是关键, 问题情境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问题提出及问题解决的好坏。问题情境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通常具有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引发问题、诱发探究等功能, 问题情境的有效设置, 对于“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参考了国内学者和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相关研究, 并在物理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究, 归纳提炼出适合物理学科“问题解决”教学问题情境设置的一些有效策略:
(1) 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是物理教学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促使学生思考和探究, 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 既能建构知识, 又能使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如:学习“浮力”时, 教师可将两个乒乓球 (其中一个事先注满水) 浸没在水中, 问学生:教师松手后, 两个乒乓球将怎样运动?学生回答:两个乒乓球都上浮。结果学生惊奇地发现:一个乒乓球上浮, 而另一个乒乓球却下沉。为什么会这样呢?讨论后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物体的浮沉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2) 利用生活情境创设问题情境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 这些现象学生已经非常熟悉。教师适时利用日常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猜想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学习“比热容”时, 可引导学生回忆并回答:夏天的中午, 赤脚走在水泥路面上和赤脚站在水里, 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学生通常会说:“水泥路面烫脚, 水里凉快。”教师可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的感觉?学生会说:因为水蒸发吸热而比水泥路面凉快。事实是不是这样?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回忆并回答:傍晚时分, 水泥路面又比水凉快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的探究欲望被调动起来了, 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探究是不是水泥地与水吸热 (或放热) 升温 (或降温) 的快慢不同有关呢?
(3) 利用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在物理教学中, 通过设计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冲动和欲望。如: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 可以设计“拔河比赛”的活动:取一根粗细均匀、光洁度差不多、长约1米的木棒, 事先在一端抹上油, 让班上力气较大的男同学和力气较小的女同学分别用一只手握紧木棒的两端 (有意让男同学握涂油的一端) 进行拔河比赛。结果发现, 力气较大的男同学竟然输给了力气较小的女同学, 意外的结局会使学生感到惊讶, 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 从而引发了强烈的探究心理。
(4) 利用实际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
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不仅能够创设问题情境, 而且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 在学习“变阻器”相关内容时, 教师可以通过描述和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 有许多事例是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来实现的, 例如, 台灯的亮度、录音机的音量、电风扇的转速等。然后问学生:那么, 我们怎样才能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呢?
(5) 利用现象或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或教材中的有许多现象或事例会让学生产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等的疑问, 以此作为背景可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例如, 在学习“惯性”知识时, 可通过列举这样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人绊倒时通常向前扑下, 而人滑倒时往往向后仰下,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对于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 学生在学习惯性知识之前, 是难以作出正确解释的, 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产生解答这一问题的内在需要。
(6) 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实物、图片、模型等都联系生活、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实际, 这些直观手段的运用,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运用这些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能激起学生的疑惑, 启发学生的思维。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精美的图片, 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如《苏科版》教材“滑轮”一节, 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的“WWW”练习中的胖子能通过定滑轮提起重物, 瘦子却被重物拉起的生动漫画提出为什么?引导学生追根寻源, 探究新知。
(7) 利用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建立都有其丰富的知识背景, 以生活生产为背景, 通过展示物理概念或规律的形成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这种形成过程, 把握前后知识的联系, 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就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问题,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8)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创设问题情境的独特效果, 如教师经常利用多媒体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 其信息资源丰富, 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直观性、仿真性和感染力都很强。利用录像、VCD片段和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创设真实的或模拟的场景并提出问题,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
2. 教学内容的“问题”化设计策略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 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创新。教学内容“问题”化是把“内容本位”教学转化为“学生本位”教学的一个有效策略。教学内容“问题”化设计, 就是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有思维力度、探究价值的问题, 让课堂教学围绕问题展开, 其设计思想主要有激发兴趣、引发动手、启发提问等。
(1) 激发兴趣
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2) 启发提问
要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相关问题, 这种问题给学生留出提问的空间, 激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内在需要, 启发学生由解决了的问题生发新的问题。
(3) 引发探究
把以往由教师直接解释、分析过程、揭示结论、告知结果的教学, 通过布置任务提出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 (观察、描述、实验、讨论等) 参与问题的探究和解决。
3.“问题”导学教学基本策略
一、让学生常到实验室中进行实验
定期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验, 实验内容是物理实验的基础内容, 实验前做好预习工作, 写好预习报告, 了解实验目的, 理解实验原理。教师依据实验的难度进行详细的或者简单的讲解, 实验仪器的使用作为讲解的重要方面, 分组进行实验, 做好指导工作,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观察实验结果, 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这样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可以接触到物理实验仪器, 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学生时间充裕,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 学校可开展兴趣小实验, 布置小实验课题,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实验题目, 依据所学的知识设计实验制作作品,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亲自体会物理实验的乐趣。
二、抓好课堂内的演示实验教学
首先寓实验课改革于趣味之中。实验教学能否达到最优目的, 系统各部分能否协调运转, 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实验感到乏味, 那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兴趣的培养必须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综合进行。如在演示水的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时, 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鱼放到试管底部, 然后在试管上部加热使水沸腾时, 鱼却在管底没有什么异样。学生感到十分惊奇, 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其次利用投影技术, 增强演示实验效果。演示实验, 就是教师利用实验器材、仪表向学生做表演示范实验, 或创设必要条件, 将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等再现出来。这是物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 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 是认识事物规律的起点, 也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 思考总结, 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得出正确结论。但是, 有的演示实验现象细微, 且由于条件的限制, 教师只能在讲桌上进行演示。后排学生看不清楚实验现象, 这就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利用投影器将演示现象放大, 使其在银幕上清晰地显示出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 又有利于缩短观察时间, 从而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例如:“磁场”这一节课时, 磁场的概念比较抽象, 条形磁铁、U形磁铁、同名磁极之间和异名磁极之间的磁感线分布形状各不相同。传统的演示方法一般是:将玻璃板放在磁铁上面, 将铁屑均匀地撒在玻璃板上, 轻轻敲动玻璃板, 使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形成平面的磁感线分布图形。因平面放置, 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只好端着玻璃板走到讲台下, 让一部分学生看看, 这样既浪费时间, 又有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利用投影技术, 则完全可以改变这一局面。将课本上所讲的几种演示情况投影到银幕上, 使全班学生都清晰地看到各种情况的磁感线分布。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磁场”的认识, 使抽象的问题容易理解。
三、利用投影技术, 增强演示实验效果
演示实验, 就是教师利用实验器材、仪表向学生做表演示范实验, 或创设必要条件将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等再现出来。这是物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 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 是认识事物规律的起点, 也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 思考总结, 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得出正确结论。但是, 有的演示实验观察目标不明确, 现象细微, 且由于条件的限制, 教师只能在讲桌上进行演示。后排学生看不清楚实验现象, 这就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四、以学生实验为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
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同学们跃跃欲试, 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只能吸收少数参加。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对学生实验就非常重视。我们除了让学生做完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外, 还要通过制作教具、学具, 把许多演示实验也改成学生实验, 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在实验过程中, 我们除了要求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做好实验外, 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这是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认真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正确理解原理, 明确实验目的, 认真设计步骤, 详细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结果。特别是一些实验出现误差后, 要求学生认真讨论, 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风。
五、采用一套有效地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学物理 建模教学 建立
一、中学物理教学建模的原则
作为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具体操作方式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过程。因此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建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只将目光盯在知识内容上,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还要考虑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对物理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要跳出具体的章节知识看物理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创设活跃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探究的兴趣。
2、实效性原则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为了解决一定的教学问题,选择教学模式时要注意效果,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增大教育的"投入产出比"。
3、面向全体的原则
目前我国仍然是大班教学,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的差异。因此要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模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
二、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型的建立
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从主体上看基本包括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探究教学两个方面。学探究学习的基本模式包括"质疑,猜想与假设,寻找资料获得信息(或实验验证),总结结论并与别人交流,形成正确的结论"。这种学习模式可利用到各科、各种问题的解决上。科学探究教学的基本模式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获取相关的信息),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基本要素,老师由知识传授者向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新课标中,可以用此模式进行教学的规律很多,例如: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电阻定律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切不可为了一时省事,让学生直接记住结果,这是违背新课标要求的。通过教学和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为将来解决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三、学生自主学习基本模型的建立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以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主义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就可以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认知的主体位置,这不仅有利于建构意义的形成,而且非常有利于建构意义的保持。在实际教学中,要比较好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就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基础,学生能否理解您准备让他自主学习的内容。其次,要设置切合学生实际的课题和目标。最后,自主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己学习,而自己学习就要有一定的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逐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以物理模型为基础建立物理思维的基本模型
中学物理教材中无论哪一部分的内容都是以物理模型为基础向学生传达物理知识的。物理模型是中学物理知识的载体,通过对其进行分析与讲解,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一种基本方法,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中学物理模型的基本类型有:1、对象物理模型即把物理问题的研究对象模型化。如物理教材中提到的:"质点"、"点电荷 "、"单摆"、"点光源"等都属于这类模型。2、过程物理模型即把研究的物理对象的实际运动过程进行近似处理,排除其在实际运动过程中的一些次要因素的干扰,使之成为理想的典型过程。如物理教材中提到的,"匀速直线运动"、"等温"过程、"简谐振动"、两物体的弹性碰撞过程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3、条件物理模型即排除物体所处外部条件的次要因素,突出主要方面。如中学学过的"接触面光滑"、"绝热"等。
模型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让学生了解正确物理模型是怎样建立的及有何意义。物理学所分析、研究的实际问题往往很复杂,有众多的因素,为了便于着手分析与研究,物理学往往采用一种"简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化处理,保留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得出一种能反映原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此种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就称之为物理模型。其次,在教学中运用形象化的物理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物理模型思维。指导学生运用物理模型分析和解答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物理模型思维。
物理学是对学生智力和科学素质要求很高的学科。许多学生在学习这一学科时有困难, 学习中出现了一学就“会”, 一放就忘, 一用就错。究其原因是:概念不清, 方法不会, 思路不通。解题是深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解题, 提高解题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素质。
一、注重基础性
解题, 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初步应用, 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的前提是夯实基础知识, 这是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要一步一个脚印, 把基础知识夯实, 让学生全面掌握基本概念, 透彻理解物理规律, 活化所学知识。“活”是学得透, 学得活。死记硬背, 套公式解题, 错误就在所难免。要想杜绝这种现象, 就应当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深钻细研、踏实肯学的科学素质。物理基础知识要学得“活”, 就要在学习时多联系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 “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怀着激情解题, 就可能焕发创新意识, 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心理素质。怎样调动学生的解题激情呢?首先, 要认识到解题是自己所学知识是否能应用的一次检验, 解题正确是学习成功的体现。其次, 让学生通过解题的成功获得成功的愉悦, 树立学习的信心, 把解答每一道物理题, 看成是解决“科学问题”, 可为将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 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规范解题过程
规范解题过程, 是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培养规范的解题过程,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既严谨求实又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规范解题过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 思路。
解题思路来源于审题, 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故在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认真仔细阅读题目, 逐字逐句地推敲。明确已知条件, 挖掘隐含条件。根据分析提炼出的信息, 画物理情景图。借助示意图, 搞清题目里各条件和目标的关系, 进一步找出各个不同物理过程所反映的物理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进而确定解题方法。
2. 过程。
“说话要有根据, 说话要合乎逻辑”, 这是人类科学素质的表现之一。同样, 解题过程也要有依据。依据条件和目标关系反映出的物理规律, 列方程, 由方程解出最后结果。规范的解题过程主要有四步: (1) 选研究对象; (2) 分析研究对象的物理过程、状态等; (3) 依据分析得到的信息, 根据物理规律列方程; (4) 联立方程求解, 得出结果。
3. 方法。
解题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解题时, 应尽可能选简捷有效的方法。平时练习应注意一题多解, 融会贯通各部分知识, 拓宽解题思路。具体解题时, 才可能选择最有效、最简捷的解法。
【例】如图, 竖直放置的光滑平行导轨MN、PQ足够长, 电阻不计, 相距L。在MP之间接有三个额定功率为P的小灯泡, 在导轨之间有垂直于导轨平面的匀强磁场。现使质量为m, 电阻不计的金属棒ab, 沿导轨由静止开始释放。经时间t, 灯泡刚好保持正常发光。求灯泡正常发光时, 金属棒的速度。 (棒下落过程中, 始终保持水平且与导轨接触良好。)
分析: (1) 本题的解题思路:
(1) 确定目标, 求灯泡正常发光时棒的速度。 (2) 明确条件, 质量为m的金属棒在磁场中下落。挖掘隐含条件:灯泡保持正常发光, 功率为P, ab棒处于平衡状态, 所受重力和安培力是一对平衡力。舍弃多余条件:时间t、距离L。 (3) 分清过程。包含三个物理过程, 一是金属棒在重力和安培力作用下运动;二是ab棒下落过程中切割磁感线, 发生电磁感应;三是ab棒克服安培力做功, 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2) 解题过程:
首先, 根据灯泡发光的功率P, 推出电流;其次, 根据欧姆定律得出电动势E;最后, 根据电磁感应规律列方程, 求解出金属棒的速度v。
(3) 解题方法
【解法1】设灯泡的电阻为R, 正常发光时的电流为
通过棒的电流为I=3I' (2)
电源电动势
设灯泡正常发光时金属棒的速度为v, 产生的电动势E=BLv (4)
灯泡正常发光时, 金属棒处于平衡状态, 由平衡条件得mg=BIL (5)
联立 (1) (2) (3) (4) (5) 式得。
一、提高教师情绪的感染力
情绪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教师的喜怒哀乐在教学过程中会潜在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形成反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包装自己的情绪,处于积极的教学状态。当教师把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笑容引入课堂时,会使学生的胆怯、腼腆心理被融化,从而敢于面对教师,敢于回答问题,表达自己。微笑好比镇静剂,让活泼好动的学生得到及时的醒悟,意识到自己厌学的不当之处,能够自觉控制和自律;微笑是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促使学生自我认识和反思;教师的微笑缓和了课堂沉闷的气氛,变得活泼,生机勃勃;微笑是对学生的鼓励,激励学生不断努力,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微笑创设了一种宽松的师生交往环境,让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对学习有兴趣。相反,教师板起一副威严的面孔,冷若冰霜的样子让学生害怕,望而生畏,自动地与教师保持距离,心理上会感到压抑,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教师的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有人说,微笑是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因此,当教师带着微笑面对学生时,微笑就是联系师生情感的桥梁和纽带,让师生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是创设愉悦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这种积极的情绪让师生之间交往顺畅,达到了教学的有效互动。
二、转变教学观念
笔者曾看过这样一组漫画,画面中间的教室里,一个教师正在对一群正襟危坐的学生讲课,教室的一边,长着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各种不同形状脑袋的小学生源源不断地走进教室,从教室另一边源源不断地走出的学生,脑袋则都是方方正正的了。看着这幅以当前我们教育界的某种现状为讽刺对象的漫画,我在哑然失笑的同时,又在为我们学校大工厂生产式的、呆板的摧残青少年的教学模式而汗颜。应试教育带来的中专弊端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必须深入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转变教学观念,用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工作。
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习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全盘接受,成了知识的容器。教师在主宰学生学习,按部就班地把教学程序化和任务化,为了教知识而教,教学过多死板,学生在盲从于教师,通过死记硬背和大量的练习来掌握知识,缺乏知识的建构过程。致使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改革强调教师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如果还在沿用老一套的教学方式,就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就会被淘汰。教师要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服务学生,做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启发者和帮助者。学生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要通过自我建构知识过程,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思考才能完成,教师的教只是外部因素,要学生自己进行内化才能吸收,没有了学生的自我参与,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上有盲目感,总感觉学不对路,教师的教对于有的学生来说可能是多余的,吃不了和吃不饱的情况大大存在,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做到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提高。初中物理教学中,班级成绩两极分化严重,这就需要物理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能只盯着优秀生,要把心思多一些放在中等生、学困生身上,只有共同的进步,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成绩。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注重教学的层次性,因材施教,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围绕主体参与这个中心,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基础选择目标,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又能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
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使用电教媒体可以根据需要搜集各种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进行适当的编辑、处理,以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地运用,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又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电教媒体的模拟演示功能可以把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把抽象的音乐理论以及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使问题变得直观、有吸引力,更好地攻克难点;运用多媒体可以弥补实验教学的不足,如实验危险性,实验条件限制影响学生的认知等。而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再现或模拟各类物理现象,而且还能通过各种手段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漫长或瞬间的物理演变过程成为可控、有序的演化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整、清晰、形象地感知到物理现象,给学生提供思维过程中必须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00】推荐阅读:
中学物理教学思维06-03
中学物理教学案例研究10-25
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渗透10-27
中学物理教学公开课心得体会07-04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06-29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07-24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技术07-14
中学物理实验目录06-21
[中学教育]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实验 培养学生创造力06-06
中学物理课题结题报告11-16